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力学分析的飞机液压系统数值预测(英文)

基于热力学分析的飞机液压系统数值预测(英文)

一、基于热动力分析的飞机液压系统数值预测(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安晓龙[1](2019)在《薄壁金属零件的激光3D打印过程仿真及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激光3D打印技术是融合快速成形原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先进制造技术,由于其能够实现具有任意自由成形的复杂结构、高致密度、优异性能金属零部件的快速、无模具化、近终形制造,在航空航天、智能汽车、化工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该项技术进行系统分析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以送粉式激光3D打印技术为研究对象,以Incone1625为模型成形材料,20G钢作为基体,首先运用统一量纲法思路量化处理了影响激光3D打印质量主要的工艺参数,并通过系统的试验研究,获得了满足设定条件的最佳单道打印工艺参数激光功率P=2200W,扫描速度v=480mm/min,光斑直径d=3mm,送粉速度f=18g/min,热输入值λ=275W·S/mm。接着利用单道最佳工艺参数进行了 10层、20层、30层不同梯度的大尺寸金属薄壁件打印,通过对30层壁件系统的表征分析发现试样微观组织主要由定向外延生长的柱状树枝晶组成,且枝晶晶粒生长方向与激光束扫描方向成45°~65°生长,随着打印层数增加,其微观组织存在细小的胞状晶→胞状树枝晶→树枝晶的转变过程这符合快速凝固理论原理,并与国内外重点研究机构获得的研究成果相一致。还发现随着高度的增加,试样纵向梯度组织不均匀,不同梯度位置的拉伸强度明显会出现不一致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了究其原因,基于ABAQUS6.14.1CAE运用“生死单元法”动态模拟了激光3D打印大尺寸薄壁件瞬态温度场的演变过程,通过进行隐式求解和迭代计算获得了主要工艺参数对熔池演变的影响规律,发现激光3D打印过程是一个快速加热快速冷却的过程,随后的打印层各分析步中心点的峰值温度均比前一打印层各分析步要高,但是这种增幅度会越来越小直到保持稳定。随着打印层数的增加,熔池温度会产生严重热积累,热影响区域会显着扩大,熔池重熔区也会变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动态自适应逐层功率递减的加工方案来缓解薄壁件激光3D打印过程中出现的热积累效应,使得打印件组织更加均匀,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寻求此方案的边界值,设计了最大程度降低热输入的逐层20W和逐层30W递减方案,并对其进行了仿真模拟,对比相关特征点的热循环曲线可发现,这种方案可以明显降低打印过程中出现的热积累效应。依据新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相关的成形试验并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表征结果表明:与一个参数一打到底成形相比,新方案所成形的薄壁零件性能更优更均一,组织也更加均匀,对3D打印金属薄壁零件进行了系统的工艺设计及性能优化提升。

杨寅,高伟伟[2](2018)在《适用于在线教育大数据的Hadoop平台高准确度推荐服务(英文)》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Hadoop平台下在线教育推荐服务的准确度,更好地为不同类用户提供更精准的资源推送,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推荐服务策略。该策略首先采用权重估计对Hadoop平台用户进行分类,接着对在线教育学习资源进行标签化分类并实现用户兴趣资源的参数估计,最后生成推荐策略。实验证明:相比于Item-Based CF策略和Behavior-Based CF策略,该推荐策略的准确度更高。

叶超[3](2018)在《热力耦合下AHSS曲板的动力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先进高强度钢(英文名称:Advanced High Strength Steel,缩写:AHSS)因其强度高、抗变形能力强和焊接性能好等优点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工业,其主要用来制造汽车白车身的结构件和安全件。在相关结构件和车身件上合理采用先进高强度钢,可以有效减轻汽车的总体重量,同时提高车身在碰撞过程中的被动安全性。本论文以先进高强度钢板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的外部载荷条件和不同的内部结构与材料特点,对AHSS板的温度载荷下的温度场问题、冲击载荷下的机械性能、激光加工过程中的热弹性动力学响应和周期载荷作用下单涂层AHSS双曲板的热弹性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非傅立叶热传导规律,给出了涂层AHSS板的一维瞬态热传导问题的解析解,研究了热流滞后时间、温度边界条件和涂层的各项参数对于涂层AHSS板温度增量分布的影响。(2)基于经典的冯·卡门方程和薄壳理论,建立了一组低速冲击载荷作用下的AHSS双曲板的非线性控制方程,方程通过有限差分法和Newmark法来求解,研究了板的几何材料参数和冲击物的基本参数对其无量纲挠度、正应力和接触力的影响。(3)基于分离变量法,得到激光加工过程中多层AHSS双曲板的三维瞬态温度场,通过在空间域上应用有限差分法和在时间域上应用Newmark法求解板的三维瞬态热动力控制方程,研究了激光移动速度、激光能量、涂层热传导系数和板的几何参数对于多层AHSS双曲板的无量纲位移和正应力的影响。(4)利用分离变量法,可以得到局部热载荷作用下的单涂层AHSS双曲板的三维瞬态温度场。板的三维瞬态热动力控制方程可以通过在空间域上应用有限差分法和在时间域上应用Newmark法来求解,研究了机械载荷幅值、机械载荷周期、热载荷作用区域和板的几何参数对于单涂层AHSS双曲板的无量纲位移和正应力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AHSS结构的相关理论,为进一步理论或实验研究AHSS结构的热动力学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可以指导工程人员进行AHSS结构的应用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价值。

