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园网功能建设及其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廖舒航[1](2021)在《基于Spark的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建设的新时代,高校的校园网是学生和教师使用率最高的网络,校园网使用率的急剧升高,随之产生了海量的校园网用户日志数据。如今大数据时代,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校园网络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高效准确地挖掘出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规律,在优化网络管理和优化学生管理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准K-means算法是网络用户行为分析中最常用方法之一,存在k值不确定、对初始中心点敏感和不适合大数据聚类的缺点,本文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对K-means算法的改进,利用Spark分布式计算框架实现以K-means++与优化轮廓系数有相结合的改进算法SOSK-means++(Spark based Optimized Silhouette K-means++),并应用于某高校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际应用中,表明该改进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标准K-means算法k值和初始中心对聚类准确性和效率的影响,提高了聚类的准确性;基于Spark平台也有效解决了标准Kmeans算法因数据量大而运行时间过长的问题,提高了算法的并行计算性能。本文在某高校校园网的基础上,以校园网计费系统的网络行为日志为研究对象,基于Spark的分布式平台的对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进行分析及可视化展示,对实现对标准K-means算法的优化改进,并应用于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中。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经过对标准K-means聚类算法局限性的研究,针对标准K-means算法的缺点:对k值不确定、对初始中心敏感和对海量数据聚类运算时间过长,提出改进算法SOSK-means++(Spark based Optimized Silhouette K-means++),运用Kmeans++算法与轮廓系数优化相结合,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标准K-means算法进行优化改进,使用快速距离计算和标准化欧氏距离公式进行距离计算,并在Spark平台并行化实现该改进算法。通过实验数据对该算法的准确性和加速比进行验证。(2)基于上述研究内容和成果,构建了基于Spark可扩展的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对高校校园网用户数据采集并进行预处理,使用统计分析和改进算法SOSK-means++对校园网用户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校园网日志数据中的登陆时间、注销时间、使用时长和使用流量4个属性特征对校园网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把分析结果写入MySQL数据库。最后使用Spring MVC框架开发网页应用,对MySQL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并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SOSK-means++算法在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中的聚类结果是准确、稳定和有效的。
黄永仙[2](2020)在《基于GIS的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空间评价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衡量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公平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由于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视,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的任务,而信息化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任务。虽然教育信息化能够克服时空的限制为教育教学服务,但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空间而存在,因此教育信息化应用也存在空间差异性。研究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及存在的空间差异,对缩小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教育学、地理学、信息学等理论知识,从学生主体出发,以应用的视角,结合因素分析法、关键指标法、专家咨询法,构建了教学、管理、服务、信息化应用效果、应用保障五个维度的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法为各指标计算权重值。其次,以GIS为技术手段,运用综合评价法分析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及空间格局,并进行可视化;运用变异系数法测算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空间差异程度,分析其发展的不均衡性。最后,以教育信息化内部组成要素来分析影响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内部因素,运用PLS回归法定量分析其影响的外部因素。且以经济为参考线,运用协调度模型分析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协调发展度,总结教育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建议。本研究发现:(1)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偏低,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进入深入融合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有待加强。其中边境、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从维度上看,管理和服务应用水平比教学、信息化应用效果及应用保障水平低。其次,教育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呈现出云南省中部地区向周围城市、东部向西部逐步扩张的趋势,空间位置邻近省会城市昆明的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发展相对良好。(2)云南省各区域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差异程度大,总体应用发展不均衡,其中怒江和昭通发展相对比较不均衡。(3)少数民族区域比非少数民族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总体水平低,且应用差异程度大。(4)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仅受基础设施、人力、制度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还受当地经济、人口、财政干预、城镇化、地理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5)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协调发展度良好,但协调发展程度差异比较大,特别是迪庆、怒江地区。最后研究从观念、政策、机制等方面提出促进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在应用中发展的建议。
