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盆腔炎的辩证疗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21)在《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症状、体征积分与单项主症评分的改变,观察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一个新的优化方案。方法:本研究共收治病人人数60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使用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两周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症状、体征积分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单项主症评分、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症状、体征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后及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说明治疗组效果更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好。2.单项主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说明两种方法均使患者的主要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在改善腰骶胀痛和带下异常症状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P(29)0.05),但对于改善下腹疼痛症状,治疗组的效果更显着(P(27)0.01)。3.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使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表明治疗组在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方面效果更明显。4.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着,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尤其对于缓解下腹疼痛症状有明显效果。2.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且远期疗效好,复发率更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赵珊[2](2020)在《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治疗效果、焦虑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更好地应用推广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的护理操作提供经验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妇科门诊治疗的70例气滞血瘀证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过程中脱落2例,最终纳入68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在干预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标准、体征评分标准、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中文版健康状况调查表(Short Form 36-item Health Survey,SF-36)对患者进行基线评估。对照组在常规基础上加用灌肠外治法,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外治法干预,在干预结束一个月后再次采用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体征评分、SAS评分及SF-36评分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73.53%,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78,P=0.123>0.05)。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化评分比较: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量表总分及各项证候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进行组间比较,总分、下腹胀痛或刺痛、腰骶胀痛、胸胁胀痛、神疲乏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行经腹痛加重、月经不调、带下量多、性交痛得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体征评分比较:干预后两组体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体征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得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SAS焦虑评分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SAS焦虑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SAS焦虑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SF-36健康状况调查表评分比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比较,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状况、精力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2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评分比较,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状况、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3个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间比较显示,除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总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维度外,观察组其他4个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本研究下,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能够减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下腹胀痛或刺痛及腰骶胀痛等临床主证,对胸胁胀痛、神疲乏力等次证具有较好疗效。2.在本研究下,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焦虑情绪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减轻患者不良情绪。3.在本研究下,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能够提高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躯体疼痛维度、精力状况维度、情感职能维度、精神健康维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但是对其他维度影响不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讨论。
