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站合理规模的技术经济分析

火电站合理规模的技术经济分析

一、热力站合理规模的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谢永华[1](2021)在《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北方城镇供热负荷及供热能耗量逐年增大,导致北方地区冬季大气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人民身体健康。相对于燃煤锅炉或燃煤热电联产供热方式,燃气锅炉房或燃气热电联产供热方式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气环境,但其供热成本较高且中国冬季燃气供应严重不足。因此,燃气锅炉方案或燃气热电联产供热技术发展与应用受到了约束。为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务院要求各地政府,尤其是大气污染物传输通道“2+26城市”,遵循“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创新驱动”方针,积极开展清洁供热,大力开发地热能等可再生源,以优化供热能耗结构。水热型地热具有密度大、温度高、热稳定性好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集中热源。然而,复杂地质构造运动致使水热型地热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部分大型水热型地热田远离城镇供热负荷区,从而导致地热长距离输送成本高,地热资源开发困难。为解决上述地热资源开发过程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方式。该集中供热方式在热源站设置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在热力站设置压缩式换热机组。其中,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是由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耦合而成,用于减小地热水与一次管网循环水换热过程的不可逆损失,提高一次管网的供水温度;压缩式换热机组是由电动压缩式热泵和水水换热器耦合而成,用于实现一次管网循环水热能梯级利用,大幅降低一次管网回水温度,以增大一次管网供回水温差。为清晰表达供热系统优化配置规律,本文结合地热水热能梯级利用需求提出了三种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工艺,建立了供热系统热力学模型,并从热力性能、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方面来研究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规律。第一种供热工艺:基于直燃型吸收式热泵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第二种供热工艺: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第三种供热工艺:基于压缩式和吸收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研究表明,降低一次管网回水温度不仅有助于增大一次管网供回水温差,而且还有助于高效开发利用中深层地热能。相对于水水换热器,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的换热过程不可逆损失较小,且其一次管网循环水出口温度高于地热水入口温度。随着地热供水温度变低,热力站中的压缩式热泵与水水换热器容量配置比增大,热源站中的升温型吸收式热泵与水水换热器的容量配置比例几乎不变,三种供热系统的热力性能及节能潜力降低。当地热水温为75℃、供热距离为20km时,第三种供热系统的年化石能源利用率和年产品?效率比第二种供热系统分别提高了0.33和0.68%,比第一种供热系统分别提高了0.53和3.77%。与燃气锅炉集中供热模式相比,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供热系统的燃气消耗量分别可降低90.25%、91.03%和91.46%。当地热水温为65℃、供热距离为20km时,第三种供热系统的年化石能源利用率和年产品?效率比第二种供热系统分别提高了0.55和3.35%,与第一种供热系统相比,年化石能源利用率相差不大,但产品?效率却高了13.79%。与燃气锅炉集中供热方式相比,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供热系统的燃气消耗量分别可降低80.09%%、81.40%和84.15%。当地热水温为55℃、供热距离为20km时,第三种供热系统的年化石能源利用率和年产品?效率比第二种供热系统分别提高了0.33和3.54%,比第一种供热系统分别提高了0.30和19.24%。与燃气锅炉集中供热方式相比,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供热系统的燃气消耗量分别可降低66.27%、73.57%和77.03%。由此可见,在三种供热系统工艺中,第三种供热系统工艺的热力性能最高、节能减排效果最好、经济效益最优,因此其能量利用工艺先进、系统配置最优。当地热水入口温度为75℃时,第三种供热系统的一次管网主干线经济输热距离长达42km;当地热水入口温度为65℃时,第三种供热系统的一次管网主干线经济输热距离长达30km;当地热水入口温度为55℃时,地热利用难度增大,供热系统投资升高,且需要消耗大量的高品位能源,从而导致供热系统运行费用较高,系统投资回收期较长。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具有较高的热力性能、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水热型地热资源丰富的“2+26城市”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中深层地热开发利用和清洁供暖发展提供新思路,也可为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齐玲[2](2020)在《大型国企供热移交改造设计选择》文中指出根据具体项目,对大型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中供热移交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使移交工作能顺利、有序的实施。该移交工作有利于国有企业减轻负担、集中精力发展主营业务,也有利于整合资源改造提升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职工居住环境。

王晔[3](2020)在《供热系统综合供热半径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认为目前国内外有关供热工程中的管网优化主要研究方向是管径的优化,而很少研究供热系统在规划、设计阶段的供热半径取值问题上的不足。集中供热系统是由热源、热用户和供热管网组成,将热源与热用户连接起来的供热管网起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关系到热用户所必需的供热质量,而且也对保证供热系统的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题首次提出了综合供热半径的概念,并分析了综合供热半径对供热项目中寿命周期成本的影响,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建立了既能够满足热用户需求的同时热网的经济成本达到预期值的综合供热半径的经济性分析模型,该设计方法又综合考虑安全可靠性、技术可行性、环保节能性等诸多因素,考虑综合供热半径的取值。而后研究了供热管网的动态评估体系下,以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理论,运用Matlab对综合供热半径主要影响因素是管道比摩阻、流速和供热规模进行分析规律,得出综合供热半径的计算公式。最后根据理论分析的模型,进行最优化供热系统下的阳原县综合供热半径合理确定,为供热规划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依据,并进行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的综合分析。

