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贸易外汇管理的历史沿革及改革设想(论文文献综述)
蒲诗璐[1](2021)在《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毋庸讳言,政府债务已成为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融资手段或者调控工具,无论是为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还是为调整经济结构、熨平经济周期,抑或改善融资渠道,政府债务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政府债务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累积水平过高以致于超过政府所能承受的范围,就可能成为引爆经济动荡甚至债务危机的导火索。据国际金融协会报告,2020年全球债务规模达到281万亿美元的新高,全球债务与GDP之比超过355%,这表明债务高企已成为困扰全球经济的重大问题,Covid-2019疫情却又使全球债务问题雪上加霜,全球经济正在债务上走钢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组织纷纷预测,爆发世界性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印度是新兴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其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经济增长明显提速。但是,伴随工业化的急速推进,印度政府债务规模也在持续攀升,在当前全球债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印度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印度政府债务究竟有没有风险,其可持续性状况到底如何?是否真正潜伏着危机?债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加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加强财政管理和债务管理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印度政府债务的演变、风险及可持续性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弄清印度政府债务演变的特征、问题及其成因。更重要的是试图探讨印度政府债务演变过程中所遵循的一般性规律,以期为中国政府如何防范债务风险、增强债务可持续性、提升债务资金的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各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绪论部分奠定了本文的研究基础,明确指出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研究边界和研究意义。在全球债务问题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以印度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可持续性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丰富经济学和财政学中有关政府债务风险及可持续性问题的理论探索,还可以在实践上为主要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和债务管理工作提供借鉴。第二章从政府债务的内涵、特征、分类与功能,政府债务与国家财政的关系,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政府债务风险理论,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等几个方面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并进行了文献梳理。逻辑上层层递进,既明确了本文关于印度政府债务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和范围,也界定了本文研究的思路、任务和目标,为全文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思路引导、以及方法(论)指导。第三章从宏观上对印度政府治理体制、财政分权关系、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演进进行了详细梳理,同时还对印度近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和莫迪政府财税改革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剖析,旨在为本文关于印度政府债务风险及可持续性演变特征提供制度维度的解释。研究认为,财权和事权不断从中央向地方分散;政府债务积累是长期推行扩张性投资政策、快速增加非生产性支出、对各邦援助、以及国内外非债务性资源动员不足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融资管制不断放松;为防范债务危机政府也加强了关于财政和债务管理的制度建设。第四章研究了两方面内容,一是从总量和结构上对印度内债和外债分别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分别揭示了印度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变化特征;二是采用债务评估单一指标法分别对印度政府内债和外债的风险进行了评估。结论认为:(1)内债。快速增长开始于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达到峰值后开始呈下降趋势;内债始终是拉动政府债务变化的主导力量;主要原因可能有经济增长缓慢、税收和非税收入的拓展空间有限、五年发展计划对资金的需求过大、财政支出中非发展性支出占比过高等等;内债风险主要集中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2003年前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三个时段。(2)外债。快速增长集中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峰值16.3%出现在1991年);外债增长不仅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相关,而且跟对外贸易状况有直接关系;主权外债占比较低、多边主权债务占比较高、币种安排较为分散表明印度外债的潜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大多数样本年份里外债风险相对较小,而外债风险相对较大年份主要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即印度债务危机爆发时期。第五章以Romer(2005)跨期预算约束理论为基础,构建政府内债动态方程(35)b(28)pd-s(10)b(r-g)和政府外债动态方程Df(28)z(10)(ex-i)*e,分别从“质”和“量”的维度对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1)内债的不可持续性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从“质”来看,经济增速慢于债务利率导致内债的不可持续;从“量”来看,财政赤字规模的持续扩大导致内债的不可持续。(2)独立以来,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较好和可持续性较差的年份大体相当,可持续性较差的时段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90年代末到2003年前后两个时段。(3)外债的不可持续也可以分解成两个部分:从“质”来看,外贸出口增长率(外债资金的出口创汇能力)小于美元外债的利率;从“量”来看,外贸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逆差状态。(4)1970-2018年间大多数年份里印度外债可持续性较差,而80年代初到1992年前后又是印度外债可持续性最差的时段,导致印度外债可持续性较差的主要因素是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第六章依据“财政疲劳”理论构建印度财政反应函数,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进行实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测算出印度政府债务负担率的上限及财政空间,进而设计四种研究情境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模拟。研究结论认为:(1)印度政府负债率的理论上限为80.3%,历年实际负债率处于37.7%-82.1%之间,多数年份实际负债率低于负债率的理论上限,这表明印度政府债务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1990年前后和2003年前后两个时段,实际债务率超过债务率理论上限的年份较多,表明这两个时段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最差。(2)采用工具变量数值情境模拟方法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缺口、债务偿付利率与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之间成负相关关系,而经济增长率、经济产出缺口与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之间成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根据前文研究得出五点结论,即印度财权和事权分权趋势明显但监管力度加大,债务扩张导致其风险放大但态势总体可控,债务规模和资金效率共同作用债务可持续性,经济增长、财政支出规模、债务利率水平等因素及其波动情况等宏观变量对债务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据此提出对中国的启示或建议:加强财政支出和赤字管理,合理确定债务规模,防范债务风险或危机;防范政府债务因经济下滑而出现较大风险;推动金融和债务管理改革,降低政府债务成本和风险;在印度的中资企业当以防范政治风险而非债务风险为主。本文的创新工作主要表现在:第一,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认为债务可持续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单一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无法对一国债务可持续性与否作出准确的判断,本文对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研究,既有描述性分析,也有单一指标评估,还通过自建模型对其可持续性进行测度,此外还从相关政策或制度维度对其可持续性的演变特征进行解释,这种研究视角有助于研究任务同时发力和研究结论相互佐证,确保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第二,使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构建了全新的政府内债可持续性动态测度模型:(35)b(28)pd-s(10)b(r-g)和外债可持续性动态测度模型:Df(28)z(10)(ex-i)*e,从“质”和“量”的维度对政府内债和外债的可持续性进行了测度。又以跨期预算约束理论、财政反应函数理论、“疲劳财政”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上限阈值测度和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识别的实证模型,是对债务可持续性指标研究方法的有益补充。第三,得出了新的研究结论。如,本文认为带给印度政府债务风险最大的是外债而不是内债;又如,本文认为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较好与较差的年份大体相当,目前印度政府债务具有一定可持续性,风险总体可控,但政府进一步提高债务水平的财政空间越来越小。
