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天气的关系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天气的关系

一、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气象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杨霏云,史继清,陈德生,樊栋梁,马杰[1](2021)在《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应用现状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样本采集和统计归纳等方法,将常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中的作物观测、农业小气候观测、土壤水分观测等观测情况和数据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未能充分应用的原因,给出深度应用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的建议,为农业气象观测内容的改革提供依据,同时为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技术发展提供思路。

孟莹,孙虹雨,杨劲,周海燕,吕广辉,孙立德[2](2021)在《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探讨》文中指出针对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阐述了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及体验式4种培训方式的特点、功能和局限性等。特别是迁飞性害虫迁飞降落与锋面天气的关系,采用天气学、数值预报产品及统计学方法预测农业病虫发生程度、发生量、发生时期及最佳防治期,主要病虫发生气象指标及人工气候箱和自然天气条件下生长规律,以及定量评估病虫发生程度的蒙特卡罗方法和绿色气象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列举了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在农业病虫防治中的作用,并指出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借鉴。

周小燕[3](2021)在《气候灾变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由于种植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使其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损失最严重的行业。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需要人们有意识的保护生态,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种植结构调整是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措施。甘肃省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区,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可为相关农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方面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也可以针对性地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时提供参考,从而保障农作物产量的稳定,这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都具有深远意义。就张掖市而言,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不仅仅是气温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因此文章重点展开气候灾变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作物产量是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文章以产量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因产量变化引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受气候灾变的影响。主要选择表征气候灾变因素的年均气温、年光照时数、年降水量、干旱受灾面积、其他受灾面积,选择小麦、玉米、棉花、油料以及蔬菜和水果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展开分析:宏观方面分析了1991-2019年间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调整具体又表现在哪些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微观层面通过与农户访谈,了解农户种植结构的调整受到了哪些气候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有利的气候因素是年均气温,气象灾害对其均有不利影响。(2)张掖市目前的气候条件下,种植比例增加的作物是水果,适合种植的作物是蔬菜,适应能力最弱的作物是小麦。(3)张掖市农户种植结构调整以改变作物种植面积为主,影响其结构调整的主要气候影响因素为农户所感知气象灾害的发生与降水量的变化。根据以上研究提出有利于张掖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户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有:1.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科学规划作物生产布局;2.稳步推进种植生产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普及;3.加大针对性惠农政策倾斜,引导农户自发转变生产方式;4.转变农户生产观念,吸引高素质人才返乡就业。

陆百慧[4](2021)在《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的吉林省玉米病虫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区,年均玉米产量及出口量均位于全国前列。因此,保证玉米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安全对于吉林省经济发展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面临着病虫害的重大威胁。据统计,每年吉林省玉米因病虫害导致的减产,轻则20%-30%,重则绝收。因此,了解当前玉米面临的主要病虫害类型并总结其发生规律,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玉米作物健康成长、提升其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病虫害识别与监测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人工实地调查,该方法不仅效率低,仅适合于小区域尺度上的监测,在玉米规模化种植的情况下难以进行,而且在病虫信息测报方面具有滞后性,影响防治时间和效果。遥感技术的出现与蓬勃兴起,为玉米病虫害监测及预警提供了新的方式。遥感具有快速、准确、实时、可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面积数据的特点,遥感可在与作物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作物生长状况进行监测,因而成了监测作物病虫害的绝佳手段。利用地面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气象数据进行玉米病虫害监测和预警。