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维A及康瑞宝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封闭治疗局限性硬皮病18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马振卉[1](2020)在《黄芪、薄芝糖肽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黏附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一:黄芪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黏附功能的影响目的:通过对黄芪影响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与β-连环蛋白表达研究,探讨黄芪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法初步检测黄芪抑制HaCaT细胞增殖的有效浓度范围;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黄芪注射液对HaCaT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采用qPCR法检测β-连环蛋白mRNA表达情况;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β-连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HaCaT细胞经0、0.01、0.1、1、10、100mg/ml黄芪注射液孵育24h后,细胞计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黄芪在1mg/ml后对HaCaT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明显;(2)根据细胞计数结果,得到抑制细胞增殖有效浓度大概范围为1-10mg/ml,实验组设置为0.5、1、2、4、8、16 mg/ml的黄芪处理24h组、48h组,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aCaT细胞经1mg/ml黄芪注射液处理24、48h时增殖抑制效果显着;(3)q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HaCaT细胞经1mg/ml黄芪注射液处理24、48h后,在48h时β-连环蛋白mRNA表达明显下降;(4)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aCaT细胞经1mg/ml黄芪注射液处理48h时,β-连环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结论:黄芪治疗银屑病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抑制β-连环蛋白的表达有关。实验二:薄芝糖肽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黏附功能的影响目的:通过对薄芝糖肽影响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与β-连环蛋白表达研究,探讨薄芝糖肽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初步检测薄芝糖肽抑制HaCaT细胞增殖的有效浓度范围;采用CCK-8试剂盒继续检测不同浓度薄芝糖肽注射液对HaCaT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采用qPCR法检测β-连环蛋白mRNA表达情况;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β-连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CCK-8试剂盒初步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aCaT细胞分别经0.011719、0.023438、0.046875、0.09375、0.1875、0.375、0.75、1.5mg/ml薄芝糖肽处理24h后,对HaCaT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0.023438mg/ml后抑制效果显着;0.011719、0.023438、0.046875、0.09375mg/ml薄芝糖肽处理48h后对HaCaT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根据CCK-8初步检测结果再次设置浓度梯度为0.625、1.25、2.5、5、10、20、40、80ug/ml,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薄芝糖肽注射液处理24、48h后,对HaCaT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20ug/ml处理48h后抑制效果最显着;(3)q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HaCaT细胞经10、20ug/ml薄芝糖肽注射液处理24、48h,β-连环蛋白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且于48h效果最显着;(4)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aCaT细胞经10ug/ml薄芝糖肽注射液处理24h时,β-连环蛋白表达明显下降。结论:薄芝糖肽治疗银屑病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人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抑制β-连环蛋白的表达有关。
潘厚儒[2](2016)在《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硬皮病(Scleroderma)作为一种累及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纤维化是其病理改变的核心环节,TGF-p是目前被公认最强的致纤维化因子之一,它能促进体内组织活性氧(ROS)异常合成,形成的氧化应激反应,此反与胶原合成增加密切相关。PDGFA作为纤维化进程的上游因子,在硬皮病患者的血清高度表达,其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可诱使成纤维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殖,造成胶原组织沉积及纤维化,同时ROS通过抑制硬皮病患者体内磷酸酶活性,促使PDGF与其受体持续结合,加强纤维化增生。此外,PDGFA与TGF-β诱导的纤维化过程存在交互作用,两者通过协同作用可诱导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高表达从而促进纤维化的发生。