张怡,胡国正[2](2021)在《人民币国际化本外币法规体系重构》文中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既是国家综合实力和信用的体现,又表明了迎接国际金融环境挑战、坚定实施开放战略和宣誓国家主权的姿态。为此,甄别国际化货币的本质属性与功能,梳理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存在的本外币法规体系冲突与不适,揭示现存人民币国际化法规体系分置割裂导致的认知偏差、监管套利、增加市场主体负担、造成监管资源浪费等弊端。遵循人民币国际化法规体系重构宏旨,辅之以法律构成要素理论,借助现有外汇管理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运用法律逻辑与技术规范对并轨机制进行调适,从概念、原则和规则等方面形成统一、层次清晰、相互逻辑缜密的规范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冯晓鹏[3](2019)在《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跨境电子商务(简称“跨境电商”)是不同于传统商业贸易,也不同于国内电子商务的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业务具有前沿性、新颖性、科技性的特征,加强对跨境电子商务法律与政策问题的理论研究,深化对跨境电商领域的规律性、本质性、系统性认识,不断总结实务中出现的新业态、新动向,无论对于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具有前沿的指导意义。本文对跨境电商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进行了界定,并对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发展概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按照跨境电商运营与合规两条主线分别对跨境电商所涉物流、税收、资金与信息安全保护、知识产权合规、走私风险应对相关法律和政策问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然后分析了《电子商务法》实施后的跨境电商经营者监管法律制度。最后,综合全文的理论梳理和实务分析,结合笔者参与跨境电商立法及司法实务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未来政策走向和实务发展趋势的基本结论,并对跨境电商政策和立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判。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有不同版本的定义,但各种概念的核心涵摄并无争议,可以概括为分属不同国家的交易主体,借助互联网等电子化通信手段促成交易(交易询价、谈判磋商、缔结合同、履行合同等),并以跨境物流或异地仓储的方式送达商品、提供服务、实现交易的跨境商务活动。广义上的跨境电商可以泛指在跨境交易的任一环节运用到电子商务技术的商业模式。对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分类,根据可以分为平台企业、平台内企业和自建平台经营的企业,根据商品流向分为跨境进口和跨境出口,根据交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贸易与跨境电商零售。跨境电子商务具有电子化、个性化、碎片化、高频次和低货值的特征。近年来,跨境电商在电子商务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乘着一系列国家重要政策支持和一系列重要事件推动的东风,呈现在迅猛蓬勃的发展态势,并且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新兴贸易业态驱动了科技创新、创造了就业机会、引领了消费潮流,将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世界跨境电商大会、《世界海关组织跨境电商标准框架》审议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的通关一体化建设等政策红利取得进一步长足发展。我国海关法将通关监管对象分为进出境运输工具、进出境货物和进出境物品,而与跨境电商密切相关的是进出境货物与进出境物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为:从用途来看,进出境货物具有贸易性质,货物进出境是为了销售;从数量来看,进出境货物数量较大;进出境物品以合理自用数量为限,超出数量限制则会被海关认定为进出境货物;从外汇来看,进出境货物是购进或售出的商品,因此有对应的外汇收入或外汇支出;而进出境物品不属于贸易货物,因此没有对应的外汇收入或外汇支出;从税收来看,进出境货物征税内容包括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而进出境物品仅在进境环节征收进口税;从许可来看,国家对部分限制进出境货物进行许可证管理;除了出境携带的文物外,一般进出境的物品不涉及行政许可问题。对于跨境电商涉及的物流通关主要法律问题包括:进出口货物和进出境物品的区分界定;直购进口和网购保税进口的基本通关监管模式;1039市场采购模式;跨境电商的常用进出口模式以及对跨境电商通关政策的探讨解读。税收征管法律关系是货物和物品在进出关境时所涉及的重要法律关系,对于跨境电商而言也不例外。与一般的进出口货物和物品相比较,跨境电商商品的进出口税收征管以一般的进出口环节税款征收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为基础依据,但同时因为涉及到电子商务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对跨境电商的特殊管理规定而又有重要区别。与国内电商不同,出口跨境电商需面对各地域法律、经济制度等规则差异以及电商平台、消费者、银行以及境内外支付机构等多个主体间的关系,常面临汇率波动、外汇管制、资金安全等难题。收款结算是否安全合规、流程是否简单顺畅直接关系到出口跨境电商的核心利益。出口跨境电商的收退款方式、不同报关模式的影响、收结汇及人民币支付、第三方支付机构及平台的合规风险等不同纬度的问题,均会跨境出口资金流的合规运作。电子商务法通过具体条文规定与《网络安全法》紧密衔接,不仅强调了全体电子商务经营者在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时应注意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更特别针对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提出了“保障网络安全”的义务与责任。网络安全的防护,一方面是对技术的高要求,如建立信息防火墙等;另一方面是对法律合规风险认识要求的提高,这需要电子商务经营者对相关法规有充分的理解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于跨境电商经营者而言,不仅要了解境内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规定,也同时要注意境外国家或地区对于信息安全保护的特殊要求。对于跨境电商领域知识产权合规问题而言,为了克服电商领域假冒、侵权的顽疾,新颁布的《电子商务法》已经明确规定了电商经营者,尤其是平台经营者的义务与责任。中国海关近年来也连续开展了“清风”、“龙腾”等知识产权专项执法活动。此外,知识产权问题也是西方国家和企业“拿捏”中国外贸企业的手段之一。因此,如何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时也避免被他人侵犯知识产权,成为了跨境电商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走私犯罪作为典型的法定犯并不像杀人放火的自然犯一样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但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忽视由跨境电商和代购引发的新兴走私方式。“奢侈品平台走私案”、“跨境电商伪报贸易方式案”、“‘代购’被判10年案”等案例的出现说明走私风险离跨境电商并不遥远,跨境电商同样可能逃避海关监管,危害国家的税收监管和外贸秩序。跨境电子商务是新型的经济形式和新兴业态,从实质上来讲,跨境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一个分支,自然应当适用电子商务相关的监管规则;同时因为又涉及到商品的进出口环节,因此也应当遵守国家关于进出口管制方面相关监管要求。跨境电商除了应当遵守电子商务的普遍规定之外,还应当符合进出口相关法律规定,包括海关、税收、进出境检验检疫、支付结算等管理制度。
徐涛[4](2019)在《1980年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史研究中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党、政之间关系的演变及其对现实政治的作用和影响。而在这其中,“小组政治”又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党政关系最核心的联结点之一。这种“小组”,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层面设立的“小组”,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现今许多高规格设置的“小组”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立于1980年3月17日,1989年7月28日被撤销,后又在1992年12月28日恢复设立,并于2018年3月改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它的主要职能是研究和拟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是中共中央统一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平台。本文以1980年代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为研究对象,采用微观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置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空背景中加以考察,对相关文献、论着等史料进行整理、归纳和综合分析,力求客观地呈现出1980年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主要活动及其决策过程,着重探讨该组织在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特殊地位、重要作用、决策机制、经验教训等问题。本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客观介绍中共中央经济工作领导机构的历史沿革以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详细考察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改革开放启动时期的主要活动,即进一步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参与“六五”计划和长远规划的编制、推动“放权让利”式改革。第三部分,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为主线,论述了全面改革时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基本工作,特别是对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的酝酿与实施。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中共十三大召开后的重要决策过程,尤其是结合当时的经济形势,对“治理环境、深化改革”这一决策的出台过程进行了认真梳理。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总结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黄彦君[5](2015)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产业发展动因》文中研究说明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分析人民币升值的经济效应,探讨经常项目失衡原因以及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但是鲜有研究从产业发展层面透视人民币汇率制度。本文在重点考察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沿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产业发展政策与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的内在联系。在深入考察过程中,本文发现汇率制度必须服从于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产业发展战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利用国际市场的"产品-要素"转换功能,实现在国内原本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的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的发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的主要目标。与传统文献不同,文章指出汇率制度安排成为产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也是工业化战略的一部分。
