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DIJET公司全力推进SCM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叶道喜[1](2021)在《P汽车电子公司业务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汽车零部件市场趋于稳定,相关制造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抛开表面现象从本质上来讲,也就是中小型企业看谁的商业模式更适合市场发展,规模以上企业比较的就是哪个公司的业务流程管理能力效率化更高。对于业务流程的研究,一方面是要认识到流程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关键载体,必须要以达成顾客满意为服务宗旨;另一方面,要明白流程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模块,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识别可控制风险的利器。所以,首先要识别出企业流程管理能力的现状,其次通过问题分析并找出关键业务流程,最后根据流程优化的方法进行流程改进,确保企业在健康发展中得到有力的保障。为了深刻探讨P汽车电子公司业务流程优化,并保持优化后流程的持续改进,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阐述。第一章绪论部分叙述P汽车电子公司业务流程优化的背景和意义,同时明确分享了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描述流程管理和流程再造的相关理论,借鉴前辈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流程优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在长期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深入了解P汽车电子公司业务流程管理的诸多问题并进行技术分析;第四章参考成熟的流程管理及流程再造等理论,识别关键业务流程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方案设计;第五章为了保障关键业务流程优化后的方案可实施,同时强化流程的可持续性,从制度、组织架构、人才和信息化这四方面来综合考虑,推进企业对流程优化的关注和支持;第六章结论部分阐明了本次流程优化的研究成果,希望对相关产业或同类型企业流程管理提供不同程度的借鉴。围绕P汽车电子公司的业务流程展开优化研究,希望找出本企业在业务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设计流程优化方案,以期望达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同时,根据实际调查本企业业务流程所获得的基础数据及员工在生产运营中流程运用的反馈,笔者希望将MBA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经验两方面相融合,最终实现企业与个人双赢的美好局面。
郝佳[2](2021)在《基于SCM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制造业的影响研究 ——以武汉、南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12月,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其特有的紧迫性与不确定性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停工停产、学校停课、交通停运,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受到极大的影响。制造业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评价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一大现实问题。本文以武汉市、南京市为研究对象,拟采用合成控制法和ARIMA模型,基于2008-2022年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重点关注并实证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武汉市、南京市制造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武汉市来说,短期来看,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武汉市的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可控的,武汉制造业大且强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局面没有改变。(2):对于南京市来说,综合来看,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南京市的制造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较小,南京市在疫情影响下的制造业发展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交出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胜利的答卷。武汉市和南京市的研究结果和经验为各地方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指明了方向。
魏晓妍[3](2020)在《ZM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是最强的“催化剂”,它对传统产业进行了优化和改造,有效地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率,并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工业结构向高科技的快速过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各个行业、企业都在向信息化、自动化运营发展模式转型。ZM公司作为早期煤炭行业的重点企业,也面临传统产业的优化转型,信息化发展也变得更加重要。ZM公司应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本文首先整理了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竞争战略理论、分类及常见的分析方法,例如波特的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为后面ZM公司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奠定基础。其次,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影响了ZM公司的五点外部环境因素。并对ZM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信息化战略发展的优劣势,再结合ZM公司的发展现状,制定了ZM公司信息化战略发展目标。然后,通过两个重要的分析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和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法(CSF),详实的说明了公司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系统的结构,并具体规划了信息系统,主要从企业资源计划(ERP)及生产执行系统(e SCM)制定相应的计划。最后,提出了ZM信息化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调整公司组织结构及决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建设、推进方案和评价体系、做好风险及防范措施,从而保障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更好实施。
陈曦[4](2020)在《WTO补贴改革背景下中国贸易救济应对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以来,美欧日三方发布七次联合声明并公布补贴改革细则,企图借WTO改革之机打造一套为中国量身定制的国际新规以遏制中国发展,自此,中国双边经贸摩擦面临全面升级。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总体趋势、贸易救济工具和涉案行业三个层面全面梳理了全球及中国贸易救济演变趋势,并提出了三项应对建议。第一,应加大力度完善我国贸易救济法律体系和配套制度建设;第二,在WTO补贴改革大背景下,我国应坚决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并理性发声,同时也应倡导WTO发达成员补贴体系应得到合理规制;最后,进一步规范我国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财税、金融和国有企业相关政策,从而在根源上规避贸易摩擦。
