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山电厂6号炉四角水冷壁泄漏的分析与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马飞[1](2021)在《330 MW机组锅炉水冷壁失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某330 MW燃煤火电机组修后启动后发生的水冷壁泄漏事件。针对火力发电厂锅炉在进行水冷壁管更换过程中因焊接工艺不良引发的次生问题,从管理及工艺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总结和建议,为同类型机组在遇到相似情况下制定防范措施提供参考。
曾琦[2](2020)在《燃用准东高碱煤超临界锅炉燃烧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新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自备热电厂(以下简称自备热电厂)2×350MW超临界锅炉发电燃煤以准东天池南矿煤为主、同时掺烧其它井工煤。而准东地区煤种属高碱煤,易造成锅炉受热面等处严重结渣,并频繁掉焦,引起捞渣机卡停,以及锅炉被迫停运事件,极大的限制了该煤种在煤电工业的应用。本文对准东天池南矿煤样进行详尽的煤质特性、燃烧特性、结渣特性、沾污特性等性能试验,分析钠钾碱金属煤质结渣沾污的过程,寻求缓解、防止锅炉受热面结焦和沾污,保证锅炉长周期安全运行的措施,为解决新疆准东地区煤不能大规模大比例掺烧应用于电厂锅炉的问题,提供实炉参考依据。本研究首先对准东煤煤质特性以及钠钾碱金属、钠钾的迁移规律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利用半工业试验以及实地实炉试验,摸索低温分级缺氧燃烧、各种配煤方式以及一次风压等对锅炉结焦情况的影响。其次选取了生产过程中比较典型的17个工况,基于变量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变一次风压及配风方式对炉膛温度分布的影响试验(工况1-6),风门开度及掺烧比对炉膛温度分布的影响试验(工况7-12)和变风门开度及掺烧比例对NOX的影响试验(工况13-17),所有工况均在350MW满负荷工况下进行。结果显示:(1)当二次风门开度为50%时,炉膛平均温度最低,推测此时结渣量最小。(2)当掺烧比例发生改变时,炉膛温度分布变化趋势较为混乱,无法得出明显结论。(3)二次风门开度处于0~50%区间时,NOX随风门开度增大而降低,当风门开度大于50%时,变化趋势不明显。(4)NOX浓度随掺烧比例增大而增大。最后通过试验得出了一次风压、运行氧量以及一次风率对准东高碱煤掺烧比例的影响,结果显示:(1)降低一次风压可有效阻止实际燃烧切圆的扩散。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选定在10k P’a至11k P’a时,可以将准东天池南矿煤掺烧比例提高10%左右。(2)氧量为3.9%-4.5%的情况下锅炉出口烟温达到最低,低于或者高于此氧量,锅炉燃烧过程中炉膛出口烟温都会上升明显。此参数可以将准东天池南矿煤掺烧比例提高10%左右。(3)随着一次风率的降低,炉膛烟温明显上升。一次风率为28%-30%时的炉膛烟温为最低。此参数可以将准东天池南矿煤掺烧比例提高10%左右。通过以上控制策略可以将准东天池南矿煤掺烧比例提高90%左右。
陈开平[3](2018)在《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发布的《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将发电机组的检修等级分为A、B、C、D四个等级。A级检修是对发电机组进行全面的解体检查和修理,以保持、恢复或提高设备性能的重要检修项目,一般四到六年才进行一次。A级检修项目重要性最高,具有风险高、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要求高、改造项目多、质量要求严、信息协调复杂以及需要大量资源投入等特点。因此研究A级检修项目中的风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对于电力系统和社会经济生活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针对大型机组A级检修项目的风险研究较少,在检修工程实际中也大都集中在现场风险控制方面,如何较全面的管控检修风险,是A级检修项目风险管理的重点。本文对TC电厂的2×630MW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的实际,建立一套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并对该如何对电厂的A级检修项目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合理的风险控制策略,是火电厂在机组检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TC电厂的实际情况,对TC电厂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价与控制研究。本文首先对检修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和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梳理。然后对TC电厂的专业设备进行评估和状态分析,通过分析,火电机组的主要检修内容包括锅炉设备检修、汽机检修和电气设备检修。接下来对检修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分析得到风险主要来自质量、经济、安全和管理等几个方面。