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53和nm23-H1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韩希然[1](2020)在《LASS2/TMSG1基因通过神经酰胺途径参与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深入了解LASS2/TMSG1基因对体外培养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观察LASS2/TMSG1基因在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LASS2/TMSG1基因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凋亡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前后人肺癌A549细胞的凋亡情况。2.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前后人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3.构建人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前后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情况。4.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裸鼠皮下肿瘤组织的镜下形态、克隆形成情况、凋亡坏死情况及肿瘤转移情况。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前后裸鼠皮下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情况。6.ELISA方法检测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前后人肺癌A549细胞上清液及裸鼠肿瘤组织匀浆中神经酰胺及P38 MAPK蛋白的表达情况。7.运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P<0.05(作为分析标准)认为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课题组先前的实验结果显示,在人肺癌A549细胞中,经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过表达组肺癌细胞内LASS2/TMSG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表明已成功构建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2)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细胞的凋亡率(%)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31.51±1.41、11.72±1.07,(t=1.10,P<0.05)。(3)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细胞克隆形成百分比(%)显着低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12.17±4.51、31.83±10.13,(t=3.07,P<0.05)。(4)裸鼠移植瘤形成实验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裸鼠肿瘤体积(mm3)增长较慢,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两组裸鼠肿瘤组织的最终质量与体积,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肿瘤组织的平均质量(g)略低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0.23±0.10,0.28±0.13,(t=0.75,P>0.05);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肿瘤组织的平均体积(mm3)低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90.60±45.26,143.90±89.40,(t=1.41,P>0.05),差异不显着。(5)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发现,两组肿瘤细胞均呈现低分化腺癌形态;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肿瘤细胞平均克隆形成数目(1.29±0.49)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2.29±0.95),(t=2.48,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肿瘤组织的坏死灶较大较彻底;两组裸鼠均未发现肝、脾、肾及淋巴结转移。(6)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的裸鼠肿瘤组织中Ki67阳性率(%)(27.15±9.36)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44.80±6.05),(t=4.48,P<0.05)。(7)ELISA检测结果显示,在人肺癌A549细胞上清液中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的神经酰胺含量(μmol/L)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155.00±3.83、128.50±13.71,(t=3.22,P<0.05);裸鼠肿瘤组织匀浆中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的神经酰胺含量(μmol/L)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265.00±19.34、226.20±7.99,(t=3.21,P<0.05);人肺癌A549细胞上清液中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的P38 MAPK蛋白含量(ng/m L)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86.47±1.04、78.38±1.38,(t=8.14,P<0.05);裸鼠肿瘤组织匀浆中LASS2/TMSG1基因过表达组的P38 MAPK蛋白含量(ng/m L)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分别为89.93±3.92、62.32±3.54,(t=9.06,P<0.05),差异显着。结论LASS2/TMSG1基因作为一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不仅可以调节肿瘤细胞的增殖,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过程也有一定影响。LASS2/TMSG1基因可能会通过诱导神经酰胺的合成,进一步激活其下游的效应分子P38 MAPK蛋白等,启动级联信号传导通路,从而发挥促进人肺癌细胞凋亡,抑制人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夏露花[2](2020)在《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和探讨nm23基因与其他基因(EGF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选取最有效的药物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靶向逆转nm23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在放疗敏感性中的影响研究,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探讨使用PET/CT与增强CT两种检查方法对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对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1)选取180例nm23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将其列为研究组。选取上述研究组中的53例非小细胞癌标本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nm23和EGFR、VEGF基因的表达,对比其差异。对上述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方面nm23、EGFR、VEGF三者表达的差异及其相关性。