曹玮[5](2020)在《战略信誉与韩国的安全政策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对称同盟是大国和小国之间就安全与自主进行交换而形成的一类同盟。从理论上讲,不对称同盟中的小国通常希望用更少的自主换取更多的安全保障。但在现实中,不对称同盟中的小国有时会表现得积极谋求自主,有时却又会主动加深对大国的安全依赖。不对称同盟下小国在什么条件下会倾向于自主性安全政策,在什么条件下会选择深度依赖大国,现有理论和政策研究对此并没有给出充分的回答。为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创造性地将自主细化为政治自主和军事自主两类,进而从战略信誉的角度揭示了不对称同盟下小国安全政策的选择规律:盟国安全保障的战略信誉与小国追求军事自主的倾向性呈反比,敌国安全威胁的战略信誉与小国追求政治自主的倾向性呈反比。当盟国安全保障的战略信誉和敌国安全威胁的战略信誉都低时,小国会同时追求军事自主和政治自主;当盟国和敌国的战略信誉都高时,则小国会同时强化对盟国的军事和政治依赖。本文以美韩同盟为案例,通过考察李承晚、朴正熙、卢泰愚和卢武铉四个时期韩国政府的安全政策选择,验证了上述假设。
万东灿[6](2020)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不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只有靠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内忧外患,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种种迹象表明融资约束严重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对财政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体。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赤字压力加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引领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学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围绕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作用效果如何以及如何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等问题,系统性的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作用机制、功能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作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具体通过以下部分展开:一是通过梳理关于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作用影响,以及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等企业内部特征对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影响的国内外文献,为后续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提供文献支撑。二是通过梳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学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和政策性金融理论,从而把创新的双重属性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机制相对接,并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为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分工与协同配合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系统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和作用优势打下理论基础。三是系统性分析在新时期,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领域、作用要素、分工机制和功能优势。从理论角度提出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而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好财政与金融的协同优势,实现政策性、市场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有效分担企业创新面临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促进企业提升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作为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和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及在支持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综合优势,厘清了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五是基于理论和现实构造实证模型进行分析。以符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支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异质性特征,包括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因素,探究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金融对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国有产权性质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而对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显着。企业规模增长对政策性金融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不显着,但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企业年龄增长对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不显着。六是以进出口银行支持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案例,结合前述理论与实证分析,剖析进出口银行在支持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定位、措施和效果。探讨进出口银行在提升国有船舶企业创新产出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并借鉴造船强国日韩的国际经验,为后续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得出重要结论,具体如下:首先,创新的双重属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结合体,具有财政和金融的组织协同机制。政策性金融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担创新风险,在专业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政策性金融对国有企业创新产出的支持效果还不够理想,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年轻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相对不足,精准高效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存在摇摆,经营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到位。