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坑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郑刚[1](2022)在《软土地区基坑工程变形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文中提出基坑变形控制是软土地区基坑工程的核心内容,不仅与自身工程安全密切相关,更涉及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地上、地下各类建(构)筑物越来越密集,基坑工程施工产生的变形对环境影响的控制愈加成为基坑工程的焦点问题。首先,从基坑施工全过程控制的视角,分析了基坑施工全过程各阶段的变形特征、机理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将基坑变形及其对环境影响的控制划分为"基于基坑支护体系的变形控制"和"基于邻近基坑保护对象的变形控制"两类方法。针对基于邻近基坑保护对象的变形控制,提出了不是基于对基坑支护体系,而是直接着眼于保护对象的变形主动控制理论,通过对关键区域土体的应力和变形的控制,实现对保护对象的测控一体化靶向控制。此外,提出了基坑无支撑支护理论并发展了一系列软弱土地区基坑绿色无支撑支护技术,实现了在较大的深度条件下也可进行坑无支撑支护设计。通过"基坑施工全过程控制""基坑变形主动控制理论""基坑无支撑支护控制体系"的变形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努力推动基坑工程变形控制向"高效、智能、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陈忠磊,戚旭东[2](2021)在《高压旋喷加筋水泥土锚桩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在基坑工程中地下施工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整个建筑过程能安全顺利进行,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现阶段该行业还不成熟。本文重点分析了高压旋喷加筋水泥土锚桩施工流程以及其质量控制要点与注意事项,对国内同类基坑工程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归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及建议措施。
崔玉[3](2021)在《基于MATLAB不确定多属性理论的设计——施工模式下深基坑设计方案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城市级深基坑本身特有的造价高、建设周期长、环境复杂、i建设技il术要求高、过程不确定性强等众多特点,研究基于正理想点的纯语言不确定多属性决策理论,设计MATLAB软件开发出Desgn-Bu并引入项目实际案例,对决策方法进行验证,结合验证结果,证明了该决策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为工程总承包企业开展深基坑工程设计方案决策提供支持。
李煜峰,傅怡,徐中华[4](2021)在《软土地区紧邻地铁隧道深基坑支护设计与实践》文中指出以上海竹园2-16-1地块项目深基坑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邻近地铁的软土深基坑变形控制方法及其效果。根据基坑工程的特点,设计时采取了多种地铁保护专项技术措施,包括基坑分区实施方案、支护体系、钢支撑轴力补偿系统、坑内被动区加固、承压水控制措施等。结果表明:基坑各分区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小于上海软土地区基坑地下连续墙最大侧移的统计平均值0.42%H(H为基坑最大开挖深度),特别是靠近地铁侧的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接近上海软土地区基坑地下墙最大侧移的统计下限值0.1%H;地铁侧坑外承压水位总体保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最大水位变化仅为0.72 m;邻近的地铁隧道上行线和下行线的累计最大沉降量分别为8.2 mm和5.1 mm,均小于地铁下沉量允许值(20 mm),且隧道曲率半径满足控制值要求;本基坑采用的系统变形控制措施有效地保障了邻近地铁的安全,其设计和施工方法可以为软土地区同类基坑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郭海轮,谢卫兵[5](2021)在《超40 m深基坑施工变形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超深基坑的开挖将会引起周边土层的水平位移及沉降,对基坑周围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深圳恒大中心项目基坑工程的基坑变形监测数据,采用Midas GTS NX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对基坑开挖全过程进行分析,并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基于数值分析模型,对地连墙变形控制指标影响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基坑工程围护结构最大位移值为32.5 mm(0.45 H);取消第一道支撑时,地连墙呈悬臂梁式变形,顶部最大变形为39.39 mm;分别取消第二至第八道支撑时,取消第五道支撑对地连墙变形影响最大,较之于不取消工况,地连墙的水平变形最大值增幅达18%。建议在淤泥质土等软土层中应考虑竖向支撑间距减小或水平向支撑加密,硬土层中可考虑竖向支撑间距拉大或水平向支撑减少。
