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良PTCD技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元典典,林跃丽[1](2021)在《1M3S管理模式在PTCD术后出院患者随访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与探讨1M3S管理模式在PTCD术后出院患者随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在本科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随访方式,研究组采用经过1M3S改良后的随访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失访率、自我护理能力及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失访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自我护理能力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1M3S管理模式,PTCD术后出院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满意度得到提高,降低了出院患者失访率,保障了出院后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增进了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信任。
陈姗姗[2](2021)在《超声引导下PTCD对终末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肝功能及生存时间影响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PTCD)对终末期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快速改善肝功能并提高患者生存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8年间158例行超声引导下PTCD姑息治疗终末期MOJ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电话随访患者生存时间。1.158例终末期M0J患者超声引导PTCD术前及术后1周内肝功能指标比较,判断PTCD能否快速改善肝功能。2.PTCD左侧置管组、右侧置管组、双侧置管组术后1周内肝功能指标比较,判断不同位置置管引流对肝功能改善的差别。3.高位梗阻组、低位梗阻组术后1周内肝功能指标比较,判断PTCD对不同梗阻部位肝功能改善的差别。4.将总体病例中位生存时间与远期生存率与文献结果对比,判断PTCD术对延长终末期MOJ患者生存期的价值。5.对158例患者做生存分析,判断PTCD引流管位置和数量、肿瘤类型、年龄、性别、肝功能等指标在延长PTCD引流后终末期MOJ患者生存期方面有无明显临床价值。[结果]1.所有病例超声引导PTCD术后1周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IBIL、ALP、GGT、TBA较术前快速下降,p<0.05,其中TBA指标在1周内降至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PTCD左侧、右侧及双侧置管组间一般情况及术后1周内肝功能改善没有差异,p>0.05。3.PTCD高位梗阻和低位梗阻组间一般情况无差异,p>0.05,低位梗阻组终末期MOJ患者PTCD术后1周内TBIL、DBIL、IBIL、TBA 比高位梗阻组下降更好,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AST、ALP、GGT的下降组间没有差异,p>0.05。4.随访158例患者,截止到2020年1月1日,死亡116例,存活14例,失访28例,总体病例平均生存时间13.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0个月,1个月、6个月、12个月总体生存率分别约83.6%、50.0%、29.2%,上述指标好于各类文献资料结果。5.单因素生存分析:壶腹癌组(19个月)、胆管中下段癌组(12个月)比胰头癌组(3个月)、肝门胆管癌组(6个月)、胆囊癌组(6个月)中位生存期长,p<0.05,后三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上述生存期也好于各类文献资料结果。患者PTCD引流管位置和数量、年龄、性别不是影响终末期MOJ患者PTCD术后生存期的因素。6.单因素生存分析:术前DBIL(≤282.3μmol/L组、>282.3μmol/L组)、术后 ALT(≤74.5U/L 组、>74.5U/L 组)、术后 TBIL(≤227.8μmol/L 组、>227.8μmol/L 组)、术后 DBIL(≤180.8μmol/L 组、>180.8μmol/L 组)、术后 IBIL(≤47.7μmol/L组、>47.7 μmol/L组)、术后TBA(≤15.9μmol/L组、>15.9μmol/L组)组间中位生存期有差异,p<0.05,以上指标越低,终末期MOJ患者PTCD引流后生存期越长。7.多因素生存分析:PTCD术后IBIL及术后ALP是终末期MOJ患者行PTCD引流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超声引导下PTCD能够快速显着改善终末期M0J患者的肝功能。2.PTCD引流管放置位置、数量及不同年龄段对终末期M0J患者肝功改善无影响,胆汁充分引流才有利于肝功能的改善。3.低位梗阻型终末期MOJ患者PTCD术后TBIL、DBIL、IBIL、TBA指标改善优于高位梗阻型。4.超声引导下PTCD胆汁引流可以延长终末期M0J患者生存时间。5.超声引导下PTCD术后IBIL>47.7μmol/L及术后ALP>583 U/L是影响终末期M0J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6.PTCD引流越充分,术后IBIL、ALP指标越低,生存时间越长。
朱超[3](2021)在《改良胰肠吻合方式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改良胰肠吻合方式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行LPD的77例病人病例资料,对比结合“洪氏”胰肠吻合理念和“陈氏”胰肠缝合技术提出的改良胰肠吻合方式(改良组)与行胰管对空肠粘膜吻合方式(传统组)病人的相关临床数据。结果两组病人的基线资料及术中出血量、主胰管宽度、胰腺质地、术后病理无显着差异(P>0.05)。改良组病人术后胰瘘发生率为5.4%,明显低于传统组22.5%(P<0.05)。改良组病人手术时间为(374.7±50.8)min、胰肠吻合时间为(28.1±5.4)min,均明显短于传统组(400.6±60.3)min、(43.4±7.0)min(P<0.05)。改良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为(12.2±3.0)d,明显短于传统组(15.7±3.3)d(P<0.05)。