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行为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嫄,张淼,王艳,张惠红,周玉颖,李攀[1](2021)在《阿尔茨海默病伴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阿尔茨海默病伴脑白质病变(WML)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特点。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共5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价神经精神行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1项(HAMD-21)评价抑郁症状、临床痴呆评价量表(CDR)评价痴呆程度,行头部MRI检查,通过脑白质高信号[WMH,包括脑室旁白质高信号(PWMH)和脑深部白质高信号(DWMH)]对脑白质病变进行半定量视觉评分。结果(1)WML组患者高血压比例(χ2=4.665,P=0.031)、NPI评分(Z=1.987,P=0.047)和CDR评分(Z=2.069,P=0.039)高于,MMSE评分(t=2.927,P=0.005)和MoCA评分(t=3.394,P=0.001)低于无WML组,其中,WML组MMSE量表中注意力和计算力(Z=2.234,P=0.025)、回忆能力(Z=2.792,P=0.005)、命名(Z=2.382,P=0.017)、复述(Z=2.685,P=0.007)等认知域评分较低,NPI量表中妄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6)、抑郁/心境恶劣(χ2=4.376,P=0.036)、情感淡漠/漠不关心(χ2=4.063,P=0.044)发生率较高。(2)中至重度WML组高血压比例(χ2=11.195,P=0.001)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2.573,P=0.013)以及ADL评分(Z=3.269,P=0.001)、NPI评分(Z=3.439,P=0.001)和CDR评分(t=2.740,P=0.006)高于,MMSE评分(t=3.686,P=0.001)和MoCA评分(t=5.225,P=0.000)低于无或轻度WML组。(3)轻度、中度与重度痴呆组同型半胱氨酸(Hcy;F=6.291,P=0.003)、高血压比例(χ2=10.716,P=0.005)、伴脑白质病变比例(χ2=8.100,P=0.017)、Fazekas总评分(H=13.658,P=0.001)、脑室旁白质高信号Fazekas评分(H=6.540,P=0.038)、脑深部白质高信号Fazekas评分(H=21.550,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度痴呆组高血压比例(χ2=6.702,P=0.010;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6)、Hcy(P=0.039,0.001)、Fazekas总评分(Z=2.898,P=0.004;Z=3.223,P=0.001)、脑深部白质高信号Fazekas评分(Z=2.807,P=0.005;Z=4.144,P=0.000)均高于中度痴呆组和轻度痴呆组,仅伴脑白质病变比例高于轻度痴呆组(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8),脑室旁白质高信号Fazekas评分高于中度痴呆组(Z=2.567,P=0.010),中度痴呆组脑深部白质高信号Fazekas评分亦高于轻度痴呆组(Z=2.950,P=0.003)。(4)合并高血压组Fazekas总评分(Z=3.284,P=0.001)和脑深部白质高信号Fazekas评分(Z=4.083,P=0.000)高于不合并高血压组。结论脑白质病变程度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神经精神行为密切相关,可以作为阿尔茨海默病进展的观察指标,应重视早期脑白质病变危险因素的筛查和预防。
马慧慧[2](2021)在《基于肾脑相关理论的温针灸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与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药物“盐酸多奈哌齐片”的对照,观察基于肾脑相关理论,以督脉腧穴为主进行温针灸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山西省针灸医院门诊及周边社区招募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AD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5mg/d,每晚睡前,共3个疗程);治疗组予以温针灸疗法(取穴:百会、大椎、命门、肾俞、悬钟、太溪),根据不同的证型适当进行配穴(隔日1次,4周/疗程,共3个疗程)。所有入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进行观测和记录一次MMSE量表、ADAS-cog量表以及ADL量表评分情况,并观察治疗前后AD患者血清Hcy水平值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均采取SPSS25.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均可提升轻、中度AD患者的MMSE量表总分(P<0.05),同时也可降低ADAS-cog量表、ADL量表总分(P<0.05),说明在治疗轻中度AD患者方面,盐酸多奈哌齐、温针灸治疗两种治疗手段均具有临床疗效;(2)在疗效判定量表方面,两组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通过温针灸疗法治疗轻、中度AD可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优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3)在血清Hcy水平值变化方面,两组均可降低Hcy水平(P<0.05),治疗后温针灸疗法在降低AD患者Hcy水平略低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说明温针灸疗法在改善AD患者痴呆症状方面略优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4)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显效有8例,有效有17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显效有4例,有效有14例,总有效率为60.00%。治疗组患者MMSE量表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针灸疗法更能明显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以及生活能力,且临床效果优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结论:(1)在治疗轻、中度AD患者上,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温针灸疗法两种治疗手段均具有临床疗效,且温针灸疗法优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2)基于肾脑相关理论,以督脉穴为主,温针灸疗法可明显改善轻、中度AD患者MMSE量表、ADAS-cog量表、ADL量表评分情况,可降低AD患者血清Hcy水平,能显着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程的发展,对降低AD患者的疾病负担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任许利[3](2021)在《七氟醚通过上调水通道蛋白4表达增加小鼠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脑胶质淋巴系统是介于大脑脉管系统和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特殊血管旁间隙,起到运输脑脊液和排出脑内废物的功能。由于该血管周围间隙的功能和结构与胶质细胞密切相关,并发挥类似淋巴系统功能,故命名为胶质淋巴系统。在胶质淋巴系统中脑脊液流动可将营养物质和药物输送到脑实质,并从大脑深处快速清除代谢废物,如乳酸和β-淀粉样蛋白(Aβ)。当胶质淋巴系统功能障碍时,毒性代谢产物排出能力降低,导致废物在脑实质内积累,在脑实质内积累,引发神经炎症反应,最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同时,胶质淋巴系统功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也可参与神经炎症反应。因此,现认为胶质淋巴系统功能障碍可能与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作为一种与手术和麻醉相关神经性疾病,与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一定相似性。例如,一些研究证明,患者脑脊液Aβ聚集和Aβ/tau比值增加可能与术后长期认知改变有关。因此,我们推测胶质淋巴系统与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病理因果关系。目前,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吸入麻醉药与术后认知功能改变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七氟醚是目前临床麻醉中最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因此,本实验中我们选择4%七氟醚作为研究因素,研究七氟醚对胶质淋巴系统功能和小鼠行为学改变影响,并浅探其诱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方法:第一部分为动物实验:首先研究七氟醚对小鼠的行为学和脑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影响。术前3天为Morris水迷宫的位置导航测验阶段(即参考记忆测试),每天让小鼠是熟悉适应环境4次。手术当天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和七氟醚组的两组,行小脑延髓池内注射伊文思蓝。然后,对照组小鼠保持清醒和自由活动,而七氟醚组则继续维持七氟醚(4%)麻醉。在维持4 h后七氟醚麻醉结束,再经过4 h复苏后,两组小鼠都完全清醒并能自由活动。所有小鼠进行旷场实验和水迷宫行为学测试。待行为学测试完毕后,小鼠都立刻安乐死并解剖大脑,观察大脑表面伊文思蓝的多少,推测七氟醚对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变化。其次,评估新型水通道蛋白4抑制剂(TGN-020)对小鼠的胶质淋巴系统和行为学的影响。此实验结果显示TGN-020在短期内只发挥特异性抑制AQP4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单次对中枢神经影响较小,不会明显改变小鼠行为学。所以后续实验中不再单独设立TGN组。最后,在七氟醚麻醉状态下,研究TGN-020是否影响胶质淋巴系统功能,以及是否能改善七氟醚麻醉造成的行为改变。此时将小鼠分成三组,分别为对照组,七氟醚组和七氟醚+TGN组三组小鼠,分别行小脑延髓池穿刺术注射伊文思蓝,以便观察胶质淋巴系统功能和小鼠认知行为学的变化。通过体内近红外荧光成像技术观测三组脑组织内的总荧光含量;通过免疫荧光分光光度计测量三组血清中的伊文思蓝含量,检测伊文思蓝经胶质淋巴系统回流入血液循环的多少。