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措施,经营授权,监管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政策性金融作用优势的发挥。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措施、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支持入手,为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一揽子综合改进方案:一方面,政策性金融须以企业为中心,明确分工定位,分层分类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不断创新支持方式,优化评估体系,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商业性金融的全面合作。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须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同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完善授权、监管和激励措施等方面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付秀军[7](2020)在《苏州SG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第四方物流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大多数制造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来从事仓储、运输、进出口报关等业务。第三方物流公司也凭借自身在这些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制造企业节省物流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企业间的竞争向所在的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转变,需要企业加强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但是企业又需要保持自身在研发制造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第四方物流公司随之产生。第四方物流公司在设计、管理和协调供应链有着较制造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使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选择将供应链外包给第四方物流公司管理。本文以SG公司供应链管理为研究对象,尝试将部分供应链外包给第四方物流SD公司,通过SD公司在设计和管理供应链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优化整个供应链。首先,本文阐述了此次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制定了合适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并提出本次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其次,本文对供应链管理和第四方物流等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文献做了评价,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对比分析找出第四方物流具有的优势并分析了三种第四方物流运营模式。然后,描述了SG公司当前供应链管理现况和存在问题,运用合理的分析工具得出基于第四方物流视角对供应链管理是可行的。再后,设计出供应链外包的优化方案,并对该优化方案设计了合适的KPI考核体系以确保该方案的行之有效。通过本研究,希望对SG公司的供应链优化管理起到参考和启示,并对类似希望尝试采用第四方物流来管理和优化供应链的制造企业起到借鉴意义。
王振[8](2020)在《基于供应链管理的G公司采购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供应链管理理念在国内逐渐被接受、实践和发展。如何提升管理、降低内耗、打造坚强供应链成了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作为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不再是谈价、下单等传统职能,而是为企业寻求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降低供应链采购成本的战略职能。本文对一家国有企业的采购策略进行研究,力求有助于改善企业面临的利润下滑的困境,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G公司是一家高压开关研发制造企业,属于电力行业。近年来公司经营数据大幅提升,但盈利能力却大幅下降,公司的整体运营质量不容乐观,通过问题分析发现公司供应链管理和采购管理问题突出,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质量问题频发、供应不及时,品牌形象受到影响。作为一家市场化企业,G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上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做优产业链,做强供应链,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竞争力。基于供应链管理和采购管理理论,对G公司采购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收集,遴选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采用头脑风暴法和鱼骨图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最终找到影响采购质效的深层次原因。然后针对供应商频繁更换、质量问题频发、物资供应不及时、采购成本较高、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对采购物资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采购策略提升方案。对日常物资实施集中采购,实现规模化采购经济效益;对关键物资与实施战略采购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杠杆物资加强供应商选择与绩效评价,提高采购质量;对瓶颈物资广泛寻源,着力提升物资保障能力;同时打破供需双方信息壁垒,探讨推行JIT准时制采购;综合运用ERP、MRP、电子化招标等手段,推动ERP系统与WMS有效衔接,从而推动企业采购流程再造,提升采购信息化水平。本文使用了多个管理理论和工具。文章使用TOPSIS模型合理设置供应商评价指标及权重,从供应商综合实力、技术水平、资金状况、合作意愿等维度进行评价;使用PDCA循环模型持续推进质量改进;运用产品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VA/VE)模型对采购成本进行分析和改善;最后还对产品全生命周期(LCC)采购策略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通过优化完善G公司的采购策略,提高采购的效率效益,加强采购成本控制,增强供应链上下游协同作用,进而发挥企业所在供应链的整体合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现阶段国家倡导“一带一路”,鼓励国内有实力的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G公司既是一家国有企业又属于装备制造行业,在此大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具有广泛代表性。通过对企业采购策略的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和采购管理理论分析其采购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其中一些共性问题,提出系统性采购策略改进方案,以期对国内相关行业、同类型的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凌宇[9](2019)在《WTO框架下“当地成分要求”的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的经济危机过后,金融萎靡和贸易萧条的状况导致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大量出现,传统的关税贸易壁垒向更加隐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转换,当地成分要求就是其一。