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问题困扰畜牧兽医器械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王冰清[1](2021)在《江苏睢宁县2018-2020年奶牛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技术示范》文中研究说明布鲁氏菌病(可简称为“布病”)和结核病对奶牛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布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引起母畜流产、不孕。结核病能引起奶牛咳嗽、消瘦,病变部位形成结核结节。它们属于人兽共患病,对人病患者影响非常大。加强“两病”监测及防控在奶牛饲养和公共卫生上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江苏睢宁县奶牛布病和结核病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于2018-2020年在睢宁县境内选取7家规模奶牛场的部分奶牛进行试验研究,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6963份样品进行布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结核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μ-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对1971份样品进行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参与一种布病新型快速检测方法(正在申报专利)对比试验,助力更加经济实用的布病检测方法的研发。试验结果显示,2018-2020年睢宁县奶牛布病阳性率呈下降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存栏500头以下的奶牛场布病阳性率最高,为8.36%(51/610),存栏500-1000头的奶牛场布病阳性率居中,为0.93%(6/643);存栏1000头以上的奶牛场布病阳性率最低,为0.11%(6/5665)。3种血清学检测方法检出的布病阳性率对比,虎红平板凝集试验(13.38%,21/157)>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11.67%,18/157)>试管凝集试验(10.19%,16/157)。2018-2020年睢宁县奶牛结核病感染率持续偏高,已经威胁到奶牛业发展及公共卫生安全;只有存栏1000头以上的牛场结核病阳性率保持为0(0/1132),其他规模的奶牛场阳性率普遍较高;2种检测方法检出的结核病阳性率对比,μ-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26.67%,16/60)>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20.00%,12/60)。通过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新型快速检测方法的对比试验,发现新型快速检测方法方便快捷,特异性和敏感性高,对于基层动物检疫部门和养殖场来说非常有益。2017年对D牛场开展奶牛“两病”监测,121头份样品中检测出23头奶牛患有结核病,25头奶牛患有布病。为帮助该场更好地继续养殖工作,维护睢宁县奶牛业健康发展,2018年起对D牛场开展奶牛养殖场布病、结核病净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经过环境改造、科学饲养、精细化管理等全方位的净化措施,2020年该场奶牛“两病”阳性率为0(0/126),取得显着成效。通过应用试验优化发酵床养殖技术,减少病原菌滋生,通过奶牛场智能监管系统能预警奶牛健康状况,对于奶牛“两病”防控有很大帮助。根据示范成效深化综合防控措施,突出了改善饲养方式和加强智能监管的重要性。
陶岚[2](2021)在《盐城市大丰区蛋鸡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苏省是我国蛋鸡主产区之一,2019年蛋鸡存栏1.66亿只、鸡蛋产量196.33万吨,均居全国第5位。盐城市是江苏省蛋鸡核心产区,饲养量常年位居全省13个设区市第1位,2019年全市蛋鸡存栏0.80亿只、鸡蛋产量69.7万吨,占全省的比例分别达48.19%、35.50%。2019年盐城市大丰区蛋鸡存栏610.5万只、鸡蛋产量5.4万吨,分别位居全省86个涉牧县区第8位、第9位,对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保障“菜篮子”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大丰区蛋鸡产业现状调研和发展对策研究,为区域蛋鸡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和建议。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实地调研了大丰区514个设计存栏2000只以上的养殖场户,结合查阅相关资料、文献调查的方式,重点调查分析了规模养殖、基础设施配套、饲养品种、生产工艺、主要管理技术、生产经营等情况,分析了大丰区蛋鸡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蛋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调研结果显示,大丰区蛋鸡养殖场户数量较2013年减少31.56%,场户平均存栏较2013年增加63.13%,存栏5000-9999只规模口径的比例最高,规模显着趋于集中;使用面积小于2亩的自有土地养殖蛋鸡仍然是大丰区蛋鸡养殖土地来源的主要形式;养殖场户防疫隔离意识淡薄,基本检测化验能力较差,94.2%的养殖场户无兽医诊断室,84.2%的无疫苗药品专用库;海兰褐品种占比最高,达37.1%,国内自主培育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仍然较低;全区以自主育雏为主,无专门后备鸡育雏场,缺少专业化的分工;饲养方式以阶梯式笼养为主,占80.5%;产蛋期饲料以购买饲料原料自配为主,占95.6%。蛋品销售以商贩上门收购为主,占85.2%;缺乏品牌建设,拥有品牌的养殖场仅占1.4%;产业链条不健全,没有清洁蛋、精深加工蛋品生产企业;扶持资金投入覆盖面较窄,仅有5个场户2019年以后获得过政府项目资金扶持。同时,本文分析了大丰区蛋鸡产业发展的潜力,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加快发展标准化养殖、加强全产业链发展、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等本地区当前形势下发展蛋鸡产业的对策措施。
祁宁[3](2021)在《县级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对策研究 ——以YM市为例》文中指出我国老百姓对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的关注程度比之过去更加强烈,如今人畜共患病等为显着特征的重大动物疫病出现了愈加难以控制的的趋势。当前YM市重大的动物疫情不仅对畜牧业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会更加严重的导致动物的产生更多的疾病,从而对人类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危害,随着粮食安全问题的日益受到国民的重视,在现代生活中高质量和安全的肉类产品已经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生存要求,并且动物产品安全对人类而言也是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防治重大动物疫情已成为各级政府动物疫情防控的工作的优先事项之一,在社会领域近年来,政府在YM市采取了许多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的措施,以尽可能的减小严重的动物疫情可能会对养殖业、动物安全和人类安全等问题带来的风险,在期间并不断改进重大动物防控措施。通过以前在对禽流感控制措施得出一些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经验,YM城市近几年逐步改善了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对策和机制,以有效应对重大动物疫情突发事件,为有效的综合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和可持续的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发生的大型动物疫情使我意识到当前YM市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的情况并不乐观,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具体的问题和措施等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未来相关部门和养殖产业、专业人员等还面临许多挑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紧密结合YM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对县域范围内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以国内外动物疫情防控管理建设经验的基础为参照和借鉴,提出完善YM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措施的相应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后人继续深入研究这个话题有一定的帮助。
韩晓芳[4](2021)在《羊皮下脓肿病原分离鉴定及天蚕素AD防治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皮下脓肿是羊的常见皮肤病之一,该病在全国广泛流行,其病程长,传染性强,该病可导致羊只消瘦、抵抗力下降,严重影响着养殖效益。环境中致病菌的存在及羊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是该病的主要病因,给羊皮下脓肿的预防与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近年来关于羊皮下脓肿病原菌研究报道显示,羊皮下脓肿致病菌主要为伪结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seudotuberulosis,C.p)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两种。患羊皮下脓肿形成后会持续性增大,常规抗菌药物对该病治疗效果不佳,且容易产生耐药性。我国从2020年全面进入了“饲料端禁抗,养殖端减抗、限抗”时代,因此,在养殖业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与应用成为热点。目前市场上关于抗生素替代物主要有抗菌肽、中草药和植物精油等,其中关于抗菌肽的研究应用已有40多年的历史,并以热稳定性强,抗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性,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着称。本研究通过对甘肃省庆阳市、陕西省榆林市部分规模化湖羊养殖场的羊皮下脓肿进行了采样,依次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并且做了抗菌药敏感性试验,随后使用琼脂扩散法及微量稀释法确定了抗菌肽对分离菌株的抑菌活性。此外,利用分离到的病原菌感染实验兔形成皮下脓肿,同时采用抗菌肽(天蚕素AD)对兔皮下脓肿进行预防与治疗试验。