两组病人术后生化漏、胆漏、胃瘫、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与胰管对空肠粘膜吻合方式相比,结合“洪氏”胰肠吻合理念和“陈氏”胰肠缝合技术提出的改良胰肠吻合方式操作相对简单,可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缩短胰肠吻合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此方法在LPD应用中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解大威[4](2021)在《PTCD与ENBD两种外引流方式在LCBDE一期缝合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通过回顾性的分析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PTCD与ENBD两种外引流方式在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和各自优缺点,为临床医师在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上提供依据和参考。[方 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71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后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作两组:PTCD组(3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一期缝合+PTCD(LC+LCBDE+PTCD);ENBD组(3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一期缝合+鼻胆管引流(LC+LCBDE+ENBD)。对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费用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之间的差异。使用SPSS 24.0软件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结 果]1.术前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前胆总管直径、结石数量、最大结石直径、术前肝功能的比较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的术后资料存在可比性。2.术中资料PTCD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75±27min,ENBD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09±45min,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C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较ENBD组短。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资料两组患者的术后通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病例的住院费用比较中,PTCD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为26188±3395元,ENBD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为31224±3997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TCD组患者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ENBD组。两组的并发症相关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术后胆漏、术后结石残留、术后胆管炎、术后胰腺炎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LC+LCBDE+ENBD一期缝合与LC+LCBDE+PTCD一期缝合均是治疗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式,联合外引流有利于预防LCBDE术后胆漏的发生。2.“三镜联合”鼻胆管引流适用于术前胆管未扩张的患者,此方法既可保护十二指肠乳头功能的完整,术中行鼻胆管造影还有利于降低术后结石残留的可能性。3.LCBDE一期缝合联合PTCD管引流适用于术前存在胆道梗阻伴胆管扩张且已留置PTCD管的患者,相比鼻胆管引流而言,其手术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
黄锐[5](2021)在《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不明显。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也缺乏特异性。因此有相当多的患者确诊以后,肿瘤已经发展成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保守药物治疗很难在短期内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旦患者黄疸症状持续加重,则会影响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正常代谢,急剧降低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而且目前针对此类患者的治疗缺乏统一的临床治疗途径,早期患者可行外科手术根治,但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率较低。晚期可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手术时机不符合。姑息性对症治疗成为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案。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115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通过从患者降黄速度、比例的快慢、术后患者肝功能变化的情况、住院费用等方面,对比分析临床上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对高位和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出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对患者预后更好的诊疗意见,从而为临床诊疗此类病人提供参考。方法制定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ERCP组和PTCD组。