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豆异黄酮:呵护女性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薛敏[1](2020)在《四川地区子宫肌瘤患者证素分布特点及其与气质类型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索四川地区子宫肌瘤(UM)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及其与气质类型间的关系,探讨其规律,促使子宫肌瘤的中医诊疗不断规范化并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推动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对UM患者可从气质类型角度进一步细化分类,进而为不同气质类型UM的中医治疗及患者的自我情志调摄提供更加细化的指导。【研究方法】选取自幼生活居住于四川地区、于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及住院部住院治疗、符合UM诊断的病例100例,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中医证素调查表及气质类型测量表,将原始数据录入Excel并整理,运用spss23.0分析处理,得出四川地区UM患者证素分布特点、气质类型分布状况及两者相关性的结论。【研究结果】1、100例UM病位证素频次由高到低为胞宫、肝、肾、脾、心,其中尤以胞宫(97%)、肝(76%)为多,与肾、脾、心频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100例UM病性证素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气滞、湿、热、痰、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寒。实性证素中痰、寒频率与血瘀、气滞、湿、热相比,前二者与后四者两两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虚性证素气虚、血虚与阴虚、阳虚相比,前二者与后二者两两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100例UM病位证素的复合以胞宫肝(73%)为多,与其它病位证素的复合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病性证素的复合间无明显差异。4、病性证素的组合以实证为主,比例达57%,实性证素与虚性证素的复合以阴虚血瘀(9%)、阴虚气滞(7%)为主。5、100例UM气质类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多血质,混合气质类型以两种气质混合为大多数,其中以粘液—抑郁质及多血—粘液质为多。6、对100例UM的气质类型与中医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粘液质与抑郁质病位证素中胞宫证素积分与其余证素有明显差异(p<0.05),虚性病性证素中气虚证素积分与其余证素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四川地区UM证素与胞宫、肝、血瘀、气滞、湿、热、阴虚、阳虚密切相关。2.四川地区UM病位多复合,病性多实证,病情复杂多变。3.四川地区UM患者中,粘液质与抑郁质者病位主要在胞宫,病性以气虚明显,提示粘液质、抑郁质与四川地区UM的发生发展过程或可存在联系。
徐琪琳[2](2016)在《中药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系统评价及方法学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目前中药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试验的方向及用药情况。2、通过本系统评价获得的数据,探讨目前中医药临床试验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相关试验提供建议,以达到为中药提供更高的循证医学证据的目的。方法:按照Cochrane协作网制作的系统综述撰写手册进行文献的筛选、纳入文献的特征描述、风险偏倚评估、数据的提取、统计学分析及结果报告。通过检索国内三大数据库包括CNKI,维普、万方及PubMed、Web of Science获得发表于2000年至2015年的中药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床试验。通过Cochrane风险评估表对所获得的试验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发现临床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纵向比较各个试验的干预中药探求用药规律,对于干预措施相似且结局指标相同的试验以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网络及手工检索共得到47项中药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床试验,所有纳入的试验可评价样本量在25至115之间,共纳入3133例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其中治疗组人数为1577人,平均34±10人,对照组1556人,平均33±10人。治疗组平均年龄为50.93±8.2岁,对照组平均50.67±8.2岁。在纳入的试验中只有14项明确说明了入组所需要的证型,15项试验使用了中成药进行试验,2项使用了中药荔枝核皂苷胶囊剂,2项使用中药汤剂联合中成药,1项使用逍遥散汤剂或丸剂,仅有1项试验使用颗粒剂型,1项试验未说明中药剂型,余25项试验均使用汤剂。