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获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小红[1](2021)在《昆明市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 ——基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13年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正式提出,到2015年将优化服务纳入其中,目的是为了更加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总要求,能够更好的促进市场活力的激发、释放社会主体创造力、给社会发展注入更多的新能量、带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一系列的优化政务服务中,以浙江为首出台并实施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成为了“放管服”改革的具体表现,不仅实现了简政放权和优化服务紧密结合与统一,同时更加深层次的逆向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在2016年12月,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浙江拉开帷幕,随即燎原到中国的各个省、市中,此次改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理念革新为先导,以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和宗旨,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当笔者接触办理关于“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项时,遇到办事前不知道准备什么材料、办理事项过程中来回找部门签字、盖章以及工作人员解答不一、缺乏专业性等问题,与办理过事项的朋友交流时他们也认为有以上问题,也对“最多跑一次”改革存在一些质疑。所以本文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昆明市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整理书籍、梳理文献资料,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为分析框架,再根据昆明市实际情况,设定论文结构框架,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昆明市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发展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同时找出昆明市实施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具体存在怎样的困境,根据困境做出分析并提出优化对策。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昆明市实施的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虽在行政审批效率、行政服务质量、政府形象有明显的改善,但从调查问卷分析显示还是存在群众与政府之间信息掌握不对称、信息共享不完善、宣传普及不到位等问题。根据得出的问题结合昆明市实际情况分析,主要是因为政府流程改造不深入、适用法律不明确、政府在职能转变还不够彻底、信息化建设存在障碍以及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对此,也为更加深入“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最多跑一次”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主要结合当代以“政务服务+互联网”的理念提出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搭建电子化信息平台、信息传播平台为着手、规范审批事项清单、深入推进政府流程再造,从而帮助昆明市完善政务服务工作,提高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并为云南省其他区域提供一定的参考。
冯加付[2](2021)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群众性体育赛事是广大民众参与健身活动、切磋运动技艺、挑战自我极限、开展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也是落实全民健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目标,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在社会治理背景下,审批制度改革对于落实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加快群众性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简化办赛程序、吸引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近几年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办赛数量有了显着的上升,但与此同时,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参与主体的权责、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多元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从政府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在此现实背景下,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要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第一,探讨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第二,揭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第三,实现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效应。具体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治理缘起、治理政策与治理困境等进行了阐述,构建了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继而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案例验证,最后提出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优化策略。经综合研究,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经历了起步与曲折,政府一元化管理(1949—1965);停滞与异化,深受“文革”运动影响(1966—1976);恢复与转型,政社合作关系形成(1977—1992);协作与探索,多元治理萌芽(1993—2012);协同与完善,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2013—)等5个历史阶段。并表现为办赛宗旨从“为国”到“为民”,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办赛手段从行政到综合,办赛效益从“输血”到“造血”,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等5个演变特征。(2)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结构主要由政府、市场、社会和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构成;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于深化改革所趋、政府管理转向、多元主体融合和体育产业驱动等;国家和地方对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一定政策支持,并正在完善过程当中;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正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政府部门权责模糊、多元主体利益冲突、治理过程协同不足等现实困境。(3)研究所构建的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由办赛环境、办赛主体、参与动因、协同引擎、互动行为和协同结果6个核心范畴构成,6个核心范畴在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过程中既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又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体系;此外,每个具体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生命历程表现为“协同开启——协同过程——协同完成”3个阶段。(4)将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同国内外其它领域协同治理模型、以及相关支撑理论进行理论对话,试图将实质理论发展为形式理论,发现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有其领域特殊性,尚不具备从实质理论向形式理论升华的条件,扎根理论以建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的实质理论而结束。(5)案例验证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与赛事实践是基本吻合的,说明该理论模型有较高的外部效度。