施红[4](2013)在《飞机空气导管安全性设计与泄漏探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飞机空气导管系统主要负责从发动机、APU和地面气源引出高温压力气体输送到防冰系统、环控系统、液压系统等子系统。管系穿越机翼、发动机吊挂、机身等多个区域,管路故障不仅影响整个空气管理系统功能的实现,也会给周围其他系统带来安全隐患,故此空气导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飞机安全设计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理论推导、数值仿真、实验模拟等方面对飞机空气导管管路系统设计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如传热流动特性、应力安全设计和评估方法及泄漏探测技术开展研究。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空气导管管路工作机制与设计参数的选择给出了ARJ21-700的空气导管管路系统布置图,根据管路系统关断阀位置及管内气流属性,将管路系统分为引气系统、防冰系统、配平系统、空调管路系统和笛形管系统,详细介绍了各个子系统管路及其附件的工作机制。其次,给出了飞机空气导管管路的属性参数,提出了飞机空气导管采用空气层绝热和固体材料绝热的多层绝热设计思路,并推导了飞机空气导管多层绝热设计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空气导管的不同引气方式、飞行加速度、导管的校核标准以及外界环境温度确定了空气导管的计算工况,为空气导管的设计提供边界条件。(2)空气导管管内外传热流动特性研究基于流体网络算法和有限体积法开展对空气导管管内外传热流动特性的分析工作,获得了管系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特性以及空气导管管外的温度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小流量的管路破坏对管系本身的输送特性影响较小,但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此外,较好的PID控制逻辑和阀门的开关特性能改善管路的压力脉动。最后,从导管的空间布置来说,导管向下布置以及导管管径的增加均会加强导管与舱内空气的换热。管道的布置主要考虑其对座舱热载荷以及自身热损失的影响,对于给定管径的管道系统,可构建关于货舱三角区传递给座舱热负荷以及管道自身热损失的优化函数,给出最优的管道布置位置。(3)基于有限元的管系应力和位移安全设计方法在分析飞机飞行工况和应力安全评定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空间梁单元、壳单元、实体单元的空气导管应力分析、补偿与校核的设计方案。分析了含有直管、弯管、阀门、球形接头、滑动接头、法兰、管路组件的空气导管管系梁单元模型、壳单元模型,同时给出了空气导管相关关键部位实体模型的建模方法。最后,考察了应力校核标准、飞行加速度、管内气体压力、温度及管道附件布置位置对管道应力补偿的影响。(4)引气系统的应力和位移安全设计采用提出的管系安全设计方法对ARJ21-700飞机空气导管的引气系统进行管系应力安全计算、补偿、校核与优化设计。在补偿过程中,提出了承重设计优先、位移约束及应力释放交替补偿、采用管系结构划分进行应力补偿、滑动接头对称布置等设计思路。同时,基于球形接头偏转角度的大小进行管系优化设计。最后,提出了基于Miner理论和雨流计数法分析管系的疲劳寿命的方法。(5)高温压力管道的泄漏探测技术研究在研究现有国外飞机空气导管泄漏探测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探测系统的不足,基于热敏材料和组合电路提出了三种结构简单、具有定位泄漏部位能力的飞机高温压力导管泄漏探测系统及方法。其次,搭建了管道泄漏探测试验台,研究了加热段长度、管道气体温度对探测响应时间的影响。同时,结合FLUENT的三维泄漏流场的计算,分析了不同压力、温度、绝热层厚度、导流孔大小及泄漏位置对探测性能的影响。最后,推导了小孔泄漏流量的计算方法,并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探测系统优化布置的方案。

魏新莉[5](2013)在《软木传热机理与保温性能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木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隔热材料,本文以国产栓皮栎软木为对象,对比葡萄牙栓皮槠软木,研究了软木细胞的固相骨架的传热机理和热解特性,以及软木热处理后软木细胞固相骨架传热特性变化。最后对软木制品的保温隔热性能进行了优化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软木单体细胞的结构进行归纳和简化,构建了软木单体细胞传热模型,运用串-并联运算规则,得到固-气结构软木的等效导热系数公式,软木等效导热系数是孔隙率(φ)的函数,与固相导热系数(λs)、气相导热系数(λa)有关。软木等效导热系数的计算公式为:可以通过等效导热系数方程预测软木制品的导热系数,导热系数的计算值和实测值两者之间平均误差为5.16%,最大误差为9.79%,满足Russell法平均误差和最大误差分别不超过6%和15%的要求。(2)在软木的热解反应中,将热解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都出现一个明显的吸热峰,国产栓皮栎软木的吸热峰强度高于葡萄牙产栓皮槠软木。第三个阶段是软木热解的主要阶段,该阶段失重高达77.14~81.59%。整个热解过程是由软木中软木酯、木质素及纤维素等成分的热解过程的叠加组成;软木酯、木质素等成分的热稳定性好,延长了热解反应温度区间,延缓了软木的热解过程。(3)计算出软木活化能较大,三种产地软木的平均活化能分别达到了172KJ·mol1(甘肃)、169KJ·mol-1(陕西)和164KJ·mol-1(葡萄牙),说明软木的燃烧很难进行,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提供大量的能量时,热解才能发生。根据热分解速率方程导出相应的热解动力学方程,软木的热解反应机理可以用一个一级反应过程米较好地描述。(4)通过对软木固相骨架的研究,发现栓皮栎和栓皮槠软木的等温吸附线属于Ⅲ型吸附等温线,吸附剂—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弱,软木细胞壁没有吸附水的存在。栓皮栎软木细胞壁上有更多的孔隙和更大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主要位于20nm的范围内。陕西产栓皮栎软木的孔径在50nm以下的介孔高达90.77%,孔隙直径小于气体分子的自由程,消除了细胞壁孔径内气体本身的热传导,其等效导热系数很低。(5)软木热处理后,软木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出现变化:主要是2852cm-1-2920cm-1的蜡质C-H不对称伸缩和对称伸缩振动减弱,1700cm-1-1800cm-1的区域内出现酯类的羰基((?)C=0)特征峰,在1506cm-1处出现木质素的芳环骨架振动,以及在1456cm-1处出现半纤维素CH2弯曲振动和895cm-1处的β-D-葡萄糖的特征吸收峰,峰强在热处理中都有减弱。(6)软木热处理后,甘肃产软木细胞壁比表面积呈增加趋势,从2.438m2/g增大到2.907m2/g,增加了16.13%。单点表面积、BJH吸附孔总容积呈减小趋势,细胞壁上孔隙直径分布向20nm以下的介孔集中,20nm以下的介孔分布强度更高,超过50nm的大孔数量明显减少。(7)软木热处理后视觉特性出现明显变化:主要是明度降低,色差增大,且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呈明显递增的趋势;热处理后软木的红绿轴色品指数a*和黄蓝轴色品指数b*有不同程度的规律性降低。热处理温度对软木明度和色差的影响远大于热处理时间的影响。(8)软木制品的保温性能优化研究:同等容重条件下,粗粒颗粒所制备的软木制品的等效导热系数最小,保温性能最好。软木颗粒的粒度较小时,粒度的变化对软木制品保温性能的影响变小;软木粒度相同时,随着容重的增加,软木制品等效导热系数发生显着增加;热处理时间、软木制品容重对导热系数的影响显着。根据正交实验结果,找出优化的方案为:软木粒度为粗粒,软木制品容重为0.5g/cm3,热处理时间2小时。降低软木制品容重,增加热处理时间可以降低等效导热系数,有效提高软木制品保温隔热性能。