除外中成药,基础方内共包括96味中药,其中引用频次10次以上的分别为:茯苓16次,白术15次,甘草15次,地黄13次,柴胡12次,当归12次,知母11次,从引用中药频次来看,多数试验仍以疏肝健脾滋肾为主。分别对卡氏评分、症状积分及雌二醇行meta分析,结果示中药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在不影响性激素水平的前提下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因文献方法学质量低,异质性较大,并存在发表偏倚,并不能提供有力的方法学证据。12项试验使用了随机数字表分组,27项试验仅简单说明“随机分为……”而不知道分组方式,另外8项试验分别使用了住院时间、数字编号、入组顺序、抽签、掷骰子、奇偶数、不同医院来源、电脑随机分配来实行分组。只有1项试验为双盲试验,2项试验使用了单盲。其余试验未提及盲法,由于未提及盲法的试验没有使用安慰剂,所以认为其余44项试验无盲法。仅有8项试验的结局指标为客观指标可以认为无盲法不会影响结局,其余39项试验的结局指标涉及卡氏评分、kupperman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等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无盲法易影响结局。由于盲法使用不当,无盲法或单盲的试验患者及研究者可以预见患者的分组信息,使用双盲的试验未提及随机隐藏的事件。共有9项试验存在脱落病例,其中5项试验并未说明脱落原因;说明原因的4项试验中,3项因试验组和对照组脱落病例数量相似且为失访病例,认为不影响结局。1项因样本量较小,认为可能对结局产生影响。因多数试验的研究方案同结果同期发表,无法预知试验方案,不能获得足够证据证明是否覆盖了全部结局指标。但在纳入的47项试验中,仍有2项试验未将公布的试验观察指标报告全面。结论:虽然本系统评价的结果显示中药在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上显示出明显优势,但因各项试验的方法学使用不当导致纳入试验的质量普遍偏低,无法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中药干预临床试验科研方法的规范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闫军辉[3](2016)在《大豆黄酮诱导合成的分子机理及转录因子GmMYB100的功能鉴定》文中提出黄酮类物质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重生理功能和药用价值。大豆黄酮由大豆黄酮合成酶(编码基因为大豆黄酮合成酶基因GmFNSIIs,包括GmFNSII-1和GmFNSII-2),催化大豆黄烷酮而合成。正常条件下,大豆黄酮含量较低,其生物合成与植物抗逆有关。与大豆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代谢途径基因已经克隆得到,而诱导及调控其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甘露醇,葡萄糖和氯化钠均能诱导大豆黄酮合成酶基因表达和黄酮在大豆根、茎和叶中产生。克隆大豆黄酮合成酶基因启动子,连接GUS基因,转化大豆毛状根获得组合苗,在以上四种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毛状根中β-葡萄糖醛酸酶(GU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显着提高,其中连接基因GmFNSII-1启动子(proGmFNSII-1)的GUS活性受茉莉酸甲酯诱导上调幅度最大,而甘露醇能显着诱导基因GmFNSII-1和GmFNSII-2两个启动子(proGmFNSII-1和proGmFNSII-2)活性。启动子proGmFNSII-1和proGmFNSII-2序列上存在与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5’端缺失分析发现,茉莉酸甲酯响应元件(CGTCA)突变后降低了启动子proGmFNSII-1对茉莉酸甲酯的响应效果;渗透胁迫响应区段的存在和糖抑制响应序列的缺失均有助于启动子proGmFNSII-2对葡萄糖响应,表明葡萄糖作为渗透因子(正调控)和糖信号分子(负调控)诱导基因GmFNSII-2表达。基因GmFNSIIs的mRNA表达及黄酮合成在大豆GmFNSIIs-RNAi转化根中受到抑制;氯化钠胁迫处理3天后,GmFNSIIs-RNAi组合苗相比对照,转化毛状根中丙二醛和过氧化氢类物质含量显着增加,胁迫2周后组合苗生物量显着降低,表明GmFNSIIs表达及黄酮含量影响大豆氯化钠胁迫抗性。大豆转录因子数据库进行GO分析得到123个与苯丙氨酸代谢相关的转录因子。茉莉酸甲酯处理大豆幼苗24小时后,对123个基因的表达谱研究发现,叶中63个基因表达量上调(51%),14个下调(11%);根中84个基因表达提升(68%),6个下降(5%),其中在根叶中有44个基因同时发生显着变化。分析44个基因在其他处理(水杨酸,蔗糖和大豆根瘤菌USDA110)的大豆根中表达情况,从中选出表达差异显着的14个基因,成功克隆到其中8个转录因子。酵母单杂交分析发现,四个转录因子(TF54,TF62,TF88和TF100)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基因GmMYB100(TF100)编码R2R3MYB转录因子,原核表达得到蛋白大小和预测一致(26.16 kDa)。GmMYB100转录因子R3结构域上存在保守氨基酸基序[D/E]LX2[R/K]X3LX6LX3R,参与MYB转录因子和bHLH蛋白之间的互作,在C端存在保守性氨基酸基序pdLNLD/EL(与植物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负调控相关),推断GmMYB100与植物类黄酮负调控相关。