2)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细胞株H1299中nm23 mRNA中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株A549给予照射处理,实验组则将过表达nm23重组质粒转染A549后给予照射处理;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各组nm23 m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PI3K和AKT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的差异。3)选取213例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图像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CT组与增强CT组。在PET/CT组中,对比nm23表达强阳性(>++)组nm23表达阳性(≤++)组的SUVmax及GTVPET/CT。观察对比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下,肿瘤分期改变情况、靶区勾画的体积大小、危及器官靶区的照射剂量,评估其对放疗靶区勾画的差异,对分期及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1)EGFR、VEGF和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非小细胞癌组中的EGFR、VEGF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nm23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VEGF和nm2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在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方面:EGFR、VEGF、nm23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病理类型方面:腺癌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组;VEGF、nm23阳性表达率在腺癌、鳞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肿瘤分期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在肿瘤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肿瘤分期为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nm23在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淋巴结转移方面:EGFR、VEGF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小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EGFR不存在明显相关性;VEGF和nm23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EGFR与nm23与之间呈负相关性。2)A549和H1299非小细胞癌细胞株中nm23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4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m23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MLD值和SF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放疗剂量下,细胞存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nm2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PET/CT组中,nm23表达强阳性组SUVmax与GTVPET/CT均低于nm23表达阳性组。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相比,两组在非小细胞癌分期改变、大体靶区体积(GTV)、危及器官的放疗照射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nm23、EGFR和VEGF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靶向逆转nm23可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3)了解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能够为放疗靶区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使患者获益。
沈梅珍[3](2015)在《蛋白质nm23、E-cadherin与鼻咽癌预后: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综合相关临床研究结果,独立系统评价nm23、E-cadherin表达与鼻咽癌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鼻咽癌的预后分析及干预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3个中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3个英文数据库:Pubmed 数据库、Science Direct 数据库、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并辅以引文文献追溯的方法,搜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nm23、E-cadherin与鼻咽癌预后指标相关性的临床研究。鼻咽癌预后指标包括临床T分期、临床综合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5年OS)、无病生存率(DFS)、无进展生存率(PFS)等。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按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行偏倚风险评价,应用RevMan5.3软件对相关研究原始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及95%CI、绘制森林图,进一步采用Begg’s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最后以切换随机/固定效应模型及排除偏倚风险评分≦5分的研究的方法作敏感性分析。结果:关于nm23共纳入2篇英文+40篇中文=42篇文献,总病例数为3156例,关于E-cadherin共纳入7篇英文+27篇中文=34篇文献,总病例数为36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nm23阳性/保留表达率在鼻咽癌临床 T3-4 组与 T1-2 组(OR=0.72,95%CI:0.46-1.11,P=0.14)、鼻咽癌临床Ⅲ-Ⅳ组与Ⅰ-Ⅱ组(OR=0.53,95%CI:0.43-0.66,P<0.00001)、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OR=0.21,95%CI:0.14-0.32,P<0.00001)、鼻咽癌远处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OR=0.28,95%CI:0.21-0.37,P<0.00001)、鼻咽癌 5 年 OS 死亡组与存活组(OR=0.32,95%CI:0.21-0.49,P<0.00001);E-cadherin阳性/保留表达率在鼻咽癌临床T3-4组与T1-2组(OR=0.80,95%CI:0.49-1.29,P=0.36)、鼻咽癌临床Ⅲ-Ⅳ组与 Ⅰ-Ⅱ 组(OR=0.46,95%CI:0.33-0.63,P<0.00001)、鼻咽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OR=0.33,95%CI:0.20-0.55,P<0.00001)、鼻咽癌远处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OR=0.45,95%CI:0.30-0.70,P=0.0003)、鼻咽癌5年OS死亡组与存活组(OR=0.53,95%CI:0.26-1.12,P=0.10)。