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露湿漆斑霉素和疣孢漆斑霉素的电子结构以及相关性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慧[1](2017)在《产耐高温漆酶疣孢漆斑菌的诱变育种及基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化学诱变的方法即用亚硝基胍(NTG)处理疣孢漆斑菌孢子,使其产生随机突变。通过96孔板高通量筛选的方法,筛选出了两株产耐热性能好的漆酶的菌株,命名为MF-01和MF-02,并对其及其产生的漆酶进行了生理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两株突变株与未突变株比较发酵液中的酶活性,pH以及菌体生长量并没有突出变化,发酵液pH均为下降后上升,菌体生长量为线上升后下降。对两个菌株和未突变株的漆酶进行纯化,得到单一纯蛋白。MF-01的反应最适pH值为3.0,pH稳定性最好的时候在pH3.0-3.5。MF-02的反应最适pH值为4.0,pH稳定性最好时候在3.5-4.0,而未突变株的两值分别在pH4.5和pH4-5之间。说明两个突变株更耐酸性,稳定性更好。在热稳定性和最适温度的实验中,突变株MF-01在30-50℃时有相对较高的酶活,但MF-02与未突变株最适温度的差异不是十分明显。当温度上升至70-90℃,酶活均下降至50%以下,但MF-01的酶活性仍然高于MF-02和未突变菌株。同样在50%的相对酶活条件下,突变株漆酶放置的时间更长。经过分析,两株菌株产生的漆酶均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其中一株MF-01的性能更加突出,并且能够稳定遗传,分析是突变剂使其产漆酶的基因序列发生了变化。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实验用RACE的方法对未突变菌株的产漆酶基因进行了克隆,得到了产漆酶基因的编码区全部序列,并以此基因设计引物,对突变菌株的产漆酶基因编码区进行克隆,对两段基因对比发现,在编码区的第1522 bp左右的位置,有碱基发生了变,由GCT变成了GAT,致使其编码的氨基酸由丙氨酸变成了天冬氨酸,突变并没有对漆酶的铜中心造成结构变化。铜中心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区域,活性中心的铜离子位点就位于这个由1个半胱氨酸和10个组氨酸残基构成的配体结构中。丙氨酸为中性氨基酸,而转变为天冬氨酸后,变成了带负电荷的酸性氨基酸,组氨酸属于带正电荷碱性氨基酸;分析这两种氨基酸可能产生了分子间作用力,使漆酶蛋白分子更加稳定,但漆酶不仅由氨基酸组成,还有糖基的参与,分析稳定性的变化还有可能是诱变使糖基化过程发生了某些变化,本文仅在漆酶基因水平上做了基础性研究。
赵亮,高金森,徐春明[2](2004)在《分子计算理论方法及在化工计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论述了量子力学中从头计算、半经验和密度泛函方法及分子力学的基础理论,概述了常用的MD、MC 分子模拟方法,总结了多种应用软件的主要功能,并结合实例对Hyperchem.7软件的功能进行了具体的说明。
陈秀蓉[3](2003)在《陇东典型草原草地退化与微生物相关性及其优势菌系统发育分析与鉴定》文中指出土壤微生物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土壤的形成与熟化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也是反应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生物,其数量种群和组成是评价草地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参数。因此,研究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多样性以及病原微生物对牧草生产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草地退化严重这一突出问题,应用土壤微生物学和植物病理生态学原理,采用田间试验、室内分离培养、生理生化分析以及16S rDNA分子技术等试验方法,选择农牧交错带的陇东典型草原中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设计3个处理:处理1(CG),退耕7年,2001年围栏封育;处理2(WS),天然草地,2001年围栏封育;处理3(CK),天然草地,自由放牧,对其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生理类群、优势种群以及牧草病害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3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理化性状及年际变化试验区土壤状况总体表现为:有机质、全氮及全磷含量低,碱解氮含量中等,速效磷极低,且C/N、C/P和N/P比例失调;2002~2003年同期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表明:CG样地2年变化不明显,WS样地由5.23%提高到7.25%,CK则由7.04%下降到2.56%;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的测定发现:WS样地分别提高2.15g/kg、0.181g/kg、0.274g/kg、3.3mg/kg,CG与CK样地基本无差异。说明,天然草地围栏封育后对改善土壤水份状况、恢复土壤肥力具有较明显的作用。2.土壤微生物年际及季节变化2002年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变化表现为6月和9月份数量多,5月份和10月份数量少,而2003年则为5月和7月份为全年高峰期,9月份最低。不同年份、不同样地间,各类微生物数量变化为:(1)细菌:2002年各月份各样地均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全年平均总数量在CG、WS、CK样地分别占76.16%、84.51%和69.45%,2003年各样地总数依次为52.75%、62.07%和58.28%,且变化幅度较2002年小,种群数量稳定。(2)放线菌:2002年数量最高的样地CK仅占微生物总数的30.40%,最少的WS只占17.5%,不同月份的比例变化分别为:CG 11.47%33.23、WS为8.15%29.99%、CK为8.05%39.80%。2003年数量比例大幅度提高,甚至上升为优势种群,在CG、CK样地上7、9月份约占微生物数量50%或略高。年际间数量变化极大。(3)真菌:2002年~2003年数量只占微生物比例的0.09%0.20%。总体趋势与细菌基本一致,但2002年表现为6月至7月份数量最多,10月份数量最少;2年均以CK样地数量最多,CG、WS数量较少。微生物的年际和季节动态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受降雨量和温度的影响,尤其是水份对微生物种群数量具有限制作用。
