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低温等离子体对棉针织物CF_4拒水处理的初步研究

微波低温等离子体对棉针织物CF_4拒水处理的初步研究

一、棉针织物CF_4微波低温等离子体拒水处理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成志[1](2021)在《涤纶织物表面微纳结构构建及其疏水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超疏水纺织品以其优异的自清洁、易去污、油水分离等性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探究超疏水纺织品的制备技术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近年来,磁控溅射技术在纺织基材表面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磁控溅射能够在纺织品表面沉积具有各种功能性的材料,从而实现纺织品的功能化。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技术与疏水整理相结合,在织物表面构造微纳二级粗糙结构,制得超疏水纺织品。论文首先从微米角度对涤纶织物疏水机理进行研究,选用不同规格涤纶织物,采用短时间射频磁控溅射聚四氟乙烯(PTFE)靶材和功能整理两种工艺,对其进行疏水化处理,通过处理后织物的SEM分析,发现在短时间溅射PTFE织物表面可观察到不规则的颗粒、团聚或不连续的薄膜,而疏水整理后织物表面相对光滑;对比不同织物的疏水性能,优选出疏水效果较好的两种涤纶织物,其特征为经纬密度较高,单丝直径、经纬向复丝直径、经纬向浮长较小,织物表面结构在微米尺度方面,更接近于小蓝闪蝶翅膀的鳞片状周期性的层次结构。进一步对涤纶织物采用碱减量与汽蒸刻蚀两种方法进行微米级粗糙化处理后,发现粗糙处理对疏水效果有提升作用,得出采用碱减量处理较为合适,最优碱减量浓度应控制在15g/L左右。进一步从纳米角度对涤纶织物疏水机理进行研究,通过对短时间溅射PTFE工艺中各溅射参数对疏水效果的影响进行正交分析,得出溅射功率和溅射压强的改变对疏水性能影响较大,而溅射时间的增加对疏水性能影响不大。由于溅射PTFE在织物表面构造的纳米粗糙结构分布不均匀,并且溅射PTFE后织物表面能较低导致整理剂分子难以附着在织物表面,对短时间溅射PTFE后织物进行疏水整理发现疏水性能略有下降,因此选用表面能高、性能较好的Ti O2靶材构造纳米粗糙结构,通过分析得出较优溅射参数:溅射功率120W,溅射压强1.0Pa,溅射时间5min,此时溅射Ti O2织物疏水整理后接触角能达到146.69°。最后结合微纳米分析结果,对涤纶织物依次进行预处理、15g/L碱减量处理、短时间溅射Ti O2、疏水整理后制得超疏水涤纶织物,测得静态接触角达到153.30°,滚动角9°;SEM分析得出超疏水织物存在相对均匀、稳定的纳米级粗糙结构;AFM分析得出超疏水织物纳米级粗糙度Rq=52.8nm,Ra=46.6nm;XPS分析得出C1s、O1s、F1s、Ti2p的结合能峰;EDS分析得出各元素含量约为:C(83%)、O(13%)、F(1%)、Ti(3%);测试表明该超疏水织物还保留较好力学性能并具有良好的耐洗性能。

代国亮[2](2015)在《聚酯纤维及织物的电子束辐照改性》文中提出聚酯(PET)纤维大分子呈直线型、排列紧密、结构对称,因此PET纤维具有诸多优良性能,如较高的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适中的回弹性、优异的耐热性、良好的耐水洗性、较好的耐腐蚀性、以及较好的对弱酸和弱碱的稳定性。采用熔体纺丝获得的PET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较高,玻璃化温度在78℃左右。作为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合成纤维,PET纤维目前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大分子缺少极性亲水基团,标准大气条件下的回潮率只有0.4%,导致普通聚酯纤维不仅吸水性和染色性差,且容易产生静电、亲肤性能不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二是由于同质化竞争,导致PET纤维产能过剩,行业效益下滑,需要寻找新的市场突破点。因此,对PET纤维进行亲水、功能化改性,改善其吸湿性能并丰富纤维的品种,提高其附加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理想的聚酯纤维表面改性,应在不损害聚酯纤维原有的优良性能的基础上,同时兼具耐久性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且环境友好。作为常用的一种电离辐射,电子束(EB)辐照加工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具有环境友好、可连续化操作、批量处理、成本低、对基材损害小等优点。因此,本文以EB辐照为手段,对PET纤维进行改性研究,研究了经过EB辐照后的PET纤维及织物的结构和性能,并对其进行抗菌接枝改性、亲水改性以及保湿亲肤改性研究,制备具有不同功能的PET纤维。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EB直接辐照的PET纤维及织物的结构和性能变化研究。采用电子顺磁共振谱仪(ESR)、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ATR)、强伸度仪、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失重分析仪(TG)等手段,对EB辐照后的PET纤维及织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辐照剂量、辐照气氛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经过EB辐照后,认为在PET大分子上产生的自由基为-CH2-CH-,这是后续接枝和功能化改性的必要前提条件。②在空气气氛中,PET大分子受辐照后发生了降解,随着EB辐照剂量的增加,PET纤维的粘均分子量降低;当辐照剂量为300kGy时,PET纤维的分子量在不同辐照气氛中的顺序为Mη氧气>Mη地空气>Mη氮气;③EB辐照后,PET纤维的结晶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结晶度有所增加;④DSC分析显示,EB辐照后PET纤维的熔点升高,但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当辐照剂量增加到500kGy时,DSC曲线上的熔融峰变宽并呈现双峰现象;TG分析显示,相比于未辐照PET纤维的分解温度437.9℃,辐照后纤维的分解温度增加,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辐照剂量为400kGy时分解温度提高到441.2℃,而辐照剂量为500kGy时分解温度稍有下降到439.1℃。⑤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PET纤维表面的粗糙程度增加。当辐照剂量为400kGy时,纤维表面出现大量的“岛状”凸起,而辐照剂量为500kGy时,纤维表面的刻蚀更加严重,“岛状”凸起呈现大量的沟壑和裂缝;⑥经EB辐照后,一方面,PET纤维的断裂强力下降,辐照剂量为50kGy时纤维的断裂强力下降3.8%,之后随着辐照剂量增加断裂强力增加,当辐照剂量增加到200kGy时纤维断裂强力增加到未辐照时的水平,超过这个辐照剂量后纤维的断裂强力又开始下降;另一方面,经EB辐照后,PET纤维的断裂伸长率降低,辐照剂量低于175kGy时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低于未辐照的PET纤维,当辐照剂量大于175kGy时,纤维的断裂伸长率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且高于未辐照的PET纤维;⑦当辐照剂量低于350kGy时,EB辐照的PET织物的滴水扩散时间低于未辐照织物,说明辐照后PET织物的亲水性能有所提高。高于350kGy时,其滴水扩散时间反而增加,织物的亲水性能下降。与等离子体改性高分子亲水性能一样,EB辐照PET织物同样存在“即时效应”,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织物的亲水性能下降。(2)PET纤维EB辐照抗菌接枝改性研究。通过EB辐照,在PET纤维表面接枝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A),并进行季胺化处理,制备具有抗菌性能的改性PET纤维。研究了辐照剂量、单体浓度、浴比和溶剂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并对EB辐照接枝共聚的机理和动力学进行了探讨。①以甲苯为溶剂,采用共辐照接枝共聚方式,将DMAEA成功接枝到PET纤维表面。随EB辐照剂量和单体浓度的增加,接枝率增加;随着浴比的增大,接枝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本实验中最佳的共辐照反应条件为:辐照剂量100kGy、单体浓度50%、浴比1:20。②通过碘甲烷对PET表面接枝的PDMAEA进行季胺化处理的效果比氯化苄好,季胺化处理可以构建基于聚阳离子改性的PET抗菌表面。抗菌性能测试表明,接触60min后,经碘甲烷季胺化处理的接枝样品的抑菌率为75%,而经氯化苄季胺化处理的接枝样品的抑菌率为60%;且随着改性纤维与细菌接触时间的延长,抗菌性能明显增强。(3)PET纤维EB辐照亲水接枝改性研究。以2-丙烯酰胺基-甲基丙磺酸(AMPS)和丙烯酸(AA)作为共聚单体,采用EB辐照,在PET纤维表面接枝共聚,以提高PET纤维的亲水性能。研究双组份接枝单体在PET上的接枝情况,考察了辐照剂量、双组份单体浓度、浴比、阻聚剂用量和AA/AMPS摩尔比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发现:①随着辐照剂量和单体浓度的增加,AA/AMPS在PET纤维上的接枝率增加,超过30kGy后接枝率增长趋缓;浴比和阻聚剂用量对接枝率有一个最大值;随着AA/AMPS比例的降低,接枝率先升高后降低,也存在一个最佳值。本实验最优化的反应条件为:辐照剂量30kGy、单体浓度50%、浴比1:35、FeSO4·7H2O用量为1.75×10-2mol/L和AA/AMPS的摩尔比为9:1。②在PET纤维上单独接枝AMPS非常困难,接枝率非常低,而共聚接枝AA/AMPS的接枝率高于分别单独接枝AA和AMPS的接枝率,可见AA和AMPS在接枝共聚时具有协同作用。