胡桐[6](2012)在《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能量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机械加工系统量大面广,机床总量世界第一,能量消耗总量巨大。同时,大量统计资料表明:机床能量利用率十分低下,平均低于30%,节能潜力很大。因此,对机床能量特性的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控机床正逐步取代传统机床,在我国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与传统机床相比,数控机床具有能量源多、能耗规律复杂等一系列特点;而进给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少能量特性尚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对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能量特性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总体分析了数控机床的能量流构成,研究了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能量流以及能量损耗特性,为建立进给系统功率模型提供了基础。其次,对数控机床进给系统各组成部分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动力学平衡方程式,进一步得到电机输出扭矩综合表达式。同时,分析了进给系统的矢量控制系统,得到扭矩与电枢电流关系表达式,结合进给系统能量运行流程及损耗特点,建立了数控机床进给系统功率模型。然后,基于数控机床进给系统功率模型,分别研究了进给系统空载功率消耗特性及切削功率消耗特性。提出了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能量效率及能量利用率,并分析了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表明:在空载状态,进给系统空载功率与空载伺服电机角速度近似成单调递增的二次函数关系;在切削状态,当伺服电机角速度为恒值时,进给系统输入功率与进给力近似成单调递增的二次函数关系;当进给力为恒值时,进给系统输入功率与伺服电机角速度近似成单调递增的二次函数关系。同时,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得到:当伺服电机角速度恒定时,进给系统能量效率随进给力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进给力恒定时,进给系统能量效率随伺服电机角速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文章分别在两种情况下给出了效率极大值点的求解模型。最后,文章在数控机床上进行了验证实验及仿真分析,证实了本论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杨莹[7](2010)在《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空穴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超高速工况下,润滑油膜极易产生破裂,从而形成空穴。空穴的产生对滑动轴承工作性能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空穴的边界是研究焦点之一,油膜破裂边界和油膜再形成边界的确定是保证轴承在理想条件下运转的必要条件。基于这个出发点,以螺旋油楔滑动轴承为对象,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空穴特性,为高速滑动轴承的设计与应用奠定基础。(1)以满足流量平衡的油膜破裂边界和再形成边界为基础,建立了将完整油膜区和空穴区统一起来的通用方程,并导出了通用方程的差分求解公式。(2)理论研究了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油膜破裂区形状、油膜破裂位置、油膜再形成位置以及油膜破裂面积,揭示了油腔螺旋角、转速、供油压力以及偏心率对汕膜空穴特性的影响规律。油腔螺旋角和偏心率是影响油膜破裂位置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转速、供油压力的改变对油膜破裂位置没有明显的影响。油膜再形成位置、汕膜破裂面积受油腔螺旋角、转速、供油压力和偏心率的影响较大。(3)为了便于观察轴承空穴,对原有的高精度滑动轴承实验台进行了改进。实验中轴承材料为有机玻璃。对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空穴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采集了不同转速、供油压力下的油膜破裂区图像;测量了轴承端泄量、出油孔流量及平均温升;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得到了油膜再形成位置及破裂面积与转速和供油压力的试验关系式,发现了油膜破裂位置不受转速和供油压力的影响。并与普通三腔滑动轴承的油膜破裂区域进行了试验对比,揭示了各自的空穴区特点。(4)将本文推导的质量守恒边界与实验拟合边界分别进行了比较:采用两种边界所计算的油膜破裂位置差距不大;一个油腔的油膜再形成位置与实验比较接近,另两个油腔有一定的误差,主要是两个油腔位于实验台底部,测量时的误差所导致。油膜破裂面积的理论值与实验值误差较小。(5)以质量守恒边界和实验拟合边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结构和工作参数下,边界条件对轴承动静特性的影响规律,揭示了这种轴承的独有特性。结果显示:轴承油腔结构对轴承的静、动态特性的影响较为明显。采用两种边界所得结果有一定的误差,是由于数据测量和边界拟合的误差所致。(6)研究了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流体热动力。根据实验观察,油膜空穴区流体由两部分组成:油膜破裂与再形成之间的条形流以及粘附在轴颈表面的层流。因此,空穴区采用气液两相流共同存在的状态,即蒸汽和润滑油的混合物。空穴区的物理参数以两相流的平均特性来替代。完整油膜区采用润滑油的物理参数。将广义雷诺方程、油膜能量方程及轴瓦热传导方程联立,分析了油腔螺旋角以及供油压力、供油温度对轴承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油腔螺旋角、供油温度对轴承内表面温度的影响比较大;供油压力的影响较小。

