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 PTCA 和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 PTCA 和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一、补救性PTC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肌梗死(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英[1](2021)在《预计FMC2W≥120min的STEMI患者溶栓后介入治疗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探讨滇西地区首次医疗接触至导丝通过时间(FMC2W)≥120min的STEMI患者溶栓后2-24小时内转运行介入治疗的现状及其安全性和短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滇西地区由无行PCI治疗条件的22家网络医院转诊至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治疗的,无溶栓禁忌且预计FMC2W≥120min的STEMI患者256例,其中溶栓后2-24小时转运行介入者183例,直接转运PCI者7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治疗资料,对溶栓后转运介入治疗者的一般情况及治疗关键时间节点如首次医疗接触至溶栓时间(FMC2N)等达标的情况进行分析,对达标率明显低的情况进行延误影响因素分析。据溶栓后造影时间中位数(5h)分组,对2-24小时内不同时段溶栓后行介入患者的短期疗效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溶栓后转运介入与直接PCI术前造影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血流分级、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住院期间出血、死亡及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进行对比,以研究溶栓后转运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短期疗效。结果1.183例溶栓后转运介入者,其年龄为(59.67±11.66)岁,男性为主,共147例(80.3%)。溶栓药物使用以第一代为主,95例(51.9%),总溶通率71.0%。STEMI溶栓后转运介入治疗者从发病到溶栓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延误,FMC2N延误最明显,达标率仅达38.3%。进一步将溶栓后转运介入治疗患者分为FMC2N达标与未达标两组进行分析,发现两组在年龄、性别、既往史、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2FMC)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FMC2ECG、ECG到确诊时间、确诊到开始溶栓知情同意时间、签署溶栓知情同意时间、签署溶栓知情同意到开始溶栓时间及不同县份医院上均有明显差异(P<0.05)。2.溶栓后2-5小时早期造影组与5-24小时晚期造影组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在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以及新发心力衰竭、出血和死亡事件发生率方面也无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3.对溶栓后转运介入及直接PCI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组的性别、年龄、既往史、罪犯血管、S2FMC等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直接转运PCI相比,虽然溶栓后转运介入组发病至冠脉造影时间(S2CAG)更长[534(405,700)比383(261,511)分钟],但再灌注治疗时间明显缩短[199(132,299)比391(274,520)min,P=0.000]。溶栓后转运治疗组的术前TIMI血流分级0-2级的比例明显低于直接PCI组(53.0%比86.3%,P=0.000),但两组在术后TIMI血流3级的比例上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住院天数、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新发心力衰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溶栓后转运介入治疗组支架植入比例更低(82.0%比93.2%,P=0.023)、住院费用更少[2.70(2.41,3.05)万元比2.86(2.60,3.18)万元,P=0.001],死亡率有降低趋势(3.3%比8.2%,P>0.05)。结论滇西地区预计FMC2W≥120min的STEMI患者溶栓后转运介入治疗经济、有效,值得大力推广,但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丁文洁[2](2021)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植入术(stent implanting)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的术后疗效。方法本文收集了从2017年5月到2019年5月于我院血管外科住院的ASO患者的一般数据、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去除随访信息不全者,共158例(164条患肢)患者,分为76条行球囊扩张和88条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两组患者,以下简称PTA组和支架组。比较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成功率、术后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术后并发症(包括院内截肢与死亡)以及出院后随访1年临床改善率、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TLR)、保肢率、生存率。再根据支架植入的血管部位将支架组分为主髂动脉组和股腘动脉组,分别比较同一靶血管内植入单根支架和多根支架的术后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比较,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术中相关指标的比较:PTA组和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于术中并发症而言,支架组的血流限制性夹层例数显着多于PTA组(P<0.05)。与PTA组的手术时间相比,支架组操作时间更长,但两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两组临床成功率、ABI值的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截肢及死亡率及住院天数的比较:支架组肢体获得临床改善的患者显着多于PTA组(P<0.05)。两组术后ABI值均较术前有显着提高(P<0.05),但将两组术后ABI进行对比后未发现有显着差异(P>0.05)。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及住院天数比较分析,发现无显着差异(P>0.05)。(4)比较PTA和支架组术后疗效:术后随访患肢159条,最短随访1月,最长12月,两组随访时间相当(P>0.05)。PTA组和支架组在术后第3月、第6月、第12月的TLR分别为(8.3%,0%;7.6%,4.9%;7.8%,7.7%);保肢率分别为(95.8%,100%;98.5%,100%;100%,100%);生存率分别为(97.3%,97.7%;98.6%,97.6%;95.8%,95.1%);一期通畅率为(91.8%,98.%;92.5%,93.9%;92.3%,92.3%);术后第12月二期通畅率为(98.3%,98.7%),比较结果发现术后第3月PTA组TLR明显高于支架组(P<0.05),余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支架组中主髂动脉和股腘动脉植入单根支架和多根支架的术后第12月TLR、保肢率和生存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ASO患者的治疗,目前腔内手术治疗安全、且已获得较高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中支架组术后临床成功率显着优于PTA组,随访第3月的免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显着优于PTA组,但对于其他术后随访指标,比较两组后并未发现显着差异。在同一病变血管内植入单根支架治疗下肢ASO患者的术后第12月疗效不劣于植入多根支架的疗效。

孙丽丽[3](2020)在《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基本措施。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尽管术前给予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治疗,术中充分肝素化,急性血栓及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仍颇多。血小板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是一类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它占据血小板GP Ⅱ b/Ⅲa受体结合位点,阻止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多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凝集,血栓形成及延伸。此外,作为GPI的另一重要机制,其通过竞争性抑制血小板GPⅡ b/Ⅲa受体并移除纤维蛋白原,进而导致超急性血栓的崩解。所以GPI还可以作为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的补救治疗。在心血管领域已有大量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表明,GPI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抗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近年来,有报道在破裂或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发生急性血栓栓塞并发症,动脉内超选择注射G PI取得满意效果。与GPI在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瘤介入中的广泛应用不同,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经验仍相对不足。目前GPI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研究大多数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中、术后应用相关的回顾性病例研究。其在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介入术中应用的研究很少。