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汽—大众杯”2001年中国汽车十大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卜水灵[1](2020)在《自媒体平台下的汽车借势广告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告作为企业商品宣传的一种形式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告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语言作为广告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经济化、传播范围广、超时空等特点。市场经济化条件下,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同类商品如何从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体现在广告上表现为借势广告地崛起。借势广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利用所“借”之势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近年来借势广告的崛起也催生了借势广告语。而汽车行业作为一个具有较长发展历史的行业,其发展经历了官方化、集团化到大众化这一模式地转变,因此通过研究这一模式转变在广告语宣传上的呈现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主要针对汽车这一行业,基于借势,对广告与语言高度融合的汽车借势广告语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主要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进行简单地阐述,重点在于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将搜集到的993条汽车借势广告语分为借势于名人、借势于品牌、借势于节、借势于流行文化、借势于热点事件五类。第三部分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出发分析汽车借势广告语与其他行业广告语、一般汽车广告语在语言运用上的共同点以及汽车借势广告语在语言运用上的个性特点。汽车借势广告语在语音运用上与其他行业广告语的共同点主要表现为:押韵、谐音、音节对称;在词汇运用上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喜用实词、巧用人称代词;在语法运用上的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喜用陈述句、偏爱短句、乐用整句。汽车借势广告语与一般汽车广告语在语音运用上的共同点表现为:多押洪韵、灵活运用叠音;在词汇运用上的共同点表现为:灵活使用外语词、契合地区特点用词、妙用数字词。汽车借势广告语在语言运用上的个性特点在于:突出利用语音借势;突出利用词汇借势、巧妙使用身份词;语法运用上体现了基于原型构式的仿拟类推、体现借势的词类活用。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汽车借势广告语的表达策略。该部分主要从修辞格的运用策略、语言表现风格上的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修辞格运用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偏爱对偶、乐用仿拟、拟人、巧用拆词、双关、引用、排比。语言表现风格上主要从展现汽车产品高大、自由奔放等形象的豪放;含蕴无限深意将广告主的功利性与对消费者的尊重完美融合的含蓄;以品牌自嘲、品牌互嘲、品牌群嘲的方式凸显幽默三个方面探讨了汽车借势广告语在语言表现风格上的策略。第五部分探讨了汽车借势广告语的作用、问题与规范化。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助推产品、品牌良好形象的树立、建构身份认同、推销生活方式、传播中国文化、加速语言的传播与发展五个方面。此外还从广告语用字、用语的不规范性、趋同性导致广告语缺乏辨识度、借势过于强硬、时效性与语境性导致广告语寿命缩短、表达晦涩四个方面分析了汽车借势广告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加强对广告语言的审查力度、广告创作者应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借势与品牌文化相融合的建议。
贺籍民[2](2020)在《一汽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9月一汽集团进行全面改革,集团总部直接运营红旗,先后成立智能网联开发院、红旗销售公司等多个组织机构完善运营体系,并吸引众多优秀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一汽在人民大会堂开启新红旗品牌战略发布会,将以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核心业务产品,肩负起历史赋予中国汽车产业的重任,实现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因此,一汽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的发展情况,将成为未来几年衡量一汽集团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借助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通过实例研究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利用SWOT分析工具,对一汽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现状,本文分析了一汽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的发展现状,解析出一汽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的问题所在,主要体现在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制造成本升高,客户意见反馈困难等方面。文中对一汽集团的内外环境分析,借助SWOT分析工具整理出一汽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的优劣势和战略实施方向。最后,本文通过波士顿矩阵得出一汽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的可行战略,并对战略实施和战略保障进行了阐释。一汽红旗将通过研发和营销强化战略,提升产品技术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通过相关多元化战略,打造核心零部件供应链,降低产品成本等。同时,通过人力资源体系改革,保障人才储备,以更开放的姿态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大研发格局;联动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品牌质量口碑,配合营销体系改革,实现红旗品牌的全面复兴。本文结合一汽集团的现实状况,对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红旗品牌选择了一个发展方向,同时,为红旗品牌在汽车行业获取并保持竞争优势地位提供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也为其他企业在业务发展上选择契合自身的战略提供了参考。
