一、佛手与混伪品的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高晨曦,郭义红,孙威江,陈志丹[1](2021)在《基于DNA条形码和代谢组学技术的闽南乌龙茶产品鉴别》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DNA条形码与代谢组学技术对于不同乌龙茶产品的鉴定效果,以18份不同茶树品种加工的闽南乌龙茶产品为供试材料,对8条DNA序列片段扩增、测序,分析计算其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UPLC-ESI-QTOF-MS技术对不同品种闽南乌龙茶产品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分析;并计算样品的遗传-化学相关性.结果显示:trnL-trnF+ITS2扩增成功率及测序成功率均达到100%,具有较高的鉴定效率,将其作为鉴定样品的最适序列组合;筛选出闽南乌龙茶产品中9个最关键的差异代谢物,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观音、铁观音、本山、水仙,以及大叶乌龙、毛蟹、佛手、黄旦具有较为相似的代谢成分,并有效区分了不同品种的闽南乌龙茶产品;通过遗传-化学相关性分析发现,trnL-trnF序列的遗传距离与差异代谢物间的相关性较高.本研究以trnL-trnF+ITS2序列组合和代谢组学相结合的遗传-化学研究方法对闽南地区部分代表性乌龙茶产品进行了快速、准确的鉴定,实现茶叶品种的识别标准化和信息化,为茶叶识别技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图4表7参32)
赵琳娜,刘娜,王学硕,陈怡文,张晓东,崔生辉,路勇[2](2021)在《基于叶绿体rpoC1序列在山药分子鉴定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基于rpoC1序列分析,建立山药物种鉴定的新方法。方法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收集到的7个山药样本提取基因组DNA,以rpoC1基因引物进行PCR扩增、测序,将所得序列在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从GenBank获取薯蓣属、木薯属和番薯属rpoC1序列,应用MEGA 7.0软件计算种内和种间的(K2P)遗传距离,并构建邻接(neighbor joining,NJ)系统聚类树。结果 7个山药样本rpoC1基因获得成功扩增和测序。山药样本最大种内K2P遗传距离为0.009,远远小于山药与木薯、番薯的种间K2P遗传距离0.104~0.118,也小于山药与盾叶薯蓣和穿龙薯蓣的种间K2P遗传距离0.026~0.035,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山药与盾叶薯蓣、穿龙薯蓣、木薯和番薯单独聚为一类。结论 rpoC1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候选序列,能够实现对山药和混伪品的鉴定,同时也适用于食用山药和药用山药物种的区分, rpoC1序列可为山药物种鉴定提供新的分子鉴定方法。
张明童[3](2020)在《白芷饮片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为常用大宗药材和药食两用品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头痛、关节痛、鼻炎、咽炎、白癜风、银屑病、烧伤、灰指甲、湿疹等。本实验在深入调研和广泛的样品采集基础上,按照现行标准进行检测,分析白芷饮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索性研究,以期建立较为完善的白芷饮片质量控制标准,为药品监管和检验部门提供参考。其次,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并评价其质量现状,为评价中药寻求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1)为保证综合评价的客观准确,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饮片生产单位、零售单位、批发单位、医疗机构进行了广泛的样品采集,并前往主产区进行调研,按照现行标准进行检验,对不同来源的239批白芷饮片进行初步的质量评价。(2)根据调研和检验的情况,从影响中药材和饮片的安全和质量可控性方面展开研究,建立测定主成分含量、挥发油、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和农药残留的方法,探讨白芷饮片中香豆素类成分、挥发油、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和农药残留的含量,以及硫熏对香豆素类成分含量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起草白芷饮片的质量控制标准。(3)对不同来源的白芷饮片按起草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测,评价白芷饮片的质量现状。参照《国家药品计划抽验质量分析指导原则》中有关综合评分的要求,成立了综合评分专家小组,以5个关键检测项目为评比指标,对采集3批及以上白芷饮片的生产企业进行综合评比。结果:(1)对不同来源的239批白芷饮片,按现行标准进行检测,结果合格225批次,不合格14批次;不合格率5.9%,合格率94.1%。含量测定(欧前胡素)和二氧化硫残留量为主要不合格项目。其中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合格9批次,欧前胡素含量不合格4批次,浸出物不合格1批次。(2)通过对50批白芷饮片中挥发油进行测定,挥发油含量在0.2%0.7%之间,以0.30%(均值的70%)为限度统计,合格45批,不合格5批,不合格率10.0%;对239批白芷饮片中氧化前胡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的总量进行测定,总含量范围为0.0083%0.521%,以0.22%(均值的70%)为限度统计,合格208批,不合格31批,不合格率12.9%;通过对比硫熏白芷和无硫白芷中氧化前胡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的含量,无硫白芷含量较高,并随着二氧化硫残留量增加,总量呈下降趋势;对137批白芷饮片中5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Pb、Cd、As、Hg、Cu)进行检测,参照《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结果铅超标7批,汞超标16批,超标率16.8%;对70批白芷饮片中51种农药进行测定,共检出16种农药,分别为胺苯磺隆、苯线磷、苯线磷砜、苯线磷亚砜、毒死蜱、氟虫腈、氟甲腈、甲拌磷砜、甲拌磷亚砜、甲磺隆、甲基异柳磷、克百威、磷胺、氯磺隆、氯唑磷和特定硫磷亚砜,其中甲拌磷亚砜的检出率为95.0%,最高检出量为15.2μg·kg-1;甲拌磷砜和毒死蜱检出率都为10.0%,最高检出量分别为3.5μg·kg-1和45.0μg·kg-1;其余农药检出率都低于5.0%且检出量都较低。(3)对不同来源的白芷饮片分别按现行标准和自拟标准进行检测,结果白芷饮片合格率由94.1%降至83.2%,合格率有所下降。另外按照综合评分的要求,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对采集3批及以上白芷饮片的28家生产企业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漳州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所产白芷饮片质量较好。结论:按现行标准检验和自拟标准分析不同来源(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白芷饮片质量无显着差异,总体评价白芷饮片的质量状况为较好,未见人为掺伪的情况;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带入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二氧化硫对白芷用药安全具有较大影响,应进一步评估白芷种植基地的土壤污染情况,并在选择种植基地时加以注意,积极推广无硫加工,避免硫磺熏蒸;现行标准不尽完善,亟需修订完善白芷质量控制标准。
