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肤病住院死亡患者58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龙海,蒋丽,邱月棨,姚南,刘力聪,谢昱明,熊峰,谭思齐,匡琪琪,尤睿璇,柴可,罗鑫,龙浩君,忻悦,郭子瑜,王佳琪,谭怡忻,张庆,张桂英,李亚萍,苏玉文,肖嵘,陆前进[1](2021)在《皮肤科病房危重症1 05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皮肤科病房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病房2011年7月9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所有"病危"、"病重"患者,回顾其病历资料,总结疾病种类及构成比、主要并发症、病危/病重原因、重要救治措施及病情转归,对死亡病例进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共收治危重症患者1 057例,男女比例1∶1.11,18~65岁者占64.81%,收治病种主要涉及药疹(332例)、结缔组织病(226例)、大疱性皮肤病(104例)、银屑病(57例)、红皮病(45例)、感染性皮肤病(67例)等。其中,银屑病(39例)和红皮病(32例)以男性居多,结缔组织病(168例)以女性为主。常见并发症主要涉及感染、重要脏器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低白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病危患者94例,告病危的主要原因涉及皮肤原发疾病、血液系统异常、呼吸衰竭、神经系统异常、肾功能衰竭、脓毒症、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在危重症的救治过程中,43例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264例使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355例输入其他血液制品,34例实施血液灌流/免疫吸附、血浆置换、透析或人工肝等特殊治疗;42例转入重症监护室救治,12例转入外科手术,12例转入妇产科分娩或引产。经救治,989例(93.57%)好转出院。14例(1.32%)死亡,其中,7例因继发脓毒症、2例因严重肺部感染、2例因呼吸黏膜脱落堵塞气道致窒息死亡,其他3例分别因消化道大出血、脑出血、神经精神性狼疮死亡。结论皮肤科病房危重病例主要集中在重症药疹、结缔组织病和大疱性皮肤病等重症皮肤病以及合并重要基础疾病、出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或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并发症的患者。治疗上,应尽早明确诊断并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监测及防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请相关学科会诊协助。
彭丹[2](2021)在《基于宜昌市健康大数据平台的皮肤病流行特征与费用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利用 GBD 2019(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of 2019)数据估算中国人群皮肤病疾病负担,了解皮肤病疾病负担概况;以湖北省宜昌市为典型地区,描述2017-2019年宜昌市医疗机构皮肤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及费用特征,并对重点皮肤病进行分析,为宜昌市皮肤病防控提供基础参考信息。方法利用GBD 2019研究结果,估算1990年至2019年中国人群皮肤病分年龄、性别的发病、患病、死亡、DALY(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YLL(Years of Life Lost)和 YLD(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了解中国人群皮肤病疾病负担概况;依托湖北省宜昌市健康数据大平台开展典型调查,对宜昌市2017-2019年所有医疗机构门诊、住院皮肤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人群、时间、就诊科室、皮肤病病种)和直接医疗费用进行描述分析。结果(1)利用GBD 2019估算中国皮肤病疾病负担概况利用GBD估算2019中国人群皮肤病发病人数为7.84亿,患病人数为3.69亿,死亡人数为5393例。DALY为8,264,702人年,YLL为97,024人年,YLD为8,167,678人年,标化DALY率592.08/10万,标化YLL率为5.77/10万,标化YLD率586.31/10万。DALY、YLD最高为15-49岁年龄组,DALY率、YLD率最高为5-14岁人群,YLL和YLL率最高的为70岁以上人群。1990年至2019年中国皮肤病DALY和YLD缓慢上升,DALY率和YLD率变化趋势不明显,女性高于男性。15岁以下病毒性皮肤病DALY、DALY率、YLD、YLD率最高,15岁以上年龄组皮炎的DALY、DALY率最高,低年龄组感染性皮肤病DALY、DALY率、YLD、YLD率最高,50岁以上人群真菌性皮肤病与银屑病DALY、DALY率排位上升明显。(2)宜昌市皮肤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2017-2019年宜昌市门诊皮肤病就诊人次、就诊人数及医疗总费用呈现升高趋势,人均就诊2次,就诊次均费用为115.85元。就诊高峰期为5-8月,2月最低,不同疾病就诊高峰不同,荨麻疹夏季就诊人数最多,冬季最少,痤疮春季就诊人次最低,夏秋季较高。男女就诊人次比为0.73:1,女性就诊费用比男性高36.62%,15岁以下及7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就诊人次多于女性,其他年龄组中男性低于女性。痤疮在15-49岁年龄组顺位第二,瘙痒症在50岁以上人群就诊人次顺位上升明显。次均费用,以5岁以下人群最低,15-49岁年龄组最高。其它皮炎、荨麻疹、痤疮、其它皮肤和皮下组织局部性感染、慢性单纯苔藓和痒疹、接触过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瘙痒症、牛皮癣及未特指的接触性皮炎是就诊人次排名前十的皮肤病,而多毛症、顶泌汗腺疾病、其它色素沉着病、白癜风、牛皮癣位居次均费用前五。2019年与2017年相比,瘙痒症、其它皮肤和皮下组织局部性感染、牛皮癣、痤疮、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的就诊人次增幅均超过了 20%。2017-2019年宜昌市住院皮肤病患者4325例,平均年龄44.83岁,平均住院天数12.12天,次均住院费用为9151.85元。男性住院人次及费用均高于女性。夏季皮肤病住院患者最多,冬季最少,6-9月是住院的高峰期。从年龄分布看,15-49岁的住院患者最多,总费用最高的为50-69岁人群,住院人次及费用最低的为5-14岁年龄组,次均费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住院次数前十的皮肤病分别为其它皮肤和皮下组织局部性感染、荨麻疹、其它皮炎、皮肤及皮下组织毛囊囊肿、皮肤脓肿、疖和痈、蜂窝织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其它疾病、因摄入物所致的皮炎、牛皮癣和皮肤萎缩疾病。褥疮性溃疡、下肢溃疡三年总住院费用及次均费用均位居前十,但其住院总费用顺位下降明显,而蜂窝织炎和牛皮癣住院费用顺位上升明显,应予以重点关注。结论(1)2019年与1990年相比,中国人群皮肤病的疾病负担稳步增长,中青年的痤疮以及老年人群的银屑病疾病负担增长明显。(2)2017-2019年,宜昌市皮肤病患者就诊量和直接经济负担逐年递增,痤疮、牛皮癣、瘙痒症和蜂窝织炎是宜昌市应关注的重点皮肤病。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药物不良反应研究中心[3](2021)在《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诊疗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是一种严重的皮肤-黏膜反应,绝大多数由药物引起,以水疱及泛发性表皮松解为特征,可伴发一系列系统症状,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等,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药物不良反应研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在国内外最新共识、指南及医学证据基础上,结合我国诊疗现状,从SJS/TEN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断、致敏药物的确定、病情进展的评价、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制定了SJS/TEN诊疗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的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黄茹琪[4](2021)在《16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增加。