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办赛环境、办赛目标、办赛过程、主体结构、参与动因、互动关系等千差万别,难以在实践中找到同理论模型完全契合的赛事协同治理过程,说明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理论模型。最后,基于前文的综合分析,尤其是针对当前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面临的困境和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的启示,从宏观层面提出了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和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等6条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刘洋[3](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于丽春[4](2020)在《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文中研究表明在组织活动中,通过合作能够提升组织效率、服务质量,而合作缺失,则会带来服务质效的下降。政府组织亦如此,即政府部门间合作与否会对其服务质量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其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社会转型带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升治理能力加以解决;其次,发展经济的压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提高办事效率;再次,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满足公众需求;最后,信息化的推进,要求通过政府部门间合作打破传统的“碎片化”运行模式。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加强对政府部门间合作问题的关注,并通过“大部制”改革、跨部门协调机制等方式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但仍存在着不足之处。“大部制”改革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关系调整,但没有形成顺畅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关系;建立协调机制对高效推动特定跨部门事项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推动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容易带来机构林立,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长效性、内生性不足等问题。并联审批是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而产生、发展的一种促进审批效率提升的运行方式,外在形式上,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微观切口;内在本质上,并联审批通过流程优化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避免了组织机构变动和新的机构设置,有助于形成长效性、内生性的合作机制,是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一个必要切口。所以,基于现实问题与实践考量,本研究聚焦并联审批这一运行方式,对其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分析。那么,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通过何种机制、何种路径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这构成了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首先,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与合作困境共存,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探索有助于破解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难题。在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的场域内,政府部门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二是经济、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而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应对以上挑战的必然选择。合作需求是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逻辑起点,其形成源于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实现更高效率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是形成合作需求的直接原因;第二,提升政府整体效能以获得更大效用,是形成合作需求的深层原因。虽然,政府部门间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基础和实践中的需求,但是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的政府部门间合作常常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产生合作困境。主要体现在“权责壁垒”使政府部门间整体性价值缺失、增加沟通成本、阻碍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使审批流程破碎、审批标准不一,导致合作执行难。那么,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为何?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是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前者表现为,政府部门的“自利”导致部门间目标各异、政府部门的“利他”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一致;后者表现为,分散化审批、流程破碎、信息不畅致使部门间行动不一致。但分化的组织结构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其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其次,并联审批作为探索政府部门间合作微观且必要的切口,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并联审批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相对成熟阶段,其发展历程中体现了各政府部门从简单的联合办公逐步转化为相互合作的过程。进一步地,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体现在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之中。第一,并联审批的形成过程包含了政府自身改革因素,以及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经济社会因素,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也体现在政治和经济社会方面。政治方面,并联审批是产生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种创新方式,目的在于提升政府的审批效能;经济社会方面,并联审批是相对于串联审批的一种高效运行的审批方式,强调各审批部门的共同推进;基于以上方面,其有利于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并联审批的执行过程,强调一个部门或者窗口向申请人收取申请材料,通过后台并联式运行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受理,各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提出意见,对符合要求的申请送达审批结果。为达此要求,并联审批基于组织载体进行集中审批、以优化流程为运行前提、以信息科技为技术支撑,从而有利于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从最终效果来看,并联审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表现为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的联合行动、增进了公共价值。但是,政府组织结构的分化不可避免、政府部门间的利益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调和,这决定了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限度。最后,为了化解合作困境,实现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需要对政府部门间的目标和行动进行一致性协调。