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曾令公[1](2021)在《基于GEO数据库筛选脑胶质瘤预后相关基因ITGB2和CXCR4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对人脑胶质瘤中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进行筛查,筛选脑胶质瘤预后相关标记物2.探讨Integrin beta-2(ITGB2)和C-X-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 4(CXCR4)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从GEO数据库下载三个具有脑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相关数据的GSE116520、GSE4290及GSE15824来筛选脑胶质瘤预后相关的基因。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通过R软件的limma包对脑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筛选。2.根据设定的阈值log2 FC的绝对值大于1以及校正后P值(adj.P.Value)值小于0.05筛选获得每个数据集的差异表达基因集(DEGs),并进行火山图、热图绘制,并应用在线韦恩图绘制工具对各数据集的差异基因取交集,获得共表达差异基因集(Co-DEGs)。3.对Co-DEGs进行GO/KEGG富集分析,应用STRING在线数据库获得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网络数据,使用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插件同时选择Bottle Neck方法对Co-DEGs可视化绘图,并进行关键基因筛选,选取排名前10的基因进行下一步研究。4.对上述基因通过TCGA数据库验证,研究其在人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别绘制关键基因的生存曲线图,结合Pubmed检索上述关键基因的研究现状,最终选取ITGB2和CXCR4基因作为本研究的关键因子,结合CGGA数据库综合分析人脑胶质瘤中ITGB2和CXCR4的m RNA表达情况。5.随机选取145例人脑胶质瘤切除后石蜡包埋组织作为实验组、20例非肿瘤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ITGB2和CXCR4蛋白表达情况进行临床验证,并分析两者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数据集GSE11650共鉴定出2549个差异表达基因集,1189个上调基因和1360个下调基因;GSE4290数据集总共筛选出2204个差异表达基因集,包括823个上调基因和1381个下调基因;GSE15824数据集从中筛选出2122个差异表达基因集,包括1130个上调基因和992个下调基因。最后从三个数据集中共鉴定出189个共表达的差异基因(Co-DEGs)。2.GO功能富集结果显示:Co-DEGs主要富集在抗原处理和呈递,调理素结合、巨噬细胞活化、补体调节等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的作用中。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Co-DEGs主要富集于细胞粘附分子、吞噬体、细胞铁死亡、抗原处理和呈递以及内吞作用等相关的通路中。3.对Co-DEGs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共获得10个与人脑胶质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基因,分别为KIF5A、SCN2A、CXCR4、VCAM1、CP、ITGB2、HMOX1、HLA-DRA、CAV1和VAMP8,并与患者预后相关。4.ITGB2和CXCR4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高表达,且其表达与病理组织级别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TGB2与CXCR4两者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5.临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TGB2和CXCR4的表达与人胶质瘤组织中IDH突变、1p19q缺失、年龄、WHO分级、MGMT启动子甲基化以及组织学分级显着相关;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及KPS评分无关。6.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TGB2和CXCR4蛋白的表达水平、年龄、WHO分级以及KPS评分是人胶质瘤患者生存重要的预测因子。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HO分级、KPS评分以及ITGB2和CXCR4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作为人胶质瘤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关键基因KIF5A、SCN2A、CXCR4、VCAM1、CP、ITGB2、HMOX1、HLA-DRA、CAV1以及VAMP8可能参与人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是影响患者的预后可能相关的靶基因。2.ITGB2和CXCR4蛋白在不同等级胶质瘤中均表达,且表达量与WHO分级呈正相关。3.ITGB2和CXCR4蛋白的表达与人脑胶质瘤患者的年龄及WHO分级相关,与性别、肿瘤大小及KPS评分无关。CXCR4与ITGB2蛋白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可能共同促进胶质瘤的发生。4.ITGB2和CXCR4蛋白高表达可能是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黎永良[2](2020)在《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脑胶质瘤活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脑肿瘤是一种发生在颅脑的原发性或者脑转移性肿瘤,其中脑胶质瘤占颅内瘤的45%,是颅脑肿瘤最危险的类型之一。在脑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具有高的细胞增殖速度、浸润性和转移性。当前脑肿瘤的化疗一般采用烷化剂药物替莫唑胺,然而该药物一般只能缓和其发病速度,病人平均生存期仅约1年。另一方面,替莫唑胺在治疗胶质细胞瘤期间产生的耐药性一直是临床的问题。并且,对其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因此,研发新的抗胶质细胞瘤药物至关重要。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具有信号传导功能的激酶,它们在脑肿瘤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FAK、Src和FGFR1均属于蛋白酪氨酸激酶的一员,具有相似结构的激酶催化区域,存在于恶性脑胶质母细胞瘤发生的多条相关信号通路上游,是当前恶性脑胶质母细胞瘤靶向抑制剂开发的重要靶点。目前已经有多种Src和FGFR1抑制剂在临床使用,用于治疗各种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另外,多种FAK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实体瘤,包括脑肿瘤。本论文首先综述了脑肿瘤的发病机制,介绍了酪氨酸激酶,重点阐述了 FAK、Src和FGFR1激酶的结构特点,它们的信号通路与肿瘤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它们相关的抑制剂研究进展。本论文第一部分,根据酪氨酸激酶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与差异性、激酶结构相似性、以及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分别设计了一系列针对FAK激酶的共价不可逆抑制剂和共价可逆抑制剂。采用FAK激酶结构域与化合物7a1的共晶体结构证实了该系列化合物的共价结构,另外,利用LC-MS/MS的方法也论证了共价可逆抑制剂的性能。激酶活性测试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对FAK激酶抑制IC50范围在0.6-16.3 nM,其中化合物7f对FAK激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实验表明,7a1、7g、9b和9c对多种脑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的IC50值范围在0.13-7.2μM。该系列抑制剂抗脑胶质瘤机制研究表明,它们能使U87-MG细胞周期滞留在G2/M期,并能通过抑制细胞内FAK磷酸化导致下游AKT/NF-κB和ERK/NF-κB信号通路活性下调而抑制肿瘤生长。本论文第二部分,针对FAK和FGFR1靶点及其抑制剂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嘧啶类的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其中化合物2j、2k和2m对FAK和FGFR1激酶活性显示很好的抑制能力,并能明显地抑制肿瘤增殖、迁移和侵袭。该系列化合物抗U87-MG脑瘤细胞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它们主要通过抑制FAK和FGFR1磷酸化并降低下游Erk1/2和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而起作用;体内实验的初步结果显示,化合物2k具有潜在作为抗脑肿瘤药物的前景。本论文第三部分,同样根据Src和FAK靶点及其抑制剂的结构特征,设计了 1,3,4-恶二唑类、1,3,4-噻二唑类和嘧啶类三个系列化合物来寻求Src和FAK激酶的双重抑制。激酶活性测试表明,嘧啶类系列化合物能较好地抑制Src和FAK激酶活性;相反,另外两个系列化合物仅对Src激酶显示较好的抑制能力,这些化合物对U87-MG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最后,通过化合物结构叠合、3D-QSAR、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研究,很好解释了 1,3,4-恶二唑类系列化合物3h和达沙替尼之间抑制活性的差异,其原因是引入1,3,4-恶二唑骨架导致立体和静电场的变化,引起结合位点移位而降低它的抑制活性。综上所述,本论文成功地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FAK共价不可逆和共价可逆抑制剂、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和Src/FAK双靶点抑制剂,并为Src/FAK双靶点抑制剂的修饰提供理论依据。