BP多见于60岁以上患者,皮损典型表现为红斑、水疱和大疱,常伴有多种合并症和功能障碍。临床上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为BP的主要治疗方法,需根据病情长期维持治疗,常易诱发或加重感染、出现机体代谢紊乱和血液系统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往往预后不佳,对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影响。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至2020年间164例BP住院患者资料,总结分析B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探讨影响BP常见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为以后临床BP患者治疗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总结2013年至2020年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的16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治疗特点等,分析BP的临床发病特点,总结经验规律,探讨影响常见BP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为以后BP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也为今后提高BP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20年7月间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的164例BP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征、误诊情况、合并疾病、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并发症以及疗效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影响BP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1.164例住院患者中男性99例(占60.37%),女性65例(占39.63%),男女比例为1.5:1。患者的平均诊断年龄为68.56±13.06岁,60岁以上患者共121例(73.78%),不同性别间患者发病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为6天至3个月不等,中位数20天。2.164例患者的初发皮损以同时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或大疱为主(占50%),首发部位以躯干为主,皮损分布部位以躯干、四肢为主。12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伴或不伴有疼痛。3.38例患者有黏膜受累情况(占23.17%),其中2例以口腔黏膜糜烂为首发皮损表现。4.141例患者至少合并一种其他疾病(占85.98%),主要合并的系统性疾病有:心血管系统疾病84例、糖尿病62例、神经系统疾病40例,肺炎40例、消化系统疾病29例、其他皮肤疾病22例、甲状腺疾病20例、股骨头坏死7例、恶性肿瘤6例、类风湿关节炎4例,分别占59.57%、37.80%、28.37%、24.40%、20.57%、15.6%、14.18%、4.96%、3.66%、2.84%。神经系统疾病以脑血管疾病为主(占85.00%)。164例BP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感染48例(占29.27%),是否并发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糖皮质激素最大应用剂量、激素累积剂量、激素减量时间、黏膜受累、肺炎、糖尿病、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血钙降低、低白蛋白血症和疾病严重程度以上因素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糖尿病、肺炎和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BP患者是否并发糖尿病与患者住院时间、糖皮质激素最大应用剂量、激素累积剂量、血脂异常和肾功能异常以上因素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脂异常是并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BP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与低蛋白血症、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D-二聚体升高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是否受累与低蛋白血症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并发血小板异常与住院时间、糖皮质激素初始剂量、激素最大应用剂量、激素累积剂量、激素减量时间、黏膜受累、肺炎、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低白蛋白血症和使用环孢素以上因素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肺炎和使用环孢素是BP患者并发血小板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6.治疗方案以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其中有114例患者采用激素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有效率达96.95%。激素联合用药患者的住院时间、激素最大应用剂量和激素累积剂量均高于单用激素患者。中青年患者的激素初始剂量和激素最大应用剂量高于老年患者。黏膜受累患者的住院时间、激素初始量和激素最大应用剂量和激素累积剂量均高于黏膜未受累患者。结论:1.BP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女之间年龄无明显差异,且常合并一种或多种其他系统疾病,以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居多。神经系统疾病以脑血管疾病为主。2.患者入院多伴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D-二聚体升高以及白蛋白水平降低,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是BP的致命危险因素之一。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D二聚体水平升高和低白蛋白血症与B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皮疹体表面积比例)相关,低白蛋白血症与BP患者黏膜受累相关。3.本研究中BP患者伴有血小板异常23例,发生率为14.02%,其中血小板减少19例,发生率为11.59%。糖尿病、肺炎和使用环孢素是BP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4.