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来初地·华林寺·禅宗文化”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方兴[1](2019)在《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文中指出广东因为其灵山秀异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岭南地区佛学、道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广东传统寺观园林是最能体现岭南玄学和思想文化特征的宝贵遗产。以人工要素为构景主体和以自然山水为构景主体是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两大造园体系,而在多民系共荣和海洋文化的孕育下,广东寺观在两大体系基础上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园理念和手法,其中寺观对自然地貌的运用和空间布局的大胆创新堪称一种典范。广东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且其中以零散的文章和建筑学科角度的论着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方法,涵盖掇山理水、植物造景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可谓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虽然缺乏统一认识,但大致对广东地区其它各类型园林的总体风格特征作过一些总结,例如私家园林的“随意性”“兼容性”“地方性”、州府园林的“民间性”“简朴性”“谪意性”等,但未见广东寺观园林特征的论及。因此,系统地研究广东寺观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如传统寺观园林的选址、环境地貌利用、建筑和园林空间布局和造景手法等,是填补广东园林学科上述研究空缺的重要任务。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地图解读、横向对比等方法对广东传统寺观的园林化历史发展和空间营造等问题进行研究。追溯汉朝到清朝这一历史时间段广东禅宗佛学思想和南方道学文化的发展历史,探析两种思想文化的广东寺观园林化的影响,建立起广东传统寺观环境利用和空间营造研究的背景平台。阐述广东寺观园林造园理念的形成、演变历程的和发展环境,横向对比了广东自身佛寺和道观之间的异同、还有与广东寺观渊源颇深的北方皇家寺庙园林、江南及日本禅宗园林、西南及闽南宫观三者在思想、布点和格局方面与广东寺观园林的对比。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发展分期并归纳其发展特点,进而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广东寺观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围绕寺观的选址,对六种地貌的总体造园特征做了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空间类型、空间组合形式和空间布局特点。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园林造园案例提出广东寺观造园的手法借鉴,包括寺观名山全局控制的宏观环境控制手法、寺观建筑构图比例处理手法、庭院空间的世俗化理景手法、以及通过咏吟题景来提升园林意境和文化韵味的艺术手法等。相信,本论文对广东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现代园林的设计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王平[2](2018)在《岭南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以木结构建筑作为主流,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在于其木结构体系,大木构架技术是中国古代匠师营造技艺的智慧结晶,是传统营造技术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大木构架的形式、材质、尺度、比例等因素直接影响建筑的等级、体量、造型,直观地体现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广府大木构架是广府传统建筑营造技术体系的核心部分。在南越土着文化与中原、江南、巴楚等地方文化互相融合发展下,广府传统大木构架在形态上较中原的“官式”做法更加杂糅。在广府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作用下,广府传统大木构架体系表现出更多“层叠”与“连架”、“抬梁”与“穿斗”、“官式”与“民间”间的博弈与权衡,最终发展成相对独立、别具特色的的混合型木构架体系。本文旨在研究广府传统大木构架,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建筑类型学、系统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类型、特点、分布进行梳理分析。通过对广府殿堂与厅堂构架类型、形态、尺度、比例、技艺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广府大木构架的形制、营建规律、时代风格、技术源流和谱系特征。首先,从广府地方建筑体系研究的角度,参照中国古建筑构架体系的分类标准,尝试从广府大木构架的承重体系、挑檐形式、柱梁方式、屋顶形式、功能性质、建筑等级等方面对比分析,将广府殿堂与厅堂建筑概念进行界定。整理广统殿堂、厅堂建筑各类型构架基本特点、地域分布、占比情况、谱系特征等。