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渐进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冯迪垒[1](2021)在《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根据美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将“创意实践”列为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近年,侧重发展学生“创意实践”素养并同时兼顾其他四项核心素养的创意类美术课程(简称创意美术课程)已受到美术教育界的关注。由于创意美术的研究起步不久,既缺少相对严密设计下的研究样例,也缺少实证研究方法运用其中的研究成果,致使围绕创意美术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尚待解答,从而影响创意美术课程的实践探究与推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本文作者虽曾在高中尝试性地开设过创意美术课程,但实践中有太多疑问待解。作为一名教育硕士,作者决意以“创意拼贴”这一创意美术属下的课程主题,开展一项相对完整的研究,并由此展开本文作者的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最终推动本人工作实践并为探索创意美术的同行们提供相应的参考。这便是本论文选题的基本缘由。本文以“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为题,通过研究旨在回答“在普通高中开设侧重于发展创意思维和培养创意实践能力的‘创意拼贴’课程是否可能和可行?”、“可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来实施?”、“能取得怎样的教学结果?”、“是否能归纳提炼出创意美术课程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是否能给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供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建设性意见?”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在对主要概念界定及研究框架确定后,首先从文献研究入手,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以明了目前的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的研究基础,也考察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尚存的不足,以明确本研究的探索空间。同时通过文献研究,对与本研究关联密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加德纳多元智能等理论进行梳理,以便为本研究构筑理论基础,并明晰这些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点。其次,通过回顾我国美术教学大纲和美术课程标准的历史沿革,并通过研读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2020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领会其中对本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政策精神。第三,本研究通过对普通高中学生问卷以及对高中美术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了解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包括课程环境、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师生对开设创意美术(甚至具体到创意拼贴)课程的看法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对访谈所获信息进行分析,由此获得相应的实证研究发现和结论。第四,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精神,借鉴吸收“美是生活”、教育目标分类学、多元智能的思想理念和理论原理,尤其是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的发现和结论,对创意拼贴单元课程与教学开展实践研究。实践研究部分既包括创意拼贴课程开设的理由和意图的阐释,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的设计。也包括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在普通高中的具体实施,学生的课程作业和学习收获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对本次单元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进而得出“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的总体结论:创意美术课程的开设是必要而必须的、普通高中普遍具备开设创意美术课程的潜力、创意美术课程是助推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载体、“创意拼贴”为创意美术的可行和有效提供了例证。同时,也对普通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提出了五条建议:应为创意美术提供平等的课程环境、应以“大创意”观来审视创意美术价值、创意美术以主题式单元课程为宜、“学会评价”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难点以及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应是创意美术的教学重点。
王思源[2](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认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张福彦[3](2020)在《空间秩序思想及其之于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球表层的事物和现象,受内在规律的支配而生成与演化,但只要其存在,它就会在某一时间段上占据空间且呈现一定的空间形态,这是通过空间属性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本体的逻辑起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属性包括位置、形态、分布等方面。不同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属性的表现是纷繁复杂的。清晰有序地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表现,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要求,也是地理学习与地理学研究的基础与前提。为了高效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有序的状态,需要一定的思想方法对认知行为进行引导与规范,以提高认知的效率与效果。地理空间秩序思想,就是在总结目前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属性认知方法的基础之上,凝练出能够指导秩序性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属性的上位思想方法。而且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还有必要基于空间秩序思想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对策。地理学研究中对“空间秩序思想”尚未有共识度很高的定义。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在梳理地理学以及相关学科关于空间秩序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空间秩序思想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刻画了空间秩序思想的重要特征。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属性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地理教师为此采取了诸多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虽然并不是以引导学生探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秩序为宗旨的,但也起到了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属性清晰有效的认知状态的作用。