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圣经》中的摩西法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涵[1](2021)在《魏特林的“圣经救赎”方案及马克思的批判 ——基于《一个贫苦罪的福音》的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赵梦婷[2](2021)在《希伯来与伊斯兰宗教经典中的女性观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倡导保护女性权力的呼声愈来愈高涨。女性是宗教的积极支持者和虔诚信奉者。纵观宗教与女性的历史,可以发现二者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这不仅是因为在世界上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教民属于女性,或者说在宗教传播覆盖的势力范围内,女性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是因为,无论在宗教的起源,还是在宗教的发展方面,女性都曾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宗教与女性的密切联系,研究宗教中的女性观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希伯来与伊斯兰宗教的宗教经典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体现的女性观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宗教经典中女性观的异同点,为我们现代社会更好地关注女性群体提供借鉴经验。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本文第一章通过对希伯来和伊斯兰宗教神话中女性地位设定的对比发现:无论是希伯来还是伊斯兰宗教,都将女性作为男性的补充,设定在第二性的位置。本文第二章对希伯来和伊斯兰宗教经典中关于女性的内容进行对比:宗教经典的内容与其着述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或多或少的反映在了经典中。本文第三章对二者经典中模范女性的事迹进行比较,希伯来宗教经典中的女性实现自身价值多体现在生育方面;伊斯兰宗教经典中的女性则更多地参与到宗教和社会事务中。本文第四章阐述了二者宗教神话和宗教经典所体现的女性观对二者古代社会中女性在宗教、法律、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的最后一章分析了二者经典中女性观异同的原因。通过二者宗教经典中女性观的对比与分析,伊斯兰与希伯来的女性观具有相似性,都是男性主流价值体系下的记叙观,经典由男性的视角书写完成并服务于男性。男性话语作为主流体系,构成了经典的主要叙事语言。伊斯兰宗教的出现晚于希伯来宗教,在宗教经典中继承并发展了希伯来宗教中的部分思想,实现由男性到女性的这样一种社会主体的转变,将女性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作为社会主体,赋予更多的关注及保护。
姜守明[3](2021)在《解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神学支点——因信称义:从使徒保罗到改革家马丁·路德》文中指出回望过去,反观历史,这是人类固有的天性,也是理性的表征,人类就是在不断鉴古知今中走向明天的。就近代早期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来看,不论是人文主义者,还是新教神学家,无疑都具有强烈的复古色彩。这实际上是他们从历史经验中寻求思想解放、构建世俗民族国家合法性的重要表现。将宗教改革建立在因信称义神学的支点上,并不是马丁·路德的突发奇想,而是他对使徒保罗福音信仰的认知结果。为了纠正中世纪罗马教会对因信称义教义的严重偏离,路德斗胆去挑战主权,抨击了天主教神学主张的因律称义论或善功称义说,这不仅从表象上回归了原始基督教的福音教义,而且突破了天主教会的枷锁,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信神的奴役制,从而"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为欧洲的宗教多元化和思想解放开辟了道路。