贺雯静[3](2020)在《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各类应用系统应运而生,使用网络的人群指数性增加。在网络和应用系统使用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够为企业和个人带来一些用统计分析难以了解的信息。高校作为网络应用的高密人群,网络访问频繁,校园应用系统众多,保存了学生和教职员工上网记录、考勤、奖惩、学生成绩等多个数据,利用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教职员工工作时间的工作状态,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给予数据上的直观支持,并能够发现学生不良行为,及时采取针对性的辅导。本文针对校园网用户日志数据提出基于用户校园行为属性分析的用户行为分析系统,以某独立院校校园网数据为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用以发现用户应用访问偏好、用户上网访问时长、访问流量的综合用户网络行为特征;了解校园网整体运行规律。(1)针对用户个体应用偏好分析提出基于兴趣度的用户个体应用偏好度模型。从用户网络访问应用类型、应用使用时长、应用使用频次以及应用使用流量多维度立体把握用户应用类别兴趣度,针对不同维度对分析数据的影响设定影响因子。并结合用户整体上网时间、上网流量数据综合描述用户个体网络行为特征;(2)基于用户基本属性、网络行为属性以及成绩数据综合构建用户画像标签,以比较全面的分析用户个体特点;(3)针对用户群体应用访问分析需求提出基于C4.5算法的用户整体行为模型构建,以应用类别作为分类关键字分析不同群体的校园网应用访问特性;以成绩绩点作为分类标签分析网络应用、网络访问时长等特征对于成绩的影响;结合统计分析的方法从上网时长、上网时段角度了解校园网运行规律。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最终通过可视化方式清楚地刻画用户个体的行为画像标签和群体用户表现,得出用户应用偏好度信息列表,发现校园网运行应用访问特点,并能够提供可靠的有效的分析结果给予校园管理者参考优化网络和个性化的网络服务,并能够为辅导员等学工管理人员提供学生用户网络行为查询分析和学生行为预警,以让校园网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校教学。
蒋涵毅[4](2018)在《面向移动学习中职校园网服务平台项目的需求管理》文中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中职学校普遍面临如何改变教学教育理念,适应新时期个性化、开放性和互动性教育发展趋势的问题。具有灵活、智能等特点的移动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切入点,同时云平台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及终端设备的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因此,研究中职学校需要什么样的移动学习及相应的校园网应该如何改造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从项目管理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需求分析的问题。本文以一所较为典型的中职学校为案例,分别从项目的业务需求与技术需求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业务方面,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师生对于校园移动学习发展现状的认识和需求,运用软系统方法(SSM),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中职学校开展移动学习的基本用户需求,并归纳为功能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利用云技术的面向移动学习中职学校校园网服务平台的技术需求分析。基于本文所做需求分析的校园网服务平台建成后,其在教学服务、资源服务和教育管理三个方面的使用情况验证了分析的有效性,平台达到了很好的服务效果。
胡杨[5](2016)在《大学校园宽带网的规划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对高校的学术教育水平和管理水平进行总体评价的重要指标,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就是校园网的建设。本文主要对高校对于校园网各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已经建设好的校园网系统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提出的问题重新设计出更加理想的设计方案,并且本文综合探索校园网应实现、提供的功能,对于其中缺乏的功能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完善校园网的规划与设计。本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的校园网建设为例,结合该校的实际校园网建设现状分析其设计目标以及实现的功能需求,重点探索如何在校园各建筑之间更合理地接入校园网,怎样将拓扑结构应用到实际建设中,以及怎样选择更合适的网络设备和配置。并且引入了无线网等新技术,使得校园网的覆盖率更强,应用更加方便。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校园网系统建设的实例探求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校园网技术为同学服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验以及其他值得进行参考的地方希望可以为其他高校的校园网建设提供一些经验、参考,希望可以帮助未来高校校园网系统建设更好地发展。
王海[6](2016)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随着我国三通两平台的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公平、高位均衡、终身学习体系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由此教育信息化评估也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在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领域,缺少一个既能指导绩效测评又能指导绩效提升的理论模型。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四个研究子问题。即:为何要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进行绩效发展评估?如何确立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的价值与模式?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如何构建?如何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围绕着研究问题,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策略,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演绎法、结构方程模型法、问卷调查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收集、处理、分析文献资料与相关数据。首先进行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价值与模式分析,之后进行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分析及其绩效分析,在此基础上初步设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针对模型中观察变量所需的验证数据设计并开发了数据获取工具,依据结构方程模型法对初始设定的模型进行了验证并最终确立;最后给出了模型的应用方法及过程。