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刘洪翔[1](2019)在《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学业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监督等功能。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导向性不够鲜明的问题,由此导致评价内容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不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评价方式方法单一等等。发展创造力是大学生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能否培养出拔尖创造性人才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探索以学业评价促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创造教育理论、学习过程理论及多元评价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创造力培养和学业评价的关系做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学业评价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具有导向、激励和监控作用,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引导因素;学业评价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是产生创造动机的重要因素;学业评价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学生的创造力,对创造力培养的影响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形,不同评价要素对创造力产生的影响程度也不一致。利用好课堂评价和课程结业考试两个评价环节对于创造力培养有关键性的意义。对学业评价内部各环节、各要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评价理念主要影响创造环境的创建、评价主体主要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评价反馈主要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以BJ大学和NC大学作为改革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典型案例,分析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找寻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BJ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尊重选择、多元融合”,NC大学学业评价的特色是“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发挥学业评价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调整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来培养创造性人才。利用《威廉斯创造力测验量表》和自编问卷对16所高校120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开展学业评价改革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学业评价中不重视创造力评价与大学生创造力不足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偏好不同课程测试题目类型的学生、偏好不同课程结业考试方式的学生在创造力发展水平上均存在显着差异。目前的学业评价在促进创造力培养方面主要存在导向性不强、过程性忽视、融合性不够、成效性不好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引导不够、对考核的内容缺乏科学监管、评价方式创新受到多方掣肘等等。基于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借鉴我国多元评价理论和创造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改革学业评价的五大要素提出我国高校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与实施建议。建议多渠道地开展学业评价改革: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在具体的评价环节中,课程学习评价要根据课程性质、目标、教学方式的不同,采取灵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目的上要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要适度增加创造力的考察,在评价方式上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可建立“基础+分类评价”的评价模式。
高筱卉[2](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宋丽影[3](2015)在《物理学史在工科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工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往往忽视实验科学思想方法建构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物理实验在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探索和认识物质世界的历程,最适合用于加强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物理学史与物理教育如何进行有效结合的课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有效利用物理学史在工科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教育功能是改革传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当前工科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对于把物理学史引入到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的实验教学现状与教育部课指委《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学生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本文根据教育部课指委文件中提出的物理实验教学具体任务,从实验技能和实验基本素质、实验科学思想和方法、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对物理学史在工科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教育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调查结果论述了把物理学史引入到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本文尝试从目标、师生角色关系、操作程序、教学策略等方面,系统提出了利用物理学史资源优化工科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指出了该模式的适用情境及注意事项。
叶吉丽[4](2014)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党中央明确指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思想。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但是无论哪个行业的人才,都要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才能立足于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物理实验是学生领会物理思想和掌握科学实验技术不可或缺的。通过实验的训练,不仅使学生掌握实验的理论基础,科学仪器的使用,还培养了其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本论文所要探究的问题。为了明确论文探究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收集。本文首先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国外情况的了解,再分析国内现状,对比之下,明确自己的不足,明确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概述,先是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定义,接着是定义其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分析创造性意识的三种形式。最后对创造性思维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表现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深入的分析,了解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状况,为培养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直接的依据。在深入调查了解的情况下,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高等教育学概论和个人的教学实践,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师作用和学生作用两方面,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对于教师,利用励志小故事或者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历史记载阐述创造性思想;利用多媒体和个人主页拓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利用换位思考、知识的串联与并联、案例分析、逻辑推演等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对于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的预习培养学习主动性;做笔记寻求问题提高自身的问题意识;认真书写实验报告保持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并且给出了三个培养创造性能力的具体的物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通过三个例子的分析,笔者得出了一些教学方法:(1)讲授法传递给学生创造性的思想;(2)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对于以上的见解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无论是对现在的大学生或者是中学生的培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春玲[5](2014)在《基于物理规律探索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审视国内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有很多不足之处。