之后本文针对TC电厂的具体情况构建出基于质量、经济、安全和管理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三角模糊数法相结合构建出风险评价模型。将TC电厂火电机组的实际情况代入模型,得到最终的风险评价结果,由评价结果可知在整个A级检修项目中风险最高的项目是锅炉检修项目。文章最后根据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提高TC电厂A级检修项目的检修质量以及水平,提高电厂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董安宁[4](2017)在《新疆准东地区强结焦性煤种在电站锅炉燃烧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准东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准东煤具有高钠高钙的煤质特点,在燃用过程中造成了电厂锅炉受热面严重的积灰结渣问题,影响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本文主要对准东煤的着火、燃尽、沾污和结渣等特性以及准东煤在电站锅炉上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准东煤的煤种及其特性进行了分析,了解了准东煤的利用情况、电厂使用范围、及其研究现状;之后又以新疆地区准东煤为例,分析了准东煤在电站锅炉中的应用情况,同时分析了淖毛湖煤、奇台北山煤和五彩湾煤在电站锅炉上的掺烧难点并找出了它们的共性所在。之后以淖毛湖煤、奇台北山煤和五彩湾煤在350MW电站锅炉上高比例掺烧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通过三种煤在电站锅炉上各个方面的试验研究,从而进一步对锅炉受热面结焦的影响因素进行更深入探究。最后,基于前文对准东煤特性以及淖毛湖煤、奇台北山煤和五彩湾煤在电站锅炉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提高掺烧准东煤比例的措施,进而为在电站锅炉上高比例稳定掺烧准东煤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伍海敏[5](2014)在《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管残余应力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超临界锅炉在我国有着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在其制造、运营及安全检测技术方面起步较晚,水冷壁管等主要部件的开裂、爆管事故严重影响着超超临界锅炉的安全运行。在水冷壁管制造及安装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对其使用性能、结构强度、疲劳强度、应力腐蚀等具有显着影响,但目前针对水冷壁管等小尺寸圆管的残余应力测试技术研究较为缺乏。因此,研究适用于水冷壁管的残余应力测试技术,对于分析水冷壁管的质量问题和故障隐患、维护锅炉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盲孔法残余应力测试主要分为对被测对象的钻孔释放应变测试和应力释放系数标定两部分,其中获得准确适用于被测对象的应力释放系数是残余应力测试的主要任务。因此,本文以某大型电厂发生开裂失效的超超临界锅炉T23水冷壁管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首先,使用ANSYS软件进行残余应力有限元模拟分析,获得水冷壁管应变释放系数的模拟标定结果。得出当应力超过一定值时释放系数的绝对值随应力变化的规律,进而通过分段拟合的方法,获得了基于形状改变比能参量S的孔边塑性应变修正公式。并利用相对误差曲线拟合法,推导出可由平板标定结果和曲面曲率计算出适用于曲面测试的应变释放系数的公式,拓展了盲孔法残余应力测试的应用范围。接着,通过盲孔法测量水冷壁管残余应力的实际应用,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测试方案,包括水冷壁管现场测试方法、释放系数的整管拉伸标定实验方法、误差分析及修正方法等。根据应用研究结果,该测试方案所获得的释放系数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吻合,两者误差在7%以内,表明此套测试方案的精确度较高,可满足水冷壁管残余应力测试的要求。最后,对水冷壁管各测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水冷壁管残余应力以压应力为主,约20%的测点轴向或环向残余应力水平低于-250MPa,判断出该锅炉水冷壁管残余应力水平过高。结合其实际工作情况,针对过高的残余应力及其裂纹产生的重要因素,提出应采取相关措施,以降低水冷壁管残余应力水平,防止裂纹发生。
刘昱杰[6](2014)在《电站锅炉典型失效机理与防护措施》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发电量的需求日益剧增,推动了电力建设行业和发电设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在电力行业中火力发电又占相当大的比例。电站锅炉是火力发电的重要组成部件。电站锅炉的结构、用材、焊接、运行等各个方面均比较复杂,一般来说,电站锅炉包括多个系统,如省煤器、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锅炉范围内管道、承重支吊系统等。一方面,每个系统由于其工况不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缺陷,对于这些缺陷,了解其形成原因,对于提高检验的针对性,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对于不同的炉型、不同的燃烧方式、运行时间也不会一样的,即便在同一个系统里,不一样缺陷产生的概率也是不相同的。