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1](2021)在《散打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教学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朱可[2](2021)在《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12周中等强度的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今后选择足球与啦啦操运动改善初中生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弹性和改善心理健康提供实验依据和制定运动实践干预方案作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随机抽取镇江市某初中一年级的3个班共150名学生作为初始实验被试。最终确定138名学生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足球组(足球项目)45人;啦啦操组(啦啦操项目)45人;对照组(常规体育教学)48人。运动干预持续时间为12周,3次/周,每次进行累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对照组不进行运动强度控制。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以班级团体方式进行测量。研究结果:(1)经过为期6周的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干预后,初中生的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都得到显着的改善(P<0.05)。持续12周的运动干预效果均明显好于6周的干预效果,干预效果与时间呈现正相关,干预效果随之干预时间增加而增加。(2)12周实验干预后,初中生在积极应对方式与消极应对方式上均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时间的主效应显着(P<0.05)。初中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上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时间与组别的主效应显着(P<0.05)。(3)心理弹性在足球运动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8.60%;心理弹性在啦啦操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29.45%;消极应对方式在足球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23.43%;消极应对方式在啦啦操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总效应的12.60%;消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在足球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序列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7.49%;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在啦啦操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序列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1.13%;消极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在啦啦操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部分序列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10.31%。研究结论:1.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干预时间和干预效果呈正比。2.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同时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3.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同时通过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4.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通过心理弹性经减少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啦啦操运动通过心理弹性经增加积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秦恺蔓[3](2021)在《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持续12周中等强度的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并探究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运动干预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以及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链式中介路径,通过实验分析运动干预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镇江市某中学初一年级13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足球组(实验1组)、啦啦操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进行每周3次、持续45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课,并连续干预12周的实验干预。在实验前、实验6周后和12周后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锻炼动机量表》和《社会性体格焦虑量表》对3个组实施团体测量。研究结果:(1)12周的实验干预后,初中生在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总分上存在时间的主效应(P<0.05)、组别的主效应(P<0.05)以及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2)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最具显着性,优于足球组和对照组;(3)锻炼动机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9.58%;锻炼动机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74.09%。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7.60%;社会性体格焦虑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23.39%。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为55.87%;社会性体格焦虑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为107.74%。研究结论:(1)持续参加中等强度的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提高初中生锻炼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2)持续12周的的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够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且不同干预方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啦啦操运动在提高锻炼动机、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优于足球运动。(3)参加足球运动能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同时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可以通过社会性体格焦虑和锻炼动机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
