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省世行二期水保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霞[1](2017)在《山西省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节水理念》文中研究指明为促进人们对世界农业节水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新理念的认知和深度理解,基于山西省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全过程观测、理解,就基于ET的水资源管理、工程、农艺、管理措施集成技术和项目管理方面的新理念进行了分析总结。
牛月,成一雄,景浩,刘彩花[2](2015)在《山西省节水灌溉项目监测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以真实节水为理念,采取工程、农艺和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对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同时在项目区开展基于控制蒸腾蒸发量的水权管理试点。针对项目特点,提出适合山西省的节水灌溉项目监测评价体系,以期为后续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及项目管理提供参考,并对其他行业利用世行贷款项目起到示范作用。2013年度项目监测评价结果表明:MIS数据滞后于实际工程完成量;完成投资主要用于水利建设、农业节水措施和项目管理。
牛月[3](2015)在《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监测和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不仅使项目区节水、增产,其先进的设计理念、高效的节水措施和良好的实施效果,对农业节水发挥示范作用,技术的扩散和人员素质的提高对农业节水事业意义重大。本文针对山西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进行监测评价技术方法研究。项目监测评价既是现代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型节水措施。节水灌溉能否实现最终目标,除了决定于其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以及确定的目标是否客观、合理地反映项目可能取得的预期目标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节水灌溉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对环境影响的适应能力,项目监测评价旨在对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纠正工程偏差,保证项目有序进行,因此开展监测评价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首先通过对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工程项目进行描述,总结节水灌溉工程-农业-管理-监测综合节水措施模式进展与发展方向,研究各种指标的监测方法,并构建世行贷款基于ET控制与管理的节水灌溉项目监测评价体系;2)将节水增收效果数字化,研究探讨工程-农业-管理-监测综合节水措施模式下节水灌溉真实节水和农业增收的新思路,总结农业水分生产率和ET计算方法;3)根据农业节水项目建设内容,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指标体系并计算各指标权重,单项评价各个指标及利用四元联系数集对分析数学模型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分析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世行贷款基于ET控制与管理的节水灌溉监测评价体系研究是世行贷款项目的特有安排,在国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山西省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工程项目监测评价体系的研究,以期为后续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及项目管理提供参考,并对利用世行贷款在其他行业的应用等起到规范作用。对于进一步完善农业节水灌溉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和优化综合评价数学模型,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贾玉爱[4](2012)在《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节水理念与模式》文中提出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当前农业用水短缺问题的最佳途径。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贯彻"真实"节水的先进理念,通过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构建资源性节水模式,促进项目区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同时,结合山西省实际提出了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为项目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赵建民[5](2010)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水土保持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农林水事活动。为了评价水土保持的实施效果、明确水土保持的目的与意义、对不同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比较与优选,有必要进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水土保持涉及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单一指标不可能评价其综合效益,因此,人们常用两类方法进行评价:即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通过优选评价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评价模型,确定了评价模型中的基本参数;以延河流域中尺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评价了水土保持对研究区域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及驱动因子,分析了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对科学地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因子、完善水土保持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系统工程理论建立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一种多目标评价方法,需要从水土保持对方方面面的影响中选择出评价指标并归一化,确定各评价指标的评分值和权重,最后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将水土保持对各方面的影响转化为一个最终的评价值,但该值只是一个相对值,并不具有真实的生态学或经济学、社会学意义,在评价指标选取、归一化和权重因子确定等方面常常因人而异,差距甚大,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之间不能直接比较。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提出的若干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出现的频率在67个评价指中选定了13个常用的评价指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理论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价值与使用价值,可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足迹、能值、虚拟水等指标衡量。但是,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理论与方法尚不成熟。