卢正[8](2009)在《交通荷载作用下公路结构动力响应及路基动强度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交通动荷载作用下公路结构的响应特性与静态情况有很大不同,而目前国内实际工程中的分析方法和设计理论仍是基于静荷载假设。本文以理论推导、数值分析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对交通荷载作用下公路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提出了确定路基填土高度和模量的动力设计方法。首先,考虑车辆荷载的多轮性质,利用三角级数、Fourier变换及叠加原理等方法推导获得了粘弹性地基上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在多轮荷载作用下的稳态响应解;另外考虑基底剪切阻尼作用,详细分析了荷载参数、路面参数和地基参数对路面动力响应的影响。利用不平整路面的实测资料,提出了适合公路路面的不平整数学模型,通过对车辆荷载的简化,建立了不平整路面和车辆的耦合振动模式,并采用数值计算探讨了荷载速度、路面不平整波长和路面不平整幅值等对路面响应的影响规律。其次,考虑更符合实际的连续介质地基模型,将地基看成是层状弹性介质和层状饱和多孔介质,应用弹性动力学原理和Biot波动理论分别考虑了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的情况,利用矩阵传递法推导获得了置于刚性基岩上的层状地基和分层半无限地基的刚度矩阵,并采用Lame对位移场的分解理论和积分变换方法求得了路面-层状地基系统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三维振动解。在此基础上,以路面-弹性层-饱和层系统为例,利用数值计算详细讨论了荷载速度、振动频率、饱和土层渗透系数、弹性土层厚度和以及弹性土层和饱和土层刚度比对地表位移和孔隙水压力分布的影响规律。第三,基于线性热弹性理论,对Biot波动方程进行修正,建立了考虑温度效应的饱和多孔地基在简谐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控制方程。通过对控制方程的求解,获得了热流固耦合地基动力响应问题的温度场、应力场、位移场和孔压场在时域内的积分形式解答。并对按热流固耦合动力理论(THMD)、饱和多孔弹性动力理论(HMD)和热弹性动力理论(TMD)得到的响应结果进行了比较。第四,开展了公路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根据高速公路结构的实际分层特性,分别建立了以全风化花岗岩和全风化花岗岩水泥稳定土为路基填料的室内公路结构模型,通过模型试验详细研究了各结构层的动应力、动弹性变形和累积塑性变形随不同交通荷载大小、荷载作用次数的变化规律。并将理论分析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利用三维分层理论来计算公路结构动力响应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还探讨了公路结构面层的模量和厚度对动力响应结果的影响。最后,结合三维分层理论和模型试验成果以及室内动三轴试验得到的软土累积塑性变形经验公式,建立了软土地区公路结构由交通荷载引起的长期沉降计算模式,分析了公路各结构层性质对长期沉降的影响规律。考虑路面路基的变形协调,提出了一种基于动变形控制的确定路基填土高度和模量的动力设计方法,并以三种典型沥青公路结构为例,进行了路基动变形控制设计。

沈志勇[9](2007)在《微小型蒸汽喷射器的数值模拟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人们节能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设备和系统都力争采用新能源作为驱动力。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方针下,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系统由于其采用新能源作为驱动力,得到了业内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喷射器是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系统中的核心部件,是一种利用高压流体抽吸低压流体的装置,通过工作流体的射流来实现能量的转化。它具有结构简单、没有运动部件、运转费用低廉、操作维修方便等优点,并且对被抽介质无严格要求。然而,喷射器效率低下,不节能,如何提高其效率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喷射器的设计一般是根据工作参数来确定具体的结构,采用的计算公式多为一维等熵假设基础上的半经验公式。由于喷射器内部的流动过程非常复杂,实验的测量困难,简单的一维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理论的发展,数值模拟技术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中,引入CFD软件中的FLUENT作为我们研究平台,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喷射器的内部流场进行模拟,通过对其内部流场的研究分析,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喷射器特性以及喷射器结构与内部流场的关系,得出了一些有关结构的有指导性和方向性的新知识,这些对喷射器的设计将能起到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实际需求,首先对喷射器的结构尺寸进行了初步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型的合理简化,确定了模拟用的数学模型,并在GAMBIT软件中完成了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的划分,即计算域的确定和区域离散。在设定好相关边界条件后,将网格导入FLUENT软件中,采用基于密度(Density Based)的隐式求解器和标准k-ε湍流模型,计算出喷射器的内部流场。为了保证模型选择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文中进行了模型的实验验证,即实验数据与模型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说明模型选择符合要求。通过分析喷射器内部流场(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的特性,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其内部流动的过程和工作原理,也比较清楚的看到了高速可压缩流动过程中的激波现象。通过改变喷射器的结构参数(主要指喷嘴形状、等面积段长度和喷嘴出口截面到混合室入口截面段的长度),得出了喷射器的喷射系数随其结构参数变化的规律,也总结出激波出现的位置和大小随之变化的规律;通过改变边界条件,即工作参数的变化,分析喷射系数以及激波随之变化的情况。结果表面,小型喷射器与传统的中大型喷射器相比,有自己不一样的特性。同时,在大量模拟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拟合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小型喷射器结构的最优配置(最合适的喷嘴距和等面积段长度)。目前,国内外对应用于太阳能蒸汽喷射式制冷系统中的微小型喷射器的研究很少,本文所做的工作为以后同类喷射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对改进微小型喷射器的性能、提高喷射器的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另外,也在复杂模型的建立和简化、网格的划分、计算模型的采用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希望能对相似类型的数值模拟问题提供借鉴。