③AA/AMPS被成功接枝到PET纤维表面,接枝后纤维的晶体构型没有变化,但是结晶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接枝后PET纤维的熔点稍微提高,但是TG表明,失重5%、10%、45%及最大失重率峰值的温度都降低,并且接枝率越高、相同失重率时的温度越低。④随着AA/AMPS接枝率的增加,PET纤维的回潮率增加,接枝率20%时回潮率达到2.63%;接枝率12.4%时,芯吸高度由未接枝的4.6cm升高到11.2cm,且水洗后芯吸高度基本没有变化。(4)PET纤维EB辐照保湿、亲肤功能改性研究。采用先在PET纤维表面辐照接枝醋酸乙烯酯(VAc)和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然后通过化学反应在其表面通过共价键分别固着胶原蛋白和玻尿酸的技术途径,制备了具有保湿、亲肤性能的PET纤维,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1)研究了辐照剂量、单体浓度、浴比和阻聚剂对VAc接枝率的影响,考察了HC1浓度、处理时间对聚醋酸乙烯酯水解程度,以及不同胶原蛋白浓度对纤维表面固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辐照剂量的增加,VAc接枝率增加,且单体浓度、浴比和CuSO4用量都有一个最佳值。本实验中,最优化的反应条件为:辐照剂量100kGy、单体浓度60%、浴比1:30和CuSO4用量为0.5%(w/w)。②随着HCl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表面接枝聚醋酸乙烯酯样品的水解程度增加,样品的芯吸高度由纯PET织物的4.63cm增加到8.6cm。③通过戊二醛作为桥接将胶原蛋白固着到纤维表面,改性PET织物的亲水性能进一步提高,芯吸高度升高到13.2cm,且水洗5次后样品的吸湿性能仍然很好,其芯吸高度为11.8cm。④FT-IR/ATR、SEM和XPS等手段分析显示,胶原蛋白通过共价键的形式固着到PET纤维的表面。⑤表面固着胶原蛋白的PET织物与皮肤贴合三天后,皮肤摸起来比较湿润、润滑,效果要比纯PET织物的好,皮肤没有过敏或刺痒的感觉。2)研究了辐照剂量、单体浓度和浴比对GMA接枝率的影响,并通过开环反应以共价键连接玻尿酸,考察了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表面固着玻尿酸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辐照剂量和单体浓度的增加,GMA接枝率增加,浴比为1:25时接枝率出现最大值,与接枝醋酸乙烯酯的规律一致。②在玻尿酸浓度为0.3g/100m1时,改性PET织物的吸水率和芯吸高度分别为124.3%和14cm,并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样品表面固着的玻尿酸含量和吸水率增加。经过5次水洗后,PET织物表面固着玻尿酸的密度从0.94g/m2降到0.62g/m2,PET织物的芯吸高度从14cm下降到10.1cm,表明其仍然具有较好的吸湿性能。③表面固着玻尿酸的PET织物与皮肤贴合时间越长,皮肤表面越湿滑、滋润,但是要比表面固着胶原蛋白的PET织物贴合效果整体感觉差一点。本文通过对EB辐照后的PET纤维及织物的结构和性能的研究,指出了辐照后自由基的产生是PET纤维表面改性和功能化的基础。并采用EB辐照手段,分别制备了具有抗菌、亲水、保湿亲肤三种功能的PET纤维及织物,为PET纤维的亲水性改性和功能化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制备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孙世元[3](2013)在《基于常压等离子体预处理技术的棉纱生态浆纱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禁用聚乙烯醇(PVA)等环境污染性浆料,利用淀粉类绿色浆料对棉纱进行上浆是生态浆纱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但是淀粉类浆料单独使用时往往会带来浆膜脆硬、纱线不耐磨、织造时容易断头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织造效率。而棉纤维由于其表面有一层拒水表皮层,使得棉纱不易润湿,浆液向纱线内部渗透困难。并且,随着现代高速浆纱技术的发展,纱线在浆槽内浸浆时间大大缩短,也对浆料的渗透和被覆效果提出了挑战。为了克服上述浆料、棉纤维和高速浆纱技术自身特性对棉纱浆纱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利用淀粉类绿色浆料对棉纱(尤其是高支棉纱)进行生态浆纱的目标,本课题重点研究了利用氦气/氧气(He/02)常压等离子体(APP)对棉纱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棉纤维表面润湿性和对浆料的粘结性,然后使用含有磷酸酯淀粉和甘油组分的绿色浆料对APP预处理过的纱线进行上浆的生态浆纱技术(Eco-friendly Sizing Technology, EFST)。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PP预处理改善原棉纤维表面润湿性和对浆液粘结性的基础理论、棉纤维回潮率(含水率)对APP处理棉纱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APP预处理和绿色浆料使用的EFST生态浆纱技术以及APP浆前预处理对织物前处理及染色性能的影响等。首先,本课题研究了APP预处理工艺条件对棉纤维润湿性能的影响。APP不但可以轰击棉纤维表面产生物理溅射和化学刻蚀作用从而破坏纤维的疏水表皮层,而且同时在纤维表面生成自由基,引发等离子体植入官能团反应,在纤维表面植入羟基(C-OH)、羧基(COOH)和羰基(C=O)等极性基团,显着地提高其表面能,增强其润湿性,使其润湿时间从几个小时减小到0.8秒甚至更小,表面接触角从140°左右降低到0°。棉纤维表面粗糙程度和润湿性随着APP处理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当其它条件不变,等离子体喷头到纤维之间的距离(Jet to the Substrate Distance, JTSD)从2毫米减小到0.5毫米时,纤维表面粗糙程度逐渐变大;棉纤维润湿时间随着APP处理时间和O2流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JTSD的增大而提高。APP处理后棉织物的润湿性在24小时内没有显着的变化,这主要因为原棉纤维的拒水表皮层已经受到等离子体的刻蚀、氧化而被破坏,表面被植入大量的亲水性基团所造成的。其次,本课题研究了APP预处理条件对棉纱与磷酸酯淀粉浆料之间的浆液粘附力及浆纱断裂伸长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棉纱浆液粘附力和浆纱断裂伸长率的大小受棉纤维表面粗糙度和润湿性能的重要影响,棉纤维表面越粗糙,润湿性能越好,浆液粘附力和浆纱断裂伸长率越大。这是因为APP对纤维表面的粗糙化改性不但能赋予其“机械锁合效应”,增强浆料对纤维的抱合力,而且还能够增加浆料和纤维表面的有效接触面积,在它们之间产生更多的范德华力;纤维表面引入的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和羰基,不但使浆料更容易渗入到纱线内层,增加浆料和纤维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可与浆料大分子形成氢键结合,进一步提高它们之间的结合力,进而提高浆液粘附力和上浆率。棉纤维表面粗糙度随着APP处理时间以及O2流量的增大先增大而后略有降低,随着JTSD的减小而增大;其润湿能力随着APP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在上述规律的综合影响下,棉粗纱的浆液粘附力和浆纱断裂伸长率随着APP处理时间和O2流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随着JTSD减小呈现变大的趋势。在优化的APP处理条件下,棉粗纱的浆液粘附力和断裂伸长率可分别提高59%和36%。APP预处理能有效糙化棉纤维表面,提高棉纱的润湿能力、浆液渗透能力、浆液粘附力以及浆纱断裂伸长率。本课题还重点研究了不同回潮率(含水率)对棉纤维受APP处理后其润湿性和浆液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棉纤维回潮率较小(0.5%)时,其等离子体表面刻蚀效果较好,在纤维表面出现了大量的近似圆形的、粒径大约为0.5微米左右的微粒;XPS分析证实更多的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和羰基被引入到纤维表面,从而使棉纱具有更好的润湿性能、浆液渗透性和更高的浆液粘附力,浆液沿其横截面圆周向纱线内部渗透更均匀。当回潮率(含水率)较大(9.3%、26.4%)时,由于棉纤维拒水表皮层的存在,其表面存在的大量水分消耗了等离子体粒子的能量,从而使得APP处理效果变差,导致棉纤维的刻蚀程度、棉纱的润湿性能、浆液渗透性和浆液粘附力变小,浆液在棉纱受APP处理的一侧渗透较深,沿圆周向里渗透不均匀。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设计了一种生态浆纱工艺,即先利用APP预处理技术提高棉纤维的润湿性和其与浆液的粘附力,然后利用含有磷酸酯淀粉和甘油组分的绿色浆料对棉纱上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使用PVA1799和磷酸酯淀粉上浆的传统浆纱技术(Traditional Sizing Technology,TST)相比,EFST生态浆纱技术能够赋予高支棉纱更好的浆纱质量,如显着提高的上浆率、浆纱断裂强度、浆纱断裂伸长率、耐磨次数以及更为有效的浆纱毛羽抑制率。与典型的使用30%PVA1799和70%磷酸酯淀粉的配方浆料上浆的TST传统浆纱技术相比,EFST生态浆纱技术可以使浆纱上浆率、浆纱断裂强度、浆纱断裂伸长率、耐磨次数分别提高19.4%、5.3%、3.4%和169.2%,使1毫米毛羽指数值降低59.3%。APP预处理可以使各浆纱质量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绿色浆料配方中的甘油组分能够有效贴服毛羽,提高浆纱耐磨次数和上浆率。NaOH退浆实验表明,EFST生态浆纱技术对退浆效果没有不利影响,反而会提高浆纱织物的润湿性和渗透性。最后,本课题利用两种前处理工艺,即使用淀粉酶INVAZYME(?) ADC退浆、精练酶KDN301精练、H202漂白的绿色前处理工艺和使用NaOH退浆、精练剂204精练、H202漂白的传统前处理工艺,来研究浆前APP预处理的生态浆纱技术对织物的前处理效果和染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浆前APP预处理试样与非预处理试样相比,具有更好的前处理效果和染色性能,其浆料、果胶、蜡质及其它杂质去除更为有效、彻底;同样处理条件下得到的棉织物具有较高的失重率、润湿能力、白度值、上染速率、最终上染率以及较高的表观颜色深度K/S值;各试样匀染性指数RUI介于0.2和0.49之间,表明都具有较好的匀染性;干、湿耐摩擦色牢度分别为3~4级、2~3级,未发现APP预处理对匀染性和摩擦色牢度的明显影响。研究还发现,浆前APP预处理的试样使用常规前处理工艺处理时,即使省去精练过程,其前处理效果和染色性能、染色质量能达到未APP预处理试样经过NaOH退浆、精练剂精练、H202漂白全部过程后的水平;当使用绿色前处理工艺处理时,其前处理效果和染色性能、染色质量等也能达到未预处理试样经过退浆、精练、漂白传统工艺前处理后的水平。这充分说明,使用绿色和传统两种前处理工艺都能得到较好的前处理效果;APP浆前预处理能明显提高织物的前处理效果和染色性能;在工艺条件合理的情况下,能省却精练工序而不影响整体的前处理效果和染色性能、染色质量。