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IL-6的表达。之后,通过荧光免疫学方法检测脑内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第二部分为细胞实验:利用星形胶质细胞浅探七氟醚增加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相关机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蛋白激酶C(PKC)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IL-6的表达。通过氮蓝四唑显色法去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通过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七氟醚和TGN-020对星形胶质细胞膜总钾通道电导性的影响。最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统计比较是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 A)进行的统计。结果:1.在经过4%七氟醚麻醉4h后,小鼠在麻醉复苏早期(苏醒后4h)表现出明显的行为改变。4%七氟醚明显增加胶质淋巴系统功能。2.小脑延髓池穿刺明显增加小鼠IL-6的分泌,而七氟醚引起的炎症相对较弱。3.七氟醚可增加小鼠脑内水通道蛋白4和PKC表达,降低SOD的含量进而减弱对超氧化物的清除作用。同时七氟醚还降低星形胶质细胞钾道开放水平。4.TGN-020作为新型水通道蛋白4抑制剂,明显抑制胶质淋巴系统功能。在单次使用8h内不会引起小鼠出现明显行为学改变。5.在4%七氟醚麻醉过程中,TGN-020能发挥抑制胶质淋巴系统功能。还可以缓解七氟醚对钾通道的抑制作用,改善因七氟醚麻醉引起的行为学异常。结论:1.高浓度七氟醚可增强胶质淋巴系统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上调星形胶质细胞的水通道蛋白4和PKC的表达有关。2.胶质淋巴系统功能增加可引起过多炎症物质随脑脊液入脑,引起神经性炎症,导致小鼠行为学改变。3.TGN-020作为一种新型的水通道蛋白4特异性抑制剂,可抑制七氟醚引起的胶质淋巴系统功能亢进,并改善小鼠的行为改变。
王旭[4](2021)在《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证候、影像特征及转归的风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神经心理学特征、结构影像特征,寻找aMCI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危险因素,探索aMCI患者中医证候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评价人口学因素与临床信息、中医证候、认知功能对aMCI转归的影响。方法:研究一:纳入275例受试者,分为正常对照组(NC,n=99),aMCI组(n=147),AD(n=29)。进行一般资料与临床信息采集、神经心理学评价、中医证候评估,并对上述项目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析aMCI患者中医证候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用Logistic回归评估aMCI和AD的危险因素。研究二:纳入119例受试者,分为NC组(n=45),aMCI组(n=60),AD(n=14),进行头颅核磁薄层扫描,利用FreeSurfer 6.0进行全脑平均皮质厚度和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分割测量,并对体积进行校正。比较三组全脑平均皮质厚度、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的差异,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皮质厚度、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区分NC与aMCI、aMCI与AD的诊断性能。研究三:对142例aMCI受试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观察,观察时点为基线、6个月、12个月、24个月,在每个观察时点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价、中医证候要素评分。分析aMCI患者中医证候变化与认知功能变化的相关性。12个月及24个月随访结束时,aMCI患者根据结局转归情况分为三组:保持认知情况平稳组(平稳组)、逆转为认知正常组(逆转组)、进展为痴呆组(进展组)。比较基线时平稳组、逆转组、进展组的人口学资料、临床信息、认知功能、中医证候要素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寻找aMCI结局转归的风险因素。结果:1.(1)AD组年龄高于NC组(P=0.037);aMCI组(P=0.001)、AD组(P=0.009)受教育年限显着低于NC组;aMCI组吸烟人数比例显着高于NC组、AD组(P<0.05);NC组、aMCI组有兴趣爱好的比例显着高于AD组(P<0.05)。(2)除MCI-ADL外,所有量表得分三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3)aMCI组MMSE总分与肾虚(b=-0.135,P=0.031)、气虚(b=-0.106,P=0.036)负相关,MMSE分项中的语言得分与脾虚负相关(b=-0.037,P=0.009),连线测试-A完成时间与阳亢正相关(b=1.862,P=0.034),MCI-ADL得分与气虚负相关(b=-0.573,P=0.029)。AD组画钟测试得分与髓减负相关(b=-0.213,P=0.047),连线测试-A完成时间与髓减正相关(b=7.371,P=0.015),ADL 得分与脾虚(b=2.010,P=0.006)、火毒正相关(b=3.689,P=0.007)。(4)以“NC组”和“aMCI组”为因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054,95%CI 1.016-1.093,P=0.005)、受教育年限(OR=0.831,95%CI0.758-0.911,P<0.001)、吸烟(OR=2.343,95%CI 1.157-4.746,P=0.018)、髓减(OR=1.090,95%CI 1.002-1.186,P=0.046)与 aMCI 有显着相关性。以“NC 组”和“AD 组”为因变量,Logistic 回归显示,年龄(OR=1.080,95%CI 1.011-1.156,P=0.022)、髓减(OR=1.392,95%CI 1.163-1.667,P=0.000)、痰浊(OR=0.698,95%CI0.569-0.857,P=0.001)、血瘀(OR=0.702,95%CI 0.518-0.951,P=0.023)与 AD 有显着相关性。2.(1)左侧海马体积、右侧海马体积、总海马体积、左侧杏仁核体积、右侧杏仁核体积、总杏仁核体积、全脑平均皮质厚度在NC组、aMCI组、AD组之间逐渐减小(P<0.01)。(2)aMCI组MMSE总分与总海马体积呈正相关(b=0.001,P=0.005),与总杏仁核体积、皮质厚度无显着相关性;延迟故事回忆得分与总海马体积呈正相关(b=0.003,P=0.000),与总杏仁核体积、皮质厚度无显着相关性;BNT-30得分与皮质厚度呈正相关(b=18.99,P=0.005),与总海马体积、总杏仁核体积无显着相关性;连线测试-A完成时间与总杏仁核体积呈负相关(b=-0.035,P=0.025)。(3)全脑平均皮质厚度区分NC与aM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52,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22、0.683;区分aMCI与AD的AUC为0.774,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683、0.857。左、右侧海马体积和总海马体积区分NC与aMCI时,AUC分别为0.731、0.727、0.728,敏感性分别为 0.432、0.727、0.682,特异性分别为 0.915、0.661、0.729;区分 aMCI 与 AD 时,AUC分别为0.821、0.872、0.854,敏感性分别为0.898、0.780、0.797,特异性分别为0.714、0.929、0.857。左、右侧杏仁核体积及总杏仁核体积区分NC与aMCI的AUC分别为0.710、0.683、0.688,特异性分别为0.831、0.864、0.932,敏感性分别为0.523、0.500、0.386;区分 aMCI 与 AD 时,AUC 分别为 0.850、0.840、0.849,敏感性分别为0.797、0.712、0.695,特异性分别为 0.857、0.929、0.929。3.(1)80例aMCI患者完成12个月随访试验,49例aMCI患者完成24个月随访试验。80例aMCI患者随访12个月,共13例(16.25%)进展为痴呆(进展组),11例(13.75%)逆转为正常(逆转组),56例保持平稳(70.00%)(平稳组)。49例aMCI患者随访24个月,共17例(34.69%)进展为痴呆(进展组),10例(20.41%)逆转为正常(逆转组),22例(44.90%)保持平稳(平稳组)。(2)延迟故事回忆(OR=0.680,95%CI 0.506-0.914,P=0.011)、ADL(OR=33.132,95%CI 1.844-595.313,P=0.018)、血虚(OR=0.509,95%CI 0.262-0.989,P=0.046)与aMCI在12个月内进展为痴呆有显着相关性。性别、职业、心律失常、延迟故事回忆、火毒与aMCI在12个月内逆转为正常认知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年龄增长、低受教育年限、吸烟、髓减可能是aMCI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髓减可能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aMCI肾虚、气虚越重,总体认知功能越差;脾虚越重,语言功能越差;阳亢越重,执行功能越差;气虚越重,日常生活能力越差。AD痴呆患者髓减越重,视觉空间功能和执行功能越差;脾虚、火毒越重,日常生活能力越差。2.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皮质厚度与AD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程度有关,aMCI总体认知功能下降、情景记忆功能下降可能与海马萎缩有关,与杏仁核、皮质萎缩无关;aMCI命名功能下降可能与皮质萎缩有关,与海马、杏仁核萎缩无关;aMCI执行功能下降可能与杏仁核萎缩有关,与海马、皮质萎缩无关。皮质厚度不能作为aMCI的诊断标志;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不能作为区分aMCI与NC的诊断标志;海马体积、杏仁核体积可以作为区分aMCI与AD痴呆的诊断标志。3.阴虚、髓减、脾虚、气虚、血虚、阳虚、痰浊积分的变化反映aMCI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延迟故事回忆得分、ADL得分可能是aMCI在12个月内进展为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
