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力法制备超细改性氢氧化铝的中试研究

超重力法制备超细改性氢氧化铝的中试研究

一、超重力法制备超细改性氢氧化铝的中试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博[1](2020)在《纳米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透明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高性能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已经发展成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并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与传统的大颗粒材料相比,纳米颗粒具有表面-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诸多独特的效应。但是,由于纳米颗粒同时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因而极易引发颗粒间的团聚,导致上述众多纳米效应难以在复合材料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作为纳米复合材料的核心单元,纳米颗粒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将对纳米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应用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困扰高性能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宏量制备和应用的核心难题,创制一种低成本、高效率、宏量制备分散性良好的纳米颗粒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论文采用直接反应沉淀法或共沉淀法,结合超重力技术、表面改性技术和水热处理技术等工艺手段,制备出了多种可稳定分散甚至单分散于不同液相介质中的纳米金属氢氧化物颗粒及其透明分散体。所得纳米分散体可有效避免颗粒间的团聚,克服了纳米粉体在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基于所得透明纳米液相分散体,创制成功多种透明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力学、光学和阻燃等性能。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MgCl2·6H2O和NaOH为原料,采用直接反应沉淀法结合表面改性技术制备了可稳定分散于多种液相介质中的纳米氢氧化镁颗粒及其透明分散体。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较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以无水乙醇作为反应溶剂,反应温度为30℃,反应终点溶液pH=10,改性剂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其用量为10 wt%,在沉淀反应完成后加入到混合浆料中,改性温度和时间分别为70℃和3 h。在此较优条件下,所制得的纳米氢氧化镁颗粒呈无规则片状形貌,平均粒径约为65 nm,厚度为1-2 nm,可长期(≥6个月)稳定分散于甲醇、乙醇和乙二醇等有机溶剂中,形成透明稳定的纳米液相分散体。进一步采用超重力旋转填充床(RPB)作为反应器,制备了粒径更小、尺寸更均匀的纳米氢氧化镁颗粒。结果表明:随着RPB转速的提高,颗粒的平均粒径明显减小;当RPB转速提高至2500 rpm时,所得纳米氢氧化镁颗粒的平均粒径仅为32 nm,相比于釜式法所制备的产品,颗粒的尺寸显着减小,且粒径分布变窄,分散体的透明性更高。更重要的是,制备过程由间歇变为连续,生产效率得到显着的提高。FT-IR结果表明,改性剂分子KH-570已吸附到纳米氢氧化镁颗粒的表面,并通过长链空间位阻效应阻止了颗粒间的团聚,使得纳米分散体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存在。(2)以AlCl3·6H2O和NaOH为原料,在不需要添加改性剂的条件下,采用直接反应沉淀法制备了可稳定分散于水相和醇相中的纳米拟薄水铝石颗粒及其透明分散体。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较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以水为反应溶剂,反应温度为30℃,反应物摩尔比n(OH-)/n(Al3+)=3,陈化温度和时间为70℃和3h。所得纳米拟薄水铝石颗粒为无定形氢氧化铝,颗粒呈无规则长方片状或卷曲棒状结构,长径尺寸约为60-80 nm,短径尺寸约为15-20 nm。分散体具有明显的触变性,颗粒间可通过氢键作用等形成稳定的网络结构,进而阻止颗粒间的团聚和聚沉,使分散体保持长期稳定的存在。纳米拟薄水铝石颗粒在220℃下水热处理12 h后,可转变为结晶度更高、晶型更好、形貌更规整的纳米勃姆石片,纳米片的平均粒径约为58 nm,厚度约为12.5 nm,在水相中可实现单分散。水热处理后的分散体依然保持较高的光学透明性和分散稳定性。(3)在上述纳米单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制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纳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的制备研究。以Mg(NO3)2·6H2O、Al(NO3)3·9H2O和氨水为原料,在不需要添加改性剂的条件下,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MgAl-LDHs颗粒及其透明分散体。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较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以水为反应溶剂,反应温度为30℃,金属摩尔比n(Mg)/n(Al)=3,反应终点溶液pH=9。在此较优条件下,所制备的纳米MgAl-LDHs颗粒呈无规则片状形貌,颗粒的平均粒径约为57 nm,经XRD和FT-IR表征后可知,其插层阴离子为NO3-。进一步采用超重力旋转填充床(RPB)作为反应器,强化反应的微观混合和传质过程,使所得产物颗粒的粒径更小、粒度分布更窄、分散体透明性更高。经研究发现,当RPB转速提高至2400 rpm,反应物进料速率为350 mL/min,反应物进料流量比为1:1时,所得纳米MgAl-LDHs颗粒的平均粒径仅为31 nm。相比于釜式法所制备的产品,产物颗粒的平均粒径明显减小,分散体的透明性进一步提高。在130℃下水热处理12 h后,分散体中所含纳米MgAl-LDHs颗粒的形貌由无规则片状向正六方片状转变,颗粒的平均粒径增大至72 nm,但分散体的透明性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且水热后的颗粒可单分散于液相介质中。通过颗粒的表面电位测试可知,较高的Zeta电位(55.4 mV)是纳米分散体得以长期稳定存在的关键。(4)基于上述纳米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采用溶液共混、机械旋涂等方法制备了多种金属氢氧化物/聚合物透明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力学、光学和阻燃等性能。结果表明:当纳米金属氢氧化物颗粒的填充量较低(10 wt%)时,所得纳米复合薄膜均具有优异的光学透明性和材料柔韧性;由于纳米氢氧化镁颗粒经过表面改性,其与聚合物的兼容性较纳米氢氧化铝和纳米MgAl-LDHs颗粒更好,在固含量高达30 wt%的情况下,所得纳米复合薄膜仍保持较高的光学透明性;此外,进一步将纳米复合材料的固含量提高至40-60 wt%,复合材料将展现出优异的难燃性(LOI>26)和阻燃性。