透过地理空间秩序思想的透镜去框定与选择有效的空间属性认知的教学方法,是建构地理空间秩序思想方法体系的基础。为此,本研究对全国范围内的中学地理教师做了广泛地调研,梳理出与空间秩序认知相关的8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此作为空间秩序认知的一般方法,结合“空间秩序组织者”这一类特殊方法,初步建构了空间秩序思想的方法系统。将空间秩序思想方法应用到中学地理教学,是本研究的重要任务。中学地理教学中,认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形态、分布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空间表现,是最为基本的教学任务。应用地理空间秩序思想方法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属性开展认知活动,可以提高认知效率与效果,并且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影响分析及地理事物和现象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有着基础与启发作用。本研究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认知失序的表现及分析入手,深入剖析学生在空间秩序认知方面的思维根源,并在空间秩序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经验,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位置秩序、形态秩序、分布秩序及地理过程的空间表现秩序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本研究通过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的探索,初步界定了空间秩序是主观认识层面的秩序,空间秩序探寻的目的是方便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属性的认知。空间秩序思想的两个要义是“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存在都是有秩序的”和“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秩序认知是简洁概括的”。空间秩序思想有主观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动态性与简洁性等特征,这体现了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认知方法,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属性在头脑中加工组织成有序状态。为了更好的指明利用空间秩序思想、加工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属性信息的方向,本研究梳理出了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秩序的基本表现有对应性秩序、一致性秩序、对称性秩序、序列性秩序、节奏性秩序和形象性秩序六个方面,这可以引导学生在处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属性信息时,从恰当的维度去觉察与探寻空间秩序。在具体的方法论方面,本研究建构起了感知方法、记忆提取方法、思维方法、想象方法等四个大类,一共九种认知方法,具体为尺度方法、分区与分类方法、地图填绘方法、简化方法、概括与抽象方法、理论演绎方法、空间图示方法、形象化方法和空间秩序组织法。并且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策略中,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应用背景及应用要点的阐释与强调。
张佩琪[4](2020)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不断经历着革新;地理新课标明确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既能够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相关理论知识;具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具备乡土意识和人地协调观;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地理人才。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的科学,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地理课堂要把学生实践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地理教育工作者要让学生能够将地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好理论学习与未来大学相关专业学习、生产实践的有效衔接,地理实践活动就是连接地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正文将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关于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包括地理实践力和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分类;相关理论支持等;第三章是笔者从与身边教师和学生的访谈中所收集到的信息和现状,以及原因分析;第四章论述了在事实基础上,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第五章是笔者设计的四个案例,选取了四个课题,详细论述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并提出了设计反思。最后,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未来展望。
程洁婷[5](2020)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更应该担此重任,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本论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学为内容,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实地调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充分借鉴我国学者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和创新教学的研究成果之上,将课堂创新教学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相结合,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与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学进行研究。在审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现状后发现,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整体朝着新时代的方向与时俱进,但在课堂创新教学部分还存在创新意识不足、创新性教学深度不够、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在掌握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学的几条路径:第一,增强教师课堂创新教学意识;第二,优化课堂创新教学过程;第三,以“优教”促“优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四,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学研究,以期能够增强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白微[6](2020)在《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灵魂,创新型人才发挥着创新源动力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体系中,中学阶段是把方向和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是我国中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学生、教师各种活动方式和影响的总和,是物质、精神、氛围上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类型。