在这里我们对其中典型的锅炉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锅炉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进行分析。1.锅炉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外壁)由于近年我国煤价不断上涨,造成发电成本日益提高,发电企业很少用设计煤种,而所采购的煤种中含硫量较高,造成我国水冷壁高温硫腐蚀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对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发生的部位、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2.锅炉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内壁)锅炉按结构可分为π型炉和塔型炉,由于成本控制大多数电厂采用π型炉。由于高温段管子内壁存在氧化皮,在负荷变化时管子与氧化皮膨胀系数不同,造成氧化皮脱落,从而造成管子短期过热现象发生爆管。本文通过对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发生的部位、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3.减温器失效减温器是蒸汽温度重要的调节方式之一。由于减温水与蒸汽有较大的温度差,为了避免减温水管处筒体壁的机械疲劳和热疲劳,减温水管进入减温器筒体处采用套管结构,同时为防止减温水直接作用在减温器筒体内壁上,喷水减温器均装有保护内衬管。本文通过对减温器发生的部位、产生原因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
彭哲言[7](2014)在《热电站煤粉锅炉水冷壁爆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热电站锅炉水冷壁管由于长期在高温、高压、腐蚀等恶劣条件下运行,发生爆漏损坏是热电厂的常见事故。本文以某石化分公司热电站WG220/9.81-13型煤粉锅炉存在的严重“爆管”问题为研究对象,选题具有重大工程意义。本文首先对破裂的水冷壁管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裂纹形貌、断口形貌等进行分析,发现水冷壁管发生“爆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锅炉水中杂质元素在水冷壁管表面形成积垢,并导致垢下发生了严重的浓缩腐蚀,造成水冷壁管减薄,管壁积垢又导致了局部超温,加速了腐蚀的发生。采用流体模拟软件Fluent分析锅炉炉膛燃烧区域的温度场和流场,研究锅炉运行参数的变化对锅炉温度场及水冷壁管壁温的影响,发现锅炉炉膛内燃烧器区域存在高温烟气卷吸区,且随着一次风速逐渐减低,高温烟气卷吸区越靠近水冷壁管,致使该区域水冷壁管壁温度偏高。最后,采取了多项防止锅炉爆管的综合措施,避免了“爆管”的发生,保障了锅炉的长周期安全运行。
康健悦[8](2013)在《300MW循环流化锅炉磨损特性分析与控制》文中认为秦热三期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自投产以来,锅炉磨损情况比较严重,通过对锅炉加装防磨凸台和防磨梁,降低锅炉正常运行时的床压和一次风量,锅炉受热面磨损程度大大降低,秦电两台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安全运行周期都已超过了300天。
郑爱永[9](2013)在《降低锅炉“四管”泄漏次数的方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火力发电厂中,锅炉"四管"的安全稳定运行,直接与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联系在一起,一旦发生"四管"泄漏,机组就得被迫停运,进行抢修,严重影响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针对国产300MW、600MW火力发电机组锅炉"四管"泄漏问题,近几年来,通过对洛河电厂6台锅炉"四管"存在的问题及"四管"泄漏情况的分析,找出"四管"泄漏的原因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洛河电厂在"四管"治理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降低了"四管"的泄漏次数。
王旭[10](2012)在《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治理与运行优化》文中认为作为洁净煤新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我国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我国已开始普及。本文针对秦皇岛秦热公司的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自投产运营以来所发生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包括受热面磨损严重、排渣不畅污染环境、锅炉经济性差等问题,逐一进行了原因分析,从设备治理和运行优化两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从受热面磨损原理和实际运行角度出发,确定了受热面磨损严重的区域,分析了受热面磨损原因为烟气流速过高、灰浓度过大、床料硬度过大、外置床固定管卡安装检修质量差等,并制定了相应的防磨措施;针对风水联合式冷渣器运行中出现的排渣不畅、堵渣、污染环境等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主要为煤中矸石太多、冷渣器各仓流化风量较低,提出了优化排渣逻辑、冷渣器换型等改进措施;从提高锅炉热效率、降低厂用电率、降低设备故障率方面入手分析锅炉经济性较差的原因,通过锅炉燃烧调整试验得出最佳运行参数,通过合理选取入炉煤粒径,合理组织燃烧,优化自动调节品质等方面来提高锅炉经济性。