其次,对广府殿堂、厅堂建筑大木构架,从历史文献、测绘数据、构架形态、构造做法等方面入手,探寻广府大木构架的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规律、尺度特征、设计手法、时代风格、谱系特征等。再次,从广府传统建筑大木构件和构造做法入手,对驼峰、水束、出檐的形制、特征、分布、演化模式进行分析;从大木构件的纹样类型、分布特征、发展源流入手,对广府传统大木构件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谱系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讲述了研究的对象、时间地域范畴、背景、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讲述了广府民系的形成机制、发展过程和文化背景,并对广府传统建筑的文化特性与发展脉络进行阐述;第三章从宏观角度对广府殿堂建筑和厅堂建筑进行界定,并对广府殿堂与厅堂建筑构架的类型、特征、分布进行梳理;第四、五章从平面形制、构架特征、营造规律、尺度特征、案例分析等方面对广府殿堂和厅堂建筑大木构架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尺度特征、设计规律、谱系特征;第六章,从典型的广府大木构件及构造做法——驼峰、水束与出檐入手,对其形式、纹样、比例、尺度、地域分布、时代特征来进行分析,总结广府大木构件与构造做法的时代风格和地域特征,为广府传统建筑构架断代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本文尝试对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类型、规律、形制进行分析,探索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设计规律、时代风格和谱系特征,旨在为广府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和理论研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林有能,何方耀[3](2012)在《十多年来广东的禅宗六祖文化研究》文中提出1997年至2012年,在广东举办了多次禅宗文化学术研究讨会。广东社会科学界和佛教界的禅宗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多部学术专着和论文集,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岭南禅宗六祖文化研究的进展。
陈绿平[4](2010)在《禅宗六祖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文中指出2008年以来,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在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创新工作思路,把弘扬禅宗六祖文化作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重要着力点,会同当地政府、广东省佛教协
张相艳[5](2010)在《藏文化的诱惑与艺术的重构 ——以韩书力为案例》文中研究说明藏文化作为中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即与中原汉地文化有着密切交流并互相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进入20世纪以后,以西藏主题绘画的兴起与发展为标志,西藏与中国美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互动关系。西藏主题绘画是20世纪中国美术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传统。藏文化以其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巨大的文化魅力持续吸引着中国美术家进藏探索艺术时代课题与个性创新。不同历史时期进藏美术家的艺术探索和成就对于西藏地域美术和中国美术的现代发展起到了双重推动作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自40年代以来,大致出现了三次内地美术家的进藏热潮。新时期出现的第三次热潮中一个突出的历史现象就是出现了一批长期定居西藏的内地艺术家。这一批艺术家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对于藏文化自身价值的发现、研究和传达。韩书力是这一批进藏艺术家的典型,具有个案研究价值。1973年韩书力主动要求调入西藏工作。1983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后再次返回西藏工作至今。在文化传承上,韩书力带着汉文化母体基因“加盟”到西藏文化的队伍中,通过多年来对西藏传统文化艺术的系统深入研究,深刻地把握了藏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汉藏文化的双重基因。在艺术创作上,韩书力始终从汉藏两种文化传统中吸收养分进行现代艺术重构,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布面重彩”和“黑地水墨画”艺术风格,确立了其在中国画坛的学术地位。此外,作为西藏美术活动的组织者,自80年代初开始,韩书力率领西藏地域画家群体对西藏传统艺术展开全面的考察征集和系统的学术研究,不仅使得无数散轶的西藏民族民间美术珍品重现其巨大文化价值,也为西藏美术的现代发展寻找到了文化根基。同时韩书力也十分注重培养本土藏族美术家和推出西藏当代美术。自80年代以来韩书力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追求相近的画家群体,这是一个以藏族画家为主体各民族艺术家共同构成的创作队伍。这一群体立足于藏文化本体的基础上,借鉴融合中原文化、现代文化探索建构具有藏文化主体性的现代艺术样式,逐渐发展出了一种群体性的风格——“现代布面重彩”。