张爱迪[4](2020)在《刘廷芳文学活动研究 ——以燕京大学时期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燕京大学在教会大学中的独特地位越来越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燕京大学在短短33年的办学时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成就斐然的人物,仅就文学方面来看,就有周作人、冰心、许地山、郭绍虞、吴雷川等等。虽然燕大的人物研究成果并不欠缺,但笔者在整理文献的过程当中,却还是发现了刘廷芳这个曾经被誉为“燕大三师”之一,但现今却没有被足够重视的学者。刘廷芳作为司徒雷登建校之初最为得力的助手,不但在短期内将燕京大学神学院建成当时北方最好的宗教学院,而且还物色教授、创办校园杂志,为提高燕大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而四处奔走。除此之外,他在宗教改革、诗文创作、心理学研究及社会运动方面,也有相当杰出的贡献。刘廷芳一生创作颇丰,但其主要的文学活动都集中在他燕大任教时期(1920-1936),故而本文限此范围作为研究时段。本论文选取刘廷芳在燕京大学时期的文学活动为研究主题,通过史料的发掘和再现,以文学研究为中心,将刘廷芳创办杂志、翻译赞美诗、创作新诗、翻译纪伯伦作品、与现代作家交游等文学活动进行探究,希望能对刘廷芳生平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西学中用:刘廷芳在基督教“本色化”改革中的杂志编创。主要从刘廷芳主编的《生命月刊》以及创办的《紫晶》杂志展开梳理讨论,并对他在不同历史环境中改革基督教的努力做一个简略的分析。第二部分,圣乐国化:赞美诗集《普天颂赞》的编写。本章从《普天颂赞》的出版过程入手,先探究刘廷芳对《普天颂赞》成书的贡献,再对刘廷芳的赞美诗作品进行分析,以期从诗集编写和作品贡献两个方面探究刘廷芳对“圣乐国化”的努力。第三部分,同幅震动:新文学氛围下的诗歌及翻译创作。首先对刘廷芳的诗集《山雨》进行赏析,并发掘其文学价值,然后对刘廷芳翻译纪伯伦诗集的情况做出简介,并对刘廷芳对纪伯伦作品中“圣经文体”的把握和翻译做出分析,以期从新诗写作与散文诗翻译两个方面体现出刘廷芳的文学贡献。第四部分,文坛结谊:刘廷芳与现代作家群。从刘廷芳与徐志摩、胡适、冰心、赵紫宸等现代作家的文学交游入手,标识出刘廷芳独特的文学身份,并为刘廷芳的文学活动贡献出更为丰富的文学史料。附录部分整理和呈现了刘廷芳文学活动的资料,并配合论文写作顺序将刘廷芳在《生命月刊》中发表的阐述教会“本色化”观点的文章、刘廷芳在《生命月刊》上发表的文章、刘廷芳在《紫晶》上发表的文章、刘廷芳在《普天颂赞》中译述及创作的赞美诗、“风满楼丛书”内容与《山雨》目录等资料制成一览表,以便其他学者参考使用。
王雅琪[5](2020)在《中华麻疯救济会研究(1926-1943)》文中研究表明麻疯作为一种古老且不知起因的慢性传染病,自古以来民众始终缺乏科学的认知,认为其代表了最深重的罪,态度多为歧视、偏见与排斥。晚清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受到基督教信仰影响,首先在中国开办麻疯院开展麻疯救济活动,并在救济中传播福音,因此传教士是近代麻疯救济事业的主要推动力量。民国之后,上海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各种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中国教会的中坚分子受到非基督教运动的冲击,期望代替西方传教士担负起近代麻疯救济的重任。最终在基督教信仰、民族主义诉求以及教会本色化的多重作用下,中华麻疯救济会应运而生,打破了传教士在麻疯救济事业中的垄断。救济会的成员多为教会中坚分子与具有西方留学背景的医学精英,主要来自于青年会与中华医学会,组织结构模仿青年会的董事制与干事制。这套组织架构及公开透明的征信机制是救济会得以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作为近代唯一全国性的麻疯慈善机构,中华麻疯救济会自成立之始即着手开展麻疯救济工作,特别是1926至1943年,充分利用其核心地位,进行舆论宣传与实际慈善救济活动,并在救济中与政府频繁互动,极力呼吁当局重视麻疯问题,遗憾的是由于时局不稳、财政困难,政府并未回应救济会提出的各项建议。中华麻疯救济会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社会与政府对于麻疯救济事业的关注,努力为麻疯患者摆脱“污名”,促成了近代中国麻疯救济方式由重隔离向重治疗的方向转变。但救济会在资金管理、组织运作等方面也存在不少不足。由于经费来源有限且主要依靠与美国麻疯救济会的补贴,救济会不可避免的陷入经费不足的尴尬境地。最终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完全切断了国外资金来源,而国内捐款也受到战争影响,加之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及缺乏政府的支持,救济会主导的铲除麻疯运动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对中华麻疯救济会组织机构、运行及救济方式的研究可以为今后建立类似慈善机构提供历史借鉴,推动现代慈善事业发展。