张玉聪[4](2020)在《寒冷地区供热二级网差异化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对节能环保重视程度的逐步提升,节能减排将成为供热行业的重要职责。采取大型热源的集中供热模式来满足广大居民用户供热需求,以降低能源消耗、减轻大气污染,已成为今后供热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热源数量的减少,供热管网工程在供热工程中的投资占比将逐步提升。供热二级网作为供热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热力站与热用户的桥梁。在满足热用户冬季供热需求的前提下,结合供热项目自身情况做好供热二级网差异化的分析与设计,以达成降低投资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供热二级网关键节点及相关理论入手,重点介绍热指标、热负荷、供回水温差、流量等供热参数的取值方法,供热管网的布置原则,供热管道的应力验算及管网土建方面的相关规范要求。再以青岛市一家供热企业的供热现状为基础展开了实地调研,采集了企业往年在工程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冬季运行阶段的相关资料。调研结果显示,供热企业在前期供热数据采集、供热线位的确定、管道应力验算、与原有管网的对接、管道埋深、井室设置、冬季实际运行参数与设计参数的匹配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在供热数据采集方面,数据不准确,存在偏差;局部管段应力过大;新、旧管网设计参数不匹配;冬季运行实际二级网供水温度相比设计温度低20℃~35℃,回水温度低6℃~19℃,供回水温差低2℃~7℃,两者相距甚远。结合这些问题,对一处具有多种典型问题的供热二级网待设计项目为例,从设计和经济两方面做常规化与差异化设计的对比分析,论证供热二级网差异化分析与设计的必要性、合理性和优越性。研究表明:根据案例分析,供热二级网差异化设计相比常规化设计,在工程施工方面,土方量减少2415m3,仅为常规化设计土方量的61%;井室数量减少13个,仅为常规化设计井室数量的66%;道路恢复量减少810m2,仅为常规化设计土方量的69%。总体工程造价降低32.38万元,仅为常规化设计的87.7%。在后期运行方面,全年电费降低1.1万元,仅为常规化设计的86%。并在一定程度规避了由于供热二级网设计不合理,热用户供热不达标,导致居民大规模群访、群诉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结合供热企业的实际情况的供热二级网差异化分析与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如能有效推广,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施工及运行成本,改善供热质量,使供热企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谭元霸[5](2020)在《热力站运维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供热企业的服务管理相融合已成为趋势,该融合可以促进供热企业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提高供热企业对热力站进行智能化、高效化和精细化治理水平。目前多数供热企业尚未做到对热力站监控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导致得到的热力站运维数据缺乏参考性,因此在进行热力站运维数据监控工作的同时,搭建运维数据远程监控平台,挖掘热力站运维数据潜在的信息,充分发挥运维数据的应用价值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对开封市某热力站的实际使用情况和运维数据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热力站运维平台需要具备的功能进行详细分析。根据需要对热力站运维数据实现监控、分析和可视化的功能需求,得出热力站运维平台的设计目标,并阐述其需要完成的内容。根据需求分别对平台的整体架构、实现功能、数据存储和平台界面进行详细的设计。最后基于热力站历史运维数据进行热负荷预测,并对热力站运维平台进行设计与实现。对热负荷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可以使得供热企业按照热用户的需求合理安排供热计划。本文将热力站历史运维数据对实现热负荷预测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预测模型的输入样本数据;建立支持向量回归(SVR)预测模型,在交叉验证思想的基础上利用网格搜索法、遗传算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预测模型的控制参数进行优化处理;综合对比三种算法对SVR预测模型的优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粒子群优化算法不但预测精度高,而且耗时短,可以用于热力站运维平台进行热负荷预测。

王晋达[6](2019)在《区域能源系统的热电协同调度与清洁热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加的清洁供热压力,热电协同运行与清洁热源优化配置面临许多新的问题。本文致力于充分挖掘既有供热管网的蓄、放热潜力,建立相应的热电协同优化运行策略,进一步提升热电联产机组的运行灵活性以促进弃风消纳;同时,在特定的风电出力规律、电价政策、余热资源状况和区域能源结构条件下,给出清洁热源的优化配置模型,为可再生能源在区域供热中的经济、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通常供热管网的动态热力过程可看作若干稳态运行工况的时序组合,基于质量、能量守恒与已知的管网流量分布,本文提出供热管网稳态热力仿真的矩阵化模型、并得到管网节点温度的解析表达式。在热力站引入“等额供热”控制的基础上(解除一、二次网的复杂热力耦合,保障末端供热质量),分析了一次网的两类典型动态蓄、放热过程,推导出管网综合蓄热能力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得到管网综合蓄热能力的季度变化规律。供热管网具备参与系统蓄、放热的巨大潜力,且抽凝热电机组的乏汽余热可作为热泵设备的理想低温热源。基于我国三北地区热电能源系统的典型结构,本文提出基于一次网主动蓄热或新增电动热泵回收抽凝机组乏汽余热的风电消纳方案,并给出相应热电协同调度的完整数学描述和计算流程。管网热媒参与系统蓄、放热可将运行优化调度的热平衡等式约束松弛为供水温度的不等式约束,从而拓展优化问题的可行域,实现更低的系统弃风及运行能耗。此外,将产能单元的时序启停机状态作为先验信息,热电协同调度可简化为高维线性规划,基于优化计算工具linprog可实现准确、快速求解。为定量评估管网动态蓄、放热及回收电厂乏汽余热的弃风消纳效果,本文对区域能源系统开展了仿真模拟。不同运行调度方案、风电日出力模式和热负荷组合条件下的计算结果表明反调峰风电所带来的电网调峰压力最大,利用管网蓄热并回收电厂余热时仍会造成7%的系统总弃风率,而仅利用管网蓄热便能够完全消纳正调峰时的系统弃风;同时主动利用管网蓄热能力或回收电厂乏汽余热均能显着降低风电场弃风率,但配置余热回收电动热泵的风电消纳效果更好;此外无论区域能源系统是否新增电动热泵,主动利用管网蓄热总能实现更好的风电整合。根据新增设备的不同,本文将区域能源系统清洁供热的改造方案分为7类。为确定不同改造方案下新增设备的最优配置容量,文本提出以改造项目“供暖季综合收益”最大为目标的经济性优化模型。案例系统的多情境分析计算表明同时配置电动热泵、电锅炉和蓄热设备的改造项目具备最大的经济收益潜力;且对于不同改造方案,更低的系统弃风与更大的供暖季综合收益并不一致,而配置电动热泵的改造方案具备更大的供暖季综合收益;另外,清洁供热设备的最优配置容量对自身经济参数的变化最为敏感,同时设备投资费用增大总会造成改造项目供暖季综合收益的削减和系统总弃风量的增大。当某地具备一定工业余热资源且电网分时计费时,对既有区域供热系统实施清洁化改造,配置一定容量的余热回收储备设备能够获得可观经济收益。本文以供暖季综合收益最大为目标,通过反复调用供热系统的常规运行优化模型,最终基于遗传算法和模式搜索得到新增余热回收装置、电动热泵和低温蓄热设备的最优配置容量。结果表明模式搜索的计算效率和准确性较遗传算法更好;合理配置余热回收储备设备后,常规热源的总供热量显着降低,系统总运行成本可减少13.8%;且系统的余热资源量对改造项目的最优配置和供暖季综合收益均有巨大影响。

