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制升高片大量齐根断裂的修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唐敬[1](2020)在《轨道交通牵引感应电机电气故障建模与在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牵引传动系统是轨道交通车辆装备的核心。牵引电机作为牵引传动系统关键部件,其可靠性直接影响车辆的稳定运行。目前牵引电机主要采用定期检修的方式,存在“过修”和“欠修”等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高速铁路电力牵引系统的安全性预测与控制”,重点针对牵引感应电机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和转子断条故障展开研究,探讨了基于特征信号和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方法,并通过大量的仿真和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为了克服传统感应电机模型用于故障模拟时的局限性,本文基于多回路法推导了正常电机电压方程和磁链方程,并通过绕组函数法分析了任意转子位置下定子与转子回路之间耦合互感的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入磁饱和系数并修正多回路模型中的电感参数,提出了一种考虑磁饱和效应的正常感应电机多回路模型。以此为基础,针对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和转子断条故障,分析了故障后感应电机参数变化规律,推导了故障后的电压方程和磁链方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回路法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和转子断条故障模型,实现了感应电机故障状态的模拟,为故障诊断算法的仿真验证提供可用的故障电机模型。然后,分析了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在牵引感应电机瞬时有功功率和转矩中产生的故障特征频率,并通过电压重构原理和闭环的磁链观测器估计了瞬时有功功率和转矩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瞬时有功功率和转矩信号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算法,解决了牵引感应电机动态运行时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检测问题。研究了转子断条故障在电机电流中引入的基波边带故障特征成分、空间磁势谐波故障特征成分以及时间谐波电流故障特征成分,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机电流中基波与谐波故障特征成分的转子断条故障诊断算法;针对这些故障特征成分用于转差频率非常小时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频信号注入的转子断条故障诊断方法,具有不依赖转差频率的优点,解决了牵引感应电机惰行运行时的转子断条故障检测问题。最后,分析了轨道交通牵引感应电机参数变化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直流信号注入法辨识定子电阻参数并估计得到转子电阻参数,同时采用磁化曲线校正励磁电感,提出了一种牵引感应电机参数在线补偿策略,为故障诊断方法中准确电机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设计了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参数统一表达式,建立了简化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数学模型,并对比正常与故障电机电流得知故障残差中含有故障率和故障相位相关信息,进而通过对故障残差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算法。以转子断条故障导致转子等效电阻增加为切入点,归纳了转子断条故障后转子电阻矩阵参数的统一表达式,建立了简化的转子断条故障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以转子电阻增量和故障位置为变量,通过含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估计得到断条导条数和相位,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的转子断条故障诊断算法。所提方法实现了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与转子断条故障严重程度估计和故障位置定位。图98幅,表4个,参考文献171篇。
曾靖雅[2](2020)在《智能玩具机器人皮肤研制与热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人们对于陪伴儿童和老人的服务型机器人有越来越多的需求,机器人皮肤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机交互的体验度,柔软的纺织面料可以更好的让服务型机器人与人相处。本课题基于智能玩具机器人皮肤柔软、合体、散热性好的要求,对皮肤进行设计与缝制。使用iSGHP热阻湿阻仪对常见针织/机织/复合纺织面料进行热传导性能测试。在环境温度20℃、相对湿度60%RH、风速为0.4m/s和1 m/s的环境中,对机器人无皮肤、三维针织皮肤、毛绒皮肤的散热性能进行评价。使用红外热像仪、温湿度数据记录仪对机器人30 min运动前后的皮肤体表和体内温度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通过实验得出结论:(1)三维针织面料厚度薄,内部有孔隙,同等风速下热阻均小于毛绒面料热阻,因此三维针织皮肤的体表和体内温升低,散热明显优于毛绒皮肤;(2)当风速增加,面料热阻减小,相应皮肤散热性能更好;(3)基于热平衡方程建立了机器人皮肤的温升预测模型,不同皮肤、风速的模型预测温升△ T’i 和实际温升△ Ti的配对检验结果均无显着差异。在选择机器人皮肤面料时,除了考虑触觉,应当选用厚度薄、孔隙大、热阻小的面料。三维针织面料制作的皮肤散热性能明显优于毛绒皮肤,三维针织面料是制作机器人皮肤较好的选择。