覃倩[3](2020)在《瑶医水莲风亏方对大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炎性干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瑶医水莲风亏方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及子宫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影响,探究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大鼠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60只SPF级雌性SD大鼠作为受试对象,将其适应性喂养7日后,用随机数字法将50只造模后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妇科千金片组和瑶医水莲风亏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剩余未予造模的10只大鼠设为空白组。除空白组外均选用“机械损伤+混合菌感染”法复制SPID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灌胃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空白组正常喂养,其他治疗组以相应药物治疗。灌胃21天后,取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观察;HE染色后观察子宫组织形态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8的含量;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VEGF、MMP-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形态学观察:肉眼观察可见模型组SPID大鼠子宫及双侧输卵管组织出现明显充血、局部肿胀,宫与盆腔周围组织粘连或有盆腔积液形成;空白组子宫及输卵管组织未见充血、肿胀及盆腔组织粘连的情况;其余治疗组子宫及输卵管组织仅见少量以上病理形态。HE染色镜下观察,空白组子宫内膜腔壁结构清晰,无充血水肿与坏死脱落,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子宫内膜腔壁结构改变,内膜充血水肿,且有大量上皮细胞增生、变性、坏死,有大量或层状性炎性细胞浸润,腺体细胞萎缩变形。水莲风亏方高剂量组,子宫内壁结构层次基本清晰,上皮细胞排列较整齐,少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腺体基本完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未见明显粘连,浆膜层结构基本完整;其余治疗组子宫内膜炎症表现均轻于模型组,重于水莲风亏方高剂量组。(2)对血清IL-6、IL-8含量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L-6、IL-8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妇科千金片组,瑶医水莲风亏方高、中、低剂量组IL-6、IL-8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与妇科千金片组比较,瑶医水莲风亏方高、中剂量组IL-6、IL-8的含量下降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瑶医水莲风亏方高剂量组IL-6、IL-8的含量较瑶医水莲风亏方中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瑶医水莲风亏方低剂量组IL-6、IL-8的含量较妇科千金片组明显升高(P<0.05)。(3)对子宫组织中VEFG、MMP-2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中VEGF和MMP-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妇科千金片组,瑶医水莲风亏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子宫组织中VEGF和MMP-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1.肉眼观察和病理学观察均显示,瑶医水莲风亏方对SPID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明显改善子宫内膜组织充血、水肿及盆腔组织粘连等炎症状态,减少上皮细胞的坏死、脱落和炎性细胞浸润。2.瑶医水莲风亏方治疗SPID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各组大鼠血清中促炎症因子IL-6、IL-8的水平和降低子宫组织蛋白中VEGF、MMP-2的表达有关。瑶医水莲风亏方可抑制机体促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体内的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抑制粘连及瘢痕组织的形成,具有缓解盆腔内的充血、水肿,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陈山[4](2020)在《温针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70例符合气滞血瘀型SPID的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试验组予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通过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的临床变化,并随访停药后一个月的临床症状。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进行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的比较,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组综合疗效优于中药保留灌肠组。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局部体征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组中医疗效及局部体征疗效优中药保留灌肠组。盆腔积液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组内盆腔积液例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盆腔积液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停药后1个月两组组内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停药后两组组间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优于中药保留灌肠组。4.盆腔疼痛VAS评分比较:治疗后、停药后1个月两组组内盆腔疼痛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停药后1月两组组间盆腔疼痛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组能更有效减轻患者盆腔疼痛。5.局部体征评分比较:治疗后、停药后1个月两组组内局部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停药后两组组间局部体征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检测:治疗过程中,本课题研究中患者均未出头晕、头痛、局部肌肉痉挛等不良反应;未出现晕针、断针、血肿、药物过敏、烫伤等不良事件。结论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比单一的中药保留灌肠更能改善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且使用安全。
