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营者应学会“巴结”员工(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曙[1](2019)在《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跨国并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参与并购的中国企业越来越多,但是由于国家之间的文化,环境,历史,政治的不同,导致很多企业并购并不成功。随着国际化的需求越来越大,跨国并购也越来越大,我们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目前还缺乏对跨国并购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人才也比较匮乏。中国企业要想成功并购跨国公司,光有钱还不够,还需要了解国外企业的政治,历史,环境,文化等特点。再次,由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起步晚、经验不足,在跨国并购中,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失败率较高,究其根本原因,企业文化整合失败是其根本。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比较短,一直以来,中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中,理论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中国的公司在跨国并购的企业文化整合中的理论研究,大部分参考欧美企业的并购,目前还停留在理论上,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比较缺乏符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好的方案。此论文主要针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美国企业后,如何整合美国公司,让其符合中国企业的战略。为达目的,企业文化整合是否成功关乎企业收购是否成功。本论文主要对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进行研究,写作的思路首先是企业并购相关理论的概述,企业并购的内容及意义来叙述。其次是企业文化整合理论的分析,企业文化整合的模式,然后切入本论文的主题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冲突的现状及问题分析,首先介绍了跨国并购项目是什么样的并购,在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在这些冲突的后面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做出分析。分析包括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的环境分析,内容包括母公司企业文化分析,母公司跨国并购失败的案例分析,并购A公司并购前企业文化分析,并购后A公司的战略分析,从以上分析得出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模式选择确定后,就要进行A公司企业文化再造方案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包括精神文化层设计,制度文化层设计及物质文化层设计的研究,最后在增加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的实施保障对策。本论文对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企业文化整合的研究,希望对其它有跨国并购需求的中国企业作些参考。
熊凤水[2](2011)在《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 ——一个外出务工型村庄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源自于农业文明的乡土性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呈现出怎样的流变过程?文章以一个外出务工型村庄为调查对象,采用实地调查的定性研究方式,运用社会转型论和社会互构论的理论视角,阐述乡土性在村民城乡流动中的流变过程。认为乡土性的核心内涵是村民同“土”与“乡”的关系,乡土性的外延非常广泛,侧重于从家意识、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村落权威、岁时节庆和人生礼仪等六个方面来分析。以村民大规模外出务工为时间转折点。在没有外出务工之前,农民是从“土”上获得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是自给自足的农业,人生半径局限在“乡”的范围内,是“凝固的土”和“封闭的乡”,原生态的乡土性正源自于此。在家意识上,是伸缩自如的家。横向层面上可以由家庭延伸到房,由房延伸到村落,由村落延伸到更大的范围。纵向层面上,由祖宗(父母)延伸到自己,由自己延伸到子孙。自己往往只是这个纵向上长长序列中的一环,是一个过渡环节,是客体;在人际关系上,是男性主导的差序格局,起决定作用的是家庭本位主义,以男性的血缘关系为维度展开,强调的是男系一支的家族关系;在社会秩序上,是乡规民约与力治的结合,乡规民约的组成主体是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礼”,只是“礼”不再具有杀人性质。力治就是靠“拳头”治理,是村庄中存在的“欺负人”与“被人欺负”现象。在村落权威上,是长老与村干部并存。