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as基因P_(53)基因在食管癌贲门癌的过度表达及相互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雷玲玲[1](2020)在《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 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位于中国癌症死亡的第四位,组织学上分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简称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在中国,97%的食管癌都为食管鳞癌,明显地区性分布差异形成显着的高低发区及家族聚集现象是食管癌的两大流行病学特征。食管癌的发病机制,特别是食管癌的分子机制,近年来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研究已经证明,食管癌是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但一些研究表明,在高发区,食管癌病人暴露在致癌环境的时间远大于低发区,并且其家族史阳性率也高于低发区。高发区患者受环境致癌因素影响大,而低发区患者受环境致癌因素影响相对较小,那么低发区的人为什么也得食管癌呢?是因为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遗传因素所占比重不一样?还是因为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发病机制不一样?PLCE1(Phospholipase C Epsilon-1,PLCE1)是首次报道的易感基因,本研究通过对比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及PLCE1蛋白表达差异来探讨两组患者的预后及食管癌环境-遗传相互作用机制。PLCE1基因位于10q23染色体,长度为334.3kb,蛋白分子量是258000,包括2302个氨基酸。PLCE1编码磷脂酶,该磷脂酶将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水解为1,2-二酰甘油和肌醇1,4,5-三磷酸,从而促进细胞内信号传导。PLCE1基因已被证实与食管癌和其他癌症的易感性有关。本团队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 PLCE1基因是食管鳞癌的易感基因。高、低发区反应环境因素,PLCE1基因反应遗传因素,本研究通过对比PLCE1蛋白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中的表达,深入探讨环境-遗传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预后的影响。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研究数据选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根据入选标准最终纳入的研究对象为117186例食管鳞癌患者,确诊时间在1970年3月-2016年11月之间,其中高发区73646例,低发区43540例。男性73916例,年龄22-90(60.2±9.2)岁;女性43270例,年龄25-90(61.1±9.2)岁;男女比例为1.7:1。2.2临床诊疗与病理信息收集本研究117186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及病理信息均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例食管及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的各医院住院病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详细家庭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等,病理和随访信息病理也都明确,并到各个相关医院对患者的病理及临床诊疗信息进行核对与补充,确保患者各项信息准确。2.3 组织样本收集、处理及PLCE1免疫组化染色本研究团队组织样本的收集多来自:各个医院术后切除标本常规取材诊断后剩余样本。首先确定是食管鳞癌的病例,然后术前和病人及病人家属沟通,并签订标本留取知情同意书,接着将医院常规取材诊断后剩余样本放入液氮罐中转运到实验室储存,然后在10%的福尔马林中固定标本48小时后用流水洗涤,接着在脱水机中脱水后进行石蜡包埋,最后切片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2.4随访本研究对所有ESCC患者采用电话询问、入户调查及村医咨询等方式进行随访,并记录患者健在或去世及其它详细生存状态、去世时间、末次随访时间、去世原因、随访人、随访时间等。患者出院后的第一年每3个月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随访终点是死亡时间或至2019年11月。生存时间是死亡日期或末次随访日期减去确诊日期。2.5方法①分别对来自高发区的73646例和低发区4354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和病理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食管癌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家族史、高低发区等;以及病理信息如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切缘净不净、淋巴结转移阴阳性、TNM分期等。②对随机选取的375例食管癌患者的癌和癌旁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通过检测PLCE1的阴阳性表达,进而分析PLCE1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最终比较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PLCE1表达差异对其对患者的临床意义。③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食管癌患者的性别、年龄、高低发区、吸烟史、饮酒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切缘净不净、淋巴结转移阴阳性分布采用χ2检验,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治疗方式应用秩和检验;生存时间以年计算,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单因素对生存的影响;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方法分析生存主要影响因素,检验水准为α=0.05。3 结果3.1 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117186 例 ESCC 患者中,高发区 73646 例(75.0%),低发区 43540 例(25.0%),高低发区比例为1.7:1。在高发区和低发区,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切缘、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治疗方式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高、低发区影响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单因素分析在高发区,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饮酒、家族史阴阳性、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切缘净不净、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阴阳性、TNM分期和治疗方式的生存曲线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发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治疗方式的生存曲线有统计学意义(P<0.05)。3.3 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方法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别将高低发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在高发区,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阴阳性、TNM分期是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在低发区,年龄、性别、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阴阳性、TNM分期是食管鳞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3.4 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旁和癌组织PLCE1的阳性表达率均呈上升趋势。在高发区和低发区,PLCE1表达阳性与阴性食管癌患者生存均相似,PLCE1表达弱阳性与强阳性食管癌患者生存也均相似。4 结论4.1 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低发区。4.2 低发区、男性、>60岁、家族史阴性、颈段+胸上段、肿瘤长径>4cm、淋巴结转移阳性、低分化、TNM分期是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4.3 高、低发区,食管癌旁和癌组织中PLCE1的阳性表达率均呈上升趋势,提示PLCE1可能在食管癌的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4 在高发区和低发区,PLCE1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均无关。
