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明湖》的语言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汲淑娟[1](2021)在《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及教学研究》文中指出
臧心怡[2](2021)在《纪录片《航拍中国》模拟交传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冯思雨[3](2021)在《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说明文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文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还能培养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针对说明性文章明确提出了阅读与写作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说明文阅读与写作严重分离,阅读教学枯燥无味,写作教学随意或忽略不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说明文学习效果。为了改进当前的说明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能力,本文基于“读写一体化”这一教学模式,聚焦“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的论题,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带读,实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双向转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本文共有四章:第一章,阐述“读写一体化”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进行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依据。第二章,对云南省内两所办学性质不同、生源不同的学校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当前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教学现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文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第三章,论述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原则和具体的实施策略。第四章,以《苏州园林》和《大雁归来》为例,遵循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并初步实施,为今后的说明文教学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石小寒[4](2020)在《老舍创作的语言变化与现代汉语规范化》文中提出老舍创作语言发生过两次明显变化,矫正过三个"错"。两次变化都涉及方言土语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关系。第一次变化发生在现代汉语史第一期,矫正了"乱用"方言土语和文白相间的"错";第二次变化弃用方言土语,运用普通话,力求规范化。老舍对汉语规范化和方言土语的态度都存在弃用反复、矛盾游移现象。囿于学科壁垒,语言分析和文学解读分歧较大。
白玉琳[5](2020)在《江湜及其诗歌研究》文中提出江湜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杰出的诗人,陈衍《石遗室诗话》称其为“咸、同间一诗雄也”,钱钟书《谈艺录》誉其为“霸才健笔”。江湜一生沉沦下僚,终其一生为一介寒士,然而他却在颠沛流离的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并以“清故诗人江弢叔”为自己的短暂一生作了定位。他将自己的一生心血凝聚为《伏敔堂诗录》,共计1500余首诗歌。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其关注不够,研究不足,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江湜其人及其诗歌创作进行系统研究,力图用详实的资料,不同的角度,对其诗歌的思想蕴涵和艺术特征进行全面论述,同时也对他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分析总结,从而进一步探讨晚清诗坛诗歌创作的流变趋势。本文通过对江湜《伏敔堂诗录》的仔细研读,并在整理、分析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江湜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整体论述,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绪论部分,分别从江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方法共四个方面对有关江湜的研究状况作了系统描述,以期更加明确研究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第一章梳理了江湜的家世、生平、交游及着述情况,通过揭示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环境及交游情况对其诗歌创作以期有更全面的理解。第二章阐述了江湜的诗学主张,分别从诗歌取径宽广、诗歌创作的“独创论”、诗歌创作的“真情观”、诗歌创作的“通俗化”共四个方面,阐发了江湜的诗歌理论。第三章探讨了江湜诗歌的题材内容,从关注时局,心系民生;奔波羁旅,思乡念亲;悲士不遇,嗟苦叹贫;山水游历,怡然自得;酬唱赠答,怀人悼友;咏物题画,哲理思趣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四章论析了江湜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从诗歌体裁、艺术风格、学问化与议论化倾向、语言特色、意象分析等方面对其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了剖析总结。第五章对江湜与金和的讽刺诗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对生活在同一时代、出生于同一地域的两位着名讽刺诗人的讽刺诗创作的特点、异同、成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语部分归纳总结了江湜及其诗歌创作的成就,对其在近代诗坛上的地位及影响加以明确的定位。