詹媛媛[2](2020)在《超重力碱液氧化再生过程的反应与分离耦合强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炼厂液化石油气脱硫醇通常采用碱洗工艺,碱洗后产生的脱硫废碱液在储存、运输、和处置方面都较为棘手。脱硫废碱液再生不仅可以节约资源,还可以减少废物排放,有利于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经典的再生技术通常采用反应器和分离器串联来实现,但存在再生效率不高、占地面积大等不足,亟需通过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实现操作单元的减少和装置体积的缩小。以旋转填充床(RPB)为核心装备的超重力技术是典型的过程强化技术之一。高速旋转的多孔填料产生的剪切力将液体切分成细小的液滴、液线和液膜等,使得气液传质和液液混合得到有效强化。分析上述碱液再生过程,其关键科学问题为如何实现传递速率与反应速率的匹配。结合超重力技术的特点,提出在单一的旋转填充床内实现反应与分离的耦合过程强化,以提高脱硫碱液的再生效率。鉴于此,本文首先采用光谱分析和量化计算的手段确定了氧化再生反应的顺序,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并推测了反应机理,设计动力学实验确定了动力学重要参数;研究并揭示了超重力环境下碱液再生工艺的科学规律;构建了超重力反应与分离耦合数学模型,以用于指导反应器的放大;探索了填料表面特性对碱液再生过程反应与分离性能的影响,实现了反应器的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和DFT计算两种手段确定了反应顺序,即硫醇根离子优先于氧气分子与催化剂磺化酞菁钴结合。进一步通过DFT计算,提出了双层吸附结构的反应机理。开展动力学实验,获得动力学重要参数,活化能为29.584 kJ/mol,反应的指前因子为6.84 ×1010 L/(mol.s)。双样本F检验对动力学进行统计学检验,证实动力学数据具有高度可信性。2、研究超重力环境下的碱液氧化再生过程,确定了较佳的操作参数:N=1400 r/min,G=2.5 m3/h,L=20 L/h,T=55℃,NaOH 浓度=10 wt.%,NaSR浓度=0.3 wt.%,催化剂浓度=0.01 wt.%。在此条件下,反应物硫醇钠转化率高达100%,产物二硫化物的分离率可达89.9%。构建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再生性能的快速预测和参数分析,偏差在±4%以内,表明RPB技术在碱液再生过程中的优越性。3、构建旋转填充床内的反应与分离耦合数学模型,以指导旋转填充床的工业放大。模型预测值与中试的实验值误差在±5%以内,模型合理。相较于传统再生技术,单台旋转填充床可以同步实现硫醇钠的反应与二硫化物的分离,不仅实现了操作单元的减半,且达到了更高的再生效率,有力阐明了超重力脱硫碱液氧化再生工艺的优势。基于模型,计算得到各组分摩尔浓度随旋转填充床转子径向厚度(ri)的变化规律,揭示了超重力碱液氧化再生过程中反应与分离过程的耦合机制;以一组中试实验数据为参考,可得到在ri=0.098 m时,反应程度与分离程度相当;在ri=0.14 m时几乎无反应发生,只进行二硫化物的分离过程。4、探索旋转填充床内填料表面特性对脱硫碱液氧化再生过程的影响,表面亲水微纳结构的填料具有明显的再生优越性。填料径向厚度为45 mm亲水微纳结构填料的再生性能可以达到50 mm未表面改性填料的再生性能。调变填料表面浸润性,可实现填料厚度和转子尺寸的减小,从而缩小旋转填充床的体积,实现反应器的优化。

任晓晶[3](2020)在《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的研究》文中认为拟薄水铝石(Pseudo Boehmite,AlOOH·nH2O,n=0.080.62)是一种结晶不完全的氧化铝水合物,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行业,作为催化裂化、催化加氢等工艺中的催化剂载体。随着原料油呈现重质化和劣质化的趋势,大孔容、高比表面积拟薄水铝石产品的制备成为当今研究热点。目前拟薄水铝石的生产工艺众多,本课题采用实际生产中成本最低的碳分工艺,依托氧化铝工艺流程,采用中间产物铝酸钠精液和烟气中的CO2作为反应原料,解决传统碳分法工艺中产品孔径分布不均、结晶颗粒大、杂质多等问题。(1)从理论上分析了超重力连续碳分制备拟薄水铝石的可行性,将超重力技术与连续碳分工艺相结合,提出制备拟薄水铝石的新方法。采用传统碳分法的原料和错流旋转填料床,在超重力环境下通过强化微观混合连续制备得到拟薄水铝石。(2)考察NaAlO2溶液浓度、气液比和超重力因子对拟薄水铝石孔隙性能的影响。随NaAlO2溶液浓度、气液比和超重力因子的增大,拟薄水铝石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佳制备条件为NaAlO2溶液浓度为0.1 mol/L,气液比为3:1,超重力因子为54,基于此条件得到的拟薄水铝石产品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505 m2/g,1.102 cc/g。(3)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和透射电镜(TEM)对其孔隙性能进行分析。实验证明超重力连续碳分可以制得纳米级的拟薄水铝石,且孔道呈纤维状。(4)在制备过程中引入聚乙二醇400(PEG)对其进行扩孔改性,通过BET、XRD、SEM等表征手段发现制得的改性拟薄水铝石杂质减少,孔道丰富且均匀,制得的大孔拟薄水铝石比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495 m2/g,2.125 cc/g。经过550℃焙烧最终得到的纳米级大孔纤维状γ-Al2O3比表面积和孔容为322 m2/g,1.826 cc/g。(5)将超重力连续碳分法进行放大实验。主要采用工厂实际生产过程的原料铝酸钠精液作为反应溶液,在错流旋转填料床中与CO2发生碳分反应。本实验采用稀释后的20L溶液进行连续生产,最终将制备的拟薄水铝石样品与工厂实际生产的样品进行对比。研究表明,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得的产品在比表面积、孔容和粒度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将两种拟薄水铝石进行ACE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备的拟薄水铝石应用在催化剂载体方面,在C5汽油、轻收和总液收方面都有提升,为工业应用提供了基础。