希望通过本文能为国内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安全运行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二、合山电厂6号炉四角水冷壁泄漏的分析与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山电厂6号炉四角水冷壁泄漏的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330 MW机组锅炉水冷壁失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设备简介 |
1.1 锅炉概况 |
1.2 炉管概况 |
2 水冷壁失效情况 |
3 原因分析 |
3.1 水冷壁鳍片及内窥镜检查 |
3.2 剖面及宏观金相检查 |
3.3 定量光谱分析 |
3.4 金相及微观组织分析 |
3.5 室温拉伸试验 |
4 焊接缺陷形成原因 |
5 预防性措施 |
6 结论 |
(2)燃用准东高碱煤超临界锅炉燃烧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 |
1.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背景 |
1.2.1 准东煤的简介 |
1.2.2 准东煤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煤燃烧结渣的研究分析 |
1.3.1 结渣的形成过程 |
1.3.2 结渣的危害 |
1.3.3 影响锅炉结渣的因素 |
1.3.4 防止锅炉结渣的措施 |
1.4 防止结渣研究进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准东天池南矿煤碱金属赋存形式与结渣特性研究 |
2.1 准东天池南矿煤质分析 |
2.1.1 煤质分析采用试验设备 |
2.1.2 煤质工业成分分析方法 |
2.1.3 煤质分析过程 |
2.1.4 煤质分析数据 |
2.1.5 准东高碱煤分析结果 |
2.2 燃烧过程中碱金属的变化特性 |
2.3 准东天池南矿煤样燃烧结渣特性分析 |
2.3.1 结渣特性分析手段 |
2.3.2 灰渣样品的采集 |
2.3.3 渣样的微观形貌分析 |
2.3.4 渣样的晶相结构分析 |
2.3.5 渣样的元素组成分析 |
2.3.6 燃烧结渣特性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准东天池南矿煤锅炉燃烧试验研究 |
3.1 超临界燃烧试验锅炉介绍 |
3.2 不同燃烧调整方式下的炉膛烟温监控 |
3.2.1 试验方案 |
3.2.2 试验工况 |
3.3 风门开度和准东天池南矿煤掺烧比对锅炉温度分布的影响 |
3.4 风门开度和准东天池南矿煤掺烧比对锅炉氮氧化物的影响 |
3.5 炉内不同位置的积灰结渣状况 |
3.6 渣样分层后的XRD分析结果 |
3.7 试验结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配风率和变氧量对掺烧比例影响研究 |
4.1 氧量、一次风率等对煤的燃烧影响试验研究 |
4.1.1 降低一次风率试验 |
4.1.2 氧量变化试验 |
4.2 炉膛烟温分布 |
4.2.1 一次风率和炉膛烟温分布的关系 |
4.2.2 氧量和炉膛烟温的关系 |
4.2.3 新特能源超临界锅炉配风卡参数确定 |
4.3 工况优化后的实际燃烧效果 |
4.3.1 结渣状况 |
4.3.2 优化后工质和烟气温度分布特点 |
4.3.3 节能参数等指标运行情况 |
4.3.4 环保参数等指标运行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梳理 |
2.1 检修项目风险管理概念 |
2.2 检修项目风险识别的原则 |
2.3 检修项目评价方法 |
2.3.1 层次分析法 |
2.3.2 三角模糊数层次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TC电厂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分析 |
3.1 TC电厂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介绍 |
3.2 TC电厂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设备组成 |
3.2.1 汽机设备 |
3.2.2 锅炉设备 |
3.2.3 电气设备 |
3.3 TC电厂专业设备评估及状态分析 |
3.3.1 汽机专业设备评估及状态分析 |
3.3.2 锅炉专业设备评估及状态分析 |
3.3.3 电气专业设备评估及状态分析 |
3.4 火电机组A级检修风险分析及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A级检修项目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风险评价指标的建立 |
4.2.1 安全风险指标 |
4.2.2 管理风险指标 |
4.2.3 进度风险指标 |
4.2.4 质量风险指标 |
4.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 |
4.4 A级检修项目风险评价模型 |
4.5 TC电厂A级检修项目风险评价 |
4.5.1 评价指标的模糊化处理 |