任风鸣,刘艳,朱晓富,杨丹,卓维,辛元尧,卢圣鄂,黄红燕[4](2020)在《延胡索类药材资源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延胡索药用历史悠久,是着名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紫堇属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的干燥块茎为正品延胡索药材。由于历史原因及各地用药习惯差异,有多种延胡索类植物干燥块茎也作延胡索药材使用,造成品种混乱,影响用药安全、有效。本文通过本草考证和文献比较研究,对延胡索类药材的历史沿革、植物来源、资源与分布、化学成分、功效及应用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以期为药材鉴定及质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延胡索类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孟啸龙,孟乡,周国富,王博,徐宁,李云峰,孟繁蕴[5](2020)在《DNA条形码在山药及其混伪品鉴定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5种候选DNA条形码(nrITS,nrITS2,matK,rbcL和trnH-psbA)的筛选找到适合鉴定中国药典山药及其混伪品的DNA序列。方法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收集到的山药及其混伪品进行DNA提取,片段扩增和测序。将所得序列在NCBI数据库进行Blast在线比对,确定收到样品集物种正确,用序列比对以及建立系统发育树的方法对山药及其混伪品进行区分。结果通过其成功的扩增和测序,利用DNA序列高种间变异性构建系统发育树,成果鉴定了7个物种样本中5个物种(包括药典规定的山药物种)。结论 mat K序列最适合作为薯蓣科薯蓣属药用植物山药鉴定的候选DNA条形码。
沈虹[6](2019)在《酸橙花的质量标准研究及其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主要分布于我国江西、湖南、江苏、浙江、贵州等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区。酸橙的幼果和未成熟的果实分别作为理气药枳实、枳壳应用于临床,江西为酸橙的主产区,枳实、枳壳为赣产道地药材,量大质优。迄今为止,文献报道主要集中于枳实、枳壳的研究,对酸橙花的研究与应用甚少,酸橙花具有疏肝解郁、和胃止呕的作用,资源丰富、香气宜人,然而生物活性、质量评价等方法均未见文献报道。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我省的这一优势“潜资源”,对赣产酸橙花进行如下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发育期的赣产酸橙花以及其混伪品柑橘花、柚子花的性状差异,明确了赣产酸橙花的性状特征:长0.52.0 cm,直径0.51.0 cm;花萼绿色,萼筒杯状,裂片45片,边缘具绒毛;花瓣5片,白色、黄白色,表面有纵纹;雄蕊多数,2026枚,黄色,花丝细长,基部联合成数束;雌蕊棒状,子房上位,扁球形,绿色,花柱圆柱形,柱头头状,黄绿色。气芳香,味微苦。通过分部位的表面制片和粉末制片,比较不同发育期的赣产酸橙花以及与混伪品柑橘花、柚子花显微特征的差异,明确了赣产酸橙花的显微特征:粉末中花粉粒众多,淡黄色,圆形,具有4个萌发孔,少数5个萌发孔,直径2234μm。非腺毛为单细胞,长而弯曲,壁薄。导管多螺纹,细小。花粉囊内壁细胞呈条状增厚。有环形气孔,副卫细胞68个。草酸钙结晶呈方形、菱形、多边形,长度530μm。利用TLC和HPLC建立了酸橙花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并分析不同发育期赣产酸橙花中多种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柚皮苷、新橙皮苷为酸橙花中含量最高的主要成分,其次为芸香柚皮苷、橙皮苷,以上四个黄酮苷的含量随花的发育由幼蕾期至凋谢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多数在盛蕾期的含量达到最高。测定了不同花期赣产酸橙花的水分、总灰分、重金属含量及浸出物,发现盛蕾期水分、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均高于其他花期,总灰分低于开放期和凋谢期。不同产地、不同花期的赣产酸橙花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要求。对不同花期的赣产酸橙花进行了基于成分和性状相结合的综合加权评价,发现成分含量的总评分以及性状评价在同年度均以盛蕾期的酸橙花为最高,表明盛蕾期的赣产酸橙花不仅成分含量高,而且颜色、香气、药材完整性均为最佳。起草了赣产酸橙花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为规范药材质量奠定了基础。研究酸橙花对小鼠肠道的调节作用,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酸橙花水提液能促进小鼠在体肠推进率,酸橙花水提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小鼠离体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自主收缩幅度具有抑制作用,并且对回肠的抑制幅度要显着强于十二指肠和空肠,对离体肠管的蠕动频率随浓度的增加先加快后减缓。研究酸橙花葛花复合液对小鼠的解酒作用,初步结果表明:酸橙花-葛花比例为3:7时醒酒时间最短,并且拖尾时间较长,对给酒后的离体肠管有缓解痉挛的作用。利用响应曲面法对酸橙花葛花复方饮料进行提取工艺优选,结果表明液料比117,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60 min为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利用正交设计对饮料中的辅料配比进行优化,当木糖醇添加量为6%,柠檬酸添加量为0.04%时,感官评分最高为88.6分。通过以上研究:(1)建立了赣产酸橙花的鉴别方法和主要活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制定了质量标准草案,填补了酸橙花药材质量评价的空白。(2)验证了酸橙花在调理胃肠方面的药效作用,为开发疏肝解郁、和胃止呕方面的产品提供了实验依据。