张珊艳[4](2012)在《高能辐射接枝在纺织品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能辐射接枝技术因高效率、节能环保等优异的性能受到科学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被广泛用于各种材料的改性加工。介绍了高能辐射的种类、高能辐射接枝技术的作用原理和在纺织品应用中的加工方法,并对纺织品接枝改性中常用的几种高能辐射接枝处理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认为高能辐射接枝具有可在室温(或低温)下进行、接枝条件还可以随辐射源和聚合系统的条件而广泛地变化、高能辐射处理相对均匀、处理效率高、污染少等优点。

陈镇,彭平,陆雪飞,徐湾[5](2012)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棉织物染整加工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清洁、高效、无污染的加工技术在纺织染整加工中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染整技术前沿动态,系统阐述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棉织物染整加工各个主要环节(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中的应用进展,并指出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棉织物染整加工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冯雨晴[6](2012)在《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主要介绍了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进展及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等离子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必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陈博[7](2012)在《超声波处理工艺对木棉/棉混纺纱线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棉是一种天然纤维素纤维,以其质轻保暖、天然抗菌、吸油拒水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木棉纤维亲水性及试剂可及度差,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预处理,提高浸润性能,以方便染整加工,但迄今为止,仍无成熟的木棉预处理工艺,本研究将为木棉工业应用过程中预处理提供技术参考。本论文以木棉超声波预处理工艺为研究内容,在查阅大量关于木棉、纤维素纤维预处理方法以及超声波技术文献基础上,分别设计以纯水、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碱氧一浴为水浴的三种超声波工艺处理木棉/棉混纺纱线,通过测试纱线形态结构、化学组成、质量损失、白度、拉伸性能、压缩性能及浸润性能等指标在处理前后的变化,确定最优化的预处理工艺,并比较分析不同工艺对木棉/棉混纺纱线性能的影响差异。论文主要结论如下:一、超声波纯水工艺处理木棉/棉混纺纱线木棉/棉混纺纱线经过超声波纯水处理、热水预处理-超声波纯水处理后,纱线中木棉纤维与棉纤维表面仅有少量杂质被洗脱,化学成份基本保持不变,纱线质量损失约6%,损失多为木棉脆断产生短绒,白度稍有提高,强力损失较大,纱线变得蓬松,木棉纤维中空度有一定回复,表面浸润性能没有明显变化,纱线处理前后均具有拒水性。二、超声波表面活性剂溶液工艺处理木棉/棉混纺纱线(1)木棉/棉混纺纱线经过超声波单一表面活性剂溶液与复配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处理后烘干,发现,纱线中木棉纤维与棉纤维表面仅有少量杂质被洗脱,化学成份基本保持不变,白度稍有提高,强力损失较大,表面浸润性能没有明显变化,纱线处理前后均具有拒水性;(2)超声波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处理后烘干纱线质量损失较大,压缩比功较小,整体上与超声波纯水处理结果相似,而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能够综合提供洗涤、渗透、增溶作用。三、超声波碱氧一浴工艺处理木棉/棉混纺纱线(1)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超声波碱氧一浴工艺处理木棉/棉混纺纱线各工艺参数作用范围,即碱液浓度4.0~6.0 g/L,双氧水浓度4.0~6.0 g/L,超声波作用时间50~60min,作用温度50~60℃。(2)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定了优化的超声波碱氧一浴工艺,即碱浓度5.0 g/L,双氧水浓度5.0 g/L,超声波作用时间60min,作用温度60 ℃。(3)采用优化后的超声波碱氧一浴工艺处理木棉/棉混纺纱线,发现纱线毛细高度大大提高至117.3mm,处理后纱线中木棉纤维薄壁表面起皱,有突起条纹,纤维表面变粗糙,半纤维素、木质素、蜡质等成分都有一定程度减少,但是主体化学成分没有明显改变,纱线质量损失约8.5%,损失依然大多为木棉脆断产生的短绒,白度能达到市场需求,纤维表面由疏水变为亲水。四、不同工艺对木棉/棉混纺纱线性能的影响比较(1)三种工艺中,超声波纯水和表面活性剂溶液为水浴的两种工艺对木棉/棉混纺纱线外观形态、化学组成、纱线质量损失、白度、拉伸性能、压缩性能以及浸润性能影响类似,未对纱线白度、浸润性能有大改善,而使用碱氧一浴为水浴优化工艺处理木棉/棉混纺纱线,纱线中纤维表面变粗糙,白度和浸润性能改善明显,纱线由拒水变为亲水,毛效高。(2)通过对比试验,有无超声波作用,碱氧一浴处理工艺对木棉/棉混纺纱线外观形态、化学组成、纱线质量损失、白度、拉伸性能、压缩性能以及浸润性能影响类似,而超声波作用使纱线中纤维表面变粗糙,质量损失变小,白度更大,纱线毛效提高。(3)超声波碱氧一浴工艺可以降低试剂用量,特别烧碱试剂使用,还能降低反应时所需的温度,进而减少能耗,降低所需的时间,缩短工艺流程。

张敏[8](2009)在《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改善珍珠纤维混纺纱抗菌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珍珠纤维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纤维,与肌肤有天然亲和性。珍珠纤维面料养颜护肤、嫩白肌肤、吸湿透气、服用舒适,手感柔滑,光泽晶莹,且具有防紫外线,发射远红外线的功能,是贴身穿着纺织品的理想选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要求贴身内衣面料具备一定的抗菌性能。基于珍珠纤维的纯天然特点和用途,决定了其面料须采取清洁整理的方法,在整理过程中不能产生有害物质,保持绿色无污染的特点。文中简要回顾了抗菌纺织品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各类抗菌纺织品的制备和抗菌效果测试方法。从抗菌纺织品的发展趋势来看,用环境友好型整理剂并结合新的处理技术对织物进行抗菌整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壳聚糖是天然的高分子抗菌材料,它不仅抗菌性能优异,而且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壳聚糖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对人体亲和,无刺激,无毒副性,其在纺织品抗菌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在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改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方法、放电形式和放电机理,并探讨了其处理纺织品的原理和作用形式。通过低温等离子体的处理,可在纤维表面形成较多的亲水基团和微细裂纹,并可引起纤维表面活化,产生表面接枝的化学反应,对于增强抗菌整理剂在纤维表面的固着率并进而提高抗菌性能有较好的效果。本论文以珍珠纤维混纺纱为对象,研究了氩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纱线表面性能和抗菌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的方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抗菌效果进行了测试和评价。在氩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珍珠纤维纱线表面性能影响的实验中,经过处理后珍珠纤维纱线质量减小,强力先增后减,吸湿性能提高;采用扫描电镜对纱线表面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发现珍珠纤维纱线表面产生微小凹坑和表面损伤,这是由于氩等离子体处理的刻蚀作用引起的。在对纱线进行抗菌整理的研究中,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实验,总结出大气压下等离子整理的最优处理条件为:放电电压为6千伏,放电时间60s,整理液温度80℃,焙烘温度140℃;采用扫描电镜对纱线表面形貌进行分析,发现整理后纱线表面出现了一均匀的壳聚糖覆盖层,纱线的质量也得到一定的增加,说明壳聚糖整理剂附着并固定在了纱线上;用抑菌圈测试的方法,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来评价整理后珍珠纤维纱线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经等离子体处理后再进行抗菌整理,纱线的抗菌性能获得明显的提高。本文还采用振荡烧瓶法对在各种整理状态下的珍珠纤维面料进行了抗菌性能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未经壳聚糖整理的织物不具有抗菌性;经过壳聚糖整理的织物具有抗菌作用,但洗涤20次后,抗菌性明显下降;经等离子体处理再经壳聚糖整理的织物表现出相当稳定的抗菌性能。这说明等离子体处理有助于提高壳聚糖在纤维表面的固着率。

