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飞仙关组三段飞仙关组储层物性

川东北飞仙关组三段飞仙关组储层物性

一、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飞三段储集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曾兵[1](2019)在《川东地区大池干~高峰场构造带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论文研究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大池干~高峰场钻井取心资料为主,并和台地边缘相带的利川龚家垭口飞仙关组野外露头进行对比,采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原位激光微量元素分析及87Sr/86Sr同位素分析等为技术手段,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储层孔渗特征、成岩作用类型、白云石化成因、成岩序列及孔隙演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川东大池干~高峰场构造飞仙关组和龚家垭口飞仙关鲕滩储层主要发育在飞二段、飞三段;主要岩石类型以泥晶灰岩、颗粒灰岩、颗粒质灰岩和含颗粒灰岩、晶粒白云岩、(残余)颗粒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孔、粒内溶孔和铸模孔等。并通过孔隙度、渗透率分析,认为龚家垭口飞仙关组储层物性较好。(2)大池干~高峰场构造飞仙关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泥晶化作用、压实压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溶蚀作用(包括热液溶蚀)、白云石化作用等,其中同生~准同生期的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作用形成的铸模孔,是区内重要的溶蚀作用;与烃类生成作用相关的埋藏期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的晶间溶孔、粒间溶孔和部分粒内溶孔。较发育的充填作用是大池干~高峰场构造飞仙关组储层较为致密的主要原因。(3)沉积背景、岩石组构特征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飞仙关组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发育有较大的影响;主要存在两种白云石化模式,即同生期~准同生期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模式和浅埋藏期的白云石化模式,前者对储层的影响较大,位于开阔台地相带的大池干~高峰场飞仙关组储层的白云石化作用主要以后者为主,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较强烈的;处于台缘相带的龚家垭口飞仙关组储层早期的渗透回流白云石化作用明显较强,成岩阶段所经历的溶蚀作用更为发育,也因此保留了较多的孔隙,这也是龚家垭口飞仙关组储层发育较好的主要的控制因素。(4)明确了大池干~高峰场构造成岩作用-孔隙演化-油气充注期次之间的关系。同生期~准同生期的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早期的铸模孔隙被大气淡水胶结的方解石所充填;浅埋藏时期的压实、压溶作用是孔隙度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该阶段发生的白云石化作用对孔隙发育有一定的改善;中埋藏时期有机酸流体的溶蚀作用所形成大量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基本被埋藏期的沥青等矿物充填;深埋藏阶段,伴随气态烃生成期形成的部分溶蚀孔隙以及抬升埋藏阶段所形成的溶蚀孔隙,大部分均被方解石及热液矿物充填。(5)结合研究区沉积相展布、储能系数、溶蚀发育程度、白云岩分布等,对大池干~高峰场构造飞仙关组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大池干~高峰场有利的储层发育区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北部,以峰15井~池50井、池61井~池037-2井~池10井、池19井~池2井区最为典型。这些构造部位鲕滩厚、大气淡水溶蚀和埋藏期的溶蚀作用强,白云石或沥青含量较高,是有利的储层发育区。

孙尧斌[2](2019)在《鲕粒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意义 ——以重庆云阳上坝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例》文中提出鲕粒白云岩以其复杂的成因及作为重要的储集岩类,受到学者的持续关注。国内外对鲕粒白云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组构,对微组构及其成因、对储集能力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重庆云阳县上坝乡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剖面为研究对象,解剖鲕粒白云岩中白云石晶形、自形程度、晶粒大小、分布、与方解石胶结物之间的关系等,明确鲕粒的微观组构特征;分析鲕粒内及鲕粒间的白云石、方解石胶结物、鲕粒残余组分的阴极发光、微量元素、包裹体及鲕粒白云岩CO同位素、有序度等,探索鲕粒白云化成因,建立成岩演化序列及演化模式;划分鲕粒白云岩中储集空间类型,分析白云化、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对储集空间的影响,建立孔隙演化模式。研究剖面飞仙关组鲕粒白云岩主要发育在飞二段,按鲕粒含量、云化程度等分为37-48层共12层,总厚度60.25m。将白云化鲕粒划分为完全白云化鲕粒和非完全白云化鲕粒两种类型,其中后者又进一步分为壳层白云化鲕粒、核心白云化鲕粒和壳层及核心均白云化鲕粒等亚类。并对不同类型中的白云石晶型、自形程度、晶粒大小、晶间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各亚类的鲕粒特征、白云石的晶形、自形程度、晶粒大小、晶间特征、鲕粒间接触关系、非云化组分特征的对应关系,确立了各亚类识别标准。成因上,飞二段下部(37-43层)完全白云化鲕粒与壳层白云化鲕粒、核心及壳层均白云化鲕粒具有相似性,表现为鲕粒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少量变形,无破碎,鲕粒内部白云石半自形为主,阴极发光下白云石晶粒内发极弱褐红色光,具弱褐红色环边,微量元素具有较低的Mn、Fe和较高的Sr含量,为回流渗透白云化为主,埋藏白云化少量改造的结果。飞二段上部(44-48层)完全白云化鲕粒微观特征与上部相似,阴极发光下白云石晶粒内部大部分极弱褐红色阴极发光,少部分弱褐红色,具弱褐红色阴极发光环边,环边宽度较宽,具有较高的Mn、Fe和较低的Sr含量,为回流渗透白云化为主,埋藏期白云化强烈改造的结果。