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汪沙,肖斌[1](2021)在《所有制理论的争论与交锋——基于吴宣恭学术思想的一种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吴宣恭教授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所有制与产权理论研究的权威、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世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治学70余载,他潜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力求准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立足实际,把所有制理论运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各方位和全过程,不仅较早地提出一系列所有制与产权相关理论、所有制改革理论等重要思想,还对错误的所有制理论进行批判与澄清,既破又立,在学界影响广泛,形成了正面论述与辩驳错误观点并重、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所有制思想。本文拟遵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分三个阶段阐述吴宣恭有关批判错误所有制思潮的理论成果及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燕飞[2](2021)在《现代产权思想的变迁》文中提出在人类历史上,现代产权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各个时代的经济学家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了富有创见的产权学说。通过对各历史年代下现代产权思想的梳理,一方面能让我们对产权问题加深认识,另一方面更有助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吸收西方历史上有益的产权思想,为完善中国特色的产权理论献力。
牛唯芳[3](2020)在《马克思和科斯产权思想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权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既是经济高效运行重要基石,也是市场及其他制度安排的根基所在。目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阶段,产权改革得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产品的供给质量与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影响着整体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进程。因此,优化产权结构仍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产权理论和以科斯为代表的西方产权理论对中国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重大。本文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产权思想与科斯产权思想演进过程、重新梳理了二人的理论框架,并对马克思产权思想与科斯产权思想的核心观点进行比对分析。本文认为,两种产权思想既有共通性也存在差异性。共通之处在于:二人都承认产权界定对市场运作的重要意义;在概念上二人都指出产权不是单一权利而是一组权利的集合;两者的思想都涉及交易费用思想;两人在企业内部产权关系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共识。差异之处在于:马克思的产权属于经济学范畴,科斯的属于法律范畴;马克思主张公有产权而科斯主张私有产权;马克思重点研究生产关系,科斯主要研究交易关系;马克思使用集体分析与纵向分析法,科斯使用个体分析和横向分析法。本文在充分对比两者的产权思想后,进行了理论互补性分析,得出两者的理论在宏观与微观层面、本质与实践层面、动态与静态层面均可以实现理论互补。最后紧密结合中国产权改革的实践,用马克思与科斯的理论深入审视我国产权问题的本质与规律,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农地产权改革的深入推进献计出力。
张江峰[4](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提出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彭巨水[5](201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所有制问题是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制问题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演进、更替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来看,所有制的演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现实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所有制改革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方位,所有制改革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所有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的战略方位和时代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所有制改革提出新部署、做出新动员,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时代命题,从“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强调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举措,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还存在“混合就是私有化”“混合就是新的公私合营”等理论争议、“混合是否要国有股‘一股独大’”“混合到底是‘谁混谁’”等实际操作难题,影响了这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深入辨析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有制变革的历史脉络,从中找出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主线,进而通过回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以此为基础,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从宏观、微观层面探讨如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提出总体性思考和针对性举措,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实践、对策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问题。首先,从一般理论层面入手,对建国以来混合所有制方面的研究文献作了综述,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要探讨混合所有制理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入手。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并将其与西方产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希望能够对混合所有制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接着,从实践层面出发,讨论了建国以来所有制理论发展和实践情况,总结了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规律和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就是混合所有制,这是一种经济发展规律,也是一种生产力发展趋势。由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混合所有制理论及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再次,从对策层面入手,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和探讨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坚持原则、构造环境、改革重点,然后从宏观层面转入微观层面,具体深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选择的路径。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讨论的逻辑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从整体上阐释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轨迹、演化趋势和内在规律,对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到党的十九大,把“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在所有制变革方面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二是研究分析的结构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在阐释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具体领域中,构建了一个涵盖“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分析视阈,在差异化问题导向下分析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发展中所需的条件保障和应坚持的科学路径;三是研究结论的实践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全盘私有化”和“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新的公私合营”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了混合所有制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的结论,以此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讨论了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有制与非公所有制的混合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大课题。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有益观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探索一种新的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才能积极拓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要深刻认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既要发挥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动性、引领性,也要发挥民营经济倒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参与性;既要注重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预期,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共识。
