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省加强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东秀,车瑞,朱宇钒,李蓉,李玲[1](2021)在《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和开发利用——以绿美古树乡村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绿美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充分挖掘古树名木的价值,对促进绿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广东省古树名木的资源特点,并对北湖村、龙岗村和牛过蓢村古树名木保护利用进行案例分析,提出了把古树名木价值应用于绿美乡村建设的思路和途径,为广东省古树名木的可持续性保护提供参考。
吴胜平,黄华毅,赖锦超,郭德森[2](2021)在《惠东县古树资源特征分析》文中提出为有效推进惠东县古树保护工作,通过访谈估测法、文献追踪法、树龄与胸径回归模型估测法等方法,对惠东县的古树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惠东县共有4322株古树和4个古树群,隶属于32科56属77种,树种主要集中在榕树(Ficus microcarpa)、荔枝(Litchi chinensis)、龙眼(Dimocarpus longan)、杧果(Mangifera indica)和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等。古树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和乡村地区。古树主要属于三级古树,占到古树总株数的95.03%,树龄主要集中在100~200 a,平均树龄为149.03 a,冠幅主要集中在5~20 m,平均冠幅10.85 m,树高主要集中在4~20 m,平均树高12.72 m,胸径主要集中在17.5~200 cm,平均胸径93.25 cm。生长环境好且生长正常的古树占古树总株数的97.50%。为此,建议加强惠东县古树的管理和保护力度,改善古树的生长环境,并定期开展有害生物防治。
蒙子伟[3](2021)在《肇庆新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与生态保护研究》文中认为对肇庆新区古树名木(含后备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结果显示:古树名木在普查范围内共计1 278株,隶属22科31属38种,以广利街道办事处和永安镇分布最为集中;三级以上古树共有567株,没有发现名木和古树群;古树名木保护主要存在缺乏日常养护、保护措施不当等问题。建议:全面建立古树信息档案,明确权责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古树名木日常养护以及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郑文经,曾银萍,孙同高,陈红跃[4](2021)在《阳春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其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阳春市有着丰富的古树名木资源,通过调查统计,阳春市古树名木共有1675株,隶属于35科69属96种,其中,大戟科、豆科、樟科为优势科。分析了阳春市古树名木的种类与数量、分布特征、生长及环境特征和古树群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分布特征看,生长在乡村的古树为1608株,其数量是生长在城区的24倍,占建档古树名木总株数的96.00%;从生长特征可知,生长势正常的古树有1 644株,占建档古树名木总株数的98.15%,衰弱级、濒危级和死亡级古树仅占建档古树名木总株数的1.85%;从生长环境状况来看,1675株古树中生长环境好的有1615株,整体古树生长环境较好;从古树群落分布现状来看,最具代表性的古树群落为古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群落和古荔枝Litchi chinensis群落。总体而言,阳春市古树名木生长环境较好,保存得较完整,可以更好地实施下一步保护措施。
苏纯兰,严朝东,胡秋艳,陈灼康,刘颂颂,张浩,张柱森[5](2020)在《东莞市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分析》文中认为基于东莞市古树名木普查数据,对东莞市古树名木资源的数量特征、种类组成、区系分布、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东莞市共有古树名木3 859株,隶属36科68属85种,以豆科Leguminosae、大戟科Euphorbi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樟科Lauraceae、桑科Mor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为优势科,科分布具有较强的热带属性;以榕树Ficus microcarpa、杧果Mangifera indica、荔枝Litchi chinensis、木棉Bombax malabaricum和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等为优势种。东莞各域镇均有古树名木分布,尤以松山湖片区数量最多、物种最为丰富。从结构特征看,平均树高为12.34 m,主要集中在10-20 m;平均胸径为1.07 m,主要集中在0.5-1.5 m;平均冠幅13.07 m,且树高、胸径和冠幅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柯欢,谭伯东,胡羡聪[6](2020)在《佛山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普查数据,对佛山市古树名木资源的树种结构、树龄、分布、生长环境、生长状况、权属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佛山古树名木共计51种,隶属于29科43属,优势种包括榕树Ficus microcarpa、黄葛树Ficus virens、龙眼Dimocarpus longan、木棉Bombax ceiba、水翁Syzygium nervosum等,珍稀濒危物种有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红椿Toona ciliata、见血封喉Antiaris toxicaria 4种。全市古树名木共计2 095株,其中一级、二级和三级古树分别占总量的0.33%、2.86%、96.75%,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普遍较好,主要分布于乡村,且绝大部分属集体所有。在充分分析现状资源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利用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燕素琴[7](2020)在《灌云县古树名木种质资源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文中提出对灌云县域内的古树名木资源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了树体长势衰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期为当地古树名木保护提供参考。