通过分析红蜘蛛和大斑病胁迫下玉米光谱反射率变化规律,发现玉米受到病虫害侵害后,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光谱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中,近红外区变化尤为明显,说明近红外区在实际玉米变化监测中更具应用价值。此外,乳熟期玉米反射率变化规律较成熟期玉米显着,说明乳熟期比成熟期更适合监测玉米病虫害。此外,利用地面实测光谱数据提取植被指数,将植被指数与玉米受红蜘蛛、大斑病胁迫严重程度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用于识别玉米受病虫害程度的最优植被指数即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提取研究区玉米种植范围,掩膜得到遥感影像玉米EVI。基于EVI建立阈值标准化划分方法,利用决策树分类法和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建立玉米红蜘蛛、大斑病监测模型,利用野外采样点对模型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在大尺度玉米病虫害监测上,决策树分类模型精度优于自然间断点分级模型,精度最高达66.7%,且该监测模型在吉林省玉米粘虫以及2018年内蒙古开鲁县玉米红蜘蛛的受害程度监测中仍然适用,镇级监测精度最高可达83.33%,说明模型的普适性较好。此外,利用无人机影像验证地块级监测精度发现,无人机影像监测结果与GF-1WFV卫星影像监测结果整体上较为一致,再次证明了该模型精度较好,可以为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在玉米红蜘蛛、大斑病、粘虫的预警方面,本文结合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法对玉米红蜘蛛、大斑病和玉米粘虫发生风险等级进行预警,同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粘虫发生风险进行预警。结果表明,最大熵生态位模型预警效果较好且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警结果与实际病虫害发生点高度重叠,预警精度可达80%以上。说明基于最大熵原理,结合遥感和气象数据对玉米红蜘蛛、大斑病和粘虫的发生风险预警是可行的。

廖雪萍,黄梅丽,雍阳阳,李妍君,周绍毅,秦川[5](2020)在《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为全面了解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的影响,以期为广西农业趋利避害、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尽可能降低气候风险对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文章简述了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农业病虫害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并展望了该领域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广西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光照资源呈减少趋势、水分资源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间变化较大,从而造成农作物发育期、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的变化;干旱、洪涝、高温等农业气象灾害有明显加重的趋势,作物灌溉需水量增长,作物病虫害加剧,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大,造成作物产量波动加大,作物品质和产量下降。总体上看,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的影响利弊共存,以不利为主。未来应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归因研究,在考虑多因子变量综合影响下,改进目前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丰富和扩展广西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领域,加强气候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适应技术及其示范基地试验的研究。

郑玲玲[6](2020)在《S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病虫害测报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农业大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造就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发展、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21世纪,农业现代化的蓬勃发展日趋迅猛,信息化水平成为新时代的农业核心助力。本论文基于当前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革新及在农业领域的落地,论述了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智能网关设备在农业病虫害测报领域的应用情况及所带来的实际管理效益。以S省为例,深度介绍了该省农业植保体系在病虫害方面的测报、防治工作的内容,通过对测报的需求、方式、流程、业务功能等全面分析,发现了现有测报体系及系统存在的诸多问题,运用PEST分析法、关键成功因素法,结合物联网智能网关设备与信息能力,围绕S省农业病虫害的测报综合服务、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对S省病虫害测报信息系统及价值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以测报管理综合服务为基础,以行业发展和用户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病虫害测报、防治方面的能力提升,实现实时监测管理平台、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以期打破过去管理上的壁垒,解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决策效率,实现增产增量的战略目标。

张晓东[7](2020)在《内蒙古农业病虫害预测与诊断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农业病虫害多发的国家,农业病虫害的发生会导致农产品的减产和歉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以及移动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的信息化要求也逐渐提高。因此,如何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内蒙古地区农业病虫害进行准确预测以及合理的防治,对于现代农业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针对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作物品种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开发完成了内蒙古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与诊断系统。该系统以B/S的三层架构为基础,采用MVT开发模式,运用Python语言强大的整合能力让系统体现出操作简单、界面友好以及方便访问等特点。其主要功能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病虫害信息的查询与浏览、病虫害预测、病虫害信息诊断以及数据对比等。