朱辉[2](2011)在《新疆维吾尔族食管鳞癌蛋白质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管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鳞癌约占我国食管癌总数的80%。食管癌流行病学特征除了显着的地域分布差异之外,民族分布差异亦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食管癌的发生在新疆有着显着的地域性和民族聚集性,提示新疆食管癌的发生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但是已有的研究对新疆维吾尔族食管癌的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仍然缺乏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大部分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治疗的效果欠佳。手术治疗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方法,食管癌患者手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复发和转移,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对手术前有无淋巴结转移判断存在不准确的问题,给手术和治疗方式选择带来了一定的盲目性。提高患者手术前TNM分期的准确率,特别是提高对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性,对于提高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水准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还没有找到可以有效应用于食管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早期检测的血清标志物。如何提高食管癌早期诊断率、手术前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性和有效监测治疗后复发及转移,尤其是寻找方便有效的血清诊断标志物,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要要方向。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和体现者,肿瘤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有蛋白质的动态变化。蛋白质组学能够识别鉴定细胞、组织或机体的全部蛋白质,提供一组蛋白质的功能及其模式的信息,能够同时反映细胞内部的遗传特性和外界因素的影响的结果。因此,可以在蛋白质组的水平进行进一步探索,寻找用于肿瘤的术前诊断、分期和术后随访监测等方面特异、灵敏的标志物。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对肿瘤和正常人群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定量、定性、表征分析并且筛选出肿瘤相关的蛋白标记物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随着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临床血清蛋白质组学成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中极其活跃的学科,临床血清蛋白质组学从新的角度研究肿瘤,寻找肿瘤标志物,为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和动态监测提供了重要依据。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SELDI-TOF-MS或SELDI)技术是一种将生物样品(如细胞液或体液)中的各种蛋白质通过特定的表面基团吸附于蛋白质芯片上,用激光脉冲辐射使芯片上的蛋白质解析形成荷电离子,这些不同质荷比(M/Z)的离子在真空电场中飞行的时间长短不同,据此绘制出质谱图,以获得各种蛋白质的分子量、丰度等信息。将正常人样本的图谱信息同某种疾病患者比较,就有望发现新的疾病相关蛋白质。SELDI-TOF-MS质谱技术已在许多肿瘤标志物研究中应用并取得成功。应用蛋白质组学SELDI-TOF-MS技术对新疆不同民族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的检测结果提示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食管癌患者间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研究采用SELDI-TOF-MS技术对新疆维吾尔族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进行检测,结合临床以及病理学资料探讨血清目标蛋白质在新疆维吾尔族食管癌患者诊断和术前淋巴结转移判断当中的价值。分析SELDI-TOF-MS技术对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蛋白质表达差异检测结果,探讨可能的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SELDI-TOF-MS质谱技术分析食管癌鳞癌患者和无癌健康者血清蛋白表达谱的改变以及手术前后的血清蛋白表达谱变化,筛选并建立维吾尔族食管鳞癌诊断和患者淋巴结转移诊断的血清标志物模型。寻找食管癌手术前后变化的血清标志物,进一步完善食管癌诊断、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判断意义的食管癌蛋白表达谱系。这将有助于更深层次的理解食管癌基因学、蛋白组学改变以及加深对肿瘤发生机制的认识,为食管癌疾病早期诊断和和检测术后复发提供血清学的依据。本课题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1)新疆地区维吾尔族食管鳞癌患者与健康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2)新疆维吾尔族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研究;3)食管癌手术前后血清蛋白质组学变化研究。方法:采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芯片(CM10)和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技术检测血清样本,应用ZUCI-Protein Chip Data Analyze System软件包分析所得到的数据。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蛋白质指纹图诊断模型,用留—法交叉验证作为评估模型判别效果的方法。两组之间的蛋白质峰的比较采用Wilconxon秩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1)检测分析了43例维吾尔族食管鳞癌患者和22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血清蛋白表达谱,建立新疆维吾尔族食管鳞癌诊断模型;2)检测分析了21例维吾尔族食管鳞癌有淋巴结转移、22例维吾尔族食管鳞癌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和22例维吾尔族正常对照的血清,筛选维吾尔族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血清标记物,建立维吾尔族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模型。3)检测分析45例食管鳞癌患者的手术前和手术后血清蛋白表达谱,筛选手术前后发生变化的蛋白质标志物。