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网络发展与战略 (2)

国际网络发展与战略 (2)

一、国际网络发展及策略(二)(论文文献综述)

夏振男[1](2021)在《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在复杂框架结构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框架结构以其优良的力学性能,被越来越多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无论是在框架结构建设初期还是服役期间,框架结构的安全性一直备受瞩目,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精力投入到结构安全监测之中。框架结构出现损伤主要表现在材料老化、构件缺陷、环境腐蚀、疲劳荷载等几方面。当框架结构的损伤积累至一定程度时,框架结构整体承载能力以及抵抗外来灾害的能力会大大降低,极端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引发重大灾害,给人民财产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框架结构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提出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优化模型,应用于框架结构监测的研究中,并通过选取生活中相对典型的框架结构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效果较为理想。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基于MATLAB建立实验所用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对目标框架结构进行施加载荷仿真,通过对整体目标框架结构形变计算结果,以及各个节点响应函数图进行分析,得出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同根梁上的一对节点呈负相关性。由此节点关系性,得出传感器的具体布置方案,进而起到对传感器的优化布置。(2)本文通过对实验所用框架结构施加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力,并记录传感器模块回传数据,根据传感器模块回传数据进行处理,基于MATLAB对采集的回传数据进行拟合,得出力与转角角度函数关系式。(3)对拟合函数进行优化,首先对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引入支持向量机训练模型,优化过程中引入拉格朗日方程,在对拉格朗日方程求解过程中,引入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思想,对传感器模块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优化,在传统的粒子群算法的基础提出两种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优化策略,进而达到优化拟合函数的目的。其中两种改进策略中分别针对适应度函数引入评分机制对适应度函数进行测评,择优选择。在完成初次优化拟合过后,使用另一框架结构模型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并根据初次优化训练模型中的缺陷,增加对应的训练样本,适当调整训练比重,进一步完善优化训练模型。(4)在传感器模块优化布置方面,基于仿真分析,应用于实际监测的传感器模块在本实验中减少了4个。在拟合函数优化方面,拟合函数准确率较优化前的拟合函数提高3.13%,整体拟合函数误差率稳定在1%左右。

喻玉微[2](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生物标记物检测研究》文中提出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GWAS)常被用于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标记物的检测。在传统的GWAS中,通过分析AD的表型数据(phenotype)及其基因型数据(genotype)之间的联系,从而探测AD相关的标记物。这样的GWASs通常存在三个问题:1)忽略了疾病的标签信息。2)基因型数据和表型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难以用线性模型来拟合;3)超高维(~106)的基因型数据是GWAS研究中的大挑战,而现有的方法要么以时间为代价,要么舍弃部分基因型数据以降低计算复杂度。为了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GWAS方法(deep-GWAS)对AD的生物标记物进行检测,先通过参数约简网络搭建表型数据和高维基因型数据的非线性拟合模型来逼近两者间的距离,再利用有监督学习构建统一的深度学习框架联合基因型数据和疾病的诊断信息,最终实现精确的AD相关生物标记物的检测以及临床诊断信息预测。本文中,我们对公开数据库ADNI里的数据集进行了实验评估。对数据进行相应质量筛选等预处理后,ADNI数据集中共有708例样本,包括198例正常人(Normal Control,NC)数据,152例轻度认知障碍未转化者(MCI non converter,MCInc),194 例轻度认知障碍转化者(MCI converter,MCIc),以及164例AD患者,实验中按照病程,708例样本被划分为2类,其中NC/MCInc为一类,记为0;AD/MCIc为一类,记为1。每个样本都包含了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基因数据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经过处理后,最后每例样本中都包括93维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的体积向量和501584维的SNP向量数据,其中SNP是由{0,1,2}组成的超高维离散数组。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我们的目的是检测AD相关的标记物,包括ROI标记物和SNP标记物。因此,随着deep-GWAS模型的建立,评估各模块有效性,最后根据我们的标记物检测方法,得到相应的标记物。ROI关于708例样本分2类的精度为0.820±0.025,ROI主要标记物包括右海马体,左海马体,右内嗅皮层,左杏仁核,右丘脑,右脑回,右穹窿部,右枕颞外侧回,内囊前肢,左颞中回等,SNP关于708例样本分2类的精度为0.70±0.15,检测的SNP标记物包括TOMM40,DDX60L,LHFPL2,PHACTR3,LOC105374660,FGD6,LOC112268261,NAALADL2,LOC105374660,LOC100506974,CACNB2等。这些标记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被证明与AD相关,因此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们方法的有效性。在deep-GWAS中,我们的贡献总共有四点:1)实现了超高维SNP数据在GWAS研究中的非线性拟合;2)实现了超高维SNP数据到疾病诊断空间的直接映射;3)提供了网络交互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该思路可以拓展至其他处理高维参数的研究;4)提供了将传统GWAS与深度学习相融合的方法思路,可应用于其他的传统方法;

赵梦影[3](2020)在《基于深度特征的跨模态鞋印图像检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诸多帮助。其中,结合图像检索与足迹检验的智能系统可以更准确迅速的为刑侦人员提供犯罪嫌疑人的相关信息。针对目前鞋印图像所存在的足迹不完整和检索技术落后的问题,利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对所提取的鞋印进行处理,可以更准确地检索出案发现场足迹所对应的鞋印图像,为后续的案件侦破提供更多的线索和信息。这一方法的使用可分担司法人员的破案重担,提高破案效率。本论文研究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鞋印图像检索方法。首先,提出了一种跨域的图像检索方法,针对案发现场提取的鞋印图像与图库中鞋印图像存在域间差距的特点,对鞋印图像进行图像分割的预处理,减小图像的域间差距,优化检索性能;其次,针对鞋印图像环境噪声影响较多的特点,在基于深度特征的图像检索算法的基础上,使用Siamese网络作为基础网络框架,以VGG19网络作为特征提取网络,并利用三元组损失对提取的特征进行相似性度量,保证所提取的特征中包含更多鞋印的信息,提高检索性能。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网络的特征提取和相似性度量提出了优化方案。首先,本论文提出了将原始的鞋印图像和经过图像分割处理后的图像所提取的特征进行融合的方法,然后利用融合特征进行相似性度量。原始图像提取的特征中包含全部的鞋印图像信息,而分割后的图像提取的特征中噪声影响较小,融合特征有效结合了二者的优点,所以利用融合特征进行检索可以进一步提高检索性能。本论文使用三元组损失进行相似性度量,训练集中正、负样本选择的好坏影响网络模型的性能。本论文采用在线选择样本图像的方法,通过线上选择与检索图像更相似的负样本图像和差距更大的正样本图像进行相似性度量,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进而获得更好的检索效果。