程越[5](2021)在《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脾脑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论述认知功能障碍与脾脏的相关性,并采取病证结合方式,建立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探究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整理以及相关理论的分析,梳理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名及病因病机,从脾与脑、脾与认知功能、脾与衰老等多方面论述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密切关系,探究补脾醒神益智法作为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治法的优势及补脾醒神益智方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将60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认知功能障碍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安理申组、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共5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采用复合因素、病证结合以及海马注射Aβ1-42的方法建立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即第2、3周进行脾虚模型的建立,第4周进行海马CA1区Aβ1-42注射后进入灌胃治疗阶段,正常组、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治疗期间予0.9%生理盐水灌胃,剩余两组予对应药物灌胃,治疗周期为4周。于灌胃第四周依序开始进行水迷宫适应性训练、定位航行以及空间探索实验,评价不同组别之间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禁食24h后麻醉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形态的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别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表达,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Aβ、NF-κB、TREM2、DAP12、IκB、ERK1/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从炎症反应的角度观察和探讨补脾醒神益智方改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结果:第一部分:理论研究1 通过对古籍中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内容的梳理,其相关病名的描述多以“忘”及“呆”为主,并呈现出一定病情严重程度上的递进关系。2 脾虚是老年人群也是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见证候,脾脏与脑经络相连,气血相通,脾虚则脑髓失养,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因虚致瘀,痰瘀阻窍,从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故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可从“脾脑相关”理论立论。3 补脾醒神益智法可通过补脾而益气生血,从根本上阻断痰瘀内生,达到益智醒神开窍的作用,是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治法。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 大鼠的一般状态结果:在治疗阶段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以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呈现不同程度精神萎靡,毛发粗糙,缺乏光泽,大便溏稀,并伴随出现眯眼及嗜睡等症状,与两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一般状态均有所好转,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大鼠好转程度优于安理申组。2 行为学实验结果2.1 定位航行实验: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P<0.01),与两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改善(P<0.01),两治疗组逃避潜伏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2 空间探索实验: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明显延长,穿越该区域的次数明显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延长(P<0.05)。中药组及西药组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痴呆大鼠的记忆能力,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穿越次数及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均优于模型组。在空间探索实验中,正常组行进轨迹较为简单,并存在多次反复折返探索的行为,痴呆组及脾虚痴呆组整体行进轨迹较杂乱无章,在各象限停留时间较为均衡。3形态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海马区及海马区周围皮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排列稀疏,细胞体积增大,核仁固缩,细胞核染色加深,锥体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紊乱,出现空泡样变性。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海马区及海马周围皮质神经元数目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多,但仍低于正常组,细胞形态较为规则,锥体细胞的树突数量与各模型组相比明显上升,空泡变性及细胞的固缩坏死数量减少。4 ELISA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1),且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认知功能障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两模型组相比,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与模型组相比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明显下降(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对其下调作用更显着。5 RT-PC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NF-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I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1),与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NF-κB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I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上调,组间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TREM2mRNA、DAP1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1),与两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均可上调TREM2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对二者的上调作用优于安理申组。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ERK1、ERK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治疗组ERK1、ERK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但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 Western Blot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海马组织中Aβ、NF-κB、ERK1/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IκB、TREM2以及DAP12的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1),两治疗组与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Aβ、NF-κB、ERK1/2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IκB、TREM2以及DAP12的mRNA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对TREM2的上调以及Aβ的下调幅度高于安理申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脾虚是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关键病机,且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产物痰浊、血瘀关系密切。补脾醒神益智法及其方药从“脾脑相关”理论出发,通过补脾益气,促进气血运行,进而充养脑髓,气血调和,醒神开窍,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及广泛应用前景。2 脾虚复合因素造模方法结合Aβ1-42海马注射可成功构建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出现学习记忆能力减退以及炎症损伤,较为贴切复制了临床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特点。3 补脾醒神益智方可明显改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便溏、毛发粗糙、精神萎靡等脾虚证候表现,同时提高模型大鼠定位巡航以及空间探索能力,恢复其学习记忆能力。4 补脾醒神益智方可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与TREM2/NF-κB信号通路有关,通过上调TREM2及其配体DAP1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NF-κB炎性通路的激活,降低脑组织中Aβ及炎性因子的含量,从而发挥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