杲广娟[6](2020)在《“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泉城济南是我国着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群泉喷涌、钟灵毓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这片土地积累下了丰厚的篇章形成了独特的济南文学。本文将济南文学作品这一独特的课程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开发视野,尝试进行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索,将立足本地文学的语文校本课程作为当前初中语文国家课程的补充,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语文素养,培养其热爱文学的情怀,热爱家乡的情感。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共三个章节。绪论部分介绍“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索的研究缘起,而后对本课题涉及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随后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同时阐明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正文部分第一章从现实出发说明“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首先,笔者在济南高新区雅文初级中学展开“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实际调查中获得校本课程开发的启示,然后,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二章从宏观角度对“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设计:首先阐述“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设置课程目标,然后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资源筛选原则确定课程内容,最后从教材编写方法说明、教材结构、单元设置、单篇教学内容示例等层次阐明教材的编写思路和过程。第三章展示“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在济南高新区雅文中学的实施情况:首先对课程实施进行总体布局,然后分课型对实施情况进行案例展示,最后对课程实施的探索过程进行总结反思。第四章探讨“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评价:这一章所探讨的评价侧重于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首先提出学习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然后利用学习评价案例进行说明,最后再对实施学习评价的过程做出反思总结。结语部分总结笔者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探讨“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未来应继续努力的方向,以求进一步完善课程。
张格[7](2020)在《“新民谣”传播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文中研究指明音乐学者洛琴曾说:“音乐中体现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乐”,不同的民族、国家、城市及社会中的不同文化、习俗、观念或信仰展现了不同的音乐艺术风格及内容。在现代社会中,音乐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情感交流的重要依托及媒介。音乐传播能力之迅速,日益也成为城市传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从近几年音乐在城市事件中的突出表现及其引发的强大的社会影响来看,构建起音乐传播、城市品牌塑造的议题很有必要。论文以音乐形式之一的“新民谣”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借助“5w”传播模式,思考新民谣是如何传播城市文化品牌。对“新民谣”的传播过程进行解构,重点分析“新民谣”传播的主要内容及着力点、传播渠道、受众及传播效果。以部分“新民谣”作品为例,对每个章节分离出来的要素进行案例分析,实现点与面、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以期为城市品牌的传播及城市发展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方向。论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交代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并对论文相关概念等进行界定。介绍论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及样本选择标准;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新民谣”中城市文化品牌要素予以分析。首先对“新民谣”的内容概况作以提炼总结,主要为歌曲的总体特征、叙事元素及主题表达,解构出“新民谣”的意义主题。其次从自然风光、建筑地标、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四个层面分别剖析“新民谣”在城市文化品牌的内容选择上的着力点;第三部分是对“新民谣”及城市文化品牌的传播渠道的分析。通过线下现场及线上媒介的传播模式,解答其主要传播渠道;第四部分是“新民谣”传播城市文化品牌的效果分析,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首先对受众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总结,其次总结“新民谣”传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效果,再次,从受众认知、态度及行为三层面分析“新民谣”传播的微观效果;最后一部分是在前四部分理论与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以“新民谣”塑造及传播城市文化品牌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民谣”塑造及传播城市的品牌上发展策略,希望对“新民谣”自身发展以及依托音乐传播城市品牌的议题有所帮助。