唐恩全[7](2019)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采暖地区集中供热系统经常出现腐蚀严重、跑、冒、滴、漏等现象,造成热量损失及水力工况失调等问题,严重影响供热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供热质量,并增加了能源消耗。为增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运行的节能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本文对供热系统改造进行研究。首先,对全国16个省区集中供热现状进行调查。发现管龄15年以上管网所占比25%。换热站自动化和智能化仅占总数的50%左右。燃煤热源采暖平均能耗约25.8kgce/m2,燃气热源采暖平均能耗约14.6m3/m2,热电联产采暖平均能耗约0.50GJ/m2。实施热计量的供热面积仅占16%。热水输送时平均温降达到2.4℃/km。从2006年到2011年发生供热一般性事故50.9万次,由管线腐蚀造成的事故且管线运行时间超过15年的比例为77%左右。结论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进行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节能潜力巨大。其次,分析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方案。包括管网及附件节能改造技术、供热调节技术、多热源联网运行、热力站节能改造技术、供热计量节能改造技术和供热监控技术等。全国预计管网改造的总长度79741km,约占35%;改造管网中使用15年以上管网51935km,约占65%。安装热量表约247万套,安装流量平衡装置约102万套。建立375座供热信息管理平台。改造范围内供热管网计划总投资共计1830亿元,热力站节能改造203亿元,二级网节能改造229亿元,监控能力建设投资36亿元。节能改造之后,每年节约供热用煤2046万t,减少管网补水42000万t,节约用电量2.3亿kwh。每年可节约燃煤费用184亿元,可节省水费21亿元,可节省电费1.5亿元。每年可减少的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碳5673万t/年;二氧化硫22万t/年;氮氧化物10万t/年:烟尘5万t/年;灰渣量534万t/年。最后,以沈阳某供暖公司集中供热系统技术改造为例,分析改造的潜力及带来的节能和经济效益。改造后单位面积年耗煤量在原来基础上减少10%左右。对锅炉加装余热回收装置后,锅炉节约大约9.8%的能量。进行变频技术改造,实际耗电量减少约50%左右。热站节电率大约38%,3个月累计耗电量节省近40万kwh的电量,节约电费支出约28万元。人员成本每年最少节省6万元。一次网的失水量降低到80t/h,采暖期节省水费约167万元,节省热费约1620万元,综合节省费用支出约1800万元。分户改造后,用户缴费积极性提高。

刘明[8](2019)在《“煤改气”供热工程技术方案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对于北方地区,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供热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同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北方地区大部分老旧供热锅炉仍采用煤作为其主要的燃料,如何在保证供暖需求的同时,采用清洁的供暖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正是供热行业一直以来为响应《京都议定书》追求的目标。本文以沈阳地区“煤改气”供热改造工程为例,探讨当地清洁能源改造工程的优化设计。首先,对沈阳市供热现状、燃煤与燃气应用情况,以及燃煤对沈阳市大气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目前沈阳地区供热能源结构中,煤炭为主要能源,燃煤的排放物对当地大气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采暖期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均值分别为0.141mg/m3、0.115mg/m3和0.048mg/m3,前两项分别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4倍和0.9倍。其次,从供热系统、换热站规模、热源位置等方面对“煤改气”改造方案进行分析。根据HER和投资运行费用等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合理的供热半径,根据区域建筑的特征、热源的位置(中心热源、边线中心热源、对角热源),以及不同的供暖面积(5万m2·、10万m2、15万m2、20万m2)对“煤改气”改造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热源厂内如无其他特殊需求,可直接设置配套换热系统,无需再另设热力站。热源位置应优先选择中心热源,当供热区域中心不适宜设置热源时,则可选择边线中心,最后再考虑将热源放置在对角线位置。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煤改气”改造工程进行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评价。改造工程的初投资为41.6元/m2,远低于沈阳地区80~140元/m2的集中供热联网费用;运行费用为25.64元/m2,低于工业、商业建筑28~60元/m2的采暖费用。与燃煤锅炉相比,烟气排放量减少99.40%;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99.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94.5%,具有显着的环境效益。由于燃气锅炉的相关配套设施相对较少,且不需要储煤场所,所以燃气锅炉可以节省更多的土地;锅炉运行过程中,燃气锅炉的噪声比燃煤锅炉要小得多,因此社会效益更好。

夏雨[9](2019)在《基于西安实测的某集中供热系统动态分析及调控策略》文中指出我国冬季采暖能耗巨大,雾霾严重,因此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至关重要。本文就西安市某住宅建筑热负荷做了相关模拟计算同时对该供热系统运行工况进行实地测试计算,通过对比分析为热源中心以及换热站提出合理化的运行调控策略。本文利用DeST软件对实测建筑建模,该建筑总面积11758.25m2,整栋建筑设计总热负荷Q=385KW。经过热负荷模拟计算,同时分别模拟改变保温层厚度、外窗玻璃类型、窗墙比、朝向时,模型建筑热负荷及室内自然温度的变化情况,根据模拟结果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有:西安地区住宅建筑在采用低传热系数墙体的同时取经济保温层厚度;窗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与窗墙比的耦合因素之间彼此耦合比较强烈,在彼此影响的因素过程中,窗体的保温性能相比于窗墙比更容易对建筑能耗产生影响;本建筑在只考虑热负荷前提下南偏西15°应该是西安市住宅设计的最优朝向。对实测室外温度下的模拟热负荷与实测热负荷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实际供热量大于模拟需热量,主要由于该供热系统并未采用合适的调控策略导致建筑过量供热。