虽然其作为贸易壁垒已有多年的历史和实践,TRIMs协定中也对其有着明确的禁止规定,但新的金融危机下出现的当地成分要求措施以更加隐蔽和多样的形式开始出现并被更广泛地使用。TRIMs协定的禁止性规定在规制当地成分要求措施上,由于只规定了货物贸易,并不包含服务贸易,所以服务贸易中的当地成分要求措施成了漏网之鱼。那么,为何WTO框架下的禁止性规定对规制当地成分要求效果甚微?未来我们应如何对这些新生的措施进行有效规制?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关乎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研究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新的当地成分要求。首先重点对新出现的当地成分要求进行分析,进一步丰富了当地成分要求的概念。其次,通过对这些新的当地成分要求进行总结归类、分析其特点来探究这些新的保护措施出现的原因,同时通过梳理现有WTO框架下针对当地成分要求的法律规定和争端解决机构处理的案件,评判WTO框架下的法律对这些新兴当地成分要求的规制效果。对其规制效果的评判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现行的WTO规则文本是否涵盖了对新兴当地成分要求措施的规制?二是WTO争端解决机制处理的案件能否通过对现有规则进行解释对新兴当地成分要求进行合理的规制?最后对评判结果进行解读,如果WTO规制文本不能完全涵盖或WTO案例不能通过对既有规则进行新的解释来规制新兴当地成分要求措施,那么现有规则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完善?这些规则的改进对全球贸易会有哪些影响?本文第一章首先将介绍国际贸易中当地成分要求基础理论的新发展,主要包括新的当地成分出现后,对传统当地成分要求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其次通过对其特点的分析和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追溯新的当地成分措施产生的原因。第二章介绍现有的WTO规则中对当地成分要求的规制条款,并结合WTO争端解决机制中专家组报告和上诉机构报告,分析了GATT、TRIMs、SCM以及GPA中具体规定起到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具体而言,GATT中的规定很好地阻却了当地成分要求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滥用,但TRIMs中的规定存在仅针对货物贸易而不涵盖服务贸易的问题,SCM中发展中国家例外的规定影响了其对当地成分要求的规制效果,《政府采购协定》存在无法规制所有成员方的问题。笔者将与当地成分要求有关的规则进行了单独整理,并分别结合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第三章针对WTO框架下当地成分要求规则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设立一个新的《当地成分要求协定》的条款设计进行了初步构想;并对解决当地成分问题从替代性措施的角度提出了一点建议,最后对当地成分要求法律规制提出了一些展望。
蔡鸣[10](2017)在《中国高速公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以A高速公路企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降成本成为“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增长,收支缺口却逐年急剧攀升。为此有必要以高速公路企业为主体,以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为指导,从战略层面探析“降成本”的方向和路径。战略成本管理简言之是基于战略角度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具体而言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生成、提供和应用战略性成本信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成本管理服务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服从于企业战略定位选择,因应于源流管理,具有全面性、开放性、长期性、前瞻性、高位性、竞合性等特点。在战略成本管理的四种具体模式中,桑克模式更为切合上述目标、思想和特点。通过以时间、空间、管理层次为三维的成本管理模型分析,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与作业成本管理、成本企划、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全面成本管理等其他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所辖关系,而是其他现代成本管理理论演进的结果,是对其他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新综合。高速公路具有准公共品性、规模报酬递增性、债务型资金密集性、级差收益性、外部性等经济特征,高速公路企业具有经营对象的特殊性、经营期限的有限性、经营责任的特定性和经营目标的双重性。目前中国高速公路企业存在成本管理观念落后、预算缺乏战略导引、成本控制缺乏激励等问题,导致建设成本决算普超概算、营运成本高低悬殊、养护成本以矫正性养护为主、融资成本有悖优序融资规律,以及经济绩效整体不佳且高低悬殊的现象,也表明存在降本增效的空间。有必要摒弃传统成本管理理念及模式,坚持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以适应企业经营特征的需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需要、适应“降成本”的需要、适应企业战略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依据桑克模式的分析工具,高速公路企业价值链由筹融资、投资、项目建设、收费管理、工程养护、路政管理、综合开发等主营业务和企业组织及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财务管理等辅助业务构成,前者直接产生利润,后者间接产生利润;高速公路企业面临由做大向做强做优的战略转型,其战略定位依据战略成本信息分析可分为集中型和多元化两种,后者又可分为相关业务型和非相关业务型,关键在于企业能力匹配度与业务相关度之间的耦合;高速公路企业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包括经营主体及治理结构、地理位置及车流量、经营管理模式、现代化设施设备、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资产与负债规模、公路经营权规制,同时也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资源要素;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员工凝聚力、员工学习能力、品牌影响力、业务拓展能力、融资与还本付息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上下游关联方合作力,同时也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关键能力要素。对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的管控通过降本增效、对关键资源要素和关键能力要素的组合通过组织管理,共同作用于企业转型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达成,协同打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江西A高速公路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为例。该企业成立七年来,围绕“做大”战略目标,通过重组运营架构、调整融资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开展多元经营管控结构性成本成因,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健全规章制度、拓展产业链条管控执行性成本动因,通过实施对标管理、全面预算管理、革新作业管理、精细作业管理管控作业性成本动因,初步打造了“江西高速”品牌的竞争优势。通过SWOT分析,建议企业战略定位由“做大”向“做强做优”转型。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中,从结构性成本动因入手,深化企业改革,获取改革红利;从执行性成本动因入手,加强成本管控,获取管理红利;从拓展产业价值链入手,加强多元经营,获取创新红利。