朱立猛[6](2021)在《壳寡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和记忆障碍。从被发现至今,人们对AD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众多研究数据表明,AD的发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导致其病程漫长,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且尚未有根治的方法。现有药物主要是缓解症状,不能阻止或者逆转疾病的发展。由于病理机制不明确,导致传统的治疗策略很难有效控制或治愈包括AD在内的多种复杂疾病。近年来,AD的治疗策略也逐渐发生变化,从单一治疗策略到多环节整体观的治疗策略。相对于单一的治疗策略,多环节整体观的治疗可针对疾病的不同生理环节发挥作用并且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显着等优点。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由于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且大多具有多功能的特性而备受关注。因此,将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用于AD相关的治疗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有效可行的策略。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是自然界中唯一带正电荷阳离子碱性氨基低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生物医药和功能食品领域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且COS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都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本论文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评价了 COS对于AD的改善作用,并探究了其相关作用机制,为合理地将COS用于AD的治疗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论文具体开展的工作如下:1)COS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都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相关的研究存在许多不足。绝大多数的研究仅利用体外细胞模型进行相关实验验证,但是关于COS是否可以穿透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进入大脑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依然是个未知数。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两种由单层微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体外BBB模型:静态Transwell模型和动态微流控芯片模型,并利用以上两种模型探究了 COS能否透过单层微血管内皮细胞构成的BBB。初步证明COS具有良好的BBB透过性,且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l,GLUT-1)是其通过BBB的转运载体之一。此外,利用荧光标记与活体成像联用的技术,在活体动物上验证了 COS可以透过BBB进入大脑。2)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自聚集生成富含β-sheet结构的有序聚集体,是导致AD的罪魁祸首。因此,通过影响Aβ的聚集来降低Aβ诱导产生的神经毒性可能是治疗AD的一种有效途径。本研究发现COS可以通过影响Aβ42的聚集来降低其诱导产生的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其作用机制为:COS能够通过静电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结合在Aβ42寡聚体上,结合后会进一步破坏β-sheet结构,并使其转变为β-turn和Coil结构。该变化会扰乱Aβ42自身所具有的分子内结合作用,破坏Aβ42寡聚体的固有结构,使其稳定性降低,进而促进已经聚集的Aβ42纤维体解聚。除此之外,COS的结合占据了 Aβ42聚集体表面的某些特定位点,导致Aβ42聚集过程中无法向正常方向延长,从而有效地抑制Aβ42的聚集。以上作用能够显着降低Aβ42诱导产生的神经毒性。此外,COS的该作用与其剂量、聚合度和脱乙酰度成正比,-NH2基团在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肠道菌群在AD的发生和发展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益生元干预来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可能成为治疗AD的新方法。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探究了 COS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其代谢产物改善AD相关病理症状。结果表明,COS可以显着改善AD小鼠的认知和记忆功能损伤,降低Aβ引起的神经元凋亡和突触功能障碍。此外,COS治疗还可以重塑紊乱的肠道菌群,改善失衡的菌群代谢,修复受损的肠屏障,减轻外周慢性炎症。通过伪无菌小鼠和粪便菌群移植实验,我们发现COS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整体协同改善AD小鼠的认知功能障碍。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将COS用于AD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赵明[7](2021)在《阿尔茨海默病关键基因筛选及龟龄集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及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现代医学对AD的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药对痴呆的认识历史悠久,中药复方以其多靶点、多途径、协同增效的特点,发挥对AD的整体治疗作用。龟龄集作为着名的补肾抗衰老名方,具有固补肾气、强身健脑等功效,探索其对AD的治疗作用和潜在作用机制,对中医药防治AD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评价龟龄集治疗AD的临床疗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讨龟龄集治疗AD的可能机制,为龟龄集治疗AD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实行双盲、双模拟的随机对照试验,一共纳入AD(肾虚髓减证)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龟龄集胶囊+银杏叶片模拟剂治疗,对照组给予银杏叶片+龟龄集胶囊模拟剂治疗,总疗程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MMSE、ADAS-cog、ADL、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及药物安全性。2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筛选和验证:从GEO数据库获取AD患者基因芯片数据集,从样本来源为脑颞中回组织的GSE132903数据集中筛选差异基因,进一步对差异基因行WGCNA分析,以获取与AD显着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运用DAVID数据库对与AD显着相关的DEGs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Cytoscape软件以提取关键基因。通过样本来源为血液组织的GSE63060数据集中的差异基因与从脑颞中回组织筛选出来的关键基因取交集,以此筛选出AD患者脑血协同表达的关键基因。取服用龟龄集的AD患者的血液样本与非AD对照组血液样本进行比较,验证AD患者血液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检测龟龄集对这些关键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1)主要疗效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MMSE总评分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两组MMSE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ADAS-cog总评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两组ADAS-cog总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次要疗效指标:与治疗前比,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量表总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两组中医证候评分量表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试验组和对照组ADL总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两组ADL总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2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GSE132903数据集中共筛选出755个DEGs。这些DEGs的WGCNA分析显示绿松石色模块聚集的364个DEGs与AD呈显着负相关。这364个与AD显着相关DEGs的GO富集分析显示,在生物学过程层面,与AD显着相关的DEGs主要涉及细胞器定位的建立、信号释放、突触组织等。在细胞学组件层面,DEGs主要涉及突触前、谷氨酸能突触、细胞前沿等。在分子功能层面,DEGs主要涉及钙调蛋白结合、通道调节器活动、离子通道调节剂活性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DEGs参与的生物通路主要涉及钙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GABA能突触等。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富集程度最高的前20个关键基因为:SYT1、ITSN1、AMPH、DNM3、CLTA、NECAP1、REPS2、GABRG2、GFAP、GABRA1、DNF、ITPR1、ITPR3、ATP2A2、PPP3CB、NRXN1、GAD1、SST、NPY、PPP3CA。AD患者脑血协同表达的关键基因为PPP3CB和ITPR3。3 RT-PCR验证及龟龄集干预后结果:与非AD对照组比,PPP3CB在AD患者血液中显着低表达(P<0.01)。非AD对照组和AD组之间的ITPR3在血液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龟龄集干预后能显着上调AD组血液中PPP3CB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临床研究结论:龟龄集可以增加轻中度AD(肾虚髓减证)患者的MMSE评分,降低ADAS-cog、ADL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2生信分析及RT-PCR验证结论:PPP3CB在AD患者血清中显着下调,龟龄集可显着上调AD患者中PPP3CB的表达,龟龄集可能通过调节PPP3CB而发挥对AD的治疗作用。