怎样运用实施新理念,怎样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怎样针对问题提出新颖的教学方法、怎样把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课堂运用等都成了实验改革的重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国内外大学实验教学现状和特点,概括了了研究本问题的实际意义;第二部分主要是列举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元认知理论、创新性思维理论和交往学习理论;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一些关键因素作了一些说明,大学物理实验室、老师和学生等;第四部分主要是总结了中在探索物理规律过程发展形成的一些基本物理思想方法,以及物理思想方法融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第五部分主要是围绕物理规律的探索过程,提出了基于物理规律探索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具体实验中;本文主要通过对物理规律发现的过程加以分析,总结了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从中得到启示,运用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提出一套以物理规律探索的教学方法,来改善原有的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潜力、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元认知能力,使其在竞争激烈的潮流中可以成为有甩之才。
王玉生,宋纳红[6](2012)在《演示实验对大学物理教学的辅助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地位,总结出演示实验中教师应注意的事项,指出了演示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演示实验对大学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是大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应认真对待,利用演示实验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
杨娟丽[7](2011)在《“3+1”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大学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大学物理实验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最主要课程之一,如何使学校的物理实验教学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培养出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各类建设人才已成为现代大学物理教学的首要课题。然而,就目前国内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情况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尽管现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在这些方面已有一些改进,但仍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从当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教学思想,针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大学物理实验“3+1”教学模式。文章深入研究了大学物理实验“3+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程序,并结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案例及实验对象。依据大学物理实验“3+1”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学生准备工作、课内导学和课后ITS智能导学、实际操作+总结创新”阐述了这个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及其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并与传统的教学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试验结果表明,大学物理实验“3+1”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程序上比传统教学模式更为科学与合理。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3+1”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适用于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龚玉姣[8](2011)在《混合学习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与学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进一步提升教师与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国家对其非常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就如何实现教与学的利益最大化,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的效能等问题,成为了广大教育与教育技术研究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此外,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由于其比较抽象难懂、复杂不易理解,加之大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的参差不齐等,需要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来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工作。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正是将混合学习模式引入到大学物理实验当中,开展混合学习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期望能够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与学有所帮助。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过程及结果进行论述。依次是: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混合学习模式的国内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进程安排。第二部分是对混合学习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应用研究、评价方式以及大学物理实验中使用混合学习的情况等进行了介绍。第三部分是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四部分是混合学习理论模型的提出、课程设计等进行了阐述,即混合学习模型的设计原则、设计依据、模型框架等。第五部分是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的实证研究,并采用多种方法检验了混合学习模型实施的有效性。第六部分是本研究的结论,说明本研究构建的混合学习模型是比较理想的。并对研究结果及研究局限性等进行了说明,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研究者的构想。本研究以混合学习的有关理论为基础,最大程度地利用学校已有的设备设施等软硬件,设计并开发了适用于大学物理实验教与学的混合学习模式,这一模式从多方面证明是有效的,能够为教师与学生节约教与学的时间,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可以广泛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与学当作,甚至可以为其它相关学科所借鉴。
张树霞[9](2011)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又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出优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社会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文章首先对创新思维进行概述,阐述了创新思维的定义、思维品质及基本形式,分析了创新意识的表现形式。在第二部分中介绍了大学物理实验与创新思维的关系,分析了大学物理实验的内在教育功能,对大学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进行了研究。为了明确现在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概况,笔者通过广泛查阅资料,深入了解国内外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概括出目前在此方面取得的成绩。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专门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深入分析,找出不足,分析原因,了解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以便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直接的依据。在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针对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一些个人见解。进而给出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刘培培[10](2011)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有更多潜能发挥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多元化的需求为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研究课题。针对怎样实现大学教育的目的,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问题,世界各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其中,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种多样的,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智能结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便在教育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世界各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关系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高层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多元智能理论问题。