沈阳[3](2016)在《换向器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归纳总结了直流电动机换向器的常见故障,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故障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施瑞丰[4](2015)在《催化烟气轮机叶片断裂失效分析及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说明烟气轮机是石化企业催化装置回收再生烟气能量的重要设施,其运行正常与否对催化装置的安全和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对催化装置烟气轮机叶片断裂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防止断裂事故重复发生,对保障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高桥石化公司3#催化装置烟气轮机于1998年7月投用,2013年4月烟机的主风机组突然停机,机组解体检查发现烟机的一片动叶断裂,导致烟机由于严重动不平衡而振动超标联锁停机。本文选取断裂叶片进行宏观检查、理化检验、力学性能测试、断口分析、腐蚀产物分析等,并对动叶片进行应力计算及疲劳寿命分析,从而得出叶片断裂的原因。从改善烟机运行环境和提高叶片自身性能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使用效果。主要得到结论如下:烟机叶片断裂模式属于疲劳断裂,叶片高应力区表面的凹坑正是疲劳裂纹萌生的起源。高温硫腐蚀和催化剂颗粒的冲蚀共同造成了点蚀坑应力集中源的出现,加上长期高温运行引起的晶界弱化对叶片断裂起了促进作用。断裂的国产叶片与进口叶片相比,硬度较低、材料化学成分控制相对不严格、高温力学性能较差,所有这些因素使国产叶片更容易发生断裂事故。再生器内催化剂烧焦产生的SOx有时浓度较高,对烟机叶片的GH864合金造成了低温热腐蚀;高温烟气中大于5μ m催化剂微粒产生的冲蚀作用,这是烟机叶片产生疲劳裂纹源的的外在因素。在防止动叶片突然断裂的改进措施研究中,通过设置预提升段和采用新型高效雾化喷嘴等措施以降低生焦率;改进蜡油加氢装置精制效果以提高催化原料脱硫脱氮率,最终降低烟气中SOx含量。在运行管理上控制原料杂质含量,加强催化剂使用管理等措施减轻催化剂颗粒的冲蚀。最后采用喷涂Cr3C2/NiCr金属陶瓷的方法来构筑叶片防护的最后一道屏障。改进措施应用后的实际效果表明,烟机叶片断裂产生的原因分析是正确的,采取的改进措施是有效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刘昱杰[5](2014)在《电站锅炉典型失效机理与防护措施》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发电量的需求日益剧增,推动了电力建设行业和发电设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在电力行业中火力发电又占相当大的比例。电站锅炉是火力发电的重要组成部件。电站锅炉的结构、用材、焊接、运行等各个方面均比较复杂,一般来说,电站锅炉包括多个系统,如省煤器、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锅炉范围内管道、承重支吊系统等。一方面,每个系统由于其工况不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缺陷,对于这些缺陷,了解其形成原因,对于提高检验的针对性,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炉型、不同的燃烧方式、运行时间也不会一样的,即便在同一个系统里,不一样缺陷产生的概率也是不相同的。在这里我们对其中典型的锅炉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锅炉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进行分析。1.锅炉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外壁)由于近年我国煤价不断上涨,造成发电成本日益提高,发电企业很少用设计煤种,而所采购的煤种中含硫量较高,造成我国水冷壁高温硫腐蚀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对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发生的部位、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2.锅炉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内壁)锅炉按结构可分为π型炉和塔型炉,由于成本控制大多数电厂采用π型炉。由于高温段管子内壁存在氧化皮,在负荷变化时管子与氧化皮膨胀系数不同,造成氧化皮脱落,从而造成管子短期过热现象发生爆管。本文通过对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发生的部位、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3.减温器失效减温器是蒸汽温度重要的调节方式之一。由于减温水与蒸汽有较大的温度差,为了避免减温水管处筒体壁的机械疲劳和热疲劳,减温水管进入减温器筒体处采用套管结构,同时为防止减温水直接作用在减温器筒体内壁上,喷水减温器均装有保护内衬管。本文通过对减温器发生的部位、产生原因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