核心白云化鲕粒表现为鲕粒以椭圆形为主,基本全部发生变形,多数发生破碎,鲕粒内部白云石自形为主,壳层未被白云化,阴极发光下白云石晶粒内发极弱褐红色光,具弱褐红色环边,微量元素具有较低的Mn、Fe和较高的Sr含量,可能为鲕粒暗纹层提供的Mg将核心交代,后期经历埋藏白云化少量改造的结果。研究剖面飞二段鲕粒白云岩储集空间包括溶洞(1-17cm)、构造缝及构造溶蚀等宏观类型及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铸模孔、微裂缝等微观类型。储层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海底成岩环境的纤状方解石胶结作用,准同生期大气淡水及混合水溶蚀作用、白云化作用、胶结作用,埋藏期白云化作用、构造破裂作用、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等。其中,准同生期白云化作用由于Ca、Mg离子半径的差异,使得白云化过程中体积减小,形成晶间孔,同时,由于白云石的支撑作用及稳定的化学作用,使得鲕粒白云岩进入埋藏期后先期孔隙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埋藏期白云化作用沿通道对先期组构进行改造,使其交代更为彻底,这一过程再次形成晶间孔。

郭奔驰[3](2019)在《川东北铁山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差异性研究》文中认为川东北地区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是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目前鲕滩气藏勘探开发重点集中在海槽东侧,对于研究区所处的海槽西侧地区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本文以川东北铁山地区飞仙关组鲕滩为研究对象,利用钻测井、岩心、薄片以及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在地层基本特征、沉积相及鲕滩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类鲕滩储层(鲕粒白云岩、鲕粒灰岩)特征差异进行对比,进一步研究引起鲕滩储层差异性的原因,以期对区内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后期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基于岩石组合类型、测井响应特征,对区内飞仙关组地层顶底界进行确定并将地层内部自下而上分为飞一、飞二、飞三、飞四段,地层厚度(367m~860m)由南西至北东逐渐增厚。基于沉积背景及相标志将区内飞仙关组划分为斜坡~海槽相、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和蒸发台地相4个大相,通过连井对比及鲕滩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认为区内有三个时期发育鲕滩,纵向上由飞一段中-上部向飞三段演化,横向上由台内逐渐向斜坡~海槽相迁移。按照岩性将区内鲕滩分为云岩鲕滩和灰岩鲕滩两类,前者主要沿着台缘带分布,并随着台缘带向海槽方向的迁移而迁移,较为局限,厚度小(11m~57m),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飞一段上部~飞二段中部,后者在开阔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相中均有沉积,分布广泛,厚度大(15m~103m),纵向上分布飞一段中上部~飞三段。区内两类鲕滩储层(鲕粒白云岩、鲕粒灰岩)孔隙类型均以粒间溶孔为主,但鲕粒白云岩的孔隙连通性更好,且孔径大于鲕粒灰岩,前者孔隙度平均值为7.54%、渗透率平均值为39.25×10-3μm2,孔渗关系总体呈正相关,压汞曲线表现为粗歪度特征;后者孔隙度平均值为1.52%、渗透率平均值为0.797×10-3μm2,孔渗相关性差,压汞曲线表现为细歪度的特征。区内溶洞发育整体较差,鲕粒白云岩的溶洞发育程度优于鲕粒灰岩。研究分析表明,鲕粒白云岩储层主要构成Ⅰ、Ⅱ类储层,鲕粒灰岩储层主要构成Ⅲ类储层。本次研究认为鲕滩储层的差异性主要受沉积相、成岩作用、构造作用三方面控制。受沉积相的控制,高能环境下发育的鲕粒滩是形成鲕滩储层的物质基础,台缘带的鲕粒灰岩易被白云石化改造成鲕粒白云岩。成岩作用中,对鲕滩储层起到建设性的是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鲕粒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作用的控制,热液流体对其进一步改造,溶蚀作用对其早期孔隙进一步扩溶。埋藏溶蚀作用对鲕粒灰岩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一方面有利于酸性流体的运移从而引起溶蚀作用的发生,另一方面使两类鲕滩储层的储渗条件均得以改善,对鲕粒灰岩储层渗透率的提高尤为显着。

董庆民[4](2019)在《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是碳酸盐岩的重要地化指标之一,在反映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变化、成岩作用影响、CO2含量变化及进行地层对比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碳酸盐岩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尤其是以普光、元坝等大型气藏的发现,展现了良好的勘探潜力,因此对该区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就研究区而言,由于二叠/三叠纪界线处生物大灭绝事件和早三叠世萧条的生态复苏,因而前人对二叠/三叠纪界线附近及早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高度关注,但对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的相关研究较少,探讨程度较弱。针对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及意义的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以野外剖面观察、薄片鉴定及其他岩矿资料为基础,以同位素地层学、碳酸盐岩沉积学为指导,结合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重点对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进行区域性与全球性对比分析,进一步对其地质意义进行试验性探讨。长兴初期,研究区因发生大规模的海侵,碳同位素值呈增加趋势,短暂海侵之后变为海退,碳同位素值也相应下降,当进入长兴中晚期时,海退转为海侵,碳同位素值随之增大,继海侵之后水动力条件继续动荡,同时在大规模的海退背景下,碳同位素值不断下降,在此期间,氧同位素组成呈相对稳定趋势。在二叠/三叠纪界线附近碳同位素发生强烈负漂移,同时在二叠/三叠纪界线附近氧同位素值迅速下降,达到最低值。进入飞仙关期后,碳同位素值进入低幅波动的恢复阶段,期间发生小幅度的波动,在飞四段内部达到极大值后降低,氧同位素组成在飞仙关期也较为稳定。从长兴期-飞仙关期整体来看,碳同位素组成呈下降趋势,反映海平面不断降低,表明研究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对于碳、氧同位素在二叠/三叠纪界线处发生强烈负漂移可能与甲烷释放及火山喷发事件有关。