王春霞[9](2008)在《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纺织品表面改性的均匀性和渗透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纺织工业是我国外贸顺差最大的行业,同时也是对环境污染最大、耗能和耗水最大的工业之一。据有关方面统计,纺织行业每年排放废水9亿多吨,其中印染废水还具有脱色困难、含有机物浓度高等特点。因此,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解决印染废水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改进原有的纺织印染和后整理的工艺路线。等离子体处理是一种物理和化学方法相结合的气态处理技术,与传统的物理化学处理过程相比,具有低污染、低能耗、不耗水、不用化学试剂等优点。尤其是低温等离子体中高能量的电子及其它激发态或电离态的粒子仅在被处理物体表面几十纳米深度范围内引起物理和化学变化,而较低的气体温度使得材料内部的性质不发生变化,因此,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可以用于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随着人们对纺织行业在生态和经济方面的日益限制,等离子体作为一种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在纺织品预处理和后整理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欢迎,已经呈现出其有效性和适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过去大多数等离子体处理过程都是在低压下进行,这不仅需要昂贵的真空体系,而且由于要抽真空,不能实现在线处理,使得较低附加值的纺织品一类的产品成本过高,难以实现工业化处理。与之相比,国际上最近几年来正在积极开发的常压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与低压等离子体处理不同,常压等离子体可以直接加入现有的生产流水线,实现在线处理纺织品。对于纺织品一类的多孔材料,等离子处理效果不仅局限于基体表面几十纳米范围内,而且需要等离子中活性物种能够在保持活性的前提下通过材料中的孔隙穿透到材料的其它内表面进行处理。由于纺织品的特殊结构和加工过程的特殊性,常压等离子体在线处理纺织品中等离子体和纺织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在真空中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真空中,等离子体可以在两块极板中或在线圈中比较均匀地产生,充满整个容器的,所以一般而言,被处理物的所有表面都能直接接触到等离子体而被处理。而在常压下,情况有所不同,尤其是目前比较有希望在纺织品处理中应用的喷射式常压等离子体处理系统中,等离子体是在一个喷头中产生后向外喷射而形成的等离子射流,被处理材料只有一部分表面与等离子射流直接接触而得到处理,纤维集合体如纱线织物等纺织品的其它内表面的处理则取决于等离子射流中活性粒子通过孔隙与纺织品内表面相互作用的能力。基于上述重要问题的研究现状,为了确保等离子射流能够均匀地处理纺织品中纤维的所有表面,必须研究常压等离子射流穿透纺织品的能力和处理的均匀性及其与纺织品结构、处理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且需要发展新的理论来解释常压等离子射流中活性粒子、非活性粒子和被处理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指导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纺织品一类的多孔材料。因此,本课题利用本实验室最近从国外引进的喷射式常压非平衡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从单纤维到织物系统地研究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纺织品表面改性的均匀性和渗透能力,利用纤维集合体经常压等离子体处理后吸湿性、染色性、粘结性等性能提高的特点,电子扫描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面形态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来探测纤维表面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通过测定静态和动态接触角、对水滴吸收时间以及芯吸高度等方法来确定表面吸湿性的改善;通过光学、荧光、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染料在纤维横截面扩散和表观色深值K/S来表征染色性的改善;通过测定纤维与树脂之间的界面剪切强度来表征纤维粘接性的提高。本文首先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对单纤维整个表面的改性效果是否均匀,具体方法是将尼龙6纤维经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不同时间后,测定处理前后纤维的吸湿性和染色性。使用DCA315动态接触角仪测定纤维的前进角和后退角,使用普通、荧光和激光共焦扫描三种显微镜观察染料在纤维横截面扩散情况。处理后纤维的前进角和后退角分别下降10~20°和20~30°,染料在纤维横截面扩散的深度加大且分布均匀,说明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对单纤维整个表面的改性效果是均匀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产压等离子射流处理使纤维表面粗糙以及在纤维表面引入极性基团,这都有助于纤维吸湿性和染色性的提高,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单纤维的均匀性增加。其次本文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对无捻和有捻纱线中不同位置的纤维的处理效果。首先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对无捻涤纶平行长丝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单丝的改性效果是否均匀,将处理后的长丝束截面看作圆形并分成六层,每层包括10根左右单丝,分别测定其静态接触角,结果表明处理后长丝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单丝的接触角无明显差异,但都小于原样的接触角,说明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平行长丝束时的处理效果能够渗透到每根单丝的表面。同时,本文还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有捻纱线的渗透性,采用四种捻度不同的超高模量聚乙烯丝束为模型,测定处理前后纤维接触角以及与树脂的界面剪切强度。结果表明随捻度的增加,接触角增加,纤维和树脂间的界面剪切强度减小,且两者的离散程增加,说明捻度的增加减弱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纱线渗透能力。在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对单纤维和纱线的处理特点以后,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的渗透性及其渗透深度。首先采用羊毛机织物为模型,研究处理的工艺参数对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渗透性的影响,通过改变输出功率、处理时间、喷头与织物间距离、气体温度以及织物移动速度来研究羊毛织物处理后正反面吸湿和染色性能的变化及其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常压等离子射流的处理效果以及在织物中的渗透性与处理时间、功率以及气体温度成正比,与基体移动速度无关,当喷头与织物间距离小于1mm或大于6mm时,等离子的处理效果较差且几乎没有渗透,而当距离为2~3mm左右时,处理效果及其渗透性最佳。因此,为了使织物正反面获得最佳的处理效果且正反面性能差异小,应该选择合理的处理工艺参数,使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渗透性达到最佳效果。等离子体对织物的渗透能力和织物的孔隙大小及分布有很大关系。为了研究织物孔径对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渗透性的影响,选取厚度相同孔径及其分布不同的几块涤纶织物,将纤维平行且紧贴布面粘贴在织物的正反面,采用在上一个实验中摸索出的常压等离子射流渗透效果最佳的工艺参数处理试样后,测试未处理纤维和处理后织物正反面纤维的接触角的变化,从而得出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渗透性与织物孔径的关系,当孔径大于200μm时,处理效果可以完全渗透,而当孔径小于10μm几乎无渗透。