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的人与爱

纪录片中的人与爱

一、试谈纪录片中的人与情(论文文献综述)

陈渝壬[1](2021)在《虚拟现实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

李金玉[2](2021)在《人类学视阈下中国纪录片都市影像的书写研究》文中指出

杨洋[3](2021)在《交错式渐进结构人物纪录片叙事分析 ——纪录片《太极木兰》作品阐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号召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中国进入落实健康中国和建设体育强国的加速时期。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家隔离期间,大众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群体身体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视。在诸多的健身项目当中,太极作为门槛相对较低的健身项目,适用于中老年人。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发展我国太极拳体育事业的重要力量,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提升全民的生活质量,树立终身体育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纪录片主要是一部关注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退休生活和过往太极拳学习与公益教学经历为主题的体育人物纪录片,本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何兰芝作为拍摄对象,通过对她日常教学工作和退休养老生活的记录之外,并对其年轻时学习与教授太极拳的经历进行回顾和讲述,借助影像来反映太极民间推广所存在的困境和太极拳对于中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影响,从而探析出太极拳在当代中老年人群体中的体育价值与社会功能。通过本纪录片的创作,重点挖掘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展现太极拳在社会推广的现实困境,从而强调出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坚守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是讲述太极拳对于中老年人体魄健康、社交方式、心态性格等多方面生活状态的现实意义。

余红菊[4](2021)在《宠物题材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以毕业作品《人宠情未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宠物题材纪录片是近年来国内外颇受欢迎的纪录片类型。而情感表达是此类纪录片的内核与灵魂,在主题表现和故事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经典宠物题材纪录片和毕业作品《人宠情未了》为主要分析文本,探析宠物题材纪录片中情感表达的问题。全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选题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对情感表达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纪录片中的情感表达,结合纪录片和人文类动物题材纪录片的定义,对宠物题材纪录片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宠物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从情感表达的维度、情感表达的策略、情感表达的效果等三个方面探究了宠物题材纪录片的情感表达;第四部分提出当前宠物题材纪录片存在的乱象及宠物题材纪录片情感表达的原则;第五部分是对毕业论文和毕业作品的概括总结与反思。