最后将抗菌肽在湖羊养殖场用于羊皮下脓肿的防治,验证了抗菌肽对羊皮下脓肿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试验结果如下:(1)对甘肃省庆阳市和陕西省榆林市部分规模化湖羊养殖场的26只具有代表性的羊皮下脓肿例进行采样,经过实验室分离纯化及PCR鉴定并且测序发现,仅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菌10份,仅分离伪结核样本7份,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伪结核棒状杆菌混合感染共8份(包括继发感染表皮葡萄球菌1份),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黏液棒状杆菌混合感染1份,伪结核棒状杆菌与表皮葡萄球菌混合感染1份。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伪结核棒状杆菌的分离率分别为69.2%(18/26)和57.7%(15/26),上述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序列与基因库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序列(KX456106.1)同源性均在98.04%以上,15株伪结核棒状杆菌基因序列与基因库伪结核棒状杆菌标准序列(KX580966.1)同源性均在99.31%以上,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伪结核棒状杆菌是羊皮下脓肿的主要病原菌。(2)抗生素药敏检测结果发现,所有分离到的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氨苄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达到44%以上。15株伪结核棒状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达100%,对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超过45%。(3)通过琼脂扩散法试验发现,天蚕素AD对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为40 mm,显着超过被测试的抗生素药敏片最大抑菌圈直径(33.5 mm);同时发现最小抑菌浓度为3906μg/m L。由于伪结核杆菌的体外培养液含有抑制抗菌肽功能的磷脂类物质,采用琼脂扩散法进行抗菌肽对伪结核杆菌的体外抑菌试验效果不明显。(4)利用分离到的两种主要病原菌对实验兔进行致病试验,采用天蚕素AD进行预防与治疗试验发现,天蚕素AD能够完全预防(发病率为0)和治疗(治愈率为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实验兔皮下脓肿,但不能预防和治疗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的兔皮下脓肿;(5)利用天蚕素AD防治羊皮下脓肿发现,预防组脓肿发病率为0.6%(n=834只),显着低于对照组12.4%(n=780);采用外科手术排脓结合天蚕素AD治疗,治愈率达90.0%(n=110),而对照组发病仍为100%。因此,羊皮下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伪结核棒状杆菌引起,采用天蚕素AD预防和治疗效果显着。
屈云[5](2021)在《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会出现产奶量下降,产出的牛乳质量下降,奶牛身体还会出现发烧、体重下降的情况,严重的病例还会引起奶牛的死亡。奶牛乳房炎常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一直制约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最常见的奶牛乳房炎病因是微生物感染,特别是葡萄球菌,一旦奶牛乳腺被病原菌感染会非常难治愈,且还可能出现交叉传染情况,给牧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治疗奶牛乳房炎主要还是依靠抗生素,由于兽药残留严重和耐药菌株的出现等问题,学者们正在积极寻找可以替代抗生素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奶牛养殖过程中的乳房炎奶牛乳汁、乳头、皮毛等部位,及牛圈、挤奶车间等环境进行样品进行采集。分离鉴定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并挑选具有代表性且最难治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然后利用其作为宿主菌,从奶牛养殖环境中分离出裂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并深入探究噬菌体对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抑菌能力和生物学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奶牛牧场共采集样品1000份,分离出细菌494株,总分离率为49.40%。分离菌株经过16S r DNA测序鉴定包括13种类别细菌,包括: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蜡状芽孢杆菌、谷氨酸棒杆菌、海氏肠球菌、棒状杆菌、克雷伯氏菌、浅绿气球菌、猪粪细菌、尿链球菌、格氏乳杆菌,其中葡萄球菌属又包括18个不同的种。(2)从上述葡萄球菌属中进一步鉴定出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发现所有分离菌株都携带有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共检出13种肠毒素基因、5种其他毒力基因、2种耐消毒剂基因和12种耐药基因。传统肠毒素只检测出sec,携带率为56.25%,12种新型肠毒素携带率在12.50%和87.50%之间;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nuc基因,携带率为75.00%,其中6株携带mec A基因(37.50%),所有nuc阳性菌株都同时携带hlα、hlβ基因(75.00%),tsst-1携带率为(68.75%),eta携带率为(12.50%);5种耐消毒剂基因的检测结果中,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携带qac A/B及qac G基因(62.50%);共检出12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其中grl A携带率最高(87.50%),van A和msr A检出率最低(6.25%),其余耐药基因携带率在12.50%~81.25%之间。(3)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9种抗生素药物表现出耐受性,50.00%菌株为多重耐药菌(3-15耐),耐药谱最广达到15耐,12耐及以上菌株有6株。菌株对替考拉宁耐受性最强(75.00%),其次为青霉素(50.00%),也表现出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甲氧苄啶、诺氟沙星等其他抗生素不同程度的耐受性,菌株对头孢他啶、苯唑西林、链霉素有不同大小的中介和敏感率,没有菌株表现出对以上三种抗生素耐受;全部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为宿主筛选得到一株肌尾科裂解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命名为SP-Cm Sa-11),其效价为:7.6×109PFU/m L;最佳MOI为:0.1;潜伏期为:60 min,爆发期为:40 min;裂解量约为:130 PFU/cell。该噬菌体的裂解谱包括13株乳房炎奶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人源MRSA、1株木糖葡萄球菌、1株表皮葡萄球菌、1株粪肠球菌。p H耐受范围为4.0-10.0;在40℃温度下可以正常存活,50℃生长受到一定抑制,可以在60℃存活40min,70℃存活20 min;对氯仿及紫外不敏感。(5)SP-Cm Sa-11在LB培养基及巴氏杀菌乳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抑菌效果,在LB培养基中SP-Cm Sa-11可以在4小时左右完全裂解培养基质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巴氏杀菌乳中,相比于不加噬菌体的只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对照组,可以使巴氏灭菌乳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浓度降低106CFU/m L,持续抑菌时间可以达到36 h。
杜耀[6](2020)在《贞芪颗粒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及对小鼠生长相关激素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促生长用途的抗生素的使用进一步受到限制,开发新型的抗生素替代型促畜禽生长剂显得尤为重要。中药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是畜禽促生长剂开发领域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本实验室与企业合作研制的“贞芪颗粒”是一种以中药女贞子和黄芪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的复方中兽药制剂。前期研究结果表明该复方中兽药制剂具有显着地促进猪生长效果,具有发展成为畜禽促生长中药制剂的潜力。毒性试验研究和药效学研究是新药申报最为关键的环节。因此,本研究开展了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评价该中兽药制剂的安全性,明确其可能的不良反应。同时,初步探究了该复方中兽药对小鼠生长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为后续深入开展药效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不同剂量(0~50 mg/10g·bw)的贞芪颗粒溶液通过灌胃方式对小鼠给药,发现在最大剂量50mg/10g·bw给药时,小鼠仍全部存活。进一步以50mg/10g·bw剂量进行最大耐受性试验,结果显示小鼠均无死亡和异常表现,表明小鼠对贞芪颗粒的最大耐受量大于50mg/10g·bw。根据《化药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规定,对于药物在50 mg/10 g·bw的剂量下,小鼠仍未死亡,则可以结束整个急性毒性试验。在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根据中国兽药典以及陈奇等人编写的《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中规定,对于临床疗程在两周以内的新兽药,亚急性毒性周期选择一个月可以很好的支撑下一步临床试验。因贞芪颗粒的临床疗程在两周内,所以我们选择30天的给药周期。以高、中、低三个剂量(50.0、25.0、12.5 mg/10g·bw)对大鼠灌胃给药,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30天。结果发现,灌服高、中、低剂量复方贞芪颗粒的实验组大鼠和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行为、精神、摄食、饮水、粪便、体重等均未见异常。在实验结束时,对大鼠进行血常规指标以及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虽然贞芪颗粒处理组大鼠相比于对照组大鼠有少量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但除了高剂量组大鼠的谷草转氨酶指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外,其他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之内。