盛婷婷[5](2020)在《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蕴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为临证医生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根据需要筛选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60例,都来自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将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用除湿化瘀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坤复康胶囊治疗。以4周为1个疗程(经期停药1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一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疼痛VAS评分、盆腔包块、盆腔积液等的改善情况。结果:1.临床总疗效:两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结果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有明显区别,分别为93.3%、83.3%,说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疗效:经过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低有明显区别,分别为93.3%、63.3%,说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可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的方法在减缓中医证候方面效果较好。3.两组治疗前、后其他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症状、腹痛程度、中医证侯、体征等情况。结论:“除湿化瘀汤”治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疗效更可观。在改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症状、减轻中医证候、体征、缩小盆腔炎性包块、减少盆腔积液等方面具有显着疗效。
许小翠[6](2019)在《中药配合穴位封闭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将口服中药加味参芪失笑散与穴位封闭斯奇康应用于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治疗过程中,系统评价口服中药加味参芪失笑散和斯奇康穴位封闭对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综合治疗作用,为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6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患者,均符合慢性盆腔痛的纳入标准,将其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治疗组Ⅰ给予口服中药加味参芪失笑散和穴位封闭斯奇康配合使用,治疗组Ⅱ则单一给予口服中药加味参芪失笑散,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后通过观察每个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疼痛、腰骶酸痛、全身及局部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超声下盆腔内情况的对比来综合判断治疗手段的疗效,并随访停药后3个月经周期患者的症状改善及复发情况。结果:1.经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的中医症候、局部体征以及综合症状都有明显改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Ⅰ优于治疗组Ⅱ。2.B超结果分析:治疗组Ⅰ治疗前盆腔积液患者4例,盆腔肿块患者4例,治疗后盆腔积液患者0例,盆腔肿块患者0例。治疗组Ⅱ治疗前盆腔积液患者4例,盆腔肿块患者3例,治疗后盆腔积液3例,盆腔肿块患者1例。结论:本课题选用加味参芪失笑散配合斯奇康穴位封闭从扶正角度论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得到了显着的临床疗效,并且明显优于单独口服中药治疗组,远期疗效更好,同时发现合并盆腔积液或盆腔肿块的患者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治愈,说明该病采用扶正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谢梦然[7](2019)在《延胡苦楝汤加减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临床观察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疗效性以及其安全性,并进行初步探讨此法的作用机理,从而制定出一种针对寒湿凝滞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安全有效的整体疗法。方法:本临床研究严格遵循中医以及西医对于本病的诊断制定标准以收入研究病例,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的门诊患者,共计录入72例病例,按照病例的就诊顺序将其进行编号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病程观察中共脱落8例,其中治疗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4例。实际入组64例,按试验设计,其中治疗组(32例)采用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单纯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进行治疗。口服中药液以14天作为一个疗程,每日早晚饭后温服;每日进行艾灸1次,每次30分钟,艾灸14次作为一个疗程,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小腹冷痛坠胀感、腰骶冷痛、带下异常及中医证候的评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改善情况,进而统计分析出临床疗效。结果:研究中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37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0%。研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调治前后,治疗组对患者小腹冷痛坠胀感、腰骶冷痛、带下异常及中医证候等的诊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对比分析,运用口服延胡苦楝汤加减配合艾灸疗法对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的临床疗效显着,治疗方法安全可靠,此法值得推广应用。
张晴[8](2019)在《高氏盆炎方二号方治疗实验性大鼠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实验性慢性盆腔炎大鼠给予高中低不同剂量的高氏盆炎方二号方干预,通过观察大鼠的行为改变、子宫肿胀度及子宫系数、子宫组织病理形态学、以及对相关细胞因子ICAM-1和caspase 8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高氏盆炎方二号方对实验性大鼠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作用机制,并与中成药蒲苓盆炎康颗粒和西药人胎盘组织液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7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对照组65只,空白组自由食水饲养,模型对照组均采用机械损伤联合化学烧伤法,即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机械损伤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后,将化学性烧伤剂—苯酚凝胶注射至子宫分叉处,以此法建立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将SD大鼠于实验室动物房进行饲养10天后,从模型对照组中随机抽取5只大鼠,取其子宫组织进行HE染色,显微镜下大鼠子宫组织的宫腔结构大致被破坏,宫腔形状不清晰,无法直观分辨肌层与粘膜层,上皮细胞基本脱落,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内膜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炎症模型建立成功,将剩余6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中成药蒲苓盆炎康颗粒组、西药人胎盘组织液组,每组10只。