第一,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表现为,在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不断提升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宏观背景下,跨部门行政审批中的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合作,并联审批在不改变原有制度设置和职能划分的基础上,以审批事项为中心,促进了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第二,通过组织、流程和技术三个方面,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组织方面,政务服务中心和行政审批局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组织载体;流程方面,审批流程的整体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运行前提;技术方面,电子政务建设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是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技术支撑;以此为基础,并联审批促进了传统上以政府部门为核心的“职能驱动型”服务模式向以审批流程为核心的“流程驱动型”服务模式的转变,促进了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通过目标一致、行动一致,并联审批促进了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本文最后一章,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对前文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验证。第一,从合作需求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引发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但是,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存在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即“权责壁垒”导致形成合作难、“分割式”审批导致合作执行难;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在于相关部门间的目标不一致、行动不一致,分化的组织结构则是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第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不动产登记已经从简单的部门联合办公转化为部门间的相互合作,与此同时,从其形成过程和执行过程来看,具有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形成、行动一致生成的优势;并且,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取得了积极效果,但也因分化的组织结构使其具有一定的限度。第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具体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维度;以及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具体包括组织载体、运行前提和技术支撑。综上,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政府部门间合作困境的生成逻辑包括生成机理和深层诱因两个层面;第二,并联审批促进了政府部门间合作,但面对合作困境生成逻辑的不同层面,其有效性与有限性并存;第三,基于目标一致和行动一致构建的分析框架,能够对并联审批如何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进行解释,而目标一致、行动一致是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路径。
黄文超[5](2020)在《A市“放管服”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放管服”改革,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简称,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5年5月12日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首次提出,其目的是通过政府简政放权和监管改革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释放,为市场腾出更多空间、为企业解除繁杂的约束,通过改革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实践证明,随着“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制度红利得到了释放,改革在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为政府强身的过程中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A市是河南省各方面都属于中等水平一个省辖市,近年来A市立足于自身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方式方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有些改革举措甚至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标杆。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A市通过政府流程再造,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商事登记“二十二证合一”,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通过创新升级不动产交易登记模式,为群众节约了办事成本;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实现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A市的创新做法不仅优化了自身的营商环境,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还为省内其他地区创造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去研究和推广。同时,笔者发现A市在持续深化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审批权限下放不协调、监管制度不完善、政务服务水平层次不高等问题和短板。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访谈、查阅文献资料,结合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和无缝隙政府理论等理论,从政府部门内部改革阻力、监管体制漏洞、政务数据壁垒、服务意识和行政服务大厅建设标准等方面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从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提升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孔令侃[6](2020)在《温州市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虽然各地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改革案例,但审批周期长、改革难以推进等现象仍然困扰着改革的进程,不仅影响着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也影响着政府公信力的树立。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进而优化营商环境,成为近年来各地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成为全国各地的社会热点。本文针对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在翻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收集瓯海区历年来审批改革的相关材料,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调研,对瓯海区改革的情况、存在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的对策。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阐述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包括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行政审批制度,理论基础包括新公共管理理论、整体性政府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即瓯海区通过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推行政务服务“一窗通办”、优化审批流程、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制度、打造审批事项全覆盖的“网上办事”平台,取得了包括良好的社会评价、优化了营商环境、基本形成政务服务标准化、数字化政务转型明显等成效。选取了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瓯海分局、瓯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为案例介绍了瓯海区的建设主管部门在此轮改革中采取的办法、取得的成效;第四部分,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分析出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部分改革制度未落到实处,流于形式、改革的目标不科学、改革缺乏上位法支撑、事项清单规范化标准化改革不到位、政务信息化改革仍存在优化空间;第五部分,结合瓯海区调查问卷及行政审批工作实际分析了原因包括现有队伍力量不足以支撑改革的要求、工程建设行政审批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改革的成效评估机制尚不健全、改革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不够和利益固化格局难以打破五大原因。