在连续给药15天和30天时,测定各组大鼠脏器系数,结果显示给药组和空白对照组大鼠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而且病理组织学检查也未见与该药物作用相关的病理变化。在评估贞芪颗粒对小鼠生长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试验中,分别设置贞芪颗粒高、中、低三个剂量组(3.40、1.70、0.85mg/10g·bw)、五味健脾颗粒阳性对照组(5.1mg/10g·bw),以及空白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灌胃给药两次,持续7天。在给药第3天和第7天以及停药后第3天和第7天时,对各剂量组小鼠体重和采食进行称重和记录。在给药第7天和停药第7天时,分别剖杀各组一半数量的鼠,分离脏器测脏器系数;测定血清中GH、T3、T4、IGF-I四种激素含量,并进行差异显着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给药7天以及停药7天中,贞芪颗粒各剂量组小鼠平均体重、日增重、日采食量等数值均大于空白对照组,但两两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贞芪颗粒各剂量组与五味健脾组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的脏器系数和空白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小鼠激素测定结果显示,在给药第7天,贞芪颗粒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四种激素含量均显着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停药后第7天,贞芪颗粒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四种激素水平也均显着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贞芪颗粒均没有明显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作用,且能够提高小鼠血清中GH、T3、T4、IGF-I的激素水平。
王玉莹[7](2020)在《TCBZ、LMS单复方口崩片制备及TCBZ在山羊体内药代动力学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寄生虫会严重的危害动物的健康,寄生虫病会导致病畜消瘦、贫血。寄生虫的种类繁多,散布也十分广泛,特别是在西南、西北、华北以及东北牧区的肝片吸虫病和胃肠道线虫病尤为常见。肝片吸虫是寄生于哺乳动物胆道中的大型吸虫,是牛、羊等反刍动物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肝片吸虫进入宿主体内会在肝脏中移行,以肝细胞为食。胃肠道线虫会引起动物的胃肠炎疾病,使病畜长期食欲不振、甚至贫血。严重的妨碍家畜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其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造成牛羊大批的死亡,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损失,同时也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吡喹酮、阿苯达唑和三氯苯达唑是经常用于治疗牛、羊体内肝片吸虫。三氯苯达唑(Triclabendazole,TCBZ)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高效抗吸虫药,对肝片吸虫的各期成虫和幼虫均有明显杀灭效果,本药对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治疗无效的肝片吸虫有很好的疗效并且服用后会产生良好的耐药性。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和左旋咪唑等药物经常用于治疗动物内体的胃肠道线虫。左旋咪唑(Levamiso Le,LMS)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具有广谱、低毒、安全等特点。本研究选用三氯苯达唑和左旋咪唑作为主药成分,既可以驱牛、羊体内的肝片吸虫病还可以驱胃肠道线虫,同时还可以提高免疫力。现国内医药市场上常见的传统片剂、注射剂等普通剂型存在给药方式困难和运输储存不便等难题,困扰着大多数兽药企业。本研究选用的口崩片与普通药片相比,遇水能即刻反应,是进入口腔后不需要用水在30 s内能迅速崩解溶解的片剂。口崩片具有药物被吸收快、服用方便、肠道残留少、避免肝脏的受过效应等优点。为吞咽有困难的病畜服药提供了便利,也降低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局部刺激,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和疗效作用。通过崩解剂在显微镜下的观察试验、崩解剂的吸水性实验、润滑剂的筛选实验、填充剂的筛选实验和正交实验最终选出最优处方用量为微晶纤维素A1、交联聚维酮B2、甘露醇C2;选用阿斯巴甜作为矫味剂;硬脂酸镁、微粉硅胶作为润滑剂;交联聚维酮作为崩解剂;甘露醇和微晶纤维素作为填充剂。本研究使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制备三氯苯达唑、左旋咪唑的单复方口崩片。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出复方三氯苯达唑口崩片的最佳处方为三氯苯达唑0.08 g,左旋咪唑0.05 g,甘露醇含量为0.1 g,PVPP 0.019 g,MCC 0.14 g,硬脂酸镁0.0036 g,阿斯巴甜0.0324 g,微粉硅胶0.0036 g。单方三氯苯达唑口崩片最佳处方为三氯苯达唑0.108 g,甘露醇0.064 8g,PVPP含量为0.0108 g,MCC 0.1008 g,硬脂酸镁0.003 6g,阿斯巴甜0.0324g,微粉硅胶0.0036 g。单方左旋咪唑口崩片最佳处方为左旋咪唑0.108 g,甘露醇0.0648 g,PVPP含量为0.0108 g,MCC 0.1008 g,硬脂酸镁0.0036 g,阿斯巴甜0.0324 g,微粉硅胶0.0036 g。本研究对三种口崩片进行质量研究,针对三种口崩片的硬度、脆碎度、片重差异和崩解时间进行了系列试验。三种口崩片的硬度均在3.0-4.5 kg范围内,脆碎度均在1%范围内,皆符合药典要求。为模拟动物口腔,将三种口崩片分别放入在5 m L、10 m L、15 m L、20 m L水中检测崩解效果,结果为三种口崩片的崩解时间均在20 s内,符合药典规定,并达到了很好的崩解效果。本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一种三氯苯达唑和左旋咪唑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三氯苯达唑在0.5-50μg/m L范围内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y=15.305x+85.178,2=0.9999,验证其专属性、精密度、回收率均达到方法标准。左旋咪唑在0.05-10μg/m L范围内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y=26537x+1325.8,2=0.9998,加样回收率与精密度的RSD值均小于3%,验证了其专属性、精密度、回收率均达到方法标准。以上实验结果揭示,该方法具有专属性强、精密度高,达到了含量检测的标准。本研究将筛选出的最佳处方所制备的三种口崩片进行稳定性实验、检测三种口崩片在高温试验(60oC)、高湿试验(RH 90%)、强光试验(4500 Lx)中三氯苯达唑和左旋咪唑的药物含量以及观察药物外观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种口崩片的主药含量均有轻微减少,在强光实验中均发生了片剂表面掉粉的情况。证明药品应密封避光保存。通过加速稳定性试验,可以分析三种口崩片在6个月内的性质、药物含量均稳定。由于国内对左旋咪唑在牛、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较多,本研究仅对口崩片中的三氯苯达唑在山羊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将复方口三氯苯达唑崩片和单方三氯苯达唑口崩片分别喂给3只羊,在给药后的十五个不同时间点采血2 m L应用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羊体内的血药浓度。将三氯苯达唑的血药浓度代入药动学软件DAS3.3.1按非房室模型计算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到口崩片中的三氯苯达唑在山羊血浆中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三氯苯达唑在复方口崩片和单方口崩片的t1/2z分别为14.548 h和29.207 h,AUC(0-t)分别为298μg/L*h和357.15μg/L*h,AUC(0-∞)分别为305.27μg/L*h和384.955μg/L*h,MRT(0-t)分别为30.575 h和29.404 h,MRT(0-∞)分别为32.474 h和37.258 h,Tmax均为24 h,Cmax分别为7.236μg/L和9.365μg/L。根据实验表明单方口崩片中的三氯苯达唑会更早达到半衰期,最大血药浓度要高于复方中三氯苯达唑的最大血药浓度;药物的联用可以使三氯苯达唑在进入山羊体内后分布更广泛,停留的时间更长。
张慧瑛[8](2020)在《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疫体系建设及猪伪狂犬病净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场生物安全是指在通过实施良好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控制有害病原或其他生物质的扩散,防止其对生猪的危害。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是实现规模养殖场健康养殖和养殖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证。本研究通过对宁德市蕉城区凰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生猪养殖场的调研,了解到该场自2013年投产以来生产效益低下,一方面受市场价格冲击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其生产能力低下。据统计,该猪场母猪配种受胎率82.3%,年产胎次2.05胎,每头母猪产健仔数10.8头,僵胎比率7.23%,仔猪发病率24.3%,仔猪死亡率12.8%,保育猪发病率18.4%,保育猪死亡率8.7%,每头母猪每年出栏大猪数16.56头。本研究以猪场生物安全为切入点,分析该场疫病防控中存在的场区布局不合理、技术力量不足、环境条件差、设施设备简陋、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效果、生物安全管理不善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生物安全具体措施。1.从该场规划布局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造、技术力量的补充、严格有效的猪场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一步一步完善了该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经改造升级后,猪场内布局更加的规范合理,猪舍建造更科学实用,用具设施更齐全,生猪买卖更加规范,消毒管理更加严格,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生产指标得到了提升。2.在完善该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采用进口猪伪狂犬g E基因缺失苗对猪群进行免疫,利用ELISA检测方法,对检测g E抗体阳性猪只进行淘汰,开展该养殖场猪伪狂犬病(PR)的净化。3.成效。通过开展生物安全措施和猪伪狂犬病净化后,该场母猪配种受胎率提高4.9%,年产胎次增加0.16胎,每头母猪产健仔数增加2.31头,僵胎比率减少3.53%,仔猪发病率减少12.2%,仔猪死亡率减少7.6%,保育猪发病率减少5.2%,保育猪死亡率减少5.56%,每头母猪每年出栏大猪数增加3.56头,净化PR后每头猪用药费用减少9元。