李梦林[4](2019)在《LDHs/氢氧化物复合改性沥青阻燃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沥青具有可燃性,在隧道中应用的沥青一旦被引燃,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如何提高沥青的阻燃性能备受研究者们关注。添加卤系、磷系、无机氢氧化物等沥青阻燃剂是提高沥青阻燃性能的主要方法,但卤系、磷系的阻燃剂存在发烟量大、产物毒性大等问题,而无机氢氧化物阻燃剂阻燃效率较低。因此,开发无毒、抑烟、阻燃效率高的环保型阻燃剂已成为阻燃沥青制备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SBS改性沥青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TD-DSC、FTIR技术对沥青热解燃烧过程中的质量变化、热量及烟气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的热解燃烧过程各个阶段的质量损失及热量释放情况不同;阶段Ⅲ质量损失最大,以饱和分、芳香分的热解燃烧为主;阶段Ⅳ释放热量最多,主要是胶质、沥青质的热解燃烧;沥青烟气中的醛、CO等成分是其毒性的重要来源。其次,选取氢氧化铝(ATH)、氢氧化镁(MH)、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作为阻燃剂,采用不同的配比对SBS改性沥青进行改性,并对沥青阻燃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TH、MH、LDHs单独使用时掺量需25%,改性沥青的氧指数才达到26%,复合阻燃剂仅需20%的掺量即可达到该效果,这表明ATH、MH、LDHs之间存在着协同阻燃效应,并且阻燃剂的阻燃能力大小为:ATH/MH/LDHs>ATH/MH>MH/LDHs>ATH/LDHs>MH>LDHs>ATH,阻燃剂对沥青的高温性能有较好的改善效果。然后,采用TG-DSC-MS技术对单相阻燃改性沥青和复合阻燃改性沥青的热解燃烧过程进行了研究,并且结合XRD、SEM技术,探讨了不同无机氢氧化物阻燃剂在沥青中的阻燃机理及其协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TH和LDHs主要在沥青热解燃烧的阶段Ⅱ和Ⅲ发挥作用,而MH主要在阶段Ⅲ和Ⅳ起作用;沥青燃烧过程中形成炭层的有序性越强,层状结构越明显,阻燃剂的阻燃效果越好;复合阻燃剂发挥作用的温度范围更广,能长时间对沥青的热解燃烧过程起到抑制效果,且复合阻燃剂能较早促进炭层形成,固相阻燃效果更好,因而复合阻燃改性沥青热解燃烧速率明显降低,热量释放减少,并且ATH/MH/LDHs复合阻燃剂的阻燃效果最佳。最后,采用阻燃剂替代部分矿粉制备了阻燃沥青混合料,并对其路用性能和阻燃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阻燃剂的加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但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而且燃烧试验后阻燃沥青混合料的残留马歇尔稳定度比显着高于普通的沥青混合料,这表明阻燃剂能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阻燃性能。

张咏青[5](2017)在《α-半水硫酸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硫酸钙,因其具有快速的凝固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骨引导性、优异的可降解性,而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医用骨修复植入材料,可应用于骨折、骨缺损以及骨肿瘤等疾病的手术和治疗。原料α-半水硫酸钙(α-CSH)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是研究该材料的前提和关键,对人工骨移植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对α-CSH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传统方法反应设备较复杂、成本高,所得产品纯度低、粒径大,长径比高且多为晶须状,形貌与尺寸分布均匀性差,导致材料的性能不佳。为此,本论文提出采用“两步法”制备粒径和形貌可控、长径比低,且具有良好医用性能的α-CSH,即先通过超重力反应沉淀法(HGRP)制备二水硫酸钙前驱体(CSD),再采用常压盐溶液法使其脱去1.5个结晶水生成α-CSH;进一步对其水化硬化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注射性能进行探究。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在旋转填充床中,以乙醇为改性剂,采用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CSD前驱体。主要考察了原料浓度、旋转床转速、反应温度、进料流量、乙醇改性剂的添加与否、乙醇的添加量(醇/水体积比)等工艺条件对前驱体制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较优制备条件:以氯化钙和硫酸钠溶液为原料,浓度为1.25 mol.L-1,以无水乙醇为改性剂,醇/水体积比为1:3,旋转床转速为2500 rpm,进料速度为0.5 L·min-1,反应温度为40 ℃。较优条件下所得前驱体为棒状颗粒,长0.5~4 μm,宽0.3~0.8 μm,形貌、大小和分布优于市售商品、烧瓶制备的前驱体以及超重力法制备但未改性的前驱体。(2)在超重力法制备CSD前驱体基础上,在传统搅拌釜反应器中,采用常压盐溶液法,以柠檬酸为转晶剂制备α-CSH。重点探索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氯化钙溶液浓度、前驱体的形貌大小等条件对产品的影响,得到较优制备条件:氯化钙溶液质量浓度为25%,CSD与反应液质量比为1:20,柠檬酸掺量为0.06%,体系初始pH值为4.4,反应温度为95 ℃,反应时间为4h。较优条件下所得α-CSH为棱柱状晶体,长为1~6μm,宽为0.5~2 μm,长径比为1~3。与传统水热法制备的长径比高达30的长须状相比,通过该法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形貌和较低的长径比。(3)以α-半水硫酸钙为固相基材,按一定比例与生理盐水混合制备得到可注射性硫酸钙材料,并对其生物医用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考察了液/固比、转晶剂掺量、α-CSH和前驱体CSD的形貌和大小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浇筑成型后的白色圆柱体材料表面光滑,结构紧实,性质较稳定;液/固比为0.6时,材料力学性能最佳,抗压强度最高达18.37 Mpa;材料液/固比为1.2时,抗压强度为9.28 Mpa,既满足强度需求,同时具有较好的可注射性。