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并贯穿于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文化育人重要作用,开展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对于完善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体制机制,推动中学素质教育改革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岳阳市区6所中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以及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硬件条件、机制保障、有效途径以及价值导向等方面。改进这项工作的主要对策包括加强校园物质文化,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创新平台,拓宽创新视野,为创新素养培育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校园制度文化,提升全员创新能力,调动全员创新激情,保障全员创新热情,为创新素养培育健全机制保障;丰富校园行为文化,回应中学生创新诉求,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丰富中学生创新内容,为创新素养培育拓宽有效途径;深化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价值导向。
葛昊燃[7](2020)在《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的推进对人才的综合素养及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评价方式有了新的挑战,表现性评价强调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实作与表现,是兼顾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评价方式,与地理实践活动的情境性、真实性、过程性等特点相符合,因此,表现性评价可以作为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重要评价方式。初中地理教学可以发挥其实践性优势,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并通过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学习态度等方面做出全面评价。在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中开展表现性评价能够丰富地理教育评价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实施,同时也有利于测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活动”栏目进行了梳理,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将教材活动划分为读图绘图活动、小组讨论活动、操作活动和调查活动,并结合实际案例对这四类活动特点进行分析,为地理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设计奠定基础。然后采用教师访谈和学生访谈的研究方法分别对初中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初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和评价过程存在非纸笔形式的表现性任务较少,活动方法单一;部分学生缺乏活动探究的主动性;注重结果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认识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表现性评价实施方案等问题。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表现性评价设计要遵循明确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结合上述教材中的四种地理实践活动特点,与课程标准相结合,与活动特征相关联,分别从“表现性评价目标、表现性评价任务、表现性评分规则”三大环节入手,对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进行设计,并与活动教学整合,通过活动案例的实施来验证其可行性。结合表现评价设计、实施经验,提出了加强评价理论与活动实践融合、强化地理教师表现性评价技能训练、鼓励多元主体互动参与表现性评价、创设表现性评价实施的外部条件四条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实施建议,力求在严谨的教学设计下寻求更为合理的表现性评价设计方法,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促进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开展。
曲平[8](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马丽琴[9](2020)在《高中创客课程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推进及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被提出。创客教育对即将步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创客课程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目前还没有统一建设标准,制约了学校创客教育的落实。因此,研究如何设计实施创客课程,对高中学校建设创客课程,教师开展创客课程教学活动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基于大量相关文献研究、理论探究、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高中创客课程设计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高中创客课程各构成要素进行了设计与实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创客教育、创客课相关研究及国内外高中创客课程的现状,确定创客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思路。其次,通过对创客课程的相关理论探究及对国内外高中创客课程开发实施典型案例的分析,构建出包含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课程评价五个环节的高中创客课程模型。在此模型的框架下,对高中创客课程五环节进行研究设计。最后,对研究设计的高中创客课程开展实践应用。实践过程选取了一所高中学校不同年级的两个班级,结合该学校创客课程现状进行了基于两个项目的课程实践。最后通对课程教学实践效果和师生满意度的调查来验证本研究所设计的高中创客课程。实践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高中创客课程,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较好效果,对学校创客课程的建设,教师创客课程教学的开展都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崔丽[10](2020)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016年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中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被誉为“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的单元教学设计,成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热点词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宏观的理念,最终要实现个体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转化,必须依托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本研究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计划”这条教育教学活动链,重点关注承上启下的单元教学设计环节,理论联系实践,探究初中阶段生物学教学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查阅和理解文献,了解并掌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两者的内涵及研究现状,并尝试对本研究涉及的“初中生物学中的学生核心素养”和“单元教学设计”进行概念界定。