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火车站——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整合实践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江啸山[1](2021)在《中学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应用研究 ——以广州市第89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持续落地,个性化教育可视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这也意味着传统的高中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学管理模式即将迎来一场“智慧性”的大变革。智慧校园作为当代学校智慧教育的核心支撑,其建设目标应当与新高考改革中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自主选择科目”等要求保持一致性。因此,各类学校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的内在要求需要聚焦在“学生个性学习”、“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了解高中学校的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现状,并找出其与智慧教学应用之间的关系,对于帮助其他即将实施新高考模式的地区的高中学校调整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转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等,存在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所在。研究内容如下:(1)新高考方案改革驱动高中智慧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发展。在走班制模式下,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课、自主学习、智能化考勤、课表自动生成等需求,催生了融合5G、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AI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智慧教学环境体系。以智慧教学云平台系统为核心,其整体框架、硬件、软件、拓补结构等均与早期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显着差异。(2)以广州市第89中学为研究选择对象,就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情况分别编制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其中,分析被测教师对智慧教学环境硬件设施、智慧教学应用、数字化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看法,以及不同背景变量的教师评价存在的差异;分析高中学生在智慧学习过程中对数字化资源应用、智慧学习过程认知、智慧学习环境感知方面的现状。(3)针对“泛在性不足”、“智慧性较弱”、“信息孤岛”等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智慧教学云平台展开了广州市第89中学的智慧教学设计,设计环境包括“智慧预习阶段”、“智慧课中教学阶段”、“智慧课后评价”,并且就“任务单设计”、“深层次目标体系”、“智慧互联互动”、“云平台使用”等创新设计的应用流程进行分析。从智慧教学应用的实践结果来看,实验班学生在过程性考核成绩、终结性考核成绩、整体成绩3项指标上均显着超过了对照班学生(P<0.05)。事后再次对教师展开问卷调研,被测教师也肯定了此次智慧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体现了校本特色并充分发挥现有的硬件基础优势。
李伟涛[2](2017)在《基于“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的教育决策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对教育决策的支持为核心问题,通过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就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如何用于支持教育决策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了何以支持、为谁支持、谁来支持三个方面组成的教育决策支持体系,为教育决策中支持需求的满足提供一个整合视角的分析。借助大量一手资料和一组案例,本研究主要发现:第一,教育决策面临的挑战及其释放的支持需求,既是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构建的缘起,同时是从功能层面分析其支持教育决策的起点。国家教育决策释放的支持需求突出表现为:系统而非分散的信息预测、地区与群体利益的统筹考量、多主体参与决策并实现协作。根据分析,与数据库、听证会、民意调查、咨询报告以及联席会议等支持方式相比,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在应对支持需求上具有整合优势。第二,本研究通过一组案例分析发现:在何以支持好的教育决策做出方面,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基于数据同时超越数据,通过时空维度的证据整合,为教育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证据,并提高决策者采信证据的动力。在为谁支持方面,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是为公共利益说话的"计算器",通过用于以人民为根本立场的利益分配与整合,实现教育公共品供给的激励评价、教育发展需求的统筹分析,支持教育决策整体增进公共利益。在谁来支持方面,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是决策参与主体间互动与规制的一个场域,通过用于多主体参与决策及程序制约,实现多种声音表达、以权利制约权力,为教育决策质量和合法性提高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对教育决策的支持,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支持功能的实现,是以证据整合、利益分配与整合、决策程序制约为中介。证据整合,针对何以支持,提供教育决策支持的基础;利益分配与整合,针对为谁支持,确保教育决策支持的价值取向;决策程序制约,针对谁来支持,促成教育决策支持的多主体参与。证据整合、利益分配与整合、决策程序制约,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证据整合是手段,服务于利益整合的目的,而证据整合与决策程序制约又相互作用、互为条件,共同服务于利益整合。只有采用辩证思维整体认识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才能在用于支持教育决策中发挥最大限度的功能。第四,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用于支持教育决策,必须深入理解数据与技术的使用方式及其效用。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不能被简单静态地视为集成数据的计算机系统。通过数据尤其是大数据的使用,为增进公共利益的教育决策的做出提供证据支持、程序制约,是数据使用的最大价值。技术的使用,旨在使不在场者实现出场,让在场者真正代表,并提升决策者对证据的采信动力。第五,人是实现有效支持的关键变量。一方面,人口与学龄人口及其变化是我国教育决策的关键背景变量,而人力资源水平提高扮演着关键的结果变量。另一方面,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对教育决策的支持,依赖于包括决策者和研究者及信息技术人员在内的决策参与主体的自觉。
陈芳[3](2007)在《区域经济特色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大而东西发展不均、物博却资源开发失衡、人众而文化素质有异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时刻都面临严峻的考验。在经济发展中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区域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对象与区域经济发展更是存在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对长宁区来说,将现代服务业作为今后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那么职业教育也应该注重这方面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不管职前教育还是职后教育,都应该紧密联系长宁区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明确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充分利用长宁区职业教育的资源,选择正确的策略,进一步推动长宁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分六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章:导论: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问题的原因和研究的意义,对概念进行界定,介绍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职业教育与区域性发展互动关系概述:叙述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相互促进、影响的作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好职业教育的功能,职业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中可利用的资源,为区域经济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第三章:长宁区域经济发展及其趋势:介绍长宁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以及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的现状和所呈现的特点。