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并非“杞人忧天”(论文文献综述)
卢望军[1](2021)在《杞人忧天的“前世今生”——《杞人忧天》文本解读》文中认为一般来说,一种思潮、一个观点、一个故事的产生和流传,都和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杞人忧天的故事,便是如此。在现代语境里,杞人忧天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因此,我们经常对某些人这样说:"你真是杞人忧天,即便下大雨,这里地势高,也绝不会被淹。""2012年世界末日的预测只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大家不必杞人忧天了。"由此看来,杞人忧天真是个贬义词,相当于庸人自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杞人忧天,无疑是自寻烦恼。
陈清华[2](2021)在《跟着伊尹学煲汤——关于夏文化的三个故事(上)》文中研究指明春节是中华文化圈独有的文化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独特的历法。这一点,我们得感谢夏历。经近现代学者的多方研究证明,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可能是夏历的残余部分,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它就是真的夏历。农历为什么也叫夏历?炎热的夏天为什么叫"夏季"?这都和夏文化有关。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在刚登上相位、执行新法初期的除夕曾写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谢文郁[3](2020)在《情感分析与偶态形而上学》文中提出在唯名论—经验论的主导下,形而上学研究一直受到语词分析和经验分析的严格束缚,无视情感在认识论的作用,从而也就无法把情感对象归为认识对象而加以认识。然而,人在生存中并非仅仅与经验世界打交道,还与情感所指向的可能世界(情感对象)打交道。人可以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讨论可能世界,从而把可能世界视为一种几率现象。但是,一旦进入情感所指向的可能世界,就会发现,可能世界对现实世界具有优先性,乃是现实世界的基础。分析情感的认识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可能世界,并对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有深入的理解,从而大大地拓宽我们的视野,展示更大的人类生存空间。就方法论而言,寻找认识情感对象的途径乃是关键所在。20世纪的分析哲学和现象学都企图从逻辑的角度研究可能世界,无法呈现可能世界的现实意义和生存意义。尽管一些现象学家企图从生存论的角度进入可能世界,但可以看到,他们缺乏情感分析这一认识论工具。因此,对情感分析作为一种方法论进行说明,并应用于形而上学研究,是一件必须完成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呈现偶态形而上学这种视角,使得形而上学研究能够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弋洋[4](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寓言类选文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寓言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思想品德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共选入十三篇寓言文本,包含两篇国外寓言故事和十一篇中国古代文言寓言故事。要完成好每一篇寓言文本的课堂教学任务,首先要对寓言文本加以正确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同时,还应有完整而又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设计。本论文结合文本实际和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从情节结构、中心人物形象、寓意等方面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十三篇寓言选文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就十三篇寓言文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过程等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文章正文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寓言类选文的内容旨趣与寓意解读。本文认为,就其思想价值和内容特点而言,部编版初中《语文》十三篇寓言选文具有颂扬优秀品节,褒赞劳动智慧;批判现实弊端,寄予人生感慨;穷究事理本源,启迪人生智慧等方面的特点。这些寓言文借助于不同的形象和丰满的情节,向学生传达了谦虚谨慎、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等为人处世正确态度,弘扬了坚忍不拔、有勇有谋、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等精神和品格。第二部分,寓言类选文的艺术特征与表现技巧解读。这十三篇寓言选文在艺术特征和表现技巧上具备立意深刻,思出常表;出情入理,叙议并举;比略夸饰,感通不滞;辞约旨丰,意趣横生的特点。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可以让学生学习体会寓言文中的深刻立意、充满趣味性的情节设置以及简练深刻的语言表达等,同时,学习体会记叙、议论、辩证以及比喻、夸张等丰富的文学表现技巧,进而领略其文学艺术价值。第三部分,寓言类选文的教学价值。本文认为,寓言文对于初中生而言具备体悟人生哲理,陶冶思想情操;启迪多样思维,促进全面发展;辨析文体差异,感知语言技巧;把握中心形象,提升文学素养等方面的教学价值。寓言文本通过借助表层故事叙述和里层寓意表达来向学生传达正面积极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哲理,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寓言文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技巧,并学习寓言文的形象塑造、情节设置等,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作品鉴赏能力。