为进一步印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对西安采暖季气象参数,该住宅建筑室内温度、二次管网供、回水温度、流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得出:楼内不均、楼栋之间不均、时间分布上供暖系统调节不当、以及室温偏高造成的过量供热都是由于供热系统未采用合理的调控策略,造成部分时段局部或全部用户室温偏高。就集中供热管网做了具体分析,对管网的热损失以及耗电量作了具体分析,提出了降低回水温度的串级技术,对新增供暖面积150万㎡的B小区实行供暖进行经济能耗分析,该项目使用降低回水温度的串级技术后可节省电能68179045kW·h,按照西安市工业用电为1.2元/kW·h计算,可节省818.15万元/年。同时采暖季可节约总耗气量为23915m3,按照西安市工业用气为2.3元/m3计算,可节省5500.52万元/年通过DesT模拟出的建筑热负荷与实测供耗热量的对比研究,更换75/50℃设计供热调节计算方法,采用二次网实际供回水温度对质调节、质量-流量调节、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热量调节、前馈动态调节五种调节方式的耗气量和循环水泵耗电量进行计算,并与质调节的耗气量与耗电量对比,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节气率-2.07%,节电率达18.34%,运行电耗减少;质量-流量调节节气率为20.61%,节电率为10.72%,适用于自控设备完善且供暖季室外温度-3℃以上温度较多的的地区;热量调节节气率可达20.38%,在大中型热源在满负荷运行率低时采用热量调节方式可较准确预测耗气量,此调节相对质量-流量调节水力工况相对稳定;前馈动态调节相对于质调节耗气量节约26.6%,调控时主要针对室内温度出现波峰以及波谷时间段进行调控,到达削波峰去波谷,同时保证管网水力工况及室内温度相对稳定,在节能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任盼红[10](2016)在《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文中提出我国集中供热多采用大型街区换热站,实际运行水力失调、热力失调、水泵电耗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大部分供热系统仍为定流量调节,不利于供热计量、供热商品化的改革。对比欧洲实现了按需供热、供热计量、行为节能的楼宇换热站、自动变流量供热系统,我国政府启动了楼宇换热站供热计量示范项目,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热现代化改革之路。针对目前国内楼宇换热站供热系统应用技术经济方面的争议,本文以某一供热区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楼宇换热站和街区换热站供热系统技术经济分析,试图对楼宇换热站和街区换热站两种换热站分布模式的适用条件进行探索。首先,本文以某一供热区域为研究对象,假设区域内负荷、建筑均匀分布,建立典型网格模型,选取费用年值法供热技术经济分析方法,确定了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分析工程初投资、运行费用、工程能耗计算结果的组成,计算了工程经济和能耗指标,得出热网、热力站初投资对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分析影响较大、楼宇换热站供暖系统可显着降低水耗和电耗的结论。其次,本文开展了均匀负荷分布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结果影响因素分析,包括负荷密度、热网初投资、楼宇换热站初投资、街区换热站初投资等方面的影响性分析。负荷密度对换热站分布模式研究结果的影响分为总供热面积、当量供热半径、总供热面积和当量供热半径三方面,得出楼宇换热站的具体适用建筑形态为:单体建筑面积大、供热半径小、负荷密度大。热网和换热站初投资对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结果的影响得出的结论是:与街区换热站供暖系统相比,楼宇换热站供暖系统的费用年值随热网初投资的增减呈现了较大的波动;对比换热站初投资对换热站分布模式费用年值的影响,楼宇换热站初投资对楼宇换热站供暖系统费用年值的影响较强,街区换热站初投资对街区换热站供暖系统的费用年值的影响较弱。利用变量无因次化的方法对换热站分布模式的技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比较,得出总供热面积和楼宇换热站初投资对换热站分布模式费用年值影响程度较强的结论。接着,确定了负荷分布不均匀性的量化表示方法——负荷功率矩法,通过对供热区域单体建筑群赋予容积率随机数组创造非均匀负荷分布条件,计算负荷中心相对该供热区域采用街区换热站时供热区域和一级管网的连接位置(也就是街区换热站位置)的极坐标,对比相同条件下均匀负荷分布计算结果,开展负荷分布均匀性对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结果的影响性分析,得出负荷分布均匀性对楼宇换热站供暖系统的初投资的影响较街区换热站供暖系统相比较大;对楼宇换热站和街区换热站供暖系统年运行费用、费用年值影响的相对强弱与网格模型有关。最后,基于理想网格模型,开展不同建筑层数、不同供暖形式、不同负荷密度下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负荷密度的增大,跨越不同建筑层数时,各项费用及费用对比差值百分比没有在整个负荷密度的变化范围内呈严格的下降趋势;在建筑层数和供暖形式一定的情况下,负荷密度越大,楼宇换热系统和街区换热系统的单位面积初投资、运行费用、费用年值及对应项的对比差值百分比均呈下降趋势,即负荷密度越大楼宇换热系统的经济性越好。

二、热力站合理规模的技术经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力站合理规模的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集中供热发展动态
        1.2.1 国外供热发展动态
        1.2.2 国内供热发展动态
    1.3 中国地热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技术
        1.3.1 中国地热能资源禀赋
        1.3.2 地热能供热技术发展动态
    1.4 热泵技术研究动态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热力学模型
    2.1 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集成及运行原理
        2.1.1 基于直燃型吸收式热泵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
        2.1.2 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
        2.1.3 基于压缩式和吸收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
    2.2 压缩式换热机组系统工艺及运行原理
    2.3 供热系统热力学模型
        2.3.1 压缩式换热机组热力学模型
        2.3.2 升温型吸收式换热机组热力学模型
        2.3.3 直燃型吸收式热泵热力学模型
        2.3.4 燃气锅炉热力学模型
        2.3.5 一次管网热力学模型
        2.3.6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热力学模型
    2.4 热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2.4.1 化石能源利用率
        2.4.2 ?和产品?效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
    3.1 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
