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研究

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研究

一、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展星,陈露,王文祥,李慧颖,钟高辉[1](2022)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与政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亟需解决。近年国家出台了多个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政策,规范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行业的门槛。本文简述了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回收利用政策及对相关企业的影响和当前动力电池再生利用的主要技术。

甘涛,宋卫锋,刘勇,吕先谨,刘超,胡志成[2](2021)在《废旧电池电极材料的磁性分离机制及其提纯工艺》文中指出目前,废旧锂离子电池产生量日益增加,但其混合正负极活性材料分离提纯工艺方法存在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环境友好的物理分离回收方法——磁选-浮选法。结果表明:多种主流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均能被高梯度磁选设备吸附,而作为负极的石墨材料则不会被吸附。以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进行高梯度磁选分离实验,所得磁性产物中C品位可降低至12%~13%,非磁性产物中C品位可提高至91%~92%。此外,将高梯度磁选与泡沫浮选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分离效率,所得LiFePO4产品中C品位可降低至4.8%。试验结果对于开发适用的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工艺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3](2021)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改环资[2021]96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银保监会、国家林草局、国家邮政局、供销合作总社:《"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郝硕硕,董庆银,李金惠[4](2021)在《基于成本核算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析与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了动力电池流向、回收管理体系和回收模式等管理现状,总结提出了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第三方综合利用企业和产业联盟为回收主体的四种动力电池回收模式;考虑建设成本、运行维护成本、收集成本、贮存成本、运输成本、人工成本、税收成本、管理成本等8个构成要素,构建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成本模型;核算了四种回收模式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成本和利润情况.核算数据显示,回收1万t/a的废旧动力电池项目,在年总收益均为8500万元的条件下,四种回收模式的利润区间为-461~401万元.结果与趋势分析表明,我国可优先推广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为回收主体的回收模式,便于迅速布局;市场成熟后以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和综合利用企业为回收主体的模式将进入市场,专业性和技术性将大幅提升;当市场更加成熟,以产业联盟为主体的回收模式将更具优势,回收成本降到最低.综上,建议从避免重复建设,缩短资金周转周期,探索创新模式,构建绿色供应链以及完善回收法律体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刘子文[5](2021)在《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模与优化》文中提出伴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电动汽车以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小、资源充足和效率高等优势在市场中逐渐普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电动汽车的普及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近年来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速明显,与之相关的重要组成部件电池的销量也获得了快速增长。但是,动力电池的寿命是有时间限制的,大量报废电池的出现会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严重的危害。因为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钴、锂等危险元素。目前,关于逆向回收模式和回收物流网络的研究较多,单独研究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物流网络模型构建与优化的数量极少。因此,研究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逆向物流回收网络模型建模与优化对未来规模化废旧电池回收的实践处理提供理论建议。本文分别从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叙述动力电池回收状况。对大量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总结述评,回顾了国内外动力电池回收现状、逆向物流研究发展动态和动力电池回收研究发展动态,指出我国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研究的不足,进而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论述了动力电池概述、逆向物流网络的特征分类及网络设计和逆向物流不确定规划方法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基于此,分析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渠道流程,并对逆向物流回收三种模式自营、联营和第三方外包经营进行比较。在EPR制度的影响下,建立了以电池制造企业为主体的多方联合运营物流回收模式。其次构建了确定环境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模型。接着考虑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需求量、动力电池回收数量以及回收质量的不确定性,使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构建不确定环境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物流网络模型。运用不确定条件规划方法将不确定模型转化为确定模型,并用Lingo软件对该混合整数线性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L市为研究算例分析,收集并整理了L市地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相关的数据,将数据代入模型用Lingo软件求解,设计了 L市不确定条件下动力电池逆向物流回收网络构建,使L市的废旧电池回收更高效有益,发挥更多价值。本文所构建模型和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未来城市规模化报废动力电池回收问题,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下,考虑了储能节点,本文所构建的不确定条件下动力电池回收集成网络模型充分发挥了报废动力电池的回收价值,使整个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实现收益最大化。