第四部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实施并分析调查问卷等,本文对目前寓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主要有:整体规划不足,教学目标不突出;文体特点不明显,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足,学生思维拓展受到限制等。学生对寓言文的文体特点了解不多,同时也存在学习兴趣减轻且思维受限等现象。第五部分,教学策略与方法。结合之前的内容分析阐述,同时从教学实际出发,本文认为,寓言文课堂教学可以采用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明确目标,有的放矢;重视文本,综合提升;细读文本,涵咏体悟;正反思索,启发思维等方面的策略和方法。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十三篇寓言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并结合寓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进行规划设计,制定合适的三维目标,突出思维的拓展训练。第六部分,《愚公移山》(第2课时)课例设计。本部分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检测、板书设计几方面对《愚公移山》第二课时进行课例设计。通过课例设计来体现本文对寓言文本解读及寓言文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分析阐述,并期望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
许敏[5](2020)在《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书中常存在一些特殊的用字现象,如: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很难准确把握这些特殊用字的含义。本文研究的特殊用字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三类,它们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分布广泛,成为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障碍。怎样引导学生识别特殊用字、掌握特殊用字知识是初中文言文教学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因此,我选择对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特殊用字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在借鉴他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特殊用字进行汇总,结合教学实践分析特殊用字教学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探究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策略。全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前人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一部分对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进行概述,首先界定了文言文特殊用字的相关概念,其次统计了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特殊用字的分布情况及课下注释的标注情况,对中考文言文特殊用字的考察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明确特殊用字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是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对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归纳出特殊用字教学目前存在形音义关系混同、语境迁移能力差,古今对比有偏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从特殊用字自身方面、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三个角度分析它们的成因。第三部分是根据前文对初中特殊用字教学现状和原因的分析,结合实际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形音义关联教学法、语境推断教学法和多元训字迁移教学法,将教学案例与这些方法融合以探究其实践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的相关建议。
郭晗[6](2020)在《初中语文寓言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义务教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依托现行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访谈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初中语文寓言教学展开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本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引起人们对初中寓言教学的重视,希望对初中寓言教学有所帮助。首先是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其次,分析了统编版初中寓言选文的分类与分布情况,并从教材的选文数量、拓展环节以及设计目的三个角度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进行对比,比较分析出统编版初中寓言选文的选编特点。再次,对初中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初中生寓言学习情况展开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寻找教师和学生在寓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进而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优化策略。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是重视度不高、教学模式固化、寓意理解具有局限性;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是寓意理解偏差、寓言阅读量较低、不重视二次创作。最后,本文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保障三个层面对初中寓言教学提出策略。教师层面的策略是与时俱进,把握寓意多元解读;关注学生与文本,优化教学方式;结合课外延伸,加强整体感知。学生层面的优化策略是端正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式、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学校层面的优化策略有开展活动服务教学、任务驱动强化教学。