结论:nm23、E-cadherin低(缺失)表达均与鼻咽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鼻咽癌预后分析、预后干预靶点,联合检测或有利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崔娟娟[4](2014)在《p53和nm2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结直肠癌组织及距癌组织5cm的切缘组织中p53、nm23蛋白的含量情况;2)研究p53、nm2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3)探讨p53与nm2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外科及普外科2007年12月~2013年11月行结直肠癌切除术存档的标本蜡块,据资料进行筛选,选取病例均为初发病例、术前未曾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抗肿瘤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96例病例,选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的p53和nm23蛋白的含量,同时随机抽取100例切缘组织作为对照组(距癌组织5cm)进行p53和nm23表达情况的检测。应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7.0统计软件)对p53和nm23的表达情况和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并进行二者之间相关性的分析。计数资料应用行×列的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类变量资料的关联性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p53蛋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其阳性定位于肿瘤细胞的细胞核,也有部分p53蛋白在癌旁组织中表达,其阳性定位于癌旁组织的细胞核中,颜色呈现棕黄色,性状为细颗粒状。实验组中p53蛋白检测为阳性者为149个,其阳性表达率为76.02%,对照组中p53蛋白检测为阳性者为5人,其阳性表达率为表达5%(5/100),实验组和对照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p53蛋白在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病人的性别和年龄以及肿瘤的生长部位没有关系(P>0.05);与肠癌不同的分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越高的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的强度就会越低;与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转移组的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要高于未发生转移组。2)nm23阳性定位于肿瘤细胞膜或细胞质,呈棕色。实验组中nm23蛋白发生阳性表达者为158例,阳性率为80.61%,对照组中nm23蛋白发生阳性表达者为90例,其阳性表达率为90%(90/100),实验组和对照组nm23蛋白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nm23蛋白在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以及肿瘤生长的位置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不同的分化程度之间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越高,nm23蛋白阳性表达的强度越高;与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转移组的的nm23蛋白的阳性表达强度要低于未发生转移组。3)p53和nm23表达的相关性分析,其spearman相关系数r=-0.354,P=0.000,二者表达指数呈现负相关。结论1)p5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在切缘组织中的表达率,nm23则相反。二者可能密切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扩散、转移等转归中。2)p53蛋白和nm2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表明二者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化中起相反作用,nm23可能作用于p53,抑制其转录或使之失活。3)联合检测二者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对于评估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评估预后、指导后期治疗有重要意义。并有可能成为从分子水平对结直肠癌行靶向治疗的切入点。
侯建章,冯婧,侯振江[5](2013)在《nm23基因及其在食管癌预后监测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nm23(nonmetatasis23)基因参与肿瘤细胞转移的调节,具有抑制肿瘤淋巴转移的作用,检测nm23基因的变化,可预测食管癌是否具有淋巴结转移,也是监测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房健[6](2013)在《NM23、KI67基因在食管癌中表达及其与临床TNM分型和预后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KI67是一种细胞增殖相关基因,仅存在于细胞周期分裂期的一种结构与功能都和染色体密切关联的大分子核抗原,与多种恶性肿瘤增值、侵袭能力呈正相关。NM23则为一种抑癌基因,它与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通过免疫染色法,结合这12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对ki67和nm23蛋白在食管癌不同病变中表达情况及与浸润转移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其联合作用下评估食管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能力。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0年1月至2000年11月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123例食管癌存档蜡块为实验标本,应用免组SP染色法对123例食管癌ki67、nm2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合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ki67、nm23与临床、病理及生存时间之间的联系,根据ki67和nm23在各指标的表达水平进行分组,采用影响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1og-rank检验)、及多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对食管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总结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结果:1ki67、nm23测定:在所选取的123例食管癌组织切片中,ki67阳性表达68例(55.2%),nm23阳性表达79例(64.2%)。ki67阳性率与病理分期、肿瘤长度及食管癌淋巴节转移有关,分化程度低、肿瘤长度≥3cm、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表达,nm23则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在分化程度低、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者明显低表达;食管癌分期Ⅲ、Ⅳ期组织中,其高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者。