第四章:长宁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需求:分析长宁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并围绕长宁区在打造“数字长宁”“国际城区”品牌过程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职业教育在数量、质量、专业模式和结构、师资队伍、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的要求进行阐述。第五章:职业教育服务长宁区域经济现代服务业特色的策略:围绕长宁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需求,结合长宁职业教育现状,提出如何应对需求的策略选择。结语:古今中外,教育是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的基础,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影响和作用,在经济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国家早已得到验证。长宁区区域经济的定位是现代服务业,职业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都应当与区域经济的要求联系起来,选择最需要的专业,选择最恰当的模式,整和已有的职教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学校利用率,提高培训质量,打造培训机构的品质,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地位。
王亮[4](2007)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务工者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基于嘉定区永盛学习中心的个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进程加速,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都加大了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支持力度。以往的研究表明,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分布的复杂性和工学矛盾,尽管许多务工者都有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的要求,但缺乏进入正规教育机构的条件,自主学习对于部分务工青年不仅不是权宜之计,而且应该成为业余学习的重要方式。本研究立足于“华东师范大学进城务工人员继续教育课题组”在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永盛公寓的小型学习中心所进行的教育项目,通过行动研究法、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法,结合有关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理论基础和既有研究,通过调查务工人员自主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信息素养等因素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揭示务工人员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自主运用多种资源学习的能力及特征。论文第一部分通过自主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介绍了自主学习的一般机制。第二部分则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务工者运用现代教育设施自主学习的现有模式揭示了可能影响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第三部分介绍了本次行动研究中两个教学试验的过程,第四部分通过对获得数据的处理说明务工人员原有学历、职业、信息素养等与其自主学习动机、手段的相关性,并阐明了务工人员在多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论文最后提出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导学策略和提高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试图为构建适应务工人员需求的社区多媒体学习中心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花洁,周薇雯[5](2004)在《上海火车站——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整合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孙宁[6](2002)在《上海构建学习化社区的现状及其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70年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迈向学习化社会,已成为世界主导性的教育思潮,也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而终身教育的落实,有赖于社区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化社会的建立,又有赖于学习化社区作为其坚实的基础。随着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步伐的加快,近几年来,我国的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习化社区的创建工作已在一些发达地区成为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态势。作为一种全新的事物,迫切需要对各地的实践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和探讨。本论文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尽力去把握学习化社区产生的背景;内涵,特征、功能;上海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国外发展趋势;学习化社区今后的发展目标,形态构架、推进策略,管理方式等,以期为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论文第一部分提出了学习化社区理论研究的背景。从理论上讲,学习化社区理论研究的背景应该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组织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实践上讲,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社区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论文第二部分是对学习化社区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论述。对社区、社区教育、学习化社区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对学习化社区的基本特征、功能和相对于传统教育的几个突破进行了分析描述。 论文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创建学习化社区的背景和上海构建学习化社区所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论述。由于学习化社区的形成关键是社区教育,论文回顾了上海地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特点以及近两年来上海在构建学习化社区方面的最新进展。并以上海浦东新区潍坊街道和闸北区天目西街道创建学习化社区的活动为个案,为读者描绘了上海创建学习化社区比较有特色的两个地区的现状,为其它地区的创建行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论文第四部分内容分别对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构建学习化社区的情况做了介绍,期望能对我国构建学习化社区的活动能有所借鉴。 论文第五部分是上海创建学习化社区的基本框架和推动策略。第一小节对上海创建学习化社区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做了规划;第二小节对学习化社区的形态和构架做了设想;第三小节对学习化社区的创建提出了六条构建策略;最后论文对学习化社区构建的必要条件从指导体系、网络建设、师资队伍建殴、经费筹措和评估激励措施方面进行了论述。