因此对硬皮病纤维化的治疗成为硬皮病硬化期治疗的关键,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段师段行武教授自拟活血除痹汤,以养血活血、通络除痹之法治疗硬皮病硬化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活血除痹汤治疗硬皮病硬化期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我们以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活血除痹汤对其纤维化的抑制效果,以及对致纤维化相关性因子的调控作用。以期为活血除痹汤治疗硬皮病纤维化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室理论的基础。本研究由文献综述、段师治疗经验介绍及实验研究三部分构成。其中文献综述三篇,综述一主要论述了西医对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综述二主要论述了西医对硬皮病的治疗及相关研究,综述三主要论述了中医对硬皮病病因病机的理解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实验目的:观察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干预效果,通过数据比较证明:①异常氧化应激反应存在于硬皮病硬化期皮损中②活血除痹汤能有效缓解皮肤增厚,降低胶原指数,抑制氧化应激反应③活血除痹汤能有效抑制致纤维化相关性因子TGF-β/PDGFA及对纤维化的发生。方法:(1)实验一将18只BALB/c小鼠小鼠随机分组为①空白组②模型低剂量组③模型高剂量组(每组6只)后以PBS 0.1ml/日对①进行皮下注射;分别以浓度400μg/0.1ml、800μg/0.1ml的博来霉素溶液0.1ml/日对②③组进行皮下注射4周后处死小鼠采取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比较皮肤增厚程度及皮肤胶原指数以掌握最合适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博来霉素造模浓度。(2)实验二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①空白组②模型组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每组6只);以PBS 0.1ml/日对①进行皮下注射;以400μg/0.1ml的博来霉素溶液0.1m1/日对②至⑤组进行为期4周的造模,于5-8周分别以不同浓度的活血除痹汤药液(按成人体重换算浓度为:44.8、22.4、11.2g/(kg·d)) 2ml/日对③④⑤灌喂;①②以同比体积的蒸馏水进行灌胃。于第8周末处死小鼠采取皮肤组织进行观察皮肤厚度、胶原指数以及皮损中ROS含量的变化。(3)实验三对硬皮病硬化期小鼠进行造模及不同浓度的中药干预后,对各组的硬皮病纤维增生相关因子TGF-β/PDGFA以及它们的下游产物COL-Ⅰ及COL-Ⅲ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测量其变化。结果:(1)实验一:结果显示②造模低剂量组与③造模高剂量组与①空白组比较,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均增加明显,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②与③相比,②的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均高于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小鼠皮肤外观表现为硬化增厚、披毛脱失、毛囊萎缩消失;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可见真皮层明显增厚,胶原纤维束数量增加、增粗膨大,纤维间隙变窄,毛囊萎缩,真皮血管周围和间质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明显增厚,脂肪层减少甚则消失,皮肤附属器减少明显等符合硬皮病临床皮肤病理变化的表现。(2)实验二:结果显示②模型组①空白组比较,皮肤厚度、胶原指数以及皮损ROS含量均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与②模型组比较,皮肤厚度、胶原指数均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③的皮肤厚度与胶原指数明显低于④⑤(P<0.01)。皮损ROS含量方面③与④⑤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④与⑤ROS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表示:皮损ROS含量与皮损厚度呈正相关(r=0.891,P<0.01)、皮损ROS含量与皮肤胶原指数呈正相关(r=0.866,P<0.01)、皮肤厚度与胶原指数呈正相关(r=0.942,P<0.01)。(3)实验三:结果显示②模型组①空白组比较,致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PDGFA含量及COL-Ⅰ/Ⅲ生成均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与②模型组比较,致纤维化相关因子TGF- β/PDGFA含量及COL-Ⅰ/Ⅲ生成均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③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④⑤,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④在各项指标之间明显低于⑤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表示TGF-β含量与皮损ROS浓度呈强相关性(r=0.87,P<0.01)、PDGFA含量与ROS浓度呈强正相关性(r=0.88,P<0.01)、TGF-β含量与COL-Ⅰ/Ⅲ含量呈强相关(r=0.96,P<0.01, r=0.95,P<0.01).PDGFA含量与COL-Ⅰ/Ⅲ含量呈强相关(r= 0.96,P<0.01,,r=0.97,P<0.01)结论:(1)博来霉素皮下注射诱发硬皮病硬化期小鼠模型的最佳浓度为400μg/0.1ml,为期4周;模型小鼠的皮肤外观及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皆符合硬皮病硬化期的皮肤损害。(2)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皮损中有大量的ROS生成,且ROS浓度与皮损的厚度及胶原指数呈正相关,说明氧化应激反应与皮肤纤维增生有较强的关系;随着活血除痹汤干预的浓度增加,ROS含量、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呈同比下降,说明活血除痹汤抑制皮肤纤维增生可能通过减少ROS的生成产生作用。(3)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皮损中致纤维化因子TGF-β、PDGFA与皮损中COL-Ⅰ/Ⅲ的表达呈正相关,随着活血除痹汤干预的浓度增加,TGF-β、PDGFA与COL-Ⅰ/Ⅲ呈同比下降,说明活血除痹汤能抑制模型小鼠皮肤中TGF-β、PDGFA的含量达到抑制纤维化的目的,且对COL-Ⅰ/Ⅲ的生成可能有直接或(与)间接抑制的作用。(4)模型小鼠皮肤中的ROS含量与与TGF-β及PDGFA含量呈强相关性,说明在纤维化的过程中,ROS、TGF-β、PDGFA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5)活血除痹汤在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效果确切,且在高浓度下效果最佳。