食管癌组织中ki-67蛋白高表达与nm23低表达之间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ki-67蛋白高表达与nm23蛋白低表达可能与食管癌的浸润转移过程密切相关,Ki-67和nm23蛋白表达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2ki67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分型之间的相关程度统计不同临床、病理分型的食管癌组织ki67的表达水平可发现:在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组织中的ki67阳性率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χ2=4.940, p<0.05);分化程度低的食管癌组织的ki67阳性表达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的食管癌组织(χ2=12.863,p<0.01);食管癌肿瘤大小≥3cm组的ki6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肿瘤大小<3cm组(χ2=7.267,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病理分型、肿瘤长度、侵润深度、有无远处转移无关。3nm2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通过研究经免疫组化染色处理的食管癌组织切片中nm23的表达,有如下发现:低分化的食管癌组的nm23阳性表达显着低于中-高分化的食管癌组的nm23的阳性表达(χ2=13.769, p<0.01);按浸润深度分组中,T3+T4组的nm23阳性表达要显着低于Tis+T1+T2组(χ2=14.432,p<0.01);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组的切片中nm23阳性表达显着高于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组(χ2=22.088, p<0.01);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病理分型、肿瘤长度和有无远处转移无关。4nm23、ki67相关性分析ki67高表达与nm23蛋白低表达及食管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食管癌组织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差异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提示ki67和nm23蛋白的表达在食管癌组织分化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5对预后有影响的单因素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1.5%、12.9%,淋巴结转移阴性组患者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9.8%、37.1%,统计学分析二者有显着差异(χ2=26.730, p=0.000);食管癌组织细胞分化程度低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40.5%、37.9%分化程度中-高组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0.4%、54.4%,二者差异显着(χ2=5.064,p=0.024);按照肿瘤位置分组,胸上段+颈段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36.8%、6.1%、胸中段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5.9%、39.8%,胸下段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0.2%、55.2%,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与肿瘤位置有相关性(χ2=12.460, p=0.002);NM23阳性组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8.4%、49.4%,阴性组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5.9%、9.1%,nm23阳性表达与3年生存率(χ2=90.718, p<0.01)、5年生存率(χ2=38.854, p<0.01)密切相关;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及有无远处转移对预后生存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6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分析Cox模型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生存率有影响的因素为:有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影响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是淋巴结转移(B=1.032)、病理分型(B=0.981)。结论:1ki67的阳性表达与食管癌组织的分化程度降低、肿瘤长度增加、有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而nm23的阳性表达则与食管癌组织的分化程度降低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2分析影响预后的单因素表明食管癌病变部位、组织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对判断预后有很大作用,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长度、病理类型、肿瘤组织长度及有无远处转移对预后及生存率无影响。此外,联合检测NM23阴性KI67阳性表达对预后3年、5年生存率有明显影响。3应用Cox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多因素发现管癌病理类型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是对患者预后有作用的危险因素。
李良军[7](2011)在《nm23-H1和MMP-2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检测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在贲门癌和正常贲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探讨nm23-H1和MMP-2表达与贲门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7例贲门癌组织及25例正常贲门组织中nm23-H1和MMP-2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计算,相关性研究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结果nm23-H1和MMP-2蛋白在贲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6%和73.7%,在正常贲门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0%和2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者的表达均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显着的相关(P值均<0.05),MMP-2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值<0.05),而nm23-H1与组织学分级无关;两者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大小无关(P值均>0.05);贲门癌组织中nm23-H1和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r=-0.585,P<0.01)。结论在贲门癌组织中nm23-H1呈低表达率,MMP-2呈高表达率,两者与贲门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可能作为判断贲门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nm23-H1低表达率和MMP-2高表达率与贲门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提示nm23-H1和MMP-2可能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在贲门癌中nm23-H1与MMP-2的表达呈负相关,二者共同参与贲门癌的浸润转移,联合检测nm23-H1和MMP-2在贲门癌中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评估贲门癌的临床分期,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信息。
