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无汞电池锌粉质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彬[1](2016)在《无汞电池锌粉的制备工艺》文中提出无汞锌粉是国家鼓励的环保储能材料,是未来电池锌粉发展的方向。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合金化、制粉、筛分等方法,得到高综合性能的无汞电池锌粉的制备工艺。
陈端云,李清湘,郑顺德[2](2010)在《添加剂在碱性锌锰电池锌粉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各种无汞碱性锌锰电池锌粉用无机添加剂(如:铟、铋、钙及镁、铝、稀土金属等),以及含不同添加剂的锌粉的特性;指出各类添加剂能满足各型号碱性锌锰电池的需要。
丁淑荣[3](2007)在《无汞扣式碱性锌锰电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纽扣式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的无汞化为研究目标,综述了圆柱式碱性锌锰电池的发展历史、无汞化方法及其技术改进措施。对扣式碱锰电池无汞化存在的安全性问题、电池放电机理、工艺配方及设备的优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其关键材料电解二氧化锰进行了初步的改性研究。研究表明扣式碱锰电池只适用于小电流条件的放电,其活性物质利用率仅为80%左右,二氧化锰电极只能进行第一步放电反应;在短路及大电流放电条件下,扣式碱锰电池严重极化,活性物质利用率低,残余的锌粉产生大量氢气导致电池鼓胀、漏液甚至爆炸。本文在上述基础上,借鉴圆柱式碱锰电池无汞化的成功经验,围绕电池的安全性能,通过选用合适的代汞缓蚀剂、改进工艺配方等措施来减小电池析氢,实现扣式碱锰电池的无汞化。研究了正负极容量配比、电解液用量、KOH电解液浓度、锌酸根含量,锌膏中氧化锌含量、缓蚀剂用量、粘结剂用量与配比,正极中石墨及乙炔黑用量、正极添加剂高锰酸钾等条件对电池放电性能及安全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优化的工艺与配方。此外,采用球磨方法代替传统的机械搅拌混料,增加锌膏密封陈化工序,在正极片制备过程中增加制粒工序,改进了一些影响电池性能的操作步骤。制得的LR44型无汞扣式碱锰电池安全性能达到国家标准,1000Ω恒阻放电至0.9V电池容量可达152mAh,1.3V~1.6V电压区间的容量较含汞扣式电池的提高了24.7%,锌粉利用率提高了13.8%。研究发现,优化之后的负极锌膏析氢量明显减小,锌膏缓蚀效率提高了21%,正极片导电能力提高了53%,反应活性大幅提高。采用液相化学修饰方法对电解二氧化锰进行改性研究。通过在电解二氧化锰表面包覆化学二氧化锰与铋氧化物得到复合正极材料,电极容量比改性前增加了40.8%,大电流放电性能得到了明显提高,1/3C放电容量达到1/10C放电容量的97%,适合作为纽扣式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的正极材料。
朱启安,杨立新,谭仪文[4](2004)在《无汞碱锰电池用锌粉综述》文中认为无汞锌粉是无汞碱锰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分析了汞在电池中的作用;提出了实现碱锰电池无汞化的重要性;综述了无汞锌粉的制备方法;介绍了锌粉中合金元素含量、杂质和氧化锌含量以及锌粉颗粒大小和形状对碱锰电池性能的影响。
朱启安,黄伯清,谭仪文[5](2004)在《无汞碱锰电池用锌粉综述》文中指出无汞锌粉是无汞碱锰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文章分析了汞在电池中的功能作用;提出了实现碱锰电池无汞化的重要性;综述了无汞锌粉的制备方法;介绍了锌粉中合金元素含量、杂质和氧化锌含量、以及锌粉颗粒大小和形状对碱锰电池性能的影响。