雷雅琴[4](2021)在《排舞运动对12-14岁农村青少年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一生中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深受自身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低的影响,身体自尊作为个体对自身身体特征的总体评价,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对自身情感体验和环境满意度的整体评估,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体育运动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存在较好的干预效果,且排舞作为一项融合了体育强度和舞蹈美感的国际性运动项目,有着限制少、趣味足的特征。所以本文将从关注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一角度出发,以国家相关的政策导向和排舞的蓬勃发展为契机,探究排舞运动对农村12-14岁农村青少年的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干预效果,力求通过干预活动得到具体的数据来对排舞的运动价值进行有力的支撑,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融合,并丰富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推动排舞运动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本研究主要运用实验法,以乐山犍为县铁炉学校初一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采取整班抽取的方法,1班为实验组,2班为对照组,并选定段艳平的《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和张兴贵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作为测量工具,在两组身体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评分结果经正态性检验合格后,再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质性合格的前提下,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起接受为期12周的干预。对照组按该校的常规教学大纲行课,实验组则进行排舞运动的学习,实验结束后再次组织学生填写相关量表,对实验前后填写的量表评分进行正态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结果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12周的实验后发现,对照组与实验组对于身体自尊的速度、协调和身体活动这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学校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这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经过12周的实验后发现,实验组对于身体自尊的外貌、协调、身体吸引力、运动技能、身体活动、身体价值和整体自尊这七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学业满意度、学校满意度、正性情感这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经过12周的实验后发现,对照组对于身体自尊的力量、速度、身体吸引力这三个维度在实验前后的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评分在实验前后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主要结论如下:(1)排舞教学对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具有提升效果,主要体现在外貌、协调、身体吸引力等维度上,且对女生的干预效果优于男生,说明排舞的受众面更多的是女生;(2)排舞教学对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提升效果,学校满意度、友谊满意度、环境满意度、正向情感等维度在实验前后都存在显着性差异,故排舞运动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有帮助作用;(3)常规教学对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具有提升效果,主要体现在力量、速度、耐力等维度上,且对男生的干预效果优于女生,故男生更能接受常规教学的内容;(4)排舞教学和常规教学对学生身体自尊产生影响的维度有所不同,故排舞教学能够针对常规教学对身体自尊的提升效果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说明排舞运动在学校的推广是具有现实意义的;(5)实验前学生整体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均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女生的整体身体自尊水平低于男生,留守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稍低,故学生的身心健康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邹小育[5](2021)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走进健身房,参加器械训练,以塑造形体美为主,多半是减重。很多女大学生在各项身体指标非常标准的情况下,还主观的认为自己偏胖或超重,因此不科学的减重给女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了缓解女大学生的体像焦虑,改善她们的自尊状况,本研究引用器械训练做为运动干预手段,试图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像认知态度和改善她们的自尊状况,引导女大学生的身心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4周的器械训练对普通女大学生的体像和自尊水平是否有影响,(2)4周的器械训练是否能让女大学生的体像和自尊水平产生显着性的变化,(3)探讨4周的器械训练对普通女大学生形体的影响,(4)探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体育锻炼对促进女心理健康的作用。为改善女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提供方法和数据参考。最后,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研究,推动器械训练在女性群体中的推广,化解女性群体对器械训练的误解与偏见,向更多的女性普及器械训练的好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探索4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的积极影响。经过被试条件筛选后,随机选取了上海体育学院24名普通女大学生(均为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她们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12人为实验组,12人为对照组。对12名实验组的普通女大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运动干预,每周训练两次,共8次,每次90分钟。另外12人不参加器械训练作为对照组。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她们的自尊水平和体像水平以及形体指标特征进行测试,并利用SPSS19.0对实验前后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研究结果:(1)外显自尊: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运动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外显自尊得分差异显着(P<0.05),实验组的被试实验前后外显自尊得分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的被试实验前后外显自尊得分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组的外显自尊水平较实验前有了显着性的提升,对照组的外显自尊水平较实验前没有显着性的变化。(2)内隐自尊: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内隐效应对比值(P>0.05),实验组实验前后的内隐效应对比值(P>0.05),实验组被试在经过为期4周的器械训练后她们的内隐自尊没有显着性的提高,但是实验后实验组的内隐效应平均值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290.16毫秒,提升至480.02毫秒,说明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内隐自尊有一定的积极影响。(3)体像认知: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在实验后实验组被试在相貌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和自我分类七个分量表上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在相貌倾向,舒适评估,健康倾向三个分量表上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对照组在体像十个维度上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4)形体: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被试的身体形态在骨骼肌和体脂百分数两个指标上变化显着(P<0.05),在身体素质方面前后对比下肢力量和心肺能力有显着性的变化(P<0.05),对其他指标没有显着性的影响(P>0.05),所以得出结论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型变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结论:(1)4周的器械训练能显着提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外显自尊水平。(2)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像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的显着性变化:相貌评估,舒适倾向,健康评估,疾病倾向,身体部位满意,超重和自我分类。4周的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的体像认知有提高和改善的积极趋势。(3)经过4周的器械训练后,实验组被试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她们的形体没有显着的变化。
