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语歇后语英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小惠[1](2020)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维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歇后语是汉语习语的一种,是人民大众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语言形式。在维吾尔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因此歇后语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红楼梦》中使用着大量通俗明了的歇后语,作者巧妙灵活地将其贯穿于整个作品中,这也是《红楼梦》这部经典名着与其他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本文选用关联理论对《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维译方法进行初步探讨,力求验证关联理论对歇后语翻译积极的指导意义,以期能更好地为汉维翻译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选题的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等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采用胡裕树和马国凡的分类方法,从修辞的角度将《红楼梦》中的歇后语分为比喻类歇后语和双关类歇后语,并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歇后语进行关联性分析,探讨原文读者是如何从原语中获得最佳关联的。这为译文读者获得最佳关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对歇后语的关联性分析是译者必不可少的任务。在以上基础上,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重点讨论了关联理论框架下维译本《红楼梦》歇后语的翻译。分别从明示推理和最佳关联出发,通过实例分析译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认为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文的翻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灵活的、动态的翻译,是有据可循的,证实了关联理论对指导歇后语翻译的适用性。第五部分分析了在关联理论下,歇后语维译中出现的漏译和误译问题,并分析其成因。最后提出作为交际双方,译者和译文读者都有责任为交际的成功作出努力。
袁耀辉[2](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提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李华,李延林[3](2018)在《中国歇后语翻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歇后语可以分为常识型、文化型和语言型三类,英译歇后语是为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讲述现实的经验智慧,以此促进中西文化的互通互融。面对不同类型的歇后语,译者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常识型的歇后语适合用异化翻译,而文化型和语言型的歇后语可以采用归化或异化加注。只有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才能获得很好的翻译效果。
李庆华[4](2018)在《变译视域下汉语歇后语的英译》文中研究指明变译是结合文化语境的删繁就简的变通翻译方法。汉语歇后语的变译要在领会歇后语表层意义和蕴含意蕴的前提下,结合源语文本的语境和语用因素,进行译语的仿拟和改写,从而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做到既忠实源语,又找到译语的对等成分。
张义宏[5](2017)在《《金瓶梅》英译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典小说《金瓶梅》已被译成英、日、德、俄、法等十余种外语,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本文以《金瓶梅》埃杰顿与芮效卫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着眼于译本语言微观层面的解读,比较分析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旨在对《金瓶梅》两个英译本的形态特征与影响成因做一系统深入阐释与探讨。具体涵盖两个方面内容:第一,微观方面以代表性译本实例的比较解读为基础,比较分析《金瓶梅》英译本在性描写、语言特色、文化词语翻译等方面的差异,客观呈现《金瓶梅》两个英译本的文本特征;第二,宏观方面分析《金瓶梅》英译的译者主体性、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学术研究对于英译的促进,以及历史文化语境对于翻译策略的制约等,旨在从深层上探究《金瓶梅》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各种影响因素。