殷立新[8](2019)在《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特征分析》文中指出江西省森林资源丰富,古树名木种类繁多。古树名木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科研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景观价值和社会公益价值等多种价值于一身。开展古树名木资源的调查与保护对于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弘扬生态文化等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为调查区域,以每木调查法获得古树名木的基础数据,分析古树名木的种类特征、分布特征和生长特征等,以期为该区域古树名木资源与后续资源的保护,维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及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前期基础。结果分述如下:古树名木作为林木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在查阅当地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的古树名木资源开展了逐株每木调查、数码拍照、并建立电子档案,对古树名木的种类、结构、年龄和权属等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在种类特征上,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共有古树名木272株,其中古树有269株,名木有3株,隶属19科27属28种。以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为优势种,分别占古树名木总数的28.68%和27.57%;2)在结构特征上,平均树高超20m的古树有银杏Ginkgo biloba、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和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e,平均胸径居前三的古树有银杏G.biloba、锥栗Castanea henryi和香樟C.camphora,平均冠幅居前三的古树有银杏G.bilob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和香樟C.camphora;3)在年龄特征上,一、二、三级古树分别有52株、85株和135株,分别占19.12%、31.25和49.63%,总体上呈金字塔型结构。以香樟为例,分析树龄特征与结构特征的相关性发现胸径与树龄的相关性最高;4)在权属特征上,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古树名木96.69%属国家和集体所有。这些结果为开展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维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以及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和宝贵的林木种质资源。本文通过每木调查法对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的分布特征开展调查。结果表明:1)在水平分布上,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较好的罗亭镇和太平镇,占61.40%,且以枫香树L.formosana和香樟C.camphora为主;2)在垂直分布上,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古树名木主要集中分布在200m以下,占总株数的68.38%。海拔超过200m以上区段,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古树名木的分布数量逐渐降低;3)在生境分布上,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古树名木分布以村旁和林地居多,占总株数的67.28%;4)在地形分布上,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古树名木分布集中分布于平坡(37.5%)、阳坡(90.44%)以及平地(43.38%)中;5)在集群分布上,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古树名木以散生为主,占总株数的83.46%。这些结果为该区域后续的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古树名木作为珍稀的植物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木资源中的精华,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本文从自身生长、人为干扰、管护措施、灾害损失等方面探讨了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272株古树名木的生长特征,并就4个结构层14个指标进行古树名木的综合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在自身生长方面,生长处于濒危的古树名木占8.09%,2.57%的古树树体倾斜度较大,11.40%的古树名木出现顶梢或主枝断裂,只有5.15%的古树出现严重空心或腐朽,有4.41%的古树名木裸露整个根区;2)在人为干扰方面,有9.93%的遭人为踩踏严重,有12.13%遭受人为的机械损伤,有19.85%和24.63%遭外物捆绑和堆放杂物;3)在管护措施方面,当前还有24.26%的古树名木未安装铭牌,50.73%未安装石砌围栏;4)在灾害损失方面,有22种害虫、9种病害和11种寄居植物危害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古树名木,且主要以香樟C.camphora和枫香树L.formosana等乡土树种受害较重;5)通过14个指标的评估发现,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所有种类的古树名木健康指数均>3,表明该区域内的古树名木生长正常。这些结果为指导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的管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秋菊,郭盛才,陈盼[9](2019)在《广东省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分布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广东省古树名木普查数据,对广东省古树名木数量、地理区域分布特征、树龄分布特征、树种分布特征、生长环境特征、生长状况特征和权属状况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古树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建立古树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平台,加强古树保护的法制化建设,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等建议,为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杨娱[10](2019)在《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树名木是我国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北京的古树名木是记载首都历史的史籍,从全球范围来看,北京也是保存数量和类别最多的大都会,加强北京市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市公民社会发展迅速,公众参与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热情也逐渐兴起。这既顺应了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也反映了我国政治文明和社会民主的进步。但目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正面临着急需解决的矛盾问题。