钱凯娟[6](2021)在《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小学生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以武术和花样跳绳、趣味田径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为干预手段,探讨持续12周中等强度的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小学生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作用,为学校体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实验依据和运动实践干预方案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县城小学四年级3个班共169名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1组(武术和花样跳绳组合)58人;实验2组(趣味田径与花样跳绳组合)56人;对照组(常规体育教学)55人。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干预持续12周,3次/周,每次累计约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对照组进行正常体育活动,运动强度不监控。使用《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儿童自我概念量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分别在实验前1周、实验第7周、实验第12周底和实验结束2周后,以班级团体方式进行测量。研究结果:(1)持续12周武术和花样跳绳、趣味田径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干预后,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实验后测的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均显着高于前测(P<0.05),后测与后效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且实验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2)小学四年级学生不同项目组合运动与身体自尊(r=0.181)、自我概念(r=0.258)、心理健康(r=0.324)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身体自尊在武术和花样跳绳、趣味田径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42.5%、29.1%。自我概念在武术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68%;自我概念在趣味田径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52.1%。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在武术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链式中介作用,链式中介效应为86.48%;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在趣味田径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链式中介作用,链式中介效应为62.98%。研究结论:(1)武术和花样跳绳、趣味田径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均能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且不同项目组合之间效果一致。(2)武术和花样跳绳、趣味田径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均能直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能通过改善身体自尊间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3)武术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通过提升自我概念间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趣味田径和花样跳绳组合能直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能通过改善自我概念间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4)武术和花样跳绳组合运动通过提升身体自尊和自我概念间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趣味田径和花样跳绳组合能直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能通过改善身体自尊和自我概念间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郭君婷[7](2021)在《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体育锻炼作为提升和改善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和心境状态的重要手段,成为时下的重要话题,因此国家大力推广全民健身,体育锻炼活动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既有效又可行的干预手段。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参与太极拳锻炼的人群进行分析,并通过《POMS简式心境状态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对哈尔滨市参与二十四式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进行心理测量,亲自跟进,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结论如下:(1)人群特征:女性参与者多于男性;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占比最大;更多的中老年人与子女同住;中专或大专学历的中老年人最多;以养老保险为经济来源的人最多;个人收入在3001-5000元的人数最多;在锻炼时长上,锻炼61分钟以上的人最多;在锻炼次数上,每周坚持锻炼1-2次的人少于每周坚持锻炼3次以上的;在锻炼的持续时间方面,太极拳锻炼者打拳持续时间在一年及以上的人数最多。(2)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心境状态有积极的作用。太极拳锻炼后,参与者的心境状态有提升的状态。(3)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作用。太极拳锻炼后,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有上升趋势。(4)锻炼人群的心境状态:性别方面,太极拳对男性的心境状态作用大于女性;年龄方面,太极拳对60岁以上人群的心境状态改善效果更加明显;次数方面,锻炼的次数越多,心境状态越好;时长方面,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习练者的心境状态越好;持续时间方面,坚持太极拳锻炼年限越长,心境状态的提升趋势越明显。(5)锻炼人群主观幸福感:性别方面,太极拳对不同性别的中老年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年龄方面,太极拳对6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改善效果最明显;次数方面,随着太极拳锻炼次数的增加,习练者的主观幸福感也会升高;时长方面,锻炼的时间越长,习练者的主观幸福感越高;持续时间方面,坚持太极拳锻炼年限越长,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效果越明显。
卢姚[8](2021)在《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对高中生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境状态是个体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社会的重视,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高中生的心境状态,从而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青岛市某高级中学二年级的60名高中生(男生、女生各30人)作为实验对象,采用简式心境量表(POMS)测量其心境状态。根据TMD总分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人(男生、女生各15人),实验组高中生实施为期12周的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干预,对照组高中生则按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仅进行常规的体育教学,不额外施加任何运动干预。在实验开始前、实验6周后和实验12周后对两组高中生的心境状态进行测量,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和掌握高中生心境状态的变化,探究太极(八法五步)对高中生心境状态的影响,为改善高中生心境状态以及太极(八法五步)在高级中学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实验结果:(1)实验6周后实验组高中生与对照组高中生的心境状态仍没有显着性差异,各情绪维度也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12周后实验组高中生与对照组高中生的心境状态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在“紧张”“疲劳”“抑郁”“慌乱”情绪维度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在“愤怒”情绪维度方面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在“精力”“与自我有关的情绪”维度方面有差距,但是并没有显着性差异。