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S组装算法与业务流特征关系研究

OBS组装算法与业务流特征关系研究

一、OBS组装算法与业务流特性关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芳[1](2014)在《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基于优先级的突发包组装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因特网业务量飞速增长,加上网络交互性、灵活性的要求,使得现代通信网络对传输容量和信息交换速度的要求急剧提高。人们在将传统的电复用技术转移到光复用上来的基础上,提出了波分复用(Wavelength DivisionMultiplexing,WDM)技术,使传输效率大大提高。而光突发交换(Optical Burst Switching,OBS)技术是一种可以有效利用波分复用技术提供的巨大带宽资源的新兴光交换技术。它汲取了光电路交换(Optical Circuit Switching, OCS)和光分组交换(Optical PacketSwitching,OPS)的优势并克服了二者的不足。克服了传统交换技术中的电子瓶颈问题并大大提高了网络带宽利用率,OBS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代全光网络中最可能实现的较为理想的交换方式。边缘路由器突发包的排列组装是外部信息链接到OBS网络的首要步骤,严重影响到冲突解决方法的实施效率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OBS网络的性能。因此设计出合理的组装方案对于网络中突发冲突解决方法的有效实施、降低网络端到端时延、提高网络吞吐量方面有着深远意义。本文首先综合阐述了OBS网络的整体结构及基本原理,全面系统的分析了目前网络中的几种冲突解决方法的工作机制及优缺点。其次,鉴于突发组装过程中为了满足包长下限值采用传统的填充无效数据信息而导致的带宽资源浪费,研究出一种改进的边缘混合组装算法,当实时业务的突发包长未达到包长下限值时,首先利用偏置时间来延迟突发包的生成时间以减少长度不足下限值的“短突发”的生成数量,对于最后组装完成后生成的少量的“短突发”,填充具有相同目的地址的其他低等级业务信息,而不是填充无效信息。这既满足了包长要求又可同时传输更多业务数据。分析及仿真结果可知,该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信道资源利用率,减少网络丢包率。最后,为了最大程度保证突发包完整性,并克服低优先级突发包中高等级数据信息的较大损失从而保证网络QoS和区分服务的支持性。本文研究提出一种与基于优先级的双向分割丢弃方法相匹配的双向复合组装法。将级别不同而目的地址相同的IP分组组装成独立的片段,进而组装到一个突发包中,并将级别最高的IP分组片段组装在突发包的中间,从中间到两端等级依次降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减小了突发包端到端时延和整个网络的丢包率,保证了高等级IP数据的完整性,因此可以更好的支持区分业务和网络服务质量。

耿守浩[2](2013)在《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汇聚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突发交换(OBS)技术是当前全光交换网络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光突发交换克服了光电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技术的缺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交换技术。突发汇聚作为业务接入光突发网络的第一步,直接影响着光突发交换网络的接入业务特性,对于突发调度和拥塞控制的网络性能、业务自相似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课题以光突发交换网络中边缘节点的汇聚机制为研究对象,采用NS2软件仿真作为研究方法。首先,对光突发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原理、边缘节点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进行了归纳,对比了在光突发交换网络边缘节点中几种常见的汇聚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形高斯业务模型作业务源,分析了基于时间门限的汇聚机制、基于长度门限的汇聚机制和基于混合门限的汇聚机制对分形高斯业务的自相似特性的影响。在汇聚机制研究过程中,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反馈控制汇聚机制(AOT-SA),建立新的边缘节点模型并添加核心节点功能,实现了将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核心节点的丢包信息反馈给边缘节点,由边缘节点运用模拟退火算法寻找适合核心节点调度的突发数据汇聚门限。为了验证该汇聚机制的有效性,本文利用NS2建立网络仿真平台,分别采用曼哈顿街道网络(MSN)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络(NSFNET)两种网络拓扑,从吞吐量、丢失比特率和时延等方面,仿真分析该汇聚机制与其他常用汇聚机制的网络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汇聚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丢包率,更好地适应了自相似的业务流,提高了光突发网络的性能。

朱智俊[3](2011)在《光突发交换网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突发交换(Optical Burst Switching, OBS)网络将突发包的传输与控制信道相分离,在核心网中实现了突发包的全光传输,克服了电域中的电子处理瓶颈,大大提高了网络的执行效率,被认为是实现大容量、高速交换网络所富有前景的方案。目前光交换方式可分为三种:光线路交换(Optical Circuit Switching, OCS)、光分组交换(Optical Packet Switching, OPS)和光突发交换(Optical Burst Switching, OBS)。OBS是介于OCS和OPS之间的一种过渡技术,其中OBS比OCS具有更高的带宽利用率。与OPS相比,OBS避免了光缓存这一问题,网络的建设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对OBS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OBS中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是将其实用化的重要环节。本文着重分析和讨论了边缘节点的汇聚技术,以及核心节点路由技术和OXC的设计。通过基于NS-2的OBS网络仿真平台OBS-NP的搭建,对OBS中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为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用于光突发交换网络的边缘节点中汇聚模块(OBS-Ethernet自适应汇聚模块)。OBS-Ethernet自适应汇聚模块引入流量检测队列,并通过该队列检测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时间汇聚门限。同时,OBS-Ethernet自适应汇聚模块还通过突发数据包包长的反馈信息来修正控制曲线。仿真结果表明:与MBMAP汇聚方式相比,OBS-Ethernet自适应汇聚模块在网络数据突发性较强的情况下,具有较小的平均汇聚时延。并且与前者采用两个固定汇聚门限不同,OBS-Ethernet自适应汇聚模块的时间汇聚门限可以随着网络流量的变化而自适应地调整。2.根据光突发交换网(Optical Burst Switching, OBS)网络的特点,分析了在OBS网络边缘节点处进行数据汇聚的一般原则,针对现有的汇聚策略提出了一种新型OBS网络边缘节点的自适应汇聚策略。与以往采用固定汇聚门限的汇聚策略不同,本文设计的汇聚策略引入了穿越计数器,通过测量网络实时业务流量,判断穿越计数器,动态选择合适的汇聚门限。比较前后两次选择的汇聚门限类型来修正门限步长。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汇聚策略相比,本文设计的汇聚策略在不同参数的自相似流和网络负载情况下丢包率分别降低了69.07%和38.89%;因此,该汇聚策略不仅能根据网络流量变化动态调整汇聚门限,而且该策略更适应具有突发性的业务流,在强自相似情况下有较小的丢包率。3.提出了一种支持多业务等级下的综合考虑拥塞概率的路由选择的数学模型。在有限波长转换情况下,提出一种“分段”的概念。根据波长转换节点将路由分段,并分别计算该转换节点和分段路由的拥塞概率,然后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全网的拥塞概率。这种分析方式,充分考虑了波长转换节点在网络中的作用和对阻塞率的影响,可更好的与路由和波长分配算法相结合。高业务等级的请求将获得低拥塞概率的路径进行路由,保证其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文中采用最短路径算法、k-最短路径算法和着色法等对NSFNET网络拓扑进行了仿真。4.保护机制是WDM光网络生存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主要研究WDM光网络中单链路失效情况下的保护策略,提出了分段保护-分段路由方法(SPSR),并将其用于OBS网络。该算法能根据当前网络状态动态调整链路权重,SPSR计算出对应的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因此,更有利于全网的负载均衡,能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并降低拥塞概率。5.通过比较和分析三种典型的OBS网络仿真平台的优缺点后,建立了一种基于NS-2的OBS网络通用仿真平台——OBS-NP(OBS-NS2-Platform)。该平台扩展了NS-2中的链路类、节点类、OBS路由模块、OBS汇聚模块、OBS调度模块、控制协议模块和业务量模块,支持对光突发交换(OBS)网络的运行及关键算法的仿真。在详细描述OBS-NP系统结构的基础上,以一个16节点的OBS网络为仿真环境,对网络中突发包的时延、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等进行了仿真,并给出了业务量建立情况、调度表、下一跳路由信息、突发包动态传输情况和Trace表等结果。最后,分析和讨论了OBS-NP仿真平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6.提出了一种光交叉连接器(Limited-range Wavelength Conversion, L-WIXC)的光学结构和对应的控制算法。对L-WIXC的拥塞概率、交换时间和吞吐量等性能以及设计成本进行了仿真或者计算。同时测试了L-WIXC光学层面中串扰、线性Q因子、误码率和眼图等关键光学参数。