周雪纯[5](2021)在《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地域性文化形象及创作研究 ——以毕业作品《宋都食忆录之“包”罗万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地域性文化形象在各个地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域性文化形象已经成为了各地域间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关键。一个地域的文化形象展现出的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底蕴、城市精神和对外面貌,因此成为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和标志,同时也是城市对外宣传和与其他城市之间交流的重要帮手。美食类纪录片以食物为影片的叙事主体,深度挖掘美食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并通过多样化的视听语言手段综合的呈现给观众。在传播过程中有直观性和广泛性的优势,有助于对各个地域的地域性文化形象的进行广泛传播,同时也有利于各地域的文化保存,促进各地域间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地域性文化形象的跨地域传播。本文通过对多部中国美食类纪录片进行研究,加之兼谈自己的毕业作品《宋都食忆录之“包”罗万象》。探究了中国美食类纪录片中地域性文化形象的价值和创作策略,笔者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来对中国美食类纪录片中的地域性文化形象进行剖析,从影视语言和符号学的角度探寻中国美食类纪录片中地域性文化形象的创作方法和规律。首先,对中国美食文化的特点和开封美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概述。其次,解析了地域性文化形象的概念,有助于在创作中更准确地把握地域性文化形象的内涵。随后,对纪录片中的开封地域性文化形象归纳总结,从对纪录片的分析中加深对开封地域性文化形象内涵的把握,并分析了中国美食类纪录片中地域性文化形象所蕴含的价值,从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商业价值三个角度进行了探究。加之探究了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地域性文化形象的创作策略,以本人毕业作品作为重要分析切入点,分别从视听语言角度、叙事亮点、文化内涵三个角度分析了创作方法,并拓展分析研究了优秀美食类纪录片,总结了地域性文化形象的创作策略。紧接着,着重论证了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在进行地域性文化形象创作时要从视听层、故事层和文化层三个方面去把握创作与表达的普遍规律。在笔者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在进行地域性文化形象创作时出现了表现内容单一且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并针对创作过程中过于追求奇观化导致影片内容真实性缺失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反思了笔者作品中的不足之处。文章的最后针对目前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在创作地域性文化形象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要进行田野调查;挖掘地域文化内涵以及保持地域特色;坚持文化价值导向;善于抓住时代潮流;了解观众取向等等,争取为各地域的地域性文化形象创作与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梁硕[6](2021)在《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境问题是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浪费和自然灾害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日渐增强。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和可持续发展。做好生态环保宣传工作意义重大。作为一种能够快速、直接进行生态环保宣传的艺术形式,生态题材纪录片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声音元素和画面元素共同构成了生态题材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系统。作为生态题材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元素在生态题材纪录片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声音元素主要作用于生态题材纪录片中的客观世界,声音元素的存在对于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客观世界构建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最能够直接展示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生态题材纪录片通过视听语言让观众可以参与到影片之中,与大自然进行交流,能够令人们切身感受到生态环保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性,更能帮助人们寻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衡点。在生态环保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对于声音表意系统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完整,需要对声音的表达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当代语境下,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元素的研究显得更加珍贵与迫切。探讨声音元素在生态题材纪录片中艺术表现,如何让声音元素在生态题材纪录片中的应用更加灵活等问题能够为我国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以“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研究”为题,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在观摩整理了大量生态环保题材纪录片的基础之上对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声音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本文分析与探讨,为繁荣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一些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本论文分为六部分进行论述:绪论部分论述选题的重要性、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着重梳理了声音元素在生态题材纪录片中存在的形式和作用。通过对声音元素中的人声语言、音乐、音响进行逐个分析,来对国内现有生态题材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的现状进行总体分析,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声音元素在生态题材纪录片中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章从生态题材纪录片的界定引入,阐述了我国现有的生态题材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的现状:大部分生态题材纪录片在剪辑初期都会存在着声画不一致,声音与画面不符的现象,在影片的呈现中也存在着重画面轻声音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影片的信息传达能力,使得观众不能够从生态题材纪录片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影片的传播和宣传。并对我国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元素遵循真实性的原则、坚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二章分析声音元素在生态题材纪录片中的功能主要包括保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确保故事叙述的准确性、维护形象造型的完整性以及支撑情感表达的共鸣性。通过分别讨论人声语言、音乐和音响这三类声音元素在这些功能中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来表明声音元素在生态题材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地位。第三章主要研究了生态题材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的美学特征。通过分析生态题材纪录片中声音元素能够通过自身在生态题材纪录片中的表现为其增添真实感、表意性和表情性的造型美,加强生态题材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现实感的写实美,营造生态题材纪录片中的氛围感的写意美,呈现艺术作品精神内涵的意蕴美来讨论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元素的美学特征。第四章重点阐述了生态题材纪录片纪录片声音元素的含义,并根据不同的含义将生态题材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被分为人声语言、音乐元素和音响元素三大类,其中人声语言又包括解说词和对白。并且对人声语言、音乐元素和音响元素等声音元素在生态题材纪录片的运用和主要功能逐个进行讨论。第五章主要内容为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通过分析如何处理画面和声音之间的关系以及写实和写意的融合来介绍应当遵循的空间感、真实感等原则,阐述了声音蒙太奇手法。并结合自己毕业作品的实际拍摄经历来系统的研究生态题材纪录片拍摄时关于声音的录制所需要注意的空间感和真实性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类型的话筒和话筒的指向性参数等方法保证声音录制的质量。通过以上分析,生态题材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进行深入研究,对我国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李朴[7](2021)在《探究纪录片中的情感表达 ——以毕业作品《远方的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纪录片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一直以来被人所喜爱,纪录片的制作也不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形式,而是发展的越来越多元化,但无论如何发展演变,纪录片最终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实现与受众的情感共鸣。本文主要立足于影视制作与传播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纪录片《远方的家》进行具体分析。文章阐述了纪录片情感表达的要义和作用,深入挖掘纪录片中情感表达的因素及实施途径,探讨研究如何运用电视语言表达情感。并且从不同方面反思纪录片情感表达的误区,避免情感表达的缺失或过度。通过对于该片的深入探讨,旨在创新和丰富纪录片情感表达的方式方法,引起人们对纪录片情感表达的重视。

