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厂纯水装置的设计与探讨

制药厂纯水装置的设计与探讨

一、药厂纯水装置的设计与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20)在《艾叶干燥、陈化、打绒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及清艾条质控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艾叶(Artemisiae argyi Folium)是临床常用中药,主要有祛湿止痛、化瘀消肿、通络温经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风湿痹症的治疗,通常以艾条施灸或口服给药。艾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酚酸、三萜、鞣质类等成分,在《中国药典》中以桉油精为质量控制指标。艾灸常用陈艾,艾叶陈久者佳,陈化过程如何影响其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而且,目前市售的不同艾绒比艾条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无法有效区分其质量差异。本研究聚焦不同干燥条件对新鲜艾叶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新艾与陈艾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不同艾绒比艾条化学成分与燃烧特性差异分析,系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1、聚焦新鲜艾叶在不同干燥条件下(室温阴干、晒干、60℃和80℃烘干)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构建艾叶中6个酚酸(隐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3个黄酮(芦丁、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表明在新鲜艾叶中只检测到少量的酚酸和黄酮类成分,在干燥过程中水分逐步下降至约30%时,亲水性成分(隐绿原酸、绿原酸、芦丁、异绿原酸A-C)开始大量产生。阴干条件下,在22 h时异绿原酸A、B、C含量开始增长,终含量较初始含量升高约55-128倍;晒干条件下,在1 h时上述成分含量开始增长,终含量较初始含量升高约43-111倍;在60℃和80℃烘干条件下,各成分含量分别在1.5 h和1 h时开始升高,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含量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终含量较初始含量升高约3-25倍。究其原因可能是由酶引发的一系列生物合成过程导致的。2、系统开展了新艾与陈艾中挥发性成分与非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研究。为了克服艾叶产区、存放条件、取样不均匀性等因素的影响,以艾叶粉末进行30天模拟陈化研究,在40℃条件下低沸点的挥发性成分含量下降明显,中高沸点成分下降20-58%;60℃条件下,低沸点成分在第5天峰面积低于检测限,中高沸点的成分在30天后峰面积均低于检测限,而高沸点的成分不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在60℃条件下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基本未发生变化。推测挥发性成分与艾叶陈化过程密切相关。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来源艾叶与艾条中酚酸类和黄酮类(隐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芦丁、异绿原酸A-C、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成分的含量,艾叶和艾条中主要成分含量波动的RSD值分别为25.8-70.9%、16.4-36.6%,究其原因可能是艾叶采收地、采收期、干燥方法等因素引起的。3、针对市售不同艾绒比艾条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难以区分的难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艾绒比为1:1、5:1、10:1、15:1艾条中6个酚酸、3个黄酮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艾绒比的增加,艾绒颜色从深褐色转变成棕黄色,艾绒中亲水性成分含量下降了58.67-84.06%;且相应艾绒比艾渣中酚酸、黄酮等指标成分含量明显高于艾绒;随着艾绒比的增加,艾绒中亲脂性成分(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含量下降了25%;随着艾绒比的增加,艾绒中亲水性、亲脂性成分表现为非同步下降的趋势,且亲水性成分下降明显多于亲脂性成分的下降。因此,建议以亲水性化合物和亲脂性化合物的含量比值作为判定不同艾绒比艾条的依据。此外,系统开展了不同艾绒比艾条燃烧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艾绒比艾条的燃烧速率存在明显差异,而燃烧温度、红外光谱等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别。4、系统开展清艾条质量标准研究。以清艾条中绿原酸和异泽兰黄素为指标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构建上述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采用自行研制的艾条切割装置开展了艾条均匀性检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控制清艾条质量。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了艾叶中非挥发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新鲜艾叶在不同干燥条件下、陈化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揭示了不同艾绒比艾条中亲水性化合物和亲脂性化合物的含量比值的特征性差异;完善了清艾条的质控方法。该研究对艾叶的采收、干燥、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明宇[2](2020)在《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催化检测和指纹显现方面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碳量子点材料是当今科研界研究的热点,由于其独特的尺寸以及优异的光学特性,使其在许多交叉领域备受关注。作为表面含有丰富官能团的低毒纳米材料,碳量子点可以广泛应用于传感器、生物成像、催化以及光学器件领域,本文利用水热法合成了橙色以及蓝色荧光的碳量子点,并根据各自的发光和响应性质,设计了多套金属离子检测系统、催化体系以及潜指纹显现方案。首先,利用原材料罗丹明B以水热法合成了橙色荧光碳量子点(O-CDs),在555 nm激发下发射出位于574 nm处的橙色荧光,荧光量子效率为46%。这个可以发出强荧光的材料,具备肉眼可观的对于汞离子的荧光检测能力,汞离子的存在会使O-CDs探针产生明显的荧光猝灭信号,因此该探针平台可以用于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检测汞离子,同时该应用也可拓展至试纸和薄膜传感器。并且根据材料的特殊发光性质,可以将材料应用于潜指纹的显现实验中,O-CDs对于陈旧指纹以及多基底表面指纹的显现均有很好的表现。另外,选取2-巯基噻唑啉和三乙烯四胺为原材料,采用简便的水热法制备了可以发出明亮蓝色荧光,且荧光量子产率为40%的氮硫共掺杂碳量子点(N&S CDs),可作为镉离子的荧光检测探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所得的检测平台在超纯水和真实水样中都表现出良好的信号响应,并在2分钟内对镉离子表现出快速响应的荧光猝灭信号。在0.02~1.00μM的范围内检测限为0.18μM,经过研究该猝灭荧光行为符合静态猝灭效应。用一锅水热法设计制备了具有磁性的荧光碳量子点(Fe3O4-CDs),将柠檬酸铁铵和尿素分别作为铁源和氮源并同时作为碳源,加入到反应溶剂二乙烯三胺中,该溶剂可以在合成Fe3O4-CDs的过程中作为还原剂和供氮剂。基于Fe3O4-CDs的检测平台可用于快速灵敏检测Hg2+,同时可进行磁性去除操作,这样可以同时达到检测和去除的目的。检测时在2.0~200.0 nM范围内线性良好,检测限为12.6nM。经过系统研究和对比可知,荧光猝灭机理是由内滤效应和静态猝灭效应共同引起的,该平台可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中Hg2+的分析,且回收率良好。选取硫辛酸和三乙烯四胺为原材料,采取水热法一步制备了氮硫掺杂碳量子点(N/S CDs),最适激发为340 nm,发射波长为456 nm,荧光量子效率为35%。这种材料可以在(过氧化氢)H2O2存在的条件下,催化四甲基联苯胺的氧化过程,因此可以达到H2O2比色检测的目的,在10-5~10-4 M的范围内检测限为1.75μM。并且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氧化还原反应来对谷胱甘肽进行检测,在0.20~100μM的范围内检测限为0.26μM。除此之外,以N/S CDs为基础的检测平台可以应用于荧光检测铅离子,在0.002~100μM的范围内检测限为11.0μM,并且检测过程中伴随溶液颜色变化,在该比色信号条件下的检测限为3.9μM.