任宏政[8](2010)在《β-catenin基因沉默对食管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及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认为前言: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 EC)是人类最常见致死性肿瘤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年因食管癌死亡者约15万人。在我国,EC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主要是食管鳞状细胞癌,大部分食管癌发现时都已进入中晚期,其预后较差。浸润转移是其主要的致死性原因。P-catenin是一重要的细胞粘附分子和细胞骨架成份,同时又是Wnt信号通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catenin在发育过程中指导机体的正常发育;在肿瘤细胞中它可以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β-catenin在食管癌的浸润和转移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关于P-catenin在食管癌细胞Ecal09中的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P-catenin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相关差异蛋白的研究在国内外未见相关的文献报道。蛋白质组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的组成与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可能为我们提供新的方法发现肿瘤相关蛋白,也必将为我们研究在食管鳞癌疾病过程中β-catenin相关蛋白研究提供帮助。目的:1.研究P-catenin基因沉默对食管鳞癌Ecal09细胞侵袭和转移特性的影响;2.对在食管鳞癌Eca109细胞P-catenin基因干扰前后差异蛋白质组学进行研究;3.研究差异蛋白和P-catenin的关系,以及它们的表达和食管鳞癌患者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采用MTT比色法测定食管癌细胞Eca109在P-catenin基因干扰前后细胞的黏附能力,Transwell小室测定法测定转染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差异;腹腔移植法建立裸鼠食管鳞癌细胞转移模型,研究其对体内转移能力的影响。2.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再结合信息学方法鉴定食管癌细胞Eca109在P-catenin基因沉默前后细胞(pGen-3-CTNNB1细胞和pGen-3-con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并对其中部分差异蛋白进行表达验证(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和功能验证(瞬时转染14-3-3σ表达载体),同时研究了它们和P-catenin的关系。3.利用组织芯片(TMA)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分析了在细胞内已验证的3个差异蛋白(14-3-3σ, prohibitin, nm23-H1)和β-catenin在195例食管鳞癌及其正常粘膜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它们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同P-catenin的关系。结果:1.与空白质粒转染对照组pGen-3-con及未转染组Eca109比较,干扰质粒转染组pGen-3-CTNNB1细胞在细胞外基质上的黏附能力降低;其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也明显降低;未转染组、空白质粒组裸鼠腹腔内、肝脏表面和切面癌结节较多,而且癌结节较大,部分癌结节有融合。2.采用P-catenin基因沉默前后细胞株,应用2-DE分离纯化细胞的总蛋白质,MALDI-TOF-MS它们之间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鉴定了13个差异蛋白质;部分差异蛋白质(14-3-3σ、prohibitin和nm23-H1)在两种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水平差异表达得到验证。然后对14-3-3σ在Eca109细胞中的功能及其与P-catenin的关系又进行了研究,14-3-3σ上调可以抑制Ecal09细胞的侵袭转移,并且可以降低P-catenin的表达水平,和p-catenin关系密切。这说明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到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可靠。3.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和临床病理参数研究3个差异蛋白质(14-3-3σ, prohibitin, nm23-H1)和β-catenin的结果表明:14-3-3σ和nm23-H1的表达水平与ESCC的TNM分期,局部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负相关,prohibitin和β-catenin与之正相关,并且14-3-3σ, prohibitin,和P-catenin可能是独立的ESCC预后因子。在食管鳞癌中,prohibitin和β-catenin可能有协同作用,14-3-3σ和nm23-H1与β-catenin可能有拮抗作用。结论:1.首次采用基因沉默的方法研究P-catenin在食管鳞癌细胞株Eca109侵袭转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干扰P-catenin的表达,可以明显降低食管鳞癌细胞株Ecal09侵袭转移能力。2.首次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β-catenin siRNA转染前后的Eca109细胞株,并对部分差异蛋白质(14-3-3σ, prohibitin,nm23-H1)进行了表达验证,14-3-3σ蛋白功能验证,表明它们在β-catenin干扰以后表达水平确实发生了变化并且和P-catenin关系密切。3.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这3个差异蛋白14-3-3σ、prohibitin、nm23-H1和β-catenin在原发ESCC及正常粘膜石蜡包埋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发现,14-3-3σ, prohibitin, nm23-H1和β-catenin与ESCC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并且它们和P-catenin的表达相关性并有统计学意义。4.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14-3-3a, prohibitin, nm23-H1和3-catenin的表达水平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14-3-3σ,prohibitin和β-catenin是独立的ESCC预后因子。5.在食管鳞癌发展过程中, prohibitin和P-catenin可能有协同作用,14-3-3σ与nm23-H1和P-catenin可能有拮抗作用。