李学涛[3](2020)在《联合靶向Src和PLK1对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EGFRvⅢ(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是脑胶质瘤中最常见的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体,EGFRvⅢ与胶质瘤恶性程度以及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对于EGFRvⅢ表达阳性的胶质瘤的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目前的研究表明EGFRvⅢ的表达与胶质瘤干细胞的恶性行为密切相关,这可能是EGFRvⅢ表达阳性的胶质瘤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们前期的研究分析中,发现EGFRvⅢ阳性的胶质瘤干细胞中,Src和PLK1蛋白的表达更高,这提示我们:EGFRvⅢ与Src以及PLK1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所以,我们推测EGFRvⅢ很可能通过激活Src以及PLK1相关信号通路增强了胶质瘤干细胞的恶性行为,但是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EGFRvⅢ与胶质瘤干细胞之间的关系,结合我们的前期研究分析EGFRvⅢ通过激活Src和PLK1的表达调控胶质瘤干细胞表型特征及致瘤性的分子机制,同时探讨联合靶向Src和PLK1对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EGFRvⅢ阳性胶质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首先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方法分析EGFR在胶质瘤组织中的突变以及与胶质瘤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同时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等方法分析EGFRvⅢ与胶质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Nestin)在胶质瘤组织中的共表达情况。2、建立EGFRvⅢ阳性的胶质瘤干细胞,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blot法检测EGFRvⅢ对胶质瘤干细胞标记物表达的影响。采用二次成球、极限稀释法检测EGFRvⅢ对胶质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影响。同时构建裸鼠颅内移植瘤模型,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分析EGFRvⅢ对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3、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blot、极限稀释、蛋白免疫共沉淀等方法检测检测抑制Src的表达对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干性”特征的影响及分子机制。4、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blot、极限稀释、蛋白免疫共沉淀等方法检测抑制PLK1的表达对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干性”特征的影响及分子机制。5、通过流式细胞术、Western-blot法、构建颅内移植瘤模型以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分析在体内、外实验中联合使用Src抑制剂Saracatinib(塞卡替尼)和PLK1抑制剂BI2536对EGFRvⅢ胶质瘤干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结果:1、生信分析显示在胶质瘤组织中EGFR的异常表达不仅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且可作为胶质瘤患者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对临床来源的胶质瘤组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GFRvⅢ的表达率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升高而升高,表明EGFRvⅢ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级别呈正相关,同时EGFRvⅢ阳性的胶质瘤组织中胶质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以及Nestin的表达更高。2、EGFRvⅢ阳性的胶质瘤干细胞与EGFRvⅢ阴性的胶质瘤干细胞相比表达更高的胶质瘤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133和Nestin),具有更快的二次成球速率且致瘤性更强,这些数据均表明EGFRvⅢ可以激活胶质瘤干细胞的表型特征性蛋白的表达及致瘤性。对于其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我们分析发现EGFRvⅢ很可能通过活化Src和PLK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3、EGFRvⅢ阳性的胶质瘤干细胞与EGFRvⅢ阴性的胶质瘤干细胞相比,Src的活化表达更高,结合Src抑制剂塞卡替尼可以有效的抑制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说明EGFRvⅢ活化Src调控促进了胶质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活化的Src通过调控Notch1-SOX2信号通路发挥功能。4、EGFRvⅢ阳性的胶质瘤干细胞与EGFRvⅢ阴性的胶质瘤干细胞相比,PLK1蛋白的表达更高,结合BI2536可以有效的抑制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同时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PLK1同样主要通过激活Notch1-SOX2信号通路发挥作用。5、与单纯使用一种抑制剂相比,Saracatinib联合BI2536诱导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凋亡率更高,在体内使用联合治疗对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同样具有更高效率的杀伤作用。研究结论:本研究围绕EGFRvⅢ阳性表达的胶质瘤干细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对EGFRvⅢ调控胶质瘤干细胞的表型特征及致瘤性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EGFRvⅢ通过促进Src和PLK1的表达,进而调控Notch1-SOX2信号通路,增强了胶质瘤干细胞的表型特征及致瘤性,同时发现联合使用Src抑制剂Saracatinib和PLK1抑制剂BI2536可以更加有效的抑制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致瘤性,为临床联合靶向Src和PLK1治疗EGFRvⅢ阳性表达的胶质瘤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童鹿青[4](2020)在《ACT001逆转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抑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ACT001是我国原研抗肿瘤候选新药,来源于对古老抗炎药物的化学结构改进,能穿透血脑屏障。STAT3是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免疫抑制的关键分子,而ACT001的结构特点提示他能靶向结合STAT3。本研究旨在阐明ACT001在GBM中逆转免疫抑制的作用机制。内容:探究STAT3的表达水平是否与胶质瘤恶性程度、胶质瘤患者预后、胶质瘤的免疫抑制相关。研究ACT001是否直接结合STAT3从而抑制其磷酸化和PD-L1的转录表达。研究ACT001能否在体内改善抗肿瘤免疫反应。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RNA测序和芯片数据、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CGGA)数据库中RNA测序、GSE16011芯片数据和相关临床数据。分析STAT3表达水平在不同的胶质瘤病理类型、GBM亚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分析STAT3表达水平不同的患者的生存期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检测胶质瘤组织芯片中p-STAT3、PD-L1的表达。在Morpheus网站上计算STAT3与免疫相关分子在RNA表达上的相关性。用“利用表达数据估计恶性肿瘤间质和免疫细胞(Estimation of stromal and immune cells in malignant tumors using expression data,ESTIMATE)”算法和“利用RNA转录相关亚群进行细胞类型鉴定(Cell-type identification by estimating relative subsets of RNA transcripts,CIBERSORT)”算法分别计算胶质瘤纯度和22种白细胞浸润程度与STAT3的RNA表达之间的关系。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和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双染检测ACT001处理后SNB 19、U251 MG、TJ179这三个GBM细胞系中p-STAT3、STAT3和PD-L1的表达。