付文光,邹俊峰,黄凯[6](2021)在《可回收锚杆技术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可回收锚杆按锚固与拆筋机理可分为过载强拉类、端头锚固类、自钻自锁类、锚筋回转类、自拆锚具类及半拆筋类计6大类及若干小类,其中机械锁类、热熔型及U型锚在国内基坑工程中应用最多,带回收自测功能的自解锁锚具产品及锚杆产品工厂化将成为技术发展主流。工程特点及使用要求决定了基坑可回收锚杆宜为承载力中等的压力分散型预应力锚索。锚杆回收失败有技术及管理原因,业界有一些补救方法。政府可采取对出用地红线锚杆征收租地费方法作为可回收锚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监管手段。制订产品标准是可回收锚杆技术推广应用及行业发展的急迫需求。产品质量标准中宜按锚筋抗拆力、回收可靠性及适用锚杆长度等指标把产品划分成为不同类别,产品应用标准中宜以回收率85%、95%及98%分别作为三级、二级及一级回收指标。
王卫东,徐中华,吴江斌,李青[7](2021)在《基坑与桩基工程技术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基坑工程和超高层建筑的建设规模和难度不断增大,基坑和桩基工程相关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基坑和桩基工程的技术新进展。在基坑工程领域,重点阐述了超深地下连续墙技术、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技术、承压水控制技术、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软土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在桩基工程领域,重点阐述了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旋挖扩底桩、预制桩植桩技术及其工程应用情况。希望借此促进这些新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
程辉[8](2021)在《基于六西格玛的深基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以坪山世茂广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苏颜曦[9](2021)在《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日渐突出的深基坑边坡问题(基坑边坡变形、鼓胀、坍塌等),以西安市某深基坑支护工程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搜集资料、现场监测手段,进行了深基坑桩锚支护设计、监测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及优化设计,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和结论:1、根据西安某深基坑支护工程的工程概况、场地条件,以及深基坑特点拟定“钻孔灌注桩+预应力锚索”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灌注桩桩间距1.6m,桩径0.8m,桩身嵌固深度7m;锚索3排,锚索长度18m(锚固段10m)。2、拟定深基坑监测方案,即,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施工前,选择31个桩孔预埋测斜管做为桩体位移变形监测点,桩顶布设45个监测点,监测桩顶水平位移、桩顶竖向位移、桩体深层位移;在深基坑边5m与10m处布设沉降监测点38个,监测施工过程中坑边沉降。监测结果表明:(1)桩顶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增加越来越大,但施加锚索后都有不同程度回弹;(2)基坑开挖0~3.3m过程中,各测点桩体深层位移曲线都是顶部大,底部小,呈现“上倾式”变形形式,基坑开挖3.3~13.1m过程中,桩体深层水平位移曲线都呈现“月牙式”变形形式,且锚索对支护桩变形限制作用良好;(3)基坑开挖深度较浅时,沉降量曲线呈现“桩顶大,距离桩顶远处小”的“漏斗型”变形形式,随着开挖深度越来越深,距坑边5m处沉降量大,两边沉降量小,沉降曲线呈“抛物线”型。3、基于监测数据,利用FLAC3D建立桩锚支护结构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1)随着深基坑开挖,桩顶水平位移逐渐增大,桩体深层水平位移先变大,后变小,呈现出“桩中间大,两边小”的变形形式;(2)深基坑坑边沉降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在距坑边18m范围内。最大沉降量在距离坑边6m左右。4、基于监测和模拟分析,优化了桩锚支护结构:最佳桩径是1.2m,最佳桩身嵌固深度是6m(约为0.46H,H为基坑开挖深度13.10m)。模拟结果显示,相比于原设计方案,最大桩顶水平位移减少了2.03mm,最大桩体深层位移减少了2.17mm,最大深基坑坑边沉降减少了1.87mm。