张永进[4](2020)在《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秦安西山郊野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城乡统筹、乡村振兴、休闲旅游新需求的影响下,国内郊野公园逐步发展完善。然而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因其立地条件复杂、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郊野公园建设相对滞后,因此,此类地区试点建设与相关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情况,重点对国内郊野公园建设问题与应对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其次,本文研究分析了郊野公园与水土保持类绿地案例,总结其规划设计特点与可借鉴内容,从而指导研究区的规划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区——陇中丘陵沟壑区的立地条件复杂,常发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景观单一。在分析其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总结在这一地区建设郊野公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重点阐释了其建设郊野公园的原则,探究了规划设计方法与策略,对场地的地质防护、集雨节水、地域景观塑造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理论推演,从而形成陇中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主要思路。依据这些规划设计方法与策略,本文以陇中丘陵沟壑区的典型代表秦安西山郊野公园为例,验证在该地区建设郊野公园的可行性。文中对场地的“水”与“土”两方面的现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安全生态”与“开源节流”两大设计策略。“安全生态”方面利用GIS平台对场地内多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划定地质安全性分区以指导公园防护,从而按照分级分区制定不同的地质防护与水土保持措施;“开源节流"方面划定汇水分区确定汇水量,利用汇水打造景观水面与灌溉部分植物,无法灌溉区域采用耐干旱不需要浇灌的植物品种,从而在理想状态下实现公园用水的自给自足。此外对梯田、谷地等地域性景观进行突出表达,基于此进行公园详细的总体景观规划设计与专项设计,从而为相关的规划研究提供支持和有益借鉴。

李宏舰[5](2020)在《城中村背景下青年共享社区的改造策略研究 ——以厦门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房价的攀升和生活压力的加大,长租公寓成为了缓解青年人群居住压力的必要选择。同时市区高昂的租金使得城中村涌入大量外来青年人群,在此背景下,2017年,深圳出现首个由城中村握手楼改造而成的青年共享社区—福田水围柠盟人才社区。在没有任何先例和规范指引的情况下完成。既解决了外来青年人群的居住问题,又改善了城中村的环境,开启了城中村旧房改造的无限可能。因此笔者在此趋势下,研究城中村青年共享社区的改造策略,为城中村的改造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青年共享社区相关概念的梳理,明确研究对象—内外并重地对城中村进行改造,建立社区式的青年公寓即青年共享社区。同时通过对青年社区改造的融资、盈利、发展模式的探讨和实践案例的借鉴分析,提出适合城中村背景下的“村企引导、多方合作”的改造模式和“多功能、多层次,多文化”的公共空间改造方法。以此作为城中村青年共享社区改造的理论基础。接着通过对厦门城中村公共空间和青年公寓的实地调研,总结出公共空间现状特征问题:“点”、“线”空间较多、缺乏“面”空间;⑵商住功能高度混合,影响居住生活;⑶街巷空间交通系统混乱,容易迷失方向感;⑷有多样化的业态,但不能满足青年群体的休闲娱乐需求;⑸公共设施老化,损坏严重;⑹白天与夜间的使用率差异明显等;。并得出相应的空间改造启示。以此作为城中村青年共享社区的改造依据。其次通过对城中村青年群体的现实采访和问卷调查,总结出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和需求特征:⑴生活模式不固定,充满生活压力;⑵生活圈和交际圈固定,渴望交流与认同;⑶生活乏味单调,渴望丰富的娱乐健身活动;⑷生活节奏快、家务劳动社会化、⑸追求品牌消费和感性消费;⑹生活、工作一体化趋势明显。并得出相应的改造启示。以此作为城中村青年共享社区的改造方向。最后,结合理论指导和调研现状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和模式,包括五大原则和七大策略:运营、盈利策略;选址、定位策略;街区改造策略;公共空间改造策略;居住空间改造策略;绿化景观策略和社区升级策略。并以厦门蔡塘村作为改造对象,进行设计实践运用。

鲁倩男[6](2020)在《校园办公建筑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供暖运行特性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土壤源热泵(GSHP)系统由于长期的连续运行,热泵机组的制热性能系数降低,有时甚至无法满足建筑物的供热需求,这一问题在严寒地区更为明显,尤其表现在土壤源热泵只负责冬季供暖,夏季不运行的情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周边新建、扩建校园规模迅速扩张。校园建筑中人员数量庞大,因此对校园建筑中人员使用空间的舒适度要求较高,同时由于校园建筑的数量多、体量大,每年的能耗量相当巨大,建设节约型校园也是迫在眉睫。基于全国校园建筑的调研现状,对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探究不同校园建筑中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的共性,初步筛选出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出校园各功能建筑的用能特点,以及校园建筑冷热负荷的典型性;探讨土壤源热泵系统在校园建筑中的适用性,保证系统具有显着的节能减排效果。针对校园办公建筑,选取生态楼(ST楼)作为实例建筑,以实例建筑中的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连续实测和数据采集,分析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供暖运行特性,探究实例建筑中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实际供暖效果,诊断出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改变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策略,以实例建筑中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水温特性、运行效率、室内温度变化等因素,对比分析土壤源热泵系统不同年份不同运行策略下的运行特性;运用熵权法计算影响系统运行特性因素的指标权重,利用遗传算法探究不同运行策略的优劣及运行更高效节能,与实测结果对比验证遗传算法的准确性,进而找出土壤源热泵系统最优运行策略;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利用模拟软件对比实际策略与最优策略下系统为期10年的运行特性,从节能、经济、环保方面分析系统最优策略下的节能潜力。结果表明,土壤源热泵供暖系统通过改变机组的开启台数以及机组运行负载率的大小来调整运行策略后,热泵机组COP平均提高1.15,系统EER平均提高0.46,主机耗电量降低8.3%,系统耗电量降低10.8%,节能效果分别提升18%和20%,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更加高效节能。土壤源热泵供暖系统的最优运行策略及其最优解的各参数值,其中3月份得分最高,地源侧循环水流量为21.99m3/h,用户侧循环水流量为79m3/h,地源侧进水温度为5.78℃,用户侧出水温度为34.49℃。此最优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在校园建筑中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朱丽纳[7](2020)在《多层航线复杂网络连通性分析与优化》文中指出航线网络是民航空中交通的运行保障,是航空公司制定航班计划、完成生产调度,实现客货运输的必要环境。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建立多层航线网络模型,分析航线网络拓扑指标及相关性,研究机场连通度评估模型,提出多层航线网络连通性评估指标,采用概率选择为主导的航线添加策略进行新增机场下航线网络连通性优化。多层航线网络建模及实证分析。结合航空公司航线网络结构特征,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以机场为点,机场间的直通航线设边,建立由46个航空公司子网络聚合的多层航线网络模型,计算并分析其参数指标。结果表明:航空公司航线网络分布具有明显地域偏好性和较短平均路径长度;网络平均度与网络密度、聚集系数呈强正相关性,与平均路径长度有强负相关性;航线规模与网络直径无明显关系。