收集相应分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7天患者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胆红素、尿胆红素、ALP(碱性磷酸酶)、γ–GT(γ–谷氨酰基转移酶)等肝功能指标,比较ERCP组和PTCD组患者胆红素的变化速度快慢,在相同时间段内的总胆红素变化比值的幅度大小、ERCP与PTCD各自对应的高位和低位梗阻患者术后胆红素指标恢复正常所需要的的时间长短;术后出血、胆漏,胆系感染,水电解质功能紊乱、导管及支架脱位的情况等;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过ERCP和PTCD术后,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r-GT、碱性磷酸酶等肝功能指标均明显下降,尤其在术后第一天,此类指标下降最明显,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到术后第七天左右,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两种方式在同一时段肝功能指标表现基本一致,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高位梗阻中,PTCD患者显然能够进行更为顺畅的操作,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的概率较ERCP小,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低位梗阻中,ERCP可减少对高位正常组织的损伤,且患者术后胆漏、感染、脱位的情况也相对少见。总并发症发生率ERCP低于PTCD,二者结果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ERCP术后住院时间较PTCD短;但住院费用更高。结论对于中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来说,ERCP和PTCD均为姑息性减黄治疗的有效介入方法。但肿瘤的大小,部位对于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高位恶性梗阻的患者,选择PTCD介入减黄方式能够更安全、更有效、更迅速的解除患者黄疸症状,且术后更换引流及再次手术解除继发梗阻较为容易。费用及治疗效果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对于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来说,ERCP进行减黄以更接近生理通道的运输方式、同时对于延缓胆胰管狭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期还可经管道系统行支架置入和内放射治疗。是低位胆道恶性梗阻患者的优质选择。因此,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从患者肿瘤的性质及患者预期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实现患者的最大获益。
周明铭[6](2020)在《ERCP下不同支架及释放位置在治疗肝门胆管癌所致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ERCP在肝门胆管癌所致梗阻性黄疸治疗中,使用金属支架或塑料支架后的术后胰腺炎发生概率、减黄速度及支架再堵的时间从而探究金属支架及塑料支架在该治疗方案中的治疗效果差异,进一步探究金属支架及塑料支架的选择适应症。方法:回顾分析61例因肝门胆管癌所致梗阻性黄疸就诊于我院并行ERCP支架治疗患者,通过分析术后胰腺炎发生概率、减黄速度、支架再堵的时间等数据,将减黄速度与支架类型及支架释放位置行SPSS重复测量分析,将胰腺炎发生率与支架类型及支架释放位置行SPSS卡方分析,将支架再堵时间与支架类型进行统计。结果:1.将患者肝功总胆红素在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的变化情况与患者所放置支架类型进行重复测量分析。从趋势图发现,三种支架放置类型(单纯金属、单纯塑料、金属塑料支架组合)均呈现良好的线性下降趋势。但是在进行的参数估算值分析中,三种支架进行显着性比较提示: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释放于肝门区、右肝管、左肝管联合右肝管的支架均呈现良好的下降趋势,释放于左肝管支架术后第一天与术前的对比发现,胆红素有轻微上升,而后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在随后的参数估算值分析中发现,在术后第1天的胆红素比较中,左、右肝管联合释放的支架较释放于肝门区及左肝管的支架存在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3天的比较中,左、右肝管联合释放的支架较释放于左肝管支架存在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较其他类型支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患者ERCP术后胰腺炎情况与患者所释放支架类型进行卡方检验分析可见P>0.05,提示支架种类与胰腺炎症状的发生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表明所释放支架种类与患者ERCP术后胰腺炎不存在相关性。4.ERCP术中支架释放位置及是否存在术后胰腺炎资料进行卡方分析。分析可见P>0.05,提示支架释放位置与胰腺炎症状的发生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表明所释放支架释放位置与患者ERCP术后胰腺炎不存在相关性。5.在塑料患者组中,支架通畅期为0—3月患者为9例(40.9%),3-6月8例(36.3%),6月以上患者为5例(22.8%);金属支架组中,支架通畅期为0-3月患者为6例(20.3%),3-6月6例(20.3%),6月以上患者为14例(59.4%);在金属、塑料支架组合组中,支架通畅期为0-3月患者为1例(7.7%),3-6月4例(30.7%),6月以上患者为8例(61.6%)。可明显发现塑料+金属支架组合有更长通畅期,金属支架次之,塑料支架通畅期最短。结论:1.塑料支架、金属支架、组合型支架在术后三天内降低胆红素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释放于左肝管的支架降黄效率最差,释放肝门区、右肝管、左右肝管联合类型术后三天内下降效率基本相近。2.患者术后胰腺炎与释放支架类型、支架释放位置无明显相关性。3.塑料支架在支架通畅期最短,可采取金属支架与塑料支架组合的方式保持较长通畅期。
刘俊鹏[7](2020)在《改良外科Apgar评分在预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改良外科Apgar评分(mSAS)对肝门部胆管癌(HC)术后并发症的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4月至2019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80例,将其分为并发症组(n=120)和无并发症组(n=6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CEA、CA19-9、Bismuth-Corlette分型、术前黄疸情况、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外科Apgar评分、改良外科Apgar评分、手术方式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等级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结果:180例患者中120例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间mSA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9.683,P<0.001),高分组(>6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8%,而低分组(≤6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6.3%。