2、分析了在初中生物学中开展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应具备的特点以及单元教学设计各要素,建构了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该框架由四个环节组成,包括以“选定单元主题”为起点,进行前端分析;以“挖掘教材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为抓手,确定单元目标;以“情境—问题—活动”为主线,优化单元流程;以“教—学—评”一致为原则,设计单元评价。3、以“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这一主题为例,完成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并付诸教学实施,运用S-T教学分析法和纸笔测试法分别从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科中的核心素养达成这两个方面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析表明:(1)单元教学设计是达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有效路径之一。(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能更好地关注学生主体性。(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测试成绩。(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能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师的成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生物学课程价值追求,也是课程预期教学目标。本研究从理论探索到教学实践证明了这一目标实现的途径——单元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以期能为广大一线初中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渐进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渐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培养学生创新创意素养是国际社会的共识 |
(二)美术课程是发展学生创意素养的独特平台 |
(三)创意类美术课程在高中美术课程体系中须有相应地位 |
(四)“创意拼贴”是探索高中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可行方式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主要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案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路线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现状研究 |
一、课程标准研究 |
二、问卷调查 |
三、个别访谈 |
四、现状研究小结 |
第三章 创意拼贴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 |
一、开设创意拼贴单元的缘由与意图 |
二、课程纲要与教学方案设计 |
三、教学过程与结果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一、本研究的总体结论 |
二、对创意美术课程建设的建议 |
三、本研究的成效、不足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空间秩序思想及其之于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拟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空间与空间秩序 |
一、关于空间的界定 |
二、关于空间秩序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空间知识与空间能力的教学策略 |
一、地理空间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 |
二、地理空间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
第三章 空间秩序思想方法的提炼 |
第一节 空间秩序内涵的确定 |
一、空间秩序的概念界定 |
二、空间秩序与空间规律的区别 |
第二节 空间秩序思想的梳理 |
一、空间秩序思想适用范围的框定 |
二、空间秩序思想的核心要义 |
三、空间秩序思想的特征 |
四、空间秩序思想的意义 |
五、地理空间认知中的秩序性及其体现 |
第三节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方法论建设 |
一、空间秩序探寻一般方法的梳理 |
二、空间秩序探寻特殊方法的提炼 |
三、认知理论指导下的空间秩序思想的方法体系 |
四、空间秩序思想方法的内容 |
第四章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处理 |
第一节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中学地理教学内容选择 |
一、以具有空间性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根本性要求 |
二、以课程标准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基础性要求 |
三、以适宜的难度作为教学内容选择的适切性要求 |
第二节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知识的教学加工处理 |
一、突显地理知识的空间属性 |
二、简化概括地理空间信息 |
三、形象直观化地理空间信息 |
四、选择合适的空间尺度 |
五、动态化地理过程信息 |
六、生活化地理空间信息 |
第三节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空间知识体系构建 |
一、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空间知识体系的构建意义 |
二、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知识体系建构策略 |
第五章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位置秩序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地理位置秩序的教学背景 |
一、地理位置秩序的教学价值 |
二、地理位置秩序认知的常见问题 |
第二节 基于地理位置秩序的空间信息加工策略 |
一、基于绝对位置秩序探寻的信息加工策略 |
二、基于相对位置秩序探寻的信息加工策略 |
三、运用空间秩序组织者抽象概括地理位置秩序 |
第六章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空间形态秩序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地理空间形状秩序的教学策略 |
一、地理空间形状秩序的教学价值 |
二、地理空间形状秩序认知的常见问题 |
三、基于地理空间形状秩序探寻的空间信息加工策略 |
第二节 地理空间大小秩序的教学策略 |
一、地理空间大小秩序的教学价值 |
二、地理大小秩序认知的常见问题 |
三、基于地理空间大小秩序探寻的空间信息加工策略 |
第三节 地理空间指向方位秩序的教学策略 |
一、地理空间指向方位秩序的教学价值 |
二、地理空间指向方位秩序认知的常见问题 |
三、基于地理空间指向方位秩序探寻的空间信息加工策略 |
第七章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空间分布秩序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空间分布秩序的教学背景 |
一、地理空间分布秩序的教学价值 |
二、地理空间分布秩序认知的常见问题 |
第二节 基于地理空间分布秩序探寻的空间信息加工策略 |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呈现地理空间分布秩序 |
二、使用网格法协助分区查找地理空间分布的疏密秩序 |
三、简化地理信息探索地理空间分布秩序 |
四、增绘地理事物查找地理空间分布秩序 |
五、运用空间秩序组织者抽象概括地理空间分布秩序 |
第八章 基于空间秩序思想的地理过程空间秩序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地理过程空间秩序的教学背景 |
一、地理过程空间秩序的教学价值 |
二、地理过程空间秩序认知的常见问题 |
第二节 基于地理过程空间秩序探寻的空间信息加工策略 |