刘雁婷[5](2019)在《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川东北地区黑池梁台地南江东—黑池梁、镇巴地区储层特征及差异性主控因素,开展了露头及新增钻井岩心观察描述、岩石普通薄片及铸体薄片鉴定、储层物性测试、地震解释等工作。从沉积、成岩方面入手,系统对比与剖析了南江东—黑池梁及镇巴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岩性、储集空间、储层厚度及物性的差异性,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地区在储层岩性、厚度、储集性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认为古地貌及基底断裂、成岩作用与构造作用均是造成储层差异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川东北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刘吉源[6](2018)在《川东北黄龙场北区块飞仙关组储层评价及勘探有利区选择》文中指出四川盆地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育的鲕滩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具有“四高”特点,即孔隙度高、渗透率高、厚度大、丰度高。但由于储层空间展布变化范围大,储层厚度厚薄不均,非均质性强等原因,导致气田勘探开发难度很大。通过对飞仙关组鲕滩储层的综合研究,不仅能揭示其发育特征与空间展布规律,同时也能预测下一步勘探有利区。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开发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剖面,钻井取心岩心描述和薄片分析,测井资料与生产测试资料,按照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地质与测井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开展地层划分与沉积相研究,分析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等问题,阐明其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储层进行分类评价,对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有利区带进行预测,为研究区飞仙关组气藏的下一步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地质依据。通过研究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通过分析测井曲线、岩性组合特征及薄片鉴定结果,在岩性解释的基础上,本区块飞仙关组可以重新厘定划分为飞一~飞四4个段。(2)通过沉积相分析,认为研究区飞仙关组沉积时主要处于台地相区,并进一步将研究区沉积相细分为七种亚相,总结出各时期纵向演化特征和平面展布特征与规律。其中台缘滩亚相为本区分布最广的沉积相类型。(3)通过对储层分析,认为研究区飞仙关组主要的储集岩为鲕粒灰岩和粉晶化的鲕粒云岩,研究区东部区域储集空间类型为残余粒间孔和粒间溶孔,西部区域为溶蚀孔洞和裂缝;(4)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是典型的相控型储层,储层发育受东高西低的古地貌特征控制。(5)结合储层评价标准和油田生产现状,通过单井储层评价和连井储层对比分析,认为黄龙6—黄龙9井一带及其东北部应为下步勘探的有利区。

陈晓东[7](2019)在《川东涪陵地区飞仙关组储层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涪陵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具有非均质性强、横向变化大、未大面积连片分布的特征,且区内钻井资料点较少,前期只有部分较老的二维地震测线,导致储层发育控制因素研究还不够深入,储层地质与地球物理预测方法紧密结合的相关研究相对不足,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论文以野外剖面观察、薄片鉴定和测试分析资料开展飞仙关组储层特征研究,分析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紧密结合的方法,开展构造特征研究、波形分析、地质—地球物理互馈结合的正演模拟及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反演,采用相干检测、不连续性检测及构造应力场模拟技术完成了裂缝预测与对比,采用基于频率衰减梯度的含油气性检测技术完成了储层流体检测研究,开展了优质储层预测和含流体检测研究,然后结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开展了储层综合评价并预测了有利勘探目标区。针对该区优质鲕滩储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紧密结合的储层识别与预测方法技术系列。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与认识:(1)在研究区整体沉积背景的约束下及现有单井的分析基础上,通过古地貌恢复、叠后波阻抗反演、波形聚类和RGB混频地震相分析,对研究区礁滩相储层的分布进行了刻画,结果显示台地边缘高能鲕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兴隆1井周边以及福石1井至兴隆3井一带,台内滩分布在福石1井至兴隆3井西南一侧,是潜在的勘探目标区。(2)通过单井分析、薄片鉴定、古地貌恢复的分析,发现涪陵地区飞仙关组沉积地貌差异导致了开阔台地内部发生了沉积分异,局部构造高点有利于颗粒滩发育。但由于早期古地貌整体较低,鲕粒灰岩缺乏暴露溶蚀作用且白云岩化作用较弱致使储层发育相对较差,整体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后期裂缝的发育对储层具有改良作用。(3)正演模拟显示振幅(能量)类属性对鲕滩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伽马曲线对不同岩性具有敏感性,声波曲线难以区分高泥质含量岩类与储层,泥质含量过高形成的“假亮点”对地震属性提取及反演结果结果会产生影响。采用伽马曲线与声波曲线制作了拟声波曲线进行岩性反演可以较好的预测了优质储层的分布。(4)相干检测、不连续检测、应力场模拟方法对裂缝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在研究区北东和南西各存在一个裂缝发育区,但相干检测对鲕滩发育区的响应更为明显。(5)衰减梯度属性可以较好的反映研究区储层的含油气性,相对较差的鲕粒灰岩储层也有一定的响应,但是衰减的幅度较小。