陈凌[3](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周莹[4](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裘彦杰[5](2019)在《政策为什么低效:比较政治经济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的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林毅夫和张维迎对于产业政策的争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有趣的是,他们的论据均来自于东亚。林毅夫断言,产业政策是将东亚新型工业化经济体与绝大多数“平庸”的后发展经济体区分开来的关键。东亚奇迹表明,产业政策是推动后发展国家实现追赶式工业化的有力工具。张维迎则基于东亚失败的产业政策案例,完全否定产业政策的可行性,将之斥为“披着马甲的计划经济”。在本文看来,这是一场“找错”了问题的争论。关于产业政策,“正确”的问题不应该是产业政策会成功还是会失败,而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业政策有可能成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业政策更可能失败。1978年以来,我国将市场化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了容许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指导经济,在学习日本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将产业政策作为引导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手段和工具。就汽车产业政策而言,迄今为止,我国在中央政府层面上共出台过三部专门针对汽车产业的综合性政策,分别是1994年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2004年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及2009年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此外,我国在地方政府层面上也出台了众多的配套性措施,它们共同构筑起我国庞杂的汽车产业政策体系,成为政府引导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依据。本文将“一汽”和吉利作为样本,比较它们在自主品牌和国际化建设方面的表现,进而对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作为产业政策的受益者,“一汽”在上述两个指标上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而作为民营企业的吉利,虽然甚少能够得到政策“眷顾”,却一枝独秀,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建立在东亚发展型国家理论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我国汽车产业政策所嵌套的制度情景,并将之作为影响产业政策成败的重要因素。文章着重探讨了央地关系和政企关系对我国汽车产业政策执行效果的可能影响,解释了我国汽车产业政策没能发挥应有效应的制度根源,进而提出优化我国产业政策的思路与方法,包括产业政策应从选择性转向功能性、从选择“产业”转向选择“技术”、从扶持产业供给端转向扶持产业需求端。
贾可[6](2018)在《1978通向 回顾过往四十年的个人汽车史,厘清中国汽车迷雾》文中研究指明"我爸爸原来在全国着名的牡丹集团上班,后来企业倒闭下岗了,他就在家里的车库里开了个麻将馆,由于市区到处都是麻将馆,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经济效益下降,我非常担心爸爸的麻将馆倒闭,使我无钱交学费……"2018年11月10日,父亲在家里的微信群里转发了一篇所谓老家张家港云盘小学惊呆了老师火遍了整个中国的作文——《我爸爸在西门开麻将馆》。我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篇仿照文章,但让我感兴趣的是仿作者假托的企业竟然是牡丹汽车集团。
董本云[7](2006)在《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汽车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进一步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本项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探索了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波特价值链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分析了汽车消费关联效应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汽车消费和汽车消费市场的现状,并对汽车消费进行了国际比较,指出了汽车消费的变化趋势;对影响汽车消费的各种要素作了系统的分析,明确了各种影响因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它们对汽车消费趋势的影响;为了揭示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首先进行了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以及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的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就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和吉林省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总结了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提出促进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并指出了应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赵伟[8](2004)在《车市人旺 销量飙升》文中研究指明1月10日,“一汽大众杯”2003中国汽车十大新闻在北京揭晓。从1996年至今,由媒体记者共同参与的中国汽车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八届。经过包括本报在内的全国30家媒体的资深记者共同评选,产生了2003中国汽车十大新闻。 欢歌与感叹 这?