基因GmMYB100在大豆叶片,花及幼胚发育早期表达量高,其蛋白具有转录激活活性,定位在细胞核中。在GmMYB100-OE转基因大豆毛状根中,部分大豆黄酮合成相关基因(GmCHS7,GmCHS8,GmCHI,GmIFS1和GmF3H)的表达量相比对照显着降低,大豆异黄酮含量降低,而大豆黄酮含量没有显着变化。而GmMYB100-RNAi的转基因大豆毛状根中,部分大豆黄酮合成相关基因(GmCHS7,GmCHS8,GmCHI,GmFNSII-1和GmF3H)的表达量相比对照升高,大豆异黄酮和大豆黄酮含量显着提升。在转基因拟南芥GmMYB100-OE中,拟南芥黄酮醇合成部分相关基因(AtCHS,AtCHI,AtF3’H,AtF3H,AtDFR2和AtFLS)的表达量相比对照都显着下降,转基因拟南芥中黄酮醇含量显着降低。烟草瞬时表达试验发现,基因GmMYB100过量表达抑制大豆黄酮合成相关基因GmCHS7和GmCHI启动子活性,但是激活GmF3H,GmFNSII-1和GmANS基因启动子,表明基因GmMYB100负调控部分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启动子。本研究证实R2R3-MYB转录因子GmMYB100负调控黄酮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在大豆黄酮受胁迫诱导生物合成过程中,大豆黄酮合成酶基因启动子proGmFNSII-1上顺式元件(CGTCA)响应茉莉酸甲酯的诱导,启动子proGmFNSII-2顺式元件影响了葡萄糖对黄酮合成诱导时产生渗透作用和糖信号因子两个作用。大豆黄酮含量和耐盐性相关,对于改善大豆耐盐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鉴定到转录因子GmMYB100,其负调控大豆黄酮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影响黄酮生物合成。
张洪军[4](2012)在《用心养生,女性一生要坚持》文中研究说明女人的一生都需要精心呵护,细致滋养,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美丽的容颜。对女人来说,不同的年龄段,生理、心理不一样,所面临的生活、工作压力也不一样。因此,保养也需要有针对性。育龄期的女性身体正处于最佳状态,此时打好身体健康的基
刘祖春[5](2011)在《呵护卵巢,做健康美丽的女人》文中研究说明卵巢,生命的种子库女性的生殖系统中有一个处于核心地位的器官,医学上称为卵巢,顾名思义,这就是卵子的"家"。正常女子有两个卵巢,它们分居子宫两旁,左右输卵管的下方,呈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其形状大小仅相当于本人的拇指头,重量也不足50克。然而,它们制造出来的"产品"却非同小可,直接关系到女子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繁衍。具体说来,除分泌性激素外,在生育方面,卵巢具有排卵和产生黄体两种功能。女性的卵巢好比一个优质的生命种子库,贮藏着
孙延芳[6](2010)在《酸枣果质量评价及其三萜活性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 spinosa (Bunge) Hu ex H. F. Chou)为鼠李科枣属落叶植物,广泛分布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酸枣是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野生果树,即使在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也能生长良好。其种子酸枣仁,是一种抗焦虑失眠的传统名贵中药。其果实具有净化血液和助消化的特性,且具有养颜美容的功效。而且富含可溶性糖、有机酸、矿质元素、类胡萝卜素和各种维生素,并有“维生素C王”之称,具有重要的药用和营养价值。为了加强对野生酸枣果进行全面的开发利用,丰富我国野生资源天然库,本文主要对野生酸枣果进行质量评价,活性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由于药材成分复杂性,建立一种规范化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可以对药材进行辨别真伪和质量的评价。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蒸发光指纹图谱方法来获得更多的化学指纹信息,从而对10个地区的酸枣果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Waters液相色谱系统,匹配ELSD-UM 3000蒸发光检测器,Trisep-2003数据采集软件。采用梯度洗脱,流动相A为色谱级乙腈,流动相B为0.3%乙酸。洗脱程序为:20%A (0 min)-30%A (10 min)-60%A (20 min)-100%A (50 min);蒸发管温度为60℃,气体流速为2.5 min/L,可达到最好的信噪比。采用化学计量学上的相似度评价和聚类分析对获得的指纹图谱进行归类,相似度评价得出不同地区之间酸枣果相似度可达0.99以上,聚类分析显示辽宁和河北地区的酸枣果归为一类,山东归为一类,其他的归为一类。依据中国药典对酸枣果进行TLC检测,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以及醇浸物和水浸物进行了测定。以上得出的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可实现对酸枣果进行质量评价,从而为酸枣果入选《中国药典》起草可靠全面地质量评价方案。2.本研究构建TOPSIS评价模型,综合考虑评价不同地区酸枣果天然抗氧化产物和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地区酸枣果天然抗氧化物和抗氧化活性依次为:宁夏>甘肃>陕北>山西>四川>陕西>河南>山东>河北>辽宁。