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月明[1](2021)在《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是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党性教育。注重加强党性教育是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进程中,面临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要顺利进行伟大斗争,成功应对大变局,进而深入推进伟大事业,圆满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于能否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否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当前,党内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缺失、纪律意识淡薄,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显得十分重要而紧迫。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迎来许多新机遇、新契机、新变化,面临不少新挑战、新任务、新课题,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质量这一重大命题。党性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提高党性教育质量是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党员干部为研究对象,以党性教育为研究主题,以提高质量为研究视角,在阐述内涵特征,遵循理论渊源,回顾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吸取经验教训,分析现实际遇的基础上,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八个部分。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这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前提。第二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概念分析。主要阐述党性、党性教育、党性教育质量等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党性锻炼、党性分析、党性教育培训等概念的逻辑关联,以及梳理党性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三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理论遵循。主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重点阐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鲜明特色和时代价值,这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梳理中国共产党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第五章是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比较借鉴。主要分析苏共亡党亡国中党性教育的失败教训、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教育的有益做法、发达国家主要政党党性教育的经验借鉴,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第六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际遇。主要论述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现实意义,分析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问题短板,这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第七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主要论述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指向、主要原则以及评估维度。第八章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主要从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拓展途径、健全机制、增强合力五个方面,提出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贾绍俊[2](2021)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党团结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得以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对象主体、话语体系、实现目标等方面都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一般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掌控和全面性领导上,体现为要从整个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上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从理论和价值维度来看,加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是保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其“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求,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重要条件、重大任务和基本路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从微观角度来讲意味着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吸引力、阐释力等话语能力建设的增强,从中观来讲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加强,是党的领导能力特别是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然而进一步从宏观来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始终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建构和建设的中心目标。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党性修养,提升综合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影响力的提升,也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增强,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乃是功在当今、利于千秋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话语研究的以往理论经验来看,话语权具有流变性的典型特征,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更是受到其自身执政能力、执政合法性的直接影响,与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自觉等息息相关。从历史维度来看,结合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合理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才能够获得政治保证和关键主体力量;只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实现话语传播多样化和话语践行的示范化,才能够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权建设找准着力点。遵循这些经验启示,针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呈现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巩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上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的人民性、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话语传播的自觉性,通过整体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为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发展提供主体保障。本研究正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分析相结合,坚持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相统一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国内外话语研究的成果和智慧,遵循理论、历史、现实、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理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取得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推进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持。
宋梓源,胡映卫[3](2021)在《中国共产党加强军队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文中认为军队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加强军队党的建设的历史,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的历史;是不断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是紧紧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开展的历史。
吕增艳[4](2021)在《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仿吾是我国着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其五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是我国第一位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三者兼备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学校长,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继承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精神财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现阶段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成仿吾的人生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革命根据地高校的公共课程,把“战火中的大学”建设成为“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大熔炉”,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成仿吾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主张结合实际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概念,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大基础理论教研室,参与并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化发展。成仿吾被誉为“长征途上唯一的大学教授”“无产阶级革命教育的奠基者”“党校教育的开拓者”“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人民教育的旗手”“妈妈校长”等。这些称号,是对他在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此外,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精准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毛泽东教育思想进行科学阐释、撰写《长征回忆录》等等,使他获得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大家”的赞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历程,总结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经验,既是对党的百年教育成果的历史传承,也是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守正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重要借鉴。本文包括引论、结语和四章正文。第一章,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家风传承三方面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从实践阅历、人格特质两方面论证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关于发展历程,以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作为时间脉络,结合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归纳出其思想发展的萌芽萌动期、初步形成期、成熟发展期和系统深化期四个阶段,形塑起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阐释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一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重要和必要的战线”“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斗争”的重要功能进行理论阐发。