糖尿病、肺炎和使用免疫抑制剂是BP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BP并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淋红[5](2021)在《1002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并探讨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发病特征、发病年龄、临床诊断、病理诊断、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皮肤镜诊断以及治疗情况,分析皮肤恶性肿瘤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四川地区皮肤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提供事实依据与诊疗思路,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整形外科、烧伤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经过我院组织病理活检,参照皮肤病理诊断标准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病历资料。从中筛选出符合皮肤恶性肿瘤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002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因皮肤恶性肿瘤多数发生于年龄较大患者,为排除样本非正态分布对统计学分析的干扰,对不同病种患者中位年龄的比较时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不同病种平均病程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1.病种构成、性别及年龄、平均病程比较:此次入选病例共1002例,男469例,女533例,男女比例为0.88:1,其中发现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和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的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不同病种在男女之间患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χ2=27.73,P=0.000,<0.05)。病例数最多的依次为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511例,占50.60%;CSCC143例,占14.27%;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111例,占11.08%;佩吉特病(Paget’s diease,PD)75例,占7.49%;鲍温病(Bowen’s diease,BD)61例,占6.09%;DFSP(41例),占4.09%;其他包括疣状癌(Verrucous carcinoma)33例,占3.29%;皮肤淋巴瘤(Cutaneous lymphoma)50例,占4.99%;高分化血管肉瘤(Highly differentiated angiosarcoma)3例,占0.30%;腺样囊性癌3例,占0.30%;汗腺癌(Cidradhoma carcinoma)2例,占0.20%;基底鳞状细胞癌(B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BSCC)2例,占0.20%;外毛根鞘癌2例,占0.20%。所有患者中发病时最大年龄98岁,最小年龄6岁,平均年龄(63.93±15.02)岁,中位年龄为66岁。BCC、CSCC、CMM、PD、BD发病时的中位年龄分别依次为68岁、71岁、63岁、61岁及70岁,存在显着差异(P=0.000,<0.05)。所有患者发病平均病程为(58.42±3.92)月,其中CMM的平均病程最长,为(101.24±14.84)月,PD平均病程最短,为(21.79±3.23)月,且不同种类的平均病程存在显着差异(P=0.000,<0.05)。所有患者中0-19岁之间有5人,20-39岁之间有58人,40-59岁之间有282人,60岁及以上有657人。DFSP患者中60岁及以上患者只有4人,占其9.8%,其余病种都是60岁及以上年龄阶段最多。2.不同病种主要发病部位、临床符合率比较:BCC主要好发于头面部(87.27%),CSCC也好发于头面部(55.24%),CMM主要发病部位为足(56.75%)、手(12.61%),PD主要好发部位为乳房(68.42%),BD头面部为主(77.04%),DFSP以躯干为主(86.04%)。本研究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总符合率47.30%,其中最高是PD,为85.52%,最低为少见皮肤恶性肿瘤8.33%,其余BCC、SCC、CMM、BD、DFSP的符合率分别为60.27%、62.94%、75.68%、16.39%、11.62%,不同病种临床与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有显着差异(P=0.000,<0.05)。3.所有皮肤恶性肿瘤患者中,CSCC的复发率最高13.98%,DFSP未见复发。BCC和DFSP也未见淋巴结转移患者,其他种类皮肤恶性肿瘤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16.67%。4.此次CMM患者中浅表扩散型CMM70例,结节性CMM11例,恶性雀斑样CMM6例,肢端雀斑样CMM24例。根据Clark分级标准进行Clark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7例,Ⅳ级20例,Ⅴ级8例。5.CMM患者生存情况:其中15例CMM患者无法取得联系,其余96例患者共死亡43例,总生存率为55.20%(53/96)。6.皮肤镜结果:确诊CMM患者有70人皮肤镜诊断为CMM,皮肤镜诊断符合率为91.01%,高于临床诊断符合率75.68%,二者相比具有显着差异(χ2=8.05,P=0.005)。7.2017-2019年我院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病例数呈上升趋势。结论:1.发病率最高的皮肤恶性肿瘤是BCC(51.60%),其次是CSCC(14.27%)、CMM(11.08%)、PD(7.49%)、BD(6.09%)。2.此次入选病例共1002例,男女比例为0.88: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3.最常见的前五位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均在60岁以上患病的人数最多。常见皮肤恶性肿瘤以老年人为主,对老年患者长期不愈皮损应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必要时活检以明确,同时加强对常见皮肤恶性肿瘤的普及教育。4.BCC和CSCC好发于头面部,CMM好发于四肢肢端,PD好发于乳房和外阴,BD好发于头面部。5.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总符合率47.30%,其中最高是PD为85.52%,少见皮肤恶性肿瘤的符合率最低。6.CSCC的复发率最高,为13.98%;CSCC的转移率也居首位为10.40%,BCC和DFSP未发现淋巴结转移。7.CMM足部最多见,占63.06%,当足部出现色素痣等疑似表现需要警惕,最好进一步检查以明确。8.CMM预后差,死亡率高,是皮肤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最主要的原因。9.皮肤镜相比肉眼检查明显提高了CMM诊断率,降低了误诊率。10.2017-2019年我院确诊的皮肤恶性肿瘤病例数呈上升趋势。11.手术切除仍然是皮肤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孟帅[6](2021)在《213例荨麻疹住院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和AU患者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期间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对AU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总结两组患者个体情况和发病因素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因素,找出有CU病史患者急性发病的危险因素,为AU患者提供预防发病及发病率的参考。分析AU患者转化为CU患者的证型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77例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和136例AU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Excel(WPS版)录入病历信息,使用SPSS23.