张飞雁[6](2019)在《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很难找到不存在国有经济的国家,承担国有经济的载体是国有企业,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为其政党服务,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企业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在不同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纵观国有企业演变历程,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有企业都经历改革,在不同的制度下国有企业的改革目的与路径必然不同,资本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有其制度的必然性,而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不能走私有化的道路,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所决定。中国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创造“中国奇迹”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取得巨大成就。回顾中国国企发展和改革路径,改革开放前30年,建成了“统购统销”、“统分统包”、“一大二公”的单一公有制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围绕国有企业控制权进行改革,从“简政放权”、“股份制”、到目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基本上具备现代企业特征的基本构件。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当前的国企再也不再是单一公有制的国有企业,已是产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组织,基本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是,国有企业也积累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端,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把混合所有制经济提升到制度层面,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写进国家重要文件,这为中国国有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路径——混合所有制。文章就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问题进行分析,从国有企业发展改革的实践路径入手,对国企改革路径以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借鉴中西方的相关理论,提出解释国企混改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中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最终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方式。文章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描述性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法。笔者比较分析国内外国企改革的路径特点以及国外成熟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的实践,为构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借鉴。文章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即本文绪论部分,主要对中国国企混改的背景和理论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文献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既有的研究成果,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理清本文写作可行性、目的及意义;确定本文的研究方法;明确本文可能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即第一章,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改革的逻辑发现公有制制度前提下可以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理论上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融合的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就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分析框架。第三部分,即第二章主要梳理中国国有企业的来源、发展历程,以及从整体和局部对国有企业治理的现状、运行状况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萌芽、形成、发展并不断向成熟推进的过程,在国有企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所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特征。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三、四、五章,这部分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分析,首先分析现阶段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几种主要路径的模式的内涵、特征,并从整体上对各种路径的效果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其次是分析对国有企业改革中两个典型案例和国外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路径中典型的模式特点研究,分析国有企业在实践的路径中出现的问题及国企改革的启示;第三,通过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和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第五部分,即第六章,是在以上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国企混改优化的具体路径和政策建议,为国企改革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可能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一)许多学者认为微观层面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是国有经济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笔者认为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并不仅仅通过国有企业这种企业组织形式实现,只要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现形式都可以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二)实践中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点,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突破点要注重人力资本在价值增中的作用,形成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要素利益共同体。(三)学术界与理论界一致认为,混合所有改革的关键是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化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垄断,而没有指出切实可行的实现市场化的路径。笔者认为职经理人的市场化机制是实现市场化的重要方式,最主要是政府放弃对国有企业人事的行政垄断权,使职业经理人选聘完全由市场决定。进一步探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运行需要市场经济驱动,但政府也要发挥作用,需要市场与政府二者共同协调。随着经济的演化与发展,国有经济的运行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崭新的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助于解决公有制制度体系下国有企业发展的问题,揭示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王磊[7](2019)在《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一直是以产权为核心进行。马克思在其经济学理论中对于产权问题也有介绍,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则在近年慢慢发展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它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权威代表。系统总结和剖析两种产权理论的本质异同,对于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把握正确方向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两种产权理论关于产权起源不同的分析,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而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中则认为外部性问题是关键。但是它们一致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产权产生的前提之一。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两种产权理论关于产权概念的理解、产权本质的研究、产权和效率的相同点,也讨论了制度变迁对于产权的重要性;其次,讨论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如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基本结论之间的不同,尤其他们对于公平问题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对两种产权理论的比较研究,马克思建立的产权理论在科学性和完整性上都要优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同时它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经济体系,微观分析和效率分析则是西方现代产权理论多倚重的发展方向,两者都有可取之处。第三章通过对两者比较后得出:社会主义中国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产权理论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在日新月异的复杂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我们应始终秉持理性开放的学习态度,不断巩固马克思产权理论的指导地位,同时积极借鉴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优秀成果,以我为中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吸收利用,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构和形成,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献力。