第六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启示,包括国内的无锡市“行政审批局”改革模式、厦门市“多规合一”改革模式以及美国和英国的先进经验。第七部分,针对瓯海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六点对策建议。一是深化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监督和管理体系;二是建立科学化的改革评估机制;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四是强化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五是强化审批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六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吕德俊[7](2021)在《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2016年底,浙江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旨在深化简政放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17年,C县不动产登记领域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更好了解“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现状、问题及成因,继而找寻出有效对策,笔者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入手,通过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对个案进行分析,利用文献分析、对比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县级基层工作人员的视角,研究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历程、内容、举措,总结当前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效,并提出登记流程有待优化、数字化建设有待提升、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归纳分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创新行政服务工作机制、建立行政服务沟通平台等建议对策,助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陈莹[8](2020)在《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加快人民群众、企业的办事效率,促进社会效能转型升级,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应运而生。该项改革政策不仅是落实“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推促浙江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政府部门的简政放权,部门协作的办理机制,“跑一次”甚至“跑零次”的办事模式,为人民群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与便捷,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自2016年12月以来,缙云县紧跟省、市、县改革部署,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积极践行“放管服”改革理念,在市场监管行政审批领域探索“最多跑一次”改革路径。鉴于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依然存在公众政策理解偏差、信息数据共享不全面、业务流程不规范、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改革为切入点,在查阅行政审批及“最多跑一次”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从概念理论入手,夯实浙江省缙云县开展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现状、取得成效与存在问题。在深刻剖析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从开展宣传教育,强化行政指导;强化数据协同,深化信息共享;构建有效的监管与考评体系,提高业务服务水平等三个层面,提出了深化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九项具体、可行实施路径。
刘莎莎[9](2020)在《供需均衡视角下的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政务服务水平直接反映出地方政府的服务效能,在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治理转型的进程中,政务服务供给方式正在发生明显变革。传统政务服务方式过于粗放化,难以精准对接多元化的公众需求,受公众需求导向的驱动,政务服务正不断朝着精准化供给方向变革。但由于公众需求端牵引乏力、政府供给侧创新不足,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并未完全实现供需均衡,因此,有必要基于实践对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做出机制性解释,以探究其变革动力、运行现状、困境成因及优化路径。本研究综合运用二手资料分析、案例研究以及访谈观察方法,融合整体性治理理论,从供需均衡视角出发,构建起一个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机制的“需求—供给”解释框架。受制度环境、技术驱动、需求牵引及现实倒逼因素的驱使,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变革实践正在全国不断深化。结合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先行实践经验,运用“需求—供给”解释框架,以J省“一次不跑”作为个案,考察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机制的运行实践,发现政务服务供需失衡的困境在于:需求端—表达反馈不畅,牵引乏力;供给侧—机制合力不足,对接不畅,其困境成因主要源于理念、制度、操作及技术四个层面的综合作用。为此,本研究强调,未来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变革要进一步转变主体理念、深化整体性治理手段、发展供需失衡条件、坚定现代化政府建设目标,并围绕政务服务全过程,从前端、过程、后端优化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机制的各个维度,以促进供需两端均衡发力,实现政务服务精准供给。
王洋[10](2020)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是山东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山东实践,以“一次办结、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权责清单为基础,以流程再造为关键,以“互联网+”为支撑,推动政务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培育“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目前,山东省推行“一次办好”改革已有两年时间,整体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观念性、制度性、社会性等方面的难题和挑战。本文选取R市W县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作为实证个案为依据,结合实际调研、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以服务型政府理论为指导和分析工具,探究W县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方面的实践情况,找出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对策。论文共分四部分作分析研究,第一部分介绍研究内容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此部分是正文论述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放管服”改革和“一次办好”改革的概念,对本文采用的服务型政府理论和重塑政府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主要介绍W县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主要分为四个小块,分别为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W县推进改革的创新举措以及改革取得的成效,该部分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从公布事项清单、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优化服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W县推进改革的经验做法;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在服务型政府视角的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深刻分析了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协同服务程度底、政务服务意识不强、信息化水平不高、改革成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深刻剖析了原因所在;第四部分提出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对策思考,主要从转变思维模式树立民本位理念,破解利益格局让政府更注重服务,完善技术支撑提供高效服务以及配套健全相关监督制度等四个方面对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分析。