一方面,北京市古树名木多、散、广、杂,面临管护资金、人员不足等问题,需要公众参与,且公众参与意识逐渐兴起,想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当前北京市古金的吸纳不足、公众参与在深度和广度上处于初级水平、尚未融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尚处于初级阶段,虽参与意识兴起,但绝大多数公众参与意识不足,参与形式少、参与机制缺失,公众并未全面有效地参与。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如何提高公众参与水平,满足北京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需要,满足公众参与的需要,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北京市古树名木及保护与管理概况和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2)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公众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意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意向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研究受访者特征与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意向的相关关系;基于拓展的知情行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3)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形式的创新进行了研究。借鉴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公众参与形式,以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为理论基础,创新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有效性进行了检验。(4)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借鉴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公众参与机制,采用专家访谈法确定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初步构架;基于公众参与阶梯理论、霍夫兰说服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9分位比率法、调整系数法进行了机制的具体构建与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以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项目有效决策模型。(5)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监测与评估进行了研究。采用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了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的指标体系;以举办古树保护论证会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9分位比率法,对公众参与的监测与评估进行了实证分析。(6)为提高参与水平,从克服公众在参与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创新和优化公众参与形式、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北京市古树名木及保护与管理概况和公众参与问题中得出,当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成效并不显着,公众参与仍处于初级阶段,尚需进一步完善。(2)在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中发现:①当前公众参与形式的缺乏、公众参与机制的缺失,并未提供公众参与良好的客观环境,导致当前公众在参与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遇到诸多问题。②公众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参与情感有待于进一步激发,参与行为意向有待于进一步提升。③基本认知、价值及重要性认知、信息认知、管护认知、参与情感对投入行为意向和保护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直接影响。此外,价值及重要性认知、信息认知、管护认知通过参与情感,对投入行为意向和保护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间接影响。④为提升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应首要考虑增强基本认知和参与情感,其次是进一步促使价值及重要性认知、管护认知向参与行为意向的转化,同时,应不断增强信息认知。(3)由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创新研究中得出:①当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存在对社会力量的调动不足、对社会资金的吸纳不足、公众参与在深度和广度上处于初级水平、尚未融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专门性的非政府组织少、公众参与形式少的问题。②在从个人、非政府组织、精英、企业、媒体、其他社会团体六个方面界定了参与的主体和从参与领域和参与范围界定了参与的客体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公众参与形式的创新:关键公众接触、由公众发起的接触、公众调查、多媒体参与、各种参与活动、公众会议、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非政府组织。每一方面均包括多个具体公众参与形式。各形式间相互融合,一个参与事项,往往涉及两个及以上形式。③通过对新型参与形式进行有效性检验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新型的公众参与形式对于古树名木保护产生作用,且绝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参与到新型的公众参与形式中(或愿意表示支持)。相较于公众参与形式创新之前,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有了明显的提升。(4)由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研究中得出:①目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并不完善,因此构建了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公众参与法治机制、公众参与教育机制、公众参与激励机制、公众参与资金投入机制、公众参与信息沟通机制、公众参与合作机制。从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方面构建法治机制;从大众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方面构建教育机制;从经济激励、榜样激励、内容激励方面构建激励机制;从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和公益性资金投入方面构建资金投入机制;从政府发起型信息沟通和公众发起型信息沟通方面构建信息沟通机制;从决策制定、决策执行、决策评估、决策反馈阶段构建合作机制。②在对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进行有效性检验中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均认为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对于古树名木的保护产生作用,且愿意参与到构建的公众参与机制中(或愿意表示支持)。