用ACT001的生物素探针下拉蛋白后用银染和WB检测是否含有STAT3蛋白。用ACT001处理STAT3过表达质粒转染后的胶质瘤细胞观察STAT3-PD-L1通路的变化。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Ch IP)下拉与STAT3结合的DNA,对PD-L1启动子逆转录后进行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STAT3过表达质粒和PD-L1启动子过表达质粒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建立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GL261-C57BL/6小鼠脑GBM原位种植模型,在活体成像显示稳定成瘤后给与ACT001灌胃治疗,记录肿瘤发展情况和小鼠生存期。对鼠脑标本石蜡包埋后进行IHC检测p-STAT3、PD-L1、CD206、CD163、i NOS、IFNγ。结果:GBM中STAT3的m RNA水平比非肿瘤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定义的较低级别胶质瘤(II级和III级,Lower grade glioma,LGG)组织高。间质型和经典型的GBM中STAT3的m RNA水平比前神经元型和神经元型高。原发性GBM中STAT3的m RNA水平比继发性GBM高。高表达STAT3 m RNA的胶质瘤和GBM患者生存期较短,并对放疗和放化疗存在治疗抵抗。IHC染色显示胶质瘤的p-STAT3和PD-L1表达都高于非肿瘤组织,而且WHO等级越高的胶质瘤表达p-STAT3和PD-L1越多。STAT3的m RNA水平与肿瘤免疫共刺激分子TNFSF9呈负相关,与肿瘤免疫抑制性分子PD-L1、CD86、HAVCR2、LGALS9、FCGR2B、TGFB1、肿瘤纯度、免疫细胞浸润评分呈正相关。白细胞浸润分析显示,STAT3的m RNA水平主要与M2巨噬细胞浸润程度呈正相关。PCR、WB和/或IF实验显示,ACT001处理显着降低p-STAT3和PD-L1水平,而STAT3表达变化不明显。银染和WB实验显示,ACT001探针下拉蛋白包含STAT3分子。WB实验显示,ACT001降低p-STAT3和PD-L1的能力在STAT3质粒过表达的胶质瘤细胞中下降。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显示,Ch IP实验下拉的STAT3结合的DNA中有PD-L1启动子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显示,转染STAT3过表达质粒能使PD-L1的转录增加。体内实验显示,ACT001处理能延长GL261-C57BL/6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并减少肿瘤组织内p-STAT3、PD-L1以及M2巨噬细胞标志物的表达(CD163、CD206),增加抗肿瘤免疫标志物(i NOS、IFNγ)的表达。结论:STAT3高表达是胶质瘤恶性程度和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与胶质瘤的免疫抑制浸润密切相关。ACT001能通过竞争性结合STAT3抑制胶质瘤细胞PD-L1的转录表达。ACT001能延长GBM荷瘤鼠的生存期,逆转GBM免疫抑制。
曾英[5](2020)在《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常见的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预后差。目前,采用手术、新辅助化疗、电场治疗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0.5个月。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靶点,而针对有效的治疗取决于我们对其增殖和侵袭机制的认识,因此探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侵袭的机制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类(第四版修订版)收录了胶质母细胞瘤的少见的亚型,如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并根据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是否突变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 wide-type,GBM IDH-wt)和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mutant,GBM IDH-mut)。E-GBM少见,不同文献对其预后报道不一致,因此,E-GBM的临床病理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样,大多数文献报道GBM IDH-mut预后显着好于GBM IDH-wt患者,然而亦有少数文献报道部分GBM IDH-mut进展迅速,预后差,因此,GBM IDH-wt的临床病理特征仍值得探讨。我们从498例胶质母细胞瘤中选取具有完整病理资料的胶质母细胞瘤138例,其中有15例E-GBM,并从165例有IDH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10例GBM IDH-mut,我们进一步对二者进行了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对少见类型的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和探讨。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S)作为一种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神经肽,主要通过神经降压素受体1(neurotensin receptor1,NTSR1)介导激活下游信号通路。NTS/NTSR1信号促进胶质瘤增殖、迁移和侵袭。NTS/NTSR1信号能激活Wnt信号通路。NTSR1是连接β-catenin/Tcf转录复合体的Wnt/APC癌基因信号通路的直接靶位,另有研究发现NTS也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直接靶位,探讨NTSR1与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及分子亚型关系以及NTSR1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不仅有助于阐明胶质母细胞瘤增殖的分子机制,也为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因此,本课题共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138例胶质母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DH1、ATRX、P53、EGFR、PTEN、CD44和CHI3L1的表达,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及预后相关性分析;对10例GBM IDH1-mut和15例E-GBM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15例non E-GBM作为对照,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子病理检测,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明确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第二部分,探讨NTSR1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生长的分子机制,首先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样本中检测NTSR1的表达,分析NTSR1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重要分子标志IDH1、ATRX、P53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进行分析,发现NTSR1表达的患者较NTSR1阴性的患者预后差。在A172和U87细胞系中敲低NTSR1表达及过表达NTSR1,评估NTS/NTSR1对Wnt/β-Catenin信号的调控效应,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验证,进一步研究NTS/NTSR1对Wnt/β-Catenin信号的调节机制以及Wnt/β-catenin信号是否参与调节NTSR1表达,最后评估靶向NTSR1/Wnt/β-catenin环路的治疗潜能。主要实验结果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结果1.临床特点:1.1胶质母细胞瘤(n=138)患者平均年龄61.4岁,中位年龄53岁,男性74例,女性64例,男:女之比1.16:1。幕上好发,幕下罕见,额叶、颞叶好发,约26.08%的患者累及2叶;以头昏头痛、呕吐等为主要症状,23.19%的患者复发,中位PFS 6.0个月。中位OS 9.0个月,平均OS 15.6个月。1.2 E-GBM患者15例,占同一时期胶质母细胞瘤(n=498)的3.0%,男性1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9.6岁,中位年龄34岁,14例累及幕上,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1例有胶质瘤病史;non E-GBM患者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7.3岁,中位年龄63岁,15例累及幕上,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1例有胶质瘤病史。二者中位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二者性别(p=1.000)、中位OS(p=0.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 IDH1突变型GBM患者10例,占同一时期胶质母细胞瘤(n=165)的6.1%,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4.6岁,7例累及额叶,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5例有胶质瘤病史。2.