谢立群[4](2002)在《桑漆斑病菌毒素的提取和毒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把从桑树病叶上分离的桑树漆斑病菌(Myrothecium sp.)用查氏培养基在25℃下振荡培养14d后,培养液用3400r/min y离心12min,取上清液经细菌滤器过滤,用三氯甲烷萃取,再蒸干溶媒,加入等体积的无菌水,经测定该水溶液具有生物活性;同时对露湿漆斑霉素和疣孢漆斑霉素的分子结构进行量子化计算,讨论其电子结构特征、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为毒素毒性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乔善宝[5](2000)在《露湿漆斑霉素和疣孢漆斑霉素的电子结构以及相关性质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露湿漆斑霉素进行量子化学计算 ,根据电子结构及相关性质分析 ,结合其空间结构特点 ,讨论其活性部位、作用方式及构效关系 .发现框架上大部分为负电荷 ,与受体作用时发挥供电子作用 .进行了电子结构和其他相关比较 ,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电子结构特征 ,且活性部位空间位置基本相似 ,表示在与受体作用时具有共同的结构特征和作用方式 .为探讨受体结构提供有效的信息
二、露湿漆斑霉素和疣孢漆斑霉素的电子结构以及相关性质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露湿漆斑霉素和疣孢漆斑霉素的电子结构以及相关性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产耐高温漆酶疣孢漆斑菌的诱变育种及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漆酶的介绍 |
1.1.1 漆酶的简介 |
1.1.2 疣孢漆斑菌的简介 |
1.1.3 漆酶的来源 |
1.2 真菌漆酶的结构和催化反应机制 |
1.3 获得产稳定性能好漆酶菌株的有效途径 |
1.3.1 基因工程改造 |
1.3.2 诱变育种 |
1.4 漆酶的性质 |
1.4.1 漆酶的分子量 |
1.4.2 漆酶的等电点、最适反应温度与pH值 |
1.5 漆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1.5.1 漆酶旳氨基酸序列 |
1.5.2 漆酶基因的克隆 |
1.6 cDNA末端快速扩增 (RACE) 技术 |
1.6.1 RACE技术的简介与原理 |
1.6.2 RACE技术的优势 |
1.6.3 RACE在基因克隆上的应用 |
1.6.4 RACE在基因克隆上的发展前景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产耐高温漆酶菌株的筛选和研究 |
2.1 材料 |
2.1.1 菌种 |
2.1.2 试剂与仪器 |
2.1.3 溶液的配制 |
2.2 方法 |
2.2.1 酶活的测定方法 |
2.2.2 产耐热漆酶菌株的初筛 |
2.2.3 产耐热漆酶菌株的复筛 |
2.2.4 菌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
2.2.5 漆酶蛋白的纯化 |
2.2.6 耐热漆酶的性质研究 |
2.3 结果分析 |
2.3.1 突变菌株的筛选 |
2.3.2 菌株生理指标测定 |
2.3.3 漆酶蛋白纯化结果 |
2.3.4 漆酶蛋白理化性质研究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3 漆酶相关基因的克隆 |
3.1 漆酶相关基因 3' RACE片段克隆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实验方法 |
3.2 漆酶相关基因 5' RACE片段克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基因克隆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因克隆结果与生物信息分析 |
4.1 MF-01 基因的获得 |
4.1.1 实验材料 |
4.1.2 总RNA提取 |
4.1.3 引物设计 |
4.1.4 反转录体系 |
4.1.5 PCR反应 |
4.1.6 PCR产物纯化与载体连接 |
4.2 结果分析 |
4.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1 漆酶相关基因特征及系统进化分析 |
4.3.2 GH-05 与MF-01 漆酶蛋白的一二级结构预测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分子计算理论方法及在化工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方法 |
1.1 量子力学模型 |
1.1.1 从头算类方法 |
1.1.2 半经验类方法 |
1.1.3 密度泛函 |
1.2 经验力场模型-分子力学 |
1.3 分子模拟方法 |
2 软件主要功能 |
3 应用 |
3.1 以H3O+为例的从头计算方法: |
(1)构建H3O+分子并选择基组 |
(2)进行H3O+、H2O几何优化,得到最小化能量结构 |
(3)计算几何优化后H30+、H2O包括相关能的总能量并得到质子H+能量 |
3.2 氨振动状态和转动状态的从头计算 |
(1)构建氨分子并选择基组 |
(2)对锥形氨进行振动分析 |
3.3 乙烯最低电子激发态的计算 |
(1)构建乙烯分子,进行优化后计算相关能,观察乙烯基态轨道能量图及轨道 |
(2)计算乙烯光谱 |
(3)乙烯三重态的几何与能量,并观察乙烯三重态轨道能量图及轨道 |
3.4 Athabasca重瓦斯油(Heavy gas oil HGO)分子结构的计算 |
4 结束语 |
(3)陇东典型草原草地退化与微生物相关性及其优势菌系统发育分析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文献回顾 |
1. 土壤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
1.1 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简介 |