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213例荨麻疹患者中,AU患者136例,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77例。男女比例分别为0.53:1和0.45:1;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9.5±2.66)天和(11.51±2.81)天;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6.27±16.98)岁和(49.08±14.02)岁;两组患者均以退休人员和职员为主;AU患者中风热犯表证129例,胃肠湿热证2例,风寒束表证5例。2疾病相关因素:AU患者发病季节以秋冬多见,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以夏秋为主;23.53%AU患者和16.88%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以感冒、遇冷、遇热、进食药物、酒精、辛辣物、海鲜发物等、汗出受风等为主;32.35%AU患者和44.16%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存在过敏史;71.43%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和52.94%AU患者有至少一种基础疾病,最多的均为循环系统疾病;50.65%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患者和61.03%AU患者有至少一种伴随症状;4.41%AU患者和11.69%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存在至少一种家族疾病史;18.34%AU患者和20.78%有烟酒史,绝大部分为男性;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间的疾病相关史有显着性差异的为:初始发病年龄、住院天数、家族史。3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有异常的为血清总Ig E、食物不耐受、吸入过敏原、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CRP)、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血糖、心肌酶谱、血脂、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谱、心电图。AU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80例(58.82%)、116例(85.30%)、38例(27.94%)、、51例(37.50%)、82例(60.29%)、41例(30.15%)、62例(45.59%)、52例(38.24%)、4例(2.94%)、80例(58.82%)、31例(22.97%)、116例(85.29%)、31例(22.79%)、46例(33.82%)、26例(26.47%)、11例(8.09%)、5例(3.68%)、19例(13.97%);有CU病史急性发病患者的病例数分别为47例(61.04%)、57例(74.03%)、28例(36.36%)、15例(22.08%)、26例(33.77%)、26例(33.77%)、23例(29.87%)、22例(28.57%)、3例(3.89%)、30例(38.96%)、23例(29.87%)、68例(88.31%)、20例(25.97%)、13例(16.88%)、22例(28.57%)、11例(14.28%)、7例(9.09%)、8例(10.39%)。统计学对比显示两组间的实验室检查有显着性差异的为: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嗜酸性粒细胞数量、C反应蛋白(CRP)、肝功能、心肌酶谱。4随访共随访AU患者136例,其中23例(16.91%)患者出院后病情反复,均为风热犯表证患者,复发病程均超过6周,失访31例(22.79%)。23例复发患者复发患者基本信息如下:4.1性别:男性9例,女性14例。4.2年龄:20-40岁12例,41-60岁3例,60岁以上8例。4.3复发时间(出院后):时有反复者10例,7天1例,15天1例,2个月2例,3个月2例,半年2例,10个月1例,1年后4例。4.4复发诱因:无明显诱因7例,遇冷2例,遇热1例,生气1例,吃辣4例、饮酒2例,进食海鲜2例,进食豆制品2例,熬夜1例,狗皮毛屑1例,洗浴后受风1例,进食药物后2例,进食酸菜后1例。结论:1本次研究发现,以下3个方面因素容易诱发有CU病史患者急性发病。(1)饮食方面:进食药物、酒精、辛辣物、海鲜发物等。(2)生活习惯方面:洗浴或运动后汗出受风、遇冷空气、遇热等。(3)基础疾病方面: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的异常。2风热犯表证型急性荨麻疹患者可能更容易转化为慢性荨麻疹。
姚香君[7](2021)在《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皮肤感染病原学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大疱疾病(Autoimmune bullous diseases,AIBD)是自身抗体介导的一组疾病,该类疾病的特征是针对皮肤和黏膜表面的表皮和/或基底膜中结构蛋白的自身抗体,自身免疫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干扰表皮和真皮-表皮连接处(Dermal-epidermal junction,DEJ)的细胞间锚定及连接机制,导致皮肤层分离、水疱形成。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比较常见,相对少见的疱病如日本人相对发病率更高的疱疹样皮炎(Dermatitis herpetiformis,DH)、常累及儿童的线性Ig A大疱病(Linear Ig A dermatosis diseases,LABD)和具有遗传易感性的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acquisita,EBA)等。自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到临床上治疗疱病后,大疱病的病死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疱病作为皮肤科的危重疾病,仍有着很高的死亡率,患者通常并非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感染或者多脏器衰竭。数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都对于疱病的常见感染类型和病原学菌、药敏试验以及继发感染的高危因素等做了很多研究和分析。国外的研究结果显示疱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泌尿道的感染,而我国的学者们研究结果提示皮肤感染率同样很高。国外学者将病毒感染同样纳入皮肤感染病原学的统计分析中,而国内缺乏疱病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研究。针对于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学菌,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最常见的病原学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中中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克林霉素类抗生素的敏感率低,对糖肽类、利奈唑胺等抗生素的敏感性高,但是近年来也有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检出。有报道革兰氏阴性菌检出率在不断上升。在继发感染的高危因素研究中,年龄、住院时长、抗体水平(Dsg1、Dsg3和BP180)和糖尿病等均被认为是与疱病继发皮肤感染的高危因素。国外的学者大多对感染进行总体的统计分析,针对皮肤感染的病原学菌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极少,国内则缺乏大样本的调查分析,另外不同病原体引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国内外尚缺乏相关的研究。本研究收集统计2013年-2019年住院的AI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重点分析皮肤感染的病原学菌具体分布、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以及皮肤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继发革兰氏阴性菌的皮肤感染。