组织病理学:GBM IDH1-mut和nonE-GBM的共同形态学特征为细胞多形性,异型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可见微血管增生及不同程度的栅栏状坏死和凝固性缺血性坏死。E-GBM形态表现为较为一致的上皮样细胞及横纹肌样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微血管增生,以地图样凝固性缺血性坏死为主。根据坏死累及范围分为大片和局灶。3.免疫组化特点:3.1 138例GBM中IDH1阳性9例,EGFR弥漫表达46例,CHI3L1阳性66例,ATRX缺失27例,P53阳性52例。3.2 10例GBM IDH1-mut中GFAP、Nestin、IDH1均呈阳性表达,Olig-2可见不同程度表达(9/10),P53呈弥漫阳性表达(9/10);ATRX缺失。3.3 15例E-GBM GFAP在9例中呈阳性表达,6例中局灶阳性,Vimentin、Nestin、S-100、c-Met、INI1、ATRX在15例中均阳性表达,P53在7例中阳性表达;6例中EMA、EGFR局灶阳性,4例中CHI3L1局灶阳性。E-GBM(6/15)局部表达EGFR,non E-GBM(10/15)弥漫表达EGFR。E-GBM(86.7%,13/15)表达EZH2,E-GBM(60.0%,9/15)过表达EZH2;Non E-GBM(86.7%,13/15)表达EZH2,Non E-GBM(53.3%,8/15)过表达EZH2,EZH2过表达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3)。4.分子特点:4.1 138例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结果如下:间叶型66例,经典型46例,前神经元9例,其他/不能分类17例。4.2一代测序法(Sanger测序法)显示10例GBM IDH1-mut均见IDH1R132H突变,15例E-GBM均未见IDH1R132H突变,15例nonE-GBM中见1例IDH1R132H突变;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4.3 MS-PCR显示(9/10)GBM IDH1-mut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46.7%(7/15)E-GBM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53.3%(8/15)nonE-GBM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4.4实时荧光定量PCR示GBMI IDH1-mut(0/3)BRAFV600E无突变,E-GBM(46.7%,7/15)BRAFV600E突变,non E-GBM(0/15)BRAFV600E无突变;二者在BRAF突变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FISH显示GBM IDH1-mut(0/3)1p/19q无缺失,15例E-GBM 1p/19q无缺失,non E-GBM(1/15)1p/19q缺失,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15例E-GBM EGFR无扩增。5.预后分析5.1 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性别(p=0.823)、P53(p=0.093)与OS无显着统计学相关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7)、IDH1突变状态(p=0.013)、ATRX突变状态(p=0.023)、分子分型(p=0.019)、治疗方式(p=0.000)与OS有显着统计学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子分型(p=0.008)、治疗方式(p=0.000)与OS有显着统计学相关性。5.2 E-GBM患者OS(≤12个月)的6例表现为广泛坏死(6/6),过表达EZH2(6/6),MGMT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5/6),BRAFV600E突变(3/6),治疗方式(仅手术,4/6);E-GBM患者OS(>12个月)的3例E-GBM表现为局部坏死(3/3),EZH2低表达和阴性(3/3),MGMT启动子甲基化(2/3),BRAFV600E突变(0/3),治疗方式(手术+放疗/放化疗,2/3)。5.3 GBM IDH1-mut患者预后分析:4例预后差的患者均血管增生显着,平均密度19.9/20HPF,坏死范围广泛,4例患者其中3例累及两叶,治疗方式为仅手术或手术+化疗;5例预后好的患者肿瘤内血管增生不密集,平均密度10.1/20HPF,局灶坏死,其中4例均累及单叶,其中长期存活的3例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放化疗。第一部分结论:1.胶质母细胞瘤患者OS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重要分子标志IDH1、ATRX的突变状态、治疗方式相关,分子亚型、治疗方式是胶质母细胞瘤的独立预后因素。2.E-GBM少见,预后差。广泛坏死,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EZH2过表达和缺乏辅助放化疗均提示E-GBM预后不良。3.GBM IDH1-mut少见,肿瘤累及范围、坏死范围和微血管增生密度、治疗方式均是GBM IDH1-mut患者的预后因素。第二部分结果1.138例GBM中NTSR1阳性80例,NTSR1在GBM分子亚型中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3),在经典型、间叶型的阳性率分别是67.4%、63.6%,前神经元型和不能确定亚型分别是11.1%和35.3%。NTSR1与IDH1表达呈显着统计学负相关(p=0.001),NTSR1与ATRX表达呈显着统计学正相关(p=0.043);NTSR1与P53表达无显着统计学相关(P=0.263);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NTSR1表达与中位OS统计学负相关(p=0.008),单因素Cox分析显示NTSR1表达较NTSR1阴性预后差。2.降低NTSR1表达和使用NTSR1的药物性抑制剂SR48692处理A172和U87细胞系,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显着降低和Wnt/β-Catenin信号下游靶位(MYC、CCND1和MMP7)的mRNA表达降低,NF-κB和MAPK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在NF-κB抑制剂(TPCA-1)和MAPK抑制剂(U0126)作用下,Wnts表达水平降低;U251细胞过表达NTSR1,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显着增加和Wnt/β-Catenin下游靶位表达水平增加;使用Wnt有效的活化剂(Wnt3a)刺激,NTSR1 m RNA和NTSR1蛋白水平增加,在Wnt抑制剂iCRT3作用下,NTSR1m RNA和NTSR1蛋白水平降低(p<0.05)。3.体外实验使用NTS或Wnt3a能显着上调A172和U87细胞增殖率和降低凋亡,使用SR48692或iCRT3联合处理细胞,使NTS和Wnt3a的增殖效应减弱和凋亡增加(p<0.01)。4.NOD-SCID BALB/c小鼠皮下移植瘤实验示SR48692或i CRT3处理组,肿瘤生长率受到显着抑制。SR48692和i CRT3肿瘤抑制生长,伴随增殖标记Ki67指数的降低(p<0.05)。第二部分结论1.NTSR1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亚型有关。NTSR1表达是胶质母细胞瘤预后差的因素。2.在胶质母细胞瘤中NTS/NTSR1通过上调NF-κB和MAPK信号的表达,增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NTSR1受Wnt/β-catenin信号调节,NTS/NTSR1和Wnt/β-catenin信号之间存在正反馈环路;靶向抑制NTSR1/Wnt/β-catenin环路,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孙彦宜[6](2020)在《靶向Tp53和KRAS基因建立新型脑胶质瘤叙利亚仓鼠模型》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占颅内肿瘤的50%-60%。恶性胶质瘤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其中包括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平均生存期14个月,几乎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尽管现在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不断提高,但恶性胶质瘤的生存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其原因是发病因素多以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动物模型作为一种研究疾病的工具,在研究肿瘤发病机制、治疗效果以及临床前实验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脑胶质瘤动物模型成瘤周期长,成瘤不稳定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高度拟合人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动物模型,对未来胶质瘤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如胶质瘤发病机制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手段以及临床前药物试验等。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叙利亚仓鼠是评估肿瘤靶向性腺病毒和人类炎症细胞因子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模型。目前,免疫治疗以及融肿瘤腺病毒治疗等新型的治疗方法在胶质瘤领域研究较少,叙利亚仓鼠模型在免疫治疗和溶肿瘤腺病毒治疗的优势可成为该研究方向的首选模式动物。此外,叙利亚仓鼠生殖周期短,繁殖快;体型较大,利于实验操作;对可诱发肿瘤的病毒有易感性;解剖学和生理学与人相似等特征使其成为一种很有潜力的模式动物。因此建立一种新型的脑胶质瘤叙利亚仓鼠模型,对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手段以及临床前药物试验有重要的意义,该模型或许可以成为未来提高胶质瘤生存率的一个有效工具。