何春华[8](2019)在《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流转和规模化承包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有助于提升土地规模化经营效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2012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连续7年发布了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号文件以及一系列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文件。这表明政府对土地问题的重视和决心。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工农产业现代融合与我国土地供给不足、土地流转及利用效率不充分的现状相矛盾。建国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实现不同程度的流转,但土地流转及利用效率不高,全国各地的土地流转实践均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制约。鉴于此,基于前人对我国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本文进一步展开对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分析及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地域特色的土地流转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护国土资源的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全面发展。这也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做足准备。本文基于对全国各地流转模式的归纳和总结,从主体的视角将我国土地流转模式分类为: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集体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和农户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并通过对三种土地流转模式的“动力源”、“制度变迁路径”、“流转方式”三个维度的比较,试图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前提下,促进政府、集体、农户之间的良性互动,以实现土地流转中的公平正义。最后,通过对政府主导的成都温江模式、集体主导的南海模式以及农户主导的昆山模式三大案例的比较分析,表明每一种土地流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其中,政府主导的温江模式执行效率高,土地规模化明显,但过度的行政干预扭曲了市场分配机制;集体主导的南海模式型,引入市场机制,实现股份制经营管理,但在促进社会公平与资源配置效率上有待完善;农户主导的昆山模式,满足了农户自主选择流转的意愿,但缺少规范的流程,扯皮现象明显。因此,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了三种土地流转模式现状、特征以及面临的困难,并在法律或制度层面提供建议。这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完善土地市场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具有较大意义。
李正图,李况然[9](2019)在《政府秉持主体型产权原则的产权基础》文中研究表明在拙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学理研究》基础上,在假设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基础和所有制经济基础决定这个国家政府秉持的产权原则不变前提下,考察这个国家的产权基础是如何决定这个国家政府秉持的产权原则。我们发现,所有制经济状况决定了产权基础、产权基础决定了产权原则,所有制经济基础-产权基础-产权原则构成了客观-客观-主观前后连贯的逻辑链条。因此,我们首先考察一国的所有制经济状况如何决定这个国家的产权基础;其次考察一个国家产权基础是这个国家政府秉持产权原则的客观基础之一;再次考察在一个国家的产权基础既定前提下,这个国家政府必然秉持的产权原则的具体内容;第四,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实践和理论创新;最后,总结产权基础(和生产力基础、所有制经济基础一起)决定了政府秉持产权原则(乃至主体型产权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何诚颖,何玉长[10](2018)在《吴宣恭教授访谈录》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记录历史,弘扬老一辈经济学家的理论创新精神,编辑部特邀请相关专家对老一辈经济学家进行采访,记录老一代学者的学术生涯和他们对我国经济学建设的贡献。本期,编辑部邀请了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何诚颖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何玉长教授对厦门大学吴宣恭教授的采访文稿。
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所有制理论的争论与交锋——基于吴宣恭学术思想的一种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之初:坚持与否定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交锋 |
(一)批判否定所有制地位和作用的错误思潮 |
1. 否定所有制的客观性。 |
2. 否认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 |
3. 利用“总和论”反对“基础论”。 |
4. 宣扬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前提。 |
5. 恶意挑起所有制是目的或手段的争论。 |
6. 把有关生产资料所有制重要性的阐述诋毁为“所有制崇拜”。 |
(二)评析有关产权理论的错误看法 |
1. 鼓吹马克思主义没有产权理论,认为我国产权理论是从西方现代产权经济学引进的,或是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
2. 批判对产权基本范畴的混乱看法。 |
3. 批判有关所有权与产权关系的错误认识。 |
(三)评析否定国家所有制的几种观点 |
(四)澄清对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几种误解 |
1. 将法人财产权等同于出资者赋予企业,对企业财产的实际支配权。 |
2. 将法人财产权等同于包括占用、处分、使用、收益等在内的独立支配权。 |
3. 认为法人财产权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经营权。 |
4. 否认法人财产权包括收益权。 |
二、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交锋 |
(一)批判有关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几种错误思想 |
(二)澄清有关所有制性质的几种错误观点 |
(三)揭示“人力资本”概念的悖谬及危害 |
(四)全面评析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 |
1. 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评析。 |
2. 评析科斯定理。 |
3. 对“企业契约论”的批评。 |
4. 评析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进入21世纪以后:公有制为主体与鼓吹私有化的交锋 |
(一)评析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相关理论 |
1.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结合问题的争论。 |
2. 批评“市场化导向”改革观。 |
3. 澄清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错误认识。 |
(二)批判分配领域的错误理论 |
1. 批判“要素价值论”。 |
2. 批判“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理论。 |
3. 评析有关分配不公根源问题的不实观点。 |
(三)批判错误所有制理论 |
1. 批判若干否定公有制掩盖私有化的错误理论。 |
2. 澄清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谬传。 |
3. 评析对混合所有制性质的错误认识。 |
4. 批判“所有制中性”论。 |
四、从争论中获取的有益启示 |
(2)现代产权思想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进程中产权思想的变迁 |
(一)奴隶、封建社会的产权思想 |
(二)古典经济学家的产权思想 |
(三)新古典学派和制度经济学家的产权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
(一)私有制下的产权关系 |
(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力产权的缺失 |
(三)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变迁 |
三、现代产权理论 |
(一)科斯定理 |
1.科斯第一定理 |
2.科斯第二定理 |
3.科斯第三定理 |
(二)产权理论的发展 |
四、现代产权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
(一)现代产权思想视角下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
(二)马克思产权思想下中国经济的发展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思想的形成 |
五、简要评述 |
(3)马克思和科斯产权思想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马克思产权思想的研究 |