王婷婷[3](2020)在《聚乙二醇的多分散性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是以分子量为44 Da的乙二醇重复单元组成的人工合成聚合物。它被广泛应用作为药用辅料和PEG化药物或PEG化纳米载体的合成,已被批准应用于人体的口服、静脉注射以及皮肤等给药方式。PEG化药物或纳米载体应用于人体后,随着其解聚、泄露或崩解会不断地释放出PEG,体内暴露量也随之不断地增加。长期以来,由于PEG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较低的生物利用度,因此一直被认为是无毒、无免疫原性、无抗原活性的惰性物质。但近年研究却发现,它不仅本身具有一些安全隐患,而且还可与负载的药物之间发生很强的相互作用:1)PEG具有抑制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作用,通过该作用会改变P-gp底物药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从而产生基于辅料-药物相互作用(excipient-drug interaction,EDI)的用药风险;2)分子量较大的PEG会蓄积在组织中;3)PEG氧化代谢产生的PEG酸毒性高于PEG,会引起酸中毒和高钙血症。更重要的是,不同分子量的PEG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而PEG的多分散性又注定它是由具有一定分子量分布的PEG混合组成的。因此,必须重新认识PEG与P-gp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多分散性PEG在细胞及系统水平的药代动力学过程,阐明其毒性的物质基础,揭示EDI的机制,为科学合理设计新型给药系统奠定基础。因此,本论文拟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系统地研究与探讨。(1)PEG的加合离子与质谱裂解规律解析建立了将PEG(400-2500 Da)中不同分子量PEG分离的液相方法,在此基础上应用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Triple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Triple-Q-TOF)探究了PEG 2000中不同分子量PEG的加合离子及质谱裂解规律。结果发现,PEG离子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响应最高的离子为+NH4+,其携带的电荷数(n)取决于它的分子量:分子量<648.3843 Da时,n=1;648.3843 Da≤分子量<1176.6902 Da时,n≤2;1176.6902 Da≤分子量<1660.9672 Da时,n≤3;1660.9672 Da≤分子量<2145.2418 Da时,n≤4;2145.2418 Da≤分子量<2500 Da时,n≤5,可见分子量越大的PEG越倾向于携带更多的电荷。随着解簇电压(declustering potential,DP)的增大,PEG倾向于携带较少电荷。DP从50 V增加到100 V时,PEG携带的电荷数几乎无变化;DP从100 V增大到150 V时,携带4电荷的离子消失;DP增大到200 V时,携带3电荷的离子消失。携带2电荷的PEG最稳定,在不同DP情况下变化不大。相同碰撞能量(collision energy,CE)情况下,携带电荷数越多的PEG越容易被打碎,携带2电荷的离子不易打碎,且携带较多电荷的PEG离子的碎裂效率更高,形成子离子的响应也越高。本部分研究工作,将有助于后续实验中PEG多分散性药代动力学研究工作的进行,是后续实验的方法学基础。将以上方法进一步拓展,建立了一种测定分子量较大的PEG(20,000 Da)中,分子量较小的PEG杂质(PEG 750,2000和5000)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高纯度PEG的质量监测。(2)PEG对P-gp外排功能的影响据文献报道,PEG在体外较高的浓度下具有抑制P-gp的作用。本部分采用过表达人P-gp的马丁氏犬肾上皮细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human 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 1,MDCK-hMDR1)建立细胞双向转运模型和细胞摄取模型,结果表明,在体外低浓度下,PEG仍具有抑制罗丹明123(rhodanmine123,Rho 123)、紫杉醇(paclitaxel,PAC)和秋水仙碱(colchicine,COL)等P-gp底物药外排的作用。这提示,在体外低浓度时PEG对P-gp也具有抑制作用。另外,通过大鼠分别给予PAC与PAC+PEG的对比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PEG会显着增加PAC的体内暴露量。这说明,PEG极可能抑制肠道上的P-gp,产生基于P-gp的EDI。(3)PEG与P-gp相互作用机制既然PEG能够抑制P-gp的外排作用,本部分将对这一抑制作用是如何产生的进行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维拉帕米(verapamil,VER)和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两种P-gp抑制剂的加入均能增加不同分子量PEG在MDCK-hMDR1细胞中的蓄积量。可见,不同分子量PEG均能被P-gp外排。一旦药物结合于P-gp的底物结合位点,必然会导致P-gp ATP酶(adenosine triphosphatase,ATPase)对ATP的水解供能,因此通过检测ATP的消耗,能够确证PEG是否结合于P-gp的底物位点。结果发现,不同分子量PEG的加入,均导致ATP消耗的增加,这证实了上面PEG结合于P-gp底物结合位点的推论。以上实验证实了PEG是P-gp的底物,即PEG对P-gp的抑制是通过其与P-gp的底物位点的竞争性结合实现的。(4)PEG进入细胞的机制传统认为,PEG具有较强的水溶性,因此无法进入细胞,其对P-gp的抑制是通过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实现的。前面实验证明PEG能够进入细胞并与P-gp结合,因此本部分对不同分子量PEG进入细胞的机制及其多分散性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PEG 750和PEG 2000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其中分子量较小的PEG进入细胞较快,最开始细胞内PEG分子量分布轮廓会向小分子量端偏移,直到24 h细胞内PEG的分子量分布轮廓才逐渐与给药的PEG分子量分布轮廓一致。PEG 5000和PEG 20,000低浓度时是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但是随着浓度的升高,逐渐以被动扩散与小窝蛋白介导的胞吞相结合的方式进入细胞。随着浓度的升高,胞吞的比例逐渐升高,据推测这是由于随着PEG浓度的升高,会有部分团聚,团聚形态的PEG可能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而游离的PEG仍旧是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该结果可回答PEG 20,000对P-gp ATP酶的抑制作用为何在浓度较高时降低了,即团聚的PEG 20,000无法再与P-gp产生相互作用。通过以上结果可以推测,分子量较小的PEG是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的,不需要能量,因此易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排出细胞,这就是分子量较小的PEG不容易在组织蓄积的原因;而分子量较大的PEG可能形成团聚,团聚形态的PEG进入细胞后无法通过被动扩散排出细胞,只能通过一些供能过程排出细胞,因此有蓄积在组织中的风险。(5)PEG在大鼠体内的多分散药代动力学研究对PEG的体内多分散性药代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仅PEG 750可以采用口服的方式进入动物体内,PEG 750中分子量较小的PEG口服吸收比例更高。通过对PEG在体内的代谢研究发现,PEG 750会代谢为PEG酸,PEG2000会代谢为PEG 750,PEG 5000会代谢为PEG 500和PEG 1000,而PEG 20,000会代谢为PEG 500和PEG 2000。以上研究是PEG辅料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的物质基础,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该类药物的研发成功率,为其科学设计及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提供评价依据。