郭坤[6](2013)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借助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得到了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空前紧密联系的发展趋势。作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参与者。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并呈现出与全球经济相互依赖日益紧密的趋势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庞大的国际贸易规模和由此产生且独立运行的巨额国际资本流动两个方面。其中,国际直接投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2年,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开始迅速增长。到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了3172.1亿美元,是2005年底同一指标的5.5倍;而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创下688.1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是“十五”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3倍。从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在经过长期大幅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鼎盛期之后,将逐渐迎来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行新的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上下波动的区间显着扩大,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愈发明朗:从2006年至2011年,人民币兑美元全年累计升值幅度分别为6.80%、6.88%、3.35%、0.12%、3.0%和5.11%,虽然从2008年7月以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明显减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却是长期存在的。在开放经济中,汇率作为两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决定国内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从而决定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和规模,成为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然而,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很少从金融角度分析。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有的从微观角度考察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原因、投资区位以及投资进入方式等内容(如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论和寡占反应论),有的从中观层面探索跨国公司投资带来的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等内容(如产品生命周期论、边际产业扩散论),还有一些宏观层面的研究,包括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这些理论多是针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特定历史阶段进行研究的产物,而关于汇率的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却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结论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发展中国家,其特定的国际政治地位和特殊的内部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其汇率形成机制及其变化对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与作用机制不同于发达国家,而理论上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探讨却鲜见于文。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关于人民币升值和波动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亟待展开。这些研究的结论将完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将汇率水平的变化和汇率波动幅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结论,从而形成基于汇率视角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新学说,将成为未来一个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新任务。人民币长期稳定的小幅度升值及短期内的阶段性贬值,对于不同类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将产生哪些影响?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宏观传导机制是什么?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产生的汇率波动怎样影响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鼓励中国企业进行广泛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否缓解长期存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在中国进一步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该如何正确认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优势和弊端?这些正是本文研究的具体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结合国际金融学、国际投资学、西方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对于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全文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的一般理论基础。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汇率变动的基础理论—汇率决定与波动理论体系,接下来介绍了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的主要理论:相对成本论、相对财富论、风险规避论和实际期权论,上述四个理论为本文的数学模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方法基础。第二部分是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第二章,作者按照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演进脉络,对国外研究文献的经典方法、理论流派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评述;对于国内的研究,详细回顾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第三部分介绍了人民币升值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沿革。第三章首先介绍了人民币升值的历程,继而深入分析了人民币升值的具体原因及持久性;接着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进行了回顾。第四部分进行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理论分析。在数理模型分析部分,通过构造汇率不确定条件下,跨国公司的最优投资决策模型,本文详细讨论了人民币预期升值和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机制;在宏观传导机制分析部分,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利率传导机制和价格传导机制;在利弊分析部分,总结了人民币预期升值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第五部分是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第五章首先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影响,接下来对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经验分析,探讨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区位结构和投资主体结构的影响。第六部分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规范分析。第六章探讨了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并分别从政府层面的对策和企业层面的对策进行了论证。本文的模型分析表明:人民币预期升值有利于中国开展成本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而不利于中国进行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预期升值对于劳动密集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较大,而对于资本密集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较小;人民币预期升值会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无影响;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加,则成本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都减小。人民币升值通过利率传导机制和价格传导机制作用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人民币预期升值、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有显着影响:人民币预期升值有利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增加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下降,现阶段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的影响不显着。中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以成本导向型为主,而成本导向型直接投资和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的比例接近。人民币升值使得流向亚洲和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年增加;人民币升值使采矿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明显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下降,有限责任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比例上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政府对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调节应与“走出去”战略协调发展;合理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和相对财富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区位布局;实行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加强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合理利用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相对财富优势,谨慎并稳步开展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遇,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集群发展模式等。