二、上海火车站——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整合实践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火车站——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整合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应用研究 ——以广州市第89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智慧教育理论的研究综述 |
1.3.2 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的研究综述 |
1.3.3 智慧教学应用的研究综述 |
2.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框架 |
2.1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提出的要求 |
2.1.1 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教务管理变革 |
2.1.2 依托物联网技术及AI技术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
2.1.3 适配智慧教育资源服务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
2.2 高中智慧教学云平台的规划设计分析 |
2.2.1 高中智慧教学云平台的整体框架 |
2.2.2 高中智慧教学云平台的硬件及软件架构 |
2.2.3 高中智慧教学云平台的网络拓补结构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2 混合学习理论 |
2.3.3 智慧教育理论 |
2.3.4 分布式学习理论 |
3.广州市第89 中学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
3.1 广州市第89 中学智慧教学云平台的功能分析 |
3.1.1 智慧教学云平台的主要应用模块 |
3.1.2 智慧教学云平台的教学应用分析 |
3.2 调查准备与实施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2.3 问卷调查对象与访谈调研 |
3.3 教师对智慧校园建设评价的数据统计分析 |
3.3.1 智慧教学环境基础建设现状 |
3.3.2 智慧教学应用现状 |
3.3.3 智慧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
3.3.4 智慧教学环境保障机制现状 |
3.4 学生对智慧校园下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评价的数据统计分析 |
3.4.1 智慧教学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支持服务现状 |
3.4.2 智慧教学环境下的学习过程支持服务现状 |
3.4.3 智慧教学环境下的学习环境支持服务现状 |
3.5 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3.5.1 智慧“泛在性”服务并未实现 |
3.5.2 智慧教室的“智慧性”依旧不足 |
3.5.3 智慧教学数据收集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
4.基于云平台的广州市第89 中学智慧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
4.1 广州市第89 中学智慧教学模式的设计分析 |
4.1.1 基于智慧教学云平台的课前预习阶段设计 |
4.1.2 基于智慧教学云平台的课堂教学阶段设计 |
4.1.3 基于智慧教学云平台的课后评价阶段设计 |
4.2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智慧教学应用的实践分析 |
4.2.1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概要 |
4.2.2 “TCP/IPv4 设置”课程准备工作 |
4.2.3 “TCP/IPv4 设置”课程智慧教学实施过程 |
5.基于云平台的广州市第89 中学智慧教学应用效果分析 |
5.1 智慧教学应用前后的学生成绩对比分析 |
5.1.1 学生成绩的前测数据分析 |
5.1.2 后测的学生成绩差异性分析 |
5.1.3 后测的学生成绩相关性分析 |
5.2 智慧教学实践的事后问卷调查检验 |
5.2.1 智慧教学满意度的问卷设计 |
5.2.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5.2.3 智慧教学实践前后的教师满意度对比分析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2)基于“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的教育决策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本文架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国外学者对教育决策支持的研究 |
(一) 关于教育决策合理性 |
(二) 关于教育决策支持方式 |
(三) 关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研发 |
二、国内学者对教育决策支持的研究 |
(一) 中国转型发展道路上教育决策有效性与合法性关系 |
(二) 大国治理视角下教育决策的制度支持 |
(三) 利益主体多元化下的教育决策共识模式 |
(四) 反映民生民意的教育舆情分析 |
(五) 大数据集成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研究 |
三、总结与述评 |
第三章 分析框架 |
一、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如何用于支持教育决策? |
(一) 教育决策面临挑战的变化及其释放的支持需求:整合的需求 |
(二) 现有的支持方式评析:对整合需求的应对及其局限性 |
(三) 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的形态分析:比较优势 |
二、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
(一) 教育决策释放的支持需求 |
(二) 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 |
(三) 好的教育决策的做出 |
(四) 教育决策支持的环境 |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何以支持:证据与证据整合 |
一、教育决策支持中证据整合的二次转换 |
(一) 数据到证据的转换 |
(二) 证据到证据采信的转换 |
二、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在时间维度证据整合中的作用 |
(一) 决策情境不确定性的正视 |
(二) 在系统性预测与监测中的运用 |
(三) 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结作用 |
三、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在空间维度证据整合中的作用 |
(一) 大国视角的审视 |
(二) 在系统性分解目标与定位中的运用 |
(三) 对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结作用 |
四、教育决策支持系统证据整合对证据采信动力的影响 |
(一) 问题导向的证据整合对采信动力的影响 |
(二) 证据及时自我获得对采信动力的影响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为谁支持:利益分配与整合 |
一、教育决策支持中的价值选择 |
(一) 从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 |
(二) 从个体选择到公共利益选择 |
二、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在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中的作用 |
(一) 指标解释力困境的反思 |
(二) 人口迁移与公共品供给激励 |
(三) 为公共利益说话的"计算器" |
三、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在引导教育公共利益中的作用 |
(一) 公众期望动态性与人力资本需求 |
(二) 在支持两项规划研究中的比较 |
(三) 深度对接规划需求与规划目标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谁来支持:多主体参与决策及程序制约 |
一、教育决策支持中程序制约的实质 |
(一) 技术分析与决策程序相结合 |
(二) 以权利制约权力 |
二、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在多主体参与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
(一) 现有互动方式的局限性 |
(二) 在现场决策中的运用 |
(三) 有效互动贯穿于商议之中 |
三、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在多部门决策协同中的作用 |
(一) 数据孤岛的背后 |
(二) 在部门协同决策中的作用 |
(三) 制衡部门权力使用 |
四、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 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对教育决策的支持:三位一体 |