4.5.2 评价指标的量化 |
4.5.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4 关键风险项目的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风险控制 |
5.1 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锅炉检修项目的安全风险控制 |
5.1.1 锅炉检修项目施工现场安全风险控制 |
5.1.2 锅炉检修项目中的人员要求 |
5.1.3 锅炉检修项目中工作票的风险控制 |
5.2 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中的管理风险控制 |
5.2.1 检修项目组织机构的设计原则 |
5.2.2 检修项目人力资源及费用风险控制 |
5.2.3 检修项目的衔接风险控制 |
5.3 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进度风险的控制 |
5.4 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质量风险的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新疆准东地区强结焦性煤种在电站锅炉燃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准东煤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新疆准东地区煤种及储量介绍 |
1.2.2 准东煤开发利用情况 |
1.2.3 燃用新疆准东地区煤种的电厂区域范围 |
1.2.4 准东煤煤质对锅炉结焦情况的影响 |
1.2.5 准东煤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准东煤燃烧特性分析 |
2.1 准东煤煤质特性 |
2.2 新疆准东煤的煤质特性与结渣的联系 |
2.3 混煤燃烧特性分析 |
2.3.1 混煤燃烧特性 |
2.3.2 混煤的结渣特性 |
2.3.3 混煤的可磨特性及对燃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疆准东地区煤种在电站锅炉上的掺烧应用研究 |
3.1 准东煤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2 淖毛湖煤在电站锅炉上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
3.2.1 淖毛湖煤在电站锅炉上的应用实例 |
3.2.2 淖毛湖煤在电站锅炉上的掺烧难点 |
3.3 五彩湾准东煤在电站锅炉上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
3.3.1 五彩湾准东煤在电站锅炉上的应用实例 |
3.3.2 五彩湾准东煤在电站锅炉上的掺烧难点 |
3.4 奇台北山煤在电站锅炉上的应用及存在问题 |
3.4.1 奇台北山煤在电站锅炉上的应用实例 |
3.4.2 奇台北山煤在电站锅炉上的掺烧难点 |
3.5 准东煤在电站锅炉燃烧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准东煤在电站锅炉上的现场试验研究 |
4.1 淖毛湖煤在电站锅炉上的应用试验研究 |
4.1.1 一次风量、风速和风温的调整及对结焦情况的影响 |
4.1.2 磨煤机组合方式对炉膛温度的影响 |
4.1.3 锅炉负荷对炉膛温度的影响 |
4.1.4 煤粉细度测量及调整对结焦情况的影响 |
4.1.5 不同淖毛湖煤掺烧比例下的炉膛温度与结焦情况 |
4.1.6 燃烧器外二次风旋流强度和风量对锅炉燃烧温度的影响 |
4.1.7 燃烧器内二次风门开度对锅炉燃烧温度的影响 |
4.1.8 增加吹灰器对锅炉燃用淖毛湖煤结焦的影响 |
4.2 奇台北山煤在电站锅炉上的应用试验研究 |
4.2.1 煤粉细度调整的影响 |
4.2.2 试验期间机组运行主要参数及经济性分析 |
4.2.3 锅炉吹灰调整的影响 |
4.3 五彩湾煤在电站锅炉上的应用实例 |
4.3.1 掺烧磨煤机出口温度的优化调整 |
4.3.2 掺烧层一次风率优化 |
4.3.3 掺烧层一次风热态调平试验 |
4.3.4 掺烧磨煤粉细度优化调整 |
4.3.5 二次配风优化试验 |
4.3.6 空预器漏风率测试 |
4.3.7 不同掺烧比例下燃烧工况分析 |
4.3.8 锅炉热效率测试试验 |
4.3.9 不同掺烧比例下测试数据分析 |
4.4 提高新疆准东地区煤种在电站锅炉掺烧比例的措施 |
4.4.1 已投运锅炉可采取的运行调整措施 |
4.4.2 在设计阶段可采取的提高锅炉燃用准东煤的措施 |
4.4.3 准东煤预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5)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管残余应力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超超临界电站锅炉概况 |
1.1.2 锅炉水冷壁管安全事故类型分析 |
1.1.3 锅炉安全检测技术发展概况 |
1.2 残余应力测试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1.2.1 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 |
1.2.2 残余应力的 X 射线衍射测量法 |
1.2.3 其他测试方法 |
1.2.4 残余应力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2 第二章 水冷壁管残余应力测试的基础 |
2.1 残余应力的本质 |
2.2 测试对象及方法分析 |
2.2.1 锅炉水冷壁管结构分析 |
2.2.2 测试方法选择 |
2.3 盲孔法测量水冷壁管残余应力的原理和方法 |