钟卫东[7](2012)在《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 ——理论研究与中国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的全球化与金融的自由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着特征。国际资本的全球化流动,在规模上不断膨胀,流动速度上也呈加快趋势。国际资本的流动,对一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其适当进行管制就成为一国政府理所当然的政策选择。外汇管制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被西方主要工业国广泛用于调控资本流动,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放弃使用,而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政府所用。但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和放松的外汇管制背景,致使世界经济危机频发。故时至今日,作为管制国际资本流动的有效手段,外汇管制仍为许多国家所使用,在稳定本币汇率、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应对经济危机及保护本国经济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预见,外汇管制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治理中仍将长期存在。总体而言,世界范围内的外汇管制是逐渐走向宽松的。外汇管制的放松便利了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资本的流动则更直观的表现为一国资产价格的波动。而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往往会对一国的金融与经济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引发危机。因而,如何去调和利用经济开放性的有利条件与保持经济稳定及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深入研究外汇管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我们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本文以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为研究对象,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性地建立了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关系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模型,深入剖析了外汇管制变动与资产价格变动之间的作用机制,对外汇管制的演变,特别是中国的外汇管制历史、资本管制状况及汇率制度改革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当前中国资本管制与汇率改革的热点,对资本管制与汇率管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进行了细化研究,总结了国际上外汇管制变动对一国经济造成影响的经验及教训,并对我国的外汇管制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回顾了外汇管制的理论基础及其产生和演变的动态过程,并对外汇管制的主要内容和中国外汇管制变迁进行了总结;其次对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进行了重点研究,构建了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关系的IS-LM-BP理论模型,并运用协整分析与VAR模型等工具,实证分析了中国外汇管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及其动态作用过程,探讨了我国外汇管制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的作用渠道与机制;接着我们又深入讨论了资本管制与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的影响关系,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进一步佐证了我们有关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鉴于汇率管制是我国外汇管制领域中国际矛盾最为集中的焦点,我们在总结我国汇率制度沿革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资产价格、汇率、货币供应量、国内外利差、人民币预期升值率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揭示了汇率、人民币预期升值率对资产价格的动态影响过程;最后,本文总结了本币升值背景下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外汇管制方面的经验教训,对我国进行外汇管制的经济方面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的外汇管制改革特别是资本项目开放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21世纪,是我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过去渐进的外汇管制改革,基本上很好地配合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吸引国际资本、免受世界经济危机波及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将来,外汇管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任何轻言快速取消外汇管制的言论及做法都是不符合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现实的。对于外汇管制改革,中国应不急于求成,必须将外汇管制放松的进度把握、时机选择与其他货币政策相配合,与国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配合,稳步建立利率、汇率等金融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强完善银行和资本市场的监管机制和综合改革,不断审视和定位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和兼容性,与内外部经济形势相参照,采取灵活应对的方针,随时调整开放的力度和速度,逐步、顺利地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赵允[8](2011)在《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半参数估计及评价》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世界的联系增多的同时也增加了争议和摩擦。其中,关于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争论更是焦点中的重点。对汇率和汇率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实证分析和评价、对今后的汇改取向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和分析现实中面临的问题,为我国的汇率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支持。我国于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单一钉住美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富有弹性。但从近年来的实践效果来看,当前机制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弊端。本文主要围绕着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决定及其实证分析来展开。首先综合分析了目前理论界关于汇率和均衡汇率的各种理论,做出了分类和评述。然后在比较了各种模型的适用性后,选取ERER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改进,选取合适的基本经济要素变量建立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实证模型。其次以1994年到2009年中美国两国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利用传统协整估计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半参数估计的计量方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对运用不同方法得出的估计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指出了半参数估计方法在拟合程度等方面的优越性。最后,本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和长期的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测算,对人民币汇率的失调情况做出判断和评价,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希望能为今后在分析和研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杜鹏[9](2011)在《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境资金流动是一个经济体资金流出入的总体状况,即资金跨越经济体管辖区域范围流动的情况。对于跨境流动的管理,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该资金流动对经济体宏观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的影响进行管理。在经济全球化加快的背景下,全球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形式更趋复杂。大量、持续的资本流入为一国提供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但也加剧和扩大了金融风险的传递和影响,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如何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有效管理,在充分发挥资金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有效防范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是许多国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来说,随着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扩大,跨境资金流动规模明显增加,长期呈现净流入态势,造成了国际收支失衡,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跨境资金流动中还存在大量的异常资金,给我国金融安全带来隐患。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体系形成于外汇短缺的背景下,对于跨境资金大量流入管理显得相对薄弱,难以适应外汇资源由十分稀缺转为相对过剩这一新的形势。通过分析跨境资金流动与宏观经济、金融危机的关系,在评估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和完善能够适应中国跨境资金流动新形势要求的、更加有效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体系的目标、原则、战略及政策建议。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与实体经济、金融因素相关性的实证分析,论文指出跨境资金流动与我国实体经济活动基本相符、跨境资金流动与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相关性以及正常的交易中夹杂着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并对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在全面梳理我国异常资金流动的多种渠道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海关进出口净差额与银行结售汇净差额的关联关系,提出对跨境资金流动整体监管思路,并明确整体跨境资金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对我国资金跨境流动中形成的“热钱”概念进行诠释,就“热钱”产生的原因、分析方法、监测预警指标设计及监管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探索。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为:我国大规模跨境资金流动与实体经济活动基本相符,跨境资金流动状况与我国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相关性。正常的贸易投资活动中夹杂着部分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异常资金跨境流动、境内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滞后和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跨境资金管理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多管理部门、多资金类型、多进出渠道,需要宏观经济政策间的相互协调。针对新形势的变化,各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沟通配合,形成合力,才能建立跨境资金流动整体监管体系,有效促进资金的均衡流动,防范异常资金流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