刘芳[6](2013)在《冷轧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冷轧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冷轧机不是一部简单的旋转机器,它有许多特殊的问题,对其进行故障诊断的难度很大。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但对冷轧机的故障机理及诊断方法了解还不够成熟,应用传统的诊断方法很难精确诊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在故障诊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智能诊断技术代替传统诊断方法对冷轧机进行诊断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对鞍钢冷轧厂一号生产线1700型冷轧机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总结其工作机座、减速机以及主电动机的常见故障类型和产生原因。采用时域分析和小波包分析的方法对其振动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并结合现场监测的轧制力、张力以及带钢速度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与诊断。在建立智能故障诊断系统时,分析了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以及在故障诊断领域的应用,在对冷轧机振动信号处理基础之上,建立了神经网络样本集、测试集,并对神经网络进行仿真训练。在系统具体实现中,采用Visual C++6.0进行人机界面的设计,利用MATLAB进行神经网络部分的训练、测试和仿真,充分利用二者的交互性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经过测试,证明本系统达到实际应用要求,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张鹏[7](2010)在《ZT95型调速直流电动机的研制》文中指出本文钢厂用调速直流电动机为我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计开发的具有国内领先技术的直流电动机,有很高的调速比(一般均在2.5~4倍),很高的过载倍数(一般在2.5倍左右),因此该类电机一直是直流电机中最难设计、制造的电机。而我厂主打的拳头产品Z710系列电机(转子直径φ990mm),其调速比设计不得高于2.5倍;Z900系列电机(转子直径φ1240mm),其调速比不得高于2倍,而新开发的ZT95型钢厂卷取机用调速直流电动机调速比可以达到3~4倍。由于该系列电机在电磁、换向、结构、通风、冷却等等很多方面采用了特殊的设计手段,使电机可以选用比较高的设计参数。本文详细介绍了ZT95型钢厂用调速直流电动机的电磁设计及机械结构的设计要点,电机无纬带结构选取及使用的分析验证,电机的绝缘结构和特点、单叠异槽变截面转子线圈的选取和结构计算,特殊的通风散热手段,电机特殊的制造工艺,试验数据与设计数据分析比较,并结合现状,并对今后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
刘振兴,刘小明[8](2010)在《直流电动机的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对直流电动机主要故障表现特征进行总结,并对相关的主要故障检测和诊断方法进行介绍和评述,提出直流电动机故障诊断的发展方向。
刘小明,刘振兴[9](2010)在《直流电动机的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直流电动机主要故障表现特征进行总结,对相关的主要故障检测和诊断方法进行介绍和评述,提出直流电动机故障诊断的发展方向。
任宽林[10](2006)在《聚酯薄膜生产技术与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向拉伸薄膜(Biaxially Oriented Plastics Film)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其中双向拉伸聚酯薄膜(BOPET-Film,简称BOPET)以其强度高、耐热性好、光降解度低等优良性能,被广泛用作包装材料、工业材料、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电气材料等方面,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国内有关BOPET的工艺论述甚多,但大都在生产层次上进行了研究,BOPET生产不太稳定,质量不高。本课题对BOPET生产中的原料及结晶干燥、熔融挤出、铸膜、纵横双向拉伸、牵引收卷、分切、回收造粒等工艺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对设备如何优化、改造以保证生产稳定和薄膜质量优良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生产实践讨论了BOPET生产过程中高聚物取向和结晶行为以及其主要质量指标(厚度均匀性、断裂强度、干热收缩率、雾度等)的控制原理和方法,从理论层次上对BOPET的工艺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对生产实际中常见的工艺问题和处理对策进行了阐述。本课题的研究为仪化薄膜厂的生产提供理论、实践方面的技术支撑,达到了稳定薄膜生产、提高薄膜质量的目的。