此外,该场又重新获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和《种畜禽生产许可证》,获得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项目补助资金30万元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区推进项目补助资金19.95万元。2018年至2020年3月生猪出栏约6000头,产生的经济效益1800万元。该猪场运用了一系列生物安全措施,有效规范了猪场生产管理制度和完善了猪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增加了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可为其他猪场疫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李坤[9](2019)在《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文中提出牦牛是地理分布非常有限的偶蹄动物之一,也是高寒地区特有牛种,更是高原地区支柱产业,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高寒藏香猪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带比较少见的小型猪种,亦是我国珍贵的、独有的猪种。然而,寄生虫病严重威胁着牦牛、藏猪的健康,也制约着牦牛、藏猪产业的发展,某些人畜共患寄生虫,更潜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牦牛频发腹泻病,至今尚不清楚导致牦牛腹泻的具体病原。而寄生虫所致的动物腹泻病,占所有腹泻疾病的40%。故为摸清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常见原虫流行状态;初步挖掘牦牛腹泻的寄生虫病原体;揭示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挖掘潜在的药物靶基因。本研究开展了牦牛、藏猪常见原虫的血清学调查;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牦牛、藏猪寄生虫的分子特征研究;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高原牦牛、藏猪常见原虫血清学调查通过IHA或ELISA的检测方法对在采自我国高海拔地区的四个省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的3582份牦牛血清(2011-2017),开展了牦牛七种寄生虫(弓形虫、犬新孢子虫、泰勒虫、巴贝斯虫、棘球蚴、贝诺孢子虫、住肉孢子虫)的血清学检测。应用ELISA法对2016年采自西藏地区的454份藏猪血清进行了棘球蚴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牦牛这七种寄生虫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25.0%、6.3%、15.1%、21.5%、6.5%、1.1%、0.9%;藏猪棘球蚴阳性率为7.3%。2.我国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本研究以在我国西藏地区某屠宰场收集的藏猪肺线虫、结节线虫、蛔虫、包虫的包囊及在四川红原地区采集的牦牛蛔虫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寄生虫虫体的线粒体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克隆、序列纯化、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DNAMAN、Mega等,分别对这五种寄生虫的9种线粒体基因进行了多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发现感染我国藏猪的肺线虫为复阴后圆线虫,其中米林县、林芝县及工布江达县藏猪源复阴后圆线虫与澳大利亚野猪源复阴后圆线虫(NC013813.1)同源性为97.5%-97.7%。感染藏猪的结节线虫为三种混合感染(齿食道口线虫、长尾肠结节虫、猩猩管口线虫)。其中猩猩管口线虫为首次在猪上发现。将从藏香猪胃和结肠分离的猩猩管口线虫与NCBI数据库比对发现,其与猩猩管口线虫(AJ619979.1)同源性分别为89%和90%。基于nad1、cox3和ITS三种分子标记基因,发现藏猪胃、盲肠、结肠的线虫阳性率分别为81.13%、66.04%和77.36%。藏猪蛔虫与猪蛔虫(日本、我国湛江)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8.4%-99.9%,与人蛔虫(日本、巴西、我国临沭)分离株的同源性为99.4%-99.7%。藏猪包虫线粒体cox1基因与包虫G4型(AF346403.11)高度同源,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G4型。藏猪包虫线粒体atp6基因与包虫G6型(AY056613.1)同源性较高,说明感染藏猪的包虫为包虫G6型。感染牦牛的蛔虫为牛弓首蛔虫,且与牛弓首蛔虫(AJ937266.1)同源性为99.7%。3.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甘南地区,采集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样品,通过提取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g DNA)和进行18S SSU r DNA序列扩增,应用高通量测序法,全面分析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线虫门和顶复亚门。其中三组牦牛在线虫门上,无显着差异性(p>0.05);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犊牦牛显着高于腹泻成年牦牛(p<0.05)。在纲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侧口纲、色矛纲和Gregarinasina(顶复亚门的一个纲),而仅有腹泻犊牦牛检测到旋毛纲和纤毛虫纲,但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5种纲水平上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在目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前庭目、三毛滴虫目、杆线虫目和Eu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而Neogregarinorida(顶复亚门的一个目)、毛滴目和Hypotrichomonadida(鞭毛虫刚的一类寄生虫),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检测到。腹泻成年牦牛在毛滴目上,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而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腹泻犊牦牛,在这其它目水平上均未发现显着的差异(p>0.05)。在科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毛滴目下的一个科)和Haemonchidae(类毛样线虫上科)。而毛圆线虫科仅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毛滴虫科和网尾线虫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Plectidae(色矛纲下的一个科)、圆线虫科、Echinamoebidae(变形虫门下的一个科)、衣孢虫科、伪角毛虫科和Panagrolaimidae(线虫目下的一个科),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粪便检测到,且在毛滴虫科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在属水平上,健康成年牦牛、腹泻成年牦牛和腹泻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内变形虫属、布克斯顿纤毛虫属和血矛线虫属。而绕线属和Echinamoeba(变形虫门下的一个属),仅在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中检测到。毛圆线虫属和锥滴虫属,在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但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未发现该虫属。簇虫属仅在腹泻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出,健康成年牦牛和腹泻成年牦牛的粪便均未发现该虫属。在四毛滴虫属上,腹泻成年牦牛显着高于健康成年牦牛(p<0.05)和腹泻犊牦牛(p<0.05)。4.急性腹泻犊牦牛的寄生虫病原调查本研究从我国四川某牦牛牧区,采集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犊牦牛的新鲜粪便样品。以粪便寄生虫为研究对象、以18S SSU r DNA为切入点、以高通量测序为载体,全面分析了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寄生虫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以发掘潜在的寄生虫病原体。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健康犊牦牛、急性腹泻便血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顶复亚门、槽虫门、苔藓虫门,且健康犊牦牛在槽虫门上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而在顶复亚门上,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明显高于健康犊牦牛(p<0.0001)。副基体门仅在健康犊牦牛发现,而Blastocysta、变形虫门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出。在纲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均检出Trichomonadea、Conoidasida、Phylactolaemata,而健康犊牦牛的Trichomonadea(p<0.001)和Conoidasida(p<0.0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Archamoebae、Aconoidasida、Blastocystidea这三纲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de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目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和Plumatellida,且Tritrichomonadida、Eugregarinorida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0.0001)。Pelobiontida、Piroplasmida、Blastocystida、Adeleorina这四目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粪便均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科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didae、Gregarinidae和Plumatellidae这3科,且在统计学上,健康犊牦牛的Simplicimonadidae(p<0.0001)和Gregarinidae(p<0.01)均显着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Entamoebidae、Theileriidae、Trichomonadidae、Blastocystidae、Cryptosporidae这5科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检测到,而Hypotrichomonadidae仅在健康犊牦牛检出。