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引入欧盟食品安全体系

北京引入欧盟食品安全体系

一、北京引进欧盟食品安全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沈丁心[1](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孙彤彤[2](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李泽明[3](2021)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健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保健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平稳运行。时至今日,保健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国家治理水平、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衡量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与其它可控性疾病不同,保健食品安全问题不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得到有效的控制。恰恰相反,随着保健食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机械生产的集约化,保健食品安全事故在近几年不断涌现。历史经验表明,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保健食品安全事故都有可能出现。因此,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保健食品安全,应该建立完善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应该全面考量保健食品监管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任何环节都能直接对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来看,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来说,我国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尚不完善;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手段单一;保健食品内部举报人制度尚不完善;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社会公众以及企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出发点是建立现代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核心,也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重中之重。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强调理论基础、应该重视理论建设。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理论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基石,也是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重要保障。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是一个涵盖多个学科的重大课题,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应该深入探索相应的经济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管理学理论以及法律价值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构还应该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总结出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坚持的原则和思路。通过对国内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实践的考察,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坚持法治原则、效率原则和信息化原则,应该重视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主体建设和社会公众的作用。具体而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健全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在确立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明确保健食品监管法律法规的路径选择。除此以外,还应该从技术层面完善保健食品监管风险评估制度。监管主体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该重视监管主体监管能力的提高,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应该转变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管理念、应健全保健食品监管问责制度、应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信用体系、应健全内部举报人制度。企业以及保健食品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等也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建立应提高企业自我监督的意识、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马静[4](2020)在《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酒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蒸馏酒,四川人酿造白酒的经验已超过三千年,是目前四川食品工业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白酒行业出现了塑化剂污染、酒精勾兑、滥用添加剂等质量安全问题,一方面暴露出了白酒生产企业以利为本的经营理念隐患,缺乏对质量安全的控制,严重扰乱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安全管理秩序,对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政府监管方面的漏洞问题,使得监管主体及客体在回应过程中出现认识的偏差和疏漏,导致政府回应企业及公众的能力水平低,没有体现出服务型政府应有的职能;此外,也反应了社会组织及公众缺少维护自身权益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因此,为了保障白酒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消费者健康安全,本文提出了如何提升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的监管回应能力对策和建议。本文的解决思路为: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经验借鉴—解决问题。主要以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的回应能力为对象,首先对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和回应性监管等概念的界定等进行了概述;并阐明了本文的理论依据,实施了回应性监管理论分析框架的论证。其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比较分析研究等方法,找出了政府监管回应效能方面问题、白酒生产企业自我监督能动性方面的问题、社会组织及公众回应意愿及能力方面的问题;同时,根据这三大监管主体的回应能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原因分析,总结出了政府在监管体系制度方面的缺陷,白酒生产企业自我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社会监督能力与意识不足等原因。通过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监管经验,并结合四川省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政府、白酒生产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提出了提升监管回应能力的对策措施和建议,切合我国精简政府机构,下放管制权、放权与监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政策举措;为白酒生产企业完善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行自我监督提供了实践基础,也促进了市场公平稳定,激发了市场活力;也让那些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公众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参与到白酒等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中来,加强了政府与这些社会监督力量的协同进步提高四川白酒质量安全监管的回应能力。