何玉婷[8](2020)在《纪录而非记录:创作者主体意识与纪录片人物形象建构研究 ——以毕业作品《逐梦武林》为例》文中认为约翰·格里尔逊提出,纪录片是创作主体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观众所看到的纪录片中人物的形象,是创作主体以人物自身形象为基础,通过对其的观察和了解,加之自身的理解与感悟,以纪录片真实性为原则,通过叙事方式、视听语言等创作手法进行建构,最终呈现出来的。创作主体对人物形象的建构,与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紧密相连。本文中,笔者将创作主体的主体意识与纪录片人物形象建构相关联,结合自身创作经历,运用文本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探讨主体意识如何作用于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笔者通过对哲学视角下主体性与主体意识的分析,结合纪录片创作,总结出创作者主体意识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介入特点有必然性、持续性,并体现了纪录片的艺术性,深化了纪录片的真实性。结合创作经验,笔者分析了主体意识下创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建构方式:主体间性把握人物形象、交融关系描绘人物形象、多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叙事结构体现建构逻辑。此外,为了保证主体意识不干扰纪录片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创作主体在创作中要遵循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有良好的控制意识。

陈子煊[9](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的融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有以要求真实为基石的纪实性准则,也有要求以“有意思”为追求的戏剧性呼声,这两者看似矛盾,却以一种非彼消此长,而是相互成就的姿态在人物纪录片中融合,其融合的特征、规律等特殊呈现,即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各章节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梳理、对比和归纳,首先得出以人物纪录片为参照的纪实性和戏剧性特征,总结出六条主要特征。然后以艺术语言的典型理论展开,结合大量人物纪录片案例,紧密联系融合的中心论点,从融合特征以及融合误区辨析中,得到关于导演的融合设置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凝练以上各要点,基于纪录片的本质与创作的必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归纳出融合的三条规律。最后,结合笔者的毕业作品《“漂”在重庆》,从前期考察融合、中期把握融合、后期剪辑融合的制作三步骤进行分析,将研究成果与创作实践联系,进而落实与进一步深化理论。笔者认为,人物纪录片的艺术魅力在于以坚持纪实性为基础条件,对戏剧性进行充分的吸收与运用,创作者应重视融合要求,尊重真实,用理性的创作思维和适宜的戏剧态度制造出优秀的人物纪录片。