此阶段的乡土性可称为接近于“原生态的乡土性”,只是由于国家政权触角向基层的延伸,突出了村干部的权威。“凝固的土”和“封闭的乡”是过于刚性的制度和基本缺位的市场共同促成的。从漫长封建年代的重农政策到改革开放前的限制人口流动制度,都把农民死死地束缚在土上,限制在乡内,个体的能动性处于被压制状态,个体和社会之间形成一种不平等的非自愿秩序结构,是恶性互构下的机械静止型状态,市场的缺位导致村民发展机会的迷失。村民外出务工后,由农村来到了城市,但是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城市,在城市内部存在流动的象征边界,务工村民与城市市民在身体、工作、居住、交往、婚姻等诸多方面存在象征符号边界。为了在城市里更好地生存、生活和发展下去,务工村民把乡土性有选择地移植进城市社会中。在家意识上,根据务工村民家庭成员是否常年生活在一起,把家分为“现实中的家”、“分离中的家”和“记忆中的家”,其中“分离中的家”占据大多数,但这种离散化的家庭是“形散而神不散”,仍然呈现出整体上的稳定性,是分散中的弥合;在寻找工作、化解风险和人际交往上,把血缘、地缘关系借用到城市社会,出现职业特征的地缘化:务工村民在城市社会中,依然延续着农村的岁时节庆,包括春节和清明节;在城乡奔走中,坚守乡土社会的人生礼仪,包括生育、结婚、丧葬等,以获得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归属感。务工村民把乡土性移植进城市社会,是自我身份认同模糊的表现,务工村民的身份纬度和职业纬度出现了分离,是“第三种人”。这是不完善制度下的被动型自我封闭保护,他们在城市社会面临制度型排斥,同时,由于在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和职业积累等方面均不占据优势,集中于在次级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流动的象征边界是制度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未能很好地融入城市社会,但是村民通过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是挣脱了土的束缚与乡的限制,村民同土与乡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不再是“凝固的土”与“封闭的乡”,原生态乡土性不可避免地走向消解。在家意识上,是缩小的家。从横向层面上看,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家庭增多,房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村落作为共同体的观念也急剧淡化。在祖宗、自己和子孙的纵向层面上,自己作为主体的色彩大为增强,作为客体的观念在淡化,更加重视今生的奋斗与成就,是缩小的家:在人际关系上,由男性血缘关系的“亲”变成“亲”、“情”、“利”三者并存的局面,利益正在占据上风,成为差序格局的主导维度,突出的表现是姻缘关系日渐重要,业缘关系得到发展;在社会秩序上,是法治、能人治理、乡规民约甚至力治并存在的混杂状态,是旧风俗与新观念并存的格局;在村落权威上,是钱与权的齐头并进,突出了财富与权力的分层指标。村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挣脱土的束缚与乡的限制,是制度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对过于刚性的制度进行改革,个体的能动性逐渐突出,个人与社会进入初级良性互构,务工村民在城乡之间钟摆型流动,市场体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务工村民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改变了同土与乡的关系,原生态的乡土性出现消解。但是,改革是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在制度不健全与市场不完善的合力作用下,乡土性的有些方面出现过度消解,表现在家庭不稳定性因素增加、老人权威丧失与孝道衰落、诚信互助精神的深度滑坡、破坏环境的初级发展等方面。随着“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真正贯彻落实,政府继续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变革,走向理想中的刚柔相济制度,同时,在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带动下,建设一个充分、完善、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在刚柔相济制度和充分完善市场的体制下,个体的能动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是全面发展的个体,个体与社会进入真正良性的互构谐变阶段,在这种理想状态中,乡土性面临着深刻的重构,原有的“破坏有余”和“重建不够”的状况得以改善。乡土性的重构包括两个方面:改造与建设。改造乡土性中不利于现代化的不合理之处,以适应现代需要;建设乡土性中有积极价值但在不完善制度和市场机制中被过度消解的东西,以促进社会和谐。在改造乡土性中,论述了两个方面,分别是差序格局与礼治思想。在差序格局与市场经济中,二者存在深刻的张力,是一种双向消解的二元关系:差序格局在阻碍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同时在瓦解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基础,要用市场经济的公平、平等去瓦解差序格局的特殊、等级:在礼治与依法治国中,要对礼治进行合理的扬弃:抛弃礼治思想中的特权和人治观念,创造性地利用和转化礼治思维中可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分;在建设乡土性中,论述了四个方面,分别是永远的家,尊老敬老,诚信为本、助人为乐和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在乡土性的重构中,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文章的基本结论是:在制度与市场的双维作用下,在村民大规模外出务工的实践中,乡土性正经历着深刻的流变,不断地走向移植、消解、重构的复杂辩证过程。