杨志银[6](2020)在《宗教经济学之发展基础》文中研究指明宗教经济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政策基础"三大基础"从时间起点、思想起点、学术起点"三个起点"上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就及其蕴含的发展规律,是宗教经济学的发展基础。宗教经济学的发展基础中,有两大基础至关重要:一是理论基础中的宗教典籍、教规教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二是实践基础中作为传承主体发展载体的信教人数的发展分布情况。
曹坚[7](2019)在《列维纳斯的“神圣历史观”与对犹太律法的阅读及诠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作者根据所阅读的列维纳斯着作中关于历史的论说,基于理查德.科恩和卡特琳娜·麦利尔等对列维纳斯的研究,在列维纳斯所处的西方和犹太思想背景中审视和梳理他对于历史的伦理化理解。全文的宗旨是分析列维纳斯的"神圣历史观"的思想来源:首先是西方传统历史认知给他提供的反思,如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观点给他的启发;其次是罗森茨威格等犹太思想家的生命体验;最后是犹太律法阅读和诠释活动,特别是《塔木德》,提供给他的见证和感悟。
何勤华,张戈平[8](2019)在《摩西考》文中认为摩西是《希伯来圣经》中记载的希伯来先知、立法者,被认为是犹太教的创始人。犹太教传统认为摩西是《希伯来圣经》首五卷的作者,故此五卷又称《摩西五经》,它是希伯来法的主要渊源。《希伯来圣经》后来被基督教吸收编入《圣经新旧约全书》,称《旧约》,从而成为基督教经典,借助《圣经》的传播,对西方法律文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希伯来立法者摩西在希伯来法律史乃至西方法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自17世纪中期以来,学术界相继对摩西作为《摩西五经》的作者身份提出质疑,甚至在对摩西的民族身份进行探讨时,推断摩西是埃及人。为了证实《圣经》的历史真实性,考古学家围绕《圣经》的叙述开展发掘,但到目前为止,尚无考古证据证明《圣经》中所描述的出埃及真正发生过。本文以《圣经》所载摩西生平为线索,从摩西的出生、摩西的名字、摩西的婚姻、摩西的出埃及、摩西的死亡、摩西的身份和摩西的历史真实性等方面,结合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对摩西的历史真相进行了探索。
黄锡木[9](2019)在《关于《罗马书》8章3节的翻译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前段时间,《现代中文译本》圣经中一处翻译问题引发争议。起因是有读者发现《罗马书》8章3节的经文中出现"使他(耶稣,编者注)有了跟我们人相同的罪性";少数读者认为"罪性"相悖于耶稣基督完全圣洁的属性,一时间网络上各种猜测众说纷纭。译者究竟为何选用"罪性"一词?联合圣经公会全球翻译顾问黄锡木博士,撰此文与诸位分享个中原委,供大家参阅。
阳李,赵越[10](2019)在《论青年马克思哲学观的形成和完善与发展》文中指出19世纪初期,宗教国家的强大以及家庭浓厚的宗教氛围为青年马克思提供了成长环境。作为虔诚的基督教信徒,青年马克思虽然能够运用自身的感性与理性逻辑分析问题,但宗教哲学的理念和思路对青年马克思具有很强的指导力、影响力和束缚力,其哲学观体现出强烈的神性崇拜,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随着宗教理性主义和自然神论思潮的蓬勃兴起,《圣经》文本中存在的自相矛盾和神秘变幻的内容得到了自然科学的解读。其中,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对福音书记录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考察与分析,认为耶稣的神迹归根结底是一种因信仰而诞生的神迹,从而彻底终结了神学批判并拉开了现实批判的帷幕,青年马克思哲学观亦得到了修正与完善。施特劳斯的《耶稣传》促进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兴起,在青年黑格尔派力图从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和无神论的结论过程中,青年马克思哲学观亦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圣经》中的摩西法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圣经》中的摩西法律(论文提纲范文)
(2)希伯来与伊斯兰宗教经典中的女性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关于伊斯兰经典女性观的研究 |