忻文[9](2001)在《“一汽-大众杯”2000中国汽车十大新闻评出》文中指出 “一汽-大众杯”2000年中国汽车十大新闻于1月12日在北京揭晓。该活动是由《汽车周报》、“B-car.com”汽车商务网筹办,由全国30家媒体的资深汽车行业记者共同评选。由媒体记者评选年度十大新闻,迄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一汽-大众杯”2000中国汽车十大新闻是(按得票多少排序): 一、2000年6月6~12日,第六届北京国际车展在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此届车展面积达7万平方米,吸引了1000多家厂商、36万观众及180家媒体,可谓盛况空前。更引人注目的是,吉利豪情、美日、悦达、哈飞赛马、昌
刘刚[10](2018)在《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最为显着的的表现形式,对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业国际发展水平提升成为我国强国发展的重要任务。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主要构成,具有对各相关产业较强的关联和带动效应,在世界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支柱产业。我国作为拥有全球第一汽车市场的汽车大国,自我国汽车产业诞生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加入WTO以来,通过与国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依托国内广阔的汽车市场,我国汽车产业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然而,随着各大跨国合资汽车企业加快在华的产能布局,国内自主品牌也在加快扩产步伐,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增速已逐渐放缓,产能过剩的矛盾或将进一步激化。国际市场环境、国家战略导向、自身发展需求,都在促进我国汽车企业探索加快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海外优质资产和先进技术,学习海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吸收海外优秀国际化创新人才,增强我国汽车品牌的国际竞争力,这已成为我国汽车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论文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出发,系统的梳理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成果,结合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需要,深入分析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区位选择、战略选择等文献成果,综合分析提炼适用于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理论体系借鉴,为深入研究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框架基础。通过回顾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历程,结合不同时间的代表特征将其划分为基础发展、全面提升、快速发展和外向探索四个阶段,与此同时,一并探讨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探索与发展。逐项收集并系统的总结分析了国内汽车市场销量排名靠前且已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汽车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实践,发现中国汽车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特征,如共性特征主要包括: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整体发展速度快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均有国际出口贸易基础,并与出口贸易存在互补关系;中国汽车企业都注重技术的获取和升级,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以支撑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持续发展;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向和进度上受到国家政策导向影响效果较为明显。差异特征主要表现在: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主体多元和发展程度不平衡;中国汽车企业基于自身不同的相对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选择和区位选择不同;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制定程度不同,部分企业仍以市场机会导向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缺少长期的竞争策略和发展目标。本论文结合国内外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理论与分类,梳理出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现状和演进轨迹,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模式区分为生产性海外投资模式和非生产性海外投资模式,并进一步细分了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三个层级和八项种类,逐项分析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各项模式的种类与特征。构建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层级分析框架,详细阐述了基于母国、东道国和企业三种视角区分的影响投资模式选择下的十二项关键因素。通过对二十多年以来,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海外设厂、跨国并购及海外研发中心的区位分布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特征。运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范式)进行了理论扩展,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以及综合优势四大维度,阐述并分析了影响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十三项重要因素。择取了除企业自身因素外的九项因素对中国汽车企业投资重点目标区域的主要被投资国,包括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合计17个国家的区位选择优势展开了有针对性的逐项分析。本论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相关理论、发展现状、分析模型,并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理论分析。首先,从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分别总结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方面的发展现状,认为当前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制定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各主要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主要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缺乏长远的战略布局和系统的科学分析。其次,在对企业战略理论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将经典企业战略理论与现代企业战略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二者的理论优势互补,构建了基于钻石理论的SWOT分析模型,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从无法控制的机会要素维度之外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以及政府政策五大维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随着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和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研究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对策有助于促进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现预期收益。在梳理研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类的基础上,筛选并阐述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政府政策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经营决策风险等关键风险,结合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典型风险案例分析,为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应对提供有益启示。在综合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的模式选择、区位选择、战略选择及主要风险,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个角度整合阐述了详细的对外直接投资参考原则和建议。在论文的最后,对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对未来研究所需的努力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一汽—大众杯”2001年中国汽车十大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汽—大众杯”2001年中国汽车十大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1)自媒体平台下的汽车借势广告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 |