文章包含着两层努力,两个对话。第一层努力是论证在制度与市场的双维作用下,村民同“土”与“乡”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乡土性由静止型的原生态走向变迁中的乡土性,理论对话的目标是费孝通教授的静止型原生态乡土性。第二层努力是论证在制度与市场的双维作用下,在村民外出务工的过程中,乡土性正在不断地经历移植、消解、重构的复杂辩证过程,理论对话的目标是“传统—现代”的分析视角。“传统—现代”是一种直线单向式的分析思维,认为村民在外出务工过程中,不断地由传统一端向现代一端转移,即传统性的减少与现代性的增加,二者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本文认为,在制度和市场的双维作用下,村民同“土”与“乡”的关系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持续的、动态的、复杂的、迂回的、胶着的。村民同土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的从直接收益走向间接收益,再走向彻底脱离,村民同乡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单向的从经济层面脱离走向行政层面脱离,再走向社会层面脱离,村民同土、乡关系变化的复杂性,决定了乡土性的流变不是“传统一现代”模式的直线单向式,而是不断地经历移植、消解、重构的复杂辩证过程。
蒋琍[3](2006)在《对中小学校长角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校长是学校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引导者,校长对自身角色的准确把握,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长这一角色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回顾我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校长角色的演变,可以看出由于我国长期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使学校依附于政府,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指挥,校长主要扮演的是执行者的角色,自主性受到限制,创造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长的角色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社会环境、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及课程改革对学校发展、课程管理、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要求中小学校长角色作出历史性更新。校长应以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学校的组织性质及核心价值观,以领导者的角色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以管理者的角色投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管理法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教育教学工作等进行全面的管理,校长还要以经营者的角色,经营好学校品牌。笔者长期工作在基层学校,通过对中小学校长的观察和对四位中小学校长较为深入的个案访谈发现,由于地方和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模式还没有出现根本性的改变,以及校长自身的能力及素质等原因,在当前的中小学校长中很多校长仍旧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比较被动地执行上级指令,疲于应付,深深陷入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在上级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与学校的具体工作之间寻找着平衡。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成为校长们最大的困惑,为了学校的发展,校长们常常为经费而四处奔波,到处“化缘”。环境和自身的原因使校长们对自己的角色把握产生了偏差。为使一线的中小学校长能够有效的扮演好校长角色,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简政放权,给校长充分行使管理权力的空间,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应重视校长的培训工作并努力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帮助校长实现角色的转变,提高校长领导学校的能力。作为一线的中小学校长,应学会角色调试,努力提高领导能力,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自己和学校更有价值的角色上。校长应加强角色认知,提高角色的服务意识,提高为师生服务的水平。在实施新