犹东,高平[9](2010)在《C-myc、P53、bcl-2、CD44V6、nm23-H1基因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myc、P53、bcl-2、CD44V6、nm23-H1基因在食管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P53、bcl-2、CD44V6、nm23-H1基因在56例食管鳞癌及21例癌旁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对所有病例进行3年随访。结果(1)C-myc、P53、bcl-2、CD44V6在食管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着高于癌旁正常食管黏膜;nm23-H1在食管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正常食管黏膜。(2)C-myc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相关;P53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及TNM分期相关;bcl-2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相关;CD44V6与nm23-H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相关。(3)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C-myc、P53、bcl-2、CD44V6、nm23-H1基因表达均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相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癌中病理分级、TNM分期、bcl-2、CD44V6、nm23-H1表达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C-myc、P53、bcl-2、CD44V6的高表达及nm23-H1的低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相关。(2)C-myc、P53、bcl-2、CD44V6、nm23-H1与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相关。(3)肿瘤的病理分级、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bcl-2、CD44V6、nm23-H1表达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张珂[10](2010)在《河北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P53、VEGF、nm2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与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但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阐明。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位居第六位。我国食管癌其死亡率居第四位,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农村人口发病的病例数要明显高于城市人口。河北省的太行山脉地区更是全国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食管癌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受各种基因的调控,肿瘤血管形成便是其生长和转移的物质和形态学基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在细胞、基因、分子水平对恶性肿瘤的进一步认识,一些肿瘤相关基因及其产物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对肿瘤组织来说,新生的血管是提供营养的关键因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在肿瘤性血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学者Flokman首先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至90年代初Flokman进一步完善了该学说。肿瘤的生长离不开营养血管的再生,肿瘤血管的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形态学基础,明显影响预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食管癌组织血管生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子。P53是截至目前所发现的地位最重要的抑癌基因之一,具有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功能,P53主要通过使细胞周期阻滞,诱导凋亡和促进分化来发挥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已经证实,P53蛋白表达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有关。nm-23基因则是Steeg等学者于1988年在鼠的K-1735黑色素瘤中所分离出来的一种cDNA基因。目前对于VEGF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相关性的研究很多,但有关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P53、VEGF、nm-23的表达和相关性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临床分期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相对空白阶段。本组研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VEGF、P53和nm-2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微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及其表达与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同时研究其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揭示三者在ESCC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相关性。VEGF的表达若与P53、nm-23的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则可为食管鳞状细胞癌监测及治疗提供依据。结合三者与其他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相关产物的表达则可为ESCC临床分期提供依据,并为ESCC的发生、发展的研究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收集河北地区手术切除并且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病例68例。所有研究的病例术前均未采用经放、化疗。本组需要记录病例的性别、年龄等一般项目及肿留的大小、病理分期等临床数据。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VEGF、P53和nm-23的表达。阴性对照组选取无坏死的癌旁组织30例。为防止肿瘤细胞的局部侵犯,所取组织距病灶切端均在5cm以上。阳性判断标准:每张切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5个高倍视野进行观察记数,每个视野记数100个肿瘤细胞。以出现棕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采用半定量积分法,分别根据染色程度和染色细胞百分率进行分级评分,然后根据两项之积确定其阳性程度。染色程度:基本不着色为0分,着色淡为1分,着色适中为2分,着色深为3分;着色细胞占记数细胞的百分率:≤5%为0分,≤6%~25%为1分,≤26%~50%为2分,≥51%为3分。将每张切片平均着色程度得分与平均着色细胞百分率得分各自相乘为其最后得分:≤1分为阴性(-),2~3分为阳性(+),≥4分为强阳性(++)。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for windows 15.0,通过χ2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三者与ESCC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 68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标本中P53、VEGF和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7%(44/68)、58.8%(40/68)及55.9%(38/68),30例癌旁组织,P53、VEGF和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5/30)、13.3%(4/30)及20%(6/30),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 P53、VEGF和nm-23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项目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3. P53、VEGF和nm-23在ESCC中的表达与ESCC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显着性差异(P<0.05)。4. P53阳性表达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P>0.05)。5. P53阳性表达与nm-23表达无相关性。(P>0.05)。6. VEGF阳性表达与nm-23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1. P53定位于细胞核,VEGF和nm-23定位于细胞浆。2. P53、VEGF和nm-23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与食管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3. P53、VEGF和nm-23三者的阳性表达之间无显着的相关性。