结果:1)维吾尔族食管鳞癌组与正常对照血清蛋白M/Z峰值图谱明显不同。所得到差异性最大的10个蛋白中(P<0.05),有5个峰在食管癌组呈高表达,M/Z为4487.3973、11693.8038、9160.7745、5494.4509、15963.7368。5个峰呈低表达,M/Z为2763.4477、6648.88、8712.8596、6681.2584、8789.2461。建立了由7个蛋白(M/Z分别为:4487.3973、8712.8596、9160.7745、5494.4509、6681.25843、8789.2461、11693.8038)组成的诊断模型。采用十倍交叉留一法验证,该诊断模型的敏感度为86.05%(37/43),特异度为68.18%(15/22);2)新疆维吾尔族食管鳞癌淋巴结阳性患者组,淋巴结阴性组和健康人血清的蛋白M/Z峰值图谱明显不同。筛选了6个蛋白质峰(M/Z4487.7591、5494.0576、7992.6041、5874.1964、5899.7251、8584.908)建立了维吾尔族食管癌淋巴结阴性患者诊断模型。用十倍交叉留一法验证,其敏感度为81.82%(18/22),特异度为86.36%(19/22);建立了由6个蛋白质峰(M/Z 4487.6122、2763.5209、8713.1525、5494.5497、11693.2483、2750.9962)组成的维吾尔族食管鳞癌淋巴结阳性患者诊断模型。用十倍交叉留一法验证,其敏感度为80.95%(17/21),特异度为86.36%(19/22);建立了由3个蛋白质峰(M/Z 3275.3129、9442.91、2046.0471)组成的维吾尔族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诊断模型。用十倍交叉留一法验证,模型的敏感度为76.19%,特异度为77.27%;3)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存在明显差异,表达差异最大的10个蛋白质峰(P<0.05)中M/Z 8712.3909、8788.9114、6450.9811、8585.3391、6649.156、6899.7862手术后表达低于手术前,M/Z 11496.6914、16153.17、7993.1528、11418.0658手术后表达高于手术前。其中3个蛋白质峰(M/Z 8712.3909/8714.1856、8788.9114/8789.6786、6649.156/6649.9783)与此前筛选到的维吾尔族食管鳞癌患者与正常对照之间差异蛋白质峰相同。结论:1)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的联合应用是一种寻找食管癌鳞癌生物标志物的有效方法,构成的诊断模型可以准确灵敏的区分维吾尔族食管鳞癌和健康人;2)维吾尔族食管鳞癌淋巴结阳性患者,淋巴结阴性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明显不同。其中5个蛋白峰(M/Z为16081.0634、16152.0842、15962.2598、2019.8519、2044.3842)可能对判定病情预后有重要意义;3)新疆维吾尔族食管癌手术前后血清蛋白质组学变化研究筛选到的3个蛋白质峰(M/Z 8712.3909/8714.1856、8788.9114/8789.6786、6649.156/6649.9783)可能并非是肿瘤分泌的特异性标记物,有可能是与肿瘤患者体内原有的受到抑制免疫相关蛋白或因为进食困难较正常已经降低的营养状况相关指标,其分子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
何云[3](2011)在《EGFR、K-ras、P53及Ki-67蛋白在大肠癌、胃癌和食管癌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大肠癌、胃癌及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目前临床常用的放、化疗等方法虽然对肿瘤的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其针对性较差,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细胞亦有杀伤作用,对机体造成很大的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以肿瘤特异性基因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突破,其具有针对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但也有敏感人群范围窄的局限性。即使是组织形态学表现相同的肿瘤,在不同个体中,对分子靶向药物的敏感性仍有很大差异,而临床证实,对于不同的肿瘤,同一种分子靶向药物,则可能取得相同的效果,提示肿瘤的发生机制是复杂多样的。所以,从肿瘤的发病机制角度研究如何选取更适合的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过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R)、细胞内信号传导蛋白类原癌基因ras,在多种肿瘤中均起作用的抑癌基因p53,与细胞增殖相关的Ki-67均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虽然这些肿瘤相关基因在各种消化道肿瘤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多是对这些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在单一肿瘤中的作用的研究,而纵向研究上述各基因的蛋白表达在大肠癌、胃癌及食管癌中差异性的报道甚少。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大肠癌、胃癌、食管癌组织中EGFR、K-ras、P53、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病理学特征,分析上述四种蛋白在大肠癌、胃癌、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纵向比较消化道不同部位肿瘤中EGFR、K-ras、P53、Ki-67蛋白表达是否具有差异性,以及从蛋白水平比较大肠癌、胃癌、食管癌发病机制的异同,为其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标本110例、胃癌标本73例、食管癌标本21例,所有标本获得完整的临床资料,取得前患者均未接受化学药物或放射线治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FR、K-ras、P53及Ki-67蛋白在大肠癌、胃癌、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各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所得结果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EGFR蛋白在大肠癌组、胃癌组、食管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4%(51/110)、65.8%(48/73)、61.9%(13/21),其中胃癌组明显高于大肠癌组,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K-ras蛋白在大肠癌组、胃癌组、食管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5%(47/110)、68.5%(50/73),71.4%(15/21),其中食管癌组、胃癌组明显高于大肠癌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P53蛋白在大肠癌组、胃癌组、食管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5%(72/110)、71.2%(52/73)、61.9%(13/21),三者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Ki-67蛋白在大肠癌组、胃癌组、食管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7%(69/110)、80.8%(59/73)、57.1%(12/21),其中胃癌组明显高于大肠癌组和食管癌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2.大肠癌的P53蛋白阳性表达在浸润深度未达浆膜组明显低于已达浆膜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Ki-67蛋白阳性表达在浸润深度未达浆膜组明显低于已达浆膜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胃癌的EGFR蛋白阳性表达在高中分化癌组明显低于低分化癌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K-ras蛋白阳性表达在浸润深度未达浆膜组明显低于已达浆膜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组明显低于有淋巴结转移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P53蛋白阳性表达在高中分化癌组明显低于低分化癌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食管癌的EGFR、K-ras、P53及Ki-67蛋白表达,与性别、年龄、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大肠癌中P53及Ki-67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86,P<0.05)。