李耀华[4](2010)在《光突发交换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突发交换是实现光通信交换很有潜力的技术,它将信息的传输与通道的控制分离,实现了数据传输的全光化,克服了电子处理的瓶颈,提高了网络的效率。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光突发交换由于采用单向预约机制,容易丢包的特点,从突发包组装长度,突发包调度,突发包的冲突解决和拥塞控制等方面寻找提高网络性能,降低突发包丢失的方法。此外,针对目前实际应用的光网络同步数字系列SDH,我们提出综合监控方案,并已实际应用。概括起来,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给出了组装参数对OBS网络性能影响的性能分析。我们从光开关矩阵配置时间的角度分析了组装参数对OBS网络性能的影响,提出在网络负载较轻时,应该尽量增加组装包的长度,如此可以降低中间电子处理强度,并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说明了增加突发包的组装长度可以减少突发包的丢失率,从实验结果,我们给出了组装的最佳时间。2、提出了增强的最大度优先批处理调度算法。最大度优先的调度算法首先为最大度的节点分配资源,在网络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其先分配资源,可能造成较多的节点丢包,因为最大度的节点是冲突度最高的节点。为此,我们提出了联合的最大度调度算法,它利用了最大度优先算法占用波长资源少的优势,同时考虑批处理波长受限的因素,先分配再丢弃,可以有效的降低丢包率。3、提出了基于批处理调度的联合最大团优先算法。批处理调度的最大团优先算法在删除节点时,忽略了节点所对应突发包的长度特性。我们提出的联合的最大团优先算法修正了最大团优先的节点删除准则,提出多个团联合的删除策略,从而保证删除的节点最少,提高了波长利用率。4、提出了资源可释放的竞争冲突解决机制。在业务流较大的情况下,光突发交换网络的丢包率上升很快,传统的竞争冲突解决机制都是在现有的光纤资源下,考虑如何尽量降低丢包率,忽略了丢包时占用资源所造成的浪费。资源释放机制针对控制包和突发数据信息不互通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提出了资源释放机制,降低了网络拥塞状况,针对资源释放,论文还讨论了偏置时间的设定条件和不同的设置准测。5、提出了SDH光网络的集中监控的解决方案。针对目前的SDH系统厂家多,制式不统一,集中管理监控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外层的SDH综合监控方案,该方案不需修改各厂家SDH系统的内部协议,采用串口通信机制,实现实时监控。它可和各厂家系统轻松融合,具有成本低,易于安装,兼容性强的特点。光突发交换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很多方面都不成熟,传统电子网络的问题,在这里都会有所体现,文章最后给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许毅[5](2009)在《有限波长转换能力的光突发交换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流量的爆炸式增长、业务的多元化和数据的突发性,都使得传统核心交换网络表现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下一代互联干线网的构建必然是以透明高效的全光网络(AON)为核心,拥有高速的交换速率和T比特级乃至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光突发交换(Optical Burst Switching, OBS)技术由于结合了电的灵活处理和光的高速传输交换技术,成为构建下一代全光互联干线网最具前景的交换方式。本文把握当前光交换技术和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重点对有限波长转换能力的光突发交换(OBS-LWCC)网络进行了较深入研究:首先对OBS-LWCC网络结构建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系列的突发资源竞争问题的解决方法,涉及信令、波长与路由选择三个方面,并对不同配置的网络节点给出系统的数学分析理论。其次,研究现有的控制体系,将成熟的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GMPLS)系统中控制层面技术引入到OBS网络。全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子段”概念的网络分析方法。根据波长转换设备在网络拓扑中的位置,将更具一般性和实用价值的OBS-LWCC网络分解为多个波长连续性分段;这种网络分析方式由于突出考虑了可转换节点在OBS-LWCC网络操作中的特殊地位和对阻塞性能的重要影响,可更好的与各种信令协议、波长分配机制和路由算法等预先的竞争避免策略相结合。2)基于OBS-LWCC网络结构的子段分析模型,分别提出了两种控制信令:按需波长重配置(WAoD)和基于竞争限制的信令协议(CLSP)。WAoD通过在每个子段层面使用竞争反馈控制消息,可在突发传送周期内动态的支持波长重配置;CLSP则结合已有DoD策略与WAoD策略的共同优势,可同时实现突发时隙与承载波长的重配置。通过使用WAoD和CLSP,增强了OBS-LWCC网络节点之间的协调互动性;弥补了现有信令协议在竞争处理问题上的不足。大量仿真实验表明,提出的WAoD与复合CLSP协议,在预先避免突发竞争方面表现良好,与现有的资源预约机制和信令协议相比具有更低的全网丢包率;并且,在两种协议的控制包中设置了更详尽的业务属性区分字段,可支持未来多业务形式拓展和QoS有保证的传送。3)针对OBS-LWCC网络类别中的一种,即稀疏波长转换能力(SWCC)的网络结构,分别提出一套动态和静态波长选择算法:PWA-leg算法和LCGA算法。PWA-leg算法采用传统优先级计算与子段结构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通过分布式局部最优计算以取得全局最优化的自适应波长分配策略,能够更好的适应动态突发包业务和网络拓扑的变化;LCGA算法则考虑了SWCC网络节点配置有限数量和有限转换范围的波长转换器的更多实际情况,采用由空闲的子段-波长结构单元构成辅助图的方法,并借助Dijkstra机制简化了求解过程。最后使用仿真实验分别证实,提出的动态PWA-leg和静态LCGA波长选择算法使用在SWCC光网络中的关键波长可转换节点处,可实现对突发业务最佳承载波长(信道)组的智能选择,分别与相同网络配置情况下的同类波长选择算法相比,取得了更好的突发阻塞性能。4)针对共享单光纤(SPF)模式下异步光突发交换节点,特别是可配置的波长转换器数量和转换范围都受限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种数学模型及体系阻塞率计算方法。该模型将生死进程(birth-death process)中不鼓励到达率的计算与两维Markov链模型相结合,与现有工作相比具有的优势是:为更具一般性的各种光节点体系提供理论分析和准确性能预测;回避反复多次运行仿真实验的繁琐工作,采用数值计算在几分之一的时间内就可有效地评估系统阻塞概率。另外,通过数学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得到的一些结论对于下一代实用化OBS骨干传送网的前期建设与网络规划都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5)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全网路由机制,将基于整数线性规划的路由求解算法扩展并适用在各种波长转换能力的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基于不同配备下各种OBS-LWCC交换体系的数学理论模型和分析结果,采用流量均衡技术为网络计算出一套最佳路由路径。实验数据已经表明,拓展路由算法总是具有比最短路径算法更低的全网突发包阻塞率,且对于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和业务流分布模型,都能较好的实现全网范围内负载均衡的效果。6)提出了具有对等结构的通用标记光突发交换(GLOBS)体系的实现方案,设计了分层结构及各模块功能;为体系运行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如支持多业务的分组化综合承载、资源与流量工程以及缩小标签空间,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基于对下一代实用化光突发交换网络协议和算法的研究,以及现有GMPLS控制技术的标准,提出的GLOBS体系将GMPLS与OBS特点有机结合以实现整体化网络,可提供多种业务形式拓展和综合承载,为今后光网络给出通用的体系架构和规划方案。