张军娥[8](2020)在《对话理论视角下的钱梦龙“基本式教学法”》文中研究说明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的效果与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所采用的阅读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语文教学界在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出现了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方法。钱梦龙提出的“语文导读法”,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教会学生读书自学。这一阅读教学方法由理论设计的“三主”和结构模式的“三式”两大部分组成(1),其中作为结构模式的“基本式教学法”是钱梦龙为了便于青年教师更好地掌握其阅读教学方法的操作要领而提出的一些基本课式。笔者通过阅读钱梦龙的理论着作及其教学实录,发现其所实践的阅读教学方法体现了“对话”的理念,因此试图从对话理论的视角去看钱梦龙的“基本式教学法”,目的是既从理论上探讨钱梦龙“基本式教学法”的本质,又能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运用其阅读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阅读教学实践。本论文将在把握钱梦龙的“基本式教学法”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找到其与对话理论的内在联系;而后从阅读对话视角出发去探究“基本式教学法”中的“自读式”,从教学对话视角出发去探究“基本式教学法”中的“教读式”,从反思对话视角出发去探究“基本式教学法”中的“复读式”;最后探究“基本式教学法”的继承与发展情况。
马思梦[9](2020)在《山东落子传承人张青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东落子是一门古老的地方传统曲艺,是一代又一代人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山东落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推动了落子的保护和抢救工作。非遗传承人是落子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延续至今,他们在落子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是对“人”的保护。因此,对于山东落子传承人的研究是顺应落子保护和传承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实地调研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以民族音乐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对山东落子传承人张青敏进行个案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参与观察法、音乐形态分析法对山东落子的历史源流及张青敏的相关背景、传曲的音乐特点、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研究发现:一、山东落子的艺术特征颇具特色。唱词以“二、二、三”的七字句为基本句式,上下两句反复吟唱,而后派生七至十二字左右,为丰富唱腔节奏,各种句式混合运用;语言上非常口语化,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且用方言演唱;音乐结构为板腔体结构,常用唱腔有长腔、平腔、磨腔、甩腔、颤腔等;板式包括慢板、中板、快板、急板、垛子板等;伴奏乐器主要为大铜钹、钹条子(棍)、毛竹大板,不用弦乐。二、传承人的学艺历程,曲折坎坷,以严格的师徒传授为主,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是传承人十六岁时跟随代永庆开始学艺;发展阶段是十八岁时正式磕头拜师后,独自跑江湖;成熟阶段是在参加各种比赛和演出等活动中学习,并创作与时俱进的新曲目和创新落子的表演形式。三、传承人的传曲核心音调以窄声韵“la do re”、近声韵“mi re do”、宽声韵“sol do re”为主,呈现南、北音并存的地域音乐风格。传承人在演唱时带有浓郁的乡音土语和丰富的润腔技巧,结合自身的嗓音特点,形成独特的演唱韵味,并通过师徒、学校、政府、媒体四种传承方式进行传承。
周丽[10](2020)在《《新编初中国文》选文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教育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另外,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向学生传递知识,知识的传递又以教科书为主要载体,教科书是经过编者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精心选择的结果。选文质量的高低和选文编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了教科书的使用价值。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进入教科书,选入教科书的篇目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受到特定时期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教科书选文的排列组合也是编者教育意图的体现。民国时期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是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过渡的关键时期,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中华书局,在这一时期编纂的国文、国语教科书,有利地促进了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本论文以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宋文翰编写的《新编初中国文》为研究对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研究这套教科书的选文系统,对其选文内容和选文编排等做出全面系统的归纳,以期对民国时期的这套使用较广的教科书的选文情况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这套教科书的选文系统做出客观评价,为今天的教科书选文提供历史经验与借鉴意义,帮助今天的研究者明白民国时期的教科书有其优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可盲目追捧。本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对《新编初中国文》这套教科书选文背景进行分析,根据当时中国国情,笔者将背景分为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进行分析。首先介绍教科书编辑时期的政治、文化等社会背景,其次介绍陆费逵的教育思想,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编者及其同事的教育思想等教育背景对选文的影响。第二部分对选文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一的选文标准进行分析,分析编者是在哪些标准的指导下,有目标的将文章选入《新编初中国文》。整套教科书体现出经典性、时代性、教育性以及以生为主的选文标准。第三部分,对这套教科书进行文本内容分析,包括选文的来源、选文体裁、选文题材,在系统全面分析教科书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在民国中后期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这套教科书选文内容所呈现出的特点。第四部分,通过对这套教科书选文编排情况的分析,梳理其选文编排呈现出的突出特点。第五部分,分析这套教科书选文系统的可借鉴与不足之处,对当代教科书选文的启示。