张健[10](2010)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国解除资本项目下的交易与汇兑限制,融入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客观趋势的关键性措施。由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在给一国带来潜在收益的同时,也将一国的经济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内在缺陷充分暴露在外,使该国面临更多的外部冲击风险。因此,在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如何有效的进行政策搭配,合理安排政策次序,找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点,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着力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国家共同面临的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国内外资本项目可兑换理论研究入手,借鉴发展中国家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金融学理论和国际金融学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纵向比较分析和横向比较分析相结合、一般分析和对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当前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收益与风险、核心条件、资本管制的解除、汇率制度等配套性措施作了系统性的研究。由于资本项目可兑换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配套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对其研究所包含的内容较多,本文根据研究的需要,除导论外,共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理论,这一部分主要包含概念界定、收益与风险、顺序安排、汇率制度选择等基础性内容;第二部分在结合第一部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联系中国经济、金融的实际,系统研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因、条件、时机、顺序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有关中国资本管制的内容,与第二部分的逻辑关系在于,资本管制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系统的研究我国的资本管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一部分系统的论述了资本管制的理论依据,并在回顾我国资本管制制度的历史演进基础上对我国的资本管制的目标、手段、有效性作出了判断。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问题,本文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需要与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相匹配,两者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风险状况,因此,这一部分系统的论述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并对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制度改革后,现行汇率制度在运行中的缺陷及未来取向作了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以下几处:1.在辨析国内外学者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定义的基础上,从通货兑换权的角度,对资本项目可兑换和资本管制的概念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2.提出资本项目项目可兑换不一定要同时满足所有的前提条件,但为了降低风险,必须要满足一个核心条件,对不同国家来说,核心条件的选择可能因经济金融的基础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本文对资本项目可兑换概念的新观点,认为对中国来说,这个核心条件就是我国出口产业竞争力的提升。3.在中国放松资本管制的进程中,必须注意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推进与汇率制度改革的有效匹配。这两者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两者的脱节将造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降低,进而带来风险的累积。本文始终认为,任何将资本项目可兑换和汇率制度改革割裂开来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二、非贸易外汇管理的历史沿革及改革设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贸易外汇管理的历史沿革及改革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及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政府债务的内涵、特征、分类与功能 |
2.1.1 政府债务的内涵 |
2.1.2 政府债务的特征 |
2.1.3 政府债务的类型 |
2.1.4 政府债务的功能 |
2.2 政府债务与财政的关系 |
2.2.1 政府债务的形成机理 |
2.2.2 政府债务与财政的关系以及“财政疲劳”理论 |
2.3 政府债务的经济效应 |
2.3.1 政府债务有害论 |
2.3.2 政府债务中性论 |
2.3.3 政府债务有益论 |
2.3.4 政府债务的非线性效应论 |
2.4 政府债务风险理论 |
2.4.1 政府支出扩张及预算约束理论 |
2.4.2 债务危机风险 |
2.4.3 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 |
2.5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 |
2.5.1 政府债务可持续的内涵 |
2.5.2 政府跨期预算约束理论 |
2.5.3 一般均衡条件下政府债务跨期预算理论 |
2.5.4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测度 |
2.5.5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素 |
2.6 文献综述 |
2.6.1 政府债务理论沿革综述 |
2.6.2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理论研究综述 |
2.6.3 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研究综述 |
2.6.4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综述 |
2.6.5 文献评析 |
2.7 核心概念界定 |
2.7.1 财政赤字 |
2.7.2 赤字财政政策 |
2.7.3 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
2.7.4 发展性支出与非发展性支出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印度财政体制及债务管理制度的变迁 |
3.1 印度国家治理体系 |
3.1.1 宪法及政治体制 |
3.1.2 国家权力三权分治 |
3.2 印度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
3.2.1 央、地事权划分 |
3.2.2 央、地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
3.2.3 央、地税收权力划分 |
3.3 财政收支运行状况 |
3.3.1 央、地财政收入情况 |
3.3.2 央、地政府财政支出状况 |
3.3.3 财政盈余/赤字及债务状况 |
3.4 印度政府债务管理 |
3.4.1 政府债务管理的组织机构及职能 |
3.4.2 政府债务管理的目标 |
3.4.3 印度国债市场的演变 |
3.4.4 《财政责任与预算管理法(2003)》 |
3.5 莫迪政府财税改革 |
3.5.1 财税改革背景 |
3.5.2 财税改革目标 |
3.5.3 财税政策及改革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印度政府债务、演变趋势及风险描述性分析 |
4.1 印度政府内债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 |
4.1.1 印度政府内债的规模分析 |
4.1.2 印度政府内债的结构分析 |
4.2 印度政府外债及其演变趋势与特征 |
4.2.1 印度政府外债规模分析 |
4.2.2 印度政府对外债务结构分析 |
4.3 印度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
4.3.1 印度内债风险分析 |
4.3.2 印度外债风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
5.1 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5.1.1 理论分析框架 |
5.1.2 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方法 |
5.1.3 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方法 |
5.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2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
5.2.1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测度 |
5.2.2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分析 |
5.2.3 印度政府内债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与分析 |
5.3.1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测度 |
5.3.2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分析 |
5.3.3 印度政府外债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实证分析 |
6.1 “财政疲劳”及政府债务上限问题研究 |
6.1.1 “财政疲劳”与政府债务可持续 |
6.1.2 基于“财政疲劳”理论的债务上限问题研究 |
6.2 研究模型构建 |
6.2.1 理论模型构建与推导 |
6.2.2 实证模型构建及标准设定 |
6.3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检验 |
6.3.1 变量、样本与数据说明 |
6.3.2 检验结果及分析 |
6.3.3 政府债务上限测度 |
6.4 印度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影响因子识别 |
6.4.1 研究情境设计 |
6.4.2 影响因子识别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1.1 财权和事权分权趋势明显但监管力度加大 |
7.1.2 债务扩张导致其风险放大但态势总体可控 |
7.1.3 债务规模和资金效率共同作用债务可持续性 |
7.1.4 宏观经济变量与债务可持续性的关联 |
7.2 对中国的几点启示或建议 |
7.2.1 加强财政支出和赤字管理 |
7.2.2 防范政府债务因经济下滑而出现较大风险 |
7.2.3 推动金融和债务管理改革 |
7.2.4 在印度的中资企业应主要防范和规避政治风险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人民币国际化本外币法规体系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化的人民币的本质特性厘清 |
(一)国际化的人民币与外币功能等同 |
(二)国际化的人民币体现我国综合实力 |
(三)国际化的人民币具有“外币”属性 |