樊雪,朱晨雨,毛笑非,李芸,杜伟,方凯,渠涛,邢泽宇,王菂,孙秋宁[3](2016)在《局限性硬皮病522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分型、实验室资料等方面对局限性硬皮病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分型及临床特点。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门诊就诊的522例局限性硬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19.6±16.1)岁,平均病程为(5.6±6.3)年,男女比例为1.0∶2.1。临床亚型中,斑块状硬斑病(44.4%)最常见,其次为线状硬斑病(32.6%)、深部硬斑病(17.0%)、泛发性硬斑病(6.1%)、致残性硬斑病(4.0%)、点滴状硬斑病(2.3%)、瘢痕性硬斑病(0.6%)、大疱性硬斑病(0.2%)。7.3%表现为混合型。30.69%的患者抗核抗体(ANA)阳性,其中泛发性硬斑病、混合型硬斑病、深部硬斑病阳性率较高。结论:局限性硬皮病临床表现上差异较大。实验室检查中,ANA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组织病理方面,深部硬斑病、部分线状硬斑病、部分泛发性硬斑病和致残性硬斑病累及筋膜,其他亚型间皮损组织病理上无明显差别。
吴利华[4](2014)在《中医外治硬皮病的文献分析及用药规律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查阅近25年与硬皮病相关的临床研究中医外治法的文献资料,对其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评价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并探索中医外治用药的基本规律。方法:以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电子数据库为主,全面检索1989年1月到2014年1月之间关于中医外治硬皮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的研究文献,对文献中的资料信息进行提取并统计分析。将其中符合标准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相关数据的提取,并使用Meta分析对外治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将其中有具体方药的文献进行定性评价,统计并探索中医外治方法治疗硬皮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在初步检索的189篇文献中,共有符合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的文献45篇,其中含临床随机对照研究9篇,具有完整方药的文献共20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基本信息的提取,分析文献来源及年度发表等情况,并对外治法的使用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目前在临床上主要应用的外治方法。Meta分析结果表明,中医外治法联合内治法治疗硬皮病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单独使用中药或西药内服。纳入的文献中,共有101种中药,用药271次。其中活血化瘀类药最多,共16种,占15.8%。结论:证据表明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有一定的疗效,但目前现有资料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确切的疗效尚需要更严谨的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中医外治法以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为主;中药外治硬皮病具有疗效确切和副作用低的特点。
陈曦,张润田,段行武[5](2013)在《中医治疗硬皮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医学认为硬皮病属"皮痹"范畴,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胶原纤维进行性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呈慢性经过,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型。本病发病原因不明,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大、效果不甚理想;而祖国传统医学则综合运用口服中药汤剂、浸浴、熏洗、针刺等多种疗法,治疗硬皮病并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就近年来硬皮病中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内治法1.1寒湿痹阻证《诸病源候论·风湿痹候》1曰:"风
李振国[6](2009)在《局限性硬皮病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局限性硬皮病(LSc)是以局限性皮肤结缔组织纤维化或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点的疾病。由于该病病因不明,病机复杂,病情缠绵难愈,长期以来,如何治愈LSc已是世界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而中医对本病有独特的认识和疗法,就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药对其研究进展的状况,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两个方面做以综述。