2.3.1 盲孔法残余应力测试的基本原理 |
2.3.2 应变释放系数标定的原理 |
2.3.3 盲孔法测量曲面残余应力的分析方法 |
2.4 盲孔法残余应力测试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2.4.1 孔边塑性应变 |
2.4.2 孔边切削附加应变 |
2.4.3 孔深、孔径及其比率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第三章 应变释放系数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3.1 应变释放系数有限元模拟标定的原理 |
3.2 模型建立及条件设定 |
3.2.1 模型建立 |
3.2.2 网格划分 |
3.2.3 材料属性及边界条件设定 |
3.3 应变释放系数的有限元模拟标定 |
3.3.1 模型求解 |
3.3.2 释放系数模拟标定 |
3.4 误差影响因素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3.4.1 曲面的释放系数标定误差分析及修正 |
3.4.2 孔边塑性变形的模拟分析及修正 |
3.4.3 孔深孔径之比对标定结果的影响 |
3.4.4 盲孔直径对标定结果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第四章 水冷壁管残余应力测试方法及应用 |
4.1 水冷壁管残余应力测试的目的 |
4.2 水冷壁管残余应力现场测试 |
4.2.1 水冷壁管残余应力测试区域的选取 |
4.2.2 残余应力测试系统的组成 |
4.2.3 残余应力现场测试的方法 |
4.2.4 残余应力现场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 水冷壁管应变释放系数的整管拉伸标定实验 |
4.3.1 标定实验的前期准备 |
4.3.2 整管拉伸标定实验的方法 |
4.3.3 标定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处理 |
4.3.4 实验标定与模拟标定结果的对比 |
4.4 水冷壁管残余应力水平分析 |
4.4.1 释放系数实验标定结果的修正 |
4.4.2 水冷壁管残余应力水平计算 |
4.4.3 水冷壁管残余应力水平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电站锅炉典型失效机理与防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锅炉的发展历程 |
1.1.1 我国能源现状 |
1.1.2 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
1.1.3 超临界锅炉的发展现状 |
1.2 材料失效模式 |
1.3 电站锅炉缺陷 |
1.4 锅炉结构 |
1.5 锅炉典型缺陷 |
1.5.1 水冷壁高温硫腐蚀 |
1.5.2 锅炉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 |
1.5.3 锅炉减温器失效 |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锅炉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与防护 |
2.1 某电厂锅炉卫燃带处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 |
2.1.1 概况 |
2.1.2 水冷壁高温腐蚀情况 |
2.1.3 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
2.1.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2.1.5 相关建议 |
2.2 某电厂锅炉左右侧墙燃烧器区域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 |
2.2.1 概况 |
2.2.2 水冷壁高温腐蚀历次检验情况 |
2.2.3 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
2.2.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2.3 某电厂锅炉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 |
2.3.1 概况 |
2.3.2 水冷壁高温腐蚀历次泄露情况 |
2.3.3 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
2.3.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2.3.4.1 应对措施 |
2.3.4.2 效果 |
2.4 某电厂锅炉燃烧器水冷壁高温硫腐蚀失效分析 |
2.4.1 高温硫腐蚀概况 |
2.4.2 高温硫腐蚀发生部位 |
2.4.3 水冷壁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
2.4.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
2.5 锅炉水冷壁喷涂工艺 |
2.5.1 喷涂材料 |
2.5.2 喷涂具体实施步骤 |
2.5.3 喷涂质量工艺标准 |
2.6 小结 |
第三章 锅炉受热面管高温氧腐蚀失效与防护 |
3.1 某电厂锅炉受热面氧化皮堵塞 |
3.1.1 概况 |
3.1.2 锅炉过热器再热器氧化皮检测情况 |
3.1.3 原因分析 |
3.1.3.1 力学性能测试 |
3.1.3.2 金相分析 |
3.1.3.3 晶粒度评级 |
3.1.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1.3.5 氧化皮成分分析 |
3.1.3.6 氧化皮剥落分析 |