范红喜[6](2004)在《高性能涂料级锌粉塔式炉生产实践》文中指出锌粉主要作为富锌涂料和其他防腐、环保等高性能涂料的关键原料而广泛应用于大型钢铁构件、船舶、航空、集装箱等行业;同时也广泛用于冶金、化工、农林、医药、染料、电池等行业。生产超细锌粉是开发利用锌资源,提高其附加值的有效途径。 论文介绍了锌粉生产工艺现状及特点,分析了精馏冷凝法生产超细锌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高性能涂料级锌粉塔式炉生产线”的生产工艺实践过程,基于精馏冷凝法生产锌粉的特点,指出快速冷凝和气动分级是生产超细锌粉的关键,并引入气动分级机优化锌粉筛分分级流程。研究中采用分配室存储分配、双冷凝器和旋流氮气保护冷却的配套设备、技术以及根据气动分级机分级原理及特点,解决了锌粉的细化与窄粒级分布的技术难题,可以分级出不同粒径范围的锌粉,显着改善了超细涂料级锌粉在使用中的分散性,锌粉呈窄粒级分布,分散性好。新设备和新工艺以粗锌为原料,生产颗粒较细、表面活性较高、多品种、高质量的的锌粉。工艺简单,无污染,投资少,产品质量达到国标。
吴涛[7](2004)在《碱性锌锰电池用无汞锌粉研制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锌锰电池生产大国,年产量达200亿只,电池用锌约占锌总消费量的25%。无汞锌粉是生产无汞碱锰电池的关键原料,研制碱锰电池用无汞锌粉,满足我国绿色环保型碱性电池制造的需要,替代高价的进口锌粉,降低电池制作成本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本文通过对汞齐化抑氢作用的分析,找出合适的代汞剂,深入分析了In、Bi、Pb、Ga、Al对锌粉性能的影响,并且通过锌粉样品的析气量实验,以及锌粉样品的极化曲线分析,系统研究了合金配方对电池锌粉性能的影响,得出了无汞、无汞无铅锌粉的最佳配方。同时,本文也针对锌粉锌粉形貌、粒度与性能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分析。 作者在翻阅大量文献和深入实验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建立了制备电池锌粉的气雾化试验装置,通过系统研究,对设备的结构参数(如喷嘴、雾化桶)和雾化制粉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解决了制备过程中,锌粉形貌、粒度控制问题,制备的锌粉形貌与粒度能满足电池锌粉要求。
贾铮,周德瑞,张翠芬[8](2003)在《无汞可充碱锰电池负极复合添加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锌膏集气实验、电池放充电实验及电池内阻测试,对无汞可充碱锰电池负极复合添加剂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氢氧化铟具有缓蚀协同作用,该复合添加剂能够明显减缓电池的自放电,同时改善可充碱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郭天立[9](2003)在《国内无汞锌粉的发展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国内无汞碱性锌锰电池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无汞锌粉的努力方向。
孟凡桂[10](2003)在《碱锰电池有机代汞缓蚀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详细论述了碱锰电池和有机代汞缓蚀剂的研究进展。根据分子结构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合成了7种有机代汞缓蚀剂:癸醇磷酸酯钾盐(PAE)、癸醇聚氧乙烯(3)醚(PTO)、癸醇聚氧乙烯(3)醚磷酸酯钾盐(PTE)、N-(3-癸氧三氧乙烯-2-羟)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NTC)、癸醇聚氧乙烯(8)醚(PEO)和癸醇聚氧乙烯(8)醚磷酸酯钾盐(PEE)和N-(3-癸氧八氧乙烯-2-羟)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NEC)。 通过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结构表怔。将合成的缓蚀剂与已有的缓蚀剂作为碱锰电池阳极锌的缓蚀剂,通过锌粉腐蚀析氢实验、锌电极的腐蚀极化曲线和锌电极交流阻抗谱的测量实验来检测其缓蚀性能。 析氢实验表明:选取的缓蚀剂均能有效地抑制氢气的析出,且抑制效果与缓蚀剂的用量及其结构有关。在实验所讨论的范围内,PAE、PTO、PTE、GOCC相对锌粉的用量为0.6%时抑制析氢效果最佳;PEO和NEC的最佳添加量均为0.2%;PA、NTC、PEE为1.0%时最好。保持缓蚀剂疏水基不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亲水基长度,缓蚀效率提高。 腐蚀Tafel极化曲线的检测结果表明:PAE为阴极型缓蚀剂,主要抑制阴极析氢反应,PA、PTO、PTE、NTC、PEO、PEE和NEC均为阳极型缓蚀剂,主要抑制锌的阳极溶解过程,其缓蚀效率随亲水链的增长而提高。 锌电极交流阻抗图发现,所研究的缓蚀剂在锌电极表面的吸附,使电化学反应电阻提高,界面双电层电容降低,锌电极腐蚀速度降低。 复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缓蚀剂进行复配后,能够减弱同种离子间的静电斥力,缓蚀效果往往比使用单一缓蚀剂的缓蚀效果好,其中阴阳离子间的复配效果最好。