二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五个方面。三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涵盖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四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五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在坚持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探索报刊传播媒介和党的建设管理平台。第三章,对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的研究。包括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主要特色和历史贡献三部分。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反对经验主义,强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三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立场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以“人民本位”的理念践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五个方面。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第四章,透析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下的启示:“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启示,师德师风建设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郝丹梅[5](2020)在《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张闻天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张闻天早年投身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经过五四时期先进思想的洗礼,张闻天在“五卅”运动的革命风暴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他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和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生涯。延安时期是张闻天革命生涯中的重要时期。张闻天领导和参与党的各项重大工作实践,为实现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为这些历史贡献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撑,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思想来源、时代的实践需求和良好的个人条件。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清除“左”右倾路线错误,实现全民族抗战的理论武器,是张闻天长期坚持理论学习和担任领导工作丰富经验积累的必然结果。张闻天的思想认识在经历遵义会议前的重要转变的基础上,经过延安整风运动的进一步反思,最终转变到以毛泽东为代表和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正确轨道上来。张闻天的思想转变为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张闻天在党内职务的变动促成了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心转变。遵义会议至六届六中全会前,张闻天在党内“负总责”,决定了这一阶段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围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而展开;六届六中全会后,张闻天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和干部教育处处长,因而这一阶段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以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为中心来进行。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主要依托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等干部院校,借助《斗争》《解放》《共产党人》等报纸刊物,采用报告发言,利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马列经典着作、中级读物和辅助读物等教材文本为实践载体,在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原则、党的绝对领导的党性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原则下,运用说服教育、实践锻炼、自我批评等重要方法,形成了以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内容,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心任务,坚持路线和策略教育为主线的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丰富内涵。延安时期张闻天不仅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理论,而且将其贯穿于党建工作、军队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文化运动、青年运动等诸多重要实践领域,为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在指导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呈现出科学性、务实性、前瞻性的理论特色。这一理论不仅在丰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充实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推进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三个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而且对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今天,在经济全球化越发深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国际背景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内背景下,立足新的时代要求,借鉴延安时期张闻天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守党的中心任务,四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为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陈小凤[6](2020)在《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关怀下诞生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中国共产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凝聚广大青年投身社会建设,对于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党与团在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风雨同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青团顺应时代要求和形势变化,不断实现新发展。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就是要通过党的指导和帮助,解决好在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和“怎样建设共青团”的问题,这是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实现“党带团,团促党,党团共建”这一良好局面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深入研究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这一内容为中心,紧紧围绕着“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关系是什么”“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以及“新时代怎样加强和改进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这三个问题展开。从“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关系是什么”出发,在探讨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关系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从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相关基本问题分析出发,研究和阐述了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遵循的原则及主要影响因素,并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关系的主要思想和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以党和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会议为线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考察,以表明我们党在领导和帮助共青团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共青团建设经验;共青团也在党的领导下,在团结和凝聚广大团员青年跟党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青年工作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是指导未来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南。从“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与研究,对当前党领导共青团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考察,并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阐明了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新时代怎样加强和改进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直面当前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问题与挑战,多角度、多方面探索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实践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青年群体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也在时代变化发展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青年强则国强,引导和教育好青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富强。共青团作为广大团员青年的引领者,作为为党培养优秀人才的后备学校,理应顺应新时代,实现新发展。从严治团是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共青团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收官之年,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为共青团的建设和改革提供方向和指南,使共青团继续发挥“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大范围地凝聚和团结广大团员青年投身到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事业当中,引领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刘白杨[7](2020)在《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是指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演进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规律性,包含了以下三层意蕴: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政治属性,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遵循的内在逻辑,即所遵循的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历程所蕴含的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当前实践的指引和规范。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充分搜集、占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相关文献资料、党的相关重要文件、党报党刊及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展开研究,即,立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通过梳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脉络,探究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揭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并在深刻把握这一内在逻辑和必然性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对策。