我们回顾我院非急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行介入手术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估术中GPI替罗非班在此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第一部分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相关的研究很少,且目前对于AIST的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我们的试验目的是调查我院ICAS支架植入过程中AIST的发生率,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这类患者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我们回顾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所有在我院接受颅内支架植入术的症状性ICAS患者的资料,挑选其中发生AIST的患者,对其基线特征、围手术期处理、介入操作细节、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替罗非班补救治疗AIS 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替罗非班对AIS T的补救治疗的有效性通过血管再通状况及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评估。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全因死亡率、围手术期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194例行颅内支架植入的患者中12例(6.2%)发生AIST,所有AIST均发生在放置支架后30分钟内。发生AIST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8.3岁,75%(9/12))的患者为男性。平均狭窄程度为86.1±7.1%。支架的平均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4.5±4.2mm和3.2±0.5mm。在12例AIST患者中,3例发生在基底动脉(BA)支架植入过程中,椎动脉(VA)V4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大脑中动脉(MCA)M1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4例AIST,颈内动脉颅内段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1例AIST。按不同支架来看,Wingspan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8例AIST,Apollo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Neuroform EZ支架植入过程中发生2例AIST。12例AIST均在应用替罗非班补救治疗后,实现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3级和动脉闭塞病变(AOL)分级3级。3例(25%)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无围手术期死亡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我们在ICAS支架植入术中观察到AIST的发生率不低。在ICAS支架植入期间,替罗非班对AIST的治疗似乎是有效且安全的,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然而,由于研究的局限性,这些发现应该被谨慎解释,并且需要更多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确定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第二部分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背景和目的颅内大动脉闭塞(ILAO)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在中国由ILAO引起的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非急性ILAO患者大多因侧支循环不足而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是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然而,手术过程相关并发症,如血栓栓塞事件并不少见,并已被证明是神经介入医师术中需面对的巨大挑战。非急性IL A 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处理对降低围手术期新发卒中和死亡率非常重要。我们的试验目的是总结我们单中心经验,评估血栓栓塞事件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69例连续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挑选出手术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远端栓塞事件)的病例。回顾临床及血管造影资料,总结和分析血栓栓塞类型及治疗策略。根据改良脑梗死溶栓(mT ICI)量表和动脉闭塞病变(AOL)量表判定靶血管再通状况来评估疗效。安全性通过围手术期(术后7天)任何类型的颅内出血(ICH)、全身系统性出血和围手术期死亡来评估。结果69例接受非急性ILAO开通术的患者中,63例实现成功再通(mTICI2b~3),6例患者再通失败:其中5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闭塞段而终止手术,1例全身麻醉后因室颤被迫停止手术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抢救治疗。63例成功再通患者中,4例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3例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AIST)形成,1例闭塞段不稳定血栓导致远端栓塞(DT)。血栓栓塞事件总发生率为6.3%(63例中4例)。所有3例AIST均发生在支架植入后20分钟内(10~18分钟),平均时间为13.3±4.2分钟;血栓等级:1级1例,2级2例。经补救治疗,血栓在发现后10~34分钟后消失,平均时间为13.3±12.1分钟。1例远端栓塞经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在不同的治疗策略下4例(100%)均实现成功再通mTICI 2b~3级和AOL 3级。4例患者围手术期(术后7天内)均未发生脑梗死、全身系统性出血或死亡。1例AIST患者术后出现颅内出血。结论没有一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非急性ILAO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然而,手术的复杂性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高风险提醒我们应谨慎处理此类术中并发症。及时诊断,并针对特定的血栓栓塞类型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患者群体的最佳管理至关重要。第三部分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背景和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植入围手术期糖蛋白Ⅱ b/Ⅲa(Gp Ⅱ b/Ⅲa)抑制剂抗栓治疗仍存在争议。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AIST)、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支架成形术的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目前,Gp Ⅱ b/Ⅲa抑制剂(GPI)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已显示出预防和治疗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及栓塞事件的良好前景。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GPI替罗非班在ICAS支架成形术中预防性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所有症状性IC A 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介入手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无替罗非班治疗的对照组。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两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基线资料及可能影响预后的介入参数后进行比较。结果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有360例患者因症状性ICAS而接受血管内支架治疗。23例被排除,包括7例合并夹层动脉瘤的患者,5例颅内串联狭窄接受多个支架治疗者,10例多支颅内动脉狭窄接受治疗者,1例支架再狭窄再次支架治疗者。最终纳入337例患者,其中替罗非班组160例,非替罗非班组177例。以基线资料、干预前后相关介入参数为配对条件进行PSM后,替罗非班组排除42例,非替罗非班组排除59例。最终,236例患者配对成功,每组1 18例。替罗非班治疗组有1例AIST,而对照组有8例AIST。AIST发生率替罗非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8%比6.8%,P=0.039)。两组围手术期缺血性事件发生率(8.5%比5.1%,P=0.424)和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发生率(4.2%比0.8%,P=0.2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0天全因死亡率为1.7%(4/236),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4%比0%,p=0.125)。结论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降低症状性IC A S支架成形术中AIS T的发生率,而不增加颅内出血和死亡的风险。然而,在减少围手术期缺血事件方面并没有优势。