赵明月[5](2020)在《基于危机管理的乡镇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以T市J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自古以来就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尤其是在乡镇,数量庞大、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的广大基层民众,更面临着食品领域经营秩序混乱、监管处罚不力等问题,故如何有效应对食品安全危机,建立与乡镇实际相适应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体制,已经成了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T市J镇为研究对象,运用治理理论、公共危机管理等相关理论,通过调查研究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研究T市J镇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现状,以点带面,归纳总结出乡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借鉴美、日、欧盟等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乡镇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对策。通过研究发现,乡镇在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下、应急管理机构有名无实、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导致食品安全组织管理机构职能发挥欠缺;二是食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监管机制、事后评估机制不健全;三是应急队伍救援能力不高,缺乏相应的物资保障;四是由于应急预案的专业性、指导性、时效性不强导致预案作用发挥不明显。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导干部、职能部门、公众的危机意识淡薄;二是资金、技术、人员缺乏导致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力度不足;三是政府部门内部、政府与公众之间缺乏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四是公众、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参与度不高。本文认为,提升乡镇食品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必须立足基层实际、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用治理理论、公共危机管理相关理论指导工作实际,克服体制机制缺陷,走出一条符合乡镇实际的应对之道:要通过科学化考核、加强宣传、严厉问责等不断提升政府、公众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危机意识;通过明确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协调地位、建立组织领导机构,健全食品安全组织管理机构;通过建立事前预警、过程监管、事后评估机制,不断完善乡镇食品安全组织管理机制;通过加强演练、提升应急队伍素质,建设应急专家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不断提升乡镇食品安全专业队伍水平;通过加大资金、技术及人员投入,强化乡镇食品安全应急保障;通过搭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扩大对外信息公开,建立起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机制。通过这六个方面的改进,不断提高乡镇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能力,有效应对食品安全危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张慧凤[6](2020)在《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明确表示要加强进口农产品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同时积极参加世界与其他区域组织的农业标准以及农业国际规范制定;全国人大2015年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要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农业部在《201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中对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应当着眼的领域、监管依据、范围作出部署与安排,其中提出在做好防范工作的同时,要强化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源头和首要保障,不仅与国民的身体素质、生命安全休戚相关,还关联着到社会安定与国家长治久安,是重大民生课题。因此,防范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存在多种问题,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事前监管不严;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检测的各种规定、标准庞杂,难以精准适用;管理部门机构庞杂,职责不清;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检验检疫规范与国际规范不衔接,落后于发达国家等。深究出现这些问题的缘由,一是,在监管理念方面,重事后应对、轻事前预防;二是,在执法主体方面,职能相互分割、缺乏部门联动;三是,在执法手段方面:传统方式落后、技术更新迟缓。为了有效应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从风险防控理论出发,同时学习美国、欧盟、日本和德国这四个国家在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建构一个以风险识别制度、风险评估制度、风险预防制度、风险化解制度构成的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不仅可以优化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提供制度支持,还可以保障国民饮食健康。

苏冬冬[7](2020)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医药技术、医药经济和公共健康备受关注的当下,如何有效对医药发明进行专利保护,既可以激励医药技术创新和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又可以满足药品可及性和保障公众健康权益的实现,已成为国内外学界和产业界讨论的重点话题。目前,我国药品注册审批环节不审查拟上市药品的专利状况,导致上市后的药品面临着专利侵权和退市的双重风险。药品注册审批环节缺乏有效的专利争议解决机制,难以有效保护药品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为此,制度上需要引入一种机制将药品的注册审批与专利权的保护相联系。美国1984年的《Hatch-Maxman法案》首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并在2003年的《医疗保险处方药改进和现代化法案》(MMA)中得到优化和完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包括程序链接和职能机构链接,涵盖简化新药申请程序、专利信息公示、专利声明、暂缓审批期、专利挑战机制、首仿药市场独占期等内容。我国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仅是对药品的审评审批与专利的权属状态之间的联系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尚未建立实质意义上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我国既有规定过于简单宽泛,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实际运行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国家从宏观政策和立法层面提出要探索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这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讨论。为了保障医药创新政策的有效部署落实和立法工作的顺利推进,有必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建构方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进行全方位和体系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全面梳理和分析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产生的缘由、创立的背景、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发挥的功效,挖掘该制度所蕴含的宗旨和价值理念,剖析制度的内在运行机理及其缺陷,探寻该制度建立、实施过程中的关键和重要影响因素,发现和解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协调与衔接问题,剖析制度运行中产生的竞争法问题,在对比分析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实践、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实施效果、所进行的革新举措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不同立法模式的优缺点,吸收、合理借鉴这些国家在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改革方面所进行的有益尝试、探索和经验,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创新政策和制度环境,确立我国的药品专利链接立法模式和构建出科学、合理、健全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完善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与药品监管制度体系。本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由六章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本章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涵出发,厘清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明晰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判断标准,梳理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产生缘由与演变过程,剖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缺陷,确定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分析了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本章的内容为全文探讨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奠定了基础。就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本身而言,其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促进新药研发和及时确定专利法律状态的正效应时,也具有阻碍仿制药竞争和危及药品可及性的负效应。