回顾建党近百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和发展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党的政治建设继续发展和曲折前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前夕,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开创新局面的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切地体现和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创新性发展。在梳理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凝练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历史逻辑的题中要义。纵观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党的政治建设具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其一,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主线,是主导和统率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主脉络。其二,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旨归,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推进党的政治建设从始至终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始终遵循的根本原则,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其四,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这些是当前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遵循的法则和规范。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回顾党的政治建设历史进程,自创建以来,党就立足于自身的政治属性,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不懈地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积累了许多宝贵历史经验,生成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在总结历史经验、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精准把握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定位,从而深刻理解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永恒课题来推进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全党上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总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当前,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旨在深刻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的内在逻辑、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特别是立足解决当前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从坚定政治信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提高共产党人的政治能力、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丁新改[8](2020)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在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围绕何为党的政治建设、为何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新战略,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主张新战略构成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运用抽象到具体、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架构、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进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意蕴。研究重点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架构。包括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厘定、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地位、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国家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党的其他建设的关系、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典型特征。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又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管党治党核心议题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进行党的政治建设实践新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深刻揭示了党的建设规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研究的先河,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杨洋[9](2020)在《组织力: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理论研究对接党中央提出的要求,把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纳入学术视野是一项现实任务。目前有关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研究正处于积极发展阶段,主要分为理论性和实务性研究,一是对组织力内涵、内容等理论建设和讨论,二是对如何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性建议。这两种研究的方式和思路是未来一个阶段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然而,影响组织力的制约因素以及对其进行观察的方式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也就是说,连接二者之间的“桥梁”性研究可能是未来的重点之一。尽管组织力的研究热潮源自于十九大报告,但这一理论背后有着丰厚的思想渊源、理论论述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组织力这一概念,也根本不可能为中国发展实际提供直接的思路,但他们的思想包含有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力理论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有关党的支部建设、组织建设、人民史观等等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加强组织力建设的思想指南,对中国共产党提高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新时代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组织力建设发表过一系列的论述,为十九大形成组织力重大命题奠定了重要基础。党在对自身理论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组织力”这一党“**力”体最新的话语表达,为指导实践提供了话语支撑。十九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组织力命题推向深入,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战略部署的宏观背景下,全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一顶层设计与战略决策相结合的方式,为组织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历了初步探索、全面推进和新的起点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基层党组织建设都在不断推进。党中央持续加强部署城市基层党组织各项建设,经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科学实践,街道社区党组织在队伍建设、组织架构、主要职责等方面的规定更加合理更加精准。上海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探索中形成了以“凝聚力工程”为抓手的特色党建形式,在此基础上逐渐构建起“1+2”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体制、“三三制”社区党建管理模式,这些兼具创新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方式,为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党建引领城市治理提供了科学的保障,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研究选择了上海几个社区进行调研,辅以官方文件等相关资料,深入社区中观察社区党组织在自身建设和引领社区建设的各项状况,探讨和分析制约当前城市社区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上海市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居民社区,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也有着普遍性,经过初步调研和比较,最终决定选取四个社区开展进一步观察,分别为:一个历经了由差向好“根本性”扭转的大型社区、一个市中心老公房社区、一个市中心的纯商品房社区和一个兼具前三个社区部分特色的近郊商品房社区。组织力在这四个社区中呈现出强弱各异且有两极分化等的趋势。结合理论与实际,社区党组织组织力的强弱主要与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功能建设,以及在社区中传播政党文化和树立政党权威有关,这样的观察结果就构成了制约组织力提升因素的分析框架,不仅对应着现实,也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涵相互照应。从主体性因素来看,主要是组织建设和功能建设问题。组织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各项建设的根本,其中带头人队伍和组织体系建设是首要因素。具有很强个人能力和党性原则的干部队伍,能够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具有科学合理和不断优化的组织结构能够为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功能建设的弱化必然导致党组织整体上的逐步弱化。自建立以来,党就凭借自身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发挥各项功能,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社区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必须以更新的时代任务为契机,按照党中央的精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大力拓展以服务为中心的各项政党功能建设,在实现政党功能中提升党员素质,在推动自身对社区的有效领导和有效服务中打造坚强战斗堡垒,提升自身的组织力。从政党文化因素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发挥其从内部支撑向外部传播的问题。党的先进文化是党组织各项建设的价值支撑,这为推动服务型党组织的构建以及向外科学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力量。文化是党和国家建设的推动性因素。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现今,一些错误价值取向和腐朽文化不断冲击着党的先进文化体系,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危害。在城市社区,党组织必须不断传播优秀的政党文化,才能抵制各类错误价值取向和腐朽文化,形成以党的文化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形成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通过文化的传播,在社区形成政党文化与其他优秀文化的良性互动,推动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从政党权威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共同体问题。面对逐渐形成的原子化社会,党组织需要通过树立权威的形象,将持续分化的基层社会弥合起来。缺乏认同的社区难以跟上党组织各项建设的脚步,党组织的发展也缺乏强有力的支撑,这就形成了边缘化的态势。因此,无论是党员还是群众,增强其认同感是树立政党权威的根本。从社区角度出发,需要通过物理空间、组织空间和关系空间的建构,形成以党组织权威和核心的共同体,才能实现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提升。组织力的提升需要有效地破解思路。第一,增强队伍建设和组织结构优化是组织建设的主体内容,也是其他几项思路的基本前提。只有选优配强党组织的带头人队伍,才能为不断扩大的党组织工作覆盖面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撑,才能不断满足来自党中央和社区两个方向上的合理期待。第二,强化功能建设是党组织开展有效服务的基本方式,对内的监督管理和规范方面、对外的服务整合和动员方面是社区党组织功能建设的重点,也是组织力提升的重要内容。第三,政党文化具有影响社区的持久性力量,厚植政党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和科学的传播将为凝聚社区,特别是为构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提供根本的精神依托。第四,在政党权威的建构下,党组织组织力将实现主动式和协同式的有效提升。尽管破解组织力难题的思路还有许多,但这几种思路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城市社区党组织提升组织力较为主要的优化路径。