目的鉴于Tp53和RAS通路异常是GBM常见的分子变化,本课题用携带有叙利亚仓鼠KRAS基因突变体KRASG12D的慢病毒(lentivirus,LV)感染Tp53基因纯合缺失或杂合缺失的叙利亚仓鼠脑部,从而建立叙利亚仓鼠脑胶质瘤模型,并对该模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等进行研究,比较该方法建立的脑胶质瘤模型与人脑胶质瘤的相似程度,为脑胶质瘤的研究提供与临床相似的动物模型以及为疾病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慢病毒注射脑组织手术的方式建立模型,建模手术完成后监测体重的变化,利用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记录肿瘤的形成,分析生存期以及进行疾病评分等方法对胶质瘤模型进行初步研究,再观察仓鼠脑组织病变形态以及进行病理学分析等对肿瘤种类以及恶性程度进行评估。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构建KRAS突变质粒。第二代带有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记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质粒作为骨架插入叙利亚仓鼠KRAS基因突变体KRASG12D,构建命名为FUB-KRASG12D的载体主质粒。(2)生产KRASG12D慢病毒以及空载体慢病毒。以方法1构建的质粒和空载体质粒作为慢病毒载体主质粒,利用第二代慢病毒包装系统生产KRASG12D慢病毒和空载体慢病毒,浓缩病毒后检测病毒滴度。(3)建立脑胶质瘤动物模型。将基因型明确的叙利亚仓鼠分为A、B、C、D四个组,A组和B组仓鼠基因型为野生型(WT),C组仓鼠为Tp53基因杂合缺失型(p53+/-),D组仓鼠为Tp53基因纯合缺失型(p53-/-),A组为对照组,进行空载体慢病毒注射手术,B、C、D组为实验组,进行KRAS G12D慢病毒注射手术,每组7只,在仓鼠3周龄至4周龄时进行脑部注射慢病毒手术,手术后每天观察仓鼠的状态,每周记录一次仓鼠重量和一次小动物活体成像(4)肿瘤模型临床病理分析。术后叙利亚仓鼠出现体重骤减,自主觅食减少,倦怠少动,震颤,头顶部有突出样改变或者出现濒死状态时,处死仓鼠取脑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学检测。结果(1)通过Sanger测序证明成功构建了 KRASG12D载体质粒,该载体质粒以及空载体质粒作为包装慢病毒的主质粒进行慢病毒包装,生产慢病毒,病毒浓缩后采用流式分析方法检测KRAS G12D慢病毒滴度为1.28×107PFU/mL,空载体慢病毒滴度为 8.72×1 06PFU/mL。(2)各组动物在3-4周龄进行慢病毒脑部注射手术。模型体重结果显示,A组和B组体重平均值最大,C组次之,D组体重平均值最小,各组相对应的生存曲线也呈相同趋势,A组和B组生存率100%,C组生存率42.8%,,D组生存率最低,为14.2%。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检测的荧光表达强度结果显示:四个组都有不同程度的荧光表达,但荧光表达强度不同:A组和B组在同一时期荧光表达强度最弱,在后期荧光表达增幅小,甚至出现荧光表达强度减弱的趋势;C组和D组的荧光表达强度在整体上差别不大,但总体上看C组在后期的荧光表达强度增幅小,D组荧光表达强度增幅稍大。(3)模型建立30天到50天仓鼠出现比较严重的脑胶质瘤发病症状,包括行动迟缓,倦怠少动,震颤,偏瘫和濒死等,取发病叙利亚仓鼠脑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与未发病仓鼠脑组织相比,大体观发病仓鼠脑组织有不同程度变形,如异常凸起,左右脑形状不对称等,且注射部位有发黑现象,纵切剖面观察到局部坏死。HE染色结果显示,发病仓鼠的脑部肿瘤组织有坏死和出血区域,肿瘤组织边缘界限模糊,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密度大,细胞核呈圆形或者不规则形,核分裂相多见,细胞质较少,核质不均一等特点。结论(1)Tp53基因纯合缺失或者杂合缺失协同KRAS基因突变体KRAS G12D的表达可诱导叙利亚仓鼠发展脑胶质瘤;(2)单纯KRAS基因突变不能诱导叙利亚仓鼠发展脑胶质瘤;(3)该方法模型建立时间较短,平均时间为42天;(4)仓鼠脑部肿瘤组织有大面积坏死病变,细胞形状不规则,多见细胞核分裂相,核质不均一等特征,与人类脑胶质瘤病理学状态相似,因此可作为一种理想的脑胶质瘤动物模型。
刘杰[7](2020)在《MAGOH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临床标本中mago-nashi同源基因(MAGOH)的表达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患者治疗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期待本研究结果能为胶质瘤患者的诊疗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在CGGA mRNAseq FPKM数据库和CGGAmRNA microarray数据库中运用R语言进行数据挖掘MAGOH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对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中MAGOH的表达数据进行分析。通过Real-time-PCR(qPCR)技术检测包含48例病理诊断为不同级别胶质瘤临床标本和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MAGOH的表达水平,针对MAGOH在不同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差异性,并就此差异性对其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及其治疗预后作出相关性分析。结果:在CGGA mRNAseq FPKM数据库和CGGAmRNA microarray数据库中:MAGOH的表达量随胶质瘤组织WHO分级的增高而上调,即胶质瘤组织的WHO分级与MAGOH的表达量呈正相关,且MAGOH的表达量越高,其治疗预后越差。qPCR实验也证实了MAGOH在不同级别临床胶质瘤标本中的表达存在差异性,即随胶质瘤组织病理分级的增高,MAGOH的表达量呈现出递增趋势。通过对48例胶质瘤临床标本中MAGOH的qPCR数据行ROC分析后显示ROC曲线下面积约等于0.94,即MAGOH的表达量对胶质瘤的初步临床诊断表现出了较高的效能。另外,通过对MAGOH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做共表达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表达存在较为显着的相关性,即MAGOH与MGMT的表达呈现明显正相关(皮尔森相关系数=0.440,p<0.01)。结论:MAGOH的表达量与胶质瘤组织病理分级呈正相关,但与胶质瘤患者预后呈负相关。MAGOH可作为胶质瘤的临床诊断及预测预后的潜在生物标记物。MAGOH参与对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调节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MGMT而实现,有待进一步研究。
钟毅[8](2020)在《胶质母细胞瘤中Olig2表达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胶质瘤(glioma)是神经上皮来源的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肿瘤。由于本身恶性程度高、手术全切困难、易复发及血脑屏障阻碍药物进入等因素,目前即使采用先进的神经外科技术、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效果仍不理想。尤其是高度恶性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整体上患者5年生存率仍不到10%。因此,亟待进一步探索胶质瘤分子发生发展机制,寻找胶质瘤相关的分子改变,从分子层面对胶质瘤进行更精确的分子分型,进一步指导胶质瘤精准治疗。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odendrocyte transcription factor 2,Olig2)是碱性螺旋-环-螺族家族成员之一,它介导的受体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细胞有丝分裂,调节胶质瘤的表型可塑性。国内外有研究报道,Olig2在少突胶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是其特异性的分子标志;但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研究较少,并且已有的研究的病例数也很小。此外,文献报道胶质母细胞瘤瘤内的异质性非常突出,在其恶性进展和治疗耐受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已有较多研究探索瘤内异质性的分子机制和分子标志。但是关于Olig2在胶质母细胞细胞瘤中的表达异质性尚无报道。因此,本研究针对GBM中Olig2的表达及表达异质性进行探索,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8年10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77例GBM。其中,男性167例,女性110例;患者年龄19-79岁,中位年龄51岁;229例原发胶质母细胞瘤、48例继发胶质母细胞瘤;术后行放疗162例,替莫唑胺化疗202例。患者手术的肿瘤组织及12例正常脑组织,所有标本均经HE染色确诊。采用组织微阵列免疫组化法检测每例GBM的5个肿瘤取材区域肿瘤组织及12例匹配正常脑组织中Olig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将Olig2的表达与IDH1R132H突变和PDGFRa表达以及TERT启动子区突变、EGFR突变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2.0和Graph Pad Prism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绘图。比较每例肿瘤不同取材区域的表达差异,分析Olig2蛋白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相关性以及与胶质瘤常见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Olig2在所有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在肿瘤组织中Olig2阳性细胞比例为60.0%(Q25-Q75:10.0%-80.0%),阳性信号均位于细胞核。