    3.2 场景一地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
        3.2.1 系统工艺一系统配置分析
        3.2.2 系统工艺二系统配置分析
        3.2.3 系统工艺三系统配置分析
        3.2.4 三种系统工艺热力性能分析
    3.3 场景二地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
        3.3.1 系统工艺一系统配置分析
        3.3.2 系统工艺二系统配置分析
        3.3.3 系统工艺三系统配置分析
        3.3.4 三种系统工艺热力性能分析
    3.4 场景三地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
        3.4.1 系统工艺一系统配置分析
        3.4.2 系统工艺二系统配置分析
        3.4.3 系统工艺三系统配置分析
        3.4.4 三种系统工艺热力性能分析
    3.5 地热水温度对供热系统热力性能影响
        3.5.1 地热水温度对系统工艺一系统热力性能影响
        3.5.2 地热水温度对系统工艺二系统热力性能影响
        3.5.3 地热水温度对系统工艺三热力性能影响
        3.5.4 地热水温度对系统热力学性能影响
        3.5.5 地热水温度对系统设备配置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效益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节能减排效益分析
    4.3 经济效益分析
        4.3.1 工程初投资分析
        4.3.2 供热成本分析
        4.3.3 碳交易价格对供热经济效益的影响
        4.3.4 地热水温度对系统投资回收期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大型国企供热移交改造设计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建设规模
2 供热介质和供热参数
3 现有供热区域的划分
4 移交后供热区域的划分
5 煤电厂、油电厂区域供热方案的选择
6 结论

(3)供热系统综合供热半径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供热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供热管网中供热半径取值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综合供热半径及经济理论基础
    2.1 供热半径的概念
    2.2 综合供热半径的提出
        2.2.1 提出综合供热半径的概念
    2.3 技术经济学理论基础
        2.3.1 综述
        2.3.2 供热技术经济评价原则
        2.3.3 供热技术经济评价的分类
    2.4 综合供热半径的存在性证明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供热系统经济性数学模型
    3.1 初投资计算
        3.1.1 热电厂初投资
        3.1.2 锅炉房初投资
        3.1.3 管网的初投资
        3.1.4 供热系统的初投资
    3.2 年运行费用计算
        3.2.1 管网的运行费用
        3.2.2 热源的运行费用
        3.2.3 供热系统的年运行费用
    3.3 寿命周期模型的建立
        3.3.1 进行目标函数计算的几点假设
        3.3.2 目标函数的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供热半径的结果分析
    4.1 综合供热半径的确定过程
    4.2 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4.2.1 工程案例计算分析
        4.2.2 经济比摩阻对综合供热半径的影响
        4.2.3 流速对供热半径的影响分析
    4.3 节能性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5章 实际工程中综合供热半径的确定
    5.1 概述
        5.1.1 工程概况
        5.1.2 供热系统分析
    5.2 供热区域的规划
        5.2.1 供热系统的规划
        5.2.2 热负荷计算
        5.2.3 热源规划
        5.2.4 换热站规划布局
        5.2.5 热网的规划
    5.3 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5.3.1 投资概况
        5.3.2 费用计算
    5.4 能源及环境评价
        5.4.1 节能评价
        5.4.2 环境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的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4)寒冷地区供热二级网差异化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供热二级网设计关键节点及相关理论
    2.1 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
    2.2 供热参数
        2.2.1 热指标及热负荷
        2.2.2 室内采暖系统末端装置
        2.2.3 供热流量
        2.2.4 比摩阻
    2.3 供热二级网的管网布置
        2.3.1 布置原则
        2.3.2 特殊跨越
    2.4 供热管道应力验算
        2.4.1 单位长度摩擦力
        2.4.2 过渡段轴向力
        2.4.3 锚固段轴向力
        2.4.4 工作管直管段的当量应力变化范围
        2.4.5 竖向稳定性验算
    2.5 管网配套土建
        2.5.1 管道井室
        2.5.2 管道埋深
    2.6 本章小结
3 供热二级网典型案例资料采集与分析
    3.1 设计阶段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3.1.1 自然条件
        3.1.2 采集资料与分析
    3.2 施工阶段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3.3 冬季运行阶段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供热二级网常规化与差异化的设计对比分析
    4.1 供热项目概况
    4.2 供热参数
        4.2.1 热指标及热负荷
        4.2.2 供回水温度
    4.3 供热管道规划线位
        4.3.1 布置方案
        4.3.2 特殊跨越方案
    4.4 供热管道的水力计算
        4.4.1 各园区热负荷水力计算
        4.4.2 最不利环路水力计算
        4.4.3 各支线水力计算
        4.4.4 管网总阻力计算
    4.5 供热管网配套土建
        4.5.1 管道井室
        4.5.2 管道埋深
    4.6 供热管道应力验算
        4.6.1 START应力分析模型
        4.6.2 二级网应力验算
        4.6.3 二级网失稳验算
    4.7 本章小结
5 供热二级网常规化与差异化的经济对比分析
    5.1 工程量对比分析
    5.2 能源对比分析
        5.2.1 循环水泵选型
        5.2.2 节能对比分析
    5.3 经济分析
        5.3.1 电能费用对比