苏向辉,许锋,昂海松[10](2003)在《基于热动力分析的飞机液压系统数值预测(英文)》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了主要液压系统元件的数学模型 ,运用差分法对飞机液压系统中液压油和壳体的动态传热过程进行了研究 ,为飞机液压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温度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本文对某型教练机的液压系统在地面试车及飞行中减速板收放两种工况下进行了数值预测与仿真 ,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二、基于热动力分析的飞机液压系统数值预测(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热动力分析的飞机液压系统数值预测(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薄壁金属零件的激光3D打印过程仿真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金属薄壁件应用研究进展
    1.3 激光3D打印技术研究进展
    1.4 激光3D打印技术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5 激光3D打印镍基高温合金构件组织凝固及性能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6 镍基高温合金研究进展
    1.7 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1.7.1 存在的问题
        1.7.2 研究内容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薄壁件激光3D打印过程解决方案
    2.1 实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激光3D打印设备及操作流程
        2.1.3 测试设备及表征方法
    2.2 激光3D打印瞬态温度场建模
        2.2.1 激光3D打印仿真模拟理论基础
        2.2.2 激光3D打印瞬态温度场仿真
第三章 激光3D打印金属薄壁件
    3.1 单道打印工艺参数研究
        3.1.1 激光功率对单道打印的影响
        3.1.2 扫描速度和送粉速率对单道打印的影响
    3.2 激光3D打印金属薄壁件试验研究
        3.2.1 试验方案设计
    3.3 激光3D打印薄壁件的组织和性能分析
        3.3.1 激光3D打印金属薄壁件
        3.3.2 薄壁件的组织结构
        3.3.3 薄壁件拉伸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仿真模拟激光3D打印金属薄壁件
    4.1 引言
    4.2 单道三维瞬态温度场模拟以及实验验证
        4.2.1 单道三维瞬态温度场模拟
        4.2.2 实验结果验证
    4.3 动态仿真模拟金属薄壁件激光3D打印过程
        4.3.1 大尺寸单道多层薄壁件三维瞬态温度场模拟
        4.3.2 模拟结果对比验证
    4.4 金属薄壁件激光3D打印工艺优化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激光3D打印金属薄壁件工艺优化验证
    5.1 引言
    5.2 工艺优化后的薄壁件组织结构
    5.3 工艺优化后金属薄壁件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致谢

(3)热力耦合下AHSS曲板的动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先进高强度钢的研究现状
        1.2.2 板的热动力学行为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
        1.3.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工作
第2章 涂层AHSS板的一维瞬态热传导问题的解析解
    2.1 热载荷作用下AHSS板的基本方程
        2.1.1 涂层部分的瞬态热传导分析
        2.1.2 AHSS部分的瞬态热传导分析
    2.2 数值结果与讨论
    2.3 结论
第3章 低速冲击载荷作用下AHSS双曲板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低速冲击载荷作用下AHSS双曲板的基本方程
    3.2 数值方法
    3.3 数值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加工多层AHSS双曲板的热弹性动力学响应
    4.1 结构模型和多层AHSS双曲板的三维温度场的解析解
    4.2 基本方程
    4.3 数值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周期载荷作用下单涂层AHSS双曲板的热弹性动力学行为研究
    5.1 结构模型和温度场的解析解
        5.1.1 结构模型
        5.1.2 温度场的解析解
    5.2 基本方程
    5.3 数值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5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被接收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飞机空气导管安全性设计与泄漏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飞机空气导管的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1.2.1 安全设计标准及设计软件
        1.2.2 管系输送特性
        1.2.3 管系应力和位移计算方法
        1.2.4 管系应力补偿和位移约束方法
        1.2.5 管系泄漏探测及定位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飞机空气导管管路工作机制与设计参数的选择
    2.1 飞机空气导管管系的工作机制
    2.2 管系结构的组成
        2.2.1 吊支架
        2.2.2 法兰
        2.2.3 球形接头
        2.2.4 滑动接头
        2.2.5 管道组件
    2.3 管系属性
        2.3.1 材料属性
        2.3.2 截面属性
        2.3.3 绝热层设计
        2.3.3.1 空气层热阻公式的推导
        2.3.3.2 空气层厚度的确定
        2.3.3.3 绝热层厚度公式的推导
        2.3.3.4 绝热层厚度计算结果
        2.3.3.5 绝热层设计算法验证
        2.3.3.6 不同管径下的绝热层参数
    2.4 管系设计工况
        2.4.1 引气方式
        2.4.2 飞行加速度
        2.4.3 校核工况
        2.4.4 外界大气温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空气导管管内外传热流动特性研究
    3.1 管内传热流动
        3.1.1 流体网络算法
        3.1.1.1 数学描述
        3.1.1.2 建模方法
        3.1.1.3 管路系统属性
        3.1.2 管路系统输送特性分析
        3.1.2.1 边界条件
        3.1.2.2 设计标准
        3.1.2.3 管路模型建立
        3.1.2.4 计算结果
        3.1.3 管路泄漏特性
        3.1.4 压力脉动特性
        3.1.4.1 调节阀
        3.1.4.2 关断阀
    3.2 管外传热流动
        3.2.1 基本模型
        3.2.2 数学描述
        3.2.3 程序验证
        3.2.4 计算结果
        3.2.5 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的飞机空气导管安全设计方法
    4.1 飞机空气导管应力和位移设计目标
    4.2 应力安全评定方法
        4.2.1 应力分类校核法
        4.2.2 综合应力校核法
    4.3 空气导管应力和位移安全设计方法
    4.4 基于梁单元模型的空气导管建模
        4.4.1 局部坐标系下的单元刚度矩阵及等效节点载荷矩阵
        4.4.1.1 确定插值函数
        4.4.1.2 确定应变矩阵
        4.4.1.3 利用能量原理建立单元平衡方程
        4.4.2 单元刚度矩阵的坐标转换
        4.4.2.1 x 轴在 OXYZ 坐标系中的方向余弦
        4.4.2.2 z 轴在 OXYZ 坐标系中的方向余弦
        4.4.2.3 y 轴在 OXYZ 坐标系中的方向余弦
        4.4.2.4 空气导管梁单元三维坐标系的确定
        4.4.3 管系载荷及其等效节点处理
        4.4.3.1 重力载荷
        4.4.3.2 加速度载荷
        4.4.3.3 压力载荷
        4.4.3.4 温度载荷
        4.4.4 弯管建模
        4.4.4.1 弯管数学模型
        4.4.4.2 弯管的单元刚度矩阵
        4.4.4.3 弯管应力集中系数
        4.4.5 管道附件的建模
        4.4.5.1 鞍座夹
        4.4.5.2 拉杆
        4.4.5.3 法兰
        4.4.5.4 球形接头
        4.4.5.5 滑动接头
        4.4.5.6 管道组件
        4.4.6 管系总体刚度矩阵和管系节点载荷矩阵
        4.4.7 边界约束条件的处理
        4.4.8 方程求解
        4.4.9 程序验证
    4.5 基于壳单元模型的空气导管建模
        4.5.1 模型的简化和假设
        4.5.2 管系建模
        4.5.3 网格划分
        4.5.4 模型求解
    4.6 基于实体模型的关键部位建模
        4.6.1 结构模型
        4.6.2 网格划分
        4.6.3 物性参数和边界条件
        4.6.4 结果分析
    4.7 基于有限元的管系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4.7.1 应力校核标准
        4.7.2 飞行加速度
        4.7.3 管内气体压力
        4.7.4 管内气体温度
        4.7.5 管道附件布置位置
        4.7.5.1 法兰布置位置对管系应力特性的影响
        4.7.5.2 球形接头布置位置对管系应力特性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引气系统的安全设计及疲劳特性分析
    5.1 引气系统应力安全设计
        5.1.1 管系区域划分
        5.1.2 假设和说明
        5.1.3 承重吊架的布置
        5.1.4 梁单元计算
        5.1.4.1 应力和位移计算
        5.1.5 初步应力和位移补偿设计
        5.1.5.1 工况 1 下的应力和位移补偿设计
        5.1.5.2 工况 2 下的应力和位移补偿设计
        5.1.6 校核所有工况
        5.1.7 部件校核
        5.1.8 管路优化设计
        5.1.9 管路壳单元校核
        5.1.9.1 网格划分
        5.1.9.2 计算结果
    5.2 疲劳特性
        5.2.1 疲劳分析流程
        5.2.2 疲劳分析曲线
        5.2.3 算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空气导管泄漏探测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6.1 国外探测系统设计原理及缺陷
        6.1.1 典型飞机的泄漏探测系统布置
        6.1.2 传感元件的工作原理
        6.1.3 探测系统的缺陷
        6.1.4 泄漏故障定位方法
    6.2 改进的管路泄漏探测系统
        6.2.1 改进方案 1
        6.2.2 改进方案 2
        6.2.3 改进方案
    6.3 泄漏探测系统实验台搭建设计与制作
        6.3.1 实验装置与系统
        6.3.2 数据采集系统
        6.3.2.1 试验数据采集装置
        6.3.2.2 数据采集硬件
        6.3.2.3 数据采集软件
        6.3.3 实验误差
    6.4 绝热层设计算法验证实验
    6.5 探测线性能实验
        6.5.1 实验过程
        6.5.2 实验结果
    6.6 泄漏性能实验及数值模拟
        6.6.1 实验过程
        6.6.2 泄漏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比较
        6.6.3 小孔泄漏模型推导
    6.7 泄漏探测系统的优化设计
        6.7.1 空气绝热层挡板的设计
        6.7.2 导流通道的设计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 引气方式及其气流分布
附录 2 不同探测条件下的温度分布图