一、选择合适的时间尺度探索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二、利用空间信息的分类与简化突显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三、构建数学模型量化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四、联系生活形象化认知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五、使用图层叠加比较寻找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六、利用理论演绎探寻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七、运用空间秩序组织者探寻地理过程空间秩序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地理实践力的概念 |
2.2 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2.3 可行性分析及支撑理论 |
2.3.1 地理教学论 |
2.3.2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
2.3.3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 |
3 中学地理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应用情况分析 |
3.1 学生对地理实践活动的看法调查 |
3.1.1 学生反馈结果 |
3.1.2 原因分析 |
3.2 教师对地理实践的重视程度及使用状况 |
3.2.1 教师反馈结果 |
3.2.2 原因分析 |
4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实施途径与策略 |
4.1 地理实践活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
4.1.1 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
4.1.2 全面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 |
4.1.3 指导学生认识生产建设 |
4.1.4 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
4.2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在课堂上的主要呈现方式 |
4.2.1地理模拟与地理实验 |
4.2.2 地理动画和地理影片 |
4.2.3 地理信息技术 |
4.2.4 生活案例 |
4.2.5 摄影作品 |
4.3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教学安排策略 |
4.3.1 有效利用课堂,提升地理实践力 |
4.3.2 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 |
4.3.3 合理安排时间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
5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案例设计—以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 |
5.1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教学案例设计 |
5.2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学案例设计 |
5.3 “山地的形成及其对生产建设的影响”教学案例设计 |
5.4 “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案例设计 |
5.5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附录 Ⅲ |
附录 Ⅳ |
附录 Ⅴ |
致谢 |
(5)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难点和创新点 |
1.4.1 主要难点 |
1.4.2 创新点 |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概述 |
2.1.1 新课程改革 |
2.1.2 高中思想政治课 |
2.1.3 课堂创新教学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阿玛拜尔(Amabile)创造力理论 |
2.2.4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
3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目的与方法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方法 |
3.2 调查问卷的编写及测评方法 |
3.3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3.1 被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
3.3.2 教师对新课改的了解情况 |
3.3.3 教师的课堂创新教学情况 |
3.3.4 学生对当前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 |
3.3.5 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
4.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课堂教学创新意识欠缺 |
4.1.2 教学内容重知识轻实践 |
4.1.3 创新性教学深度不够 |
4.1.4 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单一 |
4.1.5 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自主性 |
4.2 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教师课堂教学创新素质不均衡 |
4.2.2 教师对新课改精神领悟不到位 |
4.2.3 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受到制约 |
4.2.4 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
4.2.5 学生缺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 |
5.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学的实现路径 |
5.1 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
5.1.1 深度学习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 |
5.1.2 创设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环境 |
5.1.3 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
5.2 优化课堂创新教学过程 |
5.2.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 |
5.2.2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讲授式”为主的局面 |
5.2.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 |
5.3 以“优教”促“优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5.3.1 践行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
5.3.2 兼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5.3.3 开展多种形式互动,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
5.4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
5.4.1 评价主体多元化,关注学生学习需求 |
5.4.2 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
5.4.3 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发展过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
(6)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时代发展之需要 |
1.1.2 国家政策之号召 |
1.1.3 素质教育之深化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
1.3.2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综述 |