聚合后的多层航线网络具有明显的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特性;节点度对网络指标影响最大,与网络中心性指标、介数呈强正相关,与点聚集系数和最短路径呈负相关性;介数与介数中心性具有强正相关,与特征向量具有弱的负相关性;聚集系数与网络其它指标均呈负相关性;最短路径与网络接近中心性和特征向量中心性影响最大。多层航线网络连通性研究。研究网络连通度,首先提出基于个体的机场点连通度评价模型,将机场进行等级划分,后结合机场吞吐量验证机场点连通度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之后给出多层航线网络连通性评价指标边连通度、网络效率及最大连通子图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仿真模拟多层航线网络在不同攻击方式下网络连通性的变化趋势并分析结果。新增机场下航线网络连通性优化策略。新增机场扩建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航线网络的重新规划,为确保新增机场下航线网络连通性得到优化,提出添加新增机场下直通航线完成优化航线网络连通性的思路,采用概率选择为主导的新增航线添加策略,分别从机场连通度、潜在客流需求以及机场航班量角度选择不同概率模型方式下的添加策略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得到结合三要素组合的概率模型优化策略进行新增机场航线添加,能较好地改善网络效率。最后基于南航、国航和东航航线网络构建多层航线网络实证比较几种添加策略下网络连通性优化情况。

雍鹏程[8](2020)在《不确定环境下考虑班期限制的多目标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提出的相关规划与政策,可以看出多式联运的发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物流运输发展的高阶是多式联运。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是多式联运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经典最短路问题的延伸和扩展。结合实际运输环境,运用创新方法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满足客户需求是路径优化问题的核心。本文从班期限制与不确定环境两个要点入手,主要讨论了班期在多式联运路径优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对模型的加以改进,以运输时间与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了不确定环境下的多目标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对该问题的求解,设计并改进了相应的启发式算法,进行了大量的丰富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多式联运、多目标优化理论、不确定理论等进行了阐述,对班期限制在模型中如何表达进行了详细刻画,对解决本文问题所需的进化算法各部分的算子进行了设计与改进。其次,多式联运网络路径优化会面临节点间运输时间不确定的影响。对运输时间的不确定性采用区间数进行处理,以运输时间最少、成本最低建立了多目标多式联运路径鲁棒优化模型。针对该问题设计了NSGA-II算法,综合采取(?(10)?)选择法与外部归档精英保留策略进行求解,并分析了pareto前沿解集的收敛性、多样性和分布度,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数值案例中,通过算法解得了目标上的方案集,能为多式联运承运人制定运输方案提供决策参考。最后,在多式联运路径优化中,考虑运输时间与运输费用的不确定性、班期限制及堆存费用等的影响。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运输总时间最少、总费用最低为目标,建立了多式联运多目标路径优化模型。采用蒙特卡洛(MC)仿真处理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高效改造方法,用以节约MC仿真带来的高昂的计算成本。针对算法所给出的非绝对的pareto前沿解集,提出了方案风险评估方法。数值案例验证了所提出算法求解本文所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及风险评估方法对路径决策的支撑作用。所做研究能为决策者制定运输方案提供参考。

张炎[9](2020)在《大规模风电特高压交直流外送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风能固有的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等特点导致风电大规模远距离单独外送会对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很大的风险。采用大规模风电与近区火电配合,经特高压交直流联合外送(System Involving Wind Power Transmission by UHVDC/UHVAC,WIND-UHVDC/AC),在满足送受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要求的基础上,提升了电能外送通道的利用率,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大规模风电基地电能外送的优选方案。WIND-UHVDC/AC系统中风电和直流容量巨大,系统故障会对送端电网和风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WINDUHVDC/AC送端系统暂态稳定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围绕风电接入比例、风电与直流恢复速率交互作用、直流闭锁后送端紧急切机量求解算法和直流换相失败协调抑制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建立了WIND-UHVDC/AC系统模型;基于风电和特高压直流暂态功率特性,从数学上推导了送端系统同步机电磁功率方程;基于等面积准则分别分析了交流短路故障和直流闭锁时风电接入比例变化对送端暂态功角稳定的影响,给出了交直流故障后使系统功角稳定最优的风电接入比例,并分析了交流外送线路电抗、直流输送容量等参数变化对最优风电接入比例的影响。最优风电接入比例的分析对WIND-UHVDC/AC系统的规划建设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2)分别分析了短路故障清除后风电和直流有功恢复速率对送端暂态功角稳定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送端同步机等值内阻变化的影响;在考虑直流换流站无功消耗对同步机电磁功率特性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了风电和直流有功恢复速率的交互作用对送端系统暂态功角稳定的影响机理,得出了不同送端同步机等值内阻下,短路故障清除后使送端暂态功角稳定性最优的风电和直流有功恢复速率组合。该机理分析研究能够为WIND-UHVDC/AC系统故障恢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3)分析了特高压直流闭锁和滤波器动作特性对送端系统和交流外送线路暂态电压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直流闭锁后滤波器动作特性和风电机组切除对送端同步机电磁功率特性的影响机理;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考虑滤波器切除量的直流闭锁后送端风电和火电协调的紧急切机量离线求解算法,通过优化滤波器的切除量和风火电机组切除顺序,减少直流闭锁后维持送端暂态稳定所需的风电和火电切机总量,可为实际工程中直流闭锁后紧急切机控制提供参考。(4)建立了分层接入特高压直流系统电磁暂态模型;分析了受端交流系统故障后逆变侧故障层和非故障层换流器换相失败的主导因素,以及换相失败期间逆变侧换流器和受端交流系统的无功交换特性;在分析了直流连续换相失败对送端系统暂态过电压和功角稳定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提升送端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分层接入特高压直流系统连续换相失败协调抑制策略,有效抑制了直流连续换相失败的发生,并降低了换相失败期间送端暂态过电压和暂态冲击能量。所提控制策略能够显着提升特高压直流换相失败后WIND-UHVDC/AC送端电网和风电场的运行稳定性,为实际工程换相失败抑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本文通过对风电接入比例、风电和直流功率恢复特性交互作用、直流闭锁和换相失败对送端系统暂态稳定影响机理的研究,为大规模风电特高压交直流外送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调度提供了理论参考,对系统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秀侠[10](2020)在《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操纵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当中,而无人驾驶技术作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社会经济发展、国防安全建设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控制、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与船舶有关的环境感知技术、通信导航技术等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均为自主船舶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可行性。