胡振振[4](2020)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引起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危害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CHD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慢,PCI已成为治疗CHD患者的主要方法。PCI术后靶病变处再狭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应用,再狭窄的发生率已显着降低,但再狭窄的发生仍有10%。大量研究证实影响PCI术后再狭窄的因素有许多,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支架或球囊的种类、病变的类型等。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是一种继DES之后新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它通过将均匀涂于球囊表面的抗增殖药物快速释放于靶病变血管壁处,以达到抗血管内膜增生的目的。DCB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治疗包括小血管病变及分叉病变等原位病变时也体现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关于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在国内外鲜有研究。目的探究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纳入2016.01-2019.01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冠状动脉原位病变成功行DCB成形术并于我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冠心病患者134例,根据复查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其中再狭窄组24例,男性17例,平均年龄60.3±11.2岁;无再狭窄组110例,男性84例,平均年龄59.0±10.9岁。两组患者中共计156支血管成功行DCB成形术,其中29支靶血管再狭窄,127支无再狭窄。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靶病变特征(靶血管直径、靶病变位置、靶病变长度、预扩张球囊类型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结果1.患者临床资料中,再狭窄组患者的高血压(66.7%vs43.6%,P=0.041)、糖尿病(58.3%vs 33.6%,P=0.024)及吸烟史(62.5%vs 38.2%,P=0.029)高于无再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靶病变的特征中,与无再狭窄组相比,再狭窄组靶病变长度更长(18.9±5.3mm vs 16.8±4.2mm,P=0.021),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的比例低(48.3%VS 76.4%,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糖尿病(OR=3.002,95%CI:1.164~7.744)、吸烟(OR=2.682,95%CI:1.038~6.949)是患者发生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靶病变长度(OR=1.113,95%CI:1.012~1.225)是靶病变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OR=0.284,95%CI:0.121~0.666)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糖尿病、吸烟、靶病变长度是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DCB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割球囊/棘突球囊预扩张是其保护因素。

田间[5](2020)在《冠心病高危病变介入治疗方案探索及溶栓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评价血管内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在冠心病患者左主干病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背景及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无保护左主冠状动脉(LMCA)疾病是公认的具有挑战性的介入手术,因为无保护的LMCA疾病与再狭窄、心肌梗死(MI)和死亡率相对较高相关。然而,在经过精准评估后的患者中PCI是可行的,并可能提供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同的远期预后。血管内超声(IVUS)改善了血管造影的局限性。本研究旨在评价IVUS引导下支架植入术对无保护LMCA病变患者远期预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通过连续分析2004年至2011年在阜外医院接受左主干介入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研究IVUS引导对于改善预后的作用。主要终点选取的是3年全因死亡和任何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选取的是3年靶血管血运重建。结果:在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共1899例LMCA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713例(37.5%)患者在IVUS引导下完成了介入治疗。分析3年临床终点,其中IVUS组对比单纯冠状动脉造影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有偏低趋势(6.9%vs.8.4%,p=0.22),但在次要终点方面两者基本相似(6.0%vs.6.0%,p=0.97)。但在对两组进行了逆概率加权调整后,IVUS组对比单纯冠状动脉造影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着较低(风险比:0.65;95%置信区间:0.50-0.84;p=0.001),次要终点方面仍未显示出显着统计学意义(风险比:1.09;95%置信区间:0.84-1.42;p=0.53)。结论:在LMCA病变中,IVUS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可以为远期预后带来获益。第二部分:评价紫杉醇洗脱球囊对比佐他莫司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患者小血管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背景及目的: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冠状动脉主支血管或主要分支血管直径≤2.75mm)是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常见和较难处理的病变类型。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小血管病变占临床病变的35%-40%。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目前仍缺乏理想的血管重建治疗方法。目前药物洗脱球囊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预后影响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而且,国际上尚缺乏药物洗脱球囊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预后的随机对照研究。本研究旨在评价紫杉醇洗脱球囊对比佐他莫司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患者小血管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分为小血管和极小血管两个队列。小血管队列入选靶病变目测参考血管直径≥2.25mm且≤2.75mm的患者,为随机、对照、非劣效设计(试验组为紫杉醇洗脱球囊,对照组为佐他莫司洗脱支架);极小血管队列入选靶病变目测参考血管直径≥2.00mm且<2.25mm的患者,为单臂设计,受试者全部接受相应规格的药物洗脱球囊进行治疗。除靶病变参考血管直径以及治疗分配不同外,两个队列的受试者将接受相同的访视安排以及相同的临床观察与辅助检查,并具有相同的研究终点。主要终点为术后9个月靶病变节段内直径狭窄程度。结果:研究目前完成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随访率84.7%)及2年临床随访(随访率97.7%)。小血管队列中,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自12个临床研究中心的共230名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在药物洗脱球囊及药物洗脱支架组,其中药物洗脱球囊组116名,药物洗脱支架组1 14名,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中,药物洗脱球囊组靶病变节段内直径狭窄程度不劣于药物洗脱支架组(29.3±20.2%vs.23.9±15.9%,p=0.04),两组间差异单侧97.5%置信区间上限为10.6,达到研究设计的15%非劣效区间(非劣效检验p<0.001)。1年及2年药物洗脱球囊组靶病变失败复合终点发生率亦不劣于药物洗脱支架组(1年复合终点:4.4%vs.2.6%,p=0.72;2年复合终点:5.2%vs.3.7%,p=0.75)。极小血管队列中,9个月造影随访靶病变节段内直径狭窄程度为38.4±21.5%,1年及两年靶病变失败复合终点发生率均为6.3%。结论: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发小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第三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评分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背景及目的:溶栓是STEMI患者血运重建治疗中的重要方式,在经济欠发达或具有介入治疗资质医院相对稀少的中西部地区其地位尤为重要。其可能引起的主要并发症——溶栓后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不良事件。但目前溶栓后出血风险预测及评分系统相关研究多基于欧美人群数据且研究时间相对较早;相关研究多基于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而且其建立的风险预测评分系统预测效能有限;且很多方法需要特殊的检测试剂或检测方法,难以在经济欠发达或具有介入治疗资质医院相对稀少的中西部地区得到方便快捷的应用。本研究旨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溶栓治疗的人群中构建适用的静脉溶栓治疗后院内出血评分系统。方法:中国心肌梗死患者为中心的心脏事件评估评价(China PEACE-AMI)回顾性队列中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人群总数共3257人。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的方法检验与院内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整合为评分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来评价评分系统。结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院内出血风险评分系统共包含5个变量,分别为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来诊时收缩压、血肌酐水平、白细胞计数及既往是否存在糖尿病史。评分系统在构建队列中的预测价值较好,ROC曲线下面积(c统计量)为 0.65(95%可信区间为 0.61-0.69,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出血风险评分系统是一个基于临床特征的用于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发生院内出血并发症风险的工具,今后将是可用于临床工作中的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策略的辅助系统。