二、日本DIJET公司全力推进SCM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DIJET公司全力推进SCM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1)P汽车电子公司业务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结构 |
2 相关文献和理论综述 |
2.1 流程管理 |
2.1.1 概述 |
2.1.2 流程管理特点 |
2.1.3 流程管理影响因素 |
2.2 流程优化 |
2.2.1 定义 |
2.2.2 流程优化方法 |
2.2.3 流程优化原则 |
3 P汽车电子公司流程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P汽车电子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发展历程 |
3.1.3 组织架构 |
3.2 P汽车电子公司流程现状 |
3.2.1 流程概述 |
3.2.2 流程基本内容 |
3.2.3 流程日常管理 |
3.2.4 流程信息化系统 |
3.3 P汽车电子公司流程问题分析 |
3.3.1 业务流程调查 |
3.3.2 业务流程问题分析 |
4 P汽车电子公司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4.1 流程优化目标和要求 |
4.1.1 流程优化的目标 |
4.1.2 流程优化的要求 |
4.2 业务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4.2.1 关键业务流程识别 |
4.2.2 合同评审流程优化 |
4.2.3 项目管理流程优化 |
4.2.4 顾客服务流程优化 |
5 P汽车电子公司流程优化实施保障措施 |
5.1 制度保障 |
5.2 组织保障 |
5.3 人员保障 |
5.4 信息化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 员工访谈提纲 |
致谢 |
(2)基于SCM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制造业的影响研究 ——以武汉、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非典”和“新冠” |
2.2 制造业相关理论概述 |
2.2.1 制造业技术层次分类研究 |
2.2.2 绿色制造 |
2.2.3 智能制造 |
第3章 疫情影响下SCM模型的建立 |
3.1 基于ARIMA模型的制造业相关指标预测 |
3.1.1 模型的介绍 |
3.1.2 模型原理及应用 |
3.2 疫情影响下制造业评价的SCM模型 |
3.2.1 模型的介绍 |
3.2.2 模型的设计 |
3.3 模型的优势与局限性 |
第4章 疫情影响下SCM模型的实证检验 |
4.1 数据来源 |
4.2 变量说明 |
4.3 实证结果 |
4.3.1 武汉实证结果 |
4.3.2 南京实证结果 |
第5章 稳健性检验及进一步分析 |
5.1 基于安慰剂检验的稳健性检验方法 |
5.2 安慰剂检验结果 |
5.2.1 武汉市安慰剂检验结果 |
5.2.2 南京市安慰剂检验结果 |
5.3 武汉和南京受疫情影响原因分析 |
5.4 武汉和南京疫情影响下经济及制造业恢复发展原因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政策性建议 |
6.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3)ZM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信息化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战略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2 信息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3 信息化战略的相关概念 |
2.2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 |
2.2.1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
2.2.2 PEST分析法 |
2.2.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ZM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3.1 ZM公司概况 |
3.2 ZM公司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ZM公司信息化发展历程 |
3.2.2 ZM公司信息化发展现状 |
3.2.3 ZM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ZM信息化战略环境分析 |
4.1 ZM信息化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潜在进入者分析 |
4.2.2 内部竞争力量 |
4.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2.4 替代品威胁 |
4.2.5 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4.3 ZM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内部环境分析 |
4.3.1 运营模式分析 |
4.3.2 组织结构分析 |
4.3.3 信息化基础分析 |
4.3.4 企业文化分析 |
4.4 ZM信息化战略的SWOT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ZM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及制定 |
5.1 ZM信息化发展战略目标 |
5.2 ZM公司信息化战略制定 |
5.2.1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CSF) |
5.2.2 战略目标集转移(SST) |
5.2.3 信息系统规划 |
5.3 关键系统设计 |
5.3.1 优化ERP系统和e SCM系统 |
5.3.2 建立大数据平台 |
5.3.3 建立综合查询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ZM信息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
6.2 决策支持 |
6.3 增加信息化战略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 |
6.4 推进信息化方案管理和应用效果管理 |
6.5 建立信息化评价体系 |
6.6 主要风险及防范 |
6.6.1 软件风险及防范 |
6.6.2 管理风险及防范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WTO补贴改革背景下中国贸易救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贸易救济的发展概述 |
(一) 贸易救济制度演进历程 |
1. 贸易救济经由GATT写入国际法 |
2. 贸易救济通过措施关税化成为WTO核心制度之一 |
(二) WTO补贴改革可能重写现行贸易救济制度并引发贸易摩擦升级 |
1. WTO作用不断弱化并陷入危机 |
2. 美欧日三方意图修改贸易救济的补贴规则 |
3. 美欧日三方拟订补贴改革细则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
二、全球及中国贸易救济案件演变趋势分析 |
(一) 基于总体趋势的分析 |
1. 全球贸易救济案件年度变化趋势与全球GDP增长率负相关 |
2. 发展中国家逐步取代发达国家成为贸易救济主要被诉主体 |
3. 传统贸易救济大国在发起贸易救济方面呈现分化趋势 |
4. 中国是全球贸易救济的第一大被诉国且申诉力度相对薄弱 |
(二) 基于贸易救济工具的分析 |
1. 反倾销是全球各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贸易救济工具 |
2. 近五年是反倾销和反补贴案件的全球第二次高发期 |
3. 反补贴重要性日益凸显并成为他国针对中国的主要贸易救济工具 |
(三) 基于涉案行业的分析 |
1. 全球贸易救济涉案行业高度集中 |
2. 全球涉案行业重心逐步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 |
3. 中国涉案行业分布较为广泛 |
三、中国应对WTO补贴改革的建议 |