许华东[6](2009)在《光突发交换网络架构及业务量梳理技术》文中提出光突发交换(OBS)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光交换技术。因为光路交换(OCS)不能适应目前高速增长且具有突发特征的IP业务,光分组交换(OPS)又因对光器件要求过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实现商用,所以结合了光路交换和光分组交换的优点并克服了它们的部分缺点的OBS被认为是满足当前互联网核心层带宽需求的最佳选择。但OBS技术在实用化道路上也遇到了光器件能力不足,网络丢包率过高等问题。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OBS网络的架构和路由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希望借助构建更合理的网络架构和借助更有效的路由技术来降低OBS网络在解决突发包冲突时对光器件的依赖性及网络丢包率过高等问题,加速OBS技术的实用化进程。归纳起来,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解决环形OBS网络中的丢包问题造成OBS网络丢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当前光器件能力与需求存在的巨大落差外,在一开始就将OBS网络的应用环境设置的太复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环形是通信网络最常采用的拓扑结构之一。相对于网状网络,环形网络中突发包对网络资源的竞争强度要明显小得多,而且利用多个相切或相交的环也能满足复杂网络的建网需求。同时,环形网络还具有普通网状网络所不具备的某些优势,比如快速保护能力等。因此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首先考虑解决环形网络中的突发包丢包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实现网状组网将更具有可操作性。根据环形OBS网络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突发包调度策略,只需使用一个深度与突发包尺寸相当的光缓存就能够解决环形OBS网络中的丢包问题,这几乎达到了在异步网络中利用缓存插入法解决突发包冲突问题所需光缓存的底线。我们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建立了相应的突发包丢失概率的精确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和仿真实验结果都证明了使用我们的调度策略完全可以以很低的代价将OBS环网的突发包丢包率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2.环形OBS网络架构设计由于以前一直不能较好地解决OBS网络丢包问题,因而更进一步对OBS网络架构问题的讨论就更加不足。现在既然我们可以在环形OBS网络中依赖少量光缓存就解决突发包丢包问题,那么参考现有分组交换环网的架构设计一个合适的OBS环网就成为可能。本文参考IEEE802.17弹性分组环(RPR)设计了弹性光突发环(ROBR)。ROBR继承了RPR高带宽利用率、公平性、健壮性等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推导,我们给出了在ROBR中端到端时延的数学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测试了ROBR的带宽利用率、丢包率、端到端时延、时延波动性等多项性能指标。实验结果表明,ROBR各性能指标都比较令人满意。3.网状OBS网络的实现考虑现实中光纤资源、管理维护、网络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等诸多因素,单纯的环形网络往往难以适应现实的网络环境,RPR本身在这方面也存在较大缺陷。能否按复杂的网络拓扑进行组网是决定一个网络架构是否可以成为理想核心网解决方案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设计了ROBR的桥接节点。利用ROBR的桥接节点,可以将多个ROBR相交或相切组成复杂的网状网络,并保持高带宽利用率、低时延、快速的业务保护能力等优点。复杂组网能力使ROBR可以成为一个跨城域网和核心网的完整光突发交换解决方案,实现业务端到端的全透明传输。4. OBS/OPS网络中的业务梳理及路由技术研究在WDM网络中进行业务梳理是近来讨论十分热烈的一个课题,通过将次波长业务合理地汇聚成为波长再进行传送可以降低网络成本和提高网络性能。OBS/OPS网络的基础也是WDM网络,合理地将突发包/光分组进行汇聚,再以波长为单位进行交换能够降低OBS/OPS网络中节点的处理负载,并能够通过减少冲突发生的次数,降低丢包率和端到端时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虚节点的OBS/OPS网络业务梳理方法,通过改进OSPF路由协议,使OBS/OPS网络中的业务源节点在为光突发包/光分组选择路由的同时也选择出合适的发送波长,从而使离散的光突发包/光分组在某个中间节点处汇聚成为波长,降低光突发包/光分组在其后路由上被处理次数和发生冲突的次数,以获得更低的丢包率和时延,并降低对光缓存、波长转换器等高价值光器件的需求。

宁帆[7](2009)在《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OBS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光交换技术,有望成为下一代光网络的核心交换技术。接入网是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与用户相连,是实现未来通信的研究重点。我们通过对OBS网络的关键技术和OBS网络边缘接入技术的探讨,深入研究了OBS的相关算法和解决策略,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的新型接入技术(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FBA),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网络性能、提高网络业务量和降低网络运行成本为目的,从而为技术的可实现性提供依据,为后IP网络时代提供研究基础。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最新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进展,借鉴现有成熟网络技术,深入探讨OBS网络和接入层网络自身的特点,找出OBS网络和接入层网络存在的不完善问题,对OBS关键技术和新型光纤接入FBA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具体创新工作包括以下内容:1.将图形化光网络波长分配算法,引入到OBS网络的路由策略中,针对多核心节点具有全波长和部分波长转换容量的光突发交换网络(OBS),提出一种近似的优化路径算法—RFC算法。2.研究光突发交换汇聚算法,针对不同网络负荷,根据实时的网络参数(如丢包率),动态的控制调整突发包汇聚的门限值,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汇聚算法。3.将纠错编码和交织技术应用于OBS网络中,提出新的突发竞争解决方案。4.研究TCP over OBS,建立理论模型,提出新的边缘节点结构和新的ACK重传机制。5.提出了基于电路方式的新型光纤接入技术—快递带宽自适应接入FBA技术,以支持后IP over DWDM(Post IP over DWDM)技术的发展;研究FBA与OBS技术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该技术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实现对仿真平台的设计。

朱冉[8](2009)在《基于NS2环境的光突发交换网络汇聚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突发交换网络是目前广泛研究的三种光交换网络之一。它最重要的特点是控制分组与数据分组沿着不同的信道分离传输。这种传输机制不仅减少了通道建立的时延,而且巧妙地回避了目前光学技术尚未突破的光缓存问题。因此,光突发交换网络已经成为光网络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以光突发交换网络边缘节点中的汇聚算法为研究对象,以软件仿真作为研究方法。首先,本文从整体出发,对OBS网络的分层结构、核心节点与边缘节点的结构与功能(着重讨论边缘节点)等内容进行了归纳,并总结了现有汇聚算法中的几种汇聚机制。接着,本文对汇聚算法仿真中用到自相似业务量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在汇聚算法研究过程中,本文着重从基础算法出发,通过在NS2中建立新的汇聚节点仿真模型,对固定长度门限汇聚算法、固定时间门限汇聚算法以及混合门限汇聚算法进行了仿真与比较,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改进型自适应汇聚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这种算法能有效地降低丢包率,更好地适应了自相似的业务流,从而提高了OBS网络的性能。

吴援明[9](2008)在《网络中自相似业务流的特性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1994年关于网络业务流自相似现象的论文发表以来,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自相似网络业务流的产生原因和检测方法,着力研究自相似业务流对Internet、光突发交换网络、无线通信网络等网络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对网络的排队性能,包括丢失率、延迟、延迟抖动,及相关算法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提出了一系列的在自相似条件下改善排队性能的理论和方法,并给出了仿真结果。本论文从自相似的各种定义入手,力图找出各种从不同角度给出的自相似定义之间的联系,通过定理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数学基础。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指出了网络中文件长度的分布不一定是Pareto分布—重尾分布,而更接近于对数正态分布-非重尾分布,网络业务流的自相似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一定是重尾分布的文件长度,非重尾分布的文件长度也会引起业务流的自相似现象。2.对自相似业务流的各种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各种模型的产生机理,对获取模型参数的运算量进行了估算,指出了各种模型的优点和缺点,为研究自相似现象的产生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物理基础。3.在光突发交换(OBS)网络的组装算法方面,对固定时间门限组装算法、固定长度门限组装算法、统装算法、自适应长度门限组装算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改进的自适应长度门限组装算法,在自相似业务流输入情况下,该算法具有明显的优于其他算法的性能,如分组阻塞率降低了一个数量级。4.