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对临床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对于已经继发皮肤感染的疱病患者能够制订正确的抗感染方案,针对皮肤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压缩住院时间,改善预后。研究目的分析AIBD患者皮肤感染的临床特点、皮肤感染的相关因素,确定常见病原学菌的种类、分布以及住院的大疱病患者合并皮肤感染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率的情况。研究方法收集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的656例AIBD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一般临床资料以及皮肤感染病原菌、药敏结果做一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AIBD发生皮肤感染率高。住院患者的皮肤感染与住院时长(≥14天)(P<0.05)、黏膜受累(P<0.05)、合并糖尿病相关(P<0.01)。皮肤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7.68%,153/406),对于复方新诺明(93.46%,143/153)、万古霉素(99.35%,152/153)、利奈唑胺(100.00%,153/153)的敏感度高,而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率低。仅检出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革兰氏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位列第一(20.00%,23/115)。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米诺环素、替加环素以及多粘菌素的敏感率高。真菌中最常见的病原学是光滑念珠菌,检出的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均在85%以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革兰氏阴性菌以及真菌总体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天疱疮和BP的皮肤感染常见病原学的组成有所差异。结论AIBD患者容易继发皮肤感染,最常见的病原学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率偏低。皮肤感染率与住院时长、累及黏膜、合并糖尿病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住院时长大于14天、皮疹累及黏膜和低蛋白血症的疱病患者更容易继发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孙翠[8](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红斑83例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多形红斑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中西医治疗的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多形红斑的中西医诊疗水平积累数据。方法:研究多形红斑的临床资料特征,查阅病历,对2017年2月到2019年1月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一科住院治疗的83例多形红斑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相关结果并分析,总结相关临床经验。结果:1.基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病例83例,性别构成比男:女=1:1.68;患者平均年龄44.72±17.49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0.98±4.09天,经过统计学检验,2018年总体住院时间较2017年住院时间有所减少;2.临床表现:83例患者病程为110天的为69例(占比83.1%),多属急性病程;对其诱发因素进行统计得出有感染因素者25例(占比30.1%),有药物因素者41例(49.4%),可见多形红斑的发病诱因主要为感染和药物因素;临床表现首发皮疹以红斑、丘疹为主,有靶形损害者61例(占比73.5%),瘙痒为主要不适,出现发热或乏力者34例(41.0%);3:化验检查:化验检查方面变化较多的主要为NEUT升高者34例(41.0%)、LYMPHN降低32例(38.6%)、EON降低25例(占比30.1%)、ESR升高22例(占比26.5%)、CRP升高33例(占比39.8%);STP降低33例(占比39.8%)、SGOT降低22例(占比26.5%)、LDH升高21例(占比25.3%),其余变化占比较少;4.治疗: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中药汤剂治疗为辅。83例患者中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组23例、糖皮质激素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组49例、单纯中药汤剂治疗组11例,以各组治疗后有效率为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多形红斑具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总结得出本院治疗多形红斑所用中药汤剂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利咽、活血凉血养血的中药为主,与文献中治疗多形红斑所用中药基本一致,但文献中多重用补血补气功效中药,与我院重用清热解毒中药略有不同;从四气、五味分析来看,我院与文献中所用中药原则基本相同,归经分析来看与文献中有一定差别。结论:1.多形红斑是一类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病损为虹膜样或靶形红斑,诱因多与上呼吸道感染及药物过敏有关。2.我院治疗多形红斑控制病情的快速发展多依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同时配合中药汤剂治疗是我院治疗多形红斑的一大特色,但目前缺乏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红斑体现中医治疗的疗效评价标准。以西医疗效评价标准判定疗效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红斑疗效具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3.我院治疗多形红斑所用中药与文献中所用中药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可根据患者病情相互借鉴,互相提高。
任小雪[9](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脓疱型银屑病53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湿毒蕴阻证脓疱型银屑病住院患者的发病因素、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等,为今后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9年12月期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53例确诊的脓疱型银屑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首发年龄、本次发病年龄、性别、发病季节、既往疾病史和用药史、发病诱因、入院时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及用药、药物副反应、住院天数、脓疱消退天数等进行数据整理。采用中文版SPSS 22.0将WPS Excel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53例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1.76,平均发病年龄为45.98±15.98岁。