第二章,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章通过深入剖析药品专利链接的制度逻辑及其合理内核,挖掘出该制度建立的正当性基础和基本价值取向,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医药产业政策的演变过程,探寻该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为药品专利权人提供了在药品上市前解决专利纠纷的途径,是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得以实现的手段之一。该制度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和我国的知识产权政策立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目标。该制度有助于强化药品专利权的保护,激励药品创新;有利于促进仿制药与创新药的充分竞争,实现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有助于解决公民健康需求与药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该制度是解决我国药品专利保护不力、医药产业创新不足和高质量药品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落实国家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创新政策和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制度设计。第三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本章主要考察了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结合近年来签订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定,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和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其后得到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响应和仿效实施。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国家基于本国实际和政策目标采取了不同的链接模式,且产生了不同的实施效果。美国将国内立法中的药品专利链接机制通过双边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推行。现阶段,由于各成员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不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尚无法在国际范围内形成统一的标准。未来将会成为国际药品专利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准则。第四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本章详细介绍了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配套的药品试验例外、药品专利期限延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内容,分析了这三个制度的功能及作用、制度本身的利与弊,以及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之间的关系。这几个制度实质上是围绕着药品专利保护与创新药研发之间的矛盾和药品专利权人的私人利益与和社会福利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而展开。药品试验例外制度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是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并行实施,起到了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作用。药品试验数据保护是药品专利链接的基础,药品专利链接是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延伸。与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相关的各个制度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相互平衡,能够起到共同激励创新药物的开发和加快仿制药及时上市的作用。第五章,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本章主要探讨了美国和加拿大在应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问题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同时也考察了欧盟在应对相关问题上的经验做法。从微观的角度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施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法院对同类案件作不同处理的法理依据,总结归纳相关行为的违法性判定要件。针对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实际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际、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提出了我国应对相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滥用主要表现为药品专利常青(药品专利不当登记)和反向支付协议两类典型行为。药品领域的专利常青、反向支付协议问题本质上反映了药品创新激励保护和市场自由竞争之间的冲突与平衡问题。运用反垄断法规制药品专利常青行为和反向支付协议行为具有正当性基础,对这些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应遵循合理分析原则,综合衡量其垄断行为对竞争的正负效应,以判定是否落入反垄断法的规制范畴。第六章,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本章在梳理及评析现有药品专利链接模式,分析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参考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立法与实践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实际和法制环境,提出该制度在我国建构的基本设想和具体实施方案。我国与药品专利链接相关的现行立法规定主要存在规定缺乏上位法依据、规定不具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突出问题。在药品注册审批实践中因药品注册申报引发的专利纠纷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在我国构建药品专利链接制度需要补充制度创设的依据和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专利链接方案。同时,在具体制度设计时,需要立足我国实际、注重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与衔接,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法律机制。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合理内核在于利益平衡,其通过一系列精巧的平衡设计,激励原研药企业继续研发新药并推向市场,鼓励仿制药企业挑战原研药企业的专利,使原研药行业与仿制药行业保持良性协调发展。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有效实施及其所追求的利益平衡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制约、配合和支撑,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促进原研药与仿制药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在中国语境下实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应当警惕该制度滥用可能带来的反竞争风险。立法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科学评估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利弊,克服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消解该制度对药品可及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范春艳[8](2020)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探讨 ——以三门峡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安全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改革开放至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经济发展逐步提升,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非洲猪瘟、山寨饮品、五毛零食、化妆的土鸡蛋等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不断发生,不仅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冲击着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的信心。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与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密切相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的各个层面,如机制体制、法律法规、检验检测设施设备、人员队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建设,各个方面不断完善,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得到广泛重视。但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说明我们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它是国家政策执行和落地的关键环节。