付元鹏[6](2021)在《微波辅助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有价金属提取与重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电能储存载体,在大规模储能装置、手机等消费电子及动力电池等领域广泛应用。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动力电池需求和产量不断攀升。由于锂离子电池的有限生命周期及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剧,造成了服役后的废旧电池数量的急剧增加。废旧锂离子电池中富含锂和钴等战略金属,极具回收价值,同时电池中电解液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环境产生潜在威胁,对其资源化回收具有重要的资源和环保意义。近年来为鼓励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发展,国家多部委相继出台政策,逐步推动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进入规范化、产业化阶段。在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回收过程中,电极材料的高效冶炼是实现有价组分回收再利用的关键环节。本研究以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有价金属高效回收利用为目标,针对传统冶炼提纯工艺流程复杂,且物料外部加热方式造成浸出反应受阻,传热和传质困难等问题,基于表面和微观性质研究深入剖析了三元电极材料难以解离和冶炼回收机理,提出了微波辅助电极材料碳热还原和浸出协同手段,构建了基于还原焙烧、化学浸提及正极材料原位再生的有价金属提取与转化的技术体系,阐明了资源化回收过程中物相的耗散行为和转移机制,重点研究了微波辅助电极材料有价金属协同回收及控制过程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首先,基于表面和微观性质研究明晰了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资源属性,揭示了电极材料解离和浸出困难的内在原因;废旧正极材料活性物质Li Ni0.5Co0.2Mn0.3O2中高价态过渡金属元素在电极材料中结构稳定、化学键断裂困难,且有机粘结剂PVDF的表面包覆造成电极材料难以解离和冶炼回收,利用微波对物料加热的整体性和均匀性优势,及其对极性分子的激活、极化效应,强化电极材料还原焙烧及浸出过程中金属离子迁移和转化效率。揭示了电极材料在微波场中的升温行为和调控机理,微波功率和单位物料质量是影响电极材料在微波场中受热行为的主要因素,升温速率的提升可使负极材料石墨产生局部高温,有效促进其对金属元素的还原能力。通过组贡献法求得了Li Ni0.5Co0.2Mn0.3O2的基础热力学数据,基于热力学计算从理论层面阐明了电极材料还原焙烧反应过程的方向和限度,Li Ni0.5Co0.2Mn0.3O2与石墨的还原焙烧反应在温度达到755°C后理论上可行,反应向着金属氧化物或单质生成的方向进行。其次,从动态层面揭示了还原焙烧过程中电极材料物相耗散行为和转移机制,阐明了过渡金属的还原路径及晶体结构的演化机理,探明了关键因素对电极材料还原焙烧行为的影响规律。基于热失重行为和定性分析探明了电极材料碳热还原过程中物相变化的3个阶段,依次为120°C前电解质和有机溶剂脱除阶段,400-600°C粘结剂PVDF分解阶段,700°C以上正极材料与石墨碳热还原反应阶段;借助原位物相分析技术揭示了固相反应过程相变规律,还原焙烧过程中,正极材料随温度升高晶体结构有序度不断降低,阳离子混排程度不断提高,层状结构变差,当温度达到800°C时Li Ni0.5Co0.2Mn0.3O2物相完全消失,逐渐生成过渡金属氧化物和单质和Li2CO3;与此同时,过渡金属Ni、Co和Mn价态逐渐降低至+2价或单质价态;由于粘结剂PVDF的脱除,电极材料颗粒团聚现象减弱,颗粒间解离度显着提高。微波辅助还原焙烧参数对电极材料过渡金属还原和有机质解离最佳条件为:恒温温度900°C,恒温时间25 min,负极材料掺入量10%,此时Ni、Co、Mn的还原率分别达到94.86%、92.45%和88.76%。再次,探明了微波辅助电极材料浸出特性与强化机理,研发了正极材料中金属离子溶出的优化条件。利用Box Behnken响应面法分析了关键操作因素对电极材料浸出效果的影响规律,建立了Li、Ni、Co、Mn浸出率与独立变量之间的二次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β12X1X2+β13X1X3+β23X2X3+β11 X12+β22X22+β33 X32;通过对浸出模型最优值的预测和验证,得到微波辅助电极材料浸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640 W、搅拌转速500 rpm、反应时间35 min;在此条件下,Ni、Co、Mn和Li的浸出率为97.84%、98.01%、98.16%和98.29%。从浸出过程的动力学基本原理出发,基于固液非均相反应体系特性和能量平衡关系,建立了该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1-(1-(3)-1/3-1/3 ln(1-(3)=,利用实验分析和辨识手段确定了模型参数,并以实际浸出数据和残余物的微观性质表征对模型的有效性和泛化性进行了验证;基于模型参数和Arrhenius方程确定了金属元素浸出表观活化能Ea,阐明了电极材料浸出过程受化学反应和扩散混合控制;揭示了微波对电极材料极性分子的激活作用,促使活化分子数提高,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活化能被降低,在此作用下改善了固液反应动力学条件,电极材料酸浸行为被有效促进。最后,在充分掌握电极材料还原焙烧和浸出提效和机制基础上,以浸出液为对象通过溶胶-凝胶法实现了Li Ni1/3Co1/3Mn1/3O2三元材料的再生;研究表明,再生材料具有良好的层状α-NaFeO2结构和R(?)m空间群,且材料内部晶格条纹清晰有序,晶格发育完整。再生材料的首周放电容量达到157.5 m Ahg-1,库伦效率为74.6%,经160周循环周期后可逆容量仍保持为137.2 mAhg-1,容量保持率高达87.1%,循环过程中的库伦效率都在99%以上;经多次充放电后放电平台电压仍保持在3.7 V左右。与商品化锂离子电池相比,本研究合成的电极材料电化学性能达到产品指标,具有工业推广前景。通过还原焙烧、浸出及再生循环工艺所制备的三元电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工艺具有较高的理论实用价值。论文共包含89幅图,23个表,182篇参考文献。