王佳玲[7](2020)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感悟,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凸显了注释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新颁布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从设计理念到具体的设计环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就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而言,不论是注释的数量还是内容,都有了不小的调整与改变,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却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注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承担怎样的角色,决定了教材应当选取哪些内容作注,又或是应当如何作注的问题,这取决于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的定位和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所要达到的标准。本研究以“提升学生的文言能力”和“培养语文素养”作为出发点,结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将注释分为语言类和文化类,同时明确各类注释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语言类注释在于提升学生的文言能力,而文化类注释则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此完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内容,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效用。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绪论主要明确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确定研究思路,同时对现有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对研究结果有大致的了解。第二章主要是介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内容:包括类型、数量等以及明确它们在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三、四章即对上述注释按不同的分类展开研究,第三章主要针对语音注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第四章则是针对词汇、语法注释的研究,每章又依据具体的问题展开论述:就语音注释而言,研究内容包含语音注释的完整性、规范性系统性问题;字词语法注释包括注释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简明性问题、语法注释的统一性等,同时在每个问题下面又结合教材中出现的具体实例划分为若干小点;第五章主要是针对文化意蕴较强的注释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常识的丰富性等几个方面。第六章主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教材的编写及使用建议,具体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三角度出发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统筹兼顾以此来更大效用地发挥注释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李本灿[8](2020)在《自然人刑事责任、公司刑事责任与机器人刑事责任》文中研究说明机器人刑法的建构,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解决机器人的刑事责任问题。现有的研究以公司刑事责任作为媒介,以此论证,同样作为非自然生命体的机器人亦可以承担罪责。然而,以现行法中已经出现的责任主体(自然人与单位)为线索,对刑事责任概念的学术史梳理后不难发现,这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径:传统刑事责任强调伦理非难性;公司刑事责任并非其它,只是作为集合体的领导集体的责任(Gesamtverantwortung),人在伦理上的可非难性仍是公司刑事责任概念的核心;机器人不具备自由意志,不是适格的刑事责任主体。奇点理论缺乏科学依据,技术伦理的限制决定,机器人反控人类纯属杞人忧天,机器人刑法的建构实无必要。机器人刑事责任概念之下,应当重点关注人的责任问题,即如何在相关自然人(设计者、制造者、使用者)与社会之间合理分配风险。
李文贤[9](2020)在《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8节阅读教学课堂视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课堂教学逐渐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单一讲授方式,学生的自主性逐渐加强。加之教育信息技术的融入,使课堂师生言语互动也在逐渐转型。为了解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的现状与特征,研究者收集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8节课堂视频实录资料,运用NVIVO软件建构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编码系统并对案例进行数据与文本分析。首先,研究者就教师言语行为与学生言语行为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初中语文课堂呈现问答较活跃,教学风格民主开放,评价反馈积极正面等良好表现,但依然存在教师评价言语方式单一、学生参与边缘化、缺乏批判质疑精神等诸多问题。