3.1.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2 某电厂锅炉屏过氧化皮脱落堵塞爆管 |
3.2.1 概况 |
3.2.2 历次爆管情况 |
3.2.3 爆管原因分析 |
3.2.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3 某电厂锅炉受热面奥氏体不锈钢管蒸汽侧氧化皮脱落与防治 |
3.3.1 概况 |
3.3.2 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的初期检查与脱落事故 |
3.3.2.1 2005年初次氧化皮检查 |
3.3.2.2 2006年检修后锅炉过热器部分高温受热面由于氧化皮脱落第一次泄漏 |
3.3.2.3 2007年锅炉高温受热面氧化皮脱落第二次泄漏 |
3.3.2.4 该电厂受热面管内氧化脱落管内堆积多时期的情况 |
3.3.3 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受条件下受热面内壁氧化皮产生、氧化皮剥落导致爆破事故的原因分析 |
3.4 某电厂锅炉奥氏体不锈钢高温氧化剥落引发爆管事故分析 |
3.4.1 概况 |
3.4.2 爆管情况 |
3.4.3 爆管原因分析 |
3.4.3.1 受热面材质分析 |
3.4.3.2 运行状况分析 |
3.4.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4.5 防范措施 |
3.4.5.1 改进材质是解决氧化皮最根本的措施 |
3.4.5.2 氧化皮的剥离问题可通过以下经验进行改善 |
3.5 某电厂锅炉受热面内壁氧化皮脱落堵塞分析 |
3.5.1 概况 |
3.5.2 末级过热器爆管情况 |
3.5.2.1 末级过热器第一次爆管情况 |
3.5.2.2 末级过热器第二次爆管情况 |
3.5.3 爆管原因分析 |
3.5.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6 某电厂锅炉高温过热器爆管分析 |
3.6.1 概况 |
3.6.2 锅炉高温过热器爆管情况 |
3.6.3 爆管原因分析 |
3.6.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3.6.5 防范措施 |
3.7 小结 |
第四章 锅炉减温器失效与防护 |
4.1 某电厂锅炉减温器筒体开裂失效分析 |
4.1.1 概况 |
4.1.2 锅炉减温器开裂裂纹检测情况 |
4.1.3 锅炉减温器开裂原因分析 |
4.1.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4.2 某电厂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减温器喷嘴开裂失效分析 |
4.2.1 概况 |
4.2.2 锅炉减温器喷嘴开裂检测情况 |
4.2.3 锅炉减温器喷嘴开裂原因分析 |
4.2.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4.3 某电厂锅炉减温器开裂失效分析 |
4.3.1 概况 |
4.3.2 锅炉减温器喷嘴开裂检测情况 |
4.3.3 锅炉减温器开裂原因分析 |
4.3.4 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效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7)热电站煤粉锅炉水冷壁爆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热电站锅炉设备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 |
1.2.1 热电站的生产过程 |
1.2.2 热电站锅炉设备的基本组成 |
1.2.3 热电站煤粉锅炉的工作过程 |
1.2.4 煤粉锅炉的优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锅炉水冷壁水汽侧腐蚀机理 |
1.4.1 碱腐蚀机理 |
1.4.2 酸腐蚀机理 |
1.4.3 氢损伤机理 |
1.4.4 水冷壁介质浓缩腐蚀机理 |
1.5 锅炉水冷壁向火侧腐蚀 |
1.5.1 硫酸盐型高温腐蚀 |
1.5.2 硫化物型高温腐蚀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热电站锅炉水冷壁爆管原因分析 |
2.1 引言 |
2.2 热电站水冷壁爆管事故分析 |
2.3 锅炉水冷壁管爆管原因分析 |
2.3.1 宏观分析 |
2.3.2 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分析 |
2.3.3 金相分析 |
2.3.4 12月5日爆管断口分析 |
2.3.5 12月5日爆管腐蚀产物分析 |
2.3.6 水冷壁管结垢量测定及垢的成分分析 |
2.3.7 锅炉炉内水处理方式和水质分析 |
2.3.8 锅炉燃烧状况研究 |
2.4 水冷壁管爆管原因综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锅炉燃烧区域温度场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燃烧模拟方法 |
3.2.1 流体力学模拟方法 |
3.2.2 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的基础理论 |
3.3 锅炉结构与模型的建立 |
3.4 网格划分 |
3.5 模拟参数设置 |
3.6 锅炉燃烧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防水冷壁爆管的措施研究 |
4.1 引言 |
4.2 保持锅炉受热面的良好状态 |
4.2.1 酸洗工艺 |
4.2.2 酸洗范围及系统布置 |
4.2.3 工艺步骤技术要求 |
4.3 完善水处理工艺、加强汽水品质监督 |