        5.3.2 施工造价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热力站运维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集中供热发展概况
        1.2.2 国内集中供热发展概况
    1.3 热负荷预测的分类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组织结构
2 需求分析
    2.1 需求的总体描述
    2.2 功能性需求分析
        2.2.1 地理信息展示功能
        2.2.2 运维数据管理功能
        2.2.3 数据查询功能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热力站运维平台的设计
    3.1 整体概述
        3.1.1 硬件架构设计
        3.1.2 软件架构设计
        3.1.3 可视化设计
    3.2 功能模块设计
    3.3 数据库设计
    3.4 界面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热负荷预测模型的建立
    4.1 热负荷影响因素分析
        4.1.1 系统内部因素分析
        4.1.2 系统外部因素分析
    4.2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4.3 热负荷模型输入参数分析
    4.4 数据预处理
    4.5 建立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
        4.5.1 线性支持向量机回归
        4.5.2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回归
        4.5.3 基于SVR的热负荷预测实例
    4.6 本章小结
5 热负荷预测模型参数的优化
    5.1 交叉验证算法
    5.2 基于GS-SVR热负荷预测模型构建
    5.3 基于GA-SVR热负荷预测模型构建
        5.3.1 遗传算法概述
        5.3.2 GA算法参数寻优
        5.3.3 基于GS-SVR的热负荷预测实例
    5.4 基于PSO-SVR热负荷预测模型构建
        5.4.1 粒子群优化算法概述
        5.4.2 PSO算法参数寻优
        5.4.3 基于PSO-SVR的热负荷预测实例
    5.5 结果分析比较
        5.5.1 衡量标准
        5.5.2 算法原理分析与比较
        5.5.3 预测模型的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热力站运维平台的实现
    6.1 地图展示模块
    6.2 站点监控模块
    6.3 历史数据模块
    6.4 报警管理模块
    6.5 能耗监控模块
    6.6 热力站运维平台测试
        6.6.1 测试大纲
        6.6.2 测试用例
        6.6.3 测试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T检验临界值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区域能源系统的热电协同调度与清洁热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2 背景和意义
        1.2.1 风电发展与热电协同
        1.2.2 清洁供热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于热电协同的风电消纳研究
        1.3.2 清洁供热与系统配置优化
        1.3.3 区域供热管网的动态热力仿真建模
        1.3.4 研究现状的总结与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第2章 供热管网动态蓄放热特性研究
    2.1 供热管网的稳态水力、热力仿真
        2.1.1 管网物理结构的数学建模
        2.1.2 供热管网的稳态水力仿真模型
        2.1.3 稳态热力仿真模型与计算流程
    2.2 一次网的简化热动态模型
    2.3 管网蓄放热特性研究
        2.3.1 热力站等额供热控制
        2.3.2 管网蓄热的基本特性
        2.3.3 供热管网的基本蓄放热模式
    2.4 供热管网的综合蓄热能力
        2.4.1 理论计算公式
        2.4.2 管网综合蓄热能力与供暖季变化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能源系统热电协同优化模型的建立
    3.1 系统结构与设备能耗计算
        3.1.1 区域热电系统的典型结构
        3.1.2 主要组成设备的能耗模型
    3.2 基于管网蓄热和乏汽余热回收的系统运行优化
        3.2.1 热电协同调度的优化目标
        3.2.2 约束条件
    3.3 热电协同优化调度的计算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促进弃风消纳的热电协同多情境案例分析
    4.1 协同调度相关参数的设定
        4.1.1 产能单元配置与热源启停机安排
        4.1.2 一次网的动态蓄放热特性参数
        4.1.3 系统逐时电负荷与风电日出力模式
    4.2 评价指标与运行调度方案
    4.3 仿真计算结果与数据分析
        4.3.1 基准运行工况
        4.3.2 管网蓄热与电动热泵的弃风消纳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升风能利用的清洁热源配置优化
    5.1 区域能源系统的清洁供热改造
    5.2 清洁热源优化配置的数学模型
        5.2.1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5.2.2 特定配置下系统总能耗费用的计算
        5.2.3 计算流程与求解算法
    5.3 高比例随机风能案例分析
        5.3.1 风电资源设定
        5.3.2 系统电、热负荷与常规机组配置
        5.3.3 区域能源系统的基准运行工况
        5.3.4 仿真计算结果与分析
        5.3.5 经济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及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余热回收的清洁热源配置优化
    6.1 区域供热系统的余热回收储备改造
    6.2 改造系统的优化运行调度
        6.2.1 运行优化的目标函数
        6.2.2 约束条件
        6.2.3 决策变量
    6.3 余热回收储备系统的经济优化配置
        6.3.1 经济性优化目标
        6.3.2 决策变量的显式约束
        6.3.3 优化计算流程与求解算法
    6.4 基于特定分时电价的案例分析
        6.4.1 计算条件的设定
        6.4.2 不同算法的效能比较
        6.4.3 改造前后系统各设备的运行工况分析
        6.4.4 外部计算条件的不确定性及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国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2 国内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城市集中供热现状调查
    2.1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现状
        2.1.1 供热面积现状调查
        2.1.2 供热管网现状调查
        2.1.3 热力站现状调查