常压等离子射处理较厚重的织物甚至是几层织物时,需要了解等离子射流对不同孔径织物的渗透深度。我们将几层涤纶机织物粘贴在一起模拟一定厚度的织物,进行氦气/氧气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通过测定织物对水滴吸收的时间和芯吸高度分别来评价每层织物正反面的亲水性,研究发现,在一定处理时间范围内,随着织物孔径的增加,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织物表面改性的深度相应增加,结果表明等离子射流处理效果在孔径为200μm的涤纶机织物中能渗2mm左右。为了确定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时间和织物表面改性的渗透深度的关系,以氦气和氧气分别作为载气和反应气体,对四层涤纶机织物叠放在一起的试样处理不同的时间。每层织物的正反面对水滴吸收时间由200s下降至约0s,每层织物的芯吸高度随着处理时间增加而线性增加,而随着层数增加而线性关系下降,在得出处理时间和层数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渗透深度与处理时间的经验模型,预测出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效果在织物中的渗透深度最多达六层。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效果能有效快速地穿透一定厚度的纺织品,掌握了如何有效地处理纺织品从而使其各个表面性能在一定处理条件下都能取得最佳的等离子体改性效果。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纺织材料的均匀性和渗透性与处理工艺参数以及纺织品的结构参数有关,前者有处理时间、功率、气体温度、喷头与织物间距离;后者为表征不同纺织品特征的结构参数,如纱线捻度、织物结构或孔径等。另外,本文探讨了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纺织品的渗透机理,建立了处理织物的渗透深度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在一定工艺条件下常压等离子射流最大渗透深度。这将会对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纺织品的工业化生产实践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董媛媛[10](2008)在《棉织物防紫外线整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织物防紫外线的能力相对较差,是紫外线易透过的面料,但棉织物的吸湿性、保暖性好,是回归自然,最受欢迎的消费品,更是夏季的首选衣料,因而对棉织物进行防紫外线整理很重要。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纤维改性和织物处理方法,具有低能耗、污染小,处理时间短,效果明显的特点,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棉织物进行抗紫外线处理,不仅可提高棉织物抗紫外线效果,而且显示出了绿色的生态效果。本论文将最先进的等离子体工艺技术应用在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整理中,由于棉织物的熔点(110度)很低,真空等离子体处理棉织物易被击穿,损伤纤维,因此选择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对棉织物进行抗紫外线整理。实验选用亲水型有机硅抗辐射整理剂CGKF和HMDSO(六甲基二硅氧烷)分别对棉织物进行抗紫外线整理,并用紫外线分光光度计对经这两种不同整理剂整理后的棉织物的紫外线透过率进行测试,比较这两种不同整理剂对棉织物抗紫外线的整理效果,找出棉织物抗紫外线整理的最佳整理剂以及这种整理剂对棉织物抗紫外线整理的最佳实验方案。其中整理剂CGKF采用传统浸轧方法和低温等离子体两种处理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改善棉织物抗紫外线方面,采用低温等离子体的处理方法比传统浸轧方法要好。低温等离子体处理主要包括将浸轧整理剂的织物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直接引发纤维与整理剂间发生化学反应,和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活化纤维表面,使之能和随后处理的整理剂发生反应两种方法。结果表明前一种方法好,处理后棉织物紫外线平均透过率为1.59%。因此把前一种作为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处理棉织物改善其抗紫外线性能的最佳工艺。整理剂HMDSO选择此种方法对棉织物进行抗紫外线整理。棉织物紫外线平均透过率为3.36%。从而确定整理剂CGKF对棉织物进行抗紫外线整理更好一些,确定等离子体处理棉织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等离子体处理时间为60s,等离子体照射距离为9mm。在用两种不同抗紫外线整理剂CGKF和HMDSO分别对棉织物进行抗紫外线整理实验中,采用红外谱图对棉织物与整理剂的结合效果进行表征;采用扫描电镜对棉织物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和对比。另外,实验表明抗紫外线整理后对棉织物服用性能影响不大,并且整理剂对有色棉织物整理后,不会影响棉织物本身的颜色。

二、棉针织物CF_4微波低温等离子体拒水处理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针织物CF_4微波低温等离子体拒水处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涤纶织物表面微纳结构构建及其疏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润湿性与超疏水的定义
        1.1.2 影响固体表面超疏水性能的因素
        1.1.3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
    1.2 固体表面润湿性有关的理论模型
        1.2.1 Young方程
        1.2.2 Wenzel模型
        1.2.3 Cassie模型
        1.2.4 Young–Dupre方程
    1.3 纺织基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
        1.3.1 溶胶-凝胶法
        1.3.2 化学气相沉积法
        1.3.3 层层自组装法
        1.3.4 浸涂法
        1.3.5 静电纺丝技术
        1.3.6 水热法
        1.3.7 等离子体技术
    1.4 磁控溅射技术
        1.4.1 磁控溅射的原理
        1.4.2 磁控溅射的特点
        1.4.3 磁控溅射在功能性纺织品上的研究进展
        1.4.4 磁控溅射在纺织品疏水性能上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仪器
        2.1.1 磁控溅射设备
        2.1.2 其他实验设备
    2.2 测试方法
        2.2.1 全自动接触角测量仪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3 原子力显微镜(AFM)
        2.2.4 X射线能谱仪(EDS)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第三章 基材对疏水效果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基材的预处理
        3.2.3 PET织物短时间溅射PTFE
        3.2.4 PET织物的疏水整理
        3.2.5 PET织物的碱减量处理
        3.2.6 PET织物的汽蒸刻蚀处理
        3.2.7 碱减量与汽蒸刻蚀后的PET织物疏水整理
        3.2.8 测试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PET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3.3.2 PET织物的疏水性能分析
        3.3.3 PET织物表面化学组成及价态分析
        3.3.4 碱减量与汽蒸刻蚀后PET织物形貌及性能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磁控溅射条件对疏水效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基材的预处理
        4.2.3 PET织物溅射PTFE的正交试验设计
        4.2.4 短时间溅射PTFE织物的疏水整理
        4.2.5 PET织物溅射TiO_2的单因素实验
        4.2.6 短时间溅射TiO_2织物的疏水整理
        4.2.7 测试与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PET织物短时间溅射PTFE的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4.3.2 短时间溅射PTFE织物的疏水整理效果分析
        4.3.3 短时间溅射 PTFE与短时间溅射 TiO_2-疏水整理效果对比
        4.3.4 PET织物溅射TiO_2的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超疏水PET织物的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基材的预处理
        5.2.3 PET织物的碱减量处理
        5.2.4 PET织物短时间溅射TiO_2
        5.2.5 PET织物疏水整理
        5.2.6 测试与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超疏水PET织物的疏水性能分析
        5.3.2 超疏水PET织物的表面形貌及粗糙程度分析