研究区含气性较好且连片分布的区域位于台地边缘的位置,分布在兴隆1—兴隆2井区域和兴隆3井北西方向的条带区域。最后以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为指导,以地震预测结果为依据,结合构造与古地貌特征,进行了储层综合评价和有利勘探目标区的划分。共划分了三类4个有利区,台缘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域,同时开阔台地内部的台内滩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夏自强[8](2018)在《川东北南门场—石宝寨区块长兴组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梁平-开县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的生物礁气藏为重要天然气产层,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研究,但针对区内沉积相带展布的认识一直存在差异。本文以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等为理论指导,以川东北南门场-石宝寨区块长兴组为研究目标,利用区内钻测井、岩心、薄片、地震资料、野外剖面以及地球化学资料,进行长兴组地层分层及分布研究;开展沉积相精细研究,明确开江-梁平海槽南缘台缘带分布情况,进一步系统分析礁滩储层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对研究区二叠系长兴组生物礁滩气藏勘探开发具有实际意义。通过录井、测井、岩心、薄片和野外剖面等资料分析,依据岩石组合类型、电测曲线响应特征及古生物化石特征的差异性,研究区长兴组可细分为三个向上变浅旋回,对应为长一段、长二段、长三段。在重新厘定长兴组分层基础上,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地震资料,将研究区长兴组划分为:浅缓坡相、深缓坡相、斜坡~海槽相、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5个大相,细分为6个亚相、12个微相。通过典型单井、连井及平面沉积特征系统研究,长兴组礁滩仅发育于长二段、长三段,长一段不发育礁滩,其岩性主要为含钙球、骨针等少量生屑碎片的泥晶灰岩、硅质灰岩、泥质泥晶灰岩。生物礁的发育在不同沉积相区具鲜明特征:台缘礁长二段、长三段均发育有礁滩组合;靠近台缘边界生物礁仅发育于长二段,长三段不发育礁滩组合;台内礁仅发育在长三段,其长二段不发育。经岩屑(心)薄片系统鉴定、地球化学资料统计分析,认为研究区长兴组最优的储集岩石类型为残余生屑白云岩和残余生物礁白云岩,礁滩储层类型主要发育II、III类,且台地边缘相储层孔、渗特征明显优于开阔台地相储层。通过储层控制因素的研究,得出沉积相是储层发育的基础;成岩作用是储集空间形成及保存的关键,依据现有微量元素及同位素资料,分析表明研究区长兴组大规模白云石化作用形成于浅埋藏成岩环境,并且白云石化流体来自上覆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同期海水。纵向上,长兴组储层主要发育于长二段、长三段礁滩体,长一段未发育有效储层;平面上,台地边缘相带控制着礁滩储层的分布位置,优质礁滩储层绝大多数分布于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内部储层厚度总体较薄,斜坡~海槽相不发育储层。

梅秋勇[9](2018)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反复总结与分析前人研究成果,通过岩心和野外剖面的精细观察,结合地震、测井、沉积旋回以及储层分析资料,对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的地层、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飞仙关组地层与下伏长兴组地层和上覆嘉陵江组地层均呈整合接触关系,其自下而上可划分为飞一二段、飞三和飞四段;其中飞一二段以台地边缘滩沉积为主要特征,飞三段为局限台地沉积,飞四段演化为蒸发台地沉积环境。平面上飞仙关组具有同期异相的特点,不同相区具有不同的岩性分布特征,同时地层展布与沉积相带密切相关,深水海槽区地层厚度大,台地边缘次之,台地内部地层厚度趋于稳定。储层特征分析表明飞仙关组储集岩主要以(残余)鲕粒云岩、(残余)砂屑云岩、糖粒状云岩及晶粒云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溶洞、裂缝及少量的晶内溶孔。总平均孔隙度为7.7%,以5~10%及大于10%为主;总渗透率平均值108.801×10-3μm2,以大于1×10-3μm2的为主,孔隙以大孔占绝对优势,喉道以粗喉为主。孔隙度和渗透率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且储层密度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呈负相关关系,指示主要为孔隙型储层。储层主要受沉积相、构造活动、成岩作用的控制以及多因素的匹配影响。有利的沉积相带控制有利的岩石类型及其分布;构造活动的发生会促进岩石中发生有利的成岩作用和形成裂缝;有利的成岩作用会导致岩石孔隙的形成及演化;多因素的相互匹配,越容易形成优质储层。通过成岩阶段以及成岩环境分析编制有利于储层发育的颗粒滩白云岩、颗粒滩灰岩、以及泥-粉晶白云岩的孔隙演化模式图,结果表明,经过了暴露海底-埋藏溶蚀成岩环境的颗粒滩白云岩孔隙发育最好,储集条件也最好。分区块详细分析飞仙关组储层特征,依据四川盆地有关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标准,对各区块储层进行评价,划分不同类别储层;同时结合研究区沉积背景,划分出有利储层分布区以及较有利储层分布区。有利区块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毛坝区块-大湾区块-普光区块一线的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带,呈NNW-SSE展布;较有利区块平面上主要分布于老君区块的台地边缘浅滩相带及普光区块台地边缘暴露浅滩相带以东的局限台地台内滩相区。

杨湉[10](2017)在《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圈闭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三维地震勘探面积及地震分辨率都有了大幅度地提升,对飞仙关组鲕滩分布的预测也有了新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飞仙关组的圈闭进行重新梳理和评价,研究成果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以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气成藏理论等为指导,在充分运用钻井、测井、地震和气藏开发资料的前提下,根据最新的地震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成果,对中石油川东北气矿辖区内的飞仙关组圈闭进行了详细识别和描述,共识别出78个未钻圈闭,并选取面积大于5km2的56个未钻圈闭作为圈闭评价的主要对象;在圈闭油气成藏条件定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特尔菲方法开展了圈闭成藏概率的定量分析。结合已发现气藏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从烃源岩、储集、圈闭、保存条件及成藏配套史五个方面入手,分别进行特征参数分析,并最终选取17项参数作为圈闭地质评价的依据。通过建立定量评价评分表,采用风险概率统计法对各个圈闭的成藏条件进行了定量评价;以已探明气藏圈闭作为类比刻度区,采用地质类比法取得计算未钻探圈闭资源量参数,分别选用面积丰度法和容积法(储层圈闭体积法)对全区未钻探圈闭的资源量进行了计算,并认为容积法计算结果更符合勘探实际;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圈闭成藏概率分析和资源量计算结果为依据,用二因素综合评价法和多因素分类排队法分别对飞仙关组56个未钻探圈闭进行了综合分类、排队,并选择其中的四个圈闭作为近期优先勘探的目标。