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船舶领域正在开启一场智能化革命,人工智能技术和船舶领域的研究结合越来越紧密。自主驾驶的成功实现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人-船舶-航道”作用方式,形成“船舶-航道”的直接作用方式,从而大大提高航运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内河船舶运输在我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内河具有过往船舶密集,内河航道狭窄等特殊性,使得内河航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鉴于自主船舶操纵方面的优势,将自主船舶运用于内河运输是否可以提高内河运输的安全性,使得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性的研究迫在眉睫。从国内外研究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无人船避碰和路径规划方面,对于自主船舶的航行安全的研究多是从定性的角度单一考虑人员因素对自主船舶的影响,还有一些研究从定性角度对自主船舶进行了系统性的风险分析;但是对于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策略的研究几乎没有文献涉及。对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策略的研究能够为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自主船舶特征,进一步对自主船舶的航行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自主船舶航行安全风险的构成。首先通过文献归纳的方式归纳总结影响传统船舶航行安全的因素,以常见船舶事故中碰撞、搁浅、触礁、火灾爆炸以及自沉典型事故场景对自主船舶航行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因船岸一体化带来的影响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的因素,最终建立了基于船舶-环境-管控系统的自主船舶航行安全影响因素框架,为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性评估提供了思路。2)以船舶属性、环境属性、管控属性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构建坐标轴,从坐标系的角度出发构建自主船舶航行场景分类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距离评价函数的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FCM)聚类算法,并选取专门用于测试分类、聚类算法的国际通用的UCI数据库中的wine数据集进行算法的检验,验证算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通过对所选取的数据进行特征聚类,实现了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场景的聚类。聚类结果表明,该算法是切实有效的,不但可以自适应的给出最佳的聚类数,而且可以验证聚类的有效性,还可以快速达到最佳聚类的目的。3)以航行环境变化、与它船会遇和船舶靠离泊三种典型航行状况为例,阐述了该状况下的安全操纵策略。对于会遇状况下的操纵策略分析,鉴于船舶在航道会遇时涉及到船舶避碰问题,首先对会遇态势进行划分,然后通过DCPA(distance to closest point of approach)、TCPA(time to closest point of approach)和安全会遇距离等指标来衡量船舶碰撞危险度,基于内河避碰规则与船舶会遇态势,系统分析了两船会遇与多船会遇态势下自主船舶所应采取的避碰策略。对于靠泊状况下的操纵策略分析,依次对船舶靠泊过程、靠泊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最后系统分析了自主船舶靠离泊操纵策略。4)以传统船舶事故案例为例,计算对应场景下采取多种策略时,每种策略所对应的安全指数,并结合差异系数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赋权法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对各种操纵策略进行评估,展示了船舶航行安全操纵策略集的构建流程。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型能直观、准确的反映船舶航行安全操纵策略的优劣,为构建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策略集提供了思路。5)在对已有的深度强化学习方法模型的分析基础上,将深度学习和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结合,建立基于DDPG(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算法的自主船舶航行操纵策略框架。结合内河船舶航行安全事故实际情况,从内河自主船舶航行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场景-避障的视角,选取内河航道具有代表性的航段(包括内河顺直航道、弯曲航道、桥区航道以及航道交汇口四种),运用Python软件进行仿真研究,实现了自主船舶航行策略学习更新过程。结果表明,通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习,自主船舶能够学习到优秀的操纵策略,及时更新船舶航行安全操纵策略,并且在测试环境中表现良好。

二、国际网络发展及策略(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网络发展及策略(二)(论文提纲范文)

(1)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在复杂框架结构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结构监测的发展现状
        1.2.2 粒子群算法的发展现状
        1.2.3 粒子群算法优化SVM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结构模型的选择与实验准备
    2.1 实验结构模型简介
    2.2 实验所用传感器模块简介
        2.2.1 WT901WIFIC性能参数
        2.2.2 WT901WIFIC轴向说明
    2.3 实验整体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数据分析
    3.1 Timoshenko(铁木辛柯)梁单元
    3.2 混合梁单元
    3.3 空间刚架结构
    3.4 框架结构模型的建立及节点坐标说明
        3.4.1 框架结构模型的建立
        3.4.2 框架节点编号及框架结构梁的编号
    3.5 实验结构各点坐标关系及连通关系的矩阵表示方法
        3.5.1 实验结构各点坐标关系矩阵
        3.5.2 实验结构连通关系矩阵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器的布置方法及数据采集
    4.1 基于MATLAB对目标框架结构的有限元计算与仿真
    4.2 对目标框架结构的有限元计算与仿真结果分析
    4.3 传感器布置方案
    4.4 数据采集
        4.4.1 采集过程
        4.4.2 数据记录
    4.5 数据拟合
        4.5.1 拟合结果分析
        4.5.2 数据处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拟合函数
    5.1 粒子群算法简介
        5.1.1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5.1.2 粒子群算法特点
        5.1.3 粒子群算法的组成要素
    5.2 传感器模块数据筛选的基本思路
        5.2.1 前期准备与分析
        5.2.2 数据分类原理
        5.2.3 特征提取
    5.3 群智能优化SVM
    5.4 传统粒子群算法优化SVM
    5.5 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SVM策略
        5.5.1 随机权重法改进PSO
        5.5.2 线性递减权重法
    5.6 适应度函数的选择
        5.6.1 适应度函数