Olig2表达与患者年龄负相关(P=0.035),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Olig2表达明显高于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P=0.00018);而和患者性别、术后治疗方式无明显相关性。预后分析发现Olig2表达与预后明显正相关(P=0.030),即Olig2表达越高患者预后越好。在同一例GBM组织的不同取材位点之间,Olig2的表达显示出一定的异质性。在277例GBM组织中,有216例(78.3%)Olig2阳性细胞表达率差异大于10%,其中Olig2最高阳性表达率是最低阳性表达率2倍以上者有75例(34.7%)。肿瘤组织中不同区域间Olig2表达异质性非常明显,提示在这些GBM组织中可能既有星形细胞起源的肿瘤细胞又有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细胞。分析Olig2表达与胶质瘤其它标志物的相关性发现,Olig2表达与患者年龄及GBM病理类型显着相关,还与IDH1R132H突变和PDGFRa表达显着相关(P<0.05)。联合TERT启动子区突变及IDH1R132H突变可以更好得对GBM进行分子分型,我们发现TERT启动子区野生型、IDH1R132H突变及Olig2低表达为GBM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并计算保护因素数量,结果发现保护因素越多,GBM患者预后越好。结论:本研究通过组织微阵列和免疫组化技术发现,Olig2在GBM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差异性较大,高表达者预后较好;检测Olig2有助于判断GBM的异质性和判断肿瘤细胞起源,Olig2可能是GBM潜在的临床诊疗标志物;联合TERT启动子区突变及IDH1R132H突变可以更好得对GBM进行分子分型,判断预后。
张宸[9](2020)在《胶质瘤细胞糖蛋白及糖鞘脂特异性糖链谱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致死率极高,某些恶性胶质瘤例如胶质母细胞瘤即使经过治疗,五年生存率也不足5%。针对愈发严峻的胶质瘤治疗现状,其检测与治疗仍沿用传统的影像学检测及手术放化疗手段,这也使得患者预后普遍较差。随着分子生物学工具的发展,针对胶质瘤的研究取得了进展,但已有的进展更多着重于单一蛋白质或DNA的功能研究。本课题利用凝集素芯片技术分析多种胶质瘤细胞的总蛋白、膜蛋白及糖鞘脂糖链谱,并将之与正常胶质细胞糖链谱相比较,分析胶质瘤细胞中的异常表达糖链结构,最终为发现胶质瘤细胞的糖链结构标记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实验方法:本研究以两株胶质母细胞瘤细胞U87MG和A172,两株星形胶质细胞瘤细胞SW1088和CCF-STTG1,以及一株永生化正常胶质细胞SVGp12为研究对象。对上述细胞进行培养后,分别提取细胞的总蛋白、膜蛋白和糖鞘脂,之后对所获取样本进行荧光标记,并将之与凝集素芯片孵育,随后扫描获取芯片图像并利用GenePix7.0软件读取荧光信号值。接下来对实验所获取之原始数据进行中值归一化和Raito值分析,分别比较不同细胞间的糖蛋白糖链谱和糖鞘脂糖链谱的差异,筛选胶质瘤细胞中具有显着性差异表达的糖链结构。实验结果:在总蛋白糖链谱的研究与比较中,在四株胶质瘤细胞中共筛选出15种具有整体显着性上调/下调(Ratio≥1.5 or Ratio≤0.67,p≤0.05)趋势的凝集素。其中 ECA 识别的 Galβ1-3/4GlcNAc、WFA 识别的 GalNAcα/β1-3/6Gal、MAL-Ⅱ 识别的 Siaα2-3Gal/GalNAc、PHA-E 识别的 Bisecting GlcNAc、PTL-I 识别的 GalNAc,GalNAcα1-3Gal 和 GalNAcα1-3Galβ1-3/4Glc、PNA 识别的 Galβ1-3GalNAc-Ser/Ter(T)、EEL 识别的 Galα1-3(Fucα1-2)Gal、LTL 识别的 Fucαl-2Galβ1-4GlcNAc 和Fucα1-3(Galβ1-4)GlcNAc、GSL-I 识别的 αGalNAc 和 αGal、VVA 识别的 GalNAc和GalNAcα1-3Gal-Ser/Ter(Tn)、MAL-I 识别的 Galβ1-3/4GlcNAc 均有较显着上调趋势,而 NPA 识别的 High-Mannose 和 Manαl-6Man、PWM 识别的 Branched(LacNAc)n、GNA 识别的 High-Mannose 和 Manα1-3Man、BPL 识别的 Galβ1-3GalNAc 和 Terminal GalNAc均有较显着下调趋势。在膜蛋白糖链谱的研究与比较中,在四株胶质瘤细胞中共筛选出了 6种具有整体显着性上调/下调趋势的凝集素。其中PNA识别的Galβ1-3GalNAc-Ser/Ter(T)以及VVA识别的 GalNAc 和 GalNAcα1-3Gal-Ser/Ter(Tn)显着性上调,而 LEL 识别的(GlcNAc)n、SNA 识别的 Siaα2-6Gal/GalNAc、LTL 识别的 Fucα1-2Galβ1-4GlcNAc 和Fucα1-3(Galβ1-4)GlcNAc 以及 PTL-I 所识别的 GalNAc,GalNAcα1-3Galβ1-3/4Glc和GalNAcα1-3Gal显着性下调。由于糖鞘脂糖链与糖蛋白糖链有一定差异,相同凝集素所识别糖链在两组样本中不一定完全相同,在糖鞘脂糖链谱的比较中,在四株胶质瘤细胞中共筛选出10种具有整体显着性上调/下调趋势的凝集素。其中EEL识别的Galα1-3(Fucα1-2)Gal以及MAL-I识别的Galβ1-4GlcNAc均显着性上调,而NPA识别的Fucα1-4GlcNAc和poly-Man、GNA 识别的 α1-3Man 和 Galα1-3Galβ1-4GlcNAc、MPL 识别的Galβ 1-3GalNAc,Galβ1-3GlcNAc 和 GalNAc、HHL 识别的 α1-3/1-6Man 和Galα1-3Galβ1-4GlcNAc、LCA 识别的 Fucα1-6GlcNAc、PSA 识别的 Fucα1-6GlcNAc和Fucα1-3GlcNAc均显着性下调。由上述发现进一步整理筛选可得,胶质瘤细胞总蛋白中Galβ1-3/4GlcNAc、Siaα2-3Gal/GalNAc、Bisecting GlcNAc、Fucαl-3(Galβ1-4)GlcNAc、Galα1-3(Fucα1-2)Gal、GalNAcα1-3Galβ1-3/4Glc、GalNAc-Gal 等结构糖链显着性上调,而 High-Mannose、Branched(LacNAc)n糖链显着性下调。在胶质瘤细胞膜蛋白中Gal-GalNAc结构糖链上调,而 Siaα2-6Gal/GalNAc、Fucαl-3(Galβ1-4)GlcNAc、GalNAcαl-3Galβ1-3/4Glc、(GlcNAc)n糖链显着性下调。在胶质瘤细胞糖鞘脂中Galα1-3(Fucα1-2)Gal、Galβ1-4GlcNAc 显着性上调,而 Galal-3Galβ1-4GlcNAc、Fuc-GlcNAc、Gal-GlcNac结构糖链显着性下调。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膜蛋白中Siaα2-6Gal/GalNAc具有下调趋势且差异极其显着(p≤0.01),但该糖链在总蛋白样本中虽有下调趋势但差异性不显着(p≥0.05)。此外类似GalNAc-Gal结构糖链在总蛋白与膜蛋白中均显着性上调,而 Fucα1-3(Galβ1-4)GlcNAc 与 GalNAcα1-3Galβ1-3/4Glc 在总蛋白中显着上调,但在膜蛋白中显着下调。该发现提示在胶质瘤细胞中含GalNAc-Gal结构糖蛋白可能在整个胶质瘤细胞体系中上调。而含 Fucα1-3(Galβ1-4)GlcNAc 与 GalNAcα1-3Galβ1-3/4Glc的糖蛋白在整个胶质瘤细胞体系中上调,但在细胞膜表面下调。
杨俊杰[10](2020)在《IDH和1p19q在胶质瘤中相关因素及预后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IDH和1p19q联合缺失在不同级别弥漫浸润性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对胶质瘤临床相关因素关系以及对预后有无预测价值进行研究,了解胶质瘤病人治疗的临床意义及判断预后的价值。为胶质瘤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9年9月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胶质瘤的70例样本,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电话随访患者预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临床因素与其相关性。结果IDH突变型和IDH野生型两组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是49.9和12.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p19q联合缺失和无联合缺失的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0.7和18.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低级别胶质瘤中患者中IDH的突变型比例60%(15/25)高于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中IDH突变型比例8.8%(4/45)(χ2=21.230,P<0.001),年龄<50岁IDH突变型比例57.1%(16/28)高于年龄>50岁比例7.1%(3/42)(χ2=21.238,P<0.001)。胶质瘤未伴有癫痫患者IDH突变型比例37.8%(17/45)高于伴有癫痫患者比例8%(2/25)(χ2=7.208,P=0.007)。术后KPS评分>70患者IDH突变比例38.6%(17/44)高于KPS评分<70突变比例7.7%(2/26)(χ2=7.913,P=0.005)。IDH是否突变与性别(χ2=2.489,P=0.115)无相关性。低级别胶质瘤中1p19q联合缺失比例28%(7/25),高于高级别胶质瘤中1p19q联合缺失比例2.2%(1/45)(χ2=10.550,P=0.001)。年龄<50患者中1p19q联合缺失比例21.4%(6/28)高于年龄>50岁患者1p19q联合缺失比例4.8%(2/42)(χ2=4.610,P=0.032)。1p19q联合缺失与性别(χ2=1.203,P=0.273)、是否伴发癫痫χ2=2.120,P=0.145)、KPS评分(χ2=0.000,P=0.982)无相关性。结论IDH基因突变患者及1p19q联合缺失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时间较长。IDH突变与病理级别、年龄、是否伴发癫痫、术后KPS评分具有相关性。1p19q联合缺失与病理级别和年龄具有相关性。IDH及1p19q具有临床预测价值,其可能是胶质瘤发生的早期事件,可作为胶质瘤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二、中国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EO数据库筛选脑胶质瘤预后相关基因ITGB2和CXCR4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基于GEO 数据库筛选脑胶质瘤预后相关基因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ITGB2 和 CXCR4 蛋白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英语术语及缩略语对照表及 KPS 评分标准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 C 综述 整合素β亚基在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2)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脑胶质瘤活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