2.关于希伯来经典女性观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二者宗教神话中对女性地位设定比较分析 |
(一)二者设定的女性皆处于第二性位置 |
(二)希伯来神话中女性是男性的陪伴者 |
(三)伊斯兰神话中男性是女性的保护者 |
(四)宗教经典神话视域下的女性观比较 |
二、二者宗教经典中有关女性的论述比较分析 |
(一)希伯来宗教经典《塔纳赫》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表达 |
(二)伊斯兰宗教经典《古兰经》尊重和保护女性言论 |
(三)希伯来宗教经典《塔纳赫》中的女性职能 |
(四) 《古兰经》对女性限制出于“保护”目的 |
三、二者经典中模范女性的事迹比较分析 |
(一)亚伯拉罕妻子撒拉与穆罕默德妻子赫蒂彻 |
(二)亚伯拉罕小妾夏甲与穆罕默德小妻阿伊莎 |
(三)希伯来经典模范女性他玛和路德的故事 |
(四)伊斯兰模范女性麦尔彦与法蒂玛的故事 |
四、二者女性观对古代女性地位影响比较分析 |
(一)二者女性观对女性宗教地位影响比较分析 |
(二)二者女性观对女性法律地位影响比较分析 |
(三)二者女性观对女性社会地位影响比较分析 |
(四)二者女性观对女性家庭地位影响比较分析 |
五、二者经典中女性观异同的原因比较分析 |
(一)希伯来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同属游牧文明 |
(二)希伯来是单一主神而伊斯兰是一神崇拜 |
(三)古典时代男性发挥的作用确大于女性 |
(四)伊斯兰教对希伯来女性观的继承与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外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致谢 |
(3)解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神学支点——因信称义:从使徒保罗到改革家马丁·路德(论文提纲范文)
因信称义:使徒保罗确立福音信仰教义 |
因律和善功称义:罗马教会偏离因信称义 |
因信称义:马丁·路德回归福音信仰 |
第一,人具有意志自由,但人不能自为地称义。 |
第二,律法和福音是圣经涉及的两个核心问题。 |
第三,必须有善功,但不可以善功替代信心。 |
(4)刘廷芳文学活动研究 ——以燕京大学时期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西学中用:基督教“本色化”改革中的杂志编创 |
1.1 风潮中改革的阵地——《生命月刊》 |
1.1.1 《生命月刊》的创办与合刊 |
1.1.2 《生命月刊》的办刊特色 |
1.1.3 刘廷芳对《生命月刊》的贡献 |
1.1.4 刘廷芳在《生命月刊》中对时代的回应 |
1.2 乱世中“内修”的家园——《紫晶》 |
1.2.1 《紫晶》的办刊背景 |
1.2.2 《紫晶》的编辑与创作群体 |
1.2.3 刘廷芳在《紫晶》中的贡献 |
第二章 圣乐国化:赞美诗集《普天颂赞》的编写 |
2.1 《普天颂赞》的成书与出版 |
2.1.1 《普天颂赞》成书的历史铺垫 |
2.1.2 《普天颂赞》的出版始末 |
2.1.3 刘廷芳在《普天颂赞》成书中的贡献 |
2.2 刘廷芳在《普天颂赞》中的诗作分析 |
2.2.1 刘廷芳在《普天颂赞》中的诗作分类 |
2.2.2 刘廷芳在《普天颂赞》中的诗作特点 |
第三章 同幅震动:新文学氛围下的诗歌创作及翻译 |
3.1 新诗集《山雨》的文学价值 |
3.1.1 《山雨》中诗歌的主要题材 |
3.1.2 《山雨》中诗歌的艺术特色 |
3.2 纪伯伦散文诗集的译介 |
3.2.1 同期译者的翻译状况 |
3.2.2 《疯人》《前驱者》《人之子》的连载和出版 |
3.2.3 刘廷芳对纪伯伦“圣经文体”的把握与翻译 |
第四章 文坛结谊:刘廷芳与现代作家群 |
4.1 刘廷芳与徐志摩的相识相交 |
4.1.1 刘廷芳与徐志摩的相识 |
4.1.2 刘廷芳与徐志摩的会面和深交 |
4.1.3 刘廷芳对徐志摩的三点评价 |
4.2 刘廷芳与胡适的交游 |
4.2.1 同窗之谊、工作互助 |
4.2.2 刊登在《生命月刊》中的文字交游 |
4.3 刘廷芳与冰心的文学交互 |
4.3.1 《生命月刊》的征稿和诗文创作 |
4.3.2 《寄冰心》的发表和《蓄道德能文章》的回击 |
4.4 刘廷芳与赵紫宸的同志同行 |
4.4.1 赵紫宸北上的一波三折 |
4.4.2 刘廷芳与赵紫宸的交流与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刘廷芳在《生命月刊》中发表的文章 |
附录二 刘廷芳在《紫晶》中发表的文章 |
附录三 刘廷芳在《普天颂赞》中译述及创作的赞美诗 |
附录五 在读期间成果 |
(5)中华麻疯救济会研究(1926-194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民众态度:迷信、歧视与漠视 |
第二节 学术综述 |
第一章 中华麻疯救济会起源及成立经过 |
第一节 麻疯问题之概况 |
一、麻疯简况 |