因此,探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三门峡市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旨在基于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沿革和该市监管现状的研究,了解和发现当前实际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和完善三门峡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建议。研究结论如下:队伍建设层面:提出加强现有监管队伍专业化培训,引进食品安全专业性人才;执政力量层面:提出增加执政人员,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检验检测层面:要求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提升地方政府食品检验检测能力;公众参与层面:提出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加大食品安全常识普及力度;队伍建设层面执政力量层面检验检测层面公众参与层面法律法规层面:补充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层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食品信息的全程可追溯,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海量食品信息的储存,基于互联网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挖掘和分析食品潜在信息,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

周燊[9](2020)在《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法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境电商消费是近几年电商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也是电商高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电商消费相对于境内电商消费而言具有更高的消费风险,跨境电商消费者维权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文章通过了解跨境电商发展历程,以跨境电商政策、法律为背景分析跨境电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建议。文章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对跨境电商概念进行解读,通过认识跨境电商主要参与主体对跨境电商消费做出基本的认识;第二章是解读跨境电商现行立法和政策,分析立法政策的特点,并且指出不足之处;第三章是分析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乱象,并进行跨境电商消费者维权难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四章是通过对比国外跨境电商发展经验,结合我国跨境消费实践进行补充学习;第五章是为应对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困境,从立法、政策、跨境电商平台管理、政府角度提出建议。经过对跨境消费政策法律比较研究、实证研究,认为跨境电商消费者维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现行法律政策对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规定存在缺陷。政策方面,政策规定各负其责原则不利于跨境电商消费者实现求偿权。立法方面,《电商法》规定优先赔付机制存在欠发展原因,跨境电商消费者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及时救济。并且以上政策规定与法律规定存在冲突,影响跨境电商营商环境建设;二、司法方面,跨境电商侵权纠纷在境内缺乏实际性履行责任主体,加之政策推行买者自负原则增加我国跨境消费者求偿难度;三、跨境电商平台对跨境电商企业和上架跨境产品管理不严,跨境电商平台自行制定的跨境产品质量标准相对较低,线上标准与线下标准存在差异导致跨境问题产品有机可乘。另外,跨境电商平台出现大量的适从约定,限制跨境电商消费者维权;四、跨境电商产品没有质量保证,侵害跨境电商消费者合法权益现象普遍。假报产品类别灰色通关现象严重,直邮入境产品未经过检验检疫就进入国内市场,导致跨境电商产品质量风险大。根据我国跨境消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删去买者自负政策规定,实现跨境交易卖者有责规定;第二,完善跨境电商消费立法。扩大优先赔付机制的法律适用情形,确保跨境电商消费者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济。通过法律、政策规定、跨境电商平台约定的方式解决跨境纠纷缺乏责任主体问题,变相规制入驻外商;第三,加强跨境电商平台的安保义务。为确保跨境消费安全,建议跨境电商平台自行检测跨境电商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与跨境电商企业签订限制性条款规范跨境电商企业的不法行为等等,构建一个安全的跨境电商环境;第四,鼓励政府建设信用风险抽检机制。一方面通过公布跨境消费信息,提高消费者的跨境消费安全风险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重点检验检疫高风险跨境电商产品,预防问题产品流入国内市场。

郭欣[10](2020)在《十二届欧洽会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对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企业外宣资料作为企业对外沟通交流的桥梁,利于国内外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高质量的企业外宣资料翻译,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本翻译实践报告以十二届欧洽会部分中方参会企业外宣资料作为原文文本,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了适当的翻译技巧,以提高这些外宣资料的可读性。本项目的翻译过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完成,其内容包括四方面:词语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实现两种语言的对等比字面上的严格对应更为重要。在此报告中,作者分析了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如四字结构,无主句,长难句并通过加注、省略、增译、拆分及重组的翻译技巧,实现了这些外宣资料原文及其译文之间的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由此,译文更易于目标读者理解,更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以此促进中欧双方企业进一步合作。本报告在翻译项目完成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译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包括了解项目背景、客户需求,进行术语库建立及翻译前对原文进行分析;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的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以及选取有效的的翻译技巧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本翻译报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提供相应参考,对以后的翻译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北京引进欧盟食品安全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引进欧盟食品安全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法律体系
        (二)有利于完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理论
        (三)有利于提高保健食品安全标准、减少保健食品安全事故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一)保健食品的定义
        (二)保健食品与其它相似概念的区分
        (三)保健食品的特征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六、创新点
第一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及法律控制机制
    一、保健食品风险控制的基础——保健食品的多元价值
        (一)保健食品的文化价值
        (二)保健食品的经济价值
        (三)保健食品的社会价值
    二、保健食品的特殊风险
        (一)一般食品的风险特性
        (二)保健食品风险的特殊性及分类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概念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含义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的内容
    四、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意义
        (一)保障人体健康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有效的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需要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法治化的需要
第二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保健食品相关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一)保健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存在的问题
        (三)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
    二、政府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手段相对不足
        (二)多元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三、行业协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规范性