4.将EGFR、K-ras、P53及Ki-67蛋白在大肠癌、胃癌及食管癌中的表达情况,按照其表达的阴阳性可分为16组,即16种表达谱系。观察到同一表达谱系,在大肠癌、胃癌、食管癌中均有出现,而在一种肿瘤中也会出现不同的蛋白表达谱系。结论:1.EGFR、K-ras、P53及Ki-67在大肠癌、胃癌、食管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2.EGFR及Ki-67蛋白在胃癌中表达最高,提示可能与胃癌的发病更为密切;K-ras蛋白在食管癌中表达最高,提示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病更为密切;P53蛋白在大肠癌、胃癌、食管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提示在大肠癌、胃癌、食管癌的发病中可能起同等重要的作用。3.在胃癌中EGFR、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K-ras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在大肠癌中P53及Ki-67蛋白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4.大肠癌组织中P53与Ki-67的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中可能有p53的突变,二者可能对大肠粘膜细胞的癌变有相互促进的作用。5.EGFR、K-ras、P53及Ki-67在此三种肿瘤中的表达谱系多样,提示部分不同部位的肿瘤其发病机制可能是相同的,部分同一部位的肿瘤其发病机制可能是不同的。
马遇庆,古丽那尔·阿布拉江,张晨,陈晓[4](2010)在《新疆不同民族贲门癌与食管癌组织中Ras基因、p53基因异常表达及相互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新疆不同民族食管癌、贲门癌的发生与Ras癌基因、p53抑癌基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对150例不同民族的食管癌、贲门癌进行病理分析及Ras癌基因蛋白和p53抑癌基因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对比分析。结果 p21蛋白在贲门癌和食管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8.9%、73.3%,均显着高于非癌组织(P<0.05);p53在贲门癌和食管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5.5%、76.7%,均显着高于非癌组织(P<0.05)。p21、p53与贲门癌及食管鳞癌组织学分级均无明显相关(P>0.05)。p21和p53阳性检出率在各民族之间的阳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发生发展在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p53蛋白的过度表达可作为判断该肿瘤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敏感可靠的指标。
丁广成[5](2010)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单发食管癌、贲门癌及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和p53、p16、p21WAF1及MDM2蛋白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 EC)是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河南省林州地区(以前林县)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地区,组织类型以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为主(95%)。男、女发病率分别高达161/10万、103/10万,局部地区可高达500/10万,且预后极差,中晚期患者5年存活率仅为10%,早期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90%。目前为止,高发的原因尚未清楚。以往的研究认为: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常常因为饮食结构单一,缺乏足够的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的摄入,导致维生素、抗氧化剂和微量元素缺乏,再合并摄入致癌剂如亚硝胺或含真菌的霉变食物时,就容易导致食管癌的发生。食管粘膜是外界环境因素频繁接触的部位,是一个外来物进入体内的重要通道。这些外来物中,包括一些病原微生物,化学致癌物,食品添加剂和环境污染物等。多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研究表明某些微生物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作为一个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其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至于它在食管癌中的作用,自1982年Syrjanen首次报道以来,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病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报告食管癌中人乳头瘤病毒的检出率相差很大,甚至相悖,最低及最高HPV检测率均来自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区,除此之外,国外的南非和印度HPV感染率报告也较高。而在欧洲与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HPV在食管癌中的检出率较低。以往研究所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针对HPV表达蛋白改变的免疫组化(IHC),针对HPV mRNA的原位杂交(ISH)及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或者针对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对这些不同的检测结果,多数人倾向认为可能与地域不同、检测方法不同以及取材部位不同有关,但对采用相同的检测技术,若标本的来源形式不同,检测结果是否有差别却很少有报道。通常所说的贲门是指胃食管交界线以下2cm的范围,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上与食管有很多相似之处。在食管癌高发区一个显着的流行病学特征是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发病率也高,而远端胃癌的发病率较低,这种现象也见于其它食管癌高发区。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对不同组织来源形式(新鲜组织与石蜡固定组织)的单发食管癌、贲门癌标本进行检测,同时以高发区胃镜食管粘膜活检组织作对照,分析HPV检测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上,借助本地独特的食管/贲门双源癌这一病例优势,进一步探讨HPV感染与p53、p16、p21WAF1及MDM2蛋白变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食管贲门癌变机理,食管责门癌高易感性分子机制,肿瘤多中心起源理论的了解,特别是为进一步回答该地区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并存高发是否具有相似的致癌危险因素和癌变分子基础等方面提供一些理论依据。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食管癌患者:共44例,来自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及林州市中心医院(男26例,平均年龄59±7;女18例,平均年龄56±9)。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食管鳞癌。贲门癌患者:共18例,来自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及林州市中心医院(男13例,平均年龄60±8;女5例,平均年龄61±10)。