二、浙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获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获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昆明市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 ——基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一)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二)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放管服”改革 |
二、政务服务 |
三、行政审批 |
四、“最多跑一次”改革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第二章 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启动建立阶段与浙江经验 |
第一节 “最多跑一次”启动建立阶段 |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阶段 |
二、一站式服务阶段 |
三、“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阶段 |
第二节 “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扩散地域 |
一、“最多跑一次”扩散地域 |
二、“最多跑一次”扩散内容 |
第三节 浙江实施“最多跑一次”的经验做法 |
一、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
二、“多证合一”综合性改革 |
三、信息化推动“一次跑” |
四、审批层级一体化改革 |
五、“中介超市”创新 |
第三章 昆明市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昆明“最多跑一次”发展阶段 |
一、初期阶段 |
二、完善期阶段 |
第二节 昆明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做法 |
一、梳理事项促进权利清单缩减 |
二、精准协同放权、开展领导进驻现场办理 |
三、开展“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与投资项目代办服务 |
四、优化线上行政审批服务,加大监督力度 |
第三节 昆明市“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案例分析 |
一、盘龙区实现全面不动产登记“同城通办” |
二、呈贡区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
三、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首批25 项“一件事一次办”清单 |
四、西山区:以“放管服”开启经济发展新引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
第四章 昆明市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调查的发放及回收 |
三、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取得初步成效分析 |
一、提高了政务行政审批的效率 |
二、提高了行政服务的质量 |
三、政府树立新形象 |
第三节 改革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改革的困境 |
二、存在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昆明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的优化对策研究 |
第一节 标准化的权利清单与建构完善的行政体制 |
一、设置标准化的行政权利清单 |
二、转变政府职能机构的观念 |
第二节 规范“最多跑一次”改革审批事项清单 |
一、制定规范的审批事项 |
二、梳理好的审批事项及时公布 |
第三节 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
一、整合互联网,促进数据共享 |
二、建立统一数据库,开通“个人信息码” |
三、保障数据安全,疏通数据滞碍 |
四、建立基层的便民服务点 |
第四节 完善政府流程再造 |
一、杜绝提供无效证明,释放审批事项 |
二、倒逼政府流程再造 |
三、加强流程环节监管 |
第五节 搭建新型传播渠道 |
一、搭建信息自助化平台 |
二、拓宽信息传播渠道 |
第六节 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制 |
一、完善监督机制 |
二、加强群众企业参与监督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步入新时代:广大民众对群众性体育赛事需求增加 |
1.2.2 面对新环境: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迎来机遇与挑战 |
1.2.3 治理新格局: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内在驱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方法论 |
1.5.2 具体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1.6.1 研究内容创新 |
1.6.2 研究视角创新 |
2 研究综述 |
2.1 文献综述 |
2.1.1 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 |
2.1.2 治理的相关研究 |
2.1.3 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相关研究 |
2.1.4 协同治理模型构建相关研究 |
2.1.5 研究述评 |
2.2 核心概念 |
2.2.1 群众性体育赛事 |
2.2.2 协同 |
2.2.3 治理 |
2.2.4 治理机制 |
2.2.5 理论模型 |
3 理论基础 |
3.1 协同治理理论 |
3.1.1 协同治理的概念 |
3.1.2 协同治理的内涵 |
3.1.3 协同治理的本土化 |
3.1.4 协同治理的实践应用 |
3.2 其它相关的理论 |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2 协同优势理论 |
3.2.3 资源依赖理论 |
3.2.4 委托代理理论 |
4 社会治理视角下新中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历程回顾 |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历史阶段划分 |
4.1.1 起步与曲折阶段(1949—1965):政府一元化管理 |
4.1.2 停滞与异化阶段(1966—1976):深受“文革”运动影响 |
4.1.3 恢复与转型阶段(1977—1992):政社合作关系形成 |
4.1.4 协作与探索阶段(1993—2012):多元治理萌芽 |
4.1.5 协同与完善阶段(2013—):多元治理格局逐渐形成 |
4.2 新中国以来群众性体育赛事演变特征 |
4.2.1 赛事宗旨:从“为国”到“为民” |
4.2.2 办赛主体:从一元到多元 |
4.2.3 管理手段:从行政到综合 |
4.2.4 赛事效益:从“输血”到“造血” |
4.2.5 办赛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
5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现实审视 |
5.1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缘起 |
5.1.1 制度改革:群众性体育赛事数量增加与各种问题并存 |
5.1.2 赛事治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客观要求 |
5.1.3 改革转型:传统的赛事管理路径出现“政府失灵” |
5.1.4 多元融合:协同治理主体互动关系亟待理顺 |
5.1.5 产业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需求 |
5.2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 |
5.2.1 政府:监管服务与部门协调 |
5.2.2 市场:资源配置与经费扩充 |
5.2.3 社会:公益服务与技术支持 |
5.2.4 个人:民众参与与资源整合 |
5.3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 |
5.3.1 国家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
5.3.2 地方层面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政策梳理 |
5.3.3 基于公共政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特征分析 |
5.4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困境 |
5.4.1 政府与社会地位失衡 |
5.4.2 政府部门权责模糊 |
5.4.3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 |