其次,结合现状从整体上探究其总体特征主要呈现出:“单向度”的课堂互动模式;“共情式”的师生情感关系;“有序性”的课堂问答方式;“多样性”的课堂互动媒介与“轮状式”的课堂互动结构等特点。针对现状问题与特征,研究者筛选课例1为案例,以FIAS分析系统为手段,试图为初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建立有效互动模式。通过矩阵分析、比率分析发现优质课堂具有如下特征:在课堂师生关系方面具有民主和谐师生情感倾向,交互共生的互动主体,稳定动态的互动过程;师生问答互动模式具有启发创造性,问答结构具有系统层次性以及激趣启思的问题情境等特征;课堂言语结构方面,具有以学生言语为中心,角色体验式的言语互动模式以及多元化言语互动方式等特征;教学言语风格方面,具有教师的评价言语鼓励与接纳结合,讲授言语优美与严谨并存以及教学思想情感与理智结合等特点。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从客观教学环境、阅读文本内容、教师专业素养、学生自主意识等方面深入探讨影响课堂师生言语互动行为的变量因素,最后为优化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提出若干建议。
李铭瑜[10](2020)在《初中文言文课堂趣味教学活动有效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文言文在语文学科教学上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学生学习文言文既是语文课标的要求,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的途径。但历史的久远和文言文自身的晦涩难懂造成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陌生化,学习积极性不高。趣味教学活动在文言文课堂的应用可以使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更易理解接受。但目前很少有针对文言文课堂的趣味教学活动设计研究。当代教师缺乏在文言文教学应用课堂趣味活动的意识或是在应用活动教学时不能适度应用,导致课堂教学偏离主题,趣味课堂活动喧宾夺主,学生无法全神贯注学习。本文着重研究趣味活动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在何时呈现,怎样适度呈现,并通过实践应用来验证研究的实际效果,以便更好地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方式。论文主要分为四章来进行论述。在绪论中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具体阐释了趣味教学活动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教学趣味”的阐述以及“趣味活动”与“游戏教学”的比较,对趣味教学活动进行概念界定,阐述了趣味教学活动应用在文言文课堂的必要性。第一章主要是通过追溯趣味教学活动的应用历史来例证趣味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并且通过多种课堂真实案例分析来发现当前趣味教学活动应用中的长处与不足,从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从而在第二章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类型的文言文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第三章主要是在提出趣味活动的实施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效果,从实践中获得启发。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趣味教学活动在初中文言文课堂的有效应用来论述的,希望以此能够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二、并非“杞人忧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并非“杞人忧天”(论文提纲范文)
(2)跟着伊尹学煲汤——关于夏文化的三个故事(上)(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个故事:农历为什么也叫夏历?炎热的夏天为什么叫“夏季”? |
第二个故事:杞人是谁?为什么会忧天? |
(3)情感分析与偶态形而上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情感与情感对象 |
二、可能世界与实在性 |
三、可能世界与现实性 |
四、如何认识可能世界 |
(4)部编版初中语文寓言类选文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一、寓言类选文的内容旨趣与寓意解读 |
(一)颂扬优秀品节,褒赞劳动智慧 |
1.弘扬精神:古代人民的聪慧睿哲与坚毅品格 |
2.褒赞节操:先贤伟人的高贵人格和铮铮傲骨 |
(二)批判现实弊端,寄予人生感慨 |
1.揭发社会弊政,披露社会黑暗 |
2.批判骄傲心理,讥讽虚荣行为 |
3.揭示人性丑恶,抒发现实感叹 |
(三)穷究事理本源,启迪人生智慧 |
1.遵循客观规律,注重实践经验 |
2.探究事物本源,宣扬人生智慧 |
二、寓言类选文的艺术特征与表现技巧解读 |
(一)立意深刻,思出常表 |
(二)出情入理,叙议并举 |
(三)比略夸饰,感通不滞 |
(四)辞约旨丰,意趣横生 |
三、寓言类选文的教学价值 |
(一)体悟人生哲理,陶冶思想情操 |
(二)启迪多样思维,促进全面发展 |
(三)辨析文体差异,感知语言技巧 |
(四)把握中心形象,提升文学素养 |
四、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整体规划不足,教学目标不突出 |
(二)文体特点不明显,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
(三)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足,学生思维拓展受到限制 |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
(一)统筹规划,整体设计 |
(二)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
(三)重视文体,综合提升 |
(四)细读文本,涵咏体悟 |
(五)正反思索,启发思维 |
六、《愚公移山》(第2课时)课例设计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三)课时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检测 |
(六)板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5)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前人研究综述 |