(一) 对于贸易救济应保持理性清醒的认知 |
1. 贸易救济之“公平贸易论”和“自由贸易论”是站不住脚的 |
2. 贸易救济的实质是基于国家主权调配风险和利益的政策工具 |
3. 中国应擅用贸易救济工具应对贸易摩擦并维护本国利益 |
(二) 积极主动应对当前合围局势 |
1. 坚决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并理性发声 |
2. 提出WTO发达成员补贴体系应得到合理规制的正当诉求 |
(三) 加大力度完善我国贸易救济体系 |
1. 加大力度完善我国贸易救济法律法规 |
2. 进一步健全配套制度建设 |
(四) 主动推进我国财政等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 |
1. 进一步规范我国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财政补贴制度 |
2. 构建政府风险基金以规避补贴专向性问题 |
3. 全面推进并深化金融领域和国有企业改革 |
(5)战略信誉与韩国的安全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经验困惑 |
(二)理论发现和学术意义 |
(三)结构安排 |
二、对韩国自主防卫政策的现有解释 |
(一)一般性理论解释 |
(二)对韩国问题的特殊性解释 |
三、战略信誉与联盟内小国自主性 |
(一)什么是战略信誉? |
(二)什么是自主? |
(三)理论假设 |
四、案例检验 |
(一)李承晚政府时期(1948年8月—1960年4月) |
(二)朴正熙政府时期(1962年10月—1979年10月) |
(三)卢泰愚政府时期(1988年2月—1993年2月) |
(四)卢武铉政府时期(2003年2月—2008年2月) |
五、结论 |
(6)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理论与现实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2.1 先进制造业 |
1.2.2 企业技术创新 |
1.2.3 政策性金融 |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3.2 逻辑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
2.1.1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
2.1.2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
2.1.3 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
2.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
2.2.1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
2.2.2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
2.2.3 企业异质性对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
2.3 政策性金融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
2.3.1 政策性金融概述 |
2.3.2 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2.4 文献评述 |
2.4.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
2.4.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
2.4.3 政策性金融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 |
3.1 创新经济学理论 |
3.1.1 技术创新理论 |
3.1.2 企业创新理论 |
3.1.3 创新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 |
3.2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
3.2.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理论 |
3.2.2 政府干预理论 |
3.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
3.2.4 政府与市场促进创新的作用机制 |
3.3 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 |
3.3.1 财政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
3.3.2 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
3.3.3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企业创新的模式构建 |
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
3.4.1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
3.4.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界定和分类 |
3.5 本章小结 |
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
4.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
4.1.1 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重要性和现实困境 |
4.1.2 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 |
4.1.3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 |
4.1.4 财政补贴和商业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
4.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和领域 |
4.2.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定位 |
4.2.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领域 |
4.2.3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比较 |
4.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分类 |
4.3.1 服务主体分类 |
4.3.2 服务工具分类 |
4.3.3 服务对象分类 |
4.3.4 政府支持与监管分类 |
4.4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
4.4.1 政策性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
4.4.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
4.4.3 政策性银行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协同配合 |
4.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和优势 |
4.5.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 |
4.5.2 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优势 |
4.6 本章小结 |
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 |
5.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举措 |
5.1.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 |
5.1.2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措施 |
5.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 |
5.2.1 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
5.2.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
5.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