        5.6.2 拉格朗日方程
    5.7 优化流程
        5.7.1 优化策略一
        5.7.2 优化策略二
        5.7.3 ASSESS函数
    5.8 优化结果对比与分析
        5.8.1 优化策略一与传统PSO优化对比
        5.8.2 优化策略二与传统PSO优化对比
        5.8.3 优化策略一与优化策略二比较
        5.8.4 ASSESS函数评价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优化结果分析与验证
    6.1 拟合函数优化结果分析
        6.1.1 优化前后误差分析
        6.1.2 原因分析
    6.2 新结构模型验证优化训练模型
        6.2.1 结构模型的建立
        6.2.2 结构模型的数据采集
        6.2.3 数据的拟合与优化
        6.2.4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生物标记物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概述
        1.2.1 GWAS中常用的表型数据——MRI
        1.2.2 GWAS中常用的基因型数据——SNP
    1.3 深度学习概述
    1.4 研究现状
        1.4.1 GWAS对检测标记物的研究现状
        1.4.2 深度学习对检测标记物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工作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GWAS研究方法
    2.1 数据处理
        2.1.1 图像数据
        2.1.2 基因数据
    2.2 方法基本概念
        2.2.1 Dietnet简介
        2.2.2 潜在特征提取
    2.3 Deep-GWAS网络框架
        2.3.1 MRI-疾病的联系
        2.3.2 ROI潜在特征-SNP之间的联系
        2.3.3 SNP潜在特征-疾病之间的联系
        2.3.4 生物标记物的检测方法
        2.3.5 Deep-GWAS的训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eep-GWAS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3.1 数据划分与生成
    3.2 deep-GWAS的实验设计
        3.2.1 图像MLP的实验设计
        3.2.2 联合网络的实验设计
        3.2.3 遗传MLP网络的实验设计
    3.3 Deep-GWAS的结果分析
        3.3.1 图像MLP的结果分析
        3.3.2 联合网络的实验结果
        3.3.3 遗传MLP的实验结果
    3.4 Deep-GWAS的有效性评估
        3.4.1 图像MLP模块的有效性
        3.4.2 辅助网络模块的有效性
    3.5 检测的生物标记物
        3.5.1 MRI关于AD的标记物
        3.5.2 SNP关于AD的标记物
        3.5.3 标记物之间的相关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未来展望
    4.1 总结讨论
    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3)基于深度特征的跨模态鞋印图像检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图像检索的现状
        1.2.2 鞋印检索的发展与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深度特征的鞋印图像检索关键技术
    2.1 关键技术
        2.1.1 深度学习
        2.1.2 图像分割
        2.1.3 图像检索
    2.2 鞋印图像特点及数据库
        2.2.1 鞋印图案的特点
        2.2.2 现场提取的鞋印图像的特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算法框架及特征提取方法优化
    3.1 算法框架
    3.2 算法评测和数据
        3.2.1 数据集
        3.2.2 参数设置
        3.2.3 评测标准和网络性能数据
    3.3 特征提取优化方法
        3.3.1 优化方法一—卷积核融合
        3.3.2 优化方法二—全连接层融合
        3.3.3 优化方法三—线性叠加
    3.4 性能分析
        3.4.1 优化方法性能分析
        3.4.2 优化方法与原始网络性能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似性度量的选择与优化
    4.1 相似性度量
        4.1.1 距离度量方法
        4.1.2 图像检索中的相似性度量方法
    4.2 损失函数的设计与优化
        4.2.1 三元组损失函数
        4.2.2 样本的选择
        4.2.3 优化方法设计
    4.3 性能分析
        4.3.1 优化方法性能分析
        4.3.2 特征提取与相似性度量优化结合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和贡献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秦安西山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背景下郊野公园建设意义
        1.1.2 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水资源浪费严重
        1.1.3 黄土高原地区绿地建设困难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计算分析法
        1.5.5 归纳演绎与模式推导法
2 郊野公园相关理论研究与发展概况
    2.1 郊野公园的相关概念
    2.2 郊野公园的产生与发展
    2.3 郊野公园的主要分类
    2.4 国外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
        2.4.1 英国
        2.4.2 美国
        2.4.3 加拿大
        2.4.4 日本
    2.5 国内郊野公园的研究与建设
        2.5.1 香港
        2.5.2 上海
        2.5.3 北京
        2.5.4 我国郊野公园建设与实践的主要问题
    2.6 我国郊野公园的营建策略探究
        2.6.1 区域统筹,助力城乡生态网络构建
        2.6.2 资源保护,打造郊野景观特色
        2.6.3 设施完善,构建复合的功能体验
        2.6.4 社区参与,完善管理运营体系
    2.7 本章小结
3 郊野公园与地质防护类绿地案例研究
    3.1 斯达本郊野公园
        3.1.1 项目简介
        3.1.2 项目特色及借鉴意义
    3.2 坎珀当郊野公园
        3.2.1 项目简介
        3.2.2 项目设计特色
        3.2.3 借鉴意义
    3.3 上海闵行浦江郊野公园
        3.3.1 项目简介
        3.3.2 项目设计特色
        3.3.3 借鉴意义
    3.4 晋中百草坡森林植物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特色
        3.4.3 项目经验
    3.5 深圳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3.5.1 项目概况
        3.5.2 设计特色
        3.5.3 借鉴经验
    3.6 本章小结
4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与营建技术研究
    4.1 研究区范围界定
    4.2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概况
        4.2.1 自然条件
        4.2.2 人文条件
    4.3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公园建设现状
    4.4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4.5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
        4.5.1 生态脆弱,地质灾害常发
        4.5.2 降雨稀少,水资源短缺
        4.5.3 植被缺乏,景观单一
    4.6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设计原则
        4.6.1 生态安全的原则
        4.6.2 以人为本的原则
        4.6.3 因地制宜的原则
        4.6.4 突出特色的原则
        4.6.5 三生共融的原则