二、p53和nm23-H1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53和nm23-H1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LASS2/TMSG1基因通过神经酰胺途径参与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抑癌基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nm23、EGFR、VEGF在 NSCL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靶向逆转nm23 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PET/CT对 nm23 表达的NSCLC分期和放疗计划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实验观测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nm23 基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3)蛋白质nm23、E-cadherin与鼻咽癌预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1) 检索策略 |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 结局指标 |
(4) 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 |
(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1) 文献筛选 |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价 |
(3) META分析结果 |
(4) 发表偏倚评估 |
(5) 敏感性分析 |
4. 讨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 E-cadherin与肿瘤浸润、转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p53和nm2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实验过程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实验仪器设备 |
1.1.3 实验试剂 |
1.1.4 主要试剂配制 |
1.1.5 免疫组化方法 |
1.1.6 结果判定 |
1.1.7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
1.2.2 结直肠癌标本组织的病理学特点 |
1.2.3 免疫组化结果 |
1.2.4 结直肠癌组织中 p53 与 nm23 蛋白表达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1.3 讨论 |
1.3.1 肿瘤发病现状研究 |
1.3.2 结直肠癌的发病现状研究 |
1.3.3 结直肠癌病因学研究 |
1.3.4 结直肠癌发病机制 |
1.3.5 结直肠癌中 p53 蛋白表达情况及相关性研究 |
1.3.6 结直肠癌中 nm23 蛋白表达情况及相关性研究 |
1.3.7 结直肠癌中 p53 和 nm23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ki67、nm23、p53 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
2.1 结直肠癌的发病现状 |
2.2 p53 基因 |
2.3 ki67 基因 |
2.4 nm23 基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NM23、KI67基因在食管癌中表达及其与临床TNM分型和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NM23、KI67 基因与肿瘤的关系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nm23-H1和MMP-2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nm23 基因家族 |
1.2 nm23-H1 基因结构及功能 |
1.3 nm23-H1 蛋白的作用机制 |
1.4 nm23-H1 基因表达的调控 |
1.5 nm23-H1 在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
1.6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 |
1.7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 |
1.8 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机制 |
1.9 MMP-2 的结构和功能 |
1.10 MMP-2 表达和激活的调节 |
1.11 MMP-2 在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
1.12 nm23-H1 和MMP-2 在肿瘤中表达与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 |
1.13 发展前景 |
1.13.1 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
1.13.2 作为肿瘤标记物 |
1.14 结语 |
第2章 引言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临床与病理资料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主要实验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2.1 病理切片制备 |
3.2.2 链霉菌亲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染色原理 |
3.2.3 S-P 法染色实验步骤 |
3.2.4 试验对照设计 |
3.2.5 结果判断标准 |
3.3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nm23-H1 与MMP-2 在正常贲门组织中和贲门癌中的表达 |
4.2 nm23-H1 和MMP-2 在正常贲门组织中和贲门癌中的表达关系 |
4.2.1 nm23-H1 在正常贲门组织中和贲门癌中的阳性表达关系 |
4.2.2 .MMP-2 在正常贲门组织中和贲门癌中的阳性表达关系 |
4.3 nm23-H1 和MMP-2 的表达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4.3.1 nm23-H1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间的关系 |
4.3.2 MMP-2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间的关系 |
4.3.3 nm23-H1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浸 TNM 分期、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 学分级间的关系 |
4.3.4 MMP-2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浸TNM 分期、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间的关系 |
4.4 nm23-H1 和MMP-2 在贲门癌组织中表达的相互关系 |
第5章 讨论 |
5.1 nm23-H1 在正常贲门组织与贲门癌中的表达与意义 |