石竹砚[8](2021)在《靶向纳米输递体系用于重大脑部疾病治疗的研究》文中认为脑部疾病是发生在脑部的异质性神经和精神障碍。在各类脑部疾病中,以多形胶质母细胞瘤(GBM)为代表的脑部肿瘤、以阿尔茨海默病(AD)和帕金森病(PD)为代表的脑部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高,造成的后果严重,尤其受到关注。现有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主要是由于游离药物在病灶/靶点部位的有效药物浓度较低。具体而言,药物的血液循环半衰期较短,药物在病灶部位的富集程度较低,药物对目标部位的靶向能力较差,药物在靶点部位的可控释药能力不足。针对以上问题,论文设计并构建了分别针对GBM、AD和PD的纳米输递体系用于药物和抗原的递送,并且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考察了体系的输递效率和治疗效果。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种由聚(氨基酸)构建的微环境响应型的纳米输递体系包载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用于GBM的治疗(DOX@PLSPL)。该纳米体系不仅能够延长药物的血液循环半衰期,提高药物在肿瘤病灶部位的富集,而且可以在病灶部位实现可控释药。DOX@PLSPL为水力学粒径约127 nm、形貌较均一的球形胶束。体系具有较高的载药效率(32.5%)和ROS响应释药能力。相较于游离药物DOX,体系显着提高了细胞胞吞效率(药物入胞效率提高1.8倍)。同时,体系具有与游离DOX相似的肿瘤细胞杀伤能力和较高的生物相容性。相较于游离DOX,DOX@PLSPL的药物血液循环半衰期延长了 2.3倍,在肿瘤病灶部位的药物富集提高了 3.1倍,并且将药物抗肿瘤能力提升了 1.75倍。此外DOX@PLSPL还表现出较高的生物安全性。(2)设计了一种靶向修饰的纳米输递体系包载抗原Tau多肽用于AD的免疫治疗(MPEG-Chol-MPLA-P)。该体系能够高效靶向抗原提呈细胞,有效刺激抗原提呈细胞成熟,激活免疫反应。MPEG-Chol-MPLA-P为水力学粒径约117nm的纳米颗粒。体系具有较高的抗原包载率(70.8%)和良好的抗原保护性。通过膜融合方式,体系显着提高了抗原的入胞效率(是游离抗原的3.2倍)。MPEG-Chol-MPLA-P能够有效刺激细胞成熟(CD40阳性表达提高了 3.7倍,MHCⅡ表达提高了 1.4倍),激活免疫反应。相较于游离抗原,MPEG-Chol-MPLA-P能够有效地诱导抗原提呈细胞迁移进入淋巴结,提高抗原在淋巴结的富集水平(是游离抗原的2.7倍)。此外,体系显着改善了 AD行为学水平:AD鼠体系治疗组的Morris水迷宫穿台次数提升4倍,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比例提升2倍。同时,MPEG-Chol-MPLA-P明显修复了 AD神经元损伤。(3)设计了一种具有ROS-酯酶双响应性的可示踪纳米杂化复合物负载基因-化学联合药物用于PD的协同治疗(GC-TRIO)。该纳米颗粒能够显着改善药物在脑部病灶的富集水平,并且具有在病灶部位可控释药的能力。GC-TRIO为水力学粒径约32 nm、形貌较均一的球形纳米颗粒。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siRNA负载能力和MRI灵敏性(弛豫率为对照组的2.1倍)。同时,体系表现出较好的血脑屏障跨越能力(神经元靶向效率提高1.6倍),明显提高了药物在胞内的内涵体逃逸能力和响应性释药能力,有效提升了病灶细胞的治疗效果(病灶细胞ROS水平下降15倍,线粒体功能恢复8.6倍,α-syn含量下降8.7倍)。此外,GC-TRIO在PD鼠表现出明显的脑部病灶药物富集作用和磁共振示踪能力。综上所述,论文根据GBM、AD和PD的治疗瓶颈问题,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并且通过纳米输递体系将所包载的药物/抗原有效输送至目标部位,显着提高了靶点细胞的有效药物/抗原浓度,明显改善了疾病治疗的效果,为今后脑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宋晓晨[9](2021)在《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于痴呆的治疗,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课题拟从中医医籍及国内较为权威的学术数据库所记载的中医痴呆古今医案入手,梳理中医治疗痴呆的古今医案情况,呈现大历史观下医家临证诊治痴呆的演变与发展,挖掘整理古今医家对痴呆的病因病机等理论的认识及古今医家对痴呆的诊疗规律和经验,为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供借鉴、拓展思路。同时,结合对痴呆古代文献的梳理与中医相关研究的概述,对痴呆的中医药治疗进行总体论述。方法:1.基于《中华医典》对痴呆的古代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应用理论归纳与分析法,按照病名溯源、病因病机、治疗沿革等进行分析。2.基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存的中医学经典医籍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电子数据库对痴呆的古今医案进行搜集整理,应用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方法,按照医案年代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病因分布情况、病性病位分布情况、症状分布情况、方药应用情况等进行分析。3.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电子数据库对近10年来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研究进行搜集整理,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按照发文年份、发文地域、发文单位、文献类型、研究内容、项目支持、核心期刊、核心作者等进行分析。结果:1.痴呆首见于唐代的《华佗神医秘传》,又名“呆痴”“愚痴”“痴病”“神呆”“呆证”“呆病”等。明代以前多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可由药邪、先天因素、外伤、七情内伤、他病继发等诱发,病机以脏腑气血虚损为本,痰、瘀、火热为标。病位以心、脑为主,兼有肝、脾、肾。治疗兼见针灸与中药疗法。针灸选穴多为心经与肾经上的穴位。中药疗法包含藜芦、牵牛、石菖蒲、远志等化痰药及多个化痰补虚方的应用。2.共录入医案376则,分为少量的古代医案与近代医案,以及大量的现代医案。患者以60-79岁的男性居多。常见病因依次为他病继发、情志因素、毒邪、先天因素和外伤。常见病性依次为痰、血瘀、精髓亏虚、气虚、火热、气滞、阴虚等。常见病位依次为肾、心神(脑)、脾、心、肝、肺、胃、胆。常见症状依次为善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智能降低、性情改变等。常见方剂依次为补益剂、祛痰剂、活血剂、祛湿剂、行气剂、清热剂等。常见药物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等。应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依次为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菖蒲郁金汤、六味地黄丸、通窍活血汤、温胆汤等。应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石菖蒲、远志、川芎、茯苓、丹参、甘草等。常用药物可聚类为补虚类、活血类、化痰类。经关联规则分析,结合临床应用情况与疗效评估,得到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成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山茱萸、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对支持度百分比最高的石菖蒲-远志药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9个活性成分,73个潜在靶点,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c AMP信号通路、蛋白质去泛素化、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活性氧代谢过程、节律周期过程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及通路。3.共纳入近10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研究文献1558篇。年发文数量呈波动增长。主要发文地域依次为北京、湖北、广东、黑龙江、山东等。主要发文单位依次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研究内容包含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治未病、护理、康复等早期防护与病后调护的相关研究。治疗方法囊括中药、针灸、贴敷、推拿、砭法、导引等。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多项资助与支持。载文量最多的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辽宁中医杂志等18种期刊为“核心区”期刊,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结论:1.历代医家对痴呆的认识由以虚、痰为主要病机演变为以虚及正虚夹痰夹瘀为主,并兼见火热、气滞、湿阻、寒凝、水停等,治法也由补虚、化痰发展为补虚、化痰、活血、开郁、清热、燥湿、驱寒、利水等。2.痴呆的病因有他病继发、七情内伤、外伤、毒邪、先天因素等,病性以痰、血瘀、精髓亏虚为主,病位以肾、脑、脾、心、肝为主,症状表现为善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智能低下等,证型以正气不足的虚证与虚中夹痰夹瘀的本虚标实证为主,治疗时多应用补虚药、化痰药、活血药、清热药等,依据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3.常用方剂有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菖蒲郁金汤、通窍活血汤、温胆汤等,常用中药有石菖蒲、远志、川芎、茯苓、丹参、甘草、黄芪、半夏、郁金、当归等,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成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山茱萸、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4.痴呆的中医研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形成了中药、针灸、贴敷、推拿、砭法、导引等内服外治相结合、多靶点靶向治疗的日臻完善的治疗模式,研究趋势为痴呆的早期干预与病后调护。