5.4.4 治理过程协同不足 |
6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构建 |
6.1 理论模型构建研究设计 |
6.1.1 方法选择 |
6.1.2 样本选取 |
6.1.3 分析工具 |
6.2 理论模型构建过程 |
6.2.1 产生研究问题 |
6.2.2 资料收集 |
6.2.3 资料分析——实质性编码 |
6.2.4 理论建构——理论性编码 |
6.2.5 理论应用 |
6.3 理论模型阐释 |
6.3.1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整体性阐释 |
6.3.2 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核心要素阐释 |
6.4 关于理论模型严谨性的说明 |
7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
7.1 案例研究设计 |
7.1.1 案例验证思路 |
7.1.2 资料来源与收集 |
7.2 验证案例介绍 |
7.2.1 案例一:中国(京山)绿林网球·英雄会 |
7.2.2 案例二:陈仓区周末篮球联赛 |
7.3 理论模型案例验证 |
7.3.1 办赛环境 |
7.3.2 办赛主体 |
7.3.3 参与动因 |
7.3.4 协同引擎 |
7.3.5 互动行为 |
7.3.6 协同结果 |
7.4 案例验证结果与启示 |
8 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优化策略 |
8.1 双管齐下:优化赛事治理内外部环境 |
8.2 政社共治:完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 |
8.3 定权定责:明确政府赛事治理权责边界 |
8.4 互监互督:建立政府与社会双向监督机制 |
8.5 软硬兼施:加强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治理保障 |
8.6 精准施策:针对赛事类型选择不同治理手段 |
9 研究结论、局限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体育赛事管理部门访谈提纲 |
附件2: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主体访谈提纲 |
附录3:调研照片 |
附录4:调研访谈内容节选 |
附录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个案价值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成果评述 |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概念解读 |
一、新时代 |
二、高新区 |
三、管理体制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二节 理论工具 |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第三节 逻辑建构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
第三节 比照 |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
三、研究启示 |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
一、影响因素分析 |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
一、功能优化 |
二、职能转变 |
三、权力重构 |
四、机构改革 |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
第一节 转型目标 |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
第二节 转型策略 |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
第三节 转型保障 |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4)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相关研究 |
(二)并联审批相关研究 |
(三)既有研究的启示与可供拓展的空间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概念界定 |
(二)并联审批的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 |
(三)协同学 |
三、分析框架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政府部门间合作需求、困境及其生成逻辑 |
一、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发生场域、需求与困境 |
(一)合作的发生场域: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 |
(二)合作需求的形成 |
(三)合作困境的外在表现 |
二、合作困境的生成机理:基于目标和行动的解释 |
(一)目标不一致 |
(二)行动不一致 |
三、合作困境的深层诱因:分化的组织结构 |
(一)纵向关系:瓦解政府部门间合作意愿 |
(二)横向关系:削弱政府部门间合作动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其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
一、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
(一)并联审批的萌芽阶段(2001年以前) |
(二)并联审批的发展阶段(2001-2012) |
(三)并联审批的相对成熟阶段(2013年以来)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
(一)形成过程:有利于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
(二)执行过程:有利于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
三、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效性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有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并联审批:跨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
一、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目标一致的形成 |
(一)政治维度 |
(二)经济维度 |
(三)社会维度 |
二、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行动一致的生成 |
(一)组织载体 |
(二)运行前提 |
(三)技术支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案例分析:以J省不动产登记改革为例 |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需求、困境及生成逻辑 |
(一)合作需求 |
(二)合作困境 |
(三)生成逻辑 |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及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与效果 |
(一)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的发展历程 |
(二)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优势 |
(三)不动产登记改革中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的效果 |
三、并联审批促进不动产登记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实现 |
(一)目标一致的形成 |
(二)行动一致的生成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启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不动产登记改革案例相关材料收集 |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A市“放管服”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五、研究创新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一)“放管服” |
(二)“双随机、一公开” |
二、基础理论 |
(一)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 |
第二章 A市“放管服”改革创新举措及成效 |
一、A市“放管服”改革创新举措 |
(一)以“多证合一”进行商事登记流程再造 |
(二)以“一门式不动产登记”填补政府缝隙 |
(三)以“互联网+”理念开启智慧型政务服务 |
二、A市“放管服”改革成效 |
(一)企业开办时间大幅压缩 |
(二)不动产登记更加智能 |
(三)政务服务更加优化 |
第三章 A市“放管服”改革存在的问题 |
一、审批权限下放不协调 |
(一)“放”的不同步 |
(二)“放”的接不住 |
(三)“放”的含金量不高 |
二、监管体系制度不完善 |
(一)监管理念创新不够 |
(二)监管服务能力不足 |
(三)监管执法不够规范 |
三、政务服务水平不高 |
(一)政务信息化水平不足 |
(二)政务服务不够规范 |
(三)审批事项进驻政务大厅不到位 |
第四章 A市“放管服”改革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部门内部的审批改革存在阻力 |
(一)部门利益原因 |
(二)思想认识原因 |
(三)行政观念原因 |
二、监管体制存在漏洞 |
(一)权责清单落实不到位 |
(二)“双随机一公开”不到位 |
(三)“互联网+监管”不成熟 |
三、政务服务基础及功能存在短板 |
(一)政务数据共享壁垒未打破 |
(二)主动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