5.3.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
5.3.2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 |
5.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
5.4.1 政策性金融机构定位与运行管理问题 |
5.4.2 政府部门支持与考核监管问题 |
5.5 本章小结 |
6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
6.1 实证分析思路与研究假设 |
6.1.1 实证分析思路 |
6.1.2 研究假设 |
6.2 样本说明和变量选取 |
6.2.1 样本选取说明 |
6.2.2 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
6.3 模型设计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2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
6.4.3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分析 |
6.5 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的影响分析 |
6.5.1 产权性质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
6.5.2 企业规模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
6.5.3 企业年龄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
6.6 稳健性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7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案例:以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为例 |
7.1 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船舶工业的必要性 |
7.1.1 支持船舶工业的战略意义 |
7.1.2 船舶工业的高风险特征 |
7.1.3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
7.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创新升级的措施和效果 |
7.2.1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措施 |
7.2.2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效果 |
7.3 进出口银行支持国有船舶企业创新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
7.3.1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的比较分析 |
7.3.2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产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
7.4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和国际经验借鉴 |
7.4.1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 |
7.4.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作用优势 |
8.1.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不足 |
8.1.3 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须改善 |
8.2 政策建议 |
8.2.1 对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
8.2.2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7)苏州SG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第四方物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管理和第四方物流相关理论 |
2.2 供应链管理和第四方物流文献回顾 |
2.3 供应链管理和第四方物流文献评述 |
第3章 SG公司供应链管理现况及存在问题 |
3.1 SG公司供应链管理现况 |
3.1.1 SG公司的组织架构现况 |
3.1.2 SG公司供应链管理流程现况 |
3.2 SG公司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SG公司贸易部存在的问题 |
3.2.2 SG公司品质部存在的问题 |
3.2.3 SG公司采购部存在的问题 |
3.3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
3.4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分析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
3.4.1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3.4.2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 |
第4章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 |
4.1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组织架构优化措施 |
4.1.1 制定SG公司组织架构优化措施 |
4.1.2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组织架构优化的步骤 |
4.2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流程优化措施 |
4.2.1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计划管理流程优化措施 |
4.2.2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进口业务流程优化措施 |
4.2.3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出口业务流程优化措施 |
4.2.4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仓储和物流业务流程优化措施 |
4.2.5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客户服务流程优化措施 |
4.2.6 基于第四方物流的采购和供应商管理优化措施 |
4.3 基于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优化方案设计小结 |
第5章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方案的保障措施 |
5.1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管理存在风险的规避 |
5.2 基于第四方物流SG公司供应链优化方案的KPI考核设计 |
5.3 构建彼此信任机制,确保合同履行到位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供应链管理的G公司采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
(一)文献综述 |
1.关于供应链模式下采购管理研究 |
2.关于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研究 |
3.关于准时制采购(JIT)研究 |
(二)相关理论 |
1.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
2.采购管理和采购策略 |
3.相关工具模型 |
三、G公司的采购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G公司的基本情况 |
(二)G公司的采购现状 |
1.采购需求 |
2.采购策略 |
(三)G公司的采购问题 |
1.供应商频繁更换 |
2.质量问题频发 |
3.采购成本较高 |
4.物资供应不及时 |
5.信息化程度较低 |
(四)采购问题原因分析 |
1.供应商频繁更换的原因 |