目前关于韩书力艺术实践及创作的专题研究尚属空白,本文以韩书力个案研究作为切入点,试图在西藏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互动关系和西藏地域美术现代发展的双重历史语境中系统考察韩书力及西藏画派画家群融合汉藏美术传统进行现代艺术重构的自我定位问题,讨论其艺术探索及成就在20世纪汉藏文化互动关系发展中的文化学意义和史学意义。同时,也希望能为当前全球化带来的多重文化语境中“如何建构具有文化主体性的中国现代艺术”这一现实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吴穗徽[6](2008)在《人性化的建筑——浅谈西关大屋的建筑艺术》文中研究指明西关大屋,以其门厅高大、装饰精美、工艺讲究、功能齐全而文明,其建筑艺术一方面源于历史的积累,保留着我国建筑的手法,同时也涉及了西方建筑工艺之精华,加以运用和仿造,使得其建筑与装饰日趋华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建筑工艺价值。本文揭示了西关大屋的两大价值:①西关大屋在设计形式上造型华美,装修考究,造工精湛,集工艺美术之大成,将民间传统手工艺应用得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②西关大屋也并非只是华丽的花瓶,其在建筑学上对空间功能与使用功能的运用足以令当今建筑界折服。
温金玉[7](2006)在《“菩提达摩与禅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文中研究指明
陈泽泓[8](2005)在《西来堂与华林寺小考——兼考悟性寺》文中提出迄今所见关于广州华林寺的文献记载,最早是立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的《华林寺开 山碑记》。其中记载,华林寺重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至于此前的“西来庵”之演变历史记述不 详。罕见的明成化《广州志》中,收录有元人陈植《重修西来堂记》,记述西来堂自唐至明的沿革。所述 西来堂,是见于史籍的在广州有关达摩西来寺院的最早的记载。本文对此记所述的西来堂的沿革加以考证, 以图对探究华林寺之起源有所帮助。并对与达摩相关史迹的华林寺的得名、悟性寺的沿革顺带作一考证。
易行广,光明[9](2005)在《达摩来粤与禅宗的创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教28祖菩提达摩遵照其师嘱托,于晚年来中国创立禅宗,首站到广州,建立了传佛心印 的第一道场,在岭南驻留3年,授徒传教;后到北方颠沛流离9年,开宗立说,临寂前预言:“一百七十年 后,佛法当在南方衍盛。”达摩祖师在中国创立了禅宗,起点在南粤,而最终又把禅宗兴盛的希望寄托于 南粤。禅宗五代单传后,达摩初祖的预言实现,曹溪禅崛起,开创了中国禅。广东在禅宗发展史上起到重 要作用,岭南禅文化积淀深厚,国际影响深远,引人注目。
黄夏年[10](2004)在《2003年中国大陆佛教会议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二、“西来初地·华林寺·禅宗文化”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来初地·华林寺·禅宗文化”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我国寺观园林的古代研究 |
1.2.2 我国寺观园林的近现代研究 |
1.2.3 广东寺观园林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4.1 学科意义:填补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学术研究的不足 |
1.4.2 理论意义:对广东传统寺观园林进行较深入研究,系统性地提出园林造景的理论脉络 |
1.4.3 现实意义:提出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思路,指导园林研究和创作实践 |
1.5 研究对象 |
1.5.1 地域范围 |
1.5.2 核心概念界定 |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广东传统寺观造园的思想根源与评析 |
2.1 根源性思想文化 |
2.1.1 禅宗佛学——梵我合一、物我为一 |
2.1.2 南方道学——自然无为、动合无形 |
2.2 佛、道思想文化对寺观造园艺术的熏染 |
2.2.1 禅宗“顿悟”下的佛寺造园艺术追求 |
2.2.2 道学“无为”下的道观造园艺术追求 |
2.2.3 佛、道思想对广东寺观园林的影响评述 |
2.3 其他思想文化 |
2.3.1 多民系文化——广府、客家、潮汕的寺观文化景观 |
2.3.2 中西合璧文化——开放兼容的寺观营建思想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演进 |
3.1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历史分期 |
3.1.1 宗教建筑文化传入及起步时期(汉晋——北朝) |
3.1.2 佛盛道缓时期(隋唐——宋元) |
3.1.3 寺观鼎盛共举时期(明——清) |
3.1.4 寺观园林历史轨迹与分期评述 |
3.2 寺观园林演进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
3.2.1 寺观园林文化形成的基础自然因素——灵山秀异、物产奇瑰 |
3.2.2 寺观园林发展推动的核心人文因素——安定包容、进取创新 |
3.3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发展演变剖析 |
3.3.1 寺观造园——世俗化的产物 |
3.3.2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园艺术的演变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传统寺观的风景地貌特征与环境利用 |
