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源抗电磁干扰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齐万明,陈小琳,穆晓彤[1](2021)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轨道交通车辆整车抗电磁干扰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轨道交通目前已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在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环境内,除了列车的电气设备,还存在无线发射站等多种无线电磁干扰源。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解决轨道交通的电磁兼容问题(即电磁干扰和电磁抗扰问题)是保证轨道交通安全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对轨道交通车辆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进行研究。首先,分析轨道交通车辆的电磁干扰问题,并提出了抗电磁干扰的两个解决途径。其次,从接地、滤波、屏蔽、布线和电子元器件选择等5个方面给出了对应的抗电磁干扰设计方法,并从系统级和整车两个维度出发,针对具体设备、组件和整车提出了具体抗电磁干扰设计方法。最后,结合温州市域S1线项目,通过轨道交通车辆抗电磁干扰现场试验,验证了所提抗电磁干扰设计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李德媛[2](2020)在《基于ARM的煤矿智能传感及监控分站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煤矿的安全技术及监控管理系统的落后导致了矿难频发,因此如何预防煤矿安全事故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煤矿业监管部门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煤矿生产作业区域的规模不断扩大,现场的电磁和自然环境的情况更加复杂,因此对煤矿安全监控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更高。目前煤矿安全监控设备和系统已经应用较广,但仍然普遍存在着通信协议不规范、设备互不兼容、通信的速率太慢、监控设备和分站的人机交互界面差等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研究与开发一款新型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该论文通过对国内外井下煤矿安全监控分站的深入研究,并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以A公司现有的KJ2000X_F1型煤矿安全监控分站所存在的问题为基础,进行了相应的技术升级,完成了新型分站功能的研究与开发。该论文的主要技术研究内容如下:(1)监控分站的关键技术创新和总体设计。根据井下煤矿设计规范对KJ2000X_F1型监控分站提出技术创新的关键点、总体设计要求和设计参数,并规划制定总体的设计升级方案。(2)监控分站的硬件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整体结构和设计思路,对CPU及其外围控制电路、电源控制电路、RS485/CAN/工业以太网通讯模块等进行设计。(3)监控分站的软件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井下监控分站的主程序、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程序、控制处理程序、通讯处理协议、图形界面处理程序等的软件设计,并对井下监控分站软件抗干扰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和设计。(4)监控分站的调试。对分站的相关硬件和软件进行调试。实验结果表明:升级后的监控分站具有更高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抗干扰能力更强,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等优点,可以对井下生产工作环境的监控及时提供准确的环境参数和安全生产依据,能够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实际需求。最后对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后续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和地方。该论文有图44幅,表4个,参考文献56篇。
靳义波[3](2020)在《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高精度数字积分器和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流互感器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流数据支持设备,其运行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等将直接影响系统计量系统和继电保护系统的稳定运行。和传统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相比,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具有响应范围大、暂稳态性能好、便于数字化计量以及与便于同保护系统接口等众多前瞻性优势,所以更加符合智能电网的发展的需要,使其成为智能变电站中的主流的电流测量设备。