(二) 数据与技术及其使用方式的再认识 |
(三) 人是实现有效支持的关键变量 |
二、主要建议 |
(一) 围绕整合作用的强化来推进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 |
(二) 依托教育决策支持系统打通决策研究各环节 |
(三) 在教育决策支持系统运用过程中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
三、研究展望 |
(一) 本研究的局限性 |
(二) 未来研究的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国家层面有关教育决策支持的相关政策 |
附录二、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截图 |
附录三、现场决策系统设计样例影像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3)区域经济特色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
2、目前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
3、职业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二) 概念的界定 |
1、职业教育 |
2、区域经济 |
3、区域性职业教育 |
4、区域性职业教育策略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
2、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关系 |
3、长宁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情况 |
(四)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概述 |
(一)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
1、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 |
2、职业教育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
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
(二) 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
2、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正确选择有利于职业学校更好的发展 |
三、长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
(一) 长宁区域概貌 |
1、基本概况 |
2、经济与教育概况 |
(二) 长宁区域经济定位——现代服务业 |
1、现代服务业的定义以及现代服务业的种类 |
2、长宁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选择了现代服务业 |
(三) 长宁现代服务业现状及特点 |
1、长宁区现代服务业现状 |
2、长宁区现代服务业呈现的特点 |
3、促进长宁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的途径 |
四、长宁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需求 |
(一) 长宁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提出的需求 |
1、长宁现代服务业中"七朵金花"对人才种类的需求重点 |
2、长宁现代服务业中对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 |
(二) 长宁区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长宁区职业教育的现状 |
2、长宁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五、职业教育服务长宁区域经济的策略 |
(一) 长宁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措施 |
1、职业学校 |
2、政府 |
3、用人单位 |
(二) 长宁区域经济职业教育专业和模式选择 |
1、长宁区职业教育专业的选择 |
2、长宁区职业教育模式的选择 |
(三) 长宁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资源整合 |
结束语 |
附录 |
调查问卷 |
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长宁区现代服务业"十一五"规划 |
长宁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务工者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基于嘉定区永盛学习中心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背景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二章 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阐释 |
第二节 自主学习相关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四节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的依据 |
第三章 务工者网络多媒体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
第一节 务工人员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 |
第二节 务工者网络自主学习实验课程分析 |
第三节 务工人员基于多媒体课件的自主学习实验简介 |
第四节 影响务工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外在因素 |
第五节 影响务工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内在因素 |
第四章 研究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一节 样本基本统计分析 |
第二节 自主学习能力与几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中的发现 |
第二节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策与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上海构建学习化社区的现状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 学习化社区理论研究的背景 |
二、 关于学习化社区几个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 |
(一) 社区 |
(二) 社区教育 |
(三) 学习化社区的内涵 |
(四) 学习化社区的基本特征 |
(五) 学习化社区的功能 |
(六) 学习化社区相对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几个特点 |
三、 我国创建学习化社区的背景和上海创建学习化社区的条件 |
(一) 我国创建学习化社区的背景 |
(二) 上海地区创建学习化社区的条件 |
(三) 上海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特点和现状 |
(四) 上海地区学习化社区发展的最新进展和个案研究 |
个案1. 浦东新区潍坊街道学习化社区建设个案 |
个案2. 上海市闸北区天目西街道学习化社区建设个案 |
四、 上海创建学习化社区的主要参照系 |
(一) 国外推进学习化社区构建的积极举措 |
(二) 我国台湾地区构建学习化社区的举措 |
五、 上海创建学习化社区的基本框架及推动策略 |
(一) 目标体系 |
(二) 学习化社区的形态和教育资源构架 |
(三) 学习化社区的构建策略 |
(四) 学习化社区构建的必要条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上海火车站——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整合实践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智慧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应用研究 ——以广州市第89中学为例[D]. 江啸山.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的教育决策支持体系研究[D]. 李伟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区域经济特色与职业教育发展策略选择 ——以上海市长宁区为例[D]. 陈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6)
- [4]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务工者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基于嘉定区永盛学习中心的个案分析[D]. 王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5]上海火车站——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整合实践研究[J]. 花洁,周薇雯. 信息技术教育, 2004(01)
- [6]上海构建学习化社区的现状及其发展研究[D]. 孙宁. 华东师范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