无寻常型银屑病病史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5.13±18.51岁)相对比有寻常型银屑病病史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2.19±12.67岁)平均发病年龄小。2.诱因:季节规律不明显,患者自觉无明显发病诱因26例,自觉有诱因者27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7例;有发热症状6例;减量或停用药物8例;术后2例;咽痛或扁桃体肿7例;接触刺激物1例。3.疾病史:既往心血管疾病6例,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9例,有肝、胆疾病9例,呼吸道疾病1例,癫痫1人。4.实验室检查:近半数的患者出现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升高,肝酶异常5例,低钙9例,尿酸高13例,血脂异常39例,总蛋白低16例,免疫功能紊乱48例,血糖升高9例,CRP升高20例,脂肪肝14例。5.治疗结果:38例患者显效;13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达96.22%。结论:1.本病男女皆可患,无寻常型银屑病史的GPP患者发病年龄较早些;2.本病可因感染和激素的不当使用诱发,近半数患者血象提示炎症反应;3.所有的病人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着总有效率达96.22%。
陈婧[10](2020)在《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ANCA相关血管炎临床与预后分析目的:对北京协和医院住院ANCA相关血管炎患者进行临床与预后分析,包括长期生存、中间结局预后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建立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ANCA相关血管炎预后研究队列,为ANCA相关血管炎多中心、前瞻性队列建立及长期预后研究提供框架及基础,并指导后续治疗及预后相关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自1999年至2019年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ANCA相关血管炎(AAV)患者的基线资料,以临床确诊AAV时间为研究起始时间点,收集人口学、临床特征、免疫学指标等基线资料并进行随访,以死亡、复发、出现终末期肾脏病、重症肺部感染及心血管事件作为研究终点。采用寿命表法及Kaplan-Meier曲线描述及分析,分层Kaplan-Meier曲线应用Log-Rank法检验,对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Cox单因素回归分析及临床可能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进一步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944例AAV患者,其中MPA 480例,GPA 318例,EGPA 146例,男:女分别为 0.97:1,1.18:1,1.75:1;发病年龄分别为 63(55,71)岁,45(27,56)岁,43(27,59)岁;发病到确诊的时间分别为3(2,11)个月,5(2,15)个月,18(6,60)个月。脏器受累中,MPA患者肺间质病变和肾脏受累较多见;GPA患者肺结节或空洞、ENT受累、肾脏及眼部受累较多见;EGPA患者以肺浸润、鼻与鼻窦较多见。MPA 和 EGPA 以 p-ANCA/MPO-ANCA 为主,GPA 以 c-ANCA/PR3-ANCA 为主。MPA、GPA、EGPA 患者 BVAS 评分分别为 20(17,25),22(18,28),19(14,26);VDI 评分分别为3(2,4),4(2,5),4(3,6)。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及环磷酰胺为主。并发症以肺部感染最多见。944例AAV患者共随访728例(355例MPA,263例GPA,110例EGPA),三种AAV患者中位随访时长分别为29、43、34个月。(1).随访期间有107例(30.1%)MPA、39 例(14.8%)GPA、10 例(9.1%)EGPA 死亡,MPA、GPA 和 EGPA 患者主要死于肺部感染或原发病活动。AAV患者整体1年累积生存率为89.3%,其中MPA患者3个月、6个月、1年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0.6%、13.6%、16.4%。MPA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晚(HR=1.037,P<0.001),肺部受累(HR=4.530,P=0.001),肾功能不全(HR=1.715,P=0.018),肺部感染(HR=2.804,P<0.001)。GPA 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肾脏受累(HR=4.231,P=0.02),肺部感染(HR=2.607,P=0.004)。EGPA死亡危险因素还包括 BVAS ≥ 30(χ2=6.537,P=0.011),VDI ≥ 5(χ2=11.115,P=0.001)及合并恶性肿瘤(χ2=8.995,P=0.003)、重症感染(χ2=25.337,P<0.001)。(2).随访期间有 138 例(45.8%)MPA、183 例(74.4%)GPA、67 例(63.8%)EGPA 患者出现复发,AAV患者整体1年的无复发生存率为70.6%,其中GPA患者6个月、1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0.5%、36%,EGPA患者6个月、1年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3.8%、41.8%。MPA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男性(HR=1.565,P=0.015)、肺浸润(HR=1.49,P=0.032)、肌酐 250-499 μ mol/l(HR=1.979,P=0.001)。GPA 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咯血(HR=1.531,P=0.012)。EGPA复发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胸腔积液(HR=2.598,P=0.005),肺部感染(HR=2.468,P=0.001),而独立保护因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HR=0.254,P=0.006)。(3).随访期间有 68 例 MPA、21 例 GPA、1 例 EGPA 患者出现ESRD。AAV患者整体1年肾脏存活率为90.1%,其中MPA患者3个月、6个月、1年的终末期肾脏病发生率分别为12%、12.6%、14.4%。AAV患者出现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肺泡出血(HR=2.368,P<0.001),基线肌酐水平(HR=1.003,P<0.001),VDI评分高(HR=1.218,P=0.002);独立保护因素包括 ENT 受累(HR=0.4,P=0.013)。(4).随访期间有 113 例(31.8%)MPA、29 例(10.9%)GPA、3 例(2.7%)EGPA 患者继发重症肺部感染。AAV患者整体1年无重症肺部感染生存率为84%,其中MPA患者3个月、6个月、1年的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0.2%、23.4%、25.9%;GPA患者3个月、6个月、1年的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9%、6.3%、7.6%。肺部受累(HR=2.775,P=0.018)、蛋白尿(HR=4.027,P=0.002)、肌酐水平高(HR=1.001,P=0.005)是MPA继发重症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肺泡出血(HR=2.92,P=0.021),肾脏受累(HR=9.154,P=0.03)是GPA患者继发重症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5).随访期间有 42 例(11.9%)MPA、10 例(3.8%)GPA、9 例(8.2%)EGPA 出现心血管事件,AAV患者整体1年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为94.4%,其中MPA患者6个月、1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8%、9.5%。