整个研究可分为四个部分:一、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价值与模式分析在对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价值分析、比较、融合的基础上,确立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的价值取向为查因、改进及发展。在对几种信息化评估模式综合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式,并指出注重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利用是该模式的典型特征。二、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分析及其绩效分析在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影响因素成果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由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资源、信息化保障、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主体五要素构成。在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进行绩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的结构要素包括基础教育信息化效果、效率、效益和效能。三、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的设定、验证与确立将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构成五要素设定为绩效发展评估模型的外生潜在变量,将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结构四要素设定为绩效发展评估模型的内生潜在变量,并依据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初步设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针对模型中观察变量所需的验证数据设计并开发了数据获取工具,进行了数据的获取与处理。依据结构模型方程法对初始设定的模型进行了数据拟合验证,并对初始提出的假设进行了检验。最终确立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该模型由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两部分构成。四、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的应用方法及过程依据绩效发展评估模型中的测量模型,分别以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量表开发为例,给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的应用方法及过程,并解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指数及其应用领域。依据绩效发展评估模型中的结构模型提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的路径优化策略。最后,在对整体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潘悦[7](2016)在《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研究 ——以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校园网开始了飞速的发展,加之近年来“互联网+”、“云服务”等概念的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被教育界各级各层人士重视起来,而作为实施教育手段信息化的有效载体,校园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宁夏“教育云”的诞生,在国内教育信息化起到了示范先锋作用,而西夏区作为宁夏云的试验田,其校园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在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使用情况、教师具备有关校园网应用的技能及培训情况、校园网专用教室的使用情况、校园网支持软件的配备情况、教师使用校园网遇到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学生及家长在校园网应用中的参与度六方面进行了数据调查、统计和分析,发现了该校校园网应用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包括校园网传输介质选用合理,网络信息点分布均匀;计算机数量基本满足开课及办公需求;校园网管理机制比较完备;校园网专用教室的使用效率较高。存在的问题包括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质量及应用效果欠佳;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学校缺少硬件设施,不能给予教师便利:学校缺少对校园网的软件平台支持;校园网太过注重教师网络教研,忽视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参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包括资金方面、人力方面、学校层面和社会方面的,主观原因包括教师学习能力不足、教师学习意识不高、教师学习态度不积极、家长对校园网漠不关心。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在文章的第四章中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包括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开展多方面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师资建设;软件硬件均衡发展,为教师更好应用校园网创设条件;建立校园网应用的激励机制;开展校园网应用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度。
王煜[8](2013)在《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的时代,教育信息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校园网成为高校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当今学校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每一个学校都正在积极的建立自己的校园网系统,方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学。校园网能够把学校的通知或者一些教学信息进行网络分享,让全校师生都能够很好的,及时了解到最新的校园信息。然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还存在很多的不足。高校校园网以其独有的信息资源,友好的交互性能以及良好的开放性等特点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诸多方便,成为全校师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地。如何管理好校园网,让其充分发挥其应用方面的性能特点,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莫定基础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高校的共同呼声。本文通过分析了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现状、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并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构建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不仅有助于推动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为能促进我过校园网的良好运行和进一步的发展。