张兰芳[6](2019)在《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公认的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最有效的方法。通过直接PCI治疗,在最短时间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冠脉前向血流,达到解除血管闭塞,恢复心肌再灌注的目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但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心肌组织再灌注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会严重削弱PCI的临床获益,影响患者预后。再灌注损伤目前已成为PCI治疗后最主要的不良事件,且其机制极其复杂,迄今为止尚无完全根治的方案。当前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PCI)中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处理,多采用血管开通后的药物/机械性治疗,属于补救性治疗。如何能在开通IRA、恢复冠脉前向血流之前进行药物干预治疗,使梗死心肌组织做出再灌注适应性调节反应,有效减轻IRA开通后心肌损伤,成为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瑞舒伐他汀作为他汀家族中的新型长效药物,其独立于调脂的多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对PCI过程中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保护作用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我中心既往进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实,围PCI治疗期内应用瑞舒伐他汀可使AMI患者获益。我们进一步设想,突发AMI的患者,大都既往无他汀类药物口服史,那么针对于这类患者,加大瑞舒伐他汀应用剂量,采用术前顿服并术后持续给药方案,是否会有效降低IRI风险,增加其短期获益可能,是否中远期获益呈剂量依赖,是否会增加其不良反应风险,这些问题均无确切结论。通过对无复流发生机制的研究,有学者认为血管(微血管)的痉挛收缩是最主要、最有可逆性的因素。临床及基础研究显示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可减弱冠脉痉挛,有效地逆转AMI患者直接PCI术的无复流现象。但目前地尔硫卓给药途径多集中于静脉应用和单纯术中冠脉口给药,而对其他给药途径研究较少。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良的冠脉给药方案,可使药物充分到达罪犯血管远端,作用更强,以期可降低IRI风险,改善远端微循环血运,增加患者获益。地尔硫卓存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等副作用,其临床应用受限。因此,寻找一种既充分发挥地尔硫卓的正向作用,提高患者术后心肌灌注水平、改善心功能,又可有效降低其负向作用的安全用药方案就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瑞舒伐他汀和地尔硫卓在A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中的不同给药方案和给药途径,以及联合用药方案,以期建立一套更加完备的治疗方案,兼顾患者的短期获益及中远期获益,最大程度地降低再灌注损伤风险,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变“下游补救性治疗”为“上游预防性治疗”。本系列研究分为三部分,均以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第一部分探讨PCI术前顿服并术后持续应用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对术后无复流的预防作用、心肌组织再灌注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量效关系;第二部分对比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地尔硫卓对直接PCI治疗中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第三部分在第一二部分最优方案的基础上,对比联合用药方案与单一用药方案对于直接PCI治疗中心肌再灌注损伤及心功能的影响,以期使“强强联合”的效用最大化。第一部分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既往无他汀药物口服史的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前顿服并术后继续应用瑞舒伐他汀,对术后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性及对照性的原则,选择在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初发急性STEMI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n=30):患者于入院后尽早给予1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继续口服1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长期口服;高剂量组(n=30):患者于入院后尽早给予2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继续口服2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12周后减量改为1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长期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cTnT在术前及术后24h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CT-1、BNP在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及4周的变化情况;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G分级,并进行心电图检查(术后90minSTR),以间接评价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情况;术后当天、4周及12周采用辛普森法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LVEDD、LVEF)来评价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变化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内随访过程中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s)的发生情况作为主要终点事件;记录所有患者其他的不良反应。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为保证研究结果真实客观,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基本用药情况、术前常规检查、梗死相关资料、PCI治疗相关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CI术后常规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达3级的比例(76.67%vs 86.67%,P=0.317),TMPG3级的比例(80%vs 83.33%,P=0.739),术后90分钟STR回降率(80%vs 86.67%,P=0.488),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前及术后24h两组患者的CK-MB、cTnT、CT-1及BNP水平对比均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检测的CT-1(252.44±26.39 vs140.46±18.82,P<0.001)与BNP(422.15±17.64 vs 326.79±21.25,P<0.001),以及术后4周检测的CT-1(181.67±20.13 vs 62.05±14.73,P<0.001)与BNP(128.91±18.61 vs 72.17±17.66,P<0.001)对比,高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PCI术后当天测量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4周测量的LVEDD(5.27±0.24cm vs 4.45±0.23cm,P<0.001)和LVEF(55.22±3.76%vs 58.01±4.05%,P=0.007)以及术后12周测量的LVEDD(5.31±0.34cm vs 4.47±0.25cm,P<0.001)和LVEF(61.31±3.16%vs 67.27±3.03%,P<0.001)对比,高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LVEDD有明显降低,LVEF有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MACEs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既往无他汀类药物口服史的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术前顿服并术后持续应用方案,本研究证实:可有效降低IRI风险,改善心功能,增加患者中远期获益,高剂量方案较常规剂量方案改善更加明显,证实其应用具有剂量依赖性。高剂量方案未见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第二部分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疗效研究目的:选择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地尔硫卓的不同给药途径对PCI术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改善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同时探讨地尔硫卓的用药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性及对照性的原则,选择在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以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A组(n=30):术前根据患者实际血压、心率情况给予一定量地尔硫卓静脉微泵泵入(3-5μg/kg/min),术中在IRA开通前(导丝通过罪犯血管梗死部位后,球囊扩张之前,冠状动脉有前向血流时。