        5.3.3 超疏水PET织物的表面化学组成及分布情况
        5.3.4 超疏水PET织物其他性能测试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聚酯纤维及织物的电子束辐照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国内外辐射加工技术发展的现状
        1.1.1 国外辐射加工情况
        1.1.2 我国辐射加工概况
    1.2 辐射技术在高分子材料改性中的应用
        1.2.1 辐射聚合
        1.2.2 辐射交联
        1.2.3 辐射降解
        1.2.4 辐射接枝
    1.3 电子束对聚合物材料的作用机理
    1.4 PET材料的亲水改性研究
        1.4.1 聚合过程中添加亲水单体
        1.4.2 表面形态结构改性
        1.4.3 表面接枝改性
        1.4.3.1 化学引发剂引发接枝共聚
        1.4.3.2 辐射接枝改性
        1.4.3.3 聚酯辐照接枝的机理
        1.4.3.4 改善聚酯辐射接枝率的措施
        1.4.4 亲水整理剂的涂覆整理
    1.5 功能性亲肤、护肤织物的研究现状
        1.5.1 护肤织物的研究情况
        1.5.2 护肤织物的特性及整理方式
        1.5.3 护肤织物常用的原料和产品
        1.5.3.1 护肤整理加工的主要原料与产品
        1.5.3.2 常见的护肤织物
    1.6 本文的研究工作、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2 实验部分
    2.1 电子束辐照对聚酯纤维及织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2 电子束直接辐照PET纤维及织物的实验设计
        2.1.3 辐照前后PET纤维及织物的结构与性能评价
    2.2 季胺盐接枝改性聚酯纤维的性能研究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接枝共聚DMAEA的实验设计
        2.2.3 接枝共聚DMAEA的效果评价
    2.3 电子束辐照接枝AMPS/AA改性PET纤维及织物的研究
        2.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3.2 接枝共聚AMPS/AA的实验设计
        2.3.3 接枝共聚AMPS/AA的效果评价
    2.4 PET纤维及织物辐照接枝后续功能化整理
        2.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4.2 纤维表面接枝共聚及后续功能整理的实验设计
        2.4.3 纤维表面接枝及后续功能整理的效果评价
3 电子束辐照对聚酯纤维及织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电子束辐照PET纤维及织物的结果与讨论
        3.2.1 电子束辐照后PET纤维分子量的变化
        3.2.2 电子束辐照后PET纤维结晶结构的变化
        3.2.3 电子束辐照PET纤维后表面化学结构分析
        3.2.4 电子束辐照后PET纤维表面形态的变化
        3.2.5 电子束辐照后PET纤维力学性能的变化
        3.2.6 电子束辐照后PET纤维热稳定性能的变化
        3.2.7 电子束辐照后PET织物润湿性能的变化
        3.2.8 电子束辐照PET材料后自由基的情况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季胺盐接枝改性聚酯纤维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接枝率的影响因素
        4.2.2 接枝共聚反应机理与动力学探讨
        4.2.3 接枝纤维表面化学结构分析
        4.2.4 接枝纤维的元素分析
        4.2.5 接枝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4.2.6 DMAEA接枝链的季胺化
        4.2.7 接枝纤维季胺化后的抗菌性能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电子束辐照接枝AMPS/AA改性PET纤维及织物的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辐照接枝过程
        5.2.2 接枝率的影响因素
        5.2.3 接枝产品的表面化学结构研究
        5.2.4 接枝产品的表面形态研究
        5.2.5 接枝产品的结晶结构变化
        5.2.6 接枝产品的热力学性能研究
        5.2.7 接枝产品的XPS表征
        5.2.8 接枝产品的吸湿性能研究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PET纤维及织物辐照接枝后续功能化整理
    6.1 引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PET表面固着胶原蛋白
        6.2.1.1 醋酸乙烯酯接枝率影响因素
        6.2.1.2 样品改性前后的回潮率研究
        6.2.1.3 润湿性能
        6.2.1.4 改性前后PET纤维的分子结构
        6.2.1.5 在不同改性阶段的PET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6.2.1.6 改性前后PET纤维的表面元素分析
        6.2.1.7 表面固着胶原蛋白的PET织物与皮肤的作用
        6.2.2 PET表面固着玻尿酸
        6.2.2.1 丙烯酸缩水甘油脂接枝率影响因素
        6.2.2.2 环氧基团开环连接玻尿酸
        6.2.2.3 PET改性后表面化学结构的变化
        6.2.2.4 PET改性后吸湿性能研究
        6.2.2.5 表面固着玻尿酸的PET织物与皮肤的作用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常压等离子体预处理技术的棉纱生态浆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等离子体基本理论
        1.2.1 等离子体的定义
        1.2.2 等离子体主要类型
        1.2.3 APP处理机理
        1.2.4 等离子体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3 浆纱技术
        1.3.1 浆料
        1.3.2 浆纱技术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性
        1.4.1 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课题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PP处理对原棉纤维润湿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试样准备
        2.2.2 APP处理
        2.2.3 SEM观察
        2.2.4 XPS测试
        2.2.5 润湿性能测试
        2.2.6 润湿时效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等离子处理对棉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2.3.2 XPS分析
        2.3.3 等离子处理条件对润湿性能影响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常压He/O_2等离子体预处理对棉纱浆液粘附力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等离子处理
        3.2.3 SEM和AFM观察
        3.2.4 XPS及润湿性能测试
        3.2.5 摩擦系数测试
        3.2.6 浆纱粘附力测试
        3.2.7 粗纱浆条的横截面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等离子处理条件对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3.3.2 XPS结果及润湿性分析
        3.3.3 纤维表面粗糙度及摩擦性能分析
        3.3.4 等离子处理条件对浆液粘附力和浆纱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3.3.5 浆纱横截面观察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回潮率(含水率)对APP处理棉纱润湿性和浆液粘附力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试样准备
        4.2.2 常压等离子处理
        4.2.3 SEM观察
        4.2.4 XPS测试
        4.2.5 润湿性能测试
        4.2.6 浆纱粘附力测试
        4.2.7 浆纱横截面观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EM分析
        4.3.2 XPS分析
        4.3.3 回潮率对APP处理纱线的润湿能力影响
        4.3.4 回潮率对浆纱粘附力的影响
        4.3.5 回潮率对浆液渗透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He/O_2APP预处理和绿色浆料的棉纱生态浆纱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等离子处理
        5.2.3 SEM、AFM及XPS测试
        5.2.4 润湿性测试
        5.2.5 浆液制备及浆纱过程
        5.2.6 浆纱质量评价