二、提高无汞电池锌粉质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无汞电池锌粉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无汞电池锌粉的制备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燃料及辅助材料 |
2 工艺流程 |
2.1 合金化 |
2.2 制粉 |
2.3 筛分 |
3 主要技术指标 |
3.1 合金化 |
3.2 制粉 |
3.3 筛分 |
4结语 |
(2)添加剂在碱性锌锰电池锌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机添加剂 |
1.1 铟 |
1.2 铋 |
1.3 钙及镁 |
1.4 铝 |
1.5 稀土金属 |
1.6 铅、镉 |
2 添加剂的配比使用 |
2.1 IBC系列无汞锌粉 |
2.2 IBA系列无汞锌粉 |
3 系列锌粉性能比较 |
3.1 外观形貌 |
3.2 析气量 |
4 结束语 |
(3)无汞扣式碱性锌锰电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1.1 碱性锌锰电池的发展历史 |
1.2 无汞扣式碱锰电池的技术难点 |
1.3 碱锰电池无汞化研究进展 |
1.3.1 锌电极的自腐蚀机理 |
1.3.2 汞在锌电极中的作用 |
1.3.3 实现无汞化的技术措施 |
1.4 无汞碱锰电池的技术现状 |
1.4.1 原辅材料 |
1.4.2 提高电池容量的技术措施 |
1.4.3 提高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的技术措施 |
1.5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内容和测试方法 |
2.1 试剂和仪器 |
2.2 扣式碱锰电池放电机理的研究方法 |
2.2.1 扣式碱锰电池的制作 |
2.2.2 模拟电池的制作 |
2.2.3 放电测试 |
2.2.4 扣式电池放电后产物的表征 |
2.2.5 扣式电池的交流阻抗测试 |
2.2.6 扣式电池的安全性能测试 |
2.3 无汞扣式碱锰电池配方与工艺设备的优化方法 |
2.3.1 负极锌膏的配制 |
2.3.2 正极片的制作 |
2.3.3 电池的制作 |
2.3.4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及安全性能测试 |
2.4 优化工艺下电池的电化学研究方法 |
2.4.1 负极锌膏集气实验 |
2.4.2 正极粉料极化曲线的测量 |
2.4.3 正极片电阻的测量 |
2.4.4 正极片孔隙率的测定 |
2.4.5 形貌表征 |
2.5 电解二氧化锰改性的实验方法 |
2.5.1 EMD/CMD-Bi复合物的制备 |
2.5.2 物相和形貌分析 |
2.5.3 恒流放电测试 |
2.5.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三章 扣式碱锰电池放电机理研究 |
引言 |
3.1 碱锰电池的放电机理 |
3.1.1 电池反应 |
3.1.2 锌电极 |
3.1.3 二氧化锰电极 |
3.2 扣式碱锰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3.2.1 电池放电后的产物分析 |
3.2.2 电池倍率性能 |
3.2.3 电池交流阻抗 |
3.3 扣式碱锰电池安全性能 |
3.4 小结 |
第四章 无汞扣式碱锰电池配方与工艺设备的优化 |
引言 |
4.1 负极配方的优化 |
4.1.1 正负极容量配比 |
4.1.2 KOH电解液浓度 |
4.1.3 电解液中锌酸根含量 |
4.1.4 锌膏中电解液用量 |
4.1.5 锌膏中氧化锌含量 |
4.1.6 锌膏中粘结剂用量与配比 |
4.1.7 锌膏中缓蚀剂用量 |