二、《大明湖》的语言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明湖》的语言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3)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读写关系的关注 |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说明文阅读与写作的重视 |
三、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现状亟待改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 |
二、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 |
三、高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 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基本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读写一体化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读写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
一、学习迁移理论 |
二、认知发现说 |
三、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第三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一体化的依据 |
一、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的要求 |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教材编写特点适应读写一体化教学 |
第二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范围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一、教师说明文读写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二、学生说明文读写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三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原则及策略 |
第一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
一、整合性 |
二、序列性 |
三、启发性 |
第二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整合说明文读写资源,确定读写一体化训练内容 |
二、以说明文课文为范例,课内文本转化为写作材料 |
三、利用读写一体化教学形式,促进说明文读写转化 |
四、创新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
五、建立说明文读写评价机制,检验读写一体化成果 |
第四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 |
第一节 《苏州园林》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 |
第二节 《大雁归来》读写一体化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老舍创作的语言变化与现代汉语规范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老舍在现代汉语建设期矫正了两个“错” |
二老舍在普通话规范化运动中弃用方言土语 |
三老舍语言变化与普通话规范化关系的深度辨析 |
余论 |
(5)江湜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江湜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二、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江湜的家世、生平及着述 |
第一节 江湜的家世 |
第二节 江湜的生平 |
一、求学阶段 |
二、游学时光 |
三、三次入闽 |
四、仕宦经历 |
第三节 江湜的交游 |
第四节 江湜的着述 |
第二章 江湜的诗学主张 |
第一节 诗歌取径宽广 |
第二节 “由来技艺精,必自立于独”——独创论 |
第三节 “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得人”——真情观 |
第四节 “何如学我作浅语,一使老妪皆知音”——通俗化 |
第三章 江湜诗歌的题材内容 |
第一节 关注时局,心系民生 |
第二节 奔波羁旅,思乡念亲 |
第三节 悲士不遇,嗟苦叹贫 |
第四节 山水游历,怡然自得 |
第五节 酬唱赠答,怀人悼友 |
第六节 咏物题画,哲理思趣 |
第四章 江湜诗歌的艺术成就 |
第一节 体裁丰富,各体兼擅 |
第二节 艺术风格丰富多变 |
一、古雅凝重,朴素平淡 |
二、气势雄健,才情纵横 |
三、清深幽峭,苦吟雕琢 |
四、空灵幽远,轻快简练 |
第三节 学问化与议论化倾向 |
第四节 语言通俗平易,清新自然 |
第五节 独特的意象营造,丰富的诗情表达 |
一、“舟”与“车”:漂泊意象 |
二、“月”“灯”“梦”:思亲怀乡意象 |
三、“秋虫”与“水”“酒”:抒发愁苦情绪的意象 |
四、山林与农家:归隐意象 |
第五章 江湜与金和讽刺诗之比较 |
第一节 江湜讽刺诗的类型及艺术成就 |
一、江湜讽刺诗的类型 |
二、江湜讽刺诗的艺术成就 |
第二节 金和讽刺诗的内容及创作特色 |
一、金和讽刺诗的内容 |
二、金和讽刺诗的创作特色 |
第三节 江湜与金和讽刺诗之比较 |
一、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同与异 |
二、讽刺的真实性和手法的多样化 |
三、形式上的差异 |
四、语言上的异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论文相关的研究综述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目的与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
二、“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