张江安,袁景奕,谭升顺,楚瑞琦,王梅,江惟苏[7](2003)在《阿维A及康瑞宝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封闭治疗局限性硬皮病18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青[8](2004)在《复方黄连乳膏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医外科211工程立项子课题之一》文中研究表明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是国内外皮肤科领域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银屑病患者人数众多,据1984 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人群患病率为 1.23‰,年新发病率为 0.1‰,即每年新增患者 10 多万人,而且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环境污染的加重,患病人数还在增多。 目前中西医治疗银屑病尚未有突破性进展。西医治疗近期疗效较好,但毒副作用大,不能长期使用,停药后易复发加重,远期疗效差。中医药治疗银屑病采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内治外治结合,坚持治疗有肯定疗效。但中药外用药的有关研究很少,目前只有三个治疗银屑病的外用中成药,其中喜树碱软膏是根据西医抗肿瘤细胞增生机理研制的,对皮肤刺激性大,不能用于进行期,也不能大面积使用;镇银膏呈沥青状,外用极不方便,且有刺激性。冰黄肤乐软膏主要成分是大黄、姜黄、硫磺、冰片等,为乳剂型的灰黄色软膏,具有清热燥湿、活血祛风和止痒消炎的功效,用于湿热蕴结或血热风燥证候的皮肤病,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亦发现有刺激性。因此研制疗效肯定、大面积使用无刺激性、长期使用无毒副作用、使用方便的中药外用制剂非常必要。 复方黄连软膏是东直门医院的院内制剂,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收湿止痒的功效,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多年,疗效肯定,但由于该药油腻色深,影响患者使用。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从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两个方面对复方黄连软膏的配方和制剂加以完善,提高疗效,且方便门诊患者使用。1.实验研究 复方黄连乳膏的主要成分是黄连、土大黄、苍术,具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我们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选用人角质形成细胞株 COLO-16,观察了中药提取液大、中、小三个剂量组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对 TNF-α刺激后角质形成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了中药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阳性对照药选用常用于治疗银屑病的药物甲氨喋呤、氢化可的松及环孢素 A。结果如下: 黄连、土大黄、苍术三味中药主要表现出显着的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的作用。 TNF-α刺激 48 小时后,对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黄连、土大黄、苍术三味中药亦表现出显着的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生长的作用。 本实验还观察了复方黄连乳膏对 Jarrett 和 Spearman 所提出的小鼠尾鳞片表皮模型的作用,结果显示复方黄连乳膏具有促进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作用,能够使角化不全转变为正常角化。2.临床疗效观察 本研究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白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具体参照标准进行临床研究设计。结合具体临床研究实际,采用随机、阳性对照的方法,以本院皮肤科银屑病患者为主要观察对象,以复方黄连软膏为对照药,对复方黄连乳膏和复方黄连软膏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对比观察。 结果共收集 60 例样本,治疗组 30 例,对照组 30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皮损形态构成比等临床一般性资料方面无显着性差异。经过 2 月(2 疗程)的治疗,临床疗效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皮损 PASI 评分均较疗前有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 13.3%,总有效率为 73.3%,对照组痊愈率为 16.7%,总有效率为 8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明显或有严重后果的不良反应。 通过以上两项研究表明,复方黄连乳膏对银屑病血热证有较好的疗效,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易于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杨刚[9](2017)在《青蒿鳌甲汤加减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青蒿鳖甲汤加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与单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择的结节性痒疹患者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病例,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6例结节性痒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18例。治疗组予以青蒿鳖甲汤加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中药每日1剂,水煎2次,共计500ml,分早晚饭后半小时后服用,同时予以NB-UVB照射,每周2次,初始剂量为0.5J/cm2,如照射部位无红斑或仅轻度反应,则每次增加原剂量的20%;反之则维持原治疗剂量。对照组单用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服用方法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使用江苏省中医院院内制剂大风子酊,每天3次外用。分别在第2周、第4周和第8周观察临床疗效,记录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人口学资料、PIP评分[1]、VAS评分、DLQI评分,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2周、第4周、第8周两组患者组内综合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在第2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别。第4周和第8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改善。