(3)研究了葛花和酸橙花的不同配比对醒酒作用的影响以及复方酸橙花葛花饮料的制备工艺,为酸橙花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张远芳[7](2019)在《羌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补充并完善羌活TLC分析方法,为羌活的整体质量评价提供更加有力的辅助手段。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建立羌活药材的非挥发性及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以期为羌活两大类主要有效成分的质量评价提供合理性依据,为今后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评价及控制羌活质量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调研了解全国范围内羌活的农药残留状况,对羌活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对羌活进行较为全面的质量评价。方法薄层鉴别采用系统(1)苯-乙酸乙酯(4:1)、系统(2)氯仿-甲醇(8:2)两个展开系统,通过观察羌活醇、异欧前胡素与紫花前胡苷的荧光斑点实现对羌活的基原与真伪的区分。采用DAD-HPLC技术,建立羌活非挥发性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以乙腈-0.1%磷酸水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程序,柱温控制为25℃,检测波长选择310nm;采用GC技术,建立挥发性成分的GC指纹图谱:进样口温度设定为260℃,检测器温度设定为280℃,程序升温,并通过MS技术对各个共有峰进行确认;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羌活农药残留量检查。结果薄层色谱试验结果显示,系统(1)条件下可检出羌活醇与异欧前胡素,系统(2)条件下可检出紫花前胡苷,羌活中羌活醇含量普遍高于宽叶羌活,宽叶羌活中则是异欧前胡素与紫花前胡苷含量高于羌活。建立的GC指纹图谱结果显示,羌活共有峰有10个,宽叶羌活共有峰有12个,二者共有成分有9个。羌活非挥发性成分(HPLC)指纹图谱结果显示,羌活共有峰有9个,宽叶羌活共有峰有7个,二者共有成分有6个。其中,羌活醇与异欧前胡素在宽叶羌活和羌活中的含量差异较为明显。GC和HPLC指纹图谱结果显示,222批样品中有伪品7批,宽叶羌活样品21批,羌活样品118批,有76批含有两种基原羌活的样品,二者结果一致。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显示,202批样品中有65批检出残留农药,分别为甲氧滴滴涕、甲基托布津、个辛硫磷、狄氏剂、久效磷、甲拌磷。结论补充了薄层鉴别试验,实现了对羌活基原与真伪的鉴别,为其提供更有力的辅佐手段。建立的气相及液相指纹图谱区分222批羌活样品基原结果一致,表明本实验建立的指纹图谱能有效区分羌活的基原与真伪,并能够有效表征药材的质量优劣,可为羌活的整体质量评价及控制提供依据。采用QuEChERS法-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实现了对羌活中27种农药残留的检测。并利用液相色谱技术对羌活中残留的甲基托布津及辛硫磷进行补充检测,该方法快速简便,可用于对样品中甲基托布津与辛硫磷的同时测定。
汪鹏[8](2019)在《基于DNA条形码及代谢组学技术的广陈皮、陈皮及青皮鉴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柑橘属理气类中药品种众多,临床用药易混淆,药材真伪难辨,道地性药材质量难以保障,严重影响中药疗效,不利于提高药材质量。本实验以柑橘属中药材广陈皮、陈皮、青皮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分子生物学鉴定DNA条形码技术和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的“双分子”鉴定技术,将DNA遗传信息差异与其表型性状主要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筛选有效的的DNA条形码序列,建立准确可靠的液相-串联质谱法(LC-MS),在分子水平研究中药的种类、区别和质量差异,以期建立准确且快速区分广陈皮与陈皮、陈皮与青皮的综合方法。方法:1.通过DNA条形码技术分析广陈皮、陈皮、青皮样品的遗传信息差异:实地收集广陈皮、陈皮、青皮共81份样品为实验材料,通过植物DNA提取试剂盒法以及试剂盒改进法提取样品总DNA,比较五种DNA条形码候选片段:ITS2、ITS、psbA-trnH、rbcL、matK,以PCR扩增效率、候选序列种间变异、序列特征结构、BLAST相似性搜索算法、系统发育树等用于不同产地和栽培品种的广陈皮、陈皮、青皮的鉴定。2.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开展广陈皮与陈皮鉴别研究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MS)技术,获取广陈皮、陈皮的次生代谢物成分信息。建立UPLC-QTOF-MS/MS分析方法研究广陈皮与陈皮化学成分差异;色谱柱为 Waters ACQUITYTM UPLCTM HSS T3 柱(100 X 2.1 mm,1.7 μm);流动相 A为0.1%甲酸水,流动相B为乙腈,梯度洗脱,0-3.5 min,5-15%B相;3.5-6 min,15-25%B 相;6-15 min,25-40%B 相;15-18 min,40-55%B 相;18-20 min,55-85%B 相;20-22 min,85-95%B 相;流速为 0.2 mL·min-1;柱温为 30℃:进样量为2μL;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检测模式为正负离子模式;扫描范围为m/z 100-1200;喷雾电压为4500 V;雾化温度500℃,气帘气25 psi,雾化气(GS1)50 psi;辅助加热气(GS2)50 psi,去簇电位(DP)80 V,信息依赖性扫描(IDA)参数设置:碰撞能量(CE)-35 eV,碰撞能量叠加(CES)±10 eV。整理归纳广陈皮、陈皮相关黄酮类成分质谱裂解规律,结合标准品和一般质谱学裂解规律,对广陈皮、陈皮的化学成分在线结构解析,获得次生代谢物成分信息,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多元统计学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0PLS-DA)对样本LC-MS数据分析,筛选出可有效区分广陈皮与陈皮的化学标志物。3.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研究陈皮与青皮的次生代谢产物差异,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建立 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 分析方法:色谱柱为 Waters ACQUITYTM UPLCTM HSS T3柱(100 X 2.1 mm,1.7 μm);流动相A为0.1%甲酸水,流动相B为乙腈,梯度洗脱,0-3 min,10-15%B相;3-15 min;15-40%B相;15-20min,40-60%B 相;20-24 min,60-85%B 相;24-27 min,85-90%B 相;27-30 min,90%B相;流速为0.2 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2μL;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分布采用正负离子两种模式,扫描范围为m/z 100-1200主要离子源参数为鞘气(Sheath gas)40;辅助气(Aux gas)15;反吹气(Sweep gas)0;喷雾电压(Spray voltage)正离子3.5 kv,负离子2.5kv;毛细管温度(Capillary temp)350℃;辅助气加热温度(Aux gas heater temp)50℃;透镜(S-lens RF level):50。