0.2 研究对象与现状 |
0.2.1 研究对象 |
0.2.2 研究现状 |
0.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0.3.1 研究意义 |
0.3.2 研究方法 |
0.4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界定 |
第1章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借势类型 |
1.1 借势于名人 |
1.1.1 代言名人 |
1.1.2 应援名人 |
1.2 借势于品牌 |
1.2.1 同类汽车品牌 |
1.2.2 非汽车品牌 |
1.3 借势于节 |
1.3.1 节日 |
1.3.2 节气 |
1.4 借势于流行文化 |
1.4.1 网络流行语 |
1.4.2 热播综艺、电影 |
1.4.3 流行歌歌词 |
1.5 借势于热点事件 |
1.5.1 社会热点事件 |
1.5.2 自身热点事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语言运用特点 |
2.1 汽车借势广告语与其他行业广告语的共同特点 |
2.1.1 语音运用共同点 |
2.1.1.1 押韵 |
2.1.1.2 谐音 |
2.1.1.3 音节对称 |
2.1.2 词汇运用共同点 |
2.1.2.1 喜用名词、动词 |
2.1.2.2 巧用人称代词 |
2.1.3 语法运用共同点 |
2.1.3.1 喜用陈述句 |
2.1.3.2 偏爱短句 |
2.1.3.3 巧用整句 |
2.2 汽车借势广告语与一般汽车广告语的共同点 |
2.2.1 语音运用共同点 |
2.2.1.1 多押洪韵 |
2.2.1.2 灵活运用叠音 |
2.2.2 词汇运用共同点 |
2.2.2.1 灵活使用外语词 |
2.2.2.2 契合地区特点用词 |
2.2.2.3 妙用数字词 |
2.3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个性特点 |
2.3.1 语音个性特点 |
利用同音借势 |
2.3.2 词汇个性特点 |
2.3.2.1 利用词汇借势 |
2.3.2.2 巧妙使用身份词 |
2.3.3 语法个性特点 |
2.3.3.1 基于原型构式的仿拟类推 |
2.3.3.2 体现借势的词类活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表达策略 |
3.1 多样修辞格的运用策略 |
3.1.1 偏爱使用对偶 |
3.1.2 乐用仿拟、拟人 |
3.1.3 巧用双关、引用、拆词、排比 |
3.2 多类语言表现风格的运用策略 |
3.2.1 用豪放风格展现汽车形象 |
3.2.1.1 高大刚强的汽车形象 |
3.2.1.2 自由奔放的汽车形象 |
3.2.2 用含蓄风格展现广告语的隐含义 |
3.2.2.1 镶嵌品牌或展现产品特征 |
3.2.2.2 隐藏商家功利性意图 |
3.2.3 用幽默风格展开品牌嘲讽 |
3.2.3.1 自嘲式幽默 |
3.2.3.2 互嘲式幽默 |
3.2.3.3 群嘲式幽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作用、问题与规范化 |
4.1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作用 |
4.1.1 助推产品、品牌良好形象的树立 |
4.1.2 建构身份认同 |
4.1.3 推销生活方式 |
4.1.4 传播中国文化 |
4.1.5 加速语言的传播与发展 |
4.2 汽车借势广告语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广告语用字、用语的不规范性 |
4.2.2 借势过于生硬 |
4.2.3 趋同性导致广告语缺乏辨识度 |
4.2.4 时效性与语境性导致广告语寿命缩短、表达晦涩 |
4.3 汽车借势广告语的规范化 |
4.3.1 加强广告语言的审查力度 |
4.3.2 广告创作者应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
4.3.3 将借势与品牌文化相融合 |
4.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一汽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章 一汽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现状和问题 |
2.1 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概况 |
2.2 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现状 |
2.3 红旗品牌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3章 一汽红旗智能网联汽车战略环境分析 |
3.1 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的外部环境分析 |
3.2 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3.3 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SWOT分析 |
第4章 一汽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
4.1 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目标 |
4.2 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
4.3 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战略实施 |
4.4 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
一、思考缘起 |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一、问题提出 |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
小结 |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
小结 |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
小结 |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
小结 |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政策为什么低效:比较政治经济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内容安排 |
1.3.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
2.1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形成背景 |
2.2 中央政府层面上的汽车产业政策 |
2.3 地方政府层面上的汽车产业政策 |
2.4 我国汽车产业的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 |
第三章 汽车产业政策与企业发展:基于“一汽”和吉利的比较 |
3.1 汽车产业政策与“一汽”的发展 |
3.1.1 “一汽”的发展史(1953-2018) |
3.1.2 政府“计划”主导下的“一汽” |
3.1.3 汽车产业政策与“一汽”发展 |
3.2 汽车产业政策与吉利的发展 |
3.2.1 产业政策对民营车企的“限入” |
3.2.2 民营车企在对外合资上的劣势 |
3.2.3 吉利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的突破 |
3.2.4 吉利在自主品牌研发上的成就 |
第四章 政策情景与我国汽车产业政策 |
4.1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制定中的政治考量及其影响 |
4.1.1 产业政策“宏调化” |
4.1.2 根据企业属性挑选“赢家” |
4.2 央地关系对我国汽车产业政策效果的影响 |
4.2.1 威权体制与有效治理的张力:央地关系演化过程 |
4.2.2 央地关系对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
4.3 政府与国有企业关系对汽车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
4.3.1 国有企业转型过程:增强企业自主性 |
4.3.2 政企关系对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
第五章 “他山之石”:东亚发展型国家中的汽车产业政策 |
5.1 发展型国家中的汽车产业政策及其政策效果 |
5.2 东亚汽车产业政策的发展经验——以韩国为例 |
5.2.1 韩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发展历程及成效 |
5.2.2 韩国汽车产业政策制定中的政治考量 |
5.2.3 韩国汽车产业的政策情景 |
第六章 结论 |
6.1 优化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度环境 |
6.1.1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低效的制度性根源 |
6.1.2 东亚经验的中国启示 |
6.2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未来发展方向 |
6.2.1 从选择性产业政策转向功能性产业政策 |
6.2.2 从选择“产业”转向选择“技术” |
6.2.3 从扶持产业供给端转向扶持产业需求端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
1.1.2 汽车产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1.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
2.1 消费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
2.1.2 西方经济学家的消费理论 |