容跃[9](2011)在《XX中医学院无线校园网项目设计及过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和各类终端(包括笔记本电脑、WiFi手机、PDA)的广泛使用,人们对无线宽带接入的需求迅速增长。无线校园网的建设也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WLAN技术的成熟和终端的普及,国内各大运营商,大唐、中兴、华为等均开始采用WLAN网络为用户提供无线接入服务。无线WLAN技术不仅是高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XX中医学院做为一所全国着名的中医学科的高等院校,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满足广大师生不断增长的信息交流的需求,校方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最终确定采用大唐电信WLAN设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无线校园网的建设,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论文结合该学院无线局域网的建设实践研究了构建无线校园网技术中若干理论和实现问题。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着重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等内容。第二章《项目基本情况概述》对大唐电信WLAN产品的性能特点和技术优势,以及XX中医学院的基本情况与需求分析进行了详细论述。第三章《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及其评价》提出了该项目的设计原理、思路和方法,并对该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论证。第四章《项目投资方案设计及其评价》论述了该项目投资方案的基本框架与约束额,提出项目投资方案的静态评价、动态评价、项目风险评估等方法。第五章《项目实施过程控制及效果评价》论述了该项目的工程实现,包括设计施工、运营模式、质量管理与保证和盈利分析等内容,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第六章《总结与展望》重点指出了论文的结论与不足,同时提出对未来的发展预期。综上所述,本文的工作针对高等院校的无线局域网建设中的需求分析、设计方案和工程实现中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推进院校无线校园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用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俞进腾[10](2010)在《中职学校校园网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利用计算机网络构建现代化的校园已经成为学校办公管理自动化、教学数字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合理的、成熟的、安全的、稳定的校园网络,是各个学校体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学校提供管理、教学、科研、对外宣传、交流服务平台的校园网,在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快速和高效服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安全威胁,因此如何充分地利用现有的安全技术构建一个健壮的网络是当前校园网建设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采用系统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及论述,有针对性地提出中职学校校园网的建设模型及应用领域,通过对动态安全体系模型及主动防御技术的研究提出基于主动防御的动态校园网络安全模型。并依据此模型为莆田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园网络及其安全需求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具有普遍性,可为中职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及改造提供借鉴与交流。
二、校园网功能建设及其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园网功能建设及其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park的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数据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用户行为分析研究现状 |
1.2.3 聚类分析研究现状 |
1.2.4 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介绍 |
2.1 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 |
2.1.1 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的概念 |
2.1.2 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
2.2 Spark分布式计算平台 |
2.2.1 Spark简介 |
2.2.2 Spark生态系统 |
2.2.3 Spark运行基本流程 |
2.2.4 Hadoop和Spark的对比及统一部署 |
2.3 聚类算法 |
2.3.1 聚类算法 |
2.3.2 标准K-means聚类算法思想 |
2.3.3 标准K-means聚类算法优缺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Spark平台并行化实现K-means算法改进 |
3.1 K-means算法的改进思想 |
3.1.1 K-means++聚类算法对初始中心点选择 |
3.1.2 优化轮廓系数法确定k值 |
3.1.3 标准化欧氏距离和快速距离计算 |
3.2 基于Spark的改进K-means算法并行化设计 |
3.2.1 改进K-means算法设计流程 |
3.2.2 改进K-means算法并行化设计流程 |
3.3 基于Spark并行化实现SOSK-means++算法 |
3.3.1 初始中心点的选择和k值的确定 |
3.3.2 并行化实现SOSK-means++算法 |
3.4 实验分析 |
3.4.1 实验平台的部署 |
3.4.2 SOSK-means++算法聚类分析实验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park的校园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需求分析 |
4.1.1 目的需求分析 |
4.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2 系统功能与数据库设计 |
4.2.1 系统功能设计 |
4.2.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 基于Spark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流程与技术支持 |
4.4 基于Spark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实现过程 |
4.4.1 大数据实验环境搭建 |
4.4.2 校园网用户行为数据采集及加载 |
4.4.3 创建MySQL数据库 |
