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成人重症腹泻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葛梦娜,施科,任美玲,陈小桥[1](2021)在《抗生素对儿童重症肺炎肠道菌群失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抗生素对重症肺炎患儿肠道菌群失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四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120例作为肺炎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抗生素治疗。选择同期健康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儿童肠道菌群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1)治疗前,肺炎组患儿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酵母菌及产气荚膜梭菌检出率与对照组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菌落数、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的菌落数比值(B/E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大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菌落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酵母菌及产气荚膜梭菌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4 d后,与治疗前比较,肺炎组患儿酵母菌检出率明显升高,肠球菌及产气荚膜梭菌检出率明显降低(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拟杆菌检出率无明显变化(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菌落数及B/E值明显下降,大肠杆菌菌落数明显升高(P<0.05),肠球菌、酵母菌及产气荚膜梭菌菌落数变化不明显(P>0.05)。(3)肺炎组患儿应用抗生素后61.67%发生肠道菌群紊乱,其中婴儿组发生率为80.00%,显着高于幼儿组的53.33%和儿童组的51.43%(P<0.05)。(4)肺炎组与对照组随访6个月、12个月时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可影响重症肺炎患儿的肠道微生态状态,尤其是婴儿使用抗生素后极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但短期用药对生长发育无明显负面影响。
陈梅华[2](2021)在《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成人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术后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Enteral feeding intolerance,EFI)的发生现况,探究EFI与不良预后的关联。探究CPB术后患者EFI的影响因素,为识别EFI风险人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设计,选择2020年3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福建省某心脏医学中心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CPB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营养资料收集表》,收集患者的基线特征和临床资料。自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开始,持续至EN第7天内,评估并记录肠内营养实施情况和EFI的症状、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等,收集患者住院期间不良预后的发生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以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93例研究对象,其中267名患者出现EFI,发生率为67.9%。(1)EFI以便秘症状为主,发生率达47.1%,腹胀、腹泻、呕吐及大量胃残留量症状的发生率依次为24.7%、20.1%、17.8%及5.1%;83.6%的EFI患者出现1项或2项症状;94.0%的EFI出现在EN开始后的4天内,79.8%的EFI出现于EN第3天;64.4%的EFI患者出现持续不耐受,95.9%的EFI持续时间在4天内,复发性EFI占EFI的6.0%。(2)EFI组与非EFI组在急性肾损伤、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死亡、脑卒中和总体不良预后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肝功能不全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非EFI组、EFI症状数量1~2组和3~5组的不良预后发生率分别为27.0%、40.8%和88.6%;各组间和任意两组间,不良预后发生率差异均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性别、脑梗塞史、手术时长、CPB时长、肠内营养开始时间、SOFA评分、VIS值、高血糖、使用多种抗生素药物、使用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和使用镇静镇痛药方面,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679,95%CI=1.038-2.716,P=0.035)、SOFA评分(OR=1.167,95%CI=1.016-1.340,P=0.029)和高血糖(OR=1.690,95%CI=1.008-2.833,P=0.047)是CPB术后患者发生EF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PB术后患者EFI的发生率较高,以便秘症状为主,好发于EN第3天,EFI患者多出现持续不耐受现象,EFI症状数量越多,不良预后发生率越高,因此,医护人员应提高对EFI的关注度。女性、SOFA评分高和术后高血糖是CPB术后EFI的独立影响因素。医务人员应关注女性、病情严重和高血糖的CPB术后患者EFI的发生情况。
郑跃杰,武庆斌,方峰,陈洁,尚云晓,符州,张琳,陆敏,曹玲,崔红,彭韶,曲书强,杨永弘,申昆玲[3](2021)在《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抗菌药物使用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儿童。AAD会延长原发疾病的恢复时间、增加医疗费用,重者可引起死亡。儿科医师对AAD关注不够,现组织国内呼吸、感染和消化领域专家,制定本共识,以提高我国儿童AAD诊治及预防水平,保障儿童健康。
赵娜娜[4](2020)在《针刺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组学的影响及营养状况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针刺对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及对营养状况的疗效观察,从机制层面初步阐述针刺疗法、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与营养状况的关系,为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的治疗寻找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VS患者76例,利用SPSS20.0软件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试验组(n=38)和对照组(n=38)。两组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西医康复治疗、肠内营养混悬液(enteral nutritional suspension,TPF)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针刺治疗。