在自相似业务流输入的情况下,分析了无线通信网络的网关在功率控制模式和实时转发模式下的业务流自相似程度的变化,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仿真,结果表明,A.P.Petropulu等人的“在某种条件下,网关输出的自相似性消失”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并且给出了更合理的结论。5.对自相似业务流的两种预测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基于后向传播算法的5层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构和加权因子计算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并将预测结果应用于缓冲区的分配方案中,取得了优于其它分配方案的分组丢失率和更好的公平性。6.根据有效带宽的概念,提出了自相似业务流的有效带宽的估算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对数正态-FARIMA模型的带宽计算方法能较好地满足溢出率的要求。自相似网络业务流对网络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对排队性能(如对缓冲区大小的要求、延迟、丢失率)和算法(如RED等)的影响、对一些重要传输机制(如TCP/IP)的影响、对资源管理(如带宽管理等)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对改善网络性能、传输机制和资源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蔡曙日[10](2009)在《光突发交换网络中高速业务承载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人们不断发现本地资源不能满足一些高性能应用,如粒子物理、高性能计算、可视化和电子健康等的高带宽需求,网络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底层网络结构。光突发交换具有灵活性、低时延、突发性和高带宽利用率等优势,被认为是一种满足上述应用的底层光网络技术。然而,对于上述高速业务在OBS网络的承载性能研究刚刚起步,还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为此,本文就OBS网络如何和上层的网格业务更好的结合,提出适应未来网格业务的,提供绝对QoS区分的OBS网格体系框架;接着,本文通过简单方法构造长距离的高速OBS试验网络,在此基础上,研究高速业务在长距离OBS网络的承载特性。通过丰富翔实的试验数据,分析评估了不同TCP变体在长距离OBS试验网络的传输性能。论文的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本文首先说明为何OBS网格能够更好的支持未来的网格业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绝对QoS区分的OBS网格体系结构,并探讨OBS边缘和核心节点QoS管理流程。同时,对OBS网络时延抖动性能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证明,不考虑偏射路由的影响下,要令OBS网络的接入时延抖动业务绝对区分,要考虑OBS组装的时间门限和网络流量这两个因素。接着,在OBS网格中引进比较成熟的加权公平排队算法,理论分析推导,在OBS网格中该算法如何定量保证端到端的时延和带宽。接着在资源调度引进优先级抢占策略的LAUC-VF算法,理论分析优先级抢占策略机制如何保障端到端的丢失率。2.接着,本文试验研究高速业务在长距离OBS网络的承载特性。试验证明,在高速长距离OBS网络内,三种基于丢失拥塞控制算法(STCP,HSTCP,BICTCP),在不同丢包率下,当传输进入稳态阶段,HSTCP获得最好的吞吐量性能,其次是STCP,而BICTCP表现最差。从试验结果也看出,三种基于丢失拥塞控制算法丢包率在0.2%到0.4%时,吞吐量下降最快;当丢包率大于0.4%时,这三种算法带宽利用率下降到实际可用带宽的50%以下。对三种基于丢失拥塞控制算法的收敛性试验研究发现:三种不同算法灵敏度最高的是STCP,其次是BICTCP,最后是HSTCP。其中HSTCP随着OBS网络阻塞概率增大,灵敏度不断提高;而STCP除了在OBS网络阻塞概率在0.05%时灵敏度偏低外,在网络阻塞概率大于0.05%时,灵敏度提高且其差异较小;而BICTCP的拥塞控制算法在小于0.4%网络阻塞概率时,灵敏度近同,当大于等于0.4%网络阻塞概率时,灵敏度随着阻塞概率的增大而增大。试验同时分析了两种基于时延拥塞控制算法(Fast TCP,TCP Vegas)在OBS网络上运行的性能,试验也验证了Fast TCP不适合在OBS网络使用,其根本原因是Fast TCP通过排队时延来调整拥塞窗口,而OBS网络内部核心节点间的数据全光传输,没有排队时延。随后试验验证了尽管TCP Vegas在稳态阶段获得和HSTCP,STCP以及BICTCP三种相似的吞吐量性能,但是灵敏度远比以上三种丢失拥塞控制算法差。最后,在长距离OBS网络试验中发现HSTCP传输存在ACK组装汇聚效应,即OBS边缘节点组装时间门限增加时,HSTCP吞吐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CK端OBS边缘入口节点组装汇聚引起,而不是数据端OBS边缘入口节点组装汇聚影响的结果。3.本文在应用端引入TCP调步机制,对其在长距离OBS试验网络中的业务承载性能进行研究。试验证明,实验使用的OBS网络平台,当HSTCP分组发送间隔大于4微秒时,HSTCP调步才开始逐渐发挥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网络的阻塞概率越大,HSTCP调步带来的性能改善越明显,当网络内部丢包率大时,适当地使用调步技术,将增大HSTCP的吞吐量,提高HSTCP在OBS中的带宽利用率,减少网络阻塞概率,增强HSTCP吞吐量稳定性,减少网络端到端之间平均往返时延。在1.6%概率丢包下,适当的选择调步间隔,可使HSTCP调步的吞吐量稳定性提高70倍以上,而调步和不调步之间的吞吐量只是相差1.3%左右。

二、OBS组装算法与业务流特性关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BS组装算法与业务流特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基于优先级的突发包组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突发组装机制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突发组装机制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关键技术
    1.4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关键技术
    2.1 光突发交换原理
        2.1.1 基本原理
        2.1.2 OBS 网络结构
    2.2 OBS 网络关键技术
        2.2.1 资源预留
        2.2.2 信道调度
        2.2.3 冲突解决
        2.2.4 服务质量(QoS)支持
    2.3 OBS 网络中突发组装机制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种减小无效数据填充率的混合组装算法
    3.1 突发包组装关键参数
        3.1.1 突发包包长
        3.1.2 端到端时延
        3.1.3 BCP 处理时延
        3.1.4 信道利用率
    3.2 基于偏置时间的减小无效数据填充的组装算法
        3.2.1 BPRCOA 算法
        3.2.2 理论分析
        3.2.3 性能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基于优先级的突发包双向复合组装机制
    4.1 基于优先级的双向分割冲突解决方法
    4.2 基于优先级的多级别复合组装
    4.3 基于优先级的突发包双向组装机制
        4.3.1 算法模型建立
        4.3.2 算法理论分析
        4.3.3 算法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汇聚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光通信发展要求
        1.1.2 三种交换方案比较
    1.2 研究对象及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OBS网络及其边缘节点的汇聚机制
    2.1 OBS的体系结构及原理
    2.2 OBS网络边缘节点结构及功能
    2.3 常见的几种汇聚机制
        2.3.1 基于固定时间门限的汇聚机制
        2.3.2 基于固定长度门限的汇聚机制
        2.3.3 基于混合门限的汇聚机制
        2.3.4 基于自适应门限的汇聚机制
    2.4 NS2中OBS仿真平台的构建
        2.4.1 NS2中OBS节点和分组的扩展
        2.4.2 NS2中OBS网络汇聚模块的实现
        2.4.3 平台仿真结果及分析
第3章 汇聚机制对自相似业务流的影响
    3.1 自相似过程与长程相关过程
    3.2 自相似业务流量模型
        3.2.1 ON/OFF模型
        3.2.2 FBM和FGN模型
        3.2.3 FARIMA模型
    3.3 自相似检测方法
        3.3.1 小波变换原理
        3.3.2 多分辨率分析
        3.3.3 Hurst参数的计算
        3.3.4 不同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及对比
    3.4 汇聚机制对自相似性影响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第4章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反馈控制的汇聚机制
    4.1 问题提出及解决思路
    4.2 建立反馈控制模型
    4.3 改进边缘节点模型
    4.4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实现汇聚机制
        4.4.1 模拟退火算法基本原理