(一)文言文特殊用字的语言本体研究 |
(二)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概述 |
一、文言文特殊用字的界定 |
二、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在教学中的地位 |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特殊用字统计分析 |
(二)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考察情况分析 |
第二章 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现状分析 |
一、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
(二)调查问卷对象与过程 |
二、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面临的问题 |
(一)形音义三者关系混同 |
(二)语境迁移能力差 |
(三)特殊用字古今对比有偏差 |
三、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特殊用字自身关系复杂 |
(二)教师特殊用字理论与教学方法不融合 |
(三)学生缺乏对特殊用字现象的深入理解 |
第三章 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策略 |
一、形音义关联教学法 |
(一)形义关联教学法 |
(二)音义关联教学法 |
(三)形音关联教学法 |
二、语境推断教学法 |
(一)因文定义法 |
(二)句式关系推断法 |
(三)上下句字词对比推断法 |
三、多元训字迁移教学法 |
(一)创新训字练习形式 |
(二)培养训字迁移能力 |
(三)多角度积累深化字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初中语文寓言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寓言选文编排考察 |
第一节 选文分类及分布分析 |
一、选文统计 |
二、单元编排 |
第二节 寓言选文选编特点 |
一、教材选文数量 |
二、寓言选文的拓展环节 |
三、教材设计目的 |
第二章 初中寓言教学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初中寓言教学现状调查 |
一、教师寓言教授现状调查 |
二、学生寓言学习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初中寓言教学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教师层面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二、学生层面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初中寓言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教师实施策略 |
一、与时俱进,把握寓意多元解读 |
二、关注学生与文本,优化教学方式 |
三、结合课外延伸,加强整体感知 |
第二节 学生提升策略 |
一、端正学习态度 |
二、改善学习方式 |
三、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
第三节 学校保障策略 |
一、开展活动服务教学 |
二、任务驱动强化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关于初中语文教师寓言教学体会的访谈录 |
附录B 初中语文教师寓言教学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C 初中生寓言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
致谢 |
(7)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文言文注释的教材版本研究 |
1.3.2 关于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
1.3.3 关于文言文注释教学研究 |
1.4 概念界定 |
1.4.1 文言文 |
1.4.2 注释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文本分析法 |
1.6.3 统计分析法 |
2 统编版初中文言文注释内容概述及功用 |
2.1 统编版初中文言文注释内容概述 |
2.1.1 文言文注释数量 |
2.1.2 文言文注释类型 |
2.2 文言文注释功用 |
2.2.1 消除隔阂,疏通文意 |
2.2.2 积累知识,学会运用 |
2.2.3 了解过往,传承文化 |
3 统编版初中文言文语音注释研究 |
3.1 语音注释的完整性 |
3.1.1 生僻字未注音 |
3.1.2 通假异读字未注音 |
3.1.3 多音字未注音 |
3.2 语音注释的规范性 |
3.3 语音注释的系统性 |
4 统编版初中文言文字词、语法注释研究 |
4.1 字词注释的完整性 |
4.1.1 难理解的字词未注释 |
4.1.2 古今异义未注释 |
4.2 字词注释的规范性 |
4.2.1 词义和具体语境的关系 |
4.2.2 注句和注字的关系 |
4.3 字词注释的简明性 |
4.3.1 简洁性问题 |
4.3.2 明了性问题 |
4.4 语法注释的统一性 |
5 统编版初中文言文文化注释研究 |
5.1 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
5.2 文化常识的丰富性 |
5.3 地域文化的归属感 |
6 统编版初中文言文注释改进及使用建议 |
6.1 教材编写方面 |
6.1.1 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
6.1.2 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
6.2 教师教学方面 |
6.2.1 建立已有知识的联系 |
6.2.2 探寻重点字词的本源 |
6.2.3 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 |
6.3 学生学习方面 |
6.3.1 注重积累 |
6.3.2 积极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注音统计表 |
致谢 |
(8)自然人刑事责任、公司刑事责任与机器人刑事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起点:刑事责任论的学术简史 |
(一)刑事责任的本质 |
(二)刑事责任观念的演进 |
(三)简要的小结 |
三、研究的中点:公司刑事责任是对传统责任概念的突破吗? |
(一)公司代位责任:传统刑事责任论的坚守 |
(二)作为中间路径的组织体责任:传统刑事责任论的另一种坚持 |
(三)以Luhmann系统论为理论工具的系统责任论:突破了传统刑事责任论吗? |
(四)简要的小结 |
四、研究的终点:机器人刑事责任何以可能? |