谢娟娟[10](2021)在《虚拟综合认知干预在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根据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损害特点及MMSE认知评估维度,构建基于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虚拟综合认知干预方案。2.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实施虚拟综合认知干预,探讨其干预效果,为认知症患者临床干预提供策略。研究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基于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多认知维度的虚拟综合认知干预方案。2.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州市某三甲医院的64名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32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虚拟综合认知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时间为8周,于干预4、8周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自我情绪评定量表(SAM)和体验态度问卷对研究对象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根据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MMSE认知评估维度,构建基于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集执行力、命名、注意力及计算力、语言、抽象思维、定向力和记忆力等多认知领域的多种日常活动能力训练组合的虚拟综合认知干预方案。2.虚拟综合认知干预方案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干预效果(1)干预前基线比较: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合并疾病、居住方式、家族史、CDR、MMSE、ADL、SAM的评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MMSE评分的比较:1)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干预4周后结果显示两组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结果显示MMS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和干预4、8周后两组差值比较显示,干预4、8周后实验组MMSE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不同时间点MMSE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组不同时间点MMSE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1)实验组:MMSE评分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照组:MMSE评分在干预4、8周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与干预8周比较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ADL评分的比较:1)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干预4周后结果显示两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结果显示两组ADL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和干预4、8周后两组差值比较显示,干预4、8周后实验组ADL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不同时间点ADL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组不同时间点ADL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1)实验组:ADL评分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照组:ADL评分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SAM评分的比较:1)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干预4、8周后结果显示SAM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和干预4、8周后两组差值比较显示,干预4、8周后实验组SAM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不同时间点SAM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组不同时间点SAM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1)实验组:SAM评分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照组:SAM评分中唤醒度和愉悦度评分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度评分干预前与干预4周后比较、干预4周与干预8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与干预8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均数和标准差对实验组干预后8周体验态度问卷评分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显示总分为21.13±1.592分,研究对象干预体验好。研究结论:(1)基于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多认知维度的虚拟综合认知干预方案切实可行,安全有效。(2)虚拟综合认知干预可以提高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自我情绪,且随着干预时间延长效果显着,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行为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行为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阿尔茨海默病伴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1.纳入标准 |
2.排除标准 |
3.一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1.实验室检查 |
2.神经心理学测验 |
3.脑白质病变半定量视觉评分 |
4.统计分析方法 |
结果 |
讨论 |
(2)基于肾脑相关理论的温针灸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综述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B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七氟醚通过上调水通道蛋白4表达增加小鼠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史 |
2.2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病因 |
2.2.1 麻醉因素 |
2.2.2 外科炎症因素 |
2.2.3 易感人群 |
2.3 胶质淋巴系统概述 |
2.3.1 胶质淋巴系统与阿尔茨海默病 |
2.3.2 胶质淋巴系统与血管性痴呆 |
2.3.3 胶质淋巴系统与睡眠 |
2.3.4 胶质淋巴系统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
2.4 立题依据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主要材料和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准备 |
3.2.2 小脑延髓池注射 |
3.2.3 小鼠麻醉 |
3.2.4 行为学测试 |
3.2.5 伊文思蓝在脑内分布 |
3.2.6 脑免疫组化检测AQP4 表达 |
3.2.7 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AQP4 蛋白表达 |
3.2.8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AQP4和PKC |
3.2.9 星形胶质细胞总SOD活性检测 |
3.2.10 星形胶质细胞IL-6 检测 |
3.2.11 膜片钳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的总钾通道电导性 |
3.2.12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高浓度七氟醚对小鼠麻醉苏醒早期行为的影响 |
4.2 七氟醚增强胶质淋巴系统功能 |
4.3 七氟醚增加脑内AQP4 的表达 |
4.4 TGN-020 明显抑制胶质淋巴系统的功能 |
4.5 TGN-020 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4.6 TGN-020 预处理后七氟醚对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4.7 TGN-020 预处理后七氟醚对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影响 |
4.8 七氟醚麻醉状态下全脑NIRF成像结果 |
4.9 血清伊文思蓝的含量 |
4.10 TGN-020 预处理后七氟醚对脑AQP4 表达的影响 |
4.11 麻醉和手术对血清IL-6 表达的影响 |
4.12 七氟醚对星形胶质细胞AQP4 表达的影响 |
4.13 七氟醚对星形胶质细胞PKC表达的影响 |
4.14 七氟醚对星形胶质细胞IL-6 表达的影响 |
4.15 七氟醚对星形胶质细胞SOD的影响 |
4.16 七氟醚对星形胶质细胞总钾通道的影响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证候、影像特征及转归的风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轻度认知损害预后与危险因素研究概况 |
1 轻度认知损害诊断与亚型 |
2 轻度认知损害预后 |
3 轻度认知损害危险因素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损害的影像生物标志物研究概况 |
1 结构磁共振 |
2 功能磁共振 |
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轻度认知损害中医研究进展 |
1 古代医家对健忘的认识 |
2 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证候研究 |
3 轻度认知损害的中药治疗 |
4 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非药物干预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aMCI中医证候与神经心理学特征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aMCI结构影像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三 aMCI转归的风险因素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从脾论治认知功能障碍中医相关理论探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Aβ诱导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形态学及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脑组织的TREM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壳寡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引言 |