杜珊珊[10](2020)在《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情”是情绪主观体验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大众感情最直观的传达方式。表情传达出的可以是“酸甜苦辣”,也可以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影像作为当今社会时代的映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以速度和遗忘作为标记的现代社会里,纪录片以其与社会建构的互动关系,成为了大众表情和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从影像表情与记忆的时代关系进行中国纪录片研究,不仅是一个新视角,且更具有以表情的变迁弥合过去并链接未来的意义。表情变迁与纪实影像,两者在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是紧密缠绕不可分割的,纪录片影像的进步最大限度地将公众表情展现在银幕之上,从传统表情、僵化表情到生动表情、国家表情,其变化过程中主流的话语被逐渐改写。受90年代人文思潮、纪实思潮的影响,纪录片中呈现的表情越来越丰富。在这些银幕表情的变化外壳下,包裹着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影视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策略的多样性。同时,也正是因为社会的宽容、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中国相册越来越自然越来越丰富。中国纪录片中的表情变迁,可以从不同时代呈现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变化,美学倾向及影像个体差异等层面体现出来。本文主要梳理了1979-2019年40年间的纪录片发展历程,以“表情”作为切入点,从三方面对中国纪录片所展现的影像变迁作一分析:纪录影像变化的背景、纪录影像中的表情所呈现出的变迁历程以及纪录片呈现表情变迁的审美意义。此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其一,纪录影像的表情承载记忆,其建构性取决于影像生产过程中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介入和交互影响,影像作为一种媒介,拍摄对象随着媒介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变化,观者在观看影像时与自我的经验结合而被激发的思考,三者共同构成纪录影像表情变迁的最终状态;其二、纪录片中建构起关于以非常态的外化的“公开表情”和个性化个人化的“私密表情”共同组成的社会表情图景,并以此勾勒出时代的表情变迁;其三、就纪录片现阶段的美学倾向而言,强烈的社会性及历史性的特征经常会压过纪录片本身作为一种影像艺术的属性。由此,对纪录片中不同时代经典案例的表达要素如声音、色彩等的美学分析,从纪录片美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表达路径的认知和探索,更可视为纪录片美学范式探索的一部分。因此从记忆的角度,以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为经,以纪录片影像与公众表情、现实形象之间的互动为纬,探究中国纪录片中集体到个体形象呈现的“表情”变迁,不仅是一个新的视角,更能具体的看到在这样互动关系下不断改变的过程中,从而找寻纪录片表情背后的生成机制,近而以更为宽阔的视角探究如何把表情丰富性表达出来,如何用国际传播来打开维度,以期许纪录片更好的未来,同时也意味着纪录片所承载的社会记忆可能有更大的覆盖面与影响力。纪录影像呈现公众的表情变化并以此留存记忆。对当下快速变化着的中国社会来说,纪录片以其真实的本质呈现社会的真诚与勇气为历史留下了可资殷鉴的记忆档案,并以此突显纪录影像内在的独特价值。

二、试谈纪录片中的人与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纪录片中的人与情(论文提纲范文)