薛奎[4](2019)在《制药企业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的管理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纯化水系统作为制药企业的关键设备,属于药品生产行业规范GMP认证中“设施与设备系统”的重点审计项,其稳定和可靠运行是纯化水水质的必要保证。对制药企业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研究,同时保证纯化水改造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要求,直接影响制药企业的药物产品质量和总体效益,对制药企业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在结合纯化水系统的工艺流程设计、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及4Q验证、验收等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工程管理的进度控制、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提出了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相关解决方案。在工程进度控制上,由于在工程计划时间内所能使用的资源是有限度的,资源配置不足将影响改造进度,这就需要用创新、细致、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网络计划来安排工程进度。本文通过运用WBS工具任务分解和责任分配,以质量标准为前提确定工程关键工作,综合考虑所有制约因素,绘制网络计划图,合理制定工程进度计划并控制落实。在工程质量控制上,结合制药企业纯化水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分析研究质量管理中所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和因素,梳理质量管理流程、规范落实关键系统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措施,运用风险评估管理、验证管理等质量管理方法,通过落实质量责任制、制定标准作业工序,从设计、施工、验收不同阶段对质量采取控制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本文以工程实践综合制剂车间纯化水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用上述管理方法,以可控制的进度、规范的质量要求完成纯化水系统改造相关工作。以工程管理模式为背景,以制药企业GMP规范为依据,进行工程进度管理时考虑质量标准要求,进行工程质量控制时考虑进度计划目标,探索出一套可供类似纯化水改造工程借鉴的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类似改造建设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杨月琴[5](2019)在《不同植物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水中PPCPs物质的去除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医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在水环境中被频繁检出,尽管浓度非常低,但它们对水生环境仍可能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生态毒性影响很难预测,对动物和人类健康都有着潜在威胁。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有很强的去除效率,尤其是对于PPCPs,选择用人工湿地处理含PPCPs的污水具有经济效益且处理效果好。本文在PPCPs中选择我国市场上最常使用的消炎药布洛芬和抗生素罗红霉素为目标物质,设计并搭建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装置,其中填充砾石填料,选用美人蕉、花叶芦竹、伞草三种植物种植其中,另外设置无植物组做对比。实验建立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并对色谱柱、流动相条件进行筛选,以期得到相对最好的检测效果。本研究在重庆市某药厂和某医院进行取样,在药厂未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中测得布洛芬的浓度为567μg/L,罗红霉素的浓度为2.27μg/L(药厂在此期间主要生产布洛芬);医院未经过处理的废水中测得的布洛芬、罗红霉素的浓度分别为12.03μg/L、2.73μg/L。实验设置药物进水浓度参考在实际水环境中测得的药物浓度,最后选取中间浓度,定为100μg/L。实验在装置中通入人工配制的污水,研究不同植物人工湿地对目标物质的降解效果,并研究不同季节、不同进水方式、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条件下对罗红霉素和布洛芬的去除效果的影响,最后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关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表明,四组人工湿地对罗红霉素的去除效果依次是:花叶芦竹>美人蕉>伞草>无植物,花叶芦竹对罗红霉素的去除效果最好,可达到94.06%;四组人工湿地中植物对布洛芬的去除效果依次是:美人蕉>花叶芦竹>伞草>无植物,美人蕉对布洛芬的去除效果最好,可达到69.74%;三组有植物的人工湿地的去除效率显着高于无植物组,证明植物的存在有利于罗红霉素和布洛芬的去除;且经过方差分析得出,植物类型对人工湿地去除罗红霉素有显着影响,对布洛芬无显着影响。在冬季四组人工湿地罗红霉素的平均去除效率在77.85%81.06%之间,布洛芬的平均去除效率在39.14%61.09%之间,均低于夏季的去除效率,证明在夏季人工湿地对罗红霉素和布洛芬的去除效果更好。罗红霉素和布洛芬在快速进水(5000ml/min)的方式下比缓慢进水(13ml/min)的方式下去除效果要更好。通过对比水力停留时间为1d,2d,4d时两种药物的去除效果发现,罗红霉素两天已被快速去除掉大部分,2d是罗红霉素相对合适的水力停留时间;适当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可以使布洛芬更加充分的被人工湿地中生物降解,4d是实验中布洛芬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通过方差分析可知,在三组有植物的人工湿地中,季节、水力停留时间和进水方式对布洛芬和罗红霉素的去除率均有显着影响(除美人蕉组在季节影响下没有显着差异);在去除罗红霉素和布洛芬时,植物类型与季节均存在交互作用;在去除罗红霉素相关实验中,植物类型与进水方式存在交互作用。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文没有对植物和内部微生物群落等对PPCPs的具体去除比例进行研究,今后还需继续探索,让人工湿地去除PPCPs的机理更加具体和清晰。

李宗耀[6](2017)在《合成药厂反应釜的定量加料自动控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分析某合成药厂反应釜原投料方案,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为此设计了基于可编程控制器(PLC)的反应釜定量加料自动控制系统。现具体介绍了该定量加料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现场仪表选型、控制系统原理、软硬件设计及其操作过程,实际运用表明,该系统能降低项目投资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