逯登琴,王金庆,刘国旺,张鸣鲁,罗仙平[6](2016)在《氢氧化镁阻燃剂改性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氢氧化镁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无机阻燃剂,文章在介绍氢氧化镁阻燃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三种氢氧化镁改性的方法:超细化改性、表面改性以及协同阻燃技术,并认为将超细化、表面改性、协同阻燃技术有机结合使用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丁率[7](2014)在《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的制备及其阻燃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很长时间以来,卤系阻燃剂因为高效和廉价成为了阻燃剂市场的主角,但是因为环境的压力和危害健康的隐忧,阻燃剂的无卤化已成必然趋势。继阻燃剂无卤化这一热点之后,随着纳米科技和阻燃技术的结合,纳米阻燃剂成为又一个研究热点。阻燃剂纳米化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阻燃剂的阻燃效力,而且不会出现因为添加阻燃剂而带来材料物料机械性能恶化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纳米阻燃剂的最大问题是,分散困难,不能纳米分散的纳米阻燃剂其效能比传统阻燃剂还要差,分散问题是纳米阻燃剂最大的应用瓶颈,也是所有纳米材料在应用领域最核心的问题。有关树脂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已经持续了30年左右,其中绝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有机插层蒙脱土的研究,很少有完全剥离蒙脱土的研究报道,主要是因为剥离蒙脱土是比较困难的。本研究通过采用硅橡胶胶乳和天然钠基蒙脱土浆液共混并喷雾干燥的工艺方法制备了一种含有两种纳米材料的复合粉末,其中由于硅橡胶粒子的物理隔离作用使得蒙脱土片层得到完全剥离。本文选取了三种典型的聚合物作为目标材料来研究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SiMT)对聚合物综合性能的影响,三种高分子聚合物分别是热固性塑料的典型代表环氧树脂,典型的工程塑料尼龙6和典型的通用塑料聚丙烯。系统地研究了SiMT纳米复合粉末在三种塑料中的分散,纳米复合粉末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对目标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对热塑性塑料晶体结构的改变以及纳米复合粉末对材料加工性能的影响等。(1)将硅橡胶乳液与蒙脱土浆液共混并通过喷雾干燥制备了含有剥离型蒙脱土片层的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SiMT)。复合粉末的形成机理是由于其混合液中橡胶粒子和蒙脱土片层的相互隔离,水分经干燥排除后,各粒子在混合液中的初始状态就会保留下来。研究表明,SiMT粉末的热稳定性能要远高于传统改性有机蒙脱土。(2)在阻燃环氧树脂的研究中,将DOPO接枝到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的主链上,并用三辊研磨机将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与环氧树脂充分混合分散,通过XRD和透射电镜分析发现蒙脱土片层在基体中完全剥离,呈单个片层分布。在环氧树脂中引入DOPO会恶化材料的力学性能。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可以大幅改善环氧树脂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是抗冲击强度,并能弥补由于接枝DOPO后引起的环氧树脂材料力学性能的降低。单独使用DOPO阻燃环氧树脂的效果并不明显,在和含有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共同阻燃环氧树脂时,材料的阻燃性能大幅提高,蒙脱土和磷元素之间存在协同效应。(3)以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和聚磷酸铵为助剂制备了尼龙6纳米复合材料。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分析表明,纳米复合粉末中蒙脱土片层分散良好,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了SiMT纳米复合粉末对尼龙6的冲击强度和热变形温度有大幅提高,对添加了阻燃剂APP的尼龙6的力学性能也有明显的提高。在燃烧性能方面,SiMT纳米复合粉末的使用大幅降低了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与APP复配时不仅最大热释放速率大幅降低,而且总的热释放量也下降。另外发现SiMT复合粉末在改性尼龙6时,导致尼龙6的晶型发生明显变化,使得尼龙6的α晶型几乎全部转变为γ晶型。(4)以SiMT纳米复合粉末和聚磷酸铵为助剂制备了PP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SiMT纳米复合粉末对材料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和流变特性等性能的影响。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分析表明,纳米复合粉末中蒙脱土片层分散良好,力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了SiMT纳米复合粉末对PP的冲击强度和热变形温度均有提高,对添加了阻燃剂APP的PP的力学性能提高得较为明显。在燃烧性能方面,SiMT纳米复合粉末大幅降低了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与APP复配时不仅最大热释放速率大幅降低,而且总的热释放量也下降。热失重研究表明,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单独在改性PP时,对PP的热稳定性能有很大提高。SiMT复合粉末单独在改性PP时,导致PP的晶型发生变化,使得PP的α晶型部分转化为β晶型。针对材料流变行为的研究表明,SiMT纳米复合粉末与基体相容性良好,但大量添加会导致这种相容性降低。