AAV患者继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晚(HR=1.033,P=0.001),肌酐水平高(HR=1.001,P<0.001),重症感染(HR=4.746,P<0.001)。结论:1.ANCA相关血管炎是一种少见的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临床表现异质性强,死亡率和复发率仍然较高,病程中继发肺部感染和心血管事件亦常见。2.肺部感染既是AAV死亡的主要原因,又是MPA和GPA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MPA患者在确诊3个月内死亡风险较高。此外,五因子评分对AAV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与MPA相比,GPA和EGPA具有较高复发风险。当男性MPA患者出现肺浸润、肌酐250-499 μ mol/1,GPA患者发生咯血、EGPA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及继发肺部感染时,需警惕复发。4.基线肌酐水平、肺泡出血和VDI评分高是AAV出现终末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重症感染亦是AAV继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早期识别及诊断,预防感染,优化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风险及收益比,以改善患者预后。第二部分 大动脉炎患者的基因学研究目的:本研究对北京协和医院门诊入选的大动脉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及Burden分析以探究中国汉族人群大动脉炎的易感基因。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诊断明确的TAK患者共200例,性别匹配的诺禾-中华数据库的健康对照1675例,采取患者及健康者的基本信息及外周血样本,提取DNA,并采用Illumina平台进行高通量、高深度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变异检测及注释;然后再对变异检测结果进行高级分析与筛选、GWAS及Burden分析,以探讨TAK可能的易感基因及位点。对易感基因及位点进行临床亚组分析,以探讨它们和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GWAS分析发现TAK的152个显着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布于114个基因(P<5×10-7),并观察到已知基因CCHCR1的8个位点在患者和正常人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7个位点位于同一单体型内。另外CCHCR1的rs130065和rs130075两个位点为基因组的高度保守区间内的错义突变,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结构或功能。2.对GWAS显着基因的通路富集分析显示AGER、F11R位于炎症反应通路中,ACTN2、F11R位于白细胞跨内皮迁移通路中,GNG7位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中。3.本研究burden分析显示TAK的15个显着基因(P<0.001),其中NT5E基因富集到炎症反应通路。4.各临床亚组分析显示,AGER的SNP位点(rs3134940)突变型更多见于合并肺动脉异常或肺动脉闭塞、肺动脉高压的TAK患者(P<0.05)。F11R的SNP位点(rs28365980)T等位基因多见于TAK合并冠状动脉异常或管壁增厚的患者;野生型多见于合并肺动脉异常、左室增大的TAK患者(P<0.05)。NT5E突变型基因多见于合并肺动脉闭塞的TAK患者(P<0.05)。GNG7的SNP位点(rs7247161)杂合型多见于合并主动脉瓣狭窄的TAK患者(P<0.05)。CCHCR1的SNP位点(rs130065)突变型多见于合并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扩张的TAK患者,而SNP位点(rs130075)突变型多见于合并脑动脉闭塞者,野生型多见于合并肾动脉狭窄者(P<0.05)。结论:1.与TAK炎症反应通路相关的未报道基因包括AGER(rs3134940)、F11R(rs28365980)、ACTN2(rs1768053)、GNG7(rs7247161)、NT5E 基因,但需进一步验证。2.AGER的SNP位点(rs3134940)和CCHCR1的SNP位点(rs130065)突变型、NT5E突变型基因可能与TAK合并肺动脉病变有关;F11R的SNP位点(rs28365980)T等位基因可能与TAK合并冠状动脉异常有关,野生型可能与TAK合并肺动脉异常、左室增大有关;GNG7的SNP位点(rs7247161)杂合型可能与TAK合并主动脉瓣狭窄有关;CCHCR1的SNP位点(rs130075)突变型可能与TAK合并脑动脉闭塞有关,而野生型可能与TAK合并肾动脉狭窄有关。
二、皮肤病住院死亡患者58例回顾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肤病住院死亡患者58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宜昌市健康大数据平台的皮肤病流行特征与费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背景 |
1.1 皮肤病疾病负担现况 |
1.1.1 皮肤病流行现况 |
1.1.2 皮肤病直接经济负担现况 |
1.2 宜昌市健康大数据平台介绍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3.1 利用GBD 2019估算中国皮肤病疾病负担概况 |
3.2 宜昌市皮肤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 |
3.2.1 宜昌市门诊皮肤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 |
3.2.2 宜昌市住院皮肤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 |
4. 资料与方法 |
4.1 数据来源 |
4.1.1 GBD 2019 |
4.1.2 宜昌市健康大数据云平台 |
4.2 分析指标与方法 |
4.2.1 指标及定义 |
4.2.2 分析方法 |
4.3 技术路线 |
5. 结果 |
5.1 GBD 2019数据估算中国人群皮肤病疾病负担分析 |
5.1.1 不同性别皮肤病发病、患病、死亡和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 |
5.1.2 不同年龄组人群皮肤病发病、患病、死亡、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 |
5.1.3 1990年至2019年中国分性别人群皮肤病DALY、YLD情况 |
5.1.4 不同年龄组皮肤病的疾病负担及变化情况 |
5.2 2017-2019年宜昌市皮肤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 |
5.2.1 2017-2019年宜昌市门诊皮肤病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 |
5.2.2 2017-2019年宜昌市住院患者皮肤病流行病学特征及费用分析 |
6 讨论 |
6.1 中国人群皮肤病疾病负担情况 |
6.2 宜昌市就诊患者皮肤病流行情况 |
6.3 宜昌市就诊患者皮肤病医疗费用情况 |
6.4 宜昌市重点皮肤病情况分析 |
6.5 宜昌市皮肤病门诊患者就诊科室情况 |
7 结论 |
8 创新 |
9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9.1 研究局限性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皮肤病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研究进展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简历 |
致谢 |
(4)16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单词缩写 |
引言 |
第1章 综述 |
1.1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流行病学特点 |
1.2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发病机制 |
1.3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诱因 |