根据抗氧化活性得出的结论,可验证TOPSIS法可以对不同地区酸枣果进行有效地综合评价,得出的结果客观可靠,为酸枣果原料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性分析显示酸枣果抗氧化活性与其天然抗氧化产物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显着和极显着关系,说明酸枣果抗氧化活性是由其天然抗氧化产物含量决定的。环境因子尤其海拔高度和年降雨量对天然抗氧化物和抗氧化活性有着显着的影响,是直接的环境相关因子。本研究得出生长在干旱高海拔地区的酸枣果比其他地区可产生较多的天然抗氧化产物,从而表现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据我们所知,目前的研究还没有类似的报道,该结论还需要在其他的药用植物和水果上作进一步验证。3.酸枣果三萜化合物分离鉴定具体操作步骤为:干燥酸枣果粉经石油醚回流脱脂,96%乙醇提取浓缩,得到的浸膏用饱和的正丁醇溶液萃取,浓缩干法上大孔树脂柱,依次用去离子水、30%乙醇、70%乙醇和96%乙醇洗脱,收集70%乙醇组分(Fr-C)干法上硅胶柱,氯仿:甲醇(20:1-0:1)洗脱,得到组分Fr-H,经化学检验为三萜皂苷。Fr-H浓缩后用丙酮沉淀,干燥后得淡黄色粉末,然后用2M三氯乙酸氮气封管水解12h,分别用氯仿和水萃取。氯仿层浓缩,TLC显色为紫红色斑点,经鉴定为三萜,命名为TS,继续通过制备液相分离纯化,得到化合物K(9.8 mg)。化合物K经波谱分析(TLC、UV、ESI-MS、1H-NMR、13C-NMR、DEPT)鉴定为五环三萜苷元熊果酸。4.通过抑菌,抗氧化和抗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等体外试验来研究酸枣果三萜TS的药理活性。微孔稀释法测定三萜TS对8种病菌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三萜TS具有广谱抗菌效果,对实验所用的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炭疽杆菌的MIC可达0.078 mg/mL,尤其对绿脓假单胞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铁还原-抗氧化能力法、降低能量、硫代巴比妥酸法和抑制β-胡萝卜素漂白等体外抗氧化反应,并以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BHT作对照,研究TS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TS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效应。MTT法来检测TS对人类乳腺癌细胞MCF-7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剂量依赖性,其半抑制率浓度为23.119μg/mL;流式细胞术分析得出TS主要作用于G1期细胞;Annexin-V/PI双染法检验对细胞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可诱导MCF-7早期凋亡;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上,进一步验证乳腺癌细胞凋亡的机理,得出Bax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随着TS浓度增大而增大,而Bcl-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随着TS浓度增大而减少,证明酸枣果三萜TS对乳腺癌细胞MCF-7具有浓度剂量型的凋亡作用。5.根据我们以上的研究结果可知,尽管酸枣果三萜TS表现出很好的药理活性,但其水溶性差。为了提高TS在临床应用上的利用率,本研究采用β-环糊精对其进行微囊化,来提高TS在水中的溶解度。采用相溶解度法来研究TS水溶解性,相溶解度图显示二者的溶解曲线为AL型,证明TS与β-CD包合比为1:1,包合后TS的水溶解性大大提高。通过紫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形成包合物后,TS在210 nm的紫外吸收峰消失;扫描电镜观察包合物在外观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证明形成TS-β-CD包合物。研发以TS-β-CD包合物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药妆品,表现出稳定的流变学特性,具有显着的抗衰老美白效果。
潘荣文[7](2007)在《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可提高和改善皮肤质量》文中研究表明1、皮肤是女人风采的镜子1.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全身的表面,是人体美学的载体,尤其是头、面、颈及四肢暴露部份的皮肤。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表皮是真皮和皮下组织的重要保护屏障,而真皮是皮肤中最重要的一层,含丰富的毛细血管、皮脂腺、汗腺,充满了弹力纤维、胶原和透明质酸,毛发植根于真皮层。腺体分泌的水分和油脂滋润皮肤,丰富的
唐朝纲[8](2007)在《大豆异黄酮:30岁以上女性最贴心的朋友》文中指出对于女人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青春美丽,最无奈的便是岁月的无情流逝了。有一只能帮助女人拽住岁月的巨手,那就是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这种物质。这是因为,致使女性美的关键物质是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黄体素,它是孕育生命及维持女性生理特征及健康不可缺少的"青春素",如果缺乏,女性美就如同植物缺水一样,渐