二、研制升高片大量齐根断裂的修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制升高片大量齐根断裂的修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轨道交通牵引感应电机电气故障建模与在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2 牵引感应电机故障原因分析 |
1.2.1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原因分析 |
1.2.2 转子断条故障原因分析 |
1.3 牵引感应电机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1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2 转子断条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基于多回路法的感应电机定子与转子故障模型研究 |
2.1 正常感应电机模型 |
2.1.1 传统感应电机模型 |
2.1.2 基于多回路法的感应电机模型 |
2.1.3 考虑磁饱和效应的感应电机多回路模型 |
2.2 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模型 |
2.3 转子断条故障模型 |
2.4 仿真与试验 |
2.4.1 仿真验证 |
2.4.2 试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特征信号的牵引感应电机在线故障诊断研究 |
3.1 信号分析理论基础 |
3.1.1 傅里叶分析 |
3.1.2 短时傅里叶分析 |
3.2 基于功率和转矩信号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研究 |
3.2.1 基于瞬时有功功率信号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 |
3.2.2 基于转矩信号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 |
3.3 基于牵引感应电机电流的转子断条故障诊断研究 |
3.3.1 转子断条故障特征分析 |
3.3.2 基于低频信号注入的转子断条故障诊断 |
3.4 仿真及试验 |
3.4.1 仿真验证 |
3.4.2 试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型的牵引感应电机在线故障诊断研究 |
4.1 牵引感应电机参数在线辨识研究 |
4.1.1 牵引感应电机参数变化机理分析 |
4.1.2 基于直流偏置信号注入的定子电阻参数在线估算 |
4.1.3 牵引感应电机参数在线补偿策略 |
4.2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研究 |
4.2.1 简化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数学模型 |
4.2.2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定子绕组匝间短路故障诊断算法 |
4.3 基于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的转子断条故障诊断研究 |
4.3.1 简化的转子断条故障数学模型 |
4.3.2 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基本原理 |
4.3.3 基于最小二乘法参数辨识的转子断条故障诊断算法 |
4.4 仿真及试验 |
4.4.1 仿真验证 |
4.4.2 试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全文结论 |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智能玩具机器人皮肤研制与热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机器人的发展 |
1.1.1 机器人的起源与发展 |
1.1.2 机器人的分类 |
1.1.3 智能玩具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机器人热管理 |
1.2.1 机器人热管理方法 |
1.2.2 机器人热管理方法选择 |
1.3 机器人外观和皮肤研究 |
1.3.1 机器人外观 |
1.3.2 机器人皮肤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机器人皮肤设计与制作 |
2.1 机器人皮肤设计要求 |
2.2 机器人皮肤制作 |
2.2.1 机器人皮肤打版 |
2.2.2 机器人皮肤缝制 |
第3章 机器人散热性能测试 |
3.1 实验准备 |
3.1.1 面料准备 |
3.1.2 实验设备 |
3.2 皮肤面料热性能测试 |
3.3 机器人皮肤散热性能测试 |
第4章 机器人皮肤散热性能评价 |
4.1 皮肤面料热性能评价 |
4.2 机器人体表温升 |
4.2.1 数据读取 |
4.2.2 机器人体表温升 |
4.3 机器人体内温度 |
4.3.1 不同皮肤体内温升 |
4.3.2 不同电机部位温度 |
第5章 机器人温升预测 |
5.1 机器人几何模型建立 |
5.2 温升预测模型建立 |
5.3 模型验证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换向器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换向器片间短路故障和处理 |
1.1 原因 |
1.2 处理 |
2 换向器接地故障和处理 |
2.1 原因 |
2.2 处理 |
3 换向器升高片断裂 |
3.1 原因和修理 |
3.2 检查 |
3.3 修理 |
3.3.1 少量升高片断裂的补焊 |
3.3.2 升高片的重新装配 |
3.3.3 改造升高片结构 |