(四)国际化的人民币是一种国际领域的“公共品” |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检视 |
(一)人民币国际化本外币法律体系的分置割裂 |
(二)两套法规体系分置割裂引发的冲突与不适 |
1.造成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认识偏见 |
2.监管套利在所难免 |
3.增加市场主体负担 |
4.监管部门有限资源的浪费 |
三、人民币国际化法规制度的重构设想 |
(一)法律重构的理论溯源 |
(二)法规体系重构的宏观基础 |
1.搭建法规框架 |
2.整合法律技术 |
3.统一法律观念 |
(三)法规体系重构的微观举措 |
四、结语 |
(3)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现状综述及反思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
五、研究方法 |
(一)规范分析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比较分析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一章 跨境电子商务的内涵揭示与实践进路 |
第一节 跨境电子商务语义分析 |
第二节 跨境电子商务类型涵摄 |
一、三类企业形态 |
二、双向货物流向 |
三、两种交易性质 |
第三节 跨境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与演进趋势 |
第四节 中国跨境电商近年来的实践机遇 |
一、“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的发展环境 |
二、首届世界海关跨境电商大会释放的发展红利 |
三、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带来的发展机遇 |
第二章 跨境电商物流通关法律与政策体系解构 |
第一节 进出口货物与进出境物品通关法律制度诠释 |
一、“货物”与“物品”的海关法释义 |
二、“货物”与“物品”的通关流程比对 |
三、“关检一体化”的规范解析 |
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新业态解读 |
第二节 跨境电商商品物流通关政策体系述评 |
一、跨境电商商品含义简述 |
二、跨境电商进口海关监管政策述评 |
三、跨境电商出口海关监管政策述评 |
四、市场采购模式的优势与风险述评 |
第三节 跨境电商进出口物流方式基本样态检视 |
一、跨境电商进出口物流选择比较研究 |
二、邮政小包通关政策实践原理提炼 |
三、三类快件通关监管政策扒梳 |
四、困境与出路:美国退出“万国邮联”的影响与对策 |
第四节 跨境电商特殊商品与特殊区域的通关政策解析 |
一、特殊进出口商品监管政策的价值定位 |
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通关便利化改革 |
第三章 跨境电商进出口税收征管法律与政策谱系 |
第一节 跨境电商商品关税征收法律制度规范分析 |
一、进出口货物关税法律制度概述 |
二、影响货物关税影响的三重因素 |
三、海关预裁定制度—从《贸易便利化协定》的文本展开 |
第二节 跨境电商商品进口消费税征收法律与政策探析 |
一、进口消费税计征解析 |
二、进口消费税税率核算 |
第三节 跨境电商商品进出口增值税征收法律与政策简析 |
第四节 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政策的演进与评析 |
一、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收监管的政策演进 |
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综合税率的形成与展现 |
三、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计税方法 |
四、“汇总征税”的制度建构与实践优势 |
五、“代收代缴义务人”的身份与责任 |
第五节 跨境电商出口退税政策定位与机制设置 |
第四章 跨境出口资金流运作政策规制与风险防范剖析 |
第一节 跨境电商出口收退款方式政策规制分析 |
一、出口跨境电商收款主要方式评介 |
二、不同出口报关模式下跨境收款的政策推演 |
三、出口跨境电商退款资金风险及防范路径 |
第二节 现行政策框架下跨境收款风险研析与规避路径探寻 |
一、出口跨境电商收款结汇风险分析 |
二、跨境收款第三方支付机构监管政策梳理与研判 |
三、跨境电商平台收款的资金沉淀风险及防范措施 |
第五章 跨境电商信息安全保护法律比较研究与规范指引 |
第一节 个人信息保护:《网络安全法》与《刑法》的规制比较 |
一、《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分析 |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面向——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第二节 域外制度镜鉴——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 |
一、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文本分析 |
二、《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法律渊源定位 |
三、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与GDPR的异同比较 |
四、跨境电商领域信息安全典型案例评析 |
第三节 跨境电商合法收集用户信息规范指引 |
一、征得用户明示同意 |
二、保障用户信息权利 |
三、建构应急机制 |
四、加强数据安全能力建设 |
第四节 海关行政监管过程中获取个人信息合法性的法理基础 |
第六章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研究 |
第一节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法律制度概论 |
一、国内外法律与政策概述 |
二、跨境电商海关执法案例与执法特征 |
三、跨境电商商品侵权特征归纳 |
第二节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侵权认定的理论蕴含 |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法律适用认定阐析 |
二、海关执法对象认定的法律逻辑推演 |
三、行邮渠道海关监管实践的理论提炼 |
第三节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侵权风险规避进路 |
一、跨境电商避免侵权策略——基于《电子商务法》的要求 |
二、跨境电商避免被侵权策略——基于《商标法》的要求 |
第四节 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特殊法律问题研究——定牌加工(OEM)与平行进口的理论纷争 |
一、对定牌加工(OEM)司法实践的法理回应 |
二、平行进口问题的法律证成 |
第七章 跨境电商走私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
第一节 跨境电商走私的司法实践背景 |
一、跨境电商走私类型与特征 |
二、跨境电商企业与平台走私动机审视 |
第二节 刑法走私构成理论之于跨境电商领域的适用 |
一、跨境电商走私犯罪构成要件的规范评析与理论重构 |
二、“化整为零”与“低报价格”的走私手段 |
三、偷逃应缴税额计核的理论争议与解构 |
四、跨境电商走私刑事责任考 |
第三节 跨境电商走私风险检视——从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为切入 |
一、电商平台“化整为零”包税进口走私案 |
二、电商企业伪报贸易方式走私案 |
三、超出“自用、合理数量”的代购走私案 |
第四节 实践视域下的跨境电商走私风险防范指引 |
一、电商经营者风险规避方案 |
二、电商平台经营者风险规避方案 |
三、代购转型建议 |
第八章 跨境电商“母体性”普适规则与跨境零售的特殊规制 |
第一节 跨境电商监管法律制度体系 |
一、跨境电商国内监管法律制度框架体系 |
二、跨境电商监管法律制度的域外借鉴 |
第二节 跨境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一般监管规定梳理 |
一、市场主体登记要求 |
二、对外贸易和海关登记要求 |
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 |
四、商品和服务质量安全保障要求 |
五、亮照经营及终止公示义务 |
六、健全信用评价体系 |
七、遵守进出口监管规定 |
八、其他义务 |
第三节 《电子商务法》中平台经营者的普适义务与责任 |
一、信息记录与留存义务 |
二、平台竞争的禁止性规定 |
三、平台消费者权益保护责任 |
四、平台审核和安保义务 |
五、平台先行赔付义务 |
六、其他义务 |
第四节 跨境零售进出口经营者的特殊监管要求 |
一、跨境零售进口平台监管制度 |
二、跨境零售进口平台内经营者监管制度 |
三、跨境零售进出口服务商监管制度 |
四、跨境零售进出口商品报关规定 |
五、跨境零售进出口作业场所监管要求 |
结论 |
一、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研判 |
二、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政策研判 |
三、跨境电商法律与政策完善方向研判 |
四、走向全球:跨境电商国际标准中的中国经验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4)1980年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说明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资料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成立 |
一、1980年代前中共经济工作领导机构的演变 |
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立原因分析 |
三、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人员构成和功能定位 |
四、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决策机制和议题设置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启动时期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1980-1984) |
一、继续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 |
二、指导“六五”计划和长远规划的编制 |
三、初步酝酿经济体制改革 |
第三章 全面改革时期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1984-1987) |
一、积极应对经济波动 |
二、参与“七五”计划的编制 |
三、实行“价格双轨制” |
第四章 十三大召开后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1987-1989) |
一、高层决定“物价闯关” |
二、提出“治理环境、深化改革”的方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产业发展动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调整服从于产业发展战略 |
四、人民币汇率制度的 “产品—要素”转换目标 |
五、结 论 |
(6)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序言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框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的一般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辨析 |
(一)汇率及相关概念界定 |
(二)对外直接投资及相关概念界定 |
二、汇率决定与波动理论 |
(一)传统汇率决定与波动理论 |
(二)现代汇率决定与波动理论 |
(三)最新汇率决定与波动理论 |
三、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的理论 |
(一)相对成本论 |
(二)相对财富论 |
(三)实际期权理论 |
(四)风险规避论 |
第二章 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
一、汇率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影响的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汇率水平效应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汇率波动效应的研究综述 |
(三)关于汇率水平效应和汇率波动效应的最近成果 |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文献综述 |
(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研究现状 |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未来研究方向 |
第三章 人民币升值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沿革 |
一、人民币汇率变化和人民币升值的历史沿革 |