摘要(英文)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脑胶质瘤及其治疗手段 |
1.1.1 脑胶质瘤 |
1.1.2 脑胶质瘤相关的信号通路 |
1.1.3 胶质瘤的治疗手段 |
1.2 蛋白酪氨酸激酶 |
1.2.1 FAK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1.2.2 SRC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1.2.3 FGFR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
1.3 本论文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FAK共价抑制剂的设计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活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FAK不可逆/可逆共价抑制剂的设计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化合物对体外FAK的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2.3.2 共价抑制剂动力学测试 |
2.3.3 化合物在生理pH下的共价可逆性测试 |
2.3.4 共价抑制剂对激酶的选择性抑制 |
2.3.5 化合物对脑胶质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测试 |
2.3.6 ELISA测试化合物对U87-MG细胞FAK磷酸化抑制能力 |
2.3.7 化合物在U87-MG胞内环境FAK的共价抑制验证 |
2.3.8 化合物对U87-MG细胞的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
2.3.9 化合物对U87-MG细胞形态的影响 |
2.3.10 化合物影响U87-MG细胞的迁移能力 |
2.3.11 化合物对U87-MG细胞FAK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活性机理研究 |
第一部分 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活性机理研究 |
3.1.1 前言 |
3.1.2 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 |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3.1 化合物对激酶活性抑制能力 |
3.1.3.2 化合物对细胞增殖毒性测试 |
3.1.3.3 不同时间化合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的影响 |
3.1.3.4 化合物对细胞克隆的影响 |
3.1.3.5 化合物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
3.1.3.6 化合物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3.1.3.7 化合物对U87-MG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3.8 化合物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 |
3.1.4 小结 |
第二部分 Src/FAK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分子模拟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活性研究 |
3.2.1 前言 |
3.2.2 Src/FAK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3.1 化合物的激酶抑制活性测试 |
3.2.3.2 化合物对细胞的抑制活性 |
3.2.3.3 3D-QSAR研究化合物对Src激酶抑制能力的构效关系 |
3.2.3.4 化合物与Src分子对接研究 |
3.2.3.5 MM-PBSA/GBSA计算结合自由能 |
3.2.4 小结 |
第四章 实验部分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1.1 主要的实验仪器 |
4.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化合物对FAK激酶活性抑制测试 |
4.2.2 化合物对FGFR1激酶活性抑制测试 |
4.2.3 化合物Src激酶活性测试 |
4.2.4 化合物激酶选择性测试 |
4.2.5 化合物的共价动力学测试 |
4.2.6 化合物的共价可逆性研究 |
4.2.7 MTT法测试化合物对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
4.2.8 ELISA测试实验 |
4.2.9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及化合物洗脱实验 |
4.2.10 细胞周期和凋亡 |
4.2.11 细胞划痕实验 |
4.2.12 免疫细胞化学和荧光染色 |
4.2.13 化合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实验 |
4.2.14 细胞克隆实验 |
4.2.15 细胞侵袭实验 |
4.2.16 动物体内异种成瘤及化合物体内抗肿瘤实验 |
4.2.17 3D-QSAR分析 |
4.2.18 化合物的分子对接分析 |
4.2.19 化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致谢 |
(3)联合靶向Src和PLK1对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EGFRvⅢ与胶质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Nestin)在胶质瘤组织中的共表达分析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本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稳定表达EGFRvⅢ胶质瘤干细胞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本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靶向Src对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抑制作用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本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靶向PLK1对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抑制作用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本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联合靶向Src和PLK1对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凋亡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本部分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EGFRvlll在胶质瘤中的研宄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ACT001逆转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抑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STAT3通路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以及免疫相关性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脑胶质瘤公共数据下载 |
1.1.2 脑胶质瘤标本资料 |
1.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1.1.4 实验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1.2.1 STAT3 RNA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不良预后和治疗抵抗有关 |
1.2.2 STAT3RNA与脑胶质瘤免疫抑制有关 |
1.2.3 STAT3-PD-L1蛋白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 |
1.3 讨论 |
1.3.1 STAT3通路参与了胶质瘤的治疗抵抗 |
1.3.2 STAT3通路参与了胶质瘤的免疫抑制 |
1.4 小结 |
二、ACT001靶向结合STAT3并抑制PD-L1转录的体外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脑胶质瘤公共数据下载 |
2.1.2 实验研究对象 |
2.1.3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4 实验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2.2.1 PD-L1mRNA表达与STAT3通路活性正相关且能被MCL抑制 |
2.2.2 脑胶质瘤细胞培养和ACT001给药方法的确定 |