    4.7 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设计方法探究
        4.7.1 地质安全评价与地质灾害防护
        4.7.2 雨水收集节水栽植方法探究
        4.7.3 地域性景观塑造
    4.8 本章小结
5 秦安县西山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5.1 前期分析
        5.1.1 项目背景
        5.1.2 现状综合分析
    5.2 设计策略
        5.2.1 “安全生态”,兼顾地质防护与水土保持
        5.2.2 “开源节流”,统筹雨水收集与节水栽植
        5.2.3 “美观实用”,并重景观塑造与功能完善
    5.3 规划设计
        5.3.1 总平面图
        5.3.2 鸟瞰图
        5.3.3 总体分区与结构
        5.3.4 分区详细规划设计
    5.4 节水专项
    5.5 节水型植物研究与应用专项
        5.5.1 节水型植物群落的配置
        5.5.2 基于节水视角的植物景观分区
    5.6 其它专项设计
        5.6.1 竖向设计专项
        5.6.2 道路专项设计
        5.6.3 驳岸专项设计
        5.6.4 服务设施设计
        5.6.5 标示体系设计
        5.6.6 节事活动专项
    5.7 用地平衡表
6 总结与讨论
    6.1 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5)城中村背景下青年共享社区的改造策略研究 ——以厦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中村土地具有发展优势,环境治理受到密切关注
        1.1.2 大量青年租房人群涌入城中村,成为城中村的新生使用者
        1.1.3 城中村中的空间与青年群体的使用需求不匹配
        1.1.4 目前青年公寓发展遇到瓶颈,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地域界定——城中村
        1.3.2 研究范畴界定——青年群体
        1.3.3 研究本体界定——共享社区
    1.4 国内外相关动态
        1.4.1 国内相关动态
        1.4.2 国外相关动态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参考文献
第2章 城中村青年共享社区改造的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
    2.1 青年共享社区相关概念
        2.1.1 青年共享社区社区概念辨析
        2.1.2 青年共享社区的发展
        2.1.3 青年共享社区构成
        2.1.4 青年共享社区的特征
    2.2 城中村社区型青年公寓的理论支撑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舒尔茨场所精神理论
        2.2.3 扬盖尔公共空间设计理论
        2.2.4 纽曼可防卫空间理论
    2.3 城中村青年共享社区改造的相关问题
        2.3.1 城中村青年共享社区的持有方式
        2.3.2 城中村青年共享社区的融资模式
        2.3.3 城中村青年共享社区的盈利模式
        2.3.4 城中村青年共享社区的发展模式
        2.3.5 城中村青年共享社区改造模式
    2.4 城中村改造青年共享社区的相关案例研究
        2.4.1 福田水围柠檬青年社区
        2.4.2 集悦城塘他塘朗青年社区
        2.4.3 深圳南头古镇公共空间改造
        2.4.4 万科广州棠下泊寓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厦门城中村及青年公寓概况与现状
    3.1 厦门岛内城中村概况
        3.1.1 厦门城中村的形成发展
        3.1.2 厦门城中村类型特征
        3.1.3 厦门城中村的现状特征
    3.2 厦门城中村公共空间概况
        3.2.1 城中村公共空间类型特征
        3.2.2 城中村公共空间现状特征
        3.2.3 城中村公共空间现状调研总结
    3.3 厦门青年公寓概况
        3.3.1 厦门市区青年公寓概况
        3.3.2 厦门城中村青年公寓概况
        3.3.3 厦门青年公寓调研总结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城中村青年群体生活现状与需求研究
    4.1 基于理论研究的城中村青年居住群体的需求分析
        4.1.1 青年群体的特征
        4.1.2 青年群体生活需求
    4.2 基于现实状态采访的城中村青年生活现需求分析
        4.2.1 现实状态采访的内容和目的
        4.2.2 案例采访分析
        4.2.3 分析总结
    4.3 基于问卷调查的城中村青年群体生活需求分析
        4.3.1 问卷调查的内容和目的
        4.3.2 问卷调查分析
        4.3.3 分析总结
    4.4 问卷的问题与不足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城中村中青年共享社区改造的策略与模式
    5.1 城中村青年长租社区的改造原则
        5.1.1 节约成本,经济适用原则
        5.1.2 以点带面,渐进改造原则
        5.1.3 共享兼容性原则
        5.1.4 安全性原则
        5.1.5 社区营造原则
    5.2 运营、盈利模式策略
        5.2.1 运营模式
        5.2.2 盈利模式
    5.3 选址、产品定位策略
        5.3.1 选址策略
        5.3.2 产品定位策略
    5.4 街区改造策略
        5.4.1 改善城中村青年社区的展示面
        5.4.2 规整城中村社区内部交通体系
        5.4.3 优化社区整体空间结构,建立特色型空间
    5.5 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5.5.1 多方拓展可用空间
        5.5.2 整合社区功能业态
        5.5.3 更新城中村闲置空间,挖掘空间潜力
    5.6 单体建筑改造策略
        5.6.1 细化改造等级、分步到位
        5.6.2 丰富居住功能,满足多样需求
        5.6.3 营造楼栋共享中心
        5.6.4 完善基础服务,提升居住体验感
    5.7 绿化景观和夜景策略
    5.8 社区升级策略
    5.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理论指导下的设计运用——以蔡塘村为例
    6.1 蔡塘村概况分析
        6.1.1 历史沿革
        6.1.2 区位分析
        6.1.3 交通分析
        6.1.4 环境分析
        6.1.5 周边设施分析
        6.1.6 场地分析
        6.1.7 人群分析
        6.1.8 蔡塘村现状问题分析
    6.2 青年社区设计分析
        6.2.1 项目设计策略
        6.2.2 项目设计理念
        6.2.3 青年社区总体布局设计
        6.2.4 公共空间功能分区设计
        6.2.5 公共空间更新改造设计
        6.2.6 建筑单元改造设计
        6.2.7 公蔡塘村青年社区专项设计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A 厦门岛内城中村基础数据调研
附录B 青年群体生活需求问卷调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校园办公建筑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供暖运行特性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源热泵相关研究
        1.2.2 GSHP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1.2.3 GSHP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校园建筑中GSHP系统的影响因素初筛
    2.1 案例分析
    2.2 GSHP系统运行特性及影响因素
    2.3 不同类型校园建筑的用能特点
    2.4 GSHP系统在校园建筑中的适用性
    2.5 本章小结
3 GSHP供暖系统运行效果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建筑基本情况
        3.1.2 围护结构
        3.1.3 能源系统
        3.1.4 运行策略
    3.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式
        3.2.1 数据采集内容
        3.2.2 数据采集方法及原则
        3.2.3 数据处理方式
    3.3 GSHP系统运行特性及存在问题
        3.3.1 水温特性