近年来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相关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设计及运行可靠性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以至在实际运行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目前在运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出现长期测量精确性不稳定问题,另外在雷击、高压开关操作等情况中容易频发电磁干扰相关的可靠性故障。针对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中数字积分器方面存在的测量精度问题,本文首先对梯形、矩形和Simpson等传统的数值积分算法进行了精确度对比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l-Alaoui算法在采样频率、延时因子和衰减因子等方面进行优化后的新算法,在MATLAB中对优化算法的归一化精确度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优化后算法幅值绝对误差和相角响应绝对误差都有大幅降低。针对罗氏线圈和A/D环中存在的温漂等的直流干扰问题,以及数字积分器输出结果中的直流积累问题,本文提出了双A/D环节通道并具有直流反馈环节的积分器电路结构,MATLAB/Simulink中搭建的仿真电路模型运行结果显示设计方案性能优良。针对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在GIS隔离开关操作时和雷电流作用情况中存在的强传导电磁干扰问题,本文首先对罗氏线圈进行了数学建模并在ATP-EMTP中搭建了其仿真模型,进一步研究了变电站中GIS隔离开关操作时和雷电流作用时,系统中传导型电磁干扰对罗氏线圈产生的干扰信号的特性,并根据其高频率高幅值等特点,提出了在罗氏线圈输出端口增加电荷泄放通道等抗强传导型电磁干扰的电磁防护方案,软件ATP-EMTP中搭建试验模型仿真结果证明了上述方案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提高了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积分器精确性,同时增加了其抗强传导型电磁干扰的能力,对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陈希维[4](2020)在《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抗干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探测器输出的信号很弱,在信号传输与放大的过程中易受到环境中的电磁干扰;钠冷快堆反应堆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得钠池内的电磁环境更加复杂,加重了池内核测量系统受到的电磁干扰。针对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在调试过程中曾出现的严重电磁干扰现象问题,本文将通过CST仿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核测量系统信号传输电缆与接地系统抗干扰效果定量研究,为以后核测量系统的设计、电磁干扰现象的解决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从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现场的电磁干扰现象出发,结合核测量系统的原理及结构特点研究池内核测量系统电磁干扰的来源,并提出了抑制电磁干扰的措施。在CST电缆工作室内建立了四种不同类型电缆模型,研究了四种电缆的抗电磁干的扰能力以及电磁辐射的能力,分析了电缆不同的敷设方式对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屏蔽电缆的抗干扰性能最好,在敷设电缆时应该尽量增大电缆之间的距离、避免电缆平行敷设且尽可能贴近地面敷设。通过裂变电离室的工作特性确定了定量分析抗干扰措施效果的实验方法;以动力电缆作为干扰源研究了增大动力电缆与信号传输电缆间距、减小两者平行长度的抗干扰效果;搭建了一套接地系统,利用该系统研究了信号传输电缆屏蔽层单端接地与双端接地的抗电磁干扰效果;通过给信号传输电缆加上一个接地的不锈钢管作为屏蔽,研究了加屏蔽措施对抗干扰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电缆间距、减小平行长度都能有效减少传输电缆受到的电磁干扰,与CST模拟的结果一致;动力电缆作为干扰源时,信号传输电缆单端接地比双端接地效果更好,单端接地适用于干扰源频率较低的场合;增加接地的不锈钢管作为屏蔽能明显改善传输电缆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肖延翔[5](2020)在《高速动态电子称量系统的研发》文中提出称重自古以来都是社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市场使用的电子秤,大到工业制造中使用的工业秤,称重已经渗透进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初期的称重装置主要是以弹簧或者杠杆为核心的静态称重装置,这种装置随着生产现代化要求的普及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因此称重进入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高精度数字称重模式,其中高速动态电子称重解决方案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动态称量技术的运用使得企业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损耗,实现了生产线运行过程中的不停机称量,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高速动态电子称量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对各行业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STC8系列单片机及CS5530模数转换器为核心的高速动态电子称重解决方案。