4.4.4 Spark对网络用户数据预处理及数据分析 |
4.4.5 使用Spring MVC框架进行数据可视化 |
4.5 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结果 |
4.5.1 校园网用户分组 |
4.5.2 用户使用时段分析 |
4.5.3 登录时段用户数分析 |
4.5.4 用户使用时长分析 |
4.5.5 用户使用流量分析 |
4.5.6 SOSK-means++聚类算法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
4.6 算法实验结果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基于GIS的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空间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教育信息化应用 |
2.1.2 教育信息化空间差异 |
2.1.3 地理信息技术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综合评价理论 |
2.2.2 空间差异理论 |
2.2.3 系统理论 |
第3章 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3.2.1 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 |
3.2.2 构建指标体系的依据及过程 |
3.3 主客观结合的指标权重计算 |
3.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3.3.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3.3.3 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组合赋权 |
第4章 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空间综合评价 |
4.1 问卷调研与数据收集 |
4.1.1 问卷设计 |
4.1.2 数据收集 |
4.1.3 数据整理 |
4.2 评价测算方法 |
4.2.1 综合测算法 |
4.2.2 等级划分法 |
4.3 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空间分布特征 |
4.3.1 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分析 |
4.3.2 教育信息化应用空间差异程度 |
4.3.3 教育信息化应用总体水平差异程度对比分析 |
第5章 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内外部因素 |
5.1.1 内部因素 |
5.1.2 外部因素 |
5.1.3 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
5.2 经济—教育信息化应用综合水平协调发展度分析 |
5.2.1 协调发展度分析 |
5.2.2 协调发展度空间差异分析 |
5.3 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差异存在的问题 |
5.4 提升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初步构建的学生视角下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指标体系 |
附录 B 学生视角下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价指标体系修正专家咨询表 |
附录 C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确定教育信息化应用评价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
附录 D 学生视角下的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情况调研问卷 |
附录 E 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各级指标评价指数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3)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行为分析研究现状 |
1.2.2 校园网网络行为分析研究现状 |
1.2.3 用户画像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
2.1 业务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系统前端模块需求分析 |
2.2.2 系统后端模块需求分析 |
2.3 非功能性需求 |
2.4 系统软硬件环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用户行为属性的校园网络行为分析 |
3.1 用户行为分析系统建模 |
3.2 某独立学院校园网概述 |
3.3 数据源选择 |
3.3.1 计费认证系统日志记录的选取 |
3.3.2 应用网关流控系统会话日志数据的选取 |
3.3.3 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和学生成绩数据的选取 |
3.4 数据预处理 |
3.4.1 数据清洗 |
3.4.2 用户应用会话划分 |
3.4.3 会话日志划分 |
3.5 用户个体网络访问习惯的分析 |
3.5.1 基于应用兴趣度的用户应用访问偏好模型分析 |
3.5.2 用户网络访问时间和访问流量的分析 |
3.5.3 构建用户画像标签 |
3.6 校园网群体访问习惯的行为分析 |
3.6.1 学生成绩标签特征选择 |
3.6.2 群体应用访问特征分析 |
3.6.3 成绩分析模型设计 |
3.6.4 校园网分时间段使用情况统计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整体框架结构 |
4.2 系统前端功能详细设计 |
4.3 系统后端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4 数据库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系统实现 |
5.2 系统可视化界面展示 |
5.2.1 学生端可视化展示模块 |
5.2.2 辅导员端可视化展示模块 |
5.2.3 管理员端可视化展示模块 |
5.3 系统测试 |
5.3.1 功能测试 |
5.3.2 系统性能测试 |
5.3.3 测试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面向移动学习中职校园网服务平台项目的需求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信息化项目需求管理 |
1.2.2 移动学习 |
1.2.3 校园网建设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移动学习和需求分析概述 |
2.1 项目需求 |
2.1.1 需求收集 |
2.1.2 需求分析 |
2.2 软系统方法(SSM) |
2.3 移动学习 |
2.3.1 移动学习的基本概念 |
2.3.2 移动学习的特点和优势 |
2.3.3 中职移动学习的常见形式 |
2.3.4 基于云技术的移动学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职移动学习与校园网服务平台用户需求分析 |
3.1 校园网服务平台改造项目 |
3.1.1 校园网服务平台简介 |
3.1.2 校园网服务平台改造的基本原则 |
3.1.3 校园网服务平台改造的经济因素 |
3.2 校园网服务平台的业务需求调查设计 |
3.2.1 基于SSM方法的平台需求分析流程 |
3.2.2 校园网服务平台的业务需求分析准备 |
3.3 中职移动学习需求调查 |
3.3.1 中职师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 |
3.3.2 基于SSM方法的中职师生移动学习需求分析 |
3.4 中职移动学习服务平台业务需求分析 |
3.4.1 基于SSM法的平台需求检验鉴别 |
3.4.2 中职移动学习服务平台功能需求转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校园云的中职移动学习服务平台技术需求 |
4.1 基于云技术的校园网 |