(2)实验组高中生实验6周后的心境状态与实验开始前的心境状态具有显着性差异,在“紧张”“愤怒”“精力”“与自我有关的情绪”情绪维度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在“疲劳”“抑郁”“慌乱”情绪维度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高中生实验12周后的心境状态与实验开始前的心境状态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在“紧张”“愤怒”“抑郁”“精力”“与自我有关的情绪”情绪维度方面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在“疲劳”“慌乱”情绪维度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3)实验开始前,实验组高中生男生与女生心境状态没有显着性差异,各情绪维度也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6周后,实验组高中生男生与女生心境状态也没有显着性差异,各情绪维度也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12周后,实验组高中生男生与女生心境状态仍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在“紧张”情绪方面具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其余各情绪维度没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通过12个周的实验干预,可知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可以非常显着地改善高中生心境状态。(2)实验组高中生心境状态的改善幅度与太极(八法五步)干预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3)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对高中生心境状态的改善效果与性别没有关联。
潘佩琳[9](2021)在《牛仔舞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综合院校除体育专业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尤其是女大学生。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和强度均显着低于男大学生,因此,高校开展受女大学生欢迎的体育锻炼项目是十分必要的。与男大学生相比较而言,女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以及对异性的吸引力,身体自尊水平较低。多个研究都证明了拉丁舞项目对于女大学生乃至广大人民群众都有着显着的健身健心作用。能显着提高锻炼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对身体自尊有积极的影响。除此之外,主观锻炼体验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以往的研究多以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作为干预手段,针对于牛仔舞对女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较少。与拉丁舞其他的舞种相比,牛仔舞与众不同的是,牛仔舞的运动过程以踢腿为主要动作,手部的动作较少。深入的了解拉丁舞中的牛仔舞对于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具体影响,能让我们更加细致地了解到拉丁舞对于心理方面的具体影响,也为高校更好地发展拉丁舞课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湖北经济学院教学安排,共选取湖北经济学院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120名女大学生作为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其中选取一年级和二年级共60名女大学生作为实验组,另外60名三年级的女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课上进行牛仔舞练习,严格控制对照组平时不进行任何拉丁舞练习。运用问卷测量法和实验法研究16周的牛仔舞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通过16周实验前后的数据分析对比得出: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自尊水平达到了极其显着的差异(P<0.001)。实验前后实验组女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达到了极其显着的差异(P<0.001),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实验前后实验组主观锻炼体验水平均产生了显着性的差异(p<0.05),对照组没有产生显着性结果。研究结果:(1)经过16周的牛仔舞练习,实验组相比较对照组在身体自尊五个维度方面都产生了显着性差异,说明牛仔舞练习对于高校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方面都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2)研究结果说明,牛仔舞练习对于高校女大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对提高女大学生的积极幸福感水平,改善女大学生的疲劳和心理烦恼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
张紫婉[10](2021)在《不同运动项目参与大学生自我意识、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
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体育运动与应对方式 |
1.2 体育运动与心理弹性 |
1.3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
1.4 体育运动与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4 实验方法 |
2.5 测量工具 |
2.6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不同组别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统计 |
3.2 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的描述统计 |
3.3 足球与啦啦操对积极应对方式的影响 |
3.4 足球与啦啦操对消极应对方式的影响 |
3.5 足球与啦啦操对心理弹性的影响 |
3.6 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3.7 初中生体育运动、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3.8 多重共线性检验 |
3.9 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
4.2 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影响 |
4.3 中等强度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4.4 心理弹性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运动项目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2.1.1 心理健康的涵义 |
2.1.2 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
2.1.3 心理健康的测量 |
2.1.4 运动项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2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 |
2.2.1 动机的定义 |
2.2.2 锻炼动机的涵义 |
2.2.3 锻炼动机的测量 |
2.2.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 |
2.3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相关研究 |
2.3.1 焦虑的定义 |
2.3.2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涵义 |
2.3.3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 |
2.3.4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相关研究 |
2.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1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关系 |
2.4.2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3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5 小结 |
2.5 运动项目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2.5.1 足球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2.5.2 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1 实验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不同组别初中生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体育锻炼量的差异 |
4.2 实验前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2.1 实验前初中生锻炼动机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2.2 实验前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2.3 实验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3 实验前不同组别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同质性检验 |