系统整体结构由称重传感器、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及数据输入输出单元组成。数据采集单元使用了具有良好动态性能的24位ADC芯片,数据处理单元采用超高速8051内核单片机,从而实现了系统的高稳定性、高速、高精度测量。系统接口设计兼具RS232通讯接口与RS485通讯接口,通讯协议具备SBI协议和SICS协议,保证系统可以与市场使用的主流称重仪表进行通讯,同时兼顾Modbus总线通讯协议,实现工业生产过程中多设备同时工作。硬件电路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滤波器件,运用了去耦电路、旁路电路、RC电路等滤波措施,同时电路进行了模拟电路及信号电路的分区域布置,覆铜遵循数字地保护模拟地原则,从而使系统具有较好的EMC性能。软件设计部分选择了高效率的汇编语言进行编程工作,程序设计中采用了滑动平均值滤波法进行数字滤波,提高了系统测量的准确性。本系统通过了频率为80MHz~2GHz,强度为10V/m的EMC性能测试,在抗电磁干扰性能方面达到了OIML第76号国际建议的相关标准。因此系统相比于其它动态称重系统在EMC性能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中的高速动态电子称量系统具有可行性,且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系统具有较高的精度及稳定性。因此,系统初步实现了方案设计预期效果且具有一定的市场使用价值及推广意义。
张崟[6](2020)在《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器EFT/B测试及机柜电磁屏蔽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复杂工业电磁环境下,工业机器人系统抗电磁干扰问题,本文以伺服驱动器与机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了电快速瞬变脉冲群(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Burst,EFT/B)测试及电磁屏蔽特性研究。从伺服驱动器及机柜抗电磁干扰需求出发,分析了EFT/B及电磁屏蔽理论,设计了伺服驱动器EFT/B测试及机柜电磁屏蔽特性研究的总体方案,并分析了方案中伺服驱动器EFT/B专用测试方法设计、机柜有限元建模、机柜样机研制等关键技术问题。基于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器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了其所在工业电磁环境下干扰源种类及耦合途径;针对伺服驱动器EFT/B干扰,通过对EFT/B通用测试标准分析,进行了伺服驱动器EFT/B详细的测试方案研究,形成了一种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器EFT/B专用测试方法。依据所形成的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器EFT/B专用测试方法,设计了不同负载、不同等级下的测试工况组合,开展了伺服驱动器EFT/B测试的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测试验证了所设计的专用测试方法是可行、有效的。基于工业机器人机柜所处电磁辐射环境,分析了辐射干扰源与耦合途径;针对机柜开孔及接地等需求,在频段0.03GHz~0.3GHz内,开展了不同孔类型、孔数目、内部隔板、接线孔间距及接地方式等结构形式对机柜电磁屏蔽性能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孔面积一定,孔类型与数目均有影响,其中圆孔形相对较好,孔数目越多相对越好,屏蔽效能值可达到95d B;机柜设有内部隔板,可提升屏蔽性能;接线孔间距越大,屏蔽性能越好;多点接地较单点接地,性能相对更好。经电磁屏蔽测试方案设计、实验器材选型、机柜样机研制及测试平台搭建,开展了不同孔类型与孔数目对机柜电磁屏蔽性能影响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0.03GHz~0.3GHz内,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趋势吻合,屏蔽效能值偏差范围小于20d B,表明理论仿真分析的正确性。本文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器EFT/B测试及机柜电磁屏蔽特性的研究,为工业机器人工程可靠性分析提供了技术参考。
赵慧峰[7](2019)在《电力系统中的PLC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PLC的应用非常重要。通过编程处理器的应用,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但是,由于电力系统运行过程比较复杂,运行环境也变化无常,导致PLC受到的电磁干扰也比较多,影响PLC发挥自身的功效。文章对PLC电磁干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指出电磁干扰的来源,并提出了PLC电磁抗干扰技术。