        4.4.2 算法设计及实现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光突发交换网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OBS 提出的背景
        1.2.2 光交换技术简介
        1.2.3 三种光交换技术的比较
    1.3 OBS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OBS 网络汇聚技术的研究现状
        1.3.2 OBS-under-Self-similar 的研究现状
        1.3.3 OBS 网络冲突消减技术的研究现状
        1.3.4 OBS 实用化的研究现状
        1.3.5 OBS 搭建网络仿真平台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作者的主要工作
第2章 OBS 网络的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OBS 网络的结构
        2.2.1 OBS 网络模型及交换原理
        2.2.2 OBS 边缘节点的结构和功能
        2.2.3 OBS 核心节点的结构和功能
    2.3 OBS 网络的汇聚技术
        2.3.1 固定时间门限的汇聚策略(Fixed Assembly Period, FAP)
        2.3.2 固定长度门限的汇聚策略(Fixed Burst Length, FBL)
        2.3.3 混合门限的汇聚策略(Min Burst-Size Max Assembly Period, MSMAP)
        2.3.4 自适应门限的汇聚策略(Adaptive Assembly Period, AAP)
    2.4 OBS 网络的调度技术
        2.4.1 LAUC(Latest Available Unscheduled Channel)算法
        2.4.2 LAUC-VF(Latest Available Unscheduled Channel)算法
    2.5 OBS 网络的路由协议与冲突消减技术
        2.5.1 OBS 网络的路由协议
        2.5.2 OBS 网络的冲突消减技术
    2.6 OBS 网络的控制协议
        2.6.1 JIT(Just In Time)协议
        2.6.2 JET(Just Enough Time)协议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OBS 网络中汇聚技术
    3.1 引言
    3.2 OBS-Ethernet 自适应汇聚模块的设计
        3.2.1 汇聚模块的性能参数
        3.2.2 OBS-Ethernet 自适应汇聚模块的结构
        3.2.3 自适应汇聚算法基本思想及流程
        3.2.4 仿真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3 OBS 中带穿越计数器的自适应汇聚策略
        3.3.1 新型自适应汇聚策略CBAAP 的算法描述
        3.3.2 CBAAP 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OBS 汇聚网卡的设计与实现
        3.4.1 OBS 边缘节点汇聚网卡的结构和原理
        3.4.2 OBS 边缘节点汇聚网卡功能设计
        3.4.3 OBS 边缘节点汇聚网卡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OBS 网络中冲突消减及拥塞控制技术
    4.1 引言
    4.2 LAUC-VF 信道调度模块的FPGA 实现
        4.2.1 LAUC-VF 调度模块实现原理
        4.2.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4.3 分段保护(偏射)-分段路由的负载均衡技术
        4.3.1 分段模型
        4.3.2 分段保护(偏射路由)机制
        4.3.3 SPSR 变量定义
        4.3.4 SPSR 拥塞概率模型
        4.3.5 SPSR 算法步骤
        4.3.6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 NS2 的 OBS 网络仿真平台研究与实现
    5.1 引言
    5.2 NS-2 简介
        5.2.1 NS-2 的溯源
        5.2.2 NS-2 介绍及软件构成
        5.2.3 几种仿真工具的介绍和比较
    5.3 三种典型的OBS 仿真平台的比较
    5.4 OBS-NP 的结构和设计要求
        5.4.1 OBS-NP 的仿真机制
        5.4.2 OBS-NP 的设计要求
    5.5 OBS-NP 的功能模块
        5.5.1 节点模块
        5.5.2 链路模块
        5.5.3 FDL 模块
    5.6 OBS-NP 的仿真结果
        5.6.1 业务源
        5.6.2 网络仿真拓扑的建立
        5.6.3 路由选择及突发包传输状态
        5.6.4 网络性能及仿真平台有效性的验证
        5.6.5 OBS-NP 的系统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OBS 网络核心节点的 OXC 设计
    6.1 引言
    6.2 OBS 核心节点的L-WIXC
        6.2.1 L-WIXC 的光学结构
        6.2.2 三种OXC 结构的拥塞性能比较
        6.2.3 三种OXC 结构的设计成本比较
        6.2.4 L-WIXC 控制算法
        6.2.5 L-WIXC 光学与通信性能仿真分析
    6.3 OBS 核心节点的MG-OXC 设计
        6.3.1 MG-OXC 的结构
        6.3.2 MG-OXC 的光通信性能仿真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今后的研究方向
    7.3 OBS 网络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4)光突发交换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趋势
    1.2 光网络的交换技术
    1.3 论文的研究背景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OBS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2.1 光交换系统概述
        2.1.1 光路交换OCS
        2.1.2 光分组交换OPS
        2.1.3 光突发交换OBS
    2.2 光突发交换系统概述
        2.2.1 边缘节点和核心节点
        2.2.2 OBS的MAC层和封装技术
        2.2.3 控制协议
    2.3 三种光交换技术的比较
    2.4 OBS的研究现状
        2.4.1 光交换体系结构
        2.4.2 信令协议
        2.4.3 突发组装
        2.4.4 突发调度
        2.4.5 冲突解决
        2.4.6 服务质量
        2.4.7 OBS网络的保护与恢复
        2.4.8 TCP在OBS网络中的传送
第三章 组装参数对OBS网络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组装过程和方法
        3.2.1 基于固定汇聚时间的算法
        3.2.2 基于固定汇聚长度的算法
        3.2.3 基于最大长度最大组装时间的算法
        3.2.4 基于自适应汇聚长度的算法
    3.3 组装参数与延时的关系
    3.4 影响丢包率的组装参数
    3.5 NS2仿真平台以及OBSns介绍
        3.5.1 使用NS进行网络仿真的方法和一般过程
        3.5.2 NS2的功能模块
        3.5.3 NS2的软件构成
        3.5.4 NS现有的仿真元素
        3.5.5 OBSns的设计
    3.6 仿真结果和分析
    3.7 结论和进一步的工作
第四章 资源调度算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已有的调度算法
        4.2.1 LAUC调度算法
        4.2.2 LAUC-VF调度算法
        4.2.3 批处理调度算法
    4.3 批处理调度现有算法
        4.3.1 若干定义
        4.3.2 传统离线批处理算法
        4.3.3 传统批处理实现算法
    4.4 ESLV批处理算法
        4.4.1 SLV算法
        4.4.2 着色与批处理调度差异性
        4.4.3 SLV算法问题分析
        4.4.4 ESLV算法
    4.5 JMCF批处理算法
        4.5.1 MCF批处理算法
        4.5.2 MCF算法问题分析
        4.5.3 JMCF算法
    4.6 仿真实验和分析
        4.6.1 实验设计
        4.6.2 ESLV仿真实验
        4.6.3 JMCF仿真实验
    4.7 结论
第五章 OBS网络的资源节约机制
    5.1 引言
    5.2 传统的基于反馈冲突解决
        5.2.1 源端重传
        5.2.2 基于反馈冲突解决路由过程
    5.3 资源回收方法描述
        5.3.1 问题描述和基本思想
        5.3.2 冲突节点资源回收处理
        5.3.3 资源释放节点处理
    5.4 资源回收偏置时间设置
        5.4.1 偏置时间应满足的条件
        5.4.2 网络负载确定偏置时间
        5.4.3 可释放数据包的设定
        5.4.4 分片处理
    5.5 仿真以及结果分析
        5.5.1 仿真系统设计
        5.5.2 参数设置
        5.5.3 结果和分析
    5.6 结论
第六章 SDH集中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6.1 引言