下同)向冠脉内推注生理盐水3-5ml,地尔硫卓以(3-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36h;B组(n=30):术中在IRA开通前,应用指引导管预防性以弹丸式给药方式由冠状动脉口向冠状动脉内推注地尔硫卓,每次500μg至总量2 mg;C组(n=30):术前根据患者实际血压、心率情况给予地尔硫卓静脉微泵泵入(3-5μg/kg/min),术中在IRA开通前,球囊远端破口推注地尔硫卓,弹丸式给药,每次注射500μg至总量2mg,然后地尔硫卓以(3-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36h。PCI术后,根据造影结果记录三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血流计帧数(CTFC),并进行心电图检查(术后90minSTR),以评价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情况;以术后即刻心肌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价心肌微循环功能;分别记录术中在地尔硫卓推注前及推注后冠状动脉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及心率(HR),评价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地尔硫卓的安全性;术后一周检测LVEF评价患者心功能变化情况;检测PCI术后24h的超敏肌钙蛋白I(hs-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间接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主要终点事件为住院期间及出院6个月MACEs发生情况;记录所有患者其他的不良反应。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达到3级的比例,C组高于A组和B组(76.7%vs 83.3%vs90%,P(C/A)=0.116,P(C/B)=0.448),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别;C组CTFC显着低于A组和B组(29.5±3.8 vs 28.4±3.6 vs 24.9±2.8,P(C/A)<0.001,P(C/B)<0.001),有统计学差别。三组患者PCI术后即刻FFR均值均大于0.75,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0.79 vs 0.84 vs 0.91,P(C/A)<0.001,P(C/B)<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分钟完全性STR的比例在C组中显示出最高的趋势(76.7%vs 80%vs 90%,P(C/A)=0.116,P(C/B)=0.278),未达到统计学差别。与A、B两组对比,C组的hs-cTnI(61.2±20.1 vs58.3±15.3 vs 50.1±14.5,P(C/A)=0.019,P(C/B)=0.041)、炎症因子(hs-CRP(27.4±8.2 vs 24.5±5.5 vs 21.3±6.8,P(C/A)=0.003,P(C/B)=0.048)、白细胞计数(11.8±3.2 vs 10.4±3.1 vs 8.7±3.2,P(C/A)<0.001,P(C/B)=0.04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5.8%vs 71.5%vs 62.9%,P(C/A)<0.001,P(C/B)=0.016)、MPV(11.2±1.7 vs 10.5±0.9 vs 9.1±1.1,P(C/A)<0.001,P(C/B)<0.001))均为最低,PCI术后1周的LVEF(51.2±3.2 vs 54.8±4.1 vs58.5±3.6,P(C/A)<0.001,P(C/B)=0.001)最高。与A、B两组对应数据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术中地尔硫卓推注前及推注后测量冠状动脉内压力及心率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6个月MACEs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较于其他两种用药方案,改良的罪犯血管病变远端推注地尔硫卓给药方案可使药物最充分地进入小血管床,局部微循环药物浓度高,作用更强。对PCI术后患者心肌微循环改善作用更加明显,且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更强。研究证实,只要准确掌握药物的用量、使用方法、给药时机,正确适当应用地尔硫卓,可有效控制其不良反应。第三部分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目的:选择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并改良的地尔硫卓冠脉给药方案,研究联合用药对PCI治疗中心肌再灌注损伤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该方案的用药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随机性及对照性的原则,选择在发病12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所有入选患者以1:1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单一用药组(n=30):患者于入院后尽早给予1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继续口服1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长期口服;联合用药组(n=30):患者于入院后尽早给予20mg瑞舒伐他汀顿服,术后继续口服20mg瑞舒伐他汀,每天一次,连续12周后减量为10mg瑞舒伐他汀,长期口服。术前根据患者实际血压情况给予地尔硫卓静脉微泵泵入(3-5μg/kg/min),术中在IRA开通前导丝通过梗塞病变至血管远端后,球囊远端破口推注地尔硫卓,弹丸式给药,每次注射500μg至总量2 mg,然后地尔硫卓以(3-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36h。PCI术后,根据造影结果记录TIMI血流分级和CTFC,并进行心动图检查(术后90minSTR),以评价冠脉再通后心肌再灌注情况;术中分别在地尔硫卓推注前及推注后测量冠状动脉内SBP、DBP、MBP及HR,评价用药的安全性;检测CK-MB、hs-cTnI在术前及术后24h的变化情况,间接评价心肌损伤程度;在术前及术后24h、1周、4周,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hs-CRP,间接评价心室重构情况;术后当天、4周及12周测量LVEF来评价心功能的变化情况;记录术后6个月内随访过程中的MACEs发生情况作为主要终点事件;记录所有患者其他的不良反应。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双侧P值小于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CI术后,联合用药组的CTFC较单一用药组显着降低(29.71±3.21 vs 23.83±2.42,P<0.001),有统计学差异;联合用药组TIMI血流分级达到3级的比例(76.67%vs 93.33%,P=0.071)与术后90分钟完全性STR比例(83.33%vs 93.33%,P=0.129)均高于单一用药组,但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别。两组患者术前CK-MB、hs-cTnI水平相比均无明显差别;术后24h联合用药组的CK-MB(198.49±11.17 vs 169.46±9.86,P<0.001)与hs-cTnI(62.25±0.76vs 49.83±0.59,P<0.001)水平均显着低于单一用药组,达到统计学差异。术前检测的hs-CRP、NT-proBNP、MMP-9水平两组患者无差异;术后24h检测的hs-CRP(25.47±8.21 vs 20.54±5.72,P=0.009),NT-proBNP(2145.46±212.62 vs 1583.55±189.47,P<0.001),MMP-9(480.05±89.23vs 389.32±54.63,P<0.001);术后1周检测的hs-CRP(16.95±2.21 vs11.76±1.88,P<0.001),NT-proBNP(1538.58±254.84 vs 658.58±221.92,P<0.001),MMP-9(372.65±23.78 vs 293.45±19.88,P<0.001),以及术后4周检测的hs-CRP(12.51±1.63 vs 7.72±0.58,P<0.001),NT-proBNP(1278.49±189.62 vs 512.17±147.61,P<0.001),MMP-9(259.32±14.56 vs176.35±12.36,P<0.001)对比,联合用药组均有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PCI术后当天测量的LVEF无差异;术后4周测量的LVEF(55.13±1.85 vs 59.64±2.17,P<0.001)及术后12周测量的LVEF(62.84±2.29 vs 68.85±3.21,P<0.001)对比,联合用药组较单一用药组有明显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地尔硫卓推注前后通过有创压力导丝测量冠状动脉内压力及心率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6个月MACEs发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采用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用药方案,本研究证实:1.相较于单一用药方案,联合用药方案可使药物更迅速进入冠脉微循环,降低IRI风险,实现有效再灌注,从而改善患者的短期获益。2.相较于单一用药方案,联合用药方案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保护心肌,从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使患者的中远期获益更加明显。3.联合用药方案未见明显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张雷[7](2019)在《药物球囊在老年非左主干冠脉分叉病变中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指冠状动脉狭窄的位置临近或/和位于一个不可失去的分支血管的开口处,因其解剖的复杂性及介入治疗术中可能出现解剖结构的改变,例如斑块移位等,被视为具有挑战性的病变之一。尽管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的出现,明显改善了冠脉分叉病变患者的预后,但晚期的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及支架内血栓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仍不尽人意。探究最优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方法是一直以来争论的热点话题。目前必要时支架植入术(provisional stenting technique)逐渐成为大多数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首选策略。