陈鑫[8](2020)在《机电系统强电磁干扰分析及其电磁防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化战争和电磁武器的发展,造成了日益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本文以某机电引信为研究对象,以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机电引信内部电场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印刷电路板上微带线对引信内部电磁能量的耦合规律;利用仿真对比分析了引信布置电磁防护措施前后的抗干扰性能;实验研究了模拟引信执行电路在高频强电场辐照下的损伤情况。具体工作内容如下:基于某机电引信,分析其工作原理,建立了引信简化结构模型和电路板模型。利用数值计算软件CST研究了开孔、贯通线和线圈对引信外壳屏蔽效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波形的电磁脉冲对引信结构的耦合情况,仿真研究了电路板微带线对电磁能量的耦合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开孔是造成引信外壳电磁泄漏的重要原因,贯通线和线圈会使外壳屏蔽效能急剧下降。在超宽带脉冲、核电磁脉冲和雷电脉冲三种电磁脉冲干扰源中,高频能量较为密集的超宽带脉冲更容易对本文所研究引信造成干扰。电路板微带线耦合电流随微带线长度、宽度的增加而增大,且线宽的变化会影响高频电流的传输特性,而增大拐角会使耦合电流减小。利用仿真软件对比分析了引信加装防护前后的抗干扰性能,研究了吸波材料对引信腔体谐振的抑制作用,得到了吸波材料的最佳安装位置为引信上端盖。利用参数扫描确定了本文所研究引信的最优开孔厚度,分析了电路板屏蔽对微带线能量耦合的抑制作用。利用电子器件的通用模拟器件仿真模型进行电路仿真,分析了滤波器和瞬态抑制二极管对电磁脉冲干扰的阻碍作用。对加装防护措施前后的模拟引信进行了扫频强电场辐照试验,对比试验中出现误动作的频点数量以验证电磁加固措施的有效性。由辐照结果可知:外壳开孔后的模拟引信出现误动作的频点主要是在谐振点附近,且开孔尺寸较小时,引信执行电路均不会出现误动作。加入贯通线后的模拟引信出现误动作的频点数量明显增多,而加入线圈后的模拟引信均未出现误动作,表明线圈对高频电磁能量的耦合能力比贯通线弱。在带有贯通线的模拟引信中安装吸波材料和电路屏蔽罩后,误动作频点数量减少,验证了此两种电磁加固措施的有效性。
林正[9](2019)在《高压开关柜综合状态监测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电力设备智能化技术的比重越来越高。为了将持续多年的事故后检修和定期检修过渡到根据设备状态检修,降低电力设备的维护费用并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对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提前预警,我们需要利用智能化技术对电力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高压开关柜是向用户供电的关键设备,在电力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有非常多的因素能导致开关柜出现故障,但是如果当设备运行状态发生改变时能被及时发现,那么就能够保障开关柜的正常稳定运行以及减少设备维修的次数。所以,在开关柜上安装一套监测装置对提高开关柜的运行可靠性有很大帮助。本文通过对开关柜的真空断路器机械特性测量技术、一次回路连接点温度测量技术、开关柜绝缘状态监测技术、状态监测系统抗电磁干扰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理论研究,以及状态监测系统软硬件设计与系统测试分析三个步骤,来设计一套集成开关柜的监测信息和内置于常规开关柜内的断路器机械特性在线监测、无源无线在线测温、开关柜绝缘状态监测等功能的高压开关柜综合状态监测系统。结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实现对开关柜运行中的各种参数采集,并将信息通过后台综合状态监测系统进行展示,实现对开关柜多种常见异常缺陷情况的监测、分析、报警、数据汇总和集中可视化展示,为开关柜内部不同阶段的各种特性变化趋势提供研究依据。
王凯,冯新波[10](2019)在《通信工程中设备抗电磁干扰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通信传输设备在电磁环境下工作,极易受到电磁辐射的干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通信传输设备进行了抗电磁干扰设计,采用软件仿真分析了电磁波对通信传输设备产生的影响,根据电流图及近场分布图对电磁辐射较高的区域进行重新设计,优化通信接口电路,提升抗电磁干扰能力。
二、电源抗电磁干扰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源抗电磁干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电磁环境下轨道交通车辆整车抗电磁干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轨道交通车辆的电磁干扰问题分析 |
2 轨道交通车辆的抗电磁干扰设计方法 |
2.1 接地设计 |
2.2 屏蔽设计 |
2.3 滤波设计 |
2.4 布线设计 |
2.5 电子元器件的选择 |
3 轨道交通车辆抗电磁干扰的具体设计方法 |
3.1 系统级抗电磁干扰设计方法 |
3.1.1 供电系统 |
3.1.2 功率单元 |
3.1.3 控制单元 |
3.1.4 信号与通信单元 |
3.2 整车抗电磁干扰设计方法 |
4 轨道交通车辆的电磁抗扰度测试 |
4.1 辐射抗扰度试验 |
4.2 静电抗扰度试验 |
5 结束语 |
(2)基于ARM的煤矿智能传感及监控分站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监控分站概述 |
1.4 监控分站存在的技术问题 |
2 监控分站的升级改造方案 |
2.1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和研究任务 |
2.2 监控分站技术升级主要内容 |
2.3 关键设计 |
3 监控分站的硬件设计 |
3.1 分站硬件电路基本组成 |
3.2 分站硬件电路主控模块 |
3.3 KJJ660(A)交换机 |
3.4 矿用电源及备用电源 |
3.5 传感器 |
3.6 远程断电器 |
3.7 PCB的设计 |
4 监控分站的软件设计 |
4.1 主控板卡软件设计 |
4.2 采集程序 |
4.3 通讯协议 |
4.4 软件抗干扰设计 |