1.3.3 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关联性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校园文化建设及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相关概述 |
2.1 校园文化概述 |
2.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
2.1.2 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
2.2 创新素养概述 |
2.2.1 创新素养的含义 |
2.2.2 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 |
2.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
2.3.1 中学阶段是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最佳时期 |
2.3.2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要素 |
2.3.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备素养 |
2.3.4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要求 |
2.4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作用 |
2.4.1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熏陶 |
2.4.2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创新行为给予引导 |
2.4.3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成长过程给予励志 |
2.4.4 校园文化建设对中学生创新心理给予锻炼 |
第3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工具的编制 |
3.1.2 调查方式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
3.2.2 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情况 |
3.2.3 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调查情况 |
3.2.4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调查情况 |
3.3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从校园物质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硬件条件存在不足 |
3.3.2 从校园制度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机制保障存在不足 |
3.3.3 从校园行为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有效途径存在不足 |
3.3.4 从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看,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价值导向存在不足 |
第4章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对策 |
4.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创造良好条件 |
4.1.1 美化校园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
4.1.2 健全教学设施为师生提供创新平台 |
4.1.3 构建校园网络文化拓宽创新视野 |
4.2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健全机制保障 |
4.2.1 优化创新课程体系提升全员创新能力 |
4.2.2 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调动全员创新激情 |
4.2.3 创建鼓励创新教学的评价机制保障全员创新热情 |
4.3 丰富校园行为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拓宽有效途径 |
4.3.1 注重校园特色活动,回应中学生创新诉求 |
4.3.2 开展创新性教育,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 |
4.3.3 拓展社会实践,丰富中学生创新内容 |
4.4 深化校园精神文化,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价值导向 |
4.4.1 建立和弘扬引导独立思考的校园文化 |
4.4.2 建立和弘扬尊重个性发展的校园文化 |
4.4.3 建立和弘扬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校园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指向地理课程标准的育人要求 |
2.人才竞争及教育评价范式转变 |
3.地理活动教学与评价面临困境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地理实践活动研究现状 |
2.表现性评价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地理实践活动 |
2.地理教学评价 |
3.表现性评价 |
(二)理论基础 |
1.地理教学评价论 |
2.建构主义理论 |
3.行为主义理论 |
4.情境认知理论 |
三、初中地理教材实践活动分析 |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
1.课程性质与地理理念 |
2.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 |
(二)教材活动式课文分析 |
1.教材活动式课文的数量统计 |
2.教材活动式课文的类别分析 |
四、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应用现状调查 |
(一)访谈设计思路 |
1.访谈目的 |
2.访谈设计步骤 |
(二)访谈对象与访谈内容 |
1.访谈对象 |
2.访谈内容 |
(三)访谈结果统计 |
1.学生访谈结果统计 |
2.教师访谈结果统计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1.非纸笔形式的表现性任务较少,活动方式单一 |
2.部分学生缺乏活动探究的主动性 |
3.注重结果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认识不足 |
4.缺乏行之有效的表现性评价实施方案 |
五、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设计 |
(一)表现性评价设计原则 |
1.明确性原则 |
2.真实性原则 |
3.过程性原则 |
4.发展性原则 |
(二)表现性评价要素设计 |
1.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 |
2.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 |
3.表现性评分规则设计 |
(三)地理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
1.“绘制校园平面图”活动表现性评价设计 |
2.“水资源调查”活动表现性评价设计 |
(四)地理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实施建议 |
1.加强评价理论与活动实践融合 |
2.强化地理教师表现性评价技能训练 |
3.鼓励多元主体互动参与表现性评价 |
4.创设表现性评价实施的外部条件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8)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
4.个人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
1.创造性 |
2.研究性 |
3.智慧性 |
4.生成性 |
5.民主性 |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及内容 |
3.研究工具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9)高中创客课程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课程与课程设计 |
2.1.2 创客课程 |
2.1.3 项目式教学 |
2.1.4 开源硬件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创客教育研究现状 |