高鸣[4](2002)在《经营者应学会“巴结”员工》文中指出
二、经营者应学会“巴结”员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营者应学会“巴结”员工(论文提纲范文)
(1)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跨国并购相关理论综述 |
2.1.1 跨国并购的内涵 |
2.1.2 跨国并购的动因及类型 |
2.1.3 跨国并购的风险 |
2.2 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
2.2.1 企业文化的内涵 |
2.2.2 企业文化的内容及层次 |
2.2.3 企业文化的建设 |
2.3 企业文化整合理论综述 |
2.3.1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 |
2.3.2 企业文化整合的原则 |
2.3.3 企业文化整合的类型 |
第3章 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3.1 跨国并购项目简介 |
3.1.1 跨国并购主体基本情况简介 |
3.1.2 跨国并购项目的背景简介 |
3.1.3 跨国并购项目的实施简介 |
3.2 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 |
3.2.1 精神文化层面的冲突 |
3.2.2 制度文化层面的冲突 |
3.2.3 物质文化层面的冲突 |
3.3 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冲突的原因分析 |
3.3.1 中外企业文化的根本差异 |
3.3.2 企业文化形成背景的差异 |
3.3.3 员工对并购的抵触心理 |
第4章 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的环境分析 |
4.1 跨国并购后A公司的战略选择 |
4.1.1 跨国并购后A公司的SWOT分析 |
4.1.2 跨国并购后A公司的战略选择 |
4.2 跨国并购后A公司的组织环境分析 |
4.3 跨国并购后A公司员工意愿调查及结果分析 |
4.3.1 调查过程 |
4.3.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5章 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方案设计 |
5.1 母公司其他并购案例中企业文化整合的经验总结 |
5.1.1 注入式整合模式的案例分析 |
5.1.2 分隔式整合模式的案例分析 |
5.1.3 渗透式整合模式的案例分析 |
5.2 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模式选择 |
5.2.1 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模式的对比 |
5.2.2 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 |
5.3 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方案的设计 |
5.3.1 精神文化层的整合方案设计 |
5.3.2 制度文化层的整合方案设计 |
5.3.3 物质文化层的整合方案设计 |
第6章 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的实施保障对策 |
6.1 强化企业文化整合的领导力 |
6.2 建立企业文化整合专门机构 |
6.3 明确企业文化整合的进度计划 |
6.4 加强跨文化沟通培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企业文化调查问卷 |
致谢 |
(2)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 ——一个外出务工型村庄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 传统—现代二元模式框架 |
(二) 文化框架 |
(三) 以往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意义 |
(四) 研究的理论视角 |
(五) 研究方法 |
(六) 特色与创新之处 |
四、调查对象概况 |
五、资料收集说明 |
第二章 生发于泥土中的乡土性 |
一、植根于"土"上的生活 |
二、乡土性: 土的凝固与乡的封闭 |
(一) 家意识: 伸缩自如的家 |
(二) 人际关系: 男性主轴的差序格局 |
(三) 社会秩序: 乡规民约与力治的结合 |
(四) 村落权威: 长老与村干部 |
三、个人与社会间的恶性互构 |
(一) 过于刚性的制度 |
(二) 基本缺位的个体 |
(三) 恶性互构下的机械静止型状态 |
四、缺位市场下发展机会的迷失 |
(一) 重农抑商的传统 |
(二) 人情经济制约了市场经济 |
(三) 计划经济与割"资本主义尾巴" |
(四) 自给自足下市场经济的"无空间" |
(五) 文化上的探讨 |
五、需要交代的几个问题 |
(一) 制度与思维的惯性 |
(二) 生产合作社和文革对"原生态"乡土性的冲击 |
(三) 自然条件制约下的先天不足 |
第三章 外出务工兴起与乡土性的移植 |
一、外出务工的兴起 |
二、流动的象征边界: 带入城市的农村 |
三、乡土性的城市选择性移植 |
(一) 家: 分散中的弥合 |
(二) 血缘、地缘关系的借用 |
(三) 流动中延续的岁时节庆 |
(四) 奔走中坚持的人生礼仪 |
四、自我认同模糊: 事实上的"第三种人" |
(一) 农民: 身份意义逐渐大于职业意义 |
(二) 市民: 职业意义相对接近与身份意义依旧遥远 |
(三) "第三种人": 农民与市民的中间位置 |
五、不完善制度下的被动型封闭保护 |
(一) 城市社会的制度型排斥 |
(二) 制度不完善与制度不落实及其原因分析 |
六、市场的分类与门槛 |