(1)营养状况评估:于治疗前后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于治疗前后及随访的第30、90天对所有受试者行营养风险筛查表(nutrition risk screening2002,NRS2002)评定。(2)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检测:在治疗前后收集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提取并纯化粪便样本中的核酸,进行基于16S r RNA基因可变区PCR扩增和测序,最后进行菌种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受试者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对所有受试者粪便样本进行代谢产物检测,分析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乙酸、丙酸、丁酸、戊酸)的含量。成果:(1)中医证候特征:根据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辩证,最终确定了六类证候类型,包括气虚血瘀型(61.84%)、血虚风动型(39.47%)、痰热闭窍型(30.26%)、心脾两虚型(25.00%)、痰湿阻窍型(17.11%)、肾精亏虚型(11.84%)。从虚实来看,64.47%的患者以虚证为主,35.53%的患者以实证为主。88.16%的患者为单一证型和2证型组合,以2证型组合最多为59.21%。体征证候以神呆不识、睁眼若视、手足肿胀、肢窍失用、便溺不知为主。从舌象上看,PVS患者舌质淡白比例较高,占63.16%;苔薄、白,分别占64.47%和52.63%。从脉象上看以脉细、虚、滑为多,分别占88.16%、53.59%、26.32%;脉数、弱、弦,分别占23.68%、18.42%、9.21%。(2)营养状况:治疗前两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血清营养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NRS200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NRS2002评分均大于3分,应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后试验组NRS2002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降低(P<0.05),而对照组NRS2002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评分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NRS2002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着降低(P<0.05)。随访第30天时,两组NRS2002评分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第90天时,两组NRS2002评分与本组本组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第30天比较均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肠道菌群结构:治疗前两组Alpha多样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Simpson指数显着降低(P<0.05)。且试验组粪便菌群Chao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Simpson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氏菌属(Prevotella)以及柔嫩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等细菌相对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acteroides、Prevotella、Faecalibacterium、梭菌属(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odaceae)、罗尔斯通菌属(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对照组Bacteroides、Prevotella、Faecalibacterium、Clostridium的相对丰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Enterobacteriaceae、Pseudomonodaceae、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均显着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治疗前两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乙酸、丙酸、丁酸、戊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乙酸、丁酸、戊酸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显着增高(P<0.05),丙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乙酸、丁酸、戊酸含量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增高,丙酸含量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腧穴配伍组针刺治疗PVS患者相对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更好,能够较为显着的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其机制可能为针刺可能通过调节脾胃功能,进而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影响SCFAs水平,从而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李力[5](2020)在《流感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流感病毒感染对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腹泻等并发症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间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医院诊断的流行性感冒患者90例为病例组。同期采用频率匹配的方法在本院体检科参加健康查体的人群中选择无流感的查体者9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入选对象的临床资料,并采集鼻腔分泌物和粪便标本,进行流感病毒和肠道菌群的检测检验。比较两组各类肠道细菌的含量,并通过分层分析,观察流感病毒感染对不同年龄段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计算各菌群暴露水平的OR值及其95%CI,分析流感病毒和肠道菌群水平的关系。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构成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水平比较结果显示,各细菌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肠杆菌和柔嫩梭菌水平病例组高于对照组,肠球菌属、乳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双歧杆菌水平病例组低于对照组。按照年龄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柔嫩梭菌和肠球菌水平各年龄段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杆菌、乳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双歧杆菌水平各年龄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感病毒感染与肠道菌群含量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流感病毒感染与大肠杆菌、乳杆菌属、双歧杆菌、普雷沃氏菌水平有关(P<0.05),流感病毒感染可使患者肠道大肠杆菌水平升高,乳杆菌属、双歧杆菌、普雷沃氏菌水平降低。