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分析玉米螟虫害发病与气象信息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玉米螟虫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预测模型。学习算法在30组训练样本上进行训练,对6组测试样本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赤峰地区玉米螟虫预测方面有较高的准确性。(2)研究了利用Python中Sklearn、Pytorch等开源库建立赤峰地区玉米螟虫害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的方法。(3)完成了利用Python语言中的Django框架构建基于WEB技术的内蒙古农业病虫害预测与诊断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该系统的完成解决了内蒙古地区缺乏农业病虫害信息的查询与诊断平台、许多农业病虫害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信息无法实现有效共享以及赤峰地区玉米螟虫害预测等方面的问题。

王月琴[8](2020)在《天气指数保险空间基差风险的量化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中基于“个体”的传统农业保险出现了查勘定损难、理赔成本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严重等问题。天气指数保险不基于农户的实际损失,以气象站观测的客观数据为赔付依据,特别适合我国生产规模小、地块分散的农业发展国情。天气指数保险虽有诸多优势,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基差风险问题。鉴于我国天气指数保险实施过程中主要是空间基差风险,本文主要对空间基差风险的界定、影响机理、量化和评估等方面展开理论研究,在实证模拟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量化评估空间基差风险的方法,以期填补国内天气指数保险空间基差风险的研究空白,为今后管理空间基差风险提供可靠依据。理论研究方面,一是清晰地界定空间基差风险的概念,充分认识到天气指数保险中的空间基差风险是由气象要素空间异质性造成的;二是详细地阐明空间基差风险对天气指数保险的影响机理,引入模糊厌恶理论和复合抽奖选择模型说明个体对空间基差风险认知的模糊性影响了天气指数保险的推广;三是创新性地提出空间基差风险的量化评估方法,借鉴期货市场和区域产量保险已有关于基差的量化研究,将县级区域模拟气象产量损失与乡镇实际气象产量损失之间的差值作为天气指数保险的空间基差,其中县级区域气象产量损失需要从气象异常与产量损失的关系模型模拟得到。实证研究方面,选取山东嘉祥县大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区域的生产风险、历史受灾情况和大豆生长期数据制定9个天气指数,建立相对气象产量损失与异常天气指数之间的最优非线性回归模型。在上述关系模型的基础上计算县级模拟气象产量损失与乡镇实际气象产量损失之间的差异得到空间基差,并拟合各乡镇的空间基差风险概率密度函数和分布函数。本文从保障关键生长期、构建综合天气指数、设置天气指数阈值、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多次拟合优化模型等方面力求准确模拟气象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使县级区域气象产量损失接近于模型的模拟损失。模型结果显示嘉祥县气候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叶—分枝期、开花—结荚期的暴雨灾害,鼓粒期的干旱灾害以及成熟期的低温灾害,而高温指数并不显着。空间基差量化评估结果显示嘉祥县各乡镇空间基差的范围在0-0.57之间,历史上空间基差风险较低,大部分年份的空间基差都在0.30以下,少数年份空间基差超过0.30以上。各乡镇空间基差风险的概率密度函数主要是Weibull分布、Wakeby分布、Gen.Extreme Value分布3种,其中Wakeby分布最多,从分布函数可以估计出各乡镇大约80%的年份空间基差小于0.10,发生较大空间基差(大于0.30)的概率在10%左右。上述天气指数保险空间基差风险的量化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一是可事前检验天气指数保险的可行性,若历史上空间基差普遍较小说明区域内系统性风险较强,个体面临的异质性风险较小,适宜开展天气指数保险。二是事后管理天气指数保险中的空间基差风险,若某个乡镇的空间基差过大且超过一定的范围,需要对其进行倾斜性补贴。对于嘉祥县的各乡镇来说,空间基差在0.3以下的则可认为是常规空间基差风险,对于该部分空间基差风险在实际管理中可忽略不计,而对空间基差超过0.30的乡镇需要重点补偿。

王政皓[9](2020)在《基于ZigBee技术的亚洲玉米螟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产物之一,其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2%左右,近年来我国粮食加工产业和畜牧业发展较为迅速,加大了玉米的需求量,致使玉米种植备面积逐渐扩大,但其种植环境的好坏多采用人工判别或者利用测试仪器现场测量的方式,缺少自动化远程监测手段;农作物产生病虫害将直接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而在我国随着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亚洲玉米螟已成为危害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据了解,我国已有11个省份种植的玉米出现了玉米螟危害现象,致使玉米产量大幅度降低,最高产量降低幅度达到了51.6%,最低减产幅度为17.5%,但现阶段缺少专门预测亚洲玉米螟灾害发生程度的远程监测系统,以实现对虫害的预警和防治。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本文设计了可以实现玉米种植环境远程监测和对亚洲玉米螟发生程度进行预测的亚洲玉米螟监测系统。本系统由玉米田间数据采集终端、亚洲玉米螟预测模型和上位机监测软件构成,其中玉米田间数据采集终端通过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温湿度传感器、雨量器、摄像头模块和CO2传感器采集玉米种植环境中的气象信息,利用Zig Bee模块将终端各个子节点的数据汇集到终端的主要节点,最后通过4G通讯模块将数据传输至上位机监测软件;根据田间采集的数据和玉米虫株率等信息,利用Python语言构建了亚洲玉米螟预测模型,实现对亚洲玉米螟发生程度的预测;使用上位机监测软件实时显示采集的数据,并将数据处理后导入建立的亚洲玉米螟预测模型,可较为准确的预测出亚洲玉米螟的虫株率,实现了对玉米生长环境数据的远程监测和亚洲玉米螟虫灾的预测预警。为测试本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分别进行了实验室测试和田间试验,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除了雨量器采用人工观测式雨量器测量,致使传感器得出的监测精度较低以外,其余各个传感器的监测精度基本都在96%以上,满足系统测量精度的需求;4G通讯模块通讯稳定,传输数据准确可靠;8个Zig Bee模块可以实现自组网,且传输数据准确,通讯质量稳定。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田间数据采集终端各个节点的传感器监测精度在96%以上,本文设计的玉米田间数据采集终端可以满足系统采集玉米种植地各种数据的要求,符合系统设计的需要;玉米田间数据采集终端各个节点采集的传感器数据可以准确完整的传输至上位机监测软件,且建立的亚洲玉米螟预测模型其最低预测精度在84%以上,预测结果较为准确。本文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上位机软件实现了对玉米种植环境的远程监测和亚洲玉米螟发生程度的预测,并可以通过上位机软件和手机短信对发生亚洲玉米螟灾害的区域进行预警,为亚洲玉米螟虫灾的防治提供了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吕飞[10](2020)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趋势或离差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着变化。