用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大学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将会对在大学教育中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就物理学而言,现代科学的教学观认为大学物理教育具有认识的、发展的和教育的多重功能,而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结合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它认为物理学教育既要重视现有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又要强调学生智能的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和科学世界观,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也逐渐走向多元化。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会在如何让有着不同潜质、不同学识方式的学生适应不同的发展要求,如何激发学生潜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指导,就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如何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质、不同学识方式和不同的发展要求做出了总结,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多元智能,寻求新的教学理念。
二、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 |
第一章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关联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的理论及其要素 |
一、学业评价的理论 |
二、学业评价的基本要素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的复杂关联 |
一、创造力是学业收获的重要内容 |
二、学业评价作为情境因素对学业收获的重要影响 |
三、学业评价对创造力培养具有促进和抑制作用 |
四、学业评价与创造力培养关系模型的初步构建 |
第二章 学业评价影响创造力培养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
一、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清晰的导向 |
二、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适度的激励 |
三、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必要的监控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为创造力培养提供动力源泉 |
一、评价主体影响创造动机的激发 |
二、评价反馈影响创造意志的坚韧性 |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直接影响创造思维的发展 |
第三节 关键性评价环节是创造力培养的重要场域 |
一、课堂评价及时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灵感 |
二、课程结业考试灵活考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
第三章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的改革实践:两所高校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BJ大学“尊重选择多元融合”学业评价 |
一、明确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理念 |
二、强调过程和方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评价 |
三、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激励性评价 |
四、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
五、成效、培养特色与建议 |
第二节 NC大学“强基础、重素质、个性化”学业评价 |
一、规范常规评价为创造力发展奠定基础 |
二、重视创造力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三、实行个性化育人培养拔尖创造性人才 |
四、成效、归因与建议 |
第三节 从高校学业评价改革案例中得到的启示 |
一、转变人才评价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环境 |
二、激发学生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创造动力 |
三、改革学业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手段 |
四、提升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学与评价能力 |
第四章 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不足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对16所学校调查的数据分析 |
一、调查的工具与对象 |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
第二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单一,考察创造力的导向性不强 |
二、形成性评价内容不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不足 |
三、创造力评价渐被关注,与学科教学渗透融合不够 |
四、激励性评价正常开展,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有限 |
第三节 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效果微弱的原因分析 |
一、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
二、评价促进发展的理念难以落实 |
三、学生的个性发展缺乏充分引导 |
四、评价的内容标准缺乏科学监管 |
五、评价方式的创新受到多方掣肘 |
第五章 对我国高校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进一步改革建议 |
第一节 以学业评价促进创造力培养的改革路径 |
一、转变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发展个性 |
二、调整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创造 |
三、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
四、丰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激活思维 |
五、规范评价反馈,引导学生增强自信 |
第二节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构建与改革建议 |
一、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学业评价体系的整体化构建 |
二、促进创造力培养的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建议 |
三、促进创造力培养的综合类学业评价的改革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和主题 |
1.2 现状和不足 |
1.3 范围和角度 |
1.4 设想和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结果和意义 |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
2.1 术语 |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
2.3 理论基础 |
3 SC教学设计模式 |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
3.2 通用模式 |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
3.6 总结 |
4 SC大学教学方法 |
4.1 问题与方法 |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
4.4 合作学习方法 |
4.5 通识学习方法 |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
4.7 积极讲座法 |
5 简要总结 |
5.1 背景与目标 |
5.2 理论与方法 |
5.3 基本内容 |
5.4 主要创新 |
5.5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
(3)物理学史在工科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课题研究现状概述 |
1.2.1 国际科学教育界对物理学史的关注 |
1.2.2 我国对物理学史的重视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解释 |
2.1 理论基础 |
2.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
2.1.2 库恩的科学发展理论 |
2.1.3 教育重演理论 |
2.1.4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1.5 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
2.2 概念解释 |
2.2.1 物理学史 |
2.2.2 物理实验 |
第三章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过程 |
3.4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3.4.1 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
3.4.2 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实验基本素质 |
3.4.3 实验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 |
3.4.4 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表现 |
3.4.5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表现 |
3.4.6 学生对物理学史引入到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态度 |
3.5 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