除外空白组,其余各组均连续灌胃给药20天,末次给药24h后处死全部大鼠,并摘取大鼠子宫组织,计算子宫肿胀及子宫系数度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ICAM-1和caspase 8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ICAM-1和caspase 8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体质及习性的改变:空白组大鼠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毛色白,明亮且有光泽,食欲正常,小便清,大便不干、形色正常,体重与日俱增。模型组较各给药组比较,逐渐出现精神低糜,性情易激怒,毛色发黄发暗无光泽,食量减少,阴道分泌物色黄,大便溏稀不成形,小便色黄、量少,体重增长慢。中药各给药组大鼠随着给药天数的增加,精神状态逐渐好转,毛色由晦暗逐渐转变为润泽光滑,饮食趋于正常,阴道分泌物改善,大便逐渐成型,小便次数增加,颜色由深黄逐渐变浅,体重增长速度加快,其中高氏盆炎方高中剂量组及西药组较低剂量组及中成药组相比,毛色更加润泽,食量较大,体重增长快。2肉眼观察子宫形态变化: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侧子宫组织明显充血水肿,与周围结缔组织粘连;中药高、中剂量组大鼠与西药人胎盘组织液组双侧子宫组织充血不明显,差异较小,无明显粘连水肿;中药低剂量组与蒲苓盆炎康颗粒组大鼠左侧子宫组织轻度充血水肿。3子宫肿胀度及子宫系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的子宫肿胀度及子宫系数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子宫肿胀度及子宫系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人胎盘组织液组比较,中药高氏盆炎方二号方高、中剂量组大鼠子宫肿胀度及子宫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低剂量组蒲苓盆炎康颗粒组大鼠子宫肿胀度及子宫系数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光镜下对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的改变:空白组大鼠子宫组织可见大鼠宫腔管壁结构清晰完整,腺体组织并未被损坏,无水肿及炎性细胞,内膜无充血;模型组大鼠腔壁结构被破坏,上皮细胞有明显的增生及变性,可见较大范围的炎性细胞;中药高、中剂量组和西药人胎盘组织液组大鼠子宫组织官腔结构与空白组差异不明显,上皮细胞无明显增生变性,仅见极少量慢性炎细胞,组织无水肿充血;中药低剂量组大鼠和蒲苓盆炎康颗粒组大鼠管腔结构轻度破坏,恢复欠佳,上皮细胞轻度增生,有少量慢性炎细胞浸润,轻微充血肿胀。5对大鼠子宫组织中ICAM-1和caspase 8蛋白含量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子宫组织内ICAM-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caspase 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提示模型建立成功;与空白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及人胎盘组织液组的ICAM-1和caspase 8的蛋白含量与空白组相比基本接近(p>0.05),提示给药治疗有效,并且高氏盆炎方二号方的高中剂量与人胎盘组织液的治疗效果相当,有明显的治疗优势;与西药人胎盘组织液组比较,中药低剂量组及蒲苓盆炎康颗粒组的ICAM-1蛋白表达水平轻度下调,caspase 8蛋白表达水平轻度上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氏盆炎方二号方能够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的症状以及控制炎症发展,能够修复模型大鼠受损的子宫组织,提示高氏盆炎方二号方可以促进炎症吸收,改善盆腔内血运情况,促进炎症吸收和增强机体抗炎能力。图3幅;表3个;参80篇。
侯金萌[9](2019)在《高氏盆炎方一号方对实验性大鼠慢性盆腔炎干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慢性盆腔炎造模大鼠的行为学改变、肉眼观察盆腔大体情况,光镜下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IL-10、TGF-β1水平、观察大鼠子宫组织中MMP-2、TGF-β1的表达情况,探讨高氏盆炎方一号方(以下简称高氏一号方)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子宫组织)的治疗作用和作用机理。方法将75只12周龄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和造模组(65只),造模组均采用25%苯酚凝胶0.06ml剂量化学烧伤+机械损伤法制造大鼠慢性盆腔炎疾病模型,造模结束10天后,随机抽取5只大鼠进行盆腔子宫病理学检查,符合盆腔炎病理学表现,提示造模成功,余60只大鼠分为模型组、高氏一号方高、中、低剂量组、中成药蒲苓盆炎康颗粒、西药胎盘组织液肌注组,分别给予高氏一号方高中低剂量(24g、12g、6g/kg,给药20天)和蒲苓盆炎康颗粒(3g/kg,给药20天)灌胃,给予胎盘组织液(1ml/kg,给药20天)肌注,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空白组自由食水。观察大鼠的行为学改变、肉眼观察盆腔大体情况、光镜观察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IL-10、TGF-β1水平、大鼠子宫组织中MMP-2、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行为学变化:空白组大鼠,各方面生理机能正常。模型组,造模结束后大鼠逐渐出现精神狂躁,倦怠,皮毛晦暗,脱毛,进食少,阴道分泌物较多,大便稀,褐色,体重较前减轻。各个给药组造模结束后精神状态差,毛发脱落,体重下降,阴道分泌物较多,在逐渐治疗过程中,大鼠精神状态好转,活动较前期增多,阴道分泌物减少,体重逐渐增长,其中高氏一号方高、中剂量组大鼠恢复最为明显。2肉眼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空白组:双侧子宫外形、色泽正常,无充血、积脓积液、坏死等,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模型组:子宫形态明显肿大,重度充血肿胀,色泽苍白,弹性差,质硬,宫腔粘连、狭窄,宫腔内见大量积液,与周围组织粘连,包裹,部分形成包块;高氏一号方低剂量与蒲苓盆炎康组:子宫形态稍增厚,弹性较低,部分有充血,与周围组织有少许粘连。高氏一号方高、中剂量组和胎盘组与空白组表现类似。3光镜下观察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空白组:子宫腔壁结构排列正常,上皮细胞分层未见异常,子宫内膜无明显充血水肿,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子宫腔壁增厚,正常组织结构紊乱,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弯曲扩张,内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成纤维细胞增生。高氏一号方高、中剂量组和胎盘组与空白组表现类似。高氏一号方低剂量与蒲苓盆炎康组:子宫壁轻度增厚,可见少量炎性细胞轻度浸润,腺体轻度扩张。4子宫组织病理评分: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宫组织肥染色阳性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氏一号方治疗组的大鼠子宫组织病理评分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5大鼠肿胀度:模型组与正常组子宫重相比肿胀程度显着(P<0.01),提示盆腔炎模型建立成功。