4.1 寺观选址的依据和风景地貌作用 |
4.1.1 依仗风景地貌的寺观选址 |
4.1.2 地貌特征下的广东寺观构景特色 |
4.2 单形态地貌寺观特征与环境利用 |
4.2.1 山间寺观 |
4.2.2 崖壁洞窟寺观 |
4.2.3 水畔寺观 |
4.2.4 小山岗寺观 |
4.2.5 平原平地寺观 |
4.3 复合型地貌寺观特征与利用 |
4.3.1 善用地貌特征,巧构功能景区 |
4.3.2 突出景观中心,控制整体构图 |
4.3.3 注重道路规划,强调竖向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景的空间格局 |
5.1 广东寺观园林空间——园林化的景观空间 |
5.1.1 空间类型及特征 |
5.1.2 各空间的衔接组合方式 |
5.2 前导空间 |
5.2.1 景观功能与宗教功能兼具 |
5.2.2 广东传统寺观前导空间的处理手法 |
5.3 建筑空间 |
5.3.1 崇拜空间的建筑形制特点 |
5.3.2 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特点 |
5.3.3 岭南气候下建筑组群园林化的成因和特点 |
5.4 园林空间 |
5.4.1 以小见大的园林空间意涵 |
5.4.2 园林空间布局特点 |
5.4.3 乡土植物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
5.5 空间格局对比 |
5.5.1 广东佛寺与广东道观对比 |
5.5.2 广东寺观园林与北方皇家寺庙园林对比 |
5.5.3 广东寺观园林与江南、日本禅宗寺院园林对比 |
5.5.4 广东寺观园林与西南、闽南宫庙园林对比 |
5.5.5 四种寺观园林格局对比评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 |
6.1 “小寺征大观”的宏观环境处理 |
6.1.1 分层布置,抢占名山风景关键点 |
6.1.2 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布局 |
6.2 “人工和天韵合一”的建筑构图比例控制 |
6.2.1 稳定和谐的建筑单体构图 |
6.2.2 人工斧凿配合地形环境壮大重点建筑形象 |
6.3 “雅致精巧”的世俗化庭院空间理景 |
6.3.1 以池水补景,扩大庭院空间感 |
6.3.2 以寺塔镇景,凸出庭院空间主从与重点 |
6.3.3 以绿化点景,达“亦寺亦园”效果 |
6.4 “辞中寄情,象外生景”的空间文化性提升 |
6.4.1 用诗境说禅境 |
6.4.2 额联刻石弘教题景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 |
7.1 对传统园林遗产的保护 |
7.1.1 传统园林保护的意义 |
7.1.2 喜忧参半的广东传统园林保护现状 |
7.1.3 保护策略思考 |
7.2 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 |
7.2.1 多元开放文化特征的传承 |
7.2.2 世俗性文化特征的传承 |
7.3 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 |
7.3.1 高品位的园林艺术风格 |
7.3.2 多功能的园林发展方向 |
7.3.3 强化城市园林生态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创新点 |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岭南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1.1 中国南方古建筑营造体系研究的子课题 |
1.1.2 《岭南古建筑技术及其源流研究》的子课题 |
1.1.3 岭南传统建筑大木营造技艺的保护性研究 |
1.1.4 传统建筑保护与仿古建筑设计的理论依据 |
1.2 本论文的研究现状 |
1.2.1 关于传统大木构架的研究 |
1.2.2 关于岭南地域建筑的研究 |
1.2.3 关于岭南传统大木构架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范畴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空间范畴 |
1.4.3 时间范畴 |
1.5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1.5.1 类型学 |
1.5.2 田野调查法 |
1.5.3 对比研究 |
1.5.4 历史分析法 |
1.6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广府传统建筑文化背景 |
2.1 岭南的地理概念与民系 |
2.1.1 岭南的地理概念 |
2.1.2 岭南民系 |
2.1.3 广府民系 |
2.2 广府及广府文化 |
2.2.1 广府的范畴 |
2.2.2 广府的自然地理条件 |
2.2.3 广府文化特征 |
2.3 广府建筑文化特征 |
2.4 广府建筑发展脉络 |
2.4.1 史前文明 |
2.4.2 秦汉魏晋时期 |
2.4.3 隋唐宋元时期 |
2.4.4 明清时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类型与分布 |
3.1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体系 |
3.1.1 中国古建筑木构架类型 |
3.1.2 大木构架的建构方式 |
3.1.3 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的建构方式 |
3.2 殿堂与厅堂 |
3.2.1 殿堂式与厅堂式 |
3.2.2 大木大式与大木小式 |
3.2.3 殿堂建筑与厅堂建筑 |
3.2.4 广府殿堂与厅堂建筑 |
3.3 广府殿堂构架分布与类型 |
3.3.1 广府殿堂建筑类型 |
3.3.2 广府殿堂构架类型及分布 |
3.4 广府厅堂构架分布与类型 |
3.4.1 广府厅堂建筑类型 |