(一)1994 年以前人民币阶段性大幅度贬值 |
(二)1994 年以后人民币长期渐进式升值 |
(三)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 |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沿革 |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阶段特征 |
第四章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理论分析 |
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数理模型分析 |
(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成本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影响 |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影响 |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成本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影响 |
(四)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市场导向型对外直接投资结构的影响 |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宏观传导机制分析 |
(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利率传导机制 |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价格传导机制 |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利弊分析 |
(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影响 |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利影响 |
第五章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和经验分析 |
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面板数据模型介绍 |
(二)数据来源和指标选择 |
(三)实证结果 |
(四)经济学含义 |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初始规模因国家而不同 |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影响的经验分析 |
(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影响 |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结构的影响 |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结构的影响 |
第六章 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策研究 |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节应与“走出去”战略协调发展 |
(二)发挥人民币升值优势优化对外直接投资布局 |
(三)推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 |
(四)进行全民创新意识的文化培养 |
二、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
(一)增强中国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 |
(二)发挥人民币升值优势稳健开展海外并购 |
(三)借助人民币升值机遇鼓励弱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群发展 |
总结与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7)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 ——理论研究与中国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四节 本文所用的重要概念 |
第二章 外汇管制研究概述 |
第一节 外汇管制的相关理论 |
一、重商主义的外汇管制思想 |
二、缪尔达尔的外汇管制思想 |
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外汇管制思想 |
四、关于放松资本管制的理论 |
五、货币危机理论中的资本管制思想 |
六、托宾税理论中的资本管制思想 |
第二节 外汇管制的产生与演变 |
第三节 外汇管制内容概述 |
一、外汇管制的目的 |
二、外汇管制的类型 |
三、外汇管制的内容与措施 |
四、外汇管制的利弊 |
第四节 我国外汇管制的历史沿革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 |
第一节 外汇管制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的理论分析 |
第三节 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的说明与数据来源 |
二、模型的估计 |
三、结论 |
第四节 外汇管制对资产价格影响的形成机制分析 |
一、国际资本流入渠道分析 |
三、国际资本流入如何影响资产价格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本管制与资产价格 |
第一节 资本管制研究综述 |
一、有关资本管制的目标及原因的研究 |
二、对于资本管制有效性的研究 |
三、有关资本管制强度的研究 |
第二节 资本管制状况述评 |
一、发达国家资本管制述评 |
二、发展中国家资本管制述评 |
第三节 资本管制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
一. 模型的说明与数据来源 |
二. 模型的估计 |
三.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汇率管制与资产价格 |
第一节 汇率与资产价格文献综述 |
一、理论研究综述 |
二、实证研究综述 |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回顾 |
一、人民币高估值时期(1950~1980年) |
二、人民币大幅贬值及稳定时期(1981~2005年) |
三、人民币升值时期(2005~) |
第三节 汇率管制与资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
一、模型说明及数据来源 |
二、模型的估计 |
三、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外汇管制的思考 |
第一节 本币升值背景下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波动的国际经验 |
一、日本的经验 |
二、台湾的经验 |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验 |
第二节 全球经济治理背景下的外汇管制 |
一、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全球经济治理 |
二、外汇管制与全球经济治理 |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外汇管制的意义 |
一、合理导向资本沉淀,做到有防有控 |
二、借助资本沉淀,推动金融创新与改革 |
三、加强外资监控,防止房地产价格的深幅下跌 |
四、转变引资观念,适当鼓励资本输出 |
五、实行相机决策,适度调整人民币升值策略 |
六、保护幼稚部门,保障产业升级 |
第四节 中国未来外汇管制政策建议 |
一、关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问题的思考 |
二、对未来中国资本管制政策的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半参数估计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人民币汇率变动综述及分析 |
2.1 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变动趋势 |
2.1.1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程回顾 |
2.1.2 人民币汇率历史数据及其变动趋势 |
2.1.3 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解释 |
2.2 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的检验 |
2.2.1 购买力平价的检验与计量方法 |
2.2.2 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的实证检验 |
第3章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半参数估计 |
3.1 半参数估计方法与模型 |
3.1.1 半参数估计简介 |
3.1.2 线性半参数模型 |
3.2 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设定 |
3.3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说明 |
3.4 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的估计 |
3.4.1 传统对数模型的估计 |
3.4.2 半参数估计结果及比较分析 |
第4章 基于半参数估计的人民币汇率失调测算与评价 |
4.1 半参数估计修正后回归方程残差的协整检验 |
4.2 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的实证分析 |
4.3 长期人民币均衡汇率模型 |
4.4 人民币汇率失调的测算及评价 |
4.4.1 失调情况测算 |
4.4.2 失调情况的分析和评价 |
第5章 政策建议 |
5.1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局限性 |
5.2 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
5.3 增强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全球跨境资金流动的发展趋势 |
1.1.2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现状 |
1.1.3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2.3 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创新点 |
1.3.3 论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跨境资金流动动因 |
2.1.1 长期跨境资金流动动因 |
2.1.2 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动因 |
2.2 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小结 |
第3章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
3.1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 |
3.1.1 跨境资金流动相关概念界定 |
3.1.2 跨境资金流动管理 |
3.1.3 跨境资金流动与金融危机 |
3.2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现状及基本特征 |
3.2.1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总体概况 |
3.2.2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特征 |
3.2.3 后危机时期我国跨境资金的基本态势 |
3.3 我国跨境基金流动的规模及结构 |
3.3.1 跨境资金流动的总规模 |
3.3.2 跨境资金流动的结构分析 |
3.3.3 顺差的结构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与实体经济、金融因素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
4.1 实证分析的理论基础 |
4.1.1 国外研究现状 |
4.1.2 国内研究现状 |
4.2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相关因素实证分析 |
4.2.1 相关变量定义 |
4.2.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
4.2.3 实证分析 |
4.3 实证分析的结果和解释 |
第5章 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国际经验 |
5.1 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国际经验 |
5.1.1 日本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实践 |