(三)政务大厅功能不完善 |
第五章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对策 |
一、持续做好简政放权 |
(一)精简行政权力事项 |
(二)清理规范中介服务 |
(三)深入开展“减证便民” |
二、深入推进创新监管 |
(一)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
(二)推进市场综合执法体系 |
(三)推广“互联网+监管”模式 |
三、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
(一)推动部门之间协同同享 |
(二)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 |
(三)推进大厅集中办理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温州市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工程建设项目 |
2.1.2 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 |
2.1.3 行政审批制度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整体性政府理论 |
3 温州市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 |
3.1 改革的背景 |
3.2 改革的历程 |
3.3 改革的内容 |
3.3.1 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 |
3.3.2 推行政务服务“一窗通办” |
3.3.3 优化审批流程 |
3.3.4 建立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监督管理制度 |
3.3.5 打造审批事项全覆盖的“网上办事”平台 |
3.4 瓯海区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中重要部门的改革实践 |
3.4.1 瓯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改革实践 |
3.4.2 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瓯海分局的改革实践 |
3.5 改革的成效 |
3.5.1 取得良好的社会评价 |
3.5.2 优化了营商环境 |
3.5.3 .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基本形成 |
3.5.4 .数字化政务转型明显 |
4 温州市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
4.1 瓯海区调查问卷统计 |
4.1.1 问卷样本的编制 |
4.1.2 问卷调查实施 |
4.2 当前改革存在的问题 |
4.2.1 部分改革制度未落到实处,流于形式 |
4.2.2 改革的目标不科学 |
4.2.3 改革缺乏上位法支撑 |
4.2.4 事项清单规范化标准化改革不到位 |
4.2.5 政务信息化改革仍存在优化空间 |
5 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现有队伍力量不足以支撑改革的要求 |
5.2 工程建设行政审批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
5.3 改革的成效评估机制尚不健全 |
5.4 改革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不够 |
5.5 利益固化格局难以打破 |
6 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
6.1 国内部分地区的先进经验 |
6.1.1 无锡市“行政审批局”改革模式 |
6.1.2 厦门市“多规合一”改革模式 |
6.2 国外的先进经验 |
6.2.1 美国的先进经验 |
6.2.2 英国的先进经验 |
6.3 国内外的启示及借鉴 |
6.3.1 国内部分地区的启示及借鉴 |
6.3.2 国外的启示及借鉴 |
7 深化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 |
7.1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监督和管理体系 |
7.2 建立科学化的改革评估机制 |
7.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7.4 强化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 |
7.5 深化审批服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
7.6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7)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阐述 |
2.1 行政审批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2.1.1 行政审批 |
2.1.2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2.2“最多跑一次”改革及相关理论 |
2.2.1“最多跑一次”改革内涵 |
2.2.2“最多跑一次”改革概念及相关理论 |
2.2.3“最多跑一次”改革特点 |
2.3 不动产登记的相关概念 |
2.3.1 不动产概念 |
2.3.2 不动产登记概念 |
2.4 理论基础 |
2.4.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4.2 流程再造理论 |
3 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基本情况 |
3.1 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践 |
3.1.1 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历程 |
3.1.2 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主要内容 |
3.1.3 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效 |
3.2 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问卷调查情况 |
3.2.1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3.2.2 问卷基本情况 |
3.2.3 问卷调查分析 |
4 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存在的问题 |
4.1.1 不动产登记流程有待优化 |
4.1.2 数字化建设有待提升 |
4.1.3 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
4.2 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行政审批效能不高 |
4.2.2 数据信息系统不畅 |
4.2.3 考核监督机制不全 |
5 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建议 |
5.1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
5.1.1 优化梳理登记流程 |
5.1.2 组合延伸登记流程 |
5.2 创新行政服务工作机制 |
5.2.1 倡导践行数字化政务模式 |
5.2.2 打破数据壁垒 |
5.3 建立行政服务沟通平台 |
5.3.1 完善监督机制 |
5.3.2 提高公众参与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8)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综合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市场监管 |
2.1.2 行政审批 |
2.1.3 “最多跑一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整体政府理论 |
2.2.3 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
第3章 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个案分析 |
3.1 改革现状介绍 |
3.1.1 改革历程 |
3.1.2 改革内容 |
3.1.3 改革举措 |
3.2 改革成效 |
3.2.1 审批流程全面优化 |
3.2.2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 |
3.2.3 群众满意度提升 |
3.2.4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
第4章 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公众政策理解偏差 |
4.1.2 信息数据共享不全面 |
4.1.3 业务流程不规范 |
4.1.4 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 |
4.2 成因分析 |
4.2.1 政府宣传不到位 |
4.2.2 信息数据共享存在壁垒 |
4.2.3 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
4.2.4 新技术手段研发滞后 |
4.2.5 部门间职责复杂统筹难度大 |
第5章 深化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有效路径 |
5.1 开展宣传教育,强化行政指导 |
5.1.1 拓宽宣传渠道,强化宣传的广度与深度 |
5.1.2 明确部门权责,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
5.1.3 完善法制建设,提高执法问责力度 |
5.2 强化数据协同,深化信息共享 |
5.2.1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专业水平 |
5.2.2 破解信息孤岛,加快数据集成共享 |