1.3.2 对科斯产权思想的研究 |
1.3.3 马克思与科斯产权思想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产权问题的研究视角与理论基础 |
2.1 产权问题的提出 |
2.2 产权范畴的界定 |
2.2.1 西方经济学中的“产权”的定义 |
2.2.2 马克思产权理论中的“所有权” |
2.2.3 马克思‘所有权’与西方的‘产权’概念的关系 |
第三章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概述 |
3.1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演进 |
3.1.1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萌芽期 |
3.1.2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发展期 |
3.1.3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跃升期 |
3.1.4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成熟期 |
3.2 马克思产权思想的主要观点 |
3.2.1 研究假设——阶级人 |
3.2.2 产权的起源: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 |
3.2.3 产权的本质: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 |
3.2.4 .产权的具体内容:三大阶级产权 |
3.2.3.1 资本产权 |
3.2.3.2 劳动力产权 |
3.2.3.3 土地产权 |
第四章 科斯产权思想的概述 |
4.1 科斯产权思想的演进过程 |
4.2 科斯产权思想的主要观点 |
4.2.1 .理论起点:产权的重要意义 |
4.2.2 .核心概念:产权是一组可分解的权利束 |
4.2.3 .关键逻辑:产权运作方式 |
4.2.4 .重要结论: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
第五章 科斯与马克思产权思想的比较 |
5.1 马克思与科斯产权思想的共识之处 |
5.1.1 对产权的权能结构理解存在共识 |
5.1.2 对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存在共识 |
5.1.3 交易费用思想存在共识 |
5.1.4 对企业内部产权关系的理解存在共识 |
5.2 差异之处 |
5.2.1 产权范畴的差异:经济学产权与法学产权 |
5.2.2 理论倾向的差异: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 |
5.2.3 .研究重点的差异:生产关系与交易关系 |
5.2.4 研究方法的差异 |
5.2.4.1 .集体主义的分析法vs个人主义的研究方法。 |
5.2.4.2 纵向分析法vs横向分析法 |
5.3 理论互补性分析 |
第六章 马克思与科斯产权思想的实践与启示 |
6.1 马克思对产权本质的理解为我国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总体方向 |
6.2 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指导 |
6.3 马克思与科斯产权理论对农地制度产权改革的指导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观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现实背景 |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
二、产权理论 |
三、社区参与理论 |
四、差异化理论 |
五、体验经济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
一、水磨镇概况 |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
一、川主寺镇概况 |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
一、古尔沟镇概况 |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
附录3 :访谈纪要 |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评述 |
一、改革开放前所有制研究评述 |
二、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研究评述 |
三、当前所有制改革研究评述 |
四、存在问题及深化方向 |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 |
一、论文内容 |
二、结构安排 |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混合所有制思想综述 |
一、建国初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
一、混合所有制理论探索阶段的研究综述 |
二、混合所有制理论成长阶段的研究综述 |
三、混合所有制理论完善阶段的研究综述 |
四、混合所有制理论突破阶段的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简要评述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有关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列宁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三、斯大林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二节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
一、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解 |
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
三、如何认识重建个人所有制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演进规律 |
一、所有制演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规律 |
二、所有制演进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相统一规律 |
三、所有制演进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统一规律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对比研究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产权解析 |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所有权概念 |
二、马克思注意区分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
三、产权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应有之义 |
四、简要评述 |
第二节 西方产权理论的综述 |
一、西方产权理论的概念 |
二、西方产权的属性和功能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节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辨析 |
一、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联系 |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 |
三、两种产权理论对比的启示 |
第四章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突破 |
第一节 我国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
一、建国初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
三、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僵化固化阶段 |
第二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三次突破 |
一、“单一到补充”: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一次突破 |
二、“补充到共同”: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二次突破 |
三、“共同到混合”: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三次突破 |
第三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
一、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 |
二、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教训 |
第五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发展实践、基本经验及现实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的提出 |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产生的必然 |
三、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实践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回顾 |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逻辑 |
第三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 |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 |
四、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第四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的现实问题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形式主义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意识形态争论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混合所有制失灵”现象 |
第六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完善的环境和把握的重点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
一、坚持“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形态 |
二、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混合所有制判断标准 |
三、坚持共同富裕的混合所有制价值取向 |
四、坚持互利共赢的混合所有制发展理念 |
五、坚持中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方向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完善的环境 |
一、宏观制度层面 |
二、中观体制层面 |
三、微观机制层面 |
第三节 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