林颖[10](2020)在《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产业工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对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高当时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对于促进产业工人的成长成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以后党在产业工人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总结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经验,目的在于将这些经验继承和发展,使之可以在解决当前新问题中得到创新应用。本文包括5章。第1章阐述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国内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第2章主要阐述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第3章主要通过对基本历史事实的分类和归纳,总结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第4章是整个研究的中心内容,即扣题论述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根据产业工人思想状况,结合党的工作实际提出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第5章将立足当前新时代新情况,论述前一章所讲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经验的当代价值问题。指出在新时代应围绕当前党的中心工作展开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从当代产业工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展开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会完善对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作用,发挥当前基层党组织对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二、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的重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概念分析 |
2.1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内涵 |
2.1.1 党性与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内涵 |
2.1.2 党性教育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内涵 |
2.1.3 质量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的内涵 |
2.1.4 新时代的内涵 |
2.2 党性教育与相关概念的逻辑关联 |
2.2.1 党性教育与党性修养 |
2.2.2 党性教育与党性锻炼 |
2.2.3 党性教育与党性分析 |
2.2.4 党性教育与党性教育培训 |
2.2.5 党性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 |
2.2.6 党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
2.3 党性教育的主要特征 |
2.3.1 党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
2.3.2 党性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 |
2.3.3 党性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要求 |
2.3.4 党性教育具有渗透的独特功能 |
2.3.5 党性教育具有内在的科学规律 |
第3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理论遵循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1.2 列宁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1 毛泽东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2 邓小平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3 江泽民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2.4 胡锦涛关于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的重要论述 |
3.3.1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3.3.2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色 |
3.3.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性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
第4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考察 |
4.1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发展历程 |
4.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
4.1.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
4.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
4.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
4.2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历史经验 |
4.2.1 坚持正确路线、把握发展方向 |
4.2.2 注重思想引领、加强理论武装 |
4.2.3 不忘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
4.2.4 服务中心任务、强化问题导向 |
4.2.5 体现从严从实、融入日常经常 |
第5章 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比较借鉴 |
5.1 从苏共亡党亡国看苏共党性教育的失败教训 |
5.1.1 曲解、淡化甚至丢弃马克思主义 |
5.1.2 忽视党的宗旨教育 |
5.1.3 缺乏正确的党史教育 |
5.1.4 对党忠诚教育缺失 |
5.1.5 党性教育走形式、假大空 |
5.2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党性教育的有益借鉴 |
5.2.1 越南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
5.2.2 朝鲜劳动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
5.2.3 老挝人民革命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
5.2.4 古巴共产党开展党性教育的主要做法 |
5.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政党党性教育的批判借鉴 |
5.3.1 美国共和党、民主党的党性教育 |
5.3.2 德国、法国、英国主要政党的党性教育 |
5.3.3 日本、新加坡主要政党的党性教育 |
第6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际遇 |
6.1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意义 |
6.1.1 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 |
6.1.2 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内在要求 |
6.1.3 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 |
6.1.4 进行伟大斗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举措 |
6.2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机遇挑战 |
6.2.1 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生动实践带来的新契机 |
6.2.2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挑战 |
6.2.3 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形势带来的新变化 |
6.2.4 党的历史方位和党员队伍变化带来的新任务 |
6.2.5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带来的新要求 |
6.2.6 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的新课题 |
6.3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短板 |
6.3.1 党性的宣传阐释有所滞后 |
6.3.2 党性教育认识误区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
6.3.3 党性教育存在简单化、形式化、娱乐化倾向 |
6.3.4 党性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问题仍然突出 |
6.3.5 党员干部参加党性教育的内生动力不足 |
6.3.6 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 |
第7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总体要求 |
7.1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
7.1.1 求真务实的理念 |
7.1.2 与时俱进的理念 |
7.1.3 全面从严的理念 |
7.1.4 分类施教的理念 |
7.1.5 贯通协同的理念 |
7.2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目标指向 |
7.2.1 根本目标和基本目标 |
7.2.2 统一目标和分类目标 |
7.2.3 宏观目标和具体目标 |
7.3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主要原则 |
7.3.1 政治引领与服务大局相结合 |
7.3.2 思想改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
7.3.3 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
7.3.4 丰富内容与创新形式相结合 |
7.3.5 集中学习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
7.3.6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 |
7.4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的评估维度 |
7.4.1 党性教育的适用度 |
7.4.2 党性教育的满足度 |
7.4.3 党性教育的保障度 |
7.4.4 党性教育的有效度 |
第8章 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的具体对策 |
8.1 丰富党性教育内容 |
8.1.1 深化党性教育需求调研 |
8.1.2 精心抓好重点内容教育 |
8.1.3 认真抓好基本内容教育 |
8.2 创新党性教育方法 |
8.2.1 坚持运用讲授式方法 |
8.2.2 广泛运用渗透式方法 |
8.2.3 倡导运用案例式方法 |
8.2.4 深入运用互动式方法 |
8.2.5 积极运用典型式方法 |
8.2.6 大胆运用体验式方法 |
8.3 拓展党性教育途径 |
8.3.1 加大集中培训力度 |
8.3.2 抓好集中教育活动 |
8.3.3 严格党内政治生活 |
8.3.4 强化日常监督管理 |
8.3.5 用好实践锻炼平台 |
8.3.6 发挥环境影响作用 |
8.3.7 注重加强自我教育 |
8.4 健全党性教育机制 |
8.4.1 健全党性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
8.4.2 健全党性教育保障机制 |
8.4.3 健全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
8.4.4 健全党性教育宣传研究机制 |
8.5 增强党性教育合力 |
8.5.1 压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 |
8.5.2 激发党员干部的内生动力 |
8.5.3 发挥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主阵地作用 |
8.5.4 强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 |
8.5.5 加强党性教育的工作统筹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
(一)基本研究思路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概念界定 |
(一)话语与话语权 |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 |
(二)列宁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注释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和影响因素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先在条件 |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话语权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话语建设的能力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结构要素 |
(一)话语主体与话语权建设队伍 |
(二)话语主题与话语建设内容 |
(三)话语方式与话语权建设的载体 |
(四)话语效果与话语权建设的实效评价 |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影响因素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其科学性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立场及其人民性 |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使命及其自觉性 |
(四)中国共产党“以德为先”的话语践行及其示范性 |
注释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实践历程和经验启示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