相较于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之前,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有了明显的提升。③在公众参与资金投入机制的构建中,首先对北京市40 721株古树名木的价值进行了初步概算,得出综合价值为137.66亿元。为使价值得以延续,应在古树名木的保护与管理中投入足够的资金。④通过构建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项目有效决策模型,以“公开征询古树名木问题反映渠道”这一项目为例,分析其适用的公众参与模式为公共决策。(5)从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监测与评估研究中得出,当前公众参与主体尚未全面参与到项目中,影响了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的结果。最后,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参考,也为其他地区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有益借鉴。综上所述,在研究视角上,从公众参与的视角来对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进行研究,为古树名木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在研究内容上,涉及到了公众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参与形式的创新、参与机制的构建、参与的监测与评估,对参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理论运用上,对知情行理论进行了拓展,将拓展的知情行理论、公众参与阶梯理论、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及霍夫兰说服理论在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的公众参与问题上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在研究方法上,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回归分析法等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丰富了现有研究。最后,本研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参考,也为其他地区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广东省加强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加强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和开发利用——以绿美古树乡村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及数据来源 |
1.1 研究地概况 |
1.2 数据来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广东省古树名木资源特点分析 |
2.1.1 数量多,重点保护物种丰富 |
2.1.2 树种种类丰富,集中分布明显 |
2.1.3 分布广泛,区域差异大 |
2.2 以古树价值挖掘为基础的绿美乡村建设分析 |
2.2.1挖掘乡土文化,融入乡村景观——开平市马冈镇北湖村为例 |
2.2.2 结合特色文化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以云浮市郁南县桂圩镇龙岗村为例 |
2.2.3 挖掘古树科普价值,提升生态意识——东莞茶山镇牛过蓢村 |
3 结论与讨论 |
(2)惠东县古树资源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古树资源调查方法 |
2.2.2 古树树龄判断 |
2.2.3 生长势等级划分 |
3 结果分析 |
3.1 古树种类组成特征 |
3.2 古树空间分布特点 |
3.3 古树树龄、冠幅、树高及胸径分布特征 |
3.4 古树生长势和生长环境 |
4 结论与讨论 |
5 研究结论 |
(3)肇庆新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与生态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肇庆新区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的方法、内容和范围 |
1.1 普查方法及内容 |
1.2 普查的范围 |
2 普查结果与分析 |
2.1 古树名木(含后备资源)的树种组成 |
2.2 古树名木(含后备资源)的区域分布情况 |
2.3 古树名木(含后备资源)的生长势情况 |
2.4 古树名木的基本情况 |
3 肇庆新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情况 |
3.1 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现状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策略 |
4 古树名木资源开发与利用 |
4.1 古树名木资源与起步区控规融合 |
4.2 普查成果与控规的叠加分析 |
4.3 古树名木资源的价值 |
5 结语 |
(4)阳春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调查范围与内容 |
1.3 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古树名木种类及数量特征 |
2.2 古树名木分布特征 |
2.3 古树名木生长状况 |
2.4 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状况 |
2.5 古树群落现状 |
3 结论与讨论 |
(5)东莞市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地概况 |
1.2 调查范围及方法 |
1.3 古树等级及名木界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数量及树种特征 |
2.2 空间分布特征 |
2.3 结构特征 |
3 结论与讨论 |
(6)佛山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佛山历史地理概况 |
2 调查方法 |
3 古树名木的资源状况 |
3.1 数量与树种结构 |
3.2 树龄结构 |
3.3 分布区域特征 |
3.4 权属结构 |
3.5 生长环境 |
3.6 生长状况 |
4 建议 |
4.1 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
4.2 大力建设古树公园 |
4.3 尽快完成古树名木后备资源调查 |
4.4 加强古树名木种质资源保存和引种工作 |
4.5 加强古树名木旅游资源开发 |
(7)灌云县古树名木种质资源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现状调查 |
1.1 古树名木种质资源概况 |
1.2 灌云县古树名木生长现状 |
2 古树名木生长势衰弱的原因 |
2.1内因 |
2.2外因 |
2.2.1自然因素。 |
2.2.2人为因素。 |
3 灌云县古树名木种质资源保护对策 |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
3.2 加大经费投入,实行动态监管 |
3.3 完善管护体系,明确管护责任 |
3.4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古树复壮 |
3.5 培育后备资源,种植长生树 |
(8)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古树名木的概念 |
1.3 古树名木的分级标准 |