王焕[8](2014)在《错流与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错流与逆流旋转填料床已成功应用于气体吸收、吹脱、除尘等气液接触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气相压降直接关系到气相输送动力的大小,是旋转填料床选型与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现有文献报道的气相压降模型及实验结果通用性差,对旋转填料床的选型与工程化设计指导意义不大。针对此问题,本文开发了两台转子规格相近的错流与逆流旋转填料床,采用超重力因子、气速、液体喷淋密度作为影响因素对两种结构旋转填料床的气相压降进行模型化和实验研究,并将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研究结果,为旋转填料床的选型与工程设计提供依据。在气相压降的模型化研究中,将旋转填料床的气相压降分为了进口段压降、离心压降、截面变化引起的压降、摩擦压降、液体引入引起的压降以及出口段压降。经推导分别得到了错流与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模型:以空气-水为实验体系,分别对错流与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错流旋转填料床的压降随着气速和超重力因子的增大而增大,液体喷淋密度对压降的影响不大;湿床压降大于干床压降;通过对模型系数的拟合得到了错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模型,模型平均误差在±16%以内,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验结果以及预测气相压降的大小。逆流旋转填料床的压降会随着气速和超重力因子的增大而增大;逆流旋转填料床内存在液泛现象;当超重力因子小于38时,湿床压降大于干床压降;当超重力因子大于38时湿床压降小于干床压降;通过对模型系数的拟合得到了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的模型,模型平均误差在±20%以内,能够较好地解释实验现象并预测实验结果。将错流与逆流旋转填料床的气相压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操作条件下,错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明显低于逆流旋转填料床;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随超重力因子及气速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明显高于错流旋转填料床,尤其受气速的影响显着。本研究工作设计开发了两台转子规格基本相同的错流与逆流旋转填料床,开展了气相压降的模型化及实验研究,并在相同操作条件下对两种结构旋转填料床的气相压降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可用来指导旋转填料床的选型与设计。

江小波[9](2013)在《超重力硫酸沉淀法制备白炭黑的中试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炭黑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聚合化工产品,在现代化工行业当中的作用愈发明显,作为一种性能很好的橡胶补强剂,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工艺酸式沉淀法制备过程当中存在物料反应时间较长、能耗也较高等弊端。北京化工大学超重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开发的超重力法制备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制备技术,该技术相对于传统酸式沉淀法可以减少生产时间、降低能量消耗同时又能很好地控制制备所得产品的质量。白炭黑超重力酸式制备法在实验室当中已经比较成熟,实验室小试过程当中间歇制备与连续化制备工艺也已比较成熟,制备所得样品的各项性能参数均可达到行业的相关标准。鉴于此,实验室与白炭黑生产厂家合作,一方面对其进行中试放大实验,放大了四十倍进行中试实验,与此同时相应的重新设计了制备工艺流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对该方法制备出的样品进行了相关改性实验。以下为本课题实验过程当中的主要内容:(1)根据合作公司的工业中试化要求,将中试化实验过程当中水玻璃的流量控制在10m3/h左右,在实验室小试基础之上,对实验流程放大了四十倍进行实验。根据相关的实验要求,重新设计了中试化的实验流程并设计加工了相应的超重力反应器,根据实验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对机器的相应的构件进行了改进,同时对制备流程做了相关的改进工作。(2)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研究实验过程当中的实验操作参数与样品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关系,在实验过程当中对实验操作参数逐步改进,变换不同的反应温度、超重力机转速、老化过程时间、老化温度、滤饼水洗时间等,将最终制备样品测定BET比表面积、DBP吸油值以及其中的可溶性盐含量,均可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相关要求。为接下来工业化过程提供了有效的实验数据及其实验基础。(3)分别使用不同的实验改性剂六甲基二硅氧烷以及三甲基氯硅烷对白炭黑进行改性实验,实验后改性样品都拥有较好的亲油性能,为了进一步确定不同改性剂之间性能的优劣,将改性之后的样品与丁苯橡胶进行混炼加工,加工所得胶料混合效果以及力学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在同样条件下,六甲基二硅氧烷的改性产品性能较优。

沈爱辉[10](2010)在《无卤阻燃剂的制备及在PA6、PP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种无卤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红磷和氢氧化铝(ATH)两种阻燃剂的改性采用原位聚合法,使其表面包覆一层有机高分子,方面增加其与高聚物的相容性,另一方面增加其稳定性,同时分析了pH对包覆效果的影响。另外一种阻燃剂层状双氢氧化镁铝(LDHs)的改性,通过阴离子交换,插入层间提高亲油性和热稳定性,通过反滴一步法制备出亲油的层状双氢氧化镁铝;分析反应时间、助插层剂的加入、插层剂的量对改性产物的影响。针对制备得到的阻燃剂,分别采用XRD、FT-IR、SEM、TEM等测试手段观察其形貌和结构,通过TG、DSC检测其热稳定性能,接触角定性测试其亲油性。通过这些测试能全面的得出改性效果的好坏。三种阻燃剂应用于聚己内酰胺(PA6)、聚丙烯(PP)中。首先分析单组份阻燃剂应用于聚合物中的效果,再采用正交法多组分复配阻燃。无机填料类阻燃剂氢氧化铝和层状双氢氧化镁铝改性后与聚合物的相容性变好,抑烟效果较好。微胶囊红磷(MRP)的阻燃效率较高,加入20 phr就能使PA6达到UL94V-0级,但是有较大的黑烟。通过复配采用PA6:MRP:LDHs:ATH=100:10:5:30,冲击强度达到4.85KJ/m2,提高了19.5%;LOI为28.5%,达到UL94V-0(3.2 mm)。PP:MRP:LDHs:ATH=100:10:5:30,弯曲强度提高了12.3%,LOI为27.0%,达到UL94V-1 (3.2 mm).