本文在前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中区分了存量价值与增量价值;在生态足迹核算中初步提出并解决了中间产品、产量因子计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能值划分为生态系统服务能值与生态系统维持能值,并根据二者间的关系将生态-社会复合系统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在进行虚拟水计算时区分了“蓝虚拟水”与“绿虚拟水”,初步构建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评价体系。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理论与模型,本文采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建立了水土保持的水圈、土圈、生物圈、大气圈效应对研究区域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评价模型,并将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用四个指标表示,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承载力、能值与虚拟水量。通过理论推导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初步确定了评价模型中的基本参数。实证研究表明:从1997年到2004年,研究区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66元增加到2364元,其中人均生态系统内部服务价值(农业增加值)由1300元增加到1487元,人均生态系统外部服务价值由666元增加到877元;研究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2.03hm2增加到2.28hm2,其中内部生态承载力由人均1.20hm2增加到1.24hm2,外部生态承载力由人均0.83hm2增加到1.04hm2;人均生态系统服务能值输由3024.6Gsej增加到3745.1Gsej,其中内部能值由586.2Gsej增加到697.8Gsej,外部能值由2438.4Gsej增加到3047.3Gsej;研究区水土保持提高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的效益由1997年的2435m3/人增加到2004年的2884m3/人,其中内部效益由898m3/人增加到1084m3/人,外部效益由1537m3/人增加到1800m3/人。研究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的内部价值高于外部价值,但外部使用价值高于内部使用价值。且生态系统外部服务的增速较快。上述4种评价结果显示:林地的生态系统边际服务功能最高,其次是梯田与果园,草地最低。农田与果园的生态系统服务主要表现为内部服务与经济效益,林地与草地的生态系统主要表现为外部服务与生态、社会效益。基于系统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显示,研究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由65.95%增加到72.90%,研究区社会效益方面目标实现程度较高,生态效益方面提高较快,尤其是治理程度和植被覆盖率等方面成效尤为显着。目前,人均基本农田、人均粮食等指标已经达标,治理程度与林草覆盖度等指标也完成了目标值的70%-90%,但在侵蚀模数、人均收入、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等指标方面目标实现程度仍较低,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之重点。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基于系统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其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一般而言,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更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基于系统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主要特点是其判别功能,可以指出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在理论上探讨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理论与方法,扩大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在实践上提出并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与模型,确定了模型中的基本参数,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论文初步完成了预定目标,即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6](2009)在《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文中指出
王越,王还珠[7](2008)在《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收入——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介绍》文中研究说明以扶贫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的世行贷款黄土高原项目,通过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作物单产,促进陡坡退耕;通过治沟骨干工程和其他水保工程建设,有效拦蓄泥沙;开展大面积造林种草和封育保护措施,提高植被覆盖,保护恢复生态环境等实现了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项目被世界银行誉为世界银行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并荣获2004年度世行行长杰出成就奖。
米娜[8](2008)在《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水土保持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然后在实地调研、考察并搜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现状,阐明了延河流域产业化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评价该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数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本文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论述:1论述了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内涵、理论基础、实现途径,总结了各地值得借鉴的实践经验,为提出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奠定基础。2运用搜集的大量一手资料对延河流域产业化的现状,包括:治理进度、所取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保水保土能力和存在问题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3建立水土保持产业化水平评价数学模型,并对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现状进行了评价。4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评价结果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推进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9](2007)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孙太旻,刘则荣,马建才[10](2007)在《黄土高原绿色梦(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巡礼》文中研究指明外引内联绿染山川栽下梧桐树,引得金凤凰。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一期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二期项目的顺利上马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自1994年正式启动实施以来的两期世行项目,先后投资42亿元人民币(其中世行贷款3亿美元),主要实施了包括土地开发、植被建设、苗木培育、水土保持工程及支持服务等在内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开发措施。