(一) 两类劳动力市场 |
(二) 务工村民集中于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因素分析 |
第四章 游走于城乡之间乡土性的消解 |
一、流动到城市打工:挣脱土的束缚与乡的限制 |
二、务工背景下的乡土性消解 |
(一) 家意识: 缩小的家 |
(二) 人际关系: 利益主导的差序格局 |
(三) 社会秩序: 法治、能人治理与乡规民约的混杂 |
(四) 村落权威: 钱与权的齐头并进 |
三、个人与社会间的初级良性互构 |
(一) 渐行柔性的制度 |
(二) 日益突出的个体 |
(三) 渐入初级良性互构下城乡钟摆型流动 |
四、市场体制下发展机会的扩充 |
(一) 农村商品市场 |
(二) 城市劳动力市场 |
五、制度不健全与市场不完善合力下的乡土性过度消解 |
(一) 家庭不稳定性因素增加 |
(二) 老人权威丧失与孝道衰落 |
(三) 诚信、互助精神的深度滑坡 |
(四) 破坏环境的初级发展 |
第五章 和谐社会建设视域下乡土性的重构 |
一、村民职业的更新升级 |
(一) 在城市工作中迈向更高层次的市场与单位 |
(二) 农村非农产业 |
(三) 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农业 |
二、个人与社会之间走向更高级阶段的良性互构 |
(一) 迈向刚柔相济的制度 |
(二) 步入全面发展的个体 |
(三) 互构谐变下的有机和谐型流动 |
三、迈入充分完善市场下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
(一) 城乡就业市场 |
(二) 城乡商品市场 |
四、和谐社会建设: 乡土性的重构 |
(一) 差序格局与市场经济 |
(二) 礼治与依法治国 |
(三) 永远的家 |
(四) 尊老敬老 |
(五) 诚信为本、助人为乐 |
(六) 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观 |
五、乡土性重构的机制 |
(一) 政府主导 |
(二) 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一、制度、市场双维作用下村民同土、乡关系的演变 |
(一) 土: 直接收益、间接收益与彻底脱离 |
(二) 乡: 经济层面、行政层面与社会层面 |
二、土、乡与乡土性: 两层努力,两个对话 |
(一) 与"原生态"乡土性的对话 |
(二) 与"传统——现代"分析视角的对话 |
三、乡土性: 转型中国古老又常新的话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对中小学校长角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建国后我国中小学校长角色的演变 |
(一) 建国初期中小学校长的角色 |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小学校长的角色 |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校长的角色 |
二、对当前对我国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 |
(一) 校长是教育者 |
(二) 校长是领导者 |
(三) 校长是管理者 |
(四) 校长是经营者 |
三、现实中中小学校长角色的考察与分析 |
(一) 对现实中中小学校长角色的考察 |
1、校长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 |
2、校长扮演着具体事务管理者的角色 |
3、校长扮演着内外协调者的角色 |
4、校长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 |
5、校长扮演着经费筹集者的角色 |
(二) 造成校长角色偏差的原因分析 |
1、学校仍处于外控的管理模式之下 |
2、不同的角色期待使校长感到无所适从 |
3、校长精力有限,工作压力大 |
4、校长能力有限,定位不准确 |
5、学校经费有限,校长巧妇难为 |
四、对中小学校长有效扮演校长角色的建议 |
(一) 教育行政部门要给校长“松绑” |
(二) 加强培训,提高校长的角色能力 |
(三) 校长应学会角色调适 |
(四) 校长应提高角色的服务意识 |
1、加强角色认知,强化服务意识 |
2、对于教师,校长角色应以心理性服务为主导 |
3、对于学生,校长角色应以功能性服务为主导 |
4、在角色服务中,要努力做到分别服务 |
(五) 校长应扮演道德领导角色 |
1、通过培训改变校长和教师的观念 |
2、为实施道德领导提供制度保障 |
3、创设组织环境 |
4、积极争取社区、家长的支持 |
(六) 校长应扮演文化领导者角色 |
1、校长要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 |
2、塑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 |
3、塑造教师互助合作的文化 |
4、营造新的课程文化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经营者应学会“巴结”员工(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国并购后A公司企业文化整合研究[D]. 周晓曙. 吉林大学, 2019(12)
- [2]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 ——一个外出务工型村庄的调查[D]. 熊凤水.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9)
- [3]对中小学校长角色的研究[D]. 蒋琍.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3)
- [4]经营者应学会“巴结”员工[J]. 高鸣. 现代企业,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