研究显示该术式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具有较优的结果,但分支(side branch,SB)血管术中仍存在出现闭塞、狭窄程度加重等风险。而在必要时支架植入原则下,主支(main branch,MB)血管植入DES,同时应用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处理SB血管,可以提供一种互补的治疗方案。与药物洗脱支架相比,药物涂层球囊没有聚合物基质,可以均匀、快速的将抗增殖药物传送至血管壁,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对早期的血管内皮化过程起主要作用。但联合应用是否会导致内皮过度增殖仍有争议。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长,其在有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也随之增高。而这一群体往往合并有其他系统的疾病,是冠脉介入治疗出现并发症的高危人群。目前针对老年人分叉病变的研究较少。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在老年非左主干分叉患者中,按照必要时支架植入原则,主支血管植入DES,且分支血管仅需应用药物球囊或普通球囊扩张的患者资料,包括主要的病史资料、术中资料及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和分支血管狭窄程度进展情况,探讨在老年非左主干冠脉分叉病变患者中,利用药物洗脱支架行必要时支架植入术,联合应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处理分支血管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住院的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明确为冠脉分叉病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年龄≥60周岁,主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分支不考虑支架植入,仅行药物球囊或普通球囊扩张的患者。根据患者SB血管的处理方法分普通球囊治疗组(SB血管行普通球囊扩张)和药物球囊治疗组(SB血管行DCB扩张)。收集入选人群的有关资料,包括一般基线资料、手术数据及随访数据。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选用双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纳入101例患者,普通球囊治疗组55例,药物球囊治疗组46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利用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测量分支血管狭窄最重处的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inal diameter,MLD),其中普通球囊组分支血管MLD从(1.22±0.12)mm增加到(1.61±0.10)mm,药物球囊组分支血管MLD从(1.24±0.11)mm增加到(1.69±0.79)mm,术前两组患者分支血管MLD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分支血管MLD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心绞痛情况对比显示,普通球囊组出现2例(3.6%),药物球囊组出现1例(2.2%),均为CCS分级I级,两组结果相似(P>0.05)。两组患者在院内期间均未出现靶血管或非靶血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和死亡。3.两组患者出院后0-3月、3-6月、6-12月的随访中均未出现靶血管心肌梗死。0-3月期间发生心绞痛比例分析提示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3-6月及6-12月期间心绞痛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6月的随访中普通球囊组出现1例非靶血管心肌梗死;6-12月随访期间普通球囊组出现2例靶血管血运重建,药物球囊组出现1例非心源性死亡。两组对比结果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4.普通球囊组共有15例(27.3%)因症状驱使于我院住院复查造影,分支血管狭窄程度进展的有3例,其中2例行靶血管血运重建,余采取保守治疗;药物球囊共有9例(19.6%)因症状驱使于我院住院复查造影,分支血管狭窄程度较前进展1例,无需行靶病变血运重建。结论1.在老年非左主干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中,利用药物洗脱支架行必要时支架植入术,同时使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进行分支血管管理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MLD;2.药物球囊应用于老年非左主干冠脉分叉病变的分支血管管理中,与普通球囊相比,安全性相当。

俞鹏[8](2016)在《黄芪甲苷联合远程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应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观察黄芪甲苷联合肢体远程缺血后适应对心梗大鼠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结扎左前降支建立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取造模成功的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4组:心梗模型组(n=15)、黄芪甲苷组(AS-IV) (n=15)、远程缺血后适应组(RIPOST)(n=15)、联合组(AS-IV+RIPOST) (n=15);另取10只为假手术组;AS-IV在术后持续灌胃(50mg/kg/d)2周;RIPOST组在大鼠右后肢尽可能靠近腹股沟处缠绕止血带6圈,5min缺血,5min再灌注,每天在同一时间共进行3个循环;联合组每天在给予AS-IV后进行RIPOST操作;模型组、假手术组与RIPOST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干预持续2周。手术后2周内描记生存曲线,通过心脏彩超观测心功能各项指标;处死大鼠肉眼观察心脏大体结构;称重计算心脏体重比;观察心梗面积;同时进行伊红-苏木精染色以及Masson染色;通过末端标记法方法检测缺血组织心肌细胞凋亡的表达;透射电镜观测心肌组织超微病理结构改变;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KT、VEGF、Bcl-2、Bax、NF-κB、iNOS等蛋白表达。结果:1.黄芪甲苷与远程缺血后适应干预均可以提高心肌梗死大鼠生存率,其中联合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干预组与AS-IV组和RIPOST组相比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卢0.1903及P=0.0835);2. AS-IV组、RIPOST组与联合干预组均能够改善心梗大鼠的心功能,改善LVEF、LVFS,与AS-IV组与RIPOST组相比,联合组效果更为明显(P<0.01);3. AS-IV组、RIPOST组与联合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心脏体重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干预组心脏体重比下降最明显,AS-IV组次之,RIPOST组最次;其中联合干预组与RIPOST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 AS-IV组、RIPOST组、联合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可以减少大鼠心梗面积(P<0.01),联合干预组与AS-IV组或RIPOST组相比,梗死面积更小,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 AS-IV组、RIPOST组心肌细胞坏死情况较模型组少,纤维组织增生较少,少量炎细胞浸润;联合干预组病变程度最轻,较AS-IV组、RIPOST组均有改善。6. α-SMA免疫组化观察AS-IV组新生小动脉较RIPOST组多;在联合干预组,可见小动脉新生数量较单独AS-IV组RIPOST组更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AS-IV与RIPOST均可以促进心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对在血管新生信号通路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p-AKT的表达(P<0.01),与单独运用AS-IV及RIPOST相比,将两种治疗策略联合可以得到协同作用;7. AS-IV组与RIPOST组均能不同程度地下调NF-κB、iNOS等炎性因子的表达(P<0.01),而两者联合干预下调趋势更为明显。AS-IV与RIPOST均可以在降低促凋亡因子Bax表达的同时上调抑制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P<0.01),而两者联合干预后可以取得协同作用,进一步降低缺血梗死的心肌组织促凋亡因子Bax的分泌并上调抗凋亡因子Bcl-2的分泌,同时心肌组织Tunel/DAPI免疫荧光从组织病理学上再次印证这一结果;8. AS-IV组、RIPOST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病理损伤程度较模型组变少,肌丝排列较为有序,其中RIPOST组纤维化程度较AS-IV组为轻;联合干预组超微结构病理改变最为轻微,较AS-IV组、RIPOST组均有改善。结论:黄芪甲苷与肢体远程缺血后适应均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减小心肌梗死面积,抑制梗死组织炎症反应,拮抗心肌纤维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缺血区域灌注,减轻梗死后心肌细胞线粒体及肌丝超微结构损伤;而黄芪甲苷治疗可增.强远程缺血后适应在大鼠心肌梗死后的心脏保护作用。