5.2 MMP-2 在正常贲门组织与贲门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5.3 nm23-H1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5.4 MMP-2 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5.5 nm23-H1 和MMP-2 在贲门癌发生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附录图片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β-catenin基因沉默对食管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及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注解 |
技术路线图 |
引言 |
第一章 β-catenin基因沉默对食管癌细胞Eca109侵袭和转移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pGen-3-CTNNB1细胞,pGen-3-con细胞和Eca-109细胞中β-cateninmRNA的表达 |
3.2 pGen-3-CTNNB1细胞、pGen-3-con细胞和Eca-109细胞中β-catenin蛋白的表达 |
3.3 肿瘤细胞在细胞外基质上粘附能力的变化 |
3.4 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 |
3.5 Transwell小室测定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
3.6 裸鼠食管癌细胞转移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
4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β-catenin基因沉默前后差异表达蛋白质及部分差异蛋白的表达验证和功能验证分析 |
1 前言 |
第一节 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基因沉默前后差异表达蛋白质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3.1 结果 |
3.1.1 β-catenin基因沉默前后食管鳞癌细胞2-DE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
3.1.2 差异蛋白质点的质谱分析 |
第二节 差异蛋白14-3-3σ,nm23-H1和prohibitin的表达验证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β-catenin基因沉默对14-3-3σ,prohibitin,nm23-H1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2 β-catenin基因沉默对14-3-3σ,prohibitin,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三节 差异蛋白14-3-3σ的功能验证和β-catenin的关系分析 |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3.3.1 14-3-3σ表达质粒的酶切鉴定 |
3.3.2 14-3-3σ表达质粒的测序证实 |
3.3.3 转染48小时后细胞内14-3-3σ后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变化 |
3.3.4 转染14-3-3σ基因对Eca10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
3.3.5 转染14-3-3σ基因对Eca109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影响 |
4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β-catenin及其相关蛋白14-3-3σ,prohibitin,nm23-H1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
1 前言 |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临床资料随访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β-catenin和14-3-3σ,prohibitin,nm23-H1在食管鳞癌及正常粘膜组织中的表达 |
3.2 14-3-3σ,prohibitin,nm23-H1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侵袭转移等的关系 |
3.3 14-3-3σ,prohibitin,nm23-H1与β-catenin的表达在食管鳞癌及正常粘膜中表达的相互关系 |
3.4 14-3-3σ,prohibitin,nm23-H1与β-catenin表达水平与ESCC患者预后的关系 |
4 讨论 |
小结 |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C-myc、P53、bcl-2、CD44V6、nm23-H1基因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试剂和方法: |
1.3 阳性结果判断: |
1.4 评分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C-myc、P53、bcl-2、CD44V6、nm23-H1蛋白表达: |
2.2 C-myc、P53、bcl-2、CD44V6、nm23-H1 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见表1。 |
2.3 食管鳞癌单因素生存分析: |
2.4 食管鳞癌预后Cox |
3 讨论 |
(10)河北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P53、VEGF、nm2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北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P53、VEGF、nm23 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与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VEGF、P53 和nm23 的研究展望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p53和nm23-H1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LASS2/TMSG1基因通过神经酰胺途径参与人肺癌A549细胞增殖、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D]. 韩希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2]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D]. 夏露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3]蛋白质nm23、E-cadherin与鼻咽癌预后:META分析[D]. 沈梅珍. 广西医科大学, 2015(12)
- [4]p53和nm2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崔娟娟. 河北联合大学, 2014(01)
- [5]nm23基因及其在食管癌预后监测中的研究进展[J]. 侯建章,冯婧,侯振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31)
- [6]NM23、KI67基因在食管癌中表达及其与临床TNM分型和预后的关系[D]. 房健. 河北医科大学, 2013(12)
- [7]nm23-H1和MMP-2在贲门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D]. 李良军. 河南科技大学, 2011(05)
- [8]β-catenin基因沉默对食管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影响及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 任宏政. 中南大学, 2010(11)
- [9]C-myc、P53、bcl-2、CD44V6、nm23-H1基因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 犹东,高平. 宁夏医学杂志, 2010(03)
- [10]河北地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P53、VEGF、nm23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与相关性研究[D]. 张珂.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