二、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飞三段储集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飞三段储集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川东地区大池干~高峰场构造带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思路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认识及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区域地层特征
        2.2.2 飞仙关组地层划分
    2.3 区域沉积背景
第3章 储集层特征
    3.1 岩石类型
        3.1.1 石灰岩
        3.1.2 白云岩
        3.1.3 过渡岩性
    3.2 储集空间类型
        3.2.1 粒间溶孔
        3.2.2 粒内溶孔和铸模孔
        3.2.3 晶模孔隙
        3.2.4 晶间孔隙
        3.2.5 裂缝
    3.3 储集物性特征
        3.3.1 大池干-高峰场构造飞仙关组储集物性特征
        3.3.2 龚家垭口飞仙关组物性特征
第4章 储层成岩作用
    4.1 主要分析方法与技术
        4.1.1 LA-ICP-MS分析
        4.1.2 阴极发光分析
        4.1.3 流体包裹体分析
    4.2 成岩作用类型
        4.2.0 泥晶化作用
        4.2.1 压实作用
        4.2.2 压溶作用
        4.2.3 胶结作用
        4.2.4 自生矿物充填作用
        4.2.5 重结晶作用
        4.2.6 溶蚀作用
    4.3 白云石特征及白云石化成因
        4.3.1 飞仙关组白云石特征
        4.3.2 白云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3 白云石化时间
        4.3.4 白云石化模式
第5章 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特征
    5.1 成岩演化序列
    5.2 孔隙演化特征
        5.2.1 构造埋藏史
        5.2.2 储层孔隙演化
        5.2.3 油气充注历史
第6章 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及储层展布
    6.1 大池干~高峰场构造和龚家垭口飞仙关组储层的对比
    6.2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
        6.2.1 沉积相的影响
        6.2.2 成岩作用的影响
    6.3 储层分布及有利区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鲕粒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意义 ——以重庆云阳上坝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背景及地层特征
    2.1 区域地质背景及剖面概况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地层顶底界限
        2.2.2 内部地层划分
    2.3 研究剖面地层划分
        2.3.1 飞一段
        2.3.2 飞二段
        2.3.3 飞三段
        2.3.4 飞四段
第3章 岩石学及沉积相特征
    3.1 岩石学类型
        3.1.1 颗粒灰岩类
        3.1.2 泥晶灰岩类
        3.1.3 颗粒白云岩类
        3.1.4 晶粒云岩类
        3.1.5 碎屑岩类
    3.2 沉积相特征
        3.2.1 区域沉积特征
        3.2.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2.3 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
第4章 云化鲕粒微组构类型及特征分析
    4.1 完全白云化鲕粒
    4.2 非完全白云化鲕粒
        4.2.1 壳层白云化鲕粒
        4.2.2 核心白云化鲕粒
        4.2.3 核心及壳层均白云化鲕粒
    4.3 鲕粒内方解石胶结物与白云石次序分析
第5章 鲕粒白云化的成因分析
    5.1 概述
    5.2 阴极发光特征
    5.3 流体包裹体特征
    5.4 白云石有序度分析
    5.5 碳氧同位素分析
    5.6 微量元素分析
    5.7 鲕粒白云石成因分析
        5.7.1 回流渗透白云化
        5.7.2 埋藏白云化
        5.7.3 鲕粒自身交代
        5.7.4 不同类型鲕粒白云化特征
    5.8 鲕粒白云岩成序列及演化模式
        5.8.1 鲕粒白云岩成岩序列
        5.8.2 鲕粒白云岩演化模式
第6章 鲕粒白云岩储层及白云化对其影响
    6.1 白云岩/石化对白云岩储层影响概述
    6.2 储层岩石学特征
    6.3 储集空间类型
        6.3.1 宏观储集类型
        6.3.2 微观储集类型
    6.4 白云化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川东北铁山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及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油气勘探开发简况
        2.2.1 铁山南飞仙关组气藏
        2.2.2 铁山北飞仙关组气藏
第3章 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3.1 地层基本特征
        3.1.1 飞仙关组顶界划分