4.2 校园网移动学习服务平台架构选择 |
4.2.1 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 |
4.2.2 服务平台的基础架构 |
4.2.3 服务平台架构选择的技术效益 |
4.3 访问容量需求 |
4.4 服务器配置需求 |
4.5 存储容量及数据库需求 |
4.5.1 存储容量需求 |
4.5.2 数据库需求 |
4.6 软件需求 |
4.7 技术需求成本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园网移动学习服务平台应用案例 |
5.1 校园网改造基本情况 |
5.2 教学应用服务功能 |
5.2.1 无边界智能课堂 |
5.2.2 专业拓展学习 |
5.3 课外资源服务功能 |
5.4 学校教学管理职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大学校园宽带网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校园网基本概述 |
1.1.1 校园网 |
1.1.2 校园宽带网的功能 |
1.1.3 校园宽带网建设的意义 |
第二章 大学校园网络建设概述 |
2.1 大学校园宽带网建设现状 |
2.1.1 国内大学建设现状 |
2.1.2 国外大学建设现状 |
2.2 校园宽带网发展动态 |
2.2.1 计算机网络发展概况 |
2.2.2 校园网系统功能的完善 |
2.3 校园网设计背景 |
2.4 校园宽带网设计目标与注意事项 |
2.4.1 设计目标 |
2.4.2 注意事项 |
2.5 项目需求分析 |
2.5.1 校园应用需求分析 |
2.5.2 对组网及设备的需求 |
2.5.3 对网络安全的需求 |
2.5.4 对网络管理的需求 |
2.5.5 对用户管理的需求 |
2.6 系统设计原则 |
2.6.1 实用性和经济性 |
2.6.2 技术的标准化以及先进性 |
2.6.3 安全、可靠性 |
2.6.4 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
2.6.5 灵活性与可发展性 |
2.6.6 性能高,具有兼容性、继承性和开放性 |
第三章 校园网络建设技术研究与分析 |
3.1 校园网运用——路由技术 |
3.1.1 路由协议的选择 |
3.1.2 OSPF路由协议的应用 |
3.1.3 OSPF路由协议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分析 |
3.1.4 OSPF的链路状态通告应用 |
3.1.5 校园网中OSPF交互的应用 |
3.2 交换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
3.2.1 生成树协议STP在校园网中的运用 |
3.2.2 VLAN技术在校园网中的运用 |
3.2.3 VLAN的标签在校园中的分析 |
3.3 NAT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
3.4 ACL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
3.5 无线技术在校园网中的运用 |
3.6 IPV6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
第四章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校园宽带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 |
4.1 校园网网络结构具体设计 |
4.1.1 学院实际情况分析 |
4.1.2 网络层次设计 |
4.2 网络设备选型 |
4.2.1 核心层 |
4.2.2 分中心汇聚层 |
4.2.3 大楼汇聚层 |
4.2.4 接入层 |
4.3 子网设计 |
4.3.1 图书馆区域的子网设计 |
4.3.2 教学区域子网设计 |
4.3.3 生活区域子网设计 |
4.4 边界网络设计 |
4.4.1 路由设备的选型 |
4.4.2 连接设计 |
4.5 网络安全设计 |
4.6 QOS设计 |
4.7 无线接入设计 |
4.8 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 |
4.9 IP地址和VLAN的划分与设计 |
4.9.1 IP地址的设计 |
4.9.2 VLAN的划分 |
4.10 校园网其他服务设计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对象 |
1.5 研究目标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价值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基础研究文献综述 |
2.1.1 系统论 |
2.1.2 绩效理论 |
2.1.3 教育理论 |
2.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2.1 信息化评估方法研究 |
2.2.2 信息化评估工具研究 |
2.3 本体研究文献综述 |
2.3.1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 |
2.3.2 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研究 |
2.3.3 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
第三章 研究总体规划与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框架 |
第四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的价值分析与模式选择 |
4.1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的价值 |
4.1.1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的价值分析 |
4.1.2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的价值取向 |
4.2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的模式 |
4.2.1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的模式分析 |
4.2.2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的模式选择 |
第五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分析与绩效分析 |
5.1 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分析 |
5.1.1 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的结构 |
5.1.2 基础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功能 |
5.2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分析 |
5.2.1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的内涵 |
5.2.2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的结构 |
5.2.3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六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提出 |
6.1 模型提出遵循的原则 |
6.2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变量分析 |
6.3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设定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验证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7.1 数据获取工具开发 |
7.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
7.1.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7.1.3 问卷设计的过程 |