        5.2.7 退浆效果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PP处理对纤维表面性质的影响
        5.3.2 EFST对上浆率的影响
        5.3.3 EFST对浆纱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5.3.4 EFST对浆纱耐磨性的影响
        5.3.5 EFST对浆纱毛羽的影响
        5.3.6 EFST对织物退浆效果的影响
        5.3.7 EFST和TST两种浆纱工艺的浆纱效果比较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APP预处理上浆技术对织物前处理及染色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样准备
        6.2.2 前处理工艺
        6.2.3 SEM观察
        6.2.4 润湿性能测试
        6.2.5 失重率测试
        6.2.6 白度测试
        6.2.7 染料上染率测定
        6.2.8 染色质量指标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表面形貌
        6.3.2 润湿性能
        6.3.3 失重率
        6.3.4 白度
        6.3.5 染色性能
        6.3.6 染色质量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棉织物染整加工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概述
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棉织物染整加工中的应用
    2.1 前处理
    2.2 染色
    2.3 印花
    2.4整理
        2.4.1 三防整理 (防水、防油、防污)
        2.4.2 三抗整理 (抗皱、抗菌、抗紫外)
        2.4.3 阻燃整理
3 结 语

(7)超声波处理工艺对木棉/棉混纺纱线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木棉研究背景及现状
    1.3 纤维素纤维预处理方法及评价指标
    1.4 超声波技术在纺织上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超声波纯水工艺处理木棉/棉混纺纱线
    2.1 材料与仪器
    2.2 试验设计
    2.3 性能测试
    2.4 结果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表面活性剂溶液工艺处理木棉/棉混纺纱线
    3.1 材料与仪器
    3.2 试验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波碱氧一浴工艺处理木棉/棉混纺纱线
    4.1 材料与仪器
    4.2 试验设计
    4.3 结果与讨论
    4.4 优化工艺处理前后木棉/棉混纺纱线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工艺对木棉/棉混纺纱线性能的影响
    5.1 超声波三种工艺对木棉纱线性能的比较
    5.2 超声波作用效果
    5.3 超声波碱氧一浴工艺处理木棉/棉混纺纱线的综合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压缩性能测试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改善珍珠纤维混纺纱抗菌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珍珠纤维
    1.2 抗菌纺织品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应用
    2.1 等离子体的概述
    2.2 低温等离子体概述
    2.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纺织品的作用形式和原理
    2.4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纺织加工中的应用
第三章 珍珠纤维纱的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3.1 材料、仪器与实验步骤
    3.2 珍珠纤维混纺纱处理效果表征
    3.3 珍珠纤维混纺纱物理性能测试
    3.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珍珠纤维混纺纱性能的影响
第四章 珍珠纤维纱的抗菌整理研究
    4.1 材料、仪器与实验步骤
    4.2 抗菌整理工艺研究
    4.3 抗菌效果测试
    4.4 机理分析与讨论
    4.5 抗菌效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展望
    5.3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纺织品表面改性的均匀性和渗透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等离子体的定义
        2.1.2 等离子体的产生
        2.1.3 等离子体的分类
    2.2 等离子体处理机理
        2.2.1 表面清洁
        2.2.2 等离子体刻蚀及再沉积
        2.2.3 表面化学改性
        2.2.4 等离子体聚合
    2.3 等离子体处理后性能表征
        2.3.1 表面形态分析
        2.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2.3.3 吸湿性测定
        2.3.4 染色性测定
        2.3.5 界面粘结性能测试
        2.3.6 薄膜性能测试
    2.4 等离子体在纺织方面的应用
        2.4.1 吸湿性
        2.4.2 染色性
        2.4.3 粘结性
        2.4.4 羊毛防缩
        2.4.5 退浆
    2.5 本课题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的尼龙6纤维染料分布的显微镜表征: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纤维的均匀性
    3.1 前言
    3.2 实验
        3.2.1 材料
        3.2.2 等离子射流处理
        3.2.3 吸湿性测试
        3.2.4 纤维染色
        3.2.5 显微镜观察
        3.2.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3.2.8 单纤维强度测试
        3.2.9 统计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表面形态分析
        3.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3.3.3 吸湿性的提高
        3.3.4 染色性的改善
        3.3.5 单纤维强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捻度对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丝束表面均匀性影响: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纱线的渗透性
    4.1 前言
    4.2 实验
        4.2.1 材料
        4.2.2 试样准备
        4.2.3 等离子射流处理
        4.2.4 吸湿性测定
        4.2.5 粘结性能测试
        4.2.6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4.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面形态分析
        4.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4.3.3 涤纶长丝束的吸湿性
        4.3.4 UHMPE长丝束的吸湿性
        4.3.5 UHMPE长丝束的粘结性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对羊毛机织物正反面的改性:工艺参数对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的渗透性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
        5.2.1 材料
        5.2.2 等离子射流处理
        5.2.3 吸湿性测定
        5.2.4 染色性测定
        5.2.5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5.2.6 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表面形态分析
        5.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5.3.3 吸湿性和染色性的改善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织物孔径对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织物渗透性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
        6.2.1 材料
        6.2.2 试样准备
        6.2.3 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
        6.2.4 亲水性测试