2.质量问题频发的原因 |
3.采购成本较高的原因 |
4.物资供应不及时的原因 |
5.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原因 |
四、G公司采购策略改进方案 |
(一)战略合作策略 |
1.科学选择优质供应商 |
2.实施战略采购 |
(二)质量提升策略 |
1.供应商绩效评价策略 |
2.以PDCA循环持续推进质量改进 |
(三)采购降成本策略 |
1.采用“组合拳”降成本 |
2.通过集中采购实现规模效益 |
3.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VE/VA)应用 |
(四)准时制采购策略 |
1.打破供应商信息壁垒 |
2.试点推行JIT采购 |
(五)采购信息化策略 |
1.通过ERP实现采购信息化 |
2.ERP与 WMS的融合贯通 |
3.建立供应商信息管理系统 |
4.实施电子化采购 |
五、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实施效果预测 |
(三)展望-基于VE/VA的产品全生命周期采购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WTO框架下“当地成分要求”的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安排 |
六、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当地成分要求概述 |
第一节 当地成分要求概念的发展 |
一、传统当地成分要求的概念界定 |
二、传统当地成分要求概念的突破 |
第二节 当地成分要求的特点分析 |
一、当地成分要求的特点概述 |
二、当地成分要求的优势 |
三、当地成分要求的劣势 |
第三节 当地成分要求的实施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当地成分要求的实施现状 |
二、当地成分要求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二章 WTO框架下当地成分要求的法律规制分析 |
第一节 当地成分要求在GATT中的法律分析 |
一、GATT第3 条中有关当地成分要求的法律分析 |
二、GATT第20 条中有关当地成分要求的法律分析 |
第二节 当地成分要求在TRIMS中的法律分析 |
一、TRIMs条款文本解读 |
二、TRIMs条款涉及的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当地成分要求在GPA中的法律分析 |
一、GPA第16 条文本解读 |
二、GPA第16 条涉及的案例分析 |
第四节 当地成分要求在SCM中的法律分析 |
一、SCM相关条款文本解读 |
二、SCM条款涉及的案例分析 |
第三章 当地成分要求规制的完善与展望 |
第一节 《当地成分要求协定》的设置构想 |
一、《当地成分要求协定》的初步构想 |
二、《当地成分要求协定》具体的条款构想 |
第二节 寻求多元的解决机制及替代措施 |
一、多边解决机制 |
二、双边解决机制 |
三、寻找当地成分要求的替代措施 |
第三节 当地成分要求规制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高速公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以A高速公路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评述 |
1.2.1 关于高速公路及其企业的研究 |
1.2.2 关于高速公路企业成本的研究 |
1.2.3 关于企业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应用 |
1.2.4 关于高速公路企业成本的管控 |
1.2.5 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贡献 |
2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战略、企业战略与企业战略管理 |
2.1.2 成本与成本管控 |
2.2 战略成本管理的定义、思想溯源与特点 |
2.2.1 战略成本管理的定义 |
2.2.2 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溯源 |
2.2.3 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
2.3 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模式 |
2.3.1 克兰菲尔德模式 |
2.3.2 桑克模式 |
2.3.3 罗宾·库柏模式 |
2.3.4 成本企划模式 |
2.4 桑克模式的分析工具 |
2.4.1 价值链分析 |
2.4.2 战略定位分析 |
2.4.3 成本动因分析 |
2.5 关于战略成本管理的再认识 |
3 我国高速公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
3.1 高速公路及其分类和特点 |
3.1.1 高速公路的含义和分类 |
3.1.2 高速公路的特点 |
3.2 高速公路企业及其主营业务 |
3.2.1 高速公路企业的含义及其特点 |
3.2.2 高速公路企业的主营业务 |
3.3 高速公路企业的成本构成 |
3.3.1 按经营业务分类 |
3.3.2 按利润表项目分类 |
3.4 高速公路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3.4.1 成本管理现状 |
3.4.2 成本管控分析 |
3.4.3 经济绩效分析 |
3.5 高速公路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思考 |
3.5.1 高速公路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
3.5.2 高速公路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建议 |
4 A高速公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
4.1 基本情况 |
4.1.1 历史沿革 |
4.1.2 资产负债情况 |
4.1.3 经营收支情况 |
4.1.4 主营业务情况 |
4.1.5 经营绩效情况 |
4.2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做法 |
4.2.1 管控结构性成本动因的做法 |
4.2.2 管控执行性成本动因的做法 |
4.2.3 管控作业性成本动因的做法 |
4.3 关于A企业的SWOT分析 |
4.3.1 外部机会(O)分析 |
4.3.2 外部威胁(T)分析 |
4.3.3 内部优势(S)分析 |
4.3.4 内部劣势(W)分析 |
4.4 新阶段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建议 |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日本DIJET公司全力推进SCM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 [1]P汽车电子公司业务流程优化研究[D]. 叶道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SCM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制造业的影响研究 ——以武汉、南京为例[D]. 郝佳. 南昌大学, 2021
- [3]ZM公司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 魏晓妍. 燕山大学, 2020(06)
- [4]WTO补贴改革背景下中国贸易救济应对研究[J]. 陈曦.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 [5]战略信誉与韩国的安全政策选择[J]. 曹玮. 国际政治科学, 2020(03)
- [6]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D]. 万东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7]苏州SG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第四方物流视角[D]. 付秀军. 苏州大学, 2020(03)
- [8]基于供应链管理的G公司采购策略研究[D]. 王振.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WTO框架下“当地成分要求”的法律规制研究[D]. 陈凌宇.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10]中国高速公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 ——以A高速公路企业为例[D]. 蔡鸣.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