(一)民主革命早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进行探索 |
(二)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走向成熟 |
(三)解放战争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主动开展 |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
(一)巩固政权和过渡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加强 |
(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
(三) “文革”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遭遇严重挫折 |
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调适与巩固 |
(二)进入新世纪后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充实和提高 |
(三)转型发展重要时期党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上的深化与丰富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实践 |
(一)新时代对话语权重要性认识的增强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
(二)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能力的提升扩大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影响力 |
(三)新时代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推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平台建设 |
五、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经验启示 |
(一)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必须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
(三)必须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多样化示范化 |
注释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成就 |
(一)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建设格局 |
(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成果体系 |
(三)迈向媒体融合利用进行话语传播的良好态势 |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境遇 |
(一)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迷惑与应对 |
(二)全球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话语批判 |
(三)信息化与虚拟话语场的挑战与利用 |
(四)社会利益分化与异质话语立场的挑战与导引 |
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损害了党的话语公信力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体系在建构话语权上的作用未充分发挥 |
(三)党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群众性话语转向和表达不足 |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仍需改进加强 |
(五)当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注释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多维路向 |
一、以理论创新和宣传引导为基础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
(一)以理论创新为基础不断提升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水平 |
(二)以宣传思想工作为导引加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
二、以制度建设和从严治党为保障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 |
(一)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 |
(二)党的制度不断完善可以转化制度优势和话语力量 |
(三)制度治党取得实效可以提高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 |
三、以提高话语建设能力为关键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
(一)坚持把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
(二)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大众化 |
(三)提高思政课展现“中国理论”世界话语权的能力 |
四、以网络安全治理为主要抓手做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建设 |
(一)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协同 |
(二)提高中国共产党网络空间治理能力 |
(三)提升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
五、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落实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主体责任 |
(一)明确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主体责任 |
(二)要通过完善领导机制来提高领导水平 |
(三)要建立健全主体责任落实监督机制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中国共产党加强军队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军队党的建设 |
(一)毛泽东军队党的建设理论明确提出了在军队中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比重大的条件下建设无产阶级先进组织的战略思想。 |
(二)邓小平军队党的建设理论鲜明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 |
(三)江泽民关于军队党的建设论述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
(四)胡锦涛关于军队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党的建设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 |
(五)习近平关于军队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建设发展、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战略要求。 |
二、着眼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加强军队党的建设 |
(一)保证军队听党指挥是军队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
(二)保证军队听党指挥在历史中形成、在斗争中确立、在实践中强化。 |
(三)保证军队听党指挥根本的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一系列组织制度机制。 |
三、紧紧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加强军队党的建设 |
(一)紧紧围绕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
(二)紧紧围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三)紧紧围绕军队职能使命的完成。 |
(4)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一)理论背景 |
(二)实践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研究现状梳理 |
(二)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解读 |
(三)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意义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领域新 |
(二)研究思路新 |
第一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
(一)客观条件 |
(二)主观条件 |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萌动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地位(1918-1928) |
(二)初步形成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1928-1937) |
(三)成熟发展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937-1949) |
(四)系统深化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49-1984) |
第二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 |
一、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 |
(一)“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
(二)“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
(三)“用政治思想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觉悟、动员人民起来斗争” |
二、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 |
(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三)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 |
(四)“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 |
(五)“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
三、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 |
(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 |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
(四)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
四、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 |
(一)“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 |
(二)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
(三)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 |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五、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 |
(一)以报纸杂志为传播媒介 |
(二)以党的建设为重要依托 |
(三)以高等学校为主要阵地 |
第三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 |
(二)反对经验主义,坚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
(三)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
(一)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 |
(二)以“人民本位”理念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 |
(三)以“党的中心任务”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
(四)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 |
(五)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
三、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一)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
(二)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
(三)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 |
(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 |
第四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 |
二、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
三、教育大众化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 |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启示 |
五、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张闻天研究成果的介绍 |
1.2.2 关于张闻天思想的研究述评 |
1.2.3 关于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难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条件 |
2.1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 |
2.1.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理论 |