刘慧丽[7](2020)在《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能源汽车因环保而生,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效益来之不易。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进入2020年,我国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规模化退役期。动力电池所带来的能源、资源以及经济等多方面效益不可估量,且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在我国是一个实打实的朝阳产业,但是由于动力电池整体产业链回收政策缺乏,市场运转模式并未稳定,市面上的动力电池种类复杂不一,普遍采用的处理技术不具有所有电池处理的适配性且高精尖端的技术不成熟,加之企业成本和利益之间的矛盾性,倘若处理不当,将会导致之前的付出前功尽弃。基于以上现状,可以说,只要有一条成熟的绿色供应链的回收体系,废旧动力电池这颗“定时炸弹”便可以完全转化成为“城市矿产”。因此,研究动力电池回收体系问题,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的回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为六章对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展开研究。第一章整体交代研究的背景意义、新能源动力汽车及电池发展现状、研究内容、方法路线以及创新点;第二章梳理美、日、德和我国动力电池法律法规发展演变历程,对比分析存在问题,总结对我国启示,提出了我国未来法律法规发展建议;第三章从产业链角度分析,首先梳理梯次利用政策和关键性技术,然后介绍再生利用的预处理过程、分离提取过程和产品制备过程,并对每个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每个过程的不足和发展方向,最后佐以典型企业的处理过程进行实际论证;第四章则是通过介绍美、日、德和我国现有的回收模式,分析比较我国已有回收模式,加之典型企业回收模式的介绍,总结适合我国实际运行的回收模式;第五章立足理论,总结前面几章内容,提出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存在问题和现状后,构架符合我国的“1+3”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分析了关键性环节,并对以汽车经销商为回收主体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进行说明;第六章高度概括本论文的结论,提出存在问题并给出发展建议。

王子德[8](2020)在《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然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推广新能源汽车成为京津冀地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量投放,新能源动力蓄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也随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动力电池中含有大量有回收价值的贵金属及可能带来污染的重金属,处理不好将会造成新一轮的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如何实现动力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对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现状,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及调查数据,了解了国内外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产业的发展及研究现状,通过实地走访、网络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调查了京津冀地区相关主管部门、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回收服务网点等回收利用参与主体,发现了目前京津冀地区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支撑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法律体系不健全、回收服务体系未有效建立、相关技术和标准急需突破和完善。并立足于现状,笔者从法律体系、回收体系、技术与标准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为京津冀地区有序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供参考。

李欣[9](2020)在《不同政策下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回收决策研究》文中指出在气候恶化、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产业转型升级被提升到战略高度。作为关系民生、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的重点产业,汽车产业备受关注。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各国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促进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也不例外,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势必带来动力电池需求的急剧增加。然而,使用寿命结束后,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面临巨大的挑战。政府高度重视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工作,早在2012年颁布实施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就有部分条款针对动力电池回收问题,随后又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此外,地方政府如上海市、合肥市、深圳市等出台回收补贴政策、押金制度等多项政策,这些政策对动力电池行业发展和供应链回收决策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研究不同回收政策下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中动力电池生产商、整车制造商、零售商(4S店)和第三方回收商等企业的回收决策优化问题,具体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基于生产商押金制度的回收模式选择决策研究,针对由动力电池生产商、整车制造商、零售商(4S店)和第三方回收商等构成的闭环供应链,定性地分析了三种单渠道回收模式和三种双渠道回收模式,并采用博弈分析和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定量地探究了回收模式的选择决策,通过研究得到生产商押金制度背景下,从回收率和社会总福利(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两个视角看哪种回收模式最优。此外,探究了不同政策参数对不同回收模式下回收率和社会总福利的影响。不同于已有押金制度(押金额度固定),针对动力电池的押金制度中计提的押金额度取决于动力电池续航水平(初始容量),本文创新性地尝试对动力电池押金制度进行量化研究。本部分构建的博弈模型中引入了续航水平这一关键因素,包括续航水平对押金额度、动力电池需求量以及投资成本的影响;此外,考虑了废旧动力电池可进行梯次利用的特点,即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价值包含梯次利用以及最终拆解处理再利用两部分价值。(2)基于零售商押金制度的闭环供应链回收决策研究,以深圳市正在实行的动力电池回收押金制度(实施对象为零售商4S店)为政策背景,构建了动力电池生产商和零售商(4S店)的博弈决策模型,计算得到两者的反应函数,基于反应函数将博弈分析与系统动力学相结合,直观地分析了零售商押金制度对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回收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企业回收处理技术进步、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等不同情景下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系统回收行为的发展与演化。