秦志娜[7](2017)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废水中激素类污染物的工艺参数优化》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畜禽养殖数量最多的国家,每年畜禽废物的排放量接近40亿t。除常规污染物外,激素也是畜禽养殖中产生的重要污染物。2007年我国因畜禽养殖而产生的类固醇雌激素为10.6t,2008年数量为其5倍。本文针对畜禽废水中常规水质指标超标及高浓度激素污染物的问题,设计建立3套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在保证常规污染物去除效果的情况下,重点考察湿地基质、湿地类型、水力停留时间、湿地植物对人工湿地中4种糖皮质激素去除效果的影响。通过静态摇瓶实验及性价比计算发现,绿沸石为本次试验中的最佳基质。试验过程中,垂直流人工湿地对COD、氨氮、总磷的平均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65%、95%、90%。3种人工湿地在HRT为2d时,各常规污染物的平均去除效果最佳。在考察人工湿地对4种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效果时发现。当水力停留时间小于1天时,湿地中有无植物种植对激素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随着HRT的延长,种植植物的湿地明显比无植物种植的激素去除效果好。其中垂直流人工湿地对4种激素去除效果最好,且随着HRT的延长,各系统的去除率不断提高,当HRT为2天时,去除效果最好。在收割的湿地植物中发现,各植物对4种激素的吸附量不同,其中千屈菜的平均吸附量最大,地塞米松在植物中含量最高。在样品检测中,各阶段均有代谢产物的检出。种植植物后,湿地出水中代谢产物的数量增加,多数代谢产物的浓度增大。延长水力停留时间,表面流湿地中代谢产物浓度、种类均增加,水平流和垂直流湿地中,代谢产物种类较少。收割的湿地植物中,代谢产物浓度在几ng/g到几百ng/g之间。针对北京昌平区原种猪场外排尾水,工程设计设计进水TP<8 mg/L,COD<300 mg/L,NH4+-N≤20mg/L,设计出水 TP≤0.4mg/L,COD≤40 mg/L,NH4+-N≤2,处理规模 300 m3/d。

焦斌[8](2016)在《洁净厂房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 ——以A药厂技改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洁净厂房工程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更加关乎民生。进入新世纪以来,空气洁净技术已从高新领域逐渐转到广大的民生领域并扩展到从未有过的规模,从医、药、食品,到饲养、隔离、列车、舰船、公共场所和家居。作为一门提高产品和成果质量保障人身健康的技术,其今后将朝着更精细、更有效但是又更简约、更节能的方向发展。然而,在洁净工程项目的实施中,由于过分追求工程进度和经济效益,致使洁净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社会财产的巨大损失。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单位各自为战,缺乏沟通,工程还未开工就埋下安全隐患,严重者可导致工程无法进行;二是对各阶段质量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洁净工程只有1/3能按时完工投产,还有相当一部分工程完工之后忙于调试,且无法满足运行要求。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论文首次提出洁净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概念,就是所有有关单位的人员参与,对产品全过程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把工程质量从过去的事后检验、把关为主,变为预防、改进为主,把管理结果变为管理因素,解决主要矛盾,发动全员、各有关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的理论、程序、方法,使工程的设计、施工等全过程都处于受控状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取得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全过程质量管理为中心,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研究,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首先,介绍了我国洁净技术的发展历程、趋势和现状,发现洁净工程亟待解决的质量问题。其次,依据洁净工程质量管理现状,运用理论分析法、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了洁净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及措施。三是,结合实际案例(A药厂粉针车间GMP技改项目净化厂房工程),针对主要质量环节,以及各阶段质量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提升工程质量的解决措施,综合考虑各种技术参数指标后,合理选取方案,构建质量合格的洁净厂房。通过研究,为建设单位、咨询单位、设计单位、招标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意见和建议,将全过程质量控制的信条贯彻到洁净项目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项目各项指标的实现,验证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对洁净工程质量控制所起到的良好效果。

李雅梅,李宽庆[9](2012)在《数字模拟药厂的建立与药剂学教学模式的调整》文中提出传统的药剂学教学依靠专业教材、课堂讲授和企业见习三者结合完成,教材内容与医药行业,尤其是教材的系统性、条理性与生产过程的综合性之间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教材内容与制剂生产企业之间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在现有教材内容相对滞后而讲授内容要求新颖,讲解要求既有理论抽象又有操作具体,以及企业现场见习既分散又不同步的诸多现实问题的冲突下,为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发展相一致,我们尝试开展应用Web 3D模拟数字技术建立数字模拟药厂,以解决教材理论形象具体的讲解和同步即时操作的统一问题。

黄东月[10](2012)在《EDI技术在医药用水制备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EDI是英文Electrodeionization的缩写,中文全称为“连续电去离子技术”,是将电渗析(ED)与离子交换(IE)有机结合的新型脱盐工艺。EDI通过在电渗析器的隔板中填充离子交换树脂,从而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可同时实现连续去离子和树脂连续电再生。但是EDI膜堆对进水的要求十分苛刻,为了保证长期稳定的出水水质,进水硬度要求低于1.0mg/L(以CaCO3计),甚至更低。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由于预处理不合格、水质波动或者操作失误等一些原因,EDI运行不稳定,膜堆结垢,成为困扰EDI技术应用的一大难点。本文针对EDI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国产化材料组建EDI膜堆,对膜堆内部结构进行改造,并在其淡水室和浓水室均填充离子交换树脂,研究其产水水质、稳定性及适宜的工作参数。实验研究表明,(1)操作电压与电流是影响EDI运行的重要因素。电压、电流过高或过低,产水电阻率均会降低。一级EDI膜堆和二级EDI膜堆操作电流通常取2-3A。(2)二级EDI膜堆与一级EDI膜堆比较,适应性强、产水水质好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基本达到稳定。(3)二级EDI膜堆的进水电导率控制在4.1-6.5μs/cm范围内波动时,膜堆运行40min时,产水电阻率达到最大。100min后产水电阻率基本稳定在17MΩ.cm以上。产水pH值一直保持在6.0-6.5之间。(4)根据实际运行效果分析可知,晶源公司生产的一级EDI膜堆和二级EDI膜堆进水电导率宜控制在10μs/cm以下,这样既可达到高纯水水质的要求,又可以延长膜堆的使用寿命;同时该膜堆淡水进水压力宜在0.35-0.4MPa,浓水流量一般为进水流量的5.10%左右,极水流量控制在18-24L/min左右。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安艾尔肤企业人造皮肤医药用水的特殊需要,并且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设计出“二级反渗透(RO)+二级EDI+超滤(UF)+混床(MB)”(以下简称"2RO+2EDI+UF+MB")组合式纯化水/高纯水/注射用水/超纯水生产系统来制出四种医药纯水,分别送至不同的生产车间以供给不同工序使用;各管网水均为动态,以达到GMP要求。结果表明,(1)综合来说,‘’2RO+2EDI+UF+MB"系统污水产生较少,系统噪声较低,自动化程度高,产水水质稳定,终端出水可以达到中国电子级超纯水GB/T11446.1-1997一级标准。将此组合工艺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起到很好的指导意义。(2)"2RO+2EDI+UF"非蒸馏法生产的水,产水电导率、细菌内毒素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中国药典2010版对于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标准。(3)"2RO+2EDI+UF"非蒸馏法最大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投资少、占地小、污染少、节能节水且能实现自动化生产;所制的注射用水具有适宜的温度,适用于配制不耐热的药品制剂;所制的水总是新鲜的,适于配制注射液。(4)采用"RO-EDI-UF"集成膜工艺代替多效蒸馏来生产注射用水,为国内外药典关于注射用水的制备工艺提供实际参考价值及理论指导。