2.2.3 ACT001抑制STAT3磷酸化和PD-L1的表达 |
2.2.4 ACT001竞争性结合STAT3 |
2.2.5 STAT3结合PD-L1启动子并促进转录 |
2.3 讨论 |
2.3.1 ACT001很可能有多个直接作用靶点 |
2.3.2 STAT3在胶质瘤中的转录调控 |
2.4 小结 |
三、ACT001抑制脑胶质瘤并逆转其免疫抑制的体内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研究对象 |
3.1.2 主要实验试剂和仪器 |
3.1.3 实验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3.2.1 ACT001延长脑GBM荷瘤鼠的生存期并抑制STAT3-PD-L1通路 |
3.2.2 ACT001在体内促进抗肿瘤免疫 |
3.3 讨论 |
3.3.1 ACT001在小鼠脑胶质瘤模型中的有效剂量 |
3.3.2 ACT001潜在的联合治疗胶质瘤的方案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从弥漫性胶质瘤的分子诊断窥探疾病分类和治疗靶点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NTSR1-Wnt/β-Catenin正调控环路促胶质母细胞瘤生长的机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胶质母细胞瘤上皮间叶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靶向Tp53和KRAS基因建立新型脑胶质瘤叙利亚仓鼠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耗材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质粒 |
2.1.4 细胞和实验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主要试剂和缓冲液的配置方法 |
2.2.2 提取仓鼠脑组织RNA后反转录 |
2.2.3 仓鼠脑组织KRAS基因cDNA片段连接到T载体上并测序 |
2.2.4 质粒构建 |
2.2.5 质粒提取 |
2.2.6 病毒的生产 |
2.2.7 病毒效价测定 |
2.2.8 动物实验分组及模型建立 |
2.2.9 叙利亚仓鼠疾病状况评估 |
2.2.10 统计分析方法 |
2.2.11 叙利亚仓鼠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
2.2.12 HE染色 |
3 结果 |
3.1 质粒构建 |
3.2 制备慢病毒 |
3.3 建立动物模型 |
3.4 脑胶质瘤模型评估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诱发型脑胶质瘤模型 |
2.1 化学物质诱发的脑胶质瘤模型 |
2.2 病毒诱发的脑胶质瘤模型 |
3 移植型脑胶质瘤模型 |
3.1 异种移植模型 |
3.2 同种移植模型 |
4 转基因型胶质瘤模型 |
4.1 传统的转基因模型 |
4.2 病毒介导的动物模型 |
5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MAGOH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研究材料 |
1.1 CGGA数据库与胶质瘤样本组织 |
1.2 试剂与材料 |
1.3 主要仪器 |
2.方法 |
2.1 MAGOH在 CGGA数据库胶质瘤患者中差异表达分析和生存分析…… |
2.2 组织样本中RNA的提取 |
2.3 cDNA的合成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AGOH的表达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胶质母细胞瘤中Olig2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胶质瘤分子标志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胶质瘤细胞糖蛋白及糖鞘脂特异性糖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胶质瘤概论 |
1.1.1 胶质瘤流行病学 |
1.1.2 胶质瘤分类与分级 |
1.1.3 胶质瘤发生发展机制 |
1.1.4 胶质瘤治疗及瓶颈 |
1.1.5 胶质瘤细胞系 |
1.2 胶质瘤与糖组学 |
1.2.1 糖组学概述 |
1.2.2 胶质瘤相关糖蛋白研究进展 |
1.2.3 胶质瘤相关糖鞘脂研究进展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二章 胶质瘤细胞总蛋白糖链谱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仪器设备 |
2.2.2 试剂/耗材 |
2.2.3 溶液配制 |
2.2.4 数据分析软件 |
2.3 实验方法及实验流程 |
2.3.1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的培养 |
2.3.2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
2.3.3 凝集素芯片的设计制备 |
2.3.4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总蛋白的荧光标记 |
2.3.5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总蛋白的凝集素芯片检测 |
2.3.6 凝集素芯片结果的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总蛋白糖链谱分析 |
2.4.2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总蛋白糖链谱比较 |
2.5 章节讨论 |
第三章 胶质瘤细胞膜蛋白糖链谱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仪器设备 |
3.2.2 试剂/耗材 |
3.2.3 溶液配制 |
3.2.4 数据采集/分析相关软件 |
3.3 实验方法及实验流程 |
3.3.1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的培养 |
3.3.2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膜蛋白的提取 |
3.3.3 凝集素芯片的制备 |
3.3.4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膜蛋白的荧光标记 |
3.3.5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膜蛋白的凝集素芯片检测 |
3.3.6 凝集素芯片结果的数据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膜蛋白糖链谱分析 |
3.4.2 胶质细胞与胶质瘤细胞膜蛋白糖链谱比较 |
3.5 章节讨论 |
第四章 胶质瘤细胞糖鞘脂糖链谱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仪器设备 |
4.2.2 试剂/耗材 |
4.2.3 溶液配制 |
4.2.4 数据采集/分析相关软件 |
4.3 实验方法及实验流程 |
4.3.1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的培养 |
4.3.2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糖鞘脂的提取与纯化 |
4.3.3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糖鞘脂的SCDase酶切 |
4.3.4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糖鞘脂薄层色谱验证 |
4.3.5 凝集素芯片的制备 |
4.3.6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细胞糖鞘脂的荧光标记 |
4.3.7 胶质细胞/胶质瘤细胞细胞糖鞘脂的凝集素芯片检测 |
4.3.8 凝集素芯片结果的数据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胶质细胞与胶质瘤细胞糖鞘脂糖链谱分析 |
4.4.2 胶质细胞与胶质瘤细胞糖鞘脂糖链谱比较 |
4.5 章节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发表学术论文 |
(10)IDH和1p19q在胶质瘤中相关因素及预后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胶质瘤中的分子标记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中国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EO数据库筛选脑胶质瘤预后相关基因ITGB2和CXCR4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曾令公.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脑胶质瘤活性机制研究[D]. 黎永良.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5)
- [3]联合靶向Src和PLK1对EGFRvⅢ阳性胶质瘤干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李学涛. 苏州大学, 2020(06)
- [4]ACT001逆转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抑制的研究[D]. 童鹿青.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D]. 曾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靶向Tp53和KRAS基因建立新型脑胶质瘤叙利亚仓鼠模型[D]. 孙彦宜. 郑州大学, 2020(02)
- [7]MAGOH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刘杰.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8]胶质母细胞瘤中Olig2表达的临床意义[D]. 钟毅.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胶质瘤细胞糖蛋白及糖鞘脂特异性糖链谱研究[D]. 张宸. 西北大学, 2020(02)
- [10]IDH和1p19q在胶质瘤中相关因素及预后价值分析[D]. 杨俊杰.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