董爱娥,吴建阶[9](2006)在《日常保健如何补充雌激素》文中提出
潘荣文[10](2006)在《女性活力素——中西医结合的“HRT”》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活力素是专门为姐妹们设计的女性保健的营养食品。长期从事妇产科专业的专家教授们,由于职业使命和医生责任,充分了解妇女在40岁以后,因为女性内分泌水平衰退而造成百病缠身——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后全身酸痛的骨质疏松症及心脑血管疾病,……苦不堪言。一般妇女认为这是人生的自然衰退的规律是不可违抗的,只有“忍”。也有人对“女性功能”减
二、大豆异黄酮:呵护女性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异黄酮:呵护女性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地区子宫肌瘤患者证素分布特点及其与气质类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引言 |
1.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其他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调查方法 |
2.1.1 证素调查表 |
2.1.2 气质类型测量表 |
2.2 观察指标 |
2.3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四川地区UM证素分布 |
3.2.1 病位证素分布 |
3.2.2 病性证素分布 |
3.2.3 证素的复合分布 |
3.3 四川地区UM气质类型分布 |
3.4 四川地区UM气质类型与证素相关性 |
4.讨论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四川地区UM的中医证素分布特点 |
4.2.1 病位证素 |
4.2.2 病性证素 |
4.2.3 证素的复合情况 |
4.3 四川地区UM气质类型分布规律 |
4.4 四川地区UM气质类型与证素的相关性 |
4.4.1 粘液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
4.4.2 抑郁质与证素的相关性 |
4.5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
5.结论 |
6.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肌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表 知情同意书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2)中药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系统评价及方法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乳腺癌的西医治疗现状及临床试验方法学浅述 |
1 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发病机制及病因 |
2.1 经孕胎产 |
2.2 遗传因素 |
2.3 饮食、体重 |
2.4 其他 |
3 乳腺癌的西医治疗 |
3.1 手术治疗 |
3.2 放疗 |
3.3 化疗 |
3.4 靶向治疗 |
4 内分泌治疗现状 |
4.1 卵巢功能抑制 |
4.2 抗雌激素药物 |
4.3 孕激素 |
4.4 雄激素 |
4.5 芳香化酶抑制剂 |
5 内分泌药物的不良反应 |
5.1 类更年期综合征 |
5.2 骨质疏松 |
5.3 肝脏损伤 |
5.4 子宫不良事件 |
5.5 其他 |
6 临床试验的方法学探讨 |
6.1 随机方法及隐藏 |
6.2 盲法 |
6.3 不完整数据报告 |
6.4 选择性报告结局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乳腺癌的中医治疗及现代中医进展 |
1 乳腺癌的历史沿革 |
1.1 病名探究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方法 |
2 乳腺癌现代中医治疗概况 |
2.1 围手术期的中医治疗 |
2.2 术后水肿 |
2.3 放化疗 |
2.4 内分泌治疗 |
2.5 复发转移 |
2.6 晚期乳腺癌 |
3 中药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研究进展 |
3.1 植物雌激素和乳腺癌的关系 |
3.2 植物雌激素的不良反应 |
3.3 目前报道的含有类雌激素样作用的中药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及方法 |
2.2 文献纳入标准 |
2.3 文献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5 方法学质量评价方法 |
2.6 数据分析与综合 |
3 结果 |
3.1 纳入试验总体描述 |
3.2 方法学质量 |
3.3 临床疗效 |
3.4 安全性、不良反应与随访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目前中医药临床试验中出现的问题 |
5.2 对目前中药临床试验提出的相关建议 |
6 导师治疗经验 |
7 结语 |
7.1 本系统评价的进步性 |
7.2 本系统评价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大豆黄酮诱导合成的分子机理及转录因子GmMYB100的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黄酮类化合物 |