王栋[10](2021)在《长春某基坑桩锚支护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二、基坑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坑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软土地区基坑工程变形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坑施工全过程的环境变形 |
1.1 支护结构施工引起的变形 |
1.2 工程桩施工引起的变形 |
1.3 预降水施工引起的变形 |
1.4 承压水抽降引起的变形 |
1.5 开挖引起支护结构的变形 |
1.6 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建筑的变形 |
1.7 基坑开挖引起邻近隧道的变形 |
1.8 基坑施工引起邻近隧道渗漏 |
1.9 基坑施工引起邻近工程结构的变形控制思想 |
2 基于支护体系的变形控制 |
2.1 常用的基坑变形控制方法 |
2.2 加强基坑支护体系 |
2.3 设置减小坑底隆起桩 |
2.4 优化土方开挖方式 |
2.5 加固基坑内外土体 |
2.6 基坑分区施工 |
2.7 基坑分区支护分区施工 |
2.8 工程案例 |
3 基于保护对象的变形主动控制 |
3.1 被动控制的概念和局限性 |
3.2 基于保护对象的主动控制的概念 |
3.3 常规袖阀管注浆对变形的主动控制技术 |
3.4 囊体扩张变形主动控制技术 |
3.5 承压含水层回灌对变形的主动控制 |
4 软土中基坑无支撑支护 |
4.1 无支撑支护的概念 |
4.2 反压土支护 |
4.3 双排桩支护 |
4.4 多级支护 |
4.5 倾斜桩支护 |
5 总结与展望 |
DOI:10.11779/CJGE202201001一文彩色插图 |
(2)高压旋喷加筋水泥土锚桩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旋喷加筋水泥土锚桩工程地质 |
1.1 高压旋喷加筋水泥土锚桩沉降情况 |
1.2 深基坑开挖受力状况 |
1.3 高压旋喷加筋水泥土锚桩的稳定性 |
2.高压旋喷加筋水泥土锚桩在基坑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
3.高压旋喷加筋水泥土锚桩现场试验 |
3.1 高压旋喷加筋水泥土锚桩监测 |
3.2 高压旋喷加筋水泥土锚桩加固效果 |
4.高压旋喷加筋水泥土锚桩的数值模拟与方案 |
5.总结 |
(4)软土地区紧邻地铁隧道深基坑支护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工程概况 |
1.1 基坑工程概况 |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1.3 周边环境概况 |
2 基坑支护设计 |
2.1 基坑分区实施方案 |
2.2 基坑支护设计 |
2.2.1 围护结构 |
2.2.2 支撑体系 |
2.2.3 坑内被动区加固 |
2.2.4 承压水控制设计 |
2.2.5 针对地铁隧道的保护措施 |
3 基坑工程实施与监测分析 |
3.1 基坑工程实施情况 |
3.2 基坑监测 |
3.3 基坑监测结果分析 |
3.3.1 围护体的侧向位移 |
3.3.2 坑外承压水位 |
3.3.3 地铁隧道变形 |
4 结 语 |
(5)超40 m深基坑施工变形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简介 |
1.1 工程概况 |
1.2 基坑开挖分段施工 |
2 数值计算分析 |
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2.2 模拟与实测数据结果对比分析 |
2.3 地连墙变形控制指标影响性分析 |
2.3.1 参数选择 |
2.3.2 地连墙厚度的影响 |
2.3.3 支撑布置方式的影响 |
3 结论 |
(6)可回收锚杆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可回收锚杆分类及各类型工作机理 |
1.1 过载强拉类 |
1.2 端头锚固类 |
1.3 自钻自锁类 |
1.4 锚筋回转类 |
1.5 自解锁类 |
1.5.1 钢筋螺栓型 |
1.5.2 自切型 |
1.5.3 熔解类 |
1.5.4 机械锁类 |
1.6 半拆筋类 |
2 基坑可回收锚工程特点及力学特征 |
3 锚杆回收失败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
4 国内可回收锚发展不利及有利因素 |
4.1 不利因素 |
4.2 有利因素 |
5 可回收锚杆技术发展方向 |
6 结语 |
(7)基坑与桩基工程技术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基坑工程技术新进展 |
1.1 超深地下连续墙技术 |
1.2 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技术 |
1.3 承压水控制技术 |
1.3.1 承压水降水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
1.3.2 承压水控制—超深水泥土搅拌墙技术 |
1.4 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软土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 |
1.4.1 软土深基坑环境影响分析方法 |
1.4.2 深基坑变形控制技术 |
2 桩基工程技术新进展 |
2.1 大直径超长灌注桩技术 |
2.1.1 承载变形性状 |
2.1.2 设计分析方法 |
2.1.3 施工与检测 |
2.1.4 工程实例 |
2.2 旋挖扩底桩技术 |
2.2.1 施工设备与工艺 |