流感病毒感染的病程及症状积分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小于14岁组,患者流感病程与大肠杆菌含量成正比;大于60岁组,患者流感病程及症状积分与双歧杆菌含量成反比,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类型流感病毒感染者肠道菌群水平比较显示,大肠杆菌、肠球菌属、柔嫩梭菌、普雷沃氏菌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者乳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含量低于乙型流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流感病毒感染对患者肠道大肠杆菌、乳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双歧杆菌水平有影响,感染者肠道大肠杆菌含量升高,普雷沃氏菌、乳杆菌属、双歧杆菌水平降低。2儿童患者流感病程与大肠杆菌含量成正比,老年患者流感病程及症状积分与双歧杆菌含量成反比。3甲型流感者乳杆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含量低于乙型流感。表20个;参86篇
李佳音[6](2020)在《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确认葛根芩连汤方证,并通过整理导师黄煌教授应用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经验,以“方-病-人”学说为指导,归纳出葛根芩连汤适用人群特征和主治疾病谱,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葛根芩连汤提供参考。方法:以黄煌教授门诊病案记录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近五年效案80例,并择取古今名家医案75例作为参照研究对象,通过基于黄煌教授“方-病-人”诊疗模式的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确认葛根芩连汤方证,以及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的主治疾病谱。结果:(1)葛根芩连汤适用人群体质特征。以男性45-55岁左右,肥胖倾向者,及女性17-29岁,体格中等偏胖者为多见。体貌特征包括:头面、肩背皮肤异常,如皮肤油腻、好发痘疹、色素沉着、体毛较重、毛孔角化甚或黑棘现象。面红,肤色较暗,眼睑红或巩膜红染,男性眼皮脂肪厚,脂肪型眼袋突出。唇红或暗红,或有酒渣鼻,或额红。腹部充实,上腹部或有满闷不适,或有弥漫性压痛,但按之则有弹性。颈肩背肌肉厚实,拘急不舒,筋肉板凝,常感身重乏力,尤以腰骶下肢为甚。时有烦躁焦虑,部分患者记忆力减退或思维迟钝。舌红,多暗红,质坚老,苔黄、厚、腻,或舌底静脉充盈。脉有力,或数或滑。多有不良饮食及习惯,喜食辛辣油腻及饮酒等。(2)适用症状包括便溏、腹泻、粘滞不畅、便频、肛门灼热、腹胀、腹痛、反酸、嗳气、呕恶、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口干口渴、口腔溃疡、视物模糊、咽喉肿痛、鼻衄齿衄、多汗、盗汗、头颈汗出、心悸、胸闷、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异常及性功能下降、小便短赤、尿痛、尿热、身热,怕热、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思维迟钝、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雄激素等。(3)适用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脑中风、颈椎病、头痛、失眠、冠心病、心律失常(过速)、神经证、急慢性肠炎、反流性胃食管炎、痢疾、痤疮、湿疹、耳鸣耳聋、多囊卵巢综合征、前列腺炎、阴道炎、流行性感冒、口腔溃疡、牙周炎、牙周脓肿、小儿中毒性肠炎、肠伤寒、麻疹、乙型脑炎等。结论:在“方-病-人”诊疗模式指导下,对导师医案及古今名家医案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明确了葛根芩连汤方证,包括适用病症及适用人群的特质;以病案数据为基础,明确并验证了导师提出的“葛根背”的具体含义,并对导师葛根芩连汤的临床应用经验进行了总结。
王晶[7](2020)在《针刺联合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毒热内盛证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运用针刺联合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毒热内盛证患者进行临床干预,研究其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治疗脓毒症——毒热内盛证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选取的40例临床观察病例,随机分为试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脓毒症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以此为基础加用针刺联合大承气汤鼻饲,疗程7天,观察纳入时和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计数、胃肠功能指标、APACHEⅡ评分、炎症相关指标、中医症状积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治疗结束后,两组粪便肠道菌群的检测中,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增多,肠杆菌、肠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致病菌数量减少,B/E值升高,肠道菌群失调得到纠正;胃排空时间、腹内压均降低;APACHEⅡ评分、白细胞总数、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中医症状积分均存在不同程度下降。且试验组各项结果较对照组更优。结论:针刺联合大承气汤可以增加脓毒症患者肠道有益菌的数量,减少条件致病菌及致病菌的数量,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增强胃肠动力,减轻胃肠功能障碍;减少炎症反应,改善脓毒症临床症状,降低病情严重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对比单纯西医治疗,更具优势。
曹锡英[8](2020)在《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脾肾阳虚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比较针灸联合益生菌和单纯使用益生菌的疗效差异,初步探讨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优势及意义,改善患者脾肾阳虚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及老年干部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老年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入选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益生菌(金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2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脐针配合温和灸神阙穴,脐针方位选取坤、乾、坎三卦位+艮卦位,每日1次,每次30min,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泻等级、中西医症状积分及疗效变化,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的腹泻等级总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的时效优于对照组,起效时间快;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的腹泻等级总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对于脾肾阳虚的症状有明显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益生菌。