本论文共有七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包括选题缘起、《金瓶梅》英译研究现状、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创新性与研究基本思路等;第二章"《金瓶梅》英译本概述"对埃杰顿和芮效卫两个英译本从译者主体与译本特征等方面予以简要介绍,并对两个英译本的翻译底本加以说明,旨在澄清《金瓶梅》译本已有研究中语焉不详或者纰漏之处,以为下文具体文本语言分析提供铺垫;第三章"《金瓶梅》性描写的英译"以《金瓶梅》中的性描写翻译为主线,分析《金瓶梅》两个英译者对于性描写的不同翻译策略与方法,重在探讨性描写在两个英译本中的存在形态;第四章"《金瓶梅》语言特色的英译"对《金瓶梅》中特殊语言现象的英译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成语、俚语、谚语、歇后语等四个方面,分析比较《金瓶梅》英译本在再现原文语言风格特色上的得失情况;第五章"《金瓶梅》文化词语的英译"从文化翻译视角对两个译本做一比较研究,主要包括饮食、服饰、节日以及游艺等四个方面,重在比较分析《金瓶梅》英译本在传递与彰显原作文化因素方面的差异性;第六章"《金瓶梅》英译策略探究"着眼于《金瓶梅》英译研究的宏观层面,是基于微观文本分析的理论深化。它运用描述翻译学理论对《金瓶梅》英译本的翻译策略以及影响原因做一深入剖析,并希望由《金瓶梅》英译延伸到国内其他典籍翻译的探讨;第七章"结语"部分包括研究内容总结与回顾、研究局限以及拓展空间、对中国典籍翻译的启示三个方面。论文后续附录两篇:附录一是笔者与美国芝加哥大学《金瓶梅》译者大卫·芮效卫教授的访谈,其中记录了芮效卫教授在《金瓶梅》研究与翻译上的心路历程,为洞见芮效卫在《金瓶梅》翻译上的基本立场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依据;附录二是笔者与美国匹兹堡大学《金瓶梅》研究专家凯瑟琳·柯丽德教授的访谈,主要记录了柯丽德教授在《金瓶梅》研究上的治学经历及其本人对《金瓶梅》不同英译本的客观评价,旨在为多角度审视《金瓶梅》不同英译本提供另一个有用的参照。
倪璐璐[6](2017)在《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以梳理翻译实践中“换译”相关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起点,以换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切入点,以俄汉双向语料对比为参照点,归纳并解析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换译具体类型,以语料库和翻译实例为支撑点,运用多学科理论阐释换译理据。换译方法随翻译实践产生而产生,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本文通过整理“换译”相关文献,梳理“换译”称名流变,发现其应用领域广泛。对换译现象认识的不足必将影响翻译学科的发展,因而本文通过归纳换译现象,意欲探究换译本质,统计换译类型,以期模拟换译运行机制,阐释换译原因,以便系统性地研究换译。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换译研究概述,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俄苏及欧美一些学者对“换译”的研究情况,简述国内研究进展,肯定换译的地位和价值。随后从换译术语流变、类型理据和多学科等视角对换译研究进行简评,指出换译研究不足之处,预测换译发展趋势。第二章从换译称名流变得出“换译”这一术语,相较于其他术语更具科学性。紧接着从换译的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界定换译概念,加深对换译本质的理解。第三章解析换译类型,从形态入手将换译分为有形换译和无形换译,即从可视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流程,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论证。第四章为换译机制假说,借鉴思维认知科学成果及方法,尝试模拟换译运行过程和方式。第五章阐释换译理据,说明换译的语言学、思维学、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理据。本文尝试建立“现象-概念-类型-机制-理据”要素齐全、相对客观、自成体系的换译研究。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吸收历史上翻译家翻译方法的精华,明确了换译由翻译技巧上升为翻译方法是学科完善的标志,深化了对全译的理解,更促进了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换译处于全译七法范畴中心,遵循全译求化机制,利于全译方法论的建设,直接补充应用翻译理论,间接促进翻译理论的完善。
董敬[7](2016)在《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语歇后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 ——以《新华歇后语词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歇后语是现代汉语熟语系统中重要的成员,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因为独特的结构形式、形象生动的语义以及丰富的内涵而独具魅力,其中,双关性是歇后语最显着的特点。歇后语以语义关联为分类依据可以分为句义关联歇后语、词义关联歇后语以及综合类歇后语。歇后语经常用于语言交际中,是明示交际的一种,再加上歇后语结构特征和语义理解的内在关联性,使得关联理论对歇后语语义的解读有适用性。关联理论下歇后语语义构建的过程主要是激活与之相关的框架——歇后语后半部分的解读——前后语义进行关联——歇后语认知语境的筛选——前后部分的关联推理。歇后语的语义关联分类不同,它相应的语义建构模式也会不同,因此在言语交际中解读者只有遵循语义建构模式,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得到真正的交际意图。关联理论下歇后语的语义构建离不开两个主体:说话人和听话人。歇后语从深层含义来说是为了表明说话人对事件的褒贬态度和情感倾向,说话人和听话人两者的文化背景、经历常识、身份立场以及认知语境都会影响到歇后语的语义解读,不同的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自然对歇后语的解读不同。