颜景祥[9](2015)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研究不同方法治疗2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评价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探讨此两种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0例,行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患者175例,行介入治疗患者105例。记录所有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并在2012年3月~2013年10月对以上病例进行普遍性随访,并填写调查表格。随访药物治疗组153例,失访22例;随访介入治疗组92例,失访13例,随访率87.5%。研究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各项症状与体征,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住院期间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患者死亡病例资料分析以及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等指标,以此来判断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胸痛史、入院心功能分级、梗死部位等资料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内径与左室射血分数无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在随访期间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NYHAⅢ级)、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出血等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两年随访后,两组患者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NYHAⅢ级)、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实施再次血管成形术、心源性死亡等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无论是在住院期间还是在随访期间都无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死亡的梗死部位主要为前壁和前间壁,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律失常和泵衰竭。(7)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溶栓治疗与介入治疗都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均可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2)与静脉溶栓比较,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高,心功能恢复好,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住院天数短,治疗费用高。(3)在我国现状之下,对有经济能力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提倡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时也应重视溶栓治疗

刘勇[10](2011)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病历,分析其一般临床特点、中医证型分布、治疗方式选择、中西医药物使用情况等,并对比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AMI患者的预后,从而为前瞻性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临床路径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第一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病历进行检索,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保守组、溶栓组、急p组,根据中药汤剂中有无使用清热法,进一步分为保守清热组和保守非清热组,溶栓清热组和溶栓非清热组,急p清热组和急p非清热组,并比较其预后。主要观察指标包括: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出院转归(再发心绞痛、再发MI、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死亡、出院时Killip3或4级比例)、半年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再发心绞痛、再发MI、再次入院、再次PCI、死亡)。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病例339例,保守组205例,占60.5%,溶栓组61例,占18.0%,急p组73例,占21.5%;其中保守清热组104例,保守非清热组70例,无服中药者31例;溶栓清热组26例,溶栓非清热组25例,无服中药者10例;急p清热组63例,急p非清热组7例,无服中药者3例。中医证型分布提示AMI为本虚标实证,实证较多,虚证较少;实证主要为血瘀、热毒和痰浊,按频率高低依次为血瘀(86.1%)、热毒(64.9%)、痰浊(43.1%),而气滞(6.2%)和寒凝(1.8%)较少。虚证主要为气虚、阴虚和阳虚,按频率高低依次为气虚(24.8%)、阴虚(18.0%)、阳虚(4.1%)。中西医药物使用情况:中药使用情况:中药注射液主要为丹参注射液等活血药物,其他如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辩证用之。中成药中苁蓉通便口服液、麻仁软胶囊的使用最多,其次主要为冠心丹参胶囊等活血药物。中药汤剂中,清热活血汤使用最多,其次为温胆汤、生脉散、保元汤、参附汤等辩证用之。西药使用情况:ACEI或ARB、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或低分子肝素、beta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硝酸酯类的使用率接近100%,替罗非班为33.6%。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和出院转归比较:保守组vs溶栓组vs急p组: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出院时Killip3或4级等发生率方面,溶栓组和急p组均较保守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方面,急p组较溶栓组明显降低(P<0.05);再发MI、室速/室颤等发生率方面,急p组较溶栓组、保守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显着性。清热组vs非清热组:无论保守组、溶栓组或急p组,梗死后心绞痛、再发MI、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死亡、出院时Killip3、4级等发生率方面,清热组均较非清热组降低,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性。半年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比较:保守组vs溶栓组vs急p组:再发心绞痛、再次入院、PCI等发生率方面急p组较保守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溶栓组较保守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显着性;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方面,急p组较溶栓组明显降低(P<0.05)。再发MI、死亡等发生率方面,急p组较溶栓组、保守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显着性;清热组vs非清热组: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方面,保守清热组较保守非清热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对于溶栓和急p治疗的患者,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方面,清热组亦较非清热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性。无论保守、溶栓或急p治疗,在再发MI、再次入院、PCI、死亡等发生率方面,清热组较非清热组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性。结论我院AMI患者中,保守治疗仍占最大比例,急诊PCI已经超过溶栓成为我院最主要的急诊再灌注手段。AMI中医证型为本虚标实证,实证较多,虚证较少,实证主要为血瘀、热毒和痰浊,其中热毒占64.9%,提示热毒亦为AMI主要病机,临床不可忽视;虚证主要为气虚,可兼有阴虚和阳虚。西药治疗方面,我院严格遵循指南。中药治疗主要包括活血、清热、化痰、行气、散寒、益气、滋阴、温阳等法,使用比例与证型分布符合。再灌注治疗对改善AMI患者预后方面明显优于保守治疗,且急诊PCI明显优于溶栓治疗。辩证使用清热法能明显降低AMI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并可能改善患者预后,提示清热法当成为AMI中医治疗规范,写入临床路径。

二、补救性PTC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肌梗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救性PTC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肌梗死(论文提纲范文)

(1)预计FMC2W≥120min的STEMI患者溶栓后介入治疗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STEMI患者直接PCI与静脉溶栓联合PCI治疗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2)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重症下肢缺血的腔内治疗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3)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替罗非班补救治疗颅内急性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开通术中血栓栓塞事件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研究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替罗非班预防急性颅内术中支架内血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研究背景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补充图表
综述 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English Paper
    Paper on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irofiban in rescue treatment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Paper two: Safety and Efficacy of Prophylactic Tirofiban Infusion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traprocedural Stent Thrombosis