(4)观察组中医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脾肾阳虚型AAD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益生菌,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效果确切,起效时间快,而且能明显改善患者脾肾阳虚的中医证候,改善患者体质,临床中可作为中医外治联合治疗老年人AAD,提高时效及整体疗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杨豆[9](2020)在《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描述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的持续时间,探究影响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的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07月~2019年07月郑州市某医院重症医学科期间发生失禁相关性皮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感染、缺氧、抗生素的使用等临床资料进行收集,记录对失禁相关性皮炎的护理管理措施。通过Kaplan-Meimer单因素分析法和Cox多因素分析对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39名重症监护室IAD患者资料,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的发生率为14.1%。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4.18±14.10)岁。失禁类型以大便失禁为主。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中位数是2.0天,最长为5.5天,最短为1.0天。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失禁频率(P=0.015)、感染时间(P=0.001)、抗生素使用时间(P<0.001)、APACHEⅡ评分均值(P<0.001)、Braden评分均值(P<0.001)、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均值(P=0.002)、排便管理方法(P=0.016)、是否使用引流装置(P=0.032)、是否增加巡视频率(P<0.001)等因素有显着差异。3.Cox回归分析显示,失禁频率、Braden评分、意识障碍程度、病情严重程度、感染时间、排便管理方法、是否增加巡视频率、是否使用引流装置(x2=8.427,P=0.015;x2=74.06,P<0.001;x2=26.01,P=0.002;x2=65.26,P<0.001;x2=32.11,P=0.001;x2=22.18,P=0.016;x2=17.58,P<0.001;x2=21.74,P=0.032)为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结论1.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发生率为14.1%,平均持续时间为从最短1.0天至最长5.5天,持续时间中位数为2.0天。2.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与失禁频率、Braden评分、排便管理方法、是否增加巡视频率、是否使用引流装置、意识障碍程度、病情严重程度、感染时间有关。3.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失禁相关性皮炎的管理,对于频繁失禁、Braden量表评分较低、病情严重程度高、意识障碍程度重的ICU患者加强管理,适当增加巡视频率,选择恰当的排便管理方法,以尽可能地缩短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
丁凤敏[10](2020)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肠道通透性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或情感障碍,严重者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自杀倾向。它是一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特点的慢性精神疾患[1]。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剧烈,工作节奏的日趋加快,抑郁症患者人数呈明显的增多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抑郁症常常伴有消化道功能性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D)发生[2],这与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肝郁脾虚证作为抑郁症的常见证型之一,近年来受到国内学者广泛关注。中医认为,抑郁症早期常表现为肝郁气滞证,日久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横逆犯脾,导致脾虚症状形成肝郁脾虚证。常表现为情绪抑郁和脘腹胀痛、食少纳呆、泄泻等胃肠道功能减弱的症状。国际上应用抗抑郁西药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比较广泛[3],但其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中医药学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近年来国内对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则方药、基础实验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因此,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抗抑郁作用及其机理,寻找和开发安全可靠的抗抑郁药物具有重要意义。逍遥散源自宋朝官修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医解郁之经典名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功效。且研究证实,传统中药方剂逍遥散对抑郁症及其并发的肠道症状有较好的疗效[4],与西医抗抑郁药物相比,其具有抗抑郁疗效持久、副作用低等优点,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从胃肠功能方面,深入了解抑郁症与肠道功能紊乱的相关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为临床逍遥散治疗抑郁症并发FGD提供新的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结合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对6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建立的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通透性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肠道通透性改变的机制以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以期为抑郁症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内涵的诠释奠定基础,为逍遥散的抗抑郁机制提供新的理论。研究方法1.实验选用SPF级SD雄性大鼠60只,6-7周龄,大鼠按初始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每组15只,5只一笼。2.适应性喂养7天后,除正常组自由饮水和进食无刺激外,另外三组连续6周受到各种不可预知的温和刺激,同时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大鼠分别进行逍遥散和氟西汀灌胃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等体积去离子水。3.观察记录大鼠一般情况,包括宏观表征、体重和摄食量。4.