米热姑·艾买提[8](2014)在《汉语歇后语在维吾尔语中的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歇后语是汉语习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人民大众中广为流传、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歇后语的结构独特、形象生动、语气诙谐幽默、文化负荷厚重、民族特色浓重,不仅在社会各阶层口语中广泛使用,而且在古典和现、当代文学作品与文章中也随处可见。它作为汉语习语中的一种形式,在维吾尔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表达。原因有二:一是、歇后语具有特殊的语言形式;二是、歇后语携带的文化内涵。对译者而言,将汉语歇后语翻译成维吾尔语,始终是一种挑战。汉语歇后语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维译时会在目标语中造成文化空缺现象,这是由于汉维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对歇后语的翻译不能顺利进行。因此,不对源语和译语间的文化差异作恰当的处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译文。近年来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在翻译研究领域学者对翻译的传统含义的理解也发生了转变,翻译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跨语言的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际。任何翻译都必须在一定的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汉语歇后语维译也不例外。尽管歇后语的翻译存在文化空缺现象,但在一定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也是可以进行的。歇后语在其形象、情感、结构和逻辑等方面都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处理好歇后语中的文化因素是成功翻译歇后语的标准。在翻译中要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依据具体情况选择翻译方法。随着汉维文化的交汇,对汉语歇后语维译的研究很有必要,而且有实际意义。因而本文将汉语歇后语为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歇后语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述并总结,力图对翻译中的汉维文化差异进行探讨,提出一些翻译方法,通过剖析大量歇后语的实例,从文化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维译尝试。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理论部分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主要讲述选题目的及意义、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是汉语歇后语概述。这部分对汉语歇后语进行论述,主要谈歇后语的定义、分类、特点等内容;第三部分讲汉维文化差异,这部分对汉维文化进行对比,找出汉维文化中的差异及其对汉语歇后语翻译的影响,并提出文化差异的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最后总结翻译策略;第四部分是结语。第二部分是实践部分。本文选用700条歇后语,对此进行翻译,主要目的:一是把几年来学过的理论知识用到翻译实践中去,以此磨练自己的翻译能力;二是作为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填补汉语歇后语维译研究方面的空白,能为汉译维事业做出点儿贡献。
李科,张杰,张君[9](2014)在《国内歇后语英译策略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歇后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语言形式。在对外传播我国的文化作品时,经常会遇到歇后语的英译问题,这就使歇后语的翻译变得困难。本文对过去二十年国内学者的歇后语英译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比较,期望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今后的歇后语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卜爱萍[10](2014)在《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文中研究指明翻译模因理论强调模因的传播过程对翻译构成的影响。汉英歇后语翻译是一种将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传播到英语世界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从文字层面上,更是在隐含内容上,将汉语中的文化模因复制转换成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所理解、所接受的表达形式。本文着重探讨了翻译模因理论对汉英歇后语各种翻译方法的指导作用。
二、汉语歇后语英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语歇后语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关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歇后语翻译的研究现状 |
1.2.2 关联理论下歇后语翻译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对象 |
1.4 关联理论概述 |
2 《红楼梦》中歇后语的分类及其关联性分析 |
2.1 《红楼梦》中歇后语的分类 |
2.1.1 比喻类歇后语 |
2.1.2 双关类歇后语 |
2.2 《红楼梦》中歇后语关联性分析 |
2.2.1 比喻类歇后语的关联 |