(1)弓形升高片 |
(2)捆束式升高片 |
(3)钢质升高片 |
3.3.4 对升高片进行加固 |
4 换向器表面严重磨损及其处理 |
(4)催化烟气轮机叶片断裂失效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烟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
1.1.1 基本原理 |
1.1.2 烟机的结构 |
1.2 烟机叶片失效概述 |
1.2.1 基本情况介绍 |
1.2.2 故障经过 |
1.2.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叶片失效概述 |
第2章 叶片失效分析 |
2.1 宏观检查 |
2.2 化学成分分析 |
2.3 冲击试验和硬度测试 |
2.4 金相检查 |
2.4.1 非金属杂质物判定 |
2.4.2 微组织分析 |
2.5 断口分析 |
2.5.1 宏观断口 |
2.5.2 微观断口 |
2.5.3 腐蚀产物分析 |
2.6 腐蚀凹坑的可能成因 |
2.6.1 烟气组成分析 |
2.6.2 低温热腐蚀 |
2.6.3 高温氧腐蚀 |
2.6.4 高温硫腐蚀 |
2.6.5 催化剂颗粒冲蚀 |
2.7 小结 |
第3章 动叶片应力计算和对比 |
3.1 烟机动叶片应力计算和疲劳寿命分析 |
3.1.1 目的与范围 |
3.1.2 计算依据 |
3.1.3 有限元模型及应力计算 |
3.1.4 叶片疲劳寿命预估 |
3.1.5 疲劳寿命分析小结 |
3.2 讨论 |
3.3 高桥使用国产和进口叶片的对比 |
3.3.1 运行概况对比 |
3.3.2 宏观检查对比 |
3.3.3 冲击值对比 |
3.3.4 硬度对比 |
3.3.5 金相 |
3.3.6 化学成分对比 |
3.3.7 力学性能对比 |
3.3.8 涂层对比 |
3.3.9 对比总结 |
3.4 小结 |
第4章 操作因素分析 |
4.1 硫腐蚀操作因素分析 |
4.1.1 焦炭产率分析 |
4.1.2 焦中含硫量分析 |
4.1.3 再生器操作变量探讨 |
4.1.4 催化剂类型的影响 |
4.2 冲刷腐蚀操作因素分析 |
4.2.1 烟机进口催化剂颗粒浓度分析 |
4.2.2 催化剂粒子的粉碎机制 |
4.2.3 结垢轻微原因分析 |
4.2.4 粒子粒径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改进措施 |
5.1 烟气轮机长寿命运行讨论 |
5.2 工艺改进措施 |
5.2.1 降低烟气中SOx的措施 |
5.2.2 控制冲刷的措施 |
5.2.3 加强烟机运行管理 |
5.3 叶片新涂层设计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电站锅炉典型失效机理与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锅炉的发展历程 |
1.1.1 我国能源现状 |
1.1.2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
1.1.3 超临界锅炉的发展现状 |
1.2 材料失效模式 |
1.3 电站锅炉缺陷 |
1.4 锅炉结构 |
1.5 锅炉典型缺陷 |
1.5.1 水冷壁高温硫腐蚀 |
1.5.2 锅炉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 |
1.5.3 锅炉减温器失效 |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锅炉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与防护 |
2.1 某电厂锅炉卫燃带处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 |
2.1.1 概况 |
2.1.2 水冷壁高温腐蚀情况 |
2.1.3 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
2.1.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2.1.5 相关建议 |
2.2 某电厂锅炉左右侧墙燃烧器区域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 |
2.2.1 概况 |
2.2.2 水冷壁高温腐蚀历次检验情况 |
2.2.3 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
2.2.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2.3 某电厂锅炉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 |
2.3.1 概况 |
2.3.2 水冷壁高温腐蚀历次泄露情况 |
2.3.3 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
2.3.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2.3.4.1 应对措施 |
2.3.4.2 效果 |
2.4 某电厂锅炉燃烧器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 |
2.4.1 高温硫腐蚀概况 |
2.4.2 高温硫腐蚀发生部位 |
2.4.3 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
2.4.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
2.5 锅炉水冷壁喷涂工艺 |
2.5.1 喷涂材料 |
2.5.2 喷涂具体实施步骤 |
2.5.3 喷涂质量工艺标准 |
2.6 小结 |
第三章 锅炉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失效与防护 |
3.1 某电厂锅炉受热面氧化皮堵塞 |
3.1.1 概况 |