2.1.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理论 |
2.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时代需求 |
2.2.1 实现全民族抗战时代任务的需求 |
2.2.2 加强党员队伍思想建设的需求 |
2.2.3 清除“左”右倾路线错误的需求 |
2.3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形成的个人因素 |
2.3.1 扎实的理论功底 |
2.3.2 丰富的实践经验 |
3 延安时期张闻天的思想转变及其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发展 |
3.1 延安时期是张闻天个人思想转变的主要时期 |
3.1.1 遵义会议前后张闻天思想的重要转变 |
3.1.2 延安整风运动是实现张闻天思想重大转变的关节点 |
3.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发展的两个侧重点 |
3.2.1 六届六中全会前聚焦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路线的确立 |
3.2.2 六届六中全会后集中于理论宣传和干部培养 |
4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重要载体 |
4.1 干部院校是集中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 |
4.1.1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
4.1.2 陕北公学 |
4.1.3 延安马列学院 |
4.2 报纸刊物是进行广泛宣传、鼓动群众的锐利武器 |
4.2.1 《斗争》 |
4.2.2 《解放》 |
4.2.3 《共产党人》 |
4.3 报告发言是进行时政教育的主要形式 |
4.3.1 理论深刻、主题明确的会议报告 |
4.3.2 文本简短、观点鲜明的总结发言 |
4.4 教材文本是进行深入学习、系统教育的重要读本 |
4.4.1 编着《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 |
4.4.2 领导编译马列经典着作 |
4.4.3 指导中级读物与辅助读物的编辑出版 |
5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内涵 |
5.1 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是核心内容 |
5.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地位 |
5.1.2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目标和基本原则 |
5.2 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是根本出发点 |
5.2.1 党的领导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核心力量 |
5.2.2 民主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组织保障 |
5.2.3 教育引导是解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的重要方法 |
5.3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心任务 |
5.3.1 两条战线的斗争是主要武器 |
5.3.2 中国共产党与红军领导权的争取是核心要素 |
5.3.3 文化统一战线的建立是重要方式 |
5.4 坚持路线和策略教育是主线 |
5.4.1 党的策略路线的宣传教育 |
5.4.2 革命前途的宣传动员 |
5.4.3 同错误路线作坚决斗争 |
6 延安时期张闻天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与方法 |
6.1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
6.1.1 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原则 |
6.1.2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党性原则 |
6.1.3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原则 |
6.2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 |
6.2.1 说服教育的方法 |
6.2.2 实践锻炼的方法 |
6.2.3 自我批评的方法 |
7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实践运用 |
7.1 党建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1.1 培养能够统一理论与实际的干部 |
7.1.2 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认识 |
7.1.3 党组织机构的建立 |
7.1.4 党内民主建设 |
7.2 军队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2.1 取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
7.2.2 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基本任务 |
7.2.3 强化政治教育,规范军队政治行为 |
7.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3.1 上层统一战线与下层统一战线的辩证关系 |
7.3.2 “抗日反蒋”向“逼蒋抗日”?“联蒋抗日”的转变 |
7.3.3 抵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左”倾关门主义 |
7.3.4 批评王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的右倾错误 |
7.4 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4.1 文化运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
7.4.2 肯定文化人与知识分子在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
7.4.3 重视文化人,培养文化人 |
7.4.4 正确指导文化团体,保障文化人利益诉求的实现 |
7.5 青年运动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
7.5.1 青年团的改造与优化 |
7.5.2 青年救国组织的指导 |
7.5.3 青年理想观的培养 |
8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 |
8.1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主要特色 |
8.1.1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科学性 |
8.1.2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务实性 |
8.1.3 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前瞻性 |
8.2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历史贡献 |
8.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
8.2.2 充实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宝库 |
8.2.3 推进了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 |
8.3 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现实启示 |
8.3.1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
8.3.2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 |
8.3.3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守党的中心任务 |
8.3.4 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说明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相关文献述评 |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基本问题与思想基础 |
一、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相关基本问题分析 |
(一) 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涉及的基本范畴 |
(二) 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三) 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主要影响因素 |
二、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思想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 |
(二) 中国共产党人的相关重要论述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历史考察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历程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共青团工作的基本经验 |
(一) 始终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 |
(二) 始终坚持以服务青年为主线,注重提升服务的质量 |
(三) 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重视思想教育的引领 |
(四) 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融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路 |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现实审视 |
一、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新进展 |
二、新时代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状况的调查分析 |
(一)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
(二) 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
三、新时代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一) 各级党组织在领导共青团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
(二) 各级团组织在开展共青团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增强开拓精神 |
(三) 青年群体和青年自组织的发展变化带来新挑战 |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对共青团工作领导的对策与建议 |
一、强化规划与部署,提高共青团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
(一) 指方向、明定位,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 |
(二) 构格局、推举措,接续发力推动团建工作 |
二、强化培养与教育,坚定不移推进从严治团 |
(一) 重培养、抓推优,加强共青团组织的队伍建设 |
(二) 强“三性”、去“四化”,夯实基层团组织建设 |
三、强化服务与带动,切实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 |
(一) 配资源、建阵地,充实共青团组织的人财物资源 |
(二) 定制度、建机制,坚持党建带团建助力工作开展 |
四、强化改革与创新,实现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 |
(一) 转方式、调方法,把握好新时代青年脉搏 |
(二) 创思路、优载体,搭建共青团新媒体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共青团工作现状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2.1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内涵 |
1.2.2 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内涵 |
1.2.3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 |
1.2.4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
1.3 研究现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征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和发展 |
2.1.1 党的政治建设的开端 |
2.1.2 党的政治建设在继承中发展 |
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继续发展和曲折前行 |
2.2.1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八大路线的制定 |
2.2.2 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
2.2.3 整肃作风和纪律,夯实政治根基 |
2.2.4 党的政治建设的失误和教训 |
2.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治建设新局面的开创 |
2.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二次飞跃 |
2.3.2 党的政治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不断发展 |
2.3.3 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
2.3.4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的推进 |
2.3.5 重新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
2.3.6 不断突出领导干部讲政治的要求 |
2.4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
2.4.1 党的政治建设命题的明确提出 |
2.4.2 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 |
2.4.3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创新 |