根据时间分为长期气候变化、年际间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人为因素被认为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进入21世纪,洪水、风雹、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共同的责任。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努力。《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义务的履行提供了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机制三种方式;《哥本哈根协议》将“共同减排”的理念和“自下而上”的减排模式确定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模式;《巴黎协定》的谈判和落实一方面使全球气候治理由“强制温室气体减排”转型为“低碳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使“自下而上”的气候治理模式得以固定,开启了气候变化治理的新时代。在国际贸易领域,保护环境与WTO的目标和宗旨并不冲突。国际贸易重视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坚持以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指导政策制定,引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气候要素波动和极端气候事件爆发两方面。气温、降水、日照和空气相对湿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带气温和降水的上升幅度略高于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西部地带的日照时间比东部地带和中部地带增加得更快,中部地带相对湿度的上升速度快于东部地带和西部地带。极端气候事件中,旱灾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约占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的一半,水灾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约占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在新时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同时,实现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相适应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展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与担当。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波动幅度较大,逆差逐步扩大,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国内货源地相对集中等问题。气候变化影响农产品出口的机理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短期影响作用于农产品出口的供给侧,与农业弱质性、气候变化影响农产品的出口供给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成本增加有关。农业弱质性主要基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个方面。自然风险是指技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市场风险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缺乏供给弹性,价格信号无法调整当期的农产品供给;二是农产品缺乏需求弹性,价格机制无法对农产品需求进行有效调节;三是农产品缺乏收入弹性,农产品的支出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逐步变小;四是农业生产要素的报酬率低于其他产业,因而导致农业生产资源的流失;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对环境的贡献具有外部经济的特点,导致农业生产的成本并不能完全从农产品价格中得到回收。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供给的影响通过重新配置农业气候资源,改变农产品生产规律和影响农业生产潜力体现。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增加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三个部分。直接成本是指应用碳减排技术额外增加了农资、机械能源、雇工等方面的费用;间接成本是指应用碳减排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技术系数,引起了成本的变化;机会成本是指实施碳减排技术增加了农业生产作业时间,减少了务工收入。长期影响体现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和贸易壁垒两个方面。气候变化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一是因为气候变化引起气候资源禀赋的变化和气候灾害的冲击,从而改变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二是因为气候变化改变了生产要素的传导机制、关联产业的影响机制和产业集聚水平,从而影响了农产品出口国的竞争力。低碳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影响的经济效应与关税相似。本文选取了2001—2018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出口贸易总额作为响应变量,特征变量为经济资源、气候资源、气候灾害及农用化学品四类。从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经济资源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等农用化学品对全国的农产品出口影响显着,且重要性排名均在前十位以内;塑料薄膜、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对农产品出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不利于建设气候友好型农业。与气候灾害相比,气候资源对农产品出口的显着性水平更高,夏季的降水、气温和湿度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更加明显。为降低和消除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建议采用气候指数保险分散风险。在影响东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各项因素中,重要性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说明东部地带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改造,增强农资的利用效率。气候资源方面,春季的降水、湿度、日照对东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正面影响比较明显,水灾、风雹灾等气候灾害是次要的负面影响因素,说明东部地带需要更多地关注春季气候要素的变化,同时注意防范水灾和风雹灾,建议通过保险分散风险。