    2.2 能耗与热计量现状调查
        2.2.1 采暖系统能耗
        2.2.2 热计量
    2.3 供热管网运行情况
        2.3.1 运行参数
        2.3.2 事故统计
        2.3.3 事故分析
    2.4 管网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分析
    3.1 节能改造技术方案
    3.2 管网节能改造技术
        3.2.1 管网敷设方式
        3.2.2 管道保温及附件节能改造技术
        3.2.3 供热调节
        3.2.4 多热源联网运行
    3.3 热力站节能改造技术
        3.3.1 设备改造
        3.3.2 监控系统改造
    3.4 供热计量节能改造技术
        3.4.1 流量调节
        3.4.2 热计量
    3.5 供热监控技术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技术改造方案的研究
    4.1 概述
        4.1.1 技术改造的依据
        4.1.2 技术改造的原则
        4.1.3 技术改造的范围
        4.1.4 技术改造的目标
    4.2 管道节能改造
        4.2.1 一级管网
        4.2.2 二级管网
    4.3 热力站节能改造
        4.3.1 更换设备
        4.3.2 直接连接改间接连接
        4.3.3 装设节能设备
        4.3.4 补水系统改造
        4.3.5 热力站附件保温
    4.4 二级网节能改造
    4.5 供热监控能力建设
    4.6 节能改造工程投资
    4.7 效益分析
        4.7.1 节能效益
        4.7.2 经济效益
        4.7.3 环境效益
        4.7.4 社会效益
    4.8 保障措施
        4.8.1 政策保障
        4.8.2 组织保障
        4.8.3 技术保障
    4.9 本章小结
5 沈阳市某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实例分析
    5.1 工程实例概况
        5.1.1 基本情况
        5.1.2 改造前供热管网存在的问题
    5.2 节能改造技术方案
        5.2.1 热源和热力站改造
        5.2.2 供热管网改造
        5.2.3 楼内供热系统改造
    5.3 改造前后节能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煤改气”供热工程技术方案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工作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基本理论
    2.1 锅炉的基本构造和工作过程
        2.1.1 锅炉的基本构造
        2.1.2 锅炉的工作过程
        2.1.3 燃气锅炉采暖
    2.2 气体燃料
    2.3 锅炉热平衡组成和热效率
        2.3.1 锅炉热平衡基本概念
        2.3.2 锅炉的热效率
    2.4 经济评价理论
        2.4.1 数学分析法
        2.4.2 方案分析法
        2.4.3 经济评价指标
        2.4.4 投资回收期
        2.4.5 年计算费用
        2.4.6 供热系统经济分析模型
    2.5 环境评价理论
        2.5.1 燃气锅炉污染物排放
        2.5.2 燃气锅炉颗粒物排放
    2.6 本章小结
3 沈阳市供热现状调研
    3.1 沈阳市气候环境
    3.2 燃煤与燃气应用情况
        3.2.1 沈阳市燃煤应用情况
        3.2.2 沈阳市燃气应用情况
    3.3 沈阳市供热现状
        3.3.1 沈阳市供热现状
        3.3.2 供热锅炉应用现状
        3.3.3 热电联产供热现状
    3.4 燃煤锅炉对沈阳市大气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煤改气”节能改造方案设计
    4.1 供热系统
        4.1.1 直接连接供热系统
        4.1.2 间接连接供热系统
    4.2 换热站规模的确定
    4.3 热源位置确定
    4.4 区域建筑特征
    4.5 锅炉房配置确定
        4.5.1 热负荷确定
        4.5.2 锅炉房配置确定
    4.6 自控系统配置
        4.6.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
        4.6.2 PLC控制系统功能
        4.6.3 后备控制系统盘功能
        4.6.4 白控设备选型
    4.7 本章小结
5 “煤改气”节能改造方案运行费用分析
    5.1 用户与热源连接形式对运行费用的分析
        5.1.1 用户与热源直接连接
        5.1.2 用户与热源间接连接
    5.2 热源位置对运行费用的分析
    5.3 供热面积对运行费用的分析
        5.3.1 供热面积为5万m~2
        5.3.2 供热面积为10万m~2
        5.3.3 供热面积为15万m~2
        5.3.4 供热面积为20万m~2
    5.4 本章小结
6 “煤改气”工程实例分析
    6.1 工程实例简介
        6.1.1 “煤改气”工程背景
        6.1.2 工程实例简介
    6.2 初投资费用分析
    6.3 运行费用分析
        6.3.1 燃气费分析
        6.3.2 耗电量分析
        6.3.3 耗水量分析
        6.3.4 人工费分析
        6.3.5 锅炉房运行费用
    6.4 环境效益分析
    6.5 社会效益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西安实测的某集中供热系统动态分析及调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建筑能耗模拟方法介绍
    2.1 建筑能耗计算方法
    2.2 能耗模拟的基本要素及模拟流程
        2.2.1 建筑能耗模拟分析的流程
    2.3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取与介绍
        2.3.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对比
        2.3.2 DesT软件特点及功能介绍
        2.3.3 DeST能耗计算的理论基础
    2.4 本章小结
3 建筑能耗的热环境模拟及分析
    3.1 DesT能耗物理模型的建立
    3.2 DesT建筑能耗模拟研究
        3.2.1 DesT能耗负荷计算
        3.2.2 DesT初始模型参数设定
    3.3 DesT模拟结果展示
    3.4 某住宅能耗影响因素分析及综合优化设计
        3.4.1 西安市采暖季典型气候分析
        3.4.2 住宅的外墙类型能耗模拟
        3.4.3 住宅的外窗类型能耗模拟
        3.4.4 住宅的朝向能耗模拟
    3.5 本章小结
4 住宅建筑实测供热能耗数据分析
    4.1 实测住宅建筑供暖系统概述
    4.2 测试仪器方法介绍
    4.3 模拟住宅建筑耗热量和实际耗热量对比分析
    4.4 室内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4.4.1 实验数据的数字特征
        4.4.2 采暖季气象参数描述
        4.4.3 模拟室内自然温度数据分析
    4.5 住宅建筑过量供热原因分析
        4.5.1 楼内位置不同造成的过量供热损失
        4.5.2 供热系统在时间分布上调节不当造成的过量供热损失