二、山西省世行二期水保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世行二期水保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节水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农艺和管理措施集成技术节水理念 |
2 基于ET的水资源管理理念 |
3 项目建管新理念 |
3.1 MIS信息系统建设的引入 |
3.2 强化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 (WUA) |
3.3 项目引入第三方监测评价单位的介入模式 |
3.4 节水与水资源管理技术的推广与示范 |
4 结语 |
(3)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监测和评价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
1.1.2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
1.1.3 开展综合节水灌溉的意义 |
1.1.4 开展项目监测评价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外节水灌溉监测评价现状 |
1.2.2 国内节水灌溉监测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概述 |
2.1 世行与中国的合作战略 |
2.2 项目实施的理念 |
2.2.1 项目实施的基本理念 |
2.2.2 实现的技术与管理方法 |
2.3 项目实施的目标 |
2.4 项目的创新 |
2.5 项目实施对农业节水的意义 |
第三章 山西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监测评价系统 |
3.1 监测评价总体设计原则 |
3.2 监测评价的目标与内容 |
3.3 项目监测评价技术路线 |
3.4 监测评价组织机构设置与管理 |
3.5 监测评价与数据信息传输流程 |
3.6 监测评价总体布局 |
3.7 基线调查 |
第四章 世行项目农业综合节水灌溉措施技术体系 |
4.1 水利工程节水与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 |
4.2 农业节水与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 |
4.2.1 蓄水保墒与减蒸降耗 |
4.2.2 平衡施肥与农田减排 |
4.2.3 病虫害综合防治与无公害生产 |
4.2.4 良种繁育与利用 |
4.2.5 设施农业 |
4.2.6 农业技术与节水灌溉制度推广 |
4.3 管理节水与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 |
4.3.1 利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
4.3.2 科研和技术援助 |
4.3.3 MIS 系统建设 |
4.3.4 WUA 建设 |
4.4 监测评价措施 |
第五章 山西世行节水灌溉监测和综合评价方法 |
5.1 节水灌溉项目监测内容 |
5.2 节水灌溉项目监测方案 |
5.2.1 农业水分生产效率 |
5.2.2 农业灌溉水利用率 |
5.2.3 农民单产增收效果 |
5.2.4 农田水土环境改善效果 |
5.2.5 工程、农业、管理措施进展 |
5.3 节水灌溉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5.3.1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 |
5.3.2 层次分析法(AHP) |
5.3.3 模糊评价法 |
5.3.4 集对分析法 |
第六章 山西世行节水灌溉项目监测评价结果 |
6.1 工程背景 |
6.1.1 项目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
6.1.2 农业灌溉缺水状况 |
6.2 工程监测结果 |
6.2.1 工程进度监测结果 |
6.2.2 工程财务监测结果 |
6.2.3 工程效果评价 |
6.3 工程进度监测评价系统综合评价结果 |
6.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6.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阶段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4)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节水理念与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背景 |
2 项目实施的理念 |
3 资源性节水模式 |
4 山西省项目区农业资源性节水模式的构建 |
4.1 概 况 |
4.2 项目区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以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4.2.1 水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农业节水势在必行 |
4.2.2 农业用水效率低, 浪费严重, 节水潜力大 |
4.2.3 项目实施对农业节水的意义与作用 |
4.3 农业资源性节水模式 |
4.3.1 工程措施 |
4.3.1.1 输水工程 |
4.3.1.2 田间灌溉工程 |
4.3.2 农业措施 |
(1) 耕作保墒技术。 |
(2) 覆盖保墒技术。 |
(3) 水肥综合管理技术。 |
(4) 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
(5) 抗旱作物的选种和栽培技术。 |
(6) 设施农业。 |
4.3.3 管理措施 |
(1) 加强组织领导。 |
(2) 发展农民用水者协会 (WUA) 。 |
(3)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MIS) 。 |
(4) 建立项目监测评价体系。 |
(5) 开展培训。 |
5 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
5.1 资源节水 (“真实”节水) 综合措施研究 |
5.2 基于ET的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应用研究 |
5.3 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应用研究 |
(5)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
1.1.1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基本概念 |
1.1.2 水土保持的重要意义 |
1.1.3 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
1.2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现状 |
1.2.1 水土保持效益的内涵与外延 |
1.2.2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方法与模型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法评析 |
2.1 水土保持单项效益评价方法 |
2.1.1 国外研究 |
2.1.2 国内研究 |
2.2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
2.2.1 基于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2.2.2 基于其他方法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
3.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 |
3.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与评价方法 |
3.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研究进展 |
3.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存在的问题 |
3.3 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理论与评价方法 |
3.3.1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理论 |
3.3.2 能值与能流理论 |
3.3.3 水帐户与虚拟水理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
4.1 水土保持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
4.1.1 土圈效益 |
4.1.2 水圈效益 |
4.1.3 大气气圈效益 |
4.1.4 生物圈效益 |
4.2 水土保持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影响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
4.2.1 水土保持对流域水资源利用的影响 |