结合标准品和质谱学裂解规律,对陈皮、青皮的化学成分在线结构解析,获得次生代谢物成分结构信息。通过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对陈皮与青皮样本间的差异性成分的筛选,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处理样本LC-MS数据,筛选出可有效区分陈皮与青皮的化学标志物。结果:1.本实验成功提取并扩增测序实验样品的五种候选序列条带,通过对五种序列条带的筛选分析,其中ITS2序列鉴别效果最佳,基于ITS2序列构建NJ进化树及二级结构结构特征差异表明新会广陈皮(茶枝柑)和其他三种来源的陈皮存有一定差异。ITS序列测序成功率低,且基于ITS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无法区分广陈皮与陈皮、青皮;叶绿体基因组序列(psbA-trnH、rbcL、matK)序列)较为保守,新会广陈皮及其他三种陈皮序列信息相似。陈皮、青皮样本属于同一来源不同采收期药材,同一物种的不同发育阶段的DNA条形码序列是相同的,因此同一来源的陈皮与青皮其五种DNA序列片段特征相同,DNA条形码不适用于鉴别区分二者。2.基于UPLC-QTOF-MS/MS分析技术的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多元统计学方法,建立的OPLS-DA模型能有效区分广陈皮和陈皮样品,通过对OPLS-DA模型的S-plot及变量权重VIP值进行筛选分析,经统计学检验确定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化合物,根据实验测定的精确分子质量、准分子离子峰,结合二级质谱碎片及相关文献研究报道,对样品化合物成分进行鉴别,最终在正负离子模式共筛选出以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为主的34种差异化合物(VIP>1.5且P<0.05;在正离子模式下筛选得到26种差异成分,负离子模式下17种化学成分,正负离子均能检测到有9种成分)为广陈皮和陈皮样本标志性成分。3.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定性分析方法对陈皮与青皮的化学成分分析在正负离子扫描模式下共初步在线鉴定79种化学成分;其中74种黄酮类成分、3种柠檬苦素类成分、2种生物碱成分。最终通过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建立OPLS-DA模型对陈皮与青皮进行判别分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共筛选出以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和柠檬苦素类成分为主的27种差异化合物(且VIP>1.5,P<0.05,正离子模式下成功筛选出19种差异化合物;负离子模式下14种差异化合物,正负离子模式均能检测为6种成分)为区分陈皮和青皮样本的标志性成分。结论:本实验通过基于分子生物学鉴定DNA条形码技术和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的“双分子”鉴定技术,对产自广东新会茶枝柑的广陈皮样品和其他三个品种来源的陈皮样品展开研究;五种候选DNA条形码序列片段对新会广陈皮与三个其他品种陈皮(大红袍、温州蜜柑、福橘)种下品种鉴定效果不佳,通过DNA条形码难以准确鉴别区分。核基因序列ITS、ITS2序列在四个品种间的差异性较大,叶绿体基因片段(psbA-trnH、rbcL、matK)序列相对保守。结合序列扩增测序成功率和序列结构差异,单一序列鉴别以ITS2序列鉴别效果最佳,其序列二级结构及构建NJ进化树可将新会茶枝柑与温州蜜柑和福橘来源的陈皮相区分,但不能准确鉴别新会广陈皮(茶枝柑)与大红袍来源陈皮,新会广陈皮(茶枝柑)ITS2序列及其二级结构特点与其他三种来源陈皮具有差异性,可用于新会广陈皮的鉴别研究参考,但不足以实现准确鉴别新会广陈皮和三种其他来源陈皮的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广陈皮和陈皮实验研究中,建立的UPLC-QTOF-MS/MS样品分析方法稳定,可准确用于对实验样本的定性分析;经构建OPLS-DA模型对差异性成分的筛选并进行鉴定,确定了鉴别茶枝柑来源的广陈皮和其他品种来源的陈皮的34个差异成分,建立了一种鉴定广陈皮和陈皮的化学分类方法。因陈皮与青皮属于同源药材的不同采收期,而同一物种不同发育阶段或不同生育期之间DNA序列是一致的,所以通过DNA条形码对陈皮与青皮的鉴定失败。建立的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MS分析方法可用于对陈皮青皮样本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基于代谢组学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学OPLS-DA模型筛选出可用于鉴别陈皮与青皮的27个差异化合物,建立了一种基于化学成分差异分析鉴别陈皮与青皮的分析方法。本实验通过对基于DNA条形码和代谢组学技术相结合的鉴定方法对广陈皮与陈皮、陈皮与青皮的探索性研究,可为基于DNA条形码和代谢组学技术的组合鉴定技术用于中药材鉴定提供经验参考和借鉴。
牛宪立,魏妮娜,姬可平,谢奎[9](2018)在《贵州山慈菇及混伪品ITS序列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提取贵州山慈菇及混伪品的总DNA后,并对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采用序列对比软件对山慈菇及混伪品的ITS进行聚类分析,寻找出山慈菇的变异位点,为山慈菇的基源鉴定和品质评价提供分子依据。方法运用改良CTAB法提取总DNA,PCR扩增ITS序列后送入公司测序并作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贵州山慈菇及混伪品的ITS、ITS2序列经比对后,存在变异位点。山慈菇与4个金果榄比较,分别有208个、206个、205个、206个突变位点,与2个青牛胆比较分别有187个、194个突变位点,与白及比较有70个突变位点;从ITS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图显示,山慈菇与其混伪品白及、金果榄之间差异较为显着,系统发育树也显示它们聚到不同的分枝上。结论 ITS区序列为中药真品鉴定及道地药材的质量鉴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焦梦姣[10](2018)在《12种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共研究了天麻、独活、白鲜皮、夏枯草、炒牛蒡子等12种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以期标化不同的临床用药形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根据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通则制备饮片标准汤剂;采用HPLC法测定各饮片和对应标准汤剂中指标成分含量,计算转移率;同时进行标准汤剂pH值、总固体的测定和特征图谱研究。