二、药厂纯水装置的设计与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厂纯水装置的设计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艾叶干燥、陈化、打绒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及清艾条质控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艾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新艾与陈艾的化学成分差异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不同艾绒比艾条化学成分及燃烧特性的差异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清艾条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清艾条质量及临床应用特征研究
    1 艾叶的基础研究(艾叶药材的产地、采收期、质量等方面的研究)
    2 艾叶陈用的原因探讨
    3 艾叶打绒工艺及质量评价研究
    4 艾灸的燃烧特性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催化检测和指纹显现方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碳纳米材料概况
    1.2 碳量子点的概述
    1.3 碳量子点的组成和结构
        1.3.1 碳量子点的组成
        1.3.2 碳量子点的结构
    1.4 碳量子点的性质
        1.4.1 碳量子点光学性质
        1.4.2 碳量子点的电化学性质
        1.4.3 碳量子点的生物性质
    1.5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1.6 碳量子点的应用
        1.6.1 碳量子点在生物相关领域的应用
        1.6.2 碳量子点在光电器件领域的应用
        1.6.3 碳量子点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6.4 碳量子点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1.7 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橙色碳量子点在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和潜指纹显现方面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O-CDs的合成步骤
        2.2.4 对于Hg~(2+)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探究
        2.2.5 显现潜指纹
    2.3 结果与讨论
        2.3.1 O-CDs的形貌
        2.3.2 O-CDs光学性质和组成
        2.3.3 选择性检测
        2.3.4 灵敏度检测
        2.3.5 实际水样中的选择性
        2.3.6 响应机理讨论
        2.3.7 试纸和薄膜的应用拓展
        2.3.8 不同时间段和不同表面的潜指纹显现
    2.4 .结论
第3章 氮硫掺杂量子点的合成以及在镉离子检测方面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2.3 荧光N&SCDs的制备
        3.2.4 荧光检测Cd~(2+)
        3.2.5 实际水样中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SCDs组成和结构
        3.3.2 N&SCDs的光学性质
        3.3.3 N&SCDs的稳定性
        3.3.4 N&SCDs的选择性实验
        3.3.5 N&SCDs探针的条件优化
        3.3.6 N&SCDs灵敏度测试
        3.3.7 猝灭机理的解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磁性碳量子点的制备以及在汞离子检测和去除方面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主要试剂
        4.2.3 Fe_3O_4-CDs的制备
        4.2.4 检测Hg~(2+)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e_3O_4-CDs的光学性质形貌以及组成的表征
        4.3.2 Fe_3O_4-CDs的磁性性质
        4.3.3 Hg~(2+)的检测平台
        4.3.4 探针检测过程中的条件优化
        4.3.5 猝灭机理的讨论
        4.3.6 实际水样中的检测
    4.4 结论
第5章 氮硫掺杂碳量子点的制备及与过氧化氢催化相关检测和铅离子的比色荧光双信号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实验仪器
        5.2.3 N/SCDs的制备
        5.2.4 N/SCDs的催化活性
        5.2.5 比色检测H_2O_2和谷胱甘肽
        5.2.6 生物样品中的检测
        5.2.7 羟基自由基存在的确定
        5.2.8 实际水样中的铅离子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SCDs的形貌和表征
        5.3.2 N/S共掺杂CDs的光学行为
        5.3.3 N/SCDs的光学稳定性
        5.3.4 N/SCDs的模拟酶特性
        5.3.5 N/SCDs的动力学模型
        5.3.6 N/S CDs模拟酶活性应用于H_2O_2 的定量检测
        5.3.7 基于TMB氧化物的GSH比色检测
        5.3.8 酶活性机理
        5.3.9 铅离子的双功能检测探针
        5.3.10 对于铅离子响应的可能机制
        5.3.11 铅离子的实际水样检测
    5.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聚乙二醇的多分散性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概述
        1.1.1 PEG的结构及理化特点
        1.1.2 PEG的发展历史
        1.1.3 PEG在制药领域的应用
    1.2 PEG的药代动力学性质以及毒性
        1.2.1 PEG的吸收
        1.2.2 PEG的分布
        1.2.3 PEG的代谢
        1.2.4 PEG的排泄
        1.2.5 PEG在动物及人体内的毒性
        1.2.6 PEG的免疫原性:
        1.2.7 PEG的细胞摄取以及与转运体的相互作用:
    1.3 PEG的分子量分析方法
    1.4 PEG的定量分析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方案
第2章 PEG的加合离子与质谱裂解规律解析
    2.1 PEG(400-2500 Da)的分子量与携带电荷数的关系
        2.1.1 实验设计
        2.1.2 材料与仪器
        2.1.3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2.1.4 LC-MS/MS检测方法
        2.1.5 实验结果
    2.2 DP对 PEG(1500-2500 Da)携带电荷数的影响
        2.2.1 实验设计
        2.2.2 材料与仪器
        2.2.3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2.2.4 LC-MS/MS检测方法
        2.2.5 实验结果
    2.3 PEG(1500-2500Da)在DP和 CE的共同作用下携带电荷及裂解的规律
        2.3.1 实验设计
        2.3.2 材料与仪器