4.1.8 本节小结 |
4.2 正极配方的优化 |
4.2.1 石墨用量 |
4.2.2 乙炔黑用量 |
4.2.3 正极片中电解液用量 |
4.2.4 正极添加剂高锰酸钾 |
4.2.5 本节小结 |
4.3 生产工艺及设备的优化 |
4.3.1 负极工艺优化 |
4.3.2 正极工艺优化 |
4.3.3 组装工艺及设备的优化 |
4.3.4 本节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4.4.1 配方 |
4.4.2 工艺及设备 |
第五章 优化工艺下电池的电化学研究 |
引言 |
5.1 负极锌膏的腐蚀分析 |
5.2 正极片 |
5.2.1 正极片的导电能力分析 |
5.2.2 正极片的反应活性分析 |
5.3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
5.4 小结 |
第六章 电解二氧化锰改性的初步研究 |
引言 |
6.1 合成 EMD/CMD-Bi复合物的反应机理 |
6.2 样品的物相分析与形貌特征 |
6.3 EMD/CMD-Bi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 |
6.3.1 恒流放电特性 |
6.3.2 改性 EMD放电机理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5)无汞碱锰电池用锌粉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汞的作用 |
2 无汞锌粉的制备 |
2.1 制备方法 |
2.2 各种合金元素的作用 |
2.2.1 采取措施 |
2.2.2 铟的影响 |
2.2.3 铋的影响 |
2.2.4 铅的影响 |
3 影响锌粉质量的几个因素 |
3.1 杂质含量 |
3.2 氧化锌含量 |
3.3 锌粉形貌 |
3.4 锌粉的粒度 |
4 结 语 |
(6)高性能涂料级锌粉塔式炉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评述与本研究设想 |
1.1 超细锌粉的主要性质 |
1.2 超细锌粉的用途 |
1.3 锌粉的生产方法 |
1.4 其它几种锌粉的现状及发展 |
1.4.1 无汞锌粉的现状与发展 |
1.4.2 片状锌粉的应用及研究前景 |
1.5 本项目研究意义及基本设想 |
第二章 锌粉生产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 |
2.1 金属的蒸发与金属蒸气的冷凝 |
2.2 隔焰炉生产锌粉的基本原理及工艺 |
2.3 精馏塔生产锌粉基本原理、工艺流程 |
2.4 锌粉塔式炉及其附属设备的结构与作用 |
2.4.1 分配室 |
2.4.2 氮气循环喷吹系统 |
2.4.3 冷却水循环系统 |
2.4.4 锌粉筛分分级系统 |
第三章 塔式炉生产高性能涂料级锌粉试验研究 |
3.1 原料、产出物料 |
3.1.1 原料 |
3.1.2 产出物料 |
3.2 正常生产技术条件控制 |
3.2.1 隔焰反射炉生产技术条件控制 |
3.2.2 精馏冷凝法生产技术条件控制 |
3.3 隔焰反射炉的生产控制 |
3.3.1 加料 |
3.3.2 冷凝器温度控制 |
3.3.3 燃烧室温度的控制 |
3.4 精馏塔冷凝法锌粉生产控制 |
3.5 锌粉的筛分分级 |
3.5.1 锌粉的粒度特点 |
3.5.2 锌粉的筛分分级 |
3.5.3 锌粉筛分分级流程 |
3.5.4 锌粉筛分分级控制的技术条件 |
3.6 锌粉产量与质量 |
3.6.1 锌粉产量 |
3.6.2 锌粉质量 |
3.7 高性能涂料级锌粉塔式炉生产线研制及工艺技术特点 |
3.7.1 蜗壳旋流氮气喷嘴的试验 |
3.7.2 气动分级机试验 |
3.8 产品检测结果 |
3.9 塔式炉锌粉生产线的技术特点和效益 |
3.9.1 塔式炉锌粉生产线的技术特点 |
3.9.2 效益分析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7)碱性锌锰电池用无汞锌粉研制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项目来源 |
1.2 项目的目的意义 |
1.3 研究工作简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碱性锌锰电池市场现状及前景 |
2.2.1 碱性锌锰电池市场概览 |
2.2.2 无汞锌粉的研究与生产现状 |
2.3 锌及锌粉的物理、化学特性 |
2.3.1 锌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