二、超重力法制备超细改性氢氧化铝的中试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重力法制备超细改性氢氧化铝的中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透明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简介
    1.2 纳米金属氢氧化物
        1.2.1 纳米单金属氢氧化物
        1.2.2 纳米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1.3 超重力技术制备纳米金属氢氧化物
        1.3.1 超重力技术概述
        1.3.2 超重力旋转填充床(RPB)及其工作原理
        1.3.3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基本原理
        1.3.4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金属氢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1.4 纳米颗粒的分散
        1.4.1 纳米分散体概述
        1.4.2 纳米颗粒的分散机理
        1.4.3 纳米分散体的制备
    1.5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超重力反应沉淀结合表面改性技术制备纳米氢氧化镁透明分散体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流程与步骤
        2.2.4 产品表征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工艺条件对产物结果的影响
        2.3.2 纳米氢氧化镁透明分散体的表征
        2.3.3 纳米氢氧化镁透明分散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2.3.4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镁透明分散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反应沉淀-水热结晶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铝透明分散体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流程与步骤
        3.2.4 产品表征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沉淀反应条件对纳米拟薄水铝石透明分散体制备的影响
        3.3.2 纳米拟薄水铝石透明分散体的表征
        3.3.3 热处理的影响
        3.3.4 水热过程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重力共沉淀-水热法制备纳米镁铝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流程与步骤
        4.2.4 产品表征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共沉淀反应条件对纳米MgAl-LDHs透明分散体制备的影响
        4.3.2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MgAl-LDHs透明分散体
        4.3.3 纳米MgAl-LDHs颗粒的表征分析
        4.3.4 水热处理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属氢氧化物/聚合物透明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流程与步骤
        5.2.4 产品表征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VB/MH纳米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与阻燃性能
        5.3.2 涂层织物/MH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5.3.3 PVA/ATH透明纳米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与阻燃性能
        5.3.4 PVA/LDHs透明纳米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能及阻燃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2)超重力碱液氧化再生过程的反应与分离耦合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炼厂液化气脱硫碱液再生
        1.2.1 碱液氧化再生简介
        1.2.2 典型的氧化再生工艺
        1.2.3 普遍存在的问题
    1.3 反应与分离耦合过程强化技术
        1.3.1 反应与分离耦合过程简介
        1.3.2 耦合过程强化的类型
        1.3.3 耦合过程强化的应用
    1.4 超重力过程强化技术
        1.4.1 超重力技术简介
        1.4.2 超重力分离过程强化
        1.4.3 超重力反应过程强化
        1.4.4 超重力反应与分离耦合过程强化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脱硫碱液氧化再生的动力学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动力学实验方案
        2.2.2 硫醇盐分析方法
        2.2.3 硫醇盐催化氧化产物的分析
    2.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2.3.1 DFT模型简介
        2.3.2 DFT计算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硫醇盐催化氧化反应机理分析
        2.4.2 硫醇盐催化氧化动力学实验
        2.4.3 动力学数据的统计学检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重力脱硫碱液氧化再生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超重力碱液再生实验方案
        3.2.2 硫含量的分析方法
        3.2.3 碱液再生效果的评价指标
    3.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3.3.1 ANN简介
        3.3.2 ANN模型的建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再生过程中催化剂浓度的确定
        3.4.2 操作变量对再生效果的影响
        3.4.3 ANN模型的验证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重力反应与分离耦合数学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4.1 引言
    4.2 RPB内反应与分离耦合数学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模型的构建
        4.2.3 模型的求解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数学模型用于指导反应器放大
        4.3.2 小试RPB再生效果的实验值与模型值比较
        4.3.3 中试RPB再生效果的实验值与模型值比较
        4.3.4 与传统再生技术的比较
        4.3.5 RPB内反应与分离耦合规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填料表面特性对超重力反应与分离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方案
        5.2.2 接触角测定
        5.2.3 反应与分离性能的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填料特性分析
        5.3.2 改性填料对RPB反应性能的影响
        5.3.3 改性填料对RPB分离性能的影响
        5.3.4 反应器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3)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拟薄水铝石简介
        1.1.1 氧化铝及其水合物分类
        1.1.2 拟薄水铝石的产品规格及用途
        1.1.3 拟薄水铝石市场需求
    1.2 拟薄水铝石研究现状
        1.2.1 拟薄水铝石对催化裂化的影响
        1.2.2 拟薄水铝石的制备研究进展
        1.2.3 超重力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的探究
    1.3 超重力技术简介
        1.3.1 超重力技术
        1.3.2 超重力装置
        1.3.3 超重力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2 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备拟薄水铝石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案
    2.1 碳分法合成拟薄水铝石原理及研究方案
        2.1.1 碳分法合成拟薄水铝石原理
        2.1.2 超重力碳分法连续制备拟薄水铝石的可行性
    2.2 拟薄水铝石改性原理及可行性
        2.2.1 拟薄水铝石改性原理
        2.2.2 拟薄水铝石改性方案可行性
3 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合成拟薄水铝石及表征
    3.1 实验方案
        3.1.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1.3 纳米拟薄水铝石制备实验流程
        3.1.4 拟薄水铝石样品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Na AlO_2溶液浓度对产品孔隙性能的影响
        3.2.2 不同气液比对产品孔隙性能的影响
        3.2.3 超重力因子对产品孔隙性能的影响
        3.2.4 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备拟薄水铝石最优条件
    3.3 本章小结
4 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合成γ-Al_2O_3及拟薄水铝石改性
    4.1 拟薄水铝石改性研究
        4.1.1 实验方案
        4.1.2 实验仪器
        4.1.3 拟薄水铝石的改性实验制备流程
    4.2 γ-Al_2O_3的制备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拟薄水铝石改性研究结果
        4.3.2 γ-Al_2O_3的制备及表征结果
    4.4 纳米拟薄水铝石制备方法对比
    4.5 pH在连续碳分过程的变化
    4.6 本章小结
5 拟薄水铝石作为FCC催化剂载体的应用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实验方案
        5.1.2 实验仪器
        5.1.3 表征与检测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拟薄水铝石放大实验及表征
        5.2.2 ACE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LDHs/氢氧化物复合改性沥青阻燃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燃烧特性研究现状
        1.2.2 阻燃剂研究现状
        1.2.3 阻燃机理
    1.3 复合阻燃改性沥青制备可行性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沥青