第二节 中华麻疯救济会成立背景 |
一、基督教信仰及福音医学之传播 |
二、民族主义之诉求 |
三、实践教会本色化 |
第三节 救济会成立经过 |
第二章 中华麻疯救济会组织结构及经费收支 |
第一节 信仰、医学与慈善:救济会的人员构成 |
第二节 现代性特征:救济会的组织结构 |
一、董事制 |
二、干事制 |
三、分权与制衡 |
第三节 救济会的经费收支 |
一、经费筹措 |
二、经费运行 |
三、总体收支概况及特点 |
第三章 中华麻疯救济会与麻疯救济事业 |
第一节 麻疯救济中的舆论宣传 |
一、《麻疯季刊》的创办及其宗旨 |
二、身体力行:邬志坚主导的各项宣传活动 |
三、救身与救灵 |
第二节 麻疯救济之实践活动 |
一、麻疯病院的组建及援助 |
二、以中华麻疯疗养院为个案考察 |
三、召开全国麻疯大会 |
四、对政府之吁请 |
第四章 中华麻疯救济会之影响 |
第一节 麻疯救济会之贡献 |
第二节 麻疯救济中的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6)宗教经济学之发展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宗教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宗教典籍的形成和构成 |
(一)作为宗教经济学发展理论基础的佛教典籍及其构成 |
(二)作为宗教经济学发展理论基础的基督教典籍及其形成进程 |
(三)作为宗教经济学发展理论基础的伊斯兰教典籍及其形成 |
(四)作为宗教经济学发展理论基础的道教典籍及其重要内容 |
(五)作为宗教经济学发展理论基础的原始宗教典籍及其重要内容 |
(六)神像是宗教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
1. 神像谱系在宗教学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2. 佛像谱系与寺庙 |
3. 道教的神灵谱系是道教学说和道教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
二、宗教经济学的实践基础:信教群众的发展分布情况 |
(一)世界佛教信教人数发展和分布情况 |
(二)中国佛教信教人数发展和分布情况 |
(三)基督教信徒人数发展和分布情况 |
(四)穆斯林的人数发展和分布情况 |
(7)列维纳斯的“神圣历史观”与对犹太律法的阅读及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列维纳斯对西方基督教世界历史观念的回应 |
三、列维纳斯对犹太教和犹太思想家历史观念的回应 |
四、结语 |
(8)摩西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摩西研究的学术现状 |
二、摩西的出生 |
三、摩西的名字 |
四、摩西的婚姻 |
五、摩西的出埃及 |
六、摩西的死亡 |
七、摩西的身份 |
结语 |
(10)论青年马克思哲学观的形成和完善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年马克思哲学观的形成源流 |
(一)对《约翰福音》的内涵解读与吸收 |
(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宗教哲学理念 |
二、青年马克思哲学观的逐步完善 |
三、青年马克思哲学观的全新发展 |
四、《圣经》中的摩西法律(论文参考文献)
- [1]魏特林的“圣经救赎”方案及马克思的批判 ——基于《一个贫苦罪的福音》的文本分析[D]. 刘思涵. 辽宁大学, 2021
- [2]希伯来与伊斯兰宗教经典中的女性观比较研究[D]. 赵梦婷.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1)
- [3]解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神学支点——因信称义:从使徒保罗到改革家马丁·路德[J]. 姜守明. 学海, 2021(02)
- [4]刘廷芳文学活动研究 ——以燕京大学时期为中心[D]. 张爱迪. 济南大学, 2020(01)
- [5]中华麻疯救济会研究(1926-1943)[D]. 王雅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宗教经济学之发展基础[J]. 杨志银.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1)
- [7]列维纳斯的“神圣历史观”与对犹太律法的阅读及诠释[J]. 曹坚. 世界宗教研究, 2019(05)
- [8]摩西考[J]. 何勤华,张戈平. 浙江社会科学, 2019(09)
- [9]关于《罗马书》8章3节的翻译问题[J]. 黄锡木. 天风, 2019(09)
- [10]论青年马克思哲学观的形成和完善与发展[J]. 阳李,赵越.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