一、宏观层面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微观层面国有企业异质股权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三、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七章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一节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意义重大 |
一、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二、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
三、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
四、有利于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 |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理论困境 |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现实难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途径 |
一、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
二、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 |
三、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四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环境构造 |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
二、平等保护各类产权 |
三、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
第八章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一节 农村所有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所有制变革 |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所有制改革历程 |
三、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目前现状 |
二、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实现方式 |
一、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 |
二、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方式 |
三、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模式 |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
一、加快理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关系 |
二、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
第九章 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
第一节 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 |
一、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念 |
二、从所有制角度看民营经济 |
三、民营经济存在发展的内在逻辑 |
第二节 民营经济是混合所有制内在要素的逻辑分析 |
一、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
二、民营经济是提升国有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
三、民营经济融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分析 |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 |
二、民营经济的现状分析 |
第四节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
一、自上而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
二、自下而上激发民营经济发展 |
三、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 |
结语与展望 |
一、研究预期达到目的 |
二、本文的政策建议 |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文图表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6)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混合经济思想 |
(二)国外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
(三)国内国有企业改革相关文献 |
(四)文献分析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文章创新与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
第一章 中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与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所有制、所有权和产权 |
二、混合所有制 |
三、企业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的相关理论 |
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三、启示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分析框架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的基本逻辑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制度——产权制度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治理模式——公司治理 |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监督机制 |
第二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来源 |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践过程 |
一、混合所有制萌芽阶段 |
二、混合所有制产生阶段 |
三、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阶段 |
四、新时代混合所有制深化阶段 |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整体运行状况 |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行业与地区分布状况 |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公司治理状况 |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分析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缘由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条件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主要路径分析 |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模式 |
二、并购和重组模式特点分析 |
三、整体上市模式特点分析 |
四、公私合营模式特点分析 |
五、员工持股模式特点分析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特点分析 |
一、推进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 |
二、以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 |
三、资产监管方式从“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思维怪圈 |
一、概念认识误区:混合所有制概念的误区 |
二、围绕产权和控股权的争论 |
三、“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制度缺陷 |
一、产权制度缺陷 |
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
三、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缺陷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不同产权主体的矛盾问题 |
第五章 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路径及启示 |
第一节 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分析 |
一、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与改革方案介绍 |
二、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和效果分析 |
三、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义 |
第二节 中钢集团案例分析 |
一、中钢集团并购重组简单回顾 |
二、中钢集团扩张过程 |
三、中钢集团并购重组分析 |
四、中钢集团重组给其他国企的启示 |
第三节 国外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分析 |
一、新加坡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
二、法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
三、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典型路径模式 |
四、金股制度 |
第六章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优化 |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的突破口 |
一、重视国企的人力资本 |
二、分类改革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优化 |
一、优化的原则 |
二、适合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范围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骤 |
四、优化方案 |
第三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路径应该注意的问题 |
一、要坚持增量改革,不轻易放弃控股权 |
二、国有资本要积极入股非国有企业 |