第8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治疗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治疗组与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青蒿鳖甲汤加减及青蒿鳖甲汤加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结节性痒疹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青蒿鳖甲汤加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可减轻单用NB-UVB治疗的副作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马艳[10](2014)在《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疗程探索》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疗程的探索研究,为临床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用药疗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符合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各40例。每组均给予中药养血愈风颗粒口服、皮肤康洗液熏洗、春娟黄芪霜外搽和适当的生活指导,三组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其中医症候积分、体征积分和总积分等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1)综合疗效: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愈显率依次:0.00%、7.9%、51.4%,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12周疗程组疗效最好。总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治疗组比较,8周治疗组和12周治疗组(P<O.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治疗组比较,12周治疗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中医症候疗效: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愈显率依次:7.7%、68.4%、89.2%,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12周疗程组疗效最好。①中医症候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疗程组比较,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疗程组比较,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外阴痒痛程度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疗程组比较,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疗程组比较,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体征疗效: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愈显率依次:0.00%、0.00%、27%,三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12周疗程组疗效最好。①体征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疗程组比较,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疗程组比较,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局部皮损范围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局部色素减退积分:4周疗程组、8周疗程组、12周疗程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三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与4周疗程组比较,8周疗程组和12周疗程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8周疗程组比较,12周疗程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中医症候疗效、体征疗效、综合疗效方面12周治疗疗效最好。(2)养血愈风颗粒4周、8周、12周疗程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在痒痛程度改善方面12周最好,局部皮损范围改善方面三种疗程相当,外阴色素减退改善方面8周与12周相当。(3)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运用安全可靠,随着疗程延长,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未见明显增加。
二、阿维A及康瑞宝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封闭治疗局限性硬皮病18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阿维A及康瑞宝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封闭治疗局限性硬皮病1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芪、薄芝糖肽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黏附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银屑病病理生理基础 |
2.2 银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
2.2.1 银屑病与遗传因素 |
2.2.2 银屑病与环境因素 |
2.2.3 银屑病与免疫因素 |
2.3 银屑病药物治疗进展 |
2.3.1 外用药物 |
2.3.2 系统药物 |
2.3.3 生物制剂 |
2.4 中医药在银屑病中治疗进展 |
2.5 研究内容 |
2.5.1 研究的细胞株 |
2.5.2 研究的治疗药物 |
2.6 小结 |
第3章 黄芪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黏附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细胞计数初步预测黄芪对HaCaT细胞增殖影响 |
3.2.2 CCK-8 试剂盒检测黄芪对HaCaT细胞增殖影响 |
3.2.3 qPCR技术分析黄芪对HaCaT细胞β-catenin转录水平影响 |
3.2.4 Western-blot法检测β-catenin在 HaCaT细胞中的表达 |
3.3 讨论 |
3.3.1 黄芪的药理作用 |