        2.3.3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2.3.4 LC-MS/MS检测方法
        2.3.5 实验结果
    2.4 PEG20,000 制剂纯度的分析
        2.4.1 实验设计
        2.4.2 材料与仪器
        2.4.3 实验相关溶液配制
        2.4.4 LC-MS/MS检测方法
        2.4.5 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EG对 P-gp外排功能的影响
    3.1 PEG对 Rho123被MDCK-h MDR1 细胞摄取的影响
        3.1.1 实验设计
        3.1.2 材料与仪器
        3.1.3 细胞培养及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3.1.4 实验方案
        3.1.5 实验结果
    3.2 PEG对 Rho123,PAC和 COL双向转运实验的影响
        3.2.1 实验设计
        3.2.2 材料与仪器
        3.2.3 细胞培养及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3.2.4 实验方案
        3.2.5 LC-MS/MS检测方法
        3.2.6 实验结果
    3.3 PEG对 P-gp底物药PAC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3.3.1 实验设计
        3.3.2 材料与仪器
        3.3.3 动物给药及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3.3.4 实验方案
        3.3.5 LC-MS/MS检测方法
        3.3.6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PEG与 P-gp相互作用机制
    4.1 VER和 Cs A对 PEG被 MDCK-h MDR1 细胞摄取的影响
        4.1.1 实验设计
        4.1.2 材料与仪器
        4.1.3 细胞培养及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4.1.4 实验方案
        4.1.5 LC-MS/MS检测方法
        4.1.6 方法的优化和考察
        4.1.7 实验结果
    4.2 PEG对 P-gp ATPase消耗ATP的影响
        4.2.1 实验设计
        4.2.2 材料与仪器
        4.2.3 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4.2.4 实验方案
        4.2.5 实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PEG进入细胞的机制
    5.1 PEG进入细胞的机制研究
        5.1.1 实验设计
        5.1.2 材料与仪器
        5.1.3 细胞培养及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5.1.4 实验方案
        5.1.5 LC-MS/MS检测方法
        5.1.6 实验结果
    5.2 分子量较小PEG(750和2000)进入细胞的方式
        5.2.1 实验设计
        5.2.2 材料与仪器
        5.2.3 细胞培养及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5.2.4 实验方案
        5.2.5 LC-MS/MS检测方法
        5.2.6 方法的优化和考察
        5.2.7 实验结果
    5.3 分子量较大PEG(5000和20,000)胞吞进入细胞的方式
        5.3.1 实验设计
        5.3.2 材料与仪器
        5.3.3 细胞培养及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5.3.4 实验方案
        5.3.5 LC-MS/MS检测方法
        5.3.6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PEG在大鼠体内的多分散药代动力学研究
    6.1 PEG750 口服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6.1.1 实验设计
        6.1.2 材料与仪器
        6.1.3 动物给药及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6.1.4 实验方案
        6.1.5 LC-MS/MS检测方法
        6.1.6 实验结果
    6.2 PEG750和PEG2000 静脉注射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6.2.1 实验设计
        6.2.2 材料与仪器
        6.2.3 动物给药及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6.2.4 实验方案
        6.2.5 LC-MS/MS检测方法
        6.2.6 实验结果
    6.3 PEG静脉注射后在大鼠体内代谢的研究
        6.3.1 实验设计
        6.3.2 材料与仪器
        6.3.3 动物给药及实验相关溶液的配置
        6.3.4 实验方案
        6.3.5 LC-MS/MS检测方法
        6.3.6 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致谢

(4)制药企业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的管理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的管理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2 ××公司综合制剂车间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简介
    2.1 药用纯化水系统介绍
    2.2 ××公司综合制剂车间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
    2.3 工程相关人员组织架构
    2.4 工程施工程序
    2.5 工程进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2.6 工程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2.7 小结
3 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进度管理研究及保障措施
    3.1 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进度管理及内容
    3.2 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进度计划制定方法
    3.3 纯化水改造工程进度控制
    3.4 纯化水改造工程进度控制保障措施
    3.5 纯化水改造工程进度控制效果分析
    3.6 小结
4 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质量管理研究及改进措施
    4.1 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质量管理及内容
    4.2 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质量控制
    4.3 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质量改进措施
    4.4 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质量控制效果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不同植物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水中PPCPs物质的去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去除PPCPs研究现状
        1.1.1 PPCPs的定义
        1.1.2 PPCPs的污染现状及危害
        1.1.3 水环境中PPCPs的去除方法
    1.2 人工湿地处理PPCPs的机理
        1.2.1 填料的吸附作用