        3.1.2 飞仙关组底界划分
        3.1.3 飞仙关组内部地层划分
        3.1.4 飞仙关组地层展布特征
    3.2 沉积相特征
        3.2.1 岩石学特征
        3.2.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2.4 飞仙关组鲕滩展布特征
        3.2.5 沉积相差异性
第4章 鲕滩储层特征及差异性分析
    4.1 储集岩岩石学特征及差异
    4.2 鲕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差异
        4.2.1 鲕粒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
        4.2.2 鲕粒灰岩储集空间类型
    4.3 鲕滩储层物性特征及差异性
        4.3.1 孔隙度差异性
        4.3.2 渗透率差异性
        4.3.3 孔渗关系差异性
        4.3.4 孔隙结构差异性
    4.4 鲕滩储层分类评价
第5章 鲕滩储层差异性主控因素研究
    5.1 沉积相对鲕滩储层的影响
    5.2 成岩作用对鲕滩储层的影响
        5.2.1 成岩作用对鲕粒白云岩储层的影响
        5.2.2 成岩作用对鲕粒灰岩储层的影响
        5.2.3 鲕滩储层孔隙演化
    5.3 构造作用对鲕滩储层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与沉积演化
    2.3 地层特征
第3章 沉积格局与层序地层特征
    3.1 沉积格局
    3.2 层序地层特征
第4章 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分布规律
    4.1 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组合规律
    4.2 礁滩沉积平面分布规律
    4.3 礁滩组合形成的控制因素讨论
第5章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
    5.1 样品来源及分布
    5.2 样品测试分析及蚀变性评价
    5.3 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地质响应特征
第6章 礁滩发育模式与碳同位素组成对比及地质意义探讨
    6.1 礁滩发育模式与碳同位素组成对比
    6.2 碳、氧同位素演化曲线的地质意义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储层特征对比
    2.1 储层岩性
    2.2 储集空间
    2.3 储层厚度
    2.4 储层物性
3 储层成因分析
    3.1 古地貌及基底断裂
    3.2 成岩作用
        3.2.1 溶蚀作用
        3.2.2 白云石化作用
        3.2.3 重结晶作用
    3.3 构造作用
4 勘探意义
5 结论

(6)川东北黄龙场北区块飞仙关组储层评价及勘探有利区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2.2 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1.2.3 储层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1.2.4 储层有利区选择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结果和认识
第2章 地层和沉积特征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油田勘探开发现状
    2.2 地层特征
        2.2.1 顶底界划分
        2.2.2 小层特征
        2.2.3 横向分布特征
        2.2.4 平面分布特征
    2.3 沉积相特征
        2.3.1 沉积相类型
        2.3.2 纵横向分布特征
        2.3.3 平面分布特征
第3章 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3.1 岩石学特征
        3.1.1 鲕粒云岩
        3.1.2 鲕粒灰岩
    3.2 物性特征
    3.3 储集空间类型
        3.3.1 孔隙
        3.3.2 洞穴
        3.3.3 裂缝
    3.4 孔隙结构特征
        3.4.1 喉道类型及特征
        3.4.2 孔隙结构参数
    3.5 储层类型
    3.6 储层测井解释模型
        3.6.1 裂缝-孔隙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6.2 洞穴-裂缝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7 储层分布特征
        3.7.1 储层纵向分布规律
        3.7.2 储层平面分布规律
    3.8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3.8.1 东高西低的地形控制鲕滩储层的发育
        3.8.2 裂缝-孔隙成因控制鲕滩储层类型
        3.8.3 成岩作用是鲕滩储层定型的关键
第4章 储层评价及勘探有利区选择
    4.1 储层物性特征
        4.1.1 储层物性参数确定
        4.1.2 储层物性特征
    4.2 储层评价
        4.2.1 储层孔隙度下限
        4.2.2 储层评价标准
        4.2.3 储层分类评价
    4.3 储层压力系统分析
    4.4 勘探有利区选择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川东涪陵地区飞仙关组储层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碳酸盐岩沉积相与地震相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征研究现状
        1.2.3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2.4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构造背景
        2.2.1 大地构造背景
        2.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沉积特征
        2.3.1 沉积背景
        2.3.2 研究区沉积相
第3章 飞仙关组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3.1 储层岩性特征
    3.2 储层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
    3.3 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3.4 成岩作用