行为学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对大鼠的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价。5.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的改变,进一步验证此模型是否具有脾虚证。6.采用HE染色、PAS染色和超微病理观察大鼠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7.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PCR技术,检测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8.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P38、ERK以及JNK蛋白磷酸化水平。9.采用ELISA法观察逍遥散干预治疗前后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及结肠中5-HT、SP和VIP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观察结果:模型组大鼠精神状态差、倦怠嗜卧,喜欢蜷缩、扎堆,毛发杂乱干枯发黄、耳廓和鼻头肤色变淡无光、眼裂粘膜色淡、目眦有明显分泌物,叫声无力、拱背现象消失,粪便干湿不调,出现便溏。逍遥散组、氟西汀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一般状态均明显改善。各组大鼠体重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第2周末开始到第6周末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干预的大鼠从第3周末药物作用开始显现,到第6周末逍遥散组体重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从第4周末开始体重明显增加(P<0.05),到第6周末体重显着增加(P<0.01)。各组大鼠摄食量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从第3周开始摄食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从第4周开始摄食量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从第3周开始摄食量明显上升(P<0.05),从第4周以后摄食量显着上升(P<0.01)。2.行为学检测结果:旷场实验结果提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运动总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总穿格数、站立次数均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大鼠运动总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总穿格数、站立次数均显着增加(P<0.01)。而修饰次数,四组大鼠均无明显差异。强迫游泳5 min内不动时间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5 min内不动时间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能显着降低鼠强迫游泳5 min内不动时间(P<0.01);氟西汀组虽有轻微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水偏好实验结果比较:(1)造模前,各组大鼠均无差异(P>0.05)。(2)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糖水偏好显着增多(P<0.01)。3.血清血清D-木糖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血清D-木糖含量显着增多(P<0.01),氟西汀组明显增多(P<0.05)。4.大鼠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1)HE染色结果:正常组大鼠结肠结构完整,肠腺排列良好。模型组上皮结构破坏,肠腺减少,甚至消失;此外,固有层黏膜有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均减轻了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腺体损伤的程度。(2)PAS染色结果:在CUMS 6周后,结肠中杯状细胞的数量与空白组比较显着下降(P<0.01),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在药物的干预下,逆转了CUMS引起的杯状细胞数量下降的趋势,逍遥散组与模型组比较杯状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与模型组比较杯状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3)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结果:正常组显示规则的柱状细胞,肠上皮完整、微绒毛整齐、紧密连接。模型组微绒毛分布稀疏杂乱,细胞间连接复合物被破坏,细胞间空间变宽,紧密连接的顶端部分被破坏。逍遥散组微绒毛的大小和数量增加,绒毛排列较模型组致密、整齐,紧密连接的破坏得到明显改善。氟西汀组微绒毛的大小,数量和排列也得到了改善,但是细胞间连接复合物的损伤和紧密连接蛋白的破坏没有得到明显改善。5.免疫组化结果:(1)造模后大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1的OD值显着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逍遥散组结肠ZO-1的OD值较模型组有明显增加(P<0.05),而Occludin和Claudin-1的OD值较模型组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Occludin和Claudin-1的OD值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2)模型组大鼠结肠中P-P38、P-ERK、P-JNK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P-P38、P-JN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P-ERK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P-P38、P-ERK蛋白表达降低(P<0.05)、P-JNK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1)。6.Western Blot检测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ZO-1、Claudin-1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1),Occludi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ZO-1、Claudin-1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逍遥散Occludin蛋白的表达明显上升(P<0.05),氟西汀组Occludin蛋白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P-P38、P-JNK均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P-P38、P-JNK显着下降(P<0.01),氟西汀组P-P38明显下降(P<0.05)、P-JNK显着下降(P<0.01)。各组大鼠结肠P-ERK均无明显差异(P>0.05)。7.PCR检测结果:(1)ZO-1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明显增加(P<0.05)。(2)Occludin 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均显着增加(P<0.01)。(3)Claudin-1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显着增加(P<0.01),氟西汀组亦明显增加(P<0.05)。8.ELISA法检测结果:(1)5-HT、VIP含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与结肠5-HT、VIP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下丘脑与结肠5-HT、VIP含量显着上升(P<0.01),氟西汀组下丘脑5-HT含量显着增多(P<0.01),下丘脑VIP和结肠5-HT、VIP含量明显增多(P<0.05)。