本部分将斯塔克伯格博弈分析与系统动力学相结合,创新地将该组合方法用于回收政策仿真领域,既充分发挥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政策模拟方面的独特优势,又克服了博弈分析的局限性,为该组合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借鉴。(3)基于规制回收与补贴政策的闭环供应链回收决策与协调研究,基于最优化理论与方法,首先分析了无规制回收与补贴政策时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情形下闭环供应链的回收定价决策,并在正向供应链中引入批发价格折扣契约协调闭环供应链;然后探究了规制回收与补贴政策下闭环供应链的回收定价决策以及契约协调机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并探究了不同变量对不同参数的敏感性。本部分创新性地提出了规制回收率与提供回收补贴相结合的“强制”与“激励”并行的政策,且验证了该组合政策在促进动力电池回收方面的有效性,并对比了不同补贴方案的效率。此外,通过在正向供应链中引入批发价格折扣契约实现了三级闭环供应链的有效协调。本文共有图38幅,表12个,参考文献236篇。

侯治国[10](2020)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利润和效益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力蓄电池技术的突破,再加上政府的鼓励,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数量从2014年开始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的是,退役的废旧动力蓄电池数量从2018年开始激增。如果废旧动力蓄电池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但是,目前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和利用产业刚刚发展起来,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对各责任主体的约束力度不够,存在规章制度和政策冲突的地方,废旧动力蓄电池大量流入违法违规企业,呈现非常混乱的市场状态。如果,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企业从有资质的回收企业,购买退役的动力蓄电池,采购成本很高,经济效益差,在看似巨大的市场中,生存举步维艰。在四种具体的市场情况下,从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角度出发,建立利润和效益的最优化模型,以改善其经济效益。可以求解出废旧动力蓄电池的最优价格;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的最优需求量;回收服务中心的利润;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的最优经济效益,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整体最优的经济效益。随市场环境的变化,最优化模型不断深入。对最优解进行相互对比,构成了优化的思路,也得出了优化的结论。市场中有两个回收服务中心的境况比一个回收服务中心的境况要好;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建立回收体系时,比不建立时境况要好。最优的市场环境是:市场中回收服务中心双寡头博弈,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建立回收体系。这种情况下,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采购旧动力蓄电池的成本最低,总需求量最高;回收利用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废旧动力蓄电池需求量的增加,回收率也提高了。目前回收服务中心大多数是新能源汽车企业附属的事业部,回收不是主营业务,多为履行生产者延伸责任,虽然利润有所下降,但是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改善。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应该积极建立回收体系。政府要鼓励动力蓄电池制造企业、第三方企业等建立回收服务中心,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性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政府也要为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建立回收体系,提供政策上的鼓励和帮助。本文有图20幅,表8个,参考文献55篇。

二、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与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回收企业门槛提高
2 综合利用要求提高
3 动力电池再生利用技术
    3.1 正极材料回收
    3.2 负极材料回收
4 结论

(2)废旧电池电极材料的磁性分离机制及其提纯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1.1 材料及预处理
    1.2 磁性测试
    1.3 混料磁选
    1.4 浮选提纯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磁性测试
    2.2 纯电极材料混料磁选
    2.3 废旧电极材料混料磁选
        2.3.1 初步磁选分离试验
        2.3.2 背景场强条件实验
        2.3.3 脉动冲次条件实验
    2.4 磁选-浮选提纯
3 结论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成效。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形势。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二)工作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 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
        2. 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
        3. 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
        4.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5. 推进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
        (二)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
        1. 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
        2. 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
        3. 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
        4. 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