        3.3.2 性能系数变化
        3.3.3 能源消耗的情况
        3.3.4 室内温度及温频分布
    3.4 GSHP系统不同年份不同策略下运行效果研究
        3.4.1 室外温度修正
        3.4.2 室内温度变化
        3.4.3 机组水温特性
        3.4.4 机组运行效率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理论方法比较GSHP系统的不同运行策略
    4.1 影响因素指标权重的计算
        4.1.1 指标权重方法的选择
        4.1.2 熵权法概述及计算过程
        4.1.3 优化变量的选择及权重计算
    4.2 遗传算法分析GSHP系统供暖运行效果
        4.2.1 遗传算法概述
        4.2.2 遗传算法对比系统不同运行策略
    4.3 遗传算法求GSHP系统运行策略最优解
        4.3.1 优化算法对比与选择
        4.3.2 遗传算法的优化
        4.3.3 求解最优运行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GSHP系统的长期运行特性
    5.1 负荷模型
        5.1.1 DeST软件
        5.1.2 模型建立
        5.1.3 负荷特性
    5.2 系统模型
        5.2.1 TRNSYS软件
        5.2.2 主要调用模块介绍
        5.2.3 模型建立与标准化
    5.3 GSHP系统长期运行特性及潜力分析
        5.3.1 GSHP系统为期10年的运行特性
        5.3.2 GSHP系统的潜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中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多层航线复杂网络连通性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航线网络研究现状
        1.2.2 复杂网络连通性研究现状
        1.2.3 网络连通性优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概述
    2.1 航线网络基本概念
    2.2 复杂网络模型
        2.2.1 随机网络
        2.2.2 小世界网络
        2.2.3 无标度网络
    2.3 网络特征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层航线网络建模及实证分析
    3.1 多层网络介绍
    3.2 多层航线网路构建
        3.2.1 单层子网络
        3.2.2 多层网络
    3.3 网络特征实证分析
        3.3.1 数据整理和仿真分析
        3.3.2 多层网络结构特征
    3.4 网络相关性分析
        3.4.1 层间网络相关性分析
        3.4.2 多层聚合网络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层航线网络连通性研究
    4.1 连通性相关概述
    4.2 机场连通度评价
        4.2.1 连通度评价模型
        4.2.2 机场连通度计算
    4.3 多层航线网络连通性分析
        4.3.1 连通性指标测度
        4.3.2 多层航线网络连通性评估过程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增机场下航线网络连通性优化策略
    5.1 新增机场背景介绍及现状概述
        5.1.1 新增机场背景介绍
        5.1.2 新增机场下网络连通性研究不足
    5.2 航线网络连通性优化策略
        5.2.1 基于机场连通度的新增航线添加策略
        5.2.2 基于航线潜在客流需求的优化策略
        5.2.3 兼顾机场连通度和航线潜在客流需求的组合优化策略
        5.2.4 考虑航班量的组合优化策略
    5.3 新增机场下多层航线网络连通性优化实例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不确定环境下考虑班期限制的多目标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多式联运综合性研究现状
        1.3.2 确定条件下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研究
        1.3.3 不确定条件下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研究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2.1 多式联运概述
        2.1.1 多式联运定义与特征
        2.1.2 多式联运路径优化
        2.1.3 班期
    2.2 多目标优化问题
        2.2.1 数学描述
        2.2.2 Pareto理论
        2.2.3 NSGA-II算法
    2.3 不确定参数处理
        2.3.1 区间数优化
        2.3.2 蒙特卡洛仿真
    2.4 数据驱动进化优化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带区间数的多目标多式联运路径鲁棒优化
    3.1 多式联运路径鲁棒优化模型
        3.1.1 问题描述
        3.1.2 参数设置
        3.1.3 多目标多式联运鲁棒优化模型
    3.2 算法求解
        3.2.1 编码与进化操作
        3.2.2 NSGA-II算法设计
    3.3 算法分析
        3.3.1 算法评价指标
        3.3.2 算法合理性与有效性
        3.3.3 GA参数灵敏性分析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驱动下的多目标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研究
    4.1 结合MC的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
        4.1.1 模型基础
        4.1.2 模型建立
    4.2 算法求解
        4.2.1 基于数据驱动的NSGA-II*算法流程
        4.2.2 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适应值计算
        4.2.3 运输方案的风险分析方法
    4.3 算法分析
        4.3.1 算法合理性与有效性
        4.3.2 数据驱动算法的运行时间分析
        4.3.3 GA参数灵敏性分析
    4.4 算例分析
        4.4.1 求解结果MC仿真分析
        4.4.2 运输方案风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9)大规模风电特高压交直流外送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接入比例对送端系统功角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2.2 风电和直流功率恢复特性对送端系统功角稳定性影响研究现状
        1.2.3 直流闭锁对送端系统暂态稳定影响研究现状
        1.2.4 直流连续换相失败协调抑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送端系统功角稳定约束下最优风电接入比例
    2.1 引言
    2.2 送端系统同步机电磁功率特性分析
        2.2.1 大规模风电特高压交直流外送系统模型
        2.2.2 风电和直流功率外特性
        2.2.3 WIND-UHVDC/AC典型系统同步机电磁功率特性
    2.3 对中间变量——并联阻抗的说明
    2.4 直流系统闭锁时WIND-UHVDC/AC系统风电接入比例分析
        2.4.1 直流闭锁后同步机电磁功率特性
        2.4.2 闭锁后直流和风电暂态功率外特性
        2.4.3 考虑功角稳定性的最优风电接入比例
        2.4.4 影响最优风电接入比例的因素分析
    2.5 交流系统短路故障时WIND-UHVDC/AC系统风电接入比例分析
        2.5.1 送端短路后同步机电磁功率特性
        2.5.2 短路后直流和风电暂态功率外特性
        2.5.3 考虑功角稳定性的最优风电接入比例
        2.5.4 影响最优风电接入比例的因素分析
    2.6 算例分析
        2.6.1 直流闭锁时最优风电接入比例
        2.6.2 交流短路故障时最优风电接入比例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电与直流恢复速率及其交互作用对送端功角稳定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风电恢复速率对送端功角稳定的影响
        3.2.1 自阻抗项对功角稳定性的影响
        3.2.2 互阻抗项对功角稳定性的影响
    3.3 直流恢复速率对送端功角稳定的影响