1.1 阿尔茨海默病概述 |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
1.2.1 Aβ级联假说 |
1.2.2 Tau蛋白假说 |
1.2.3 胆碱能假说 |
1.2.4 氧化应激假说 |
1.2.5 微生物感染性假说 |
1.2.6 微生物-肠-脑轴假说 |
1.3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现状 |
1.3.1 胆碱酯酶抑制剂 |
1.3.2 NMDA受体拮抗剂 |
1.3.3 靶向Aβ的治疗 |
1.3.4 靶向tau蛋白的治疗 |
1.3.5 针对神经炎症的治疗 |
1.3.6 靶向肠脑轴的治疗 |
1.3.7 天然产物在AD治疗上的应用 |
1.4 壳寡糖概述 |
1.4.1 COS的制备和分离纯化 |
1.4.2 COS及其衍生物在神经保护中的潜在应用及机制 |
1.4.3 COS的吸收和代谢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壳寡糖的血脑屏障透过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COS的制备 |
2.3.2 微流控芯片的制造与组装 |
2.3.3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血脑屏障微系统建立 |
2.3.4 Transwell血脑屏障模型构建 |
2.3.5 表观渗透率检测 |
2.3.6 免疫荧光染色 |
2.3.7 体外模型探究COS能否透过血脑屏障 |
2.3.8 COS的荧光标记 |
2.3.9 动物活体成像验证COS能否透过血脑屏障 |
2.4 实验结果 |
2.4.1 COS的脱乙酰度 |
2.4.2 COS的聚合度分布 |
2.4.3 Transwell血脑屏障模型 |
2.4.4 微流控芯片血脑屏障模型 |
2.4.5 动物活体成像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壳寡糖通过影响Aβ聚集减轻其介导的神经毒性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单一聚合度的壳寡糖的制备 |
3.3.2 Aβ42蛋白预处理 |
3.3.3 Aβ42样品制备 |
3.3.4 COS影响Aβ聚集的体系设置 |
3.3.5 ThT荧光实验 |
3.3.6 刚果红染色实验 |
3.3.7 圆二色光谱实验 |
3.3.8 透射电镜观察Aβ的聚集形态 |
3.3.9 微量热涌动仪检测COS与Aβ的互作 |
3.3.10 分子动力学模拟模型和参数 |
3.3.11 细胞培养 |
3.3.12 MTT检测细胞活力 |
3.3.13 细胞凋亡检测 |
3.3.14 氧化应激水平检测 |
3.3.15 细胞RNA提取 |
3.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3.3.17 荧光染色定量分析方法 |
3.3.18 数据统计和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COS对Aβ42的聚集抑制效果 |
3.4.2 COS对Aβ42纤维状聚体的分解作用 |
3.4.3 TEM观察COS对Aβ42聚集体形貌的影响 |
3.4.4 COS对Aβ42二级结构转化的影响 |
3.4.5 不同DP的COS对Aβ42二级结构转化的影响 |
3.4.6 不同DDA的COS对Aβ42二级结构转化的影响 |
3.4.7 COS与Aβ42的相互作用研究 |
3.4.8 不同DP的COS与Aβ42的相互作用 |
3.4.9 不同DDA的COS与Aβ42的相互作用 |
3.4.10 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COS影响Aβ42聚集的分子机制 |
3.4.11 COS对Aβ42聚集引起的细胞毒性的影响 |
3.4.12 COS对Aβ42诱导产生的小胶质细胞功能紊乱的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壳寡糖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及其相关机制探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Aβ42寡聚体制备 |
4.3.2 AD小鼠模型构建 |
4.3.3 Morris水迷宫实验 |
4.3.4 旷场实验 |
4.3.5 新物体识别实验 |
4.3.6 抗生素混合剂处理获得伪无菌小鼠 |
4.3.7 粪便菌群移植 |
4.3.8 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储存 |
4.3.9 血清中和脑组织匀浆中的炎症因子检测 |
4.3.10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4.3.11 免疫荧光染色 |
4.3.12 免疫荧光染色定量分析方法 |
4.3.13 结肠组织的RNA提取 |
4.3.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3.15 16S rRNA V3和V4区扩增子测序 |
4.3.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17 非靶代谢组分析 |
4.3.18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AD小鼠模型构建 |
4.4.2 COS对AD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4.4.3 COS对AD小鼠脑内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
4.4.4 COS对AD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的影响 |
4.4.5 COS对AD小鼠突触功能损伤的影响 |
4.4.6 COS对AD小鼠肠道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
4.4.7 COS对AD小鼠肠道炎症的影响 |
4.4.8 COS对AD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
4.4.9 COS对AD小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的影响 |
4.4.10 COS对AD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 |
4.4.11 肠道菌群在COS治疗中的作用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引言 |
5.2 研究结论 |
5.3 本论文创新点 |
5.4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阿尔茨海默病关键基因筛选及龟龄集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从五脏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治疗 |
1 古籍中有关AD的认识 |
2 人以五脏为本 |
3 阿尔茨海默病本虚于五脏 |
4 阿尔茨海默病标实与五脏的关系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生物信息学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进展 |
1 阿尔茨海默病与基因组学 |
2 阿尔茨海默病与蛋白质组学 |
3 阿尔茨海默病与代谢组学 |
4 阿尔茨海默病与药物靶点预测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病例选择 |
3 试验方法 |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 |
1 纳入病例情况 |
2 基线资料分析 |
3 治疗后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第三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AD关键基因筛选验证及龟龄集干预作用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 筛选AD关键基因 |
2 RT-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
3 技术路线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AD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2 DEGs的WGCNA分析 |
3 DEGs的GO分析和KEGG分析 |
4 PPI网络构建及关键基因筛选 |
5 AD脑-血共表达关键基因 |
6 关键基因在验证数据集中的表达情况 |
7 关键基因的疾病预测能力 |
8 PCR检测关键基因 |
9 PCR检测龟龄集干预前后关键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三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靶向纳米输递体系用于重大脑部疾病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脑部疾病概述 |
1.2 多形胶质母细胞瘤(GBM) |
1.2.1 多形胶质母细胞瘤(GBM)概述 |
1.2.2 多形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治疗现状 |
1.2.3 多形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化学药物治疗的不足 |
1.2.4 多形胶质母细胞瘤(GBM)的纳米药物输递体系治疗 |
1.3 阿尔茨海默病(AD) |
1.3.1 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理特征 |
1.3.2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免疫治疗现状 |
1.3.3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免疫治疗的不足 |
1.3.4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免疫治疗输递体系 |
1.4 帕金森病(PD) |
1.4.1 帕金森病(PD)的病理特征 |
1.4.2 帕金森病(PD)的治疗现状 |
1.4.3 帕金森病(PD)的药物治疗的不足 |
1.4.4 帕金森病(PD)的纳米药物输递体系治疗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
1.5.1 立题依据 |
1.5.2 论文工作目标 |
第2章 聚合物纳米输递体系用于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聚合物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2.2.4 两亲嵌段共聚物聚(赖氨酸-亮氨酸)poly(lysine-leucine)的ROS响应性的表征 |
2.2.5 两亲嵌段共聚物聚(赖氨酸-亮氨酸)poly(lysine-leucine)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的表征 |