        (二)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正当性
        (三)保健食品行业协会缺少自律性
    四、社会公众及企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安全立法
        (二)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监管决策
        (三)社会公众无法有效参与保健食品监管执法过程
        (四)企业缺少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
第三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的理论基础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法律价值基础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秩序价值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效益价值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公平正义价值
        (四)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对生命健康权的保障价值
    二、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政治学基础
        (一)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需要行政权力介入
        (二)消费者权利需要行政权加以保障
    三、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经济学基础
        (一)保健食品交易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二)保健食品的市场失灵理论
第四章 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的思路与原则
    一、域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及借鉴
        (一)美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二)欧盟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三)香港地区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措施
        (四)域外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经验的借鉴价值
    二、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思路
        (一)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路
        (二)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具体思路
        (三)加强企业自我监督
        (四)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公众的协同作用
    三、完善我国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应坚持的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二)社会整体效率原则
        (三)坚持法治原则
第五章 完善政府主导下控制保健食品安全风险的具体措施
    一、健全保健食品监管的法律制度体系
        (一)健全中国特色保健食品监管法律体系
        (二)完善保健食品监管法律的重点
    二、保健食品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一)强化保健食品的风险评估
        (二)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机制的完善
        (三)健全保健食品质量安全标准
    三、提高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相关措施
        (一)转变保健食品监管部门监管理念
        (二)健全保健食品监管问责制度
        (三)建立约谈机制
        (四)完善保健食品监管信用体系
        (五)健全内部举报人制度
第六章 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辅助性措施
    一、完善企业自我监督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企业在经营中的守法意识
        (二)增强企业在经营中的社会责任
    二、发挥行业协会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一)明确行业协会性质,保障行业协会的规范性
        (二)理清行业协会关系,保障行业协会的正当性
        (三)健全行业协会制度,保障行业协会的自律性
    三、发挥社会公众在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控制中的监督作用
        (一)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立法的途径
        (二)提升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决策的能力
        (三)提高社会公众参与保健食品监管执法的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4)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拟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拟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白酒质量安全
        2.1.2 白酒质量安全的监管
        2.1.3 监管回应能力
    2.2 回应性监管理论的依据
        2.2.1 回应性监管理论的研究背景
        2.2.2 回应性监管理论的内容
        2.2.3 回应性监管理论的观点
        2.2.4 回应性监管理论的应用
    2.3 分析框架的设计
        2.3.1 回应性监管理论的精华
        2.3.2 回应性监管理论与监管实践中的相关性
        2.3.3 分析框架的建立
第三章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的现状
    3.1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概述
        3.1.1 四川省市场监管部门情况概述
        3.1.2 四川省白酒生产企业的情况概述
        3.1.3 四川省社会组织及公众对白酒质量安全监管情况概述
    3.2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现状概述
        3.2.1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2.2 促进政策措施解读回应力度
        3.2.3 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
        3.2.4 加强质量安全宣传教育
        3.2.5 加大白酒风险排查及整顿力度
        3.2.6 建立白酒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
第四章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调研情况
        4.1.1 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归纳
        4.1.2 访谈情况及结果归纳
    4.2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监管回应效能方面的问题
        4.2.2 白酒生产企业自我监督能动性方面的问题
        4.2.3 社会组织及公众回应意愿与能力方面的问题
    4.3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政府监管回应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4.3.2 白酒生产企业自我监督能动性欠缺的原因分析
        4.3.3 社会组织及公众回应意愿与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回应能力的新思路
    5.1 国内外监管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5.1.1 国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经验的借鉴
        5.1.2 国内酒类监管经验的借鉴
        5.1.3 对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提升的启示
    5.2 完善政府监管回应效能的对策
        5.2.1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5.2.2 完善政府监管制度
        5.2.3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权力下放
    5.3 推动白酒生产企业自我监督能动性的对策
        5.3.1 健全白酒生产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5.3.2 完善白酒生产企业惩罚与激励机制
        5.3.3 提升白酒生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及综合素质
    5.4 提升社会组织及公众回应意愿与能力的对策
        5.4.1 完善信息公开及投诉畅通机制
        5.4.2 建立民主责任意识及健全配套制度建设
        5.4.3 加强白酒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和法治教育
    5.5 监管回应能力的对策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
        5.5.1 对策的合理性分析
        5.5.2 对策的可行性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社会公众对四川省白酒产品质量及政府监管回应能力问题的问卷调查
    附录2 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及白酒生产企业对质量监管回应能力的调查