(5)软木传热机理与保温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多孔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1.1.2 多孔材料表征常用物理量
        1.1.3 多孔材料传热特性研究进展
    1.2 软木资源
        1.2.1 我国的软木(栓皮)资源
        1.2.2 软木的研究现状
        1.2.2.1 软木的构造
        1.2.2.2 软木的物理力学性能
        1.2.2.3 软木的化学性质
        1.2.3 软木的应用
    1.3 软木材料传热特性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2 软木传热特性分析与测试
    2.1 基于传热的软木结构分析
        2.1.1 软木细胞单体的固相骨架
        2.1.2 软木细胞单体的液相状态
        2.1.3 软木传热性研究的内容
    2.2 基于类比推理的软木等效导热系数
        2.2.1 导热系数模型化处理
        2.2.2 软木细胞单体传热模型
        2.2.3 软木等效导热系数公式
    2.3 软木孔隙率测定
        2.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1.1 实验材料
        2.3.1.2 实验方法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3 小结
    2.4 软木胞壁导热系数测定
        2.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4.1.1 实验材料
        2.4.1.2 实验方法
        2.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3 软木细胞壁导热系数计算
        2.4.4 小结
    2.5 本章小结
3 软木热分析动力学研究
    3.1 热分析动力学原理
        3.1.1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3.1.2 速率常数的表达式
        3.1.3 动力学机理函数
        3.1.3.1 传统的动力学机理函数
        3.1.3.2 经验机理函数和调节机理函数
        3.1.4 动力学处理方法
        3.1.4.1 等温法动力学分析
        3.1.4.2 非等温法动力学分析
    3.2 软木热分析试验研究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1 实验材料
        3.2.1.2 实验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甘肃产栓皮栎软木的热解曲线
        3.2.2.2 陕西产栓皮栎软木的热解曲线
        3.2.2.3 葡萄牙产栓皮槠软木的热解曲线
    3.3 软木热解动力学分析
        3.3.1 软木热解动力学方程推导
        3.3.2 软木热动力学参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软木传热性研究
    4.1 软木微观构造对传热性的影响
        4.1.1 软木显微构造特点
        4.1.2 软木的超微结构特点
        4.1.3 小结
    4.2 软木化学成分组成对传热性的影响
        4.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2.1 含水率
        4.2.2.2 灰份
        4.2.2.3 苯醇抽提物
        4.2.2.4 纤维素
        4.2.2.5 木质素及酚酸类
        4.2.3 小结
    4.3 软木胞壁的孔隙结构对传热性的影响
        4.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1.1 实验材料
        4.3.1.2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2.1 吸附等温线
        4.3.2.2 比表面积和孔容积
        4.3.2.3 孔径分布
        4.3.3 小结
    4.4 软木胞壁的孔道排列对传热性的影响
        4.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4.1.1 实验材料
        4.4.1.2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软木热处理对传热的影响
    5.1 软木热处理技术
        5.1.1 热处理工艺的确定
        5.1.2 实验材料和设备
        5.1.2.1 实验材料
        5.1.2.2 实验设备
        5.1.3 实验方案的确定
    5.2 热处理对软木化学成分的影响
        5.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1 实验材料
        5.2.1.2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3 小结
    5.3 热处理对软木胞壁孔隙结构的影响
        5.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1.1 实验材料
        5.3.1.2 实验方法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2.1 热处理对软木吸附特性的影响
        5.3.2.2 热处理对软木孔结构的影响
        5.3.2.3 孔径分布
        5.3.3 小结
    5.4 热处理对软木胞壁孔道排列的影响
        5.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4.1.1 实验材料
        5.4.1.2 实验方法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3 小结
    5.5 热处理对软木视觉特性的影响
        5.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5.1.1 实验材料
        5.5.1.2 实验方法
        5.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3 小结
    5.6 本章小结
6 软木制品保温性能优化研究
    6.1 粒度对软木制品的等效导热系数影响
        6.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3 小结
    6.2 容重对软木制品的等效导热系数影响
        6.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2.3 小结
    6.3 软木制品保温性能优化
        6.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3 小结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能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1.1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1.2 机床节能是量大面广的复杂问题
        1.1.3 我国数控机床发展现状
    1.2 国内外现状
        1.2.1 与能耗相关的绿色制造研究现状
        1.2.2 机床能耗特性研究现状
        1.2.3 机床进给系统能耗特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目的意义及项目来源
        1.3.1 论文研究目的
        1.3.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3 论文项目来源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2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能量流及损耗特性分析
    2.1 机床能量流的构成
    2.2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能量流理论及应用
    2.3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能量损耗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功率模型建立
    3.1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结构
    3.2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动力学模型
    3.3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矢量控制
        3.3.1 伺服电机及其调速
        3.3.2 永磁交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3.4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功率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功率特性及影响因素