1.1.1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与分布 |
1.1.2 黄酮类化合物功能 |
1.1.3 大豆黄酮类物质生物合成 |
1.1.4 黄酮类物质的转运 |
1.2 启动子研究 |
1.2.1 常见的启动子 |
1.2.2 启动子调控元件 |
1.2.3 启动子的研究方法 |
1.3 植物类黄酮代谢相关转录因子 |
1.3.1 MYB转录因子 |
1.3.2 bHLH蛋白 |
1.3.3 WD40蛋白 |
1.3.4 MYB-bHLH-WD40(MBW)复合物 |
1.3.5 负调控作用的影响因子 |
1.3.6 其他转录因子 |
1.3.7 大豆黄酮类物质代谢相关转录因子 |
1.4 基因功能研究工具-毛状根和组合苗 |
1.4.1 毛状根 |
1.4.2 组合苗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非生物胁迫诱导大豆黄酮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试剂 |
2.2.1 植物材料 |
2.2.2 质粒和菌种 |
2.2.3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GmFNSIIs启动子克隆 |
2.3.2 GmFNSIIs的表达分析 |
2.3.3 大豆组合苗获得 |
2.3.4 转基因发根的GUS染色检测及GUS酶活性荧光检测 |
2.3.5 黄酮含量测定 |
2.3.6 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茉莉酸甲酯诱导GmFNSIIs基因表达及大豆黄酮合成 |
2.4.2 葡萄糖和甘露醇诱导GmFNSIIs基因表达及大豆黄酮合成 |
2.4.3 NaCl诱导GmFNSIIs基因表达及大豆黄酮合成 |
2.4.4 非生物胁迫激活GmFNSII-1和GmFNSII-2启动子活性 |
2.4.5 GmFNSII-1启动子上存在茉莉酸响应元件 |
2.4.6 GmFNSII-2启动子上存在响应葡萄糖的元件 |
2.4.7 黄酮含量影响大豆NaCl抗性 |
2.4.8 讨论 |
3 大豆黄酮诱导合成过程中相关转录因子分析及GmMYB100功能鉴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试剂 |
3.2.1 植物材料 |
3.2.2 质粒和菌种 |
3.2.3 实验试剂 |
3.2.4 培养基和试剂配制 |
3.2.5 PCR扩增所用引物列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大豆黄酮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筛选 |
3.3.2 候选转录因子基因组gDNA和cDNA全长片段的克隆 |
3.3.3 候选转录因子gDNA和cDNA连接T载体及大肠杆菌转化 |
3.3.4 候选转录因子反式激活活性分析 |
3.3.5 GmMYB100基因序列分析 |
3.3.6 GmMYB100的亚细胞定位 |
3.3.7 基因GmMYB100在大豆毛状根中过量表达 |
3.3.8 采用RNAi干扰基因GmMYB100在大豆毛状根中的表达 |
3.3.9 基因GmMYB100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 |
3.3.10 GmMYB100蛋白的原核表达分析 |
3.3.11 转录因子GmMYB100与大豆黄酮代谢相关基因启动子关系分析 |
3.3.12 异黄酮、黄酮、黄酮醇和花青素的测定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大豆黄酮诱导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筛选 |
3.4.2 8个候选转录因子的反式激活活性鉴定 |
3.4.3 GmMYB10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3.4.4 转录因子GmMYB100序列上的保守域 |
3.4.5 GmMYB100蛋白的原核表达 |
3.4.6 转录因子GmMYB100亚细胞定位 |
3.4.7 基因GmMYB100在大豆组织中表达及其启动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8 GmMYB100过量表达及RNAi影响转基因大豆毛状根类黄酮代谢 |
3.4.9 过量表达GmMYB100对拟南芥类黄酮代谢影响 |
3.4.10 转录因子GmMYB100调控大豆类黄酮代谢相关基因启动子 |
3.4.11 讨论 |
4 总结展望 |
4.1 结论 |
4.2 创新之处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符号说明 |
附录Ⅱ 主要仪器设备 |
附录Ⅲ 质粒图谱 |
附录Ⅳ 附表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6)酸枣果质量评价及其三萜活性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酸枣的文献记载 |
1.1.1 酸枣种质资源 |
1.1.2 酸枣营养和药用价值 |
1.2 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
1.2.1 指纹图谱建立原则 |
1.2.2 指纹图谱建立方法 |
1.2.3 指纹图谱评价方法 |
1.3 环境对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影响 |
1.3.1 海拔对药用成分影响 |
1.3.2 光照对药用成分影响 |
1.3.3 温度对药用成分影响 |
1.3.4 土壤对药用成分影响 |
1.3.5 水分对药用成分影响 |
1.4 皂苷研究概况 |
1.4.1 三萜皂苷提取分离方法 |