经济资源和农用化学品对中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很大,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化肥施用量的影响显着。冷冻灾害对中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且比较显着,这说明中部地带除了要加强农业资源投入,还需要加强冷冻灾害的防范。农用柴油使用量对西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排在首位且十分显着,排在第二的是化肥施用量,且有一定的显着性,这说明农机与农资的投入对于西部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出口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秋季降水量和夏季的平均湿度在重要性排名方面比较靠前,影响也十分显着,反映了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受水资源缺乏的严重制约,建议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总之,无论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经济资源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举足轻重。气候资源对农产品出口重要性紧随其后。气候因素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异质性较大,夏季平均气温的上升、冬季日照的增加和春季湿度的增加有利于茶叶的出口,但夏季日照的增加及秋冬二季气温的上升不利于茶叶的出口。夏季气温的上升对大米出口有积极的影响,秋季平均湿度的增加则不利于大米的出口。春季气温的上升和夏季平均湿度的上升有利于植物油出口,但冬季气温的上升则不利于植物油出口。农用化学品中柴油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的增加有利于茶叶的出口,但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带来气候变暖的压力,化肥的减量施用在增加茶叶出口的同时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塑料薄膜的使用有利于植物油的出口,但不利于缓解气候变化。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对策,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一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以应对气候变化。建议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低碳技术,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同时强化气象灾害预警和预防能力,完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体系,优化农业气候指数保险机制,使农业生产能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二是要拓宽农业国际合作的渠道。建议加强国际低碳农业合作和国际涉农碳交易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低碳资金,规范中国农业碳交易机制。三是要完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保障机制。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强化低碳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同时积极应对国外低碳贸易壁垒,加快国内农业低碳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和碳标签制度建设。

二、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气象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气象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应用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气象观测现状
    1.1 农业气象观测内容
    1.2 农业气象观测数据传输格式
    1.3 农业气象观测的质量
        1.3.1 农业气象观测人员调查
        1.3.2 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
        (1)观测资料来源
        (2)作物观测资料统计分析
        (3)土壤水分观测资料统计分析
2 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为农业服务中的应用现状
    2.1 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在农业气象情报中的应用
    2.2 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在农业气象预报中的应用
        2.2.1 观测资料在农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2.2.2 观测资料在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中的应用
        2.2.3 观测资料在农田土壤水分预报中的应用
        2.2.4 观测资料在农业小气候要素预报中的应用
        2.2.5 观测资料在农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中的应用
    2.3 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服务中的应用
    2.4 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在其他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3 结论与建议
深入阅读

(2)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需求
    1.1 农业病虫发生消长和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研究
    1.2 迁飞性害虫远距离迁飞的气象规律研究
    1.3 病虫发生程度评估及经济效益评价
    1.4 智慧农业病虫气象及绿色气象防控技术
2 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特点
    2.1 培训目标
    2.2 培训内容
    2.3 培训方式
3 农业病虫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 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 小结

(3)气候灾变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国内外文献研究
        3.1 气候灾变与农业生产的相关研究
        3.2 气候灾变与种植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
        3.3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灾变与农业的相关研究
        3.4 文献述评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归纳法
        4.2 问卷调查法
        4.3 统计分析法
    5 研究内容
        5.1 了解张掖市气候灾变特征及种植业发展概况