    3.5 鲕粒灰岩同位素特征
    3.6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3.6.1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3.6.2 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3.7 与川东北储层性质的异同
第4章 构造解释及古地貌特征研究
    4.1 层位标定及解释
        4.1.1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4.1.2 主要反射层波组特征
        4.1.3 层位解释
    4.2 构造编图
        4.2.1 时深转换
        4.2.2 构造编图
    4.3 古地貌特征恢复
        4.3.1 印模法古地貌恢复
        4.3.2 厚度法古地貌恢复
        4.3.3 基于正演模拟的敏感地震属性古地貌恢复
第5章 地震相分析
    5.1 井旁地震相标定
    5.2 基于RGB混频显示的地震相分析
        5.2.1 频谱分析技术的原理
        5.2.2 RGB混频显示
        5.2.3 研究区地震相分析
    5.3 基于波形聚类的地震相分析
        5.3.1 神经网络波形聚类的方法原理
        5.3.2 神经网络波形聚类的参数实验
        5.3.3 研究区地震相分析
第6章 地震储层预测
    6.1 地震储层预测思路
    6.2 储层地球物理响应
        6.2.1 储层测井响应
        6.2.2 高孔隙鲕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
        6.2.3 储层地震响应
        6.2.4 鲕滩储层敏感地震属性优选
    6.3 地震属性分析
        6.3.1 地震属性概念与分类
        6.3.2 地震属性应用
    6.4 叠后反演
        6.4.1 基于分形建模的多次地震迭代叠后反演技术
        6.4.2 叠后反演应用
第7章 地震裂缝检测
    7.1 相干检测
        7.1.1 相干检测基本原理
        7.1.2 相干检测效果分析
    7.2 不连续性检测
        7.2.1 不连续性检测基本原理
        7.2.2 边缘检测效果分析
    7.3 构造应力场模拟技术
        7.3.1 构造应力场模拟基本原理
        7.3.2 构造应力场模拟效果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基于频率衰减梯度的流体检测
    8.1 频率衰减梯度的理论基础
    8.2 频率衰减梯度的计算原理
    8.3 研究区频率衰减梯度的应用效果
第9章 综合评价及勘探目标优选
    9.1 生储盖条件
        9.1.1 烃源岩条件
        9.1.2 储层条件
        9.1.3 盖层条件
    9.2 综合评价与勘探目标优选
        9.2.1 综合评价
        9.2.2 有利勘探目标区划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川东北南门场—石宝寨区块长兴组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碳酸盐岩沉积相研究进展
        1.2.2 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进展
    1.3 论文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及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地层特征概况
第3章 地层划分及分布
    3.1 长兴组地层划分
        3.1.1 长兴组(大隆组)顶部界线特征
        3.1.2 长兴组(大隆组)底部界线特征
        3.1.3 长兴组内部界线划分
    3.2 地层分布特征
        3.2.1 地层横向对比
        3.2.2 地层平面分布
第4章 沉积相研究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学特征
        4.1.2 古生物化石特征
        4.1.3 测井曲线特征
    4.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2.1 开阔台地相
        4.2.2 台地边缘相
        4.2.3 斜坡~海槽相
        4.2.4 碳酸盐缓坡
    4.3 沉积相分布及模式
        4.3.1 沉积相纵向演化
        4.3.2 沉积相平面分布
        4.3.3 长兴组沉积模式图
第5章 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5.1 储层基本特征
        5.1.1 储集岩石类型
        5.1.2 储集空间类型
        5.1.3 储层物性特征
    5.2 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分析
        5.2.1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5.2.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2.3 破裂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2.4 孔隙演化
    5.3 储层分布规律探讨
        5.3.1 储层纵向分布
        5.3.2 储层平面分布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研究概述
        1.2.2 国内外碳酸盐岩深层、超深层储层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研究新方法概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基本工作量统计
第2章 区域地层研究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区域构造特征
        2.1.3 工区勘探概况
    2.2 地层特征研究
        2.2.1 地层概况
        2.2.2 地层顶底界线特征
        2.2.3 地层纵向分布特征
        2.2.4 地层横向展布特征
第3章 储层特征研究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2 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3.3 储层物性特征
        3.3.1 孔隙度及渗透率
        3.3.2 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关系
        3.3.3 储层密度与孔渗相关性