(3)交错式渐进结构人物纪录片叙事分析 ——纪录片《太极木兰》作品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方法
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
    2.1 太极拳
        2.1.1 太极拳推广的社会发展现状
        2.1.2 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现状
        2.1.3 太极养生与太极文化
    2.2 体育类纪录片
        2.2.1 体育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2.2.2 体育类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2.2.3 体育人物类纪录片创作手法相关研究
        2.2.4 优质太极题材纪录片范例解析
    2.3 纪录片叙事结构
        2.3.1 纪录片叙事结构分类
        2.3.2 纪录片交错式叙事结构
        2.3.3 纪录片渐进式叙事结构
    2.4 小结
3 作品简介
    3.1 作品梗概
    3.2 片名含义
    3.3 中心思想
4 纪录片叙事背景和人物选择
    4.1 纪录片的叙事背景
    4.2 纪录片叙事人物选择
5 纪录片叙事结构和叙事理念分析
    5.1 纪录片叙事结构
        5.1.1 交错式渐进结构叙事:双线索交叉叙事
        5.1.2 阶梯渐进式结构叙事:多样丰富的表现效果
    5.2 纪录片“真实性”叙事理念
        5.2.1 无主观干扰记录
        5.2.2 融入采访
        5.2.3 图像叙事
6 纪录片声画叙事分析
    6.1 纪录片中解说旁白叙事功能分析
    6.2 纪录片中配乐叙事功能分析
    6.3 纪录片中镜头语言叙事功能分析
7 纪录片《太极木兰》创作历程
    7.1 前期准备
        7.1.1 确定选题
        7.1.2 器材准备
        7.1.3 前期调研
        7.1.4 制定拍摄计划
    7.2 中期拍摄困境和解决方案
        7.2.1 纪录片中期拍摄困境
        7.2.2 纪录片中期拍摄解决方案
        7.2.3 纪录片中期拍摄工作计划
    7.3 后期剪辑
        7.3.1 纪录片素材整理
        7.3.2 纪录片剪辑框架与流程
        7.3.3 纪录片剪辑脚本
        7.3.4 纪录片旁白脚本
8 创作总结
    8.1 实践总结
        8.1.1 前期调研的不充分
        8.1.2 拍摄经验的不足
        8.1.3 后期剪辑经验的不足
    8.2 作品的贡献及不足之处
        8.2.1 作品的贡献
        8.2.2 作品的不足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4)宠物题材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以毕业作品《人宠情未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情感表达与宠物题材纪录片
    一、情感表达的定义
    二、纪录片中的情感表达
    三、宠物题材纪录片的界定
    四、宠物题材纪录片的现状
第二章 宠物题材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一、宠物题材纪录片情感表达的维度
        (一)创作者的情感
        (二)被摄者的情感
        (三)受众的情感
    二、宠物题材纪录片情感表达的策略
        (一)意象化的片名
        (二)故事化的叙事
        (三)拟人化的手法
        (四)细节化的处理
        (五)视听语言的运用
    三、宠物题材纪录片情感表达的效果
        (一)传递人文关怀
        (二)传播生态意识
        (三)建构生命观念
第三章 宠物题材纪录片情感表达的乱象与原则
    一、当前宠物题材纪录片情感表达的乱象
        (一)过度煽情、减弱影片纪实性
        (二)刻意虚构故事、缺乏深度和意义
    二、宠物题材纪录片情感表达的原则
        (一)真实原则
        (二)适度原则
        (三)平等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5)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地域性文化形象及创作研究 ——以毕业作品《宋都食忆录之“包”罗万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特色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特色
第一章 中国美食类纪录片与《宋都食忆录之“包”罗万象》地域性文化形象的概述
    第一节 中国美食文化概述
        一、中国的美食文化与特点
        二、宋都开封的美食文化与内涵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地域性文化形象
        二、地域性文化形象的内涵
    第三节 《宋都食忆录之“包”罗万象》中的开封地域性文化形象
        一、富有文化气质的千年古城形象
        二、美食广布的小吃之城形象
第二章 中国美食纪录片中地域性文化形象的价值
    第一节 文化价值
        一、与生俱来的文化底蕴
        二、人类劳动赋予的人文情怀
        三、集体记忆唤醒的身份认同
    第二节 审美价值
        一、审美体验感官化
        二、审美文本生活化
    第三节 商业价值
        一、地域文化符号的建构
        二、形成地域性文化形象产业链
        三、美食类纪录片的品牌建构
第三章 《宋都食忆录之“包”罗万象》中地域性文化形象的创作分析
    第一节 视听语言的呈现:纪实性与诗意性共生
        一、镜头语言
        二、声音语言
    第二节 叙事亮点的抓取:代表性的美食与地域故事交融
        一、有地域代表性的美食与典型性人物
        二、趣味性的历史人物与故事
    第三节 文化内涵的表达:人、食物、地域间的文化契合
        一、中国人共同的美食基因:“家”文化
        二、中国人共同的美食智慧:变通与转化
第四章 中国美食纪录片中地域性文化形象的创作策略
    第一节 视听层
    第二节 故事层
    第三节 文化层
第五章 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地域性文化形象的创作反思
    第一节 中国美食纪录片地域性文化形象创作时的问题
        一、表现内容单一,同质化问题严重
        二、真实性缺失与奇观化表达
        三、《宋都食忆录之“包”罗万象》的创作反思
    第二节 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地域性文化形象创作时的建议
        一、进行田野调查,深挖地域文化内涵
        二、抓住地域特色,增加内容趣味
        三、紧跟时代浪潮,善用“大”与“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宋都食忆录之“包”罗万象》导演阐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概述
    第一节 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的创作原则
    第三节 我国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的功能分析
    第一节 保证生态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第二节 确保生态故事叙述的准确性
    第三节 维护形象造型的完整性
    第四节 支撑情感表达的共鸣性
第三章 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美学特征
    第一节 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的造型美
    第二节 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的写实美
    第三节 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的写意美
    第四节 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的意蕴美
第四章 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符号分析
    第一节 必不可少的人声语言
    第二节 至关重要的音乐元素
    第三节 不可或缺的音响元素
第五章 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一节 声画一致,用好同期声
    第二节 写实与写意的融合
    第三节 实际录制方法应用
    第四节 声音蒙太奇的运用
结语
毕业作品《声音拓印者》网盘链接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毕业作品《声音拓印者》导演阐述
附录二 观摩的部分生态题材纪录片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创作的影视作品
致谢