        5.2 研究气候灾变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5.3 提出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6 研究思路
    7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2 理论基础
        2.1 需求供给理论
        2.1.1 需求理论
        2.1.2 供给理论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气候灾变特征及种植结构现状
    1 研究区域概况
    2 分析方法及数据说明
        2.1 数据说明
        2.2 分析方法
        2.2.1 线性倾向估计
        2.2.2 滑动平均法
    3 气候变化特征
        3.1 年均气温
        3.2 年日照时数
        3.3 年均降水量
        3.4 干旱受灾面积
    4 种植业结构特征
        4.1 种植业布局
        4.2 粮食作物
        4.3 经济作物
        4.4 其他作物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灾变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 气候灾变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
        1.1 研究方法
        1.2 结果分析
        1.2.1 气象产量分离结果分析
        1.2.2 作物单产回归结果分析
        1.3 主要结论
    2 气候灾变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2.1 作物种植结构演变
        2.1.1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演变
        2.1.2 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演变
        2.1.3 其他作物种植结构演变
        2.2 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
        2.2.1 研究方法与原理介绍
        2.2.2 结果分析
        2.3 主要结论
第五章 气候灾变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分析
    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2 农户种植结构现状分析
        2.1 气候因素引起种植结构的调整
        2.2 气象灾害引起种植结构的调整
    3 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模型介绍与指标选取
        3.1.1 模型介绍
        3.1.2 指标选取
        3.2 结果分析
    4 主要结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1 研究结论
    2 政策建议
        2.1 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科学规划作物生产布局
        2.2 推进生产设施机械化、智能化,引进农业生产新技术
        2.3 加大惠农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农户转变生产方式
        2.4 转变农户生产经营观念,吸引高素质人才返乡创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4)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的吉林省玉米病虫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物病虫害遥感监测研究现状
        1.2.2 作物病虫害预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预处理
        2.2.1 地面采样数据处理
        2.2.2 遥感数据预处理
        2.2.3 气象数据及其预处理
第3章 玉米病虫害监测模型研究
    3.1 地面光谱特征分析
        3.1.1 光谱数据分析
        3.1.2 光谱植被指数变化规律
    3.2 玉米监测模型的建立与精度验证
        3.2.1 玉米病虫害监测模型原理
        3.2.2 玉米病虫害监测模型建立
        3.2.3 玉米病虫害监测模型精度验证
    3.3 病虫害监测结果分析
        3.3.1 红蜘蛛监测结果分析
        3.3.2 大斑病监测结果分析
        3.3.3 粘虫监测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玉米病虫害预警模型研究
    4.1 玉米病虫害预警模型建立
    4.2 玉米病虫害预警模型精度验证
        4.2.1 红蜘蛛预警结果分析及验证
        4.2.2 大斑病预警结果分析及验证
        4.2.3 粘虫预警结果分析及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对广西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
2 对广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3 对广西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1 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4 对广西农作物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的影响
5 对广西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影响
6 对广西作物灌溉量的影响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6)S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病虫害测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分析
    2.1 物联网技术相关理论
    2.2 物联网网关相关功能
    2.3 病虫害防治手段定位
    2.4 信息系统研究理论
    2.5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2.5.1 基于SOA思想实现系统整合
        2.5.2 基于模块化、组件化的应用开发
        2.5.3 基于可持续的运行保障技术
        2.5.4 系统安全设计
第三章 病虫害测报系统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病虫害测报系统现状
        3.1.1 政治环境现状
        3.1.2 经济环境现状
        3.1.3 社会环境现状
        3.1.4 技术环境现状
    3.2 现有病虫害测报系统问题分析
        3.2.1 业务管理效能问题
        3.2.2 业务服务及应急能力问题
    3.3 问题引发的原因分析
        3.3.1 管理局限性
        3.3.2 技术局限性
    3.4 物联网技术的病虫害测报系统需求分析
        3.4.1 农业病虫害测报业务新时期发展需求
        3.4.2 综合管理业务系统服务趋势分析
        3.4.2.1 测报方式需求分析
        3.4.2.2 数据积累利用分析
        3.4.2.3 病虫害检测数据传输方式分析
        3.4.2.4 统一规范标准的大融合平台分析
        3.4.3 综合管理业务系统目标需求分析
第四章 测报系统的整体设计
    4.1 整体设计