1.4 古树名木的资源 |
1.4.1 我国的古树名木资源 |
1.4.2 江西省的古树名木资源 |
1.5 古树名木的价值 |
1.5.1 生态价值 |
1.5.2 经济价值 |
1.5.3 科研价值 |
1.5.4 历史文化价值 |
1.5.5 美学景观价值 |
1.5.6 社会公益价值 |
1.6 古树名木的研究热点 |
1.6.1 资源调查 |
1.6.2 衰退机理 |
1.6.3 价值评价 |
1.6.4 健康评价 |
1.6.5 保护与复壮 |
1.6.6 信息管理 |
1.7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条件 |
2.1.4 水文条件 |
2.1.5 森林植被 |
2.2 调查内容 |
2.3 调查方法 |
2.3.1 古树名木种类与结构特征的调查 |
2.3.2 古树名木分布与生境特征的调查 |
2.3.3 古树名木生长与病虫害和寄居植物的调查 |
2.4 调查时间 |
2.5 数据统计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的种类与结构特征分析 |
3.1.1 种类特征 |
3.1.2 结构特征 |
3.1.2.1 平均树高 |
3.1.2.2 平均胸径 |
3.1.2.3 平均冠幅 |
3.1.3 年龄特征 |
3.1.4 结构特征与树龄的相关性分析 |
3.1.5 权属特征 |
3.2 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的分布与生境特征分析 |
3.2.1 水平分布特征 |
3.2.2 垂直分布特征 |
3.2.3 结构特征与海拔的相关性分析 |
3.2.4 年龄特征与海拔的相关性分析 |
3.2.5 生境分布特征 |
3.2.6 地形分布特征 |
3.2.7 集群分布特征 |
3.3 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的生长与病虫害和寄居植物分析 |
3.3.1 自身生长特征 |
3.3.2 人为干扰特征 |
3.3.3 保护措施特征 |
3.3.4 病虫害和寄居植物 |
3.3.4.1 害虫种类 |
3.3.4.2 病害种类 |
3.3.4.3 寄居植物种类 |
3.3.5 健康状况评价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的种类与结构特征 |
4.2 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的分布与生境特征 |
4.3 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的生长与灾害损失特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的现场调查 |
附录二 :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部分有名的古树名木 |
附录三 :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部分保护措施较好的古树名木 |
附录四 :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部分保护措施不佳的古树名木 |
附录五 :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部分生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 |
附录六 :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部分受病虫灾害的古树名木 |
致谢 |
(9)广东省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概况 |
1.1 自然地理 |
1.2 植物资源 |
2 调查范围和方法 |
2.1 调查范围 |
2.2 古树等级与名木界定 |
2.3 调查方法 |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数量状况 |
3.2 地理区域分布特征 |
3.3 树龄分布特征 |
3.4 树种分布特征 |
3.5 生长环境特征 |
3.6 生长状况特征 |
3.7 生长场所特征 |
3.8 权属状况 |
4 讨论与建议 |
4.1 加强古树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利用 |
4.2 建立古树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平台 |
4.3 加强古树保护的法制化建设 |
4.4 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 |
(10)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逻辑结构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逻辑结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古树名木的界定 |
2.1.2 公众参与的界定 |
2.1.3 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界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知情行理论 |
2.2.2 托马斯有效决策模型 |
2.2.3 公众参与阶梯理论 |
2.2.4 霍夫兰说服理论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2.3.2 公众参与研究文献综述 |
2.3.3 现有研究述评 |
3 北京市古树名木及保护与管理概况和公众参与问题 |
3.1 北京市古树名木概况 |
3.1.1 古树名木含义及分类 |
3.1.2 北京市古树名木数量、类型、分布概况 |
3.1.3 北京市古树名木具有的价值 |
3.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概况 |
3.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4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
3.4.1 实际参与主体人数少,参与客体有限 |
3.4.2 公众参与形式少,参与机制缺失 |
3.5 本章小结 |
4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 |
4.1 理论分析框架 |
4.2 问卷调查与样本统计 |
4.2.1 问卷设计 |
4.2.2 问卷的预调查及改进 |
4.2.3 问卷正式调查与数据搜集 |
4.2.4 样本描述性统计 |
4.3 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 |
4.3.1 信度检验 |
4.3.2 效度检验 |
4.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5 受访者特征与公众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行为意向相关关系研究 |
4.5.1 受访者特征与公众认知相关关系研究 |
4.5.2 受访者特征与公众参与情感相关关系研究 |
4.6 公众认知和参与情感对参与行为意向的影响实证研究 |
4.6.1 结构方程模型及原理 |
4.6.2 研究假设的提出与模型构建 |
4.6.3 模型运算、检验和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创新研究 |
5.1 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形式的经验与不足 |
5.1.1 国外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形式的经验 |
5.1.2 国内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形式的经验和不足 |
5.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的讨论 |
5.2.1 当前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存在的问题 |