        3.3.1 自阻抗项对功角稳定性的影响
        3.3.2 互阻抗项对功角稳定性的影响
        3.3.3 同步机等值内阻变化对电磁功率的影响
    3.4 风电和直流恢复速率的交互作用对送端功角稳定的影响
        3.4.1 自阻抗项对功角稳定性的影响
        3.4.2 互阻抗项对功角稳定性的影响
    3.5 算例分析
        3.5.1 WIND-UHVDC/AC典型系统分析验证
        3.5.2 WIND-UHVDC/AC实际系统分析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流闭锁条件下送端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和紧急切机量求解
    4.1 引言
    4.2 直流闭锁后系统暂态电压特性分析
        4.2.1 直流闭锁对暂态电压特性的影响
        4.2.2 交流滤波器切除对暂态电压特性的影响
    4.3 直流闭锁后送端系统功角稳定性分析及影响因素
        4.3.1 直流闭锁对送端同步机电磁功率特性的影响
        4.3.2 整流站滤波器切除延时变化的影响
        4.3.3 风电机组切除对送端系统功角稳定的影响
    4.4 风电和火电协调的直流闭锁后紧急切机量求解
        4.4.1 目标与约束条件
        4.4.2 风电和火电协调的紧急切机量求解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直流闭锁后切除风电机组对送端系统功角稳定性影响
        4.5.2 滤波器切除延时变化的影响分析
        4.5.3 直流闭锁后紧急切机量求解算法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高送端暂态稳定性的分层接入直流系统连续换相失败协调抑制策略
    5.1 引言
    5.2 换相失败机理及判别方法
        5.2.1 换相失败机理
        5.2.2 换相失败判别方法
    5.3 分层接入特高压直流换相失败特性
        5.3.1 分层接入特高压直流系统拓扑结构和参数
        5.3.2 分层接入特高压直流控制策略
        5.3.3 分层接入特高压直流换相失败主导因素
        5.3.4 换相失败期间逆变侧换流器与受端系统的交互作用
    5.4 直流换相失败后送端系统暂态稳定特性
        5.4.1 送端系统暂态电压特性
        5.4.2 送端系统暂态功角特性
    5.5 提升送端稳定性的分层接入直流系统连续换相失败协调抑制策略
        5.5.1 协调抑制策略电流指令值
        5.5.2 协调抑制策略流程
    5.6 算例分析
        5.6.1 换相失败协调抑制策略分析与对比
        5.6.2 电流指令速率限制环节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操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自主船舶发展研究现状
        1.4.2 船舶动态控制研究现状
        1.4.3 自主船舶安全性研究现状
        1.4.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问题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 自主船舶特征
        2.1.1 自主船舶组成
        2.1.2 自主船桥系统组成
        2.1.3 自主船舶特征表现
    2.2 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风险特征
    2.3 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风险构成
        2.3.1 传统船舶航行安全影响因素
        2.3.2 典型事故场景安全风险影响分析
        2.3.3 基于船岸一体化的自主船舶航行安全影响因素
    2.4 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评估方法探讨
        2.4.1 评估方法探讨
        2.4.2 贝叶斯网和模糊集理论简介
        2.4.3 课题组成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场景分类
    3.1 聚类理论
    3.2 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场景构成
    3.3 基于改进FCM的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场景聚类
        3.3.1 自主船舶航行场景分类描述
        3.3.2 模型的构建
    3.4 场景聚类的MATLAB算法实现
        3.4.1 改进FCM聚类算法的场景聚类实现流程
        3.4.2 算法验证
        3.4.3 场景聚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操纵策略
    4.1 内河自主船舶航行操纵安全影响因素
    4.2 水文气象环境变化时的安全操纵策略
    4.3 与它船会遇时的安全操纵策略
        4.3.1 会遇态势划分
        4.3.2 船舶碰撞危险度的判定
        4.3.3 避碰策略分析
    4.4 自主船舶靠泊操纵策略
        4.4.1 自主船舶靠泊过程
        4.4.2 自主船舶靠泊注意事项
        4.4.3 自主船舶靠泊操纵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操纵策略集构建
    5.1 内河自主船舶安全策略集内涵
    5.2 安全策略集构建方法研究
        5.2.1 差异系数CRITIC法
        5.2.2 改进的TOPSIS模型
    5.3 安全策略集构建流程
    5.4 安全策略集构建
        5.4.1 安全指数
        5.4.2 事故案例安全指数
        5.4.3 其他操纵策略下的安全指数
        5.4.4 操纵策略优劣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操纵策略集学习更新
    6.1 深度强化学习概述
    6.2 深度强化学习方法模型
        6.2.1 基于策略梯度的深度强化学习
        6.2.2 DDPG算法模型
    6.3 自主船舶操纵策略深度强化学习
        6.3.1 DDPG模型算法实现框架
        6.3.2 状态、动作变量及奖励函数
        6.3.3 DDPG算法实现
    6.4 仿真实验分析
        6.4.1 自主船舶航行于内河顺直航道
        6.4.2 自主船舶航行于内河弯曲航道
        6.4.3 自主船舶航行于内河桥区水域
        6.4.4 自主船舶航行于航道交汇口处
        6.4.5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

四、国际网络发展及策略(二)(论文参考文献)

  • [1]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在复杂框架结构监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 夏振男.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生物标记物检测研究[D]. 喻玉微.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3]基于深度特征的跨模态鞋印图像检索[D]. 赵梦影.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秦安西山郊野公园为例[D]. 张永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城中村背景下青年共享社区的改造策略研究 ——以厦门为例[D]. 李宏舰. 华侨大学, 2020(01)
  • [6]校园办公建筑土壤源热泵系统的供暖运行特性及优化研究[D]. 鲁倩男.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7]多层航线复杂网络连通性分析与优化[D]. 朱丽纳.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8]不确定环境下考虑班期限制的多目标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研究[D]. 雍鹏程.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9]大规模风电特高压交直流外送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D]. 张炎.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10]内河自主船舶航行安全操纵策略研究[D]. 张秀侠.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国际网络发展与战略 (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