2.2.6 具有ROS响应性并包载DOX的聚(赖氨酸-亮氨酸)纳米颗粒(DOX@PLSPL)的组装与表征 |
2.2.7 DOX@PLSPL的血清稳定性的考察 |
2.2.8 DOX@PLSPL的DOX载药效率检测 |
2.2.9 DOX@PLSPL的DOX响应性释放检测 |
2.2.10 DOX@PLSPL的体外评价 |
2.2.11 DOX@PLSPL的体内评价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合物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2.3.2 两亲嵌段共聚物聚(赖氨酸-亮氨酸)poly(lysine-leucine)的ROS响应性的表征 |
2.3.3 两亲嵌段共聚物聚(赖氨酸-亮氨酸)poly(lysine-leucine)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的表征 |
2.3.4 具有ROS响应性并包载DOX的聚(赖氨酸-亮氨酸)纳米颗粒(DOX@PLSPL)的组装与表征 |
2.3.5 DOX@PLSPL的血清稳定性的考察 |
2.3.6 DOX@PLSPL的DOX载药效率检测 |
2.3.7 DOX@PLSPL的DOX响应性释放检测 |
2.3.8 DOX@PLSPL的体外评价 |
2.3.9 DOX@PLSPL的体内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靶向纳米输递体系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免疫治疗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靶向脂质分子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甘露糖苷(DSPE-PEG-Man)的制备与表征 |
3.2.4 靶向纳米输递体系(MPEG-Chol-MPLA-P)的组装与表征 |
3.2.5 靶向纳米输递体系(MPEG-Chol-MPLA-P)的体外评价 |
3.2.6 靶向纳米输递体系(MPEG-Chol-MPLA-P)的体内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靶向脂质分子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甘露糖苷(DSPE-PEG-Man)的制备与表征 |
3.3.2 靶向纳米输递体系(MPEG-Chol-MPLA-P)的组装与表征 |
3.3.3 靶向纳米输递体系(MPEG-Chol-MPLA-P)的体外评价 |
3.3.4 靶向纳米输递体系(MPEG-Chol-MPLA-P)的体内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因-化药联合递送体系用于帕金森病的可示踪协同治疗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高分子材料的合成 |
4.2.4 纳米颗粒的制备 |
4.2.5 纳米颗粒的表征 |
4.2.6 纳米颗粒的siRNA结合能力 |
4.2.7 体外模拟siRNA的ROS响应释放 |
4.2.8 GC-TRIO的质子缓冲效应 |
4.2.9 药物递送体系的体外评价 |
4.2.10 药物递送体系的体内评价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高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
4.3.2 SPIONs的合成与亲水转相 |
4.3.3 siRNA的负载与表征 |
4.3.4 药物递送体系的体外评价 |
4.3.5 药物递送体系的体内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引言 |
5.2 主要结论 |
5.3 创新点总结 |
5.4 今后的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补充数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痴呆古代文献梳理 |
一、病名溯源 |
(一)痴呆释义 |
(二)痴呆别名 |
(三)痴呆内涵 |
二、病因病机 |
(一)痴呆病因 |
(二)痴呆病机 |
(三)痴呆病位 |
三、治疗沿革 |
(一)针灸疗法 |
(二)中药疗法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痴呆古今医案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选案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规范化处理 |
(二)建立数据库 |
(三)统计分析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医案梳理 |
(二)数据结果 |
五、结果分析 |
(一)医案一般情况分析 |
(二)因机证治规律分析 |
六、小结 |
第三部分 近10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中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一)流行病学调查 |
(二)发病机制 |
(三)风险因素 |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
(五)治疗现状 |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一)文献记载 |
(二)病因病机 |
(三)症状证型 |
(四)治疗现状 |
三、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病因病机 |
二、症状证型 |
三、类证鉴别 |
四、治则治法 |
五、治疗方法 |
六、各时期杰出医家思想 |
七、中医药治疗痴呆的现状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医案来源 |
附录2 证素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历 |
(10)虚拟综合认知干预在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2 概述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进展 |
2.2.1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基础 |
2.2.2 老年痴呆非药物认知干预现状 |
2.2.3 虚拟现实技术研究进展 |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3.1 研究目的 |
2.3.2 研究意义 |
2.4 技术路线 |
3 第一部分 虚拟综合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 |
3.1 理论支持 |
3.2 成立研究团队 |
3.3 虚拟综合认知干预方案的初步构建 |
3.4 虚拟综合认知干预方案专家论证 |
3.4.1 组建专家团队 |
3.4.2 专家的权威程度评价 |
3.4.3 专家咨询结果 |
3.5 预实验 |
3.6 虚拟综合认知干预方案科学性分析 |
4 第二部分 虚拟综合认知干预方案的应用 |
4.1 研究对象 |
4.1.1 研究总体与样本 |
4.1.2 样本选择 |
4.1.3 样本量的计算 |
4.2 研究工具 |
4.3 分组方法 |
4.4 干预方法 |
4.4.1 实验分组 |
4.4.2 干预地点 |
4.4.3 干预人员 |
4.4.4 干预的具体实施方法 |
4.5 评价指标 |
4.5.1 认知水平 |
4.5.2 日常生活能力 |
4.5.3 自我情绪 |
4.5.4 活动体验 |
4.6 资料收集方法 |
4.7 统计学方法 |
4.8 质量控制 |
4.9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
5.2 实验组与对照组资料的基线比较 |
5.3 虚拟综合认知干预的干预效果 |
5.3.1 两组研究对象认知水平评分比较 |
5.3.2 两组研究对象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
5.3.3 两组研究对象情绪评分比较 |
5.3.4 虚拟综合认知干预的体验态度问卷分析 |
6 讨论 |
6.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资料 |
6.2 虚拟综合认知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水平的影响 |
6.3 虚拟综合认知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
6.4 虚拟综合认知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自我情绪的影响 |
6.5 虚拟综合认知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
7 结论 |
8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1 创新性 |
8.2 局限性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痴呆患者综合认知干预方案构建理论及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行为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阿尔茨海默病伴脑白质病变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特征[J]. 陈嫄,张淼,王艳,张惠红,周玉颖,李攀.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1(11)
- [2]基于肾脑相关理论的温针灸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研究[D]. 马慧慧.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七氟醚通过上调水通道蛋白4表达增加小鼠胶质淋巴系统功能的机制研究[D]. 任许利. 吉林大学, 2021(01)
- [4]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中医证候、影像特征及转归的风险因素研究[D]. 王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D]. 程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壳寡糖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效果评价及其机制初探[D]. 朱立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7]阿尔茨海默病关键基因筛选及龟龄集干预作用的研究[D]. 赵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靶向纳米输递体系用于重大脑部疾病治疗的研究[D]. 石竹砚.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1(01)
- [9]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D]. 宋晓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虚拟综合认知干预在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谢娟娟. 湖州师范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