经治疗后,高氏一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子宫肿胀度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子宫中MMP-2、TGF-β1的蛋白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组织TGF-β1表达升高,MMP-2表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高氏一号方髙、中、低剂量组MMP-2的表达升高,TGF-β1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GF-β1、IL-10水平:模型组大鼠血清IL-10浓度降低,TGF-β1浓度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氏一号方髙、中、低剂量组IL-10的浓度升高,TGF-β1浓度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体外抑菌试验结果高氏一号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1采用25%苯酚凝胶0.06ml剂量化学烧伤+机械损伤法造模,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大鼠的子宫、卵巢质量及体重均改变。病理组织大鼠子宫组织子宫腔壁增厚,腔壁结构紊乱,粘连,细胞形态紊乱,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异常,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制备成功。2高氏一号方可有效治疗慢性盆腔炎,可以较好地起到抗炎,修复损伤组织;其中高氏盆炎方一号方高、中剂量组等效,优于高氏一号方低剂量组,与胎盘组织液组效果相似;高氏盆炎方一号方低剂量组与蒲苓盆炎康颗粒组效果等效。3高氏一号方可调节慢性盆腔炎大鼠前炎症细胞因子,调整组织和血液中各炎性因子的表达,使之趋于正常,从而起到减轻和消除炎症,抑制盆腔粘连的治疗作用。此外高氏一号方可以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能力,具有抗炎消菌的作用。图 22 幅;表 7 个;参 83 篇。
路亮[10](2018)在《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研究探讨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通过各角度的对比探讨,为临床改进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慢性盆腔炎患者106例,行随机分组,观察组53例,采取温针灸方式治疗;对照组53例,仅给予妇科千金片常规用药。均治疗三个月后,从症状效果、体征治疗、病情不同分级评估临床疗效。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体征总积分、综合总积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患者症状总积分、体征总积分、综合总积分降低幅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观察组患者无论是轻度、或是中度,甚至重度盆腔炎,临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妇科千金片治疗慢性盆腔炎均有效;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优于妇科千金片。温针灸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的疗效。
二、慢性盆腔炎的辩证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盆腔炎的辩证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
2.3 指标检测 |
2.4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指标比较 |
3.3 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3.4 治疗后两组患者单项主症评分比较 |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3.6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7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 |
4.2 祖国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 |
4.3 治疗机制探讨 |
4.4 腹针疗法特色治疗 |
4.5 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A: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
附表B:中医体征评分量表 |
附表C:患者知情同意书 |
综述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 |
1.2 祖国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 |
1.3 雷火灸治疗 |
1.4 芳香疗法治疗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统计分析 |
2.5 研究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2.7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脱落情况 |
3.2 干预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3 干预后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
3.4 干预前后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芳香疗法联和雷火灸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
4.3 芳香疗法联和雷火灸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
4.4 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
4.5 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5.1 研究的局限性 |
5.2 研究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瑶医水莲风亏方对大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炎性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SPID的认识及临床治疗概况 |
1.1 中医学对SPID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SPID的临床治疗概况 |
2 西医学对SPID的认识及临床治疗概况 |
2.1 西医学对SPID的认识 |
2.2 西医对SPID的临床治疗概况 |
3 瑶医学对SPID的认识及临床治疗概况 |
3.1 瑶医学对SPID的认识 |
3.2 瑶医药治疗SPID的临床治疗概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饲养环境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及器械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分组及造模方法 |
2.2 干预方法及取材 |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4.2 各组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 |
4.3 对各组大鼠血清IL-6、IL-8水平的影响 |
4.4 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总VEGF、MMP-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制备SPID模型的常用方法 |
1.1 生物性方法 |
1.2 物理方法 |
1.3 物理性方法+生物性方法 |
1.4 化学性方法 |
2 阳性对照药的确定 |
3 瑶医水莲风亏方治疗SPID的优势 |
3.1 瑶医对水莲风亏方的研究 |
3.2 水莲风亏方的组方、功效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瑶医水莲风亏方对SPID作用机理的探讨 |
4.1 对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
4.2 对大鼠血清中IL-6、IL-8含量表达的影响 |
4.3 对大鼠子宫组织中VEGF、MMP-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温针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受试者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3.2 治疗方案 |