        1.2.2 植物的吸收作用
        1.2.3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2.4 水解和光降解
    1.3 不同种类PPCPs的去除效率
        1.3.1 抗生素类药物
        1.3.2 消炎止痛类药物
        1.3.3 抗癫痫类药物
        1.3.4 刺激类药物
        1.3.5 香料
    1.4 影响人工湿地去除PPCPs的因素
        1.4.1 植物种类的影响
        1.4.2 填料种类的影响
        1.4.3 湿地类型的影响
        1.4.4 温度的影响
        1.4.5 pH的影响
        1.4.6 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1.4.7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1.4.8 进水方式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2.1 试验设备及材料
        2.1.1 试验设备
        2.1.2 试验试剂与材料
    2.2 试验方案
        2.2.1 PPCPs物质的选择
        2.2.2 人工湿地模拟装置的设计
        2.2.3 模拟生活污水的配制
        2.2.4 填料的选择
        2.2.5 人工湿地中植物的选择
        2.2.6 采样方法
        2.2.7 流动相的选择
        2.2.8 色谱柱的选择
        2.2.9 固相萃取的步骤
        2.2.10 统计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布洛芬和罗红霉素在实际水环境中的存在
    3.1 药厂中的布洛芬和罗红霉素
        3.1.1 药厂水样处理
        3.1.2 药厂水样检测
        3.1.3 罗红霉素检测结果分析
        3.1.4 布洛芬检测结果分析
    3.2 医院中的布洛芬和罗红霉素
        3.2.1 医院水样处理
        3.2.2 医院水样检测
        3.2.3 罗红霉素检测结果分析
        3.2.4 布洛芬检测结果分析
    3.3 实验用水中药物浓度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罗红霉素的去除效果与分析
    4.1 罗红霉素回收率的测定
    4.2 植物对罗红霉素去除效果的影响
    4.3 季节对罗红霉素去除效果的影响
    4.4 进水方式对罗红霉素去除效果的影响
    4.5 水力停留时间对罗红霉素去除效果的影响
    4.6 方差分析结果
        4.6.1 单因素方差分析
        4.6.2 双因素方差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布洛芬的去除效果与分析
    5.1 布洛芬回收率的测定
    5.2 植物对布洛芬去除效果的影响
    5.3 季节对布洛芬去除效果的影响
    5.4 进水方式对布洛芬去除效果的影响
    5.5 水力停留时间对布洛芬去除效果的影响
    5.6 方差分析结果
        5.6.1 单因素方差分析
        5.6.2 双因素方差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6)合成药厂反应釜的定量加料自动控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合成药厂反应釜原投料方案及其存在的问题
2 基于PLC的定量加料自动控制系统
    2.1 控制系统的组成
    2.2 定量加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2.2.1 现场仪表的选型
        2.2.1. 1 防爆等级
        2.2.1. 2 流量计的选型
        2.2.1. 3 气动开关阀的选型
        2.2.2 PLC控制原理
        2.2.3 硬件设计
        2.2.4 软件逻辑设计
    2.3 操作过程
        2.3.1 浓硫酸定量加料
        2.3.2 纯化水定量加料
3 结语

(7)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废水中激素类污染物的工艺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畜禽养殖废水
        1.2.1 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特征
        1.2.2 畜禽废水的产生及其危害
        1.2.3 国内外畜禽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3 激素类污染物
        1.3.1 激素类污染物的环境来源及危害
        1.3.2 激素类污染物的环境浓度及行为
    1.4 人工湿地概述
        1.4.1 人工湿地的定义
        1.4.2 人工湿地的类型
        1.4.3 人工湿地的组成
        1.4.4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现状及净化机理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装置和工艺系统
        2.2.1 糖皮质激素典型污染物的选择
        2.2.2 基质的选择
        2.2.3 植物的选择
        2.2.4 人工湿地的选择与设计
        2.2.5 试验用水
    2.3 实验方法
        2.3.1 有无植物对人工湿地作用效果的影响研究
        2.3.2 水力停留时间对人工湿地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
        2.3.3 不同植物对污染物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常规水质指标检测
        2.4.2 糖皮质激素测定
3 人工湿地处理模拟畜禽废水研究
    3.1 基质对激素污染物作用效果
        3.1.1 基质筛选结果
        3.1.2 筛选基质对激素的吸附性能
    3.2 人工湿地去除畜禽废水中常规污染物效果分析
    3.3 人工湿地对4种糖皮质激素去除效果影响研究
        3.3.1 有无植物对糖皮质激素去除效果影响
        3.3.2 HRT对糖皮质激素去除效果的影响
        3.3.3 湿地类型对糖皮质激素去除效果的影响
        3.3.4. 不同植物对激素污染物的累积情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糖皮质激素在人工湿地中的代谢产物
    4.1 有无植物对代谢产物的影响
    4.2 水力停留时间对代谢产物的影响
    4.3 人工湿地类型对代谢产物的影响
    4.4 不同植物对激素污染物的累积情况分析
    4.5 人工湿地中激素代谢途径分析
    4.6 实际湿地环境中的激素类污染物
        4.6.1 奥森人工湿地概况
        4.6.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6.3 结果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废水工程设计
    5.1 工程选址
    5.2 工程目标
    5.3 处理规模
    5.4 工艺设计
    5.5 工艺装置设计
        5.5.1 设计依据和原则
        5.5.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设计
        5.5.3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设计
    5.6 工程规模与概算
        5.6.1 土方概算
        5.6.2 防渗工程
        5.6.3 湿地植物
        5.6.4 填料
    5.7 工程施工
        5.7.1 总体施工方案
        5.7.2 施工期影响分析
        5.7.3 施工进度安排
    5.8 工程运行管理与监测
        5.8.1 人工湿地的运行和管理
        5.8.2 水生植物的管理
        5.8.3 防冻和保温维护
        5.8.4 工程监测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洁净厂房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 ——以A药厂技改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洁净技术发展与应用