5 调试与实现 |
5.1 硬件调试 |
5.2 软件调试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高精度数字积分器和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电子式互感器国内外研究历程 |
1.2.1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概述 |
1.2.2 国外研究历程 |
1.2.3 国内研究历程 |
1.3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3.1 数字积分器研究现状 |
1.3.2 抗电磁干扰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罗氏线圈ECT关键技术分析 |
2.1 罗氏线圈原理 |
2.2 罗氏线圈高频模型 |
2.2.1 集中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 |
2.2.2 罗氏线圈分布参数模型 |
2.2.3 罗氏线圈参数计算 |
2.3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积分器原理 |
2.4 罗氏线圈抗电磁干扰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高精度积分器技术研究 |
3.1 积分算法原理分析 |
3.1.1 传统数值积分精确度分析 |
3.1.2 Al-Alaoui积分算法分析 |
3.2 积分器算法优化研究 |
3.2.1 采样频率对积分精度的影响研究 |
3.2.2 延时因子对积分精度的影响 |
3.2.3 衰减因子对积分精度的影响 |
3.2.4 算法综合仿真验证 |
3.3 积分器结构设计 |
3.3.1 积分器数据结构分析和设计 |
3.3.2 电路结构仿真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 |
4.1 罗氏线圈仿真模型建立 |
4.2 隔离开关模型 |
4.2.1 隔离开关开合过程分析 |
4.2.2 隔离开关电弧模型 |
4.3 变电站模型研究 |
4.3.1 GIS变电站设备模型和参数 |
4.3.2 GIS变电站模型建立 |
4.4 罗氏线圈的输出电压特性研究 |
4.4.1 隔离开关操作电磁干扰信号 |
4.4.2 雷击电流电磁干扰信号 |
4.5 罗氏线圈防护措施设计以及验证 |
4.5.1 罗氏线圈被动抗干扰措施设计 |
4.5.2 抗干扰措施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抗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电磁兼容仿真软件现状 |
1.2.2 国内外核电电磁兼容试验标准 |
1.3 论文重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章 池式钠冷快堆核测量系统简介与干扰分析 |
2.1 池式钠冷快堆核测量系统原理 |
2.1.1 源量程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 |
2.1.2 中间量程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 |
2.1.3 功率量程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 |
2.1.4 池内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 |
2.2 快堆核测量系统电磁干扰来源及现象 |
2.3 核测量系统抑制电磁干扰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核测量系统信号传输电缆抗电磁干扰仿真 |
3.1 线缆和CST电缆工作室简介 |
3.1.1 线缆类型简介 |
3.1.2 CST电缆工作室简介 |
3.2 线缆的抗电磁波干扰特性仿真 |
3.2.1 平面波辐照角度影响仿真 |
3.2.2 线缆类型抗辐射能力仿真 |
3.3 线缆抗串扰干扰特性仿真 |
3.3.1 不同电缆类型抗串扰能力仿真 |
3.3.2 相邻电缆间距抗串扰能力仿真 |
3.3.3 电缆离地间隙抗串扰能力仿真 |
3.3.4 两电缆平行长度抗串扰能力仿真 |
3.3.5 电缆辐射能力仿真 |
3.3.6 电缆离地间隙抗辐照能力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核测量系统抗电磁干扰实验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2 实验准备 |
4.2.1 传输电缆连接器制作与测试 |
4.2.2 地线系统搭建及阻抗测量 |
4.2.3 裂变电离室探测系统性能测试 |
4.2.4 实验室内引入干扰源 |
4.3 实验测试 |
4.3.1 电缆间距离与平行长度 |
4.3.2 传输电缆加钢管屏蔽 |
4.3.3 传输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速动态电子称量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动态称量系统的发展 |
1.3 称重仪表 |
1.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意义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课题创新性 |
第2章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结构整体设计 |
2.3 技术重点及设计路线 |
2.3.1 技术重点 |
2.3.2 设计思路及技术指标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结构 |
3.2 称重机构 |
3.3 电源管理设计 |
3.3.1 模拟信号稳压电路 |
3.3.2 降压电路设计 |
3.4 ADC电路设计 |
3.5 MCU电路设计 |
3.6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