        4.5.3 不同楼栋之间供热不平衡
        4.5.4 室温偏高造成的过量供热损
    4.6 本章小结
5 实测部分集中供热热网研究
    5.1 实测部分集中供热热网数据分析
        5.1.2 实测管网热损失分析
        5.1.3 热网输配电耗分析
    5.2 供热管网的热能梯级利用方案
        5.2.1 一次网回水温度对供热系统影响
        5.2.2 降低回水温度串级换热技术应用分析
        5.2.3 降低回水温度串级换热技术优势及注意事项
        5.2.4 降低回水温度串级换热技术经济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住宅建筑供热系统运行调节研究
    6.1 供热调节方式数学模型
    6.2 供热调节实例简介
    6.3 各类基本调节方式研究
        6.3.1 质调节方式分析
        6.3.2 质量-流量调节方式分析
        6.3.3 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分析
        6.3.4 热量调节
    6.4 热力工况的前馈动态调节
        6.4.1 前馈动态调节方案运用的前提
        6.4.2 前馈动态调节模型建立
        6.4.3 前馈时间的确定
        6.4.4 热力站供热调节曲线确定
        6.4.5 热力站动态调节能耗分析
    6.5 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方式对比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专利清单
致谢

(10)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换热站分布模式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换热站分布模式
        1.2.2 换热站分布模式的调节控制
        1.2.3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1.2.4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
    2.1 《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指标基价数据处理
    2.2 理想网格模型
    2.3 供热技术经济分析模型与方法
        2.3.1 费用年值法
        2.3.2 单位指标值
        2.3.3 实现方法
    2.4 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分析
        2.4.1 初投资
        2.4.2 运行费用
        2.4.3 费用年值
        2.4.4 单位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影响因素分析
    3.1 负荷密度
        3.1.1 总供热面积
        3.1.2 当量供热半径
        3.1.3 总供热面积和当量供热半径对计算结果影响的叠加
    3.2 管网初投资
        3.2.1 管网初投资对单位面积初投资的影响
        3.2.2 管网初投资对单位面积运行费用的影响
        3.2.3 管网初投资对单位面积费用年值的影响
    3.3 楼宇换热站初投资
        3.3.1 楼宇换热站初投资对单位面积初投资的影响
        3.3.2 楼宇换热站初投资对单位面积运行费用的影响
        3.3.3 楼宇换热站初投资对单位面积费用年值的影响
    3.4 街区换热站初投资
        3.4.1 街区换热站初投资对单位面积初投资的影响
        3.4.2 街区换热站初投资对单位面积运行费用的影响
        3.4.3 街区换热站初投资对单位面积费用年值的影响
    3.5 影响因素综合比较
        3.5.1 单位面积初投资对比差值百分比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3.5.2 单位面积运行费用对比差值百分比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3.5.3 单位面积费用年值对比差值百分比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于负荷分布均匀性的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
    4.1 非均匀负荷分布的表示方法——负荷功率矩法
    4.2 非均匀负荷分布换热站分布模式的对比研究实现流程
    4.3 非均匀负荷分布换热站分布模式对比研究示例
        4.3.1 年初投资
        4.3.2 年运行费用
        4.3.3 费用年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层建筑分区供暖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
    5.1 基于理想网格模型的分区供暖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
        5.1.1 分区供暖单位面积初投资分析
        5.1.2 分区供暖单位面积运行费用分析
        5.1.3 分区供暖单位面积费用年值分析
    5.2 高层建筑分区供暖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实例
        5.2.1 分区供暖工程概况
        5.2.2 分区供暖工程初投资
        5.2.3 分区供暖工程运行费用
        5.2.4 分区供暖工程费用年值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热力站合理规模的技术经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压缩式换热的中深层地热集中供热系统优化配置[D]. 谢永华.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大型国企供热移交改造设计选择[J]. 齐玲. 新型工业化, 2020(11)
  • [3]供热系统综合供热半径的研究及其应用[D]. 王晔.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2)
  • [4]寒冷地区供热二级网差异化分析与设计[D]. 张玉聪.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热力站运维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谭元霸. 郑州大学, 2020(02)
  • [6]区域能源系统的热电协同调度与清洁热源优化配置研究[D]. 王晋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7]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技术研究[D]. 唐恩全.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煤改气”供热工程技术方案分析与评价[D]. 刘明.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基于西安实测的某集中供热系统动态分析及调控策略[D]. 夏雨.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10]换热站分布模式技术经济研究[D]. 任盼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火电站合理规模的技术经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