        1. 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2. 加强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
        3. 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
    四、重点工程与行动
        (一)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
        (二)园区循环化发展工程。
        (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
        (五)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
        (六)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
        (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
        (八)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行动。
        (九)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专项行动。
        (十)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
    五、政策保障
        (一)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标准。
        (二)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
        (三)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四)强化行业监管。
    六、组织实施

(4)基于成本核算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析与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管理现状
    1.1 流向分析
    1.2 回收管理体系
    1.3 回收模式
2 回收成本模型构建
    2.1 基本假设
    2.2 模型构建
3 回收成本核算
    3.1 赋值情况
    3.2 成本核算
4 结果与趋势分析
    4.1 结果分析
    4.2 对比研究
    4.3 发展趋势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
        1.2.1 动力电池回收现状
        1.2.2 逆向物流研究发展动态
        1.2.3 动力电池回收研究发展动态
        1.2.4 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述评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2.1 动力电池概述
        2.1.1 动力电池基本特征
        2.1.2 动力电池回收相关理论
    2.2 逆向物流网络
        2.2.1 逆向物流概念及特征
        2.2.2 逆向物流网络特征及分类
        2.2.3 逆向物流网络设计方法
    2.3 逆向物流不确定条件规划方法
        2.3.1 不确定条件描述
        2.3.2 不确定条件规划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设计分析
    3.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分析
        3.1.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渠道
        3.1.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流程分析
    3.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确定
        3.2.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类
        3.2.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比较选择
    3.3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结构设计
        3.3.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设计原则
        3.3.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结构设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确定条件下动力电池回收网络优化
    4.1 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模
        4.1.1 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设计目标
        4.1.2 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模型构建
    4.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物流不确定条件分析与规划
        4.2.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物流中不确定条件的规划
        4.2.2 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模型构建
    4.3 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优化模型求解
        4.3.2 模糊模型清晰化处理
        4.3.3 模型求解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算例研究
    5.1 L市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现状分析
    5.2 数据描述
    5.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5.4 政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微波辅助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有价金属提取与重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锂离子电池的物理组成及资源化特性
    1.4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回收方法
    2.2 废旧电极材料预处理方法
    2.3 电极材料中有价金属元素浸出研究进展
    2.4 有价金属的分离与提纯
    2.5 电极材料再合成及修复再生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实验物料及方法
    3.1 实验药剂及设备
    3.2 实验物料
    3.3 实验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微波辅助电极材料冶炼回收机理研究
    4.1 微波热效应原理
    4.2 微波场中物料的升温行为
    4.3 电极材料碳热还原热力学分析
    4.4 电极材料的热失重行为
    4.5 电极材料还原焙烧过程的物相演化及解离行为