3.7 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
3.7.1 RS232通讯接口设计 |
3.7.2 RS485通讯接口设计 |
3.8 上位机测试程序 |
第4章 系统硬件抗干扰设计 |
4.1 电磁兼容性能 |
4.2 电磁干扰源分析 |
4.3 系统采用的抗电磁干扰方法 |
4.4 抗干扰元器件选择 |
4.5 印制电路板布线抗干扰技术 |
4.5.1 印制板材料及工艺选择 |
4.5.2 印制板线路参数设置 |
4.5.3 优化布线及覆铜 |
4.6 物理抗干扰方法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开发环境简介 |
5.2 软件开发语言 |
5.3 系统及程序段初始 |
5.4 ADC初始化 |
5.5 EEPROM初始化 |
5.6 程序下载工具 |
第6章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6.1 系统连接PC测试 |
6.1.1 RS232通讯模式下称重测试 |
6.1.2 RS485通讯模式下称重测试 |
6.2 EMC测试 |
6.3 系统误差因素分析 |
6.4 系统故障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6)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器EFT/B测试及机柜电磁屏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
1.2.2 EFT/B测试应用研究现状 |
1.2.3 机柜电磁屏蔽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伺服驱动器EFT/B测试及机柜电磁屏蔽总体方案 |
2.1 伺服驱动器及机柜抗干扰需求分析 |
2.2 EFT/B理论分析 |
2.2.1 EFT/B参数特征分析 |
2.2.2 EFT/B机理分析 |
2.2.3 EFT/B测试原理 |
2.3 电磁屏蔽理论分析 |
2.3.1 屏蔽分类 |
2.3.2 屏蔽效能分析 |
2.3.3 孔缝耦合理论 |
2.4 关键技术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伺服驱动器EFT/B测试方法研究 |
3.1 伺服驱动器组成及工作原理 |
3.2 伺服驱动器电磁工作环境分析 |
3.2.1 电磁干扰源分析 |
3.2.2 耦合途径分析 |
3.3 伺服驱动器EFT/B测试方案设计 |
3.3.1 EFT/B测试标准分析 |
3.3.2 测试实验方案研究 |
3.3.3 测试实验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伺服驱动器EFT/B测试实验研究 |
4.1 测试实验准备 |
4.1.1 测试环境分析 |
4.1.2 测试平台搭建 |
4.2 测试实验 |
4.2.1 伺服驱动器信号线测试 |
4.2.2 伺服驱动器电源线测试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空载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2 不同负载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3 多个工况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机柜电磁屏蔽特性仿真分析 |
5.1 机柜电磁辐射环境分析 |
5.1.1 辐射干扰源分析 |
5.1.2 耦合途径分析 |
5.2 机柜孔缝电磁屏蔽仿真分析 |
5.2.1 机柜孔缝有限元建模 |
5.2.2 机柜孔缝仿真分析 |
5.3 机柜接地方式电磁屏蔽仿真分析 |
5.3.1 机柜接地方式建模 |
5.3.2 机柜接地方式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机柜电磁屏蔽特性测试实验研究 |
6.1 测试方案设计 |
6.2 测试实验准备 |
6.2.1 实验器材选型 |
6.2.2 机柜样机研制 |
6.2.3 测试平台搭建 |
6.3 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
6.3.1 测试实验步骤 |
6.3.2 测试实验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电力系统中的PLC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PLC电磁干扰 |
1.1 PLC电磁干扰的简单概述 |
1.2 PLC控制系统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 |
1.3 PLC控制系统电磁干扰的种类 |
2 PLC控制系统的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 |
2.1 PLC控制系统电源抗干扰设计 |
2.2 PLC控制系统接地抗干扰能力的设计 |
2.3 PLC控制系统输出和输入的抗电磁干扰设计 |
2.4 PLC控制系统滤波和软件的干扰设计 |
3 结语 |
(8)机电系统强电磁干扰分析及其电磁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磁兼容发展历程 |
1.2.2 机电引信的电磁损伤研究现状 |
1.2.3 引信的抗电磁干扰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电磁辐射机理分析与电磁加固措施 |
2.1 电磁辐射理论 |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
2.1.2 电磁干扰耦合途径 |
2.2 电磁防护措施 |
2.2.1 屏蔽效能 |
2.2.2 其它抗干扰措施 |
2.3 本章小结 |
3 高频电磁干扰下引信腔内电场分布与负载耦合特性研究 |
3.1 时域有限差分法及CST软件的介绍 |
3.1.1 时域有限差分法 |
3.1.2 CST微波工作室简介 |
3.2 引信外壳屏蔽模型的建立 |