3.3 观察方法 |
3.4 疗效标准 |
3.5 不良反应观察 |
4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病例来源 |
2 数据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停药1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 |
2.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1.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2.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3.立题依据 |
3.1 针刺疗法的作用原理 |
3.2 艾灸疗法的作用原理 |
3.3 温针灸治疗SPID的依据 |
3.4 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原理 |
3.5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SPID的依据 |
3.6 中药组方原则 |
3.7 温针灸选穴依据 |
3.8 温针灸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SPID可能作用机理 |
4.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分析 |
4.1 综合疗效比较分析 |
4.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分析 |
4.3 局部体征疗效比较 |
4.4 盆腔积液的作用比较 |
4.5 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
4.6 VAS评分比较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中药配合穴位封闭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痛的认识 |
1.1 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痛的治疗 |
1.2.1 辨证分型论治 |
1.2.2 分期论治 |
1.2.3 经方论治 |
1.2.4 灌肠治疗 |
1.2.5 其他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痛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痛的治疗 |
2.2.1 抗生素治疗 |
2.2.2 局部注射治疗 |
2.2.3 物理治疗 |
2.2.4 手术治疗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临床资料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3.3 中医辨病标准 |
3.4 中医辨证标准 |
3.5 纳入标准 |
3.6 排除标准 |
3.7 剔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设计治疗方案 |
4.2 观察指标 |
4.3 一般性指标 |
4.4 安全性评价指标 |
4.5 疗效性评价指标 |
5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6.1 总疗效评定标准 |
6.2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
6.3 单项症状评价标准 |
6.4 局部体征疗效评价标准 |
6.5 超声下疗效判定 |
7 统计学处理方法及意义 |
8 结果分析 |
8.1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指标积分比较 |
8.1.1 两组主症治疗前后积分比较情况((?)±S) |
8.1.2 两组次症前后积分比较情况((?)±S) |
8.2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疗效比较 |
8.2.1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疗效改善情况 |
8.2.2 两组治疗前后主症症状积分比较情况((?)±S) |
8.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情况((?)±S) |
8.4 两组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积分比较情况((?)±S) |
8.5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分析 |
8.5.1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症状疗效改善情况 |
8.5.2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积分比较情况((?)±S) |
8.6 盆腔超声下症状疗效比较[例](只统计盆腔超声下有症状的患者) |
9 临床随访情况 |
10 安全性分析 |
10.1 一般项目 |
10.2 实验室安全性检测指标 |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以扶正疗法论治慢盆腔痛的理论依据 |
2.1 正气不足是本病发生的关键 |
2.2 扶正疗法为治疗本病的首要大法 |
3 方解与药物分析 |
3.1 中药组成与组方分析 |
3.2 中药功效溯源与现代药理分析 |
4 斯奇康及其穴位选取原则 |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7)延胡苦楝汤加减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
3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病机制的研究 |
4 现代医学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 |
5 问题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课题病例标准 |
4 疗效评定标准及病情分级 |
5 研究方法 |
6 结果分析 |
7 典型病例 |
8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高氏盆炎方二号方治疗实验性大鼠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药品 |
1.1.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1.1.4 技术路线 |
1.1.5 体外抑菌试验 |
1.1.6 实验分组及给药 |
1.1.7 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
1.1.8 实验动物的行为学观察与比较 |
1.1.9 实验取材 |
1.1.10 检测方法 |
1.1.11 数据处理及分析 |
1.2 结果 |
1.2.1 高氏盆炎方二号方的体外抑菌作用 |
1.2.2 大鼠行为习性的改变 |
1.2.3 子宫肿胀度及子宫系数 |
1.2.4 光镜下大鼠子宫组织形态学改变 |
1.2.5 免疫组化法检测ICAM-1和caspase-8 的蛋白表达水平 |
1.2.6 Western blot法检测ICAM-1和caspase-8 的蛋白表达水平 |
1.3 讨论 |
1.3.1 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1.3.2 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1.3.3 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诊断标准 |
1.3.4 机械损伤联合化学烧伤法制备的CPID模型 |
1.3.5 高氏盆炎方二号方的组成及立法思路 |
1.3.6 阳性对照药的意义 |
1.3.7 本研究对CPID大鼠行为学的观察 |
1.3.8 高氏盆炎方二号方对CPID大鼠子宫肿胀度及子宫系数的影响 |
1.3.9 高氏盆炎方二号方对CDID大鼠子宫组织形态的改变 |
1.3.10 高氏盆炎方二号方对CPID大鼠ICAM-1和caspase8 的影响 |
1.3.11 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难点 |
1.4 小结 |