本研究制备了 16批天麻饮片标准汤剂,其中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量的转移率应不低于90%,pH值范围为2.5~5.7,总固体范围为0.37 g~0.98 g,16批天麻饮片标准汤剂相似度均大于0.9;制备了 14批独活饮片标准汤剂,其中蛇床子素转移率范围为2.3%~10.1%,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转移率范围为2.3%~12.2%,pH值范围为5.1~5.8,总固体范围为0.63 g~1.09 g,14批独活饮片标准汤剂相似度均大于0.9;制备了 16批白鲜皮饮片标准汤剂,其中黄柏酮转移率范围为30.9%~56.3%,梣酮转移率范围为31.%~52.4%,pH值范围为4.9~6.0,总固体范围为0.34 g~0.53 g,16批白鲜皮饮片标准汤剂相似度均大于0.9;制备了 14批夏枯草饮片标准汤剂,其中迷迭香酸转移率范围为36.8%~81.2%,pH值范围为5.5~5.9,总固体范围为0.19 g~0.28 g,14批夏枯草饮片标准汤剂相似度均大于0.9;制备了 17批炒牛蒡子饮片标准汤剂,其中牛蒡苷转移率范围为42.4%~65.3%,pH值范围为5.4~6.9,总固体范围为0.20 g~0.37 g,17批炒牛蒡子饮片标准汤剂相似度均大于0.9;制备了 15批佛手饮片标准汤剂,其中橙皮苷转移率范围为10.6%~33.9%,pH值范围为4.1~4.5,总固体范围为0.57 g~0.71g,15批炒牛蒡子饮片标准汤剂相似度均大于0.9;制备了 13批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其中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总量的转移率范围为17.1%~97.9%,pH值范围为4.7~5.5,总固体范围为0.70g~1.02g,13批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相似度均大于0.9;制备了 12批桑叶饮片标准汤剂,其中芦丁转移率范围为16.8%~47.9%,pH值范围为5.6~6.7,总固体范围为0.38g~0.58 g,12批桑叶饮片标准汤剂相似度均大于0.9;制备了 15批红景天饮片标准汤剂,其中红景天苷转移率范围为33.4%~75.2%,pH值范围为4.0~4.8,总固体范围为0.25 g~0.55 g,15批红景天饮片标准汤剂相似度均大于0.9;制备了 17批泽兰饮片标准汤剂,pH值范围为4.9~5.3,总固体范围为0.32 g~0.51g,17批泽兰饮片标准汤剂相似度均大于0.9;制备了 13批北沙参饮片标准汤剂,pH值范围为4.0~5.7,总固体范围为0.37 g~0.63 g,13批北沙参饮片标准汤剂相似度均大于0.9;制备了 13批桑白皮饮片标准汤剂,pH值范围为4.7~6.8,总固体范围为0.17 g~0.26 g,13批桑白皮饮片标准汤剂相似度均大于0.85。基于上述研究,建立12种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以期为其中药配方颗粒等用药形式的研究和中药标准化的建立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利于实现统一监督管理。
二、佛手与混伪品的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佛手与混伪品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NA条形码和代谢组学技术的闽南乌龙茶产品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DNA条形码识别研究 |
1.2.1 仪器与试剂 |
1.2.2 DNA提取、扩增及测序 |
1.3 基于代谢组学的产品鉴别研究 |
1.3.1 仪器与设备 |
1.3.2 样品前处理 |
1.3.3 色谱与质谱检测条件 |
1.4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提取、扩增成功率及测序成功率 |
2.2 序列与系统进化分析 |
2.3 基于代谢组的闽南乌龙茶产品主成分分析 |
2.4 代谢成分分析与鉴定 |
2.5 灰色关联度分析遗传-化学相关性 |
3 讨论 |
3.1 闽南乌龙茶产品的DNA条形码识别 |
3.2 闽南乌龙茶产品的代谢组成分差异 |
3.3 遗传-化学相关性 |
(2)基于叶绿体rpoC1序列在山药分子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3.1 DNA提取 |
1.3.2 PCR扩增及测序 |
1.3.3 序列比对和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提取与PCR扩增 |
2.2 遗传距离的分析 |
2.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3 结论与讨论 |
(3)白芷饮片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样品检验和调研情况 |
第一节 样品概况及信息 |
1 样品采集信息概况 |
2 检验项目与检验标准 |
第二节 依据现行标准检验结果及分析 |
1 样品按标准检验情况 |
2 不同抽样地域样品检验结果对比分析 |
3 不同地域生产企业样品检验结果对比分析 |
4 不同来源性质样品的结果对比分析 |
5 标准评价 |
第二章 质量控制研究 |
第一节 挥发油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挥发油的测定方法 |
2.2 挥发油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3种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4 测定法 |
3 方法学考察 |
3.1 线性关系考察 |
3.2 精密度试验 |
3.3 重复性试验 |
3.4 稳定性试验 |
3.5 回收率试验 |
3.6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第三节 二氧化硫残留量与3种香豆素类成分的相关性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2.1 样品制备 |
2.2 液相色谱方法 |
2.3 二氧化硫测定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含量测定和二氧化硫测定结果 |
3.2 二氧化硫残留量与3种香豆素类成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第四节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标准溶液制备 |
2.2 内标溶液的制备 |
2.3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4 测量条件 |
2.5 线性方程 |
2.6 重复性试验 |
2.7 回收率试验 |
2.8 方法检出限 |
2.9 样品测定结果 |
3 讨论 |