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贲门腺癌。石蜡固定组织:与新鲜食管癌组织对应的石蜡固定组织30例(男18例,平均年龄57±8;女12例,平均年龄57±10)。病理检查均为食管鳞癌,高分化鳞癌3例,中分化鳞癌23例,低分化鳞癌4例;合并有淋巴结转移20例,无淋巴结转移10例。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共17例,来自河南省林州市中心医院,姚村食管癌医院(男12例,平均年龄59±7;女5例,平均年龄58±9),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和化疗。健康对照组:共18例,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普查居民(男9例,平均年龄50±11;女9例,平均年龄48±10)。均经胃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证实为无食管炎及食管各级癌前疾病。2.2标本的收集和处理各种手术切除标本均一分为二,一半固定;一半冰冻(-80℃),常规组织学处理,光镜观察,备用。2.3方法2.3.1新鲜组织DNA的提取:新鲜组织DNA采用QIAamp DNA mini kit试剂盒抽提,取25mg组织研钵碾碎。加180ul ATL和20μl蛋白酶K,于1.5ml离心管56℃温浴1h,取离心管,加200μl AL,振荡,混匀。70℃水浴10min,加200μl乙醇,离心,8000rpm/min, 10min;上清液移入柱子,8000rpm/min, 1min;弃去洗脱液,分别加500μl AW1及AW2,8000rpm/min, 1min;弃去洗脱液,加AE 80μl8000rpm/min。收集DNA液,-20℃保存。2.3.2石蜡固定组织DNA的提取:切取10μm白片10-15张,56℃烘烤1h,脱蜡及梯度酒精至水,刮下组织收入EP管中,加入细胞裂解液600μl,蛋白酶K 80μl,55℃水浴24h。加600μlTris饱和酚,14000 rpm x 5 min;上清液转入新EP管中,加600μl饱和酚,14000rpm x 5 min;上清液转入EP管中加入500μl氯仿,14000 rpm×5 min;上清液转入EP管中,加入1000μl异丙醇,14000 rpm×5min,去上清,吸干试管;加入70%乙醇600μl,12000 rpm x 3 min,去上清,留沉淀;加去离子水80μl,分装后放入-20℃保存。2.3.3免疫组织化学: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氢酶复合物(ABC)方法检测p53、p16、p21WAF1、MDM2蛋白的表达。用本实验室以往阳性切片做阳性对照,用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免疫组化蛋白阳性细胞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呈黄色至棕黄色,其阳性标准,高倍镜下(×40)选取五个视野,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细胞浆和/或胞膜呈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样着色,即为免疫阳性反应。MDM2免疫组化蛋白阳性细胞主要表现为胞核棕黄色颗粒状、均质染色,个别细胞胞浆浅黄色着色。其阳性标准,根据阳性细胞分布和染色强度判定。高倍镜下(×40),无阳性细胞为0分,阳性细胞≤1/3为1分,1/3~2/3为2分,≥2/3为3分。染色强度按切片中细胞着色有无及深浅记分:细胞无着色0分;中度染色1分;染色强2分(高倍镜下能清楚的分辨)。将2分值相加,0=(-);2=(±);3=(+);4=(++);5=(+++)。2.3.4模板DNA质量鉴定(1)在核酸/蛋白分析仪上测OD(260/280)值,进行实验样品DNA的OD值在1.6~2.0之间。(2) 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一步确定所提DNA的质量。(3)运用beta-actin进行内参扩增,内参扩增阴性的样品将会被排除,并排除PCR反应体系中抑制因子的影响。2.3.5 HPV16E6序列PCR扩增设计E6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总体积为50ul,其中含10×xbuffer 5.0μ, Mgcl2(25mmol/L) 5.0μl, dNTP(2.5mmol/L) 4.0μl上下游引物各1.0μl,Ex-Taq 0.12U, DNA template 1.0μl,加ddH20至50μl;循环包括95℃预变性5min,5个循环:95℃变性1min,55℃退火1min,72℃延伸1min,接着再40个循环:95℃变性20s,55℃退火30s,72℃延伸30s,最后72℃终延伸5min。经电泳PCR阳性产物为120bp条带。2.3.6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x2检验,Fisher’s Exact Test检验,Pearson correcti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取α=0.05。3结果3.1 44例新鲜SCC组织HPV16 E6扩增结果beta-actin内参扩增阳性的44例标本,针对HPV 16 E6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HPV在SCC患者新鲜组织中的检出率为84.1%(37/44)。高危型HPV16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级无相关性(P>0.05)。3.2 18例新鲜GCA组织HPV16 E6扩增结果beta-actin内参扩增阳性的18例标本,针对HPV16 E6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HPV在GCA患者新鲜组织中的检出率为44.4%(8/18)。高危型HPV16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级无相关性(P>0.05)。3.3 18例胃镜食管粘膜活检组织HPV16 E6扩增结果beta-actin内参扩增阳性的18例标本,针对HPV16 E6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HPV在食管癌高发区正常人胃镜食管粘膜活检组织中的检出率为33.3%(6/18)。3.4与新鲜SCC组织配对的30例石蜡固定组织HPV16 E6扩增结果30例配对完整的SCC新鲜组织与石蜡固定组织标本,新鲜组织DNA经PCR扩增后,HPV16 E6有27例出现阳性条带,3例为阴性条带;相对应的石蜡组织中3例阴性均为阴性条带,而27例阳性条带中仅16例出现阳性,其余11例为阴性,HPV在SCC患者固定组织中的检出率为53.3%(16/30)。经配对检验p<0.01,在排除方法本身应有局限性外,石蜡固定组织明显低于新鲜组织。3.5 17例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标本HPV16 E6扩增结果beta-actin内参扩增,食管及贲门两者均阳性的标本17对,针对HPV16 E6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HPV在SCC组织中的检出率为47.1%(8/17),在GCA组织中的检出率为29.4%(5/17)。两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6 17例食管/贲门双源癌免疫组化结果3.6.1 p53免疫组化结果SCC和GCA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p53免疫阳性反应。17例双源癌,p53在SCC和GCA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为64.7%(11/17),p53在SCC和GCA中阳性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13例(76.5%)患者同时出现SCC和GCA组织一致性改变,其中9例(52.9%)患者SCC和GCA组织呈p53免疫一致阳性反应,4例(23.5%)同时出现p53的免疫阴性反应。统计学分析认为p53在SCC和GCA中一致性阳性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合Pearson列联系数P=0.470,可认为p53在SCC和GCA中蛋白改变结果一致。3.6.2 p16免疫组化结果SCC和GCA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p16免疫阳性反应。17例双源癌,SCC中p16阳性率为41.2%(7/17),GCA阳性占58.8%(10/17)。p16蛋白在12例患者同时出现SCC和GCA组织一致性改变(70.6%),其中6例患者SCC和GCA组织呈p16免疫阳性反应(35.3%),6例同时出现p16的免疫阴性反应(35.3%)。p16在SCC和GCA中阳性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3.6.3 p21WAF1免疫组化结果SCC和GCA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p21WAF1免疫阳性反应。