2.3.2 锌的耐蚀性 |
2.3.3 锌粉的自溶解与氢气的析出 |
2.3.4 汞对抑制氢气析出的作用 |
第三章 电池级锌锭的生产 |
3.1 无汞锌粉对原料锌锭纯度的要求 |
3.2 金属锌的质量标准及其生产工艺 |
3.3 粗锌蒸馏生产低铁电池级锌锭 |
第四章 无汞合金锌粉配方研究 |
4.1 析气量试验方法 |
4.1.1 试验原料 |
4.1.2 试验装置 |
4.1.3 试验步骤 |
4.2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4.2.1 添加元素对锌粉析气量的影响 |
4.2.2 初步筛选的无汞锌粉配方 |
4.2.3 无汞锌粉配方的验证 |
4.2.4 无汞锌粉配方 |
第五章 锌及其合金极化实验研究 |
5.1 锌电极极化原理 |
5.1.1 锌电极的阳极极化 |
5.1.2 锌及其合金的阴极极化 |
5.1.3 慢速线性电位扫描法测定极化曲线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仪器 |
5.2.2 药品 |
5.3 实验方法说明 |
5.3.1 ZF-10数据采集存贮器使用方法说明 |
5.3.2 含4%的ZnO的40%的氢氧化钾溶液的配制 |
5.3.3 铜钉的处理 |
5.3.4 参比电极的制作 |
5.3.5 锌研究电极的制作方法 |
5.3.6 辅助电极的制作 |
5.4 锌及其合金极化实验 |
5.4.1 实验药品 |
5.4.2 实验仪器 |
5.4.3 实验步骤 |
5.4.4 实验注意事项 |
5.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雾化制粉工艺参数试验 |
6.1 雾化制粉方法简介 |
6.1.1 喷嘴结构 |
6.1.2 雾化制粉机理 |
6.2 电池锌粉气雾化制备工艺 |
6.3 气雾化主体设备及操作 |
6.4 雾化工艺参数 |
6.4.1 雾化压力 |
6.4.2 熔融温度和保温温度 |
6.4.3 雾化顶角 |
6.4.4 导液管内径 |
6.4.5 导液管伸出长度 |
第七章 锌粉形貌对性能的影响 |
7.1 锌粉形貌对析气量的影响 |
第八章 锌粉粒度对性能的影响 |
8.1 同一锌粉不粒径的析气试验 |
8.1.1 实验原理 |
8.1.2 试验药品 |
8.1.3 实验仪器 |
8.1.4 实验步骤 |
8.1.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8.2 不同粒径粉的电池的容量比较实验 |
8.3 同种锌粉不同粒径锌粉的电池析气 |
第九章 锌粉的电性能测试 |
第十章 结论 |
(8)无汞可充碱锰电池负极复合添加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
1.1 锌膏集气实验 |
1.2 试验电池的制作和测试 |
1.2.1 AAA型试验电池的制作 |
1.2.2 电池性能的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集气实验 |
2.2 试验电池的贮存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
3 结 论 |
(10)碱锰电池有机代汞缓蚀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碱性锌锰电池的概况 |
1.1.1 碱锰电池的发展历史 |
1.1.2 国外碱性锌锰电池的生产和市场概况 |
1.1.3 我国碱性锌锰电池的生产情况 |
1.2 碱性锌锰电池的特点 |
1.2.1 碱性锌锰电池的优越性能 |
1.2.2 碱性锌锰电池的不足 |
1.3 碱性锌锰电池无汞化的趋势 |
1.3.1 锌电极的自腐蚀机理 |
1.3.2 锌阳极汞齐化的作用及危害 |
1.3.3 碱锰电池无汞化的发展历史 |
1.3.4 电池对无汞缓蚀剂的要求 |
1.3.5 实现无汞化的技术措施 |
1.4 有机代汞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有机缓蚀剂的合成 |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2 癸醇磷酸酯钾盐(PAE)的合成 |
2.1.3 癸醇聚氧乙烯(3)醚(PTO)的合成 |
2.1.4 癸醇聚氧乙烯(3)醚磷酸酯钾盐(PTE)的合成 |
2.1.5 N-(3-癸氧三氧乙烯-2-羟)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NTC)合成 |