在属水平上,健康犊牦牛、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均检测到Simplicimonas、Gregarina,且健康犊牦牛在这两属上均明显高于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p值分<0.0001和<0.01。Entamoeba、Theileria、Tetratrichomonas、Blastocystis、Cryptosporidium这五种属仅在腹泻血便死亡犊牦牛的粪便检出,而Hypotrichomonas仅在健康组犊牦牛的粪便检测到。5.高原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本研究通过测序,将感染藏猪的肺线虫鉴定为萨氏肺线虫(Metastrongylus salmi),并首次揭示了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信息。藏香猪M.salmi的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3722 bp,碱基AT总含量为73.54%,核酸组成为A(23.52%)、C(6.14%)、G(19.60%)、T(50.02%)、N(UCAG)(0.73%)。包含12种蛋白编码基因(cox1、cox2、cox3、nad1、nad2、nad3、nad4、nad5、nad6、nad4L、atp6、cytb),22个t RNA和2个r RNA(rrn L、rrn S),而缺少编码atp8蛋白的基因。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中的nad4L、atp6、nad2、cob、cox3、cox1、cox2、nad5基因的3‘端会紧挨着一个trn碱基序。藏香猪M.salmi线粒体基因组可翻译氨基酸4237个,其中以ATA为起始密码子的最多41.7%(5/12);以TAA或TAG为终止密码子的有11个(91.7%)。藏猪M.salmi线粒体基因使用的密码子有63种,苯丙氨酸的密码子UUU的使用频率最高,而除密码子CGC外,脯氨酸的密码子CCC的使用次数最低。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我国珍贵动物(牦牛、藏猪)的七种寄生虫血清流行病学特点;初步探明了牦牛腹泻的潜在寄生虫病原;确定了5种寄生虫的线粒体基因的分子特征;揭示了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信息、提供了分子标记和潜在的药物靶点信息。知己(不断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等)和知彼(全面掌握寄生虫的流行状态、分子特征等),方能有效的解决我国高原牦牛、藏猪的寄生虫疾病,为促进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助力,为减少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牧民的危害提供理论支持。
郑瑶[10](2019)在《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文中认为抗战以来,江西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承担着重要的农业生产任务,以保障战时军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抗战之前江西境内屡遭兵祸,省内农业人口锐减,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领域仅有江西省农业院兽医专科学校,缺乏对其他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省内有识之士于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建了国立中正大学及其农学院,担负起江西农业发展及国内农业改良的使命。本文第二章在大量文献资料的支撑下,展现中正大学农学院独特且艰难的发展历程:1940年胡先骕掌校后与院长周拾禄互相配合,设备仪器从无到有,农学院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学院。然而好景不长,胡先骕于1944年4月因“民国日报”事件被迫辞职,经济学家萧蘧接任校长。该年恰逢日军发动“浙赣会战”,致使农学院迁校期间设备仪器惨遭损毁,历年筹办之辛苦皆付之东流,不久萧蘧因遭学生误解辞职离校。林一民接掌正大,他一方面积极筹备发展农学院院务,一方面着手处理学潮运动,但与院长周拾禄在学生管理上有不同的意见,合作一年后两人产生嫌隙,1948年暑期周拾禄离校,由王志鹄接任院长。1949年5月南昌解放,随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易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本文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切入点,立体呈现正大农学院九年发展历程中的学科建设情况。就师资而言,虽历经播迁,院内总有名师留守;虽人数起伏不定,但这是时代所造成大学师资频繁流动的常态,并且正大农学院师资人数较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了许多“前辈”,成为国内农学院中名师齐聚的“农学重镇”。就人才培养而言,农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使命之一,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置办齐整的教学材料,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总是为院内学子的成才尽心竭力,其学子也不负众望,毕业后或从事农业教育,或从事科研工作,虽领域不一,但都为国内农业教育及农业发展作出了一番努力。农学院的另一个使命是进行科研,服务农业。院内诸多科研立足于国情与江西地区的农业特色,并且农学院积极与其他农事机构开展合作,推广优良农产品种植,推广农学知识与技术,改良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此外,农学院还为农界人士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诸多服务。本文结语梳理了正大农学院办学的经验教训与所获成就,以期鉴古知今。中正大学农学院在发展变迁中有不足,如教师进修培训始终被耽搁,拟定的发展计划总是因故难以执行,这些都制约了农学院的长远发展。但是,瑕虽在,却不掩瑜。农学院创造了众多的成绩与辉煌,其培养的人才、强大的师资、科研的成果与服务都对江西农业乃至中国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发展模式对当今倡导的学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质量问题困扰畜牧兽医器械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问题困扰畜牧兽医器械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睢宁县2018-2020年奶牛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技术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概述 |
1 布鲁氏菌病概述 |
1.1 病原特性 |
1.2 流行特点 |
1.3 发病机理 |
1.4 临床症状 |
1.5 病理变化 |
1.6 诊断技术 |
2 结核病概述 |
2.1 病原特性 |
2.2 流行特点 |
2.3 发病机理 |
2.4 临床症状 |
2.5 病理变化 |
2.6 诊断技术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睢宁县规模化奶牛场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样品采集 |
1.2 方法 |
1.2.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
1.2.2 试管凝集试验 |
1.2.3 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2 结果 |
2.1 不同年份的布鲁氏菌病调查情况 |
2.2 不同规模的奶牛场布鲁氏菌病调查情况 |
2.3 不同方法的布鲁氏菌病检测情况 |
3 讨论与小结 |
试验二 睢宁县规模化奶牛场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主要试剂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样品采集 |
1.2 方法 |
1.2.1 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 |
1.2.2 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 |
2 结果 |
2.1 不同年份的牛结核病调查情况 |
2.2 不同规模的奶牛场牛结核病调查情况 |
2.3 不同方法的牛结核病检测情况 |
3 讨论与小结 |
试验三 布鲁氏菌病新型快速检测方法对比试验 |
1 新型快速检测方法介绍 |
2 新型快速检测方法步骤 |
3 对比检测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以睢宁县D牛场为例开展奶牛养殖场布病、结核病净化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
1 示范项目背景 |
2 示范项目具体措施 |
2.1 指导牛场重建 |
2.2 指导科学养殖 |
2.3 采用发酵床养殖技术 |
2.4 坚持自繁自养 |
2.5 加强人员防护 |
2.6 组织参加培训 |
2.7 规章制度上墙 |
2.8 搭建智慧牧场系统 |
2.9 及时跟踪检测 |
3 示范项目应用试验 |
3.1 奶牛发酵床养殖原位降解粪污技术应用试验 |
3.1.1 应用试验介绍 |
3.1.2 试验方法 |
3.1.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2 《智慧牧场信息化技术集成系统》应用试验 |
3.2.1 应用试验介绍 |
3.2.2 试验方法 |
3.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 示范项目净化效果 |
5 小结 |
6 深化综合防控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盐城市大丰区蛋鸡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蛋鸡产业概述 |
1.1 全球蛋鸡产业概况 |
1.2 国内蛋鸡产业概况 |
1.3 江苏蛋鸡产业概况 |
1.3.1 江苏蛋鸡产业特点 |
1.3.1.1 蛋鸡生产总体稳定 |
1.3.1.2 规模养殖发展迅速 |
1.3.1.3 区域养殖特征明显 |
1.3.1.4 特色蛋鸡培育与生产颇具特点 |
1.3.1.5 良繁体系渐趋完善 |
1.3.2 江苏蛋鸡生产和管理水平现状 |
1.3.2.1 生产性能 |
1.3.2.2 饲养管理 |
1.3.2.3 设施装备 |
1.3.2.4 饲料营养 |
1.3.2.5 蛋品加工 |
1.3.2.6 生物安全 |
1.3.2.7 质量安全 |
1.3.2.8 品牌建设 |
1.4 盐城蛋鸡产业概况 |
1.4.1 盐城蛋鸡场规模比重和标准化水平现状 |
1.4.2 盐城蛋鸡生物安全体系现状 |
1.4.3 盐城蛋鸡粪收集处理方式现状和利用率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盐城市大丰区蛋鸡产业现状与分析 |