将并发症单独分析显示,菌血症、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切口并发症、腹腔出血以及肝功能不全与无相应并发症患者间mSAS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2分别为15.934、48.293、45.997、5.244、10.911、16.153,P值均<0.05),而胆漏未见显着差异(?2=0.822,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SAS(OR=0.029,95%CI:0.008~0.112,P<0.001)、手术方式(OR=2.343,95%CI:1.129~4.864,P=0.022)、术前黄疸水平(OR=2.504,95%CI:1.384~4.533,P=0.002)与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着的相关性。mSAS与SAS预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出现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6(95%CI:0.763~0.879)和0.770(95%CI:0.702~0.830)。mSAS的最佳临界值为6.5分,敏感度为96.3%,特异度为58.2%,准确度为75.6%。结论:改良外科Apgar评分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有效预测方法,且较传统外科Apgar评分预测效果更佳。改良外科Apgar评分≤6分、扩大范围切除、术前黄疸是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学俊[8](2019)在《单纯胆道支架与胆道支架联合125Ⅰ粒子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差异》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单纯胆道支架与胆道支架联合1251粒子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疗效差异。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7年12月于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65例(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48.7岁)MOJ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MOJ患者均先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按照后续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0例(对照组)接受单纯胆道支架植入治疗,35例(观察组)接受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血清胆红素、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支架通畅率和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术中、术后未出现出血、腹膜炎、胆瘘、放射性肠炎、支架粒子条移位等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术后所有患者皮肤黄染、皮肤瘙痒逐渐缓解,粪便颜色转黄。2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均较术前显着下降(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2组TBIL和D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对照组TBIL和DBIL较观察组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1周CD4、CD4/CD8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周时,观察组CD4、CD4/CD8较对照组升高(P<0.05)。术后1、3个月时,2组胆道支架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胆道支架通畅率较对照组高(P<0.05)。随访时间49 d~399 d,对照组、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 166 d(95%CI 138.0~194.0)、250 d(95%CI 178.6~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7,P=0.005)。结论:胆道支架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MOJ是安全可行的,且在降低胆红素水平、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维持胆道支架通畅、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优于单纯胆道支架植入,值得临床推广。
付世强[9](2019)在《198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病例资料,总结晚期肝泡型包虫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性别、年龄及籍贯等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化验与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疗效及并发症等。结果:1、共收集到198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病例资料,确诊时的平均年龄39.34±12.01岁,男女比例1:1.54。在民族分布上,藏族186例(93.9%),占绝大多数;在地域分布上,果洛州153例(77.3%),玉树州31例(15.7%),西宁7例(3.5%);职业以牧民最多,146例(73.7%);2、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胀痛109例(55.1%),上腹部疼痛伴皮肤黏膜黄染49例(24.7%),单纯皮肤黏膜黄染31例(15.7%);Child-Paugh分级A级49例(24.7%),B级97例(49.0%),C级52例(26.3%)。3、病灶位于左右肝137例(69.2%),位于右肝48例(24.2%);肝内1个病灶有108例(54.5%),2个以上病灶90例(45.5%);临近病灶受累最多的器官与组织是膈肌51例(25.8%);远处转移以肺部居多,86例(43.4%)。远处转移可能与患者年龄、肝内段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受侵有关(P<0.05)。4、晚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经PTCD、ERCP减黄治疗,AST、ALT、TBil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液化空洞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经病灶穿刺引流治疗,ALP、GGT等较治疗前略下降(P<0.05)。