(2)SP含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与结肠SP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下丘脑与结肠SP含量显着降低(P<0.01),氟西汀组下丘脑与结肠SP含量明显降低(P<0.05)。研究结论1.采用6周CUMS构建大鼠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模型,通过动物宏观表征、各种行为学实验、血清D-木糖含量以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以方测证,对此模型进行评价,本研究成功复制了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2.根据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结肠病理组织学形态的改变,ZO-1、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等研究结果,可综合判定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肠道通透性增加。逍遥散对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结肠通透性的变化具有调节作用。3.根据检测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传导通路中相关蛋白激酶(P38、ERK、JNK)磷酸化水平的结果,表明逍遥散对肠道保护作用与结肠MAPK信号通路有关。4.根据观察逍遥散干预治疗前后抑郁模型大鼠下丘脑及结肠中5-HT、SP和VIP的含量变化,表明抑郁症肝郁脾虚证肠与脑的关系以及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
二、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成人重症腹泻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成人重症腹泻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抗生素对儿童重症肺炎肠道菌群失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观察对象及分组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肠道菌群检测方法 |
1.5 疗效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疗效和不良反应 |
2.2 肺炎组与对照组儿童的肠道菌群检出率比较 |
2.3 肺炎组与对照组儿童主要细菌菌落数及B/E值比较 |
2.4 肺炎组患儿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检出率比较 |
2.5 肺炎组患儿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后主要细菌菌落数及B/E值比较 |
2.6 肺炎组患儿用药后肠道菌群失调情况 |
2.7 肺炎组与对照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
3 讨 论 |
(2)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意义 |
5 操作性定义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现况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CPB 术后患者 EFI 的影响因素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营养资料收集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营养资料收集表 |
附录3 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表 |
综述 危重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针刺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组学的影响及营养状况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研究概况 |
1.1.1 中医学对脑的生理病理观点 |
1.1.2 中医病名命名 |
1.1.3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病因病机 |
1.2 中医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辨证分型 |
1.2.1 中医证型辨证要点 |
1.2.2 中医证型分布 |
1.2.3 中医治疗 |
1.3 现代医学对持续植物状态研究概况 |
1.3.1 流行病学 |
1.3.2 发病机制 |
1.3.3 临床治疗 |
1.4 针灸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研究进展 |
1.4.1 针灸为主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 |
1.4.2 针刺穴位的研究进展 |
1.5 肠道菌群的现代医学研究 |
1.5.1 肠道菌群对机体的影响 |
1.5.2 “肠-脑”轴 |
1.5.3 肠道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可能机制 |
1.6 中医对肠道菌群的认识 |
1.6.1 中医理论认为:肠道菌群当归属于中医脾胃功能 |
1.6.2 从中焦脾胃入手调节肠道菌群是治疗复杂性、难治性疾病的突破口 |
1.6.3 针灸具体良好的调节胃肠道效应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标准 |
2.2.1 PVS诊断标准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剔除标准 |
2.2.5 退出(脱落)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3.1 随机分组方法 |
2.3.2 样本量估计 |
2.3.3 治疗方案 |
2.3.4 主要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 |
2.3.5 次要疗效指标及评估方法 |
2.3.6 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处理 |
2.3.7 技术路线 |
2.3.8 统计学方法 |
2.3.9 盲法实施 |
2.4 研究结果 |
2.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4.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4.3 试验完成情况 |
2.4.4 营养状况 |
2.4.5 肠道菌群结构 |
2.4.6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
2.4.7 安全性评估 |
第三章 讨论 |
3.1 立题依据 |
3.2 研究结果分析 |
3.2.1 中医症型分析 |
3.2.2 营养状况分析 |
3.2.3 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分析 |
3.3 针刺治疗机制分析 |
3.3.1 PVS中医溯源 |
3.3.2 理论分析 |
3.3.3 选穴依据 |
3.4 小结 |
3.4.1 创新之处 |
3.4.2 不足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流感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选择 |
1.1.2 研究方法 |
1.1.3 观察指标 |
1.1.4 消化道症状积分 |
1.1.5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流感病毒感染对大肠杆菌的影响 |
1.2.2 流感病毒感染对肠球菌属的影响 |
1.2.3 流感病毒感染对柔嫩梭菌的影响 |
1.2.4 流感病毒感染对乳杆菌属的影响 |
1.2.5 流感病毒感染对普雷沃氏菌的影响 |
1.2.6 流感病毒感染对双歧杆菌的影响 |
1.2.7 流感病毒感染的病程及症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分析 |