3.6 国外工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
3.6.1 美国工科大学的实验教学 |
3.6.2 澳大利亚工科大学的实验教学 |
3.6.3 德国工科大学的实验教学 |
3.7 国内工科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
3.7.1 在科学方法教育方面 |
3.7.2 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培养方面 |
3.7.3 在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方面 |
第四章 物理学史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研究 |
4.1 物理学史教育的已有研究 |
4.1.1 物理学史知识的研究 |
4.1.2 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研究 |
4.2 物理学史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与实验基本素质方面的教育功能 |
4.2.1 帮助学生对物理实验原理知识的学习 |
4.2.2 使学生意识到实验的重要作用 |
4.3 物理学史在培养学生实验科学思想和方法方面的教育功能 |
4.4 物理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方面的教育功能 |
4.5 物理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教育功能 |
4.5.1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
4.5.2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
4.5.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
4.5.4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4.5.5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
4.6 物理学史和工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五章 工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建构 |
5.1 教学模式概述 |
5.1.1 教学模式的定义 |
5.1.2 教学模式的结构 |
5.2 结合物理学史的实验教学模式 |
5.2.1 教学模式的目标 |
5.2.2 师生角色关系 |
5.2.3 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5.2.4 应用本模式的教学策略 |
5.2.5 该模式的适用范围 |
5.2.6 该模式的教学原则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外物理实验的教学情况 |
1.2.1 美国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 |
1.2.2 德国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 |
1.2.3 日本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 |
1.3 国内物理实验的教学情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创造性思维与大学物理实验 |
2.1 创造性思维的概述 |
2.1.1 创新与创造 |
2.1.2 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
2.1.3 创造性人格 |
2.1.4 创造性意识 |
2.2 创造性思维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体现 |
2.2.1 物理实验中的经验思维 |
2.2.2 物理实验中的形象思维 |
2.2.3 物理实验中的逻辑思维 |
2.2.4 物理实验中的灵感直觉思维 |
2.3 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三章 教师如何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3.1 教师的作用 |
3.1.1 阐述物理实验中的创造性思想 |
3.1.2 运用科技手段拓宽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
3.1.3 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
3.2 学生的作用 |
3.2.1 物理实验中保持主动性 |
3.2.2 物理实验中提高创造性意识 |
3.2.3 物理实验中保持严谨科学的态度 |
第四章 创造性能力培养的应用例子 |
4.1 “塞曼效应”实验的分析探讨 |
4.1.1 背景分析 |
4.1.2 实验的讲解和指导 |
4.2 “电位差计的使用”实验的分析探讨 |
4.2.1 理论讲解 |
4.2.2 实际操作讲解 |
4.3 “集成开关型霍尔传感器特性与简谐振动”实验的分析探讨 |
4.3.1 理论讲解 |
4.3.2 实际操作讲解——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
4.4 小结和教学效果定性评价 |
4.4.1 小结 |
4.4.2 教学效果定性评价 |
第五章 总结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5)基于物理规律探索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比较 |
1.2.1 国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
1.2.2 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
2 有关理论基础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
2.1 元认知理论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
2.2 交往学习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
2.3 创新性思维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 |
3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因素 |
3.1 大学物理实验室 |
3.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 |
3.2.1 强调学生主体性 |
3.2.2 不同类型学生特点 |
3.3 大学物理实验的参与者——教师 |
3.4 实验类型及特点 |
3.5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评价方式 |
4 物理规律的探索方法综述 |
4.1 物理规律与物理学史 |
4.2 物理规律探索过程与方法 |
4.2.1 物理学方法论的认识 |
4.2.2 几个伟大的科学家的物理学方法论 |
5 基于物理规律探索的教学方法 |
5.1 学生对物理实验和物理规律的关系的认识现状调查 |
5.1.1 问卷调查情况 |
5.1.2 问卷调查分析 |
5.1.3 调查结果分析 |
5.1.4 存在的问题 |
5.2 基于物理规律探索的教学方法的教学观念 |
5.3 基于物理规律探索的教学方法的特点 |
5.4 基于物理规律探索的教学方法的教学过程 |
5.4.1 实验前的准备 |
5.4.2 讨论前的准备 |
5.4.3 教学与小组讨论的结合 |
5.4.4 实验教学流程图 |
5.5 基于物理规律探索的教学方法与几种方法的比较 |
5.5.1 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
5.5.2 大学物理实验探究式实验教学 |
5.5.3 几种教学方法的比较 |
6 基于物理规律探索教学方法案例 |
案例一 探索牛顿第二定律 |
案例二 “探索胡克定律”实验设计 |
案例三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观察”实验案例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演示实验对大学物理教学的辅助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演示实验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
(一) 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 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
(三) 演示实验展现了物理学科同其他学科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
三、如何教好大学物理演示实验 |
(一) 要有明确的目的 |
(二) 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应简明 |
(三) 演示实验要有启发性 |
(四) 在演示的过程中要适当讲解 |
(五) 要注意安全性 |
四、演示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 |
(7)“3+1”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 |
1.1.2 教学模式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
1.1.3 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
1.1.4 国内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意义和方法 |
1.3.1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3.3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概述 |
2.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定义和要素 |
2.1.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定义 |
2.1.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要素分析 |
2.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分类 |
2.3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运用 |
2.4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建构 |
2.4.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建构原则 |
2.4.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建构方法 |
第3章 “3+1”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
3.1 大学物理实验“3+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3.1.1 信息加工理论 |
3.1.2 人本主义理论 |
3.1.3 情境学习理论 |
3.1.4 发现学习理论 |
3.1.5 建构主义理论 |
3.2 大学物理实验“3+1”教学模式的实现目标 |
3.3 大学物理实验“3+1”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3.4 大学物理实验“3+1”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