3.3.2 黄芪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3.3.3 黄芪对人角质形成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薄芝糖肽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黏附功能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CCK-8 试剂盒检测薄芝糖肽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2 qPCR法分析薄芝糖肽对HaCaT细胞β-catenin转录水平影响 |
4.2.3 Western-blot法检测β-catenin在 HaCaT细胞中的表达 |
4.3 讨论 |
4.3.1 薄芝糖肽的药理作用 |
4.3.2 薄芝糖肽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4.3.3 薄芝糖肽对角质形成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西医对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 |
一 发病机制研究 |
二 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硬皮病治疗 |
一 局灶型硬皮病(Localized scleroderma,LS) |
二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 |
三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治疗硬皮病的研究 |
一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 |
二 内治法 |
三 外治法 |
四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导师治验 |
一 病因病机 |
二 分期论治 |
三 治疗特点 |
四 病案治验 |
五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博来霉素对BalB/c小鼠皮下注射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模型 |
目的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ROS含量的影响研究 |
目的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PDGF/TGF-β含量及胶原影响研究 |
目的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活血除痹汤的组方特色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局限性硬皮病52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表现 |
2.3 实验室资料 |
2.4 治疗 |
3 讨论 |
(4)中医外治硬皮病的文献分析及用药规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文献分析及系统评价 |
1. 研究背景 |
1.1 西医对硬皮病的认识 |
1.2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 |
2. 研究目的 |
3、研究对象 |
3.1 、文献检索策略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文献筛选 |
3.5 、数据提取 |
4、研究方法 |
4.1 统计分析 |
4.1.1 文献基本信息 |
4.1.2 文献来源及比例 |
4.1.3 中医外治方法的分类及使用频次 |
4.1.4 文献发表年限情况 |
4.2 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
4.2.1 文献概况 |
4.2.2 文献质量分析 |
4.2.3 统计结果分析 |
4.2.4 研究方法 |
4.2.5 研究结果 |
5、讨论 |
二 中医外治用药的规律探索 |
1、目的 |
2、方法 |
3、结果 |
3.1 频率统计 |
3.2 功效分类 |
4、讨论 |
4.1 外治用药规律的分析 |
4.2 安全性分析 |
三 结论 |
1、本次研究的意义 |
2、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的发展前景 |
四、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中医治疗硬皮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治法 |
1.1 寒湿痹阻证 |
1.2 脾肾阳虚证 |
1.3 瘀血阻络证 |
3 外治法 |
3.1 熏洗疗法 |
3.2 外用药物 |
4 针刺疗法 |
4.1 刺络拔罐法 |
4.2 穴位注射法 |
5 其他疗法 |
6 小结 |
(6)局限性硬皮病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临床治疗 |
2.1 中医药治疗 |
2.1.1 一方为主 |
2.1.2 针灸疗法 |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2.1 中药加针剂 |
2.2.2中药加西药口服 |
3 展望 |
(8)复方黄连乳膏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医外科211工程立项子课题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传统中医学对银屑病的研究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研究概况 |
综述三 银屑病中医外治法述评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对象 |
研究方法 |
临床资料分析与疗效观察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中药提取液对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
实验二 中药提取液对 TNF-α刺激后角质形成细胞生长的影响 |
实验三 小鼠尾鳞片表皮模型实验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青蒿鳌甲汤加减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结节性痒疹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结节性痒疹流行病学研究 |
2. 结节性痒疹发病机制进展 |
2.1 遗传易感性 |
2.2 神经因素 |
2.3 免疫方面 |
2.4 精神心理因素 |
2.5 系统疾病 |
2.6 感染性疾病 |
3. 结节性痒疹西医治疗 |
3.1 一般治疗 |
3.2 局部治疗 |
3.3 全身治疗 |
3.4 物理治疗 |
4. 结节性痒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
4.1 病名溯源 |
4.2 病因病机 |
5. 结节性痒疹治疗方法及辨证分型 |
5.1 中医内治法 |
5.2 中医外治法 |
5.3 辨证分型 |