2.5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发展的基本特征 |
2.5.1 在党建布局中的统领性 |
2.5.2 鲜明的时代性 |
2.5.3 强烈的问题导向性 |
2.5.4 阶段性和连续性相统一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内在逻辑 |
3.1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主线 |
3.1.1 主导党的政治建设的发展 |
3.1.2 规定党的政治建设的所有实践 |
3.1.3 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建设发展的主线 |
3.2 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旨归 |
3.2.1 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3.2.2 坚守人民立场这一根本政治立场 |
3.2.3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
3.3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 |
3.3.1 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党的政治建设始终 |
3.3.2 以强化党的政治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 |
3.3.3 强化党的政治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体现 |
3.3.4 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中之重 |
3.4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要求 |
3.4.1 党的政治路线就是共产党人要坚守的政治方向 |
3.4.2 党的政治路线是全党向党中央看齐的基线 |
3.4.3 党的政治路线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意义重大 |
3.4.4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事关事业的兴衰成败 |
第4章 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 |
4.1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 |
4.1.1 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强调政治建设 |
4.1.2 讲政治是彰显中国共产党政治属性的根本要求 |
4.2 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是对党的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 |
4.2.1 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政治建设 |
4.2.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
4.3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
4.3.1 解决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的紧迫任务 |
4.3.2 提升党的建设实效的客观需要 |
4.3.3 统筹推进“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现实要求 |
第5章 把握历史逻辑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 |
5.1 坚定政治信仰,夯实政治建设的思想根基 |
5.1.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从解决理想信念问题着手 |
5.1.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
5.1.3 用理想信念指引共产党人的政治方向 |
5.2 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保证党的团结统一 |
5.2.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以严明政治纪律为抓手 |
5.2.2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首要政治纪律 |
5.2.3 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规范党的政治纪律要求 |
5.2.4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从严执纪 |
5.3 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
5.3.1 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基础性工作 |
5.3.2 正确处理党内政治关系是着力点 |
5.3.3 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强大动力 |
5.3.4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
5.3.5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要用党的作风来衡量 |
5.4 提高共产党人的政治能力 |
5.4.1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关键要提高党员政治能力 |
5.4.2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 |
5.4.3 突出干部选拔任用的政治标准是重要导向 |
5.4.4 学习教育与实践历练相结合是重要途径 |
5.5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强化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 |
5.5.1 强化制度保障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
5.5.2 建立健全政治规范体系,形成制度联动 |
5.5.3 增强制度意识,推进制度执行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出场”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的生成机制 |
第一节 理论溯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
二、列宁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 |
第二节 历史依据: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管党治党经验总结 |
一、党的建设必须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 |
二、要始终坚持“党是领导一切的”政治原则不动摇 |
三、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给人民以良好影响” |
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 |
五、始终坚持“不谋私利”以防止政治基因变异 |
第三节 现实回应:对新时代党所面临“重大而又紧迫”突出问题的总应答 |
一、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新鲜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现实考量 |
二、对实现历史使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及时应答 |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提出 |
第二章 “概念”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 |
第一节 政治、政党与党的政治建设 |
一、“政治”一词的由来 |
二、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下“政治”的内涵 |
三、政党政治与党的政治建设 |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探析 |
一、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释义的研究现状 |
二、科学界定“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四大尺度 |
三、“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概念的提出 |
第三章 “核心要素”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坚定政治信仰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
一、“政治信仰”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
二、党的政治信仰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
三、政治信仰不坚定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
四、推动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的逻辑进路 |
第二节 强化政治领导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
一、“政治领导”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
二、党的政治领导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
三、政治领导弱化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
四、强化党的政治领导的逻辑进路 |
第三节 提高政治能力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
一、“政治能力”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
二、党的政治能力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
三、政治能力不足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
四、提高政治能力的逻辑进路 |
第四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出场语境:缘起、概念、问题、进路 |
一、“政治生态”作为党的政治建设核心要素的现实成因 |
二、党的政治生态的概念与内在结构分析 |
三、政治生态受到污染的表现以及现实追问 |
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逻辑进路 |
第四章 “战略地位”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第一节 “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历史和现实的选择 |
一、理论之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镜鉴 |
二、历史之维: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政治自觉 |
三、现实之维:维护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 |
四、实践之维:解决党内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 |
五、时代之维:基于强国必先强党基本逻辑所作出的战略安排 |
第二节 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统领地位的彰显 |
一、党的政治建设是思想建设的“指南针” |
二、党的政治建设是组织建设的“控制阀” |
三、党的政治建设是作风建设的“营养剂” |
四、党的政治建设是纪律建设的”压舱石” |
五、党的政治建设是制度建设的“主心骨” |
六、党的政治建设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定盘星” |
第五章 “首要任务”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第一节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逻辑必然 |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需要权威 |
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权威 |
三、统揽“四个伟大”需要权威 |
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需要权威 |
五、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逻辑使然 |
第二节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逻辑进路 |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
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章程 |
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 |
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要强化政治巡视 |
五、“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 |
第六章 “关系”论: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四大关系” |
第一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
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关系 |
一、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基本范畴 |
二、党的政治建设和国家政治建设的辩证关系 |
第三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系 |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关系的相关论述 |
二、党的政治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辩证关系 |
第四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政治建设和党的其他建设的关系 |
一、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建设密切相联 |
二、党的政治建设和党的其他建设各有侧重 |