5.2.3 强化技术支撑,推广科技手段运用 |
5.3 构建有效的监管与考评体系,提高业务服务水平 |
5.3.1 规范服务,建设政府行政标准体系 |
5.3.2 巩固成果,构建完备的监管体系 |
5.3.3 提升效能,完善绩效考评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
(9)供需均衡视角下的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1.1 政务服务模式研究 |
1.2.1.2 政务服务变革导向研究 |
1.2.1.3 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变革研究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供需均衡中的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一个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界析 |
2.1.1 政务服务的内涵及概念辨析 |
2.1.2 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 |
2.2 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的理论基础 |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2.2 供需均衡理论 |
2.2.3 供需均衡理论对精准化供给的解释力 |
2.3 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机制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 |
第3章 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现实动因与典型实践 |
3.1 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的现实动因 |
3.1.1 制度环境——中央政策的引推 |
3.1.2 技术驱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革新 |
3.1.3 需求牵引——多样化的公众需求 |
3.1.4 现实倒逼——亟待优化的营商环境 |
3.2 典型实践——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 |
3.3 地方改革对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机制的创新启示 |
3.3.1 群众“点菜”——需求端的创新启示 |
3.3.2 政府“端菜”——供给侧的创新启示 |
第4章 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的个案考察——以J省“一次不跑”改革为例 |
4.1 J省“一次不跑”改革概况 |
4.1.1 J省“一次不跑”改革历程 |
4.1.2 J省“一次不跑”改革内容 |
4.2 J省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机制的运行之困——供需失衡 |
4.2.1 需求端——表达反馈不畅,牵引乏力 |
4.2.2 供给侧——机制合力不足,对接困难 |
4.3 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困境成因——与浙江经验的对比分析 |
4.3.1 理念层面——精准化供给观念有待深化 |
4.3.2 制度层面——制度保障不足、机制衔接困难 |
4.3.3 操作层面——部门协同不足、管理难度较大 |
4.3.4 技术层面——应用程度有限、群众习惯难改 |
第5章 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的变革导向及机制优化 |
5.1 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的变革导向 |
5.1.1 转变角色,践行公众主体理念 |
5.1.2 变革手段,创新治理方式 |
5.1.3 发展条件,平衡供需关系 |
5.1.4 坚定目标,建设现代化政府 |
5.2 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的机制优化 |
5.2.1 前端优化——拓宽表达渠道、重视民意识别 |
5.2.2 过程优化——加强横向整合、优化纵向落实 |
5.2.3 后端优化——提升幸福感、促进精准服务长效化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4.相关理论 |
5.研究方法 |
6.技术路线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研究的创新 |
2.研究的不足 |
(五)研究样本介绍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阐释 |
1.“放管服”改革 |
2.“一次办好”改革 |
(二)相关理论依据 |
1.服务型政府理论 |
2.重塑政府理论 |
二、W县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做法及内容 |
(一)W县实施“一次办好”改革的背景 |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
1.梳理公布“一次办好”事项清单 |
2.优化流程,压缩审批时限 |
3.加强人员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
4.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通“一网通办” |
(三)W县推进改革的创新举措 |
1.创新实施“大数据+信任审批”新模式,提升服务效率 |
2.办理流程全链条责任部门同罚不同奖,推动部门协同配合 |
3.对标全国全省一流,对标达标,争标创标 |
(四)改革取得的成效 |
1.审批流程再造,办事流程科学高效 |
2.审批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服务效能提升 |
3.窗口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增强,群众满意度提高 |
三、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 |
1.简政放权不到位 |
2.政务服务仍需优化提升 |
3.数据互联互通不足 |
4.改革成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
(二)原因分析 |
1.观念原因:对改革的认识不足 |
2.利益原因:存在“官本位”思想 |
3.信息孤岛原因:电子政务建设资源分散、标准不一、协作困难 |
4.体制机制原因:政务服务集中办理与部门职能分割存在客观矛盾 |
四、“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对策 |
(一)转变思维模式,树立“民本位”服务理念 |
1.政府部门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
2.社会观念由“依赖关系”向“依赖程序”转变 |
(二)破解利益博弈格局,让政府更注重“服务” |
1.实施基层“点菜放权”工作机制 |
2.实施部门协同放权工作机制 |
3.健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指导、协调、学习培训机制 |
4.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 |
(三)推动数据互联互通,提供更高效服务 |
1.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
2.完善相关技术支撑 |
3.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
(四)配套健全相关监督制约机制 |
1.建立投诉受理机制 |
2.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
3.建立监督问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浙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获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昆明市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 ——基于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视角[D]. 赵小红.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我国群众性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研究[D]. 冯加付.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4]并联审批促进政府部门间合作研究 ——基于目标和行动的维度[D]. 于丽春. 吉林大学, 2020(03)
- [5]A市“放管服”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黄文超. 河南大学, 2020(06)
- [6]温州市瓯海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研究[D]. 孔令侃.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4)
- [7]C县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D]. 吕德俊.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8]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D]. 陈莹. 湘潭大学, 2020(02)
- [9]供需均衡视角下的政务服务精准化供给机制研究[D]. 刘莎莎. 南昌大学, 2020(01)
- [10]“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县为例[D]. 王洋.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