    4.6 微波强化电极材料还原焙烧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电极材料解离及过渡金属还原焙烧研究
    5.1 还原焙烧参数对电极材料还原行为影响规律
    5.2 常规热解条件下电极材料还原焙烧行为
    5.3 还原焙烧对电极材料解离及内部结构影响的宏/微观尺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微波辅助电极材料酸浸理论及工艺优化研究
    6.1 正极材料与葡萄糖酸反应机理
    6.2 工艺参数对电极材料浸出的影响规律
    6.3 浸出过程的工艺优化研究
    6.4 Box-Behnken设计优化浸出工艺
    6.5 响应面模型建立及分析
    6.6 电极材料浸出动力学研究
    6.7 废旧电极材料浸出工业实践探索
    6.8 本章小结
7 LiNi_(1/3)Co_(1/3)Mn_(1/3)O_2 三元材料再生实验研究
    7.1 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处理工艺
    7.2 LiNi_(1/3)Mn_(1/3)Co_(1/3)O_2三元材料前驱体再制备反应机理
    7.3 再生材料物相性质表征
    7.4 再生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1.2.1 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
        1.2.2 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新能源动力电池法律法规研究
    2.1 国外法律法规研究
        2.1.1 美国
        2.1.2 日本
        2.1.3 德国
    2.2 我国法律法规发展
        2.2.1 研发蓄力阶段政策
        2.2.2 产业化转化阶段政策
        2.2.3 加大推广阶段政策
    2.3 我国动力电池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2.4 经验借鉴和小结
第三章 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处理技术研究
    3.1 动力电池处理技术产业链
        3.1.1 动力电池产业链分析
        3.1.2 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比较分析
    3.2 梯次利用研究分析
        3.2.1 梯次利用政策
        3.2.2 梯次利用概述和关键性技术
        3.2.3 国内外市场应用
    3.3 再生利用技术研究
        3.3.1 预处理过程
        3.3.2 分离提取过程
        3.3.3 产品制备过程
    3.4 典型企业的处理过程
        3.4.1 国外废旧动力电池处理过程
        3.4.2 国内废旧动力电池处理过程
    3.5 小结
第四章 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析
    4.1 国外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模式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德国
    4.2 我国回收模式现状
        4.2.1 梯次利用模式
        4.2.2 生产商为主体
        4.2.3 汽车经销商为主体
        4.2.4 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为主体
        4.2.5 第三方企业为主体
    4.3 四种回收模式比较和分析
    4.4 典型企业回收模式
    4.5 小结
第五章 EPR制度下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整体分析
    5.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5.1.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5.1.2 产品生命周期
        5.1.3 逆向物流
        5.1.4 博弈论
        5.1.5 循环经济
        5.1.6 绿色供应链
    5.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5.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5.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5.2.3 文献研究总结
    5.3 基于EPR制度下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建设分析
        5.3.1 我国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现状及问题
        5.3.2 EPR制度下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建设
        5.3.3 关键阶段中的分析说明
    5.4 案例分析——以汽车经销商为主体的整体回收体系运行说明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6.3 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循环经济理论
    2.2 产业政策理论
    2.3 公共规制理论
第三章 京津冀地区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现状
    3.1 回收利用情况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内容与方式
        3.1.3 调查过程
        3.1.4 调查结果及分析
    3.2 回收与利用取得的进展
        3.2.1 回收体系服务网点初步建成
        3.2.2 梯次利用正在推进
第四章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
    4.1 法律体系未完全建立
        4.1.1 现行法律作用有限
        4.1.2 专门性法律缺失
        4.1.3 配套制度不完善
        4.1.4 公众参与引导不够
    4.2 回收利用体系仍未有效建立
        4.2.1 回收服务网络效用不足
        4.2.2 回收利用盈利性较差
        4.2.3 回收利用项目落地难
        4.2.4 市场数据不完整
    4.3 技术和标准急需突破
        4.3.1 缺乏技术支撑
        4.3.2 缺乏标准引领
第五章 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对策建议
    5.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5.1.1 加速法治进程,形成法律网络
        5.1.2 出台专项条例,强化法律约束
        5.1.3 健全押金制度,落实延伸责任
        5.1.4 开展同步宣传,引导公众参与
    5.2 加强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5.2.1 完善回收服务网络,提升网络效能
        5.2.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产业联盟
        5.2.3 强化政府监管服务,明确各方责任
        5.2.4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5.3 加快技术装备及标准研究