        4.1.1 测报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4.1.2 测报系统设计原则
        4.1.3 总体设计架构及平台单元
        4.1.3.1 病虫害智能监测站设计
        4.1.3.2 病虫害物联网实时监测管理平台设计
        4.1.3.3 病虫害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4.1.3.4 病虫测报大数据平台设计
        4.1.3.5 “农乐网”APP系统设计
    4.2 测报系统详细设计
        4.2.1 病虫害智能监测站核心能力及具体设计
        4.2.1.1 物联网智能网关系统
        4.2.1.2 病虫害物联网数据分析系统
        4.2.1.3 病虫害预警系统
        4.2.2 病虫害物联网实时监测管理平台设计
        4.2.2.1 功能架构
        4.2.2.2 基本信息管理
        4.2.2.3 设备管理
        4.2.2.4 数据管理
        4.2.3 病虫害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4.2.3.1 功能架构
        4.2.3.2 多途径数据采集平台
        4.2.3.3 综合图形分析能力
        4.2.3.4 地图分析能力
        4.2.3.5 系统安全及业务管理
        4.2.4 病虫测报大数据平台设计
        4.2.4.1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数据库
        4.2.4.2 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模型
        4.2.4.3 平台实施计划
        4.2.5 “农乐网”APP设计
    4.3 流程保障
        4.3.1 服务需求分析
        4.3.2 服务保障流程
        4.3.2.1 业务实施服务保障流程
        4.3.2.2 培训服务流程
        4.3.2.3 运维服务
        4.3.3 确保服务质量的技术、组织保障措施
第五章 物联网病虫害测报系统实际效益分析
    5.1 重塑系统及管理新模式,提升管理效能
        5.1.1 统一系统及设备标准
        5.1.2 全面规划提升安全标准
        5.1.3 制定数据标准,构建大数据能力
    5.2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内蒙古农业病虫害预测与诊断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安排
2 病虫害预测模型基础与建立
    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基础
        2.1.1 多元线性回归定义
        2.1.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2.1.3 多元线性回归参数估计
    2.2 多元回归在病虫害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2.2.1 病虫害受灾的分级方法
        2.2.2 数据来源
        2.2.3 模型建立
        2.2.4 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的需求分析
    3.2 系统设计原则
    3.3 系统的体系结构
    3.4 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
    3.5 系统配置要求
    3.6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病虫害预测与诊断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4.1 系统关键技术
        4.1.1 B/S模式
        4.1.2 Django框架
        4.1.3 SQLite
    4.2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4.3 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3.1 系统登录模块设计
        4.3.2 病虫害信息浏览模块设计
        4.3.3 病虫害诊断模块设计
        4.3.4 病虫害查询功能
        4.3.5 病虫害预测模块设计
        4.3.6 未知病虫害上传模块设计
        4.3.7 气象信息浏览模块设计
        4.3.8 管理员模块设计
    4.4 系统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天气指数保险空间基差风险的量化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天气指数保险的研究进展
        1.3.2 关于基差风险的研究进展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及假设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假设
    1.6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风险
        2.1.2 天气风险
        2.1.3 农业保险
        2.1.4 天气指数保险
    2.2 基差风险及空间基差风险
    2.3 农业风险管理理论
        2.3.1 农业风险管理过程
        2.3.2 农业风险管理方法
        2.3.3 风险管理策略选择
        2.3.4 农业保险运作机理及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
        3.1.1 发达国家
        3.1.2 发展中国家
    3.2 国内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气指数保险空间基差风险量化评估理论研究
    4.1 空间基差风险对天气指数保险的影响机理
    4.2 空间基差风险的量化评估
        4.2.1 期货市场基差的量化
        4.2.2 区域产量保险空间基差的量化
        4.2.3 天气指数保险空间基差及空间基差风险的量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象异常与产量损失关系模型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数据处理及分析
        5.2.1 数据清洗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 研究方法
        5.3.1 气象产量损失确定
        5.3.2 天气指数确定
        5.3.3 模型拟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气指数保险空间基差风险量化评估实证研究
    6.1 县级模拟气象产量损失
    6.2 乡镇实际气象产量损失
    6.3 空间基差风险的量化及评估
        6.3.1 空间基差的量化
        6.3.2 空间基差风险的评估
        6.3.3 量化评估结果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基本结论
    7.2 空间基差风险的管理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ZigBee技术的亚洲玉米螟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农业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1.3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研究现状
    1.4 现阶段问题及论文研究内容