5.1.2 欧盟国家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经验 |
5.1.3 韩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实践 |
5.1.4 台湾地区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实践 |
5.2 发展中国家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国际经验 |
5.2.1 智利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实践 |
5.2.2 墨西哥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实践 |
5.2.3 巴西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实践 |
5.3 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第6章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面临的主要主要问题和挑战 |
6.1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6.1.1 异常跨境资金流动与热钱 |
6.1.2 异常资金流动的规模及主要渠道 |
6.1.3 我国异常流动资金管理上的问题和原因 |
6.2 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及其影响 |
6.2.1 我国境内外汇衍生品市场现状 |
6.2.2 境内外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的效率分析 |
6.2.3 境内外汇衍生品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6.3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挑战 |
6.3.1 非国际货币的制度约束 |
6.3.2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
6.3.3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度量 |
第7章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原则、战略及建议 |
7.1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原则 |
7.1.1 开放与管理并重原则 |
7.1.2 成本与效率并重原则 |
7.1.3 流出流入均衡管理原则 |
7.2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战略 |
7.2.1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目标 |
7.2.2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战略方向:整体监管思路 |
7.2.3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机制的建设 |
7.3 改革和完善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几项建议 |
7.3.1 改进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
7.3.2 建立健全国际收支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
7.3.3 稳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引导跨境资金有序流动 |
7.4 跨境资金流动与宏观政策协调 |
7.4.1 跨境资金流动影响宏观政策的基本原理 |
7.4.2 过度资金流入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7.4.3 资本外逃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7.4.4 跨境资金流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
7.5 小节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已有文献回顾 |
1.2.1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 |
1.2.2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模式及顺序 |
1.2.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时机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及基本结论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框架结构 |
1.3.3 基本结论 |
2.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础理论 |
2.1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货币可兑换 |
2.1.2 经常项目可兑换 |
2.1.3 资本项目可兑换 |
2.2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般理论 |
2.2.1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理论基础 |
2.2.2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保持管制的论争 |
2.2.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收益与风险 |
2.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排序理论 |
2.3.1 有关排序的理论支持 |
2.3.2 有关排序的否定意见 |
2.3.3 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排序问题 |
2.4 资本项目可兑换下的汇率制度选择 |
2.4.1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
2.4.2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及克鲁格曼永恒三角形 |
2.4.3 国际资本流动背景下的汇率理论 |
3.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
3.1 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动因 |
3.1.1 来自内部的动因 |
3.1.2 来自外部的动因 |
3.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般条件与核心条件 |
3.2.1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一般条件 |
3.2.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核心条件 |
3.3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顺序安排 |
3.3.1 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基本原则 |
3.3.2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顺序安排 |
4.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 |
4.1 资本管制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
4.1.1 资本管制的含义 |
4.1.2 资本管制的理论依据 |
4.2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演进与现状 |
4.2.1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演进 |
4.2.2 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现状 |
4.3 对中国资本管制制度的评价 |
4.3.1 对中国资本管制目标的评价 |
4.3.2 对中国资本管制手段的评价 |
4.3.3 对中国资本管制有效性的评价 |
4.4 中国放松资本管制进程中的政策配合 |
5. 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
5.1 资本项目可兑换与汇率制度 |
5.1.1 资本项目可兑换要求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 |
5.1.2 汇率制度安排影响资本项目可兑换 |
5.1.3 汇率稳定与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统一与矛盾 |
5.1.4 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项目改革具有内在一致性 |
5.2 国际汇率制度的变迁 |
5.2.1 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
5.2.2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
5.2.3 牙买加体系下的浮动汇率制 |
5.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 |
5.3.1 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分期 |
5.3.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汇率制度(1949-1952年) |
5.3.3 计划经济时期的汇率制度(1953-1980年) |
5.3.4 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度(1981-1994年) |
5.3.5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的汇率制度(1994-2005年) |
5.3.6 2005年后的汇率制度 |
5.4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存问题 |
5.4.1 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效 |
5.4.2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的问题 |
5.5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未来取向 |
5.5.1 走向弹性化的汇率制度 |
5.5.2 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协同推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非贸易外汇管理的历史沿革及改革设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政府债务的演进、风险及可持续性研究[D]. 蒲诗璐. 四川大学, 2021(12)
- [2]人民币国际化本外币法规体系重构[J]. 张怡,胡国正.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21(01)
- [3]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与政策研究[D]. 冯晓鹏. 吉林大学, 2019(02)
- [4]1980年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研究[D]. 徐涛.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5]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产业发展动因[J]. 黄彦君. 经济问题探索, 2015(01)
- [6]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郭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 [7]外汇管制与资产价格 ——理论研究与中国经验[D]. 钟卫东. 山东大学, 2012(05)
- [8]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半参数估计及评价[D]. 赵允.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9]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研究[D]. 杜鹏. 天津财经大学, 2011(10)
- [10]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问题研究[D]. 张健.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