    6.2 SDH系统的问题
        6.2.1 多样性问题
        6.2.2 实时性问题
    6.3 问题解决的关键
    6.4 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实现的基本功能
    6.5 服务器端数据采集控制部分的软件结构
    6.6 进一步的工作
第七章 结论和今后的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缩略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有限波长转换能力的光突发交换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发展概述
    1.2 光线路交换
    1.3 光分组交换
    1.4 光突发交换
        1.4.1 光突发交换起源
        1.4.2 光突发交换原理
        1.4.3 光突发交换节点结构与功能
        1.4.4 光突发交换技术研究现状
        1.4.5 光突发交换技术实用化的挑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成果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成果
第二章 有限波长转换能力光突发交换网络
    2.1 引言
    2.2 波长转换器概述
    2.3 配置波长转换器的OBS 节点
    2.4 有限波长转换能力的光突发交换网络
        2.4.1.OBS-LWCC 网络定义
        2.4.2.OBS-LWCC 网络拓扑
        2.4.3.OBS-LWCC 结构分析
    2.5.OBS-LWCC 网络关键技术
    2.6.OBS-LWCC 网络模型与仿真
        2.6.1 网络模型及系统设定
        2.6.2 仿真平台的具体实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BS-LWCC 网络中的资源预约与信令控制协议
    3.1 引言
    3.2 传统OBS 网络中的信令协议
        3.2.1.JIT 协议
        3.2.2.JET 协议
        3.2.3.DoD 协议
        3.2.4 已有协议的性能对比
    3.3 按需波长重配置(WAoD)
        3.3.1.WAoD 基本工作原理
        3.3.2.WAoD 控制包定义
        3.3.3.WAoD 处理步骤与实例说明
        3.3.4.WAoD 伪代码实现
        3.3.5.W AoD 网络应用
    3.4 基于竞争限制的信令协议(CLSP)
    3.5 OBS-LWCC 网络中信令协议的性能仿真
        3.5.1 仿真模型
        3.5.2 数值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OBS-LWCC 网络中的波长选择与分配机制
    4.1 引言
    4.2 传统OBS 网络中的波长选择及分配机制
        4.2.1.F irst-Fit 算法与Random 算法
        4.2.2 优先级策略概述
    4.3 动态波长选择与分配机制PWA-leg
        4.3.1.PWA-leg 算法设计
        4.3.2 几种动态算法的对比
        4.3.3.PWA-leg 性能仿真
    4.4 静态波长选择算法LCGA
        4.4.1 问题描述
        4.4.2. 启发式算法设计
        4.4.3. LCGA 网络应用
        4.4.4. LCGA 性能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OBS-LWCC 节点数学分析模型与全网路由算法
    5.1 引言
    5.2 全波长转换能力OBS 交换节点的数学分析模型
    5.3 OBS-LWCC 交换节点的数学分析模型
        5.3.1.5 PF 共享模式下全配备LRWC 库
        5.3.2.5 PF 共享模式下不足量配备LRWC 库
    5.4 OBS-LWCC 网络中基于整数线性规划的路由算法
        5.4.1 问题描述
        5.4.2 算法设计
        5.4.3 路由算法的性能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业务的下一代通用标记光突发交换体系
    6.1 引言
    6.2.G LOBS 网络体系
        6.2.1.GLOBS 系统设计思想
        6.2.2.GLOBS 系统功能结构
    6.3.GLOBS 体系关键技术
        6.3.1 面向多业务的综合承载
        6.3.2 资源工程与流量工程
        6.3.3 缩小标签空间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成果总结
    7.2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A 关于OBS-LWCC 节点数学分析模型的准确性验证
    1.1 仿真模型
    1.2 理论与仿真结果对比
附录B 关于整数线性规划路由算法的更多计算结果
    1.1 无波长转换的OBS 网络
    1.2 稀疏分布波长转换的OBS 网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光突发交换网络架构及业务量梳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交换概述
    1.2 光路交换
        1.2.1 时分交换
        1.2.2 空分交换
        1.2.3 波分交换
    1.3 光分组交换
        1.3.1 同步光分组交换网
        1.3.2 异步光分组交换网
    1.4 光突发交换
        1.4.1 光突发交换起源
        1.4.2 光突发交换原理
        1.4.3 光突发交换网络
        1.4.4 三种光交换技术的比较
        1.4.5 OBS 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OBS 环形网络中突发包冲突解决方案
    2.1 引言
    2.2 现有OBS 网络突发包冲突解决方案
        2.2.1 光缓存
        2.2.2 波长转换
        2.2.3 偏置路由
    2.3 环形OBS 网络中突发包冲突问题的解决
        2.3.1 环形OBS 网络中突发包冲突分析
        2.3.2 OBS 环网中的光缓存
        2.3.3 突发包和对应控制分组的调度
        2.3.4 光缓存控制
    2.4 OBS 环网的丢包率分析
        2.4.1 理论分析
        2.4.2 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OBS 网络架构设计
    3.1 引言
    3.2 弹性分组环
        3.2.1 弹性分组环的拓扑结构
        3.2.2 弹性分组环中的业务分类
        3.2.3 弹性分组环节点结构
        3.2.4 弹性分组环中的带宽管理技术
        3.2.5 弹性分组环中的拓扑自动发现
        3.2.6 弹性分组环的业务保护
    3.3 弹性光突发环
        3.3.1 弹性光突发环的网络拓扑
        3.3.2 弹性光突发环分插复用节点的结构
    3.4 弹性光突发环的端到端时延性能研究
        3.4.1 缓存时延的理论分析
        3.4.2 仿真结果与理论结果对比
    3.5 弹性光突发环性能的仿真研究
    3.6 复杂OBS 网络的实现
        3.6.1 弹性光突发环桥接节点
        3.6.2 利用桥接节点实现多环桥接和跨环交换
        3.6.3 弹性光突发网的应用
    3.7 小结
第四章 光突发(分组)交换网络中的业务梳理
    4.1 引言
    4.2 OCS 网络中的业务梳理
        4.2.1 业务梳理问题的分类
        4.2.2 业务梳理问题的求解
    4.3 OBS(OPS)网络中的业务梳理问题
        4.3.1 OBS(OPS)网络与OCS 网络中流量梳理的差异
        4.3.2 基于虚节点的OBS(OPS)网络中的业务梳理
    4.4 基于虚节点的OBS(OPS)网络最短路由协议
        4.4.1 分组网络中的路由协议简介
        4.4.2 基于虚节点的最短路由协议
        4.4.3 网络虚拓扑建立的一个示例
    4.5 无波长转换器时的性能分析
        4.5.1 丢包率分析
        4.5.2 时延分析
    4.6 使用全波长转换器时的网络丢包率分析
    4.7 在NSFnet 模型上的仿真实验
    4.8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申请等

(7)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突发交换OBS的技术简述和研究现状
        1.2.1 OBS的提出
        1.2.2 OBS的网络结构
        1.2.3 OBS的基本工作原理
        1.2.4 OBS的网络资源预留和调度机制
        1.2.4.1 OBS资源预留过程
        1.2.4.2 OBS资源预留过程相关参数
        1.2.4.3 OBS资源调度机制
        1.2.5 OBS的研究现状
    1.3 新型的OBS边缘节点技术—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
        1.3.1 FBA的提出
        1.3.2 FBA的定位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研究基础
        1.4.2 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4.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网络路由策略的研究
    2.1 背景概述
        2.1.1 路由选择策略
        2.1.2 OBS路由选择策略
    2.2 OBS网络中的优化波长路径算法的研究