1.5 本实验的创新点及特色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2.1.1 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2.1.2 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进展 |
2.2 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 |
2.2.1 从中医学角度论述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 |
2.2.2 从西医学角度论述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 |
2.3 中西医对急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
2.4 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
2.4.1 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
2.4.2 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基金资助-课题号及课题名称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高氏盆炎方一号方对实验性大鼠慢性盆腔炎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实验药品 |
1.1.3 主要实验试剂 |
1.1.4 主要实验仪器 |
1.2 技术路线图 |
1.3 实验方法 |
1.3.1 药物制备 |
1.3.2 诊断标准 |
1.3.3 大鼠造模及分组 |
1.3.4 给药方法 |
1.3.5 实验取材 |
1.3.6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4 高氏一号方体外抑菌实验 |
1.5 统计学分析 |
1.6 结果 |
1.6.1 大鼠行为学变化 |
1.6.2 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 |
1.6.3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子宫中MMP-2、TGF-β1 蛋白的变化 |
1.6.4 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TGF-β1、IL-10 的水平 |
1.6.5 大鼠子宫肿胀度 |
1.6.6 高氏一号方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结果 |
1.7 讨论 |
1.7.1 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1.7.2 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
1.7.3 中药保留灌肠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 |
1.7.4 高氏一号方的组成及立法原则 |
1.7.5 阳性对照药的确定 |
1.7.6 慢性盆腔炎实验动物及造模方法的确定 |
1.7.7 细胞因子在慢性盆腔炎中的作用 |
1.7.8 高氏一号方对模型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 |
1.7.9 高氏一号方对模型大鼠子宫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 |
1.8 小结 |
1.9 本研究创新点和研究特色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中西医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进展 |
2.1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 |
2.1.1 古代医家对慢性盆腔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2 现代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理 |
2.3 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
2.3.1 西医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
2.3.2 中医慢性盆腔炎诊断辩证标准 |
2.4 中西医治疗CPID的现状 |
2.4.1 西医治疗CPID的现状 |
2.4.2 中医治疗CPID的现状 |
2.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 |
(一) 一般资料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三) 病例分组 |
二、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二) 观察方法 |
(三) 疗效标准 |
(四) 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临床疗效 |
(二)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变化 |
(三) 两组慢性盆腔炎病情不同分级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
(四) 不良反应及分析 |
讨论 |
一、慢性盆腔炎发病机制分析 |
(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病因机制认识 |
(二) 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
二、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案制定依据 |
(一) 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治疗意义 |
(二) 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 |
(三) 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选穴依据 |
三、临床疗效分析 |
四、作用机理分析 |
(一) 针灸的作用机理 |
(二) 艾灸的作用机理 |
(三) 温针灸治疗的作用机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慢性盆腔炎的辩证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芳香疗法结合雷火灸对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应用研究[D]. 赵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瑶医水莲风亏方对大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炎性干预机制研究[D]. 覃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温针灸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陈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除湿化瘀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 盛婷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中药配合穴位封闭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临床观察[D]. 许小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延胡苦楝汤加减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湿凝滞证)临床观察[D]. 谢梦然.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高氏盆炎方二号方治疗实验性大鼠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研究[D]. 张晴.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高氏盆炎方一号方对实验性大鼠慢性盆腔炎干预机制研究[D]. 侯金萌.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D]. 路亮.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