1.4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表现 |
1.5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合并疾病 |
1.6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诊断 |
1.7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 |
1.8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并发症 |
1.9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预后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临床情况 |
3.2.1 皮损情况 |
3.2.2 伴随症状 |
3.2.3 疾病严重程度情况 |
3.2.4 既往误诊情况 |
3.2.5 病程及住院时间 |
3.3 合并疾病 |
3.3.1 入院合并疾病情况 |
3.3.2 并发感染情况 |
3.3.3 并发糖尿病情况 |
3.4 实验室指标 |
3.4.1 入院实验室指标情况 |
3.4.2 并发血小板异常情况 |
3.5 组织病理及免疫荧光检测 |
3.6 ELISA检测 |
3.7 胸部影像学检查 |
3.8 治疗方案 |
3.9 疾病转归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1002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213例荨麻疹住院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荨麻疹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皮肤感染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入选要求 |
1.2.2 操作要求 |
1.2.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
2.2 病原学菌的检出 |
2.3 病原学菌的分布 |
2.4 不同疾病的病原学菌比较 |
2.5 药敏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简历 |
致谢 |
课题综述 感染与天疱疮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红斑83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红斑患者83例回顾性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病例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疗效判定标准 |
1.1.5 采集及评估内容 |
1.1.6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总体描述 |
1.3 讨论 |
1.3.1 一般资料回顾 |
1.3.2 临床资料回顾 |
1.3.3 治疗 |
1.3.4 出院时情况评价 |
1.4 小结 |
1.5 存在不足与展望 |
二、重症多形红斑6例回顾性分析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表现 |
2.2.1 皮肤表现 |
2.2.2 自觉症状 |
2.2.3 其他症状 |
2.3 化验检查 |
2.4 治疗方法 |
2.4.1 祛除诱因 |
2.4.2 糖皮质激素 |
2.4.3 丙种球蛋白 |
2.4.4 中药汤剂 |
2.4.5 其他治疗 |
2.5 转归 |
2.6 讨论 |
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治疗多形红斑中药处方用药规律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中药处方检索 |
3.1.2 检索中医药治疗多形红斑的文章 |
3.1.3 分析软件 |
3.1.4 中药名称规范 |
3.1.5 中药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用药频次 |
3.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治疗多形红斑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
3.2.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
3.2.4 使用统计报表功能进行性味归经分析 |
3.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形红斑中西医现代诊疗情况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西医结合治疗脓疱型银屑病53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脓疱型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ANCA相关血管炎临床与预后分析 |
1.1 ANCA相关血管炎的基线特征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方法 |
1.1.3 研究结果 |
1.2 ANCA相关血管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结果 |
1.2.3.1 ANCA相关血管炎死亡相关的预后因素分析 |
1.2.3.2 ANCA相关血管炎复发相关的预后因素分析 |
1.2.3.3 ANCA相关血管炎出现终末期肾脏病相关的预后因素分析 |
1.2.3.4 ANCA相关血管炎继发重症肺部感染相关的预后因素分析 |
1.2.3.5 ANCA相关血管炎继发心血管事件相关的预后因素分析 |
1.3 研究讨论 |
1.4 研究结论 |
第二部分 大动脉炎患者的基因学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4 研究讨论 |
2.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预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皮肤病住院死亡患者58例回顾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皮肤科病房危重症1 057例临床分析[J]. 龙海,蒋丽,邱月棨,姚南,刘力聪,谢昱明,熊峰,谭思齐,匡琪琪,尤睿璇,柴可,罗鑫,龙浩君,忻悦,郭子瑜,王佳琪,谭怡忻,张庆,张桂英,李亚萍,苏玉文,肖嵘,陆前进.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09)
- [2]基于宜昌市健康大数据平台的皮肤病流行特征与费用分析[D]. 彭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诊疗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药物不良反应研究中心.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05)
- [4]164例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回顾性分析[D]. 黄茹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5]1002例皮肤恶性肿瘤回顾性分析[D]. 刘淋红.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6]213例荨麻疹住院患者发病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孟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皮肤感染病原学分析[D]. 姚香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红斑83例回顾性分析[D]. 孙翠.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中西医结合治疗脓疱型银屑病53例回顾性分析[D]. 任小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系统性血管炎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D]. 陈婧.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