    附录3 对四川省部分市州市场监管部门领导的访谈问题

(5)基于危机管理的乡镇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以T市J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食品安全
        2.1.2 食品安全危机
    2.2 理论基础
        2.2.1 治理理论
        2.2.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3 J镇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现状及案例分析
    3.1 J镇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资源优势
    3.2 J镇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现状
        3.2.1 有相应的基层食品安全应急组织机构
        3.2.2 有常规的食品安全应急管理预案
        3.2.3 有较为充足的食品安全事件应急保障
    3.3 J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典型案例分析
        3.3.1 案例概述
        3.3.2 事件原因
        3.3.3 案例启示
4 J镇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J镇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1 食品安全组织管理机构职能发挥欠缺
        4.1.2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
        4.1.3 基层食品安全应急队伍建设进度滞后
        4.1.4 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作用发挥有限
    4.2 J镇食品安全危机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食品安全危机意识淡薄
        4.2.2 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力度不够
        4.2.3 食品安全信息沟通低效
        4.2.4 食品安全危机管理多元参与度不高
5 国外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经验借鉴
    5.1 美国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经验
        5.1.1 坚持预防为主
        5.1.2 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机制
    5.2 欧盟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经验
        5.2.1 加强食品安全的协调监管
        5.2.2 建立食品安全协同预警体系
    5.3 日本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经验
        5.3.1 鼓励多元参与食品安全管理
        5.3.2 重视舆论监督作用的发挥
6 提升基层食品安全危机管理能力的对策
    6.1 提高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意识
        6.1.1 以科学化绩效考核方式强化乡镇干部危机管理意识
        6.1.2 以多渠道宣传教育提升乡镇群众安全意识
        6.1.3 以严厉问责机制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安全生产意识
    6.2 健全食品安全组织管理机构
        6.2.1 明确应急管理办公室牵头协调的地位
        6.2.2 建立食品安全危机管理组织领导机构
    6.3 完善食品安全危机管理机制
        6.3.1 建立事前预警机制
        6.3.2 建立过程监管机制
        6.3.3 健全事后评估机制
    6.4 培养高水平食品安全专业队伍
        6.4.1 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6.4.2 建设多元参与的应急志愿者队伍
        6.4.3 重视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演练
    6.5 加大食品安全应急保障力度
        6.5.1 提高乡镇专业人员数量和质量
        6.5.2 加大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资金投入
        6.5.3 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技术倾斜
    6.6 提升食品安全信息沟通成效
        6.6.1 搭建政府内部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6.6.2 进一步加强对外信息公开
7 结语
    7.1 结论
    7.2 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全球化视野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一)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产生背景
        1、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呈现全球化趋势
        2、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从出口为主转为进口为主
        3、进口农产品安全监管从解决传统食品安全问题转为新技术农产品安全问题
        4、农产品安全监管从立法问题转为执法问题
    (二)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特征
二、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的理论基础
    (一)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理念的简介
        1、风险防控理念
        2、风险防控理念在食品领域中的发展
        3、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理念的实践
    (二)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的其他相关理论
    (三)构建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现状及问题
    (一)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现状
    (二)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存在的问题
        1、监管理念:重事后应对、轻事前预防
        2、执法主体:职能相互分割、缺乏部门联动
        3、执法手段:传统方式落后、技术更新迟缓
四、国外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建设的经验
    (一)国外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
        1、美国
        2、欧盟
        3、日本
        4、德国
    (二)对我国的启示
        1、以全过程监管理念强化监管效能
        2、构建风险信息交流平台
        3、强化事前监管
五、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的构建
    (一)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识别制度及其构建
    (二)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及其构建
    (三)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防制度及其构建
    (四)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化解制度及其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解读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涵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含义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适用范围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溯源与发展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背景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正式确立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建立的缘由及标准
        四、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运行机制及缺陷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运行机制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内在缺陷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及作用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功能定位
        二、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作用解析
    第五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药品可及性
        一、对药品价格的影响
        二、对医药产业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建立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提升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需要
        一、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二、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三、我国医药政策的演变
        四、我国医药产业的总体评价