1.4.2 三萜皂苷结构鉴定方法 |
1.4.3 抑菌活性 |
1.4.4 抗氧化性研究进展 |
1.4.5 抗乳腺癌活性 |
1.5 环糊精包合技术 |
1.5.1 环糊精作用 |
1.5.2 制备包合物方法 |
1.5.3 包合物鉴定方法 |
1.6 药妆品研究 |
1.6.1 药妆品发展历程 |
1.6.2 药妆品定义 |
1.6.3 国内外药妆品发展概况 |
1.6.4 药妆品设计原理 |
1.6.5 药妆美白机理 |
1.6.6 药妆抗衰老抗氧化机理 |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酸枣果指纹图谱建立及其质量评价 |
2.1 材料 |
2.1.1 供试材料 |
2.1.2 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溶液制备 |
2.2.2 建立指纹图谱 |
2.2.3 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 |
2.2.4 浸出物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标准指纹图谱建立 |
2.3.2 灰分含量 |
2.3.3 浸出物含量 |
2.3.4 有效成分定量分析 |
2.3.5 质量评价标准草案 |
2.4 讨论 |
第三章 综合评价不同地区酸枣果天然抗氧化产物和抗氧化活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剂与仪器 |
3.1.2 材料处理 |
3.1.3 天然抗氧化产物测定 |
3.1.4 多糖结构分析 |
3.1.5 抗氧化活性测定 |
3.1.6 TOPSIS 法基本原理 |
3.1.7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天然抗氧化产物含量 |
3.2.2 多糖鉴定 |
3.2.3 抗氧化活性 |
3.2.4 TOPSIS 法综合评价分析 |
3.2.5 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酸枣果三萜皂苷分离纯化 |
4.1 材料 |
4.1.1 供试材料 |
4.1.2 仪器与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皂苷提取 |
4.2.2 三萜皂苷定性检识 |
4.2.3 三萜皂苷水解 |
4.2.4 三萜化合物纯化 |
4.2.5 化合物鉴定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三萜皂苷分离 |
4.3.2 结构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酸枣果三萜皂苷药理活性 |
5.1 材料 |
5.2 抑菌活性 |
5.2.1 菌株 |
5.2.2 仪器及试剂 |
5.2.3 试验方法 |
5.2.4 结果与分析 |
5.2.5 小结 |
5.3 抗氧化活性 |
5.3.1 试验方法 |
5.3.2 抗氧化活性测定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4 小结 |
5.4 抗乳腺癌细胞活性 |
5.4.1 材料与方法 |
5.4.2 结果与分析 |
5.4.3 小结 |
第六章 天然药妆品研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剂与仪器 |
6.1.2 微胶囊化 |
6.1.3 天然药妆品制备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包合物分析 |
6.2.2 药妆品分析 |
6.3 讨论 |
第七章 总结 |
7.1 主要结论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7.3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日常保健如何补充雌激素(论文提纲范文)
1、服用和涂抹新鲜蜂王浆 |
2、与大豆和豆制品结盟 |
3、其它食补佳品 |
四、大豆异黄酮:呵护女性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地区子宫肌瘤患者证素分布特点及其与气质类型相关性研究[D]. 薛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中药干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系统评价及方法学探讨[D]. 徐琪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大豆黄酮诱导合成的分子机理及转录因子GmMYB100的功能鉴定[D]. 闫军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4]用心养生,女性一生要坚持[J]. 张洪军. 现代养生, 2012(09)
- [5]呵护卵巢,做健康美丽的女人[J]. 刘祖春. 健康生活, 2011(08)
- [6]酸枣果质量评价及其三萜活性研究与应用[D]. 孙延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7)
- [7]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可提高和改善皮肤质量[A]. 潘荣文. 第十一届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7
- [8]大豆异黄酮:30岁以上女性最贴心的朋友[J]. 唐朝纲. 纪实, 2007(04)
- [9]日常保健如何补充雌激素[J]. 董爱娥,吴建阶. 东方食疗与保健, 2006(10)
- [10]女性活力素——中西医结合的“HRT”[A]. 潘荣文. 第十届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