3.1.2 锅炉过热器再热器氧化皮检测情况 |
3.1.3 原因分析 |
3.1.3.1 力学性能测试 |
3.1.3.2 金相分析 |
3.1.3.3 晶粒度评级 |
3.1.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1.3.5 氧化皮成分分析 |
3.1.3.6 氧化皮剥落分析 |
3.1.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2 某电厂锅炉屏过氧化皮脱落堵塞爆管 |
3.2.1 概况 |
3.2.2 历次爆管情况 |
3.2.3 爆管原因分析 |
3.2.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3 某电厂锅炉受热面奥氏体不锈钢管蒸汽侧氧化皮脱落与防治 |
3.3.1 概况 |
3.3.2 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的初期检查与脱落事故 |
3.3.2.1 2005年初次氧化皮检查 |
3.3.2.2 2006年检修后锅炉过热器部分高温受热面由于氧化皮脱落第一次泄漏 |
3.3.2.3 2007年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第二次泄漏 |
3.3.2.4 该电厂受热面管内氧化脱落管内堆积多时期的情况 |
3.3.3 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受条件下受热面内壁氧化皮产生、氧化皮剥落导致爆破事故的原因分析 |
3.4 某电厂锅炉奥氏体不锈钢高温氧化剥落引发爆管事故分析 |
3.4.1 概况 |
3.4.2 爆管情况 |
3.4.3 爆管原因分析 |
3.4.3.1 受热面材质分析 |
3.4.3.2 运行状况分析 |
3.4.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4.5 防范措施 |
3.4.5.1 改进材质是解决氧化皮最根本的措施 |
3.4.5.2 氧化皮的剥离问题可通过以下经验进行改善 |
3.5 某电厂锅炉受热面内壁氧化皮脱落堵塞分析 |
3.5.1 概况 |
3.5.2 末级过热器爆管情况 |
3.5.2.1 末级过热器第一次爆管情况 |
3.5.2.2 末级过热器第二次爆管情况 |
3.5.3 爆管原因分析 |
3.5.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6 某电厂锅炉高温过热器爆管分析 |
3.6.1 概况 |
3.6.2 锅炉高温过热器爆管情况 |
3.6.3 爆管原因分析 |
3.6.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6.5 防范措施 |
3.7 小结 |
第四章 锅炉减温器失效与防护 |
4.1 某电厂锅炉减温器筒体开裂失效分析 |
4.1.1 概况 |
4.1.2 锅炉减温器开裂裂纹检测情况 |
4.1.3 锅炉减温器开裂原因分析 |
4.1.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4.2 某电厂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减温器喷嘴开裂失效分析 |
4.2.1 概况 |
4.2.2 锅炉减温器喷嘴开裂检测情况 |
4.2.3 锅炉减温器喷嘴开裂原因分析 |
4.2.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4.3 某电厂锅炉减温器开裂失效分析 |
4.3.1 概况 |
4.3.2 锅炉减温器喷嘴开裂检测情况 |
4.3.3 锅炉减温器开裂原因分析 |
4.3.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6)冷轧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冷轧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1.2.1 状态监测 |
1.2.2 特征提取 |
1.2.3 故障诊断 |
1.2.4 维修决策 |
1.3 国内外冷轧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1.3.1 国外冷轧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冷轧机故障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3.3 冷轧机故障诊断技术发展前景 |
1.4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
第2章 1700型冷轧机结构及常见故障分析 |
2.1 鞍钢一号冷轧线工艺设备路线简介 |
2.2 1#机架1700型冷轧机结构组成及主要技术参数 |
2.2.1 结构组成 |
2.2.2 主要技术参数 |
2.3 1700型冷轧机常见故障分析 |
2.3.1 工作机座常见故障 |
2.3.2 减速机常见故障 |
2.3.3 主电动机常见故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冷轧机特征信号提取方法研究 |
3.1 鞍钢一号冷轧线在线监测系统 |
3.2 数据采集系统 |
3.2.1 数据采集概念 |
3.2.2 数据采集传感器 |
3.2.3 信号的预处理 |
3.2.4 A/D转换 |
3.2.5 信号分析 |
3.3 本章小节 |
第4章 智能故障诊断原理 |
4.1 智能故障诊断概述 |
4.2 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
4.2.1 神经网络的基本组成 |
4.2.2 人工神经网络的典型模型 |
4.2.3 神经网络的拓扑结构 |
4.2.4 神经网络诊断原理及学习方法 |
4.2.5 BP神经网络原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冷轧机故障诊断系统研究 |