2.2.2 双关类歇后语的关联 |
小结 |
3 关联理论下《红楼梦》比喻类歇后语的翻译分析 |
3.1 比喻类歇后语的翻译分析 |
3.1.1 明示推理下比喻类歇后语的翻译 |
3.1.2 最佳关联下比喻类歇后语的翻译 |
3.2 比喻类歇后语的翻译策略分析 |
3.2.1 异化性明示 |
3.2.2 归化性明示 |
小结 |
4 关联理论下《红楼梦》双关类歇后语的翻译分析 |
4.1 双关类歇后语的翻译分析 |
4.1.1 明示推理下双关类歇后语的翻译 |
4.1.2 最佳关联下双关类歇后语的翻译 |
4.2 双关类歇后语的翻译策略分析 |
4.2.1 异化性明示 |
4.2.2 归化性明示 |
小结 |
5 关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歇后语维译中存在的问题 |
5.1 漏译 |
5.1.1 明示缺失导致翻译遗漏 |
5.1.2 关联缺失导致翻译遗漏 |
5.2 误译 |
5.2.1 明示不当导致翻译错误 |
5.2.2 关联不当导致翻译错误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国际音标对照表 |
附录2 维译本《红楼梦》歇后语翻译方法统计 |
附录3 《红楼梦》歇后语索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选题缘起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相关说明 |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
2.7 小结 |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
4.1 俗语词概述 |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
4.5 小结 |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
5.8 小结 |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
7.3 小结 |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
8.1 语言学价值 |
8.2 文化学价值 |
8.3 小结 |
第九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中国歇后语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歇后语的介绍 |
1.1 歇后语的分类 |
1.2 歇后语的功能 |
2 歇后语的翻译策略 |
2.1 异化 |
2.2 归化 |
2.3. 异化加注 |
(4)变译视域下汉语歇后语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歇后语的定义和分类 |
(一) 文化语境中的歇后语 |
(二) 方言中的歇后语 |
(三) 修辞中的歇后语 |
(四) 文体运用中的歇后语 |
(五) 产生于音韵的歇后语 |
二、歇后语翻译的变译视角 |
(一) 歇后语翻译的意义 |
(二) 文化语境下的变译策略 |
三、歇后语的变译原则 |
(一) 直译 |
(二) 意译 |
(三) 套译 |
(四) 注解 |
(五) 曲译 |
(六) 变译中的文化及语用因素的体现 |
四、结语 |
(5)《金瓶梅》英译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金瓶梅》英译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性与基本思路 |
第二章 《金瓶梅》英译本概述 |
第一节 埃杰顿与《金莲》 |
第二节 芮效卫与《金瓶里的梅子,或"金瓶梅"》 |
第三节 《金瓶梅》英译与翻译底本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瓶梅》性描写的英译 |
第一节 身体器官描写的翻译 |
第二节 性行为描写的翻译 |
第三节 性器具词语的翻译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瓶梅》语言特色的英译 |
第一节 成语的翻译 |
第二节 俚语的翻译 |
第三节 谚语的翻译 |
第四节 歇后语的翻译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瓶梅》文化词语的英译 |
第一节 饮食的翻译 |
第二节 服饰的翻译 |
第三节 节日的翻译 |
第四节 游艺的翻译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瓶梅》英译策略探究 |
第一节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
第二节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调和 |
第三节 《金瓶梅》研究对于英译的促进 |
第四节 历史文化语境对于翻译策略的制约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金瓶梅》中英文版本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与目的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三、研究价值与意义 |
四、研究重点与创新 |
第一章 换译研究述评 |
第一节 换译研究综述 |
一、国外换译研究概述 |
二、国内换译研究简述 |
第二节 换译研究简评 |
一、换译视角研究简评 |
二、换译研究不足之处 |
三、换译研究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换译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换译称名流变 |
一、换译称名梳理 |
二、换译称名溯源 |
三、换译称名术语化 |
第二节 换译内涵 |
一、换译的特点 |
二、换译的本质 |
三、换译的定义 |
第三节 换译外延 |
一、换译的类型 |
二、换译的目的 |
三、换译的原则 |
四、换译的领域 |
五、换译的地位 |
六、换译的联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换译类型解析 |