第七章 “特征”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志 |
第一节 正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特征的重大意义 |
一、有利于增强全体党员对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认同 |
二、有利于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特征 |
一、整体性和重点性的辩证统一 |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
三、承继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
四、内生性与外应性的辩证统一 |
五、现实针对性与问题导向性的辩证统一 |
六、阶级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
第八章 “方法”论: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进路 |
第一节 正确认识制定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逻辑进路的重大意义 |
一、有利于提高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路径的科学性 |
二、有利于充分彰显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理论的实践性 |
第二节 推进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 |
一、根本遵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对一切政治建设工作的领导 |
三、组织保证:既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又要“全党一起动手” |
四、制度保障:建立“系统完备、有效管用的政治规范体系” |
五、重中之重:落实领导责任与强化监督责任 |
六、牢固根基: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
第九章 “价值”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价值意蕴 |
第一节 理论性意义:以一系列原创性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
一、第一次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科学命题,抓准了管党治党的金钥匙 |
二、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布局,开辟了党的建设新格局 |
三、有助于构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政治建设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独特性意义:在中西政党比较优势中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的政治建设的政治优势 |
一、从政党衍生方式看,西方政党多是内生型政党,而中国共产党是外生型政党,更加注重践行政党使命 |
二、从政治立场上看,西方政党多是代表少数特殊阶层,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更加彰显为民情怀 |
三、从政党组织上看,西方政党多为组织松散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为组织严密型政党,更加强调政治纪律严明性 |
第三节 现实性意义:以质量兴党、强党实现党的建设高质量 |
一、从管党治党维度来看,为兴党强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
二、从建构政党自信维度来看,为政党自信的树立和巩固提供重要支撑 |
三、从全球治理维度来看,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范本和贡献中国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出版或发表的论着 |
后记 |
(9)组织力: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与文献评价 |
(一)研究综述 |
(二)文献评价 |
三、核心概念 |
(一)组织力 |
(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一章 提升党组织组织力命题的思想、论述和实践基础 |
一、支部与群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渊源 |
二、党员与组织:历史实践中对组织力的理论论述 |
(一)历史文献中关于组织力的理论论述 |
(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重大命题的形成 |
三、部署与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创新 |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命题形成 |
(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丰富了党的工作路线思想内容 |
第二章 社区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历史发展与上海实践特色 |
一、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发展:从探索到新起点 |
(一)初步探索 |
(二)全面推进 |
(三)新的起点 |
二、上海的实践特色:凝聚力工程与制度创新 |
(一)以“凝聚力工程”为抓手的基层党建实践 |
(二)以服务群众为核心的工作方向 |
第三章 社区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社会观察与制约因素 |
一、若干社区观察点选取的考虑 |
(一)三种社区类型的介绍与比较 |
(二)上海四个社区观察点的选取 |
二、四个社区组织力建设的情况 |
三、深入四个社区观察点的发现 |
四、制约组织力建设的原因分析 |
(一)组织建设与功能建设:有效领导与服务的前提 |
(二)政党文化:由内向外推动价值统合的精神支撑 |
(三)政党权威: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的社区共同体 |
(四)城市社区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四章 从组织覆盖到功能强化:组织力提升的主体性因素 |
一、组织建设:提升社区党组织有效领导的根本方式 |
(一)内聚与延伸:队伍建设与对社区的示范效应 |
(二)优化与覆盖:自身架构与社区的工作覆盖面 |
(三)规范与期待:党与社区两个方向的合力塑造 |
二、功能建设:提升社区党组织有效服务的基本方式 |
(一)结构与目的:社区中政党功能的意涵与指向 |
(二)一致与差异:政党功能与组织力之间的关联 |
(三)向内与向外:政党功能聚焦发力的四项内容 |
第五章 向内支撑到向外传播:组织力提升的政党文化因素 |
一、服务型党组织:政党文化支撑与承载的具体指向 |
(一)政党文化在社区中的“服务”属性 |
(二)政党文化是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核 |
二、吸引与传播:城市社区政党文化的主要建设方向 |
三、统合与转化:以政党文化提升组织力的内在逻辑 |
(一)政党文化对社区的统合 |
(二)文化力向组织力的转化 |
第六章 服从合作到主动认同:组织力提升的政党权威因素 |
一、服从与合作:政党权威在社区中的双重实质 |
二、两种认同:政党权威与组织力提升的关联性 |
三、三个空间:政党权威推动组织力建设的重点 |
第七章 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优化路径 |
一、组织建设视角下的组织力提升 |
二、政党功能视角下的组织力提升 |
三、政党文化视角下的组织力提升 |
四、政党权威视角下的组织力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文献资料 |
二、学术着作 |
三、期刊论文 |
四、学位论文 |
附录 |
一、访谈提纲 |
二、调查问卷 |
三、访谈对象 |
四、文档资料 |
后记 |
(10)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
2.1 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观点 |
2.1.2 列宁关于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观点 |
2.1.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 |
2.2 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知识借鉴 |
2.2.1 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学知识的借鉴 |
2.2.2 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学知识的借鉴 |
2.2.3 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学知识的借鉴 |
第3章 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途径 |
3.1 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3.1.1 宣传党的纲领和决议 |
3.1.2 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教育 |
3.1.3 文化教育和阶级觉悟教育 |
3.2 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 |
3.2.1 出版刊物和口头宣传相结合 |
3.2.2 领导成立工会组织 |
3.2.3 开办文化补习学校 |
第4章 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
4.1 围绕当时党的中心工作展开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 |
4.1.1 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
4.1.2 围绕民主革命任务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
4.2 从工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展开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 |
4.2.1 用事例数据揭露资本家剥削事实 |
4.2.2 通过介绍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提升产业工人阶级自信 |
4.2.3 帮助产业工人提升文化水平 |
4.3 引导各行业工会展开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 |
4.3.1 号召工人成立行业工会 |
4.3.2 工会领导工人发动运动 |
4.4 主导基层党组织对产业工人展开思想政治教育 |
4.4.1 引导产业工人中的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靠拢 |
4.4.2 发挥工人党员的核心领导作用 |
第5章 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
5.1 围绕当前党的中心工作展开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 |
5.1.1 在工人中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5.1.2 围绕当前党的中心任务宣传路线政策 |
5.2 从当前工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展开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 |
5.2.1 以帮助工人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切入点 |
5.2.2 平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中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
5.2.3 完善劳动立法和加强工人权益教育 |
5.2.4 提升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 |
5.3 引导工会完善对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作用 |
5.3.1 完善工会宣传组织机构 |
5.3.2 工会维护工人权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 |
5.4 发挥当前基层党组织对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 |
5.4.1 企业基层党组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常态化 |
5.4.2 充分发挥先进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党的建设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质量提升研究[D]. 欧阳月明. 南昌大学, 2021(02)
-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研究[D]. 贾绍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国共产党加强军队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J]. 宋梓源,胡映卫. 军事历史, 2021(03)
- [4]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吕增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延安时期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D]. 郝丹梅.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加强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研究[D]. 陈小凤. 山东大学, 2020(10)
- [7]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研究[D]. 刘白杨. 南昌大学, 2020
- [8]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思想研究[D]. 丁新改. 苏州大学, 2020(06)
- [9]组织力: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大命题研究[D]. 杨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建党初期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林颖.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