5.2.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形式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
5.2.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主体 |
5.2.4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客体 |
5.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新型公众参与形式分析 |
5.3.1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新型公众参与形式的分类 |
5.3.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新型公众参与的具体形式 |
5.4 基于公众调查的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新型参与形式的有效性检验 |
5.4.1 公众对于新型参与形式作用程度的评价调查 |
5.4.2 公众对于新型参与形式的参与行为意向调查 |
5.5 本章小结 |
6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研究 |
6.1 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和不足 |
6.1.1 国外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 |
6.1.2 国内公共管理领域公众参与机制的经验和不足 |
6.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 |
6.2.1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专家访谈 |
6.2.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原则 |
6.2.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构成 |
6.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法治机制 |
6.3.1 知情权 |
6.3.2 参与权 |
6.3.3 监督权 |
6.4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教育机制 |
6.4.1 大众教育 |
6.4.2 专业教育 |
6.4.3 职业教育 |
6.5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激励机制 |
6.5.1 经济激励 |
6.5.2 榜样激励 |
6.5.3 内容激励 |
6.6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资金投入机制 |
6.6.1 北京市古树名木价值评估 |
6.6.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资金投入机制构建 |
6.7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信息沟通机制 |
6.7.1 政府发起型信息沟通 |
6.7.2 公众发起型信息沟通 |
6.8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合作机制 |
6.8.1 决策制定阶段 |
6.8.2 决策执行阶段 |
6.8.3 决策评估阶段 |
6.8.4 决策反馈阶段 |
6.9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评价和项目决策 |
6.9.1 基于公众调查的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性检验 |
6.9.2 公众参与项目有效决策模型研究——以征询古树名木问题反映渠道为例 |
6.10 本章小结 |
7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的监测与评估研究 |
7.1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的意义 |
7.2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
7.2.1 基于专家访谈的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原则和指标体系的确定 |
7.2.2 基于问卷调查的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
7.3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案例研究 |
7.3.1 层次分析法原理及步骤 |
7.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众参与监测与评估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相关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相关建议 |
8.2.1 针对性克服公众在参与中遇到的问题 |
8.2.2 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公众的参与行为意向 |
8.2.3 创新和优化公众参与形式 |
8.2.4 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四、广东省加强古树名木普查建档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古树名木保护和开发利用——以绿美古树乡村建设为例[J]. 王东秀,车瑞,朱宇钒,李蓉,李玲.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06)
- [2]惠东县古树资源特征分析[J]. 吴胜平,黄华毅,赖锦超,郭德森. 绿色科技, 2021(23)
- [3]肇庆新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与生态保护研究[J]. 蒙子伟.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4]阳春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其特征分析[J]. 郑文经,曾银萍,孙同高,陈红跃.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04)
- [5]东莞市古树名木资源特征分析[J]. 苏纯兰,严朝东,胡秋艳,陈灼康,刘颂颂,张浩,张柱森.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05)
- [6]佛山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J]. 柯欢,谭伯东,胡羡聪. 广东园林, 2020(02)
- [7]灌云县古树名木种质资源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J]. 燕素琴.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2)
- [8]江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与特征分析[D]. 殷立新.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7)
- [9]广东省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分布研究[J]. 陈秋菊,郭盛才,陈盼. 林业调查规划, 2019(05)
- [10]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与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 杨娱.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