5.1 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 |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冷轧机减速机故障诊断 |
5.2.1 训练样本的选择 |
5.2.2 减速机BP神经网络模型 |
5.2.3 网络传递函数构造 |
5.2.4 BP神经网络训练参数确定 |
5.2.5 BP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测试 |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冷轧机主电动机故障诊断 |
5.3.1 主电动机故障样本数据说明 |
5.3.2 主电动机BP神经网络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
5.3.3 BP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测试 |
5.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冷轧机工作机座故障诊断 |
5.4.1 工作机座故障样本数据说明 |
5.4.2 工作机座BP神经网络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
5.4.3 BP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冷轧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的实现 |
6.1 系统的软件平台 |
6.1.1 MATLAB软件实现 |
6.1.2 Visual C++软件实现 |
6.2 软件功能设计 |
6.3 软件界面设计 |
6.3.1 智能诊断界面 |
6.3.2 数据管理界面 |
6.3.3 系统拓展界面 |
6.3.4 用户管理界面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ZT95型调速直流电动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 |
1.2 现状 |
1.3 产品研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机型谱设计 |
2.1 型号说明 |
2.2 电机型谱的确定 |
2.2.1 转子热负荷 |
2.2.2 额定时转子齿根部磁密 |
2.2.3 一对极总磁势 |
2.2.4 换向电势 |
2.2.5 ZT95 型直流电动机型谱 |
2.2.6 非型谱内电机的设计 |
第三章 方案设计 |
3.1 目标来源 |
3.2 电磁方案的选择 |
3.3 电机的主要设计参数 |
3.4 改善换向性能的技术措施 |
3.5 改善通风散热的措施 |
第四章 绝缘设计 |
4.1 绝缘等级的选用 |
4.2 真空压力浸漆(VPI)绝缘工艺 |
4.3 电机绝缘结构特点及分析 |
4.3.1 主极极身绝缘 |
4.3.2 补偿绕组直线绝缘 |
4.3.3 转子线圈绝缘 |
4.3.4 转子线圈绕组端部层间绝缘 |
4.3.5 转子线圈支架绝缘 |
4.3.6 换向器绝缘特点 |
第五章 结构设计特点 |
5.1 总体结构 |
5.2 转子结构 |
5.2.1 铁芯 |
5.2.2 支架轴 |
5.2.3 转子绕组 |
5.2.4 均压线 |
5.2.5 换向器 |
5.3 定子 |
5.3.1 主极、换向极 |
5.3.2 机座 |
5.4 底架 |
5.5 外罩 |
5.6 刷架 |
5.7 轴承 |
第六章 转子绕组设计 |
6.1 各种绕组的比较 |
6.2 单叠异槽式变截面绕组 |
6.3 变截面转子线圈尺寸计算 |
第七章 电机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
7.1 定子结构应力分析 |
7.1.1 概述 |
7.1.2 应力特性分析 |
7.2 转子无纬带强度计算 |
7.2.1 计算过程 |
7.2.2 计算说明 |
7.3 无纬带的拉应力及变形计算 |
7.3.1 计算说明 |
7.3.2 计算结果 |
第八章 制造工艺 |
8.1 广泛采用焊接工艺 |
8.2 转轴焊筋 |
8.3 优化机床加工工艺 |
8.4 换向器工艺 |
8.5 钼电极焊接 |
8.6 联轴器对接孔 |
8.7 轴承工艺 |
8.8 总装工艺 |
第九章 试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
9.1 试验前检查项目 |
9.2 主要试验项目 |
9.3 试验说明 |
9.4 试验依据 |
9.5 电机主要试验数据 |
9.6 主要设计与试验曲线 |
9.6.1 主要特性曲线设计值 |
9.6.2 主要特性曲线试验值 |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技术关键及创新点 |
10.1.1 换向性能的优化措施 |
10.1.2 通风散热措施 |
10.1.3 结构优化措施 |
10.2 市场应用分析 |
10.3 进一步的工作 |
附录1 电动机电磁设计程序人机界面 |
附录2 电动机电磁计算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直流电动机的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直流电动机的常见故障 |
1.1 换向故障 |
1.2 电枢故障 |
1.3 绕组故障 |
2 直流电动机的故障检测方法 |
2.1 基于电枢电流分析的方法 |
2.2 基于电流频谱分析的方法 |
2.3 基于振动信号频谱分析的方法 |
2.4 基于状态估计的方法 |
2.5 基于参数辨识的方法 |
3 直流电动机的故障诊断方法 |
3.1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 |
3.2 基于专家系统的方法 |
4 结语 |
(9)直流电动机的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直流电动机的常见故障 |