(7)探究纪录片中的情感表达 ——以毕业作品《远方的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纪录片中的情感表达
    2.1 什么是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2.2 纪录片中情感表达的意义
    2.3 纪录片中情感表达的因素及实施途径
        2.3.1 纪录片创作者的情感寄托
        2.3.2 纪录片本身的情感表达
        2.3.3 受众的情感认同
        2.3.4 社会现实语境与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3 纪录片《远方的家》在视听中的情感呈现
    3.1 造型语言
    3.2 视觉语言
        3.2.1 特写
        3.2.2 长镜头
    3.3 听觉语言
        3.3.1 同期声
        3.3.2 解说
        3.3.3 音乐
4 纪录片《远方的家》的情感表达方式
    4.1 注重叙事策略,强化情感表达
    4.2 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人物情感
    4.3 利用矛盾冲突,“点燃”情感爆点
    4.4 合理拓展时空,积累情绪情感
    4.5 抓住典型细节,增强故事张力
    4.6 借助背景渲染,增强情感真实
5 纪录片《远方的家》情感表达的反思
    5.1 纪录片情感表达的“真”
    5.2 纪录片情感表达的“度”
    5.3 纪录片情感表达的“效”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纪录而非记录:创作者主体意识与纪录片人物形象建构研究 ——以毕业作品《逐梦武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一种关照:对主体性与纪录片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关注
    2.1 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主体意识
    2.2 纪录片创作者主体意识分析
    2.3 创作中主体意识的介入过程
3 一种融合:主体意识下创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建构策略
    3.1 主体间性把握人物形象
    3.2 交融关系描绘人物形象
    3.3 多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3.4 叙事结构体现建构逻辑
4 一种平衡:主体意识对人物形象的影响以及控制原则
    4.1 主体意识对人物形象呈现的影响
    4.2 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意识的控制原则
5 总结与反思
    5.1 论文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5.2 纪录片创作的总结与反思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纪录片《逐梦武林》创作手记
附录2 采访大纲
致谢