17例双源癌,p21WAF1阳性率在SCC和GCA中均为41.2%(7/17),其中14例患者同时出现SCC和GCA组织一致性改变(82.4%),6例患者呈p21WAF1免疫阳性反应(35.3%),8例同时出现p21WAF1的免疫阴性反应(47.1%)。统计学分析认为p21WAF1在SCC和GCA中阳性表达有相关性,结合Pearson列联系数P=0.591,可认为p21WAF1在SCC和GCA中蛋白改变结果一致,p21WAF1在SCC和GCA中阳性表达差异有显着性(p<0.05)。3.6.4 MDM2免疫组化结果17例双源癌,MDM2蛋白在SCC和GCA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58.8%(10/17),70.6%(12/17),MDM2在SCC和GCA中阳性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15例(88.2%)患者同时出现MDM2蛋白一致性改变,其中10例(58.9%)患者SCC和GCA组织MDM2呈免疫阳性反应,5例(29.4%)同时出现MDM2的免疫阴性反应。3.7 17例双源癌组织中HPV与p21WAF1、MDM2免疫组化结果对比分析3.7.1 (?)17例食管/贲门双源癌中HPV与p53免疫组化结果对比分析经Fisher’s Exact Test检验,HPV感染和p53蛋白改变在SCC及GCA中P值分别为0.335及1.0,均大于0.05,说明HPV感染在食管及贲门癌中与p53蛋白改变结果一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7.2 17例食管/贲门双源癌中HPV与p16免疫组化结果对比分析经Fisher’s Exact Test检验,p16蛋白改变和HPV感染在SCC及GCA中p值分别为0.335及0.338,均大于0.05,说明HPV感染在食管及贲门癌中与p16蛋白改变结果相同。3.7.3 17例食管/贲门双源癌中HPV与p21WAF1免疫组化结果对比分析经Fisher’s Exact Test检验,HPV感染和p21WAF1改变在SCC及GCA中p值均为1.0,大于0.05,说明HPV感染在食管及贲门癌中与p21WAF1蛋白改变结果一致。3.7.4 17例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中HPV与MDM2免疫组化结果对比分析经Fisher’s Exact Test检验,MDM2蛋白改变和HPV感染在SCC及GCA中p值分别为0.637及1.0,均大于0.05,说明HPV感染在食管及贲门癌中与MDM2蛋白改变结果相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结论4.1高发区食管癌患者中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HPV感染可能是该区食管癌高发的病因之一。但HPV感染与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之间无关,是相互独立的。4.2食管癌高发区贲门腺癌HPV的感染率也较高,提示HPV感染可能也参与该区贲门癌的发生过程。4.3在高发区胃镜普查的食管粘膜上皮中,也可检出HPV病毒的感染(33.3%),提示HPV的感染先于癌变的进展,在高发区可能是一个促癌因素。4.430例配对完整的食管癌新鲜组织与石蜡固定组织标本,采用相同方法扩增,HPV16 E6在两种组织中的检出率为分别为84.1%及53.3%。经配对检验P<0.01,在排除方法本身应有局限性外,石蜡固定组织明显低于新鲜组织。这可能与组织在固定及切取过程中,DNA完整性破坏,形成一些小的片段,以至于超出方法本身所具有的检测灵敏度有关。4.5对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同一个体),HPV在SCC中的检出率为47.1%(8/17),在GCA中的检出率为29.4%(5/17)。两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提示在高发区HPV可能共同参与食管及贲门的癌变过程,两者具有相似的致癌危险因素。4.6对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HPV感染与p53、p16、p21WAF1、MDM2蛋白改变相关,其中p53、p21WAF1、MDM2蛋白改变与贲门癌更相关,提示在癌变的演进过程中,两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分子基础。
乔颖,左静,刘巍[6](2009)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癌基因》文中认为
陆以霞[7](2007)在《APC、bcl-2和c-met基因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表达和APC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突变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方法联合检测APC、bcl-2和c-met基因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胃黏膜组织和胃腺瘤中的表达情况;并用RT-PCR及DNA直接测序法检测胃癌及其配对癌旁组织APC基因的突变情况。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探讨APC、bcl-2和c-met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探讨APC基因在胃癌发生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APC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结果显示APC基因的失活,bcl-2和c-met基因的过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对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进行APC、bcl-2和c-met基因免疫组化联合检测,将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APC基因表达缺失在胃腺瘤发生中起重要促进作用。APC基因突变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但其突变率较低,所以APC基因突变检测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有限。
张力为[8](2006)在《哈萨克族食管癌与易感基因多态关系及免疫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新疆是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13个世居民族中哈萨克族人群(人口约200万),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家族聚集性,其在食管癌民族发病率中最高,调整死亡率达68.88/10万,为早期发现该民族食管癌患者以及降低其发病率与死亡率,本研究从食管癌发病的基因分子学角度及免疫的相关因素展开研究,探索其防治的新途径。该研究以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防治研究已有的基础为起点,从哈萨克族常用的食物受亚硝胺、多环芳烃等化学致癌物的长期污染入手,同时结合其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探索叶酸代谢酶、致癌物代谢酶基因遗传多态性对环境致癌物的致癌效应所起的作用;利用先进的流式细胞技术(FCM)研究和探索该民族食管癌患者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检测血清中相应的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的免疫活动,进一步了解该民族食管癌的发病机制。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科学指导依据,同时也为其在手术治疗后免疫调控方面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方法:①收集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新发病例88例外周血液标本提取DNA;72例健康哈萨克族人群作为对照,同时调查每个研究对象的吸烟、饮酒情况。以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MTHFR、CYP2C19、GSTT1基因扩增: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研究对象的MTHFR 1298A→C、CYP 2C19ml、CYP