(一)机器人是否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
(二)有无突破传统罪责理论的必要? |
(三)机器人刑事责任概念下应重点讨论人的责任问题 |
结语 |
(9)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8节阅读教学课堂视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工具与编码设计 |
一、研究工具:NVIVO软件的技术支持 |
二、编码设计:适于学科化的设计框架 |
第二节 研究实施与过程 |
一、选取样本:超时空网络平台资源 |
二、收集资料:课堂录像与教学课件 |
三、分析视频:数据分析与文本分析 |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现状审视 |
第一节 教师言语行为的现状描述 |
一、教师讲授与指示言语行为 |
二、教师提问言语行为 |
三、教师评价言语行为 |
第二节 学生言语行为的现状描述 |
一、学生应答言语行为 |
二、学生讨论言语行为 |
三、学生主动提问、评价及讲解言语行为 |
第四章 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特征探究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一般特征 |
一、“单向度”的课堂互动模式 |
二、“共情式”的师生互动关系 |
三、“有序性”的课堂问答互动 |
四、“多样性”的课堂互动媒介 |
五、“轮状式”的课堂互动结构 |
第二节 基于FIAS系统对优质课例1的个案分析 |
一、搭建FIAS系统原始数据记录表 |
二、基于矩阵分析的优质课例特征 |
三、基于比率分析的优质课例特征 |
第五章 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影响因素与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影响因素 |
一、客观教学环境的性质 |
二、阅读文本内容的差异 |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 |
四、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弱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的优化建议 |
一、转变互动观念,改善师生关系 |
二、鼓励学生质疑,加强自主意识 |
三、优化提问方式,促进思维发展 |
四、创设良好环境,营造和谐氛围 |
五、提升专业素养,激活学生情思 |
六、反思课堂互动,借鉴优秀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初中文言文课堂趣味教学活动有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初中文言文的人文传承性 |
(二)初中文言文整体教学现状 |
二、研究意义 |
(一)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
(二)使文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理解 |
(三)增加课堂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访谈法 |
四、研究成果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趣味教学活动相关概念界定 |
(二)趣味教学活动在文言文上的应用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当前课堂趣味教学活动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
第一节 、趣味教学活动有效应用案例分析 |
一、多元解读文本,突出学生主体性 |
二、坚持适度原则,展现课堂多样性 |
第二节 、趣味教学活动应用不当案例分析 |
一、活动时长不当,教学活动套路化 |
二、张冠李戴,教学主题偏离化 |
三、学生浸入感不足,课堂呈现枯燥化 |
第二章 、初中文言文课堂趣味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 |
第一节 、初中课堂趣味教学活动的基本操作流程 |
一、制定规则——明确活动目的 |
二、参与合作——促进师生协作 |
三、感受体验——建构主体认知 |
四、课堂升华——挖掘学生内驱力 |
第二节 、文言文课堂上不同类型的趣味教学活动设计 |
一、文字生趣——立足汉字文化 |
二、语言引趣——立足对话交流 |
三、情境入趣——立足表演创造 |
四、主动悟趣——学生主体定位 |
第三章 、趣味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验证及启示 |
第一节 、趣味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验证 |
一、文言实词教学趣味活动的应用 |
二、“角色表演”趣味活动的应用 |
第二节 、趣味教学活动应用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
一、趣味教学活动在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应用价值 |
二、趣味教学活动应用于初中文言文课堂仍需解决的问题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着作 |
致谢 |
四、并非“杞人忧天”(论文参考文献)
- [1]杞人忧天的“前世今生”——《杞人忧天》文本解读[J]. 卢望军. 初中生, 2021(17)
- [2]跟着伊尹学煲汤——关于夏文化的三个故事(上)[J]. 陈清华. 南腔北调, 2021(02)
- [3]情感分析与偶态形而上学[J]. 谢文郁. 河北学刊, 2020(04)
- [4]部编版初中语文寓言类选文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D]. 弋洋.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初中文言文特殊用字教学研究[D]. 许敏. 北华大学, 2020(12)
- [6]初中语文寓言教学研究[D]. 郭晗. 河南大学, 2020(02)
- [7]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D]. 王佳玲.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自然人刑事责任、公司刑事责任与机器人刑事责任[J]. 李本灿. 当代法学, 2020(03)
- [9]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言语互动研究 ——以8节阅读教学课堂视频为例[D]. 李文贤.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初中文言文课堂趣味教学活动有效应用研究[D]. 李铭瑜.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