1.2.8 不同流感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1.3 讨论 |
1.3.1 流感病毒感染对不同年龄人群肠道菌群种类、数量、构成比例的影响 |
1.3.2 流感病毒感染病程、消化道症状与菌属关系 |
1.3.3 流感病毒引起肠道菌群变化的机制 |
1.3.4 流感病毒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
1.3.5 肠道菌群对流感的影响 |
1.4 研究不足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流感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流感病毒引起肠道菌群变化的机制 |
2.3 流感病毒对不同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 |
2.3.1 流感病毒对小儿的肠道菌群影响 |
2.3.2 流感病毒对中青年人的肠道菌群影响 |
2.3.3 流感病毒对老年人的肠道菌群影响 |
2.3.4 流感病毒对特殊病理状态人群肠道菌群影响 |
2.4 肠道菌群紊乱会增加流感病毒易感性、提高重症肺炎发生风险 |
2.5 流感病毒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的临床意义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方证相应 |
二、方-病-人诊疗模式 |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方论及研究现状 |
1 历代方论 |
1.1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 |
1.2 利遂不止 |
1.3 脉促 |
1.4 表未解 |
1.4.1 具体病位 |
1.4.2 病邪性质 |
1.4.3 对分歧的思考 |
1.5 喘而汗出 |
1.6 小结 |
2 药论与方解 |
2.1 葛根 |
2.2 黄芩 |
2.3 黄连 |
2.4 甘草 |
2.5 方解 |
3 现代研究 |
3.1 药理学研究 |
3.2 现代临床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黄煌经验之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资料纳入 |
1.2 工具软件 |
1.3 数据整理 |
1.4 统计及数据挖掘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适用体质研究 |
2.2 适用症状研究 |
2.3 适用疾病研究 |
2.4 主体适用人群病症研究 |
2.5 用方规律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讨论 |
1 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 |
1.1 体质特征 |
1.1.1 主体适用人群的确定 |
1.1.2 体貌特征 |
1.1.3 精神心理状况 |
1.1.4 生活方式 |
1.2 适用症状 |
1.3 药证相关 |
1.3.1 葛根证 |
1.3.2 黄连证、黄芩证 |
1.3.3 甘草在葛根芩连汤中的作用 |
1.4 葛根芩连汤与肠道菌群 |
1.4.1 葛根芩连汤适用疾病 |
1.4.2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适用疾病的相关性 |
1.4.3 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 |
1.4.4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证发病趋向 |
1.4.5 肠道菌群与葛根芩连汤作用机制 |
1.5 小结 |
2 黄煌经验探讨 |
2.1 GGQLT综合征 |
2.2 Ⅱ型糖尿病 |
2.2.1 用方经验 |
2.2.2 葛根的剂量 |
2.2.3 大黄、肉桂 |
2.2.4 葛根的煎煮法 |
2.2.5 药物炮制与丸剂的使用 |
2.3 方证鉴别 |
2.3.1 病症相类 |
2.3.2 方组相类 |
2.3.3 患者身形相类 |
2.4 使用注意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研究结论 |
1 葛根芩连汤方证 |
1.1 适用人群 |
1.2 适用病症 |
1.3 方证提要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数据标准化-加味药物名称及品种 |
附录二: 数据标准化-体征 |
附录三: 数据标准化-症状 |
附录四: 数据标准化-现代病名 |
附录五: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
附录六: 葛根芩连汤方人体貌特征图谱 |
附录七: 黄煌教授验案举隅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针刺联合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毒热内盛证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 临床试验设计类型 |
(二) 随机化方法 |
(三) 样本量估算 |
(四) 病例来源 |
(五) 诊断标准 |
(六)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
(七)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八) 治疗方案 |
(九) 疗效判定指标 |
(十) 观察指标 |
(十一) 统计分析方法 |
(十二) 试验结果 |
讨论 |
一、方案设计讨论 |
(一) 脓毒症的中医研究评述 |
(二) 脓毒症的西医研究 |
(三) 脓毒症与胃肠功能研究 |
(四) 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 |
(五) 大承气汤选择依据 |
(六) 针刺治疗选择依据 |
二、研究结果讨论 |
(一) 针刺联合大承气汤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 |
(二) 针刺联合大承气汤对脓毒症肠道菌群的作用 |
三、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 |
(二) 不足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脾肾阳虚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关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 |
1.1 .定义 |
1.2 发病原因及机制 |
1.3 诊断及鉴别 |
1.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1.5 小结 |
2 传统医学对AAD的认识 |
2.1 病名源流 |
2.2 病因病机 |
2.3 辩证分型 |
2.4 中医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脾肾阳虚证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分组设计 |
4 治疗方法 |
4.1 观察组 |
4.2 对照组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标准 |
6.1 疗效评分标准 |
6.2 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比较 |
2 两组患者腹泻程度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个西医症状积分比较 |
4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及疗效比较 |
4.1 治疗前后单个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4.2 两组中医症状改善的疗效比较 |
5 安全性评价 |
6 脱落情况 |
第四部分 分析讨论 |
1 脐针治疗的依据 |
1.1 脐部针刺的可行性分析 |
1.2 选取齐永教授的“脐针”依据 |
1.3 选取坤、乾、坎、艮方位的依据 |
2 选择联合神阙穴温和灸的依据 |
2.1 选择艾灸的依据 |
2.2 选取神阙穴的依据 |
3 选取益生菌作为药物对照组的依据 |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腹泻程度积分表 |
附表2 西医症状评分表 |
附表 3 中医症状积分附表3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 |