三、要注重员工持股公平公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 |
四、要对混合所有制企业正确的定位 |
五、正确认识“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 |
第四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建议 |
一、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改革顶层制度设计 |
二、打破“政企不分”的瓶颈方法 |
三、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方向 |
四、完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 |
五、完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保障机制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7)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选题依据 |
研究综述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创新之处 |
第1章 马克思产权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对产权起源的认识 |
1.1 马克思对产权起源的认识 |
1.1.1 原始公有产权 |
1.1.2 私有产权 |
1.2 西方现代产权学派对产权起源的认识 |
1.2.1 外部性是产权产生的根本原因 |
1.2.2 稀缺性是产权产生的重要前提 |
第2章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研究 |
2.1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共同点 |
2.1.1 对产权概念的理解 |
2.1.2 对制度和产权制度变迁的研究 |
2.1.3 对产权本质的认识 |
2.1.4 对产权和效率的关系研究 |
2.2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不同点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对象 |
2.2.3 研究重点 |
2.2.4 产权制度变迁原因的认识 |
2.2.5 公平观的认识 |
2.2.6 基本结论 |
第3章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启示 |
3.1 坚持以马克思产权理论为指导 |
3.2 坚持以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为借鉴 |
3.3 坚持在实践中创新马克思产权理论 |
3.4 坚持以产权保护为核心完善市场经济 |
3.5 坚持以创新思维引领新时代产权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创新和不足 |
1.3.1 本文的创新观点 |
1.3.2 遇到困难及不足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4.1 国内土地流转模式研究现状 |
1.4.2 国外土地流转模式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2.土地流转模式相关理论释义 |
2.1 概念辨析 |
2.1.1 模式 |
2.1.2 土地流转 |
2.1.3 土地流转模式 |
2.1.4 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 |
2.1.5 集体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 |
2.1.6 农户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土地产权理论 |
2.2.2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3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
2.3.1 英国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
2.3.2 美国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
2.3.3 日本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
2.3.4 我国台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启示 |
3.土地流转模式的“动力源”比较 |
3.1 土地流转模式“动力源”分析 |
3.1.1 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动力源”分析 |
3.1.2 集体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动力源”分析 |
3.1.3 农户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动力源”分析 |
3.2 土地流转模式“动力源”制约性因素分析 |
3.2.1 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动力源”制约性因素 |
3.2.2 集体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动力源”制约性因素 |
3.2.3 农户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动力源”制约性因素 |
3.3 三种土地流转模式“动力源”综合比较 |
4.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制度变迁路径比较 |
4.1 土地流转制度变迁路径及特征比较分析 |
4.1.1 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制度变迁路径及特征 |
4.1.2 集体主导型土地流转制度变迁路径及特征 |
4.1.3 农户主导型土地流转制度变迁路径及特征 |
4.2 土地流转模式的路径演化趋势比较 |
4.2.1 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的路径演化趋势分析 |
4.2.2 集体主导型土地流转的路径演化趋势分析 |
4.2.3 农户主导型土地流转的路径演化趋势分析 |
4.3 三种土地流转模式制度变迁路径的综合比较分析 |
5.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及特征比较 |
5.1 农村土地流转方式分析 |
5.1.1 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方式分析 |
5.1.2 集体主导型土地流转方式分析 |
5.1.3 农户主导型土地流转方式分析 |
5.2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特征分析 |
5.2.1 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的特征分析 |
5.2.2 集体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的特征分析 |
5.2.3 农户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的特征分析 |
5.3 三种土地流转模式的方式及特征综合比较 |
6.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案例比较 |
6.1 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温江“双放弃换保障”模式 |
6.1.1 温江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介绍 |
6.1.2 温江农村土地流转运行机制 |
6.1.3 温江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效果 |
6.2 集体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南海“土地股份制”模式 |
6.2.1 南海土地流转实践介绍 |
6.2.2 南海土地流转运行机制 |
6.2.3 南海土地流转模式效果 |
6.3 农户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昆山“集资办社”模式 |
6.3.1 昆山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介绍 |
6.3.2 昆山农村土地流转运行机制 |
6.3.3 昆山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效果 |
6.4 三种土地流转模式的案例综合比较与总结 |
6.4.1 三地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综合比较 |
6.4.2 三种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案例总结 |
7.土地流转模式评析与总结 |
7.1 三种土地流转模式的评价 |
7.2 三种土地流转模式的政策建议 |
7.3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政府秉持主体型产权原则的产权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国的所有制经济状况决定了这个国家的产权基础 |
二、一个国家的产权基础是这个国家政府秉持产权原则的客观基础之一 |
三、在一个国家的产权法既定基础上,这个国家政府必然秉持的产权原则 |
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实践和理论创新 |
(一)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
(二)西方现代产权经济理论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权实践与理论创新 |
1.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阶段的产权理论创新 |
2. 改革开放以来第二阶段的产权理论创新 |
五、结语 |
四、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所有制理论的争论与交锋——基于吴宣恭学术思想的一种考察[J]. 汪沙,肖斌. 经济思想史研究, 2021(02)
- [2]现代产权思想的变迁[J]. 张燕飞.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1(03)
- [3]马克思和科斯产权思想的比较研究[D]. 牛唯芳. 西北大学, 2020(07)
- [4]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D]. 彭巨水.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D]. 张飞雁.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比较研究[D]. 王磊. 湘潭大学, 2019(02)
- [8]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研究[D]. 何春华.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政府秉持主体型产权原则的产权基础[J]. 李正图,李况然.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 [10]吴宣恭教授访谈录[J]. 何诚颖,何玉长. 经济学动态,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