3.4.2 广府厅堂构架类型及分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府殿堂大木构架分析 |
4.1 广府殿堂平面形制 |
4.2 广府殿堂构架特征 |
4.2.1 广府殿堂构架特征 |
4.2.2 广府殿堂构架形式 |
4.3 广府殿堂营造规律 |
4.3.1 广府殿堂平面用尺 |
4.3.2 广府殿堂阔深比 |
4.3.3 广府殿堂心间与次间面阔比 |
4.3.4 广府殿堂心间阔深比 |
4.3.5 广府殿堂建筑举高 |
4.3.6 广府殿堂斗栱分布 |
4.4 广府殿堂案例分析 |
4.4.1 肇庆梅庵大雄宝殿 |
4.4.2 广州五仙观后殿 |
4.4.3 广州番禺学宫大成殿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府厅堂大木构架分析 |
5.1 广府厅堂平面形制 |
5.2 广府厅堂构架特征 |
5.3 广府厅堂营造规律 |
5.3.1 广府厅堂阔深比 |
5.3.2 广府厅堂心间与次间面阔比 |
5.3.3 广府厅堂心间阔深比 |
5.3.4 广府厅堂构架尺寸 |
5.3.5 广府厅堂举高比 |
5.3.6 广府厅堂柱式 |
5.4 广府厅堂案例分析 |
5.4.1 广州番禺善世堂 |
5.4.2 三水胥江祖庙武当行宫正殿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府传统大木构件特征分析 |
6.1 驼峰 |
6.1.1 广府殿堂建筑驼峰形制 |
6.1.2 广府厅堂建筑驼峰形制 |
6.2 水束 |
6.2.1 广府殿堂建筑水束形制 |
6.2.2 广府厅堂建筑水束形制 |
6.3 出檐 |
6.3.1 广府殿堂建筑出檐 |
6.3.2 广府厅堂建筑出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广府殿堂建筑案例 |
2. 广府厅堂建筑案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禅宗六祖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弘扬禅宗六祖文化, 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
二、弘扬禅宗六祖文化, 是广东佛教“建设和谐宗教、服务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
第一, 弘扬禅宗六祖文化, 可以引导广东佛教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
第二, 弘扬禅宗六祖文化, 可以增强佛教服务社会的内在动力。 |
第三, 弘扬禅宗六祖文化, 可以有效发挥佛教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积极作用。 |
(5)藏文化的诱惑与艺术的重构 ——以韩书力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20世纪进藏艺术家历史回顾 |
第一节 20世纪进藏艺术家与三次"西藏热" |
第二节 韩书力与进藏艺术家群 第二章 韩书力的汉藏多重文化传承与艺术风格历程 |
第一节 韩书力的汉藏多重文化传承 |
一、汉文化母体基因的生成 |
二、藏文化后天基因的生成 |
第二节 艺术风格历程与融合汉藏文化传统的现代重构 |
一 早期连环画创作——借鉴汉藏民间美术的初步定向 |
二 "布面重彩画"风格——融合汉藏绘画传统的"新唐卡" |
三 "黑地水墨画"风格——汉藏艺术神韵的"异质同构" 第三章 韩书力与西藏画派 |
第一节 西藏当代美术家群体的崛起 |
第二节 从《西藏当代画展》到《雪域彩练画展》 第四章 艺术重构的自我定位 |
第一节 艺术主体性的重建——从“神本”到“人本” |
第二节 藏文化主体性的重构——从“他者表征”到“自我表征” |
第三节 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主体性构建 余论 附图 附录 |
一 20世纪进藏艺术大事记 |
二 韩书力艺术年表 |
三 韩书力及西藏画派部分画家访谈节录 |
四 作品图录 |
五 韩书力及西藏画家西藏传统美术的考察活动及研究列表 |
六 参考文献 后记 |
(8)西来堂与华林寺小考——兼考悟性寺(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文献对华林寺沿革的记述 |
二、元人《西来堂记》略考 |
三、西来堂与华林寺关系试析 |
四、华林寺之得名 |
五、悟性寺沿革 |
(9)达摩来粤与禅宗的创立(论文提纲范文)
南天竺最上乘禅与广州情缘深厚 |
达摩来粤建立传佛心印第一道场 |
达摩北上立宗之后又使佛法南移 |
六祖返粤以《法宝坛经》开创中国禅 |
岭南禅文化积淀深厚影响深远 |
四、“西来初地·华林寺·禅宗文化”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D]. 方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2]岭南广府传统大木构架研究[D]. 王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3]十多年来广东的禅宗六祖文化研究[J]. 林有能,何方耀. 韶关学院学报, 2012(07)
- [4]禅宗六祖文化的价值和意义[J]. 陈绿平. 中国宗教, 2010(11)
- [5]藏文化的诱惑与艺术的重构 ——以韩书力为案例[D]. 张相艳. 中央美术学院, 2010(10)
- [6]人性化的建筑——浅谈西关大屋的建筑艺术[J]. 吴穗徽. 广东科技, 2008(06)
- [7]“菩提达摩与禅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J]. 温金玉. 法音, 2006(07)
- [8]西来堂与华林寺小考——兼考悟性寺[J]. 陈泽泓. 学术研究, 2005(02)
- [9]达摩来粤与禅宗的创立[J]. 易行广,光明. 学术研究, 2005(02)
- [10]2003年中国大陆佛教会议综述[J]. 黄夏年. 宗教学研究,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