2.1.3 消费理论的新发展 |
2.2 经济增长理论 |
2.2.1 西斯蒙弟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2 马尔萨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3 凯恩斯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4 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 |
2.2.5 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
2.3 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3.1 克拉克的理论 |
2.3.2 马歇尔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 |
2.3.3 钱纳里的结构经济学 |
2.3.4 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 |
2.3.5 创新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消费的关联性研究 |
3.1 汽车产业的关联方式 |
3.1.1 前向关联 |
3.1.2 后向关联 |
3.2 关联效应理论 |
3.2.1 投入产出理论 |
3.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
3.2.3 产业集群理论 |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汽车消费的现状分析 |
4.1 我国汽车消费现状 |
4.1.1 我国汽车消费的现状分析 |
4.1.2 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现状分析 |
4.2 汽车消费的国际比较 |
4.3 汽车消费的变化趋势分析 |
4.3.1 世界汽车消费的发展阶段 |
4.3.2 我国汽车消费的发展阶段 |
4.3.3 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响汽车消费的因素 |
5.1 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因素 |
5.1.1 国际宏观经济环境 |
5.1.2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
5.1.3 城市化水平 |
5.1.4 业内竞争 |
5.2 消费者的收入情况 |
5.2.1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
5.2.2 居民收入差距 |
5.3 汽车价格 |
5.3.1 原材料供应 |
5.3.2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程度 |
5.3.3 产业内重组情况 |
5.3.4 汽车进出口及加入WTO 的影响 |
5.4 消费政策 |
5.4.1 汽车消费政策 |
5.4.2 汽车消费的附加成本 |
5.4.3 汽车金融服务 |
5.4.4 消费观念 |
5.5 消费环境 |
5.5.1 市场经济法律法规不完善 |
5.5.2 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 |
5.5.3 相关服务业没有统一标准 |
5.6 能源供应 |
5.6.1 能源储备 |
5.6.2 能源价格 |
5.7 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 |
5.7.1 城市规划 |
5.7.2 交通设施与交通管理 |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6.1 我国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 |
6.1.1 我国汽车消费对汽车工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 |
6.1.2 我国汽车消费对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的拉动 |
6.2 我国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 |
6.2.1 我国汽车消费对钢铁产业的拉动作用 |
6.2.2 我国汽车消费对橡胶产业的拉动作用 |
6.2.3 我国汽车消费对公路建设业的拉动作用 |
6.2.4 我国汽车消费对其他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 |
6.3 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6.3.1 我国整体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6.3.2 我国私人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6.4 我国汽车消费的多元统计分析 |
6.4.1 我国汽车消费的主成分分析 |
6.4.2 我国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 |
6.5 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总体描述 |
6.5.1 我国汽车消费的积极作用 |
6.5.2 我国汽车消费的消极作用 |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吉林省汽车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7.1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汽车产业的拉动作用 |
7.1.1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本省汽车工业产值的拉动作用 |
7.1.2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本省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的拉动作用 |
7.2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关联产业的拉动作用 |
7.2.1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钢铁产业的拉动作用 |
7.2.2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橡胶产业的拉动作用 |
7.2.3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公路建设业的拉动作用 |
7.2.4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其他行业的拉动作用 |
7.3 吉林省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7.3.1 吉林省整体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7.3.2 吉林省私人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总量的拉动作用 |
7.4 吉林省汽车消费的多元统计分析 |
7.4.1 吉林省汽车消费的主成分分析 |
7.4.2 吉林省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 |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促进汽车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与建议 |
8.1 提高收入水平,促进汽车消费 |
8.1.1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
8.1.2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 |
8.1.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居民收入预期 |
8.2 加快技术创新,降低汽车价格 |
8.2.1 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实现规模经济 |
8.2.2 企业加强知识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
8.2.3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 |
8.3 完善汽车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 |
8.3.1 整顿汽车收费,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 |
8.3.2 完善汽车信贷服务体系 |
8.3.3 尽快推出燃油税 |
8.3.4 优化消费环境 |
8.4 政策安排 |
8.4.1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
8.4.2 加快开发新型汽车原材料,促进原材料的循环使用 |
8.4.3 加快开发石油替代能源 |
8.4.4 推广使用柴油汽车 |
8.4.5 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 |
8.4.6 科学进行交通规划和设计 |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一:全国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过程 附录二:吉林省汽车消费的逐步回归分析过程 摘要 Abstract |
(10)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宏观环境 |
1.1.2 选题的产业背景 |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1.2.1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1.2.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3.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3.2 本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汽车企业 |
2.1.2 对外直接投资 |
2.1.3 跨国公司 |
2.2 对外直接投资基础理论 |