结论:1、病灶横跨左右肝最多,临近器官受累以膈肌为主,远处转移以肺部居多,远处转移可能与患者年龄、病灶侵犯肝内段下腔静脉和门静脉有关。2、PTCD、ERCP治疗晚期肝泡型包虫病合并梗阻性黄疸,可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黄疸指数。3、病灶穿刺引流治疗液化空洞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可以减轻上腹疼痛,改善肝功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陈涛,周明银[10](2018)在《“O”形连续胆肠吻合联合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O"形连续胆肠吻合联合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5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O"形连续胆肠吻合联合PTCD,无围手术期死亡。(1)术前置PTCD管时间为(13.24±3.39)d;入院时血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为(363.67±12.26)μmol/L,PTCD后、PD术前的血总胆红素水平为(155.59±17.63)μmol/L。(2)手术时间为(231.46±18.69)min;术中出血量为(158.30±31.33)m L;肝总管断端直径为(1.3±0.2)cm;"O"形连续胆肠吻合时间为(7.31±1.52)min。(3)术后留置PTCD管时间为(8.13±1.49)d,住院时间为(27.31±5.49)d。术后发生胆汁漏1例,胰瘘5例(生化漏3例,B级胰瘘2例),腹腔感染2例,肺炎3例,切口感染2例,无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胆道感染及腹腔内出血发生。本组无开腹再手术患者,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4)术后所有患者均获访180 d,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无胆汁漏、胆肠吻合口狭窄、胆道感染、胰瘘、胃肠瘘及腹腔感染发生。发生胃排空障碍1例,碱性反流性胃炎2例,予以门诊治疗后治愈。结论术前PTCD可改善患者PD术前的肝功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O"形连续胆肠吻合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有预防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功能。对于血TBIL>170μmol/L的重度黄疸患者,"O"形连续胆肠吻合联合PTCD是PD术中可供选择的一种术式。
二、改良PTCD技术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PTCD技术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1M3S管理模式在PTCD术后出院患者随访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对照组管理方法 |
1.2.2 研究组管理方法 |
1.2.2.1 规范管理(management) |
1.2.2.2 提高技能(skills) |
1.2.2.3 确保安全(safety) |
1.2.2.4 改善服务(service) |
1.3 评价方法 |
1.3.1 患者失访率评价 |
1.3.2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价 |
1.3.3 患者满意度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失访率评价 |
2.2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价 |
2.3 患者满意度评价 |
3 结论 |
3.1 采用1M3S模式有利于降低出院患者的失访率 |
3.2 采用1M3S模式有利于提高出院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保障出院后患者安全 |
3.3 采用1M3S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
4 小结 |
(2)超声引导下PTCD对终末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肝功能及生存时间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引导下PTBD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改良胰肠吻合方式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综述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4)PTCD与ENBD两种外引流方式在LCBDE一期缝合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分析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软件及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症状、胆红素和肝功能的比较 |
3.3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胆红素、肝功能指标对比分析 |
3.4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比较 |
3.5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
3.6 两组介入手术患者住院总费用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影响ERCP组患者与PTCD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的因素分析 |
4.2 患者接受ERCP和 PTCD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
4.3 患者恶性梗阻部位对两种介入减黄方法效果的影响分析 |
4.4 患者接受ERCP和 PTCD术后并发症分析 |
4.5 ERCP患者和PTCD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
4.6 ERCP患者和PTCD患者术后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疗动态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6)ERCP下不同支架及释放位置在治疗肝门胆管癌所致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综述 |
2.1 肝门胆管癌的治疗现状 |
2.2 肝门胆管癌常用分期方法 |
2.2.1 Bismuth-Corlette分型方法 |
2.2.2 改良T分期系统 |
2.2.3 梅奥分期 |
2.2.4 TNM分期系统 |