        5.3.1 深化技术攻关,强化技术支撑
        5.3.2 深化标准研究,服务产业发展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不同政策下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回收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研究概述
    2.2 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相关研究
        2.2.1 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研究
        2.2.2 回收模式选择研究
    2.3 动力电池回收政策相关研究
        2.3.1 动力电池回收政策研究
        2.3.2 相关回收政策研究
    2.4 闭环供应链契约协调研究
    2.5 研究述评
    2.6 本章小结
3 闭环供应链视角的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结构
        3.2.1 参与主体
        3.2.2 流程分析
    3.3 现有回收模式归纳与对比
        3.3.1 现有回收模式归纳
        3.3.2 单渠道回收模式对比
        3.3.3 双渠道回收模式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生产商押金制度下动力电池回收模式选择决策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符号与说明
        4.2.1 符号汇总
        4.2.2 模型说明
    4.3 不同回收模式下的决策模型构建
        4.3.1 动力电池生产商回收模式
        4.3.2 零售商(4S店)回收模式
        4.3.3 第三方回收商回收模式
        4.3.4 生产商与零售商双渠道回收模式
        4.3.5 生产商与第三方回收商双渠道回收模式
        4.3.6 零售商与第三方回收商双渠道回收模式
    4.4 不同回收模式的对比分析
        4.4.1 数据收集
        4.4.2 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零售商押金制度下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回收决策研究
    5.1 引言
    5.2 博弈模型构建
    5.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5.3.1 系统边界界定
        5.3.2 存量流量图
        5.3.3 模型检验
        5.3.4 情景设置
    5.4 仿真结果分析
        5.4.1 现行押金制度下回收决策
        5.4.2 不同情景下回收行为演化
    5.5 本章小结
6 规制回收与补贴政策下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回收决策与协调研究
    6.1 引言
    6.2 无规制情形下的回收定价决策与协调
        6.2.1 分散决策
        6.2.2 集中决策
        6.2.3 契约协调
    6.3 规制情形下的回收定价决策与协调
    6.4 数值分析
        6.4.1 数据收集
        6.4.2 数值分析
        6.4.3 敏感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四章决策模型求解过程
附录B 第五章博弈决策模型计算过程
附录C 系统动力学模型变量汇总
附录D 系统动力学模型方程汇总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利润和效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有关废旧物品回收的文献综述
    2.2 有关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文献综述
3 相关概念和理论
    3.1 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相关概念
    3.2 企业利润和效益优化模型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4 只有一个回收服务中心时利润和效益优化模型
    4.1 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不建立回收体系
    4.2 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建立回收体系
    4.3 最优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回收服务中心双寡头博弈时利润和效益优化模型
    5.1 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不建立回收体系
    5.2 梯次利用企业和再生利用企业建立回收体系
    5.3 最优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对政府和企业的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与政策分析[J]. 梁展星,陈露,王文祥,李慧颖,钟高辉. 时代汽车, 2022(02)
  • [2]废旧电池电极材料的磁性分离机制及其提纯工艺[J]. 甘涛,宋卫锋,刘勇,吕先谨,刘超,胡志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12)
  • [3]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J]. 国家发展改革委.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21(07)
  • [4]基于成本核算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析与趋势研究[J]. 郝硕硕,董庆银,李金惠. 中国环境科学, 2021(10)
  • [5]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模与优化[D]. 刘子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微波辅助废旧锂电池电极材料有价金属提取与重组基础研究[D]. 付元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7]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研究[D]. 刘慧丽.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0(01)
  • [8]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研究[D]. 王子德. 河北大学, 2020(08)
  • [9]不同政策下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回收决策研究[D]. 李欣.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10]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利润和效益优化研究[D]. 侯治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废旧电池综合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