4.4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4.4.1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水平的影响 |
4.4.2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4.4.3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的影响 |
4.5 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4.6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7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模型检验 |
4.7.1 足球运动后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
4.7.2 啦啦操运动后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
第5章 讨论 |
5.1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的影响 |
5.2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 |
5.3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5.4 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排舞运动对12-14岁农村青少年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国家政策的导向 |
1.1.2 排舞运动的价值 |
1.1.3 农村体育的需要 |
1.1.4 心理健康的重视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排舞 |
2.1.2 身体自尊 |
2.1.3 主观幸福感 |
2.2 排舞运动的研究现状 |
2.2.1 有关排舞开展与推广的研究 |
2.2.2 有关排舞创新与创编的研究 |
2.2.3 有关排舞特征与价值的研究 |
2.2.4 有关排舞对身心健康干预效果的研究 |
2.3 身体自尊的研究现状 |
2.3.1 不同身份身体自尊的研究现状 |
2.3.2 不同运动强度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
2.3.3 不同运动频率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
2.3.4 不同运动形式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 |
2.4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
2.4.1 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研究 |
2.4.2 体育活动干预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 |
2.5 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方案 |
3.2.2 测量指标与工具 |
3.2.3 实验流程 |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基线水平对比 |
4.1.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身体自尊的基线水平对比 |
4.1.2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主观幸福感的基线水平对比 |
4.2 两种干预方式下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
4.2.1 两种干预方式下身体自尊水平的对比 |
4.2.2 两种干预方式下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
4.3 排舞干预前后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
4.3.1 排舞干预前后身体自尊水平的对比 |
4.3.2 排舞干预前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
4.4 常规教学前后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
4.4.1 常规教学前后身体自尊水平的对比 |
4.4.2 常规教学前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对比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对农村体育教学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与改进 |
5.2.2 将排舞项目在农村地区学校进行积极有效的推广 |
6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1 研究的创新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 《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 |
附录三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 |
附录四 对照组教案(示例) |
附录五 实验组教案(示例)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
1.1.2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
1.1.3 器械训练是改善大学生体像和自尊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
1.1.4 体像和自尊水平的高低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3)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及其研究 |
2.1.1 器械训练 |
2.1.2 体像概念 |
2.1.3 自尊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有关器械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2 有关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
2.2.3 有关体像的研究现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有关器械训练的研究现状 |
2.3.2 有关体育锻炼与自尊关系的研究现状 |
2.3.3 有关体像的研究现状 |
2.4 综述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实验法 |
3.2.6.1 实验目的与任务 |
3.2.6.2 实验假设 |
3.2.6.3 实验对象 |
3.2.6.4 实验步骤 |
3.2.6.5 .实验控制 |
3.3 研究工具 |
3.3.1 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MBSRQ) |
(1)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MBSRQ)来源及使用 |
(2)多维自我体像烦恼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 |
3.3.2 Rosenberg自尊量表 |
(1)Rosenberg自尊量表来源及使用 |
(2)Rosenberg自尊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3.3.3 内隐联想测试(Implict Assocition Test) |
(1)内隐联想测试(IAT)来源及使用 |
(2)实验程序 |
(3)施测方法 |
(4)内隐联想测试(IAT)的信度、效度检验的 |
3.3.4 电脑 |
3.3.5 InBody720 体测仪 |
3.3.6 AI智能体测一体机 |
4.结果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情况 |
4.2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自尊的影响分析 |
4.2.1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外显自尊的影响 |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总体状况 |
(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
(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总体状况 |
(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
(5)实验前后实验组外显自尊水平差异分析 |
4.2.2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内隐自尊的影响 |
(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总体状况 |
(2)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状况差异分析 |
(3)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总体状况 |
(4)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内隐自尊状况差异分析 |
(5)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内隐自尊变化对比差异分析 |
4.3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的影响 |
4.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
4.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
4.3.3 实验组实验前后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