2.3 不可手术患者的姑息减黄方式 |
2.3.1 PTCD减黄方式 |
2.3.2 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 |
2.3.3 经PTCD管支架置入术 |
2.3.4 其他姑息减黄方式 |
2.3.5 ERCP治疗梗阻性黄疸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3.2.1 纳入标准 |
3.2.2 排除标准 |
3.3 数据收集 |
3.4 数据统计学处理 |
第四章 结果 |
4.1 支架类型与术后胆红素下降速度关系 |
4.2 支架释放位置(肝门区、左肝管、右肝管、左肝管联合右肝管)与术后胆红素下降的关系 |
4.3 支架类型与ERCP术后胰腺炎关系 |
4.4 支架释放位置与患者术后胰腺炎的关系 |
4.5 支架种类和支架通畅期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改良外科Apgar评分在预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术后并发症情况 |
3.2 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
3.3 改良外科Apgar评分高分组与低分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4 改良外科Apgar评分与外科Apgar评分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单纯胆道支架与胆道支架联合125Ⅰ粒子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与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手术情况 |
2. 2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胆红素比较 |
3. 2组患者术前、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
4. 2组患者术后支架通畅率比较 |
5. 2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9)198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198 例晚期HAE病例特征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一般资料特征 |
2.4.2 临床特点 |
2.4.3 化验检查 |
2.4.4 影像学检查 |
2.4.5 治疗方式 |
第3章 晚期HAE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减黄的疗效分析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PTCD术前准备 |
3.3 术后处理与观察指标 |
3.4 统计学分析 |
3.5 结果 |
3.5.1 患者一般情况 |
3.5.2 PTCD术前与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
3.5.3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 |
第4章 晚期HAE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ERCP减黄的疗效分析 |
4.1 研究对象 |
4.1.1 纳入标准 |
4.1.2 排除标准 |
4.2 ERCP术前准备 |
4.3 术后处理与观察指标 |
4.4 统计学分析 |
4.5 结果 |
4.5.1 患者一般情况 |
4.5.2 ERCP术前与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
4.5.3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 |
第5章 液化空洞型晚期HAE患者病灶穿刺引流治疗 |
5.1 研究对象 |
5.1.1 纳入标准 |
5.1.2 排除标准 |
5.2 穿刺术前准备 |
5.3 术后处理与观察指标 |
5.4 统计学分析 |
5.5 结果 |
5.5.1 患者一般资料 |
5.5.2 病灶穿刺术前与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 |
5.5.3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 |
第6章 讨论 |
6.1 晚期HAE患者一般情况 |
6.2 晚期HAE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减黄的疗效分析 |
6.3 晚期HAE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ERCP减黄的疗效分析 |
6.4 液化空洞型晚期HAE患者的病灶穿刺引流治疗 |
6.5 不足与展望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改良PTCD技术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1M3S管理模式在PTCD术后出院患者随访管理中的应用[J]. 元典典,林跃丽.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1(08)
- [2]超声引导下PTCD对终末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肝功能及生存时间影响的分析[D]. 陈姗姗.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3]改良胰肠吻合方式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朱超.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PTCD与ENBD两种外引流方式在LCBDE一期缝合中应用的对比研究[D]. 解大威.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两种不同的介入方法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D]. 黄锐. 长江大学, 2021
- [6]ERCP下不同支架及释放位置在治疗肝门胆管癌所致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对比研究[D]. 周明铭. 吉林大学, 2020(08)
- [7]改良外科Apgar评分在预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D]. 刘俊鹏.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单纯胆道支架与胆道支架联合125Ⅰ粒子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差异[D]. 王学俊. 苏州大学, 2019(02)
- [9]198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D]. 付世强. 青海大学, 2019(04)
- [10]“O”形连续胆肠吻合联合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J]. 陈涛,周明银.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