第一节 有形换译 |
一、单位换译 |
二、标点换译 |
三、形象换译 |
第二节 无形换译 |
一、词类换译 |
二、语气换译 |
三、语态换译 |
四、视角换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换译机制假说 |
第一节 显性换译机制 |
一、概念替代机制 |
二、意象替代机制 |
第二节 隐性换译机制 |
一、(语义→语形)+语用思维假说 |
二、语用→语义→语形思维假说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换译理据阐释 |
第一节 换译的语言学理据 |
一、换译的语形理据 |
二、换译的语义理据 |
三、换译的语用理据 |
第二节 换译之思维学理据 |
一、双语思维同一性理据 |
二、双语思维矛盾性理据 |
第三节 换译的文化学理据 |
一、换译的文化同质性理据 |
二、换译的文化异质性理据 |
第四节 换译的其他理据 |
一、换译之哲学理据 |
二、换译之美学理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语歇后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 ——以《新华歇后语词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
1.国内研究概况 |
2.国外研究概况 |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
(三)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1.语料来源 |
2.研究方法 |
一、《新华歇后语词典》中收录的歇后语分析 |
(一)歇后语的性质 |
(二)歇后语关于语义关联的新分类 |
1.句义关联歇后语 |
2.词义关联歇后语 |
3.综合型歇后语 |
二、《新华歇后语词典》中歇后语的关联依据 |
(一)关联理论对歇后语解读的适用性 |
1.关联理论与歇后语 |
2.歇后语进行关联性解读的前提 |
(二)歇后语的内在关联性 |
1.结构特征的内在关联性 |
2.语义理解的内在关联性 |
三、关联理论下歇后语语义构建的过程 |
(一)激活与歇后语相关的框架 |
(二)歇后语后半部分的解读 |
(三)前后语义进行关联 |
(四)歇后语认知语境的筛选 |
(五)前后部分的关联推理 |
四、关联理论下歇后语的语义建构模式 |
(一)句义关联歇后语的建构模式 |
1.比喻式直接陈述型模式 |
2.比喻式间接陈述型模式 |
(二)词义关联歇后语的建构模式 |
1.谐音式歇后语构建模式 |
2.词义双关歇后语构建模式 |
五、歇后语语义构建的影响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汉语歇后语在维吾尔语中的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歇后语本体研究现状 |
二、歇后语翻译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歇后语概述 |
第一节 歇后语的定义及其分类 |
一、歇后语的定义 |
二、歇后语的分类 |
第二节 歇后语的特点 |
一、歇后语的语言特 |
二、歇后语的文化特征 |
三、歇后语的社会特征 |
第三章 汉维文化差异及歇后语维译 |
第一节 文化差异与翻译 |
一、文化差异的定义 |
二、翻译的定义及分类 |
第二节 汉维文化差异及其对歇后语翻译的影响 |
一、汉维文化差异 |
二、汉维文化差异对歇后语翻译的影响 |
第三节 歇后语维译策略 |
一、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 |
二、歇后语维译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歇后语700条 |
致谢 |
(9)国内歇后语英译策略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功能对等理论在歇后语翻译中的应用 |
2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待歇后语的翻译 |
3 多元论和符号学角度下的歇后语翻译 |
4 关联理论在歇后语翻译中适用 |
5 多元视角下的歇后语研究 |
6 结语 |
(10)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1 翻译模因与汉语歇后语 |
2 汉英歇后语的翻译方法 |
3 结语 |
四、汉语歇后语英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关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维译研究[D]. 高小惠.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2]《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3]中国歇后语翻译策略研究[J]. 李华,李延林.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8(06)
- [4]变译视域下汉语歇后语的英译[J]. 李庆华. 现代交际, 2018(04)
- [5]《金瓶梅》英译比较研究[D]. 张义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7)
- [6]俄汉双向换译系统研究[D]. 倪璐璐. 黑龙江大学, 2017(05)
- [7]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语歇后语意义构建的认知分析 ——以《新华歇后语词典》为例[D]. 董敬. 渤海大学, 2016(08)
- [8]汉语歇后语在维吾尔语中的翻译研究[D]. 米热姑·艾买提. 西北民族大学, 2014(05)
- [9]国内歇后语英译策略研究综述[J]. 李科,张杰,张君. 科技视界, 2014(10)
- [10]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J]. 卜爱萍. 上海翻译,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