(4)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冠心病高危病变介入治疗方案探索及溶栓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评价血管内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在冠心病患者左主干病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评价紫杉醇洗脱球囊对比佐他莫司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患者小血管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出血评分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背景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发病变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个人简历
致谢

(6)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给药途径应用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疗效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药物球囊在老年非左主干冠脉分叉病变中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操作步骤
        2.2.1 术前准备
        2.2.2 冠脉造影
        2.2.3 术中操作
        2.2.4 术后用药
    2.3 研究终点及相关定义
    2.4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冠脉造影相关资料
    3.3 PCI相关资料
    3.4 分支血管治疗前后MLD比较
    3.5 随访
        3.5.1 两组患者临床随访资料
        3.5.2 参与造影随访的两组患者SB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黄芪甲苷联合远程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急性心肌梗死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药物治疗进展
        1.2 介入治疗进展
    2. 中医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的认识
        2.1 病名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常用中药及组方研究动态
    3. 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与远程缺血适应国内外研究进展
    4. 中药黄芪在冠心病治疗领域研究动态
        4.1 黄芪药用的历史
        4.2 黄芪在冠心病治疗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黄芪甲苷联合肢体远程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合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相关概述
        1.1.1 溶栓治疗
        1.1.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1.3 冠状动脉搭桥术
        1.1.4 干细胞移植
    1.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1.3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治疗方法
    2.3 血管再通标准
    2.4 研究指标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比较
    3.3 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与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3.4 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3.5 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
    3.6 两组患者死亡病例临床资料分析
    3.7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比较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10)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急性心肌梗死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危险因素
        1.3 病理生理
        1.4 再灌注治疗
        1.5 NSTEMI的研究进展
    2.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
    3. 临床路径的研究进展
        3.1 临床路径的概念
        3.2 临床路径的产生与发展
        3.3 临床路径的作用
        3.4 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3.5 中医院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 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分组
        1.6 资料收集及评价内容
        2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2.1 数据管理
        2.2 统计分析
        3 技术路线(图1)
    第二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1.1 病例收集情况
        1.2 一般临床特点
        1.3 住院费用类型、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情况
        1.4 中医证型分布
        1.5 中医治法分布
        1.6 中药注射液使用情况
        1.7 中成药使用情况
        1.8 中药汤剂使用情况
        1.9 西药使用情况
        2 不同治疗组临床特点比较
        2.1 保守组、溶栓组和急p组临床特点比较
        2.2 保守清热组和保守非清热组临床特点比较
        2.3 溶栓清热组和溶栓非清热组临床特点比较
        2.4 急p清热组和急p非清热组临床特点比较
        3 不同治疗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和出院转归比较
        3.1 保守组、溶栓组和急p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和出院转归比较
        3.2 保守清热组和保守非清热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和出院转归比较
        3.3 溶栓清热组和溶栓非清热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和出院转归比较
        3.4 急p清热组和急p非清热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和出院转归比较
        4 不同治疗组半年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比较
        4.1 保守组、溶栓组和急p组半年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比较
        4.2 保守清热组和保守非清热组半年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比较
        4.3 溶栓清热组和溶栓非清热组半年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比较
        4.4 急p清热组和急p非清热组半年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比较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1. 临床资料回顾分析
        1.1 AMI治疗方式
        1.2 AMI中医证型分布
        1.3 AMI中药使用情况
        1.4 AMI西药使用情况
        1.5 不同治疗组临床特点比较
        1.6 保守治疗、溶栓治疗和急诊PCI治疗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
        1.7 清热法和非清热法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
        2 总结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补救性PTC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肌梗死(论文参考文献)

  • [1]预计FMC2W≥120min的STEMI患者溶栓后介入治疗现状分析[D]. 王立英. 大理大学, 2021(09)
  • [2]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的比较[D]. 丁文洁.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替罗非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研究[D]. 孙丽丽. 山东大学, 2020(04)
  • [4]冠状动脉原位病变在药物涂层球囊成形术后靶病变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胡振振. 郑州大学, 2020(02)
  • [5]冠心病高危病变介入治疗方案探索及溶栓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D]. 田间.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瑞舒伐他汀联合地尔硫卓对急性STE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保护作用研究[D]. 张兰芳.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药物球囊在老年非左主干冠脉分叉病变中的回顾性分析[D]. 张雷. 河南大学, 2019(01)
  • [8]黄芪甲苷联合远程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俞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9]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研究[D]. 颜景祥. 山东大学, 2015(04)
  • [10]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回顾性研究[D]. 刘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抢救 PTCA 和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