3.4.1 大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
3.4.1.1 大学物理专业知识 |
3.4.1.2 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
3.4.1.3 教育能力素质 |
3.4.1.4 创新能力 |
3.4.2 实施大学物理实验“3+1”教学模式所需的课程资源 |
3.4.2.1 多媒体类物理课程资源 |
3.4.2.2 校外物理课程资源 |
3.5 大学物理实验“3+1”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 |
3.5.1 教学评价的涵义及功能 |
3.5.2 教学评价的标准 |
3.5.3 教学评价的体系 |
第4章 “3+1”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4.1 实验对象 |
4.2 实验计划 |
4.2.1 实验过程 |
4.2.2 实验案例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1 数据统计 |
4.3.2 数据显着性检验 |
4.3.3 实验结果的 SWOT 分析 |
4.3.3.1 SWOT 分析 |
4.3.3.2 SWOT 策略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硕士阶段本人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大学物理实验日志 |
附录 C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诊断性测试分析表 |
附录 D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观察量化表 |
(8)混合学习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混合学习的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2.1 混合学习的由来及发展 |
2.2 混合学习的界定 |
2.3 混合学习的本质内涵 |
2.4 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 |
2.5 混合学习的评价机制 |
2.6 混合学习的应用领域 |
第3章 混合学习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必要性分析 |
3.1.1 改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现状 |
3.1.2 解决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1.3 解决学生个性差异 |
3.2 可行性分析 |
3.2.1 学习者的可行性分析 |
3.2.2 配套设备设施的可行性分析 |
3.2.3 授课教师的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混合学习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的模型设计 |
4.1 模型的设计原则 |
4.1.1 以教与学的目的为导向原则 |
4.1.2 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 |
4.1.3 创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资源 |
4.1.4 教与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评价 |
4.2 模型的设计依据 |
4.2.1 RIT 混合学习设计模型 |
4.2.2 Josh Bersin 的四个混合学习设计环节 |
4.3 模型的设计框架 |
4.3.1 设计学习目标 |
4.3.2 设计学习活动 |
4.3.3 设计学习环境 |
4.3.4 课堂教学 |
4.3.5 在线学习 |
4.3.6 学习支持 |
4.3.7 教学反馈 |
4.3.8 教学评价 |
第5章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应用混合学习模式的检验 |
5.1 《非良导体热导率的测定》实验课程的描述 |
5.1.1 课程简介 |
5.1.2 教学方法与手段 |
5.2 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示例 |
5.2.1 《非良导体热导率的测定》课程内容分析 |
5.2.2 非良导体热导率的测定课程教学目标二维表 |
5.2.3 非良导体热导率的测定活动设计 |
5.2.4 非良导体热导率测定实验的学习支持 |
5.2.5 教学评价 |
5.3 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
5.3.1 调查目的与方式 |
5.3.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5.3.3 观察与访谈的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B 本研究所使用的调查问卷 |
(9)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创新思维概述 |
1.1 关于创新思维方面的几个概念 |
1.2 创新思维的科学品质 |
1.3 创新思维的基本形式 |
1.4 创新意识 |
第2章 大学物理实验与创新思维 |
2.1 大学物理实验的内在创新功能 |
2.2 大学物理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 |
第3章 大学物理实验的开设及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现状 |
3.1 国外物理实验开设现状 |
3.2 国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经验 |
3.3 国内物理实验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
3.4 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状况 |
第4章 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
4.1 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
4.2 以课堂教学为基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4.3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发展创新思维 |
第5章 教学案例设计 |
5.1 “刚体转动规律的研究”教学设计 |
5.2 教学案例的反思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多元智能理论 |
2.1 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
2.2 多元智能的教育实践 |
2.3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与世界的现状与未来 |
第三章 多元智能理论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作用 |
3.1 多元智能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观念的价值和应用 |
3.2 多元智能理论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价值和运用 |
3.3 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制定 |
3.4 多元智能理论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
3.5 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
第四章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培养策略研究 |
4.1 创建多元智能教学环境 |
4.2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
4.3 树立多元化、情景化的大学物理实验评价观 |
4.4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第五章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培养方案 |
5.1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语言智能的开发培养 |
5.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逻辑数学智能的开发培养 |
5.3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空间智能的开发培养 |
5.4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身体-动觉智能的开发培养 |
5.5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人际智能的开发培养 |
5.6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自我认识智能的开发培养 |
5.7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音乐智能的开发培养 |
5.8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博物学家智能的开发培养 |
5.9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智能的开发培养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 刘洪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2]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物理学史在工科大学物理实验中的教育功能研究[D]. 宋丽影.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8)
- [4]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讨[D]. 叶吉丽. 广西大学, 2014(02)
- [5]基于物理规律探索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D]. 张春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6]演示实验对大学物理教学的辅助作用[J]. 王玉生,宋纳红.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01)
- [7]“3+1”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D]. 杨娟丽. 湖南大学, 2011(06)
- [8]混合学习模式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 龚玉姣. 湖南大学, 2011(06)
- [9]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D]. 张树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10]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研究[D]. 刘培培.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