        2.1.2 无机阻燃剂
        2.1.3 集料
    2.2 阻燃沥青的制备
    2.3 实验方法与设备
        2.3.1 极限氧指数测试
        2.3.2 动态剪切流变仪测试
        2.3.3 综合热分析测试
        2.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2.3.5 X-射线衍射测试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第三章 SBS改性沥青热解燃烧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SBS改性沥青热解燃烧过程分析
    3.3 热稳定性分析
    3.4 差热结果分析
    3.5 红外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阻燃改性沥青阻燃与流变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阻燃剂对SBS改性沥青阻燃性能的影响
    4.3 阻燃剂对SBS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相阻燃改性沥青阻燃性能与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单相阻燃改性沥青热解燃烧过程分析
    5.3 差热结果分析
    5.4 MS结果分析
    5.5 XRD结果分析
        5.5.1 单相阻燃剂烧蚀前后XRD结果分析
        5.5.2 单相阻燃改性沥青烧蚀后XRD结果分析
    5.6 SEM结果分析
    5.7 无机氢氧化物阻燃剂阻燃机理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阻燃剂协同阻燃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多相阻燃改性沥青热解燃烧过程分析
    6.3 差热结果分析
    6.4 MS结果分析
    6.5 XRD结果分析
    6.6 SEM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阻燃沥青混合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7.2.1 级配曲线的确定
        7.2.2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7.3 阻燃沥青混合料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7.3.1 阻燃沥青混合料的制备
        7.3.2 性能测试
    7.4 结果与讨论
        7.4.1 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体积性能的影响
        7.4.2 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的影响
        7.4.3 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的影响
        7.4.4 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阻燃性能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5)α-半水硫酸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硫酸钙
        1.2.1 硫酸钙的分类
        1.2.2 硫酸钙的应用
    1.3 α-半水硫酸钙(α-CSH)
        1.3.1 α-CSH的理化特性
        1.3.2 α-CSH的制备
        1.3.3 α-CSH的应用
    1.4 超重力技术
        1.4.1 超重力技术概述
        1.4.2 超重力反应器结构和原理
        1.4.3 超重力技术制备纳米粉体
    1.5 论文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重力法制备二水硫酸钙前驱体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4 分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烧瓶实验制备前驱体
        2.3.2 超重力法制备前驱体
        2.3.3 前驱体的乙醇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压盐溶液法制备α-半水硫酸钙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4 分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热法制备α-CSH
        3.3.2 常压盐溶液法制备α-CSH
        3.3.3 α-CSH的晶形调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α-半水硫酸钙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硫酸钙材料的制备
        4.3.2 硫酸钙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4.3.3 硫酸钙材料的注射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氢氧化镁阻燃剂改性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氢氧化镁阻燃机理
2 氢氧化镁的改性研究
    2.1 超细化改性研究
        2.1.1 化学直接合成法
        (1)沉淀法
        (2)水热法
        (3)其它化学合成法
        2.1.2 物理超细粉碎法
    2.2 表面改性研究
        2.2.1 表面化学改性
        (1)偶联剂
        (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2.2.2 微胶囊化改性
        2.2.3 表面接枝研究
    2.3 协同阻燃研究
3 结语

(7)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的制备及其阻燃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阻燃机理概述
        1.2.1 聚合物的燃烧过程
        1.2.2 卤素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2.3 有机磷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2.4 膨胀型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3 阻燃剂概况
        1.3.1 卤素阻燃剂
        1.3.2 有机磷系和卤磷系阻燃剂
        1.3.3 膨胀型阻燃剂
        1.3.4 硅系阻燃剂
        1.3.5 无机阻燃剂
    1.4 纳米阻燃技术
        1.4.1 传统阻燃剂的纳米化
        1.4.2 碳纳米管
        1.4.3 POSS
        1.4.4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
        1.4.5 层状硅酸盐
    1.5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SIMT)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设备及表征条件
    2.2 实验方法
        2.2.1 复合粉末的制备
        2.2.2 TEM 表征硅橡胶粒子
        2.2.3 蒙脱土片层层间距的表征方法
    2.3 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的表征
        2.3.1 硅橡胶/蒙脱土复合粉末中蒙脱土片层层间距的表征
        2.3.2 热重分析
        2.3.3 剥离蒙脱土片层所需橡胶乳液的临界值
    2.4 粉末橡胶/蒙脱土复合粉末的形成机理探讨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氧树脂/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形态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设备及表征方法
    3.3 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制备
        3.3.1 DOPO 型含磷环氧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3.3.2 复合纳米粉末对固化反应的影响
        3.3.3 环氧树脂/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4 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3.4.1 形貌表征:XRD+TEM
        3.4.2 环氧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4.3 纳米复合粉末的添加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4.4 扫描电镜分析
        3.4.5 动态力学分析
        3.4.6 热重分析
        3.4.7 锥形量热仪测试
        3.4.8 极限氧指数和 UL 94 测试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尼龙/硅橡胶/天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4.2.2 表征方法
        4.2.3 PA6/SiMT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在尼龙 6 中的分散
        4.3.2 PA6/SiMT 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3.3 锥形量热仪
        4.3.4 极限氧指数及 UL 94
        4.3.5 热稳定性能
        4.3.6 非等温结晶研究
        4.3.7 尼龙 6 纳米复合材料的晶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丙烯/硅橡胶/天然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阻燃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5.2.2 表征方法
        5.2.3 样品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在 PP 中的分散
        5.3.2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3.3 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
        5.3.4 热稳定性能
        5.3.5 动态力学性能
        5.3.6 SiMT 纳米复合粉末对 PP 晶型的影响
        5.3.7 流变行为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错流与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超重力技术及旋转填料床
        1.1.1 超重力技术简介
        1.1.2 旋转填料床的结构及原理
        1.1.3 旋转填料床的特点
    1.2 旋转填料床技术在气液接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2.1 国外应用研究进展
        1.2.2 国内应用研究进展
    1.3 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研究进展