        2.2.1 引言
        2.2.2 对现已提出算法的分析
        2.2.2.1 附加节点方案
        2.2.2.2 专用链路方案
        2.2.3 新型的优化路径(RCF)算法
        2.2.3.1 RCF算法模型
        2.2.3.2 RCF算法模型描述
        2.2.4 仿真验证
        2.2.4.1 性能比较
        2.2.4.2 波长转换器成本和波长转换器容量的变化
        2.2.5 算法小结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光突发交换汇聚算法的研究
    3.1 背景概述
        3.1.1 OBS网络的边缘节点
    3.2 OBS汇聚组装机制
        3.2.1 OBS网络中传输效率
        3.2.2 BDP的最小长度
        3.2.3 突发包组装时间
    3.3 新型突发汇聚算法的研究
        3.3.1 引言
        3.3.2 新型汇聚算法
        3.3.3 性能分析
        3.3.4 小结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光突发交换竞争解决机制的研究
    4.1 背景概述
        4.1.1 竞争产生的原因
        4.1.2 解决突发竞争的主要方案
    4.2 竞争解决方案概述
        4.2.1 波长变换解决方案
        4.2.2 光延迟(FDL)(缓存)解决方案
        4.2.3 偏射路由解决方案
        4.2.4 突发包分段丢弃解决方案
    4.3 突发竞争解决机制的研究
        4.3.1 一种新型的OBS网络突发竞争解决方案
        4.3.1.1 引言
        4.3.1.2 新型突发竞争解决方案
        4.3.1.3 性能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TCP over OBS的理论研究
    5.1 背景概述
        5.1.1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层协议
        5.1.2 TCP的演变和发展现状
        5.1.3 TCP over OBS的研究现状和本章的内容
    5.2 OBS和TCP模型
        5.2.1 OBS网络拓扑
        5.2.2 OBS On-Off源业务模型
        5.2.3 OBS损失模型
        5.2.4 TCP模型
        5.2.5 TCP和OBS结合的模型
    5.3 OBS网络中TCP吞吐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5.3.1 OBS新特性及对TCP造成的影响
        5.3.2 TCP拥塞控制机制
        5.3.3 分析方法
        5.3.4 数学模型
    5.4 TCP over OBS性能仿真测试
        5.4.1 仿真平台概述
        5.4.2 部分仿真结果和结论
    5.5 新型OBS边缘节点结构设计
        5.5.1 新型OBS边缘节点功能描述
        5.5.2 数据在OBS新型边缘节点下的流程
    5.6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的研究
        5.6.1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
        5.6.2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例举
        5.6.3 TCP over OBS边缘节点重传机制性能分析
    5.7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支持OBS的边缘接入节点及系统仿真设计
    6.1 背景概述
        6.1.1 下一代接入网技术发展概述
        6.1.2 光突发交换边缘节点接入模式
        6.1.3 本章研究的主要内容
    6.2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
        6.2.1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FBA技术的基本描述
        6.2.2 支持OBS的FBA网络结构
    6.3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技术的系统设计
        6.3.1 支持OBS网络的FBA节点结构
        6.3.2 FBA时隙
        6.3.3 时隙分配
        6.3.4 信道建立
        6.3.5 时隙预留
        6.3.6 交换
        6.3.7 FBA信道
        6.3.8 多播信道
        6.3.9 扩展性
        6.3.10 网络控制器NC
    6.4 FBA信道的研究
        6.4.1 FBA信道
        6.4.1.1 FBA信道分类
        6.4.1.2 FBA信道特点
        6.4.2 FBA的信道建立方式
        6.4.2.1 FBA中快速建立连接——顺序建立连接的方式
        6.4.2.2 FBA中快速建立连接——并行建立连接的方式
        6.4.2.3 点到点的信道建立方式
        6.4.2.4 广播信道建立方式
        6.4.2.5 多播信道建立方式
        6.4.3 时隙重新分配和更改信道容量
        6.4.3.1 时隙重新分配
        6.4.3.2 更改信道容量
        6.4.4 信道建立时的资源预留
        6.4.4.1 流量变化很小情况下的资源预留
        6.4.4.2 突发情况下的资源预留
    6.5 FBA网络的QoS
    6.6 快速带宽自适应接入网FBA的系统仿真设计
        6.6.1 FBA仿真平台概述
        6.6.2 设计特点
        6.6.3 FBA网络模型
        6.6.4 FBA接入节点模型
        6.6.5 FBA节点模型的功能模块
        6.6.5.1 地址管理
        6.6.5.2 时隙池管理
        6.6.5.3 网络管理子系统
        6.6.5.4 用户接口
        6.6.6 FBA时隙管理协议处理单元
        6.6.6.1 信道协议处理单元
        6.6.6.2 算法协议处理单元
        6.6.6.3 时隙管理协议处理单元
        6.6.6.4 拓扑发现协议处理单元
        6.6.7 开发环境
    6.7 总结
第七章 总结
    7.1 工作总结与创新
    7.2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目录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出版的着作
附录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附录Ⅳ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申请的专利
致谢

(8)基于NS2环境的光突发交换网络汇聚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现状
        1.2.1 边缘节点中的汇聚算法
        1.2.2 汇聚算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汇聚算法的研究目的
        1.3.2 本文对汇聚算法研究的出发点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OBS中的边缘节点及其汇聚技术分析
    2.1 引言
    2.2 OBS的体系结构
        2.2.1 OBS网络的分层模型
        2.2.2 OBS核心节点的结构与功能
        2.2.3 OBS边缘节点的基本结构
    2.3 边缘节点的功能细化
    2.4 汇聚算法的基本思路以及主要参数
        2.4.1 汇聚算法的基本思路
        2.4.2 汇聚算法中的主要参数
    2.5 文献中几种汇聚机制总结
        2.5.1 固定分组长度汇聚机制
        2.5.2 固定汇聚时间汇聚机制
        2.5.3 最大突发长度最大突发汇聚时间汇聚机制
        2.5.4 最小最大突发长度最大突发汇聚时间汇聚机制
        2.5.5 自适应突发汇聚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相似业务综述
    3.1 引言
    3.2 自相似性的基本问题
        3.2.1 自相似性的提出
        3.2.2 网络流量的自相似特性
        3.2.3 自相似的数学定义
    3.3 网络流量的自相似模型分析
    3.4 自相似的成因及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4.1 网络流量的自相似性的成因
        3.4.2 网络流量的自相似性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5 汇聚算法对自相似业务的影响的理论论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NS中OBS汇聚模块的实现
    4.1 引言
    4.2 NS2简介
        4.2.1 NS2的历史和特点
        4.2.2 NS2模拟过程和扩展
        4.2.3 NS2与OPNET的比较
    4.3 自相似业务量模型的添加
    4.4 NS2中OBS网络汇聚模块的添加过程
        4.4.1 NS2中OBS网络模型建立
        4.4.2 边缘节点的设计及OTcl实现
        4.4.3 分类器的设计与实现
        4.4.4 汇聚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汇聚算法的实现及其性能比较
    5.1 引言
    5.2 汇聚算法仿真环境建立
    5.3 固定长度门限汇聚算法