1.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1.3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
1.4 微生物在草地农业生态中的作用 |
1.5 草地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
2 牧草病害及其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
2.1 牧草病害及病原 |
2.2 牧草病害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
2.3 牧草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对家畜的影响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土壤微生物种群动态与草地退化相关性的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1.2 试验地 |
1.3 土样采集 |
1.4 土样理化性状测定 |
1.5 土壤微生物分离方法 |
1.6 土壤微生物优势真细菌鉴定 |
1.7 数据处理 |
2.1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样地植被类型、退化程度与微生物的关系 |
3.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
3.3 不同植物群落中土壤微生物的季节动态变化 |
4 小结 |
4.1 土壤理化性状及年际变化 |
4.2 土壤微生物年际及季节变化 |
4.3 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数量 |
4.4 土壤微生物不同生理类群 |
4.5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细菌数量的季节动态 |
4.6 土壤微生物优势种和主要种群动态变化 |
第三章 退化草地土壤优势细菌生理生化鉴定及165 rDNA序列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载体、工具酶及生化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体的染色与培养性状 |
2.2 生理生化测定 |
2.3 聚类分析结果 |
2.4 细菌基因组DNA 提取 |
2.5 PCR 扩增 |
2.6 PCR 酶切鉴定 |
2.7 16S rDNA 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3 讨论 |
3.1 种的确定 |
3.2 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作用 |
4 小结 |
第四章 牧草侵染性病害及其对牧草生产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牧草病害田间调查 |
1.2 牧草病害的损失估算 |
1.3 染病长芒草营养成分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牧草病害病原鉴定及其为害 |
2.2 牧草病害的损失 |
2.3 叶部病害对长芒草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严重度分级标准 |
3.2 锈菌的为害性及乳浆大戟在锈病循环中的作用 |
3.3 牧草的多样性与病害的关系 |
4 小结 |
4.1 牧草病害种类 |
4.2 病害对牧草生产力的影响 |
4.3 叶部病害对长芒草品质的影响 |
第五章 牧草根部入侵真菌种类及生态分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采集时间和地点 |
1.2 取样 |
1.3 分离培养 |
1.4 统计分析 |
1.5 真菌鉴定 |
2 结果分析 |
2.1 牧草根部入侵真菌的鉴定 |
2.2 牧草根部入侵真菌的种群和真菌的寄生 |
2.3 不同生境根部入侵真菌的数量动态 |
3 讨论 |
3.1 潜伏侵染与入侵真菌的致病性 |
3.2 根部入侵真菌的取样方法和培养基种类 |
4 小结 |
第六章 牧草根部入侵真菌平脐蠕孢菌及近似种的研究 |
1 材料方法 |
1.1 种类及形态 |
1.2 三种平脐蠕孢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1.3 三种平脐蠕孢菌的培养特性及营养利用能力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平脐蠕孢菌的种类、形态及入侵能力 |
2.2 三种平脐蠕孢菌的生物学特性 |
2.3 三种平脐蠕孢菌的培养特性及对营养的利用能力 |
3 讨论 |
3.1 平脐蠕孢菌的致病性和潜伏侵染 |
3.2 脐的特征 |
3.3 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对温度的要求 |
3.4 营养物质的利用 |
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1 结论 |
1.1 围栏封育可改善草地土壤理化性状 |
1.2 土壤微生物的动态变化 |
1.3 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动态 |
1.4 优势细菌系统发育分析和鉴定 |
1.5 牧草病害种类及对牧草生产力的影响 |
1.6 牧草根部入侵真菌的种类及真菌的寄主 |
1.7 平脐蠕孢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 |
2 本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图版 |
致谢 |
四、露湿漆斑霉素和疣孢漆斑霉素的电子结构以及相关性质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产耐高温漆酶疣孢漆斑菌的诱变育种及基因分析[D]. 孙明慧.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3)
- [2]分子计算理论方法及在化工计算中的应用[J]. 赵亮,高金森,徐春明.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4(05)
- [3]陇东典型草原草地退化与微生物相关性及其优势菌系统发育分析与鉴定[D]. 陈秀蓉. 甘肃农业大学, 2003(04)
- [4]桑漆斑病菌毒素的提取和毒性分析[J]. 谢立群. 江苏蚕业, 2002(01)
- [5]露湿漆斑霉素和疣孢漆斑霉素的电子结构以及相关性质的比较研究[J]. 乔善宝.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