        五、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二节 保障公民健康权与生命权的重要途径
        一、药品取得是公共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利于解决药品短缺这一现实问题
    第三节 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需要
        一、提升我国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对药品专利国际规则变革的需求
    第四节 制度移植可行性的多维分析
        一、遵循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
        二、契合利益平衡的立法旨趣
        三、合乎法律制度的基本价值目标
        四、符合最优资源配置的要求
        五、因应公共政策价值目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第一节 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一、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二、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一、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二、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加拿大与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异同
        四、评价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节 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与实践
        一、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立法现状
        二、韩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情况
        三、评价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自由贸易协定下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二、国际药品专利规则的未来走向
        三、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前景展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配套法律制度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
        一、药品试验例外的创立
        二、药品试验例外的正当性及制度功用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相互制衡
        四、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例外的冲突与解决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
        一、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二、药品专利期限延长的制度评价
        三、药品专利链接与专利期限延长的关系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第三节 药品专利链接与药品试验数据保护
        一、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创立与发展
        二、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的制度评价
        三、药品试验数据保护与药品专利链接的关系
        四、我国的制度因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法律规制的理论溯源
        一、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差异性
        二、创新激励与自由竞争之间的协调性
        三、专利法与反垄断法适用的竞合及取舍
    第二节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滥用的表现形式
        一、药品专利常青
        二、反向支付协议
    第三节 药品专利常青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典型国家的规制路径之考察
        二、我国的规制路径之选择
    第四节 反向支付协议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典型国家的反垄断执法实践之考察
        二、我国对典型国家执法经验的现实借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构建的体系化思考
    第一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的规定及实践之评价
        一、我国现行药品专利链接规定之梳理
        二、我国现有实践之考察
        三、我国现行规定及实践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本质定位与立法选择
        一、药品专利链接模式梳理与评介
        二、推行以利益平衡为核心的强保护模式
        三、制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规范设计
        一、补充制度设计的法律依据
        二、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能衔接
        三、药品专利链接的具体操作流程
        四、药品专利信息的公示
        五、暂缓审批期的设定
        六、专利挑战制度的设计
        七、首仿药市场独占期制度的设计
    第四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与其他制度的衔接
        一、与药品试验例外制度的衔接
        二、与药品专利期限延长制度的衔接
        三、与专利药品强制许可制度的衔接
        四、与诉前禁令制度的衔接
        五、与药品专利诉讼制度的衔接
        六、与专利行政处理制度的衔接
    第五节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实施机制之完善
        一、简化药品上市审批程序
        二、适当提高医药发明可专利性标准
        三、修改和完善专利无效程序
        四、建立首仿药替代制度
        五、完善药品价格管控机制
        六、健全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新形势下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探讨 ——以三门峡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2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沿革及理论基础
    2.1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沿革
        2.1.1 食品卫生监管阶段(1949 年至1978 年)
        2.1.2 各部门分散监管阶段(1979 年至2003 年)
        2.1.3 分环节监管阶段(2004至2013 年)
        2.1.4 食药监总局为主导的监管阶段(2013 年至2018 年)
        2.1.5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为主导的监管阶段(2018 年至今)
    2.2 基本概念
        2.2.1 食品安全
        2.2.2 食品安全监管
        2.2.3 智慧政府
    2.3 理论基础
        2.3.1 公共治理理论与食品安全监管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食品安全监管
        2.3.3 信息化理论与食品安全监管
3 三门峡市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三门峡市食品安全监管基本情况概述
        3.1.1 三门峡市食品安全现行监管模式
        3.1.2 三门峡市各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现行监管模式
        3.1.3 三门峡市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案例
    3.2 三门峡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3.2.1 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专业性不突出
        3.2.2 食品安全监管力量不足
        3.2.3 检测设备落后且不齐全
        3.2.4 社会公众参与度低
        3.2.5 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3.2.6 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缺乏
    3.3 三门峡市食品安全监管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整合后未能实现各尽其能且专业人才缺乏
        3.3.2 监管对象数量多且问题复杂
        3.3.3 检验检测方面财政投入少
        3.3.4 信息不对称且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不到位
        3.3.5 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未能及时更新
        3.3.6 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程度低
4 消费者食品安全信息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问卷来源介绍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地区
    4.2 调查方法
    4.3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4.3.1 问卷的设计
        4.3.2 问卷调查与实施