7.2 模型验证数据的收集 |
7.2.1 样本选择 |
7.2.2 问卷发放及回收 |
7.2.3 数据缺失值处理 |
7.3 数据获取工具信效度分析 |
7.3.1 问卷信度分析 |
7.3.2 问卷效度分析 |
7.4 模型验证数据的预处理 |
7.4.1 数据预处理策略制定 |
7.4.2 数据预处理过程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的验证与确立 |
8.1 绩效发展评估模型的验证过程 |
8.1.1 模型识别 |
8.1.2 模型估计 |
8.1.3 模型评价 |
8.1.4 模型修正 |
8.2 绩效发展评估模型的确立 |
8.2.1 模型假设检验 |
8.2.2 模型解析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应用 |
9.1 绩效发展评估模型中测量模型的应用 |
9.1.1 构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9.1.2 开发绩效评估量表 |
9.1.3 绩效评估工具的网络化应用 |
9.2 绩效发展评估模型中结构模型的应用 |
9.3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
10.1.1 绩效评估的价值与模式分析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
10.1.2 系统分析与绩效分析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
10.1.3 绩效发展评估模型设定与验证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
10.1.4 绩效发展评估模型应用的主要成果及结论 |
10.2 本研究的贡献 |
10.3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10.3.1 研究的不足 |
10.3.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外文文献 |
附录 |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绩效水平调查问卷 |
二、问卷调查施测指南及实施方案 |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
四、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量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研究 ——以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有利于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
1.3.2 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 |
1.3.3 为学生提供更多新型学习风格的选择性 |
1.3.4 拉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距离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教育信息化 |
1.6.2 校园网 |
1.6.3 校园网应用 |
1.7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7.1 国外相关研究 |
1.7.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二章 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分析 |
2.1 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状况概述 |
2.1.1 小学校园网逐渐普及 |
2.1.2 小学校园网发展不均衡 |
2.1.3 小学校园网形成“三个孤岛”现象 |
2.1.4 “宁夏云”应运而生 |
2.2 银川市西夏区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 |
2.3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分析 |
2.3.1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的基本情况 |
2.3.2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三章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的成绩及问题所在 |
3.1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取得的成绩 |
3.1.1 校园网传输介质选用合理,网络信息点分布均匀 |
3.1.2 计算机数量基本满足开课及办公需求 |
3.1.3 校园网管理机制比较完备 |
3.1.4 校园网专用教室的使用效率较高 |
3.2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存在的问题 |
3.2.1 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资源质量及应用效果欠佳 |
3.2.2 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 |
3.2.3 学校缺少硬件设施,不能给予教师便利 |
3.2.4 学校缺少对校园网的软件平台支持 |
3.2.5 校园网太过注重教师网络教研,忽视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参与 |
第四章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中出现问题的归因分析 |
4.1 客观原因 |
4.1.1 资金方面 |
4.1.2 人力方面 |
4.1.3 学校层面 |
4.1.4 社会方面 |
4.2 主观原因 |
4.2.1 教师学习能力不足 |
4.2.2 教师学习意识不高 |
4.2.3 教师学习态度不积极 |
4.2.4 家长对校园网漠不关心 |
第五章 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校园网应用的发展对策 |
5.1 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 |
5.1.1 丰富教学资源的收集渠道 |
5.1.2 增加面向学生的教学资源 |
5.1.3 保证教学资源不仅“有量”且“有质” |
5.2 开展多方面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师资建设 |
5.2.1 不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
5.2.2 重视教师条件性知识的提高 |
5.2.3 提高培训质量 |
5.2.4 引进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
5.3 软件硬件均衡发展,为教师更好应用校园网创设条件 |
5.3.1 增设学校的硬件设施 |
5.3.2 增设校园网的服务支持平台 |
5.4 建立校园网应用的激励机制 |
5.5 开展校园网应用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家长和学生的参与度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访谈法 |
四、 研究内容 |
五、 相关理论 |
(一) 管理 |
(二) 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
(三) 组织 |
六、 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一) 研究角度创新 |
(二) 研究方法创新 |
七、 研究工作具备的条件 |
(一) 具备的主观条件 |
(二) 有利的客观条件 |
第一章 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概念界定 |
一、 校园网 |
(一) 校园网的含义 |
(二) 校园网的功能 |
二、 校园网建设 |
(一) 校园网建设的含义 |
(二) 校园网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三) 校园网建设的意义 |