一、“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 |
二、“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目标的确立 |
三、“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定 |
四、“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 |
第三章 “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 |
一、“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整体安排 |
二、“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案例 |
三、“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实施的总结反思 |
第四章 “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评价 |
一、“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学习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
二、“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学习评价案例 |
三、“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学习评价的总结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新民谣”传播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民谣”中城市文化品牌元素呈现 |
第一节 特征与表达:“新民谣”作品的家乡主题 |
一、歌曲特征分析 |
二、城市叙事元素 |
三、主题文化表达 |
第二节 元素与品牌:“新民谣”中品牌元素剖析 |
一、自然景观:得天独厚的内在条件 |
二、建筑地标:直观视觉性引发联想 |
三、民俗文化:精神生活的外在表现 |
四、饮食文化:简单易见的排他方式 |
第二章 “新民谣”传播城市文化品牌的渠道分析 |
第一节 线下现场:粉丝驱动传播 |
一、积淀能量:LiveHouse |
二、打造名片:音乐节 |
三、厚积薄发:巡演及演唱会 |
四、间接传播:线下音乐活动比赛 |
第二节 线上媒介:强化传播效果 |
一、传播新兴势力:音乐短视频APP |
二、精神港湾回归:网络音乐平台 |
三、烘托背景音乐:互联网在线视频平台 |
第三节 城市介入:官方力量推动“新民谣”传播 |
一、当地传统媒体加持,融合城市要素促进歌曲传播 |
二、官方尝试创新宣传,借新媒体平台实现双向互动 |
三、官方新闻网站,引导大众了解歌曲的积极影响力 |
四、城市政府部门线下主动为推动歌曲传播拓展渠道 |
第三章 “新民谣”传播城市文化品牌的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关于“新民谣”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一、受众的结构特征:以女性为主的高校学生以及白领群体 |
二、媒介的接触层面:音乐类APP成为受众关注的主要渠道 |
三、媒介的使用层面:受使用习惯影响并关注APP交互功能 |
第二节 “新民谣”传播城市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效果 |
一、强化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产生强烈归属感 |
二、振奋年轻人精气神,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
三、反映城市发展问题,保存城市的文化记忆 |
第三节 “新民谣”传播城市文化品牌的微观效果分析 |
一、认知层面:抽象化的城市文化助推品牌形象塑造 |
二、态度层面:对城市文化的情感表达与传递的认同 |
三、行为层面:成为城市品牌以及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
第四章 “新民谣”传播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发展策略 |
第一节 “新民谣”在城市文化品牌传播中的表现优势 |
一、精准口碑传播,实现一对一良好效果 |
二、多方媒介联动,使传播时效十分迅速 |
三、隐性文化沟通,显现城市的情感温度 |
四、激发听觉联想,展现音乐的独特魅力 |
第二节 “新民谣”在城市文化品牌塑造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丢失个性内涵,易出现模仿现象 |
二、作品粗制滥造,流俗化倾向渐显 |
三、政府部门未有效整合多媒体资源 |
第三节 “新民谣”传播以及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策略 |
一、创作者需紧密关注社会生活变化 |
二、政府部门勇于颠覆传统宣传模式 |
三、摆脱城市定制型歌曲的固有套路 |
四、把握优势以赢得“天时地利人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8)对话理论视角下的钱梦龙“基本式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一)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及现状 |
(二)“基本式教学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
二 研究综述 |
(一)对钱梦龙教育教学思想的研究 |
(二)对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研究 |
(三)对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基本式教学法”与对话理论的内在联系 |
第一节 “基本式教学法”的概念内涵 |
一 提出与发展 |
二 基本构成与内涵 |
第二节 “基本式教学法”与对话理论的共通之处 |
一 师生关系:平等沟通 |
二 对话主体:相互作用 |
三 教学过程:创造生成 |
四 追求目标:共同理解 |
第二章 阅读对话视角下的“自读式”教学法 |
第一节 教师与文本对话 |
一 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意义 |
二 教师与文本对话的类型 |
三 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态度 |
第二节 学生与文本对话 |
一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路径 |
二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成果 |
第三节 深而有度:“自读式”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
一 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
二 有限度的对话 |