2.1 盐城市大丰区蛋鸡养殖状况调研 |
2.1.1 调研地点及概况 |
2.1.2 调研内容 |
2.1.3 研究方法 |
2.1.3.1 实地调研 |
2.1.3.2 文献调研 |
2.1.3.3 业务统计 |
2.1.3.4 发展战略研究 |
2.1.4 技术路线 |
2.2 调研结果与分析 |
2.2.1 规模养殖 |
2.2.1.1 存栏 |
2.2.1.2 规模结构分布 |
2.2.2 基础设施与配套 |
2.2.2.1 土地性质与场地面积 |
2.2.2.2 场区布局 |
2.2.2.3 鸡舍数量及布局 |
2.2.3 养殖品种 |
2.2.4 规模生产工艺 |
2.2.4.1 专业化生产 |
2.2.4.2 蛋鸡饲养方式 |
2.3.5 设施设备 |
2.3.6 主要管理技术环节 |
2.3.7 生产经营 |
2.3 大丰区蛋鸡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
2.3.1 明确定位,加强良种引领和良法支撑 |
2.3.2 突出重点,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应用 |
2.3.3 软硬兼顾,加强生产和经营管理 |
2.3.4 健康养殖,实现养殖环境安全和鸡蛋质量安全 |
2.3.5 品牌引领,带动全产业链同步发展 |
2.3.6 发展加工,支撑蛋鸡产业稳定发展 |
2.3.7 重视防控,加强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
2.3.8 控管结合,加强粪污资源化利用 |
2.3.9 转型升级,加强引导与政策扶持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表1 基本情况调查表 |
表2 饲养方式调查表 |
(3)县级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对策研究 ——以YM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重大动物疫情 |
(二)疫情防控 |
二、理论基础 |
(一)协同治理理论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二章 YM市畜牧业及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现状 |
一、YM市畜牧业发展现状 |
二、YM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现状 |
(一)YM市畜牧兽医中心重大动物疫情防控现状 |
(二)YM市规模养殖场户疫情防控现状 |
(三)YM市家庭散养户疫情防控现状 |
第三章 YM市重大动物疫情预防与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事前疫情防控问题 |
(一)YM市农村和动物生长环境污染严重 |
(二)YM市重大动物疫情预警监测管理存在问题 |
二、事中疫情防控问题 |
(一)YM市扑杀标准制度不完善 |
(二)YM市疫情防控队伍缺乏专业性 |
三、事后疫情防控问题 |
第四章 YM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事前疫情防控 |
(一)多样化原因导致的农村动物养殖污染严重 |
(二)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管理效率较低 |
二、事中疫情防控 |
(一)YM市扑杀补偿标准太低 |
(二)YM市乡镇级畜牧兽医站队伍作用和预期存在差距 |
三、事后疫情防控 |
(一)YM市事后处置资源不协调 |
(二)YM市事后应急预案编制不完整 |
第五章 YM市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一、事前疫情防控措施 |
(一)开展对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 |
(二)改善YM市基层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现状 |
二、事中疫情防控措施 |
(一)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扑杀补偿政策 |
(二)建设稳定、专业的一线疫情防控工作队伍 |
三、事后疫情防控 |
(一)建立运输系统 |
(二)采取心理影响干预 |
(三)采取针对性的恢复措施 |
(四)加强疫病的区域化管理 |
(五)建立相关的管理体系和问责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一)及时复盘调研结果,做到预防与控制准备常态化 |
(二)提升管理,落实履职担当和督促引导 |
(三)创新宣传,夯实思想认识和公众认可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一、个人简历 |
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羊皮下脓肿病原分离鉴定及天蚕素AD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羊皮下脓肿研究进展 |
1.1.1 羊皮下脓肿流行特点 |
1.1.2 皮下脓肿发病机理 |
1.1.3 羊皮下脓肿主要病原 |
1.1.4 羊皮下脓肿的诊断 |
1.1.5 皮下脓肿的防治 |
1.2 抗菌肽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
1.2.1 抗菌肽抑菌机制 |
1.2.2 抗菌肽生物学特性 |
1.2.3 抗菌肽在养殖业上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羊皮下脓肿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样来源 |
2.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致病菌分离纯化 |
2.2.2 PCR鉴定 |
2.2.3 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测定 |
2.2.4 天蚕素AD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
2.3 结果 |
2.3.1 羊皮下脓肿病原菌分离结果 |
2.3.2 抗菌药物对皮下脓肿主要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2.3.3 天蚕素AD对皮下脓肿主要分离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天蚕素AD防治皮下脓肿的试验及应用 |
3.1 实验兔致病及天蚕素AD防治试验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实验兔分组 |
3.1.3 实验兔致病 |
3.1.4 指标测定 |
3.2 羊皮下脓肿的预防与治疗 |
3.3 试验结果 |
3.3.1 实验兔皮下脓肿预防与治疗结果 |
3.3.2 天蚕素AD防治羊皮下脓肿的效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奶牛乳房炎概述 |
1.1.1 奶牛乳房炎的病因 |
1.1.2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
1.1.3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与治疗 |
1.1.4 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 |
1.2 噬菌体概述 |
1.2.1 噬菌体的分类 |
1.2.2 噬菌体与细菌的作用原理 |
1.2.3 噬菌体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
1.2.4 噬菌体的实际应用与发展趋势 |
1.3 本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引起奶牛乳房炎致病菌调查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2.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菌株分离筛选及纯化 |
2.2.3 分离菌株DNA提取及16S rDNA序列测序 |
2.3 试验结果 |
2.3.1 样品采集及分菌结果 |
2.3.2 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流行特征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3.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的检测 |
3.2.2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抗性基因的检测 |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3.3 试验结果 |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3.2 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
3.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性噬菌体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4.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噬菌体的分离 |
4.2.2 噬菌体的筛选 |
4.2.3 噬菌体的纯化 |
4.2.4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
4.2.5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
4.2.6 高效价噬菌体的制备 |
4.2.7 噬菌体扩增与保存 |
4.2.8 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 |
4.2.9 噬菌体基因组提取及测序分析 |
4.2.10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
4.2.11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 |
4.3 试验结果 |
4.3.1 噬菌体分离纯化结果与效价的测定 |
4.3.2 噬菌体的电镜观察 |
4.3.3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
4.3.4 噬菌体基因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
4.3.5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 |
4.3.6 噬菌体宿主范围的测定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噬菌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抑菌效果评价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5.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5.2 试验方法 |
5.2.1 噬菌体pH敏感性研究 |
5.2.2 噬菌体热稳定性研究 |
5.2.3 噬菌体紫外敏感性研究 |
5.2.4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研究 |
5.2.5 噬菌体体外试管杀菌效力研究 |
5.2.6 噬菌体在牛奶中的杀菌效力研究 |
5.3 试验结果 |
5.3.1 噬菌体pH敏感性 |
5.3.2 噬菌体热稳定性 |
5.3.3 噬菌体紫外敏感性 |
5.3.4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 |
5.3.5 噬菌体体外试管杀菌效力 |
5.3.6 噬菌体在牛奶中的杀菌效力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本研究主要结论 |