    3.4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3.4.1 储层孔隙结构基本特征
        3.4.2 储层孔喉级别划分
        3.4.3 储层孔喉组合特征
第4章 储层综合评价
    4.1 储集岩分类
    4.2 储层综合评价
        4.2.1 普光区块
        4.2.2 大湾区块
        4.2.3 毛坝区块
        4.2.4 老君区块
        4.2.5 清溪区块
        4.2.6 各区块储层对比
第5章 储层主控因素研究
    5.1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
    5.2 构造活动对储层的控制
    5.3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5.3.1 胶结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3.2 白云石化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3.3 重结晶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3.4 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3.5 破裂作用对储层的控制
    5.4 多因素联合控储
        5.4.1 沉积相是否有利
        5.4.2 破裂作用是否有利
        5.4.3 多因素匹配好
    5.5 成岩及孔隙演化特征
        5.5.1 成岩阶段的划分
        5.5.2 孔隙演化序列
    5.6 有利区带预测
        5.6.1 有利储层分布区
        5.6.2 较有利储层分布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Ⅴ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圈闭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1.1.1 目的与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概况
    2.1 工区位置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
        2.2.2 区域构造特征
        2.2.3 区域构造演化史
    2.3 飞仙关组概述
        2.3.1 飞仙关组地层特征
        2.3.2 飞仙关组沉积特征
        2.3.3 飞仙关组构造特征
        2.3.4 飞仙关组勘探现状
第三章 飞仙关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3.1 烃源岩条件
        3.1.1 气源分析
        3.1.2 烃源岩厚度特征
        3.1.3 有机质丰度特征
        3.1.4 有机质类型
        3.1.5 有机质成熟度
        3.1.6 烃源岩生烃强度
    3.2 储层条件
        3.2.1 储集特征
        3.2.2 储层主控因素
    3.3 典型气藏圈闭及圈闭特征
        3.3.1 铁山气藏
        3.3.2 渡口河气藏
        3.3.3 铁山坡气藏
        3.3.4 圈闭特征
    3.4 保存条件
        3.4.1 盖层条件
        3.4.2 断层条件
        3.4.3 出露地层
    3.5 配套条件
        3.5.1 油气充注时间
        3.5.2 圈闭形成演化
        3.5.3 生储盖配置关系
第四章 圈闭识别与定量评价
    4.1 未钻圈闭识别与描述
        4.1.1 资料来源
        4.1.2 资料处理方法
        4.1.3 未钻圈闭识别
        4.1.4 未钻圈闭分布与特征
    4.2 圈闭地质评价
        4.2.1 圈闭地质评价方法
        4.2.2 评价内容
    4.3 评价打分表
    4.4 评价结果
第五章 圈闭资源量计算及综合评价
    5.1 圈闭资源量计算方法
        5.1.1 面积丰度类比法
        5.1.2 容积法
    5.2 圈闭资源量计算参数选取
        5.2.1 面积丰度法参数确定
        5.2.2 容积法参数确定
    5.3 圈闭资源量计算
    5.4 圈闭综合评价及优选排队
        5.4.1 圈闭综合排队方法
        5.4.2 圈闭综合排队
第六章 结论与认识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飞三段储集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川东地区大池干~高峰场构造带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D]. 曾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2]鲕粒白云岩成因及储集意义 ——以重庆云阳上坝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例[D]. 孙尧斌.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3]川东北铁山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差异性研究[D]. 郭奔驰.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及意义[D]. 董庆民. 长江大学, 2019(10)
  • [5]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特征[J]. 刘雁婷. 岩性油气藏, 2019(01)
  • [6]川东北黄龙场北区块飞仙关组储层评价及勘探有利区选择[D]. 刘吉源.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7]川东涪陵地区飞仙关组储层预测研究[D]. 陈晓东.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4)
  • [8]川东北南门场—石宝寨区块长兴组沉积及储层特征研究[D]. 夏自强.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9]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 梅秋勇.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10]川东北地区三叠系飞仙关组圈闭评价研究[D]. 杨湉.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川东北飞仙关组三段飞仙关组储层物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