4.2.2 水土保持对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
4.2.3 水土保持对流域能值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研究区自然特征 |
5.1.2 研究区社会经济条件 |
5.2 实证研究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
5.3 水土保持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
5.3.1 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内部服务价值评价 |
5.3.2 水土保持生态系统外部服务价值评价 |
5.3.3 研究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综合评价 |
5.4 水土保持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的影响 |
5.4.1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评价 |
5.4.2 基于能值的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评价 |
5.4.3 基于虚拟水与水帐户的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评价 |
5.4.4 研究区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服务使用价值综合评价与比较 |
5.5 研究区水土保持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的综合分析 |
5.6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黄土高原丘陵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6.1 系统理论及其在多目标评价中的应用 |
6.1.1 系统及系统理论的基本特点 |
6.1.2 基于系统理论进行多目标评价的方法与步骤 |
6.2 水土保持多目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6.2.2 权重因子确定 |
6.2.3 评价指标的归一化 |
6.3 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计算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不同农产品与工业品能值含量计算 |
附录二 几种农用生产资料的生态足迹计算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2 水土保持产业化理论与实践 |
2.1 水土保持产业化的提出 |
2.2 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内涵 |
2.3 水土保持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
2.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2.3.3 利益驱动理论 |
2.3.4 分工协作理论 |
2.4 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
2.4.1 获取信息 |
2.4.2 主导产业(产品)的确定 |
2.4.3 综合治理,建立水土保持产业化基地 |
2.4.4 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 |
2.4.5 实现产品优势向商品和经济优势转变 |
2.5 实践经验 |
2.5.1 立足当地资源,发挥行业优势 |
2.5.2 注重投入产出,眼光瞄准市场 |
2.5.3 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 |
2.5.4 新型生产关系 |
2.5.5 突出三个效益,加大科技含量 |
2.5.6 产权到户是基础 |
3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
3.1 延河项目由来 |
3.2 项目区概况 |
3.2.1 地形地貌 |
3.2.2 降雨 |
3.2.3 土壤 |
3.2.4 植被 |
3.3 项目资金来源状况 |
3.4 治理进度及分析 |
3.5 项目区经济效益 |
3.5.1 项目区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
3.5.2 项目区典型农户实例 |
3.5.3 项目区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
3.6 项目区社会效益 |
3.6.1 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 |
3.6.2 项目区耕地面积组成变化情况 |
3.6.3 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变化情况 |
3.6.4 项目区社会进步变化情况 |
3.7 项目区生态效益 |
3.7.1 项目区典型地块土壤性质变化情况 |
3.7.2 项目区典型地块植被状况变化情况 |
3.7.3 项目区宏观植被状况变化情况 |
3.7.4 项目区气候变化情况 |
3.7.5 项目区保水保土变化情况 |
3.8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现状小结 |
4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评价 |
4.1 建立水土保持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 |
4.1.1 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 |
4.1.2 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 |
4.2 水土保持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
4.2.1 指标划分 |
4.2.2 综合分析 |
4.2.3 重点指标意义及计算 |
4.3 建立评价模型 |
4.3.1 评价模型指标阈值确定 |
4.3.2 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
4.4 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现状评价 |
5 推进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 |
5.1 退耕还林工作建议 |
5.2 做大做强苹果产业 |
5.3 大力提升畜牧专业化生产水平 |
5.4 拓展蔬菜生产规模与质量 |
5.5 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 |
5.6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商贸旅游业 |
5.7 提高水土保持产业科技水平 |
5.8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山西省世行二期水保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节水理念[J]. 刘俊霞. 山西水利科技, 2017(02)
- [2]山西省节水灌溉项目监测评价体系研究[J]. 牛月,成一雄,景浩,刘彩花. 人民黄河, 2015(07)
- [3]世行贷款节水灌溉项目监测和评价技术方法研究[D]. 牛月.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4]世行贷款节水灌溉二期项目节水理念与模式[J]. 贾玉爱. 节水灌溉, 2012(09)
- [5]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为例[D]. 赵建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0)
- [6]全国最新工程咨询单位名录[J]. 中咨协会业务协调部. 中国工程咨询, 2009(Z1)
- [7]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农民收入——中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介绍[A]. 王越,王还珠. 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8]延河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对策研究[D]. 米娜. 西安理工大学, 2008(12)
- [9]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政报, 2007(04)
- [10]黄土高原绿色梦(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巡礼[J]. 孙太旻,刘则荣,马建才.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