        6.2.5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6.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6.2.7 单纤维强度测试
        6.2.8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表面形态分析
        6.3.2 表面化学分析
        6.3.3 接触角分析
        6.3.4 单纤维强度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效果在不同孔径织物中的渗透深度
    7.1 前言
    7.2 实验
        7.2.1 材料
        7.2.2 等离子射流处理
        7.2.3 吸湿性测试
        7.2.4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7.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织物表面形态分析
        7.3.2 织物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7.3.3 吸湿性的改善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处理时间对常压等离子射流处理效果在织物中的渗透深度的影响
    8.1 前言
    8.2 实验
        8.2.1 材料
        8.2.2 等离子射流处理
        8.2.3 吸湿性测定
        8.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8.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8.3 结果和讨论
        8.3.1 表面形态分析
        8.3.2 表面化学成分分析
        8.3.3 吸湿性的改善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棉织物防紫外线整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概述
    1.2 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抗紫外线纺织品
    2.1 影响纺织品抗紫外线的因素
        2.1.1 纤维种类
        2.1.2 织物结构
        2.1.3 染料
        2.1.4 后整理
        2.1.5 湿度
    2.2 抗紫外线机理
    2.3 抗紫外线整理剂
        2.3.1 无机类抗紫外线整理剂
        2.3.2 有机类抗紫外线整理剂
    2.4 抗紫外线纺织品加工方法
        2.4.1 表面涂层技术
        2.4.2 浸渍加工法
        2.4.3 印花法
        2.4.4 轧—烘—焙法
        2.4.5 微胶囊整理
    2.5 织物抗紫外线性能评价
        2.5.1 检测方法
    2.6 评价抗紫外线性能的指标
        2.6.1 紫外线透射比
        2.6.2 紫外线屏蔽率
        2.6.3 防晒因子(SPF)和紫外防护因子(UPF)
        2.6.4 穿透率
        2.6.5 紫外线反射率
        2.6.6 A、B 波段织物平均透射率的对数
第三章 等离子体与低温等离子体概述
    3.1 等离子体概述
        3.1.1 等离子体概念
        3.1.2 等离子体性质
        3.1.3 等离子体的生成途径
        3.1.3.1 自然界中存在的等离子体
        3.1.3.2 实验室中等离子体的产生方法
        3.1.4 等离子体分类
    3.2 低温等离子体概述
        3.2.1 低温等离子体形成
        3.2.1.1 电晕放电
        3.2.1.2 辉光放电
        3.2.1.3 介质阻挡放电
        3.2.2 低温等离子分类
        3.2.3 低温等离子体作用原理
        3.2.3.1 表面改性(PST 法)
        3.2.3.2 等离子体聚合(PPD 法)
        3.2.3.3 等离子体接枝聚合(PGP 法)
        3.2.4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天然纤维中的应用
        3.2.5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纺织品功能整理中的应用
        3.2.5.1 防静电处理
        3.2.5.2 改善粘接性
        3.2.5.3 减量处理
        3.2.5.4 其他
第四章 实验与测试
    4.1 实验方案
    4.2 实验所需样品、试剂和仪器
        4.2.1 样品
        4.2.2 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煮练
        4.3.1.1 煮练目的
        4.3.1.2 工艺流程
        4.3.1.3 煮练液中的主练剂和助练剂作用
        4.3.2 棉织物的抗紫外线整理
        4.3.2.1 采用亲水型有机硅抗辐射整理剂 CGKF 对棉织物进行后处理
        4.3.2.2 采用抗紫外线整理剂 CGKF 对棉织物进行等离子体处理
        4.3.2.3 棉织物经整理剂 HMDSO 整理后再经等离子体处理
        4.3.2.4 将 4.3.2.2 与 4.3.2.3 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比较这两种不同整理剂对棉织物抗紫外线的整理效果
    4.4 测试方法
        4.4.1 红外光谱分析
        4.4.2 扫描电镜测试
        4.4.3 紫外线分光光度计测紫外线透过率
        4.4.4 X 射线衍射
        4.4.5 其它服用性能测试
        4.4.6 抗紫外线整理前后棉织物色差测试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亲水型有机硅抗辐射整理剂CGKF对棉织物进行后整理
        5.1.1 整理剂浓度对棉织物抗紫外性能影响
        5.1.2 浸渍时间
        5.1.3 浸渍温度
        5.1.4 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的耐洗牢度
        5.1.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1.6 扫描电镜测试
    5.2 采用亲水型有机硅抗辐射整理剂 CGKF 对棉织物进行等离子体处理
        5.2.1 等离子体照射时间对棉织物抗紫外性能影响
        5.2.1.1 工艺一
        5.2.1.2 工艺二
        5.2.2 等离子体照射距离对棉织物抗紫外性能影响
        5.2.2.1 工艺一
        5.2.2.2 工艺二
        5.2.3 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的耐洗牢度
        5.2.3.1 工艺一
        5.2.3.2 工艺二
        5.2.4 扫描电镜测试
        5.2.5 服用性能测试
    5.3 棉织物经 HMDSO 整理后再经等离子体处理
        5.3.1 等离子体照射时间对棉织物抗紫外性能影响
        5.3.2 等离子体照射距离对棉织物抗紫外性能影响
        5.3.3 织物抗紫外线性能的耐洗牢度
        5.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5.3.4.1 棉织物经 HMDSO 处理
        5.3.4.2 棉织物经 HMDSO 整理后再经等离子体处理
        5.3.5 扫描电镜测试
        5.3.6 服用性能测试
    5.4 比较两种不同整理剂(CGKF 和 HMDSO)对棉织物抗紫外线的整理效果
    5.5 抗紫外线整理剂对棉织物色彩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棉针织物CF_4微波低温等离子体拒水处理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涤纶织物表面微纳结构构建及其疏水性能研究[D]. 刘成志.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2]聚酯纤维及织物的电子束辐照改性[D]. 代国亮. 东华大学, 2015(07)
  • [3]基于常压等离子体预处理技术的棉纱生态浆纱技术研究[D]. 孙世元. 东华大学, 2013(05)
  • [4]高能辐射接枝在纺织品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J]. 张珊艳. 现代纺织技术, 2012(05)
  • [5]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棉织物染整加工中的应用进展[J]. 陈镇,彭平,陆雪飞,徐湾.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6]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进展[J]. 冯雨晴. 山东纺织科技, 2012(01)
  • [7]超声波处理工艺对木棉/棉混纺纱线性能影响的研究[D]. 陈博. 东华大学, 2012(06)
  • [8]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改善珍珠纤维混纺纱抗菌性能的研究[D]. 张敏. 东华大学, 2009(10)
  • [9]常压等离子射流对纺织品表面改性的均匀性和渗透性研究[D]. 王春霞. 东华大学, 2008(12)
  • [10]棉织物防紫外线整理的研究[D]. 董媛媛. 大连工业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微波低温等离子体对棉针织物CF_4拒水处理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