4.3.4 对照组实验前后体像水平在十个维度上的对比 |
4.3.5 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形体的影响 |
(1)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
(2)四周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不足与展望 |
6.1 不足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访谈提纲1(健身教练版) |
附件二 访谈提纲2(参与器械训练的女大学生) |
附件三 多维自我体像关系调查问卷(MBSRQ) |
附件四 Rosenberg自尊量表 |
附件五 体育活动适应能力调查问卷(PAR-Q) |
附件六 4 周的运动训练计划表 |
附件七 实验实拍图(部分) |
(6)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小学生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体育运动与身体自尊的关系研究 |
1.1.1 自尊的涵义 |
1.1.2 身体自尊的涵义 |
1.1.3 身体自尊的测量 |
1.1.4 身体自尊的研究现状 |
1.1.5 体育运动与身体自尊的关系 |
1.2 体育运动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
1.2.1 自我概念的涵义 |
1.2.2 自我概念的结构 |
1.2.3 自我概念的测量 |
1.2.4 体育运动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
1.3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1.3.1 心理健康的涵义 |
1.3.2 心理健康的测量 |
1.3.3 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
1.3.4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1.4 体育运动、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
1.4.1 体育运动、身体自尊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研究 |
1.4.2 体育运动、身体自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
1.4.3 体育运动、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
1.4.4 体育运动、身体自尊、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
1.5 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 |
1.5.1 趣味田径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1.5.2 武术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1.5.3 花样跳绳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1.5.4 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3.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3.2 运动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
2.3.3 测量工具 |
2.3.4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不同组别人口统计学变量和身心健康状态描述的差异 |
3.2 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 |
3.2.1 实验前小学四年级学生身体自尊及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3.2.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自尊水平同质性检验 |
3.2.3 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身体自尊及各维度的影响 |
3.3 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
3.3.1 实验前小学四年级学生自我概念及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3.3.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自我概念水平同质性检验 |
3.3.3 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自我概念及各维度的影响 |
3.4 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3.4.1 实验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及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3.4.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同质性检验 |
3.4.3 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心理健康及各维度的影响 |
3.5 小学四年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尊、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3.6 多重共线性检验 |
3.7 小学四年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尊、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
3.7.1 身体自尊在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检验 |
3.7.2 自我概念在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检验 |
3.7.3 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在不同项目组合运动与心理健康间的链式中介效应 |
第4章 讨论 |
4.1 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身体自尊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
4.2 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自我概念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
4.3 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
4.4 不同项目组合运动、身体自尊、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
4.4.1 身体自尊在不同项目组合运功影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
4.4.2 自我概念在不同项目组合运功影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效应检验 |
4.4.3 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在不同项目组合运功影响小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 |
1.1.2 发掘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2.1 理论意义 |
2.2.2 实践价值 |
3 研究内容和论文安排 |
4 文献综述 |
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4.1.1 中老年人 |
4.1.2 太极拳 |
4.1.3 心理健康 |
4.1.4 心境状态 |
4.1.5 主观幸福感 |
4.2 太极拳的历史源流 |
4.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3.1 体育运动与心境状态 |
4.3.2 体育运动与主观幸福感 |
4.3.3 太极拳与心理健康 |
4.3.4 中老年人心理健康 |
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1 研究对象 |
5.2 研究方法 |
5.2.1 文献资料法 |
5.2.2 问卷调查法 |
5.2.3 观察法 |
5.2.4 访谈法 |
5.2.5 数理统计法 |
5.2.6 比较分析法 |
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6.1 哈尔滨市中老年人参加太极拳锻炼情况 |
6.1.1 哈尔滨市参加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基本情况 |
6.1.2 太极拳参与者的锻炼时长、锻炼次数、锻炼持续时间分布 |
6.2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的改善分析 |
6.2.1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正性心境的影响 |
6.2.2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负性心境的影响 |
6.2.3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锻炼前后心境状态的比较 |
6.3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改善分析 |
6.3.1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正性情感、正性体验的影响 |
6.3.2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负性情感、负性体验的影响 |