2.2.2 创客课程研究现状 |
2.2.3 高中创客课程现状研究 |
3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基础 |
3.1 创客课程的学理基础 |
3.1.1 创客课程的哲学理论基础 |
3.1.2 创客课程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
3.1.3 创客课程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
3.2 普通高中学生认知发展基础 |
3.2.1 高中生个体认知发展 |
3.2.2 高中生群体认知发展 |
3.3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基础 |
3.3.1 高中创客课程目标设计基础 |
3.3.2 高中创客课程内容设计基础 |
3.3.3 高中创客课程活动设计基础 |
3.3.4 高中创客课程评价设计基础 |
4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 |
4.1 国内外高中创客课程案例分析 |
4.1.1 国外高中创客课程案例分析 |
4.1.2 国内高中创客课程案例分析 |
4.1.3 国内外高中创客课程案例的启示 |
4.2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系统架构 |
4.2.1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模型 |
4.2.2 高中创客课程资源设计 |
4.2.3 高中创客课程目标设计 |
4.2.4 高中创客课程内容设计 |
4.2.5 高中创客课程活动设计 |
4.2.6 高中创客课程评价设计 |
5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实践 |
5.1 高中创客课程设计实践背景 |
5.2 高中创客课程资源设计实践 |
5.2.1 空间资源 |
5.2.2 团队资源 |
5.2.3 教学资源 |
5.3 高中创客课程目标设计实践 |
5.4 高中创客课程内容设计实践 |
5.5 高中创客课程活动设计实践 |
5.5.1 实践项目一:生日会小彩灯 |
5.5.2 实践项目二:智能电风扇 |
5.6 高中创客课程评价设计实践 |
5.6.1 课程教学评价 |
5.6.2 课程满意度评价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创客课程实施学校现状调研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二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 |
附录三 创新素养评价表 |
附录四 课程作品评分标准 |
附录五 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六 高中创客课程满意度访谈提纲(教师)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的引领 |
1.1.2 生物学学科课程目标的要求 |
1.1.3 生物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求 |
1.2 文献研究 |
1.2.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
1.2.2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5.1 初中生物学中的学生核心素养 |
1.5.2 单元教学设计 |
第2章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基本框架 |
2.1 在初中生物学中开发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
2.1.1 促进初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
2.1.2 顺应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需要 |
2.1.3 优化生物学学科教学设计的需要 |
2.2 在初中生物学中开发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可行性 |
2.2.1 教学目标的可行性---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 |
2.2.2 教学任务的可行性---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与生物科学素养 |
2.2.3 依托教材的可行性---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内容体系特点 |
2.3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 |
2.3.1 单元内容的组织注重“逐级递进” |
2.3.2 单元背景的创设关注“真实情境” |
2.3.3 单元活动的开展倡导“探究学习” |
2.4 学科单元教学设计各要素简述 |
2.5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搭建 |
2.5.1 选定单元教学主题,进行前端分析 |
2.5.2 挖掘教材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内容,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
2.5.3 以“情境—问题—活动”为主线,优化单元教学流程 |
2.5.4 以“教—学—评”一致为原则,设计单元学习评价 |
第3章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实例——以“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为例 |
3.1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的前端教学分析 |
3.1.1 课程标准研读 |
3.1.2 教材分析 |
3.1.3 学生情况分析 |
3.2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的单元教学目标 |
3.2.1 学科核心素养在单元中的整体体现 |
3.2.2 学科核心素养在单元重点活动中的体现 |
3.2.3 单元学习目标确定 |
3.2.4 重难点分析 |
3.3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单元教学流程 |
3.3.1 单元教学流程设计 |
3.3.2 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
3.4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单元学习评价 |
3.5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
第4章 “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单元教学实施与效果分析 |
4.1 单元教学的实施 |
4.1.1 对象的选取 |
4.1.2 实施的过程 |
4.2 单元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分析 |
4.2.1 基于S-T分析法的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4.2.2 基于纸笔测试的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一: 与“人的食物来源于环境”单元有关的试题 |
附录二: 各试题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渐进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创意拼贴课程及教学研究[D]. 冯迪垒.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空间秩序思想及其之于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D]. 张福彦.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研究[D]. 张佩琪.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创新教学研究[D]. 程洁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D]. 白微.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7]初中地理实践活动表现性评价研究[D]. 葛昊燃.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高中创客课程设计与实践[D]. 马丽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 崔丽. 扬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