        1.3.1 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研究进展
        1.3.2 错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模型建立
    2.1 旋转填料床内气液流动形式分析
    2.2 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的影响因素
        2.2.1 超重力因子
        2.2.2 气速
        2.2.3 液体喷淋密度
    2.3 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模型的建立
        2.3.1 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分段研究
        2.3.2 进口段及出口段压降
        2.3.3 填料层压降
3 错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2 实验流程图
        3.2.3 实验相关参数
        3.2.4 实验内容
        3.2.5 实验步骤
    3.3 错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性能实验研究
        3.3.1 正交试验研究
        3.3.2 单因素实验研究
    3.4 错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模型系数的确定
        3.4.1 进、出口段压降
        3.4.2 离心压降
        3.4.3 摩擦压降
        3.4.4 液体引入引起的压降
        3.4.5 各部分压降所占比率
    3.5 错流旋转填料床压降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对比
    3.6 本章小结
4 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2 实验流程图
        4.2.3 实验相关参数
        4.2.4 实验内容
        4.2.5 实验步骤
    4.3 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性能实验研究
        4.3.1 正交试验研究
        4.3.2 单因素实验研究
    4.4 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模型系数的确定
        4.4.1 进、出口段压降
        4.4.2 离心压降
        4.4.3 截面变化引起的压降
        4.4.4 摩擦压降
        4.4.5 液体引入引起的压降
        4.4.6 各部分压降所占比率
    4.5 逆流旋转填料床压降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错流与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对比研究
    5.1 引言
    5.2 错流与逆流旋转填料床相关参数
    5.3 错流与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对比
        5.3.1 离心压降对比
        5.3.2 摩擦压降对比
        5.3.3 干床压降对比
        5.3.4 湿床压降对比
    5.4 压降模型的工程化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突破性工作
    6.3 不足与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超重力硫酸沉淀法制备白炭黑的中试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白炭黑的制备方法
        1.2.1 气相水解法
        1.2.2 硫酸沉淀法
        1.2.3 溶胶-凝胶法
        1.2.4 微乳液法
        1.2.5 非金属矿为原料制备方法
    1.3 白炭黑的应用
        1.3.1 橡胶类产品领域
        1.3.2 塑料产品运用领域
        1.3.3 催化剂使用领域
        1.3.4 蓄电池领域
        1.3.5 消光剂以及润滑油领域
        1.3.6 其它领域
    1.4 白炭黑粉体的表面改性
    1.5 改性方法
        1.5.1 表面活性剂改性法
        1.5.2 硅烷偶联剂法
        1.5.3 无机物包覆法
        1.5.4 聚合物接枝改性
        1.5.5 乳液聚合改性
    1.6 超重力技术简介
        1.6.1 超重力技术的发展
        1.6.2 超重力旋转床的特点
        1.6.3 超重力技术制备纳米材料的应用
        1.6.4 超重力技术制备白炭黑
    1.7 发展前景
    1.8 论文选题的理由、目的以及意义
第二章 旋转床结构及工艺流程设计
    2.1 引言
    2.2 超重力机的结构设计
        2.2.1 流体进口管管径
        2.2.2 旋转床及填料大小
        2.2.3 液体喷管的设计
    2.3 连续化工艺流程的设计
第三章 超重力硫酸沉淀法连续化制备SiO_2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3 表征方法
        3.3.1 傅利叶红外光谱分析
        3.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3.3.3 氮吸附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
        3.3.4 DBP吸油值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红外光谱分析
        3.4.2 透射电镜分析
        3.4.3 实验反应温度的影响
        3.4.4 实验旋转床转速的影响
        3.4.5 实验老化时间的影响
        3.4.6 实验洗涤时间的影响
        3.4.7 实验老化温度的影响
        3.4.8 不同干燥方式的对比
        3.4.9 洗涤温度的影响
        3.4.10 实验样品与市售及行业标准的对比
    3.5 中试过程与实验室样品的区别
    3.6 中试过程产量及其能耗的分析计算
        3.6.1 白炭黑的产率
        3.6.2 滤饼当中的含水量
        3.6.3 中试过程的产量
        3.6.4 能量消耗对比
    3.7 小试与中试的区别
    3.8 小结
第四章 样品的改性以及力学性能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4.2.2 实验步骤
        4.2.3 白炭黑的改性
        4.2.4 拉伸性能测试加工步骤
    4.3 改性白炭黑的表征方法
        4.3.1 傅利叶红外光谱分析
        4.3.2 透射电镜分析
        4.3.3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
        4.3.4 DBP吸油值
        4.3.5 表面羟基数的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白炭黑的红外谱图
        4.4.2 改性白炭黑颗粒形貌
        4.4.3 改性样品亲疏水性
        4.4.4 不同改性剂及用量
        4.4.5 不同的改性时间
        4.4.6 不同的改性温度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无卤阻燃剂的制备及在PA6、PP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聚物的燃烧机理
    1.3 金属氢氧化物在聚合物中的阻燃应用
        1.3.1 氢氧化铝(ATH)
        1.3.2 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
    1.4 微胶囊红磷在聚合物中的阻燃应用
        1.4.1 红磷
        1.4.2 微胶囊红磷的制备方法
        1.4.3 微胶囊红磷的发展趋势
    1.5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无卤阻燃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微胶囊红磷的制备与表征
        2.1.1 实验部分
        2.1.2 结果与讨论
    2.2 层状双氢氧化镁铝的制备、改性及表征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3 氢氧化铝的改性与表征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卤阻燃剂在PA6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仪器
        3.2.2 无卤阻燃剂/PA6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仪器与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燃烧性能分析
        3.3.2 热稳定性分析
        3.3.3 形貌与结构分析
        3.3.4 力学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卤阻燃剂在PP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及仪器
        4.2.2 无卤阻燃剂/PP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仪器与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燃烧性能分析
        4.3.2 热稳定性分析
        4.3.3 形貌与结构分析
        4.3.4 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本文特色
    5.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四、超重力法制备超细改性氢氧化铝的中试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金属氢氧化物透明分散体的可控制备及其在透明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性能研究[D]. 陈博.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2]超重力碱液氧化再生过程的反应与分离耦合强化研究[D]. 詹媛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3]超重力连续碳分法制备纳米拟薄水铝石的研究[D]. 任晓晶. 中北大学, 2020(12)
  • [4]LDHs/氢氧化物复合改性沥青阻燃性能与机理研究[D]. 李梦林.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5]α-半水硫酸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咏青.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5)
  • [6]氢氧化镁阻燃剂改性研究现状[J]. 逯登琴,王金庆,刘国旺,张鸣鲁,罗仙平. 盐业与化工, 2016(10)
  • [7]硅橡胶/蒙脱土纳米复合粉末的制备及其阻燃应用研究[D]. 丁率.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4)
  • [8]错流与逆流旋转填料床气相压降性能研究[D]. 王焕. 中北大学, 2014(08)
  • [9]超重力硫酸沉淀法制备白炭黑的中试化研究[D]. 江小波. 北京化工大学, 2013(02)
  • [10]无卤阻燃剂的制备及在PA6、PP中的应用[D]. 沈爱辉. 南京理工大学, 2010(11)

标签:;  ;  ;  ;  

超重力法制备超细改性氢氧化铝的中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