第二部分 结节性痒疹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退出与中止研究标准 |
2.6 紫外线仪器名称和规格 |
2.7 调查内容 |
2.8 治疗方法 |
2.9 临床观察指标及评分方法 |
2.10 疗效判定标准 |
2.11 统计方法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治疗前病情程度评分 |
3.3 治疗前后病情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理论及相关研究 |
1.1 青蒿鳖甲汤来源 |
1.2 立法依据 |
1.3 组方分析 |
1.4 现代药理研究 |
1.5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研究 |
1.6 高频超声在测量结节性痒疹皮损以及评估疗效中的应用 |
2. 小结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治疗前后临床照片 |
附录3 符号及缩略语等的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疗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肝肾阴虚证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1.6 脱落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3.1 药物治疗 |
2.3.2 基础治疗 |
2.3.3 生活指导 |
2.3.4 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4.1 人口学资料 |
2.4.2 一般临床资料 |
2.4.3 安全性指标 |
2.4.4 疗效性指标观测 |
2.5 疾病轻重分级标准 |
2.5.1 根据肝肾阴虚证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
2.5.2 根据外阴皮损范围分级评分标准 |
2.5.3 根据外阴色素减退程度评分标准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6.1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2.6.2 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
2.6.3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8 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分布 |
3.2 基线分析 |
3.2.1 三组年龄、病程情况比较 |
3.2.2 治疗前三组外阴痒痛程度积分比较 |
3.2.3 治疗前三组次症比较 |
3.2.4 治疗前三组外阴皮损范围积分比较 |
3.2.5 治疗前三组外阴色素减退积分比较 |
3.2.6 治疗前三组中医症候、体征、总积分比较 |
3.3 治疗后积分比较 |
3.3.1 治疗后三组外阴痒痛程度积分比较 |
3.3.2 治疗后三组次症改善情况比较 |
3.3.3 治疗后三组外阴皮损范围积分比较 |
3.3.4 治疗后三组外阴色素减退积分比较 |
3.3.5 治疗后三组中医症候、体征、总积分比较 |
3.4 治疗后疗效比较 |
3.4.1 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3.4.2 体征疗效比较 |
3.4.3 综合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情况 |
3.6 复发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外阴营养不良病因病机的探讨 |
4.2 养血愈风颗粒组方来源的探讨 |
4.3 养血愈风颗粒组方现代药理研究的探讨 |
4.4 外阴营养不良治疗疗程的探讨 |
4.5 临床疗效分析 |
4.5.1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
4.5.2 体征疗效分析 |
4.5.3 综合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二:电子阴道镜检查图像 |
附表三:病理活检图像 |
附录四:随机表 |
附录五:病例观察表 |
附录六: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四、阿维A及康瑞宝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封闭治疗局限性硬皮病18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芪、薄芝糖肽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与黏附功能的影响[D]. 马振卉. 吉林大学, 2020(08)
- [2]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D]. 潘厚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局限性硬皮病522例临床分析[J]. 樊雪,朱晨雨,毛笑非,李芸,杜伟,方凯,渠涛,邢泽宇,王菂,孙秋宁.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6(01)
- [4]中医外治硬皮病的文献分析及用药规律探索[D]. 吴利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5]中医治疗硬皮病研究进展[J]. 陈曦,张润田,段行武.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3(05)
- [6]局限性硬皮病中医药治疗进展[J]. 李振国.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8)
- [7]阿维A及康瑞宝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穴位封闭治疗局限性硬皮病18例临床观察[J]. 张江安,袁景奕,谭升顺,楚瑞琦,王梅,江惟苏.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12)
- [8]复方黄连乳膏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中医外科211工程立项子课题之一[D]. 黄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9]青蒿鳌甲汤加减治疗结节性痒疹临床疗效观察[D]. 杨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10]养血愈风颗粒治疗外阴营养不良(肝肾阴虚证)临床疗程探索[D]. 马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标签:硬皮病论文; 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论文; 封闭治疗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 银屑病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