余炜伟[9](2006)在《同一个体食管癌变过程中p16甲基化、缺失和蛋白表达变化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 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显着的地域性分布差异,河南省林州市及其毗邻的辉县、安阳等地区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5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预后极差。然而,如在早期阶段得到及时的治疗,其五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因此,食管癌早期发现是临床治疗上提高治愈率的瓶颈因素之一。 我们及其它实验室最近的研究提示:食管癌变演进是多种基因变化先后累积或叠加综合作用的结果。肿瘤抑制基因p53-Rb系统变化是河南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癌变过程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分子生物学改变;p53-Rb系统变化可能是河南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癌变最重要的分子机制。食管癌组织p16蛋白表达、缺失及甲基化可能是食管癌变最重要的分子基础之一。 肿瘤抑制基因p16编码的p16蛋白可结合CDK4或CyclinD-CDK4复合物,阻止RB蛋白磷酸化,在细胞周期G1/S限制点起关键负调控作用,目前认为其失活机制主要有:缺失、点突变及启动子区DNA的5’CpG岛甲基化。近年研究表明人类多种肿瘤中存在着较普遍的p16基因表达失活现象。甲基化是真核生物DNA的一
卢晓梅[10](2005)在《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分子机制和食管癌细胞干预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疆是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13个世居民族中哈萨克族人群(人口约200万)发病率最高,其调整死亡率达68.88/10万。为降低其发生率与死亡率,本研究从食管癌发病的基因分子展开研究,并且观察新疆盛产的天然植物黑加仑对食管癌细胞的干预,探索其防治的新途径。该研究以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防治研究已有的基础为起点,从哈族常用食物受亚硝胺、霉菌毒素、多环芳烃三大类化学致癌物长期污染入手,探索代谢酶CYP2E1、GSTM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环境致癌物的致癌效应所起的作用;同时阐述HPV感染与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和哈族食管鳞癌发生的关联性;并且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v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从mRNA水平上寻找高度特异性与敏感性的食管癌早期基因分子及其标志物,为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防治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往研究报道新疆高产的植物黑加仑富含生物类黄酮,能阻断致癌物亚硝胺吗啉的合成,结合本研究目的,观察黑加仑对食管癌细胞的作用,为研发地产资源防治食管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①收集哈萨克族原发性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粘膜共104对(208例样本)经手术切除后石蜡包埋的组织;104例健康对照者,要求按照1:1配对方法,选取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的非肿瘤哈萨克族居民。②以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HPV16E6、GSTM1基因
二、Ras基因P_(53)基因在食管癌贲门癌的过度表达及相互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s基因P_(53)基因在食管癌贲门癌的过度表达及相互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列表 |
第一部分 高、低发区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第二部分 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综述 食管癌环境-遗传交互作用发病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分布表 |
个人简历 |
研究生期间参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
致谢 |
(2)新疆维吾尔族食管鳞癌蛋白质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食管鳞癌血清SELDI蛋白质图谱诊断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生物信息学处理 |
1.5 差异蛋白质峰的数据库查询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疆维吾尔族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血清蛋白质图谱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生物信息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SELDI蛋白质指纹图谱变化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生物信息学处理 |
1.5 差异蛋白质峰的数据库查询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EGFR、K-ras、P53及Ki-67蛋白在大肠癌、胃癌和食管癌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主要试剂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四、结果判断标准 |
五、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4)新疆不同民族贲门癌与食管癌组织中Ras基因、p53基因异常表达及相互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材料 |
1.2主要试剂 |
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4结果判定 |
1.5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讨论 |
(5)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单发食管癌、贲门癌及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和p53、p16、p21WAF1及MDM2蛋白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单发食管癌、贲门癌不同取材方式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对比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5.讨论 |
第二部分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第三部分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P53,P16,P21WAF1和MDM2蛋白变化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一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其与食管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p53,p21~(WAF1),MDM2蛋白变化与食管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 |
个人简历及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癌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1 癌基因 |
1.1 ras基因 |
1.2 myc基因 |
1.3 Neu |
1.4 bcl-2基因 |
1.5 MDM2 |
1.6 hRFI |
1.7 MET |
1.8 int-2基因 |
1.9 CDC25A、CDC25B |
2 抑癌基因 |
2.1 p53 |
2.2 p16 |
2.3 PTEN |