6.3.3 太极拳对中老年人锻炼前后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
6.4 参加太极拳锻炼人群的心境状态比较分析 |
6.4.1 不同性别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4.2 不同年龄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4.3 不同次数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4.4 不同时长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4.5 不同持续时间太极拳锻炼者心境状态 |
6.5 参加太极拳锻炼人群的主观幸福感比较分析 |
6.5.1 不同性别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5.2 不同年龄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5.3 不同次数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5.4 不同时长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5.5 不同持续时间太极拳锻炼者主观幸福感 |
6.6 观察、访谈结果分析 |
6.7 研究对策 |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后续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术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对高中生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国家、社会的重视 |
1.1.2 心境状态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
1.1.3 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可能是改善高中生心境状态的有效运动干预手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太极(八法五步) |
2.1.2 心境状态 |
2.2 心境状态的影响因素 |
2.2.1 内部因素 |
2.2.2 外部因素 |
2.2.3 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
2.3 运动干预对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4 太极拳对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 |
2.5 相关量表的研究 |
2.5.1 简式心境量表(POMS) |
2.5.2 SF-36 量表 |
2.6 文献述评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过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组间对比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组间对比分析 |
4.1.2 实验6 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组间对比分析 |
4.1.3 实验12 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组间对比分析 |
4.2 实验前、6 周后、12 周后实验组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组内对比分析 |
4.2.1 实验组实验开始前与实验6 周后的心境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4.2.2 实验组实验开始前与实验12 周后的心境测量结果对比分析 |
4.3 实验组男、女高中生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
4.3.1 实验组男、女高中生实验前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
4.3.2 实验组男、女高中生实验6 周后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
4.3.3 实验组男、女高中生实验12 周后心境状态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
4.4 结果讨论 |
4.4.1 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对高中生心境状态的影响 |
4.4.2 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对高中生心境状态影响的男女差异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牛仔舞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依据 |
1.1.1 拉丁舞促进高校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
1.1.2 牛仔舞的特点 |
1.1.3 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 |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小结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测量法 |
2.2.2 实验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湖北经济学院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选修课程开展情况 |
3.1.1 湖北经济学院体育舞蹈课开课形式 |
3.1.2 湖北经济学院教师与学生的基本情况 |
3.2 牛仔舞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分析 |
3.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自尊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比较 |
3.2.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自尊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比较 |
3.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自尊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比较 |
3.3 牛仔舞练习对女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分析 |
3.3.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观锻炼体验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比较 |
3.3.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观锻炼体验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比较 |
3.3.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主观锻炼体验各维度得分总体情况比较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身体自尊量表(PSPP) |
附录二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SEES) |
附录三 牛仔舞课时计划 |
附录四 |
四、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散打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教学实验研究[D]. 张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2]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弹性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朱可. 扬州大学, 2021(09)
- [3]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秦恺蔓. 扬州大学, 2021(09)
- [4]排舞运动对12-14岁农村青少年身体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 雷雅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器械训练对女大学生体像和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D]. 邹小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6]不同项目组合运动对小学生身体自尊、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钱凯娟. 扬州大学, 2021(09)
- [7]太极拳对中老年人心境状态和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 郭君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8]太极(八法五步)练习对高中生心境状态影响的研究[D]. 卢姚.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9]牛仔舞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研究[D]. 潘佩琳.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10]不同运动项目参与大学生自我意识、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研究[D]. 张紫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