4.4 提高凝汽器密封性、防治凝汽器泄漏 |
4.5 加强排污管理 |
4.6 注意停用保护、加强启炉时的水质监控 |
4.7 减少给水的铜铁含量 |
4.8 尽可能避免锅炉水冷壁管高热负荷运行 |
4.9 加强大修检查与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降低锅炉“四管”泄漏次数的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设备现状 |
2.1 |
2.2 |
2.3 |
2.4 |
3 存在问题分析 |
3.1“四管”的烟气 (机械) 磨损 |
3.1.1 |
3.1.2 |
3.1.3 |
3.2 火嘴顿体烧坏脱落 |
3.2.1 |
3.3 吹灰器行程内管子吹损 |
3.3.1 6台炉水冷壁管普遍吹伤、吹伤区域呈弧形 |
3.3.2 水平及尾烟受热面长枪吹灰器区域局部管排吹伤 |
3.3.3 |
4 改造的具体情况及亮点 |
4.1 加大“四管”防磨检查 |
4.2 加大四管治理的投入 |
4.3 加大对存在问题的改造 |
4.3.1 定位装置改进: |
4.3.2 加装导流板: |
4.3.3 拆除定位管: |
4.3.4 |
4.3.5 吹灰器优化: |
4.4 加强运行工况调整 |
4.5 改造前后“四管”泄漏次数对比 |
5 结语 |
(10)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治理与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受热面磨损原因及治理 |
2.1 循环流化床锅炉受热面磨损机理 |
2.2 秦皇岛秦热公司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受热面磨损状况 |
2.2.1 磨损区域 |
2.2.2 水冷壁磨损原因 |
2.2.3 外置床管壁磨损原因 |
2.3 受热面防磨措施 |
2.3.1 运行优化 |
2.3.2 设备治理与改造 |
2.3.3 应用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渣器的优化与改造 |
3.1 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渣器的作用 |
3.2 秦热公司冷渣器简介 |
3.2.1 冷渣器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2 冷渣器故障原因分析 |
3.2.3 实际运行中冷渣器内大颗粒产生原因 |
3.3 运行优化及系统改造措施 |
3.3.1 修改排渣逻辑 |
3.3.2 设置事故排渣程序 |
3.3.3 增加压缩空气吹扫风 |
3.3.4 提高冷渣器流化风量 |
3.3.5 制定冷渣器堵塞疏通措施 |
3.3.6 冷渣器换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300MW循环流化锅炉经济性差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
4.1 现状分析 |
4.2 锅炉燃烧调整试验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方法及原理 |
4.2.3 正交试验指标 |
4.2.4 决定试验因素 |
4.2.5 影响试验结果的数据分析 |
4.2.6 试验结果计算与分析 |
4.2.7 燃烧调整试验结论 |
4.3 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经济性措施 |
4.3.1 提高锅炉效率 |
4.3.2 降低厂用电率 |
4.3.3 汽温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合山电厂6号炉四角水冷壁泄漏的分析与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330 MW机组锅炉水冷壁失效分析[J]. 王浩,马飞. 电力安全技术, 2021(12)
- [2]燃用准东高碱煤超临界锅炉燃烧控制技术研究[D]. 曾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火电机组A级检修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陈开平.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4]新疆准东地区强结焦性煤种在电站锅炉燃烧应用研究[D]. 董安宁.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5]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管残余应力应用研究[D]. 伍海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2)
- [6]电站锅炉典型失效机理与防护措施[D]. 刘昱杰.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6)
- [7]热电站煤粉锅炉水冷壁爆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D]. 彭哲言.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8]300MW循环流化锅炉磨损特性分析与控制[A]. 康健悦. 中国循环流化床发电生产运营管理(2013), 2013
- [9]降低锅炉“四管”泄漏次数的方法综述[J]. 郑爱永. 中国科技信息, 2013(01)
- [10]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治理与运行优化[D]. 王旭.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