    4.1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空载功率特性
        4.1.1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空载功率与电机角速度关系
        4.1.2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空载功率与负载质量的关系
        4.1.3 恒定进给速度下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空载功率的变化规律
    4.2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切削功率特性
    4.3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能量效率
    4.4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能量利用率
    4.5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节能优化模型
    4.6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及仿真分析
    5.1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空载功率特性实验验证
        5.1.1 实验参数辨识
        5.1.2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5.1.3 空载功率与质量的关系
    5.2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切削功率特性实验验证
        5.2.1 实验参数辨识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能量效率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7)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空穴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动静压轴承的研究现状
        1.3.1 流体润滑理论的研究
        1.3.2 动静压轴承结构的研究
        1.3.3 油膜边界条件的研究
    1.4 滑动轴承空穴研究
        1.4.1 空穴算法研究
        1.4.2 空穴实验研究
    1.5 本文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2章 考虑空穴的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建模
    2.1 引言
    2.2 轴承系统建模分析
        2.2.1 轴承结构
        2.2.2 油膜厚度计算
        2.2.3 空穴模型
    2.3 通用方程的求解
        2.3.1 网格划分与方程离散
        2.3.2 边界条件
        2.3.3 数值计算
    2.4 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间隙特点
    2.5 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压力分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空穴特性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螺旋油楔滑动轴承油膜破裂区域形状
    3.3 油腔螺旋角对螺旋油楔滑动轴承油膜破裂的影响
        3.3.1 油腔螺旋角对油膜破裂位置的影响
        3.3.2 油腔螺旋角对油膜再形成位置的影响
        3.3.3 油腔螺旋角对油膜破裂面积的影响
    3.4 转速对螺旋油楔滑动轴承油膜破裂的影响
        3.4.1 转速对油膜破裂位置的影响
        3.4.2 转速对油膜再形成位置的影响
        3.4.3 转速对油膜破裂面积的影响
    3.5 供油压力对螺旋油楔滑动轴承油膜破裂的影响
        3.5.1 供油压力对油膜破裂位置的影响
        3.5.2 供油压力对油膜再形成位置的影响
        3.5.3 供油压力对油膜破裂面积的影响
    3.6 偏心率对螺旋油楔滑动轴承油膜破裂的影响
        3.6.1 偏心率对油膜破裂位置的影响
        3.6.2 偏心率对油膜再形成位置的影响
        3.6.3 偏心率对油膜破裂面积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空穴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案
        4.2.1 实验系统构成
        4.2.2 实验轴承调整
        4.2.3 主要实验参数
        4.2.4 实验内容
        4.2.5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油膜空穴形状及油膜破裂位置
        4.3.2 油膜再形成位置
        4.3.3 油膜破裂面积
        4.3.4 破裂区域气穴条数
        4.3.5 轴承端泄量
        4.3.6 出油孔流量
        4.3.7 润滑油平均温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边界条件对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静动特性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静特性模型
        5.2.2 动特性模型
        5.2.3 边界条件
    5.3 轴承静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油腔螺旋角对轴承静特性的影响
        5.3.2 油腔宽度与轴承宽度比值对轴承静特性的影响
        5.3.3 油腔包角对轴承静特性的影响
    5.4 轴承动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4.1 油腔螺旋角对轴承动特性的影响
        5.4.2 长径比对轴承动特性的影响
        5.4.3 静偏心率对轴承动特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计入空化效应的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的热动力分析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
        6.2.1 广义雷诺方程
        6.2.2 粘温方程
        6.2.3 油膜能量方程
        6.2.4 轴瓦热传导方程
        6.2.5 温度边界条件
    6.3 两相流空穴模型
    6.4 温度分布的数值求解
    6.5 轴承内表面温度分布
        6.5.1 油腔螺旋角对轴承内表面温度的影响
        6.5.2 供油压力对轴承内表面温度的影响
        6.5.3 供油温度对轴承内表面温度的影响规律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交通荷载作用下公路结构动力响应及路基动强度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公路交通荷载模型及研究现状
    §1.3 路面模型及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4 地基模型及动力响应研究现状
    §1.5 地基和路面动力响应试验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交通荷载作用下粘弹性地基上路面的动力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多轮荷载作用下粘弹性地基上路面的动力响应分析
    §2.3 考虑基底剪切阻尼的粘弹性地基上路面振动参数分析
    §2.4 粘弹性地基上不平整路面的动力响应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通荷载作用下路面—层状地基系统的动力响应研究
    §3.1 引言
    §3.2 交通荷载作用下路面—弹性层状地基系统的动力响应
    §3.3 交通荷载作用下路面—饱和层状地基系统的动力响应
    §3.4 交通荷载作用下路面—弹性层—饱和层地基系统的动力响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热流固耦合效应的饱和多孔地基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饱和多孔地基热流固耦合动力响应的数学模型
    §4.3 饱和多孔地基热流固耦合动力响应分析
    §4.4 饱和多孔地基热流固、流固和热固耦合动力响应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通荷载作用下路面路基动力响应模型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试验介绍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荷载下路基长期沉降及路基动强度设计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基长期沉降计算与分析
    §6.3 路基动强度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论文
致谢