    1.5 论文章节简述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及原理
    2.1 系统结构及原理
    2.2 玉米田间数据采集终端结构及原理
    2.3 亚洲玉米螟产生的影响因素
    2.4 系统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田间数据采集终端设计
    3.1 玉米田间数据采集终端硬件设计
    3.2 玉米田间数据采集终端软件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VM算法的亚洲玉米螟预测模型
    4.1 SVM算法
    4.2 基于SVM算法的亚洲玉米螟预测模型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监测软件设计
    5.1 上位机监测软件功能设计
    5.2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5.3 远程数据监测与预警模块设计
    5.4 数据查询模块设计
    5.5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5.6 发送手机短信模块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室测试及田间试验
    6.1 实验室测试
    6.2 田间试验
    6.3 试验总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本章参考文献
2 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依据
        2.1.1 税收与补贴经济效应理论
        2.1.2 新要素禀赋理论
        2.1.3 农业弱质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供给侧影响的研究
        2.2.2 关于气候变化不均衡性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影响的研究
        2.2.3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
        2.2.4 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2.2.5 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中国农产品出口概况
    3.1 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
        3.1.1 全球温室效应
        3.1.2 全球气候灾害
        3.1.3 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应对
    3.2 中国气候变化及应对
        3.2.1 中国气候要素的波动
        3.2.2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爆发情况
        3.2.3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
    3.3 中国农产品生产及出口情况
        3.3.1 农产品的统计范围
        3.3.2 中国农产品生产情况
        3.3.3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机理
    4.1 短期影响机理
        4.1.1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的弱质性
        4.1.2 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供给的影响
        4.1.3 农业碳减排的成本压力
    4.2 长期影响机理
        4.2.1 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4.2.2 低碳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基于随机森林的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5.1 随机森林简介
        5.1.1 人工智能算法简介
        5.1.2 随机森林原理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5.2.2 影响农产品出口各项变量的重要性
    5.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及预测分析
    6.1 基于线性模型的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6.1.1 线性模型简介
        6.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 农产品出口预测比较研究
        6.2.1 模型拟合效果
        6.2.2 模型拟合效果比较
    6.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气候变化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2.1 茶叶
        7.2.2 大米
        7.2.3 植物油
    7.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2.1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应对气候变化
        8.2.2 拓宽农业国际合作的渠道
        8.2.3 完善农业贸易保障机制
    本章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四、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气象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应用现状及建议[J]. 杨霏云,史继清,陈德生,樊栋梁,马杰. 气象科技进展, 2021(05)
  • [2]农业病虫气象服务技术培训探讨[J]. 孟莹,孙虹雨,杨劲,周海燕,吕广辉,孙立德. 辽宁农业科学, 2021(04)
  • [3]气候灾变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 周小燕. 甘肃农业大学, 2021(10)
  • [4]基于气象和遥感数据的吉林省玉米病虫害研究[D]. 陆百慧. 吉林大学, 2021(01)
  • [5]气候变化对广西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廖雪萍,黄梅丽,雍阳阳,李妍君,周绍毅,秦川.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0(04)
  • [6]S省基于物联网的农业病虫害测报系统研究[D]. 郑玲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7]内蒙古农业病虫害预测与诊断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D]. 张晓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天气指数保险空间基差风险的量化评估研究[D]. 王月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基于ZigBee技术的亚洲玉米螟监测系统研究[D]. 王政皓.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10]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吕飞.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与天气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