3.2.1 引信外壳近似模型 |
3.2.2 内部电子电路的模型 |
3.3 引信腔内电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开孔对引信外壳能量耦合的影响 |
3.3.2 线圈及腔内连接线对电场分布的影响 |
3.3.3 不同的脉冲干扰源对腔内电场的影响 |
3.4 腔内PCB微带线的能量耦合 |
3.4.1 微带线线长对能量耦合的影响 |
3.4.2 微带线线宽对能量耦合的影响 |
3.4.3 微带线拐角对电磁能量耦合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引信电磁加固措施研究 |
4.1 吸波材料对腔体谐振的抑制作用 |
4.2 抑制开孔耦合 |
4.3 执行电路电磁加固措施 |
4.3.1 电路的屏蔽防护 |
4.3.2 滤波和限幅防护 |
4.4 本章小结 |
5 机电引信强电磁辐照实验研究 |
5.1 实验系统 |
5.2 引信机电系统辐照方案 |
5.2.1 辐照对象 |
5.2.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
(9)高压开关柜综合状态监测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1.3.1 论文章节安排 |
1.3.2 预期成果 |
第2章 高压开关柜综合状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
2.1 真空断路器机械特性测量 |
2.1.1 真空断路器机械特性概述 |
2.1.2 机械特性关键点的分析 |
2.1.3 机械特性测量原理 |
2.2 一次回路连接点温度测量 |
2.2.1 温度测量方法分类 |
2.2.2 常用测温方案的优缺点比较 |
2.2.3 声表面波测温原理 |
2.3 开关柜绝缘状态检测 |
2.3.1 开关柜绝缘故障分析 |
2.3.2 绝缘故障检测方法 |
2.4 系统抗电磁干扰技术 |
2.4.1 抗电磁干扰的必要性 |
2.4.2 电磁干扰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
2.4.3 抗电磁干扰的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压开关柜综合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
3.1 设计思路 |
3.1.1 系统总体架构 |
3.1.2 系统主要功能 |
3.2 状态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2.1 IED架构概述 |
3.2.2 IED插件设计 |
3.2.3 断路器状态监测模块设计 |
3.2.4 绝缘状态监测模块设计 |
3.2.5 无线测温模块设计 |
3.2.6 视频监视模块设计 |
3.3 状态监测系统软件流程设计 |
3.3.1 系统软件概述 |
3.3.2 软件流程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压开关柜综合状态监测系统测试分析 |
4.1 硬件性能测试 |
4.1.1 断路器状态监测模块性能测试 |
4.1.2 无线测温模块性能测试 |
4.1.3 绝缘状态监测性能测试 |
4.1.4 视频监视模块功能测试 |
4.2 软件性能测试 |
4.2.1 实时性测试 |
4.2.2 容错性测试 |
4.2.3 规约一致性测试 |
4.3 抗电磁干扰性能检验 |
4.3.1 振荡波抗扰度检验 |
4.3.2 静电放电抗扰度检验 |
4.3.3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检验 |
4.3.4 磁场抗扰度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通信工程中设备抗电磁干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通信设备电磁干扰原因 |
1.1 电子器件的敏感度增加 |
1.2 程控设备的使用 |
1.3 电磁环境中的干扰 |
2 控制电磁干扰的主要技术 |
2.1 接地方式 |
2.2 电缆抗电磁干扰技术 |
2.3 电源抗电磁干扰技术 |
2.4 屏蔽技术 |
3 通信总线的电磁兼容技术 |
4 结论 |
四、电源抗电磁干扰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电磁环境下轨道交通车辆整车抗电磁干扰设计[J]. 齐万明,陈小琳,穆晓彤.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2]基于ARM的煤矿智能传感及监控分站的研究与开发[D]. 李德媛.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2)
- [3]罗氏线圈电子式电流互感器高精度数字积分器和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D]. 靳义波. 山东大学, 2020(11)
- [4]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抗干扰研究[D]. 陈希维. 南华大学, 2020(01)
- [5]高速动态电子称量系统的研发[D]. 肖延翔.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器EFT/B测试及机柜电磁屏蔽特性研究[D]. 张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7]电力系统中的PLC抗电磁干扰技术研究[J]. 赵慧峰. 时代农机, 2019(12)
- [8]机电系统强电磁干扰分析及其电磁防护研究[D]. 陈鑫.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9]高压开关柜综合状态监测系统设计研究[D]. 林正.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10]通信工程中设备抗电磁干扰技术的研究[J]. 王凯,冯新波.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