2.1.6 癸醇聚氧乙烯(8)醚(PEO)的合成 |
2.1.7 癸醇聚氧乙烯(8)醚磷酸酯钾盐(PEE)的合成 |
2.1.8 N-(3-癸氧八氧乙烯-2-羟)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NEC)合成 |
2.2 有机缓蚀剂的性能测试 |
2.2.1 锌粉碱腐蚀析氢测试 |
2.2.2 电化学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有机代汞缓蚀剂的合成路线设计 |
3.1.1 癸醇磷酸酯钾盐(PAE) |
3.1.2 癸醇聚氧乙烯(3)醚(PTO) |
3.1.3 癸醇聚氧乙烯(3)醚磷酸酯钾盐(PTE) |
3.1.4 N-(3-癸氧三氧乙烯-2-羟)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NTC) |
3.1.5 癸醇聚氧乙烯(8)醚(PEO) |
3.1.6 癸醇聚氧乙烯(8)醚磷酸酯钾盐(PEE) |
3.1.7 N-(3-癸氧八氧乙烯-2-羟)丙基-N,N,N-三甲基氯化铵(NEC) |
3.2 有机代汞缓蚀剂的结构表征 |
3.2.1 PAE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2 PTO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3 PTE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4 NTC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5 PEO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6 PEE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7 NEC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 锌粉碱腐蚀析氢结果分析 |
3.3.1 癸醇(PA)对锌粉碱腐蚀析氢结果的影响 |
3.3.2 PAE对锌粉碱腐蚀析氢结果的影响 |
3.3.3 PTO对锌粉碱腐蚀析氢结果的影响 |
3.3.4 PTE对锌粉碱腐蚀析氢结果的影响 |
3.3.5 NTC对锌粉碱腐蚀析氢结果的影响 |
3.3.6 PEO对锌粉碱腐蚀析氢结果的影响 |
3.3.7 PEE对锌粉碱腐蚀析氢结果的影响 |
3.3.8 NEC对锌粉碱腐蚀析氢结果的影响 |
3.3.9 壳聚糖衍生物GOCC对锌粉碱腐蚀析氢结果的影响 |
3.3.10 添加缓蚀剂的无汞锌粉与含汞锌粉析氢量对比 |
3.4 锌电极Tafel极化曲线结果分析 |
3.4.1 锌电极在含PA、PAE碱溶液中的极化曲线 |
3.4.2 锌电极在含PTO、PTE、NTC碱溶液中的极化曲线 |
3.4.3 锌电极在含PEO、PEE、NEC碱溶液中的极化曲线 |
3.5 碱性介质中锌电极的交流阻抗图 |
3.6 缓蚀剂的协同效应 |
3.7 有机缓蚀剂对Zn缓蚀机理的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提高无汞电池锌粉质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汞电池锌粉的制备工艺[J]. 蒋彬. 世界有色金属, 2016(19)
- [2]添加剂在碱性锌锰电池锌粉中的应用[J]. 陈端云,李清湘,郑顺德. 电池工业, 2010(01)
- [3]无汞扣式碱性锌锰电池研究[D]. 丁淑荣. 中南大学, 2007(06)
- [4]无汞碱锰电池用锌粉综述[J]. 朱启安,杨立新,谭仪文. 电池工业, 2004(05)
- [5]无汞碱锰电池用锌粉综述[J]. 朱启安,黄伯清,谭仪文. 湖南有色金属, 2004(04)
- [6]高性能涂料级锌粉塔式炉生产实践[D]. 范红喜. 中南大学, 2004(05)
- [7]碱性锌锰电池用无汞锌粉研制及工艺研究[D]. 吴涛. 中南大学, 2004(04)
- [8]无汞可充碱锰电池负极复合添加剂的研究[J]. 贾铮,周德瑞,张翠芬.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3(11)
- [9]国内无汞锌粉的发展前景分析[J]. 郭天立. 世界有色金属, 2003(11)
- [10]碱锰电池有机代汞缓蚀剂的研究[D]. 孟凡桂. 中南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