第五节 农药残留测定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 |
2.1 样品前处理 |
2.2 Qu ECh ERS法1 |
2.3 Qu ECh ERS法2 |
2.4 UHPLC-MS/MS条件 |
2.4.1 色谱条件 |
2.4.2 质谱条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UPLC-MS/MS条件的优化 |
3.1.1 质谱条件 |
3.1.2 色谱条件 |
3.2 基质效应评价 |
3.3 样品基质净化方法的比较 |
3.4 方法学验证 |
3.5 样品分析 |
4 讨论 |
第六节 白芷饮片质量标准(草案) |
第三章 质量评价研究 |
1 方法 |
1.1 白芷饮片总体质量评价方法 |
1.2 生产厂家评价方法 |
2 结果 |
2.1 白芷饮片质量评价结果 |
2.2 生产厂家评价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存在的不足 |
3 展望 |
附件 |
附件1 按现行标准检验数据列表 |
附件2 3种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附件3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测定结果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4)延胡索类药材资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延胡索类药材历史沿革 |
2 延胡索类药材资源 |
2.1 来源与分布 |
2.2 分类鉴定 |
3 延胡索类药材化学成分 |
3.1 延胡索类药材主要化学成分 |
3.2 不同种类延胡索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 |
3.3 不同产地延胡索类药材化学成分差异 |
4 延胡索类药材资源利用 |
4.1 本草记载与历史应用 |
4.2 现代药理研究及应用 |
5 讨论 |
(5)DNA条形码在山药及其混伪品鉴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 |
2.1 总DNA提取 |
2.2 PCR扩增及测序 |
2.3 序列对比和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DNA提取与PCR扩增效率 |
3.2 样本序列的种间种内差异及NJ树结果分析 |
4 讨论 |
5 总结 |
(6)酸橙花的质量标准研究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酸橙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化学成分研究 |
2.1 黄酮类 |
2.2 香豆素类 |
2.3 挥发油类 |
2.4 生物碱类 |
2.5 其他 |
3 药理作用研究 |
3.1 抗氧化作用 |
3.2 抗炎作用 |
3.3 对胃肠道的作用 |
3.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3.5 对子宫的作用 |
3.6 其他作用 |
4 临床应用 |
5 来源于酸橙的药材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
1 中药质量标准概述 |
2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2.1 显微鉴定技术 |
2.2 光谱技术 |
2.3 色谱技术 |
2.4 “一测多评”法 |
2.5 多元统计法 |
2.6 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 |
第三章 保健茶饮料的研究现状 |
1 常用保健茶及其制备工艺 |
2 保健茶功效研究进展 |
第四章 小结 |
第一章 酸橙花的鉴定方法研究 |
第一节 酸橙花的性状鉴别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第二节 酸橙花的显微特征研究 |
1 不同花期的酸橙花显微特征 |
2 酸橙花与常见混伪品柑橘花、柚子花的显微对比 |
3 粉末显微鉴别 |
4 实验小结 |
第三节 酸橙花的薄层鉴别研究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3 样品溶液的薄层色谱鉴别 |
4 小结 |
第四节 酸橙花的含量测定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不同产地、不同发育期酸橙花中各成分的动态变化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节 酸橙花的一般检查研究及浸出物测定 |
1 水分的测定 |
2 总灰分测定 |
3 重金属检查研究 |
4 浸出物测定 |
5 小结 |
第六节 基于成分和性状相结合的酸橙花综合评价 |
第七节 赣产酸橙花药材质量标准草案 |
第二章 酸橙花生物活性研究 |
第一节 酸橙花提取液的生物活性研究 |
1 酸橙花提取液对小鼠在体肠运动影响的研究 |
2 酸橙花提取液对小鼠离体肠段影响的研究 |
3 小结 |
第二节 酸橙花及葛花配伍提取液的生物活性研究 |
1 酸橙花与葛花配伍后对小鼠醉酒的解酒作用 |
2 酸橙花葛花复合液对给酒后离体肠段的作用 |
3 小结 |
第三章 酸橙花葛花复方饮料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一节 酸橙花葛花饮料提取工艺优化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酸橙花葛花饮料辅料最佳配比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7)羌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羌活历史沿革 |
第二章 羌活调研情况及样品收集情况简介 |
1.羌活产地调研情况简介 |
2.羌活标准收载情况简介 |
3.羌活样品收集情况简介 |
第三章 羌活薄层色谱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2.实验方法 |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 |
2.4 薄层试验研究 |
2.5 实验结果 |
2.6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羌活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及GC-MS分析 |
1.仪器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GC指纹图谱及GC-MS分析条件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羌活挥发性成分G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 |
2.5 羌活与宽叶羌活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
2.6 伪品GC指纹图谱分析 |
2.7 基于GC指纹图谱的羌活样品质量分析 |
2.8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羌活非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