2.2.2 扩底抗拔桩 |
2.2.3 施工质量控制 |
2.3 预制桩植桩技术 |
2.3.1 预制桩植桩工艺 |
2.3.2 劲性复合桩 |
2.3.3 静钻根植桩 |
3 结语 |
(9)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桩锚结构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研究现状 |
1.2.2 深基坑地表沉降研究现状 |
1.2.3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某深基坑基本特征及桩锚支护结构设计 |
2.1 研究区工程概况 |
2.1.1 概述 |
2.1.2 周边环境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质构造 |
2.2.3 地层岩性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2.2.5 不良地质作用 |
2.3 深基坑工程桩锚支护结构设计 |
2.3.1 深基坑支护工程设计的特点 |
2.3.2 研究区深基坑工程支护设计难点分析 |
2.3.3 研究区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比选分析 |
2.3.4 桩锚支护结构模型建立 |
2.3.5 支护参数选定 |
2.3.6 冠梁参数选定 |
2.3.7 锚索排桩参数选定 |
2.3.8 锚拉排桩支护结构计算 |
2.3.9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验算 |
2.4 本章小结 |
3 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 |
3.1 深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
3.1.1 深基坑监测方案编制的原则及依据 |
3.1.2 基坑监测目的与内容 |
3.1.3 基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 |
3.2 深基坑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3.2.1 深基坑桩体深层位移监测分析 |
3.2.2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桩顶水平位移变形监测分析 |
3.2.3 深基坑坑边地表土体沉降变形监测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及优化设计 |
4.1 FLAC~(3D)有限差分分析软件简介 |
4.1.1 软件简介 |
4.1.2 软件特点 |
4.1.3 网格生成 |
4.1.4 模型建立条件 |
4.1.5 计算步骤 |
4.2 计算模型建立 |
4.2.1 模型基本假定 |
4.2.2 模型工况选取 |
4.2.3 数值模型建立 |
4.3 基于单因素试验的深基坑变形沉降数值模拟分析及优化设计 |
4.3.1 桩锚支护单因素试验方案设计 |
4.3.2 模型基本参数 |
4.3.3 水平位移结果分析 |
4.3.4 竖向位移结果分析 |
4.3.5 优化设计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4 深基坑变形沉降联合分析 |
4.4.1 深基坑支护桩顶水平位移分析 |
4.4.2 深基坑桩体深层位移分析 |
4.4.3 深基坑地表沉降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基坑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软土地区基坑工程变形控制方法及工程应用[J]. 郑刚. 岩土工程学报, 2022(01)
- [2]高压旋喷加筋水泥土锚桩在基坑工程中的应用[J]. 陈忠磊,戚旭东.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1(12)
- [3]基于MATLAB不确定多属性理论的设计——施工模式下深基坑设计方案决策研究[J]. 崔玉. 广西城镇建设, 2021(11)
- [4]软土地区紧邻地铁隧道深基坑支护设计与实践[J]. 李煜峰,傅怡,徐中华.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1(06)
- [5]超40 m深基坑施工变形及力学性能研究[J]. 郭海轮,谢卫兵. 工程质量, 2021(S1)
- [6]可回收锚杆技术研究综述[J]. 付文光,邹俊峰,黄凯.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1(S1)
- [7]基坑与桩基工程技术新进展[J]. 王卫东,徐中华,吴江斌,李青. 江苏建筑, 2021(03)
- [8]基于六西格玛的深基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研究 ——以坪山世茂广场为例[D]. 程辉.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9]桩锚支护作用下深基坑变形监测分析[D]. 苏颜曦.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10]长春某基坑桩锚支护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D]. 王栋. 吉林建筑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