(9)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的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纪录片研究现状
        二、电视纪录片纪实性和戏剧性研究现状
        三、电视纪录片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纪录片的纪实性和戏剧性特征
    第一节 纪录片的纪实性特征
    第二节 纪录片的戏剧性特征
第三章 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的特征
    第一节 情境创设
        一、规定情境
        二、情境再现
    第二节 造型设计
        一、画面造型
        二、声音造型
        三、影像张力
    第三节 冲突设立
        一、核心事件
        二、卫星事件
    第四节 悬念把握
        一、时间线的再次构建
        二、解说词的诱导作用
        三、影片结局提前揭示
        四、结尾部分突发反转
    第五节 细节润无声
第四章 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的误区
    第一节 电影式艺术处理
    第二节 演员式角色安排
    第三节 过度的古典剪辑
第五章 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融合的规律
    第一节 以真实为风向标
    第二节 融合之思辨性
    第三节 融合之创新性
第六章 毕业作品《“漂”在重庆》中纪实性和戏剧性的融合研究
    第一节 前期考察融合,预设准备
    第二节 中期把握融合,精准拍摄
        一、情境创设
        二、造型设计
        三、细节设计
    第三节 后期剪辑融合,合理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毕业作品策划书
附录B 毕业作品内容简介
附录C 毕业作品分镜头剧本(广播电视领域)
附录D 毕业作品剧照
附录E 毕业作品光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10)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概念及选题范围界定
        1.2.1 表情的概念及界定
        1.2.2 记忆的概念与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2 纪录表情的启程:1979-1990
    2.1 纪录影像缘起:从阴影中走出
        2.1.1 精英文化的复苏
        2.1.2 纪录类型的革新
        2.1.3 纪录影像审美萌发
    2.2 时代表情:合理与重现
        2.2.1 表情在影像中的真实表达
        2.2.2 公开表情的合理
        2.2.3 私密表情的重现
    2.3 经典案例:从文化启蒙到《莫让年华付水流》
        2.3.1 贵在创新
        2.3.2 表情伴随时代
3文化美学的觉醒:1991-1999
    3.1 纪录影像复苏:浮出水面
        3.1.1 大众文化的崛起
        3.1.2 纪录手段的革新
        3.1.3 纪录影像审美对“真实”的追求
    3.2 时代表情:多元与公开
        3.2.1 影像表情的自我投射
        3.2.2 公开表情的多元
        3.2.3 私密表情的公开
    3.3 经典案例:从《生活空间》到《英和白》
        3.3.1 表现本质
        3.3.2 从影像真实到表情真实
4 纪实美学与人文主义(2000-2009)
    4.1 纪实影像开拓:沉淀与自省
        4.1.1 在文化融合中蓄力
        4.1.2 纪录媒介的发展
        4.1.3 影像表情审美的创新迭出
    4.2 时代表情:丰富与细腻
        4.2.1 表情与记忆的影像链接
        4.2.2 公开表情的丰富
        4.2.3 私密表情的细腻
    4.3 经典案例:纪实美学到人文主义——从《铁西区》到《再说长江》
        4.3.1 写实的影像语言
        4.3.2 书写底层的人文关怀
5 全民纪录时代:(2010-2019)
    5.1 影像表情的融合:多元共生
        5.1.1 在文化多元中迸发
        5.1.2 全媒体时代
        5.1.3 影像审美对“真实”的再探
    5.2 时代表情:开放与兼容
        5.2.1 表情与时代记忆的弥合
        5.2.2 公共表情的开放
        5.2.3 私密表情的兼容
    5.3 经典案例:真实、主观到私纪录——《四个春天》
        5.3.1 纪实风格的杂糅
        5.3.2 诗意生活的流露
        5.3.3 生命与现实的建构
6 表情变迁的交互审视
    6.1 时代语境生成纪实表情
    6.2 表情弥合时代记忆
结语:从表情纪录到记录记忆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谈纪录片中的人与情(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现实纪录片中视觉语言的研究与应用[D]. 陈渝壬.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人类学视阈下中国纪录片都市影像的书写研究[D]. 李金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3]交错式渐进结构人物纪录片叙事分析 ——纪录片《太极木兰》作品阐述[D]. 杨洋.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2)
  • [4]宠物题材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以毕业作品《人宠情未了》为例[D]. 余红菊.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5]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地域性文化形象及创作研究 ——以毕业作品《宋都食忆录之“包”罗万象》为例[D]. 周雪纯.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6]生态题材纪录片声音元素的艺术表现研究[D]. 梁硕.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7]探究纪录片中的情感表达 ——以毕业作品《远方的家》为例[D]. 李朴. 新疆艺术学院, 2021
  • [8]纪录而非记录:创作者主体意识与纪录片人物形象建构研究 ——以毕业作品《逐梦武林》为例[D]. 何玉婷. 暨南大学, 2020(04)
  • [9]新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纪录片中纪实性和戏剧性的融合研究[D]. 陈子煊.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10]中国纪录片40年表情变迁研究(1979-2019)[D]. 杜珊珊.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纪录片中的人与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