2.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贞芪颗粒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及对小鼠生长相关激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1.文献综述 |
1.1 中兽药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
1.1.1 中兽药概述 |
1.1.2 中兽药增强畜禽免疫力 |
1.1.3 中兽药防治畜禽疾病 |
1.1.4 中兽药提高畜禽生产性能 |
1.2 新兽药的安全性评价 |
1.2.1 新兽药安全性评价的意义 |
1.2.2 新兽药安全性研究的方法 |
1.3 畜禽促生长研究进展 |
1.3.1 畜禽促生长概述 |
1.3.2 畜禽促生长机制 |
1.3.3 生长相关激素 |
1.4 贞芪颗粒研究进展 |
1.4.1 女贞子及其药理作用 |
1.4.2 黄芪及其药理作用 |
1.4.3 贞芪颗粒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受试药物 |
3.1.2 仪器设备 |
3.1.3 试剂和试剂盒 |
3.1.4 实验动物、饲料和饲养 |
3.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2 贞芪颗粒的急性毒性试验 |
3.2.1 贞芪颗粒的小鼠LD50测定 |
3.2.2 贞芪颗粒的小鼠最大耐受量测定 |
3.3 贞芪颗粒的亚急性毒性试验 |
3.3.1 大鼠的分组与灌胃 |
3.3.2 大鼠的临床状态观察 |
3.3.3 大鼠的体重称量 |
3.3.4 大鼠的采食量测定 |
3.3.5 大鼠的腹主动脉采血 |
3.3.6 大鼠的剖杀和组织取样 |
3.3.7 大鼠脏器组织的切片的制作 |
3.3.8 大鼠血常规指标的测定 |
3.3.9 大鼠血生化指标的测定 |
3.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11 伦理申明 |
3.4 贞芪颗粒对小鼠生长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
3.4.1 实验分组及处理 |
3.4.2 临床观察 |
3.4.3 生长性能测定 |
3.4.4 生长相关激素测定 |
3.4.5 脏器系数测定 |
3.4.6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贞芪颗粒的急性毒性试验 |
4.1.1 贞芪颗粒的小鼠LD50测定结果 |
4.1.2 贞芪颗粒的小鼠最大耐受量(MTD)测定结果 |
4.2 贞芪颗粒的亚急性毒性试验 |
4.2.1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大鼠的临床表现 |
4.2.2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贞芪颗粒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4.2.3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贞芪颗粒对大鼠采食量的影响 |
4.2.4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期大鼠的脏器系数测定结果 |
4.2.5 亚急性毒性试验末期大鼠的脏器系数测定结果 |
4.2.6 亚急性毒性试验中期大鼠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
4.2.7 贞芪颗粒亚急性毒性试验末期大鼠病理学检查结果 |
4.2.8 亚急性毒性试验末期大鼠的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 |
4.2.9 亚急性毒性试验末期大鼠的血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
4.3 贞芪颗粒对小鼠生长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 |
4.3.1 给药情况及临床状态观察 |
4.3.2 生长性能 |
4.3.3 脏器系数 |
4.3.4 促生长相关激素 |
5.讨论 |
5.1 贞芪颗粒急性毒性分析 |
5.2 贞芪颗粒亚急性毒性试验分析 |
5.3 贞芪颗粒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
5.4 促生长试验中贞芪颗粒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5.5 贞芪颗粒对小鼠生长相关激素的影响 |
5.6 本试验的创新点及不足 |
5.7 贞芪颗粒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TCBZ、LMS单复方口崩片制备及TCBZ在山羊体内药代动力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寄生虫病简介 |
1.2 抗寄生虫药物与制剂的发展 |
1.3 口腔崩解剂概述 |
1.3.1 口腔崩解剂特点 |
1.3.2 口崩片的优点 |
1.3.3 口腔崩解剂的质量要求 |
1.3.4 口崩片的制备技术 |
1.4 三氯苯达唑 |
1.4.1 三氯苯达唑简介 |
1.4.2 三氯苯达唑理化性质 |
1.4.3 三氯苯达唑作用机理 |
1.4.4 三氯苯达唑药物动力学 |
1.5 左旋咪唑 |
1.5.1 左旋咪唑简介 |
1.5.2 左旋咪唑理化性质 |
1.5.3 左旋咪唑作用机理 |
1.5.4 左旋咪唑药物动力学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口崩片的制备 |
2.2.2 口崩片的质量评价 |
2.2.3 三氯苯达唑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4 盐酸左旋咪唑体外分析方法建立 |
2.2.5 口崩片稳定性的实验 |
2.2.6 三氯苯达唑的药代动力学实验 |
3 结果 |
3.1 口崩片的制备 |
3.1.1 口崩片辅料筛选结果 |
3.1.2 正交试验 |
3.1.3 处方确定 |
3.2 口崩片质量检测结果 |
3.2.1 硬度 |
3.2.2 脆碎度 |
3.2.3 重量差异检测 |
3.2.4 口崩片在水中崩解实验结果 |
3.3 三氯苯达唑体外分析方法建立 |
3.3.1 绘制三氯苯达唑标准曲线 |
3.3.2 三氯苯达唑回收率实验 |
3.3.3 三氯苯达唑精密度实验 |
3.4 盐酸左旋咪唑体外分析方法建立 |
3.4.1 盐酸左旋咪唑线性考察 |
3.4.2 盐酸左旋咪唑回收率实验 |
3.4.3 左旋咪唑精密度实验 |
3.5 口崩片稳定性实验 |
3.5.1 高温实验 |
3.5.2 高湿实验 |
3.5.3 强光照射实验结果 |
3.5.4 加速稳定性实验 |
3.6 口崩片中药物含量的药代动力学实验 |
3.6.1 方法专属性 |
3.6.2 血浆中三氯苯达唑线性关系考察 |
3.6.3 血浆中三氯苯达唑回收率实验 |
3.6.4 血浆中三氯苯达唑精密度实验 |
3.7 药时曲线与药动学参数的结果 |
3.7.1 药时曲线结果 |
3.7.2 药动学参数结果 |
4 讨论 |
4.1 药物与剂型的选择 |
4.2 口腔崩解片最佳制备工艺的确定 |
4.2.1 辅料的筛选 |
4.2.2 最佳制备工艺筛选 |
4.3 口崩片的崩解时间实验 |
4.4 口崩片体外分析方法建立 |
4.5 口崩片的稳定性实验 |
4.5.1 影响因素试验 |
4.5.2 加速稳定性试验 |
4.6 口崩片中三氯苯达唑在血浆的内药代动力学规律 |
4.6.1 三氯苯达唑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疫体系建设及猪伪狂犬病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养殖生产生物安全现状 |
1 猪场生物安全概述 |
1.1 猪场生物安全概念 |
1.2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
2 国内养殖生产中生物安全现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蕉城区生猪生产生物安全现状调查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方式 |
1.2 调查时间 |
1.3 调查范围 |
1.4 调查内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生猪生产情况 |
2.2 问卷调查情况 |
2.3 养殖生物安全现状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生物安全措施在凰洋猪场的实施 |
1 凰洋猪场基本情况 |
2 该场生物安全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
2.1 场区布局不合理 |
2.2 技术力量严重不足 |
2.3 环境卫生条件差 |
2.4 设施设备简陋 |
2.5 疫苗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效果差 |
2.6 生物安全管理不善 |
3 生物安全具体措施 |
3.1 规划布局的调整 |
3.2 基础设施改造 |
3.3 软件改造 |
3.4 生物安全措施升级 |
4 取得的成效 |
4.1 猪场布局规范合理 |
4.2 猪舍建造更科学实用 |
4.3 猪场用具设施更齐全 |
4.4 生猪买卖更加规范 |
4.5 消毒管理更加严格 |
4.6 粪污资源化利用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
4.7 生产指标得到提升 |
5 实施生物安全措施后蕉城区养猪业生物安全现状 |
6 讨论 |
第四章 凰洋猪场猪伪狂犬病的净化及成效 |
1 材料 |
1.1 试验场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伪狂犬病净化的技术路线 |
2.2 伪狂犬病净化方案 |
3 净化成效 |
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牦牛和藏猪概况 |
1.1 牦牛和藏猪的简介 |
1.2 牦牛和藏猪的分布 |
1.3 牦牛和藏猪的价值 |
1.4 牦牛和藏猪的养殖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2 牦牛的主要寄生虫病 |
2.1 牦牛球虫病 |
2.2 牦牛巴贝斯虫病和泰勒虫病 |
2.3 牦牛皮蝇蛆病 |
2.4 牦牛包虫病 |
2.5 牦牛弓形虫病 |
2.6 牦牛犬新孢子虫病 |
2.7 牦牛隐孢子虫病 |
2.8 牦牛贾第鞭毛虫病 |
2.9 牦牛微孢子虫病 |
2.10 牦牛弓首蛔虫病 |
2.11 牦牛肝片吸虫病 |
2.12 牦牛住肉孢子虫病 |
2.13 绵羊夏伯特线虫病 |
3 藏猪的主要寄生虫病 |
3.1 藏猪弓形虫病 |
3.2 藏猪肺线虫病 |
3.3 藏猪包虫病 |
3.4 藏猪蛔虫病 |
3.5 藏猪旋毛虫病 |
3.6 藏猪结节线虫病 |
3.7 藏猪疥螨病 |
3.8 藏猪鞭虫病 |
3.9 藏猪球虫病 |
3.10 藏猪棘头虫病 |
4 寄生虫病的危害 |
4.1 寄生虫病对家畜的危害 |
4.2 寄生虫病对人的危害 |
4.3 寄生虫病对畜牧产业的影响 |
5 寄生虫的主要检测方法 |
5.1 流行病学 |
5.1.1 剖检 |
5.1.2 虫卵检测 |
5.1.3 血清学检测 |
5.2 寄生虫分离鉴定 |
5.2.1 形态学鉴定 |
5.2.2 分子鉴定 |
5.3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
5.4 高通量测序 |
5.5 组学研究 |
6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
第一章 牦牛、藏猪七种寄生虫疾病的血清学调查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待检血清 |
2.1.2 ELISA和 IHA检测试剂盒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及结果判定 |
3 检测结果 |
3.1 牦牛弓形虫的检测结果 |