综述 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9)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操作性定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样本量计算 |
2.3 调查工具 |
2.4 调查工具 |
2.4.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
2.4.2 临床资料调查表 |
2.4.3 IAD判断与分级 |
2.5 资料收集 |
2.6 质量控制 |
2.7 技术路线 |
2.8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2.9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总体调查结果 |
3.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
3.1.2 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分布和管理现状 |
3.2 影响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
3.2.1 不同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比较 |
3.2.2 不同临床特征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比较 |
3.2.3 不同皮肤清洁与保护措施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比较 |
3.2.4 不同管理措施对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比较 |
3.3 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
3.3.1 多变量赋值 |
3.3.2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特点 |
4.1.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特点 |
4.1.2 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特点 |
4.2 ICU患者IAD持续时间与影响因素 |
4.2.1 ICU患者IAD持续时间 |
4.2.2 ICU患者IAD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 |
4.3 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管理措施的作用 |
4.3.1 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皮肤清洁方式与保护措施的实施现状 |
4.3.2 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管理中不同管理措施的作用 |
4.4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和建议 |
5 结论和建议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性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5.3.1 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
5.3.2 样本量的局限性 |
5.4 对以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10)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肠道通透性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1.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1.1 古籍文献对抑郁症的认识 |
1.2 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肝郁脾虚证与抑郁症的关系 |
2.1 肝郁与抑郁症的关系 |
2.2 脾虚与抑郁症的关系 |
2.3 肝郁与脾虚的关系 |
2.4 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型--肝郁脾虚证 |
3.抑郁症肝郁脾虚证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 |
3.1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的建立与慢性应激 |
3.2 慢性应激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
3.3 肝郁脾虚证与肠道通透性的关系 |
4.中医药调节肠道通透性的临床研究 |
4.1 疏肝健脾方药 |
4.2 益气健脾方药 |
4.3 清热类方药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结肠通透性改变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MAPK信号传导通路中相关蛋白激酶磷酸化水平在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结肠中的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下丘脑和结肠中脑肠肽的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发展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抑郁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四、肠道菌群失调引起成人重症腹泻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生素对儿童重症肺炎肠道菌群失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J]. 葛梦娜,施科,任美玲,陈小桥.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21(04)
- [2]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内喂养不耐受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梅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J]. 郑跃杰,武庆斌,方峰,陈洁,尚云晓,符州,张琳,陆敏,曹玲,崔红,彭韶,曲书强,杨永弘,申昆玲.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06)
- [4]针刺对持续植物状态患者肠道组学的影响及营养状况观察[D]. 赵娜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流感病毒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李力.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黄煌经验的葛根芩连汤方证研究[D]. 李佳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针刺联合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毒热内盛证肠道菌群的影响[D]. 王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脾肾阳虚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D]. 曹锡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ICU患者失禁相关性皮炎持续时间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豆. 河南大学, 2020(02)
- [10]抑郁症肝郁脾虚证模型大鼠肠道通透性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机制[D]. 丁凤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