1.仪器与试药 |
2.方法与结果 |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HPLC指纹图谱分析条件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羌活非挥发性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 |
2.5 伪品非挥发性指纹图谱分析 |
2.6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羌活样品质量分析 |
2.7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农药残留检测 |
1.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药 |
2.基于GC-MS分析技术的农药残留检测 |
2.1 溶液的制备 |
2.2 检测条件 |
2.3 方法学考察 |
2.4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3.基于HPLC分析技术的农药残留检测 |
3.1 溶液的配制 |
3.2 检测条件 |
3.3 方法学考察 |
3.4 供试品溶液的测定 |
4.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药用羌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GC法农残检测加样回收试验数据表 |
附录C 202 批抽检样品农残检测结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基于DNA条形码及代谢组学技术的广陈皮、陈皮及青皮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前言 |
1.2 陈皮与青皮化学成分研究 |
1.2.1 黄酮类成分 |
1.2.2 挥发油类成分 |
1.3. 陈皮与青皮的药理作用 |
1.3.1 对胃肠道的药理作用 |
1.3.2 对呼吸系统的药理作用 |
1.3.3 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
1.3.4 其他药理作用 |
1.4 DNA条形码技术用于柑橘属物种鉴定研究现状 |
1.5 液质联用结合代谢组学用于柑橘属研究现状 |
1.6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分析研究广陈皮、陈皮、青皮 |
2.1 实验样品及试剂 |
2.1.1 实验样品 |
2.1.2 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总DNA提取方法 |
2.2.2 总DNA含量测定 |
2.2.3 PCR扩增目的序列 |
2.2.5 PCR产物的电泳检测与DNA测序 |
2.2.6 DNA序列结果数据处理 |
2.3 DNA条形码结果与分析 |
2.3.1 总DNA提取及PCR扩增测序结果 |
2.3.2 ITS2序列特征以及数据分析 |
2.3.3 ITS序列特征以及数据分析 |
2.3.4 psbA-trnH序列特征以及数据分析 |
2.3.5 rbcL序列特征以及数据分析 |
2.3.6 matK序列特征以及数据分析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UPLC-QTOF-MS/MS的广陈皮与陈皮差异性分析 |
3.1 实验样品 |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1 仪器设备 |
3.2.2 实验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实验样品处理 |
3.3.2 液相分析条件 |
3.3.3 质谱分析条件 |
3.3.4 数据采集与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QC样本方法学验证结果 |
3.4.2 样品总离子流图 |
3.4.3 数据分析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基于Q-Exactive plus液质联用的陈皮与青皮差异性分析 |
4.1 实验样品 |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1 仪器设备 |
4.2.2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样品处理 |
4.3.1 液相分析条件 |
4.3.2 质谱分析条件 |
4.3.3 数据采集与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QC样本方法学验证结果 |
4.4.2 样品成分鉴定 |
4.4.3 数据分析 |
4.5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贵州山慈菇及混伪品ITS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DNA提取 (改良CTAB法) |
1.2.2 DNA纯度的检测 |
1.2.3 ITS扩增和测序 |
1.2.4 ITS序列分析 |
2 结果 |
2.1 DNA的浓度 |
2.2 总DNA电泳图 |
2.3 PCR扩增ITS序列图 |
2.4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2.4.1 山慈菇及习用品的完整序列 |
2.4.2 ITS序列拼接及分析 |
2.4.3 贵州山慈菇及其混伪品ITS碱基比较 |
2.4.4 山慈菇及伪品的遗传距离 |
2.4.5 物种间NJ树鉴定 |
3 讨论 |
(10)12种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概述 |
1. 标准汤剂的定义 |
2.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产生的背景 |
3.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的作用及意义 |
3.1 有利于临床用药的准确和剂量的统一 |
3.2 有利于保障疗效一致 |
3.3 有利于促进用药质量提高,改变目前监管困局 |
3.4 为中药研究标准化提供了基础 |
4.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存在的问题 |
5.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的发展前景 |
第一章 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方法概述 |
1. 原料 |
1.1 实验样品 |
1.2 炮制方法 |
1.3 检测 |
2. 工艺参数的确定 |
2.1 样品用量 |
2.2 煎煮容器 |
2.3 溶剂及溶剂用量 |
2.4 浸泡时间 |
2.5 煎煮次数及时间 |
2.6 分离、浓缩方法 |
2.7 其他 |
3. 质量标准的建立 |
3.1 饮片含量测定 |
3.2 饮片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3.3 饮片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4. 总结 |
5 其他 |
第二章 12种中药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第一节 天麻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样品采集 |