1.1 换向故障 |
1.2 电枢故障 |
1.3 绕组故障 |
2 直流电动机的故障检测方法 |
2.1 基于电枢电流分析的方法 |
2.2 基于电流频谱分析的方法 |
2.3 基于振动信号频谱分析的方法 |
2.4 基于状态估计的方法 |
2.5 基于参数辨识的方法 |
3 直流电动机的故障诊断方法 |
3.1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 |
3.2 基于专家系统的方法 |
4 结论 |
(10)聚酯薄膜生产技术与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双向拉伸薄膜的含义、范围和品种 |
1.2 平面拉伸薄膜的特点及其性能 |
1.3 国内外发展情况 |
1.3.1 国外部分 |
1.3.2 国内部分 |
1.4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
第二章 BOPET薄膜生产工艺 |
2.1 生产流程 |
2.2 拉伸方法介绍 |
2.3 薄膜生产原料 |
2.3.1 超有光切片的生产方法 |
2.3.2 含添加剂的母粒生产方法 |
2.3.3 回收料的生产方法 |
2.3.4 聚酯切片的基本性能 |
2.3.5 切片特性对薄膜性能的影响 |
2.4 BOPET的生产工艺 |
2.4.1 原料输送 |
2.4.2 配料、结晶、干燥 |
2.4.3 挤出熔融 |
2.4.4 铸膜 |
2.4.5 纵拉系统 |
2.4.6 涂布系统 |
2.4.7 横拉系统 |
2.4.8 牵引站 |
2.4.9 收卷机 |
2.4.10 分切机 |
2.4.11 回收系统 |
2.4.12 过滤器清洗 |
2.5 结论 |
第三章 聚酯薄膜质量控制 |
3.1 薄膜的质量指标 |
3.2 薄膜厚度的调节与控制 |
3.2.1 X射线测厚仪简介 |
3.2.2 薄膜厚度的测量和控制 |
3.3 BOPET生产中取向与结晶的研究 |
3.3.1 概述 |
3.3.2 结晶与取向的关系 |
3.3.3 取向度的提高 |
3.3.4 结晶度的提高 |
3.3.5 薄膜的断裂强度与断裂伸长率 |
3.3.6 添加剂对结晶度的影响 |
3.4 薄膜断裂强度、干热收缩率的研究与控制 |
3.4.1 概述 |
3.4.2 强度分布 |
3.4.3 强度与温度的关系 |
3.4.4 强度与收缩率的关系 |
3.4.5 拉伸比与强度的关系 |
3.4.6 结论 |
3.5 薄膜雾度 |
3.5.1 概述 |
3.5.2 原料配比 |
3.5.3 添加剂的浓度、品种以及规格 |
3.5.4 结晶度与雾度 |
3.5.5 横向拉伸比 |
3.5.6 表面状态 |
3.6 回收造粒过程中有效防止聚酯降解 |
3.6.1 概述 |
3.6.2 废膜回收工艺流程 |
3.7 结论 |
第四章 生产中常见工艺问题及对策 |
4.1 原料与结晶干燥 |
4.1.1 结晶床结块 |
4.1.2 干燥塔堵料 |
4.1.3 原料配比准确性差 |
4.1.4 色差 |
4.2 挤出、铸膜 |
4.2.1 挤出机无法启动 |
4.2.2 挤出系统流程打不通 |
4.2.3 排放阀流出的熔体中有碳黑粒子 |
4.2.4 冷鼓无法水平、上下移动 |
4.2.5 静电打不上 |
4.2.6 静电打火 |
4.2.7 急冷辊缠辊 |
4.3 纵、横拉系统 |
4.3.1 MDO中有异响 |
4.3.2 MDO断片、缠辊 |
4.3.3 MDO热媒系统问题 |
4.3.4 TDO破膜 |
4.3.5 TDO脱铗 |
4.3.6 撕边 |
4.4 牵引、收卷 |
4.4.1 PRS吸嘴堵 |
4.4.2 PRS破膜 |
4.4.3 电晕报警 |
4.4.4 电晕跳闸 |
4.4.5 收卷机故障 |
4.4.6 母卷形状不好 |
4.5 薄膜物理性能异常时的操作基准 |
4.6 其他 |
4.6.1 紧急情况及处理 |
4.6.2 厚度不好 |
4.6.3 外观欠点缺陷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成果 |
致谢 |
四、研制升高片大量齐根断裂的修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轨道交通牵引感应电机电气故障建模与在线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唐敬.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智能玩具机器人皮肤研制与热性能评价[D]. 曾靖雅. 苏州大学, 2020(02)
- [3]换向器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J]. 沈阳. 电机技术, 2016(04)
- [4]催化烟气轮机叶片断裂失效分析及预防措施[D]. 施瑞丰.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5]电站锅炉典型失效机理与防护措施[D]. 刘昱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6)
- [6]冷轧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研究[D]. 刘芳. 东北大学, 2013(05)
- [7]ZT95型调速直流电动机的研制[D]. 张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0(10)
- [8]直流电动机的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综述[J]. 刘振兴,刘小明. 防爆电机, 2010(02)
- [9]直流电动机的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综述[J]. 刘小明,刘振兴. 微电机, 2010(01)
- [10]聚酯薄膜生产技术与工艺的研究[D]. 任宽林. 苏州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