(9)微小型蒸汽喷射器的数值模拟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0 前言
    1.1 喷射器的基本知识介绍
        1.1.1 喷射器的工作原理
        1.1.2 喷射器的应用
        1.1.3 喷射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1.3.1 喷射器理论研究的状况
        1.1.3.2 喷射器结构对喷射性能影响的研究状况
        1.1.3.3 我国喷射器研究与应用的现状
        1.1.3.4 研究现状分析
    1.2 CFD技术及其在喷射器研究方面的应用
        1.2.1 商用CFD软件概述
        1.2.2 CFD技术在喷射器研究中的应用
        1.2.2.1 喷射器CFD模拟的数值方法
        1.2.2.2 喷射器CFD模拟的应用特征
        1.2.3 喷射器CFD数值模拟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喷射器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2.1 控制方程
        2.1.1 流体的守恒型控制方程
        2.1.2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2.2 湍流模型
        2.2.1 湍流流动的Reynolds时均方程
        2.2.2 湍流模型的选择
    2.3 控制方程的定解条件
    2.4 数值算法和离散格式
        2.4.1 数值算法
        2.4.2 离散格式
    2.5 FLUENT软件简介
        2.5.1 前处理器
        2.5.2 计算处理器
        2.5.3 后置处理器
第三章 喷射器的几何建模和计算模型验证
    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3.1.1 喷射器的设计和实验台介绍
        3.1.2 几何模型的建立
    3.2 网格划分
        3.2.1 网格划分的类型
        3.2.2 网格划分的原则
        3.2.3 喷射器二维轴对称模型的网格生成
    3.3 计算模型的选取及相关参数的设置
        3.3.1 计算模型的选择
        3.3.2 边界条件的设置
        3.3.3 其他相关参数的设置
    3.4 模型验证
        3.4.1 介质不同对喷射器喷射系数的影响
        3.4.2 计算模型验证
第四章 模拟结果分析
    4.1 喷射器内部流场分析
    4.2 结构参数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4.2.1 喷嘴面积比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4.2.1 喷嘴位置对喷射器喷射性能的影响
        4.2.2 混合室等面积段长度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4.3 操作工况对喷射器性能的影响
    4.4 激波现象分析
        4.4.1 等面积段长度对激波产生的影响
        4.4.2 喷嘴距对激波产生的影响
        4.4.3 引射流体压力对激波产生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射器结构的优化设计
    5.1 优化的数学模型
    5.2 优化方法
        5.2.1 多元插值法
        5.2.2 三次样条插值法
    5.3 优化结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基于热动力分析的飞机液压系统数值预测(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NOMENCLATURE
Greek Symbols
Subscripts
INTRODUCTION
    1 MATHEMATICAL MODEL OF PRINCIPAL ELEMENTS
        1.1 Basic hypotheses
        1.2 Thermal balance equations of pipe
        1.3 Thermal balance equation of tank
        1.4 Thermal balance equations of pump
        1.5 Thermal balance equations of radiator
        1.6 Thermal balance equations of actuating cylinder
    2 NUMERICAL ALGORITHM
    3 EXAMPLE ANALYSIS
    4 CONCLUSION

四、基于热动力分析的飞机液压系统数值预测(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薄壁金属零件的激光3D打印过程仿真及工艺优化[D]. 安晓龙.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2]适用于在线教育大数据的Hadoop平台高准确度推荐服务(英文)[J]. 杨寅,高伟伟. 机床与液压, 2018(24)
  • [3]热力耦合下AHSS曲板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 叶超. 湖南大学, 2018(02)
  • [4]飞机空气导管安全性设计与泄漏探测技术研究[D]. 施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12)
  • [5]软木传热机理与保温性能优化研究[D]. 魏新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 [6]数控机床进给系统能量特性研究[D]. 胡桐. 重庆大学, 2012(03)
  • [7]螺旋油楔滑动轴承空穴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杨莹. 山东大学, 2010(08)
  • [8]交通荷载作用下公路结构动力响应及路基动强度设计方法研究[D]. 卢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9(11)
  • [9]微小型蒸汽喷射器的数值模拟和优化研究[D]. 沈志勇. 东华大学, 2007(07)
  • [10]基于热动力分析的飞机液压系统数值预测(英文)[J]. 苏向辉,许锋,昂海松.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 2003(02)

标签:;  ;  

基于热力学分析的飞机液压系统数值预测(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