    4.4 信度与效度分析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4.5 调查结果分析
        4.5.1 信息来源渠道分析
        4.5.2 消费者信息需求分析
        4.5.3 方差分析和均值差异性检验
    4.6 主要结论
5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借鉴
    5.1 国内
        5.1.1 成都“猪肉质量安全溯源监管系统”
        5.1.2 河北“药安食美”APP
    5.2 国外
        5.2.1 美国
        5.2.2 欧盟
        5.2.3 日本
6 三门峡市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优化对策
    6.1 队伍建设层面
        6.1.1 加强现有监管队伍专业化培训
        6.1.2 引进食品安全专业性人才
    6.2 执政力量层面
        6.2.1 增加执政人员
        6.2.2 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6.3 检验检测层面
        6.3.1 加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
        6.3.2 提升地方政府食品检验检测能力
    6.4 公众参与层面
        6.4.1 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
        6.4.2 加大食品安全常识普及力度
    6.5 法律法规层面
        6.5.1 补充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
        6.5.2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6.6 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层面
        6.6.1 应用物联网实现食品信息全程可溯源
        6.6.2 通过云计算建立“食品安全云”
        6.6.3 基于互联网构建食品信息共享平台
        6.6.4 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9)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法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跨境电商相关概念的理解
    1.1 跨境电商概念
    1.2 跨境电商的划分类型
    1.3 跨境电商交易参与主体
        1.3.1 跨境电商平台
        1.3.2 跨境电商企业
        1.3.3 跨境电商消费者
第二章 解读当前我国跨境电商基本政策和法律问题
    2.1 我国跨境电商政策的特点
    2.2 我国跨境电商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跨境电商政策实行买者自负责任原则
        2.2.2 跨境电商政策缺乏长期指引目标
    2.3 我国跨境电商法律的特点
    2.4 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立法的缺陷
        2.4.1 我国法律对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没有进行专门立法
        2.4.2 对“检验合格”用词规定不准确
        2.4.3 优先赔付机制发展存在较大的法律限制
        2.4.4 我国法律对跨境电商惩罚性规定有限
        2.4.5 跨境电商法律与政策规定存在偏颇
第三章 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之乱象
    3.1 跨境消费缺乏实际履行责任主体
        3.1.1 境内求偿主体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3.1.2 境内公司设立境外子公司间接摆脱跨境产品责任
    3.2 跨境电商平台侵害跨境电商消费者合法权益之多种表现
        3.2.1 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制订免责适从约定
        3.2.2 跨境电商平台的产品质量普遍低于国家质量标准
        3.2.3 跨境电商平台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姜黄原料跨境食品
    3.3 海关检验检疫工作不能保证跨境产品质量安全
        3.3.1 跨境电商通关模式
        3.3.2 我国原则上不对直邮通关的跨境产品进行检验
        3.3.3 政府对跨境产品检验检疫工作局限在消费终端
        3.3.4 灰色通关现象大量存在
    3.4 跨境电商消费信息有待公开
第四章 域外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障举措研究
    4.1 欧盟保护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举措
        4.1.1 RASFF监管系统
        4.1.2 欧盟ODR
        4.1.3 欧盟极力构建免费ODR平台
        4.1.4 欧盟ODR结果的可执行性
    4.2 美国保护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举措
        4.2.1 美国进口监管机构分工明确
        4.2.2 政府部门制定专门进口产品标准机制
        4.2.3 美国对进口产品检验进行风险评值
        4.2.4 FDA境外现场调查制度
    4.3 日本保护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举措
        4.3.1 日本宏观进口体系“三位一体”
        4.3.2 对“三位一体”的补充
        4.3.3 日本设置风险分级查验模式
第五章 对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5.1 规范立法政策的建议
        5.1.1 政策法律统一“卖者有责”原则应对求偿困境
        5.1.2 “检验通过”用词替代“检验合格”用词
        5.1.3 法律多向推行优先赔付机制
        5.1.4 适当制定跨境电商法律惩罚性规定
        5.1.5 政策法律统一跨境电商产品标注中文标签
    5.2 跨境电商平台积极构建法制消费环境
        5.2.1 跨境电商平台应当承担安保义务的理论依据
        5.2.2 跨境电商平台承担安保义务的法律规定
        5.2.3 跨境电商平台履行安保义务的应对措施
        5.2.4 鼓励跨境电商平台构建ODR机制
    5.3 政府牵头构建信用风险抽检机制
        5.3.1 构建跨境电商企业信用管理机制
        5.3.2 完善风险抽检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十二届欧洽会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1.1 Project Background
1.2 Clients Requirements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1.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2.1.2 Glossary Building
    2.1.3 Theoretical Guidanc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2 Quality Control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and Skills in Translation
3.1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3.1.1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3.1.2 Non-Subject Sentence
    3.1.3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3.2 Translation Skills
    3.2.1 Omission and Annotation
    3.2.2 Amplification
    3.2.3 Division and Reconstruction Chapter Four Reflection on the Project
4.1 Feedback from the Clients
4.2 Self-assessments
4.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Appendix

四、北京引进欧盟食品安全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2]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3]保健食品安全风险法律控制机制研究[D]. 李泽明.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8)
  • [4]四川省白酒质量安全监管回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D]. 马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基于危机管理的乡镇食品安全问题研究 ——以T市J镇为例[D]. 赵明月.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6]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法律制度研究[D]. 张慧凤. 山西大学, 2020(01)
  • [7]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研究[D]. 苏冬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8]新形势下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探讨 ——以三门峡市为例[D]. 范春艳.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9]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法律研究[D]. 周燊. 广西大学, 2020(07)
  • [10]十二届欧洽会企业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郭欣.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北京引入欧盟食品安全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