3. 物种鉴别 |
4. 含量测定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7. 讨论 |
天麻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二节 独活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样品采集 |
3. 物种鉴别 |
4. 含量测定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独活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三节 白鲜皮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样品采集 |
3. 物种鉴别 |
4. 含量测定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7. 讨论 |
白鲜皮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四节 夏枯草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样品采集 |
3. 物种鉴别 |
4. 含量测定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7. 讨论 |
夏枯草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五节 炒牛蒡子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样品采集 |
3. 物种鉴别 |
4. 饮片含量测定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7. 讨论 |
炒牛蒡子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六节 佛手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样品采集 |
3. 物种鉴别 |
4. 饮片含量测定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7. 讨论 |
佛手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七节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样品采集 |
3. 物种鉴别 |
4. 含量测定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7. 讨论 |
肉苁蓉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八节 桑叶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样品采集 |
3. 物种鉴别 |
4. 含量测定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7. 讨论 |
桑叶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九节 红景天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样品采集 |
3. 物种鉴别 |
4. 含量测定 |
5. 标准汤剂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
6.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7. 讨论 |
红景天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十节 泽兰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样品采集 |
3 物种鉴别 |
4. 定量测定 |
5.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6. 讨论 |
泽兰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十一节 北沙参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样品采集 |
3. 物种鉴别 |
4. 定量测定 |
5.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6. 讨论 |
北沙参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第十二节 桑白皮饮片标准汤剂质量标准的建立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样品采集 |
3. 物种鉴别 |
4. 定量测定 |
5. 标准汤剂特征图谱考察 |
6. 讨论 |
桑白皮标准汤剂质量标准 |
总结 |
1. 转移率问题 |
2. 基源问题 |
3. 特征图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佛手与混伪品的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NA条形码和代谢组学技术的闽南乌龙茶产品鉴别[J]. 高晨曦,郭义红,孙威江,陈志丹.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21
- [2]基于叶绿体rpoC1序列在山药分子鉴定中的应用[J]. 赵琳娜,刘娜,王学硕,陈怡文,张晓东,崔生辉,路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4)
- [3]白芷饮片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D]. 张明童.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延胡索类药材资源研究进展[J]. 任风鸣,刘艳,朱晓富,杨丹,卓维,辛元尧,卢圣鄂,黄红燕. 世界中医药, 2020(05)
- [5]DNA条形码在山药及其混伪品鉴定中的应用[J]. 孟啸龙,孟乡,周国富,王博,徐宁,李云峰,孟繁蕴. 辽宁中医杂志, 2020(04)
- [6]酸橙花的质量标准研究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 沈虹.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羌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D]. 张远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基于DNA条形码及代谢组学技术的广陈皮、陈皮及青皮鉴定研究[D]. 汪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贵州山慈菇及混伪品ITS序列分析[J]. 牛宪立,魏妮娜,姬可平,谢奎.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8(03)
- [10]12种中药饮片标准汤剂研究[D]. 焦梦姣.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