3.2 牦牛犬新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3 牦牛和藏猪棘球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4 牦牛巴贝斯虫、泰勒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5 牦牛贝诺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3.6 牦牛住肉孢子虫血清学检测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弓形虫在青藏高寒地区牦牛的流行情况 |
4.2 犬新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3 棘球蚴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4 巴贝斯虫和泰勒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5 贝诺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4.6 住肉孢子虫在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的流行情况 |
5 总结 |
第二章 腹泻牦牛寄生虫病原调查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实验仪器 |
2.1.4 试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18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
2.2.7 测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
3.4 牦牛样本Alpha多样性分析 |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牦牛与健康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多样性 |
4 分析讨论 |
第三章 急性腹泻牦牛的寄生虫病原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样品采集 |
2.1.3 实验仪器 |
2.1.4 试验试剂 |
2.2 方法 |
2.2.1 牦牛粪便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 18 S SSU rDNA V4片段扩增 |
2.2.3 PCR扩增产物电泳、回收纯化 |
2.2.4 PCR产物荧光定量、混样 |
2.2.5 高通量测序文库的构建 |
2.2.6 文库质检与测序 |
2.2.7 测序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因组DNA(g DNA)提取结果 |
3.2 微生物18S SSU rDNA V4 区的PCR扩增结果 |
3.3 测序量与序列长度统计 |
3.4 Alpha多样性分析 |
3.5 Alpha多样性指数计算与差异性分析 |
3.6 不同分类水平上腹泻犊牦牛与健康犊牦牛寄生虫差异性分析 |
3.6.1 门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2 纲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3 目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4 科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3.6.5 属水平上比较不同组牦牛寄生虫差异性 |
4 分析讨论 |
第四章 牦牛、藏猪五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虫株的收集与保存 |
2.2.2 虫株的形态学鉴定 |
2.2.3 虫体基因组DNA(g DNA)的提取 |
2.2.4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电泳和切胶回收 |
2.2.5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及测序 |
2.2.6 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 |
3 结果 |
3.1 PCR扩增结果 |
3.2 DNA定量、基因克隆、质粒提取结果 |
3.3 序列比对与进化分析 |
4 讨论 |
5 总结 |
第五章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2.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检测 |
2.3.3 肺线虫线粒体文库构建 |
2.3.4 藏猪肺线虫测序文库质量检测 |
2.4 测序 |
2.5 测序结果处理与分析 |
2.5.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 |
2.5.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注释 |
2.5.3 进化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DNA提取结果 |
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测序数据结果 |
3.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概况 |
3.3.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估计 |
3.3.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装结果及评价 |
3.4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组分分析 |
3.4.1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编码/非编码基因分析 |
3.4.2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GC含量分析 |
3.4.3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密码子与氨基酸分布分析 |
3.5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功能分析 |
3.6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可视化分析 |
3.7 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分析 |
4 分析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10)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一)路数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构安排 |
第一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成立背景 |
一、战时江西农业的现状与重要地位 |
(一)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情况 |
(二)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地位 |
二、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的缺失 |
(一)晚清时期 |
(二)民国时期 |
三、时代交织背景下的人才流动 |
(一)江西农业人才的回流 |
(二)战时农学人才的内迁 |
第二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发展态势 |
一、胡先骕掌校时期——茁壮发展 |
(一)充实图书资料 |
(二)添置仪器设备 |
(三)扩充实验场所 |
(四)壮大发展院系 |
二、萧蘧掌校期间——惨淡经营 |
(一)迁校避战(1944年5 月—1945年8 月) |
(二)战后复员(1945年8 月—1946年11 月) |
(三)内战学潮(1946年11 月—1947年7 月) |
三、林一民掌校期间——艰苦奋斗 |
(一)林一民与周拾禄 |
(二)林一民与王志鹄 |
第三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师资队伍 |
一、农学院的师资情况 |
(一)师资人数、研究领域、留学学历 |
(二)师资来源情况分析 |
(三)教员“留守”原因之分析 |
二、农学院的师资对比 |
(一)与校内其他院系对比 |
(二)与国内其他农学院对比 |
三、农学院的知名师资 |
(一)国内农学领域学科带头人 |
(二)任职任教的四位学部委员 |
(三)与农学院同甘共苦的教授 |
第四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 |
一、农学院的学生情况 |
(一)学生来源、招录人数、专业选择 |
(二)学生成绩与培养质量 |
二、农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法 |
(一)结合实际设置科系专业与课程 |
(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三)以实习检验学理 |
三、学生毕业去向及院内知名校友 |
(一)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选择方向 |
(二)农学院内各系知名校友 |
第五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科研工作及社会服务 |
一、农学院的科研工作 |
(一)科研准备 |
(二)科研活动 |
(三)科研成果 |
二、农学院的社会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质量问题困扰畜牧兽医器械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睢宁县2018-2020年奶牛布鲁氏菌病、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综合防控技术示范[D]. 王冰清. 扬州大学, 2021
- [2]盐城市大丰区蛋鸡产业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D]. 陶岚. 扬州大学, 2021(09)
- [3]县级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对策研究 ——以YM市为例[D]. 祁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羊皮下脓肿病原分离鉴定及天蚕素AD防治试验[D]. 韩晓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奶牛乳房炎病原菌调查及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 屈云. 西南民族大学, 2021(02)
- [6]贞芪颗粒的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及对小鼠生长相关激素的影响研究[D]. 杜耀.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7]TCBZ、LMS单复方口崩片制备及TCBZ在山羊体内药代动力学评价[D]. 王玉莹.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8]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疫体系建设及猪伪狂犬病净化[D]. 张慧瑛.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9]牦牛和藏猪常见原虫调查及藏猪肺线虫线粒体基因组分析[D]. 李坤.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10]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D]. 郑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