2.2.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
2.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2.3.2 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研究文献综述 |
2.3.3 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
2.3.4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
2.3.5 对外直接投资建议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2.4.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文献归纳 |
2.4.2 本论文研究可借鉴理论内容总结 |
第3章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历程与特征概述 |
3.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过程 |
3.1.1 中国汽车企业的基础发展阶段(1953-1978) |
3.1.2 中国汽车企业的全面提升阶段(1979-1993) |
3.1.3 中国汽车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1994-2001) |
3.1.4 中国汽车企业的外向探索阶段(2002-至今) |
3.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实践 |
3.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特征 |
3.3.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汽车出口互辅互补 |
3.3.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受国家政策影响明显 |
3.3.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较晚但增长迅速 |
3.3.4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发展程度不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
4.1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模式选择类型 |
4.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现状 |
4.2.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层级分类 |
4.2.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演进特点 |
4.2.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现状分析 |
4.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
4.3.1 母国因素 |
4.3.2 东道国因素 |
4.3.3 企业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
5.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现状 |
5.1.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演变 |
5.1.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现状 |
5.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
5.2.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现状特征 |
5.2.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
5.2.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主要区域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
6.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现状 |
6.1.1 国家层面的中国汽车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
6.1.2 行业层面的中国汽车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
6.1.3 企业层面的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
6.1.4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小结 |
6.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模型构建 |
6.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模型分析 |
6.3.1 生产要素的SWOT分析 |
6.3.2 需求条件的SWOT分析 |
6.3.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SWOT分析 |
6.3.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表现的SWOT分析 |
6.3.5 政府政策的SWOT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案例 |
7.1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类 |
7.1.1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涵义 |
7.1.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分类 |
7.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风险 |
7.2.1 关键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
7.2.2 次关键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
7.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案例与启示 |
7.3.1 上汽集团投资并购韩国双龙汽车案例 |
7.3.2 吉利汽车与马来西亚IGC集团合作建厂案例 |
7.3.3 案例分析带来的启示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参考建议 |
8.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原则与建议 |
8.1.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原则 |
8.1.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参考建议 |
8.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原则及建议 |
8.2.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般性原则 |
8.2.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参考建议 |
8.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参考原则与建议 |
8.3.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参考原则 |
8.3.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参考建议 |
8.4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
8.4.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对外直接投资服务支持 |
8.4.2 构建金融支持体系,推进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服务 |
8.4.3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协同合作 |
8.4.4 建设国际人力体系,加速对外直接投资人才培养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和致谢 |
四、“一汽—大众杯”2001年中国汽车十大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媒体平台下的汽车借势广告语研究[D]. 卜水灵. 湘潭大学, 2020(02)
- [2]一汽红旗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贺籍民.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4]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政策为什么低效:比较政治经济视角下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研究[D]. 裘彦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1978通向 回顾过往四十年的个人汽车史,厘清中国汽车迷雾[J]. 贾可. 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 2018(11)
- [7]我国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D]. 董本云. 吉林大学, 2006(11)
- [8]车市人旺 销量飙升[N]. 赵伟. 中国质量报, 2004
- [9]“一汽-大众杯”2000中国汽车十大新闻评出[J]. 忻文. 汽车与配件, 2001(Z1)
- [10]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刘刚. 吉林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