三、 校园网管理 |
(一) 校园网管理的含义 |
(二) 校园网管理的意义 |
第二章 我国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
一、 我国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 |
二、 目前我国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存在的问题 |
三、 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领导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到位 |
(二) 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够完善 |
(三) 校园网管理队伍薄弱管理人员技术能力有限 |
(四) 忽视了校园网“以受众为本” |
第三章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现状 |
一、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的建设 |
二、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的管理 |
(一) 制定校园网的管理制度 |
(二) 定期开展校园网站评选活动 |
(三) 认真做好校园网站信息员的培训 |
第四章 构建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
一、 领导加强重视科学规划保障校园网经费投入 |
(一) 加强领导对校园网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 |
(二) 科学规划保障校园网经费的投入 |
二、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
(一) 设立完善的校园网管理机构 |
(二) 完善制度建设 |
三、 加强校园网管理队伍的建设 |
四、 创新理念明确定位走特色化道路提升校园网的吸引力 |
(一) 合理设置网站栏目调动师生登陆校园网的积极性 |
(二) 打造亮点走特色化道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XX中医学院无线校园网项目设计及过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2 论文的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项目基本情况概述 |
2.1 大唐电信WLAN产品概述 |
2.1.1 大唐电信WLAN产品系统构成及特性 |
2.1.2 大唐电信WLAN产品组网与技术优势 |
2.2 XX中医学院项目概述 |
2.2.1 XX中医学院的基本情况简介 |
2.2.2 XX中医学院的功能楼群与分布 |
第三章 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及其评价 |
3.1 项目技术方案设计 |
3.1.1 项目技术方案的设计原理 |
3.1.2 项目技术方案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3.2 项目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评价 |
3.2.1 项目设计方案的技术优势 |
3.2.2 项目设计方案的技术缺陷与预防措施 |
第四章 项目投资方案设计及其评价 |
4.1 项目投资方案设计 |
4.1.1 项目工期和投资额约束 |
4.1.2 项目投资方案的基本框架 |
4.2 项目投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评价 |
4.2.1 项目投资方案的静态评价 |
4.2.2 项目投资方案的动态评价 |
4.2.3 项目投资方案的风险评价 |
第五章 项目实施过程控制及其应用效果评价 |
5.1 项目设计及实施过程 |
5.1.1 项目设计及施工步骤 |
5.1.2 项目运营模式 |
5.2 项目管理及质量控制 |
5.2.1 项目管理与质量保证 |
5.2.2 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 |
5.3 项目应用及效果评价 |
5.3.1 项目应用优势 |
5.3.2 带宽利用率与盈利分析 |
5.3.3 项目实施效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结论与不足 |
6.2 项目应用的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职学校校园网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引言 |
1. 中职学校校园网络建设现状分析 |
2. 论文要解决的问题 |
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目录 |
第一章 校园网建设意义 |
1.1 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拓宽学生接受知识渠道的需要 |
1.2 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战略制高点的需要 |
1.3 建设校园网络是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
第二章 校园网建设的现状 |
2.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2.2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三章 校园网建设模型研究 |
3.1 校园网的定义 |
3.2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的建设模型 |
第四章 构建基于主动防御的动态校园网络安全模型 |
4.1 动态安全体系结构模型研究 |
4.2 主动防御技术研究 |
4.3 构建基于主动防御的动态校园网络安全模型 |
第五章 莆田职业技术学校校园网络安全现状分析及安全防范解决方案设计 |
5.1 莆田职校校园网安全现状分析 |
5.2 莆田职校校园网安全防范解决方案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校园网功能建设及其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park的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与研究[D]. 廖舒航. 广西大学, 2021(12)
- [2]基于GIS的云南省高中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空间评价与分析[D]. 黄永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校园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贺雯静. 西北大学, 2020(02)
- [4]面向移动学习中职校园网服务平台项目的需求管理[D]. 蒋涵毅.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5]大学校园宽带网的规划与设计[D]. 胡杨.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6]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发展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 王海.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1)
- [7]银川市小学校园网应用现状研究 ——以银川市西夏区S小学为例[D]. 潘悦. 宁夏大学, 2016(02)
- [8]高校校园网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王煜. 苏州大学, 2013(01)
- [9]XX中医学院无线校园网项目设计及过程控制研究[D]. 容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5)
- [10]中职学校校园网的研究与设计[D]. 俞进腾.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