2.4 DMBT1 |
2.5 p15 |
2.6 p27 |
2.7 nm23 |
2.8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 (FHIT) |
2.9 NMES1 |
3 其他 |
4 总结 |
(7)APC、bcl-2和c-met基因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表达和APC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突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词表 |
文献回顾及研究背景 |
第一节 胃癌的基因研究进展 |
1 癌基因 |
2 抑癌基因 |
3 与胃癌转移相关的基因 |
4 其他 |
5 展望 |
第二节 胃癌的 APC 基因研究进展 |
1 APC 基因结构及其蛋白产物的功能 |
2 APC 基因的突变 |
3 APC 基因失活与细胞的恶性转化 |
4 APC 基因与胃腺瘤 |
5 APC 基因与胃癌 |
6 展望 |
绪论 |
第一部分 APC、bcl-2 及c-met 基因在胃癌、癌前病变、胃腺瘤中表达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胃癌及癌旁胃黏膜组织中 APC 基因突变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课题研究创新点 |
附图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论着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8)哈萨克族食管癌与易感基因多态关系及免疫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叶酸代谢酶基因(MTHFR)多态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风险研究 |
1.内容与方法 |
1.1 病例和对照 |
1.2 仪器 |
1.3 PCR-RFLP分析MTHFRA1298C基因多态性 |
1.4 统计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致癌物代谢酶基因(CYP2C19、GSTT_1)多态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风险研究 |
1.内容与方法 |
1.1 病例和对照 |
1.2 仪器 |
1.3 PCR-RFLP分析CYP2C19基因多态性 |
1.4 PCR分析GSTT_1基因分型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 哈萨克族食管癌免疫功能的动态观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
1.内容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 |
1.2 肿瘤分期与组织分型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4 研究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附图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9)同一个体食管癌变过程中p16甲基化、缺失和蛋白表达变化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Ⅰ 同一个体食管癌变过程中p16甲基化、缺失和蛋白表达变化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一部分 同一个体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p16基因甲基化、缺失及蛋白表达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5—脱氧杂氮胞苷(5-aza-CdR)对食管鳞癌细胞系p16基因甲基化及表达变化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Ⅱ 综述 DNA甲基化与人类肿瘤 |
Ⅲ 英文缩写词 |
Ⅳ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Ⅴ 致谢 |
(10)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分子机制和食管癌细胞干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代谢酶基因(CYP2E1、GSTM1)多态性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关联性的研究 |
1.内容与方法 |
1.1 病例与对照 |
1.2 仪器 |
1.3 GSTM1基因分型 |
1.4 GSTM1基因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1.5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CYP2E1基因的多态性 |
1.6 Rsa Ⅰ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CYP2E1基因PCR产物 |
1.7 统计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二部分 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与p53基因多态性在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过程中的相关性研究 |
1.内容与方法 |
1.1 标本来源与组织学分型 |
1.2 主要仪器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三部分 哈萨克族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
1.内容与方法 |
1.1 组织标本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第四部分 新疆天然植物黑加仑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
1.内容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食管癌病因发病学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缩略词对照表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查新报告 |
四、Ras基因P_(53)基因在食管癌贲门癌的过度表达及相互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低发区食管鳞癌组织PLCE1蛋白表达对比及对生存的影响[D]. 雷玲玲. 郑州大学, 2020(02)
- [2]新疆维吾尔族食管鳞癌蛋白质图谱研究[D]. 朱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11(12)
- [3]EGFR、K-ras、P53及Ki-67蛋白在大肠癌、胃癌和食管癌表达的研究[D]. 何云. 大连医科大学, 2011(06)
- [4]新疆不同民族贲门癌与食管癌组织中Ras基因、p53基因异常表达及相互关系[J]. 马遇庆,古丽那尔·阿布拉江,张晨,陈晓.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11)
- [5]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单发食管癌、贲门癌及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和p53、p16、p21WAF1及MDM2蛋白变化研究[D]. 丁广成. 郑州大学, 2010(01)
- [6]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癌基因[J]. 乔颖,左静,刘巍. 临床荟萃, 2009(04)
- [7]APC、bcl-2和c-met基因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表达和APC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突变的研究[D]. 陆以霞. 吉林大学, 2007(03)
- [8]哈萨克族食管癌与易感基因多态关系及免疫相关因素研究[D]. 张力为. 新疆医科大学, 2006(04)
- [9]同一个体食管癌变过程中p16甲基化、缺失和蛋白表达变化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D]. 余炜伟. 郑州大学, 2006(11)
- [10]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分子机制和食管癌细胞干预的探讨[D]. 卢晓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