第三章 教学对话视角下的“教读式”教学法 |
第一节 围绕“问题”展开对话 |
一 问题的来源 |
二 问题的梳理 |
第二节 利用“提问”促进对话 |
一 营造提问氛围 |
二 改进提问方式 |
三 丰富提问类型 |
第三节 通过“应答”引导对话 |
一 赞赏激励 |
二 提炼调整 |
三 补充提升 |
第四章 反思对话视角下的“复读式”教学法 |
第一节 反思对话的形式 |
一 知识归类 |
二 比较异同 |
三 求得规律 |
第二节 反思对话的目的 |
一 温故知新 |
二 发展提升 |
第五章 对“基本式教学法”的继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对“基本式教学法”的继承 |
一 以母语教育为课程观念 |
二 在训练中学会阅读 |
三 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 |
四 独立解读,挖掘文本价值 |
第二节 对“基本式教学法”的发展 |
一 以问题为主线 |
二 对朗读的重视 |
三 对标点的强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山东落子传承人张青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目标 |
四、创新之处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山东落子传承人概述 |
第一节 山东落子简述 |
一、历史沿革 |
二、艺术特征 |
第二节 传承人的学艺历程 |
一、初期阶段 |
二、发展阶段 |
三、成熟阶段 |
第二章 传承人的传曲分析 |
第一节 传曲的分类 |
一、传统曲目 |
二、创新曲目 |
第二节 传曲的音乐特点 |
一、核腔分析 |
二、其它音乐特征 |
第三节 传曲的演唱韵味 |
一、浓郁的乡音土语 |
二、丰富的润腔技巧 |
第四节 传曲的社会功能 |
一、娱乐功能 |
二、教育功能 |
第三章 传承人的传承方式 |
第一节 师徒传承 |
一、拜师仪式 |
二、传承谱系 |
三、口传心授 |
第二节 学校传承 |
一、课程设置 |
二、教学方法 |
三、实践活动 |
第三节 政府传承 |
一、政策措施 |
二、传承所 |
三、演出活动 |
第四节 媒体传承 |
一、网络平台 |
二、数字化工具 |
第四章 传承人的传承现状之思考 |
第一节 传承人面临的问题 |
一、经济生活得不到保障 |
二、传承环境逐渐改变 |
三、民众保护意识淡薄 |
四、授艺的效果不理想 |
第二节 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
一、建立健全传承人保护机制 |
二、创新传承人的多元化模式 |
三、加大对落子的研究的力度 |
四、加强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 |
第三节 对当代民族音乐教育的启示 |
一、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二、发挥音乐的美育价值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新编初中国文》选文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文献综述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6 研究方法 |
2 《新编初中国文》编辑背景 |
2.1 社会背景 |
2.1.1 政治方面 |
2.1.2 经济方面 |
2.1.3 文化方面 |
2.2 教育背景 |
2.2.1 陆费逵的教育思想 |
2.2.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2.2.3 编者及其同事对《新编初中国文》编辑的影响 |
2.2.4 1936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对《新编初中国文》编选的影响 |
3 《新编初中国文》的选文标准分析 |
3.1 经典性 |
3.2 时代性 |
3.3 教育性 |
3.4 以生为主 |
4 《新编初中国文》选文的基本要素分析 |
4.1 选文来源 |
4.2 选文体裁 |
4.2.1 我国文体分类梳理 |
4.2.2 《新编初中国文》文体分类 |
4.3 选文题材 |
4.3.1 生活类题材 |
4.3.2 修身类题材 |
4.3.3 爱国类题材 |
4.3.4 地理类题材 |
4.3.5 历史类题材 |
4.3.6 实业类题材 |
4.3.7 科学类选文 |
5 《新编初中国文》编排特色分析 |
5.1 《新编初中国文》选文组元特色 |
5.1.1 组元方式“多线并举” |
5.1.2 组内内容丰富多样 |
5.1.3 选文安排契合时令 |
5.2 《新编初中国文》选文辅助要件的编排特色 |
5.2.1 选文助读材料的编排 |
5.2.2 选文后练习的编排 |
5.2.3 随选文编排的文法知识 |
6 《新编初中国文》的可借鉴与不足之处 |
6.1 《新编初中国文》的可借鉴之处 |
6.1.1 注重儒家教育思想 |
6.1.2 中西方文化结合的教育思想 |
6.1.3 给与学生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 |
6.1.4 培养志德兼备的有用之人 |
6.1.5 单元知识编排利于学生学习 |
6.2 《新编初中国文》的不足之处 |
6.2.1 教科书内容的不完善 |
6.2.2 教科书编排的不完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大明湖》的语言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教材中的老舍作品及教学研究[D]. 汲淑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纪录片《航拍中国》模拟交传实践报告[D]. 臧心怡. 青岛大学, 2021
- [3]统编版初中语文说明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D]. 冯思雨.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老舍创作的语言变化与现代汉语规范化[J]. 石小寒. 民族文学研究, 2020(04)
- [5]江湜及其诗歌研究[D]. 白玉琳.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济南文学”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索[D]. 杲广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新民谣”传播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D]. 张格.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对话理论视角下的钱梦龙“基本式教学法”[D]. 张军娥.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山东落子传承人张青敏研究[D]. 马思梦.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新编初中国文》选文系统研究[D]. 周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