        5.3.1 固定长度门限汇聚算法描述
        5.3.2 固定长度门限算法的有效性分析
        5.3.3 自相似业务量下固定长度汇聚算法的门限选取
    5.4 固定时间门限汇聚算法
        5.4.1 固定时间门限汇聚算法描述
        5.4.2 自相似业务量下固定时间汇聚算法的门限选取
    5.5 混合门限汇聚算法
        5.5.1 混合门限汇聚算法描述
        5.5.2 自相似业务量下混合门限汇聚算法的门限选取
    5.6 三种算法的性能比较及分析
    5.7 一种改进型的自适应汇聚算法
        5.7.1 改进型的自适应汇聚算法的算法描述
        5.7.2 改进型的自适应汇聚算法的仿真与比较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本文总结
    6.1 本文的工作总结
    6.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9)网络中自相似业务流的特性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通信网络中业务流的突发现象
    1.2 通信网络中的业务流突发现象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1.3 本论文的研究任务及结构安排
        1.3.1 本论文的研究任务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通信网络中业务流的突发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重尾分布
    2.2 对数正态分布
    2.3 文件大小的分布
        2.3.1 用户操作模型
        2.3.2 模型的实用性
    2.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通信网络业务流突发现象的模型研究
    3.1 自相似业务流的概念
        3.1.1 自相似过程的定义
        3.1.2 自相似过程的性质
    3.2 自相似业务流的模型研究
        3.2.1 物理模型
        3.2.2 统计模型
        3.2.3 对几种模型的评价
        3.2.4 建立模型需捕获参数的复杂度计算
    3.3 自相似业务流的检测方法研究
        3.3.1 定义
        3.3.2 小波检测法
        3.3.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4 无线网关对业务流自相似程度的影响
        3.4.1 系统模型
        3.4.2 网关对数据流的影响
        3.4.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自相似业务流下的OBS组装算法的改进研究
    4.1 OBS的组装算法
    4.2 组装算法与业务流自相似程度的关系仿真
        4.2.1 固定时间门限和固定长度门限组装算法与自相似的关系
        4.2.2 统装算法与自相似的关系
        4.2.3 自适应长度门限组装算法与自相似的关系
    4.3 组装算法与阻塞率的关系仿真
    4.4 改进的自适应长度门限组装算法
        4.4.1 自适应长度门限组装算法
        4.4.2 自适应长度门限组装算法的改进
        4.4.3 自适应长度门限组装算法对分组阻塞率影响的分析
        4.4.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自相似业务流的预测研究
    5.1 基于FARIMA模型的自相似业务流的预测研究
        5.1.1 FARIMA模型与自相似过程
        5.1.2 基于FARIMA模型的预测
        5.1.3 仿真实验
    5.2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自相似业务流的预测研究
        5.2.1 利用改进的反向传播算法实现对自相似业务流的预测
        5.2.2 四种缓冲区分配方案
        5.2.3 基于预测结果降低分组丢失率的原理及算法
        5.2.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自相似业务流的带宽估计算法研究
    6.1 自相似业务流的有效带宽的估计
        6.1.1 短相关模型下的有效带宽
        6.1.2 长相关模型下的有效带宽
        6.1.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6.2 网络视频业务流有效带宽的计算
        6.2.1 业务流模型及其带宽计算
        6.2.2 FARIMA模型与有效带宽
        6.2.3 视频业务流的带宽计算
        6.2.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攻博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三、攻博期间申请并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10)光突发交换网络中高速业务承载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网络的发展
    1.2 光交换技术
        1.2.1 光路交换(OCS)
        1.2.2 光分组交换(OPS)
        1.2.3 光突发交换(OBS)
        1.2.4 不同交换技术的对比
    1.3 光突发交换网络
        1.3.1 OBS技术研究现状
        1.3.2 OBS网络关键技术
        1.3.3 OBS网络业务承载技术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绝对QoS区分的OBS网格技术研究
    2.1 网格及其QoS特征
        2.1.1 网格及其业务特征
        2.1.2 网格QoS技术
    2.2 OBS网格体系结构
    2.3 绝对QoS区分的OBS网格技术研究
        2.3.1 OBS网格边缘路由器的QoS策略
        2.3.2 OBS网格核心路由器的QoS策略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TCP变体在高速长距离OBS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3.1 TCP协议及其变体
        3.1.1 TCP协议及其现状
        3.1.2 TCP变体
    3.2 高带宽长距离OBS试验平台的建立
        3.2.1 OBS试验平台
        3.2.2 高带宽长距离OBS试验平台的建立
    3.3 传统TCP在长距离OBS试验网络中的性能研究
    3.4 基于丢失控制的TCP变体在长距离OBS试验网络性能
        3.4.1 基于丢失控制的TCP算法的效率性
        3.4.2 基于丢失控制的TCP算法的稳定性
        3.4.3 基于丢失控制的TCP算法的收敛性
    3.5 基于时延控制的TCP算法在长距离OBS试验网络性能
    3.6 ACK组装效应对HSTCP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HSTCP调步在OBS试验网络中的性能研究
    4.1 TCP调步(pacing)技术
        4.1.1 TCP调步
        4.1.2 TCP调步在OBS网络中的应用状况
    4.2 HSTCP调步在OBS试验网络中的性能研究
        4.2.1 HSTCP调步的吞吐量性能
        4.2.2 HSTCP调步的吞吐量稳定性
        4.2.3 HSTCP调步的平均往返时延性能
        4.2.4 HSTCP调步的平均往返时延稳定性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索引表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四、OBS组装算法与业务流特性关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突发交换网络中基于优先级的突发包组装机制研究[D]. 胡芳.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2]光突发交换网络中汇聚机制的研究[D]. 耿守浩. 山东大学, 2013(10)
  • [3]光突发交换网中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朱智俊.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6)
  • [4]光突发交换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耀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10(12)
  • [5]有限波长转换能力的光突发交换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 许毅.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2)
  • [6]光突发交换网络架构及业务量梳理技术[D]. 许华东. 上海交通大学, 2009(04)
  • [7]光突发交换OBS关键技术的研究[D]. 宁帆.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8]基于NS2环境的光突发交换网络汇聚算法研究[D]. 朱冉.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9]网络中自相似业务流的特性及其影响研究[D]. 吴援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08(11)
  • [10]光突发交换网络中高速业务承载技术的研究[D]. 蔡曙日.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OBS组装算法与业务流特征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