        1.1.2 洁净厂房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洁净厂房及其质量管理与控制理论
    2.1 洁净厂房相关知识
        2.1.1 洁净厂房的设计
        2.1.2 洁净厂房的施工
        2.1.3 洁净厂房的系统调试与竣工验收
    2.2 洁净厂房的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理论
        2.2.1 洁净厂房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内涵
        2.2.2 洁净厂房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特点
        2.2.3 洁净厂房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影响因素
        2.2.4 洁净厂房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手段
    2.3 洁净厂房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2.3.1 洁净厂房工程前期质量管理与控制
        2.3.2 洁净厂房工程执行期质量管理与控制
        2.3.3 洁净厂房工程后期质量管理与控制
第三章 洁净工程项目质量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质量问题的统计分类
        3.1.1 调查资料的统计整理
        3.1.2 质量问题的基本原因
    3.2 质量问题的主要成因
    3.3 质量问题的特点及危害
        3.3.1 质量问题的特点
        3.3.2 质量问题的危害
第四章 A药厂技改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分析
    4.1 A药厂技改工程概况
    4.2 A药厂技改工程质量与管理状况
    4.3 A药厂技改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3.1 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
        4.3.2 工程质量问题成因分析
    4.4 A药厂技改工程质量问题具体改进办法和措施
    4.5 A药厂技改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4.5.1 招标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4.5.2 改造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4.5.3 现场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4.5.4 调试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第五章 加强洁净厂房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建议
    5.1 确保项目可行性
    5.2 合理优化设计
    5.3 规范招投标行为
    5.4 保证质量与工期协调一致
    5.5 实行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控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EDI技术在医药用水制备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EDI技术介绍
        1.1.1 EDI技术工作原理
        1.1.2 EDI技术的优点
        1.1.3 EDI膜堆结垢问题的处理
    1.2 医药用水制备工艺的基本要求及发展
    1.3 国内外EDI技术在医药用水制备上的应用
        1.3.1 国外EDI技术在医药用水制备上的应用
        1.3.2 国内EDI技术在医药用水制备上的应用
    1.4 艾尔肤企业医用纯水的特殊要求
        1.4.1 艾尔肤企业原水水质
        1.4.2 艾尔肤企业对医药用水水质水量要求
        1.4.3 生产工艺难点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EDI膜堆实验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1.1 离子交换膜
        2.1.2 离子交换树脂
        2.1.3 实验仪器
    2.2 EDI膜堆的结构
    2.3 EDI设备的组成
    2.4 实验方法
    2.5 结果与讨论
        2.5.1 一级EDI膜堆与二级EDI膜堆的比较
        2.5.2 二级EDI膜堆的研究
    2.6 EDI膜堆的具体调试过程
        2.6.1 淡水进水压力的调节
        2.6.2 流量的调节
        2.6.3 运行过程中电压和电流的调节
        2.6.4 压差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DI技术在艾尔肤企业特殊医药用水制备中的应用
    3.1 艾尔肤企业纯化水制备系统
        3.1.1 艾尔肤企业纯化水系统工艺流程介绍
        3.1.2 艾尔肤企业纯化水主要制备单元介绍
        3.1.3 艾尔肤企业纯化水制备系统数据分析
    3.2 艾尔肤企业高纯水/注射用水制备系统
        3.2.1 艾尔肤企业高纯水/注射用水系统工艺流程介绍
        3.2.2 艾尔肤企业高纯水/注射用水各制备单元介绍
        3.2.3 艾尔肤企业高纯水、注射用水制备系统数据分析
    3.3 艾尔肤企业超纯水制备系统
        3.3.1 艾尔肤企业超纯水系统工艺流程图
        3.3.2 艾尔肤企业超纯水各制备单元介绍
        3.3.3 艾尔肤企业超纯水制备系统数据分析
    3.4 艾尔肤艾尔肤企业医药用水生产工艺流程图
    3.5 艾尔肤企业医药用水制备系统单元设备自动控制说明
    3.6 艾尔肤企业医药用水制备系统检测报告
    3.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药厂纯水装置的设计与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艾叶干燥、陈化、打绒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及清艾条质控体系的构建[D]. 李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催化检测和指纹显现方面的研究[D]. 唐明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聚乙二醇的多分散性药代动力学研究[D]. 王婷婷. 吉林大学, 2020(08)
  • [4]制药企业纯化水系统改造工程的管理与实施研究[D]. 薛奎.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5]不同植物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水中PPCPs物质的去除效果研究[D]. 杨月琴.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
  • [6]合成药厂反应釜的定量加料自动控制设计[J]. 李宗耀. 机电信息, 2017(11)
  • [7]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废水中激素类污染物的工艺参数优化[D]. 秦志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8]洁净厂房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 ——以A药厂技改工程为例[D]. 焦斌.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8)
  • [9]数字模拟药厂的建立与药剂学教学模式的调整[J]. 李雅梅,李宽庆. 卫生职业教育, 2012(23)
  • [10]EDI技术在医药用水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 黄东月. 广东工业大学, 2012(09)

标签:;  ;  ;  ;  

制药厂纯水装置的设计与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